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家庭教育 青少年 行為習慣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2(b)-0201-01
行為習慣是個人與環境、行為相互影響的結果。孩子一旦降臨,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必然受到外界環境,他人行為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的習慣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在這方面的習慣的形成。
因此,家長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把孩子培養成具備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樂觀積極、文明守紀、熱心助人、善待弱者、不怕挫折、堅忍不拔、做事專心、誠實守信等良好修養與優秀品質,是要從細微之處著手教育的。現論述如下。
1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父母親必須為孩子將來走向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礎。家庭教育在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中具有首當其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1.1 父母是最先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人
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礎,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其他方面就無從談起。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家長從嬰兒起就要為孩子創造整潔的生活環境,建立合理的作息時間,科學的飲食搭配,要求孩子講衛生,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逐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避免過度保護,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為今后步入社會奠定自理自立的基礎。
1.2 父母是最早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消費習慣的人
良好的消費習慣是孩子通過對自己的消費行為進行理性控制而養成的。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六個成年人守著一個孩子,如果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各種消費欲望,不能對孩子的各種消費要求加以控制,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任性、自私的不良習慣。因此,家長從小就要教育孩子養成正確的消費觀,理性的對待孩子提出的消費要求,避免使孩子養成相互攀比的不良習氣。家長把自己工作勞累、賺錢辛苦的一面展示給孩子,讓孩子了解金錢的來之不易,學會節約,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為以后獨立面對生活奠定基礎。
1.3 父母是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有利的人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青少年取得良好成績的關鍵。主要包括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做好課堂筆記,課后及時復習,認真完成作業,科學地分配時間,做事有始有終,積極主動閱讀和自學能力等方面。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青少年發展的動力,沒有動力,青少年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影響到青少年潛能的開發。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后天長時間培養逐漸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良好的環境。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為孩子創造這樣的環境,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讓家庭成為適合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場所。例如,不能要求孩子專心學習,自己卻和朋友玩牌,如果這樣,孩子是不會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
1.4 父母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最多的人
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憑說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家長做個有心人。泰戈爾說:“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讓鵝卵石臻于完美。”真正對孩子有價值的教育從來都是“潤物細無聲”的。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則,做到言傳身教。有關專家指出:幼兒是在模仿成人的過程中習得交往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感受、模仿家長待人接物的態度與方式。比如在農村里,有個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說臟話,自己卻常口吐臟字;要求孩子要孝敬老人,自己卻經常頂撞老人,這種教育下你讓能孩子學乖嗎?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和利用自身對子女的榜樣作用,為孩子樹立一個可以信賴、可以模仿且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交往榜樣,進而取得人生的成功。
2 家庭教育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原因如下:
2.1 家庭影響具有權威性和深刻性
家庭的存在,確立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系,撫養關系和情感關系,父母的教育最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服從。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現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締造我國未來的歷史,因而也是締造世界的歷史。”這決非聳人聽聞,究其原因,家庭教育始終凝聚著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誰能否認父母對子女成才的殷切期盼?誰又能無視來自父母愛的感召力量呢?難怪美國著名總統林肯會滿含深情地說:“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歸功于我那天使般的母親。”只有與之朝夕相處的父母,最能及時給予他們春風化雨的教導,給予他們真善美的標準,給予他們體驗良好行為習慣的機會呀!
2.2 家庭影響最具有主動性和連續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其中家庭被列為首位。這位教育家不正是看到家庭教育的先入為主嗎?我們青少年近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家庭這個溫暖的港灣,家庭環境,家庭意識,家庭行為哪一刻不熏染著我們呢?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始終影響其一生,曾任北大校長的中科院院士陳佳洱多次坦言,自己的成功完全歸功于父親陳伯吹在自己中學時代給予的影響。英國教育家洛克曾振聾發聵地告訴世人:“家庭影響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會給孩子深入骨髓的影響,是任何學校及社會教育永遠無法替代的”。
2.3 家庭影響最具針對性和選擇性
關鍵詞 小學數學 習慣 途徑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既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更要關注孩子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對其今后的發展將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他們也就可謂是學會了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師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指導
