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階段遵義的紅色旅游整體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與延安、井岡山等地的紅色旅游開發和發展存在很大的差異,為此,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重視加強遵義紅色旅游景區的產品開發。新時期我國旅游業更加重視在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的整合,各革命老區都在著手打造當地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資源。遵義地區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當地政府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結合當地的鄉村旅游資源,促進遵義旅游的全面發展。
一、遵義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資源整合中存在的問題
遵義地處中國大西北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當地氣候宜人,雨量充足,較適宜四季旅游。在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當地是的舉辦地,并設有故居、山革命烈士陵園、會址、習水四渡赤水紀念館等紅色旅游資源。與紅色旅游資源交相輝映的是當地具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比如董公寺全國鄉村旅游示范點、赤水風景名勝、湘山寺、金鼎山寺等,以及當地的各種傳統民俗等。這些都可以構成當地吸引外來游客的熱點,但是現階段在當地的旅游開發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使得遵義當地的旅游事業遠遠不及延安等紅色旅游景區。其一,受當地地勢的影響,地貌較為復雜,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備,加之,當地的經濟水平本身不高,發展遲緩,無法適應旅游事業的較快發展,信息技術條件和交通條件的障礙,使得當地的資源無法與社會共享,制約了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
其二,雖然遵義地區具有的紅色旅游資源較多,但是這些紅色資源較為分散,缺乏獨特的文化特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旅游資源之間的競爭不斷增加,各地區必須突出當地旅游資源的獨特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但是當地的旅游規劃部門缺乏對當地紅色文化潛力的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不高,吸引力不強。
其三,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當地的開發和保護對策實施不夠,很多古風古貌都被嚴重破壞。比如,當地對的會址實施免費開放政策,這對于宣傳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策劃人缺乏保護政策的完善,隨著進入游客的不斷增多,對旅游景點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使得當地的旅游資源商業化越來越濃,教育意義也逐漸淡薄,紅色旅游資源的古風古貌也逐漸丟失。旅游產業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產業,對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發展的同時必須在開發的基礎上注意保護,才能確保旅游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二、遵義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的對策分析
首先,針對遵義當地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當地應該進一步改善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業必須立足于滿足旅游者的食、住、行、娛、游、購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以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感受,而這些都必須通過改善當地的旅游基礎設施來不斷提高。比如,為了保證有更多的游客進入遵義旅游,當地可以加緊建設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等,讓旅游者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的進入旅游景區。對于當地政府部門來說,也應該出臺相應的扶助政策,通過吸引外資,不斷加強和改善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其次,立足于遵義當地的紅色旅游資源,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增強遵義紅色旅游對游客的吸引力。紅色旅游發展過程中,結合當地的鄉村旅游,讓兩者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紅色旅游的優勢和吸引力。比如,當地可以依托會址以及當年的當地的多次革命運動,建立主題公園,以主題公園的形式,讓旅游者體會在途中的艱難生活,與此同時,結合當地的鄉村文化,大膽創新,讓游客親身體驗當年的艱苦生活,并自己動手勞作,增加鄉村旅游在紅色旅游中的滲透。
最后,在將遵義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基礎上,注意科學管理,形成獨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對外形成鮮明的遵義旅游形象。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部門必須重新打造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拼配,設計一條可以將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整合在一起的旅游路線,建設獨具特色的品牌旅游區。比如,在讓旅游者體驗鄉村農耕生活的同時,可以設計相應的紅色旅游線路,讓人們在體驗到農家樂旅游地同時,接受紅色旅游的教育,體驗的艱苦生活,以鄉村旅游映襯紅色旅游,進而促進遵義旅游地多元化發展。
三、結語
關鍵詞:紅色旅游;資源稀缺性;第三產業;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7-0-01
一、貴州紅色旅游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持續高速增長,根據《貴州統計年鑒2011》的數據,貴州的國內旅游人數由2001年的 2100萬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12863萬人次,入境旅游人數由2001年的20.55萬人次增長到2010年的50.01萬人次。而據貴州省旅游局統計數據表明,2005-2010年貴州紅色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4380.71萬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03萬人次,紅色旅游綜合收入223.13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省紅色旅游呈強勢發展勢頭。
二、紅色旅游對貴州省經濟發展的影響
紅色旅游資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現在:
(1)紅色旅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如同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一樣,中國革命的歷史遺存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紅色旅游資源只有全國的部分省份的部分地區擁有少量,而且由于其的脆弱性使得紅色旅游資源因為受到自然或人為的破壞而越來越少。
(2)紅色旅游資源的脆弱性。紅色旅游資源主要包括革命紀念地、標志物及其所承載的基本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等,其中的記錄相關歷史的書籍、報刊,有紀念意義和革命精神的衣物等物品由于時間的流逝而很容易受到自然或人為的破壞,而建筑等也容易因為自然災害或人為的原因遭到破壞。
