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范文

        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

        第1篇: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范文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對民族地區貧困學生的教育,“西部開發助學工程”就是一項重要的舉措。、中央文明辦、國家教育部聯合實施“西部開發助學工程”,在中西部21個省市開辦宏志班,從中央文化事業建設費中,為宏志班每位學生統一支出三年的學習生活費用,共21300元,以保證貧困學子不因家庭經濟原因失學。貧困生在物質得到保障的同時,因特殊的地域環境、貧困的成長環境,承擔著比一般高中生更大的心理壓力,表現出更為突出的心理問題。加強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其心理障礙,實施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是當前貧困學生教育過程中關鍵而緊要的任務。湘西州民族中學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建立了心理幫扶制度,為貧困生心理發展全程護航,促進了民族地區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入開展。

        一、加強湘西州民族地區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經濟文化不發達,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嚴重滯后,民族貧困地區心理健康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民族貧困學生心理現狀尤其令人擔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總人口290萬,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78%,是典型的“老、少、邊、山、苦、窮”地區。湘西州民族中學是湘西州唯一一所州直省級示范性高級中學,學生來自全州七縣一市。目前,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88%,寄宿生占學生總數的54.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學生總數的30%。調查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貧困生)在入學、分科、學考和高考時表現出來的焦慮、厭學、社會適應不良等心理及行為問題比一般學生嚴重,個別學生心理問題嚴重,以致于不能順利完成學業。

        為使湘西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迎頭趕上,有效解決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湘西州民族中學從建立心理幫扶制度入手,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全程護航。

        二、構建心理幫扶教育機制,對貧困生心理健康予以全程指導

        學生心理問題絕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原因包括學生自身的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

        湘西州民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出了“心理幫扶” 的概念。構建心理幫扶教育機制,由學校帶動家庭、社會全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創設學校心理幫扶制度、家庭心理幫扶制度、社會力量幫扶制度,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別于思想政治工作又不等同于心理治療,營造出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環境,對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全程關注和指導。

        (一)家庭心理幫扶制度

        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第一環境,貧困學生來源于貧困家庭,家庭的物質貧乏使家長無暇顧及必要的家庭教育,任由孩子發展。大量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中,父母根本無從了解孩子的情感活動,無法保證對子女進行正常的教育,還有些貧困家庭,家長不具備教育指導子女成長的能力。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雙重貧乏,讓貧困生產生偏激、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很大,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貧困生對學習、生活的積極態度,影響到他們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否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所以只有做好家庭心理幫扶,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切實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心理問題產生的首要因素是家庭教育,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因此建立家庭心理幫扶制度、改善家庭教育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步。首先,為有預約的家長開放湘西州民中心理輔導中心。利用湘西州民中心理輔導中心溫馨的環境感染來訪家長,與家長共享心理學知識,為家長提供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議,以提高家長教育和監護孩子的水平。其次,為家長提供心理幫扶平臺。建立家長QQ群,開通熱線電話,利用家校通信息平臺,每周給學生家長一條消息,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與家長共享心理保健知識,探討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與心理行為的矯正,通過對家長進行心理教育幫扶,提高家長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時,加強對家長或監護人的教育、培訓。定期召開家長會,舉行座談會,舉辦專題講座,開辟校園網“家教指導”“子女心理” 專欄,通過網絡平臺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心理狀況,向孩子不在身邊的家長傳授心理教育方法,指導家庭以正確的內容、良好的行為、恰當的方法影響和教育孩子。

        (二)社會力量幫扶制度

        社會環境因素是貧困生心理問題形成中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因素。全州各縣市優秀學子由民族聚集地轉到州府非民族聚居地學習與生活,現實生活環境與原有生活環境的強烈反差,使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沖擊。家庭經濟的貧困使貧困學生少與他人往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每遇矛盾沖突,便可能出現交往障礙,導致性格越來越封閉、孤僻、偏激,無法適應集體生活。

        “5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已經開始倡導“全民健心”,《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用人單位、各類各級學校、媒體、社區、家庭都要關注精神衛生問題,共同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

        湘西州民中向湖南省文明辦、湘西州文明辦匯報湘西州民族中學創建湘西州中小學校首個心理訪談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況,取得了政府行政部門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心、支持和重視,以獎代撥,建設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學校主動爭取關工委、文明辦等有關部門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優秀企業家、道德模范等人士的支持,除了在經濟上對貧困學生進行幫助,還對貧困學生及其家長施以心理幫扶。不定期邀請關工委、文明辦、婦聯舉行講座,通過談心、通信,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惑,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心理。

        借助湖南省教育學會學校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州教育學會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湘西自治州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團、湘西心理QQ群等平臺,專業心理咨詢師和熱心于心理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積極開展心理幫扶活動,保證了心理幫扶的專業化、科學化、規范化。

        同時,利用校園網、湘西教育E網、全民健心網,團結報、地區電視臺,宣講心理健康知識,推廣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創建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注重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三)學校心理幫扶制度

        如前所述,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更多的是一種社會問題,僅憑教師個人或者學校是無力解決的。但在現實中,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重任,卻天然地落在了學校的肩上。對教育工作而言,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因素中,唯有學校因素最為可控。我校硬軟件配套,高標準打造專業輔導中心,專門安排300平方米的場地,投入資金40余萬元,建成“六室一網一線”,由湘西州教育心理學學科帶頭人主持工作。2013年8月,“湘西州民族中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成立,研討、指導、組織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開展的心理幫扶包括團體輔導、班級輔導、個別輔導三個層次。按教育、預防在先,疏導、矯正在后的原則,進行知識教育、心理疏導,開展心理健康活動,以調整學生認知、情感態度和心理行為為輔導目標。

        1.團體心理疏導

        團體心理輔導針對性強,輔導面廣,效果理想,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以專家講座集中疏導為主要形式,指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充實自己,培養高中生積極的生命態度,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人生觀,學習規劃美好的人生。高一年級舉辦“揚起自信的風帆”“從民中走向成功”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團隊凝聚力;高二年級舉行“換位思考輕松生活”“讓生活更美好”團體輔導,對學生作心理調適、人際關系調整;高三備考,舉辦“開心快樂好人緣,幸福生活每一天”“展開騰飛的翅膀”等專題,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對學生考試焦慮進行調適,調整高考心態。通過對不同年級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全面增強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及自信心。

        善抓契機進行團體輔導,高考百日誓師、學生成人禮、高校自主招生面試,以及每年5月的心理健康月,都是教育的契機。每年對參加清華北大推薦面試的貧困生做面試輔導,幫助學生輕松應試。滿足學生的特殊心理需求,如對突發死亡事件恐懼的應急心理干預。高三某班一女生在家因煤氣中毒不幸身亡,另有一男生暑假溺水身亡,因遭受死亡事件沖擊,部分同班學生表現出情緒受挫、恐懼獨行、睡眠障礙等現象。及時運用敘事談話和“突發事件應急會談”(CISD)法進行團體疏導,引導學生宣泄,給予學生強大的心理支撐,幫助學生勇敢堅強地走出了事件的陰影,扎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維護了其身心健康。

        2.班集體疏導

        州民中宏志班學生均來自少數民族貧困家庭,心理健康問題相對集中,因此學校對宏志生從高一入校至高三畢業予以全程關注,每學期進行兩次班級輔導。宏志班學生高一入校,即全體進行心理健康普測,建立心理測量檔案。幫助高一新生盡快適應新環境、樹立自信心,進行“樹立自信邁步成功”的班級輔導;指導高二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最大限度地減少分科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做個秀外慧中的人”“認識自我幸福生活”是為高二學子專門準備的輔導內容;高考、學業水平考試來臨時,“放飛夢想自由翱翔”專題輔導以消除學習焦慮、調整心態為心理幫扶目標。在學科教學中充分利用湘西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傳承創新民族文化,同時可以達到良好的心理放松效果。將苗族拳術等民間體育項目與心理學放松術結合起來,將土家族擺手舞、苗族鼓舞與營造快樂心情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學會心理自助,效果顯著。利用班集體營造寬松和諧的班級心理環境,舉辦 “師生一家親”等心理主題班會、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板報、誦讀競賽、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活動等,使學生學會團體合作、友愛互助,增強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自我調控、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畢業之后,對進行過心理輔導的宏志班學生進行效果評估及去向跟蹤。

        3.個體心理輔導

        針對個體進行差異化研究。在“湘西州民族中學貧困學生焦慮、厭學心理疏導研究”的課題研究中,運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系統(SAS)”設定焦慮一測、二測量表,編制高中生厭學情況調查量表,對全校貧困生進行測查;進行湘西州民中學生價值觀調查、女生生活調查。心理健康輔導教師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建立個體心理檔案,采用“隨機有目的性抽樣”方法從研究對象中確定最終的研究個體,進行統計與分析。把課題研究目標“消除焦慮情緒、矯正厭學行為”與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工作目標結合在一起,心理健康活動開展以學生為本,個體咨詢時間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課余時間為工作時間,一般定在中午或者課外活動時間。同時,運用“生―家―生―校”心理疏導方式,“情景假設―體驗頓悟―行為指導―行為改變”(知情意行)策略,充分借助沙盤游戲室、心理訪談室、心理宣泄室、個體咨詢測量室、音樂放松閱讀室等功能室,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引導學生宣泄情緒,緩解學生焦慮情緒,給予學生強大的心理支持。

