•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反思性教學范文

        反思性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反思性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反思性教學

        第1篇:反思性教學范文

        何為素質?理論上說,其內涵有三:一是指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二是指事物本來的性質;三是指完成某類活動所必須的基本條件。基于“素質”一詞三方面含義的詮釋,拙文所提及的教師素質重點是指教師完成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即:教師管理班級的能力,教育學生的藝術,相對穩定的文化知識功底,理解把握處理學科教材的水平,駕馭課堂和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等等。

        在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形勢下,針對廣大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的無數實踐,結合教師培訓的實際,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素質在體現課改理念要求,執行課程標準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需加以著力提高。

        教師培訓工作的實踐證明:教師素質的提高,有賴于各種形式。就其基本途徑而言,根據自己的體會和認識,筆者認為:反思教學實踐對于提高教師的素質,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和載體。

        所謂反思性教學實踐,是指一種回憶、思考、評價教學經驗的活動過程,它是對過去經驗的反饋,同時,又是作出新的計劃和行動的依據。

        為什么說反思性教學實踐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反思性教學實踐有利于促進教師的自我教育

        實施新課改以來,為使教師盡快適應課改的需要,對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師業務培訓部門應該說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了大量的培訓和輔導。而培訓后的實踐表明,這些培訓往往過分強調外在影響,通常覺得把所謂的先進性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灌輸給教師,就以為教師熟記了這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技巧,教師的素質就會明顯提高,就能在日常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把這些理論性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其實不然,大量的實踐證明,任何形式的培訓,如果忽視教師主體能動作用的自我教育,就很難培養出具有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高素質的教師。

        所謂教師的自我教育,是指作為教師主體的個人,自己對自己實施的教育。這個教育過程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認識,自我改造的過程,是把實踐內化為意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自我教育伴隨著教師自我意識的發展而發展,這種發展可以使教師由不自覺到自覺,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轉化,從而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自覺提高。

        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的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刻地反思,那么,不管其教令多長,經驗多豐富,他的素質只會永遠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尤其是那些年齡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的教師更是如此。

        所以說,要想提高教師的素質,就應該提倡如何搞好教師的反思性教學實踐活動,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會反思,在反思中促進自我教育。換言之,只有教師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教師的素質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反思性教學實踐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

        一般說來,教師素質是指完成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如知識功底,理論水平,組織管理學生的能力,備課、講課、輔導能力,教學技能,等等。而在這些素質中,教學理論水平是構成教師素質的核心內容。

        如前所述,在以往的教師素質提高培訓中,培訓者誤認為對教師通過教學理論的專題培訓,就會導致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或改善。倘若對教師素質的提高在培訓上不走出這個誤區,培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走出這個培訓誤區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就是反思性教學實踐。這是因為: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結果加以審視和分析,從而再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加以改進,并使教學實踐更具合理性、實效性,而這個過程就是教學理論的轉化過程。例如:新課改理念提倡的教學中“要張揚個性化行為”這一要求。按照傳統的課堂教學管理,學生在課堂上怎敢提出自己的學習建議。有的只能是服從或聽從教師的說教,否則,輕者被視為破壞課堂紀律,重者擾亂教學秩序,肯定會受到批評。而新的課改理念對此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尤其是閱讀教學,更為張揚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平臺。

        不能否認,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新的課改理念對教師的教學意識已產生積極影響。但是受傳統的教學理論的影響,教學中對新理念意義的體現和發現還存在著不足,表現突出的是,一些教師現代教學理論講得頭頭是道,爛熟于心,但觀察其具體教學實踐,發現其教學行為與所講的教學理論卻相去甚遠。因而,也就有了“穿新鞋走老路”,“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地,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等一些個人認為較正確而普遍的評價與說法。所以說,利用反思性教學實踐迫使教師對自己教學中的活動以及學生的表現進行認真的觀察和分析,并通過教師相互之間的觀摩討論,使教師看到或感到“說”與“做”之間的不一致,使教師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升理論認識,增強內化效果,并在轉化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三、反思性教學實踐有利于促進教師由經驗型向學者型的轉變

        大量的教師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在學術上有一定研究成就的學者型教師可謂鳳毛麟角,而以經驗型居多。就教師素質而言,絕大多數教師具有的只是從事課堂教學所需要的基本知識以及一般的教學技能或教學經驗,缺乏發現教育問題,探究教育問題和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于是乎,教師的素質就顯然不能適應課改的需要和社會的發展,更不可能為社會培養出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因此,從理性的角度考慮,反思性教學實踐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問題意識,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全可以促進和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從而促使教師由經驗型向學者型的轉化。

        四、反思性教學實踐有利于教師綜合能力的提高

        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既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也是一個教師素質持續發展的過程,更是教師綜合能力提高的過程。

        新的歷史時期,課程改革需要的是具有綜合素質的教師,那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樣教”;“知道教什么,知道應該怎樣教,但不知道為什么這樣教的教師”根本不可能把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落到實處。因此,循環往復的反思性教學實踐,能夠促進教師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基礎上,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從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在這方面,蘇霍姆林斯基堪稱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成功典范,他的代表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實際上就是一部教學實踐的反思性總結。

        第2篇:反思性教學范文

        關鍵詞: 反思性教學 興起 概念 反思智慧

        反思性教學作為近年來教育界備受重視的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培養理論,也是許多中小學探索教學改革的重要實踐主題。然而到底何為“反思性教學”,如何進行“反思性教學”呢?目前尚未形成統一認識。理論上的不明確勢必制約教學實踐的探索。為此,我們試圖從反思性教學的興起、反思性教學的概念及反思性教學的反思智慧三個方面審視反思性教學,以期為實踐探索提供裨益。

