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文化一體化范文

        經濟文化一體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文化一體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文化一體化

        第1篇:經濟文化一體化范文

        關鍵詞 品牌 文化 銷售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一個有銷售力的品牌,往往就是將某種精神和生活方式揉進品牌文化,通過長期不懈的演繹,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品牌而不是冷冰冰的產品。當一個品牌成為某種文化的象征或者在生活中形成習慣的時候,那么它的傳播力、影響力和銷售力是無法估量的,并且這個品牌就將與它所代表的文化共浮沉。而文化本身具有極強的地域性限制,因此,在開拓新的市場時,品牌需要融入當地的文化特色,在原有基礎上對品牌文化進行延伸和擴充,從而適應并滿足變化了的消費群體。如國際知名腕表品牌歐米茄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選用具有地域性明顯、針對性更強的代言人,如在香港分別有首位華裔F1試車手董荷斌、影星任達華等,皆為在香港本地人中耳熟能詳,并且形象良好的知名人物;又如針對迅速崛起的中國奢侈品市場,選用今年來在世界范圍內知名度大增的華人女星章子怡為其代言,不難看出,品牌在制定其銷售策略時,融進了更多不同特色的文化內容,從而達到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步進行。

        當今社會是一個商品極度豐富的社會,市面上的商品林林總總,消費者必須借助于產品的品牌來識別和挑選自己喜愛的商品,因此一件質量好的商品的品牌要對消費者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從而樹立購買的決心。而超市的出現給商品銷售方式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帶來新的特點,由于無人售貨,消費者完全采取自選的方式購買商品,因此,品牌本身就擔當了推銷員的任務。

        一、銷售市場的巨變―全球經濟一體化

        約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趨勢》一書中寫道:“我們所處的時代,變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最驚人的變化也許是全世界正迅速成為一個統一的經濟體。現在我們恐怕再也不能談什么美國的經濟了,因為它同其他國家的經濟已經密不可分。今后也不會再有什么歐洲的經濟、日本的經濟或第三世界的經濟。”

        由此可見,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發展到相當的規模,不同國家與地區的勞動力、資本、商品、服務等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比如,美國的公司在日本生產、提供和銷售貨物與勞務價值,土耳其在倫敦購買韓國股票,非洲成為世界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中國成為世界的加工廠,這一切都昭示了世界都屬于一個經濟體,即新的全球經濟體。

        全球經濟一體化要求世界各國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有機體。在這樣的經濟浪潮發展下,各大國際知名品牌的國際擴張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迅速蔓延的趨勢,包括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在內的世界超級巨型零售企業的跨國銷售額,每年都以百億美元計。由此可見,全球經濟一體化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世界不同國家地區之間日益形成一個緊密的經濟共同體,世界,將是未來是最大最有前途的市場,跨國經營也將成為各大品牌商家持續發展并爭取市場主體地位的必由之路。

        二、銷售方向的轉移―消費者的需求決定品牌文化

        20世紀50年代,美國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第一次提出品牌概念。品牌是消費者與產品有關的全部體驗。品牌是一個符合概念,它是由品牌外部標記(包括名稱、術語、圖案等)、品牌識別、品牌聯想、品牌形象等內容構成。

        品牌是作為產品出售給消費者的企業“象征”,也是消費者購買心目中的精神“象征”,品牌屬于消費者,而非企業,消費者擁有選擇品牌的權利,消費者擁有品牌的體驗,消費者擁有對品牌的忠誠,企業品牌推廣和維護的一切行為都應該考慮到:如何尊重消費者,如何滿足消費者需求,如何獲得消費者的美譽才是建立品牌的最佳途徑和方式。

        品牌的知名度與品牌的美譽度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品牌認知是推動品牌延伸并持續發展的堅實后盾,因此,良好的品牌形象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產品質量,如此相得映才是一個完整的品牌文化。相信如果可口可樂沒那么可口,我們也不會愿意為了品牌去飲用,如果消費者沒有使用奢侈品的需求,所謂的奢侈品牌也就不會成立。

        此外,品牌還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廣告宣傳模式和營銷渠道與價格,最重要的是品牌所涵蓋的品牌文化。很多學者都將品牌文化定義為凝結在品牌中的價值、情感、觀念等文化因素的總和。品牌文化雖由企業組織實施,但由消費者需求決定,不是生產主導而是消費主導,換句話說,就是消費者認同你的文化,并產生購買行動;同時,品牌文化不僅要隨著消費者的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也要隨著不同文化人群的需求的變化,品牌文化也要不斷地調整與創新,這樣,品牌文化才有更大的生命力。

        三、銷售的新趨勢―品牌文化的全球化傳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的日益豐富,人們的消費水平逐日提高、消費需求也不斷提高,人們在選擇商品的時候已經擺脫了國貨的束縛,眼光已經頗具全球化趨勢,人們對商品的要求不僅包括了商品本身的功能等有形表現,也把要求轉向商品帶來的無形感受,也就是品牌可以顯示人們的身份、地位、心理等個性化要求。而品牌的選擇范圍更是廣泛,這也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品牌文化的全球化傳播。人們在挑選商品的時候,只選擇對的,不受品牌文化和地區的限制。而企業市場和投資活動的日益全球化,傳統的傳播范圍、手段和渠道已經遠遠不能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品牌文化的傳播也勢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全球化傳播就是信息資源的全球化流動和共享,它擴展了全球化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以及共享,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跨文化傳播已經成為人類互動的一種溝通方式。

        我們上網,看電視、報紙和雜志等任何信息傳播途徑,得到的是路虎新款剛剛問世的信息,看到的是愛馬仕新款香水上市的消息,看到的是嬌蘭新款散粉的試用報告,看到的是可口可樂新飲料推出的廣告,這些都是全球化傳播的成果。我們足不出戶,全世界的品牌信息都向我們涌過來。不止是國外品牌對我們的侵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開始走向海外,聯想、海爾、TCL,聯想和IBM的合作,海爾在紐約最繁華的第五大道的廣告,TCL找韓國女星金喜善做代言,這一切都預示了品牌文化的全球化傳播的趨勢。

        四、總結

        品牌形象是由產品的“品質形象”、“價格形象”、“廣告形象”、“促銷形象”、“顧客形象”和“企業形象”所共同創造的。而人們對品牌形象的認識剛開始是基本著眼于影響品牌形象的各種因素上,如品牌屬性、名稱、包裝、價格、聲譽等。品牌形象是存在于人們心理的關于品牌的各要素的圖像及概念的集合體,主要是品牌知識及人們對品牌的主要態度。從品牌策略的角度來講,品牌形象是在競爭中的一種產品或服務差異化的含義的聯想的集合。品牌應像人一樣具有個性形象,這種個性形象不是單獨由品牌產品的實質性內容確定的,還應該包括其他一些內容……雖然對絕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品牌文化的全球化傳播現在還只是一個愿景。但這些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全球化銷售的心趨勢,將眼光放長遠,要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便擁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有力武器。

        (作者: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視覺傳達和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魏中龍,郭小強編著. 品牌形象與設計[M].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8.12.

        [2](美)瑪麗安?羅斯奈?克里姆切克,桑德拉?A?科拉索維克著, 包裝設計 品牌的塑造[M].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8.

