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心理與學校心理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開設積極心理教育課程
基于積極心理學觀點,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著眼于學生心理疾病的預防和矯正,還應拓展到促進全體學生的心理品質積極發展。而最近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報告中,也提到了要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依據自身個性和潛質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把積極心理教育引入學生的心理教育中,既是教育的目標方向,也是達成教育目標的有效方法。而關鍵是要轉變心理教育理念,并據此改變心理教育課程設置的內容,將積極心理教育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在現行的心理教育中加入積極的部分,突出積極心理教育的主旨。
積極心理教育涉及的領域和內容十分廣泛,它不僅涉及人的個體心理發展,也涉及與其相關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領域,而且涉及同學、教師、家長、社會等多個對象。所以,積極心理教育的實施過程不可能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所以除了要設置積極心理教育的課程外,還要注意積極心理教育中隱性課程的影響。除定期開設有針對性、具有心理教育意義的主題活動,在平時的班主任工作、團隊活動、學校管理工作、班級活動中,都應當注重進行積極心理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施加積極的影響,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積極向上、健康的人格。同時將積極心理教育融入多種活動課程中,不僅可以使廣大學生拓展思維、豐富想象,還可以激發學習興趣,陶冶情操,鍛煉意志,訓練技能,大幅度提升心理素質。
二、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積極心理教育
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積極心理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學校教育中的任何一門學科不僅具有知識、技能的價值,還具有能力、方法價值,以及興趣、需要、動機、態度、意志、品格等心理素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加強心理訓練活動,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良好心理品質的塑造均有無可比擬的功效。
從教學情境創設來看,教師需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合理地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營造一個學生樂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環境,激發學習的興趣,獲得相應的積極情感體驗,使學生積極動起來、活起來,在活動中掌握知識與技能、生成情感。從具體的教學過程來看,教師需要通過引導、暗示、感染等多種方式,給學生更多的參與、表現的機會,推動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挖掘潛力,進而增強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從學習評價來看,相比于傳統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輕能力、重知識輕情感的片面性評價方式,教師更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良好表現、是否積極參與學習,是否有所成長,潛能是否得到開發等,重在激勵性評價。此外,模仿性是學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而模仿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性格的塑造過程。學生常會以自己崇拜和愛戴的教師作為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具備愉快、樂觀、積極進取、自信、自尊、自愛等良好和積極的心理品質,用自己得體的舉止、積極穩定的情緒、高尚的情感、健全的個性去影響學生,使學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和心理互助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積極心理學也認為“反思是一種思考,一種對事物的關注,一種對人性的傾聽,周全的反思是對生命、生活、生存意義的探尋”。學生只有通過自我教育,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實現。要充分相信學生,鼓勵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盡可能地挖掘自身潛能,有效調節自身情緒,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努力保持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從而使自己能夠更加積極、健康地生活。
四、促進家庭與社會協同開展積極心理教育
教育作為一項涉及千家萬戶利益的社會事業,是一個綜合性系統工程,不可能僅僅是學校的事情,需要家庭、社會的有效配合。所以,在開展積極心理教育時,要建設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協作的一體化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將更有利于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健全的人格。學校可以開展一些針對家長的關于積極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適當地引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幫助家長擁有積極的心態,給予孩子獨立自由的空間,傾聽孩子心聲,與孩子一起幸福成長,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質和效果。同時,學校要盡可能充分合理地運用一切積極的社會力量,盡可能使學生得到來自家庭以及社會的積極、正向的影響,使學生的心理潛能得到有效開發,個性得到和諧發展。此外,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利用網絡等現代化手段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教育。如建立心理網站、創建QQ群、微信群等,不僅可以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也便于師生、生生、家校之間傳遞訊息,互通有無,溝通情感。
2.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方向點滴談——訪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增強陳虹,吳九君,李益倩
3.韋氏兒童智力量表在學習障礙的診斷和干預上的價值張微,宋紅艷
4.小學生工作記憶廣度與心算能力關系研究——以五年級學生為例張麗華,徐微
5.國內近十年來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評李嵐
6.兒童的閱讀障礙與眼動王福興,陳珺,段婷
7.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資優教育模式初探黃騏
8.積極心理學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促進孩子大腦發展,并設法成功陳虹,吳九君
9.生態模式下的多動行為咨詢和治療——一例小學生行為問題矯正的案例報告王軍利
10.我不想孤單——一例初中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輔導潘蓓蕾
11.封面人物檔案
12.青春期教育過程中的嘗試與體會封華
13.高三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干預周博
14.正視抑郁心理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黃愛武
15.離異家庭孩子主要心理問題及應對技巧周麗華
16.小學品德教育與勞技教學的有效整合顧建英,湯麗娟
17.高中生睡眠問題解決策略初探李云希,劉醴湘
18.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杜紅梅
19.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數學教學中王文貞
20.花開無聲文有聲——作文教學四步走孫玲玲
21.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努力匡正的心理誤區(一)閻立欽