一、指導學生學會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課外到課內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初步發現問題的階段。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課前預習非常茫然,不知道該怎么預習,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從以下三個方面給學生以針對性的預習指導。
第一階段: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
學生預習的茫然首先表現在“不會看書”,他們在預習時更多的關注課本上結論性的東西或者是單純的完成課本上的題目,而對于“課本上都有哪些內容?”“這節課要研究什么?”“怎樣去研究?”……等卻很少去思考。因此我認為指導學生的預習,首先要指導他們學會看書。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中我經常會設計這樣有指導性的預習學案:1.預習課本×××頁的內容,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認真閱讀課本27頁,你看明白了什么?3.請你舉出幾個像例題這樣生活中的例子。通過這些例子你發現了什么?你覺得這個規律中那個詞最重要?你對這個規律還有什么疑問?有了這種指導性的預習學案,學生就會有順序的去閱讀課本,首先從整體上把握都有哪些內容,然后有重點的去思考“看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有了這種深度的思考后,學生才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第二階段: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
學會看書是學生搞好預習的前提,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在把握課本內容的前提下,學會思考、探究問題。
在設計“解決問題”的預習學案時,我重點指導學生思考在預習時怎樣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1.認真閱讀×××頁的主題圖,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問題是什么?2.在你發現的這些信息中,哪些是解決這個問題所需要的?3.這些信息間存在著什么樣的數量關系?你能寫出來嗎?4.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試一試!5.看一看書上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了指導性的預習學案,學生的預習就有了目的性和針對性,這樣通過有效的預習,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將一些簡單易懂、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進行了內化,并有了困惑和疑問,在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討。這樣既節省了不必要的講授時間,給學生更充分探討的時間,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聽課具有針對性,為掌握新知識作好心理方面的準備。
第三階段:丟掉“拐杖”,學會自己走路
古人云:“受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 預習學案是學生預習的“拐杖”,通過以上兩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已經能夠在預習學案的指導下學會了“看書”,學會了“思考”,此時教師應該及時提醒學生丟掉“拐杖”,學會自己走路。因此不應該再設計填鴨式的預習詳案,而是設計“半扶半放”的簡案,比如“用心看書×××頁,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總之,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就會掌握數學課前預習的方法,在出現“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情景時,上課時能有重點的聽講。再加上老師有針對性的重點的講解,就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這樣會更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學會科學的預習方法,便能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指導學生學會聽講
良好的聽講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長期的有意識的關注。這里的聽講,應該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說課堂上要會聽,精力要集中,不做與學習無關的動作,要認真傾聽老師的點撥、指導,要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新舊知識的聯系,弄清公式、法則的來龍去脈,還要認真地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對他人的觀點、回答能做出評價和必要的補充。二是敢講。當問題出現時,孩子首先是要深思熟慮,然后就要敢于發言。只有當孩子學會了聽講、學會了上課,他們才會學得輕松,才會事半而功倍。
三、指導學生學會寫家庭作業
完成作業,是孩子最基本、最經常的學習實踐活動。培養小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不僅是教育培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需要,也是幫助學生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掌握能力的關鍵措施,對小學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首先是幫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不良習慣
時常有家長反映,有些孩子在坐下開始做作業時,常表現出不能立刻進入全神貫注學習狀態的特征:或東找西找學習用品;或東翻翻語文,西翻翻數學;或一會兒喝點水,一會兒吃點東西……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迅速開始做作業呢?
A.給孩子一個固定的學習的地方,一坐下來,就可以做作業了。B.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做作業,時間一到,馬上就坐到桌前去。漸漸地,大腦就會形成條件反射,一到時間,和學習有關的思維都被調動起來,做作業的效率也就高了。C.專門用來學習的地方,學習用品要備齊。學習用品要井然有序地擺放在固定的地方,這樣就可以節省許多找東西的時間和精力。
(二)幫助孩子養成集中精力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孩子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善,因而其注意的穩定性和集中性較差。若環境中存在各種干擾性因素,小孩子就易分心,而不肯做作業或不能及時做。
一、行為習慣的含義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例如,兒童養成在飯前、便后或游戲后一定要洗手的習慣后,完成這種動作已成為他們的需要。他同時指出,習慣形成是指長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習慣形成是學習的結果,也是條件反射的建立、鞏固并臻至自動化的結果。
二、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幼兒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斷地更新。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人們越來越重視幼兒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而不只是單純地開發兒童的智力和能力。這說明,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漸為人所知。
首先,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幼兒身心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幼兒階段是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該時期,幼兒在園內的一日生活體現最多的就是各種習慣,如衛生習慣、生活習慣等。因此培養良好習慣就成為促進幼兒良好品格形成的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習慣是品格培養的重要途徑。
其次,幼兒階段是好習慣養成與壞習慣改掉的關鍵時期。習慣具有持久性,對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好習慣將使幼兒終身受益;壞習慣若養成,很難改掉。幸運的是,幼兒時期若形成了壞習慣,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改掉的可能性比較大,所花費的時間不是很多。有研究表明,若孩子超過12歲,所養成的壞習慣改掉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幼兒時期是養成好習慣和改掉壞習慣的關鍵時期。
再次,習慣養成教育利于幼兒適宜社會生存和發展。社會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縱觀國際國內各個歷史時期,凡是有重大社會貢獻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為習慣。因此,從小培養幼兒園的良好生活習慣是十分必要的。
