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鄉低保一體化范文

        城鄉低保一體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鄉低保一體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鄉低保一體化

        第1篇:城鄉低保一體化范文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在制度適應的視角下,由于征地補償制度,現行的戶籍制度以及土地產權制度的問題,導致了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出現困難,因此應該相應改革或者改進現有的征地、戶籍以及土地產權政策制度,確保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利益不被侵害。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失地農民 養老保障 制度適應

        城郊失地農民是城鄉一體化的必然產物

        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需要城市與鄉村兩個不同特質的經濟社會單元和人類聚落空間在一個相互依存的區域范圍內謀求融合發展、協調共生,而城郊則是城市和農村共同依存空間范圍的聯系紐帶。從分布地區來看,土地被征用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郊區。據四川省成都市農工辦統計,1999年到2004年初,共有失地農民59萬人。其中,完全失地的農民24.78萬人,人均耕地0.3畝以下的農民34.23萬人,占全市農民總數 10%左右,約占全國失地農民總數 1/ 70。

        絕大數城郊農民的生存狀態正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在“進路”上,由于其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低下等因素,他們很難進入城市化的生活,成為三無的困難戶。在“退路”上,由于土地被征用,農民失去了基本收入來源;現行失地農民即期補償普遍只能維持3-5年,可持續的養老保障缺失。據2007年統計,在北京市自謀職業的失地農民中,自己繳費參加養老保險不到30%,而江蘇省無錫市失地農民參加各種養老保險的人數僅占失地農民總數的15%(楊炳照,2009)。城郊失地農民處于養老保障體制的真空地帶,使失地農民大量轉化為城市貧民,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城郊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困境的制度原因分析

        (一)征地補償安置制度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1.補償安置的標準過低?,F有的補償是一種即期性、非可持續性的補償,既沒體現土地潛在收益,又沒考慮土地對農民承擔生產資料和社會保障的雙重功能,更沒體現土地市場的供求關系。這種補償標準與飛漲的房地產價格形成了強烈反差,與國民經濟增長率極不相稱。例如按《成都市征用土地管理辦法》采取一次性貨幣補償辦法,中心城區土地被征用可獲得補償6-8萬元/人,郊縣為2-4萬元/人,中心城區勞動力可得1.8萬元,18歲以下 0.6萬元,女50歲,男60歲以上為 1.6萬元,補償款主要用于生活補償。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計算,只能維持7-8年,而且絕大多數沒有養老和醫療保險(劉家強等,2007)。

        2.補償安置金額分配不明確。我國征地補償沒有明確規定集體和農民兩者之間的經濟補償分配比例,集體組織支配著土地補償費的大部分。由于集體組織最終決策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為尋租提供了有利載體,易侵犯失地農民補償權益。據有關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通過征地農民的價格“剪刀差”從農民身上拿走了大約2萬億元人民幣。各個主體所占征地成本的比重大約為:政府及各部門60%-70%,農村集體25%-30%,而農民只占5%-10%,從絕對量來看,農村集體所得每畝地約為3000-30000元(張壽正,2004)。由于目前對征地補償安置補助費的分配缺乏細則,造成各地對征地安置補償費分配混亂,這也直接導致了失地農民利益受損。

        (二)現行戶籍制度的不合理導致城鄉養老保障二元化

        我國戶籍制度是治安戶籍和人口統計戶籍的綜合形式?,F行戶籍制度更多與糧油供應、勞動就業、福利保障、義務教育等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此制度上衍生出固化公民先天身份、控制人口自由遷移等附屬職能,這些附屬職能逐漸成為各類保障城鄉差異的重要因素。從保障體制建設上看,城市的社會保障已經建立起涵蓋養老、醫療、工傷、社會優撫和救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項目的廣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制。但在農村,社會保障卻存在整體性的制度缺失,社會保障項目殘缺不全。以養老保障為例,目前并未完全普及開展,并且保障的內容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孫文基,2006)。而城郊失地農民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他們失去土地卻未能完全轉變成為城市居民,得不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種完善的社會保障。此外,城郊失地農民屬于農轉非人員已不是單純的農民,養老保障歸屬也很難得到一個合理的回應。

        (三)土地產權制度不完備致使農民社會主體地位低下

        我國法律規定,農村土地屬于農民集體所有,農民擁有使用權,這從法律上剝奪了農民對土地的處置權(劉永佶,2004)。盡管農民是鄉村地權的實際主人,但卻不是法理意義上的所有者,因此在實際征地過程中往往處于失語階層,屬于弱勢階層。他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來決定土地的去留,更沒有與征地單位對征收土地的補償安置費用進行定價和討價的權利。此外,農民不擁有土地所有權,就喪失了對土地處置權以及土地出讓中的增值收益權?!锻恋毓芾矸ā芬幎?農村土地依法占有變為國有后,政府成為土地所有權主體,從而享有土地出讓的增值收益。這樣土地增值收益依然與失地農民無關。因此,法律對農村土地所有權的規定,使農民失去了對土地補償費的索取權,更失去了對土地出讓金的索取權,不能享受土地增值收益,導致了在土地補償及轉型中城郊失地農民利益的雙重損失(公維才,2007)。

        城郊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建構

        (一)完善征地補償機制,提升制度的替代性和績效性

        現存補償標準是按照土地年均產值計量的,但若土地的價值補償僅以土地的產值為依據,就不能體現土地價值的差異,應該以土地收益為依據進行補償。土地賠償費及安置補助費的多少決定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水平的高低。首先屬于公共利益征用土地應以土地市場價格為基礎,以相當補償為原則,提高征地補償和安置標準,一次性足額支付補償安置費。其次以土地的市場價格為基礎,科學合理地確定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標準,提高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總體水平。最后必須處理和協調好農民、集體及政府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建立科學的土地利益分配機制。

        (二)改革現行戶籍制度,完善城郊失地農民養老保障體制

        失地的現實只能讓城郊失地農民逐步進入城市,因此為了社會穩定發展應該改革現行的戶籍制度,取消城鄉差異,建立完善統一的城鄉養老保障制度。政策的制定者更應該建立起專門針對城郊失地農民為參保對象的險種,以失地農民自愿為前提,將所得補償金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參加不同檔次的養老保險。由政府的專門社會保障機構管理,專門用于解決失地農民中的老弱病殘和生活特別困難者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養老保障(章安友,2004)。