22.班主任應妥善用"怒"謝濤
23.讓學生學會微笑李磊
24."南風效應"對教育的啟示王銀華
25.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召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啟動大會孫燕,劉欣
1."馭人"才會"育人"黃鶯
2.教師自我效能感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重要影響洪秀敏
3.國內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探析曾靜雯,黃建偉,藍敏
4.以心為本走向美好幸福——區域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梁劍玲
5.心理測試課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初探韓鑫桐
6.讓"孤雁"不再孤單——農村初中單親家庭學生"孤雁"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對策施建國,朱文英
7.關于心理活動課的幾點思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翟寧
8.用"敘事"的態度話說校園"手機依賴"林盛
9.心理咨詢中空椅法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熊猛,葉一舵
10.為你驕傲為你幸福——小學生"交往困境"心理輔導個例唐敏
11.我學會交往了李立軍,趙立平
12.教師情緒管理培訓初探余明
13.相悅身心靈——身心靈全人健康模式工作坊側記李微
14.淺析高考考生的考試應激和心理調適洪水蘭
15.習作教學與小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左海電,樓說行
16.善待學生學習中的錯誤孫金翠
17.班主任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軍田光華
18.前進路上誰是對手——淺談中學生競爭心理高常霞
19.中學生計劃學習的盲點及對策宋紅艷
20.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學科中的滲透汪良英
21.信息動態
22.話說賞識教育與欣賞式探詢單海林
23.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情緒調節高手雷泓霈
1."涂鴉"也是一種風景劉寶山
2.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繼承與發展白玉萍
3.學校要倡導"心本教育"吳發科,任旭明
4.新瓶裝雞尾酒——對心本教育的認識和理解陳萍
5.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學習不良青少年的社會行為問題探究張連云
6.青春期教育對提高初中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的探究金燕
7.積極心理學在積極教育中的應用——英國學校"慶祝優秀品質"項目陳虹,吳九君
8.淺析心理輔導活動課中的"課堂回應"潘蓓蕾
9.生命的歷程川,梁輝燦
10.我是一個不幸的人——一則高三學生危機干預輔導案例周有玉
11.喚回東風靠什么——由一則"戒除網癮"的教育案例引發的思考張慧曉
12.教師生命質量的失落與找尋廖娟,張雁軍
13.用愛心為學生護航——班主任工作的點滴反思唐中云
14.信息動態
15."積極心理教育走進懷柔實驗小學"心理活動觀摩課觀后感陳虹,吳九君
16.一個都不能落下顧建英
17."立體式活動"促進班級學生自尊自信品質發展的探索林群安
18.讓小學低段學生從懶散走向勤奮鄭潔賢
19.小學生習作心理淺探石井
20.培養良好學習心理促進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李娜
21.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周成潔
22.建立與小學生溝通的橋梁金星輝
23.摩霄志在潛修羽會接鸞凰別葦叢——走向完美的人格塑造(下)閻立欽
24.你的表揚我難以承受毛春鏵
1.教育也應多"變頻"吉祥棗
2.對中小學懲罰教育的心理學思考陳明利
3.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及重建張晶
4.青少年親子沖突研究概述尹紅霞,時公衛
5.中職生自我和諧與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廖友國,林燕
6.青少年型人格障礙形成與干預對策吳偉強
7.優化教師心理品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楊敏毅,鞠瑞利
8.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有效教學評價研究毛春梅,張玲,張愛
9.毛毛蟲在歌唱——學會成長黃莉莉
10.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解開心結,重塑心靈王曉慶
11.從孤獨中走出來——人際交往心理輔導個案陳靜琴
1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談學校心理教師的情緒調節黃海亞
13.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科學填報中考志愿李家華
1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學生的認知建構黃寧
15.快樂地牽起孩子的手張鳳玲
16.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錢進春
17.潛移默化,相機熏陶——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周帥群
18.以人為本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應——浙江省德清縣禹越中學創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概述高江春
19.教育是一種發現張立敏
20.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發展的積極訴求李正
21.當代家庭的監護誤區及其應對策略王穎,王相武
22.別讓愛成傷害陶慧
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是通過科學方法研究學與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是應用心理學的分支[1]。教育心理學涉及到教育現象、教學心理與學習心理等方面。中小學武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之路通達的必經之路,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宗旨的具體詮釋。在中小學武術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成敗歸因等心理因素應得到教育者的重視,對此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現象因遵循的教育心理原則進行研究,無疑能促進中小學武術教育的健康長足發展,實現武術教育的強身強心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
2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武術走進中小學的充分性
2.1武術走進中小學符合全面發展教育的方針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學科。體育教育是一種身體的教育,體育應該回歸到教育中去。武術作為中小學體育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內容和形式都與我國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宗旨相符合、相一致。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我國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全面發展教育才是我國教育的宗旨。中小學處于基礎教育的階段,在整個教育階段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和奠基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此階段,學生在學校承擔的學習任務十分繁重,家庭的期望、課業的壓力、體育鍛煉的缺乏等諸多因素導致了學生體質連續25年下降。因此,“教師應當把關心學生的健康、發展學生的體質作為重要任務”[2]。武術作為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不僅能鍛煉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調節神經,促進智力發育,使學生以健康的體魄,飽滿的精神完成學習任務;武術文化中蘊含的武德品質和尊師內容更能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美德的熏陶,是對學校體育人文價值缺失的最佳匡補;而武術套路運動中的風格美與神韻美,更能使學生在習練過程中得到美的體驗與感受,從而提高審美水平。因此,武術走進中小學符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的宗旨。