三、 行為習慣養成的方法
關于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不同時期的相關的工作者都進行過較多的討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一些教育方法也隨之進步,下面筆者將結合工作經驗,探討目前應用較多的培養幼兒園行為習慣的方法。
(一)良好習慣的規格建立或評價的主體由教師轉變為幼師或者幼兒
以往,教師對班級幼兒統一的要求較多,個體服從于集體。現在則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建立規則,這樣,幼兒遵守規則有了更多的主動性。
比如,上廁所后,教師要求幼兒洗手,然后教師檢查督促。但是有些幼兒會忽視或應付。如班里的劉磊小朋友每次洗手要么就碰一下水,要么就直接不洗手。在經過老師多次提醒之后仍然沒有形成自覺的意識。那么被動的服從不能幫助幼兒解決講衛生的好習慣。于是,教師換了一種方式,老師故意把手弄得臟兮兮的,然后去洗手池洗手,讓幼兒觀察老師洗手的前后變化。如果不洗手,臟兮兮的黑乎乎的細菌,跑哪里去了,是不是都吃到嘴巴里去了?這個問題要特意問不認真洗手的小朋友,讓幼兒意識到沒有認真洗手會產生多么嚴重的后果。然后教師再強化認真洗手的習慣。
這個小小的教育過程,使幼兒們養成了認真洗手的好習慣。可見,幼兒對于日常習慣養成有自己的想法,個別幼兒不了解好習慣養成的原因,或是不清楚好習慣養成的好處。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將自己置于規則之中,成為評價的主體,幼兒更容易產生同感,形成好習慣。
(二)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容由體現主觀性轉變為人文化
一些好習慣的養成,不是簡單的說教就可以達到目的的。舉個例子,對于亂扔垃圾的問題,不管教師怎么強調,可仍有些幼兒還是我行我素,不是把垃圾扔在座位下,就是把垃圾扔到桶外。考慮到孩子愿意聽故事,于是教師將不亂丟垃圾的習慣編進故事《垃圾回家》里。在教師極豐富的表情配合夸張動作的表演講述下,孩子們聽得非常認真,聽完后全都低下頭看自己的位置,隨后教室的每個角落都變得干干凈凈。將行為習慣融于生活,用幼兒易于接受的語言講述生動的故事,在愉快的心境下幫助幼兒養成好習慣。
(三)以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核心,構建家園共育的內容和方式
關鍵詞:幼兒 良好行為習慣 培養方式 探索
在現代社會,對于幼兒的整體發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對于幼兒來說,其自身的行為習慣培養非常重要,不僅對幼兒時期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對幼兒成長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這種形勢下,要從小開始對幼兒進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讓幼兒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意識,學校、教師以及家長要相互協作,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1、加強幼兒良好環境的建設力度
幼兒由于其自身的年齡比較低,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的發育都不是很成熟,所以在這個階段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主要是依靠教師、家長以及周圍的環境,讓幼兒能夠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意識。幼兒的行為習慣養成受周圍環境影響非常深刻,幼兒園要注意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外界的事物以及其他人的行為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幼兒園在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過程軸,要重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幼兒營造一個文明、良好、禮貌的環境氛圍,讓幼兒能夠耳濡目染,通過日常學習和生活,能夠意識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比如幼兒園可以將一些孔融讓梨、囊螢映雪等故事制作成卡片或者是圖片的形式張貼在幼兒園教室內,讓幼兒能夠隨時看見,從各種各樣非常細小的事物當中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2、利用多種多樣的活動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2.1日常活動中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規范
在針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從一些日常生活當中的細小事物開始培養。生活本身就是一堂非常大的教育課程,特別是對于幼兒來說,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從小開始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幼兒自身的意識不夠強烈,所以教師和家長的行為習慣能夠對其產生重要的影響。幼兒園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培養,借助一些具體的事件對幼兒進行習慣教育,這樣能夠達到非常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吃飯時,很多幼兒都存在挑食或者是剩飯的現象,在這種形勢下,教師要明確的指出這種行為是不好的習慣,讓幼兒能夠意識到這些是不良行為,從而改掉這些壞習慣。教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加強對這些細小問題的重視力度,只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夠促使幼兒的健康成長。比如為了改正幼兒剩飯的行為,教師可以通^“光盤”比賽的活動來讓幼兒改正自己的剩飯行為,讓幼兒將自己的吃飯結果進行展示[1]。對于不挑食或者是沒有剩飯的幼兒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表揚,比如給其貼一個笑臉等等,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幼兒將自己的壞習慣逐漸改掉,而且能夠培養起自身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2 游戲活動中規范幼兒的行為習慣
由于幼兒的年齡比較小,單純的依靠教師來進行“苦口婆心”的勸說,幼兒不僅很難聽得進去,而且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這種形勢下,教師要結合幼兒自身的年齡特點,幼兒普遍年齡都比較小,心智發育并不是很成熟,所以對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強,特別是游戲。因此,幼兒園要在游戲活動當中逐漸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一些游戲活動來開展對其自身的行為習慣教育,這樣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幼兒園要從幼兒自身的興趣點出發,結合幼兒園自身的實際情況,實施一些幼兒參與程度比較高的游戲活動,讓幼兒能夠完全的融入到集體活動當中[2]。比如老鷹捉小雞的游戲當中,扮演“小雞”的幼兒可以在游戲當中增強其自身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協調能力和配合能力,讓幼兒在游戲當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團隊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游戲活動的實施,能夠讓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合作精神,這也是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實施路徑。
3、凸現家長在幼兒行為習慣培養中的意義和作用
3.1家長的榜樣作用
幼兒園在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和糾正的過程中,家長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兒園在教育過程中,畢竟是有限的,而家長要意識到自己在幼兒行為習慣培養過程中占據的重要性,將其自身的榜樣作用發揮出來。幼兒由于其自身的心理以及生理都發育不是很成熟,所以很容易被周圍的人或者是事物影響,在這種形勢下,家長要做好幼兒的榜樣,幼兒的所有行為習慣養成都與家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幼兒園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兩者之間形成良好的協作溝通,讓家長意識到自己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樣才能夠促使家長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打下重要的基礎。
3.2家長的監督作用
