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食品化學污染案例范文

        食品化學污染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食品化學污染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食品化學污染案例

        第1篇:食品化學污染案例范文

        所謂滲透,就是在進行相關課程教學時,對教學中涉及有關食品安全知識的內容進行及時的、適當的知識加深、更新以及思維拓展.通過畫龍點睛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改革,既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食品安全教育,又不對緊張的教學時間安排造成新的沖擊.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滲透食品安全知識,強化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我們開展了以下工作.

        1.1有機物對食品的污染

        食品的化學污染有可能成為21世紀最嚴重的食品污染問題,如農藥、添加劑、包裝材料等都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隱患.教學過程可以根據相關內容,有針對性地滲透有機物對食品造成的污染,并告訴學生化學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危害.比如,在講烯烴的化學性質———聚合反應時,可以插入包裝材料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內容及其對食品安全的影響.作為包裝材料,聚乙烯、聚丙烯比較安全,而聚氯乙烯單體———氯乙烯不僅具有麻醉作用,還具有致癌、致畸作用,以此說明如果食品包裝材料選用不當,會造成食品污染,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再比如,有些不法商人為了提高食品的色澤,吸引消費者,在食品中添加蘇丹紅.可以此例引出偶氮化合物的學習,并介紹一些天然食用色素如辣椒紅素等.在有機化學中,類似的例子很多,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明白有機化學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起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生食品安全意識的效果

        .1.2食品污染的危害性

        食品安全事件每天都在發生,它所形成的困惑已經將人類包圍.然而,人們卻忽視它的存在,并且將這種威脅置之度外,這與人們的錯誤觀念和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以及對食品污染危害的認識有關.因此,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食品污染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食品安全的防范,從而增加他們的憂患意識,消除食品污染帶來的隱患.曾經震驚世界的日本公害事件“水俁病”,原因就是汞在水體中通過食物鏈逐漸富集,最后危及到人們的健康.把這個事件與乙炔水合反應結合起來,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乙炔水合反應的學習,另一方面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食品污染對人類造成的嚴重危害.例如,2006年9月,上海300多人因食用豬肉、豬內臟,出現肌肉震顫、頭暈、嘔吐、心悸等中毒癥狀,后被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確認為瘦肉精中毒.如果在胺類化合物的學習中插入瘦肉精事件這一生活實例,講述食品污染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危害,更容易增強學生的食品憂患意識和食品安全防范意識.

        1.3食品營養衛生知識

        在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爆發,同國民對食品營養衛生知識的重視程度以及國家對國民的食品衛生教育程度不夠有很大關系.因此,在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食品營養衛生知識的滲透.比如,苯并芘是一種由5個苯環構成的多環芳烴,是含碳染料及有機物熱解的產物,具有強致癌性,在燒烤、燻制食品如烤鴨烤羊肉串中含量較多.對于苯并芘的危害可結合芳香烴的學習,提醒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衛生習慣,以減少致癌物對身體的侵害.在蛋白質一章的學習中,以阜陽空殼奶粉事件為例,讓學生明確認識到食品營養與食品安全密不可分,如果食品的營養成分被破壞或營養成分缺乏,即使不受到任何污染,它同樣會危及人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通過這些知識的滲透,可以使學生杜絕陋習,改變不良的食用方式,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以防止學生在食用時或食用前的處理不當造成食品污染.

        2進行專題知識講座

        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滲透的食品安全知識,是有機化學與食品安全融合、對學生進行食品安全知識教育的有效途徑,但這只是一些零星的、分散的知識,學生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識缺乏一種整體感.為了使學生在學習有機化學的過程中對食品安全的認識由零星、分散走向整體、統一,在課程接近尾聲的時候,應對同類食品污染物進行歸納總結,以專題講座的方式和學生一起討論有機化學中的食品安全問題,使學生對該方面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以此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提升食品安全防范能力.

        食品的有機污染物很多,通過調研我們得知,有毒重金屬是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對食品的污染日益嚴重.由于重金屬常以慢性中毒的隱蔽方式危害人類,因此常被消費者忽視.而在有機教學中,重金屬往往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有機反應中,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金屬這一重要食品污染因子的重視,我們以曾昭瓊主編的《有機化學》為教材,將涉及到的有毒重金屬的有機反應進行總結.以此為平臺,對學生進行食品安全專題講座.相關講座的主要內容包括:重金屬汞的危害及相關有機反應;重金屬鉛的危害及相關有機反應;重金屬鎘的危害及相關有機反應;錳元素的危害及其相關有機反應;鉻元素的危害及其相關有機反應;砷元素的危害及其相關有機反應等.通過專題講座,學生關于重金屬對食品安全的危害有了一整體的認識.由于我們在講座中結合了大量的案例,學生反應強烈,在進行激烈討論時認為有機化學就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類造福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如環境、食品安全等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作為化學專業的學生有責任、有義務發展綠色化學,消除有機反應中的有害因子,改善我們的環境以及食品安全現狀.

        3課外討論及小論文撰寫

        通過在有機化學教學中進行食品安全知識的滲透以及專題講座的途徑,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但由于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的限制,學生對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危害性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同時,學生在上述途徑中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知處于“被動”的地位,如何讓學生主動來認知食品安全知識,從更深層次認識到食品安全產生的危害性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們認為,課外討論及小論文撰寫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能夠彌補前兩種途徑的不足,有助于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教育與有機化學教學的融合.

        課外討論和小論文的具體實施過程是: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有選擇地布置課外討論作業,可以是具體的題目,也可以是一個范圍,讓學生根據相關的內容進行課外討論或撰寫小論文.如2011年臺灣版的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劑風波,我們將其融入酯類化合物的學習過程,因為塑化劑的化學本質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為了使學生對塑化劑用途、危害有更多了解,我們讓學生撰寫與塑化劑相關內容的小論文,學生完成得很好.他們不僅通過文獻資料對塑化劑的化學本質、種類、在工業上的用途、被用作起云劑的原因、對人類的潛在危害等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的總結,而且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問題.有的學生在論文中提出:既然塑化劑是鄰苯二甲酸酯,那我們在實驗課上所制備的鄰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不是也有起云劑的效果?鄰苯二甲酸二甲酯是否也可以?有的學生還設計出相關實驗來揭秘商家加入塑化劑的目的.更有的學生從塑化劑偶然被發現,感覺到化學專業的學生擔負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因為有機化學中涉及的波譜分析是現在質檢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學習鹵代烴融合塑料的相關內容時,要求學生收集資料,討論塑料對食品安全影響.結果,同學們制作了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進行了非常激烈的討論,認為塑料對食品安全造成嚴重危害的原因之一在于塑料對環境的污染.在焚燒塑料時,易產生世紀之毒“二惡英”,只要吸入一點點,就可以造成各式各樣的文明病,如心臟病、糖尿病、過敏、不孕、癌癥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塑料在800℃高溫情況下銷毀不會產生二惡英,提出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學生通過課外討論和小論文撰寫,對食品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激起了學生將來從事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熱情.因此,通過課題討論,也間接培養了“專業的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類似小論文撰寫和課外討論的內容還有蘇丹紅、三聚氰胺等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和危害,都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4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