        第2篇:經濟文化一體化范文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 金融合作 本地化

        一、前言

        2014年開始,在書記與總理的倡導下,京津冀一體化上升成為了國家重要決策。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環保、物流與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合作。綜合國際與國內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地區一體化發展經驗來看,經濟一體化,首先要金融一體化。金融一體化能夠密切各地聯系,加快經濟一體化進程。

        二、京津冀金融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一)京津冀區域內金融發展水平差距過大

        金融發展水平主要是指經濟金融化的程度,金融資源數量占 GDP 的比重越高,一般認為金融發展水平越高,研究發現,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占比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低。這反映了三地金融發展水平差距大問題。

        (二)行政區劃壁壘導致金融資源的分割

        區域金融的合作伴隨著金融資源的跨區域流動,如今的行政區劃將京津冀劃分為三個不同的行政區域,分屬不同的地方政府。在現在以稅收衡量地方政績的財稅體制下,地方政府則完全有可能有必要為了自己區域的發展盡心盡力,而對于其他地方的發展不聞不問。因此,各地方政府將集中精力將各項金融資源集中于本區域,而不是輻射于周邊區域。比如在金融發展過程中各地致力于爭取更多金融機構,設立更多交易市場,而不是從促進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產品創新來提高金融效率。

        (三)利益協調機制的缺失導致金融競爭大于金融合作

        實現了區域金融的一體化,金融資源必然要在區域之間流動,這就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益協調。這正是目前京津冀地區所缺少的,其在金融資源的分配和爭奪方面展開了相對競爭,卻缺失一定的合作能力。例如京津兩地都將建設北方經濟中心定位了發展目標,在如此一致的目標之下,京津兩地政府在進行決策時一定會努力在本區域集聚金融資源,使得在金融資源分配和爭奪的競爭加劇,資源無法輻射到周邊區域,阻礙區域進一步的金融發展。京津兩市的競爭使得面對面的交鋒不可避免,其結果不容樂觀:要么一方的回報無法收回,慘敗收場;要么兩敗俱傷,使得雙方的人力物力財力都造成巨大浪費。

        三、對京津冀金融一體化的建議

        (一) 合理分工定位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

        只有充分利用比較優勢理論才能實現區域金融合作。所謂比較優勢理論,即在同一個經濟區劃內,將各個區域的金融資源優勢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有差別的發展

        目標與工作重心,從而實現資源之間的有效流動,使得產業分工合理,資源實現高效合理配置。

        (二) 制定覆蓋全區域金融合作規劃

        京津冀各地政府應轉變各自為政的觀念,樹立“區域金融”的觀念,站在更高的角度共同制定一套符合市場要求的覆蓋整個區域的金融合作規劃,確定共同的競爭規則、發展步驟,明確各省市在整個大市場的區域金融一體化發展中的定位、目標、任務等,形成市場化的金融運行機制。另外,可以防止各種地方由于利益得失所形成的不公平競爭,以及解決地方政府為了維護地方企業所形成的不公平待遇,構建良好的競爭環境,杜絕地方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的不公平事件,從而建設良好的金融競爭環境。使金融環境更加透明健康發展。另外還能減少資源浪費,各個地方所擁有的資源不同,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因此找到自身適合的發展機會是十分重要的。

        (三) 建立長效的利益協調與共享機制

        無論是從地域層面還是文化層面,京津冀地區自古就具有密切的關聯,現在三地更應該摒棄沖突和矛盾,看重共同點,從長遠利益出發,以共同利益為重,發揮各自的獨特優勢,建成區域金融一體化機制,從而實現金融資源在京津冀地區的無障礙流動,實現金融資源跨區域的有效合理配置,從而使得金融資源能夠共享,實現金融跨區域合作。

        (四) 搭建信息溝通平臺促進區域金融協調監管

        在區域金融一體化的過程中,由于各個地域的行政劃分,對各個區域當中所呈現的資金業務服務,如結算,貸款等,在信息流通方面構成了一定的難度,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開支,因此需要加大監管力度,尤其是金融監管等權限的發放等。金融業務的在不同的地域進行,因此要特別重視其安全性以及可操作性,對于相關的權限要適當地進行開放,異地資金的處理要尤為謹慎,需時刻保證信息監管的準確性以及及時性,維持信息的暢通狀態;根據現階段的發展現狀來分析,金融混業經營是當下十分流行的一種金融經營狀態,而且各個部門的信息流通要求較高,這就意味著各個地區各個部門之間要保持良好的溝通,創造良好的金融監管環境。

        參考文獻:

        [1]安虎森,彭桂娥.區域金融一體化戰略研究:以京津冀為例[J].天津社會科學,2008,06.

        [2]林季紅.歐洲金融一體化的進展及其存在的問題[J].中國經濟問題,2010,01.

        第3篇:經濟文化一體化范文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吳橋雜技;保護和傳承

        一、吳橋雜技的文化底蘊

        吳橋現有人口30萬,陸地面積600平方公里。因為這里有悠久的雜技文化傳承,在吳橋涌現了很多享譽世界的雜技名人名家,成為了世界著名的“雜技之鄉”。吳橋作為我國雜技的發祥地,有著悠久的戰績歷史和精湛的雜技藝術。吳橋雜技文化有廣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吳橋人世代以雜技為生,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雜技文化,成就了雜技人才成長搖籃的美譽,也造就了吳橋雜技良好的文化生態。

        民間雜技的產生與發展依賴于吳橋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歷史上吳橋土地貧瘠,經濟落后,為了生存的需要,人們逐漸把在田間地頭閑來雜耍的“玩意兒”變成了謀生手段,并最終發展成為當地特有的一種文化――吳橋雜技。

        吳橋人對雜技有著特殊的愛好,吳橋縣乃至周邊地區都是雜技藝人創造雜技文化的社會場所,有雜技文化得以傳播的社會環境,這種特有的社會環境鑄就了吳橋雜技堅實的文化生態基礎,推動著吳橋雜技文化向海內外的廣泛傳播,并逐步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截止目前,吳橋30萬人口中約有10%的人從事雜技旅游或與其相關產業,其中包括一處國家首批4a級旅游主題公園,40個雜技團體,44所雜技學校,50多個雜技專業村。另外以吳橋命名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已經成功舉辦了9屆。

        二、吳橋雜技文化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雜技已不是吳橋人唯一的飯碗。文化生態保護成為一個普遍性難題。在多元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多家庭不愿再送孩子去學雜技,吳橋雜技之鄉原有文化生態環境面臨沖擊。有關專家呼吁,加強吳橋雜技文化生態保護已刻不容緩。加強吳橋雜技文化和生態保護是當今面臨的一項嚴重的問題。

        吳橋雜技人才的培養主要靠雜技學校招生授和家族化的傳承模式。雜技學徒的生源主要來自吳橋和周邊地區的農村和少量外省市的雜技愛好者。近年來,隨著農村多元經濟的發展,不少農民選擇進入鄉鎮企業和外出務工。雜技行業收入水平不高,而且演出時有很多高難動作,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現在大多家庭孩子少了,家長舍不得讓孩子受苦學雜技。學雜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回報卻沒有明顯增加。雜技已不再是吳橋人賴以謀生的唯一手段。大多數雜技藝人都必須面對未來再就業的問題。然而,因為這些人是從小學習雜技,受教育程度不高,就業面非常窄,它也成為許多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學習雜技的原因之一。

        吳橋從事雜技表演的藝人不斷老齡化,身體等原因面臨轉行,很多老雜技藝人的絕活兒面臨斷代失傳、后繼無人的危險。當雜技藝術成為人們直接或間接謀生的手段時,其文化生態就能在自然狀態下得到健康發展;反之其文化生態會逐步變得脆弱,急需得到保護和傳承。