        (三)明確農民土地財產權,保護農民各種權益

        根據我國產權理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用地承包權和經營權都直接來自于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應歸屬于農民集體土地產權體系中的使用權。因財產的所有權屬于物權,使用權則是由這一物權派生的“準物權”。所以,應盡快明晰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建立和完善農民承包土地所具有“占有、使用、收益、處置”的完整物權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土地財產合法權益。農民集體土地權利其實質意義上是農民集體的財產權,分割到農民自然人即為私有財產權。國家實行土地征用時,應以平等的姿態與農民對等洽談,不應再以“居高凌下”的國家意志作出征地“強制性”行為,而應充分尊重農民的土地產權,實現農民集體土地的產權價值,確保被征地農民的利益(陳彬文,2009)。

        (四)構建保障機制,確保制度的操作性和持續性

        政府應該更多地承擔起保障失地農民基本生活的責任。首先,中央應設立專項資金補貼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鑒于征地之后的土地收益主要由地方政府獲得,中央政府可專門設立“農地交易特別稅”,實行累進制,將高出一定水平的貨幣化的級差收益集中到國家手里,建立“國家失地農民保障金”。這部分保障金中的一部分就可作為中央補貼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的資金來源。其次,地方各級政府適當提高承擔比例。征地后的收益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應適當提高承擔比例,減輕失地農民的經濟負擔(林黎,2009)。

        參考文獻:

        1.徐虹,劉堯.4月1日啟動實施成都征地農轉非人員有了社保.成都日報,2004.3

        2.章安友.土地征用制度創新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臺州論壇,2004(3)

        第2篇:城鄉低保一體化范文

        一、系統規劃,促進民政事業全面發展

        一是建立社會救助站,實現城鄉低保一體化;二是全面開展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工作,構建覆蓋全民的分層救助框架;三是擴大救助范圍,做好制度銜接,拓寬救助領域;四是加快福利院提檔升級,改變落后面貌;五是啟動“消坯行動”,建立農村危房改造的長效機制;六是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做好減災救災工作;七是大力落實優撫安置政策,保持優撫對象思想穩定;八是強化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提高民政服務水平;九是健全各級殘聯組織,加強殘障金征收,為殘疾人辦實事;十是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盡力為老年人服務。

        二、深入調研,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我局將年度工作安排與學習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開展一次“關注民生、為民服務”的主題調研實踐活動。局全員下鄉對農村低保戶進行核查登記,通過召集村民代表、村兩委班子及各鄉鎮民政辦人員對以上對象戶進行評議,張榜公布,認定全區農村低保對象,為需要幫助的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反映突出問題。通過調研和全員下鄉服務民生,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一)整合城鄉低保,努力實現城鄉低保一體化

        第3篇:城鄉低保一體化范文

        一是在推進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上下功夫。堅持把城區和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盤考慮,著眼于推動區域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一體化發展,切實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的有機銜接,構建城區與農村和諧相融的新型城鄉形態。目前我區已全部完成新農村村莊平面布局規劃,5個行政村完成村莊建設規劃,半數以上的“城中村”完成規劃編制方案。今年我們將繼續做好海陵總體規劃的編制和完善工作,重點圍繞中心城市總體規劃,調整和完善城北街區控規,修編完善九龍、蘇陳、罡楊等集鎮、村莊規劃,確保全區整體規劃向農村延伸,實現全覆蓋。

        二是在推進城鄉產業布局一體化上下功夫。充分發揮我區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產業,以發展機電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效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大城區向東、向南延伸開發力度,加快城市化建設和農村城市化進程,推進工業向同區集中、農民向城區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充分發揮海陵工業園區、城北物流園區、農業科技示范園、九龍臺商工業同和中心城區對東部、北部、西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作用,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按照“農村變城市,村莊變社區,農民變市民”的目標,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設施,統籌規劃新社區建設,加快已撤銷鄉鎮建制的街道城市化建設和“撤村建居”進程,逐步解決城郊結合部“農夾居”問題,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三是在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上下功夫。堅持把城區和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一步強化城鄉設施的銜接與互補,加大農村道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努力實現基礎設施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目前我區硬質化道路、有線電視、遠程教育平臺基本實現村村通,公交線路實現鄉鎮全通達,53個行政村全部接引長江水,超額完成項目村改廁任務,建成鄉鎮(街道)污水處理廠2座,90%的鄉鎮(街道)文體活動中心通過省級驗收,森林覆蓋率達到20.1%。下一步,我們將在鞏固和完善上下功夫,加快推進農村改水工程、農橋建設工程、農村文化工程,確?!笆晃濉逼陂g全區行政村接引長江水全貫通,鎮、街標準文體活動中心全覆蓋,農橋改造全到位,行政村農家書屋全建成。

        四是在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力度,確保投向農村的財政支出增長25%以上,推動城鄉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合理布局、均衡發展。落實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善教育基礎設施,均衡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區各鎮設立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實施鄉村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確保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90%以上。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區民政工作站試點,啟動農村社區試點,促進基層社區服務高效規范。建設城鄉統籌綜合信息化服務平臺,安裝遠程求助呼救系統,為社區(村)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電子保姆”服務。加大村莊環境整治力度,實現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覆蓋率100%。

        第4篇:城鄉低保一體化范文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城鄉差異 措施

        一 忻州市城鄉差異現狀

        1.忻州市簡介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起偏關沿內長城、恒山與、大同市、朔州市分界,南至石嶺關與太原市、陽泉市接壤,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省毗鄰,西隔黃河與陜西省、相望?,F瞎忻府區、原平市、定襄縣、五臺縣、代縣、繁峙縣、靜樂縣、寧武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等14個縣市區。其中有6個街道辦事處,59個鎮,126個鄉,4893個村民委員會??偯娣e為25157.6平方千米,總人口為306.98萬人。

        2.忻州市城鄉差異現狀

        由于改革開放的力度不強和步伐偏慢等原因, 忻州市經濟發展步伐明顯滯后山西。無論從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水平看,忻州市主要經濟指標在山西省11個地市中均比較滯后。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437.4億元、工業總產值176.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18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46元均居全省11個地市的最后一位,地方財政收入居全省11個地市倒數第二位。表 1 表明, 忻州市市的城市化水平不僅遠低于山西省,也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由此說明忻州市的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滯后;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和恩格爾系數差異雖然超過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但與山西省乃至全國相比,還在低位線上。據世界銀行對36個國家的分析,城鄉居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1,極少超過2∶1。聯合國糧農組織對恩格爾系數分級標準:60%以上為絕對貧困,50%~60%為溫飽,40%~49%為小康,30%~39%為富裕,30%為最富裕。

