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關于秋天的古詩范文

        關于秋天的古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秋天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于秋天的古詩

        第1篇:關于秋天的古詩范文

        秋天的早晨走在田野的小路上,看著那一望無際的橙黃色的稻谷,農民伯伯在辛勤勞動著,正是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換來我們的美好生活。

        《憫農》這首詩不正說明了農民伯伯的辛苦嗎?所以我們要節約糧食,不能白白浪費農民伯伯的汗水。

        秋天的早晨我們走在田間小路上,看著那碧綠青翠的青草培育著一顆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露珠,腳在青草與露珠間劃動便也就沾上了那晶瑩透亮的珍珠,并還帶著一絲絲涼意,呼吸著那清新的空氣,使人感到心曠神怡,心情開朗,充滿著精神并散發著那青春蓬勃的朝氣。

        秋天的早晨,是充滿朝氣的,是快樂的,是美麗的,是喜悅的,是豐收的,清涼的。

        相關鏈接:

        古詩《憫農》一 唐 李紳

        古詩《憫農》二 唐 李紳

        《秋天的雨》關于描寫秋天的學生作文

        第2篇:關于秋天的古詩范文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興趣是接受知識的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憑借教材、教學參考書、粉筆和嘴傳授給學生,學生難免會有厭倦情緒。而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泊船瓜洲》的教學過程中,在講“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句時,為了能讓學生體會“綠”字的精妙,我通過圖片展示了江南春日美景,生動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引入詩句的語言環境中,品味到了詩的語言美,也很自然地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概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由此可見,在古詩教學中多媒體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學生通過眼睛、耳朵、大腦等多種感官進行思維搭建,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

        2在多媒體教學中創設新穎活潑的教學情境

        在運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用音樂來渲染情境,用圖像來顯示場景,用文字來詮釋意境。這些方法在傳統教學中不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而多媒體教學則可以貫通古今中外,跨越上下數千年,溝通過去現在與未來,動靜與虛實相結合,聯想與想象爭生輝,創設了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聲情并茂的古詩朗誦配以格調一致的樂曲加以渲染,則能很好地再現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武陵春》配以憂傷的小提琴曲,《望江南》配以委婉的古箏曲,《天凈沙•秋思》配以薩克斯演奏的曲子,《江城子•密州出獵》配以明快的鋼琴曲。有些古詩已被今人所傳唱,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鄧麗君演唱的二十首宋詞。

        3在多媒體教學中引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多媒體教學可以呈現課堂上無法看到的景象,通過電教媒體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引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把他們的視野引向古今中外,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例如,在《秋天》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眼中的秋天,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觀察記憶力不深刻,頭腦中缺乏秋天景物的表象,只能說出平時印象較深的一些特點。于是,我用多媒體播放了關于秋天的樂曲和圖片,在清新舒緩的音樂聲中,一幅幅金色秋天的圖景展現在學生眼前,有:藍藍的天空,風吹的麥浪,鋪滿落葉的羊腸小路以及熱鬧的豐收景象,學生仿若置身于秋天大自然的懷抱里,看完了圖片和影像,學生紛紛興奮起來,他們開始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他們的描述不再是單一的畫面,而是美麗的串聯起來的景象,他們說道:“金色的秋天里,天空中大雁排著整齊的隊伍飛向南方,它們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秋風瑟瑟,秋葉黃了,它們仿佛一群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麥田里,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麥稈,但是金燦燦的顏色像笑開了的老爺爺的臉,盡是豐收的喜悅”。學生陶醉在自己描繪的畫卷里,多媒體展示把秋天的景象拉進學生的腦海里,引發學生的聯想,讓他們的思路不再干澀,語言不再貧乏。

        4在多媒體教學中突破教學重難點

        第3篇:關于秋天的古詩范文

        漸漸遠去的的這個夏天雨水比往年多,許多地方領教了大自然的威力,即便是水這樣一種柔軟的物質,在想象里面,與尖銳絲毫不相干似的,卻擁有巨大的破壞力,那是大自然的不可蔑視。其余的炎熱潮濕的日子,依然未能夠逃脫宿命而又充滿變數。直到后來,一寸一寸到來的秋天挽著秋色和遼闊高遠一道而來,一絲的涼意就能擊敗一片暑熱,天空一下子空曠了許多;叫人聯想到草原,聯想到草原上有幾匹馬低頭吃草偶爾抬頭觀望,沉默,不語,這情景是何等心曠神怡啊。在夏天就要離開的時侯,若是再有雨,就有了季節的推手,讓時令的更替嬗變變得有些匆忙。這時候,季節之間仿佛有了些許不舍。