        同時,學生會成立心理健康部,部長一名、副部長兩名,制訂心理健康部的工作總則和宗旨,規定其中一名副部長必須由宏志生擔任,以進一步增強對貧困生心理輔導的實效性,促進朋輩心理咨詢的開展。

        湘西州民中注重個別疏導,培養個體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強調班級輔導以點帶面,利用周末講座和晚自習時間,以主題講座的形式面向州民中全體學生推廣實施,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實效性。

        第2篇: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范文

        當前,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社會物質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對這樣一個充滿競爭、機遇和壓力的新時代,人們本身就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伴隨著學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招生規模的擴大,以及高額的學費,很多貧困家庭無力承擔子女學費、學雜費和生活費,因而日漸擴大的社會貧富差距無可避免地體現在校園里面。加上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中學階段學習成績的不理想,使很多家庭和學生在擇校時選擇以學技術、促就業為主的職業學校。而職業學校設有單獨對口招生班,這樣學生升入對口高職院校的難度系數比通過統一高考進入大學要低很多。因此職業學校在校學生數量快速增加,貧困生人數也隨之不斷上升。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我國教育的主導觀念就是關注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職業學校貧困學生雖承受巨大壓力但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因此職業學校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本文筆者針對職業學校貧困學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進行研究,并從提出切實可行的教育對策。

        一、 職業學校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從現實狀況和國內外研究來看,貧困生是職業學校里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具有“雙重弱勢”。一是家庭經濟困難,使他們成為職業學校中的弱勢群體;二是和普通高校學生相比較,職業學校學生由于成績較差,在中學階段不被老師重視,因此他們就更加叛逆、自卑、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無端煩惱等等,這就使他們成為高校在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而在本研究中,筆者通過自制調查問卷對長沙市部分職業學校貧困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近80%的貧困學生有自卑心理,他們不愿意老師和同學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而這種自卑心理又表現為兩個極端:

        (一)嚴重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貧困生表現尤為明顯。”貧困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差,進入到職業學校后發現在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思想修養等方面與非貧困生存在很大的差異,根本無法與其他非貧困學生一樣過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常常產生己不如人的感覺,怕自己不被別人接納,由此產生自卑心理,自慚形穢。還有部分貧困學生不參加集體活動,同學、朋友、老師之間不經意的一句玩笑,都會深深地刺傷他們脆弱的心靈,加重其自卑感,導致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出現。

        (二)過度的自尊心理

        據調查發現,職業學校貧困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具有獨立的思想意識,他們本身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在這種強烈自尊心的作用下,他們非常敏感,對涉及到與自己相關的任何事情都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和反應,因此在激烈大環境的沖擊下這種情緒和反應會逐漸扭曲,他們不允許任何人傷害其自尊,長此以往會產生過度的自尊心理。

        二、 職業學校貧困學生出現自卑心理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職業學校貧困學生自我定位不準確主要就表現為強烈自卑和過度自尊的矛盾結合,此外個人情感處理不妥當,挫折承受能力差也是原因之一。這個時期的學生處在青春期的末尾,情緒波動比較大,在遇到好事或遭到挫折的時候,情緒上容易產生大起大落,甚至隨便一件小事就會引起他們大怒。此外這個年齡的學生又處于性成熟時期,他們渴望與異往,許多貧困學生想談戀愛或是開始談戀愛都不會也不敢跟家長和老師講,同時對性知識知之不多,一旦出現特殊情況,他們就更加容易做一些有違常規的事情,既不利于身體健康,又不利于心理健康,嚴重時會出現心理問題。

        (二)學校因素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偏重知識的灌輸,忽視健全人格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把精力完全放在提高學生專業課成績上,根本無暇顧及學生的心理狀況,從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心理健康的發展。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把“不遵章守紀”、“入學分數低”的學生視為“差生”,有時挖苦諷刺或懲罰,使這些學生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這類“差生”大多數是家庭條件較差的貧困學生,這樣就會忽視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從而是這類貧困學生更加自卑。加上職業學校沒有針對貧困學生的特性和需求對其因材施教,也容易使貧困學生出現自卑心理,嚴重時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職業學校貧困學生生活環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環境,家庭關系和諧、家庭氣氛融洽、父母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父母科學的教養方式都會使職業學校貧困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家庭對于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很大,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圍,有的家長有打架斗毆、喝酒、賭博等不良嗜好,或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沒有對孩子進行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還有的家庭關系不和諧,父母親人之間吵架冷戰,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更有一些家庭對獨生子女采取嬌寵態度,使孩子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一旦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會自信心盡失,出現嚴重自卑的心理,從此一蹶不振。

        (四)社會因素

        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社會上許多人的價值觀念發生改變,追求金錢、追求享受現象增多,部分公民社會公德意識的不斷失落,對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這些社會現象慢慢會滲透到學校教育中,會導致學校教育的誤導,使職業學校學生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另外,不良社會信息、庸俗的傳媒內容、普及的網絡以及社會對職業學校學生存在歧視和偏見等現象,都會給相對單純的貧困學生心靈造成沖擊,及有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起著制約作用。在本次調查中,有80%以上的職業學校貧困學生認為社會環境對他們心理健康影響很大。

        三、有效解決職業學校貧困學生自卑心理的教育對策

        (一)學校教育是職業學校貧困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基礎

        1.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的學科,有其獨特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帶著新的思路認真研讀教材、教案,從中挖掘并開發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價值的內容,開展有學科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克服職業學校貧困學生自卑心理。并且結合各個學科獨特的授課方式,如果巧妙地輔之以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訓練,則會使職業學校貧困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總之,只要教師善于創新、善于發現、善于結合與巧用,就會在自己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同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有效解決學生的自卑心理。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領導機構

        職業學校可以結合學校自身的具體情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該中心設立一至兩名專業的心理健康專家,二至三名心理健康老師主要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包括不同專業、不同系的所有學生。針對已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未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家庭貧困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計劃、具體實施方法等等。針對這種情況,每個專業、每個年級要成立一個“工作小組”,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工作小組”的主要成員;每個班級有一個學生負責“心理情報搜集”。先由“心理情報員”具體反映班級同學的心理情況,匯總到“工作小組”,由這些工作小組具體負責初級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決不了的嚴重的心理問題再匯總給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和老師解決。

        3.舉辦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學校經常性的舉辦一些針對自卑心理進行的心理專題講座,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拓展訓練、能力訓練,提高職業學校貧困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讓他們在角色體驗與評價中學會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另外,還可以通過參加志愿者活動、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讓職業學校貧困學生接受社會生活實踐鍛煉,學會與他人了解和溝通,體會生活的困難與艱辛、磨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進一步開拓心理教育內容。在貧困學生中開展各種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讓他們的時間為學習、生活、娛樂所充實,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從心理上克服自卑。

        (二)家、校默契配合是職業學校貧困學生解決自卑心理的關鍵

        職業學校針對貧困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依靠學校、家庭兩方面共同完成。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應積極與家長溝通,反饋學生在校表現,引導家長改變教育方式,多鼓勵少批評,實現從“打罵式教育”轉變為“賞識性教育”。同時職業學校與家長溝通時,對家長可以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與學校溝通。因此,職業學校對貧困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者有機結合,構成合力,從而形成家、校默契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以解決職業學校貧困學生自卑心理。

        總之,心理健康是當代青年學生成長和成才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而自卑心理又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針對職業學校貧困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如何克服其自卑心理更為重要,它不僅關系到貧困學生個體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的全面發展,而且也關系到職業學校的發展。因此,對青年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學校教育的重點,也應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昌松.高校貧困生工作.泰山出版社, 2008,109

        [2]劉竹.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5

        [3] 李智.心理調適與心理健康[M].福州:海潮出版社,2008.

