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范文

        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

        第1篇: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范文

        關鍵詞:高職教育;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

        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是伴隨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職業核心能力是在人們職業生涯中起關鍵作用的反映其綜合素質的能力,它將影響人們一生,是每一個人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包含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創新革新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科技與信息應用能力、進取心和責任感等基本素質。

        強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培養目標的核心要求。然而,隨著高職院校的擴張和快速發展,片面理解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使部分高職院校在教學環節中只重視和強化從事某一具體工作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一味地追求“就業率”。忽視了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這一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或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認識不到位,僅僅將其納入就業指導課程的一部分,局限于就業政策的宣傳、擇業技巧的傳授等,至于學生的特長是否得到了發揮,是否從事專業相關性工作,在就業的崗位上是否有“發展力”,則無從知曉,學生步入企業后往往有諸多的“不適應”。

        如何建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形成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可操作行的機制,全面促進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成長,實現學生與企業員工素質的對接正日益受職業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和探討。針對這些問題,在此提出了幾點思考和建議。

        1 建設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全面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實現學生與企業員工素質的對接

        從教學管理制度入手,建立支持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績點學分制,將職業核心能力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國家職業核心能力鑒定標準,構筑職業核心能力訓練平臺:構建并完善以公共必修課、專業嵌入課、公共選修課三類課程為載體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課程體系,實現教學計劃內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以核心能力鑒定為抓手創建“鑒定培訓一體化”模式,在鑒定中進行培訓,在培訓中完成鑒定,鑒定培養互相促進;以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班級活動為載體,創設項目制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實踐體系,在社會實踐及社團活動中注重發展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為盡可能多的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提供舞臺和機會。三種方式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共同作用,為學生職業能力成長構建良好平臺。

        2 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師資隊伍建設,建立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職業核心能力不同于專業技術,而是應用某種技術方法去做事的能力,其養成不是知識的獲得,而是行為的改變。因此,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一種行為能力的訓練,重在工作或學習的過程,而不在于其結果。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特殊性,職業核心能力師資隊伍的質量對人才培養質量起決定性作用。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具有國家職業核心能力培訓師和測評師資格的師資力量,推進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全面采用“OTPAE五步教學法”、“貫穿項目訓練法”,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性,注重團隊協作和過程控制。構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制定并完善相應的教師、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評價、管理制度,設立以鑒定所為主體的第三方培養質量評價管理機構,專門負責實施職業核心能力的考核評價工作,注重過程的督導與監控,做到“事前有培訓,事中有督導,事后有考核”。保障考核評價結果客觀真實,進而促進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質量的持續提高。

        3 以國家職業資格鑒定實現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考核評價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第2篇: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擬從民族藝術的重要性出發,來談如何借助美術教育來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審美取向,從而形成正確認知和理解民族藝術的能力,實現保護、借鑒和弘揚民族藝術的目的。

        隨著世界的多元化發展,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這充分帶動本民族的藝術文化走向新的高度。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隨之加強。不少人在吸收他國文化藝術形態過程中開始忽略民族藝術。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藝術無國界,求他但不能舍我。因為我們的民族藝術經歷千年的洗禮,如同碩大的礫石經過風雨的磨礪呈現出美玉一般,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藝術寶藏。這都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并將其發揚光大。在國際舞臺上,只有自己民族的東西才能博得喝彩,相反,他人的東西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又有幾分話語權呢?因此,本文擬從民族藝術的重要性,來談談如何借助美術教育來培養學生正確認知和理解民族藝術的能力。

        何為民族藝術?它是由民族共同體藝術家所創造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總體,每一個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藝術,每一種民族藝術都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征,民族藝術具有該民族所具有的藝術構造方式及表現手段。

        民族藝術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讓人們充分了解本民族美的文化,并給予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工作者創作的養分,使得創作賦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眼光。例如,“衣食住行”這個古人創造的詞語,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為,而“衣”字又排在首位,對人們來說有著突出的意義。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服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中國的旗袍可謂一朵奇葩屹立在世界服裝界,是什么成就了旗袍在今天服裝界的地位呢?這主要還是源于其自身強烈的民族色彩和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它體現了一個民族對服裝的詮釋,具有著鮮明的東方色彩。而且,旗袍的設計也體現了藝術設計者們對民族藝術的關注,它選用的紋樣、花式和制作工藝等等,無不體現民族特色。又如,苗族的蠟染,用蠟繪花于布而染,花紋分明。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藝,在蠟冷卻后產生的自然龜裂紋,染色后形成一種特有的裝飾效果。試問,用這樣的民族布藝來搭配服裝又怎能不令人耳目一新呢?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可進一步領會民族藝術美的內涵。

        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性化設計思想已成為21世紀的主導,但怎樣從五花八門的設計中脫穎而出呢?這就需要設計元素的重新組構,尋找自己的特色,而民族藝術與民族精神的加入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我們可通過實例來進一步說明。

        正如圖(1)所示,中國聯通的標志設計,選用了中國紅與中國結為搭配元素。兩個具有鮮明中國民族藝術特點的設計元素重新組構,充分凸顯民族文化,給國人一種親切感。在標志造型中,又有兩個明顯的“心”型,上下相連,體現著心與心的交流。

        圖(2)是靳埭強先生在八十年代為中國銀行設計的標志。該標志采用外圓內方的“孔方兄”為構圖元素。這一元素主要代表金錢滾滾的銀行。而且,在圖形中的“中”字赫然,簡潔明了地傳達標志的含義。從整體上看,標志選用了紅色,并在設計中融合了“天圓地方”,“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等設計思想。這些民族文化的加入,使得整個設計更有中庸之道,大氣沉穩,并且多了一些人情味,少了一點銅板臭,創造出一種溫馨和親和的形象。①

        由此可見,隨著創意產業的發展,藝術設計者們對傳統民族藝術元素的提煉也隨之加大。設計出具有鮮明民族藝術內涵的現代作品,不但對現代設計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如此一來,在面對民族藝術時,人們如何正確評判它就直接決定了民族藝術價值的發揮。這種根據自身的評判標準來對事物個性特征、構造方式和表現手段等等作出評價的心理活動過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審美。