        秋天,短暫。但,一切來得及想。

        當院子里最先知秋的落葉在不知不覺中多了起來,它們三片五片在角落里聚攏,仿佛在耳語著什么;樹的枝葉杈椏間漸漸也有了幾分寂寞,透露出更多的天空。這時的天空比遠去的夏季遼闊、深遠、幽靜。微風伴著些許涼意,經過植物與水面而來的空氣下載了季節的信息。腳步很輕的,秋濃了。對于北方來說,這個季節是最美的,完全可以用絢爛來形容它。“香山紅葉”是這一個季節的象征,叫人首先能想到它。它盡情地描繪著秋天的氣象,釋放秋天的情懷,吟唱著秋天的歌。那密集的褐紅色的意味,沖淡了夏天逝去的季節更替的傷感,有了些暖意。氣溫一定是宜人的,衣服可以穿的不多不少,分量也合適;是啊。難當的酷熱退卻了,冬日的嚴寒也還未到來,空氣中滿是果實成熟的味道,甜的味道,此刻正是人與自然最容易相處的時候。

        古詩中有太多關于秋天的詩句,許多濃郁著悲秋的意味,“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悲天憫人也好,天性敏感也好,也許正是這些傷感體現著文人騷客的氣質吧。我喜歡王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這樣的詩句,相對樸素干凈,簡單到禪意。悲也好,喜也罷,所有的都會過去,你望著窗外,看見光線在它能抵達的事物上游曳,這時時光正在流逝,季節已在更迭,悄然無聲的。

        秋天總是令人難以忘懷,但卻很短暫。如此它憑添了幾分珍貴。正如那些美好的事物也難得久留一樣,不經意間就遠去了。有一段話說的非常美非常傷感: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永恒。如果它流動,它就流走;如果它存著,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長,它就慢慢凋零。

        第4篇:關于秋天的古詩范文

        【關鍵字】優化 作業設計 提質減負

        關于作業,很大一部分學生都感到頭疼不已,那是由于作業的難度系數偏高,作業的數量大,應試訓練濃墨重彩。盡管社會上也大聲疾呼,但是似乎人人又都崇尚著“嚴師出高徒”、“熟練才能生巧”的信條。對于學生來說,“減輕課業負擔”只是可望不可及的美麗幻想,這和當前的素質教育的根本思想是相違背的。近幾年教育界的主流話題便是“提質減負”。減輕學生高壓的課業負擔是提質減負的關鍵。為此,我結合本人的教學理念淺談一下如何優化作業設計,切實讓學生提質減負的一些做法。

        一、設計提高學生興趣的作業,讓學生學習樂在其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促進他們思維的活躍度,保持學習的持久性。因此,我在作業形式設計上,把作業從單一的“寫”的形式中走出來,力求聽、說、讀、寫全面結合,并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游戲等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如在學完了《自選商場》這一課后,我拿出自制的商標卡片,上面貼的都是孩子們喜歡的食品和玩具的名字,當他們在共同努力下興致勃勃地念出或者認出它們的名字后,一張張小臉洋溢著成功的喜悅,我趁機讓他們放學回家后也自己做做,仔細觀察任何一樣東西的名字,認一認,不認識的可以請爸爸媽媽幫忙。第二天,學生們果然拿著他們自制的商標來到學校,一到教室就高興地拿出來,舍不得放下。趁機,我又讓他們同學之間互相欣賞作品,并說一說你新認識了哪些字。頓時,教室里一片沸騰。在學完《畫風》之后,讓學生畫出自己想象中的風,在作業評講課上介紹自己為什么這樣畫;學完《小小的船》,學生們當起了小小歌唱家,開始唱起贊美月亮的歌;學了《陶罐和鐵罐》、《獅子和鹿》等故事性強的課文,讓學生們排演課本劇。

        二、設計層次化作業,讓學生都能成功“消化”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的主張。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在個性、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進行教學。于是我按以下幾方面對作業進行分層練習:

        1.按作業量分層

        教師應根據自己班里學生的智力情況,對學習確實有困難的學生我們就應該要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但每課的基礎性練習,必不可少。至于教師結合課文內容設計的一些拓展性練習,他們可以選做或不做。如背誦練習,一般學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誦有關篇目,對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多選擇一些精彩片段背下來。適量、適當的作業和練習要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培養自信心。

        2.按完成作業時間分層

        我們還可以對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間上分層要求。對大部分學生要求他們在課堂上就弄懂題目要點,允許少部分學生課后再加加工,輔導一下;要求優等生完成的拓展題,后進生可以寬限幾天,甚至放棄。這樣就能保證了后進生的作業質量,使每個學生都能扎實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良性循環。