        一、反思性教學的興起

        反思性教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歐美國家,之后迅速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可以說現已成為國際教師教育領域改革的重要方向。反思性教學為什么會在這么短時期內得以迅速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認知心理學的勃興。20世紀70年代以后,認知心理學得到蓬勃發展,與行為主義心理學相比,認知心理學凸顯出自己的優勢,即研究活動過程中人的心智而非行為,這一取向使得人們在從事教師研究時開始關注教師的內部思維而不是外顯行為,如杜威的“教學五步法”(即思維五步法)。同時,批判理論和后現代主義強調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尋求新的有價值的世界觀,這激發了一些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其二,蓬勃發展的教師教育運動和教師專業化運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軔于北美大陸的以反思為特征的討論幾乎響徹整個國際教育界,據相關文獻記載,諸如“反思型實踐”、“反思型教學”、“教師即研究者”、“研究為本”、“探究取向”這樣的敘詞比比皆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不難發現,教育研究者在試圖解決以何種方式培養學者型教師的難題,甚至嘗試求證教師反思和相關的行動過程與教師發展的關系,盡管這些教育家各執一詞,沒有統一標準,但透過這次以反思性實踐為口號的教師教育運動可以洞悉國際教師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走向。而教師專業化運動,以改變傳統的教師形象和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為旨趣,注意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本質上與“反思性教學”的理念是一致的。其三,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呼聲。伴隨世界性教育改革和實踐的興起,反思性教學為追求教學合理性和開展行動研究提供了獨特視角。

        隨著世界范圍內反思型文化的興起及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展開,反思能力成為培養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指標。新課改批判傳統的應試教育,提出教學應該在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理念下完成,這與反思性教學的興起具有內在一致性。誠如有學者所言:“教學的過程不是合理技術的應用過程,就教師而言,是在復雜語境中展開實踐性的問題解決的過程,是要求高層次的思考、判斷和選擇的決策過程。”①教育反思是個體對自身觀念、行為的認識、監控和調節。但是,反思如果只是停留在經驗層面上的認識而不是科學層面的教育實踐,那么這樣的教學反思毫無意義。也就是說,教育者在有意識地進行教學活動時,必須有智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動及教育教學活動的深層次意義,并隨時調整教學行為。

        從反思性教學興起的原因看,反思性教學是教學研究者追求教學合理性,將社會科學與教育學緊密結合,針對教學中的問題積極地做出的研究與嘗試。在復雜多元的社會背景下,不同的學者對教學探究的視閾是不同的,但不管是出于何種解釋,反思性教學都是為了改變教學困境,為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一次積極嘗試。

        二、反思性教學的概念

        明確了反思性教學興起的背景,有助于重新辨析反思性教學的內涵。然而對反思性教學的理解,國內外并沒有達成共識。要弄懂反思性教學的概念,必須首先明確“反思”與“教學”的概念。“反思”一詞,原為唯心主義哲學概念,是對思想本身進行反復思索,后指對某些事物或過程的再回顧和再認識。“教學”的概念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著作里大多的解釋為“以課程內容為中介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所謂教學,乃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這是一種靜態的表達方式,事實上教學的概念隨著教育的發展悄悄發生變革,成為一種動態的概念。傳統意義上的教學關注教學中知識的順序、學習的連續性和內容的篩選,關注的是學科基本知識和教師的講授,而現代意義上的教學強調教育、學識、形成、經驗及發展個體的個性,不僅注重“雙基”的培養,而且注重個性的發展,知道“學什么”和“怎么學”,顯然現代意義上的教學功能更寬泛。明確了“反思”與“教學”的內涵,對“反思性教學”概念的理解就容易一些。

        在西方,首次將反思與教學融于一體的先驅人物是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杜威就提到“什么是思維”,他指出:“思維就是有意識地努力去發現我們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特定的聯結……思維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一個觀察事物的過程和一個調查研究的過程。”在《我們怎樣思維》這本書中,他又提到思維最好的方式就是“反思性思維”,它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反復的、認真的、不斷的深思”,還指出“思維就是探究、調查、深思、探索和鉆研,以求發現新事物或對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總之思維就是疑問”。在杜威看來,思維源于疑惑,但并不是所有思維都是反思性的,只有人們對困惑主動辯難解疑,他的思維才具反思性。誠如“反思要對經驗進行批判的、多種的、公開的考察,將我們的經驗與他人的經驗聯系起來,建構一種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經驗都聯系起來的網絡,反思退后一步從其他聯系和方案的角度考察過去的經驗,它是對所采取的行為的重新建構,它是對得到的意義的重新考察”②。反思是個體為了發展,自覺地將活動過程作為認識的對象,并深度分析和總結,對其修正和完善,以達到最優化狀態。反思性教學不同于一般的有反思的教學,熊武川教授將它定義為“它是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③。也就是說,從事反思性實踐的教師不僅要具備“教什么”的專業性學科知識和“如何教”的教育理論知識,而且要具備解釋復雜教學現象和解決教學疑難等深層次能力,這是一種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

        三、反思性教學的反思智慧

        對于教師而言,反思性教學不是對教育中出現問題時進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診斷,而是體現在對實踐過程系統、分層的思考。在具體的實踐情境中如何提升自己的反思智慧,需要進一步探討。對于反思性教學,教師教育反思智慧必須把握三個反思維度。

        其一是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反思。教育目的是把人培養為什么規格的問題,它既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又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歸宿,它制約并調節整個教育過程。而價值取向往往是一個價值判斷系統,它對整個系統的發展軌跡和發展方向有調控和制約作用。反思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必須弄清楚個體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的真實含義,簡而言之,即教育目的是符合個體價值還是社會價值,是促進個體完善還是促進社會發展需要的。從二者的內在性價值取向看,他們都是受啟蒙運動理性思想的感染,都是要培養有理性的人,因此,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二者的外在性價值取向上,這兩個的價值取向是完全相對的,一個指個體的完善,一個指社會的發展。事實上,隨著社會對個體自主性的重視,二者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教育關注個體的發展不僅是自我完善的要求,而且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在反思性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明確個體的發展實際上是有利于社會發展的,甚至是快速持續發展的,相反,如果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不明確,或陷入“非此即彼”的兩難困境,就會影響教育實踐的效果。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我不承認任何‘無教育的教學’”,這涉及教學的教育性問題。新課改強調教學中師生新的主體間關系、新的教學理念、新的課程目標及新的評價方式等內容,歸根結底在于教學教育性價值取向的問題。

        其二是教育理念的反思。反思是為了更好地建構。教育理念是人們對教育的理性認識,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主張和教育信念等,教育理念決定教學實踐,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持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反過來,教學實踐會促進教育理念的完善。新課改強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教學應該在對話、合作、交往、探究、創新的理念基礎上促進個體生命的發展完善,重點在于教學主體的合理性問題,實質上就是教育理念是否突出人的價值追求。

        其三是教學體系的反思。教學體系是集知識基本結構、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實施、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結果評價于一體的體系結構。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學主體對教學體系諸因素具有調節和支配作用。教師作為一名“監控者”,必須具備發現問題并及時改進的能力。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常見的問題諸如教學材料及教學工具的選取是否合適,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實際水平是否存在差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手段是否有效,師生的主體間關系是否合理,等等。只有成功地找出問題癥結之所在,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才能順利調節和糾正實踐過程,使教學結果達到最優化。優秀的教師往往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及時引導,從而使教學情境的創設緊密聯系學生心理變化之所需,激發學生的體驗與理解④。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有自覺的意識,在嘗試“反思性教學”的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評價習慣,以及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形成對學生需要的敏感性。

        注釋:

        ①佐藤學.鐘啟泉,譯.課程與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225.

