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一題多問,培養發散思維
一題多問,即讓學生根據教學問題情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不同的問題。例如,教學行程應用題“甲乙兩地相距270米,小東和小英同時從甲乙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東每分鐘走50米,小英每分鐘走40米”時,根據上面的條件,可以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1)小東兩分鐘走了多少米?(2)小英四分鐘走了多少米?
(3)小東每分鐘比小英多走多少米?(4)相遇時,小東走了多少米?小英走了多少米?(5)幾分鐘后兩人相遇?(6)相遇后,小東再行幾分鐘到達乙地?(7)相遇后,小英再行幾分鐘到達甲地?(8)相遇后,小東比小英多行多少米?等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二、一題多解,培養發散思維
【關鍵詞】數學思維 多解 發散思維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碰到解題一籌莫展,S多學生一旦在思維受阻時,常不知如何“轉變”。在這一問題上,學生思路不開闊只是表象,而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善于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卻是根本。因此,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非常重要。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只滿足本例題的演示,完成習題解答,而應該首先開闊自己的思路,在完成例題解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去探索“求異”的結果,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以達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目的。
一題多解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一個好方法。一題多解是指在條件和問題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進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題途徑。它可以通過縱橫發散,使知識串聯、綜合溝通,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
一題多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不滿足僅僅得出一道習題的答案,而去追求更獨特、更快捷的解題方法。一題多解有利于學生積累解題經驗,豐富解題方法,學會如何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不斷提高解題能力。
下面通過幾個課堂實例談談如何利用一題多解的方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一、某些代數應用題可引導學生考慮不同方法來設元
如:新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實際問題:
汽車勻速行駛途經王家莊、青山、秀水三地的時間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兩地之間,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求王家莊到翠湖的路程有多遠?
教材意在通過一個具體的行程問題,引導學生嘗試如何用算術方法解決它,然后再逐步引導學生列出含未知數的式子表示有關的量,并進一步依據相等關系列出方程,重點是體現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的密切聯系,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培養學生運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用算術方法可以如下考慮:
汽車從青山到秀水用了15-13=2小時,青山、秀水兩地相距50+70=120千米,所以車速為120÷2=60千米/時,從王家莊到秀水用了15-10=5小時,所以王家莊到秀水相距60×5=300千米,所以王家莊與翠湖相距300-70=230千米;
2、用方程的方法可以通過數形結合,從不同角度設未知數,分析數量關系,緊扣汽車勻速行駛(速度不變)找相等關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本節問題的背景和表達貼近實際,有些條件比較隱蔽,如汽車在各路段行駛的時間,需要學生從表格中獲取相應的信息,還有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式:路程=速度×時間等。
因此,教學中可先引導學生復習行程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三者間的關系式,尤其是速度=路程÷時間,然后引導學生弄清題意,畫出如下的線段圖:
再結合生活經驗,把汽車勻速行駛途經王家莊、青山、秀水三地的時間求出:
王家莊到青山的時間是13-10=3小時;
青山到秀水的時間是15-13=2小時;
王家莊到秀水的時間是15-10=5小時。
接著,結合線段圖,引導學生挖掘圖形中蘊含的數量關系,把位置關系與數量關系為一根主線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不斷變換解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解法1(教材給出的方法) 如圖,汽車勻速行駛途經王家莊、青山、秀水三地,翠湖在青山、秀水兩地之間,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如果設王家莊到翠湖是x千米,則王家莊到青山的路程是(x-50)千米,王家莊到秀水的路程是(x+70)千米,汽車的速度是 千米/時或 千米/時
根據汽車勻速行駛,可知各段路程的車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
解此方程直接求出王家莊到翠湖間的路程是230千米。
解法2. 如圖,汽車勻速行駛途經王家莊、青山、秀水三地,翠湖在青山、秀水兩地之間,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如果設王家莊到青山是y千米,則王家莊到秀水的路程是(y+50+70)千米,汽車的速度是 千米/時或 千米/時;
根據汽車勻速行駛,可知各段路程的車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
解此方程求出y,所以王家莊到翠湖的路程有(y+50)千米
二、某些幾何題可引導學生巧添輔助線
如:新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七章三角形教學中,有這樣一個例題:如圖,C島在A島的北偏東50°方向,B島在A島的北偏東80°方向,C島在B島的北偏西40°方向.從C島看A、B兩島的視角∠ACB是多少度?