        [4] 莫緊義,曾繁京,徐建英.心理健康教育與訓練[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第3篇: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范文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心理貧困

        心理扶貧。

        一、“心理貧困”的定義。

        1.何為“心理貧困”。

        湖北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謝桂陽給出了以下定義:心理貧困,就是指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貧困,從而產生一系列個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變化。

        2.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謝桂陽教授曾對湖北大學185名貧困生和271名非貧困生進行過心理測試,結果表明,同年齡的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個性特征和行為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他們更為敏感、拘謹;在心理健康狀況上,他們心理健康水平過低———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顯高于非貧困生。

        無獨有偶,寧夏大學學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對在校貧困大學生進行的一次心理調查結果也表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堪憂:在217名被調查的貧困大學生中,有73.27%的貧困生對生活狀況不滿意、64.51%的貧困生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還有52. 53%的貧困生存在抑郁狀態或抑郁傾向。

        從以上調查結果不難看出,相對于其他學生,貧困學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更容易陷入“心理貧困”中,更容易罹患各種心理疾病。

        二、貧困生“心理貧困”的表現。

        1.性格問題。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公布的《中國貧困高考生調查報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貧困生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感到“羞愧難當”; 22. 5%的貧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處境,并抗拒師生善意的同情。

        自卑、敏感、脆弱是一部分貧困生最普遍的心態。在這種心態下,會出現三種行為表現:一是通過優異的學習成績來補償因貧困帶來的心理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產生無助感,自愧不如別人;三是逃避離群,仇視社會和他人,在心理極端脆弱的狀態下容易采取極端方式對待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2.人際交往問題。

        貧困生因貧困而自卑,但又有極強的自尊心。他們渴望融入集體,被他人接納和認可,卻又不愿接受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多數貧困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人際關系上趨于封閉,有的貧困生因經濟困難而故意疏遠同學;40%的貧困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因貧困受到打擊,他們一般很少參加需要花銷的集體活動,更有近20%的貧困生由于貧困而對社會持極端的觀點。

        3.學習問題。

        家庭貧困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往往承載著家庭和個人對未來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們中的一些人給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標。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一方面因期望值過高而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許多現實問題很難通過他們自身的努力而得到解決。貧困對學業的影響較大,他們除了與別人一樣競爭之外,還必須為生計問題而奔波。這就使他們長期處于心理緊張、焦慮的狀態,使學習壓力更大。

        貧困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當強烈的自卑感、極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謹壓抑的性格、尷尬的人際關系、因期望值過高而產生的學業壓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時候,就會引發問題行為。在貧困生的問題行為當中,比較突出的除了人際交往困難、學習失敗以外,還有出走、曠課、偷竊、打架等。據統計,因學業不良而留級、退學、結業的學生中,貧困生的人數明顯偏高。

        三、心理幫扶的渠道。

        1.完善勤工助學,提高貧困生自助能力。

        現在許多高等院校對貧困生都采取傳統的資助方法,從生活費、學費上資助,減輕經濟方面的壓力,但上述各種手段容易使許多學生處于被動的位置,產生依賴心理。而勤工助學與其他資助方式最不同的一點就是“參與式”,學生不再消極被動的等待捐助,而是靠自己的勞動來自救。勤工助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家庭減輕學習和生活負擔,還可以克服大學生的依賴心理,培養大學生自主、自強意識。在勤工助學活動中,大學生們不斷變換著自己的角色,在與不同的人和事頻繁接觸的同時,學會了應付多種多樣復雜局面,增加了對社會和人的了解。最關鍵的一點是,通過勤工助學,貧困生從觀念上擺脫了等待救助,學會了平等、積極、主動。

        2.消除學校對貧困生幫扶的誤區。

        (1)對貧困生資助的宣傳要合理。

        學校在對貧困生進行經濟援助時,很容易就把貧困生的資助做成對外宣傳的工程,比如邀請受助學生公開談感受、表決心,公開曝光等,殊不知很容易造成對貧困生自尊心的傷害。這種公開的宣傳會使他們的生活狀況完全暴露,加重敏感和自卑心理。因此,高校在宣傳時應征得受助人同意,盡量保護貧困生的隱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傷害貧困生心理的方式來表彰獻愛心的精神,鼓勵受助貧困生努力學習、回報社會。

        (2)對貧困生心理問題不能“一刀切”

        有些心理問題不光是貧困生特有的,普通大學生群體也會存在類似情況。但有的高校政工干部經常把貧困生置于學校的焦點下,將貧困生與其他學生區別對待,放大貧困生身上出現的問題,殊不知這樣對他們是一種很大的心理刺激,非但起不到激勵的作用,反而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

        3.加強對貧困學生的思想教育。

        (1)建立一支過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創新心理輔導模式。

        高校應建立一支以專業心理健康教師為主體,政工干部、輔導員為輔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分清職責,各司其職。同時定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在心理教育模式上一方面要秉承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創新的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

        (2)大力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多開設一些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課程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讓他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的心理特點以及引起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學會如何改變自己的不良情緒,完善應對的方式。

        (3)加強貧困生回報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有些貧困生在得到學校或社會的幫助后,對贊助人卻很冷漠,也沒有回報社會的意識。這給學校對貧困生回報社會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要求。學校應有意識地將支助活動加以深化,變社會的愛心為自己成才的動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豐富回報社會的途徑,例如參加志愿活動等,讓他們通過公益活動在奉獻社會中升華自己。

        四、結語。

        總之,對于貧困生而言,助困與育人不能相脫節。如何強化育人環境,形成和諧成長氛圍,注重貧困生人格培養,這需要社會和高校不斷地努力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宮龍江。貧困大學生雙重傾向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

        第4篇: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范文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團體輔導;心理健康 

         

        貧困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得到了廣泛關注,不讓大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是,我們在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家庭貧困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理應得到重視。研究表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明顯高于非貧困大學生,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為了探討貧困學生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我們以改變認知,提高自信,促進個性發展為目的,嘗試運用封閉式短程團體輔導的方法,以18名大一貧困學生為小組,進行一整天的心理和行為訓練,并對小組成員作了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短程團體輔導對促進貧困生個性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明顯的效果。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2005級大一學生為被試,總人數為18名,其中男生12名,女生6名。

        所有被試都是在新生心理普查后被確定為需要關注的對象,即“大學生人格調查(upi)”普查顯示總分在25分以上,同時“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中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偏執、精神病性等因子≥3的學生,通過對這些學生的約請訪談,確定是因家庭貧困而導致極度自卑缺乏自信,并自愿參加團體輔導的學生。

        (二) 團體方案設計

        本方案的主要目標在于幫助成員了解自己,澄清觀念,提升自我,建立自信,擺脫心理貧困。輔導采取全封閉的方式,團體輔導活動的時間為一整天連續八個小時,并精心設計了熱身活動,游戲互動,討論分享,團隊合作等環節,要求成員在觀察學習和活動體驗中,認識和探索自己,改變在長期的生活環境中形成的非理性觀念和錯誤認知,以積極的態度去接納自我,接受現實,走出自卑,建立信心,在團體活動中體驗成功和快樂。

        (三)團體輔導的實施

        應邀前來的學生都來自不同的班級,彼此互不認識,在最初的熱身游戲時,大多數同學都非常拘謹,舉手投足間還有幾分靦腆,但隨著“名字接龍”、“個性胸卡設計”、“快樂家庭”等活動的逐步展開,同學們防御的心慢慢開啟,互相之間變得真誠而融洽,輕松和諧的團體氛圍開始形成。

        當分組游戲“同心圓”和“解開心結”的活動結束后,團隊表現出很強的凝聚力,同學們坦誠地分享各自的感悟和體會,在集體中體驗了快樂。

        “愛心午餐”和“伴你同行”,讓每位同學都體驗了接納和信任,體驗了助人的快樂和接受幫助的溫暖;“目光炯炯”使同學們明白自卑心理的普遍性;“心靈的玻璃罩”引導同學們作進一步的自我探索;在“我為什么自卑”、“怎樣才能超越自卑”的分組討論中,許多同學都在同伴們積極的鼓勵和幫助下敞開了心扉,開始接受“貧困也可以是人生財富”的觀點,試著去改變原有的不合理認知,認識到只有接受現實,接納自我,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目前的困境,才能擺脫自卑,才能確立人生的目標。

                隨著“感恩的心”的背景音樂,同學們在一張張粉紅色的心型卡片上,留下贊美和祝福,每個人都用心感受了真誠和美好,感受了心靈的成長。

        (四)效果評估

        運用“團體輔導效果評價問卷”,教師評價,跟蹤回訪,scl-90前后測數據分析等,評估團體輔導實施的有效性。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 團體輔導前后測試數據比較分析

        為了檢驗和評估輔導的效果,我們為學生建立了心理檔案并定期約請訪談,還通過加入團體qq群與學生保持聯系。一年后,對這18位同學又進行了一次scl-90測試,并將前后數據輸入spss10.0進行成對差異性檢驗,發現各項因子分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人際敏感、強迫、偏執、敵意等因子更是差異顯著(見表),這些數據說明短程團體心理輔導對提高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

        貧困生團體輔導前后scl-90各因子的差異性檢驗

        (二)教師評價

        我們從學生所在班級的老師和輔導員那里了解到,這18位學生參加團體輔導以后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對工作和學習的熱情,在人際交往方面也表現的比較積極。大二時他們中有3位競選為院系副部長以上的干部,有9位同學擔任了班干部和社團干事。

        (三)自我評估

        在對18位貧困學生近一年的跟蹤輔導和交流中,發現幾乎所有同學都認為那一天的團體訓練,是他們大學生活一個全新的起點。在團體輔導活動結束后,我們利用“團體輔導效果評價”表,要求成員對團體訓練效果進行自我評估,統計結果表明,78%的同學對這次團體訓練表示非常滿意,22%的同學表示比較滿意;33%的同學在團體活動中表現為非常積極,50%的同學比較積極;在訓練過程中有66%的同學認為可以放下防御開放自己;88%的同學表示團體輔導對自信心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94%的同學表示以后有這樣的活動一定要爭取參加。

        在集體分享體會和感想的時候,同學都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收獲了很多,必將對大學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學生a:“八個小時以前,我們還是陌生人,在校園里我們會擦肩而過,但是現在,我們真的就像一家人,在這個家里每個人都很快樂,我們已經成為朋友了,當我在體驗做盲人的時候,有一種非常無助的恐懼,就像生活中的種種無奈,是同學溫暖的雙手,牽引我完成了信任之旅,我非常感激,我應該感謝生命中所有幫助我的人,相信只要自己不放棄,一定不會有跨越不了的困難!”