        ②小威廉姆?E.多爾.王紅宇,譯.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02.

        ③熊武川.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15.

        ④張俊列.對“有效教學”“有效性”的理性審視[J].教學與管理,2013(1).

        參考文獻:

        [1]杜威.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熊武川.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

        [4]佐藤學.鐘啟泉,譯.課程與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小威廉姆?E.多爾.王紅宇,譯.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6]盧真金.反思性教學及其歷史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7]劉耀明.反思性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J].北京教育,2003(10).

        第3篇:反思性教學范文

        什么是反思性教學?中學物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反思性教學呢?這就促使我們對反思性教學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學習和探討。

        一、對反思性教學的理解

        1、概念

        反思性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國家的師范領域出現的,在我國尚屬較新領域,近年來對之系統研究者為華東師范大學的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學》一書中,他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我們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指對教學經驗進行回顧與重新認識,以至產生新的更趨合理性的教學方案與行為的活動過程。通俗地說,反思性教學,即“教學的反思”與“反思的教學”二者有機的統一。

        2、類型

        根據教師常規教學活動的內容及教學程序,反思性教學實踐一般有以下三種類型:

        (1)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課前反思)――學什么

        比如:《力的合成》一課,原來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得出平行四邊形定則,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后來備課時就改為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實踐證明這樣做是成功的,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探究的精神。

        (2)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課中反思)――怎么學

        課中有效的反思,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教授《自由落體運動》一課,當講到用打點計時器測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打好紙帶后讓學生思考怎樣計算加速度時,原來認為學生基礎較差,只設計了一種方法,請一位學生回答,結果他卻說出了另外一種出人意料的方法。后來,我經過很短暫的反思后,立刻表揚了他,并讓學生思考:有沒有其它方法?如果有,哪一種最好?這時,課堂氣氛也變得活躍起來,結果學生們想出了四種方法,通過比較,確定出一種最好的方法,計算出了自由落體加速度。這樣,不但完成了任務,而且復習了前面的知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學實踐活動后的反思(課后反思)――學會沒有

        這一階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師在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過程進行思考性回憶,包括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當課堂氣氛沉悶時,你是如何進行有效的調控的?哪些教學環節的工作沒有按計劃進行?為什么?在授課過程中,是否出現了令你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再教這個內容,教學設計方案還可以作怎樣的更改?

        二、反思性教學的實施

        要真正實施反思性教學,成為反思型教師,必須養成在教學中自覺反思的習慣,知曉在教學中究竟應該“反思什么”,并懂得在教學中“怎樣進行反思”。

        1、養成自覺反思的習慣

        養成了反思習慣的教師,心理上有一道“警戒線”,它會隨時提醒教師對自己的教學保持應有的警覺,一旦有可疑之點或遇到特定刺激(如困難、問題等)便自然進入反思狀態。

        2、知曉反思的內容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教學技術,如選擇了哪些方法進行教學、教學過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等;(2)教學理念,如教學的人性假定、目的預設、價值觀及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基礎等;(3)教學倫理,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處理是否得當、教師主體性的發揮是否有害于學生主體性的彰顯,是否符合學生主體性原則等。

        3、掌握反思的策略

        (1)教學后記。教學后記可記下對以下一些問題的回答:在這段時間的教學生活中,我感到與學生聯系最密切、最投入的時刻――這一時刻我對自己說:這是做一個教師的本來面目嗎?我在教學中所做的事情,如果給我重試的機會,哪些我將做得更好?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學活動是什么?為什么?教學后記可以一周一回顧,也可一觸即記。

        (2)教學錄像。錄像反思策略就是通過錄像再現教學過程,這種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觀者清”的效果。

        (3)同伴觀察。即有目的地邀請同伴觀察,聽同伴真實客觀的評判,做出反思。

        第4篇:反思性教學范文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自我反思;集體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085-02

        由于辦學時間短,現階段絕大多數獨立學院在師資建設和促進教師發展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教師隊伍過度年輕化,師資結構不合理。要實現自身的教學發展,教師自己必須具備自我發展意識和動力,而反思性教學就是獨立學院教師教學發展的最佳途徑。反思性教學強調教師的思考和探索研究能力,鼓勵教師采取積極的教學態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注重教師間的合作,注重師生間的對話,進而達到自我改進,自我完善的目的。反思性教學可以很多形式和手段來實現。筆者認為,針對獨立學院師資建設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式來進行反思性教學。

        一、自我反思

        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有自我發展的意識和動力,不能僅僅依靠外在條件來幫助自己達到發展的目的。教師自身要有問題意識,不斷檢視自己教學的合理性,并且敢于正視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想辦法積極改進。同時,我們也應該正確認識自己在教學中的優點,并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保持與發揚。我們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自我反思。

        1.學習教學理論。獨立學院的青年教師,尤其是新上崗教師,缺乏教學經驗,更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教育研究者H.G.Widdowson在他的著作《語言教學面面觀》中指出,“教學的成功在于理論的正確指導,在于教師采用與理論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并根據特定學生群體具體情況發揮個人的創造性”。[1]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一直保持主動學習的熱情,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用其指導我們的教學。學習的最有效途徑就是閱讀教研論文。教研論文是教師們自己的理論學習或者教學總結。通過閱讀他人的經驗總結,我們可以慢慢學會如何把教學理論和具體課程相結合,和學生實情相結合,在理論指導下嘗試新的方法,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將課堂效果最大化,進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2.寫教學日記。教學日記是教師教育領域里被國外學者及教師所廣泛關注、深入研究且已在教學實踐中取得長足發展的一種手段。寫教學日記的最佳時間是在課后立刻寫。內容可以根據教師自己的需要而定。根據筆者自己的經驗,教學日記至少應該包括教學過程、教學亮點及教學遺憾這三個部分。教學過程主要記載自己的實際授課流程;教學亮點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自我感覺良好和學生反應熱烈的部分,同時也包括教師臨場發揮的小火花;教學遺憾主要記載自己覺得需要改善的地方。與此同時,要想教學日記真正發揮作用,為教學實踐服務,還必須對教學日記進行分析。所以,我們應該在記日記的同時認真閱讀日記,分析、研究日記,并努力改進教學中的缺憾,以提高教學效果。