        眾所周知,我國食品安全狀況非常嚴峻.嚴峻的食品安全狀況和國民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知水平低下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改善目前的食品安全狀況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認知水平.但是,在我國由于長期缺失食品安全知識的教育與普及,造成了國民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知缺乏,食品安全意識比較薄弱,從而導致了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現狀.提高民眾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知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對民眾宣教食品安全知識.該課題實施的最終目的,是在有機化學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滲透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平臺,將了解和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識進行宣傳,讓更多的民眾來關注食品安全,從而改善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基于此,我們組織學生在節假日開展了食品安全知識宣講社會實踐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成效.活動的開展,一方面使同學們積極將課堂上了解到的以及自己通過文獻資料收集而來的食品安全知識進行整理總結,在宣講過程中實現學以致用,使有機化學教學與食品安全知識有機融合;另一方面,使更多的民眾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民眾對食品安全知識的認知水平,為改善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做出貢獻.

        5總結

        第2篇:食品化學污染案例范文

        論文摘要:食品化學理論隸屬于化學課程,它是根據當前我國國民營養與健康的實際情況及食品安全形勢建立的,食品化學理論人才的化學素養方面的培養尤為獨到和特殊。從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個方面,闡述了食品化學理論的作用的幾點設想,旨在為提高教學效果、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營養科學和食品安全與衛生管理需要的人才提供參考。

        食品化學是中學化學課程的一項特殊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外延是食品化學污染及防范所謂食品污染指食品中含有的(或人為添加的)。它與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稱為食品科學與技術學科三大基礎支柱分支學科。食品化學理論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化學課程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鞏固學生專業知識及知識創新有很大幫助,對進一步提高整個中學化學課程的教學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食品化學理論對學生化學素養的培養和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紹了食品化學理論對學生化學素養培養的一些探索。

        一、食品化學理論與學生專業素養的提高

        食品化學理論作為化學課程的有機一環,對于學生化學課程專業素質的整體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們所得疾病的種類及控制方法正在發生著變化。在傳染性疾病逐漸減少的同時,非傳染性疾病卻在逐漸增多。許許多多由于飲食引發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現代文明病)正在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而食品化學理論正是根據當前社會的醫療發展要求而建立的學科。

        本課程緊緊圍繞食品化學與醫學營養學和食品安全的關系,其學習和應用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他強調的是食品化學在人類健康和疾病預防方面的作用。如有關水分的介紹,重點是闡明水的生理健康作用、水分活度與食品安全,充分說明水的營養化學及其與食品安全的相關作用。水是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對水質化學指標應做適當的引申,并指出飲用水中有毒化學物質污染帶給人們的健康危害。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在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實驗教學資源,使學生深入和廣泛的接受和學習化學知識,并加強學科知識之間的融會,使學生充分理解學科知識之間的銜接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一些有關食品化學理論的案例,學生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正確的解決方案,則需要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有著深入的了解,這一切必然要求學生擁有較強的化學基礎知識作為支撐,這便對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提出了要求。這對促進學生扎扎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并將食品化學理論與所學的化學知識相互比較、相互融合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從而從側面上推動了學生深鉆研,廣涉獵,勤探索,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化學課的專業素養的提高。

        二、食品化學理論與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化學這門學科要想具備一流的素養,除了理論上的熟稔外,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即通過實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食品化學理論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深刻領悟到一些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化學背景及預防方法。例如,烤鴨和烤羊肉串可以產生某些致癌物和致突變物、多環芳烴和雜環胺,腌制食品和臘肉、鹽魚等食品中可以產生致癌物等。這些與生活聯系密切的知識的講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增加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深度。 轉貼于

        食品化學的概念及反應過程均是非常抽象的內容,但它卻以研究型、設計型為只要特點,因此,教師在食品化學理論講授的同時,必然會根據所學理論整合教學資源,合理利用現有設施設計一些基礎實驗。這些實驗表現在實驗結論的獲得不是由教師傳授或從書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查資料、做實驗、通過假設、求證,最終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實驗是一切自然科學研究的手段,學生可以通過實驗手段觀察自然現象的運動變化,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實驗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較好地融合前期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將其在實驗中加以印證,從而獲得感性認識,鞏固提高了學生實驗技能,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了教學成果,在另一方面,這樣的教學方法也能夠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關鍵的理論,增強學生在化學領域從事創新性科學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食品化學理論與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化學是一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的學科,作為理工科,它的理論應當時時刻刻在更新和進步。因此,這要求研究者在擁有很強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加具有創新能力,這樣才能使這門學科時刻走在學術的前沿。

        食品化學更是如此,它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一定的要求。傳統教學模式往往是以單純的理論的講解為主,教學模式是灌輸式的,這樣便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即便是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的實驗儀器,藥品的配置等一般在實驗教師準備好的條件下進行的,實驗常常是包辦式的。此結果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并且增加其依賴性,那么“創新思維”更無從談起。而我們在食品化學理論則有所不同,是驗證性向設計型、綜合型、探索型實驗轉化,最大限度的拓展學生的思維。

        食品化學理論的學習,不但要求課上老師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一些基礎實驗的安排。更需要一些課下的研究。這邊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更多的思考和觀察,得出屬于自己的觀點。例如,由教師給出課題,要求學生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查閱參考資料,獨立或合作設計實驗方案,論證可行性,獨立完成實驗前期準備工作如原材料制備和儀器調試。學生應當撰寫完整的實驗報告,給出數據分析過程和最終結果,并進行總結。在整個設計性實驗過程中,教師應盡量給予學生創造性的發揮空間,保持與學生溝通,并給出適當建議。這樣便較好地融合學生各個時期所接受的知識,鞏固提高了學生實驗技能,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同時引發了學生研究興趣,訓練了創新思維,并是教學成果也卓具成效。

        四、結語

        食品化學理論對學生化學素養的培養是顯而易見的,這不但體現在上述的三個方面,而且是一種個人化學素養的整體提高,但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學生自身不斷積累經驗,正視現實,培養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經受挫折、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使自己的化學素養每經過一次學習、實踐就得到一次鍛煉和提高,這樣才能體現出食品化學理論的作用,而這也是化學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李學英.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能力[J].科技創新導報,2009,(8).