2.2武術走進中小學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西方興起的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為代表的一股重要心理學力量,是當代心理學的最新進展。塞利格曼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即“總幸福指數=先天素質+后天環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這個公式中所指的“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就是積極心理學需要發掘的力量。所以,“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或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的積極力量和內在的優秀品質。積極心理學主張通過個體與其所生存的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來塑造、培養個體積極的心理態度,增強個體的“力量”。
當前,主觀幸福感、快樂、愛等已經成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新熱點話題。如,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人格特征(正性的利已特征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積極情緒與健康關系和創造力與人才培養等。國內、孟昭蘭認為積極情緒是與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系,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并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積極心理學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而是要幫助人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vchology)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較為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股心理學思潮。因此,積極心理學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養人固有的積極潛力上,通過培養或擴大人固有的積極力量而使人真正成為一個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傳統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以消極價值取向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斷地深入與發展,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所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突出。
(一)形式化傾向
有相當多的學校錯誤地認為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僅是形式,升學、應試才是根本。學校雖然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和研究,建立了學生心理檔案,但由于忽視教育者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最終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二)教育內容的窄化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對待。而很多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少數學生心理問題的咨詢和治療上,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數學生心理發展得不到滿足,心理健康水平無法真正得以提高。
(三)問題模式或疾病模式
當前在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內容大多是以心理問題為專題,引導學生如何處理生活、學習、交友和娛樂中出現的心理問題,這樣的教育模式將學習的目標定位在問題取向上,偏離了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這一目標,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處理心理問題上,以至于人們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構成,誤將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變態的代名詞’將心理健康等同于沒有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
(四)醫學化傾向
一些學校將學生視為心理疾病患者,用診斷病人的量表測量學生,還通過醫療機構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和消極暗示,引起恐慌和壓抑。其實,學生中有障礙性心理疾患的人不到總數的1%,大多數是適應不良的發展性問題,而非心理疾病。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開展預防性和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課程化傾向
一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為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要求學生機械記憶,甚至還考試,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僅沒有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反而使學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負擔,從而大大削弱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導致師生關系的對立及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枯竭化。
二、積極心理學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為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新的思潮與趨勢。所以,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審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會對我們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改進帶來全新的視野。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積極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具體目標有:使學生不斷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使學生學會滿意地對待過去,把它當做是一種成長的收獲,而不是更多地去感到遺憾和哀怨:其次使學生學會幸福地感受現在,投入地做好當前的事情、認真體會每個人與每件事:再次使學生學會樂觀地面對未來,以積極主動的態勢面對未來形勢、人際氛圍與周圍環境的變遷,樹立對學習與生活的信心和競爭意識,從而增強終生幸福的理念和態度。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善于發掘學生的優秀品質
積極心理學對學生的要求是在心理咨詢的指導下,使他們通過合作、學習、感悟來獲得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自己和世界、生活的積極面,形成樂觀、合作、善良、勇敢、信任等積極思想。當學生關注世界的積極面的時候,是不會有消極思想的,學校心理咨詢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個體形成積極思想,增強個體的“力量”和“美感”,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而不是像傳統學校心理咨詢關注學生的消極面,以治療學生的心理問題為主要目標的。學生的思想正處在形成的階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以積極的思想對他們加以引導、指引和開發,使他們逐漸形成樂觀、合作、善良、勇敢、信任等積極思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多強調學生具有的積極思想,并認為他們都能在正確的積極思想的指引下發展出適應社會的積極思想和品質。