        3.撰寫教研論文。我們在學習教學理論和寫教學日記的基礎之上,可以嘗試撰寫教研論文。教研論文是教研成果的主要表達形式,是教師就教學工作中的某些問題所撰寫的文章。教師可以通過撰寫教研論文的方式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存在的不足。因此,撰寫教研論文的過程也是自己再學習、思考與提高的過程。而且,撰寫論文可以鍛煉教師的寫作能力,最重要的是,通過寫論文,我們可以與他人共享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所思所得,達到教師間的共同進步。

        二、集體反思

        集體反思,是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或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并共同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它強調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正如盧真金教授所說,“反思性教學是一種依賴群體支持的個體活動,它不僅要求反思者有一個開放、負責和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心態,同時也有合作、協調、信任的環境要求,它是一種合作互動的社會實踐和交流活動,好的反思性教學既是自我批判的又是合作式的”。[2]由于教師的自我反思有時候難免主觀、狹隘和不夠深入,所以,集體反思是反思性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反思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啟發自己的思維,引導我們深層多維地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學實踐。

        1.同伴互助。每個老師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在授課理念和方式上也有所差別。比如說,有的教師善于營造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的教師善于啟發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等等。別人的成功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可以針對自己的弱項尋求同事作為互助幫手。互為幫手的教師可以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在課后及時進行討論,幫助對方找到教學的優缺點,并且盡可能給對方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從其他老師那里學到更多的教學方法,反思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最后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教學研討會。因為專業設置的需要,每個系都有一個或者多個教研組。我們可以定期舉行教學研討會,努力營造一種真誠、開放、相互信任的研討氛圍,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同一個教研組或者不同教研組的教師可以聚集在一起就某個主題進行研討,做到真正的集思廣益,共同進步。教學研討會的內容可以多元化,比如,教師們可以提出各自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通過討論尋求最佳的解決辦法。或者,教學研討會也可以針對某種新的教學理論或者教學方法,討論如何將理論與方法結合到各自的教學里。再有,教師們可以在教學研討會上相互分享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可行的具體做法,還可以討論對所教內容的理解,以及各自的教學教研成果。

        3.講課比賽。在日常工作中,許多教師僅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及習慣進行教學,往往忽略了反思自身教學的合理及有效性,而參加講課比賽就是一個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教學的有效途徑。為了能夠在講課比賽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參賽教師需要認真鉆研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用語。在傳達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考慮到自己的教學儀態。而為了能夠有最佳表現,參賽教師一般都會在賽前反復演練講課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精益求精,以提高教學效果。所以,對于參賽教師來說,賽前的準備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和提高的過程。而對于觀摩講課比賽的教師而言,在向優秀教師學習的同時也反思自己的教學。這同樣是一個珍貴的學習過程。

        4.師生互助。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中互相對應的主體,學生是教師教學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按照教學論的基本要求,教師的“教”應服務于學生的“學”。所以,教材的選擇、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等都應該以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要為基礎。所以在教學內外,教師都應該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了解學生對于教學的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反思自身教學中的優勢及存在的不足,繼而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及時效性,最終讓自己的“教”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

        總之,作為獨立學院的青年教師,要想獲得教學發展,我們必須始終把反思性教學貫穿于自己的教學行為中,養成反思的習慣。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將自我反思與集體反思相結合,相互學習、相互批判,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通過不斷的反思和改進積累經驗,從而完善自己的教學,最終達到個體互相促進、團體共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5篇:反思性教學范文

        “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問題,將“學會教學” 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反思性教學具有如下特征:1.反思性教學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具有較強的創造性。2.反思性教學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3.反思性教學強調兩個“學會”,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4.反思性教學以增強教師的“道德感”為突破口。由此可見反思性教學對促進教師成長、對當前的課程改革實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幾年來,我們對目前我國反思性教學的研究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我國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①考慮教師因素多,考慮學生因素少;②理論探討多,實踐探討少;③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學多,研究具體教學情境下反思性教學少;④理論與實踐研究“兩張皮”現象嚴重。針對以上不足,我們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與探究,試圖從實證出發,研究與探索反思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提高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及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評價、自我糾錯的能力,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提高教學能力,然后再回到實踐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反思,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反思中互動,不斷提高教與學的水平。同時,通過對反思的嘗試與實踐,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將理論回歸實踐。教師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反思的主要內容

        (1)反思教學觀與數學教學觀

        是靜態的、片面的、機械的數學觀,還是動態的、辨證的模式論的數學觀;是傳統的數學教學觀還是現代的數學教學觀。是否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2)反思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對教學目標的反思,對教學內容的反思,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3)反思數學課堂教學過程

        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包括教師、學生、教材三個要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反思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要深究教學過程中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修正意見,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它包括兩個方面:反思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合作與情感交流;反思數學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

        (4)反思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數學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學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2、反思的基本途徑

        (1)寫教學反思

        教育學家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 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或教學結束后,應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總結反思,這種反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記教學中的得失,并對得失進行剖析探索,找到教育心理學上的理論依據,積累經驗,吸取教訓;記“智慧的火花”,包括教學機智與靈感、學生創新的見解、好的思想方法等,都可以作為教學教材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以后的課堂教學得到補充和完善;記再教設計,通過反思,對教學的得失有清晰的理性認識,并寫出簡要的再設計,為再教時提供重要的參考。

        (2)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教師對典型教育事件進行具體描述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結論的研究方法。教學案例研究是研究課程教學中成功或失敗的課例,找到之所以成功的教育理論的支撐點,重新運用到新的課例;失敗的案例研究則為他人提供前車之鑒,或者證實某個教育理論的局限性。美國學者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會出現滑坡。”案例分析的質量,取決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師對自己遇到過的教育事件,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進行檢討與思考,它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與理論功底,其中理論功底尤為重要,因為缺少理論支撐的反思只是簡單的就事論事,這樣的案例研究以自己的單個案例研究為主。另一種是教學敘事,利用學校的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教師在課前把課堂教學敘述出來,供老師們集體討論,通過討論發現自己的教學收獲與缺陷,加以分析并修改,使之成為一個較好的案例。