(3)紅色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和壟斷性。每一種紅色旅游資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意義和所代表的精神傳承,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其不可再生性,使得不可能再出現具有相同意義的歷史遺存出現。特別是以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所形成的紅色文化遺存,更具有壟斷性。
三、貴州省紅色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地理位置不佳。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邊陲,云貴高原之上,地形相對復雜。貴州省內部交通網絡建設由于地形因素而相對落后,使得很多紅色旅游景點的交通不便,可進入性較差,這也給紅色旅游的線路發展帶來了困難。交通設施建設已成為制約貴州紅色旅游發展的主要因素。
2.經濟水平偏低。貴州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省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偏低,而經濟總量不高使得針對旅游的投資額較少,導致紅色旅游景區內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亟待改善;而人均收入偏低,使得省內居民的旅游需求不足,難以對紅色旅游的發展產生帶動作用。
3.旅游經濟發展的觀念相對滯后、體制的創新性不足。如何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拉動貴州省旅游經濟的快速提升,實現貴州省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首先要轉變貴州省旅游經濟發展的觀念,進行體質的創新。而貴州在面對日益開放、多元化競爭愈演愈烈的市場環境下,仍然沒有完全地擯棄陳舊的發展觀念和模式,對旅游市場的培育未形成足夠的認識和創新。
4.管理和經營體制陳舊, 旅游管理者素質較低。目前貴州的紅色旅游資源仍屬多個部門共同管理,管理體制比較混亂,導致紅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受到多重制約,缺乏統一性和整體性。而管理者的嚴重疏忽,讓很多不法經營者違法經營,擅自提價、變相漲價,使得景區強買強賣的現象十分嚴重,嚴重地影響了紅色旅游景區的形象,降低了游客的“回頭率”。
5.紅色文化挖掘程度不深,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紅色旅游是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而大多數的紅色景區在開發時并沒有或很少融入貴州獨特的地域文化。而對紅色文化的挖掘程度也相對淺顯,部分景點的建設形式與展示內容雷同。貴州的紅色旅游基本上是以分散的單個的參觀點為主,未能很好地與貴州當地自然資源、風土人情相結合,嚴重的削弱了紅色旅游資源自身的經濟利用價值。
四、對于存在的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改變落后觀念,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貴州想要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只有改變落后的觀念,積極創新體制,充分認識到旅游業對社會經濟的重要性,將旅游業納入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切實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樹立全社會共同發展大旅游的共識。
2.加快紅色旅游發展規劃、進行綜合旅游開發。發展旅游業, 首先要有系統、完善、可行的旅游規劃。貴州省紅紅色旅游規劃的滯后性、非科學性還是非常的顯著。所以,我們發展貴州省紅色旅游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科學可行的旅游規劃。
3.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相關基礎設施。2005-2010年國家對貴州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建設投入8616萬元,地方財政投入3000萬元,引入民間資金11276萬元,有力地促進了紅色旅游的強勢發展。通過完善交通網絡,進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條件,形成便捷、快速的交通網絡,來提高旅游景點的可進入性。依托于景區景點及城市相關接待設施的完善,改善供水、供電、安全、衛生等條件,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
4.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客源共享。要發展好貴州的紅色旅游,區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從省內和國內兩方面來進行合作。一是加強省內各個紅色旅游地之間的合作,建立一個紅色旅游區,并創立一個旅游品牌,二是要加強國內各個紅色旅游大省之間的合作,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實施客源共享。
5.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結合生態資源,走有貴州特色的旅游發展道路。貴州除了比較有名的會址、黎平會議會址、四渡赤水、強渡烏江等紅色旅游勝地以外,還有婁山關、猴場會議等不為眾人所熟知的紅色旅游景區。只有深入挖掘貴州的紅色旅游資源,將貴州省內的紅色旅游資源結合起來,創建自己的品牌形象,結合貴州所特有的生態資源,走一條有貴州特色的旅游發展道路,才能更好地發展貴州的紅色旅游業。
參考文獻:
[1]胥思省,龍茂興.貴州省紅色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
關鍵詞: 漯河 旅游 旅游資源
一 漯河旅游資源的現狀
漯河市作為中原腹地,歷史悠久,在發展旅游發展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漯河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在舞陽縣發掘出土了8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和用猛禽骨管制作的七音骨笛。其中甲骨契刻符號比安陽殷墟甲骨文早四千年,比素稱世界產生文字最早的文明古國埃及的象形文字還早一千多年;而骨笛已具備七音節結構,可以吹奏旋律,在世界音樂史上屬最早的實物發現;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于公元前656年率八國諸侯在召陵會盟聯軍伐楚,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多國聯合作戰;東漢召陵人許慎,歷時二十二年編撰了中國第一部漢語大字典《說文解字》,它集文字、音韻、訓詁學之大成,是研究先秦以前文字的階梯和橋梁;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郾城決戰”大破兀術精銳“鐵浮圖”和“拐子馬”,旋又在穎昌(河南臨潁)擊敗金軍十二萬,收復中原指日可待,但南宋高宗先后發出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現商橋鎮戰”中率先沖陣,以少勝多,臨危不懼,最后馬陷淤泥,被金軍亂劍射死,尸體火化后留下箭鏃二升。岳飛用兵刃刻“楊再興墳墓”于石上,立于碑前……,等等一系列的歷史古跡,代表了漯河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現狀,而以彼岸寺經幢、小商橋、三絕碑及受禪臺、許慎墓為代表的190余處文物古跡,處處彰顯漯河歷史文化旅游博大精深,并以此為依托,形成了產業旅游項目;采取發展紅色旅游、工業旅游和歷史文化旅游相結合的方式,利用沙澧河風景區、、雙匯集團等知名品牌,積極發展人文自然風光旅游、紅色旅游和工業旅游。以文化促經濟,為我市的經濟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文宗字祖許慎故里、擁有曹丕代漢的歷史實證“受禪臺”和“三絕碑”、出土七音骨笛的賈湖遺址、小商橋風景區等一批歷史古跡,漯河發展文化旅游業優勢明顯,積極開發利用我市的文化資源,精心培育以許慎文化為主題,沙澧河風景區、賈湖文化、三國文化、小商橋文化相連接,城市景觀游、特色企業游、農業觀光游與古跡文化游相融合的特色文化旅游產業。