            學生b :“我會永遠記住今天,因為今天對我來說太奇妙了,我有了從來沒有過的體驗和感悟,在‘天使留言’時,看到大家那么真誠地為每位剛剛相識的同學留言,在天使的翅膀上留下最真摯的祝福,看著長長的隊伍,我的心忽然被感動了,我才知道,原來感動就這么簡單,我忍不住哭了,我真的非常感動,很久很久沒有這樣的感動了。”

        學生c :“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參與,一個又一個的游戲,一遍又一遍的發言,自己一直關著的心慢慢打開了,在游戲中,那種被人尊重不被忽視的感覺是非常真切地體會到的,老師不和我們講道理,而是讓我們每個人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大家很團結,氛圍很好,我覺得在這里很安全,很有歸屬感。”

        學生d: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一直不愿意承認自己沒有父親,自從失去了父親后,我的世界就塌了,多少年來,這樣的想法讓我自卑,讓我不能抬頭,當老師讓大家圍成一個圈,把自己自卑的原因說給大家聽時,我真的沒有勇氣,真的很艱難,很掙扎,而在同學的鼓勵下,我終于說出來時,忽然覺得心里很輕松,在這里,我獲的了一種力量,我一定要自信起來,老師說的好:過去屬于命運,未來屬于自己!我會記住今天的,因為今天對我非同尋常。”

        學生e :“游戲是生活的模擬,‘解開心結’中每一雙緊握著的手是環環相扣的,每解開一個,對后面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么影響我生命的結究竟是什么?我該怎樣去解開呢?我一直希望在大學里改變些什么,但是,我不知道怎樣去改變,我好像在消極的等待,就象我在游戲里的表現,感謝有機會參加今天的活動,我一定會好好思考的。”

        學生f :“來參加活動之前,并沒有太多的期待,可是一天的活動讓我如此快樂!在游戲中看到了自己的消極和被動,自己的思維模式,生活中我也常常是這樣的嗎?一直覺得我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是學校里的弱勢群體,是被社會遺棄了的,在‘快樂家庭’游戲中,老師要求我們只說自己的優點,我覺得有點難,我真的有很多優點嗎?今天的活動讓我還記住了兩個新的名詞:悅納自我和正確歸因。”

        學生g :“今天的感動,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是帶著矛盾的心情來的,有點擔心也有點期待,但當我走進團體訓練室的那一剎間,就感覺象回到了自己的家,有了在家才有的安全感。一天的活動,讓我開始相信自己其實是一個不錯的人,在這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很沒用,家里那么不容易供我讀書,可我對自己卻失去了信心,我是一個被上帝拋棄的人,是一個永遠不會成功的人,我很消極的對待生活,對任何事情都不會有興趣。不過,從今天開始我改變了這種想法,我不能放棄生活,我不能放棄自己,我對自己要有信心。我相信自己是一個會成功的人,我的明天是充滿陽光的。”

        三、分析與結論

        家庭環境和特殊的生活經歷,使貧困大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要比其他學生大得多,他們中的一部分學生把自己視為校園中的弱勢群體,為自己的貧困出身而不能挺直脊梁,但是在內心又不希望被貼上貧困的標簽,因為害怕被別人看不起而采取自我封閉的態度,回避與同學交流,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甚至不愿承認自己的貧困。還有一些同學視貧困而羞恥,常常自慚形穢,自我鄙視,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縮的消極態度,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如果不能及時地調整和干預,不僅會影響整個大學生活,也會對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消極影響。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的情境下協助個體開發心理潛能或解決心理問題的心理輔導方式。運用團體動力學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互動,引導成員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相互支持鼓勵,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和接納,提高成員的社會適應性,促進成員的人格成長。本研究通過同質團體小組的方式,探索團體心理輔導對促進貧困生個性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和一般分階段團體輔導不同的是本研究采用了短程團體輔導的形式,即輔導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在一天時間里完成,讓學生經歷強烈的內心體驗,由此激發改變自己的渴望,并把這種內在的力量帶到學習和生活中去。通過輔導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的差異性檢驗,結合學生自我評估、教師評價和跟蹤輔導后發現,短程團體輔導對于幫助貧困大學生認識自我,接納他人,改變認知,提升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促進個性心理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團體輔導的短期效果和作用是明顯的,但是效果的鞏固和持續還必需對團體成員作進一步的輔導和關注。

        【參考文獻】

        第5篇: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范文

        [關鍵詞]高校 貧困生 人格重塑 團體心理輔導

        [作者簡介]仲穩山(1965-),男,江蘇泰州人,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江蘇 泰州 2253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09年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GSY2009YB406)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1)08-0081-02

        隨著國家對貧困生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貧困生的學費和部分生活費已經得到較好的解決,但在各類經濟資助都指向貧困生的同時,針對貧困生開展的心理援助也必須及時跟上。只有這樣,才能幫助貧困生擺脫因家境貧困而帶來的困擾,確保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態,順利學習、生活和成長。針對貧困生開展的心理援助包括團體心理輔導和個別心理咨詢,已有的研究表明,針對貧困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具有個別心理咨詢無法比擬的優勢。目前,許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為貧困生舉辦了形式多樣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但通過CNKI檢索發現,從理論上系統地研究貧困生團體心理輔導的文獻還不多。本課題組針對貧困生人格的現狀和典型問題,從研究貧困生團體心理輔導的內涵、原則出發,設置貧困生心理輔導類型,重塑貧困生的健康人格,為高校開展有效的貧困生團體心理輔導工作提供參考。

        一、貧困生的人格現狀與典型問題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是人的整個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了能力、氣質、性格和自我意識等。由于人格的發展、變化會持續一生,因此,只有客觀分析貧困生的人格現狀和典型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實現貧困生人格的重塑。

        目前,針對貧困生人格現狀采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是卡特爾的16種人格因素量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大學生人格問卷(UPI)以及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CCSPS)。謝桂陽和于開文的16PF調查數據發現,一部分貧困生個體與其他非貧困生個體一樣,樂群外向、富有才華、坦白直率、沉著自信、獨立性強,但也有許多貧困生的緊張性、有恒性高于非貧困生。興奮性、幻想性低于非貧困生。王挺的調查數據歸納出貧困生的人格特征,待人表現為內向、謙遜、恭順、消極和自卑,處事表現為理智客觀、堅強獨立、有恒負責和不依賴人,但面對生活則憂慮煩惱、沮喪悲觀。程利娜的EPQ調查數據發現,貧困生和非貧困生在掩飾性方面的得分無差異,但貧困生在內外向上的得分顯著低于非貧困生,在情緒性和精神質上的得分卻顯著高于非貧困生,說明貧困生具有較內向、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情緒不穩定、波動性大、易激動、倔強固執、孤獨等特征。鄭林科的UPI調查數據發現,貧困生UPI潛在5項正性人格特質,即積極性、穩定性、信任性、獨立性和安靜性,揭示了貧困生積極進取、自信頑強的人格品質;同時還發現貧困生具有較少的負性人格特質,在UPI中潛在3項,即憂慮性、自卑性和敏感性,揭示了貧困生自卑憂慮、擔憂生活的人格弱點。周正紅等運用CCSPS量表測量了貧困生人格的活躍、爽直、堅韌、嚴謹、處事態度、重情和隨和7個維度,發現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活躍、爽直、處事態度、重情和隨和上得分無顯著性差異,說明貧困生和非貧困生一樣個性直率活潑、比較合群、為人隨和、易于與他人相處,但是在嚴謹維度上貧困生的得分高于非貧困生,說明貧困生比非貧困生更為嚴謹。

        二、貧困生的團體心理輔導內涵

        團體心理輔導起源于歐美國家,20世紀90年代由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引進到我國。針對貧困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總目標與學校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它要幫助貧困學生了解自己,制訂計劃,作出抉擇,擔任起對個人與社會的責任,實現自己的潛能,過健康的、有意義的。自我滿意的生活。團體心理輔導集多項心理和社會理論于一身,以團體為單位,以活動為載體,以自我體驗為途徑,引導團體成員平等溝通交流,認識自我潛力,解構自我認知體系,改變行為動機。它的理論基礎包括群體動力學、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柏恩的人際交互作用分析理論、羅杰斯的當事人中心治療理論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等。這些理論在以貧困生為輔導對象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加以應用,可以幫助貧困生學會面對現實問題,正確認識自己內心的沖突,改變對貧困、自我、社會及他人的認知,糾正錯誤觀念,增加心理自由度,建立起新的人際交往模式,改善情緒和情感體驗,作出新的有效行為。