        (3)說課評課

        反思性的說課應結合課堂教學情境,以教育理論做為支點,理性地分析教學活動;應分析自己的設想在教學中的體現情況,檢驗教學設計;應回顧教學組織,對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調控技巧,對突發事件的處理等進行總結,找到自己處理方法的合理性;應展示教學中成功與失敗之處,并加以理論分析與說明;還應分析教學效果,探討成績形成的原因。

        反思的評課不僅僅是由評課者將自己的意見簡單地傳達給執教者,而應是評課者、執教者、學生三者之間的交流與探討。教師之間的交流可以是質疑――釋疑式,即有評課者提出問題,執教者解釋與說明,評課者進行補充說明或者提出不同的觀點。這種方式要以教學實踐為基礎,教學理論為依據,尋找教學的最優化;也可以是中心問題分析式,即根據研究的主題,結合教學內容,共同討論同一問題,針對該問題各抒己見,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總結和提煉教學經驗。

        (4)師生交流

        第6篇:反思性教學范文

        關鍵詞:反思反思性教學教學能力

        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teaching)又稱反思性實踐(reflec-fivepractice),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際師范教育領域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活動。它是培養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反思性教學

        1.1反思性教學的含義

        反思性教學作為一種思潮或運動,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倡導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意圖從不同方面對其概念進行診釋,但多將界定重點放在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方面。現在較能得到認同的是我國學者熊川武對反思性教學的定義,他將反思性教學界定為:反思性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育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一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這一界定說明了教師在反思的過程中既是教授者又是學習者,同時又突顯了教師反思的重要性。

        1.2反思性教學的特點

        (1)反思性教學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是一種可重復的反思。它旨在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使得參與反思性教學的教師獲得了創造性思考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它是一個螺旋式的提高過程。

        (2)反思性教學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是一種對教學產生新的理解的過程。

        (3)反思性教學是既全面促進學生發展、又全面提升教師能力的實踐活動,是把教學作為師生共同發展的實踐過程。

        (4)反思性教學以增強教師的道德感為突破口,它讓教師感到自己有責任讓每位學生成功,而且認為自己的教學能力是學生成功的關鍵。

        二、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途徑—反思

        2.1教學反思的方式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其能力發展的途徑。指出,從業者結合親身經歷中的疑惑,通過一系列的反思、研究活動來尋求解決疑惑的方法,是從業者提高自身職業能力最有效的途徑。教師的教學反思包括以下步驟。

        2.1.1課后小結養成每節課都要進行小結的習慣。小結是對課堂教學的一個反思過程,首先要反思學生,如學生的反應如何、接受程度怎樣等,然后要反思教學,如與學生互動如何,教法運用是否得當,是否突出了重點、難點,是否達到了教學大綱的要求等,以便為下次課積累經驗,改正不足,發揚優點。

        2.1.2聽課與集體備課觀察和分析其他教師的教學活動,如課堂管理措施、教學方法、學生反應、師生關系、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的突發問題等。通過聽課,取長補短,學習長處、反思不足。并在課后彼此交換意見,提出改進措施,以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的。在集體備課過程中,討論不同講授方法的優點和缺點,反思上一年在教授本節內容時出現的問題,積極改正。

        2.1.3教師評價教師評價是比聽課更全面的一種評價方式,要求評價者不但要關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要對被評價者的教學文件作出評判,即教學文件準備的各個環節是否得當等。這是一個反思、分析、綜合和實踐循環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2.1.4學生評教在某個學習階段結束時,讓學生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以找出優點和不足,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做好準備。

        三、反思性教學的實踐

        反思性教學以科學反思為基礎,是個體反思和群體反思相結合的教學,是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直接目的的教學,是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來實施反思性教學。

        3.1調查研究,了解學生需要

        反思性教學的主體還是學生,如果不知道學生需要什么、喜歡什么,而憑主觀臆斷實施教學,則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針對進人臨床實習的學生,帶教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寫出詳細的人科實習計劃,再根據學生希望獲取什么知識來制訂相應的實習教學計劃。

        3.2區分個體,結合集體講課與個別指導

        我們知道,雖是同類事物,但也有其共性和個性之分。比如由于《護理技能操作教程》相對規范、細化,護生進科實習后,很快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而醫學生則不能。因此,在給醫學生講授技能輔導課時,應備齊所需用物,認真備課、示教,先以大班形式教學,再以小組形式教學,必要時一對一進行個別答疑。

        3.3勤實踐、多提問,返學為敬

        學生牢固掌握了課堂所學知識不等于具備了運用知識的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動口、動手,進行實際操作練習。比如,要求護生學會初步分診、詢問病史,將跟隨醫生診病、跟隨教師模擬操作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可以指定某護生邊操作邊講解,其他護生找出不足之處,最后帶教教師給予指導,使其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并轉換成技能、技巧,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3.4定期祖織麥流活動,進行反思性總結

        第7篇:反思性教學范文

        一、反思――痛并快樂著

        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考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

        反思是一種“積極的堅持和不懈地仔細考慮”,通常是自己與自己過不去,是誘發痛苦的行為,缺乏較強的責任感和較好的意志品質的人往往望而卻步。我們都知道,反思既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小組的形式進行。個人的反思多像是自己教育隨筆一樣,自己對自己的反思;小組的,可以是教研組業務學習時對某位教師教育活動的剖析與研討。誠然,每個教師在他(她)的職業成長生涯里都會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然而初為人師的時候,我們可能一度對反思產生憎惡心態,為何非要自己挑自己的毛病?為何那么多教師圍攻我,如此咄咄逼人?難道自己真的存在這么多的缺點?在自己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就真的有那么多的“刺”可挑?殊不知,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雖然坎坷,卻是一條捷徑。記得我教學《畫里少了什么》一課時,在順利學完課文后,為了讓學生們深入理解課文,感悟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我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畫海底世界”的活動。教師一聲令下,學生們便興致勃勃地投入其中。殊不知,活動僅僅讓特長生大顯身手,而每個小組都有無所事事看熱鬧的學生。尤其在草草的活動后(由于時間有限)我指名讓學生說說活動的體會時,卻沒有我預想的那么好。課后我對自己組織的活動進行了反思,總結出自己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行,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事頓時就措手不及了,太呆板,心里只有一份教案……隨即,教研組成員對我的這次活動也展開了討論,就這一問題大家談了很多。A教師說:“活動應該為實實在在的教學服務,而不應只是一個空架子。活動初衷很好,但要注意不要過于形式化。”B教師說:“教案只能起一種指導活動組織的作用,活動中我們要大膽地拋開原有的教案,去尊重學生,滿足學生。”C教師說:“如果活動前讓學生談談如何分工合作,也許學生們都會有動起來的機會。如果想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活動也有必要用一個課時進行。”在大家的評議中,我的一點反思顯得那么微小,一個小小的問題卻有這么多的講究!盡管收到了那么多毫不留情的“批判”,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豐富了我的頭腦!今后在教育實踐中,再遇到類似情況,我就會很好地處理這些問題,使它不再成為問題。