一是圍繞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文化旅游項目。規劃建設4A景區標準的許慎文化景區,在市區建設許慎廣場、豎許慎塑像。以“受禪臺”、“三絕碑”為依托,建設繁城三國文化景區。配套完善小商橋景區旅游設施功能。以賈湖遺址為依托,建設有2道金牌接到處;抗金名將--岳家軍先鋒官楊再興在宋金”商橋之戰”中率先沖陣,以少勝多,臨危不懼,最后馬陷淤泥,被金軍亂劍射死,尸體火化后留下箭鏃二升。岳飛用兵刃刻“楊再興墳墓”于石上,立于碑前……,等等一系列的歷史古跡,代表了漯河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現狀,而以彼岸寺經幢、小商橋、三絕碑及受禪臺、許慎墓為代表的190余處文物古跡,處處彰顯漯河歷史文化旅游博大精深,并以此為依托,形成了產業旅游項目;采取發展紅色旅游、工業旅游和歷史文化旅游相結合的方式,利用沙澧河風景區、、雙匯集團等知名品牌,積極發展人文自然風光旅游、紅色旅游和工業旅游。著力打造漯河特色文化品牌,積極開發利用我市的文化資源,精心培育以許慎文化為主題,沙澧河風景區、賈湖文化、三國文化、小商橋文化相連接,城市景觀游、特色企業游、農業觀光游與古跡文化游相融合的特色文化旅游產業。一是圍繞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文化旅游項目。規劃建設4A景區標準的許慎文化景區,在市區建設許慎廣場、豎許慎塑像。以“受禪臺”、“三絕碑”為依托,建設繁城三國文化景區。配套完善小商橋景區旅游設施功能。以賈湖遺址為依托,建設賈湖文化大園。開發舞陽北舞渡古鎮,建設北舞渡旅游區。二是圍繞“兩河四岸”開發城市景觀游項目。打造沿河景觀帶,建設體現“歷史漯河”、“文化漯河”、“生態漯河”、“園林漯河”、“田園漯河”、“現代漯河”等為主題的濱河游園。對市區現有的跨河大橋高標準實施美化、亮化工程,做到“一橋一個主題”。發揮沙澧河水資源優勢,削坡厚堤,拓寬水面,積極開發水上文化娛樂項目。結合漯河經濟社會發展特色,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旅游項目。
二 區域旅游資源研究的內容
如何發展漯河市旅游?結合漯河實際情況,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著手:一是以許慎文化為代表,整合漯河歷史文化資源。許慎文化需要與周邊的賈湖文化、小商橋文化等有機聯系,成為立體性的漯河特色文化。二是要給傳統文化賦予現代文化氣息,突出漯河食品名城特色。漯河不單有雙匯火腿、臨潁方便面等現代食品,更要有舞陽豆腐、北舞渡胡辣湯、繁城牛肉、郾城驢肉作為補充,打造一條龍式的文化旅游大餐。將現有的古代文化和現代農家小吃相結合而形成特色“農”文化,趨使有傳統文化和現代名吃相結合的特色“食”文化……多種文化的發展是以許慎文化為靈魂,形散而魂聚,統馭于許慎文化之下,形成漯河特色文化的合力優勢。三是將現代旅游與購物旅游有機結合,依托漯河雙匯火腿、臨潁方便面等現代食品,更要有舞陽豆腐、北舞渡胡辣湯、繁城牛肉、郾城驢肉等文化旅游大餐,形成“游漯河,購產品”的游、食、購相結合的獨特“購”文化。四是開展年度“經典經文”大賽活動,形成獨具魅力的市民文化。從學校抓起,背誦經典;從單位抓起,學習經典;從社區抓起,宣傳經典。打造漯河經典文化,使外人一踏上漯河這片土地,就能被濃濃的漯河特色文化所感染。
三 區域旅游資源研究價值
關鍵詞:會展旅游;紅色資源;產業;節慶
一.會展旅游的概念及特點
會展分為會議和展覽,會議包括了協會會議、政府會議和企業會議等;展覽可分為針對專業人士及普通觀眾的展覽。會議或展覽的舉辦,吸引了大量參與人員在舉辦地進行信息交流、貿易洽談、技術合作、人員拜訪和文化交流等,這些人員又成為舉辦地旅游景點的重要客源市場,完成吃、住、行、游、購、娛等一系列活動,從而帶動當地交通、商業、旅游、餐飲等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會展旅游業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以嶄新的形象迅速崛起,并成為一些城市發展第三產業的支柱。可以說,會展旅游正是依托舉辦各種類型的會議和展覽活動而產生的一種旅游形式。
目前,會展旅游已經成為改善當地旅游業產業結構的一個支點,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動力,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參會者消費能力強。由于參會人員多數為公費出行,比較注重會展舉辦地的旅游環境。二是會展的持續時間較長。據調查,一般會展旅游者的平均停留時間會超過三天以上,比一般的要多。三是會展受季節影響小。會展參與者會按會展的舉辦時間安排參會,受氣候和季節的影響較小,促進了淡季時段相關旅游服務產業的發展。四是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會展的舉辦不僅增加了城市的就業機會,同時也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
會展業與旅游業同其他產業的互動是會展旅游發展的基礎,只有充分實現會展業與旅游業同其他產業的良性對接,才能促進會展旅游的健康發展。本文結合遵義的城市特點,提出了在紅色文化推動下的遵義會展旅游發展的三種發展模式:紅色旅游資源依托型發展模式,產業依托型發展模式和節事活動依托型發展模式,為遵義會展旅游提供了可行性建議。
二.紅色遵義會展旅游的發展模式
(一)紅色旅游資源依托型發展模式
近年來,遵義以“轉折之城,會議之都”為主線,打造了一系列知名會展品牌和旅游精品,相繼舉辦了茶博會、酒博會等展會。遵義旅游資源得天篤厚,具有很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會展旅游的興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遵義旅游業發展速度減慢所帶來的問題,為整個城市轉型期的旅游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遵義會展旅游在發展上抓住了良好機遇,但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國內其他城市(諸如成都、貴陽、昆明等)會展旅游的快速發展,已對遵義會展旅游構成了有力的競爭。會展旅游在遵義的發展充滿了機遇與挑戰,遵義會展旅游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促進會展旅游健康、穩定發展是值得遵義人探討的問題。
遵義有著非常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主要有會址、總政治部舊址、街、婁山關戰斗遺址、山烈士陵園、四渡赤水的各個渡口、習水四渡赤水紀念館、浙江大學西遷博物館,遵義縣革命委員會、遵義縣群眾大會會場等 80 余處。同時,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全國十大紅色旅游基地之一,12 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30 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掘地方文化特色成為辦展取勝之本。依托紅色資源發展會展旅游,可舉辦紅色資源為主題的會議,發展會議旅游。遵義可舉辦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內涵為依托的各類紅色旅游景點的旅游推介大會,比如遵義紅色旅游推介大會等,這類會議主要是有政府主辦,向本省或全國展示本地區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通過與各地的參會者(主要是其他地區的旅游局、旅行社等)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相互的發展。可在紅色旅游景區修建大型紅色主題的會議酒店,遵義紅色旅游景區都有著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交通便利的生活環境,是優雅、安靜的開會場所和。依托精神這一紅色文化品牌構建“會議之都”,重視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給參會人員以輕松和休閑的感覺,會形成良好的會展旅游發展模式。
(二)產業依托型發展模式