        每個民族大都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具有鮮明的群體特性。這直接影響了審美觀念的發展。再加上世界的融合、文化的碰撞和藝術的交流等等,都帶領著民族藝術邁向一個新的高度,也使得審美觀念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簡單的說,一件好事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一件壞事同樣可以引起注意。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世界,一個民族的藝術往往會或隱或現的體現其民族特色與地方特點。這種民族特色優勢,很容易引起外人的興趣和關注,但它給別人呈現出的可以是有價值的、高品位的,也可以是淺薄的、粗俗的,甚至是偽民俗化的。

        須特別指出的是,在當前中國的民族藝術領域中,有人為凸顯民族性、地域性的行為,這表現出了淺薄和粗俗的一面。他們搜奇尋異,虧幽探秘,甚至對一些荒誕愚昧的東西大加展示,或牽強附會,任意夸飾,不顧應有的文化底蘊作表面文章。這樣的民族藝術可能會引起其他民族或其他國家的注意,但這不過是滿足人類的獵奇心理,而并非真正的美學欣賞。這樣的民族藝術無疑是自己給自己的一耳光,又怎么禁得起時間的推敲,最后的結果必然是消失在這大浪淘沙之中。

        因此,雖然任何優秀的民族藝術都是具有獨立的品格和豐富的審美內涵,但只有樹立正確的審美取向,才能正確評判它,才能為民族藝術披沙揀金,充分發揮其價值并發揚光大。

        而要樹立正確審美取向的方法有多種,其中借助美術教育是方法之一,即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認知和理解民族藝術的能力。

        在傳統的民族藝術教學中,傳授方式一般以“技”、“藝”兩種方式,雖然它們在中國傳統美術教育中有著重要的部分,但形式仍偏陳舊。在這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年代,老一輩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也要大膽嘗試新的想法,從而培養學生認知和領悟民族藝術的能力。

        第一,構建民族藝術的教育理念。

        美術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自身的責任和義務,提高自身素質,改變固有的教育教學理念,拓寬知識面,主動去探究和把握民族藝術深層次的東西,從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指導,培養他們對民族藝術的興趣,努力做到理念先行,真正從思想上認識民族藝術。如此一來,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開發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習興趣。

        教學模式的成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其內容的興趣程度。如果是老一套的灌輸模式,既枯燥又乏味,學生在學習當中會產生一種抵觸排斥心理,這樣的結果并不是我們大家想看到的。這就要求我們美術工作者要緊隨時代步伐,了解新東西、掌握新東西和運用新東西,通過自己的智慧把民族藝術的內容藝術地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正確地理解和認知民族藝術的內涵。

        此外,在筆者看來,教育是人與人的溝通。這就需要教師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考慮學生。當你自己是一名學生時,想怎樣學習民族藝術。這種投其所好的學習方式會帶來不錯的效果。例如,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地加入民族電影鑒賞課,或者是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些民族工藝品并將其在校內外展覽,展示他們對民族藝術的認知和理解,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成就感。我們的目的不是讓他們做的有多么好,多么精美,而是為了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學習民族藝術。

        中華千年的燦爛文化,為我們留下了絢麗多彩的民族藝術。這對藝術工作者來說,既是一筆豐厚的物質財富,亦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歷史給予了我們財富,我們就不能辜負它對我們的厚望,我們要將民族藝術發揚光大,就必須樹立科學的審美取向,正確認知和理解民族藝術的內涵,方能充分發揮其價值,這也是美術教育應有的題中之義。尤其是在這個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年代,美術教育對民族藝術的傳播將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共同的努力。

        注釋:

        ①錢定平.《logo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5

        參考文獻:

        [1]宋生貴.當代民族藝術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2]哈經雄,滕星.民族教育學通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 社,2001 .

        [3]郭黎蒞.關于民族藝術與美術教育的思考.河南鄭州:河 南省美術館,2008.

        第3篇: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 健康 認知能力 培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休閑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體質下降、肥胖、近視、休閑異化、網絡成癮、心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出現且逐步加重,體現出學生對自身學習生活統籌的失調和自身健康的重視不足。就大學而言,其育人屬性是第一職能,也是辦學特色的本質屬性和根本出發點,不管任何特色的高校,培育健康的大學生是育人的最基本要求。學生生活中的這些不良現象的存在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立足整個高等教育的宏觀視域,依照教育和人發展的客觀規律,首先從作為健康主體的學生著手,以清晰具體易于操作的大學生健康認知能力培養為起點和基礎,充分調動他們的內在積極性,多角度提高他們的健康認知水平,繼而提升他們的健康素養,提高他們健身鍛煉和衛生保健的熱情,循序漸進地提高他們健康水平。

        1充實大學生健康基礎知識

        健康知識的掌握是健康認知能力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健康認知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礎。從學校教育過程來看,我國學生自幼兒園入學到大學畢業,由于各級各類學校對教材的選擇與實施上也相對缺乏規范,使學生的體育與衛生保健知識幾乎沒有一定的系統可言,重復和疏漏在學生的學習經歷中普遍存在著。體育課堂上通常以學生的身體活動為主,考試時更側重于對體能和技能的評價,對學生體育衛生保健和相關基本運動理論知識的掌握要求很低,認知目標定向模糊。健康知識的缺失導致了大學生健康認知水平發展的嚴重滯后,也間接弱化了體育智能的作用,導致他們健康知識不夠,應有的運動習慣沒能養成,身體素質的發展缺乏規劃,他們眼中學校體育的學術地位和學科形象不斷下降。

        2強化大學生健康認知觀念

        大學生健康知識的欠缺也導致了他們健康意識的缺失和認知觀念的單薄,事實上,由于長期缺乏明確認知要求的學校體育經歷,幾乎扼殺了他們的認知需求,

        淡化了或者從來都沒能培養起他們強烈的健康認知觀念,這種觀念的淡薄直接導致他們健康知識的匱乏,健康認知能力與健康素養的提升也就困難重重,這和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如果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健康觀念和豐富的健康常識,他們就會自覺選擇適合自己的健身和保健方式,積極學習運動健身知識,養成良好的運動健身和保健習慣。雖然多數學生都會參與運動,但多數更傾向于選擇更具有娛樂和表現功能的項目,尤其是球類等具有游戲性的項目更受歡迎,對運動量、強度以及運動的時間一般只會憑感覺去控制,運動前后的熱身或放松很難遵循一定的健身規范,也不求去理解運動健身的生理學原理,這樣良好的健身習慣就很難養成,體質與健康的諸多問題也很難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大學體育教學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學生的健康認知觀念。