        二 忻州市城鄉一體化衡量指標體系與測算分析

        1.衡量指標

        采用城市化水平、二元對比系數、人均 GDP、城鄉居民收入對比系數、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異系數五個指標來衡量韶關市城鄉一體化實現程度。具體如下:

        第一,城市化水平U=城鎮人口數/總人口數;

        第二,城鄉居民收入對比系數I=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三,設G為總產值,L為勞動力總數,G1為農業部門產值,G2為非農業部門產值,L1為農業部門勞動力數,L2為非農業部門勞動力數。B1為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B2為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G1+G2=G,L1+L2=L。則二元對比系數R的數學計算公式:

        ; ;

        第四,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異系數

        E=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

        2.分析方法與測算結果

        通過對2010年數據進行整理,得到韶關市城市化水平、人均GDP、二元對比系數、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城鄉居民恩格爾差異系數五個具體指標結果。

        3.基于指標的韶關市城鄉一體化實現程度分析

        結合表2可以看出,忻州市城市化水平、人均GDP、二元對比系數、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城鄉居民恩格爾差異系數等各項指標均落后,表明忻州市市城鄉一體化程度仍處于城鄉二元結構明顯,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前期。

        三 促進忻州市城鄉一體化措施

        1.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建立多元融資渠道

        政府建立財政對農村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每年財政支農資金增量高于上年、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高于上年。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努力解決城鄉一體化的資金瓶頸問題。

        2.促進戶籍改革

        放寬戶口遷移落戶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戶口遷移條件,取消對農村勞動力進城落戶的指標限制,取消申報、遷移戶口的各種不合理的前置限制條件,積極探索城鎮人口遷移農村落戶的管理辦法,統一按公民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以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為戶口準遷基本條件。

        3.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雖然忻州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等與城鎮相比嚴重偏低。 因此必須擴大養老保險與最低保障的覆蓋面,完善農村救助制度,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強化地方政府職責,足額落實資金,合理掌握標準,切實做到應保盡保。解決好農村居民最低保障對象、五保供養對象、在鄉重點優撫對象困難問題,提高他們的補助標準。 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 確保供養水平達到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同時要大力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加大農村社會福利設施建設。

        4.深化農村綜合體制改革

        按照建立適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需求的新型管理體制的要求,著力推進市區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區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吳永興.上海市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戰略探討[J].經濟地理,1997(1)

        [2]呂萍.城鄉一體化視角中貴州農村勞動力素質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2010(2)

        [3]曹猛.淺談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意義及措施[J].職業時空,201(3)

        第5篇:城鄉低保一體化范文

        近年來,我省各級民政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著力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立體式的社會救助體系,為城鄉困難群眾織就了一張保護網,全省300多萬困難群體普遍沐浴在社會救助的“陽光”下,“民生指數”逐年增長,成為7600多萬江蘇百姓的共同福音。

        以應保盡保為目標。全面實施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省協調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加大社會救助工作力度,努力讓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是實現了城鄉應保盡保。我省1997年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在部分地區開展農村低保試點,到2005年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了城鄉全面覆蓋、應保盡保的目標。十多年來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支出城鄉低保金61.5億元,年支出由1997年的600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17.85億元,平均年增幅達50%,其中省級財政向蘇北、蘇中經濟薄弱地區轉移支付19.02億元。目前,全省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83萬人,占總人口2.5%,保障人數是建制初期的10倍。二是堅持分類施保。針對低保家庭困難程度的差異性和救助需求的多樣性,我省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分類施?!钡脑瓌t,對低保家庭中的老、弱、病、殘、幼、學等特殊困難對象,其本人保障標準上浮一定比例,補助水平梯次拉開。三是實行物價上漲動態補貼。2005年經省政府同意,我省建立了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價格上漲動態補貼機制。2008年將按年度發放的方式改為按季度發放,即當一個季度CPI漲幅達到3%時,對城鄉低保對象按照當季末月低保標準的25%發放物價補貼。加上按中央要求發放的其他補貼,當年全省共發放補貼資金3.2億元,及時緩解了物價上漲對低保家庭基本生活的影響。四是推行普惠性節日慰問。2009年“兩節”期間,除中央一次性生活補貼外,省政府安排1.5億元專項資金,對城鄉低保對象按照每人100元給予補助。全省各級政府共發放城鄉低保節日補助資金4.8億元。

        以關愛工程為抓手,進一步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應對我省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省情,我省將五保老人供養工作納入老齡工作整體規劃,著力解決困難人群“老有所養”難題。一是實現了供養全面覆蓋。全省符合五保條件的對象共21.91萬人,已全部納入供養范圍,其中集中供養13.15萬人,分散供養8,76萬人。供養經費全部列入縣級財政預算,以縣為單位實行專戶管理,分散供養經費直接打卡發放到人,集中供養經費直接撥付到所在敬老院。二是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自2005年起,我省連續5年實施了以農村敬老院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關愛工程”,共投入建設資金27.41億元,其中省級財政投入6.38億元,共新建和改、擴建農村敬老院1677個(次),新增床位12.8萬張,新建附屬設施項目123個。農村敬老院硬件設施大為改善,全省集中供養能力2009年底達到70%。三是服務管理更加規范。各地按照“工作規范化、管理制度化、服務人性化”的要求,不斷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務水平。敬老院工作人員與在院供(寄)養對象的比例不低于1:10,工資待遇由縣、鄉財政分擔。

        以推進同步結算為平臺,加快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圍繞“病有所醫”的目標,我省全面建立起了覆蓋城鄉、與城鎮居民(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相銜接的醫療救助制度,困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緩解。一是救助范圍不斷擴大。已覆蓋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對象、臨時救助對象中大重病患者、重點優撫對象、60年代精減退職職工、特困職工、參核退役人員等七類人群。自2005年以來累計救助742萬人次,支出救助資金11億元。二是救助方式不斷完善。一方面資助救助對象參加當地城鎮醫?;蛐罗r合,確保救助對象100%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另一方面對救助對象經城鎮醫?;蛐罗r合補償后個人自付的基本醫療費用,按不低于30%的比例給予補助,并逐步降低或取消起付線,適當提高封頂線。三是平臺建設不斷推進。依托城鎮醫保和新農合信息管理系統,搭建醫療救助同步結算平臺。2009年全省基本實現城鄉醫療救助與城鎮醫保、新農合支付結算的“一單清”、“一站式”服務。