產業依托型發展模式是以遵義本地的優勢產業為依托,發展會展經濟、培育會展品牌,培育具有遵義產業特征的會展旅游,形成具有吸引力和遵義本地特色的旅游形象。此發展模式從展覽項目著手,以既有優勢產業和潛在產業為依托,做出科學規劃,培育本地品牌,不斷提升遵義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提升整體的旅游形象,促進其會展旅游的發展。目前,遵義的主要產業包括白酒、茶葉、竹子及竹子加工和煙草等,其中白酒、茶葉和竹子等都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作為中國著名的酒文化城市,遵義主辦的“酒博會”已經逐漸凸顯了品牌優勢;悠久的種植茶葉傳統和優良的茶葉品種使得其茶葉加工制造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為“遵義茶葉博覽會”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也形成了大型國家性的茶葉展會;辣椒,作為遵義市的一項傳統優勢產業,已近兩百多年的歷史,且種植面積廣,以“朝天辣”聞名,遵義綏陽縣更有“中國辣椒之鄉”的美譽,遵義蝦子辣椒專業市場被稱為“中國辣椒城”。其中,“第六屆全國辣椒產業大會暨貴州國際辣椒節”就是在遵義舉辦的,其成功使遵義這座城市再次聲譽鵲起,為遵義發展會展旅游提供條件。深挖產業優勢,結合本地特色,創建以產業依托的各類品牌展會,為參加會展的參展商和觀眾吃、 住、行、游、購、娛的一條龍服務,會為遵義的旅游業帶來了巨大收益。
(三)節事活動依托型發展模式
節事活動依托型發展模式是以“節慶活動”或“節慶旅游”為主題,使游客在會展中深刻體驗和領悟到當地文化精髓和內涵的旅游模式。游客在參與節慶活動的時候是將該項活動作為該地文化的典型展示來對待,希望通過參與得到探奇、求知、歷險、交流、體驗的快樂。因此,游客首先關注的是節慶活動本身與會展的關系,幾乎所有的游客都希望在會展旅游地節慶期間到達,可以觀賞到許多在平時見不到的景觀,如歌舞、游戲、民俗等。其次關注的是感受和體驗當地節日的歡樂、輕松、愉快和熱烈的氛圍,滿足他們希望在會展旅游中獲得身心的愉悅的出游動機。再次,通過節慶會展旅游活動,對當地文化進行較深入的學習和探討,加深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產生文化認知的樂趣和文化交流的心理美感。遵義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以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著稱,并有充滿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可舉辦有深厚紅色文化內涵、少數民族風情為特色的各類文化節、藝術節等會展旅游活動。比如“紅色旅游攝影節”、“苗族風情節”等獨特性、權威性的節慶活動,依托民俗文化和紅色旅游資源不僅提升了遵義對外的形象,而且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本地區和外地游客,促進了本地旅游經濟和旅游文化的繁榮。
三.小結
遵義會展旅游產業要發展,需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不斷完善會展旅游產業的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通過開展多層次、多種類的會展旅游活動來吸引游客,創造商機,進而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形成一個以紅色旅游資源、本地區產業和節慶活動為主題的會展旅游的核心經濟群。
參考文獻:
[1]周曉梅. 旅游學概論.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2
[2]劉華芝. 論城市會展旅游的開發利用. 經濟論壇. 2004.12
[3]王保倫. 會展旅游發展模式之探討. 旅游學刊. 2003.01
[4]王春雷. 中國會展旅游發展的優化模式構建. 旅游學刊. 2002.2
一、六安市旅游地文化市場營銷策略研究
1以鄂豫皖區域合作為基礎,建立統一品牌下的無障礙旅游區市場營銷成功在于迅速發現和培育適合自己的模式,失敗在于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模式。鄂豫皖3省山水相連構成了大別山區,形成了“樸誠勇毅、不死不休”的大別山精神和大別山紅色文化。這里是的搖籃,先后創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從這里走出的把由此誕生的《八月桂花遍地開》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2首著名歌曲唱遍全中國。同時3省文化背景同根———同是楚文化的影響區和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楚國的都城從湖北省荊州的古城郢都,到楚頃襄王時代遷至河南淮陽的陳都,在楚考烈王時代最后遷都到安徽壽縣,即壽春,從而使壽縣成為楚國最后的都城和楚文化最后的集中地。因此,可以建立以文化同根為背景的鄂豫皖大別山文化旅游區域合作聯合體,建立統一品牌下的無障礙旅游區,互為旅游目的地,互為旅游市場。尋求在主導性競爭品牌———楚文化旅游資源旗幟下的旅游資源空間整合,凝聚在品牌文化旅游資源旗幟下的旅游資源區域性整合,有利于構建更為清晰的旅游線路產品和差異性體驗活動產品,擴大旅游者體驗活動空間;同時也帶來擴大化的市場的影響范圍,消除區域間惡性競爭。目前,鄂豫皖3省6市36縣大別山紅色旅游區域聯合體已經成立,業已取得很好的效果。2以山水為基礎,文化為亮點,形成統一品牌下的差異化定位產品六安有許多好山: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園區;有好水:淠史杭灌區、五大水庫以及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有好茶:中國十大名茶———六安瓜片;有好吃:金寨吊鍋宴、壽縣的大救駕以及各色小吃等。以本地山水旅游資源為基礎,以楚文化大環境為亮點,處處體現文化氛圍,合理利用和配置空間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形成統一品牌下的差異化定位產品。文化是休閑之基,特色是休閑之魂,環境是休閑之根,質量是休閑之本,因此開發文化旅游資源不能為開發而去開發,必須和本地的自然旅游資源結合起來,使文化不僅僅體現在觀賞中、領悟里,還要在吃、住、游、娛等各個方面體現文化的氛圍和特色,做到使游客能常住、常留、常來。3以市場需求導向,將文化做深,市場做透發現需求,就能發現市場。引導需求,就能引導市場。創造需求,就能創造市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社會需要不斷提高,在基本的物質層次提高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更多地關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極大增加。這是潛在的巨大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市場。楚文化在中原地區根深蒂固,對后人的思想、文化、道德、習俗影響至深。如安徽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壽縣是楚文化最后的集中地,可以圍繞壽縣眾多的文化遺跡和典故,開展文化溯源之旅。例如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典范的“時苗留犢”的典故,“投鞭斷流”“風聲鶴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等成語膾炙人口。結合現在很多文人墨客文化、思想溯源的需求,以文化旅游為切入點,以市場導向來整合資源、開發產品、打造品牌,將文化做深、市場做透。4以項目為基石,將產品做精,產業做強我國是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國家,歷史不曾中斷,各地的文獻、典籍、名人、典故很多,但是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上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有說頭、但很少有看頭”;我國也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在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中,同樣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有看頭、但很少有說頭”,最終兩者都是“沒有玩頭”。就其原因是:它只是一種概念性產品,一個概念性產品在市場上是不可能有作為的。在某種程度上,從資源到產品的轉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需要以自然和文化旅游開發項目為基石,不管你有多少看頭和說頭,最后都應該有搞頭,即項目的開發。如在文化旅游開發方面,可以唱響一首老歌和民歌、拍攝一部經典影視、打造一張永恒的名片等。目前提及六安的影視作品有:安徽軍旅作家寫的“歷史的天空”“歷史的進程”,提到六安城和壽縣的炎劉鎮;“四十八個日日夜夜”講的是六安蘇家埠;電影“小花”講的是大別山的故事等。六安更是有許多好聽的民歌,如《八月桂花遍地開》《再見了,大別山》《月亮走,我也走》《天堂寨》等,楚風漢韻大型鼓舞《壽州鑼鼓》等經典文化品牌更是膾炙人口。“六安瓜片”可以成為六安永恒的名片。“六安瓜片”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始源元朝,貢于明朝,明代徐光啟在《家政全書》中記載: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六安瓜片也出現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六安瓜片”在2001年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獲“茶王”稱號。借助于這些項目開發,將產品做精,產業做強,形象做亮,最后形成六安自身的產業品牌。