        3拓展大學生健康認知范圍

        大學一般都是在學分制主導下采取開放自主的選課形式,其實這種選課范圍非常狹窄,尤其是體育課主要在很多運動單項之間進行選擇,學科之間的缺乏聯系,具有融合、廣域、問題和活動課程等多項特征健康通識課程幾乎沒條件開展,更不可能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健康認知能力。這樣看似還學生以自由,促進他們興趣愛好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實則更容易導致他們在體育認知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導和約束,對健康認知的無意識,也很難在各種生理現象、健康知識及人的形體美之間建立廣泛的聯系。高校健康課程的設置及各項體育活動的安排既要通過書籍、網絡、電視節目等先進的教育及傳媒形式,彌補學生過去健康知識的不足,又要斧正他們的健康認知觀念,拓展認知范圍。健康基礎知識積累的不足直接導致學生健康認知意識、觀念的不強,健康認知觀念的淡薄又造成學生健康認知范圍的狹窄,這些因素無形中制約了學生體育認知能力的發展,也直接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科學的體育價值觀。大學應該嚴肅看待這一問題,把握高等教育的客觀規律,積極彌補學生過去健康認知能力的缺失,從培養學生的認知興趣、認知技能和認知習慣著手,不斷豐富學生的體育知識,更新修正學生的認知觀念,拓展他們的認知范圍,提升他們的健康素養。

        4、科學規劃大學生健康認知能力的培養路徑

        大學生健康認知能力的培養一般是通過教學過程實現的,課程建設、各種文體活動、校園文化環境等都是體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理論構件。大學應采取以“健康教育”和“終身教育”為主線的教學模式,以學生選課為核心,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課程建設上,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引入相關的理論知識,選擇性地和思想政治教育、三生教育、生命人體科學、醫學等學科或內容結合,嘗試開展公共體育核心課程等較為先進具有健康通識教育特點的課程和教學形式,進一步傳播健康觀念和知識,完善學校體育,嚴格健康標準。結合具體的養生保健案例,合理規劃教學內容使他們獲得愉快的健康認知與實踐體驗,進而獲得系統化的健身知識,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傳播基本醫學知識和養生文化,盡量拓寬他們的認知空間。在此基礎上,尤其要把終身體育觀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促進大學體育的生活化發展,尤其是將其和學生的休閑方式結合起來,使體育運動成為學生的健康認知活動中很自然的組成部分,保障課外活動的開展和校園文化的融入。另外,結合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健康認知方式的專題化和認知行為的藝術化也將是未來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一方向。

        第4篇: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范文

        關鍵詞: 日語聽力教學 元認知 元認知能力 研究

        一、元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1.元認知

        元認知(met cognition)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Fulavell)在1976年出版的《認知發展》一書中作出界定。根據弗拉維的觀點,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于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他認為,元認知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

        國內外諸多學者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研究者發現:在許多認知活動中元認知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元認知包括:口頭交流、聽力理解、閱讀理解、寫作、語言習得、知覺、注意、社會認知、各種形式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導等。元認知的提出,幫助人們從更深的層次上理解人類的學習過程,并使教師能真正把握學生自主與有效學習的實質。因此,在當前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踐中,以元認知理論指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2.元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是指那些“指向具體的認知對象的智力能力,如對某個具體信息的記憶、理解和其他方面的心理加工,如閱讀能力就是一種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是指對認知能力進行調節和監控的更高一級的能力,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過程進行認知的能力,是指學生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的能力,它是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表現為人對內心正在發生的認知活動的認識、體驗和監控。比如個體對自己學習“能力”概念的過程有所認識,能夠評價自己是否習得這一概念并能監控自己習得這一概念的過程。元認知能力包括個人怎樣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怎樣從已知的可能性中選擇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怎樣集中注意力、怎樣及時決定停止做一件困難的工作、怎樣判斷目標是否與自己的能力相一致等。

        在日語聽力教學中,元認知實際上就是學生在聽力活動中通過對自己、聽力任務與聽力方法的認識,準確地體察和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聽力活動,從而主動地、有效地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而元認知能力也就是在聽力活動中,自我認識、自我控制,以求得自我發展的能力。因此,在日語聽力學習中解決元認知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問題解決的水平和聽力水平的高低。

        二、日語聽力元認知能力的現狀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04、05、06級學生 182人)和平時課間與學生交流得知,當前我校日語專業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學習過程中表現的元認知意識淡薄,學生的元認知知識缺乏。元認知知識就是學習者對自身的認知特點、對學習任務的要求以及學習策略的知識。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聽力水平不能準確地定位,學習目標不夠明確,不了解自身的認知特點。當涉及到怎樣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的問題時,學生的回答是“多聽”。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對學習方法、策略的知識運用甚少,不能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特點選擇不同的學習策略,很少做筆記、很少運用詞根,只是簡單地重復、多聽。第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能力不夠。沒有認真地去反思、思考自己聽力水平提高的幅度、運用的學習方法的效度。

        對外語學習者來說,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水平直接決定著外語學習最終的成效。而語言本身具有的這種以交流為目的的特性,更使得對其自如的運用顯得迫在眉睫。“人們只是通過一種途徑習得語言,那就是讀懂和聽懂人們傳達的信息,或者通過接受可懂的語言輸入”(Krashen,1985:2)。對在校的日語專業學生而言,讀、寫能力可以在自身努力、教師合理引導的條件下達到,但是相形之下語言環境較為薄弱就成了聽和說的最大攔路虎。筆者在多年從事聽力以及專業日語教學中明顯感受到聽力能力的培養相較其它三個方面更為困難。

        三、元認知能力在日語聽力教學中的作用

        在外語教學中,聽力學習元認知就是指學生對聽力學習過程認知的認知,也就是學生對自己聽力學習過程的認知能力。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確聽力的提高受哪些因素的制約,在聽力訓練中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認知活動以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這樣就會大大地提高學生的聽力學習興趣、學習效率。

        元認知最早是運用在心理學領域的,但在聽力學習的過程中,也包含有感知、理解、記憶、體驗等一系列心理過程。個體對自己的這一系列心理過程進行監控和調節,充分發揮元認知的功能,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因為元認知在任何一種有意義、有目的的學習中都能起到積極的控制和調節作用,如制定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為什么都是同樣的教師授課,使用同樣的教材,卻有的學生成績好,有的學生成績差,這主要是由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具有更多的有關學習及學習方法、策略方面的知識,并善于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靈活地運用各種學習方法以達到特定的學習目標。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正相反,不能很好地運用各種學習策略。這就說明在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努力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已成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