        以專項救助為補充。積極拓展社會救助內容。我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舉措上升為公共政策,不斷完善專項救助機制,逐步形成一系列規范性的制度安排。一是建立健全臨時生活救助制度。2007年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江蘇省城鄉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實施辦法》,對因大重病或遭遇突發性災害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低保對象和低保邊緣對象,及時給予臨時性、應急性生活救助,由此將救助體系覆蓋范圍從絕對貧困群體拓展到了相對貧困群體。2009年共實施臨時救助33萬人次,支出救助金9703萬元。二是探索實施重殘生活救助制度。省民政、財政、衛生、殘聯四部門聯合出臺了普惠性助殘政策,從2008年起對全省低保以外無固定收入的一、二級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盲視力殘疾的重度殘疾人,參照當地城鄉低保標準全額發放生活救助金。目前全省已有15萬重度殘疾人得到救助。三是配合做好其他相關救助工作。民政部門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制定出臺了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一系列的專項救助政策,整合社會救助資源,提升了綜合救助效益。四是積極拓展社會互助渠道。各地采取水電氣收費減免、糧油幫困、結對幫扶、慈善超市等方式,多方面解決救助對象的實際困難。全省已建立“愛心超市”、“慈善超市”1140家,社會捐贈物品得以有針對性地直接惠及困難群眾,成為社會救助制度的有益補充。

        在社會救助制度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后,我省及時將工作重點轉移到規范化建設上,一套規范高效、特色鮮明的管理模式在實踐中逐步形成。

        科學制定救助標準。一是使救助標準與城鄉居民收入掛鉤。2006年我省出臺《關于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增長機制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工作的通知》,規定城鄉低保標準按照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20%-25%的比例綜合確定,并逐年調整,同步增長。此項機制的建立,克服了低保標準調整額度和周期的隨意性。2008年我省又進一步建立了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增長機制,蘇南、蘇中、蘇北原則上按不低于當地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45%、50%的比例確定五保供養標準,

        確保五保對象生活水平不低于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二是使救助標準與脫貧攻堅要求相銜接。2008年起我省組織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出用3到5年的時間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并將“年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人口比重”納入省政府科學發展評價考核體系。各級民政部門積極做好最低生活保障與脫貧攻堅政策的銜接,已達到每人每年2500元保障標準的地區,繼續執行城鄉低保標準增長機制,確保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同步增長;未達到每人每年2500元保障標準的地區,由省按脫貧攻堅序時進度制定提標指導標準。目前蘇南地區低保標準已超過脫貧標準,蘇中、蘇北地區將分別于2010年和2012年實現低保標準不低于年2500元,屆時江蘇將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現象。三是使救助標準符合城鄉統籌的發展方向。針對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社會救助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我省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適應城鄉統籌發展要求,探索以救助標準的確定為突破口,積極推進社會救助城鄉一體化。目前已有13個縣(市、區)實現了城鄉低保一體化,有66個縣(市、區)實現了城鄉醫療救助一體化。

        準確核算家庭收入。一是實行定量核算和定性評估相結合。2005年9月,民政廳會同財政廳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江蘇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規程》,在如何定量核算家庭收入和定性評估家庭實際生活狀況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各地以縣為單位制定了收入核算辦法,對各類工薪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的核算內容和參考標準作了具體規定,對“家庭實際生活水平明顯超出當地低保標準”等若干種情況不能享受低保待遇也作出了規定。二是實行人戶調查和民主評議相結合。在個人誠信申報的基礎上,由基層工作人員入戶,實地查看申請對象家庭收入狀況。同時各地普遍成立了由社區干部、居民代表、低保戶代表、申請對象鄰居、社區片警等人員組成的民主評議小組,申請對象須經過逐戶評議、投票表決。三是實行核算收入和考量支出相結合。除對申請對象家庭收入情況進行核算外。各地還對申請家庭的部分支出情況進行必要考量,以驗證其勞動就業情況和家庭消費結構是否符合實際。為了切實做好居民家庭收入核定工作,我省積極探索收入核定的新方法、新途徑。2009年6月,經省政府同意,我省14個部門聯合出臺了《江蘇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認定辦法》。最近正在南京市開展城市低收入家庭及低保家庭收入狀況信息比對的試點,借此推動我省收入核定工作再上新臺階。

        第6篇:城鄉低保一體化范文

        根據“一區多制”的特點,始終把開發區作為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區域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在開發區規劃范圍之外的53平方公里區域、開發區規劃范圍待開發區域、正在建設和已經完成開發的區域分步驟、有側重地實施,全面推進各項工作。

        開發區規劃范圍之外53平方公里區域的農村區域。要加大投入,提高標準,創新機制,力爭用兩年時間,率先在全市涉農區縣實現城鄉一體化。

        開發區規劃范圍內待開發的區域。結合開發區發展規劃和產業實施計劃,與開發區共同研究、共同實施統籌城鄉發展工作。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城鄉一體化。幫助農民利用閑散資金,承接開發區產業鏈延伸,發展適宜配套產業和特色經濟,多措并舉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大力開展職業指導、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介紹,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開發區規劃范圍內正在建設和已經完成改造的區域。配合開發區實施村莊綜合改造,對開發區已完成有形改造的村莊,全面啟動無形改造,加快安置新居建設,確保村民按期回遷。做好預留國有土地的開發利用,解決失地農民長遠生活依托。加快建立城市社區管理機制,協調開發區完善社區功能配套。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使農民從生活方式、思維模式等方面真正融入城市。

        為此,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抓緊農民增收工作不放松。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年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年內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以上,達到9200元,繼續保持全省第一的位置。

        ——加快推進城市化。加快城中村改造、都市新社區建設步伐,年內確保完成8個村的整村拆除工作,力爭完成18個村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完成拆舊面積100萬平方米。全面啟動三環內城中村的無形改造。進一步加大投入,年基本完成53平方公里區域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鄉并網。

        ——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年,三環以內農村基本實現市容管理和城管執法一體化;率先在全省統一城鄉最低生活保證金標準,將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230元;大力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實現全區農村文化體育設施全覆蓋;城鄉教育、衛生事業要實現硬件設施一體化。年實現全區農村市容管理和城管執法全覆蓋,教育、衛生、文體等公共服務實現城鄉均等化。