        研究業已表明,貧困生團體心理輔導不是個別心理咨詢的簡單拓展,也不僅僅是為了節省時間和人力,而是它確實具有個別心理咨詢無法達到的優勢:輔導團體可以為每一個貧困生個體提供一面鏡子;貧困生個體可以從其他參加者和指導者的反饋中獲得益處;貧困生個體接受其他參加者的協助,也給予協助;團體可以為貧困生提供考驗實際行為和嘗試新行為的機會;團體情境鼓勵貧困生個體做出承諾并用實際行動來改善生活;團體中的互動行為,幫助貧困生個體了解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的功能,并顯示出如何追求其在學校、系部和班級中的地位;團體的結構方式可以使貧困生個體得到歸屬的滿足。總之,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團體來指導貧困生個體,通過團體活動協助貧困生發展個人潛能、學習解決問題及克服情緒和行為上的困難。

        三、貧困生團體心理輔導的原則

        針對貧困生開展的團體心理輔導,除了要遵守一般的心理輔導原則外,還必須遵守以下六項原則:

        1.同質與異質相結合的原則。在選擇貧困生組建團隊時,必須注意團隊的同質性和異質性。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開展的初期,常以改變貧困生個體的認知為主要任務,其團隊成員應是同質的,即所有成員都是經濟困難的學生。同質性團隊可以引導所有貧困生成員直面自己的貧困現實,對貧困問題進行正確的歸因和辯證的理解,不斷發掘貧困的積極意義。但在貧困生個體行為習慣的改變上,同質性團體心理輔導的后繼效果卻很差,原因是團隊成員難以將在團體中獲得的技巧與情感遷移到現實生活當中,此時應重新組建新的異質性團隊。異質性團隊是指成員具有不同經濟背景的團隊,異質性團隊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模擬貧困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習環境,貧困生能夠將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與非貧困生進行交往的體驗、技巧順利地遷移到團體以外的環境當中。

        2.匹配性原則。所有針對貧困生開展的團體心理輔導都必須符合貧困生群體和個體的心理特征,遵循貧困生心理發展變

        化的客觀規律。團體心理輔導的指導者在開展團體心理輔導之前,必須做好如下五項工作,以實現輔導內容與輔導對象的基本匹配:第一,歸納貧困生個體和群體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第二,研究貧困生所具有的正性和負性的人格特質;第三,分析造成貧困學生各類行為問題、心理問題、人格問題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會原因;第四,精心選擇貧困生個體組織不同類型的輔導團體;第五,詳細制定團體輔導的目標、活動方案和程序。

        3.無損傷性原則。無損傷性原則是指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宣傳、組織及實施過程中,不能使貧困生個體產生師源性或醫源性的心理問題,也不能加重貧困生個體原有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容易造成貧困生個體心理產生損傷的情境包括兩種,一是團體外部情境,二是團體內部情境。團體外部損傷是指在宣傳、組織團體期間,由于過度夸大、渲染貧困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而讓外界給貧困生群體貼上“異常人群”的標簽,導致貧困生的心理損傷。團體內部損傷是指團體心理輔導進行的過程中,由于指導不當,造成指導者個人對貧困生個體或團體成員個體對其他貧困生個體產生的心理損傷。為避免這些損傷,團體輔導的組織者、指導者應注意宣傳的方式,提高團體心理輔導的技能,確保團體輔導在隱秘、安靜、和諧的環境中健康、科學地開展。

        4.積極性原則。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是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的輔導理念對貧困大學生這一群體有獨特的適用性,如積極心理學主張用“去問題化”眼光看待個體的觀點,就與現實中貧困大學生的“非病人”角色相吻合。根據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樊富珉教授提出了針對貧困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的實際目標和干預重點:培養團體成員的積極認知,主要是積極的貧困觀、積極的自我觀、積極的生活觀;培養團體成員積極的人格品質,主要是愛、樂觀、感恩、希望四方面;培養團體成員積極的情緒體驗,主要包括在活動中創造積極的情緒氛圍,以及講解壓力應對方式;解決團體成員現實的發展性問題,主要有時間管理、生涯規劃、人際交往等。孟萬金教授在2008年創立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吸取了積極心理健康、積極心理治療、積極心理學和積極教育等各類西方思想和中華文明的傳統精髓,已經成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對開展貧困生的團體心理輔導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5.提高心理復原力原則。針對貧困生開展的任何一種團體心理輔導,都必須能夠提高貧困生個體的心理復原力。心理復原力可以看成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動態結構,是在“顯著的威脅脈絡情境中成功適應而發展的現象。”它包括內在與外在保護因子:內在保護因子就是指個體本身具有保護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質;而外在保護因子則是指個體以外的環境,它促進個體成功調適,并改善會導致不良適應結果的因素的反應,一般包括家庭、學校與社區三種原級系統。團體心理輔導不只是協助貧困生個體消除心理癥狀,還要幫助其建立健康的個人保護機制即復原力,使貧困生個體在面對重大生活事件時,能夠通過保護機制達到自我復原。

        6.全程性原則。貧困生的團體心理輔導還必須遵循全程性原則,即這種輔導應伴隨貧困學生的整個教育過程。一般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都有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限,而針對貧困生進行的團體心理輔導,則要根據貧困生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發生的共性問題或產生的共同的發展需求,組織成不同類型的輔導團體,分期、分批地實施。

        四、基于貧困生人格改變的團體輔導類型設置

        貧困生團體心理輔導類型設置的依據是貧困生存在的人格問題。針對貧困生開展各種團體心理輔導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貧困生人格的積極轉變。基于貧困生人格改變的目標,本課題組將貧困生團體心理輔導設置為如下四種類型:

        1.認知重建型。認知重建型團體輔導的成員必須具有同質性,它的主要任務是解構貧困生的認知模型。貧困生對貧困、自我、他人和社會普遍存在著偏執的認知過程,這些認知結果常常加劇貧困生的消極情緒,促成無效行為。通過認知重建的心理輔導,可以使貧困生正確認識、理解貧困的內涵,全面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意識,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接納自己,善待別人,理智分析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2.情緒管理型。情緒管理型團體輔導的成員包括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因而具有異質性,它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團隊成員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管理型的團隊所具有的凝聚力、包容性、互可以讓團隊內的貧困生獲得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找到被人接納的感覺,體驗到踏實與溫暖,產生歸屬感,從而減少焦慮、抑郁、悲觀、消沉等消極情緒。

        3.性格養成型。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貧困生的性格中經常具有自卑、自責、憂慮、過于敏感、過度嚴謹、倔強固執等負性人格特質,因此,在性格養成型的團隊中必須吸納一部分外向型性格占主導地位的非貧困生成員。這種性格養成型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為貧困生成員提供良好性格的參照,讓貧困生改變消極的自我暗示傾向,體驗自身的價值,養成開朗、自信的正性人格特質。

        4.人際溝通型。人際溝通型團體輔導的成員必須是異質的,他們必須來自于在校大學生的各個自然群體。人際溝通型團體輔導的過程要真實地模擬貧困生的實際生活狀態,減輕貧困生的人際敏感程度,讓貧困生順利遷移在團隊中習得的各類交往技巧和情感體驗,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與不同經濟背景的學生形成積極而有效的溝通。

        [參考文獻]

        [1]謝桂陽,程剛.高校貧困生的個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狀況[J].心理科學,2002(5).

        [2]于開文.貧困大學生人格特征調查研究[J].教育科學,2006(2).

        [3]王挺,杜文東.大學貧困生個性及心理健康現狀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6).

        [4]程利娜.貧困大學生個性特征與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J].中州學刊,2005(3).

        [5]鄭林科.貧困生UPl人格特征預測與核心人格特征探索[J].心理研究,2009(5).

        [6]周正紅,周生江,張桂青.貧困大學生人格特征與心理適應的相關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11).

        [7]王衛平.高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6).

        [8]何瑾,樊富珉.團體輔導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3).