        “沒有反思,便沒有感悟;沒有感悟,便不能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在我腦海時常響起,然而在經過課改實踐后,我才意識到它的真諦。過去的教師處在被研究者的地位,如今的教師要成為研究者,成為反思性教學的實踐者。通過反思、研究,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的見解,以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動性和盲目性。實踐證明,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與反思相結合,可幫助教師在工作中獲得理性的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

        二、反思――需要自覺

        “思之不慎,行而失當”。人類早在古代社會就有反思意識。作為教師,只有真正意識到教學是無止境的,才會自覺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不至于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首先要認識反思的價值,充分認識到反思性教學對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性,明確反思能幫助教師在教學中識錯糾偏,同時優化已有認識,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強教學的責任感。我們經常要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有利于教學對象,是否符合學生的要求,是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再次,要形成習慣性的反思行為,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態度、教學全過程和教學情境進行反思,教師只有有了反思的習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一有疑點就進入反思的狀態。

        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必備的一種能力,教師只有在自我教育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思考,審視、判斷、總結,才能不斷調整教育教學過程,規范自己的教育行為,使自己不斷獲得專業成長走向成熟。在一次“游什川體驗農家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我正與學生們一同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盡情放松時,不經意聽到一句“老師你吃橘子”的話語讓我備感欣慰。這句話是出自成績不理想、不愛寫作、令我平時比較頭痛的某位學生之口,這的確讓我有些震驚。我高興激動的同時,也忽然覺得自己平時“站得太直”,仔細想一想要是不談學習,他還算是一個愛勞動、有禮貌、團結同學的學生,的確也有他的可愛之處。看著那橙色的橘子我越發自責,如果平時自己調整心態,放平姿態看學生,就會發現他身上有許多的閃光點,也許會給他更多的愛,讓他更自信。我把自己經歷后的反思寫了下來,把教育反思文本化,使反思更有效。

        在反思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兩個變化:由單純的教師變為研究者,由“傳道”“授業”“解惑”者為“學習者”,在自己身上實現了教學與研究,教育與學習的一體化。反思教學作為教師成長的一種重要方式,既不同于個人經驗的無意識積累,也不同于傳統的“理論―實踐”的學習模式。它是從教育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出發,所以很容易激發教師的熱情和關注,這必然要求教師要更自覺更理性地去研究自己的實踐,解釋自己的實踐,促進自己在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理論,在提高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三、反思――關鍵要得法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通過教學前的反思:我為什么要進行今天的教學活動?怎樣進行?教學過程中的反思:學生當時的反應是什么?他們當時需要什么?問題是什么?我該如何及時調整,更好地推動學生的發展?以及教學活動之后的反思,在行動結束之后進行批判性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如我怎么上課才會更好?為什么?這一系列的反思會促使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8篇:反思性教學范文

        一、情境要有境有問

        案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導入片段

        課堂中,教師先以幻燈片來展示不同的兒童的童年生活,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童年生活。結果,學生們興趣高漲,待學生說完,課堂時間已花10分鐘有余,此時教師過渡“今天,我們就來學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分析:從表面上看,教師借助多媒體來展示,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引入話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進行探討,讓學生有話可說。但問題在于,創設的情境所占用的時間較長,過渡中沒有讓學生較好地把生活和文本結合起來,從而導致導入的不成功。

        反思:在新課改下,語文教學提倡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但要注意,語文課堂中的情境應該包含“境”和“問”兩個要素,情境是為了讓喚起學生對生活的記憶,但是基于課堂教學內容而進行的。而情境創設的目的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能讓學生從生活過渡到文本學習中。因此,在情境中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策:在該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用幾張童年的圖片來引入,接著過渡到對學生童年生活的回憶,(以舉手后點名形式進行,以便控制時間)然后提問過渡“同學們的童年生活都是豐富多彩的,那么,魯迅的童年生活又是怎么樣的呢?和你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吧!”

        二、問題要有問有答

        案例:《變色龍》中對奧楚蔑洛夫對話的分析教學片段

        教師以《動物世界》(蜥蜴)視頻導入,提問“錄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變色龍給同學們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這就像我們課文中的誰一樣?”(組織學生回答)過渡:奧楚蔑洛夫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變。請同學們找出奧楚蔑洛夫變的相關語句,然后討論。(學生找語句,討論)提問“奧楚蔑洛夫有什么樣的性格?”(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奉承、欺軟怕硬、順其自然、看風使舵)

        分析:在該案例中,教師以《動物世界》視頻來導入能激發學生興趣,但問題過渡有些突兀。在組織學生對奧楚蔑洛夫對話的分析和討論中,問題不夠明確。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沒有讓學生較好地組織交流、展示反饋。

        反思:問題是課堂教學中師生溝通的主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借助問題這一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合作探究。而問題的提出是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而進行的,同時,要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而及時做出反饋,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課堂中不能提出問題后就將課堂甩給學生,不能從“滿堂灌”而走入“滿堂問”的極端。

        對策:在該課時中,目標是要引導學生從奧楚蔑洛夫的對話中分析奧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學中從奧楚蔑洛夫對話的背景提問,然后引導學生根據相應的人物語言來分析人物形象,教師再精講,效果將更好。提問“奧楚蔑洛夫的第三次對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通過這次對話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點?”提出問題后教師先明確,在巡警說了自己“拿得準”這條狗不是將軍家的這句話之后,奧楚蔑洛夫說了這番話。然后引導學生圍繞“一聽巡警說:‘拿得準’狗不是將軍家的,他馬上就搖身一變,舌頭一轉,改變了說法:‘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們絕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訓他們一下!是時候了。’”而得出翻手云覆手雨,恬不知恥的性格特點,圍繞將軍家里都是些名貴的、純種的狗”,夸贊不已,媚態可掬而分析阿諛奉承,奴顏媚骨的性格特點。這樣,奧楚蔑洛夫恬不知恥、阿諛奉承的形象就明確了,教師再點撥板書,學生的印象也就會更深刻。