        3.按作業難度分層

        我們要重視找準每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我根據學生的發展區不同主要設計基礎題,綜合題,拓展題三類,能力強的選擇做難做的,能力弱可做簡單的,促使他們語文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如我在教學了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設計以下三種題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題型。

        基礎題 背誦、默寫古詩,解釋古詩的意思。

        綜合題 古詩描寫了怎樣的一番情景?請發揮想象寫一段話。

        拓展題 選讀一兩首送別詩,并比較一下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異同。

        三、設計生活練習,讓學生與實踐相結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社會處處皆語文。我們應該深入生活,讓學生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使每位學生都能在廣闊的生活空間里體驗、感悟,來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如:讓學生聽廣播、看電視、上網拓寬學習的渠道;讓學生爭當“啄木鳥醫生”,到大街小巷糾正錯別字;在學習了《秋天的圖畫》后,讓學生走出教室去尋找秋天,畫秋天,沿著秋天的足跡去看一看,還可以寫和秋天有關的習作,拍攝一組反映秋景、秋趣的照片等。春節期間,讓孩子去別人家門口摘抄春聯,根據春聯的意思配上圖,制作一本《春聯集》。

        四、設計探索性作業,讓學生在探索中快樂成長

        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勝、最具誘惑力的學習過程。因此,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我們應該設計一些以學生觀察、調查形式的作業,使得每個學生都能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在探索的同時獲得更多的快樂。

        1.設計觀察性作業

        觀察是打開思維窗口的一種辦法。學生要想不再受傳統作業的束縛,就應靠自己去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通過觀察完成作業。如學《小蝌蚪找媽媽》后,讓學生養幾只小蝌蚪,觀察小蝌蚪生長發育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更準確的地了解小動物的生長情況。

        2.設計調查性作業

        設計調查性作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如學完《只有一個地球》,讓學生走向社會,搜集我們身邊還存在著哪些嚴重的環境污染現象,該如何對待這些環境污染,寫成建議書送給有關單位。這樣顯而易見地調動了學生的對學習的積極性,也為更有效地完成作業奠定基礎。

        總之,教師對作業的優化設計是對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的一種鞏固手段。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樹立一種新型的語文作業觀,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設計出真正適合每位學生的作業,使每個學生都能高效地完成語文作業,真正達到提質減負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何捷.《作業的革命》,《江西教育》,2008、

        第5篇:關于秋天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自主探究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古詩詞教學,因為古詩詞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用適當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指導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小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鑒賞古詩,愛上古詩。

        補白背景,獲取認知

        在學習鑒賞古詩詞中,如果能對古詩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幫助學生輕松理解古詩。因此,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作者在寫作時所處的環境以及心態,有了這樣的認知基礎,就可以輕松體會古詩中蘊含的情感,具體把握古詩的基本內容,從而讓學生輕松學習詩詞。

        例如:在教學《楓橋夜泊》這首古詩時,教師就讓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自主搜集關于作者張繼的相關資料以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資料。學生們在課下利用書籍或者網絡了解到這樣的內容:那是一個秋天,張繼趕考結束之后,卻榜上無名,于是就乘船回家準備,第二年再次參加考試以便東山再起。這一晚上,張繼乘坐的船在蘇州城的西面楓橋碼頭停留。由于滿腹心事和鄉愁,因此一夜未眠,當天剛亮的時候,他看見了一幅美麗的霜天景色,月亮即將落下,寒霜滿地,江邊的楓樹以及江上的漁火,還有遠處依稀可見的寒山寺將作者的羈旅鄉愁激發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作者提筆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詩。

        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將補充背景資料的內容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搜集相關的知識,獲得自己的認識,然后將自己的收獲拿到課堂上展示和同學們交流,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幫助學生積累了知識,幫助學生輕松理解古詩的內容和情感,而且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發揮想象,體會情感

        在古詩教學中,一般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于詩詞的含義都會有初步的感知,但是要進一步體會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還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深入古詩挖掘,潛心品味,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以及詩中創設的意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和感悟。

        《山行》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詩,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小路行走的過程中欣賞到的深秋楓林美景,抒發了對這種美景的喜愛之情。這首詩可以說“詩中有畫”,極具畫面感。教師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詩中流露出的情感,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詩中的畫面畫出來,從而體會文本的韻味。教師引導學生對話文本,思考如下的問題:詩中的“人家”的具置在什么地方?怎樣正確理解“白云生處”的含義?“石徑斜”又是什么樣子的?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抽象的文字在學生的腦海中轉化為形象的畫面,最終以絢爛的圖畫形式展現出來,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詩的含義,還深刻感受了詩中蘊含的美感。