二、結論
六安歷史文化悠久而厚重,楚文化、紅色文化、茶文化等地域文化資源豐富,具有較高的文化旅游開發價值。但由于經濟發展條件及旅游開發條件等的限制,六安市旅游地在楚文化、紅色文化、茶文化等結構性創新以及文化資源價值外部化和顯現化等方面挖掘得不夠。六安市文化旅游應在旅游文化內涵上進行深度的開發,加大對外營銷宣傳力度,建立以鄂豫皖區域合作為基礎,統一品牌下的無障礙旅游區;形成以山水為基礎,文化為亮點,統一品牌下的差異化定位產品;采取以項目為基石,將產品做精,產業做強等營銷策略,以保證六安市文化旅游能夠快速和健康地發展。
作者:趙懷瓊陸靜單位:皖西學院六安市旅游局
這些年來,凡是去過仁(懷)習(水)赤(水)一線旅游的客人都會這樣戲說:仁懷大接待,赤水大旅游。仁懷人辦酒席,赤水人收錢。這些聲音不外乎傳遞著這樣一條信息:仁懷只是過境游,而不是真正意義的目的游。發展旅游產業,仁懷人沒少費功夫。早在1994年3月,仁懷還只是縣的時候,決策層就有超前的大思路,將旅游業定為繼酒業之后的又一支柱產業來培植。同時,還將茅臺作為國際旅游區來規劃和實施。就在茅臺酒廠集團公司二期技改投資億元資金,配套修建國酒文化城的同時,仁懷在財政并不富有的情況下,也多方投資8億多元,打造了諸如“美酒河摩崖石刻”、“巨型茅臺酒瓶”以及“國酒門”等10多處人文景觀,并夯實了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可是,到“十五”期末,旅游這一產業在該市GDP比重中還占不到1%,也就談不上對縣域經濟的拉動和支撐。占有神秘茅臺這一無與倫比的旅游資源,卻留不住遠方的客人,形不成產業,這是仁懷市在發展旅游產業中遇到的最大尷尬。難題如何破解?新一屆仁懷市委、市政府班子,在總結近10年發展旅游業的經驗和教訓后尋找到了答案:集中全力挖掘和開發獨具魅力的神秘醬香之旅。
仁懷境內旅游資源可分為綠色(自然生態)、紅色(文化)、白色(赤水河鹽運文化)和醬色(國酒文化)四類。這些綜合性都很強,但現實的情況是綠色生態的競爭明顯弱于鄰近的赤水和習水,紅色資源只是淺層次開發,且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不大,白色資源割據一方,力量微弱,唯有醬色資源才是仁懷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優勢資源。茅臺集團對仁懷市旅游業的重新定位也作出了反應,廠市通過座談,就開發神秘醬香之旅達成了一致共識。據悉,仁懷緊緊抓住茅臺酒廠集團公司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工業旅游示范點這一契機,將以茅臺古鎮為中心的茅臺旅游圈作為龍頭產品進行打造。茅臺鎮作為歷史文化名鎮,將為游客送上神秘醬香之旅的完美體驗,而市區所在地的中樞,將作為茅臺旅游圈的大后方,為游客提供休閑、娛樂、洽談商務的場所。在做旅游項目的規劃時,該市以酒文化為靈魂,將醬香酒文化始終貫穿于旅游產品的情景設計之中。
通過三年的改造,使其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讓游客在中國第一酒鎮處處感受到濃濃的酒文化氛圍。龍頭產品是一個地區最具壟斷性、帶頭性和標志性的旅游產品。仁懷旅游的龍頭產品,是茅臺酒的原產地茅臺鎮及其周邊。為了充分利用旅游資源,該市將文化之旅和河谷生態之旅有機緊密結合。凡產美酒之地,其山水必美,把酒臨風,游山玩水,別有一番情趣。對游客來說,在青山秀水中感悟酒文化無形中又增添了茅臺酒是原生態的健康酒的印象。美酒與釀酒之水關系密切,對此,仁懷市決定茅臺鎮上的釀酒人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都要舉辦盛大的祭水活動,讓游客在神秘的茅臺河谷體驗茅臺酒的釀造和儲藏過程,自然會產生探秘美酒的愿望。
如何讓遠方的客人留下來,這是仁懷市和茅臺酒廠決策層在開發神秘醬香之旅中思考的最為核心的問題。也就是怎樣使仁懷旅游業從過去的過境游變為目的游。
旅游項目建設和旅游產品開發是加快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力抓手,仁懷市將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出臺獎勵扶持政策,推進國酒茅臺工業旅游、酒文化旅游、紅色旅游項目建設,建成茅臺旅游古鎮、“茅臺國酒城”,完善四渡赤水紀念園配套服務設施,實施泛鹽津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建設,推進“仁懷市白酒工業旅游點”建設,打造“茅臺故事”影視基地。大力開發特色旅游商品、特色餐飲。努力構建以國酒工業旅游為支撐,融酒文化旅游、紅色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為一體,娛樂、餐飲、購物、中介、物流、信息等完美配套的旅游目的地。加大旅游宣傳營銷力度,著力展示“世界第一蒸餾酒品牌”、“國酒之心”和“國酒文化之都”旅游目的地形象。
貴州省仁懷市不僅是國酒茅臺的故鄉,也是四渡赤水時戰斗過的地方,擁有極為豐富的紅色文化,在這里留下了魯班戰斗遺址、長干山住址、明廣寺魯班戰斗指揮所等眾多紅色遺跡。
四渡赤水中的第三渡發生在仁懷市茅臺鎮,是在戰略轉移中,從被動轉為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點,是后紅危為安的關鍵,可以說,勝利從茅臺三渡開始。。
在具體操作中,仁懷市與茅臺酒廠著重從六個方面著力:一是把千年古鎮茅臺鎮的改造以體現國酒文化為主線,以古樸、渾厚為特色,恢復傳說中和釀酒相關的古跡,以美麗的民間傳說故事作貫穿,達到各相關景點的有機和諧。讓游客體味到古鎮厚重的醬香文化底蘊,使其美名口口相傳,名揚四海;二是凸顯參與體驗的神秘醬香之旅。茅臺酒歷久彌香,游客不但可以體驗到釀造過程,還可以在儲藏過程中融入自身愿望,打造茅臺集團的企業游引領仁懷降香文化底蘊茅臺文化;三是旅游資源的整合。美麗的赤水河谷能夠讓游客體驗美酒之源,悠久的古鹽道能夠讓游客領略因商促酒的美酒發展歷史,感人的故事能夠讓游客感受茅臺酒的愛國情懷,啟動仁懷鏡內古鹽運文化古路的打造,對在仁懷鏡內紅色路線(亮點梅子坳街),舒適的溫泉能夠讓游客在品嘗美酒之后放松身心;四是旅游商品的開發;五是茅臺領軍的降香文化、在仁懷的紅色文化、歷史遺留的鹽運文化的品牌形象設計與營銷策略;六是政府在旅游發展中的角色定位與企業作用的發揮。
仁懷以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大,人多地少、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為此,仁懷把植樹造林作為保護國酒基地生態環境、綠化仁懷、涵養水源、富裕農民的民心工程來抓,在全市范圍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造竹工程,累計投入上億元資金,造林3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逾40%。
也就是說,仁懷如果沒有青山綠水環繞的和諧生態,也就沒有盛產美酒的源泉,更談不上品牌強市和旅游興市。仁懷苦心經營生態文明城市,目的就是為了踐行科學發展觀,實現仁懷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仁懷挾“包裝精品景區、提升城市形象、推介特色魅力”“三板斧”挺進旅游市場。“黔北第一勝處”懷陽洞高調亮相,四渡赤水紀念塔重新修整……同時認真落實遵義市委、政府“三百里竹廊”政策,堅持“生態包裝”,神秘的赤水河已被層層翠竹染綠。
“仁懷變靚了!”這是外地游客和仁懷市民的感慨。如今的仁懷城區,大塊“酒”字方磚鋪就的人行路邊,花池整齊、行道樹飄香;街道上,寬暢整潔、市民文明有序。一個嶄新的酒都呈現在世人面前。
仁懷市結合深厚歷史文化的實際,以“做好酒文章,走出酒天地”為發展定位,推介特色魅力。為充分展示旅游特色,仁懷市借第二屆中國酒都文化節舉辦酒令擂臺賽,立體、全面、動感地展示中國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論文摘要:分析了河南省國家級旅游資源的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討論了河南省國家級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價值、成效和意義。提出了促進河南省國家級旅游資源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一、河南省國家級旅游資源綜述