(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用積極心態看待學生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文化的多元趨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最富人文關懷的高校教育,更是義不容辭的承擔起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推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大責任。而已積極心理學為趨向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更加有利于推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發展。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及主張
20世紀末,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積極心理學”概念。積極心理學將研究焦點聚焦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從過去的關注個體的心理疾病方面,轉向對人性中的積極潛能的深刻挖掘。積極心理學通過激發人類自身的潛能和力量、積極的品質及活力,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堅定生活信念,獲得追求最佳心理狀態,從而變得更加幸福的方法。通過這種向上的、陽光的心理反應來詮釋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以此呼喚人類內在的善良品質和正面的態度,并利用這些內在的正面動力來幫助有心理問題的人或普通人,通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最大程度地開發自身的潛力并獲得幸福。
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大學是莘莘學子們渴望獲得的教育夢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他們修正個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而大學時期也正是這些青年學子最富有激情、最充滿理性、最具有創造性同時又不畏懼挑戰的時期。但是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以及來自專業學習的壓力、工作就業的難度、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他們常常彷徨糾結,從而易滋生各種不良的心理疾病。根據相關調研表明,我國高校有相當數量的在校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有的已經非常嚴重了。吉林農業大學學生郭力維在2009年11月14日謀殺室友趙研,經120急救人員診斷確認趙研已死亡,民警遂即展開調查,抓獲郭力維,其對自己持刀殺人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在逃逸時被抓獲,并于次年6月7日被執行死刑。2013年4月16日復旦研究生黃洋遭室友投毒,終因中毒過度,不幸身亡。同時有很多的高校學子都因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而選擇自殺,這些都說明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問題的產生不僅是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嚴峻考驗,同時也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產生的不和諧因素。只有將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貫穿于于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促使大學生追求陽光心理,激發他們積極面對的潛能,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人際沖突才會減少,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學校和諧氣氛才容易形成。
三、積極心理學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
通過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挖掘學生的積極潛能,激發他們潛在的動力,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追求理想、堅定信念,提高執行力,從而獲得讓自己幸福滿意的能力貫穿于整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過這樣一種陽光向上的理念幫助高校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了解社會。提高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調節情緒,平衡心理壓力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他們的正能量,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培養他們優秀的品質,構建積極、和諧的校園氛圍。
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發揮著變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容的作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對問題學生的個別診治,而積極心理學注重激發每個學生的積極心理潛能,提倡人文關懷,它不僅修正了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更衍生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平臺。這種價值取向旨在增進學生的主觀滿足感和幸福感,開發他們積極的心理潛能,培養他們正向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調節自我情緒的能力、開發他們的創新能力以及健全和諧人際關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正面應對所遇的各種問題,自強自愛、自尊自信;改善和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有效性等,這些都是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些內容均來源于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即具有鮮明的個體性,同時又帶有普遍的社會性,內容生動,意義鮮明,極易被學生接受,這必然會幫助學生學會用正面的方式去應對潛在的心理問題。
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能夠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在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模式下,很多人會陷入“來訪者就是問題學生”的固有思維,這樣的思維本生會影響整個心理咨詢中對問題的有效修復,打破了咨詢的平等關系。.而認為對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抵御才是心理健康的關鍵的積極心理學工作模式下,高校教師更應關注與重視的是學生優秀陽光的一面,這也是激發學生積極潛能的核心本質,而且,這樣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從而讓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正向情感的激發過程,要讓學生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況、人際交往、情感體驗、就業等實際活動中去體驗、分析和思考,讓他們明白在這些活動中自己所產生的各種反映,提高自我認知,了解自己、了解社會,培養健全彈性的心理素養。因此,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開設必要的心理咨詢等課程以外,更多的是要采用融趣味性與互動性為一體,且參與程度更高的團體輔導、戶外素質拓展、社會教育實踐、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心理影視觀賞、心理征文比賽等趣味心理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完善自我,追求幸福。
參考文獻
[1] 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8(7).
[2] 楊曉峰,李瑋.積極心理學: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8(l0).