        ——加快魚化工業園建設步伐。不斷完善園區的各項建設和招商服務機制,積極構建園區建設融資平臺,年內新建標準廠房4萬平方米,引進5個以上重大投資項目,引進投資40億元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20億元。努力把魚化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全省區縣工業園區示范園。

        ——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對照標準,堅持治理和建設并舉,年底前率先在全市全面完成社會主義新農村重點村的建設任務。

        二、主要任務

        (一)促進農民增收工作

        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關于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的系列文件精神,幫助、扶持農民發展產業經濟,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1、大力發展都市農業。要加快土地流轉,為“西晁花卉科研開發基地”和“欣橋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做好支持保障工作。堅持“一村一品”,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年內建成2個“都市農業示范村”和2個“園林示范村”。

        2、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按照“網絡化、連鎖化、規?;钡乃悸?,著力構建農村市場體系。年內確保培育1個農村商業中心,打造3條農村商業街,新建100個農村商業網點。

        3、加快房屋租賃業發展。繼續深入開展星級出租戶評選、命名、掛牌活動,規范行業管理,提升管理服務水平,不斷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4、加快農村商業用房建設。在配合開發區實施整村拆遷和城中村改造中確保農民長遠生計和利益,指導好村民預留國有土地、返還商業面積的開發利用,力爭年內開工建設3萬平方米。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引導合理擺布業態。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用房運營管理機制,引導各村按照市場機制,整合個人商業用房資源,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形成規范的、不斷增長的長期經營效益。

        5、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充分發揮區、街、村三級勞動就業服務網絡的作用,加快建立農村勞動就業基本臺帳和數據庫。將全區農民全部納入職業技能培訓范圍,由各級政府共同全額承擔經費,對農民開展免費職業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和技能鑒定,年內完成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2萬人,實現轉移就業3萬人。全面推廣“一戶一工”,年內力爭“一戶一工”率達到70%以上。進一步加大農民返鄉創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完善農民創業反擔保機制,全年發放小額貸款不少于700萬元。

        (二)加快城市化進程

        加快城中村改造和都市新社區建設步伐,全力支持開發區開發建設,加快農民變居民、村民變股民、集體經濟變股份制經濟、農村變社區的進程。年內,基本完成53平方公里區域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實現城鄉并網。

        1、加快城中村改造的步伐。繼續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以項目建設帶動城中村改造,進一步理順工作機制,加大工作力度,年內確保完成8個村的整村拆除工作,力爭完成18個村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完成拆舊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全面啟動三環內城中村的無形改造,年內完成齊王村等25個村的農轉居工作,完成齊王村和延北村等23個村的撤村建社區工作。

        2、全面完成新農村建設工作。緊密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和“六新”標準,加大治理和建設力度,力爭年底前率先在全市全面完成社會主義新農村重點村建設任務。加快北石橋村都市新農村社區建設,確保年內完成舊村拆除工作,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配套”的要求,及時啟動新社區建設。

        3、全力支持開發區建設。加強融合發展,積極配合高新區實施木塔寨南村等村的綜合改造,配合曲江新區實施金滹沱村等村的綜合改造。加快安置樓建設進度,確保西辛莊等4個村的村民按期回遷。

        4、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進一步加大投入,年內完成5條連村路、出村路和背街小巷改造任務。實施等駕坡、魚化寨地區排水工程,初步實現城鄉并網。

        (三)加快魚化工業園區建設步伐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集約化發展”的要求,不斷完善園區的各項建設和招商服務機制,積極構建園區建設融資平臺,強化宣傳推介和招商引資,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年內完成2條、啟動2條道路建設,新建標準廠房4萬平方米。年內引進5個以上大型投資項目,引進投資40億元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20億元。努力將魚化工業園建設為全省區縣工業園示范園區。

        (四)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

        1、進一步擴大市容管理和城管執法的覆蓋范圍。將三環以內暫不涉及城中村改造的農村納入到市容管理和城管執法城鄉一體化范圍,市容環衛設施按照城市道路標準進行配備。不斷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和長效管理機制,使村內占道經營、亂搭亂建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群眾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2、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率先在全省統一城鄉最低生活保證金標準,將農村低保補助標準提高到居民低保標準。將我區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全部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按照國家現行政策,在農村全面開展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工作。

        3、加快推進戶籍管理一體化。按照市戶籍制度改革的有關政策,力爭用2年時間,率先在全市涉農區縣實現戶籍管理一體化。

        4、加快推進城鄉教育和衛生事業均等化。進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農村學校和村級衛生室的硬件設施設備。不斷完善城鄉教師和醫師循環交流的激勵機制,大力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努力實現城鄉教育和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一體化。完善城鄉教師循環交流機制。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完成基礎教育專網建設和教育網的升級改造,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全面推行新農合門診統籌制度,使農民受益率從7%提高到50%,家庭收益率達到80%。

        5、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市先進文化向農村輻射,推動文化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年內,實現全區農村全民健身路徑、“百姓書社”和“文化活動室”全覆蓋。

        6、深化農村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健全和完善社會治安防范網絡,最大限度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五)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強化市民意識教育。

        開展以“公民道德宣傳”、“關愛新居民行動”等活動為載體的素質教育,進一步強化對農民和新居民的引導與教育。積極開展“和諧村組”、“星級文明家庭”、“優秀新居民”等評選活動,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上水平,使農民從生活習慣、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等真正融入城市。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年是我區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關鍵之年,全面完成今年各項工作任務,對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至關重要。各牽頭部門、各街道要對照年具體工作任務,加強溝通對接,明確工作重點,形成各部門、各街道工作方案和工作計劃,層層分解目標任務,明確責任領導、責任科室和具體責任人。各街道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強化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快速、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二)強化措施,強力推進。各部門、各街道要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機制,從領導分工、干部配備和經費保障上真正體現思想重視程度。區統籌辦要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加大組織協調、綜合指導、督促檢查力度,嚴格目標考核,定期對工作進展情況在全區范圍內進行通報。同時,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努力形成全區上下聯動、城鄉互動、轄區干部群眾共同支持參與的良好工作氛圍,努力推動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

        第7篇:城鄉低保一體化范文

        可以說,沈美英的治療轉機得益于昆山發展的一種機制:城鄉統籌。從2003 年起,昆山就從規劃入手,以城市化引領新農村建設,嘗試變“二元結構”為“一元結構”。經過5 年探索,初步實現了城鄉就業社保、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的一體化,提前踐行了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

