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數學思維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數學;提問;學習興趣;思維訓練;創新能力
教學《簡單的統計》時,教師出示了下表:
師問:這是三個學生三次口算的比賽成績,請你判斷三個同學中哪一個人的成績比較好?
問題一提出,各小組立刻展開熱烈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爭先發言。
生甲:我認為大偉的成績比較好,因為他的平均分最高。
生乙:我認為小明的成績比較好,因為他的成績一次比一次進步,而且在最后一次考試中他考的分數最高。
生丙:小紅成績好,因為她的成績比較平穩,不像其他兩人有時考得好有時考得不好。
生丁:大偉的第一次分數是所有人中最高的,所以他的成績是最好的。
一句看似不經意的提問,卻像一塊石頭投在了學生思維平靜的湖面上,激起了千層浪。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多么重要!這正如數學家哈爾莫斯所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如何讓這顆心臟的跳動變得強而有力?筆者想從提問與學習興趣、提問與思維訓練、提問與創新能力這三個方面來闡述一下自己對提問的幾點看法。
一、提問與學習興趣
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玩,教師設計問題時要考慮他們的心理特點,使問題富有趣味性,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許多教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都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動物王國舉行騎車比賽,小熊的車輪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車輪是圓形的,它們同時同地同向出發,誰先到達終點呢?”提問的同時,配以多媒體演示,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學生自然會積極投入到對問題的思考中去。
數學源于生活,學生有興趣,有經驗,也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因此數學問題生活化,亦可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如筆者在數學《質數與合數》時,先讓1~12號學生站到講臺前,讓他們代表著1~12這些數字,接著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約數和約數個數,然后讓同學們給這12個同學分組,并說出分組的根據。這個活動表面上是給12個同學分組,實際上是在給數字分類。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巧妙轉換,學生的興趣陡漲,教學效果良好。
二、提問與思維訓練
如何提問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問題的設計首先要突出教學重難點,宜精不宜濫、宜簡不宜繁,盡可能剔除可有可無的、模糊不清的提問,保留目標明確、有實際意義的提問。如某教師在講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后,為鞏固知識,出現了如下的師生對話: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是不是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生:是。
師:正方體是不是特殊的長方體?
生:是。
師:他們的回答對不對?
這位教師的提問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課堂氣氛表面看來活躍,實則膚淺,效果甚微。實際上,教師只需要問一句話: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哪些特征?這是一個讓學生跳一跳就可摸得著答案的問題,既完成了教師的教學意圖,又讓學生必須通過動腦思考才能解決問題。
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發展思維為主線,規劃教學中的提問,切忌提些“是不是”“對不對”“答案是哪一個”之類的問題,要多提“為什么這個是對的?”“你是怎樣想的?”等問題。如上面第二種問題提出后,可促進學生思考,加深對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認識。作為教師,要對提問的意義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教師提問,是為了促進學生思考,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為了引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因此,真正高明的提問,是既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答案,又能讓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充分顯示其自主性和創造性。
三、提問與創新能力
如何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我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是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出來,讓學生學會“提問”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讓學生敢于提問題。作為教師,要把自己由原來知識傳播者的角色轉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指導者,要走下“圣壇”,與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交流意見,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其次,要交給學生方法,讓他們善于提問。學生會提問,絕非一日之功,這需要一個漫長的培養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逐步從以下幾種思維方法中進行訓練:
(1)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讓學生觀察提問,從哪些方面來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它們的特點是什么?有哪些相同點?
(2)通過比較提出問題。這種訓練方法會經常運用,一般學生都會提這樣的問題: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通過綜合、分析、提出問題。如“有一塊地,甲拖拉機耕了這塊地的 ,乙拖拉機耕了這塊地的 ”題目,只有條件,沒有問題。設計這樣開放性的題目,既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需求,又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
學生們學習的能力是特強的,只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處處從培養能力處考慮,他們的表現是不會讓我們失望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學會提問。
一、建立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
創新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它應更強調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在教學中應該成為探索問題、發現新知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學生主體活動的組織者。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主體,才會贏得學生思想開放并在教學過程中達到融洽;教師只有視學生為課堂的主人,并在廣泛的思維訓練中提供廣闊的空間,才能適機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學生的主體性越突出,獨立探索的機會越多,創造性情感越強,其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養。在強調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也決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性。只有將主體活動與主導性活動有機結合,才能變教和學的矛盾為教和學的統一,才會產生教學的高效率。反之傳統陳腐的教學方法、手段極大地壓抑著學生的思想和情緒,使學生始終拘泥于教師的眼皮之下,這就不能產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美國的基礎教育是開放式的,特別是課堂教學氛圍是民主和諧的,因而美國兒童的學習則顯得積極而主動、輕松而愉快。由此可見,創新教育勢在必行。其首要任務是開創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建立友好而親密的師生關系。