國家級旅游資源指的是國務院及中央、國家有關部門同意(批準、核定、評定、確定)公布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旅游資源。
河南省現有15種國家級旅游資源,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漢族地區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其數量共計203處(含一處多種的國家級旅游資源)。
上述203處國家級旅游資源中,有l7處為一處多種的。如龍門石窟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白馬寺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風穴寺及塔林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國家森林公園,中岳廟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漢族地區道教全國重點宮觀,殷墟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雞公山既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紅旗渠既是國家水利風景區又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鄂豫皖蘇區烈士陵園既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又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嵩山既是國家地質公園又是國家森林公園還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云臺山既是國家地質公園又是國家森林公園還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水利風景區。
河南省國家級旅游資源以歷史文化遺產為主,這類資源的數量最多,影響最大,而這些資源又主要集中在鄭州、洛陽、開封等城市,這也是河南省旅游資源的特色和優勢所在。一處多種的國家級旅游資源,更能夠說明此處旅游資源的多重價值和重要性,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應該著重予以宣傳,提高其知名度,在旅游市場中樹立起“品牌資源”的形象。同時,對于這些多重的國家級旅游資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更應該加大投資力度,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旅游產品優勢,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體現資源本身的特色,真正把“品牌資源”轉化為“品牌旅游產品”。
二、河南省國家級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首先,當地政府重視是首要條件。早在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就做出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決定,指出,要把旅游業作為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列入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2001年7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更是在《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實施方案》中指出,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及旅游業發展的工作重點是在“十五”期間,集中力量重點開發一條以鄭州、開封、洛陽三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核心的黃金旅游線路;在規劃建設的四個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區中,有三個是國家級旅游資源,即嵩山、伏牛山和太行山。同時,在培育的18個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旅游精品景點中,也有13個是國家級旅游資源:龍門石窟、少林寺、白馬寺、河南博物院、紅旗渠、殷墟、虢國墓、太吳陵、石人山、王屋山、云臺山、喳岈山、雞公山。由此可見,河南省政府在開發利用省內國家級旅游資源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做出了相應的規劃,以發揮其作用和優勢,促進旅游業更好的發展。
其次,旅游企業需要調整好自己的營銷策略,打好“古都”、“黃河”、“功夫”、“尋根”、“賞花”的旅游品牌,積極提高服務質量,圍繞在國家級旅游資源基礎上開發起來的拳頭產品,針對市場進行不同的產品重組和深層次開發,充分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使旅游資源得以真正有效地利用。其中,旅游線路的設計就是旅游企業進行營銷的核心部分,針對河南省國家級旅游資源的特點,可以圍繞三條主線進行開發,即歷史文化遺產線路、宗教文化旅游線路和紅色旅游線路。一方面,河南省有8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9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集中在鄭州、洛陽、開封、安陽等幾座城市及其周邊,可以以歷史文化遺產游為主題,充分發揮河南作為一個文化遺產大省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嵩山少林寺等國家級旅游資源,作為以佛教為主題的景區、景點,可使河南省的佛教文化旅游大放異彩。同時,河南省共有5個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9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新縣被國家旅游局定為“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建設重點縣,確立了它在武漢、鄭州及周邊地區客源市場的地位,在北京、鄭州、武漢等大中城市組織紅色旅游推介活動,先后參加在武漢舉行的鄂豫皖紅色旅游研討會和大型推介活動,促成“——鄂豫皖紅色之旅首發式”,舉辦了河南省百萬青少年“紅色之旅”文化節啟動儀式。一系列的推介活動使武漢、鄭州主客源市場增長穩定,周邊游客絡繹不絕。以新縣為中心,聯合其他有關國家級旅游資源進行紅色旅游線路的開發,也是一條利用國家級旅游資源,實現其效益的途徑。
自1995年以來,河南省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積極響應國家旅游局開展的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號召,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城市有關部門的共同參與下,按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檢查標準(試行)(修76訂本)》以及《附加項目檢查標準》,投入到創優活動中來,在名城旅游業的發展史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中,鄭州、開封、安陽、濮陽和洛陽經過努力,已先后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由國家旅游局制定,國家技術質量監督局(現為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分別于1999年、2003年的《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是我國在旅游標準化建設方面的一個創舉,自1999年以來,河南省國家級旅游資源的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積極投入到國家等級旅游區(點)的創建活動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據統計,現有34處國家級旅游資源已創建成為國家等級的旅游區(點),其中,2A級有8處,即偃師縣商代尸鄉溝商城遺址、禹縣均臺均窯遺址、焦作市群英湖風景名勝區、濟源市濟瀆廟、輝縣市百泉、新鄉縣京華園、新鄉潞簡王陵、鶴壁三興康樂村。3A級有4處,即洛陽邙山陵墓群、洛陽千唐志齋石刻、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三門峽甘山森林公園。4A級有22處,即洛陽龍門石窟、洛陽白馬寺、嵩山地層構造國家地質公園、紅旗渠、北宋東京城遺址、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三門峽虢國墓地、云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石人山風景名勝區、焦作博愛青天河風景名勝區、安陽殷墟、崦岈山國家地質公園、嵩山風景名勝區、濮陽戚城遺址、南陽內鄉縣衙博物館、開封鐵塔公園、新鄉京華園景區、信陽南灣湖風景名勝區、信陽雞公山風景名勝區、洛陽嵩縣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鞏義康百萬莊園。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特別是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河南省國家旅游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將越來越多,我們應繼續貫徹落實有關政策法規,依法增強大旅游的發展意識,一處多種的國家級旅游資源由于分屬多個部門,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上要協調好各種關系,避免矛盾沖突。