        因此,在外語教學、聽力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即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所以,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聽力學習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日語聽力元認知能力的培養

        學生元認知能力的獲得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通過學生的自身學習經驗的積累自發的獲得;二是結合學科教學的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三是通過進行專門的元認知能力的訓練獲得。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后兩種途徑對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認為從元認知知識和意識的培養、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控這三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在實際的日語聽力認知活動中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1.元認知知識、意識的培養

        元認知知識就是有關認知的知識,即人們對于什么因素影響人的認知活動的過程與結果、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們之間又是怎樣相互作用的等問題的認識。在日語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在理論上介紹和講解語言理解的相關知識、聽力理解過程的特點、記憶、信息加工過程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聽力的本質。讓學生學會運用聽力策略,如上下文邏輯推理、集中注意力、合理聯想等,同時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尋找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是知識面狹窄,還是詞匯不夠;是記憶力差,還是語言知識薄弱。這樣就能使學生對自己的聽力狀況有了新的認識,能夠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合理地調整和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最佳學習技巧和方法。在聽力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閱讀不同類別的材料,增加知識面,了解各種文體的特點,提高聽力的理解度。通過聽前提出問題、聽后思考的訓練方法提高學生對聽力理解過程的元認知意識,學生先看問題,推斷材料的主要內容,判斷問題的類型,是屬于理解大意,還是推測作者的觀點;是考查細節信息,還是對詞匯含義的理解等,然后根據問題思考采用合理的策略。 通過這樣來提高學生的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水平,培養元認知意識。

        2.豐富學生的元認知體驗

        元認知體驗是伴隨聽力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它包括知的體驗和不知的體驗。弗拉維爾認為元認知體驗與元認知的知識有部分重疊,有些元認知體驗可以認為是進入意識的元認知的知識,如你會突然感到你目前處理的事情與你過去處理的某事很相似。如當學生感到自己的聽力水平達不到聽力教學目標要求時,就應嘗試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進行學習,最后確定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方法去練習以達到教學要求。教師應為其創造有利的練習(元認知體驗)環境。

        3.提高元認知監控能力

        弗拉維爾認為元認知的核心是對個人認知活動的監視和控制。元認知監控則是通過元認知的知識、元認知體驗、目標、策略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當人們完成一項任務時,首先是依據任務的要求和特征,運用元認知的知識選擇可施行的策略擬定計劃進行活動。與此同時,亦即在執行計劃、進行活動過程中,隨之產生元認知體驗,由于元認知體驗可能引起修改甚至放棄原計劃和目標,另確定新目標和計劃。可見元認知體驗是最活躍的因素,它既具有激發、指引認知調節、監控作用,同時又修正、豐富并發展元認知的知識。綜上所述,可見元認知的各成分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其中某成分功能的實現,往往需要其他成分的輔助和支持。學生主體在進行聽力認知活動的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認知對象,對自己的心理、興趣、愛好、動機、學習策略等不斷進行積極的自我監視、控制和調節,從而達到掌握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把握日語聽力學習的規律、學習要求的過程。在外語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是教授具體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學會和掌握學習方法,不能只是簡單的“授之以魚”,而應該更加注重“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反思的能力、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結論

        能力教育是當代世界經濟與科技持續發展的要求,是我國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元認知能力是學校外語教育需要培養的一項重要學習能力,因此,外語教學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上,這是外語教育、教學發展的一大趨勢。它有助于學生掌握學習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影響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在提倡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實現“培養學生如何學習”這一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改變目前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發展學生智力以及對個人今后的人格發展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由于元認知對聽力學習活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是一項重要任務。對于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也是一個重要教學內容,應通過研究元認知對元認知能力培養、提高教學質量來實現真正意義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蘇麗琴.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的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6,(2).

        [2]紀康麗.外語學習中元認知策略的培訓[J].外語界,2002,(3):20-26.

        [3]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石曉輝.元認知過程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沉陽教育學院學報,2003,(3).

        [5]張慶林.當代認知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6]劉培華,周榕.元認知與外語學習[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6).

        [7]李玉榮.元認知與反思型教師的培養[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1,(9).

        第5篇: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范文

        【關鍵詞】數學教師 師范生 元認知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C-

        0120-02

        所謂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即個人關于他自己的認知過程和結果以及與之有關的任何事項的認知。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部分內容。元認知知識是關于認知主體、認知任務、認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識,即人們對于什么因素影響人的認知活動,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并影響主體的認識;元認知體驗是主體在從事認知活動時所產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元認知監控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積極而自覺的監視、控制和調節的過程,包括制訂計劃、實際控制、檢查結果、采取補救措施等環節。本文試分析師范生元認知學習策略運用現狀及培養師范生元認知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培養的相關策略。

        一、師范生元認知學習策略運用現狀

        筆者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初等教育專業數學方向的學生元認知策略使用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你在學習數學各課程時是否制訂計劃;是否根據計劃定期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是否能根據不同的數學問題材料,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是否對同一道題想過多種不同的方法;是否做完題會進行驗算等。調查結果表明,問卷列出的所有元認知學習策略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使用得很少。在分年級的比較研究中發現,元認知策略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提高,反而有所下降,這也反映了師范生元認知能力的缺失。

        二、培養師范生元認知能力的必要性

        元認知策略是有意識地使用元認知知識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的計劃、安排、監控、調節和評價。它是發展師范生數學學習和教學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實現他們主體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成績和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少研究表明元認知能力強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比元認知能力弱的要好。培養師范生元認知能力能有效提高自身對認知活動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同時能改善他們認知能力的積極運用。元認知能力對認知能力的有效和靈活運用,具有監控和指導作用。師范生一般年齡在18~22歲,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有強烈的自我設計的愿望,但因缺乏一定的元認知策略和自控能力,結果既沒有也無法對自我進行審視和反省,當然也就不會有自我發展、自我實現了。因此,應培養師范生的元認知能力來促進他們認知能力的有效運用并提高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感能使師范生確立更合理的學習目標,能展示出更高的學習策略,并能對學習結果進行更好的自我監控。師范生不僅僅是學生,還是未來的教師,元認知能力的提高,不僅對自身的學習有益,同時對今后走上教師崗位,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三、師范生元認知水平的培養