        第3篇:食品化學污染案例范文

        方法:回顧分析法是對本研究中幾種常見細菌的PCR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回顧的一種方法。文章采用這種方法對本研究中隨機選取的1組案例進行資料分析,探討PCR檢測技術在腸道致病菌檢測效果的運用,從而體現PCR技術在常見細菌中檢測的優勢,提高人體的生命健康。

        結果:采用PCR檢測技術發現腸道中常見致病細菌一般為沙門氏菌屬、大腸埃希菌屬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結論:PCR檢測技術能夠實時檢測出細菌分布、存在的陽性率,并根據此判斷患者染病的致病機制以及流行學特點,起到了有效預防、控制的效果。

        關鍵詞:PCR檢測技術常見細菌運用

        【中圖分類號】R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3-0289-02

        PCR檢測技術是一種聚合酶鏈反應,其采用變性――退火――延伸三個步驟使DNA基因能夠在體外實現解旋解鏈,類似于一種體外增加、復制形式。PCR技術在1971年由Khorana提出,將DNA進行變形后,與合適的引物進行雜交,并將引物利用DNA聚合酶延伸出來,重復循環該過程使tRNA基因克隆出來。在1985年,PCR技術正式為人們所認可,由此,聚合酶鏈反應正式實現了細胞內的DNA復制。PCR檢測技術在1989年成為重大科學發明,其對于細菌的檢測過程中具有重復性好、特異性強、操作簡單、穩定性好等優勢,逐漸成為檢測常見細菌的主要方式,對于人們疾病的預防與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采用最為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中的埃希菌屬、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屬等作為研究方向,采用PCR技術對腸道中的致病菌進行檢測,并觀察其結果,探討PCR技術在常見細菌中檢測的優勢,提高人體預防與防治的效果。

        案例資料(食物中毒、突發爆發性腹瀉患者中的常見菌群):

        在公共突發事件發生時,腸道致病菌是誘發患者病發腹瀉、中毒等的主要原因。腸道致病菌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食品污染,而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以及生物性污染均屬于食品污染的形式。

        在本研究中案例顯示的食物污染形式為生物性污染,當患者感染致病性細菌時,其均出現發燒癥狀、中毒癥狀等,這均與食品中細菌的繁殖有關。沙門氏菌屬、志賀氏菌菌屬、大腸埃希菌屬、金黃色葡萄球菌屬均屬于食品中的腸道致病菌。

        本研究采用PCR檢測方法對食品中的細菌進行檢測,并判斷相關檢測結果對患者預防、治愈成功率的影響。

        1.2方法。

        1.2.1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常見菌群試驗標準。選取試驗對象:從當地醫院急診科中選擇食物中毒、食源性腹瀉患者40例。在選取的對象中男性有22例,女性有18例,年齡在32~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12±3.21)歲。

        對象排除標準:經過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療的患者除外。

        試劑與儀器的選擇:采用標準菌株、熒光定量PCR試劑盒、iQTN熒光定量PCR儀、ASP-3700紫外光/可見光分光光度計、Biospin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作為試劑與儀器的選擇[2]。

        1.2.2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常見菌群試驗方法。

        1.2.2.1治療、檢查。對入院治療的患者予以抗生素治療,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對引起食物中毒、爆發腹瀉的場所、食物等進行快速檢測,一般情況下采用半自動化輔助儀器對病發區食品進行檢測,并提高檢測的反應速度以及提高處理樣品量的能力。本研究中心采用PCR檢測技術,實現了一次性擴增,將多種微生物檢測出來,實現了檢測的多重性。因此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感染患者的污染食品區有三處,感染傳播途徑為水和食物。

        控制感染源并截斷感染途徑,從而減少病患人數,防止患者二度感染。

        1.2.2.2樣本采集。采取現場的可疑食物及患者的嘔吐物、糞便,將樣本增菌后提取DNA并放入零下20℃的環境中進行保存待用。

        1.2.2.3提取標準菌株DNA。采用Biospin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進行標準菌株基因組DNA的提取,并將其放入零下20℃的環境中進行保存[3]。

        1.2.2.5制備標準品。觀察不同菌株以及菌株特異性引物的PCR檢測過程中的反應,對產物進行切膠與回收,提取其DN段,并將其作為進行定量的標準品。

        采用PCR檢測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以及細菌通用引物,并觀察其反應,將制成的標準本作為檢測細菌總量的標準品。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曾引發日本血印奶粉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事件,因此在制作標準品時應該予以重視。

        1.2.2.6制作標準曲線。ASP-3700紫外光/可見光分光光度計對制成的標準品DNA的濃度進行測定,并計算標準品的復制數,采用無菌雙蒸水對標準品的回收產物進行成倍配比稀釋,飯后觀察測定的PCR反應,建立Ct值,制作與其濃度值相對應的標準曲線。

        1.2.2.7觀察待測樣本的PCR反應。對待測樣本的DBA分別與各種細菌種屬的特異性引物實施PCR擴增,并進行測序。

        1.2.2.8采用PCR檢測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樣本的耐藥性。觀測待測樣本PCR的常規反應,確定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屬性[4]。

        1.3統計學分析。首先進行數據分析,選用的軟件為SPSS17.0。其次采用假設檢驗方法即卡方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再次應用Student t檢測方法進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最后檢測P值,如果P值

        2結果

        2.1案例治療結果。經本研究試驗中患者無二度感染現象。

        2.2標準曲線。進行標準曲線的制定,其中橫坐標為標準品復制數的濃度對數,縱坐標為Ct值,通過平面坐標獲得通用引物以及各細菌的種屬。從試驗結構來看,模板的濃度與Ct值具有相關性,系數維持在0.91~1.04之間。

        2.3常規PCR反應。通過觀察試驗結果,發現所有的通用引物以及樣本中PCR反應均顯示樣本中存在細菌。

        3討論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存在于腸道中的致病細菌多為沙門氏菌屬、大腸埃希菌屬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這些致病因素影響著患者病情痊愈的程度[5],對患者病情控制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對病菌感染源以及傳播途徑進行控制,并爭取治療的時間,應需要首先采用PCR檢測的方法,選擇能夠覆蓋最多細菌種屬的通用引物,并作出預后分析[6]。

        在其他常見病菌的檢測中,也可以應用PCR檢測技術,其檢測標準與步驟與案例中檢驗方法類似,通過PCR檢測可以有效發現患者病癥中的常見細菌,并予以消除,就有高靈敏性、高精確性等臨床實踐優勢[7]。

        目前,PCR技術在細菌、病毒、寄生蟲檢測中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并將其技術研究應用到其他領域中,以求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昌崇,林立.兒童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細菌病原分布及耐藥現狀[J].臨床兒科雜志,2010,28(2):106-111

        [2]鄧冠華,鄭璇,胡一敏等.應用基因芯片快速檢測臨床常見細菌[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1,34(11):1012-1016

        [3]李曉婕,黃紹華.臨床常見細菌和ICU院內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的對比分析[J].重慶醫學,2011,40(1):59-61

        [4]朱飛舟,陳利玉,劉新發等.10種常見細菌基因檢測膜條的研制[J].微生物學雜志,2011,31(4):58-63

        [5]黃衛春,張蓓,徐中等.3812株臨床常見細菌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學,2010,25(5):387-390