        社會保障一體化

        作為城鄉統籌的一項重要內容,社會保障的統籌只滿足沈美英“一周能做兩次血透”的需求,她的病情需要更多的關注,而更多昆山農村人也同樣需要更多的保障。2007 年1 月1 日,昆山市正式實施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了戶籍關系在本市行政區域內不屬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的所有居民。籌集標準為每人每年260 元,其中市、鎮(區)兩級財政按每人每年90 元分別予以補助,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每人每年20元進行扶持,參保居民個人按每年60元的標準繳納醫療保險費。該制度將大病基金與城鎮職工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并軌。沈美英終于可以一個星期做三次血透了。

        隨著財力的逐步增長,昆山市、鎮兩級財政,加大了對各項社會保障的支持力度,先后建立健全以低保、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征地補償、拆遷補償為主體的農村“五道保障”。農村低保實現全覆蓋,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9%以上。同時,昆山又積極探索“土地換保障”的路子,加快被征地農民和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覆蓋的步伐,參??倲党^7.5 萬人。對農民動遷實行“拆一還一、貨幣補償”政策,農戶動遷后一般可拿到2 至3 套住房,除自家居住外,可以通過出租、出讓來增加物業收入。

        基礎設施一體化

        今年年初,錦溪干家甸村村民吳國民打開家里的水龍頭,發現水龍頭流出來的自來水比以前透明很多,而且沒有漂白粉的味道,后來他才知道這水是從市里自來水廠輸送過來的。吳國民喝到統一供應的優質水,這歸功于區域組團供水工程,城鄉居民的生活用水實行統一供應,在全區域實行飲用水深度處理,做到城鄉居民同飲“一個龍頭”的優質水。

        對于諸如供水之類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昆山將城市和農村納入統一布局,統一建設。市鎮兩級財政從預算內“擠”,預算外“集”,引進BOT 等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實施了一大批交通和水、電、氣、生態環保工程,使城鄉基礎設施和功能設施不斷完善。

        現在,昆山的“吳國民”們不僅喝到統一供應的優質水,還能和城里人一樣享受關乎生活的其他基礎設施。統一的污水管網基本覆蓋到農村區域,建成污水處理廠24 個,鎮鎮實行集中處理,工業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0.7%;農村垃圾實行“村收集,鎮集中( 轉運),市處理”,做到“一個爐子”焚燒;全市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公交;在全省率先實現戶戶通有線電視,并于今年完成數字電視整體轉換。

        生活質量同步上升的基礎上,日益完善的交通網絡則像鮮活的血脈,連通著昆山城鄉同步的心跳?!傲v六橫二環五高”的城鄉區域交通大框架,100 公里境內高速公路、500 公里一級公路、1000公里二三級公路、10 個高速互通。于是,昆山實現了一個“1530”通達目標:市域內任何地點15 分鐘能上高速,30 分鐘能到上海或蘇州。

        公共服務一體化

        “小事不出村或社區,大事不出鎮,出鎮有人代”,擁有良好的基礎設置之外,昆山人更享受著便捷的城鄉公共服務。今年以來,昆山市以村或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為載體,讓城鄉居民在村或社區就能享受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社會治安和黨建活動等6 項服務。

        在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昆山從現有條件出發,優化整合現有資源,按照功能需求建立了以市、鎮(區)兩級為主體的財力保障機制。建設資金由市、鎮(區)、村按4:4:2 比例負擔,經濟薄弱村由市鎮兩級財政各按50%比例負擔,到2009 年底,全市全面完成153 個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公共服務中心建成后,日常運行經費由鎮(區)、村分擔。

        對于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市鎮兩級財政對城鄉加大投入力度:教育投入超過26 億元,衛生事業基本建設投入超過10 億元,體育文化方面的投入也都有所增加,昆山人上學、看病、業余活動已經越來越方便。昆山打破城鄉教育分割,建立了城區醫療、鄉鎮醫療、社區醫療有機結合的醫療服務體系,實施了區體育“三個一”工程( 一片籃球場、一個健身點、一個活動室) 和文化“五個一”工程( 一個多功能文體活動中心、一個文化廣場、一個圖書館、一個標準文化站、一個電影放映隊) 。

        富民一體化

        投入改善了昆山農村的生活之外,昆山政府還著眼于農村財富的增加,實行富民一體化。目前,昆山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縮小至1.8:1,全市基尼系數控制在0.3 左右。全市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比重從前78%下降到45%,投資性、經營性、資產性收入上升到40%以上。

        第8篇:城鄉低保一體化范文

        目前湛江城鄉居民醫保覆蓋面擴展到全市城鄉居民和無能力參加職工醫保的從業人員、退休人員,標志著湛江城鄉居民醫保和城鎮職工醫保已實現所有人群全覆蓋,從制度上保證了人人享有醫療保障。

        不斷擴大保障范圍

        湛江城鄉居民醫保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管理逐步規范。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從2009年的546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637萬人,各級財政籌資標準從2009年的每人每年90元提高到2012年的每人每年240元。2012年各級財政補助標準為:中央30元,省156元,市、縣54元。按今年637萬參保人計算,市、縣兩級財政需安排補助資金34,398萬元。2012年,湛江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637萬人,比制度并軌前增加154萬人。2011年將廣東海洋大學等6所普通高校的5.7萬名大學生納入市的城鄉居民醫保范圍,12.5萬名中職技校學生隨家參加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將由政府出資將關閉、破產、解散、停產、半停產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納入職工醫保范圍。到目前為止,全市已有近6萬人納入參保范圍。徹底解決困難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障問題。全市五保戶、低保對象、重度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由政府幫助繳費。

        從2011年起,城鄉居民醫保實行市區統一、縣(市)分級管理的屬地目標管理機制。城鄉居民醫保資金籌措由個人繳納和政府補助相結合。2012年個人參保繳費標準分一檔30元、二檔60元。各級政府對參保人每年每人補助240元,其中:中央30元、省財政156元、市縣兩級財政54元。2012年市縣兩級財政需配套補助資金3.44億元。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住院報銷比例分別提高了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醫保門診特殊病種由2008年新農合的7個增加至目前的23個。

        至目前止,湛江參保覆蓋面已達到縣(市、區)的100%,湛江建立了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重點做好中老年城鄉居民的參保和待遇發放工作,逐步實現城鄉居民人人享有基本養老保障的目標。