        (一)教師有效指導和示范

        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應有意識地揭示知識的產生過程、展示思路的形成過程,為師范生元認知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有效的指導和示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將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的發現背景提供給師范生,通過設計問題情境,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數學定理、公式和法則的發現及推導過程、數學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過程。期間,師范生在思維上就會經歷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既提高了元認知監控能力,也增強了元認知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盡量將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師范生,并且還要讓他們將自己的思維過程也進行展示,引導他們在老師和自己思維過程中進行比較,及時修正與老師的差距;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學生思維過程的優劣,給予鼓勵和指導。同學們之間也能了解他們個體間思維過程的差異,看到自己的優劣。

        (二)豐富師范生元認知知識

        1.指導師范生通過文獻研究增加自身的元認知知識。為提高師范生元認知水平,教師應指導他們系統地學習國內外的元認知研究成果,掌握與其相關的現代教育理論,研究中小學生元認知發展的規律,更新自己的已有認知結構。還需認真借鑒其他研究者在元認知訓練中實施的方法,重視他們提出的實施注意事項,吸取他們的經驗教訓。

        2.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豐富師范生的元認知知識。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元認知知識的傳授,要讓師范生體驗到在數學學習上采用不同的策略或方法學習效果是不同的,讓他們意識到學習過程中存在著認知和元認知的過程,讓他們及時總結自己學習數學的特點及使用的方法策略,審視優缺點,揚長避短。同時,積極借鑒他人學習數學的策略或方法,逐漸提高對數學的特點及思想方法方面的認識。在解決某個數學問題時,引導師范生要想到解決這類問題有哪些方法,各種方法使用的條件與范圍是什么,哪種方法解決當前任務最佳,要有意識地選擇并運用最優化的方法等來豐富自身的元認知知識,提高元認知能力。

        3.在數學教育實習過程中豐富師范生的元認知知識。師范生要從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教學習慣、教學對象學習特點、心理特點以及學習水平、認知差異、教學內容、目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知識,有意識地增加思維技巧的元認知知識,同時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思維方式和特點,理解自身的思維水平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差異,克服重學科知識輕元認知知識的偏見和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習慣、改變重答案輕思路的陋習等。如,師范生在教小學數學時,不僅要非常熟悉小學數學課程的特點,而且要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征。

        (三)加強師范生元認知體驗

        1.加強師范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元認知體驗。師范生的元認知體驗是指對自己具體學習情況的判斷與感受。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數學材料熟悉度、對問題信息理解完整性、題目難度、解題信心、解題思路的清晰性、可行性等,感到難易適當,掌握情況較好,能夠取得成功時,會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和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產生緊張、失敗或煩躁等體驗可使師范生放棄或修正學習方法,尋求其中的原因。通過元認知監控,及時對學習活動加以計劃準備、評價與反饋、調節與控制,從而提高自己的效能感。

        例如,在學習羅爾定理以后,教師提出:“如果去掉羅爾定理中的區間端點函數值相等,情況會怎樣呢?”然后引導師范生通過畫圖分析,得出結論,當告訴他們這就是接下來他們要學的拉格朗日定理中值時,他們就能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然后繼續啟發引導:“是否還有其他的證明方法?是否可構造新的輔助函數?如果限制條件更少,問題的結論又會怎樣?”在各種數學問題的解決中滲透這種反思、自控意識的培養,能增強師范生的元認知體驗。

        2.加強師范生在數學教育實習過程中的元認知體驗。師范生在數學教育實習時,應熱愛數學教學工作,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充滿信心,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教材及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活動及時加以計劃準備、評價與反饋、調節與控制,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方式能讓學生容易接受,達到教學目的,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能感。同時,引導師范生把自己在教學中的感受和體會用日記的形式記下。如: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情景設計;數學思想方法的巧妙滲透;對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的感悟和運用;由于語言的表達欠妥,使學生對本節課的數學知識理解不好等。同時多聽優秀數學教師的課,感知并發展其中的“緘默知識”,以之為載體,反思自己所上的課,構建數學教學的個人知識等。

        (四)鍛煉師范生元認知監控能力

        加強師范生學習和實習教學過程中的監控、調節訓練,督促他們堅持進行學后反思、實習教學中寫后記。

        自我提問如貫穿學習始終,其對學習的促進效果最佳。教師在指導師范生學習時,應注意提醒他們時刻問自己:“我在做什么?”“曾經做過類似的題嗎?”“其解決方法有哪些?”等等。應讓學生學后注意反思:“做完題是不是驗算了?”“做錯了,問題出現在哪里?”等等,以激發他們元認知體驗的積極參與,鍛煉元認知監控能力。

        教學后記是教師下課后用筆記記錄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自我評析與反省,總結教學經驗和不足。教學后記主要記錄課堂教學中成功與失敗或學生們提出好的問題和建議等,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措施,從而形成自己的優良教學風格。其實,教師寫教學后記就是一個元認知過程。它是教師上完一節課后,進行總結、評價、改善、提高的一種強有力措施。孔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當然,師范生在實習教學中,要做到課后有意識地及時總結,就必須在課上提高元認知意識,增加元認知知識,豐富元認知體驗,提高自己對教學活動的元認知監控能力。因此,師范生在實習教學時應該經常自我提問,如:學生對本節課所要學的知識掌握了哪些預備知識,掌握程度怎樣?如何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導出新知識?需要補充和拓展哪些知識?針對不同知識的特點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手段,教學效果會更好?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碰到哪些難點,產生什么疑問,怎么處理?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了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否體現了?學生還有哪些困惑?學生有哪些收獲和建議?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是否完成?是否達到了自己的期望值?教學的組織是否恰當?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優化?是否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等等。

        總之,師范生的元認知能力對他們的學習及今后的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但是,元認知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堅持不懈的一點一滴逐步積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逐漸真正理解和掌握元認知知識,豐富元認知體驗,不斷地使用元認知來調節、監控自己的學習和教學。

        【參考文獻】

        [1]全.數學問題解決表征及元認知開發[J].教育研究,1997(3)

        [2]董奇.論元認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1)

        [3]皮連生.數學學習與教學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基金項目】2011年廣西教育廳科研立項項目(201106LX701)

        第6篇: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范文

        【關鍵詞】英語 多媒體教學 元認知能力 培養 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5-0088-02