        三、京津冀一體化在吳橋雜技文化傳承和保護中的促進作用

        京津冀一體化的提出給吳橋雜技文化傳承和保護帶來了新的希冀。京津冀三地地緣相近,文化旅游資源各具特色,地域特點明顯,在區域旅游合作方面有著先天優勢。三地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接近百項。另外,京津冀地區經濟發達,市場極具活力,開展區域文化旅游合作擁有很好的市場基礎。為了促進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京津冀區域文化旅游一體化的開發成為趨勢。如果能夠把吳橋雜技文化項目有效地融入京津冀區域旅游的線路產品中,必將提升該地區旅游產品的品位和層次,同時,也能滿足游客參與、體驗民間文化生活的需要。

        2014年國務院發文提出要“創新文化旅游產品”。即鼓勵專業藝術院團與重點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鮮明、藝術水準高的專場劇目,發揮品牌效應,組織開展群眾參與性強的文化旅游活動。這一意見,為吳橋雜技文化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吳橋雜技應憑借這一優勢,與京津冀的旅游產品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第4篇:經濟文化一體化范文

        關鍵詞:生態文明;城鄉一體化;蘇州

        中圖分類號:F12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3-0155-03

        生態文明作為現代社會推行的一種新的文明形式,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建設城鄉一體化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載體。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蘇州一直是一個積極實踐、努力創新的典型地區。蘇州在經濟率先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城鄉協調發展戰略,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在蘇州試點先行,在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在全省推行,帶動全省,乃至全國的城市化進程。

        一、蘇州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與發展軌跡

        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的總體目標是:使蘇州農村既保持魚米之鄉優美的田園風光,又呈現先進和諧的現代文明,逐步建設成為基礎設施配套、功能區域分明、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社會文明、組織堅強有力、鎮村管理民主的蘇州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蘇州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興辦鄉鎮企業,開展以工補農;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小城鎮,逐步形成了以鎮帶村的格局;第三階段(2003年開始),尤其是最近幾年,初步形成了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與“三化”(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互動并進為主要特征的城鄉統籌新格局。

        盡管目前蘇州城鄉一體化建設取得了比較矚目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同時面臨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要求。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融入到城市化進程當中。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僅要關注民生,造福城鄉人民,更要以生態環境建設為著力點,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省域范圍內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二、創新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是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及其在城市化進程中的指導意義

        1 生態文明的內涵是“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多樣關系的文明形態,內涵非常豐富,涉及自然與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現今,廣泛地體現在社會的物質、精神、政治和制度等多個方面。”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目前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已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并已經把城鄉一體化建設歸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大飛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支撐點和重要內容。

        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舉措。隨著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人們越來越把城市化進程與生態化進程合二為一,“生態文明”逐漸成為構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詞。在以集約式的城鎮化與生態大都市為基本目標的地區與城市建設過程中,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城鄉一體發展的目標來追求,才能成功地完成城鄉一體化建設,才可能讓我們的城市成為可持續發展城市。

        2 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必須貫穿生態文明理念。蘇州市政府始終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各項工作中,“十一五”期間,在全國率先根據全市人居環境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要求,融入了生態文明理論的分支——“循環經濟”理論和模式。此理論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生態文明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的地位

        1 宏觀上要樹立系統化的生態文明發展觀念。首先,衡量生態文明建設不要僅局限于自然生態系統,還在于樹立生態價值觀、綠色消費觀、生態倫理及社區居民、組織等整體素質的提升,這些目標同樣成為衡量建設成效的重要尺度。城市化進程中,堅持生態文明與社區建設相結合、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既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建設的有效途徑。其次,建立健全城鄉公共服務體系,這是生態文明在制度上的重要體現。農民轉為市民后的社區生活保障和提高,就業創業機會以及收入的增加,農保轉城保等。蘇州2011年通過加大財政補貼的方式,將全市8萬名具備條件的農村勞動年齡段農保參保人員納入城保。到2012年,蘇州市所有勞動年齡段的農保參保人員將全部進城保。

        2 微觀上要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和考核體系。生態文明的內涵極為豐富,目前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量化指標尚待改進,這將是我們今后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毋庸置疑的是,生態文明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考量指標。

        在城鄉一體化工作中,要強化工作考評;在產業鏈的形成過程中要適時進行環境質量監控;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環境治理、清潔能源推廣、污染物總量減排,從源頭開始節約資源能源;尤其是再生資源利用等相關生態文明指標任務的完成情況。健全獎懲制度,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健全領導責任制、任期目標責任制、責任追究等等。

        三、生態文明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

        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要保證城鄉協調發展,從農村的角度看,要著重抓好三個方面的事:一是要把大多數農民轉變為市民,二是要逐步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農業,三是要把落后的村莊改變成具有現代服務功能的新村。要做好這三件事,都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否則,城鎮化建設就會失敗。因此,在具體實踐中,要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第5篇:經濟文化一體化范文

        【關鍵詞】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 現狀 政策建議

        一、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增加,大量的勞動力潛能從農村中釋放出來,推動了我國農村土地的規模經營,促進了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十以來,隨著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深入發展,土地流轉進一步加快。截至2014年底,全國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超過了4億畝,比2012年增加了1.3億畝,流轉面積占比超過30%。土地流轉推動了農業規模化經營快速發展。目前,蔬菜、花卉、瓜果種植、畜禽水產養殖和特色種養等產品的生產逐漸向規模化、專業化農戶聚集,生產規模化程度提高。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快速涌現。十以來,各種類型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快速發展,逐步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截至2014年6月,全國家庭農場有87萬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40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萬家。

        二、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部分地區土地流轉出現“非糧化”、“非農化”現象。黑龍江省土地流轉后非農化情況并不多見。但在南方特別是大城市郊區非糧化現象則不同程度存在。而且越是發達地區非糧化現象越突出。這種現象使得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更加向糧食主產區轉移,主產區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更加突出。[1]隨著土地流轉進程的加快,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急劇增多,對配套設施用地的需求日益強烈,有些農戶為解決農產品的倉儲和晾曬等問題,而不得不將一些土地轉為非農用地,造成了土地的“非農化”。

        第二,部分農村耕地存在閑置、撂荒的現象。據發展改革委統計農村都存在大量承包地撂荒,約在30~40%。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加,其獲得的經濟收入遠高于從事小農經濟生產所帶來的收益,從事農業的生產積極性降低,其承包經營的土地要么由其父母耕種,要么讓其近親或關系比較好的朋友耕種,對于土質較差、地塊較小的土地,則選擇休耕或棄耕。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因自然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土地被閑置,如沿海地區因海水倒灌,農田鹽漬化而大面積撂荒的農田。

        第三,城市二元結構以及現有的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正常流動,阻礙了城市化進程、城鄉一體化發展,不利于土地的流轉,從而阻礙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在原有的城鄉二元制經濟結構和戶籍管理之下, 農民工很難真正獲得市民的待遇,多數農民工在就業領域、工薪報酬、看病就醫和子女上學等方面都無法享有與市民相同的待遇,且農民工文化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有限,只能從事簡單的生產勞動,使得他們面對農業戶口轉變為城市戶口存在的高門檻時,例如購買一定面積商品房等,表現的束手無策,削弱了農村勞動力在城市進行生產的積極性,使他們沒有安全感,不敢放棄自己手中的土地。這種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無法徹底切斷農民與土地的聯系,他們寧愿土地擱置,也不愿意流轉出去。