        科學構建醫保框架

        實行城鄉居民醫保一體化,堅持原有的醫療保險待遇不降低、管理上臺階、服務上水平的原則,保持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策的連續性,充分考慮兩種制度并軌后制度框架的整合統一,以及參保人就醫方便快捷,為此市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

        城鄉居民醫保實行市級統籌,充分發揮社會保險大數法則作用,提高基金的共濟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以外的本市城鎮和農村戶籍居民,這標志著湛江市城鄉居民醫保和城鎮職工醫療保將所有人群全覆蓋,從制度上保證了人人享有醫療保障。以戶為單位,按年參保,參保人可自由選擇兩個繳費檔次之一。2009年開始,一檔每人每年20元,二檔每人每年50元;2011年以后調整為一檔30元,二檔為60元。

        各級財政補助2009年每人每年90元,2010年為120元,2011年為200元,2012年為240元。

        城鎮戶籍低保對象、喪失勞動能力的重度殘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農村戶籍的五保戶、低保對象,個人不繳費,由政府按照每人每年30元的標準幫助繳費。

        還有醫保待遇(其中主要包括居民門診和住院醫療待遇),最后就醫與結算都有了很明確的標準。

        “突破”

        實行城鄉居民醫保一體化后,湛江社保經辦機構承辦的醫保業務由原來的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不足110萬人劇增至630多萬人,服務人次增加5倍以上。社保經辦機構一直存在人員編制不足、信息系統建設滯后、工作經費緊缺等問題更為凸顯,為此,湛江采取專業銀行出一些、商業保險公司出一些、財政出一些的辦法,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有效保障了湛江醫保工作的開展,被譽為“湛江醫?!蹦J剑回斦吭谌珖茝V。

        四年的實踐表明,湛江城鄉居民醫保一體化改革,符合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符合湛江實際,是欠發達地區推進醫保城鄉統籌的有益探索。湛江財政不斷加大投入,著力完善以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五保供養為基礎的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提高社會救助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體現為八個“突破”:

        一是在人員界定上實現了突破。建立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破除了城鄉居民的身份界限,打破城鄉醫療保障二元分割局面,實行統一的繳費標準和待遇。

        二是在統籌層次上實現了突破。實行市級統籌,全市實現了統一政策、統一核算。提高了基金的供濟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平衡了縣與縣政策上的差異和避免了待遇水平的攀比。

        三是在保障額度上實現了突破。引入了商業保險機制,由人保公司承保大額醫療補助,參與城鄉居民醫保管理服務,既分擔醫?;疬\行風險,又控制了基金跑冒滴漏,同時提高了大額醫療補助保障額度。

        四是在便捷服務上實現了突破。參保居民就醫更加便捷:全市182家定點醫院可隨意選擇看病就醫;異地長期居住的參保老人、打工者(企業未為其辦理職工醫保的),在當地選擇兩家公立醫院作為定點醫院進行醫療消費。

        五是在理順機制上實現了突破。建立了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按照“整合資源、提高效率、方便群眾”的要求,建立城鄉一體的醫療保險運行機構,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辦事效率。

        六是在醫保管理上實現了突破。實施城鄉居民醫保后,沿襲商業保險公司和建設銀行參與城鎮職工醫保運作的做法,一方面彌補了社保經辦機構經辦人員、管理力量和辦公條件的不足,強化了醫保業務的管理,減輕了財政負擔;另一方面簡化了參保人大額醫療報銷手續,方便了群眾。

        七是在報銷結算方式上實現突破。一是市社保局對醫院采取“總量控制、按月預付、年終總清算”的方式,及時給醫院預付醫療費用。二是參保病人只需結清個人自付費用即可出院,不需持單據經各級層層審核和審批確認才能報銷。三是市社保局直接與醫院、人保公司結算,簡化了報銷手續。

        八是在保險比例標準上實現突破。湛江大幅提高了養老、失業、生育、基本醫療待遇水平,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全市月人均養老金水平提高到1446元;失業救濟金標準提高到680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住院和門診的報銷比例提高5%,統籌基金年度累計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10萬元;繼續提高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最高報銷金額,由原來的16~18萬元提高到現在的25~30萬元。

        第9篇:城鄉低保一體化范文

        論文關鍵詞:帕累托改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社會保障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在保證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政策允許農民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其目的在于引導農業逐步向規?;?、集約化發展,提高農業效率,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1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帕累托改進效應及經營權流轉的前提條件

        帕累托改進是建立在帕累托最優的基礎上的概念,帕累托最優是指在一個完全競爭的、一般均衡的市場體系中,資源配置的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一個人的境況變好而不使別人的境況變壞,即在不損害一方福利的情況下,就不能增進其任何他人的福利。帕累托最優是現代福利經濟學判斷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是否達到最優狀態和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標準之一。

        過多的勞動投入與過少的資本和技術投入的均衡是傳統農業資源配置的特點,這顯然是農業發展的低階均衡,農業的高階均衡應該是資本、技術的投入與農業產出的均衡。傳統的農業要發展起來必須打破低階均衡,使剩余勞動力流出農業部門,而資本與技術等要素流人農業部門。要想逐步改進我國農業的低階均衡的狀況,進行土地規?;洜I是一個可行之路,規模化經營必然要求資本與技術的大力投人。

        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涉及到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問題。美國和日本分別采取租用別人土地、出臺促進流轉土地的法律和政策及采取措施擴大農場規模。我國可以模仿美國和日本通過土地租賃實現規模經營擴大的經營模式,這對于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所需要的規模要求是適用的,這就需要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進行流轉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土地的產權是清晰的,在保證土地所有權歸農村集體所有外,土地的使用權、經營權是歸農民個人自由支配的(但不能改變土地的農用耕地用途)。

        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基本形式,任何有限經濟資源的利用,如果不通過市場機制進行配置將缺乏效率,土地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更不能例外。而清晰的產權是市場發揮作用的前提,產權的清晰界定和自由轉讓,以及制度的完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Coase,1937,1960;North,1990;張五常,2002),可見,制度約束對于農地市場的作用和經濟的效率具有顯著影響。只要產權是排他性的和可轉讓的,不同的合約安排就意味著不同的資源配置效率(張五常,1996)。我國目前的產權具有不完全的排他性,所以不同的合約安排(包括形式和時間)都影響著資源的配置效率。