二、構建教學新思路,為學生提供創新契機
(一)導入新課要創新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課堂的開頭設計得合理,那么就預示著整堂課的成功。巧妙的開頭設計,能將學生推到最佳的心理準備狀態。它不但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隨后的智力活動提供愉快的背景,而且能夠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之被動的接受型學習狀態,轉化為主動的進攻學習狀態。為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圖片、典故、實踐等多種形式導入新課,這樣還能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產生,進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課。既凝聚了他們的注意力,啟迪了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懷著迫切的心情投入學習,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提出學習目標要創新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目標往往由教師揭示。教師直接提出目標使教師圍繞目標走,學生圍繞目標轉。但是著眼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組織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設定目標的方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的突破,也是教學思想上的一種飛躍。學生自己確定目標,不僅僅體現教師尊重主體,也體現教師對學生內在潛能、智力因素的開發。
(三)訓練方法、手段要創新
從某種意義講,教學方法、手段就是教學質量。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也往往取決于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踐教學在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數學實踐,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強化數學實踐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作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過實踐,可誘導學生發散思維,體會成功的喜悅,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掌握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由此可見,教學方法、手段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
(四)改革作業內容和形式,在獨立完成中培養能力
作業是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活動,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把知識型作業改為能力型作業和創新型作業是十分必要的。在數學教學中可布置以下作業:
1.實踐性作業
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布置適當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實踐數學知識,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觀察型作業
通過布置觀察型作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結合生活實踐理解數學知識,并激發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難題的興趣,進而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的能力。例如:生活中三角形穩定性的運用實例;平行四邊形不穩定的利用等。
3.探索性作業
【關鍵詞】 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精神
從人的終身發展來看,6――12歲的兒童創新精神萌芽,是良好習慣養成和兒童智力成長的關鍵期,也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通過教育教學施以創新思維習慣的培養,使之成為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小學階段研究如何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習慣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6到12歲的兒童的聽、說、讀、寫、運算及其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思維處于形象思維的形成和邏輯思維的啟蒙階段。思維形式的主體是形象思維,它包含了直覺、表象、聯想和想象。直覺思維是無意識的,并且沒有傳統的邏輯思維過程與之相伴隨。
1 激發學習興趣,打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大門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當一個人對某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并隨之產生各種積極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才成為可能。所以,在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教師的首要問題。
1.1 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般來說,教師要千方百計把學習內容和任務,將學生的間接需要變為直接需要,從而產生強烈的內驅力,去誘發學習興趣。如:一些教師再上新課之前,讓學生作為一個探究者,先鼓勵他們從網上、書店、圖書館里查找新課所涉及的相關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就不只是老師才有發言權,學生也有了發言權,使課堂呈現出一種積極、生動、思維活躍的局面。其結果學生不僅獲得了主動性,而且還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也為新課的預習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教師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內容的特點,將抽象的概念、深奧的原理,展現成生動活潑的事實或現象;要善于創設情境,聯系生活,把學生帶到大自然、社會生活中去,引導他們觀察自然的、社會的種現象,發現認識對象與別的事物的差異,找出其特征,及其運動、變化的狀態,從中受到啟發,產生好奇心。有了這種好奇心,才可能帶著愉快的、高漲的情緒,克服一切困難,執著地去分析、比較、實驗、研究、掌握認識對象的發展規律,展現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只有通過自己的智力活動,去發現認識對象的奧秘,才是激發興趣的最根本的源泉。
1.3 教師必須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并努力從事發現、研究、探索,使之為自己的興趣中心。教師有了這樣的興趣中心,才能從挖掘教材內容、組織教學形式、選擇教學方法上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學藝術,達到引人入勝,欲罷不能的境地,從而更有效地去激發學生的認識和學習興趣;而教師心靈中的興趣也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情緒,促使其認識興趣的高漲。有了濃厚的認識興趣,學生精神生活才會豐富,思維才會靈活多變,這就為創新思維習慣的培養敞開了大門。
2 拓寬學習領域豐富的知識表象,是創新思維產生的有效途徑