        三、要先自主學習后合作

        案例:《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片斷

        上課后教師先導入:《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從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中選的。祥子的故事,拍成過電影,改編成戲劇,傳播甚廣,同學們多半是知道一些的。今天我們來學習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這一段對祥子是如何描寫的。為了使同學們學習有個重點,現在出幾個思考題,請大家討論后總結。然后提出問題“本文寫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幾段時間里的故事?文中哪些地方描寫祥子?對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寫?這些描寫表明什么?文中是如何描寫景物環境的?為什么要作這些描寫?”組織討論,然后展示匯報,教師總結。

        分析:在該案例中,教師的導入過于平淡,沒有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屬于傳統教學中的“單刀直入式”的導入,導入后提出問題,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雖然在應用新課改理念,但沒有深入理解合作學習的內涵,追求形式化。

        反思:在新課改下,合作探究學習逐漸取代了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而新課改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學習是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進行的,如果沒有自主學習,合作中學生討論也就失去了基礎。要保證合作探究的有效性,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

        第9篇:反思性教學范文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教學反思

        廣州市天河中學 葉小瑩

        內容摘要:教學路上,不斷地從實踐中學習,反思個中成敗得失,才能把課上得更好,努力得讓自己邁向更新的領域。

        關鍵詞: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每個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對同一節課,不同的教師也會有不同的教法。如果在教學活動中,能善于進行比較、研究,準確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不足,從中找出最佳策略,改進自己的教學。2008學年第二學期我區初二中心組和學校舉行同時進行了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教學研討課,由五位老師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筆者結合自己的特點上了一節課,從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對本節課有較深的認識,現將本人的設計與實施進行反思。

        一、基于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反思

        崔允漷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學校教育目的范疇的一個具體概念,它在教學過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或者說,它是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

        (一)目標分析與制定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19章《四邊形》19.1.1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內容。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又是全章的重點。縱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及多邊形等幾何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習它不僅是對這些已有知識的綜合應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在小學就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能對四邊形,尤其是特殊的四邊形進行識別,但對于概念的本質屬性的理解并不深刻。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性質時,讓學生通過觀察度量,得出對邊相等、對角相等、鄰角互補的猜想。然后通過證明“對邊相等”,必須添加輔助線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一方面引入了對角線,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把四邊形轉化為三角形的數學思想。因此本節課要注意突出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索過程,重視直觀操作和邏輯推理的有機結合,使證明成為學生觀察、實驗、探究得出的結論的自然延續,把實驗幾何和論證幾何有機結合。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操作、討論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并加以說明和驗證,能根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體現目標的設計與分析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課分成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探索性質、歸納性質、例題學習、課堂練習、自我反饋共6個環節。這里介紹一下環節二“探索性質”。

        環節二、探索性質

        1、已知m∥n,請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請畫一個平行四邊形

        前面,結合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的實例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強化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義的理解,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里,讓學生運用定義,畫平行四邊形,為后面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作準備。設計的初稿是讓學生隨意畫一個平行四邊形,但是考慮到讓學生隨意畫,可能會花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先給一組平行線,讓學生在這一基礎上畫平行四邊形。

        2、閱讀課本第83頁第2自然段,然后進行填空

        這里讓學生學會自學,從教材中找出基本知識。在教學時,筆者沒有講述“對邊”、“對角”的定義,以填空題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對邊”“對角”,淡化概念。

        3、觀察這個四邊形,除了“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外,它的邊、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嗎?度量一下,與你的猜想一致嗎?

        學生動手度量剛才畫出的平行四邊形的邊的長度、角的度數,猜想邊、角之間的關系。當學生度量后,得出猜想,筆者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即時操作功能,演示平行四邊形的邊、角之間的關系,再結合幾何畫板,讓學生觀察不斷在變化的平行四邊形,通過觀察測量數據得出性質。

        4、歸納性質

        5、利用前面學過的知識證明上述結論

        已知: ABCD中,求證:AB=CD,BC=AD

        思考:(1)如何證明“∠A=∠C,∠B=∠D”及“∠A+∠B=180°”

        學生在七年級下冊學習過命題、定理的相關知識,知道一個命題要經過推理證實是正確的,才能稱之為定理。因此,要對剛才的猜想進行幾何論證。引導學生觀察命題的結論是證明線段相等,提示已學過“線段相等”的證明方法有哪些?(等角對等邊、中點性質、線段垂直平分線定理、角平分線定理、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根據題設,確定證明方法,學生選定需要利用全等來證明線段相等。然后筆者設問:“證明全等條件夠嗎?”,學生回答“不夠”,接著設問:“條件不夠時,怎么辦?” ,學生很自然回答“添加輔助線”,接著設問“怎樣添加輔助線?”,因為要在平行四邊形中構造兩個三角形,所以學生想到連結AC或者BD,就可以得到兩個三角形,并且輔助線AC或BD本身就可以是一組公共邊,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得到對邊平行,平行可以得到內錯角相等,這樣,證明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就湊齊了。

        分析完思路后,學生自行完成證明過程。課堂上,筆者展示了書寫正確的學生的學習卷,從而規范幾何證明的書寫格式。同時,指出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也是證明線段相等的一個工具。

        對于性質2的證明是引導學生利用剛才證明的全等三角形,通過“全等三角形對角相等”或者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輔助線能證明“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這一命題;然后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性質2可以推出“鄰角互補”,證明過程課后補充。

        在此,筆者提醒學生剛才添加輔助線,把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三角形的問題,這條輔助線叫做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引出下面的活動。

        6、引出對角線,探索性質3并證明。

        學生明確了對角線的定義后,通過度量猜想兩條對角線有什么關系,有些學生很自然猜想對角線相等,但是經過度量,發現兩條對角線不總是相等的。于是有些學生就卡住了。這時,筆者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展示兩個全等的平行四邊形,然后旋轉其中一個,讓學生觀察兩條對角線有什么關系。同時,旋轉后,兩個原本重合的平行四邊形還會重合,讓學生鞏固前面兩個性質,同時發現新性質。雖然學生還沒學習圖形的旋轉和中心對稱的知識,但是操作比較直觀,學生容易理解。但此處教學時,要向學生講清線段互相平分的意義和表示方法。