        第四,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鼓勵流轉但缺乏價格評估、補償機制。由于我國土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剛剛起步,缺乏對轉讓土地的合理經濟補償標準和規定,對流轉出去的土地得不到應有的價格補償,從而極大的影響了農戶流轉土地的積極性,有能力進行規模經營的農戶和想投資于農業的工商企業,因缺乏額完善的價格評估補償機制擔心因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投資后出現麻煩。

        第五,土地細碎化問題嚴重,各地區細碎化程度不平衡。一是南方地區的土地零碎化程度要高于北方地區,二是東部地區的人地比例較高,但畝產量及產值也較高,土地的零碎化也高于其他地區。由于土地細碎化,農戶可以在土地上進行多樣化的農作物種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同一農戶造成損失的風險,但其生產成本較高,不利于機械化大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難以進行,也不利于土地的規模化經營。

        三、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政策建議

        第一,統籌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原有的城鄉二元制的經濟結構,使進城務工人員能夠享受城鎮基礎設施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與城鎮原有居民同等待遇,消除其失地的后顧之憂,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使大量勞動力從農村解放出來,推動農村土地的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第二,加快土地流轉,完善土地流轉機制。要把握好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度,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落實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完善政策和相關法律,建立土地承包權與土地經營權可分離的制度,依法平等保護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

        第三,盤活農村閑置用地,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開發利用閑置、撂荒的耕地,有些被閑置的土地是由于土質較差,土地產出率極低,人們放棄了對其的更種,當地政府可以組織科研人員進行實地調研,找出解決辦法,進而充分利用土地,發揮其最大效用。另一方面,隨著勞動力人口的轉移,我國許多農村都出現了“空心村”,農村土地資源被大量的占用,由于我國宅基地政策落實不到位,一戶多宅的現象突出,這也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占用。因此積極落實宅基地政策,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集中規劃農村居民點,對現有土地進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四,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我國以往的小農經濟,農民進行糧食種植缺少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抵御自然災害、病蟲害的能力低,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使他們既能增加對農業知識的了解,提高糧食產量、質量,又能有能力面對現代化、集約型農業生產的新要求,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第五,加強對糧食生產功能區,示范區的建設。建設一批高產穩產的糧食生產功能區,打造一批節本增效、綠色環保的示范區,根據本地區的自然條件、生產經營狀況、經濟發展水平,打造符合本地區發展的農業示范基地,國家應加大對糧食生產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健全配套政策扶持。各個地區也要根據各地情況,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適度進行土地規模化經營。如像上海這樣的人口密集區,耕地資源少,人均耕地面積小,經濟發展水平高,就要利用科技提高當地的糧食產量。

        第6篇:經濟文化一體化范文

        國際化對學校越來越重要,而營造一種國際化的校園氛圍,是學校邁向國際化最根本的一步。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同時也是他們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提高素養的搖籃,為了使學生將來能更好地適應國際化的生存環境,除了國際化的語言、課程和知識體系,學校還應該為學生創造國際化的校園文化環境。

        融合國際視野的教育理念

        “面向未來”的學校應秉承“集東西方教育之長”的辦學理念,致力于把學校辦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能滿足不同學生卓越發展需要,質量優異,特色鮮明的高品位、現代化、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學校。而建設具有國際視野的學校文化則是實現宏大辦學目標的必然選擇。

        案例:A小學結合區里對學校高定位的要求,站在教育國際化融合的角度,以國際化視野,提出了學校未來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化的戰略思考。在建校初期,該校校長就在全校教職員工中深入開展教育國際化思想大討論活動。在活動中,校長以國際化為切入點,深入推進精品戰略,積極轉變教育思想,緊緊圍繞“創建一所融中西文化之長,具有國際視野、富含兒童特點、開發多元潛能、彰顯學生個性的現代化外語特色學校”這個主題,立足實際情況,廣泛開展討論,為教育教學國際化的全面推進打下扎實的思想基礎。在教育思想大討論中,校長與廣大教師總結教學經驗、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立足實際情況,深入分析教育工作現狀,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用科學發展的眼光,切實為推進教育國際化提出可行的思路、措施和辦法。

        點評:何為國際視野?有專家認為,它就是關注世界的現狀與發展變化,了解主要文化及思維的基本特征,具有寬容理解互利雙贏的心態,具備追求人類和諧共處、共同進步的思想。同時,“國際視野決不僅僅限于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以及知識的積累,它更是一種態度、觀念和思維方式及行為規則。”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各國家、地區以及不同族群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越來越緊密,在接觸與交流大增的同時,碰撞甚至沖突也越來越頻繁。基礎教育必須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讓學生“學會共同生活”,從拓展視野、增進理解、培育共識、養成和平共處行為等根本層面上,努力造就具有國際視野、致力于和諧世界建設的世界公民。

        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教育工作者應了解一些世界教育思想與思潮,深刻認識它們對于國家社會教育改革發展以及自己教育教學實踐當中的意義。在教育教學中,學校適當結合國際教育理念,以現代生活教育為基礎,以創造教育為突破,以藝術教育為補充,立足民族傳統文化,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弘揚民族精神,拓寬國際視野,教育目標集中在培育“現代思維,雙語學習,美德傳承,活力成長,具有中國頭腦與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把國際化和個性化發展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力爭辦成一所高效能、輕負擔、凸顯國際元素的現代型學校。

        打造中西合璧的環境文化

        環境文化是一種外顯的直觀文化,它既是教學活動的場所與設施,又是陶冶師生情操的無言之師。學校的建筑形態和裝飾軟環境,從深層次看,也是一所學校的管理思想和模式的體現,它反映的是學校的價值取向、品質品位和共同追求,甚至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

        案例:漫步于B校校園,師生仿佛置身油畫世界里。園內綠樹與藤蔓俯仰生姿,碧草與鮮花錯落有致;樓閣林立,似一幅靈光閃動的工筆畫;“活力泉”如一首內涵豐富的朦朧詩。那風送綠濤,云棲樹丫,鳥鳴林中,會使你大開審美眼界……這里的綠化裝飾你的心扉,這里色彩取代了所有語言,綠意期許了無限承諾。B學校的每一堂課都洋溢著生命的青春,每一朵花,每一棵樹,每一棵草,每一扇門,每一面墻,每一個雕塑都會說話,都擁有現代國際氣息的理想色彩,以一種文化底蘊熏陶你,以一種激情澎湃鼓勵你……讓孩子們快樂地學習、生活、成長……讓他們與國際深邃的色彩悄然相遇……學校依托辦學理念,在教室里營造出一種國際文化交流的氛圍。同時開展文化方面的宣傳活動,讓師生提升“國際理解”。

        點評:國際化的學校,應在校園的軟硬環境的設置方面,充分體現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具體而言,這類學校應在總體布局、建筑形態、單體立面風格、人文景觀設計等方面,體現國際化風格。譬如中英文的單體建筑名稱、辦公室名牌、餐廳布局等細節的處理,校園標識系統的設計,外賓來訪接待等也無不體現著學校追求國際化,注重品質的辦學要求。