三、促進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第一,要使河南省的國家級旅游資源發揮其自身的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就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其進行有步驟的重點開發,而開發必須在保護的基礎上和可行性分析論證的基礎上進行,使之與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發展相協調。開發不能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因為旅游業早就不是人們原以為的“無煙工業”了,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會帶來工業排放和工業垃圾,而且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也會給目的地的環境帶來不可估量的破壞,因此,尋找開發與保護的平衡點是河南以及所有旅游目的地所要解決的問題。焦作的成功
經驗值得借鑒,由于實施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焦作實現了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的轉變,2004年,焦作云臺山景區黃金周期間的游客人數達到全國第8名,門票收入達到全國第5名,超過了故宮,焦作旅游業異軍突起,由此產生的“焦作現象”更是引起了全行業的關注。
第二,盡管河南省8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已經有5座成為了全國優秀旅游城市,但是,南陽、商丘、浚縣三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仍需要繼續努力,爭取早日成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另外,河南省雖已有了27處國家級旅游區(點),但還有170處尚未創建,這些尚未創建的國家級旅游資源應積極努力,爭取早日成為國家級旅游區(點)。
第三,認真貫徹落實2005年l2月通過評審的《河南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并在發展中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規劃確定的嵩山文化旅游區、南太行山山水生態旅游區、伏牛山休閑度假旅游區、桐柏一大別山紅色旅游區、豫東平原文化旅游區。五大旅游區涵蓋了多處河南省國家級旅游資源,如嵩山風景名勝區、焦作太行山獼猴自然保護區、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
進一步實施“主打少林、帶動中岳、整合資源、同步培育”的品牌帶動戰略,通過整合培育,中遠期逐步打響“至尊中岳”品牌,形成以少林寺為核心的強勢旅游產品。加強品牌運作策劃、總體規劃,整治老景區,開辟新景區。
一、區域概況
抗戰時期,重慶為戰時首都,數以萬計的企業、學校、近8萬噸黃金搬遷至此,是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二戰時期,它作為中國的戰時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遠東戰場的指揮中心名揚海內外,同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一起被列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四大歷史名城。八年抗戰,為重慶留下了數以百計的抗戰陪都文化遺址。
歌樂山山洞片區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西南部,區內林木茂密,被譽為“山城綠寶石”;時期,隨著政府西遷,山洞地區行政機構、要員公館林立而成為事實上的戰時行政中心,被譽為“小陪都”。
二、旅游資源定量評價
根據普查,確認的旅游資源單體共 98 處,按照《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旅游資源的分類,山洞所占主類資源的匯總情況統計如下(表 1)。
從表中可以得出,山洞人文資源遠大于自然資源的比重,其中遺址遺跡類比重超過 50%,歷史文化價值頗高,是旅游開發的重點所在。
二、旅游資源定量評價
(一)旅游資源類型多樣,文化旅游資源特色突出
山洞片區含有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既有歷史文化類資源,又有自然生態類資源,是一個鄉鎮、山地森林、抗戰陪都文化集中的區域,最突出的幾大類資源是抗戰陪都文化、袍哥文化、山地與森林景觀。而本區因其歷史原因,抗戰陪都文化名區久負盛名,在大文化背景下,每一類旅游資源都具有突出的特點和性質。無論從整個區域的知名度還是部分景區景點的知名度,山洞抗戰文化遺址在全市甚至全國、海外都有較高的聲譽,如官邸、美齡樓、馬歇爾公館、林森公館、美齡舞廳、林森墓等。
(二)自然旅游資源以良好生態環境基礎上的山地森林景觀為主要代表
山洞背靠沙坪壩區天然大氧吧――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山洞地區植被密集,空氣清新,具有豐厚的山林鄉村資源,自然資源覆蓋地文景觀、生物景觀、水域風光和氣象氣候四大主類。
(三)人文旅游資源以陪都文化為突出代表
山洞地區人文資源相對突出,擁有范圍覆蓋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人文活動和旅游商品四大主類。據統計,山洞轄區抗戰文化遺址共79處,現存遺址36處,包括市級文物6處,區級文物 15 處,待定文物 15 處(保存完好但未定級的 11 處,急需修復且未定級的 4 處),其余 43 處已被毀。由此可見陪都旅游資源類在人文旅游資源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
三、開發現狀
(一)文物遺跡破壞嚴重,未得到有效保護
山洞陪都遺跡居多,但得到有效保護的不多,大量抗戰歷史遺址遺跡失管失修的情況嚴重。除極少數革命歷史文物外,其他遺址遺跡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二)基礎配套設施落后
山洞旅游資源相對完善,但地區的可進入性差、周圍旅游環境惡劣,基礎配套設施不足,在旅游區域沒有看到景區標識牌、信息引導牌等基本旅游設施。
四、山洞旅游開發建議
(一)結合旅游市場發展現狀,對該區旅游開發進行精準定位。
先前的旅游規劃多從旅游資源的角度出發,較少考慮旅游市場需求因素,與旅游市場脫軌嚴重,造成旅游項目無市場,旅游規劃未能落地實施。在此后的旅游規劃中應從市場角度出發,對接游客需求,從市場定位、旅游形象定位上吸引游客。
(二)旅游開發要重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
旅游資源是旅游開發的基礎。旅游資源有物質形態的,也有非物質形態的。對于物質形態的資源,如遺址、遺跡、文物,要保護;對非物質形態的資源,文學、藝術、精神等,要挖掘、弘揚。山洞抗戰陪都文化旅游資源,不僅有大量物質形態遺產,而且有大量的非物質形態遺產(如文學、戲劇)。在旅游開展過程中開發與保護并重,增加抗戰陪都文化旅游的內涵,不至于形成“ 空殼”開發,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資源開發應重點突出,彰顯旅游特色。
資源開發循序漸進,主次分明,對體現陪都文化、尋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資源點(片區)重點開發,開發過程中結合旅游規劃目的,準確包裝,充分體現旅游特色。