        元認知能力從本質上展現了學生對于知識的自主學習及自主認知程度,決定著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時所持有的態度、興趣、動機等方面的情感,從而影響學生的實際英語學習水平。而多媒體作為趣味化、主觀性的良好教學手段,則在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來對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進行培養。因此,新時期,英語教師紛紛加強了對多媒體教學和元認知能力關系的研究,并著力開展了以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教學活動。

        一 多媒體教學與元認知能力二者之間關系分析

        1.元認知理論的內涵

        1976年,美國學者J.H.Flavell首次推出了元認知這一理論概念,他將人們在以自我意識為基礎開展思維的過程中產生的對于自我的反省、控制、評價、調節等方面的認知活動當做元認知。從本質上講,此種元認知是一種基于認知的另類認知,獨立于人們原有的認知之外,由知識以及體驗兩部分構成。其中,知識代表著人們對自身認知活動的影響因素,以及各影響因素的相互關系方面的認識,包括主體、對象、策略等方面,而體驗則是指人們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認知以及情感方面的體會,包括對于知識中策略的具體使用與監控。

        2.與多媒體教學的關系

        當前時期,多媒體技術已全面涵蓋了我國英語教育的教學工作,成為教師開展教學的必備手段,營造出了新的多媒體教學的模式,而此種模式與傳統模式之間的差異,便成為其與元認知理論之間的聯系。具體來講,多媒體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強有力的自主學習態度以及能力,能夠根據學習要求,制訂自主學習的目標以及計劃,并以目標和計劃為指引,選擇適合的學習策略,對自我學習過程進行自我約束與監督,從而在不斷調整學習策略的過程中,實現對于學習目標的達成,并對學習效果進行正確的評價。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元認知能力,所以,多媒體和元認知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3.多媒體模式的問題

        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視頻、音樂、圖片、文字、數據等學習資料,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充分實現了直觀化、趣味化、形象化,緩解了學生面對英語這門語言學習的長期性、理論性、枯燥性等方面的問題。但是,教師在進行多媒體的英語教學時,往往過度依賴計算機與多媒體技術,忽略了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未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同時,學生在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習時,普遍缺乏自我約束能力,致使多媒體學習的過程成為了玩樂時間,致使其元認知能力較為低下。

        二 多媒體英語教學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的策略

        1.體現教師教學的指導地位

        多媒體的英語教學模式產生了與傳統教學模式的諸多差異,在此種教學模式下,課堂開始重視學生的中心地位,而教師則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要想在多媒體模式下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英語教師必須強化自身的指導地位。具體來講,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應將自己定位成組織、引導、協調課堂開展的角色,通過問題、探究、啟發等,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逐步地將學生帶入自主學習的環境,使學生重點對學習的有效策略與方法進行學習,以提高學生對學習問題進行自主、創造性解決的能力。

        2.傳遞元認知知識與意識

        英語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時,必須著力加強對學生的元認知知識以及意識的傳遞,引導學生在新的教學模式中,創造出新型的學習模式,從而幫助學生實現高效的多媒體英語學習。以“Reading comprehension”方面的教育為例,英語教師要著力借助教材、網絡、試題中的資料,引導學生對不同風格、類型、內容的文章進行閱讀,幫助學生分析其開展閱讀理解學習時的有效方法以及學習策略,引導學生掌握自身閱讀理解能力的現狀,并為他們提供相關的建議,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借助豐富的資料、有效的手段,實施對文章的高效閱讀。

        3.組織體驗以及評價活動

        英語教師在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時,還應借助多媒體技術來組織豐富多樣的元認知體驗以及評價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達到對元認知學習優勢的有效體會,以及對于自身學習效果的準確評價。以教師為學生講解“writing”部分知識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選擇他們所喜愛的話題,收集相關的英文資料,并鼓勵他們為自身制訂具體的寫作目標,然后引導他們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來寫作英文的小型論文,使他們借助多媒體實現自主學習的管理。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其在自主學習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以及對最終的學習成果進行自主評價,幫助他們發現學習的不足與優勢,從而使他們構筑起高水平的元認知能力。

        三 結束語

        多媒體技術具有多方面的英語教學優勢,可以充分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達到對于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有效培養。因此,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一定要采取有效策略,借助多媒體提升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以通過元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

        第7篇: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范文

        苗竹波 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014035

        【文章摘要】

        由于我國學校英語的主要教學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學習與交流的能力,這一點是目前人們對于學校英語教學所達成的共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提高學生對跨域文化的認識能力,而如果學生想要真正成為具備多種文化的高素質人才,就應該逐步的提高自身對于文化的敏感性與識別能力。在學校英語教學中不斷融入文化教學,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這些要求都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

        學校;英語教學;文化認知能力;培養

        0 前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 我國與世界其他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頻繁,這就要求學校的英語教學能夠不斷的滲透文化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與跨區域文化交流能力。教師只有不斷的加深對學生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工作,才能夠增加學生對于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從而在了解文化的過程當中不斷的運用所學到的英語知識,增強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知識使用能力,從而不斷滿足國家之間經濟、文化與生活交流的需要,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1 培養學生文化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都認同語言能力是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聽、說、讀、寫這四項技能與社會交流能力又共同的組成了交流能力。曾經有學者說過:如果學生不懂得一種語言的文化習慣,雖然他這種語言的語音與語法都很好,也不代表他會使用這種語言。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師都是受到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雖然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學到很多的英語知識,但是卻不能夠把這些知識較好的應用到現實生活之中,這就導致學生雖然會英語,但是說不出來,嚴重缺乏了使用社會發展的交流能力。通過學者的研究,在社會生活當中,語言能力與應用語言能力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 培養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是我國當前學校英語教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而文化知識也是提高學生交流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文化教學,就是需要教師把外國文化中的歷史、典故、風俗習慣等作為補充教學的內容,從而達到語言教學的目的。所以,在學校的英語教學當中,處理應該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也應該培養學生語言的社會適應能力。在英語的教學當中,語言知識與技能并不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唯一內容,教師應該拓寬學生的文化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 這樣才能夠更加有效的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質量。