        第4篇:食品化學污染案例范文

        一、捕捉生活現象,引入化學問題

        許多化學的反應和化學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設計數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捕捉適宜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進而可以提煉出其中的化學問題。例如,新買的鋁鍋,燒過自來水后有黑色斑點;經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長得很茂盛。這些奇妙的現象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鋁和氮氣的性質。

        二、創設生活情境,感受化學問題

        化學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相關。現行化學新教材內容的設計貼近生活實際,甚至手中的一張紙,呼出的一口氣都成了學生的研究學習對象,這樣的學習易被接受。直觀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選擇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有利于學生探索的問題作為素材,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比如,家中的食鹽為什么會變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鹽為什么會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藍(紫白菜)怎么變紅了?等等,通過大量具體的、真實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感受、體會、理解化學問題。

        三、參與生活實踐,認識化學問題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知識理解的延伸與升華。任何束縛住學生手腳,只允許他們冥思苦想的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只有讓學生充分進行生活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例如,結合空氣、水、酸、堿、鹽等內容的學習,組織學習對本地區的環境狀況(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空氣的污染狀況、污水處理廠的流程和原理、周邊農村施用化肥和農藥的具體使用情況等進行調查;結合無錫“太湖藍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組織學生關注新聞并從網上查詢分析原因;結合淀粉、油脂、蛋白質等的學習,組織學生參觀食品加工廠,理解食品中添加劑是什么;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山西溯州假酒和安徽阜陽劣質奶粉的原因和危害;參觀附近火力發電廠所使用的燃料的利用率,并要求學生在參觀后寫出報告,提出問題、觀點和建議。實踐表明,通過這些實驗和調查活動,運用化學原理積極展開思維,不僅使學生樹立綠色食品、綠色環保、綠色化學的意識,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第5篇:食品化學污染案例范文

        關鍵詞:初中化學;綠色化學;滲透;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開展初中化學成為學校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眾所周知,化學的學習對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增進工業創造能力和保持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綠色化學的融入既符合了知識的發展也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綠色化學理念的重要意義

        綠色化學教學理念的提出對于家庭乃至社會都有重要的作用。化學包含了藥物、工業、建材等各個方面,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隨著化學產品的大量出現,更多的創意產品進入了人們的世界中。但是有利必有弊,在化學應用的不恰當普及中,人們的原始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工業加工生產的化學試劑傾倒在河流之中,食品中的添加劑等都給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隱患。在不久之前酒精塑化劑的新聞更是炒的沸沸揚揚。這種情況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初中化學教育是學生接觸化學的首要階段,要使學生學好化學,不但是知識教育的需要,更有著巨大的社會意義和歷史意義。綠色化學基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上,是加強預防污染的有效措施,推動了綠色生態的促成和發展。在國外,綠色化學也被命名為“環境無害化學”和“清潔化學”等等。雖然名稱略有不同但是奉行的主旨上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對初中學生的化學教育中,要無時無刻都滲透“綠色化學的概念”,只有從基礎做起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化學污染的預防和有機生態的開拓。憑借著嚴謹的理念和思維,綠色化學教育理念的提出很快在很多國家得到了踐行和發展。在我國,更是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認可。要注意的是,綠色化學不但關注了環境的污染治理,更對環境發生污染的原因進行切實的預防,如何讓學生最大程度上了解所學知識,并進行科學合理的應用非常重要。

        二、綠色化學理念的教學措施

        綠色化學理念的開展需要明晰該理論的各項特點。在初中化學課堂中,教師要重視該環節的實踐性和科學性,綠色化學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在日常教學之中,綠色化學包涵在化學教育之中,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項特點:

        (一)適當開展化學實驗

        化學教育中最重要的部門就是實驗教學。在現在的實驗設計中,有一些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教師出于對學生安全方面的考慮將這類實驗都刪減掉,其實是不合理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個學校的化學教育條件都有所提高,教師也要根據這種情況,了解當下的學生需求。有危險的化學實驗并非不可嘗試,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讓學生明白化學物品的各類特性,以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了解危險,從而預防化學危險的產生,達到安全化學生產的目的。

        (二)深入實地考察的理念

        隨著可持續發展的深入,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了“國民問題”,在化學教育案例研究水的這一主題中,俗話說眼見為實,教師可以從本地的河流、工廠出發,帶學生實地探討環境的污染問題。實驗分析被污染的物質的危險性,并積極調動學生思維,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環境保護的措施。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紛紛拿出了自己的建議,有的同學說要設計環保產品,有的同學則認為要減少污染的排放。大家的討論非常積極,達到了最佳的學習狀態。

        (三)從日常現象中開展教育

        在化學案例“點燃蠟燭并觀察發生的現象”中,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但是并不應輕易忽視。學生們對蠟燭的燃燒都非常熟悉,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蠟燭燃燒的各個形態入手,觀察外焰、內焰的特點。用蠟燭將塑料、紙張、毛線分別點燃,觀察其中的燃燒顏色和燃燒氣味。教師可以用藍色的玻璃板遮住火焰,學生們可以透過玻璃看到明黃的火焰變成了紫色火焰,他們也感到十分有趣。同時,在這個實驗中,學生們也了解到了塑料燃燒會產生有毒,所以塑料的處理不利于焚化,更由于塑料的不可降解性,也不利于掩埋。有很多同學都表示,希望可以研究一種溶液還在短時間內融化塑料等污染物,雖然他們現在的知識尚不足研究這種科學問題,但是綠色化學的萌芽已經植根在學生們的心中。

        三、不斷加強化學教師職業素養

        隨著時代的變化,化學技術在不斷更新,這要求教師時刻注意化學發展的新動向,接觸新知識新理論,切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水平。化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發展性,不可能停滯在某一階段便止步不前。化學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自身樹立可持續發展、低碳環保的綠色觀念。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和創新精神,改善化學教育的各項設計條件。教育學生在生活中注意化學污染,比如廢棄的電池、有毒的溶液等等。在初中化學教育滲透綠色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著重“安全環保”的原則,將綠色化學深入化學教育之中。

        總的來說,綠色化學是化學教育必須體現的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化學實驗中,要始終貫徹綠色化學的科學教育理念,樹立一定的環保意識,教育學生杜絕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并不斷培養學生探究綠色化學的專業能力,只有這樣,初中化學教育才能得到預想中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洪淵.萬海請.生物化學[J].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第6篇:食品化學污染案例范文

        關鍵詞:快速檢測; 食品安全 ;流通環節

        一、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概述及快速檢測

        流通環節是指商品交換以及與交換相關聯的商品流轉環節,包括商品的銷售、儲存、保管、運輸以及經營性使用等。而食品安全的監管體系,是對法律中實行監管的機構及其運作機制的規范稱謂。它主要是由立法體系、監管方式和監管機制構成。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是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監管方式之一。