幼兒園主要為了保證幼兒在行為習慣教育過程中的最終效果,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幼兒園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幼兒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里都能夠接受到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這就需要家長將其自身的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幼兒園對幼兒的行為習慣教育并不能夠僅僅局限于幼兒園課堂當中,否則行為習慣的教育效果就不會很理想。幼兒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當中,有家長和其他幼兒對其形成良好的監督,其自身的行為習慣就會切實有效的約束,但是一旦回到家之后,很多幼兒就會放松自己的要求,這對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非常不利[3]。因此,在這種形勢下,幼兒園要與家長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促使家長能夠成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過程中的監督者,讓幼兒在家里的時候,也能夠被監督,這樣才能夠保證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家長對幼兒在家庭當中的表現要及時與幼兒園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兩者要建立良好的溝通平臺,對幼兒的情況及時了解,采取有針對性的培養措施,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促使幼兒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在生活和學習當中非常希望得到肯定,這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比如教師可以進行一些口頭上的表揚,也可以給幼兒一些笑臉或者是星星的獎勵,這樣能夠起到一定的鼓勵性作用,讓幼兒能夠意識到這樣做的準確性。幼兒園教師適當的鼓勵和良好的評價,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幼兒園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對幼兒的情況及時掌握和了解。幼兒園要為幼兒營造良好的環境,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以及活動讓幼兒能夠意識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將家長的職能作用發揮出來,保證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效果。
參考文獻:
[1]石向東,許凱.從社會性發展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J].教育導刊.2010(06)
一、環境是幼兒習慣養成的基礎
1.創設幼兒積極學習的物質環境
環境要成為教育材料進入幼兒認知世界并與之相作用,才能成為教育因素,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活動的場所,為幼兒創設學習區域,如為幼兒提供練習系鞋帶、穿衣服用的物品;在各區域的背景中融入養成教育的內容,師幼共同制定游戲規則,并以圖文形式呈現在區域中,提醒幼兒在活動中養成好的習慣等。利用這些生動、富有童趣的形象、活潑、優美的環境氣氛,讓孩子們能在點滴生活中受到影響,發生改變,促進行為習慣的養成。
2.營造愉快和諧的精神環境
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 ”。心理學上指出:愉快的情緒能促使大腦皮層建立一個興奮灶,使學習保持最佳狀態。當然孩子們也會因為受到表揚而感到十分喜悅,而好的習慣也將因此繼續保持下去,所以對于孩子的點滴進步我都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對我們班幾個一批評就發呆的孩子,我也改變戰術,每天給他們提一點小要求,并告訴他們你能行,慢慢地,大家也能看到他們的進步。教師的鼓勵能帶給孩子親切感,為幼兒營造一種充滿關愛的精神氛圍。一個寬容和諧的心理環境,能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二、了解孩子是養成教育的前提
任何教育都應以了解教育對象為前提,作為教育者,應當善于與孩子溝通。建立在了解孩子基礎上的教育才是尊重的教育。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當然也是要先了解孩子。因此,為了更好地掌握班級孩子的狀況及特征,開學第一周,我會用調查問卷的形式,讓家長把孩子近階段的行為習慣和特殊的狀況記錄下來,然后結合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因人而異地制定出合適的習慣養成的方法。在工作中,我就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大方向的制定適合班級的習慣培養的集體活動;二是通過區域活動、角色游戲或一日生活中的恰當時機,對個別孩子進行教育。同時跟搭班的老師和保育員進行商討,避免出現分歧,使幼兒的養成教育與一日活動有機整合。
三、一日活動是養成教育的關鍵
1.注重來園、離園禮儀,引導幼兒習慣養成
每天早上幼兒來園時,讓幼兒和老師一起在大門口值班,鼓勵幼兒主動與入園的孩子和家長打招呼,用熱情的微笑、真誠的問候,迎接小朋友的到來,創設了讓孩子愿意說、想說、主動說的氛圍。離園期間的問候聲、道別聲也傳播著禮儀的氣息。一聲聲親切的問候,影響著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使幼兒初步形成了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
2.遵守常規,鼓勵幼兒習慣養成
盥洗、如廁、喝水、進餐、午睡是幼兒每天都要參與的生活環節。在這些環節中需要孩子們遵守常規來養成好的習慣。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常規教育的動畫片,給孩子們最直觀的情境展示,利用空余時間讓孩子們觀看常規動畫,既可以滿足幼兒的喜好,又可以讓幼兒了解到常規;還可以通過故事來教育幼兒不浪費糧食,不插隊,這樣的教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地重復提醒常規要求,反復的強調可以幫助幼兒形成穩定的習慣,還要常示范指導,及時發現問題,起到監督作用。
3.利用過渡環節,幫助幼兒習慣養成
從一個環節過渡到另一個環節時,幼兒最容易吵鬧、沒耐心。我會開展一些小游戲來消磨幼兒的等待時間,這不僅讓環節自然地過渡,也豐富了孩子的生活,增加了樂趣,同時這兩個游戲也潛移默化地幫助幼兒養成“堅持”和“說悄悄話”的好習慣。
4.利用課程、游戲活動,鞏固幼兒習慣養成
集體教學活動是一日學習的重點。我們可以將習慣養成滲透到集體活動中去,如欣賞活動《拾穗》,讓孩子了解糧食來之不易,不能浪費,培養幼兒節約糧食的習慣;社會活動《我不怕黑》,鼓勵幼兒養成獨自入睡的好習慣,克服怕黑心理;音樂活動《安全第一》幫助幼兒了解怎樣安全過馬路,養成好的交通習慣等。再通過游戲,進一步鞏固幼兒習慣的養成,如“餐廳”游戲,培養了幼兒熱情對待客人,主動為別人服務的習慣;“超市”游戲,鍛煉了幼兒整理物品的能力,培養幼兒不亂丟、亂放的習慣;“娃娃家”游戲,讓幼兒懂得照顧別人,養成一些自理的習慣等。
四、開展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
利用多樣的教育形式,增加幼兒學習的興趣,有利于習慣的養成。如開展“穿衣”、“疊被子”、“整理玩具”等比賽活動,促進自理能力的培養,強化幼兒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開展“校園小衛士”,鼓勵幼兒充當保護環境的小衛士,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這些活動都讓幼兒在感受多元文化、享受快樂的同時,養成好習慣。
五、家園合作是養成教育的根本
幼兒良好的習慣培養,只靠在幼兒園是遠遠不夠。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指出:“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重要的責任。”所以必須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并不斷強化。我們利用家長半日活動、《家園信息欄》、教育講座向家長宣傳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使家長真正成為教育的主動參與者。家長在家中也要配合,做到一致,共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關鍵詞:家庭教育;幼兒習慣養成;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6-019-2
一、研究的背景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有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不好,則終身受其害。”而當前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教育,再加上家長的家庭環境、家長素質、家庭成員的言談舉止及教育觀念與方法的參差不齊,導致了幼兒在某些方面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研究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依賴于家長的配合,依賴于家庭、幼兒園的相互合作,只有教師和家長經常溝通、共商對策、密切配合,產生1+1大于2的教育合力,才符合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的要求。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四、研究的主要目標內容