        不僅如此,為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學校還可建立以國際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開展一系列有效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異域文化,感觸異域文化的精髓。例如:學校定期舉辦國際文化節,使之成為弘揚民族文化,幫助學生了解多元文化的平臺;開展外語展演活動,讓學生全員參與、自主選擇,讓師生都沉浸在多元文化的氛圍中,感受著和世界對話的快樂;學校建立外語廣播站常規化:每周舉辦少先隊外語廣播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行設置欄目,編輯內容,并播出。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國際文化長廊、校園廣播站、升旗儀式等多種形式,營造濃厚的國際文化氛圍,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時刻讓學生感受到世界就在眼前,世界就在身邊。

        完善現代先進的設施設備

        教育質量的提高,教學手段的改進,新課改的實施都離不開硬件的支持。“科教興國”的口號,指出了中國要依靠科學、依靠先進的技術、依靠成功的教育培養成千上萬的優秀工作者來重振中國的輝煌,參與國際的激烈競爭。這無疑就要求教育要要有“國際化”的設施設備。

        案例:1996年,C雙語學校拔地而起,以“融合古今、學貫中西,讓每塊金子都閃閃發光”為教育理念,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為21世紀國際型人才。于是,在業界的拭目和社會的期待中,C雙語學校毅然跳出了“唯分數論”、“應試教育”的狹隘圈子,從錘煉師資隊伍、課堂教學改革、校園文化建設,到學校的經營管理等等方面,處處張揚著國際化視野,處處流淌著國際化思維。它一亮相,便以現代化的大風范令人刮目相看,更為重要的是學校還擁有標準的400米跑道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場和兒童娛樂場。學校現代化設施齊全,配有理、化、生實驗室,多媒體語音室,微機室,信息技術寬帶網絡系統,閉路電視廣播系統,電子備課室,大屏幕等國際先進教學設施。學校不僅教學設施齊全先進,而且校園環境寬闊、清新、幽雅,一座座精美校舍點綴于綠影婆娑之間,令人宛如徜徉在花園中。

        點評:一個國際化的新時代已呈現在我們面前,對于學校來說,如何培養出適應當下的國際型人才,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而作為適應現代教育顯著標志的現代教育設施設備,它將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中充分發揮作用。

        國際化的設施設備直接表現出師生所處的文化氛圍,有較強的直觀性,直接地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從以建設特色校園為主要內容的硬件設備入手。譬如:某校在學校教學中安裝了“班班通”(一種現代化的網絡教學系統,包括備課系統、授課系統、評課系統,由“三機一板”構成,即計算機、短焦投影機、實物展臺和交互式電子白板及音頻系統)。它大幅度地提高了學生們的上課注意力,極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促進課堂互動,使學生樂學,寓學于樂;“班班通”可以使高效課堂先進的教學理念變得鮮活起來,使課堂教學形式變得更加鮮活,只要適合形象教學的東西,都能展現出來。

        第7篇:經濟文化一體化范文

        流域經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區域經濟。流域經濟合作是以江河為紐帶和軸心,通過區域內水資源、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優化與整合,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具有開放性的經濟區域。[1]雖然流域經濟不同于以行政區為劃分標準的區域經濟,但是,以流域作為經濟活動空間,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流域經濟不僅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許多國家的經濟社會文明史,就是一部流域文明史,流域是區域經濟的主要生長點,河流兩岸是各行政區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例如,我國歷史上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歐洲的多瑙河流域,等等。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或地區,河流都是流域經濟的紐帶,主要的產業都集中在流域區,流域經濟在區域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

        珠江流域不但在天然河系、生物區系上有密切的聯系;而且在交通運輸、物質交流、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珠江是我國三大河流之一,珠江流域地處滇、黔、桂、湘、贛、粵六個省區,流域面積44萬km[2],河長2000km,水量豐富,年徑流量為3000億m[3],占全國河川徑流量的12.3%,僅次于長江,是黃河的5.7倍。經過“八五”、“九五”的建設,珠江已經成為帶動流域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從香港始發的萬噸海輪可逆江而上,直達廣東港,千噸級船舶可直達梧州、桂林、貴港和南寧,120噸級的機動船可進入紅水河和南盤江。[2]同時,南昆鐵路和成都至廣西北海的高速公路全線貫通,使廣州尤其是珠江下游三角洲地區對中上游地區的輻射能力增強,便利的水陸交通,加強了流域內的人員交流和物資流通。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尤其是東亞地區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一些國家和地區利用世界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良好機遇,一舉跨入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行列。雖然1997年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但近年來,經濟迅速恢復。珠江流域具有優越的區位,整個流域地處我國南方,瀕臨太平洋,面向東南亞,具有沿海、沿江、沿邊的地理優勢,又具有亞太地區中心的重要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同時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已經躋身于世界新興工業化地區之列,香港是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和世界貿易中心,擁有資金、技術、信息、國際市場營銷網絡等優勢。中上游的廣西和云南與東南亞國家“山脈同緣,江河同源”,擁有我國通往東南亞的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區位優勢不言而喻。因此,充分利用這一區位優勢,加強流域的經濟合作,實現流域內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形成一個強大的經濟集團參與國際競爭,已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珠江流域攬括我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個不同的區域經濟特征,它以其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在我國流域開發中,特別在西部開發中將發揮積極的作用。在目前情況下,通過區域經濟帶的建立和發展,并依靠其聯動作用和輻射作用來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一條較為有效的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就一直作為全國率先實行開放的前沿陣地,發展速度遙遙領先,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抓住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創造了非凡的業績。三角洲地區的深圳、珠海、廣州、東莞、中山、佛山、江門等都步入全國50強的行列。據統計,1996年珠江三角洲總人口2166萬人,占廣東的31%,占全國的1.77%;國內生產總值4474億元,占全國的6.6%,占廣東的70%;出口總額537億美元,占廣東600億美元的89.5%;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6.6%。但是,近年來,三角洲地區受到基礎工業的瓶頸制約,一次能源和礦產資源缺乏,發展原材料和能源工業先天不足,因此目前三角洲地區某些產業和產品已經失去或者正在失去比較優勢。其次是生產力諸要素發生了變化,勞動力價值低廉的優勢正在喪失,導致企業成本迅速上升。因此,向中西部投資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產業階梯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上游的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區礦能資源極為豐富,如珠江上游的云南省礦藏資源豐富,并且種類比較齊全,有“有色金屬王國”、“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之稱。中游的貴州煤炭資源居全國第五位,居長江以南各省區之首。廣西錳、銻、錫等10種礦藏的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水能資源豐富,如云南可開發的水能資源達7116萬千瓦,居全國第二位,貴州、廣西也有豐富的水能資源,紅水河水力發電梯級開發是國家三大水電建設基地之一,它將是華南最大的能源基地;[3]珠江流域具有從低海拔向高海拔過渡的特征,緯度低,氣候類型復雜,特有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豐富的生物資源;同時,中上游地區還有極為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奠定了經濟起飛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決定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但是由于流域地域遼闊,各地區的經濟地理、自然條件不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弱點。中上游地區雖然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劣勢也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地形復雜、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基礎設施落后、人口素質差、技術落后、資金缺乏等。通過開展流域經濟合作,可以做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實現全流域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二、積極開展珠江流域多行業多形式的經濟合作