        古詩具有含蓄、凝煉的特點,通過為古詩配畫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而且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輕松體會文本的意境。同時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激活,幫助學生充分掌握詩中的情感。作畫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探究文本內涵的過程,也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咀嚼詞語,深化解讀

        字詞組成了詩詞,理解了字詞就理解了詩詞的含義。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古詩中詞語的含義,通過深入咀嚼、仔細品味詩詞中的詞語來深入解讀詩詞,升華學生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在教學《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的時候,教師重點引導學生探究詩句中“疑”這個字,具體過程是這樣的: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充分理解這首詩的詩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找出這首詩中用的精妙之語,其中就提到了“疑”這個詞。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怎樣理解詩句中‘疑’這個字?”學生們有的說“意思就是懷疑銀河是從天上落下來的”,有的說“銀河好像從天上落下來”,這時教師進一步引導:“那么,將句子中的‘疑’換成‘像’可以嗎?”經過大家的討論探究,得到了這樣的結論:“疑”更能表現出瀑布的壯觀,讓人誤以為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讓我們感受到廬山瀑布的磅礴,而“像”就沒有這樣的氣勢,從中可以看出詩人用詞的精妙。

        第6篇:關于秋天的古詩范文

        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通常會采用生動的畫面或景物描寫的方式對其中心思想進行表達。然而情境教學法主要就是將教學內容與現實情境相結合,從而形成視覺化的轉變,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還能使學生盡快理解古詩的含義,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是,就目前教學的現狀來看,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還不完善,需要教師高度重視。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使用情境教學法,有效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 情境教學法的概念

        情境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師在講解知識時,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一些包含生動形象以及情緒色彩的現實場景,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從而有效幫助學生盡快理解教材知識,并能促進學生心理機能的發展[1]。情境教學法應用在教學領域,其主要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情感,利用生動形象的言語描述、角色扮演、多媒體技術等方式,提高教師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思維擴展,并達到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 情境教學法應用的現狀

        2.1 對情境教學法的認識不夠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改革,許多新的教學方法逐漸浮出水面,所以教師是否全面了解情境教學法,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具有直接影響。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師認為情境教學法只是將有關課本知識的圖片向學生進行展示,這種情況只能將情境教學法流于形式,無法讓小學生體會到情境教學的快樂,降低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2 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我國許多教師一直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該占據主體地位,教師應該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采用情景教學法,教師雖然創設了情境,但是學生參與的環節不多,主要還是由教師進行展示和講解,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2.3 沒有適當應用情境教學法

        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情境教學法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如果應用的不正確,就會降低其教學效果,影響教師教學質量。從目前教學現狀來看,許多教師并沒有正確應用情境教學法,一方面是許多教師過于重視情境創設;另一方面是許多教師并沒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審美特點,從而導致情境教學法應用不當。

        3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策略

        3.1 閱讀古詩時需要重視意境

        每首古詩都包含了一定的意境,其意境主要是詩人內在情感與外界景物相互結合所產生的具有鮮明、生動、深刻含義的生活畫面或是人物形象。所以,為了讓學生盡快了解古詩含義,體會到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需要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抓住意境。通常情況下,古詩意境都是通過一些詞匯進行表達,因此在閱讀古詩時,需要從重要的詞匯入手。例如,在學習葉紹翁的《夜書所見》時,需要注意“蕭蕭、挑、促織、籬落”等詞匯,此首古詩主要表達了詩人在外思念家鄉之前,并借助夜間小景,回憶兒時樂趣,體現出詩人此時的孤獨寂寞之感。從表面的意境來看,詩人主要是對秋天景色描寫,實際是在抒感。學生只有抓住意境,才能了解古詩的含義,并體會到詩人的情感。

        3.2 領會古詩時體會其節奏音律

        由于古詩具有音樂美的特點,所以在閱讀古詩時朗朗上口,扣人心弦。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晨讀,讓學生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古詩的節奏音律,創設情境,讓小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例如,在學白的《望廬山瀑布》時,此詩所押“an”韻,音調交替抑揚,平仄錯落,給學生一種音樂之感,通過反復的閱讀后,能夠體會到詩人夸張又自然的表現手法,從而使整個形象變得豐富多彩,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仿佛身處廬山,體會大自然的美好。

        3.3 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形象美是古詩的另一大特點,為了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形象美,需要將古詩文字內容轉變成視覺化內容,從而有效展開學生的想象力[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古詩涉及到的場景圖片或是音樂等呈現給學生,并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境。例如:在學習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關于西湖美景的視頻,有晴天也有陰雨天的,通過不同方式展現出西湖美景,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詩人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更快的理解古詩內容。