        (一)我市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建立

        2004年9月1日施行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3號)和2005年1月1日實施的《關于進一步明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責分工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央編辦發[2004]35號)中,明確了由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2009年6月1日施行的《食品安全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工商部門對從事食品流通經營者的監管權、對流通環節食品的抽檢權等權力。

        近年來,我市工商系統在全市按四個層級構建起了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技術支撐保障體系。

        其中,北京市工商局監控中心是第一層;朝陽、海淀、豐臺、昌平、順義、房山6個分中心是第二層;東城、西城、門頭溝、通州、大興、平谷、懷柔、密云、延慶、燕山、開發區11個分局實驗室是第三層;食品安全移動實驗室、快速檢測車和一線執法人員的便攜式快速檢測設備是第四層。在這種嚴密的技術支撐保障體系下,我市建立起“及時掌握動態信息,快速分析熱點問題,迅速開展專項研究,適時安全預警”的流通環節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預警工作模式,建成了“輿情信息動態監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風險監測評估預警、數據歸集資源整合、監管技術研發轉化、重大事件技術保障”六個技術平臺,形成了完善的流通環節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機制。[1]

        自此,我市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基本打造成形。

        (二)流通環節影響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

        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在流通環節影響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及其快速檢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物理性危害

        物理的危害通常指食品中發現的不正常的有潛在危害的外來物質,且外來物在食品中保持原有性狀。食品中可能引起物理危害的外來物質可能是由于工作疏忽或人為破壞,而帶入了玻璃、金屬碎片或其它雜物等。

        2.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是指寄生蟲、有毒動植物和昆蟲,以及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造成的危害。

        3.化學性危害

        化學性危害是指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食品而引起的危害。通常指被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的食品;被誤為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營養強化劑的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污染的食品;添加非食品級的或仿造級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食品營養強化劑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營養素發生化學變化的食品等。

        4.劣質食品

        劣質食品,在本文中指標簽標識對消費者產生誤導作用的食品,摻雜摻假的食品,不符合應有營養要求的食品,或發生了腐敗變質等變化的食品。

        二、快速檢測的特點、發展過程及應用

        (一)快速檢測的特點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出具食品安全的檢測結果,因其本身具有快速性、便攜性、經濟性、簡捷性和易普及推廣的性質,迅速得以普及和廣泛使用。

        (二)快速檢測的發展過程

        2003年2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規定》(市政府117號令)指出,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對銷售的食品進行監督檢查時,可以對食品進行簡易或者快速檢測。2003~2004年,工商部門在履行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新職責時,引入了蔬菜農殘、鮮肉水分、熟肉亞硝酸鹽、水發產品甲醛、蜜餞、干果、干菜二氧化硫等快速檢測的試劑盒和快速檢測設備。兩年間,北京市18個區縣的30多名工商快檢人員快速檢測樣品共10萬件有余,及時發現并控制了大量食品安全高危風險,取得了顯著效果。隨著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國家對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越來越重視,工商部門快速檢測隊伍借此良機迅速發展并得以壯大,檢測人員由每轄區2名增加到10余名,快速檢測工作由食品科拓展普及至基層工商所、商場超市自檢室、社區工作服務站。快速檢測的食品種類由03、04年的不到十類,發展到2013年的63大類。快速檢測的項目,由03、04年的5種,發展到目前的50種以上。目前快速檢測的應用方法,除了紙片法、試劑滴定法、光譜色譜儀器法外,還增加了免疫學分析法、免疫捕獲PCR法、熒光定量PCR法、ATP生物發光法以及基因芯片檢測法等,通過多種方法能夠全面地保障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

        (三)快速檢測方法的應用

        在流通環節中,快速檢測技術對危害物質的檢測,大部分是使用經改良的國家標準方法和經過國家認證的快速檢測儀器對待測物質進行檢測,在準確度犧牲不多的前提下,大大減少工作量、縮短檢測時間、降低檢測成本。但是有一些安全危害,由于缺少判定依據、缺少待測物質的國家標準檢測方法或檢測方法復雜等各種原因,也會使用藥典法等公認的傳統方法對樣品進行快速初篩,從而及時鎖定危害,避免危害的發生。

        1.物理性危害及其快速檢測

        對于物理性危害,在流通環節中使用試劑或儀器檢測的案例很少,通常使用感官法進行目測。

        第7篇:食品化學污染案例范文

        一、食物中毒分類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食物在加工、運輸、銷售、貯存過程中受到某些致病微生物污染,并在食品中急劇繁殖,從而使食品中存在大量細菌或產生大量的細菌毒素,人食后發生中毒。

        1. 沙門菌食物中毒。沙門菌主要污染動物性食品,人吃了這種食物后,一般12~24 h發生嘔吐、腹痛、腹瀉。腹瀉為黃綠色水樣便,有時帶膿血。多數患者發熱在38℃以上,重者甚至抽搐、昏迷。多發生在夏秋季,由于氣溫高,濕度大,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敗,加上人們的消化道抵抗力下降,又喜食生冷,因此極易發生食物中毒。需要提醒的是,引起中毒的食物大多是肉類、蛋類;而且被污染的肉、蛋又常常因沒有變色、變味,而容易被忽視;生熟未分開又會致使生肉的細菌繼續污染熟肉。另外,由于雞容易感染此菌,而使雞蛋受污染,因此,未煎熟荷包蛋和沖食蛋花湯也可引起中毒。其他非肉食食品如被此類細菌污染食用后,也易引起中毒。

        2. 副溶血弧菌(又稱嗜鹽菌)食物中毒。該菌在海水和鹽腌的食品上生存,人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后,9~20 h發病。臨床上表現為嘔吐、腹痛、頻繁腹瀉,多為水樣或血樣便,部分病人有畏寒發熱,呈脫水現象。據調查,此中毒多因吃了被嗜鹽菌污染的未煮熟、煮透的咸肉、海產品等引起,也可能是被盛過魚、蝦的容器或切過生魚的刀、板玷污而致。

        3. 葡萄球菌中毒。葡萄球菌分布甚廣,如空氣、水、土壤和不清潔的乳類、淀粉中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或化膿性皮膚患者都可能帶有此菌。食物被污染后很快產生毒素,人食后2~4 h就可發病,主要癥狀為惡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但體溫正常,多數人1~2天即可痊愈。致病食物多為蛋白質和淀粉比較豐富的食物,如肉類制品、剩飯菜、糯米飯、熏魚、乳及乳制品冷飲等。

        4. 肉毒桿菌毒素中毒。此菌的芽孢很耐熱,在土壤、淤泥及糞便中可生存。污染食物后,在不透空氣的情況下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這種毒素毒性很強,可以侵入中樞神經,中毒后沒有胃腸道癥狀,而是頭痛、視力模糊、吞咽困難,直到呼吸肌麻痹而死亡。能引起中毒的食物是污染的罐頭食品、豆漿、臭豆腐、臘腸等。