論文摘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學知識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質.同時,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圍,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當代社會瞬息萬變,大學生要應對現實以及未來的挑戰,需要實現自身全面發展,需要心理的健康與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們就能夠學習正確認識自己、接納和管理自己,就能夠努力認識了解周圍環境并與之保持適應,就能夠積極地應對危機并增強能力與勇氣,就能夠做出成熟的、負責任的決定并付諸行動,就能夠有愿望通過探索去追尋積極的人生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較大
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高速度、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來就業帶來的壓力、經濟上的壓力以及對于自身經濟貧困等狀況的不正確的看法而產生的心理壓力等,讓大學生處于迷茫困惑中成為主要壓力源,其中,學業困難、經濟貧困、心理困擾尤為突出。
2.大學生承載著過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來自于學生家庭,家庭的過高期望和進人大學之后的現實常常會有強烈反差;二是來自于社會,社會對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現實中優秀人才需求的緊迫性,使得原本滿懷壯志的學子在面對社會的完滿期望前感覺壓抑;三是來自于學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強烈愿望和大學生活現實中的種種不盡如人意會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
社會轉型過程中大學生的過度承載與心理素質形成強烈反差,極易在熟悉的生活發生改變、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變故等情形之下產生心理問題。
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分析
1.將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體系中,詳細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細則,從制度上保證工作落到實處;通過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常設機構,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體制,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網絡和體系。
2.確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與發展,為心理健康教育事業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撐。
配備專職心理咨詢與輔導教師,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合適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服務。高校學生輔導員應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隊伍,學生輔導員應該逐步走向專業化、職業化,并在上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的專業培訓,掌握基本的與學生溝通、疏導學生心理問題以及能夠有效地影響學生認知和行為狀態的心理輔導理論與方法。
3.面向全體,全員參與。
健康的心理是人發展的中樞樞紐,是為人一生不斷進取、不斷探索的催化劑。心理健康教育只靠專家和一部分老師遠不能達到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全員參與。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通過研討我們要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建構學生健康的心理。 轉貼于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實施教師個體心理行為的教育管理
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所表現出的各種心理行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形成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教師個體心理行為,雖有紀律與制度的約束,但這種約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學校管理必須將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轉變為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心理動機,進而形成有利于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目標的教師個體心理行為。
作為學校管理者,在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的同時,還要建立能促進教師成長的評價機制,滿足教師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師了解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這樣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表現出的各種個體心理行為就能和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和潛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師個體心理行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為本的學生管理制度
學生管理制度是對學生行為的一種約束,這種約束本身帶有強制性,但這種強制性要體現以人為本,要體現人性化,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們在制定各種學生管理制度時,要遵循學校組織下學生個體心理行為的規律,不要以破壞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尋求維持、就范、整齊、劃一的狀態。在制度實施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學生心理的個體差異。總之,學校的各種學生管理制度要服從于學生心理成長的生態環境,將顯性的制度約束轉變為隱性的學生心理行為。
3.整體規劃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指利用學生自身資源和社會資源開展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各種課外心理咨詢活動,包括由學生自己主導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和個體心理咨詢等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于這類活動的管理,須有整體規劃,指定專人負責,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關原則的同時,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參加。
4、科學布局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園內寫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類標語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和黑板報以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校內刊物等。這是一種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時對學生的心靈有一種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發揮它的獨特作用,和學生的心理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相互生輝。