        珠江流域的經濟合作,其根本目的是實現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組合,使下游地區的資金、先進技術、人才、經濟信息和企業經營管理知識經驗等向中上游地區流動,與中上游地區的自然資源、能源、原材料、廉價勞動力等相結合,以實現中上游地區經濟的大發展和下游地區更高層次的發展。因此,就目前來看,合作應當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開展資源性合作,為下游地區建立穩定的能源、原材料供應基地。珠江中上游地區雖然資源豐富,但是多年來豐富的資源優勢并沒有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和產業、產品優勢。相反,一些地區隨著資源的開采,不是越來越富,而是越來越窮。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的資源開采企業屬于鄉鎮企業,企業規模小,生產技術落后,產品大都屬于基礎性的上游產品,產業鏈短,加工程度低。同時,近年來,以依托資源優勢形成的產業體系,在全國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市場約束增強的情況下,出現了能源、原材料工業品滯銷的現象。因此,當前一方面應當充分利用廣東及三角洲地區的先進技術和資金聯手開發當地的優勢資源,提高產品的加工增值能力,延長產業鏈,這樣,既有助于將上游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又可以為下游地區建立原材料的綜合加工、銷售、利用基地。另一方面,應當依據市場需求和比較優勢原則,調整投資方向,重點開發那些有市場、發展前景好的能源和原材料加工業。

        2.積極開展資產型合作,充分利用雙方優勢進行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包括企業托管、產權轉讓、收購兼并等,形成新的生產組合和新的競爭力。在20世紀80年代,海外及港澳地區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我國的沿海地區,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當時廉價的勞動力、廉價土地、稅收減免等要素的優化組合下,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但是,隨著世界性新科技革命的發展,目前面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迫切需要進行經濟轉型與產業轉移。珠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區經過40多年的建設,經濟實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工業為基礎和軍工企業相結合的工業體系;而且中上游地區腹地遼闊,已經得到了初步開發,土地、勞動力、能源和礦藏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在相應的產業和產品生產上具備或者正在獲得比較優勢。通過這些產業和產品的轉移,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上下流域的產業結構都可以升級,實現結構的高度化,從而雙方都將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同時,通過產業的轉移,有效地降低成本,也必然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創造出更多的產品需求。

        產業的轉移,必須通過企業來實現,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體,而且也應當成為流域經濟合作的主體。因此,應當鼓勵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大公司、企業集團和民營企業到中上游地區充分利用雙方優勢進行資源型合作。如鼓勵三角洲地區的名牌企業與中上游地區的同類企業進行合作,利用中上游地區的土地、部分設備和資金建立生產基地;采用技術轉讓、產權置換、產品調整、市場轉移興辦合作開發項目等等。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與合作。加強中上游地區的基地設施建設,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也是構成產業群落經濟基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家和中上游地區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增加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因此,鼓勵下游企業到中上游地區投資不僅會有好的回報率,對于開拓市場、轉移投資風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中上游地區的農業、環保、旅游、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而且投資環境正在不斷改善。當前尤其應當加強在區際交通、通訊信息、江河整治、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與協調,尤其是強化在流域整治規劃上的相互銜接,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和規模經濟效益。

        4.積極開展科學技術方面的合作。珠江中上游地區之所以落后,其中科學技術不發達是根本原因。要改變科學技術落后的狀況,一方面,要靠自身不斷努力,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真正做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才。引進技術包括引進國外的和國內發達地區的兩個方面。相比較而言,引進國內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成本更低,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應當積極開展流域地區的科學技術合作,充分發揮下游地區科技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讓,技術、專利入股,聯手進行科技攻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路子,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中上游地區傳統產業升級優化。同時根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有重點、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相結合。

        5.積極開展生物資源、旅游資源方面的開發與合作。珠江流域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近年來,流域各省區都把綠色產業、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加以發展。如云南提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旅游文化大省”的戰略目標;貴州、廣西也提出加快旅游業和生物資源開發目標;廣東憑借區位優勢,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是,從生物資源開發看,中上游地區由于科學技術落后,開發程度比較低;旅游資源由于跨省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整體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在生物資源的開發中,應加強流域各省區的合作,尤其是要充分發揮下游地區的科技、人才優勢;在旅游業的發展上,流域各省區應盡量做到統一規劃,搞好跨省區的流域旅游線的共同開發,加強流域內外的聯合促銷,實行旅游網絡資源、旅游信息資源的共享。

        三、珠江流域經濟合作中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1.目前,珠江流域經濟合作與建設還處于自發階段或者萌芽階段,目前的合作還是零散和小規模的,流域經濟合作的作用還沒有充分顯示出來。因此,流域各省市之間的政府,應當加強溝通與聯系,達成共識,加強合作的規劃與建設,積極引導下游沿江城市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產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通過流域經濟專業化協作與綜合發展,最終實現整個流域經濟的統一、聯動和協調發展,為縮小東西部經濟差距創造良好的條件,真正發揮東部地區的主力軍作用。

        2.與行政性區域經濟相比,流域經濟活動是經濟協作式的,而非行政行為。流域經濟組織是以經濟關系為核心的,而非具有行政隸屬關系的政權組織或者部門,因而組織形式具有多樣性、松散性。流域經濟合作的上述特點,要求在開展流域經濟合作中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協調作用,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要求堅持互惠互利,力爭實現雙贏。[4]但是,單純的市場調節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合作機制上應當是在充分發揮市場基礎性調節作用的同時,政府部門予以積極的推動和支持。地方政府在流域經濟合作中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手段,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同時又必須樹立新型的市場觀念,避免不正當的干預。

        3.中上游地區必須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體制機制環境,對外開放程度,企業家創業精神,都是吸引外資的重要條件。珠江中上游地區傳統的自然經濟、計劃經濟觀念根深蒂固。要改變落后面貌,必須硬件軟件都要抓,不僅要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設備,還要消除舊的傳統觀念的束縛,克服那種不思進取、肥水不流外人田,怕錢被別人賺走、得過且過的自然經濟意識。樹立“以開放求發展,以市場換技術,以產權換資金,以存量換增量,以政策換效益”[5]的新的發展觀。應進一步把擴大開放與本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切實加強軟環境建設,把稅收、土地使用、企業開辦、項目審批等方面優惠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改善政策和法制環境,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還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強對勞動者的技術培訓,提高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通過軟環境建設吸引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方式投向那些具有自身優勢的產業,以帶動經濟的發展。

        4.正確處理產業轉移與接受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下游地區一些產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是必然趨勢,那些高耗能產業、勞動密集型、耗用原材料多的產業和產品將向中上游地區轉移。這些產業和產品的轉移,不僅有利于下游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而且對中上游地區也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產業的轉移不應當是簡單的搬遷,必須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的大趨勢,以科技為先導,盡可能科學、合理地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使環境的破壞嚴格控制在極小的范圍;在決策過程中合理地制定和選擇環境與發展政策,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可持續發展受損。中上游地區雖然具有豐富的資源,但是生態脆弱,必須盡量避免那種“邊開發、邊破壞、邊治理,邊污染”的現象。

        【參考文獻】

        [1]張敦富.區域經濟開發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8.

        [2]梁植松.珠江流域整體開發的戰略思考[j].熱帶地理,1996,(1):27.