        第7篇:關于秋天的古詩范文

        1. 遺漏信息,答非所問。我們讀題時匆匆忙忙,漏掉了原文和題目中許多重要的答題信息,以致于答非所問。如以下兩例:

        例1 讀周邦彥的《關河令》,回答:從上、下兩闋的首句看,該詞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寫的?請簡要說明。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錯答 以陰冷寂靜的深夜為線索,講的都是詞人在夜深人靜時的所見所聞。/以秋天和人作為線索,上闋寫秋天的環境,借秋聲、秋雁表現秋天寂寥、冷清的特點;下闋借秋天的冷清發出感慨,寫出人的孤寂之感。

        分析 兩個答案都沒有讀清題干,忽略了“上下兩闋的首句”的答題提示,答非所問。

        示例 此詞以時間的轉換為線索來寫。上闋首句中“向暝”指傍晚,下闋首句中“更深”指夜深,表現了深秋蕭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音書難候而生的凄切孤獨感。

        例2 下面是黃庭堅的詞《望江東》,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分析它的上片或下片。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攔住。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將暮。

        錯答 詩人實寫站在船頭遙望家鄉,煙霧阻隔,只能與佳人在夢中相會的狀況,虛化地抒發了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和急于歸家之情。/詩人在燈前寫就家書,卻無人傳遞,只好交付給天上的鴻雁,讓它捎去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兩個錯答都沒有把答題概念搞懂。“實”是實景,即眼前所見之景;“虛”是虛景,即非眼見的、腦中所想像之景。上片的實景是江頭煙樹,虛景是夢中相會;下片的實景是燈前寫信,虛景是鴻雁傳書。

        示例 上片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大江橫亙,煙樹朦朧,遙望家鄉而不見,此為實寫;夢中與家人相會,此為虛寫。夢中的相見反襯了現實中的孤獨,以虛襯實,虛實相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與歸鄉的迫切之情。

        點撥 讀題有“三讀”:讀詩歌,劃出詩中的典型意象、時間時令、抒情詞句;讀注釋,明了創作背景、作者信息和重點字詞含義;讀題干,用筆將題干中的重要信息,如答題區間(如例1)、答題概念(如例2)、附加要求等一一劃出,提示答題的重點。

        2. 生搬硬套,張冠李戴。答題時只是抓住詩中的只言片語無限發揮,有時還強解詩意。

        例3 結合蘇軾《減字木蘭花》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等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錯答 又是新的一年,詩人在這生機勃勃的初春季節,盼望自己的仕途也能如春天一般復蘇,表達了渴望被君王赦免、重新重用的思想感情。

        分析 這首詞沒有任何字句提及貶謫、君王,注釋也沒有任何信息與蘇軾的被貶和渴望復用相關。很明顯,考生是將詩歌中的初春和蘇軾的人生經歷生硬拼接在一起。

        示例 上片描寫“鶯語”“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現春天開始時的生機與美麗;下片敘寫花開易謝、年華易老,感嘆美景易逝,勸人一醉方休。全詞表達了珍惜春光、盡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的情感。

        點撥 題中關于詩歌創作的特殊背景的信息,如戰爭、政權更迭、仕途遭遇等,一般都以注釋的方式注明。如果注釋中并無特別說明,詩歌中也無典型意象、明確語句的,答題時一定不要將無關信息帶入鑒賞,以免過度發揮。

        3. 分析空洞,要點不全。答題時不遵守應有的答題規范,造成要點的缺漏,影響得分。如以下兩例:

        例4 讀例1中周邦彥的詞,簡要分析作者在這首詞中所表現的心情。

        錯答 ①心情是孤獨、寂寞的,詩人害怕寂寞,愁緒縈懷,所以借酒消愁。/②作者表達了孤獨、茫然的心情。“云深無雁影”顯出其孤獨,“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表現出凄涼、茫然之情。

        分析 錯答①明確詩人的感情特征,但沒有明確詩人的感情類型――因何而孤獨、寂寞?同時,該答案沒有引用原文進行分析,顯得空洞。要抓住“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一句,分析出詩人因懷人而倍感孤獨寂寞的情態。錯答②是典型的貼標簽。分析“云深無雁影”,重點是分析“雁”這個意象的內涵,答題時要結合注釋中關于“雁”的意象內涵的信息。分析“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要結合古人借酒消愁的傳統,以及全詩的主旨分析。