        (二)有毒物質混入性食物中毒

        由于管理不善,致使有毒化學物質如農藥、化肥、有毒重金屬等混入食品,并達到中毒劑量,人食用后產生中毒。如誤用桐油桶裝食油,食用后中毒;工業用的硝酸鹽和食鹽很相似,因粗心而發生意外;誤食農藥浸泡的谷種、麥種,上市作物農藥殘留超過國家標準或誤食毒鼠藥、殺蟲劑等引起的中毒;一些廠家超標加入色素、香精、糖精和防腐劑,引起食物中毒;不法商販為牟取暴利生產經營不合格食品,甚至使用非食品原料制作食品,因而發生食物中毒,等等。

        (三)食品本身含毒

        食品在一定條件下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人吃了有毒的動、植物引起中毒。如河豚含有河豚毒素,毒蘑菇中含有毒蕈堿、毒肽;因貯存不當,土豆芽或變青的綠皮中含有龍葵堿,食用后對胃腸黏膜有較強的刺激性和腐蝕性,對中樞神經有麻痹作用,往往危及生命;四季豆和菜豆都含有皂苷和胰蛋白酶抑制物,如果沒有煮熟便會發生中毒;無根豆芽大多是用化肥生發的,所用化肥都含有氮類化合物,人食用后,在腸道細菌作用下會轉化為亞硝胺,這是一種強致癌物,可使人患胃癌、肝癌、食道癌等。

        二、幾種常見的食物解毒方法

        1. 催吐。已知吃進含毒食物,尚未發生劇烈頻繁的嘔吐、腹瀉之前,可用2%~4%的食鹽水催吐或1%~2%的淡鹽水洗胃,可減輕中毒癥狀;食鹽一湯匙,炒后煎湯服下也有催吐作用,如果不吐,可多喝幾次,迅速促進嘔吐;亦可用鮮姜100 g搗碎取汁,溫水沖服;如果吃下去的是葷食,則可用藥物(如十滴水等)來促進迅速嘔吐。

        2. 導瀉。如果吃下去的食物時間較長,超過2~3 h,而且精神較好,則可服用些瀉藥,促使有毒食物盡快排出體外。一般用大黃30 g,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選用元明粉20 g,用開水沖服即可緩瀉。對老年體質較好者,也可選用番瀉葉15 g,一次煎服,或用開水沖服,也能達到導瀉的目的。

        3. 解毒。如果是吃了變質的魚、蝦、蟹等引起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 ml,加水200 ml,稀釋后一次服下。此外,還可采用紫蘇20 g、生甘草10 g一次煎服。若是誤食了變質的飲料,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鮮牛奶或其它含蛋白質的飲料灌服。另外,綠豆、醋、蔥、蒜等也常用作解毒的食物。

        4. 吸附毒物。食物中毒發生腹脹、腹瀉時,可食用烤焦的饅頭吸附毒物。饅頭的焦末就像吸水的海綿,上面有很多孔隙,能吸收水分、氣味,還能吸附細菌和毒素,減輕毒性和癥狀。

        5. 中和毒物。為了減輕毒物對胃黏膜的刺激,可口服蛋清、牛奶。如果是堿性毒物,可口取食醋、橘子汁等酸性溶液以中和毒物;當不慎誤服植物堿類毒物尚未吸收時,可立即服用濃茶,濃茶中鞣酸能與生物堿相結合。細菌引起的嬰兒食物中毒腹瀉,可將胡蘿卜煮爛、過篩、去纖維,制成泥狀服用,胡蘿卜是堿性食物,含有果膠,有使大便成形或吸附細菌及毒物的作用,而且熱量及脂肪含量均較低,符合治療腹瀉原則,對腹瀉患兒有顯著療效。

        特別提醒:食物中毒的治療應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進行。

        三、積極預防食物中毒

        1. 盡量不要在路邊小攤購買熟肉制品,尤其是散b肉制品。對食物中毒事件分析表明,肉制品誘發的食物中毒案例較多。由于肉類營養豐富,細菌易于在其中繁殖。路邊小攤衛生條件差,細菌污染肉制品機會多,散裝肉制品更甚,沒有冷藏設備,保質保鮮時間短,質量根本無法保證。正規商場、超市或專賣店的配套設施完備,進貨渠道比較固定,即使發生不測,執法部門也能查清來源進行補救。

        2. 防止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貯存、制作及銷售過程中要加強衛生管理,注意分類貯存,生熟分開,不與雜物、毒物、藥物等接觸。廚房、食堂要經常清掃,保持整潔,防蠅設施齊全,食具、餐具要實行“一洗、二刷、三沖、四消毒”。炊事人員應定期體檢,發現腸道傳染病者、皮膚化膿性感染者,應立即調離,防止污染。

        第8篇:食品化學污染案例范文

        隨著西安市長安區秦嶺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附近村落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村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提高,然而與此同時,也給農村這片凈土帶來了環境污染,我們化學專業的八位同學利用假日休息時間在西安市長安區灤鎮開展了為期30天針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通過發放問卷,現場采訪等方式進行調查發現主要污染分布狀況為:第一,秦嶺野生動物園的周邊村落主要是水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為主;第二,其他村落主要污染則以固體廢棄物污染為主。而在這一代并無大型工廠,污染主要源自生活。

        作為旅游熱點的秦嶺野生動物園,帶動了其周邊村落農家樂的發展,隨著游客的增多,產生大量的生活廢水,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村民隨意將廢水排放到河中,在日常生活中,洗衣服,洗潔精等清潔劑,由于去污能力強,已成為家庭必需用品,然而村民對這些物品的化學污染基本上沒有認知,對無磷洗衣粉也沒有了解和關注。其實過量使用洗滌劑后,一些有害的添加劑不僅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而且會讓我們收到環境污染的苦果。如含磷洗衣粉,會造成水源富營養化從而造成污染。

        固體廢棄物污染的主要源頭在于塑料制品,塑料制品中,塑料袋占據絕大部分。塑料袋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但這一時的方便卻帶來長久的危害。由于回收價值較低,塑料袋殘落在街道兩側,秦嶺山上,水源中,不僅成為“視覺殺手”,更是有著嚴重的潛在危害。常用的塑料袋原料常為聚乙烯,聚氯乙烯,結構穩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降解,在自然情況下長期不分離,永久存在并不斷累積對環境產生巨大危害。不僅污染土地河流,另外,本身會釋放出有害氣體,特別是熟食,采用后塑料袋包裝很容易變本文由收集整理質,變質后的食品對兒童成長發育危害,尤為嚴重。在調查采訪中發現,村民對化學污染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雖然有著很強的環保愿望,但由于缺乏科學知識,養成了不利于環保的生活習慣,綜上所述,普及化學知識,對于農村環境保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普及化學知識的根本方法又在于普及化學教育。然而,我們該普及什么樣的化學教育?該如何普及化學教育?