        第6篇: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范文

        關鍵詞:貧困生;就業壓力;心理;畢業;高職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7-0224-02

        一、引言

        據教育部統計,全國高校畢業生2001年115萬人,2002年145萬人,2003年212萬人,2004年為280萬人,2005年為338萬人,而當年未就業的畢業生分別為11.8萬人,29萬人,64萬人,78萬人,100萬人。目前在全國普通高校中貧困生約200多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20%~30%,特別困難的學生占5%~10%。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在校生與畢業生人數的持續增長,在校生特別是高職院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式十分嚴峻。我國高校的擴招和并軌收費制的實施及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由“統招統分”改革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后,高校貧困生的數量大幅度增加,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就業壓力突出。

        二、高職貧困生就業心理壓力分析

        2006年,高校在校生達2300多萬,畢業生413萬,我國高校在校生與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然而,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卻始終只維持在70%左右,特別是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仍是畢業生就業問題中的難點和重點。近年來,貧困畢業生就業問題倍受關注。貧困生是高職院校中比較特殊的人群。由于就業形勢的嚴峻、貧困的家庭背景和價值認同等因素,他們在面對就業時呈現出多重矛盾,表現出自卑、焦慮、悲觀及自我意識缺乏等心理特征。這些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貧困畢業生的順利就業。這一現狀,會給本已對就業問題顧慮重重的高職學生、特別是貧困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作為一所普通的地方院校,我院為了進一步做好學生的心理工作,尤其是對貧困生的心理疏導,我院設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發放自制調查問卷,對我院貧困生及我省幾個兄弟院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心理健康調查發現部分貧困生的心理狀態從總體來看是樂觀向上的(見下圖),但也有一部分貧困生存在著很多的消極心理表現,在政治態度、自我意識、價值觀念、人際交往和意志品質等方面的一些偏差。通過對我院貧困生的心理測試發現了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心理障礙。

        1.貧困焦慮。貧困生都要為自己的生活費和學費而焦慮,他們在對就業問題十分敏感、緊張,對自己的未來極為憂心,擔心“畢業即失業”。

        2.貧困自卑。貧困生在求職過程中沒有勇氣去嘗試,挑戰高要求的職位,對未來工作信心的不足,懼怕與本科生同臺競爭。

        3.貧困抑郁。貧困生學習動力不足,心境低落,認為自己“百無一用”,沒有足夠的關系網,缺乏獲知更多就業機會的渠道。

        4.貧困封閉。貧困生即使與他人交往,也常帶著強烈的戒備心理,總是有意無意地與他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

        大多數高職貧困生都渴望畢業后有一份好的工作、緩解家庭的經濟困難、回報父母,同時也讓自己生活安定、實現人生價值。然而,有很多事情都是事與愿違,就業困難會使他們感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甚至產生心理障礙。

        三、緩解高職貧困生就業壓力的對策

        大學貧困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關注,而高職貧困生又因為學歷、心理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就業心理問題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針對這些心理健康問題,我認為要在學生中推行健康的生活價值觀,培養他們健康的價值觀,健全的人格品質,同時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對待貧困生尤其要體現出人文關懷,淡化貧困意識,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實踐活動,體現貧困生的自身價值,培養他們自強、自立的意志品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思考解決的對策。

        自2010年12月始,本課題組成員都是負責學生管理工作的,我們緊密圍繞“源頭”(即就業)問題,針對我院的160名高職貧困生進行了團體心理輔導。

        1.目標輔導:輔導貧困生一定要正視貧困,正視自我。通過心理輔導來去掉學生自卑的心理,使學生個人的心理特點與同齡人相符,對生活充滿陽光、樂觀,人際關系協調,能面對和接受現實,有正確、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

        2.實踐輔導:從行為和認知上進行針對性輔導。首先,針對高職貧困生的主要心理問題,我們輔導的首要目標是幫助他們打破心靈壁壘、樹立自信心和塑造完全人格。通過組織學生“自剖”、“互剖”,讓他們正視貧困,積極、正確地看待自己,積極在活動中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致力培養完全人格和各種不良心理得到有效調節。其次,我們密切結合就業問題,針對高職貧困生開展認知治療,以講座、交流等形式開展就業綜合輔導。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職業設計,讓學生了解就業政策、全面認識當前就業現狀,消除自身就業疑惑,減輕“茫然”的就業壓力。再次,讓學生樹立“正視貧困”和“以自己的汗水換來報酬光榮”的意識,開展“模擬就業”,提升就業競爭力。鼓勵他們參與周末兼職,讓學生知道“要有收獲必須付出”等等。通過一系列的實踐,學生懂得了能力與知識是就業的最強基石,只要自己能力強、素質過硬,就能在社會上立足并取得成績。

        3.環境輔導:幫助貧困畢業生改善生活環境,緩解就業壓力,經濟資助必不可少。采取多種措施幫助他們降低就業成本,如積極請用人單位“到學校來參加校園招聘會,為貧困畢業生與用人單位搭建交流平臺;免費為貧困畢業生提供使用就業網、包括網上遠程面試系統的機會等等。

        4.觀念輔導:由于對貧困刻骨銘心的體驗,不少貧困生感覺“窮怕了”,將擇業作為告別貧困的最后機會,所以就不愿意下基層、到邊遠地區和艱苦環境中工作,這時我們就要引導他們充分認識到目前整個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從而幫助他們積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然后創業的思想,盡早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此外,還應鼓勵高職貧困生學生到基層工作、宣傳國家支持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自主創業。

        通過以上的輔導方式,我們在我院貧困生就業壓力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通過調研我院的160名高職貧困生,90%的貧困生樹立了就業信心,75%~85%的貧困生愿意下基層、到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工作,10%的貧困生準備自主創業。每年11月中旬我院都組織人才供需見面會,貧困生的對口就業率達到了65%以上。我們的工作還在進一步探索中,研究還有待深入,方法還有待提高。在此,熱忱歡迎同行們與我們進行交流、探討。

        四、結語

        要想真正做好高職貧困生就業工作,國家的政府部門需給予相關的支持。首先,健全機制,完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緩解他們的就業經濟壓力。學校要成立貧困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實行工作責任制,加強對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的領導,給貧困學生就業雪中送炭,緩解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經濟壓力。其次,制定獎勵政策,建立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幫助貧困學生成才立業。鼓勵貧困學生到基層、到艱苦行業、到西部就業,根據貧困學生就業困難的實際,制定貧困學生優惠獎勵政策,設立貧困學生專項獎勵基金,鼓勵和支持貧困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第7篇: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范文

        關鍵詞:輔導員;困難生資助;心理健康

        高校輔導員是從事學生思想教育和行為管理工作的專職人員,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各個環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輔導員的日常工作中,困難生資助工作是每年的重點之一,要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就必須做好大量細致的前期工作,同時也要做好未受到資助學生的安撫工作。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各個高校規模在不斷擴大,招生的擴大帶來了高校困難生人數的增長。當前,我國高校雖然基本上都建立了以獎學金、貸學金、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雜費減免為主的困難生資助體系。這些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生的實際困難。但在具體的資助工作中,仍存在“假貧困”、分配不公,重視經濟資助、忽視思想教育等問題。本文著重來談談輔導員在大學生資助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規范困難生認定和監管工作

        每年第一學期開學的時候,每個學校都要進行貧困生認定,為以后的助學金、獎學金發放做準備,一般班級都是根據學生申報情況列出貧困生名單,先進行小范圍公示。由于所帶班級眾多,所以輔導員對有的學生情況可能不是特別了解,而光憑申請學生所填寫的申請表來認定該生家庭是否貧困,恐怕就容易被部分“假貧困”現象所蒙蔽。所以,在這之前,輔導員要做好大量細致的調查工作。

        每年新生入學時,有部分貧困學生通過綠色通道入學,對這部分學生我們通過查看相關材料可暫時定為貧困生,對暫時沒有通過綠色通道入學的學生,也要深入了解,并組織家庭貧困學生如實填寫《家庭困難學生認定登記表》。為了避免貧困生認定材料的失真,建立暢通可信的貧困生家庭經濟信息檔案和數據庫,給認定工作提供一個科學規范的平臺非常必要。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了解學生家庭情況:一是可以和學生高中的學校或者學生家庭所在地的村、社區等基層組織聯系,以便能準確、快捷地掌握新生的家庭經濟情況;二是每一學期結束后要在學生中搞一次調研,確定每名同學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了解學生的貧困、節儉程度,并給他們建立檔案。可由輔導員、班級干部、宿舍長組成一個評議小組,積極聽取這個小組的評議意見。掌握每位申請補助同學的消費情況,為下一年認定做準備。

        二、輔導員需要定期更新班級貧困生庫,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困難生情況

        (1)輔導員每年都要根據教育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對困難生進行一次重新評定,讓家庭經濟好轉的學生退出,讓因突發性、臨時性困難的學生能夠及時得到補助。班級的困難生認定評議小組要負責對本班級的困難生進行評定,然后由學院審核,最后由學校審核、確定。必要的時候輔導員要與學生家庭所在地政府聯系確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要確保國家資助款項能夠落實到真正需要的學生身上。

        (2)校園卡消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學生的日常消費水平,可以通過跟蹤學生校園卡消費情況來了解學生經濟情況。如果學生消費水平確實較低,我們應該在下學期繼續提供補助,對于特別貧困的學生,學校應該提高補助標準;反之,消費水平較高的學生可能被清出資助范圍。現在很多學校對貧困生認定標準有一定要求,比如買高檔電子娛樂產品、高檔時裝或高檔化妝品等;抽煙、酗酒經教育不改等情況的學生就不得列為貧困生。可以根據這些認定標準結合實際情況來執行。