        (三)基于教學目標的反思

        課后,聽課的老師提出,學生在小學學段不僅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定義,還對平行四邊形進行了度量,知道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所以,這節課不需要花時間再去度量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

        查閱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章《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發現在教材中引導學生了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同時在課后練習中讓學生通過度量的方式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如右圖)。

        所以在備課時,應注意抓住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進行備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進行學習,因此,本節課,應該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探索方面,著重探索對角線互相平分、鄰角互補這兩個性質,并正確進行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證明。

        同一節課,113中的嚴老師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東圃的李老師根據學生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處理,突出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特點,有利于中下學生的學習。匯景的張老師這節課的重點與難度的尺度把握得很好,例題與練習的設計層次分明。同校的周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研討,通過推理論證培養學生類比、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邏輯論證,規范證明的書寫格式。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反思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特定的目標,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特別是學生的實際,對所選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的總體考慮。

        (一)課堂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實施

        本節課采用的教學策略:

        策略一: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幾個進行了整合在一個課時學完。

        策略二:注重直觀操作和邏輯推理的有機結合,通過觀察度量、邏輯推理等手段來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課堂上,學生先在學案中畫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用畫圖工具進行度量它的邊、角、對角線,猜想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拆分平行四邊形邊、角,進行度量,更直觀的得出猜想。然后師生共同證明這個猜想,得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二)課堂教學策略反思

        匯景的張老師和東圃的李老師都是讓學生度量學案中印好的平行四邊形,這樣的確節省了時間,但是學生會否質疑: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具備這些性質呢?這樣一來,學生自己畫的平行四邊形就有了隨意性,學生之間畫的平行四邊形也不盡相同,而且,利用幾何畫板演示平行四邊形的動態變化,學生觀察邊、角等測量數據在這一動態變化過程中存在的規律,體現了從特殊一般的過程。

        113中的嚴老師,通過讓學生動手用兩個全等的三角形拼出平行四邊形,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使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匯景的張老師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出發,通過猜想、測量、證明等多種方法得到新知識,將新知識的發生過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與此同時滲透了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及“轉化”的數學思想。

        但是以上這三位老師的教學內容只是性質1和性質2,還沒涉及到對角線。筆者是對這三個性質進行了整合,讓學生有比較地學習。

        筆者只是把課本的例題、習題進行了整合,按照直接運用性質、間接運用性質、提升等分了三個題組,但是總體難度不大,對于層次較好的學生,的確有吃不飽的情況。相比之下,同校的周老師的設計就顯得更有深度。正如,教研員劉老師說的:“證明是為了‘不量’!”周老師的課上,從證明命題“已知:如圖四邊形ABCD中, , 求證:(1) , ;(2) , ”然后到歸納性質,再到例題講解,最后鞏固練習,扎扎實實的在培養學生能力,開拓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素質上下苦功,樸實無華。

        由于學生在小學學段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對角之間的關系,所以本節課應該在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這兩個性質上由教師在教學平臺中演示,或者讓學生代表在教學平臺中演示即可,不需全班都進行度量,這樣可以省下時間完成其他環節。

        性質的證明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所以在課堂上,可以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證明,然后讓學生代表來講思路,再給出規范化的書寫過程。教師利用巡視學生證明,找出一些典型存在的問題。

        三、基于教育信息技術的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數與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師應“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一)課前的課件制作

        這節課是一堂幾何學習的新課,筆者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軟件和幾何畫板來制作課件。交互式電子白板軟件,制作和修改課件十分方便,而且有豐富的資源庫;同時課堂上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這一平臺進行教學,在操作方面比以往的教學平臺有更明顯的優勢。幾何畫板,在于幾何圖形的動態化和“形”與“數”的同步化,能提供一個理想的讓學生積極探索問題的“做數學”的環境。(二)課堂上的多媒體應用

        課堂上,學生對自己畫的平行四邊形進行度量,猜想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這些平行四邊形,都是靜態的。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即時操作,驗證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能使平行四邊形“動”起來。拖動平行四邊形的一組對邊,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復制∠C,旋轉、拖動到∠A,讓學生觀察兩個角是否重合,驗證“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拖動復制的∠C,看∠C和∠B能否組成一個平角,驗證“平行四邊形鄰角互補”;旋轉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得出“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另外,觀察兩個旋轉前后都重合的平行四邊形,還可以使學生鞏固學習的性質。

        利用幾何畫板,作一個動態變化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度量各邊長度、各角度數、對角線的長度,讓學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產生感性的認識,又一次讓平行四邊形“動”起來。

        交互式電子白板和幾何畫板的有機結合,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壞境中學習。

        四、基于教學效果的反思

        本節課執教的班級學生素質較高,然而,在課前的設計預設練習中考慮不足,所設計的練習顯然不能滿足這一層次學生的訓練度,正如聽課老師所說:練習難度還可以提高、練習量可以加大;為此,課后將設計的做以下修改:

        環節二中刪去了畫平行四邊形的部分,改為學生代表在教學平臺中演示平行四邊形的度量情況代替全班度量。

        環節四刪去例1,保留例2,增設一個難度較大的例題。

        例2、已知,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且

        求證:

        環節五原題組A改為學生歸納出性質后,馬上出給學生完成的隨堂小練筆;

        原題組B改成題組A;原題組C改成“課后作業”;

        增加題組B

        如圖, ABCD中,AB=8㎝,BC=6㎝,∠A=30°,點P從點A 出發沿AB以每秒1厘米

        的速度向點B移動。

        (1)當P點運動了幾秒時,PBC為等腰三角形;

        (2)設PBC的面積為y,請寫出y關于點P的運動時間t的函數關系式,并寫出t的取值范圍;

        (3)是否存在一點P,使SPBC= S ABCD?

        增加題組C

        如圖所示,在 ABCD中, ,垂足為E, ,

        垂足為F, ,且 ,

        求 ABCD的周長

        這樣一來,就能解決好學生吃不飽的問題了。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在“回放過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導自己教學的理性認識,并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只有不斷地從實踐中學習,不斷地反思實踐,才能取得不斷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新課程下再探數學聽課與評課》,沈斌,《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08年第10期,ISSN 1673-828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中国v | 色先锋在线不卡2019 | 一本一久本久a久久精品 | 性色AV一区二区三 | 中文字幕在线手机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