1.關注家庭教育對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影響,探討家園一致的習慣養成教育策略。
2.探討一日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五、研究過程
1.理論學習階段
我們教師主要學習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同時閱讀了《早期教育》(教師版、家教版),還借助互聯網尋閱了一些相關論述;同時向家長推薦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家長讀本、《早期教育》家教版、《幼兒教育》等。學校鼓勵教師與家長進行讀書摘抄,學習積累先進的科學育兒經驗。
2.實際調查階段
我們分年齡階段分別設計了小班、中大班幼兒行為習慣養成調查問卷,并發放給家長,要求家長如實填寫,便于我們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我們共發放400份問卷調查表,收回353份,回收率為88%。其中小班發放100份收回75份(75%),中班發放140份收回126份(90%),大班發放160份收回152份(95%)。問卷選擇題部分,100%家長都能如實、認真填寫;策略簡述與教育困惑(常用教育方法)部分僅有不到70%的家長進行了回答。不管怎樣,我們的前期工作得到大部分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3.實踐反思階段
根據調查分析,我們發現大部分家長還是很關心孩子的習慣教育的,只是由于認識偏差或是攀比心理作祟,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夠合理、科學,導致教育效果不明顯。于是我們對癥下藥,首先幫助家長提升認識,樹立科學育兒觀;其次,通過個案觀察與分析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或行為進步,加強家園溝通,并將共性問題進行宣傳教育,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第三,利用幼兒的一日活動、教育活動、讀書活動等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觀察、指導、教育,認真開展個案分析記錄與家長訪談活動,增強習慣教育的一致性與一貫性。我們開設了兩次“良好習慣”主題集體教育展示活動及相關研討沙龍活動;分年級組舉辦家庭習慣教育講座,并邀請家長進行教育經驗交流;聯合社區成功舉辦了一場大型家庭教育專家公益講座……這些活動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提高了家長的教育水平,促進了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4.分析總結階段
面對眾多的原始材料,我們進行了整理,從共性問題中發現個性問題,遴選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或是彰顯不同方法與途徑的資料,使得課題研究既面向全體又有所側重,點面結合,為經驗推廣、課題延伸研究做好鋪墊。
六、研究結論
1.教學活動是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我們主要借助健康教育活動對幼兒進行了生活衛生習慣的指導教育,借助社會教育活動進行了行為習慣教育。通過集體課堂教學,利用故事、兒歌、日常生活事件等讓幼兒知道為什么要養成好習慣,并教育幼兒如何養成好習慣。生動、形象、活潑、有趣的活動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幼兒的習慣養成起了很大的促動作用。如小班的幼兒在《豬小弟》活動后,不僅愛洗澡了,洗頭、剪指甲時也知道配合家長了;中大班的幼兒也知道了保護牙齒的方法,基本養成了飯后漱口、早晚刷牙的衛生習慣。
2.日常生活是督促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主陣地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與家長積極配合,多方位地為幼兒提供各種培養習慣的機會,通過正面引導、及時鼓勵表揚等手段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如區角活動時,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并通過指導、示范、樹立小榜樣等方法手段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合作分享、有序整理等習慣,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
3.家園一致教育是幫助幼兒矯正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
農村很多幼兒平時都跟祖輩生活,與父母的交流溝通主要是在休息日與節假日。很多家長覺得,平時陪孩子的時間少,對孩子有太多虧欠,于是就對孩子疏于教育,即使教育也是蜻蜓點水,沒有或少有實際教育效果。為此,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親子活動指導與習慣教育指導。
首先,利用校訊通平臺和家長園地做好教育宣傳,讓家長認識到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用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對家長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行為指導,提高家庭習慣教育有效性。
其次,利用家長活動及時與家長交流溝通,了解幼兒在家或在園的習慣形成根源,對癥下藥,矯正不良行為,鞏固積極行為。同時,也讓家長互相交流取經,在鮮活的生活事件中學習借鑒積極有效的育兒經。
最后,利用晨間接待與離園活動與家長進行個別交談,了解幼兒在家的習慣養成現況以及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在孩子習慣養成教育方面的動向與措施,互相配合,增強積極效應的輻射影響。
七、結論與思考
(一)我們的收獲
通過這一課題研究,更多家長意識到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對家庭成員之間、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一致性、一貫性教育有了深刻的體悟,通過學習、交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法,為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樹立榜樣示范作用,多利用鼓勵性、激勵性的積極提示語促進幼兒的行為發展。
通過這一課題研究,教師對幼兒的習慣養成教育重視程度有所提升,在進行個案記錄分析的過程中,逐步由無具體目標、觀察分散、記錄不系統等轉變到有目的、針對性、階段性的觀察記錄,記錄方法、記錄形式上也在不斷改進完善中,對幼兒集體或個別習慣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有了更多拓展與創新。幼兒的行為習慣也有很大改善,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在穩定發展之中。
(二)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也遇到了瓶頸與困惑,致使研究有些不夠系統、深刻。如進行問卷調查,怎樣讓問卷回收率更高,讓答卷更有價值與意義,不僅需要我們的宣傳到位,還需要進行適宜性指導,讓家長明白問卷調查就是應該真實填寫,將孩子(或家長)的行為、方法、疑慮等反饋給老師,讓老師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家在園的行為比對,因材施教,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與良好習慣的養成。又如,進行了研討活動后,我們應該面向全鎮老師進行推廣,利用領域教育滲透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讓更多的家長與孩子受惠。再如,進行個案研究時可以分班級就某一行為習慣對班級所有幼兒進行跟蹤性、遞進式教育指導,或者以年級組為單位,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與主要習慣養成進行比對式參照研究,使得我們的研究結論更有可比性與推廣性。當然還有許多值得推敲商榷的地方,就不一一贅述了。
關鍵詞:幼兒教育;習慣養成;方法內容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9-0144-01
養成教育是指在學習、生活、勞動等教育中良好習慣的形成與定型,從小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能更好地為幼兒全面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因為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人生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人生教育的啟蒙階段,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礎。人的一生中的許多習慣都是從幼兒時期形成的。如果說體、智、德、美全面發展這一目標是高頂點的話,培養良好的養成教育則是藉以攀登的階梯。