自高校的公共課心理學教學恢復以來,我國的公共課心理學教材建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公共課心理學教材,對提高公共課心理學的教學質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傳統的公共課心理學教材也往往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教學目標的單一性
傳統的公共心理學教材往往將其教學目標限定在教師的職前培養目標上,主要講述與教育教學活動相關的心理學知識,為師范生將來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指導,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教育學、教學法等教育學科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但隨著我國教師培養模式從傳統的師范院校單一培養向高等教育開放式培養的改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暴露出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關注,再將公共心理學的教學目標局限為教師的職前培養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2.教材體系的學科性
傳統的公共心理學教材往往過分拘泥于心理學的學科結構體系,注重按照學科結構來組織教材內容,往往注重了學科體系的完整而忽視了教學對象的需求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具體表現為傳統的公共課心理學教材往往是以普通心理學的的體系為基本框架,其教學內容往往是對心理學學科中普通心理學知識的簡化,公共課心理學的教材也往往就表現為是普通心理學教材的簡寫本。事實上,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第一次學術會議紀要中就已經指出:“公共課心理學不是普通心理學或其他心理學分支學科本身,或它們中的幾門簡單湊合,而是一門綜合心理學有關分支的科學內容,自成一體的心理學科”。[2]因此,注重按照公共課心理學的教學目標來設計教材的結構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由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蔡笑岳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學》教材,對傳統的公共課心理學教材內容體系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該教材因教育理念先進,教學目標正確,體系構建合理,教材內容新穎而成為同類教材中的佼佼者。
蔡笑岳教授主編的《心理學》教材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明顯的創新與突破。
一、教學目標的多元化
蔡笑岳教授主編的《心理學》教材提出了多層次、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具體包括以下目標。
1.職業發展目標。這是公共心理學教學的第一層次的目標,是一個指向于學生未來發展的教學目標。即公共心理學教學首先是要為學生將來的職業活動服務,為學生將來的職業活動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和技能訓練。使學生具備從事教育活動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形成教育活動所要求的心理品質、職業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現實指導目標。這是公共心理學教學的第二層次的目標,是指向于現實的教學目標。公共心理學教學除要服務于學生未來的職業活動外,還應服務于學生現實的心理生活,積極結合學生現實的心理生活,通過心理學知識的傳授,指導學生的專業學習活動和學校生活活動,幫助學生更高效地進行專業學習,合理地進行人生發展規劃,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心理問題和困擾,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3.人類自我認識目標。這是心理學教學的第三層次的目標,是指向于學生人文素質和理論修養提高的教學目標。心理學就是一門在認識人自身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人學”,研究人類自己是心理學的科學追求,服務人類自己則是心理學的科學價值所在。通過心理學的研究,人類可以獲得對人的精神生活實質的科學認識,可以獲得對人性、個性、生命發展的科學認識。[3]公共心理學課程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學的人性觀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哲學課程是在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心理學課程則擔負著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性觀、人理觀,形成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的責任。通過公共課心理學的學習,要幫助學生在人文素質、理論修養上有所提高和進步。
蔡笑岳教授主編的《心理學》教材中所提出的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微觀到宏觀、從側重實踐應用到注重理論修養的發展過程。在教學中隨著這三個層次的課程目標的依次實現,學生不但在具體的生活行為、職業技能上會發生變化,而且在理論修養、思想深度上也會有大的提高。
二、教材體系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蔡笑岳教授主編的《心理學》教材,跳出了按照學科體系來構建教材內容的窠臼,注重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來構建教材體系,使教材體系科學性與實用性并重。該教材共分為三個知識模塊,現分述如下。
1.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模塊。該模塊的作用主要是讓學習者了解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與原理,形成對心理現象的正確認識與理解,掌握心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在這個知識模塊中,該教材突破了一般的公共心理學教材往往只將普通心理學的內容作為心理學基礎知識的陳規,將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知識也納入到心理學基礎知識的模塊中。這樣,學習者不單能認識掌握個體心理現象的規律,也能掌握群體心理現象的規律;不單了解了成人的心理現象,也認識到了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和特點。這樣的基礎知識模塊的構成,能使學生打下更全面、更扎實的心理學學科基礎。
2.教師職業心理模塊。該模塊主要包括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品德心理等內容。通過該模塊的學習,能使學習者認識教育教學過程中主要的心理活動與心理規律,了解影響學習活動與教學效果的主要心理因素,掌握從事教育活動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形成教育活動所要求的心理品質、職業素養。這個知識模塊,針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綜合考慮了教育教學所需的各種心理學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對提高教師教育的培養質量有重要作用。
3.學生心理生活指導模塊。該模塊主要包括了學生群體心理、心理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該模塊考慮到了學生現實的心理生活問題,內容涵蓋了學生在現實的學習、社會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心理現象、心理問題。該模塊的學習,能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活動、個人發展規劃、人際關系處理等提供指導,為學生現實的心理生活提供幫助。
這樣的一種教材體系,突破了傳統公共心理學教材按照學科體系來構建教材體系的做法,克服了傳統教材學科邏輯嚴謹、完整有余而實用性、針對性不強的弱點。
三、教材內容的通識性與人文性