        2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認知能力的主要方式

        2.1 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與文化意識

        首先,由于語言屬于社會的產物,當然也屬于文化的一部分。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語言,都能夠充分的反映出其獨特的文化,語言作為文化的主要載體, 充分的體現出文化,能夠包含著大量的文化知識;而文化反過來又是語言的內涵, 能夠豐富語言的內容,二者是相輔相成, 不可分割的。但是,在我國大部分學校英語的教學當中,往往過于重視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語言背景知識的教學,把語言的背景知識與語言知識分割開來,不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與學習英語。

        其次,要想提升學生的整體文化認知能力,就需要培養學生對目的語國家的民族價值觀念。因為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 價值觀念也會千差萬別,這些觀念的差別都會通過語言表現出來。所以,在英語的教學當中,提高學生對目的語國家的民族價值觀念的文化認知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交際能力都相當重要。我國與西方教育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會更加注重體現個人價值,在整個社會中都能夠弘揚個性、表現自我,從而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個人價值。但是這種文化觀念對于我國的很多觀念來說都是相反的,學生平時所接受的觀念都是國家與社會的利益應該高于個人利益。因此,在學校英語的教學當中,應該做好培養學生對文化價值觀念、文化認知能力以及文化評判能力的工作。

        再次,應該讓學生認知目的語國家文化的思維方式。在英語學習當中,只有充分的了解到目的語國家在文化上的思維方式,才能夠更好的使用這種思維,站在交流者思維的角度上進行交流,從而與對方思維同步,逐步的產生感情的共鳴,真正的達到傳遞信息、交流感情與看法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國與西方的不同歷史文化、學生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會歷史等方面的影響,也導致東西方在思維模式上有著很大的差異。具體來說,英語思維模式一般都是直截了當、直奔主題,屬于直線型,而東方的思維模式則屬于螺旋形,一般都會先做出大量的鋪墊,使用內容的推理與暗示, 最后才會闡明問題。雖然這兩種方式都有不同的優越性,但是在兩種思維模式進行跨文化的交際時,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與障礙。所以,英語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英語思維模式,使學生了解更多英語國家的文化與風速習慣,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英語的學習。

        2.2 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

        因為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也應該緊密相連。在英語教學當中,一定不能夠把語言和社會文化知識分離開,如果學生不懂這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雖然他能夠熟練的掌握語音和語法,也不代表他能夠非常精湛的掌握這門語言。而我國在英語的教學但中更加注重的是對語言中語音、語調以及語法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對文化知識的傳授,這就導致了學生有較高的應試能力, 但是在真正的語言交流與文化認知上還非常欠缺。

        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幫助學生充分的了解西方的文化與價值觀念。例如,西方人非常注重自我與隱私,尊重不同的個性,學生在與西方人交流時就不應該涉及到這些內容,而是應該從天氣、周圍的環境等話題入手,這樣在交流的過程中才能夠避免出現令人尷尬的場面,所以,在與西方人的交流過程當中就應該非常注意。通過這個例子能夠非常明顯的看出文化認知能力對于學生學習與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國家之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也在不斷的增加,學校的英語教師應該不斷的更新教育理念,充分的認識到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與文化認知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跨區域文化交流的能力,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桂萬兵. 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11):33-35.

        [2] 李雅婷, 岳輝.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對異域文化的認識能力[J]. 考試周刊,2011,(57):20-22.

        [3] 劉羅斯. 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問價交際意識[J]. 師道:教研,2012,(2):41-43.

        第8篇: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范文

        關鍵詞:幼兒教育 音樂教育 社會化作用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0-0168-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從國家相關部門到每一位家長對幼兒教育越發重視起來,也逐漸意識到音樂在幼兒成長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在這一背景下,各種幼兒音樂類培訓機構蓬勃發展,并逐漸摸索出一個針對幼兒的教育模式,用以提升幼兒對音樂的喜好,挖掘幼兒的潛在能力。在幼兒音樂教育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最主要的一點是,在之前的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們普遍只注重音樂的認知功能,而忽略了音樂重要的社會功能。

        一、幼兒音樂教育的價值

        幼兒的音樂教育主要包括歌唱、欣賞、韻律培養,這三種方向教學形式豐富多樣。在歌唱教育上,主要需要運用語言功能,不僅鍛煉幼兒的言語能力,也結合舞蹈、表演的形式,鍛煉幼兒的協調能力。在歌唱的過程中,教師也會結合韻律進行教學,避免課堂的單調、枯燥,同時多方面地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模式,提高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感知能力,在此基礎上,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理解接受音樂創造的意境,鍛煉自己的認知能力和辨別能力。幼兒會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歌曲中的思想情感,體會作曲、歌唱家的感受,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二、幼兒音樂教育對幼兒成長的作用

        幼兒音樂教育不僅培養了幼兒對音樂的認知能力,也提升了幼兒的欣賞水平,提高了幼兒的基本素養。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發現美、欣賞美,進而得到全面發展。幼兒在0D6歲是學習音樂的最佳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學習培養也會直接影響幼兒以后的性格、能力,所以這種音樂培養對幼兒的成長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高幼兒的記憶力

        音樂培養可以提高幼兒的記憶能力。幼兒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有限的,他們對這個世界是陌生的,充滿著好奇心。在聽到一首新歌,或者看到一件新事物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這些新事物上。他們自己還會刻意地去模仿新事物或者學習這些新的歌曲,他們對音樂的高低音記憶得也很準確。而兒童的群體音樂活動,能給幼兒帶來良好的音樂體驗、感受與認知,使其獲得音樂記憶能力的培養。

        (二)提高幼兒的聽力

        幼兒的語言功能還未完善,在接受音樂教育時,常常存在吐字發音不準確的情況。這種情況,往往是幼兒的聽力功能有所欠缺。聽力功能提高上來,發音就會得到加強,歌唱得也會比較標準。一些研究調查發現,培養一個人的音樂聽力的最佳時間就是幼兒時期。在幼兒12歲之前,他的音樂聽力能力可以通過音樂方面的訓練得到提高,并且一個人的音樂能力與他的聽力能力有著非常大的關聯性,所以在幼兒時期接受的音樂能力的培養,是可以直接影響幼兒一生的。但是幼兒的音樂能力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在培養幼兒的音樂能力時,要注重訓練幼兒對音樂的節奏、旋律的掌控,提高幼兒的聽力。