創新思維的產生是以豐富的知識表象為基礎的。在學習或認識事物過程中,往往需要相關事物的啟迪,觸發聯想,產生潛移和連接,生成新的觀點、新的理論,達到認識上的新飛躍。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過:“偶然的機會對素來有準備的人有利。”這說明知識的廣博與創新思維的“頓悟”之間的必然聯系。因此,拓展知識面,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拓寬學習領域豐富知識,必須建立在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因為基礎知識的學得是建構思維的基本元素,基本技能的習得是建構思維的技能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不會拼音和不認識掌握3000左右的常用漢字,不會聽、說、讀、寫、算等技能,拓寬學習領域豐富知識就成為空談。所以,在教學中課內必須狠抓“雙基”的學習,廢除注入式,倡導啟發式。教師努力做到精講、學透、巧練、用活,減輕學生那些不必要的過重負擔,扎扎實實的讓學生學好課內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技能(操作技能),如,善于閱讀、善于筆記、善于推導、善于運算、善于網上搜索等等。這樣才能抽出更多的時間到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廠礦、企業、社區、農村和更廣闊的大自然去參觀、考察、調查、訪問,獲得更多的實踐體驗和感性認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表象,為創新思維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 整合課內外學習,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創新思維習慣
3.1 要打破原有教學上的老框框,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經常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校通過“觀察發現、提出問題――實踐探究、獲取結論――合作交流、共享成果”的問題探究模式的構建,整合了學校、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對滿足小學生好奇、好問的天性,激發學生主動的探究興趣,養成善于從日常生活、課堂學習、課外閱讀、各項活動中觀察發現,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我們經常利用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如:遇到不清楚的事物,便可以提出“是什么?”;遇到不明白某事物會如何發展,便會問“會怎樣?”;不知某事物產生的原因,便會問“為什么?”;乃至何事、何地、何人、何時、何如、何去乃至幾何的問題。一些教師為了養成學生善于提問的良好習慣,課題入手鼓勵學生提出。例如,在學習《機器人》一課時,老師在板書課題之后,便問:你們想知道有關機器人的那些知識嗎?學生接著說:我們想知道什么是機器人?機器人有那些?機器人有什么用?發明機器人的是誰?機器人有那幾種?等一系列的問題。
3.2 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追尋問題開展多種探究活動。當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就應激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尋著問題開展猜測假設、擬定計劃、實驗研究、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尋求結論的多種實踐探索活動。如要想解決上面所提到的有關機器人的問題,教師不要給出答案,可以告訴學生獲取這些知識的路徑與方法,如:少年百科知識叢書、十萬個為什么?、英特爾網上等處查詢獲得。為滿足自己的求知欲,他們主動去感知自己未曾知曉的東西,從中獲取許多生動而又廣泛的知識;在探究中會遇到各種困難,他們會自覺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使其意志得到磨練;通過實踐感知,智慧得到發展,觀察、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增強;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獲成功的快樂,感受知識的情趣,喚起他們熱愛探究的美好情感,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豐富各種知識和技能,發展科學方法和能力,養成創新思維習慣,培育創新精神。
3.3 要為學生探尋的結果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在學生通過探究獲得結論之后,許多學生都表現出一種很想將自己獲得成功與人分享的心理狀態,此時,應該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探究成果告訴大家,與他人共享,并虛心地接受他人的建議和意見。并積極為學生的交流展搭建平臺,讓其表現欲獲得釋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整理好信息資料,寫出自己的研究報告,展顯在大家面前,讓大家評頭論足。在研究報告中,引導學生不僅僅是把自己的結論告訴大家,應有探究過程的完整展現,從中讓同學體會你探索的足跡,同時也表明自己在探究中不斷完善和進取過程。
4 著力發展多種創新思維方式,促進創新思維習慣的形成
小學階段創新思維習慣的形成依賴于求異思維、創造想象和聯想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著力發展學生的這些思維形式,培養創新思維習慣。
4.1 培養敢于直覺思維的習慣。直覺思維的主要是以直覺判斷或推測、猜測或預感和洞察力(高級形式)為表現。在小學階段則主要表現為直覺判斷、推測、猜測的形式。例如:猜謎就是小學階段常用的一種直覺判斷、猜測的方式,也是鍛煉學生直覺思維的一種好方法。又如:在學生做習題時,一些題按一般的邏輯思維去思考解題思路遇到困難,往往需要采用直覺思維的方法,尋找解答對策,然后再去推導、運算。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用非線性的直覺思維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利用批判性思維的參與來驗證其直覺思維的判斷是否正確,使之逐步完善。
4.2 培養富于聯想的思維習慣。聯想可以激發人們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創造力。聯想能驅使學生發揮認識的積極性,采取多種研究角度,尋求多方面的解答,從而將創新思維活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開展豐富的聯想,將學生思考延伸,并善于進行由此及彼的聯動思考,要讓學生不僅習慣于順向聯想、縱向聯想,而且要習慣于逆向聯想和橫向聯想等多種聯想方式。
4.3 培養善于求異的思維習慣。求異思維即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中最重要的一種思維形式,求異思維是對求同思維而言的。求異思維則是指一個問題,從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它是創新思維最重要的思維方法。任何發現和發明,任何科學理論的創立,首先是建立在求異思維的基礎上,沒有“求異”就無所謂“創新”。在小學教學中,語文的擴詞、同音詞列舉、近義列舉、一詞多義、一詞多用、一事多寫等練習;數學的數的多種組成、一題多解;科學的事物形態、方法、用途、造型等方面進行求異……
4.4 培養樂于創造想象的思維習慣。想象與創新思維聯系緊密。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嚴格的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直覺和靈感都離不開想象的參與。因此,只有發展想象,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作為小學生要想具有真真的創新能力,還為時尚早,但要使學生從小養成創新思維習慣就具有可操作性。
在學生創新思維活動中各種思維形式,常常交叉、重疊,統一于創新思維活動中。教師只有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機,創設不同的條件,全面地、靈活的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并長期堅持,使之養成一種創新思維習慣。激勵學生采用多種思維方式參與解決問題思維過程。鼓勵學生驚醒創新思維,不只依靠某一單一的思維形式,而是依靠直覺、聯想、求異、創造想象等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運用,才能發揮最佳的創新成效。并只有這樣長期堅持才能形成具有優良的創新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 李敏.創造性思維訓練方法[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