        2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其改進

        以來,實現了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農村逐步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對農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創新,極大的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說是我國農業改革發展的第一次飛躍。

        2.1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的局限性也逐漸暴露出來,影響和制約著農民增收和農業、農村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土地制度需要進行新的改革,實現我國農業改革與發展的第二次飛躍,客觀上要求農村土地必須走規模經營、集約發展的道路。政策允許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無疑將有助于促進我國土地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和建立,加快農業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進程,為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即在保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不變、不改變土地用途和不損害農民承包權益的前提下,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轉移和流動。現階段土地流轉的主要方式是轉包式流轉,指土地承包方自愿將一定期限內的承包權轉包給他人,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轉包的期限和轉包金額及其支付方式由雙方自行約定。

        這項制度尚處于初期的探索發展階段,存在一些問題也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是要正確的認識問題之所在,積極探索其解決之道。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過程中,比較普遍的問題是流轉中的“五多”和“五少”。所謂“五多”,即農民自發流轉的多,零星流轉的多,口頭協議的多,債權不清的多,隱性問題的多;所謂“五少”,即有流轉服務的少,有秩序流轉的少,有操作規程的少,有規范合同的少,有檔案管理的少。

        另外,流轉機制的不健全導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混亂。多數地方沒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租賃的市場,有些地方客觀存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但市場往往具有隱蔽性、無序性、地域性強、市場狹小的特點。各地雖然均存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現象,但是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影響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公平。因此,中國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仍然只是具有雛形,尚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且發育緩慢,需要政府的引導和相應的政策措施的支持。在我國農村非政府組織或者說是民間組織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政府的官方認證、支持和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2.2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機制

        針對這些問題,政府應在這幾方面著手:一是清理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手續,保證土地產權的界定清晰。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二是完善法制體系,制定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細化原則性的條款規定?!掇r村土地承包法》有許多是原則性的條款,應將其進一步的細化,以便在實際的操作中有可依的具體規定,減少在執行過程中自由裁量過大而帶來的不良影響。三是提高農民素質,加大對農民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土地流轉市場的形成和完善,同時,也對資本技術投入增加后所實施的規模經營提供人力資源的支持。

        3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與完善

        土地是傳統農業社會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在當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建立和健全,土地依然是大部分農民就業、生存保障和社會福利的唯一依靠,是農民的基本的社會保障,對于大多數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民來說,失去土地,投身于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將面臨很大的風險。所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要建立在積極而穩定地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逐步將農村的社會保障由依靠土地轉為依靠社會和制度,包括養老、醫療、生育等保障。解決好農民自身的保障問題,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土地的流轉自然就會加快。地方政府在開展土地流轉工作的過程中,應積極推進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可以采取地方政府、失地農民和土地受讓方各拿一點的方式,為失地農民建立起最基本的社會保障,既可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也可為我國社會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3.1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與完善

        3.1.1建立和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農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農村低保制度研究”課題組(2007)認為,在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構建新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應該是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農村低保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石”,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應該是也必須是從這里起步。而且,建立農村低保制度,也是對傳統的社會救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農村低保制度來豐富和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是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迫切需要。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對公民生存權的保障。是“最后的安全網”。作為一種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它不是以前那種隨意性的臨時救濟,不是一種施舍性的行為,是人們保證自己生存權的一種應有的權利?;鶎诱畱斨匾曓r村低保工作,為農民的生存提供基本的保障,具體的低保政策由各地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情況來制定,要保證其有可行性。目前,在我國農村,因病致貧、因教育致貧等現象是比較嚴重的,如果沒有低保來兜底農民的基本生存,后果不堪設想。貧困是動蕩的主要誘因,貧困特別是大面積人群的貧困具有明顯的負的外部效應,糾正這種負的外部效應,避免動蕩,維護社會穩定是政府的應盡職責。

        3.1.2健全農民合作醫療體系,保證其病有所醫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自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試點推廣以來,全國各地已經取得了較多制度建設和基金擴面成效。截至2007年9月底,全國已開展新農合的縣(市、區)有2448個,占全國總縣(市、區)的85.53%;參加新農合人口達到7‘26億,參合率達到了85.96%,已有9.2億人次享受到新農合補償,共補償資金591億元。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應進一步的完善,政府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對這部分的投入支出要加大,保證這項制度的健康運行有穩定持續的資金支持。2009年,全國財政收入61316.9億元,比2008年增加9995.12億元,增長19.5%,這說明,我國現在的財政收入是完全可以支撐新農合所需資金的。

        3.1.3養老保障可借鑒日本的農民年金制度

        在農民達到一定年齡后,規定他們必須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轉讓,政府給予這部分農民足以保障其生活的補貼,這種做法相當于給了農民退休金,采用農民年金制度會促進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的提高。這樣就使農民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同時也極大減輕土地的社會保障負擔,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在農民養老方面,也要發揮原有的家庭養老的作用,多給老人們精神上的慰藉,讓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能很好的結合起來,讓農民也能安享幸福的晚年。

        3.2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一體化建設

        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看,不僅僅是農村社會保障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促進農業的集約化和適度規模經營,同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也為我國向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邁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

        我國現階段的城鄉二元體制是由我國的二元經濟模式導致的,從西方發達國家來看,二元經濟模式并不是經濟發展中必須要經歷的階段。但是,現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基本上都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與其所處的經濟大環境及采取的經濟政策是密切相關的。在和平發展的世界環境中,發展中國家要推動本國的經濟發展就要積極地進行工業化,而工業化所需的原始資本積累已顯然不能像西方發達圍家那樣通過殖民掠奪來實現,由此,發展中國家只能在本國范圍內進行,硬性的、人為的劃分農村和城市,通過政府的政治強制權力來保障城市工業發展所需的資源、資本等,在這其中最典型的應屬前蘇聯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就是大規模的全國公有制與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全國公有制的本質,是國家掌控資源;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本質,是國家配置資源。其目標指向,是加速蘇聯的工業化進程,并傾斜于重工業化與軍工化。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掌控經濟的發展,為了給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行原始積累,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切斷農民與市場的自然、自發聯系,剝奪其自由進出市場并依據市場價格信號決定自己經濟行為的權利,人為壓低農產品的價格,以低價收購或強制征收的方式,通過“剪刀差”來獲取工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政府以自己規定的遠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強制收購農副產品的途徑,來為國家進行工業化積累巨額資金。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对白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日韩艳情国产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香蕉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不卡 | 香蕉伊蕉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