注重教材內容的通識性、人文性,是蔡笑岳教授所主編的《心理學》教材在內容上的閃亮的創新之處。心理學是一門“人學”,是人類為認識自己而發展起來的一門特殊的科學。認識人,是心理學的根源,也是心理學的目標。心理學課程承擔著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性觀、人理觀,形成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的責任。蔡笑岳教授所主編的《心理學》教材,在內容上充分突出了心理學的“人學”價值,注重教學內容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理論修養的提高。在教材中加大了“心理本性”等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的論述篇幅,對心理的本質從生理、哲學、社會、文化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闡述,其觀點新穎、論述深入,即使在心理學專業的教材中也難見有對該問題做如此清晰而深入的剖析。這些內容,對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學的人性觀起著著重要的作用。這使得該教材既是一本優秀的公共課教材,也是一本生動的通識教育讀本。
蔡笑岳教授主編的高校公共課《心理學》教材,教學目標設置具有創新性,教材體系構成具有科學性,教材內容應用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筆者相信,該教材的出版、使用,必將對我國高校公共課心理學的教學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必將在適應新時期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培養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注釋:
[1]盧家楣.面向21世紀的高師公共課心理學教學改革[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3:14~17
[2]盧家楣,張慶林.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第一次學術會議紀要[C].心理科學,1994,17(6):379~380
關鍵詞:學前教育;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
一、前言
學期教育,又稱幼兒教育,是指幼兒在邁出家門之后,進入正式的學校教育之前,所接受的過渡性教育。通常,這一過程在幼兒園里完成。而幼兒園,就成為兒童早期經歷中影響最大的教育環境之一,也是幼兒最早接觸的社會文化環境,它要為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而學前教育小學化,是指把學前兒童,當成小學生來進行教育。這種教育對幼兒的發展極為不利。當今社會,這種現象十分嚴重,并有愈演愈烈之勢。
許多家長,為自己還在幼兒園的孩子,惡補拼音、寫字、算術,更有甚者,送孩子進各式各樣的特長班,什么舞蹈班啊,繪畫班啊,鋼琴班啊,試圖把孩子培養成為舞蹈家,畫家和音樂家。殊不知,這樣會給兒童造成多大的痛苦和負擔。
二、危害
學前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嚴重影響孩子心理的各方面發展。
1.生理基礎
幼兒的心理發展,必須有其生理基礎。幼兒教育,主要為培養孩子興趣,開發兒童智力,以游戲和活動為主。多樣的游戲,充分的交流,積極的氛圍,能夠促進幼兒骨骼的成長,身體的強健,生理素質得到加強。
而幼兒教育小學化,則使得日常生活安排不合理,幼兒上課時間長、戶外體育活動嚴重不足,教師也不組織幼兒參加游戲活動。而且,幼兒需要被密切關注,但小學化的教育中,教師講的多,幼兒活動少,還要進行識字、算術等不符合年齡的課程。比如教孩子寫字,因為幼兒手上的小肌肉發育尚未成熟,正確握筆和控制筆畫的能力都還很差,硬要其寫字,還要求大量寫字,對于手上肌肉的發展必產生不利影響。
這
些都違背了孩子的生理成長規律,可能致使兒童發育受到影響,造成一定的損傷。
2.言語
幼兒期是一生中詞匯數量增加最快的時期[1]。幼兒的教育需要充分互動,才能促進其言語的發展。相反,如果每天只是進行枯燥的知識教育,幼兒得不到充分的交流機會,言語發展必受到阻滯。
3.認知
幼兒階段,孩子的無意識記憶占優勢,多為形象記憶。然而,小學化的教育,總是要求孩子有意識的去進行識記和計算等活動,違背了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這樣,一方面會使幼兒感到厭煩,失去興趣;另一方面,由于發展跟不上老師的要求,可能產生挫折感和自卑感,不利于孩子主動、自信的培養和形成。
4.思維
幼兒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它的具體形象性以及進行初步抽象思維概括的可能性。這就需要用具體的實物演示,來滿足孩子的特點;耐心的進行引導,把進行初步抽象思維概括的可能性轉換為事實。小學化的教育,用第二信號系統的教育代替了第一信號系統的教育,不利于孩子思維的充分發展。
5.個性與社會化
規范的小學化教育,不能讓幼兒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也不能讓師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這就不能讓幼兒更好的認識自己,不能更好的完成社會化。
最后,主要說明游戲對兒童心理各個方面的影響。
人類社會從古到今,任何地區、任何民族的兒童都喜愛游戲。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的最好形式[1]。
然而,現在的幼兒園中,當學習知識取代了游戲的主導地位,必然會導致幼兒的心理發展受到影響,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極為不利。
通過游戲,兒童的思維、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游戲還幫助兒童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沖突,對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1]。而小學化的教育,缺乏應有的游戲活動,必定對學前兒童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三、原因
既然學前教育小學化有那么多的危害,那么為什么該趨勢不退反漲呢?究其根源,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是多樣的,復雜的。長久下去,必定會影響幼兒教育。下面,將從家長、老師、幼兒園和社會四方面的心理傾向與態度分別作為切入點,來探尋“小學化”原因。
期望過度和攀比心理導致家長們支持“學前教育小學化”。
家長們往往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希望。于是,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讓孩子多一項技能多一條路,便把他們送到了各式各樣的學習班、特長班,以期待孩子們早日“成才”。
現在,很多家長衡量一個幼兒園的好壞,只看孩子在幼兒園認了多少字、會背多少詩、能做多少算術題,這讓很多幼兒園很難堅持基本的辦學原理[2]。因為家長們的信任是幼兒園的生存之本,于是,為了迎合家長們,各種識字、算術、英語課程應運而生。
同時,孩子常常是家長們交流的主題。這,直接導致了家長們的攀比之風。為了證明自家的孩子更聰明,更優秀,便逼著孩子們進行超負荷的學習。
2.教師
一些教師心理學知識基礎欠缺,也是“小學化”的根源。
教師業務素質偏低也是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主要因素[2]。許多幼教并沒有經過深入系統的培訓,不知道皮亞杰,沒聽過維果斯基。所以他們大都不懂得幼兒身心發展特點;不懂得幼兒教育培養規律;不懂得怎樣利用最近發展區;不能有效的開發幼兒的潛力。
于是,他們只能教教算術、識字等立見成效的課程。同時,家長們也能看到外顯的成果,教師們的這一行為也由此得到強化,并相信他們的行為是正確合理的。
3.幼兒園
園長心理知識水平低和“利益最大化”心理直接決定幼兒園方向。
一方面,一些園長的素質不夠高,和上面提到的教師一樣,不懂得孩子,這就使整個幼兒園的運行發生了偏離。以為自己教出的孩子認識的字多,會計算,就是最大的成功。甚至,還拿此作為成績炫耀。殊不知,這樣不是對孩子的負責,不是學前教育的目標,而是對孩子發展的阻滯。
另一方面,隨著對孩子的重視,幼兒園迅速普及,即個體園越來越多。雖然這增加了幼兒園數量,緩解了幼兒入園的緊張情況,但質量難以保障。個體園往往以盈利為目標,不重視孩子的發展問題。同時,個體園的設施、器械也相對落后一些,他們不愿花這種“冤枉錢”。
4.社會
社會對于兒童、教育的心理觀念不夠科學。
廣泛的社會觀念對兒童有一定偏頗:如傳統的兒童觀,認為“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我讓他學是為他好,幼兒受到了輕視。像社會上的教育觀,人才也往往認為文化知識才算教育。
這些觀念,必定會給幼兒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當然,除了思想觀念等心理因素外,國家應試政策、教師培養和檢驗體制等大環境也導致了“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大趨勢,在這里不做詳細探討。