一、習慣的基本含義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良好習慣對于人一生的重大影響。習慣有哪幾層含義,學術界有以下幾種解釋:一種觀點認為習慣是常常接觸某種新的事物而逐漸適應,習慣成自然;第二種觀點認為習慣是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還有人認為習慣是從環境中歷練出來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從事相同的事情,不斷重復、不斷思考同樣的事情。
二、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的意義
21世紀是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在幼兒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斷更新的今天,人們越來越多地重視幼兒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而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經過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們認為在幼兒園開展“習慣養成教育”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首先,在《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管理條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都明確指出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在過去的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知識輕習慣的現象,為了實施素質教育,重視幼兒習慣養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其次,習慣養成教育是培養幼兒良好品格的需要。幼兒階段是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在園內的一日生活體現最多的就是各種習慣。因此培養良好習慣就成為促進幼兒良好品格形成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習慣養成教育是培養幼兒品格的最佳途徑。再次,習慣養成教育是培養幼兒適應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縱觀國際、國內不同歷史時期,凡是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無不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為習慣。可見,良好的習慣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它足以成為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
(一)道德習慣。道德習慣是指在道德意識支配下出現的較為穩定、持久的道德行為,它是確定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礎。一個人品德高尚,社會覺悟和社會準則才能成為其精神財富。道德習慣具體包括以下內容:文明禮貌,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遵守紀律的習慣,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個人安全的習慣,誠實守信,愛護公共財物,不欺弱凌小的習慣等。
(二)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多次重復和練習而鞏固下來并變成內心需要的行為方式,它包括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習慣等。
(三)生活習慣。生活習慣是幼兒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有關飲食、起居、衛生、消費等習慣,如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積極鍛煉身體,不隨地亂丟瓜皮果殼,不隨地吐痰,飯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換衣服,勤剪指甲,不亂花錢等。
(四)勞動習慣。勞動習慣是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勞動,并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的行為習慣,如做好班級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等。
四、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的方法
(一)巧設環境,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枯燥、單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這將直接影響到教育的目的和結果。“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全面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除了口頭提醒、正面引導之外,還在環境方面下了功夫。通過環境的暗示來影響孩子,讓環境成為孩子的第三任老師。
(二)積極鼓勵,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師要巧用激勵機制,通過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以及師生之間的情感來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物質強化和精神鼓勵相結合,用實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號如小紅旗、小紅星、紅蘋果等加以強化;時間的強化與機會的強化相結合,允許行為習慣好的幼兒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時間,提供各種游戲活動的機會,為班級服務的機會等形式。這些都形成了一種合理的激勵機制,促進了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嬰幼兒 良好習慣 養成教育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指的是孩子的習慣及性格是在7歲之前養成的。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曾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孩子是否在未來社會能夠立足,能否生活得踏實、快樂、幸福,真正比拼的不是才藝,而是“習慣”。學齡前特別是3歲之前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嬰幼兒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說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非常穩固的,終生都會起作用的。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人格教育依賴于6歲前之培養,這個時期培養得好,自然會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入小學,需教師用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形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所以,良好生活習慣不僅是兒童身體健康發展的需要,同時對兒童良好個性的培養以及在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全面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1.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有利于維護孩子健康的身心
身心健康是學前兒童茁壯成長的基礎,這點在幼兒階段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可以調節孩子身心支付能量的平衡,使孩子既不因太疲勞而損傷稚嫩的身心,也不因無所作為而讓幼稚的身心得不到鍛煉。
2.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有利于開發孩子的潛能
好習慣是最節約時間和最節省精力的,好習慣能使孩子把精力集中到主要的事情上,不至于被其他事情所干擾。因此,家長不宜片面地認為開發潛能就是培養記憶力、學習某些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應將孩子的啟蒙教育定位在各種好習慣的建構上。
3.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有利于塑造孩子優良的品質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人,要比那種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人以及養成不良學習習慣的人具有較大的潛在能量。
二、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條件