        一、普及化學教育要從基礎教育抓起

        首先基礎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尤為關鍵,同時學生作為社會的新一代群體,其自身對成人社會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視的,只有學生樂意接受化學知識,化學的普及教育才可以得到一個很好的宣傳和示范,從而的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由于農村地理文化條件的特殊性,學生對于農村化學知識的普及更是關鍵。

        (一)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1973年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以來,我國的環境保護和教育開展已有40年的歷史。由于環保知識普及不夠、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較低等因素,環境教育工作直到90年代后期才有較大規模的發展。在當前基礎教育改革中,化學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寫都對環境教育給予了高度重視,但如何更好地將環境知識體系整合于學科知識體系中,采用生動、活潑有效的教學形式,尚待發展和改進。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優秀案例。

        對比中國和美國的化學基礎教育可以發現,在同樣經歷過低年級的非系統學習后,中國從初中三年級開始系統的學習化學,但是中國是單一課程,并且由于高考的原因,對文理科的學生要求掌握的化學知識不同。而美國有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課程,包括化學和物理。在10至12年級中,繼續要求學生學習自然科學課程,至少學習2年,此時并且同時開設化學、物理和生物單科選修課,化學成為一門較受學生歡迎的自然科學課程,大學也是如此。同時發現,在教材編寫上,美國的化學教材更加貼近生活,從生活實際出發向學生傳授了環境知識,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可見,建立于生活基礎上的環境教育才能使教育免于空洞;用生活內容豐富環境教育,環境知識服務于生活,才會培養學生對環境知識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踴躍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讓更多的學生愿意學習化學,喜歡學習化學。

        (二)將綠色化學理念融入基礎教育

        化學在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同時,給人類也帶來了危難,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傳統的化學工業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已十分嚴重,目前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有害廢物達3億噸~4億噸,然而人類生活離不開化學,于是有識之士提出了綠色化學的號召,并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積極響應,成為當今世界化學研究的前沿。

        綠色化學又稱“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是近十年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新化學嬰兒”。它的最大特點是在始端就采用

        轉貼于

        預防污染的科學手段,因而過程和終端均為零排放或零污染,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世界上很多國家已把“化學的綠色化學”作為新世紀化學進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化學基礎教育過程中,應將綠色化學理念帶入課堂,利用好學科優勢,不僅可讓學生接觸國際前沿課題,提高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一種帶有環保意識的化學文化。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而綠色化學理念追求實驗原料的100%利用,可以通過實驗學習,教師講解讓同學們走近綠色化學,而這種化學文化將會伴隨他們的化學學習生涯中,對學生環保意識提高起著重要作用。

        二、化學教育的普及離不開當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第9篇:食品化學污染案例范文

        關鍵詞:環境貿易壁壘 美國 歐盟 日本技術標準

        國家質檢總局于2007年《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07)》,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全年出口貿易因技術性壁壘造成直接損失359.20億美元,有31.4%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分別是機電、農食產品、塑料皮革和紡織鞋帽,可見目前技術貿易壁壘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產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環境貿易壁壘也稱綠色貿易壁壘,指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通過制定環境標準和法規,對可能形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一些國際貿易活動加以管制,從而對自由貿易形成障礙的一種非關稅貿易措施。目前環境貿易壁壘已經成為技術貿易壁壘中的主要形式之一,歐盟、美國、日本是對我國實施環境貿易壁壘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出口企業造成的損失占總損失的95%。其采取的主要方式多種多樣,不盡相同。比較分析歐盟、美國和日本的主要環境貿易壁壘措施并進行相關的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環境技術標準

        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較高,在保護環境的名義下,通過立法手段,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標準,限制國外商品進口。這些標準均根據發達國家生產和技術水平制定,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在技術標準和法規的基礎上推行合格認證制度,如國際上著名的ISO14000系列認證。

        (一)美國的技術標準

        美國的技術標準幾乎涉及到每一種產品,包括其生產與進出口行為,尤其涉及到食品、醫藥、日用、化學品、電氣產品等。其相應的生產技術標準、衛生標準和安全標準的要求都很高,檢測也非常嚴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許多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化機構制定的標準并不一致,也不承認其他國家的檢驗標準。目前美國共有55種認證體系。其中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個主要職能部門,其主要使命是執行政府有關食品藥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確保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保險商實驗室(UL)是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CPSC)在裁決產品是否符合安全規則時主要依靠的非政府機構,它專門從事電氣產品、器材安全的標準研究與測試,美國對進口電氣產品的檢測與調查均以UL標準為衡量尺度。

        (二) 歐盟的技術標準

        歐盟共有10多萬個技術法規和標準,不少都比較苛刻復雜。除了技術條文本身外,其實施過程和認證措施也常常是國際貿易的障礙。目前歐洲標準化機構主要有: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CENELEC)和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歐盟國家是最早意識到國際貿易中技術壁壘的國家,同時其成員國也是設置技術壁壘最嚴重的國家,尤其在有關汽車、電機、機械和制藥產業更為明顯;歐盟技術標準水平較高,法規較嚴,尤其是對產品環境要求,讓一般發展中國家的產品望塵莫及,以歐盟進口的肉類食品為例,不但要求檢驗農藥的殘留量,還要求檢驗出口國生產廠家的衛生條件。

        2005年8月在歐盟生效的《關于報廢電子電氣設備的第2002/96/EC號指令》(WEEE指令)規定:對于2005年8月13日以后投放歐盟市場的產品,生產者應以提供擔保的方式,保證有關報廢電子電氣設備的收集、處理、回收和環保處置費用由生產者提供;2006年7月1日,歐盟又實行了《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的第2002/95/EC號指令》(RoHS指令),對電子電氣設備中鉛、汞、鎘、六價鉻、聚溴聯苯和聚溴二苯醚六種有害物質所容許的最大限量做出了要求。這兩項指令涵蓋的產品范圍幾乎包括了所有民用電子、電氣產品,對我國家電和電子產品對歐洲市場的出口產生直接的影響。從2007年8月11日起,EuP指令已經正式轉化為歐盟成員國的法規,為歐盟的第三波綠色壁壘。 EuP指令的核心是生態設計理念,這使它成為環保要求最全面的指令。該指令要求產品在設計之初,就要一攬子解決從設計、原料選用、制造、運輸、安裝維護直至廢棄這“一生”中的環保問題。專家認為,EuP指令的應對難度將遠遠高于前兩項指令。此外,EuP指令要求產品附有CE(歐洲統一)認證標志,同時在CE認證中引入生態設計等相關內容,使得企業獲得新的CE認證成本會更高。

        (三)日本的技術標準

        日本具有名目繁多的技術法規和標準,只有極少數是與國際標準一致;對很多商品的技術標準是強制的,通常要求在合同中體現,還要求附在信用證上,目前有25種認證體系。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法規,形成了對進口產品的“綠色壁壘”,規定進口產品必須達到ISO9000系列標準體系,特別是《提高資源有效利用法實施令修正案》的公布,對電子電器產品的銷售數量、環保要求、化學物質使用信息提出多項苛刻要求。