        示例 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的孤苦、寂寞之情。上闋寫景,“一庭凄冷”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氣氛,“云深無雁影”說明詞人苦苦等候書信,卻遲遲不見,表現了既無奈又焦急的感情。下闋抒情,以“照壁孤燈相映”烘托詞人孤獨伶仃的形象,“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說的是詞人懷人愁重,借酒消愁卻愁上加愁的困境。

        例5 讀例題2中黃庭堅的詞,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

        錯答 “隔”字表面上講煙樹阻隔了視線,深層意義上講自己與家鄉相隔。/“隔”字一指煙霧籠罩的樹林阻隔了詩人望鄉的視線,二指江水阻斷了詩人回家的路,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從錯答來看,兩位考生都讀懂了“隔”字的雙重意蘊,但對答題規范不熟悉,使得分要點存在缺漏。本題屬于“煉字”考點,答案要點應包括以下幾方面:該字的表層義、深層義,該字使用的表達技巧及其表達效果,該字所傳遞的作者的情感、態度。

        第8篇:關于秋天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認知規律;多元感受;輻射拓展;緊扣核心;課程本質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2-0030-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因此,語文教學就應該在教學中凸顯出語文的本質特點,既要關注文本語言文字的訓練,又要在課堂中建構和諧生動的氛圍,激發學生內在的認知意識,從而促進學生認知素養的不斷提升。

        一、緊扣認知規律,借助導入調整認知情感

        課堂導入是拉開課堂教學的序幕,是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渡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導入可以在開始上課的前幾分鐘就能將學生課前分散的注意力迅速地拉回課堂中,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教師來說,一段美妙開端的形成除了梳理教材、建構教材以外,還應重視一個“情”字。教師應使自身為情所感、為情所動,真正融入課文角色,才能以自己飽滿的“情”之弦去撥動學生內心深處的“情”,使學生在第一時間就被教師的“情”所感染和吸引,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學《》一文時,教師先拋出問題:“誰了解鴉片?”隨后,教師為學生出示人們吸食鴉片的圖片,激情講解鴉片的危害:“一旦沾上鴉片,士兵將失去戰斗力,民眾會喪失勞動力……英國商人在中國大批銷售鴉片,獲取暴利,中國人民深受其害。當時的清政府也不敢管他們。此時,林則徐不顧清政府的反對,不懼外國勢力的威脅,毅然站了出來,銷毀了二百多萬斤的鴉片……”短短幾分鐘的激情導入,引起了學生內心的共鳴,在悄無聲息中將學生的情感帶入了文本的情境之中。

        二、尊重多元感受,借助品x釋放內在情味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閱讀的基本要求要重視情感體驗。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都包含了濃厚的感彩,為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資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悟字里行間蘊藏的豐富情感,讓他們從中獲得情感的熏陶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在教學《黃果樹瀑布》一文第5~7自然段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并提問:“這三個自然段各寫了什么?”學生經過交流,知道三段分別寫了“舒服極了”“灌滿了活力”“無限的生機”。既有實景的描寫,也有感受的傾吐。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到瀑布的宏偉氣勢,在聯想中感知游人此時此刻的心情,自身的性情也得到了陶冶和釋放。接著教師追問:“此刻,如果你是游客,你最想說些什么?”學生們滿懷深情,有的說:“大自然真是太了不起了,創造了這樣壯觀的瀑布。”有的說:“黃果樹瀑布果然名不虛傳,站在瀑布腳下,仿佛全身上下充滿了無窮的力量。”學生激情滿懷地贊美黃果樹瀑布,愛國之情溢于言表,他們也被文中的情感深深地打動了。

        三、積極拓展輻射,借助積累凸顯語言韻味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學到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位教師關心的話題,也是終極的目標。如教學古詩《望洞庭》后,教師讓學生搜集關于“秋天”的古詩,并利用課余時間背誦。在學生充分準備后,教師組織學生舉行“詩歌背誦比拼”,頒發背誦秋天的古詩最多獎及背誦古詩情感最投入獎。教師旨在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對課外知識的關注度,強化知識的積累,為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提供平臺。