良好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個具體的事件中日積月累而成的。因此,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要從兒童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著手,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要求要有持續性和一致性。
1.家庭環境的影響
我國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反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造就優秀人物過程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成人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孩子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和教育。
2.心理環境的營造
良好的心理環境對孩子良好習慣形成的影響非常大,當孩子身處彬彬有禮的環境時,他的言行就會被影響和感染變得禮貌起來;當孩子身處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時,他的性格會變得活潑開朗起來;當孩子身處自由民主的家庭環境時,他的行為就會變得自主起來。
3.日常生活的滲透
一般習慣的養成都要經歷四個階段:從被動到自發、再到自覺、最后到自動的過程。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它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或老師就要做有心人,時刻注意良好習慣的培養,要及時發現、及時鼓勵、時常提醒。
三、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任務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孩子來說是受益終生的。所以,必須從小加強孩子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吃飽、吃好不僅能滿足孩子體力支出和生長發育的需要,而且進餐時的良好氣氛還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這需做到:
(1)培養孩子對吃飯有積極性,有極大的興趣,始終保持心情愉快。
(2)進餐時要有固定的座位,進餐時注意力集中,細嚼慢咽,不可以邊吃邊玩。
(3)進食要定時定量,飲食全面,做到愛吃各種食物。
(4)經常喝白開水,不隨便喝生水,不隨便吃不潔食物。
3.養成良好的自我服務習慣和為他人服務的習慣
(1)自己吃飯。自從孩子能夠自己拿小勺吃飯,家長就應始終堅持讓他們自己動手吃飯,并讓孩子對自己吃飯產生間接興趣。
(2)自己睡覺。孩子一出生家長就應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入睡,養成獨立睡覺的習慣。
(3)自己穿脫衣服,穿脫襪子,穿、脫鞋子。
(4)收拾自己的玩具、圖書。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那里擺著各種各樣的玩具,而讓孩子整理這塊小天地正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絕好機會,家長千萬不能包辦代替,在孩子玩玩具、看圖書前要和孩子“約法三章”,即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圖書自己整理等,并等孩子同意后才讓其玩。在孩子玩好后及時提醒他自己收拾,久而久之,孩子就了解了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
(5)在家里要鼓勵孩子為爸爸媽媽拿鞋子、為爺爺奶奶拿眼鏡、為客人拿拖鞋,等等。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的服務意識,更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4.養成良好的家務勞動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提供很多身邊的工作,如放筷子、洗手絹、擦桌子、擦椅子、掃地等,為孩子創造實際操作的環境,讓其逐漸掌握勞動要領,并主動參與家務勞動,為家庭盡一份自己的義務。
四、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措施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積木玩了隨地扔,進餐飯菜滿地撒,脫下衣服到處丟等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教育方法不當。一方面,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自然變成家長的服務中心,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很容易出現大人包辦一切的現象;而科學研究證明,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年齡階段,如果成人不主動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不為孩子提供實踐的機會,就會錯過這個寶貴時機,到時再想彌補,就既困難又費力了。另一方面,成人自身的生活習慣也時刻影響著孩子,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成人的榜樣作用也是不可少的。
1.言行舉止榜樣化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最容易接受形象教育的,而成人的榜樣作用又最具說服力。如教室里各類教具、桌椅擺放得錯落有致,戶外活動場地打掃得干干凈凈,平時注意不亂扔果皮紙屑等,都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的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生活要求明確化
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貴在使孩子明確具體的要求。即為培養孩子進餐前洗手的習慣,就應事先向他們提出要求:如飯前要洗手、洗手時把衣袖卷起、手心手背都洗干凈,然后把水倒掉,再把手擦干,等等。這樣,每天不斷地鞏固練習,久而久之,就會行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
3.習慣引導經常化。學前兒童年齡小,好奇心強,自控能力比較差,對家長或老師提出的要求很容易淡忘,但他們又具有強烈的上進心,只要家長或老師引導得法,是不難形成良好習慣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行為習慣 堅韌性 價值自覺能力 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08
Training Habits and Resilience in College Education
SHENG Jie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000)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addition to foster an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enior professionals, student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habits and character. Behavior is affect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e elements, the accumulation behavior becomes a habit, the habit of impe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character, good habits and tenacity of character is the cornerstone of success. Students' behavior and character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of plasticity and therefore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1) allow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rce of habit and tough character comprehend; (2) to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habits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correct bad habits; (3) the use of the resilience of the success rate of habituation consolidate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behavior; resilience; value conscious ability; cultivation education