        [3]王文長等.西部特色經濟開發[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第8篇:經濟文化一體化范文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經濟學;工商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10-145 -03

        一、引言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學科(一級學科)① 與工商管理學科(二級學科)各專業的專業核心基礎課,計量經濟學在兩個學科的課程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目前,計量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一起成為我國高校經管類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課程。有效的計量經濟學教學,能夠滿足學生后續進入研究生領域的學習,也有利于學生本科期間的科研活動以及畢業論文的撰寫需求。但計量經濟學發展至今,形成了諸多的理論,因此,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根據不同專業特點確定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就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也成為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計量經濟學的框架體系

        根據計量經濟學的學科特點以及研究數據的特點,一般計量經濟學學科主要分為經典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以及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各部分涉及的主要內容有:

        (一)經典計量經濟學板塊

        經典計量經濟學主要包括:A1計量經濟學概述、A2計量經濟學發展歷史、A3一元線性回歸模型、A4多元線性回歸模型、A5線性回歸模型基本假定放寬帶來的問題以及處理(異方差性、序列相關性、多重共線性)、A6聯立方程計量經濟模型、A7虛擬變量模型、A8滯后變量模型。

        (二)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板塊

        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板塊包括:B1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B2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B3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B4向量自回歸模型。

        (三)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板塊

        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板塊包括:C1混合回歸模型、C2 變截距模型、C3變系數模型。

        三、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探討

        (一)培養目標的比較

        在我國按學科門類分,經管理專業主要分為管理學一級學科以及經濟學一級學科,工商管理學科是管理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1998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討論并確定了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共同核心課程,包括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統計學、會計學和國際經濟學共8門課程。而對于工商管理類學科,并沒有文件或會議把計量經濟學作為其核心課程,但多數高校都把計量經濟學作為工商管理類學科的專業基礎課。但經濟學與工商管理學科在培養目標中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對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目標也存在較大差異。

        (二)學生培養能力的差異

        一般來說,經濟學學科側重培養學生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以及經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工商管理學科的重點在于研究贏利性組織的經營活動規律以及相關的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以及技術的管理類學科。在我國,工商管理類學科下設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會計學(審計)等專業。

        (三)教學內容的差異

        從培養目標上看,經濟學培養較為宏觀,特別是要求學生具有分析、預測經濟的能力。而工商管理學的培養目標較為微觀,學生側重于企業管理相關理論的學習,因此培養目標側重于微觀個體。在此背景之下,對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來說,經濟學科的研究數據都為宏觀數據,大都是時間序列數據或面板數據,而工商管理學科一般的研究對象為企業或者消費者等個體,側重于截面數據。特別是工商管理學科中的某些學科如市場營銷,側重于問卷調查,會廣泛運用到啞變量,因此兩者的教學內容必須有所差異。

        四、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設置的策略選擇

        (一)學時設置

        一般來說,工商管理學科對計量經濟學的要求相對較低,而經濟學類由于預測等方面的需要,對計量經濟學要求相對較高,因此經濟學科計量經濟學一般設置為3學分,按16個教學周,合計48學時;工商管理學科一般設置為2學分,按16個教學周,合計32學時。

        (二)數學基礎

        計量經濟學是對數學知識要求非常高的學科,計量經濟學一般在學生學習完高等數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后開設,因此一般大都在大二下學期或大三上學期開設,而此時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遺忘都較為嚴重。一般需要設置4學時的數學基礎課程。數學基礎一般圍繞:概率論基礎、隨機變量及其概率分布、統計量及其概率分布、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這些數學知識伴隨計量經濟學學習的始終,因此務必加強學生對這些基礎數學知識的復習。

        (三)經典計量經濟學

        經典計量經濟學主要涉及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導論、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異方差性、多重共線性等教學內容。該部分教學內容多,難點、重點也多,也是學習其他計量經濟學板塊的核心和基礎。因此是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學學科學生必須學習的重點。但在A7的子版塊中,由于工商管理學科學生在科研活動中一般的研究對象都是個體,因此他們對啞變量數據的處理要求非常高,該板塊對經濟學板塊做介紹處理,而對工商管理學科的學生必須重點來講,如LOGIT、PROBIT檢驗等。這個板塊大約占教學內容50%。

        (四)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

        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包括:平穩性檢驗、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向量自回歸模型等。該板塊是計量經濟學的高級階段,也是經濟學科進行預測、時間序列數據檢驗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經濟學學科必須重點介紹。在工商管理學科,一般只做基本介紹。

        (五)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

        面板統計是計量經濟學中比較難的板塊,對本科生來說屬于較為復雜的板塊,但經濟學學科的學生在畢業論文涉及中往往會用到該板塊的知識。因此該板塊在經濟學科中做較為詳細的講授,而在工商管理學科中只以介紹為主。

        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如表1:

        五、計量經濟學上機實驗內容設置

        (一)課時安排

        計量經濟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特別是計量經濟學涉及到上機操作,因此必須安排好實驗學時。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經濟學學科適合安排8學時的上機實驗,而工商管理學科安排6學時的上機實驗。

        (二)教學內容安排

        上機實驗的教學內容有:

        D1:包括計量經濟軟件的基本操作(如數據錄入、編輯等)、一元線性回歸的基本操作、多元線性回歸的基本操作等;

        D2:數據異方差性、序列相關性、多重共線性的檢驗以及處理

        D3:時間序列數據平穩性檢驗(ADF)檢驗、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格蘭杰因果檢驗

        D4:面板數據的基本檢驗與操作。

        (三)具體實驗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

        具體實驗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見表2:

        六、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其他建議

        (一)重視計量經濟學的課下實驗

        計量經濟學是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在學完了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以后,學生通過上機操作來實現對數據的各種處理練習。每個計量經濟理論都需要通過上機實驗來進行鞏固。但從現有的教學時間來看,不可能都對計量經濟學的實驗都進行統一的上機安排。因此必須重視對學生課下上機實驗的要求。教師應該將需要學生掌握的上機操作編制成講義,供學生課下練習,并安排好答疑工作。

        (二)重視對計量經濟學的應用性的考核

        計量經濟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教師在對計量經濟學的考核中,除了重視對基本理論、基本原理的考核以外,應重視對計量經濟學實踐能力的考核。在考核過程中,上機操作、課后作業、計量經濟學應用論文等都應該成為考核的重要方式,這樣才能摒棄學習該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死記硬背的現象。對于本科生來說,甚至可以用上機操作考核取代傳統的閉卷考核。

        (三)重視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對經濟思想的灌輸

        計量經濟學是理論經濟學的重要分支,但計量經濟學絕對不是單純的“數字課”。教師在對基本理論介紹完畢后,要用真實的案例數據進行相關的演示,演示前必須交代好數據以及相關模型的經濟學背景,檢驗結束后,必須對該案例反映的經濟思想和經濟理論進行總結。這樣能夠讓學生明白計量經濟學的學習目的,不能讓學生單純地把計量經濟學理解為數學課。

        (四)重視教材的選用

        計量經濟學在我國引進比較晚,在師資、教材方面都存在諸多不足。在我國,計量經濟學的教材分原版教材、翻譯教材以及國內原創教材。原版教材由于價格昂貴,對英語水平要求高,一般都被選用研究生教材。翻譯教材一般篇幅過多,也不適合作為本科生教材。因此一般本科教學大都選用國內原創教材。國內教材的案例數據一般都來源于中國經濟問題,方便教學,也能更好地反映中國的經濟問題。但國內原創教材大都存在篇幅過短、錯誤較多等問題,因此教師在選用教材的同時,應考慮編制相關的學習講義,供學生系統學習和掌握。

        (五)重視計量經濟學的規范性教學

        計量經濟學應用型比較強,在學生今后的畢業論文、科研活動中會頻繁用到計量經濟學工具。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中,要重視規范性方面的教學。如許多學生會出現如下錯誤:撰寫回歸方程時不寫∧符號;撰寫回歸模型時沒有誤差項ε;有的學生混淆顯著性水平和置信度兩個概念等等。這些規范方面的錯誤雖然不會引起誤解,但卻導致讀者對論文形象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計量經濟學的規范性方面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洪永淼.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經濟研究,2007,(05):139-153.