        包裝和標簽要求

        1996年舉行的國際包裝學術討論會議確定了包裝廢棄物處理的3R原則,即Reduce(減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環),具體為:減少包裝的使用數量和材料用量;在技術和經濟條件許可時優先使用可再次利用的包裝:發展可回收的包裝,回收處理方法不污染環境,還可再生其他能量。按照包裝廢棄處理的3R原則,綠色包裝一般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在保證包裝功能條件下,用料最少,廢棄物最少,不污染或極少污染環境;包裝制品不與內裝物品發生直接或間接的反應,同時對人體和生物無害無毒;包裝廢棄物應易回收、易再利用和再循環,而且掩埋時能迅速降解不產生污染,焚燒時能產生新能源且不污染環境。

        在歐美等國的環保法規中對商品包裝材料的易處理性和可回收性都有較高的要求和標準,包裝材料的要求首先是其安全性,其次是對人體和自然環境無害。同時歐美等國的環保法規中都對動植物檢疫提出較高的要求,規定對一些天然材料生產的包裝物要進行衛生和動植物檢疫,以防止動植物病蟲害的傳入。

        美國是世界上食品標簽法規最完備、嚴謹的國家,新法規的研究制定處于領先地位。FDA要求大部分的食品必須至少表明14種營養成分的含量,為此美國制造商每年需要多支出10.5億美元,由此可見其他落后國家的成本壓力。

        歐盟對紡織品等的進口產品要求加貼生態標簽。目前在歐盟最為流行的生態標簽為OKO-Tex Standard 100,是紡織品進入歐洲紡織品市場的通行證。 而CE標志是工業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通行證。歐盟于2006年1月正式執行了“環保包裝制品的回收率要達到85%以上”的標準。

        環保檢疫規定

        基于保護環境和生態資源,確保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定了嚴格的產品檢疫、檢驗制度。

        2000年1月,歐委會發表了《食品安全白皮書》,推出了內含80多項具體措施的保證食品安全計劃;2000年7月開始,歐盟對進口的茶葉實行新的農藥最高允許殘留標準,部分產品農殘的最高允許殘留量僅為原來的1%-2%。2007年,歐盟茶葉委員會公布了歐盟及德國茶葉新農藥的殘留標準,增加了10個農藥殘留項目,并更新了其他10個農藥殘留項目的新標準,直接限制了不達標茶葉企業的出口。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依據《食品、藥品、化妝品法》、《公共衛生服務法》、《茶葉進口法》等對各種進口物品的認證、包裝、標志和監測、檢驗方法都作了詳細的規定。2007年4月,美國阿拉巴馬州宣稱從中國魚中檢出氟喹諾酮殘留,停止銷售中國魚。接著,美國宣布限制進口中國魚、蝦、鰻魚、鯪魚4種水產品,并對出口到美國的中國水產品實行批批檢測。批批檢測不僅使出口貨柜的檢測成本上升,還使企業交貨延遲,面臨失去客戶的危險。商務部報告顯示,2007年1至7月,中國蝦類產品對美出口量比上年同期下降42.4%。

        日本對進口農產品、畜產品以及食品類的檢驗防疫制度非常嚴格,依據《食品衛生法》、《植物防疫法》、《家畜傳染預防法》對入境的農產品、畜產品及食品實行近乎苛刻的檢疫、防疫制度;對于入境農產品,首先由農林水產省下屬的動物檢疫所和植物防疫所從動植物病蟲害角度進行檢疫,此后,由日本厚生勞動省下屬的檢疫所對具有食品性質的農產品從食品的角度進行衛生防疫檢查。 日本從2006年5月底開始正式實施的《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中的農產品檢驗項目成倍增加,“肯定列表制度”規定每種食品、農產品涉及的殘留限量標準平均為200項,有的甚至超過400項。目前全球約有700種農藥,即便是擁有先進設備和檢測人員的日本橫濱進口食品檢疫檢查中心也只有檢測其中200種農藥的能力。即使這200種農藥的檢測,也因化驗數據收集和管理工作量大、設備和人手嚴重不足而影響工作進度。專家稱,按照“肯定列表”的標準,吃一棵菜要檢測200個項目。

        其他環境貿易壁壘措施

        目前,國際上已簽訂的多邊環境協議有150多個,其中近20個含有貿易條款。特別是保護臭氧層的有關國際公約,將禁止受控物質及相關產品的國際貿易。這些受控物質大部分是基礎化工原料,如制冷劑、烷烯炔化工產品,用途廣泛,因此影響面非常大。隨著多邊環境協議執行力度的增強,其對貿易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大。環境標志是一種印刷或粘貼在產品或其包裝上的圖形標志。它表明該產品不但質量符合標準,而且在生產、使用、消費及處理過程中符合環保要求,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均無損害。1978年,德國率先推出“藍色天使”計劃,以一種畫著藍色天使的標簽作為產品達到一定生態環境標準的標志。此后發達國家紛紛仿效,如加拿大叫“環境選擇”,日本有“生態標志”。美國于1988年開始實行環境標志制度,有36個州聯合立法,在塑料制品、包裝袋、容器上使用綠色標志,甚至還率先使用“再生標志”,說明它可重復回收,再生使用。歐共體于1993年7月正式推出歐洲環境標志。凡有此標志者,可在歐共體成員國自由通行,各國可自由申請。IS014000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在汲取發達國家多年環境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并頒布的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得到世界各國政府、企業界的普遍重視和積極響應。現在,國際上采購商在要求有IS09000質量證書的同時,還要看有無IS014000環保證書,對于產品質量不相上下的企業,通常是優先挑選那些兩證齊全者,因為這表明產品符合國際環保要求,有利于達成國際貿易訂單。不言而喻,沒有通過IS014000認證企業的產品將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綜上所述,環境貿易壁壘作為一種外源性的貿易限制措施,對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約束較強,以至于我國除了在世貿組織多邊貿易框架內開展貿易協調和環境外交外,應努力提高環境管理水平,提升國家環保技術標準,從而成功突破這一綠色瓶頸的制約,達到貿易和環保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宋明順. WTO《貿易技術壁壘協議》規則、實踐及對策[M].中國計量出版社,2002

        2.朱啟榮.技術貿易壁壘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 .世界經濟研究[J],2003(2)

        3.謝建文.WTO《貿易技術壁壘協議與我國出口貿易》[J].亞太經濟,2003(2)

        4.張亞斌,姚志毅.技術標準還是技術壁壘[J].世界經濟與政治[J],2004(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夜夜 | 日本欧美国产中文字幕 | 天天视频黄在线免费观看 | 一二三区在线播放国内精品自产拍 | 日韩中文无线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