        (三)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幼兒對音樂的欣賞一直是處于感知的階段,直接從聲音中獲得美感。他們對音樂的欣賞多是來自于自己的感受,缺乏理性判斷能力。如果一個幼兒能夠從音樂中獲得更多的美感,那么他的感知能力就會有基本的提升,他們對美的欣賞也有了初步的提升。幼兒對美的欣賞,會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產生一些聯想。特別是幼兒聽到鳥叫的聲音,會聯想到鳥的形狀;聽到馬叫的聲音,會聯想到馬的形狀。幼兒對一些歡快的聲音有著敏銳的直覺,會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所以,教師在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時,可以結合歡快的音樂,逐漸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四)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

        幼兒創造能力的提升也是音樂教育活動中一個重要的收獲。在音樂實踐中,有很多因素都能夠為培養幼兒的音樂創造力提供條件。比如演唱或者樂器的演奏活動,都是培養幼兒創造能力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對幼兒的培養中要注意加強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三、結語

        音樂對幼兒的審美、記憶、思維能力、聽力、創造能力等方面上都會有所鍛煉和提升,不H僅在幼兒的心智上有所突破和成功,還會帶動幼兒社會交往的積極性,使幼兒時刻保持開心、愉悅的心情,積極、健康地發展。所以,作為幼兒音樂教師,要積極利用音樂這一教育手段,有效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參考文獻:

        [1]朱佳翼.淺談音樂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作用[J].通俗歌曲,2015(12X):188-189.

        第9篇: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范文

        關鍵詞:想象力;隱形翅膀;體系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簡而言之,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利用孩子樂于探索的天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在給予他們足夠勇氣的同時指出行之有效的途徑,從而逐步引導、規范而并非限制、禁錮他們“幼稚的”感知與認知能力,進而幫助他們通過獨立思維建立起人生第一階段的“夢想體系”。完善而有效的“夢想體系”來之不易,但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親近外界、發現自我,培養孩子的認知與感知能力

        如何建立“夢想體系”,歸根結底在于如何培養想象力。首要指出的是,想象作為一種能力,它和“空想”有著本質的區別;想象,是建立在外部世界和內部自我的基礎之上的。換言之,一旦脫離實際,漫無邊際又不切實際的想象就會成為一種白日夢式的“空想”,這無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成長進步,甚至會造成他們性格與心理上的障礙與扭曲,從而讓行為與生活或者現實發生脫節。因此,培養孩子的想象力,首先應該引導孩子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系的紐帶,與此同時輔助他們與內部自我建立溝通的渠道,由此逐步培養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能力和對自我的感知能力。

        感知與認知能力是想象力的基石,豐富而積極的想象力是完善而有效的“夢想體系”的強大支撐。感知與認知能力的獲取與提高,在于讓孩子親近外部世界的同時發現內部自我。只有當孩子對外界產生了足夠的認知,起初空泛的想象才會變得有根有據,想象才能成為促進孩子身心全面發展的動力,夢想體系由此獲得萌芽的土壤。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的“啟發式”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有一個真實案例,家長在周末出游的實際教育過程中,看到了一座高山,要求孩子形容山的高,于是啟發式發問:“你看,那山多高啊,到底有多高?它高到了什么程度?”而孩子過內心思量所給出的答案是這樣的:“那山很高,高得幾乎可以摸到太陽了!”事后這位家長找到我,說:“你說多夸張?山高的能摸到太陽,這怎么可能啊!”作為教師,在拿“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夸張與想象開解家長的同時,我欣然意識到學生已經對他的所見所聞有了真情實感。當夢想照進現實的剎那,他小小的胸懷中不僅有了高山的形象,還有了一幅“旭日東升”的直觀景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象化藍圖指日可待。

        從表象到具象,鍛煉孩子的抽象能力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靈感的源泉。當孩子對外界與自身有了初淺的認知與感知后,引導與規范他們的想象力,使這種力量發展成為一種分析、思考與判斷相結合的思維能力,是“夢想體系”建立的關鍵節點。這種思維能力,就是抽象能力。

        確切地說,想象是一種自由的、發散式的思維工具,而抽象則是建立在想象基礎之上的有意識、有價值的主觀行為。在二元結構的世界里,通過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本質,進而再造一個具有一定高度的新形象,這一具象過程的依托正是抽象能力。當然,對孩子來說我們不能過分要求他們徹底領悟并且完全具備這一能力,但在課堂和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不斷培養他們的認知與感知能力,與此同時督促他們身體力行,以此不斷更新他們的視野,不斷充實他們的內心世界。在教育的實際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天真的個性,充分激發他們的探索求知欲望,動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由表及里引導他們進入知識的海洋和思想的圣殿。

        比如在教授孩子認識花草樹木的同時,要讓他們能夠抽象出一個燦爛而又完整的春天;而在描繪春天的同時,又讓他們依據親身體會具象到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等一年四時不同的景象。他們幼稚甚至可笑的作品,是他們思維與抽象能力日益完善的見證。其實,教育的目的并非在于培養一個個面目相同、行為相仿的群體,而在于培養一個個獨立、鮮活的個體。教育也并非簡單地傳道授業解惑,而貴在傳授學生生活本領,令其掌握生存之道。當孩子對課本和身邊的事物有一定的認識之后,具備了深入淺出的抽象能力,他們才能夠對生活里的人情事物心存感知,才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萌生最初的“夢想之芽”,他們的人生由此變得異彩紛呈與眾不同。

        啟蒙與自我啟蒙,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

        想象,幾乎是一種無所不能的思維活動,想象力其實質是主觀上借助思維活動以認識、區分并把握未知世界的能力。豐富而積極的想象力、規范而有效的思維活動過程,不但能夠彌補個人視野的局限,還能夠促進個人身心的全面進步。思維活動和其他任何人類活動一樣,日久天長會形成固定的模式與習慣。駕馭想象力,需要具備良好的思維習慣。然而良好的思維習慣并非與生俱來,需要后天經受科學的、艱苦的培養與訓練。

        就教育教學與孩子全面發展而言,良好的思維習慣在培養孩子想象力層面,能夠加速他們“夢想體系”的形成過程,并且促進這一體系的日臻完善,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這就要求師長和孩子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這一互動過程必定是長期的、持續的、相互的,而建立良性互動關系的渠道,是在教育尤其是培養孩子想象力過程中時刻在意師長的“啟蒙”與孩子的“自我啟蒙”。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一国产 | 综合在线精品专区 | 中文字幕在线手机一区 |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少妇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无线 | 在线亚洲欧美动漫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