        (3)此外,轉變資助理念和資助方式,拓展勤工助學渠道必不可少。

        我們要轉變資助觀念,拓展資助方式,變“輸血”為“造血”。進一步完善勤工助學管理制度,同時拓展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如果校內崗位有限,校方可以與廣大企事業單位聯系,與它們聯合開展勤工助學招聘會,為學生提供更多上崗機會。

        三、關注困難生的心理健康

        困難生由于其在學校的特殊身份及他們所面臨的艱難處境,使得他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負擔。困難學生是我國資助體系的受益者,但有部分學生在接受了國家、社會、學校的資助后,并沒有形成應有的感恩意識和回饋社會的意識,感恩教育相對薄弱。另外,有小部分家庭困難的學生對自己家庭困難的經濟現狀感到羞愧,他們羞于提起自己的家庭、父母,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缺乏自信,而同時自尊心很強,言語敏感,很少參加集體活動,與同學關系疏遠等等。如此下去,勢必要導致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因此,除了給困難生以必要的經濟資助,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更為重要。

        (1)貧困生認定方式不易太過張揚,貧困生往往在承受著諸如學費、生活費等經濟上壓力的同時,還承受著由此引發的精神壓力,容易產生自卑與敏感心理。學校選擇認定貧困生的方法如果過于張揚,勢必對這部分學生造成心理打擊。

        (2)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首先,學校心理健康部門要開展多種多樣的心理輔導活動,如各種心理講座、以及心理訓練等等。其次,輔導員應配合心理咨詢中心進行個別心理咨詢,疏導心理困擾,優化貧困生的心理素質,提高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要注意保密。再次,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時刻關注貧困生心理動態,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3)輔導員應積極聯系學校為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提高他們的自助能力以及自信心。要引導學生培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意識,引導他們形成樂觀自信的人生觀,最終實現自立自強。

        四、小結

        困難生資助工作既是愛心工程,更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堅持政策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真正做到國家資助與育人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國家資助政策在激勵成才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周復.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 2003

        第8篇: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范文

        【關鍵詞】高職生 貧困 人際敏感

        一、高職貧困生人際敏感問題的表現

        1、交往頻率低、交際范圍小。他們容易因“經濟貧困”而導致“心靈貧困”。表現為人際交流自卑,他們會盡可能地縮小自己的交友圈,常常是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回避一切可有可無的交往。

        2、缺乏交往動機。表現出較低的交往欲望,一方面由于不自信而害怕在交往中暴露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是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低層次的溫飽、物質需要都無法滿足時,貧困生很難產生較高層次的交往需要。

        3、交往目的單一。主要依托于現實的需要,高職貧困學生中的多數只進行一些必要的社交,如因學習而產生的交流、舍友間的對話等,而精神層次的交往需要卻常常被忽略,很少主動參與班級、社團以及學生會的活動。

        二、貧困高職生人際交往敏感的教育對策

        1、塑造互助、和諧的宿舍氛圍

        宿舍是高職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建立團結、互助的寢室關系,營造溫馨和諧的寢室氛圍,有利于及時地調節和宣泄高職生的消極情緒,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宿舍人際關系也直接影響著人際關系和學習、生活、身心健康的質量。高校學生工作要轉換工作思路,明確工作重點,把單純注重宿舍衛生轉化為宿舍人際環境和衛生環境并重。通過輔導員、學生干部進宿舍。舉辦豐富的寢室文化活動等方式來增強宿舍成員的凝聚力。與此同時,充分發揮寢室長和宿舍學生干部的作用,切實關注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將有突出心理問題的貧困生及時反饋到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

        2、構建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

        貧困生人際交往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個性心理和班級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良好的班級氛圍對于貧困生的身心健康有著極大的調節作用。友好互助、活潑向上的班級氛圍對有交往困惑的貧困生來說是一種巨大的人際支持。輔導員和班委要在廣泛征求同學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積極向上的班級發展目標,開展一系列有利于增進同學感情、增強人際溝通能力的班級活動,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調節的能力。另外輔導員要引導貧困高職生以發展的眼光積極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幫助他們減輕和消除諸如自卑、自我封閉和抑郁等心理問題,能夠以開闊的胸懷參與到班級生活中來。

        3、充分發揮團體心理輔導、個別咨詢的作用

        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考慮到貧困生獨特的心理特點,創造一個尊重、溫暖、信任的環境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礎上提供心理的指導和援助最終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新生心理普查是了解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第一步,對于有陽性心理癥狀的貧困生要及時予以關注,并進行后續追蹤。通過開設心理講座,培養貧困生的健康人格。通過F體心理輔導如人際交往訓練小組,在同質團體的動力作用下,使個體發揮成長的潛能,提升人際交往的意識和能力。同時結合個別心理咨詢,更有針對性地對貧困生進行心理援助。

        4、完善自身素質,提高交往能力

        (1)、改變錯誤人際認知

        貧困生的心理困擾大多源于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系統,比如認為貧困就低人一等。他們給自己貼上了“貧困”的心理標簽,導致在言行上也無形中被染上了“貧困”的色彩,致使周圍人很難不用另類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并由此形成惡性循環。輔導員應該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與其他同學有著一樣的發展平臺和均等的人生機遇,逐步轉變對貧困的錯誤認知,把對經濟問題的關注轉移到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上來,積極悅納自己,最終達到認知與行為的和諧。

        (2)努力完善自身人格

        在長期的、強大的外界壓力下,貧困生的性格往往顯得較為內向、壓抑、敏感、自卑。內向和敏感讓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難以健全,而同時他們又會以自傲、孤僻來掩飾內心的自卑,進而被誤解為不好相處的人群。擁有良好的性格是幸福生活的前提,這需要高職中的貧困生提高交往的主動意識、不卑不亢,主動融入集體,參與各項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增加娛樂休閑生活,拓展生活圈,形成樂觀、開朗、自信的個性品質。

        (3)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貧困生由于長期的人際敏感,導致交往能力的不足,而交往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更多的交往經驗中培養,需要拓寬原先的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的活動范圍。首先,外在著裝不需追逐潮流,但要得體整潔,給別人留下好映像,也增加自己人際交往的自信。其次,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才能和不同人群有一定的共同語言。此外,言談中增加幽默感能進一步增加人際吸引力。

        5、增進家校交流,完善家庭教育方式

        貧困高職生人際敏感問題與家庭的教育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極易導致子女在心理和人格發展的障礙,導致難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不能夠正確合理地處理人際關系。對于高職貧困學生來說表現最明顯的就是難以處理好師生、同學和室友間的人際關系。所以應該利用輔導員這一家校聯系的紐帶。通過輔導員與家長的交流中讓父母意識到,無論工作再忙也要加強對子女的關心和教育。家庭成員的一言一行對子女的思想品德和作風有著隱性的關鍵作用。所以包括父母在內的家庭成員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有意識地培養他們活潑開朗、自強自立、善于交流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甘良梅.高職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4).

        [2]馬少榮,張麗霞,趙西敏.高職新生人際關系調查研究[J].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1,13(4).

        第9篇:貧困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范文

        當前高校貧困學生資助體系

        面對日益增加的貧困生數量,國家和高校對貧困生工作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多,并為此出臺很多政策和措施加強對貧困生的扶持和資助,做好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已經成為各高校教育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環。現階段,我國各高校已基本形成了以包括“獎、助、補、減、貸、勤”等多元化的貧困生資助體系。這些措施已經構建成了一個龐大的多元化資助體系,在為貧困生緩解經濟困難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所謂“獎”,是指國家、學校或社會企業、社會團體及個人在學校設立各種形式的獎學金;“助”,是指由國家、學校、社會企業、社會團體及個人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助學金;“補”,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撥出專款對家庭經濟有困難學生給予的補助,同時學校也采取各種形式對他們予以資助;“減”,是指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根據情況減收或免收學費;“貸”,主要是指學校或金融機構針對在校學生制訂的免息或減息助學貸款方案;“勤”,即學校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設立一些助學崗位,使學生通過勤工儉學,獲得一定的報酬,貼補在校期間的一些學習和生活開支。

        這些以“獎、助、補、減、貸、勤”為主要形式的資助體系在幫助貧困生完成大學學業,解決現實的經濟困難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從現有的資助體系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前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體系的特點決定了高校的資助工作仍以經濟資助為主,重視對貧困學生的物質資助而忽視精神幫助。

        當前高校貧困大學生的現狀

        當前高校中的貧困學生主要來自經濟欠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或父母雙亡或單親家庭無經濟來源;或家庭突遇不幸或遭遇自然災害;或家人重病、傷殘,其中又以農村多子女家庭的學生居多。

        1.當前貧困大學生的生活狀況

        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大部分貧困學生生活比較拮據,不得不時刻限制著自己生活上各個方面的花費,有部分學生連必要的學習用品都難以保證。為了自己的學業與生計,還要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尋求勤工儉學的機會,靠勤工儉學來補貼花銷。為了節約路費和賺取生活費,有很大一部分貧困學生都曾有過寒、暑假不回家的經歷。有調查顯示:貧困大學生中超過三成的人生活費開支僅為普通同學的一半。但是,重經濟資助而忽視精神幫助也導致了小部分貧困學生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圖虛榮、好攀比、追求享樂與高消費,平時的消費能力比部分家庭條件一般的學生還強。