        四、緊扣文本核心,借助板書深化文本主題

        板書是教學中應用的一種主要的教學工具,即便在現代教學媒體盛行的今天,板書依然是教學課堂的點睛之筆,擁有著不可替代的特點和優勢。但往往有一些教師在板書設計時過于隨意,甚至有的教師整節課都不在黑板上寫一個字,以為重點內容書上都有,只要讓學生認真畫了,理解透徹了,效果同樣很好。殊不知,好的板書設計可以串起整堂課,讓學生清晰看到文章的脈絡;而富有新意的板書設計,可以吸引學生的關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學《生命橋》一課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將老羚羊和年輕羚羊跳崖的路徑用弧線畫出來:老羚羊的弧線躍起的幅度較平緩,而年輕羚羊躍起的幅度明顯高于老羚羊,就在其要墜下時,腳落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身子又逐漸升高,并輕巧地落在對面的懸崖邊。隨后教師在弧線的下面寫上“生命橋”。學生透過老羚羊逐漸下墜的弧線,更深入理解了文本的內容,仿佛看到一只只視死如歸的老羚羊,無數的弧線凝聚了羚羊的團結之心。教師通過富有創意的板書設計,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將學生帶進了羚羊的情感世界,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和體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結束語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凸顯出語文的本質特點,讓學生能夠在認知的過程中充滿盎然的情趣,借助真實適切、可感的認知效果,調整學生內在的認知狀態,激發學生內在的認知意識,為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第9篇:關于秋天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傳播特點 文化特征 藝術要點 歷史際遇

        《古詩十九首》是在漢代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它深刻地再現了漢末動蕩不安的大背景下,文人的理想和追求,以及這些不能實現時的失落和絕望。在語言表達方面,《古詩十九首》沒有采用古雅深奧的表達方式,而是大量運用質樸清新、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所以不論當時還是現在,讀起來都很生動。加上它所傳達的情感具有共通性,這些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古詩十九首》是一個詩學傳播的成功典范。

        一、《古詩十九首》成功傳播的文化特征

        (一)跨時空

        沈德潛《說詩語》說:“《古詩十九首》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一部作品能夠成功傳播,它的內容應該是跨越時空的界限而為不同時代的人們所共有,而《古詩十九首》所傳達的人與人之間的生死別離、愛情的離愁和哀怨、友情的淺淡傷感、權力地位的變幻莫測,以及面對這些時人們因無力感而產生的及時行樂、逃避社會現實等心態,這些都是不同時代上演的共同戲碼。正是這些不同時期、不同時代的人們共同親歷的情感和情緒,成為了《古詩十九首》成功傳播的基礎之一。從陶淵明的“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秦觀的“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到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等等,這些都是《古詩十九首》傳播內容的延續。

        (二)跨群體

        陳祚明《采菽堂詩話》說:“《十九首》所以成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呼?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于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自有詩,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為極致。”富貴者、貧賤者、得志者、不得志者……誰都逃脫不了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唏噓感嘆,這也正是《古詩十九首》至今還能夠感動讀者的原因。

        (三)跨文化

        《古詩十九首》反映了東漢末年社會大動蕩時期文人的理想和追求、理想和追求幻滅時的痛苦和覺醒。社會的巨大變故導致的文化間的碰撞與融合,身處其間的人們所面臨的各種復雜的感受,不同時代、各色人等卻有著驚人的感同身受!不論是東漢末年的游子和蕩子,還是時至今日的農民工、“海歸”族,不論中國的東漢,還是伊拉克、阿富汗,《古詩十九首》所呈現的是跨文化的傳播信息。

        二、古詩十九首成功傳播的藝術要點

        (一)意象-集約

        意象可以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物象,但是這些物象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情緒,也可以指借助這些自然的物象表達出來的人的主觀情感。人的情感隨著環境的轉換也復雜多變,觀照不同景物的時候也會很自然的使這些這些客觀的景物帶上人的情緒情感,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即是指這種境況。

        “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中的“秋草”讓人想到秋天衰敗的景象,聯想到生命的易逝。其它如朝露、北風、南枝、松柏、澗石、白楊、松柏這些大自然的意象與廣闊的大自然相比,顯得渺小、孤單和凄清,就像人在宇宙中一樣,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同是在這首詩里的“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中的“雙飛燕”則是感情甚篤的夫妻的意象。在《客從遠方來》中有“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的詩句,“鴛鴦”“合歡”都是夫妻的意象。

        總之,《古詩十九首》以最經濟的寫法寫出了人生的情緒和感嘆。意象是這些情緒和感嘆得以傳達的最主要手段。這些意象不僅讓《古詩十九首》表現出簡約、形象的特點,同時對后代文人尤其是唐詩宋詞情感的表達有著非常好的學習作用。

        (二)情結-共有

        《古詩十九首》之所以傳唱至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所要傳達的情緒情感是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我們可以看懂美國的商業大片,也能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我們能讀懂《詩經》,也為海子感嘆唏噓……《古詩十九首》所反映的情感很豐富,但其中的離別思念之情、感物傷懷、追求功名而不得的失落和幻滅之感等等,這些情緒、情結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