(四)與周圍景區協作,打造精品旅游環線。
山洞周圍旅游資源富集且品質較高,有國家AAAA級景區――歌樂山森林公園、磁器口古鎮、歌樂山烈士陵園、紅巖革命紀念館。山洞資源比較單一,憑一己之力很難將市場做大,與周圍景區加強合作,共同打造集陪都文化、抗戰文化、紅色文化、古鎮文化、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山洞抗戰遺址――歌樂山森林公園――烈士陵園――紅巖革命紀念館――磁器口”精品旅游環線。
(五)旅游營銷信息化,通過開展節事旅游來增加市場知名度。
關鍵詞:紅色藝術;城市形象;南昌
南昌是聞名全國的革命圣地;紅色文化是南昌城市形象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元素。城市形象的設計和定位意味著城市自身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性和優越性。紅色革命圣地的標簽是南昌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南昌有關紅色文化的藝術內容包括紅色歷史遺跡,如紅色繪畫、紅色雕塑、紅色歌舞等。要想運用紅色藝術資源提升南昌城市形象,就要立足南昌的現狀和歷史,整體規劃城市定位和發展方向,運用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途徑來實現。
南昌市委、市政府多次對南昌城市形象進行了官方定位。2005年根據《南昌市城市總體風貌規劃設計方案》,市政相關部門提出了“彩色南昌”的整體城市設計構想。“彩色南昌”概念的主色調包括“紅――藍――綠”。“紅色”強調南昌光輝的革命戰爭史,作為城市特征的主要表象;“藍色”以河湖水系為主,寓意南昌獨特的自然景觀資源,體現“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特色;“綠”寓意南昌在未來的發展中,將城市建設成與自然生態相結合的“綠色山水花園城市”的人居環境。在《南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文件中,明確提出將南昌建設成“中國水都”的城市建設目標。“綠色山水府”既符合南昌的自然資源優勢,又與未來的發展政策相對應;“紅色英雄城”的定位符合南昌的歷史文化地位和傳統。
在未來發展中,結合南昌城市定位,運用紅色藝術提升南昌城市文化形象,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突出特色,建立南昌“紅色英雄城”的形象識別系統
“城市形象信息識別系統”是城市文化形象建設的重要途徑。國內外許多大都市都結合城市發展定位和特色,建立了風格各異的城市形象信息識別系統。所謂城市信息識別系統,是指通過對城市發展理念、行為和視覺形象進行全面的規劃,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媒介技術,塑造與眾不同的城市形象,并獲得社會認同的一種城市形象設計方法。結合“綠色山水府,紅色英雄城”的城市形象定位,南昌城市形象信息識別系統的設計應注重以下內容:首先,在城市識別系統的設計中應突出紅色主題,在標識,如文字、色彩、宣傳口號等的構思設計時融入紅色藝術元素,并在城市主辦的大型活動中注重對紅色主題的宣傳。例如,七城會在南昌召開時提出“紅色英雄城,綠色七城會”的口號,突出了紅色主題和綠色人文景觀的發展理念,塑造和加深了南昌的城市形象。其次,在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突出紅色藝術的表現主題,包括紅色歌舞賽事的品牌化推廣,紅色繪畫藝術作品市場的開發,紅色藝術創意產品園區的建設等,突出南昌紅色主題,增強城市社區居民對南昌“英雄城”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2 注重網絡平臺的宣傳效應,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藝術節慶活動
城市形象的提升依賴于媒介的有效傳播。塑造南昌城市形象,既要考慮紅色文化底蘊,建立具有紅色革命精神氣質,富有朝氣開放發展的南昌城市形象;同時還要注重信息媒介系統的應用,通過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媒介對南昌城市形象進行推廣,擴大社會影響。
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維護離不開新聞媒介的宣傳,隨著信息媒介技術的普及和更新,網絡、微信等數字媒體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塑造南昌城市形象,可利用現代化數字媒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廣南昌城市文化,加深人們對南昌城市的印象;通過媒介宣傳吸引人才和經濟投資,帶動南昌社會經濟的發展。
舉辦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藝術節是傳播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徑。“在信息傳播多元化、全球化、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的現實語境下,城市形象對外傳播需要借力于節事活動(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的助推。”[1]“節事活動是一個能夠集中展示城市風貌、多層次傳播城市信息的媒介,具有獨特的傳播效應。”[2]藝術節慶活動對紅色資源的挖掘與運用,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南昌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3 打造紅色旅游專線,建立紅色系列主題公園
以南昌為中心,加強與周邊擁有紅色旅游資源城市的合作,構建紅色旅游服務網絡,形成紅色主題旅游專線,打造“綠色山水,紅色文化”相融合的城市公園。
江西是革命老區,革命前輩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歷史的腳印,有很多讓后輩追憶的紀念圣地。這些地方自然環境優美,是很好的旅游資源。以南昌為中心構建旅游服務網絡,形成紅色主題的旅游專線,可發揮資源優勢,突出紅色文化,彰顯南昌人民團結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
現有公園風景優美,其多數是依山水資源而建,缺少明確的主題。結合南昌城市形象的發展和定位,可通過招商引資的形式建設系列主題公園,如“園”“將軍園”“英雄事跡園”等。主題公園的建設既可滿足人們休閑、健身、娛樂的需求,又可陳設紅色藝術雕塑、繪畫,組織紅色歌舞演出活動等。通過欣賞紅色藝術,不僅可以凈化人的心靈,還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促進城市形象的建設和傳播。
4 增強居民紅色文化藝術情懷和素養,自覺維護南昌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形象的維護,需要依靠城市居民的城市文化認同和維護城市文化形象的自覺行動;城市居民的文明素養和道德水平是城市形象維護的重要支撐。“英雄城”的稱號是市民的驕傲;父輩們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南昌人民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人們總是自覺地維護這種精神。紅色文化的精神特質孕育了南昌城市居民待人熱情、吃苦耐勞、誠信無欺的社會氛圍和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無形力量。
“紅色英雄城”是南昌的宣傳口號,也是南昌城市精神的象征,w現著南昌人民的群體價值觀和信仰。南昌的城市精神是南昌市民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建設和居民文化品位的導向,是全體市民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指引。
居民是城市形象的推介者;居民素質是城市形象的綜合反映,直接影響著外來者對南昌城市形象的印象和看法。因此,應通過多種形式提高城市居民的紅色文化素養,使其在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并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從而促進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何國平,王瑞應.廣州亞運會與廣州城市形象對外傳播[J].對外傳播,2010(11).
[2] 李宗城.節事活動與城市形象傳播[J].當代傳播,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