        2.當前貧困大學生的學習狀況

        相當多的貧困生能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發奮讀書,通過掌握知識來改變命運,但是由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他們的成績比較不穩定,容易大起大落。此外,也有少數貧困大學生抗壓能力差,沉迷于網絡與小說之中,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因此,當前貧困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了一個“兩頭聚堆”現象。

        3.當前貧困大學生的思想狀況

        貧困大學生普遍具有生活、學習、心理壓力大的特點。國家無償性的資助在暫時緩解部分貧困生的困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貧困生心理上的依賴感以及行動上的惰性,促成了學生不勞而獲的思想和“等、靠、要”的心態,這既不利于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也不利于減輕貧困生的精神壓力,更不利于國家建設人才的培養。此外,社會多元文化和市場經濟的負面因素、學校教育體制和道德教育實效不足、加之大學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和自律意識薄弱也導致了部分貧困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個人誠信度不高等一系列道德問題。

        4.當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

        大部分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其他大學生相比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其心理異常人數比例偏高。由于貧困造成的過重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容易產生各種心理沖突和困惑。相當一部分貧困生的情緒控制能力比較低,遇到挫折后悲觀消極,許多貧困大學生到了強手如云的高校,失去了從小到大的優秀生的優勢,感到失落以至產生心理問題,他們不愿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從朋友那尋求支持和安慰,也不善于通過娛樂或其他活動來緩解內心的壓力,以至于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特點。如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逆反和偏激的心理、渴望交往卻又自我封閉、冷漠的心理、焦慮抑郁的心理、錯位的嫉妒心理、出人頭地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加強高校貧困學生教育引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通過研究當前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體系及貧困大學生生活、學習、思想及心理狀況,我們發現,隨著資助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現有的資助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當前貧困大學生成長和成材的需要,因此,加強貧困大學生的教育引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已經刻不容緩。

        1.加強高校貧困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高校擔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是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觀念和能力的高級人才的基地,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貧困與貧困意識的日益增長,給貧困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扶貧助學工作的內涵除了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困難,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導貧困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講,“精神幫困”顯得更為重要。加強貧困生的教育和引導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迫切要求。

        2.加強高校貧困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對于進一步完善資助政策和制度,健全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研究當前高校貧困學生的現狀,我們發現高校貧困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普遍存在著學習、生活、思想和心理上的障礙,長期以來形成的資助體系也使得學校和輔導工作者相對重視物質上的資助而忽視了對貧困大學生的精神幫助,隨著貧困學生數量的日益增長,一些潛在的問題以及現有的資助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以致使很多出發點很好的工作收效甚微,甚至產生了副作用,進而影響貧困生的健康成長和助學工作的大局。因此,大力加強貧困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工作,已經成為切實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入學和成長問題的迫切需要,對于進一步完善資助政策和制度,健全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加強高校貧困學生教育和引導工作是體現教育公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迫切要求

        高校承擔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重任。加強對貧困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努力培養勤奮刻苦、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是辦學的關鍵要素,是學校各項事業發展和體現教育公平、建設和諧校園的基本條件,也是維護校園穩定、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迫切要求。

        對當前高校貧困學生的教育引導的對策與方法

        1.轉變貧困大學生的資助觀念和資助方式

        首先,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改變對貧困大學生關懷和幫助的方式和觀念,應該變單純發揮資助的經濟功能為經濟和教育功能并舉,即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有機結合的 “雙助型”資助方式。應從各高校的實際出發,長期實施并不斷深化扶貧勵志工程,在做好經濟扶貧工作的同時,也要注重在學生中弘揚自立、自強精神,充分發揮高校智力和人才優勢,對貧困學生進行精神上的激勵和思想上的引導。

        其次,開展勤工助學是解決貧困生困難的重要途徑和長遠之計。通過開展勤工助學,轉變貧困學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通過不斷拓寬和加深學生勤工助學渠道,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社會工作和勞動來獲取報酬,使資助和自助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再次,改進獎學金評定制度,從支持和保護貧困生的角度,設立貧困生獎學金項目或貧困生資助專項資金,在貧困生范圍之內進行考核評定,不僅能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還有助于教育引導貧困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向上,有助于激勵貧困生成長成才。

        還有,社會支持與回報社會有效結合。根據實際情況,改變以往由社會單向給予的資助方式,有意識地將資助活動加以深化,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引導學生在接受資助的同時盡己所能積極參與志愿活動、公益活動,回饋社會,變社會的愛心為自己成才的動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們通過公益活動在回報社會中升華自己。

        最后,突出國家助學貸款的主導地位。現行的資助方式多數是無償援助, 容易使貧困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和攀比心理,通過及時調整資助措施,突出國家助學貸款在“經濟支持”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樹立自立自強觀念,鞭策學生勤奮學習、努力上進,有利于推動高等學校學生素質教育的改革。

        2.加強教育、立足引導,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精神資助

        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資助管理部門擔負著雙重的“育人”職責,既要發揮自主項目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又要開展以勤奮學習、自立自強、團結互助、誠實守信等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在給予經濟資助的同時,應更關注對學生的教育引導。首先,要加強貧困學生的感恩教育。通過靈活多樣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識恩、知恩、感恩的教育,通過教育引導和環境影響,使貧困大學生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質和責任,使其知恩于心,報恩于行。貧困大學生感恩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場合的正面教育、事跡感染、氛圍影響的一種交融體,可以通過座談、個別交流等形式增加感恩情懷;通過挖掘生動感人的事跡和鮮活的感恩情景,引發學生的認同共鳴,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通過借助濟困助學、召開捐贈儀式、寫感謝信、定期向資助方匯報學習情況等形式點撥喚起大學生的感恩心;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愛心公益活動引導和幫助貧困學生提升感恩意識,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奉獻意識和精神的大學生。其次,要加強貧困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教育。要培養貧困大學生正確認識貧困的觀念和改變貧困的意識,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未來要靠自己爭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才可以實現夢想,成就自我。通過積極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尋求社會支持,依據實際情況,與企業、社會團體建立對貧困生的在校資助、畢業后到捐助單位定向就業的“對口支援”關系,這樣既可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同時又保證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貧困生的就業難題。通過擴大勤工助學的范圍,為大學生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立意識和勞動觀念。通過樹立典型,激勵學生。每學期組織一次“自強之星”評選及先進事跡報告會,深入挖掘資助企業中的自立自強典型,現身說法,使貧困學生能從榜樣的身上得到啟迪,以健康和上進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挑戰。再次,要加強對貧困學生的誠信教育。誠信教育對于學生的成才和社會發展都是極其重要的。高校應給貧困學生創造一個寬松、自由、真誠、博愛的校園環境,引導學生樹立公平公正、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通過建立貧困生個人信用檔案,全面記錄其在校期間思想、道德、學習、生活、紀律等方面的情況,強化大學生自律、他律意識,牢固樹立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通過開展入學教育、貸款誠信知識教育和警示教育,將“誠信待人,誠信處事,誠信學習,誠信立身”的培養目標始終貫穿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過程,增強貧困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高校應充分發揮“兩課”在提高貧困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讓誠信走進課堂,強化誠信的作用,讓學生樹立事業心、責任心和平等競爭的意識,獨立人格和對規則的虔誠態度。通過談論、簽名的方式,將誠信的理念融入專業的課程中,循序漸進地、有針對性地進行誠信教育。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貧寒的家境是貧困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矛盾心理是貧困大學生最為突出的心理特點,貧困大學生面對經濟貧困、生活困難的現實,常常會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縮的應對方式,極度的自卑又使貧困生的心理長期處于壓抑的狀態,得不到疏解和宣泄,可能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加強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貧困觀,學校和輔導員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心理疏導和關懷,引導他們正確地自我定位,鼓勵自尊、自信、自強,克服自卑心理,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其次要培養貧困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進行心理講座和座談,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要對貧困生的心理進行適度的干預,通過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及時了解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預防物質貧困導致新的心理貧困,遏止原來有的心理貧困進一步加劇,為解決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第四,應該逐漸拓寬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服務的渠道,通過心理咨詢可以給貧困大學生幫助、啟發、引導和教育,解除和緩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比如開辦心理咨詢講座、設立心理問題專欄、開通心理咨詢熱線、網絡信息交流平臺,幫助貧困學生及時化解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楊曉慧.高校貧困生“雙線資助”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7(19):44-46.

        [2] 全洪兵,羅玉華.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反思與構建[J].中國教育導刊,2007(17):14-15.

        [3]朱志明.貧困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及其相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4)43-45.

        [4]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9-11.

        [5]教育部信息中心.高校貧困生及受助情況調查分析與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02(1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最新免费的一区二区 |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 久久久久中文伊人久久久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 亚洲AV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