四、展望
從心理視角分析了“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和原因,就不難找到對策。這就要求對癥下藥,糾正家長、社會的不科學心理傾向與態度;加強教師、幼兒園園長的心理學教育,提高其素質修養。這一切,都決定了學前教育的質量保障,能夠有效避免其小學化傾向。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科學發展,讓素質教育真正從娃娃抓起。
參考文獻
摘要: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健康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需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小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學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現狀
傳統的體育教學只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演,教師也習慣于發號施令,力圖將全體學生都統一到自己設施的規范中去,其結果是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體的熱情和主體的參與,體育教學難以滲入科學的理念。提高學生對體育教學參與的積極性,體育教師課前的“編”與課堂上的“導”都很重要。教師必須掌握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設計制作,這樣的“劇本”才能引發學生興趣,得到響應和產生共鳴。95年以來的各種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表明,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如意志薄弱、情感脆弱、依賴性強、自我中心、孤僻、任性、自卑、厭學等現象較為普遍。近幾年來,有效地將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日益成為教育界人士關注的焦點。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1.優化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前提,課堂心理環境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在教學中能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相反,教師情緒的失控,往往會導致師關系冷漠和教學氣氛的緊張。心理健康的體育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核心。教學既是對師生關系的教學,同時也是對同學關系的教學。在良好的人際關系背景下,師生之間的積極關系所帶來的積極情感,合作支持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氣氛,都將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活動要遠遠多于其它課堂教學,也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3)設計科學合理有效的場地與器材。體育課大多在室外進行,復雜多變的環境,給小學生上體育課帶來一定的干擾。所以應在課前畫好場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潔、美觀、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學前滾翻時,把墊子放成梅花型,讓每兩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花瓣”,讓學生一到場地,就感到心情舒暢,愉快有趣,渴望快點上課。
2.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增加一些選項課、專項課、開放式教學課。如利用游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游戲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項目,通過游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煉提高,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集體競快的游戲活動,因為在游戲中,讓學生分成幾小組。每一組的學生為了在集體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好的群體力量,同組的同學就會互相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使情感得到升華,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比如,在換物接力賽的時候,我們要求學生所換的物體都必須立起來,不得倒下,否則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隊伍時,一定要從右邊歸隊,一次錯就扣該隊一分,這時,各組前后同學紛紛互相提醒,增強了學生的集體凝聚力,學生之間關系也很融洽,拋棄了那種不愉快的情緒。又如,讓體育素質較差、但責任心強的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擔任裁判,通過他秉公執法,同學也不會輕視他,讓學生養成尊重裁判,遵守規則的習慣。使這些學生不會因為體育素質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這些活動中,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養。
3.采用靈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互幫合作快樂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著重培養學生互相合作學習的習慣。互相幫助、探討學習,使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也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
(2)在游戲中培養學生團結拼搏奮發進取精神。教學中運用游戲,能夠使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奮勇拼搏。如:團結一致過黃河,集體跳長繩游戲比賽,接力跑游戲等集體游戲活動。通過對游戲規則的了解和參與游戲活動,培養了學生團結一致,努力拼搏奪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同時讓學生在比賽中也體驗到勝利的喜悅。
4.課后小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設疑法。講課時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課后進行思考。②提問法。通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評價、辨別。③暗示法。教師利用心理學原理,讓學生對課堂上自己的表現進行回憶,自己評價。④議論法。教師就課中某一環節,特別是學生的看法和評價不一樣時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熱烈討論,自己找出正確的答案。其次,體育教學中有許多競爭性比賽或游戲,肯定會產生“失敗”的一方。這些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會產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壓抑,應注意消除他們的心理疲勞和心理障礙。教師可用簡短、幽默的語言或小故事去啟發他們,用真誠的目光去鼓勵他們,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獲得成功。
另外,學生具有個體差異,各個階段心理狀態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督促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參考文獻:
[1]賴天德.學校體育要全面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J].體育教學,2001
[2]楊貴軍,張新安.體育鍛煉對心理缺陷的影響和改善作用[J].體育學刊,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