        [2]李子奈.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決定將《計量經濟學》列入經濟學門類核心課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8,(09):78.

        [3]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01):18-22.

        第9篇:經濟文化一體化范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區域經濟一體化影響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驅動力

        (一)區域金融的擴大及深入發展

        現今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種形式。虛擬經濟的擴張又主要與金融相關,包括金融秩序、金融創新、金融監管等(這些金融表現又正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加強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連通性,推動著實體經濟(制造業、采掘業、加工等工業)的發展。西方的政治經濟學家曾提出過“將廉價的虛擬經濟轉化成實體經濟”與“經濟一體化”雙贏的美妙構想,那么,多年之后,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乃至世界經濟一體化,也將有達到雙贏的可能。

        (二)成員國之間各行業橫向分工水平程度相當,是一體化得以發展的基礎

        產業的國際分工,在發揮各國專業化優勢的同時,又發揮了規模經濟的效益。以此為基礎的區域集團不易破裂,具有內部凝聚力的比較優勢,當遭受全球性的危機時,各國承受的壓力相當。同時,若成員國的產業水平較低,其遭受風險的危險就越大,相反,若產業水平較高,其承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穩步發展的幾率也就愈大。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內部成員國總體勞動水平較高,生產成本較低,且與世界最低生產成本相距較小

        一體化的形成通過貿易轉移帶來利益。若成員國形成同盟后,與同盟國的貿易往來成本高于非成員國的貿易成本,那么,集團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將受到相當大的制約,也就缺乏鞏固的基礎。

        (四)成員國內部的供應與需求彈性要求比較高

        一體化的組建,撤除了各種障礙,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的降低和消失,大大減低商品的價格。若成員國的昂;需求彈性較大,那么需求會大幅度的上升,從而出現貿易創造,增加社會福利。同樣,若生產彈性較大,生產障礙消除后,可迅速增加,替代從非成員國的進口,提高社會福利。從另一角度看,當金融危機卷入區域體中時,因起源國的本幣貶值而進口商品價格降低,若需求彈性大,從國際貿易轉移角度分析,其創造的福利也能保持正值。

        二、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

        金融危機的是怎樣傳播,以至全球蔓延?其主要是以“溢出效應”為傳導機制。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的流通是其主要渠道。貿易溢出是指一國投機性沖擊造成的貨幣危機惡化了另一個(或幾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的國家的經濟基礎,從而可能導致另一個(或幾個)國家遭受投機性沖擊壓力。主要是通過價格效應和收入效應實現的,即一國金融危機造成的貨幣貶值一方面提高了其相對于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影響國內經濟(國民收入減少)而減少了向其貿易伙伴國的進口。一個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導致的本幣貶值使得該國商品和勞務的相對價格下降,出口競爭力增強,對其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增加而進口減少,導致貿易伙伴國的貿易赤字增加、外匯儲備減少,損壞貿易伙伴國的經濟基礎;本幣貶值使得貿易伙伴國向其進口的商品、勞務價格水平下降,導致貿易伙伴國的價格水平下降,消費價格指數的下降使得其居民對本幣的需求量減少,于是本國居民兌換外幣數量增加,導致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減少,貿易伙伴國的競爭力下降,失業率上升(尤其是出口部門),若政府期望采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緩解國內失業壓力,就可能誘發投機性沖擊。另外,本幣的貶值,損害了本國經濟,使本國國民收入減少,對貿易伙伴國商品、勞務的進口需求減少,從而使貿易伙伴國的出口量下降,貿易收支惡化,誘發對它的投機性沖擊。投機性沖擊的誘導,導致貨幣危機,造成其市場流動性不足,迫使一個市場上的金融中介清算通過各種方式將其在另一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的市場上的資本大規模抽出者,在此國的大量資本的外逃,從而造成另一個市場對流動性不足,即金融資本的溢出效應。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這樣的“溢出效應”,并非僅存在于兩個聯系體之間,而更多的是產生連鎖反應,影響第三國或更多的經濟體。

        三、金融危機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一)從靜態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效益的影響

        1.貿易效益

        金融危機產生的貿易效應危機,主要在以實體經濟為主的一體化集團。以東盟國家為例,在此次危難中,身處全球金融危機漩渦中心的美歐日市場多年來一直是東南亞主要經濟體的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其國內需求已經并將繼續出現下降,甚至還有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可能。海外需求下降而導致的出口急劇下降,將東南亞出口導向型國家的經濟拖入泥潭。

        2.福利效益

        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會產生福利效應。在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初的幾年間,墨西哥的就業率增長了17%,新增加了150萬個就業職位,加拿大的就業率增長了15%,新增了230萬就業職位,美國就業率增長了12%,新增加了220萬就業崗位。而在當下,美國頂級機構的破產,自身失業人口創歷史新高。失業人口向他國流串,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使社會福利水平受到影響。再者,各國政府積極撥款救市,使用于福利的資金減少,加重了效益的負擔。

        3.投資效益

        投資創造效應是區域集團經濟效應的重要部分,其來源包括區內成員國相互投資的增加,何區外非成員的投資。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為保護自身的利益,即使是已有了聯合關系,也會以因資金的短缺而引起投資來源枯竭或現有資金抽逃。另一方面,為補救金融市場,各國政府的大規模救市,擴大內需,采用積極的貨幣政策,這將造成需求的增加,但因缺乏資金,生產滯后,造成供需不平衡,原本應有的經濟效益甚至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

        (二)從動態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未來發展的影響

        1.利于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體制出現

        此次金融風暴背景下,各大政府救市背后,孕育著新的經濟政治體制革新。歐盟以圖改造自由經濟模式,推崇國家集權經濟模式。這樣的形式不難看出,世界經濟已經出現試圖改變戰后至今,一直以美國為主導的局勢。重病之后尋求治病的方式,世界各理性經濟體也一樣。主體國家的利益不同,地位權重不同,新體制爭鳴局勢的出現成可能。這將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2.各集團內部成員國宏觀調控影響度加深,一體化區域的相互影響控制加強

        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技術不夠成熟,進入監管秩序失衡,房地產業的泡沫經濟引起全球總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能力的供給的過剩,是此次危機的主要原因。那么,各聯合經濟一體化主體國家,必須擴大自身與關聯方共同市場的監管與控制力度。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經濟一體化集團,內部成員間及與其他發達的第三經濟一體化主體,也會加大合作和技術創新的吸收,力求改變實體經濟受虛擬金融的強大牽制。

        3.對以實體制造業為主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金融危機也帶來一些機遇

        實體業的受限對于發展中的經濟一體化集團是其發展受阻的因素之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因以歐美為主的金融風暴的席卷,在其投資難度加大,各投資商必將尋找新的投資出路,這就有可能對出口制造業為主的新興經濟體造成一種“到逼機制”。這樣,迫使企業升級發展,加快追進步伐,并且,從長遠看,世界范圍內,大量資金尋找投資機會時,會避開因金融危機處于動蕩中的發達經濟體,而選擇高增長發展中經濟體作為新目標市場。同時,對于后者而言,還有吸納國際高端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務的機遇。

        4.金融危機的沖擊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亚洲首页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AV一本 | 色爱综合精品一区 | 亚洲人成午夜网站在线看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亚洲韩国日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