        (三)體式-兼通

        從《古詩十九首》開始,五言詩成為了古今通用的文學樣式。集約形象的意象、清新自然的筆法、言近旨遠的藝術效果,這些都是歷代文人和研究者津津樂道的地方。這里僅以疊字的運用為例。

        疊字,古時叫做“重言”或“復字”,它兼有雙聲和疊韻的修辭作用,所以,詩詞曲賦、小說、散文、對聯別喜歡大量運用這種語言形式。“青青河畔草”十句中連用了六個疊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這些疊字的運用不僅使“河畔草”、“園中柳”、“樓上女”有了顏色、姿態的形象美感,而且極富音樂美感,使作品讀起來音調和諧、節奏鮮明。

        疊詞的運用,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源頭《詩經》中就有“關關”、“坎坎”、“嚶嚶”等疊音擬聲詞,不論是傳世的文學作品,還是普通人交流的方言土語,都有大量疊字的身影。比如東北話中就有著豐富的疊音詞,“噌噌的:形容速度快。六十多歲的人了,走起路來還噌噌的”等等。

        三、古詩十九首成功傳播的歷史際遇

        (一)中古開幕

        詩經、楚辭作為中國古代詩歌早期原點的兩種不同形態,對作為中國詩歌經典的《古詩十九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自此以后,無原始典籍的意義,后來典籍永遠無垂范作用。

        中古時代,既不是原始典籍垂范,又不是唐宋后成為經典,可從古詩十九首找到內在機制、發展之路。《古詩十九首》具有開山的原創性,最具有中古時段的一種研究的典范作用。

        詩經:孔子解釋詩經:“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從政治、倫理的高度對《詩經》進行了闡釋,把《詩經》變成了教化的工具。

        楚辭:與《詩經》不同,它突破了政治倫理的意識形態,表現除了極強的個體化。

        漢樂府:采風自老百姓,既配樂,下情上達,經過了文人、藝人加工提煉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過程。《詩經》被孔子政治化,楚辭是由貴族屈原把地域文化變為個體化創作進而輻射全國的文化樣態。樂府是集中詩經精神在新的背景下的闡發,詩經中風、小雅的在中古時代兩漢背景下又一次重復性的再創造,樂府與詩經風、小雅有相似性,仍無法掩蓋樂府模仿詩經。

        前古時期的詩歌不論詩經還是楚辭,都是不自覺的創作,但到了《古詩十九首》已經看到了創作意識的覺醒,在作品中看到了字詞句的有意識的選擇和錘煉。從此,詩歌不單表意言情,而且富有了文學美的表達形式。

        (二)詩史傳導

        歷代文史學家,都給予《古詩十九首》很高的評價,稱它為“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或更推之為“風余詩母”,視作《詩經》以后影響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重要的作品,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漢初的四言詩繼承了《詩經》的形式,但內容決定形式。東漢末年的動蕩不安讓文人的思想更加活躍也更加混亂,舊有的形式沒辦法表現這些豐富的內容,文人就尋求新的民歌形式來代替它。所以東漢初年便出現了文人創作的五言詩。至于藝術技巧,漢末文人的五言詩是和學習樂府民歌分不開的。無論語言風格、比興手法等深受樂府民歌的影響并日益成熟。同時,它是漢代詩歌由民間文學過渡到文人創作的并出現繁榮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將五言抒情古詩發展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并為五言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心理津渡

        《古詩十九首》基本上是游子思婦之辭,即使是這樣的詩句,在《古詩十九首》里表現的也是角度多樣、字表平淡、感情熾熱而真摯的。夫妻愛人之間的思念之情不在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漢末的文人有了從女性角度與女性溝通的意識。《涉江采芙蓉》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品。“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從遠離家鄉的男子的角度寫了一位漂泊異地的失意者懷念妻子的愁苦之情。生命很快就會走向衰老死亡,應立刻進取保得聲名與榮祿。《生年不滿百》首在奉勸我們不要太執著,一切都是不可期的未知數,“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情緒的豐富性、表述這些情緒的多角度與藝術手法的多樣性,在《古詩十九首》里非常地常見。心理開放、審美開放的特點也是它流傳不衰的原因。

        四、結論

        《古詩十九首》能夠成功傳播,與它傳播內容的跨時代、跨群體、跨文化有關。內容的可傳播性同時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藝術形式,集約的意象、共有的情結和兼通的體式這些成為《古詩十九首》成功傳播不可或缺的藝術要點。時勢造英雄,一部作品的成功傳播業離不開時勢因素。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每日在线观看 | 欧美制服丝袜另类日韩中文字幕 | 尤物yw193在线视频 |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在线观看视频人成福利 | 日本A级作爱片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