近年來,高等教育在提高國民素質、確保科研基礎和推進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高等教育在執行過程中,更側重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的培養近些年才逐漸成為社會成員和專家學者們較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兒童學吉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也曾明確指出:“什么是教育? 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由此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是至關重要的。①高等教育為大學生進入社會提供了一個銜接平臺,不僅為其提供專業知識的培訓,更重要的是培養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堅韌性②人格對于提高大學生耐力、承受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教育體制的特點決定了多數孩子在進入大學之前,其學習目的、行為習慣及個人品格都高度服務于高考。當學生順利進入大學后,將出現散漫松懈和茫然無措的狀態。因此,大學教育除了傳授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領悟習慣和堅韌性品格的重要性,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使其能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筆者對同年級三個班共146名學生,從大一開始,歷經三個學期,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融入習慣和堅韌性的培養,使學生的意識形態相較于進校時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筆者利用專業課授課的契機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教學:
1 使學生領悟習慣的力量和堅韌品格的重要性
大學生的價值自覺能力已經初具完善,其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指導學生從周圍環境獲取有用的信息,通過推理能力和判斷能力做出思維響應。因此,首先需要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可這種教育理念,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為了使學生領悟習慣的力量和堅韌品格的重要性,我通常投其所好選擇合適的話題,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潛移默化地植入教育目的。在每次的專業授課結束后,預留五到十五分鐘,與學生互動交流。交流題材多以當前熱門話題、自己及周圍人的經歷,或一段視頻節目等為主。輕松活潑的聊天形式,避免了學生對說教形式的抵觸。大部分交流的中心內容均以習慣和堅韌品格的重要性為主。一種思想的成功植入需要長期反復的灌輸。在堅持了一個學期聊天交流后,學生從內心深處開始主動接受“良好的習慣和堅韌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這一說法。
思想上的認同才能有效的影響抗御能力和應用能力,有利于提升內化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第二和第三學期的教學過程中,仍然保持聊天互動,以達到將此思想根植于心的目的。
2 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及主觀能動地糾正不良習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論是建立新的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是糾正不良習慣,都要在具體實踐中經過反復地錘煉才能養成。這種長期的訓練和培養過程,是通過被教育者切身的體驗和反復的實踐去完成的,又被稱為養成教育。③因此,我借助所授專業課程作為訓練習慣的平臺,具體實施如下:
2.1 重復刺激、反復練習
在專業課講授時,每節課開始均進行知識點回憶和新內容框架梳理;課程結束時必布置作業,規定無論作業多少,下一次上課必須交;每節課反饋上一次作業收交及完成情況,并以壓力較小的方式(如唱歌、跳舞等)懲罰未交作業的學生,既不會引來學生反感,也達到懲戒的作用。這種反復式的教學方法一直貫穿于三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將“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根植于心,更多的是一種單純重復的訓練。
第二學期,這種教學方法就體現出良好的效果。首先,每節課開始學生會下意識地合起書本,等待與老師回憶所學知識內容和闡述本節課學習框架;其次,無需任何提示,學生在上課結束后會自覺將作業交齊,未能及時交的同學會主動說明原因,并會在下次上課前補交。第三學期,學生基本沒有再出現交作業拖沓現象。這就證明經過多次重復刺激,已經逐漸形成了穩固的條件反射。
2.2 以身作則
教師處事風格嚴重影響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過程是互動的過程,學生并非被動接受教師傳達的信息,言傳身教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會不自覺地仿效教師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師的言行對規范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按照規定嚴格執行,例如布置、批改和及時反饋作業情況,并進行獎懲。教師能夠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會更利于養成教育的具體實施。
2.3 制定考評標準
制定評價標準確保良好習慣的養成。在每學期開始,明確教學目的和要求,使教學規范化和具體化。對平時成績、期中評定和期末考試的要求明確說明;在實驗教學中,根據學生完成實驗的情況,將實驗操作評價細分量化。嚴格執行考評標準,可以提高養成教育的真實性和存在感,確保養成教育過程有始有終。
2.4 監督反饋、正確引導
由于教育具有反復性和長效性,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朝夕間形成。新習慣的養成僅重復執行相同的行為動作是不夠的,教師需要耐心觀察并及時反饋學生執行結果,做出評價和及時引導學生自我反省。通過反饋,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激發其上進心及時改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反饋方式要注意獎懲相宜,盡量發掘學生的閃光點,提升學生被肯定的成就感和認同感。監督反饋和“對癥下藥”,這樣可以避免半途而廢,促進事態往良性方向發展。
3 利用堅韌性品質鞏固習慣養成教育的成功率
美國心理學家Kobasa 提出了堅韌性④人格的概念,是指一個人以堅忍不拔的毅力、頑強不屈的精神,克服一切去執行決定。它包括:投入(即承諾)、挑戰和控制,其中承諾指個人面對壓力不逃避困難及責任,挑戰指個人面對壓力勇于挑戰自我,控制指個人面對壓力能控制情緒。
從教多年,我發現大學生的健康堅韌水平并不高,普遍缺乏堅韌的意志品質,做事往往知難而退、虎頭蛇尾。在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講究持之以恒,就反映出堅韌性是或不可缺的重要品質。因此,在三個學期的習慣養成訓練中,將堅韌性的歷練貫穿始終,主要借助實驗教學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具體要做到以下三點:
3.1 建立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
第一次實驗,規定實驗室紀律,確保實驗能夠在安靜的環境中井然有序地進行。養成實驗過程面整齊,實驗結束后清潔整理的習慣。
3.2 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訓練學生預習實驗。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可見凡事有準備才可能成功。學生常常敷衍了事,認為讀一遍實驗指導書,即為預習實驗。而這種不走心的閱讀,聊勝于無。真正的實驗預習是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解決“為什么做這個實驗”、“怎么做這個實驗”、“可能有什么現象和結果”、“可能會出現什么麻煩”、“怎樣解決出現的問題”及“實驗結果是否正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實驗教學任務,實驗課程才是有價值的。
3.3 耐心指導
學習過程本就是從無知到有知逐漸發展的一個緩慢過程,而且兼有反復性和遲滯性。尤其是實驗習慣較差的學生,要更有耐心給予引導。實驗操作習慣可以在短時間內經過反復訓練和強調能得以建立和提高。而實驗預習能力的訓練難度卻相當大。此時,對教師和學生的堅韌性都是巨大的考驗。老師一定要做到不嫌麻煩,心平氣和地反復教導。初始困難巨大,一旦習慣養成則會水到渠成,受益良多。
綜上所述,面對已具備諸多習慣和品性的大學生,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學生主觀能動地建立良好行為習慣、糾正不良習慣及塑造堅韌品質的重要責任,以便讓學生盡快融入社會并服務于社會。
注釋
① 《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編寫組.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09-01(第1版).
② 王鋒,李永鑫.堅韌性人格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4.27(3):71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