解法1(教材給出的方法)
∠CBA=∠BAD-∠CAD=80°-50°=30°,
由AD∥BE,可得∠BAD+∠ABE=180°,
所以∠ABE=180°-∠BAD=180-80°=100°,
∠ABC=∠ABE-∠EBC=100°-40°=60°,在ABC中,
∠ACB=180-∠ABC-∠CAB=180°-60°-30°=90°
解法2、過點C作AD的垂線,交直線AD于點M,交BE于點N
由CMAD可得, ∠AMC=90°,
由AD∥BE可得
∠BNC=180°-∠AMC
=180°-90°=90°
在ACM中,∠ACM=180°-∠AMC-∠CAM=180-90°-50°=40°
在BCN中,∠BCN=180°-∠BNC-∠CBN=180°-90°-40°=50°
由平角的定義可得,
∠ACB=180°-∠ACM-∠BCN =180°-40°-50°=90°
當然,還有很多種解法,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可見,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有利于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活躍思路,讓學生能根據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并結合自身情況,靈活地選擇解題切入點。
以上是利用一題多解的方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幾個例子,對于這樣的教學方法,還是有幾個問題需要說明:
1、采用上述教學方法比較費時間,且不是每個例題都有必要和可能這樣教學。教師應該在充分研究例題的基礎上,有選擇的適時采用,次數不宜過多。
2、不同的教師對同一例題的上述教學方法的設計可能不相同,這是正常現象。但是,任何這類教學方法的設計,都必須在充分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情況下進行。特別要掌握學生平時解題習慣采用的思路。教學時給予中肯的評價,針對學生的弱點,有意識到編排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真正受益。
3、一道例題的各種解題思路,教學時一般不由教師提出。最好先由學生充分思考后提出方案,教師歸納各種不同意見,整理為幾種有代表性的思路。有時學生提出的思路是教師事前沒有想到的,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鑒別能力,必要時還要調整原來的教學安排,以適應教學中發生的新情r。
總之,一題多解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未來人才的要求,特別是對具有創造能力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已經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培養學生良好的發散思維習慣是提高創造能力的重要環節,“一題多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對一道題學生可能提出兩種、三種甚至更多種解法,課堂成為同學們合作、爭辯、探究、交流的場所,它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這時學生的思維已經不是簡單的“發散”,進一步的“聚斂”,而且在向更高一層的“組合”發展,這已經是創新的開始。
【參考文獻】
【關鍵詞】應用題;培養;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思維廣闊性、深刻性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要形式。如何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呢?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編,一法多用等形式來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為此,筆者談談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一、弄清題意,學會分析數量關系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
低年級兒童由于識字少,對文字的理解幾乎是一片空白,對應用題的敘述很陌生,應用題的學習對于大多數兒童來說都很抽象。鑒于此,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應用題各個環節的訓練。
首先,弄清題意。讓學生讀題后說說題中談的是什么事,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了解題的意思。如:“一群小雞有60只,跑走了24只,還有多少只?”學生抓住“跑走”“還有”兩個詞,根據“跑走了”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減少了,“還有的”就是“剩下的”,從而理解了題的意思。用不同的線勾畫條件和問題,了解題的結構。如:用“―”來勾出條件,用“n”來勾出問題。通過勾畫,使學生認識到應用題是由條件和問題兩部分構成。
其次,分析數量間的關系。分析數量間的關系使學生思路清晰化、條理化。在學生弄清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應用已學的知識判斷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之間有什么關系,經過分析,理清思路,使思維有形。
最后,正確列式解答,歸納小結題的特點和規律。在一至二年級的應用題教學中,把握好應用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熟練掌握題的結構以及數量關系,養成分析應用題的習慣至關重要,它將為學生思維的發散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提供素材,加強多角度訓練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關鍵
當學生具備了思維發散的基礎,但缺乏訓練的題材和機會,那么思維也很難得到發散,就如“巧婦難做無米之粥”一樣,要想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教師還應給學生提供訓練的題材和機會,在教學中,我是從以下方面來訓練的。
1.加強變式練習
變式練習即改變題中的某一條件,使之解法不變或變成另一類應用題,它可以讓學生找到知識的區別和聯系,便于知識的內化和思維的發散。
2.一個算式編不同的應用題
一個算式編不同的應用題,它可以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疇去思考問題,既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又可以檢驗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根據45÷5編應用題。
(1)同一類型不同內容的應用題,以求每份數為例,學生編的是:
有45個蘋果平均放在5個盤子里,每盤有多少?
同學們做操,有45個同學站成5排,每排有幾個同學?
小明5天寫45個大字,他每天寫多少個大字?
……
(2)從不同角度去編應用題。
①求每份數的:5個鳥籠里有45只小鳥,每個籠子里平均有多少只小鳥?
②求份數的:每籃白菜有5千克,45千克白菜可以放幾籃?
③求1倍數的:小雞有45只,是小鴨只數的5倍,小鴨有多少只?
④求倍數的:紅花有45朵,黃花有5朵,紅花是黃花的幾倍?
3.補充條件或問題
補充條件或問題使應用題的結構完整化。這類訓練是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題中,使其問題、條件、解法多樣化,它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梳理和應用學過的舊知識,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它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
(1)補充問題。如:學校有楊樹12棵,槐數有6棵,_____?學生補充出了以下問題:
①兩種樹共有多少棵?②楊樹棵樹比槐數多多少棵?
③槐樹比楊樹少多少棵?④兩種樹相差多少棵?
⑤楊樹棵樹是槐數的幾倍?
(2)補充條件。如:某工廠上午生產120個零件, ,下午生產多少個?
①上午比下午多(10個……)
②下午比上午多(40個……)
③上午是下午的(2倍……)
④下午是上午的(5倍……)
⑤上午比下午少(30個……)
⑥下午比上午少(40個……)
⑦下午比上午的2倍多7個
……
4.一題多解
一題多解是說同一道題,由于思路不同,導致解法多樣化,它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向廣度和深度發散。
在1―2年級的應用題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激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讓學生養成從不同途徑解決問題的思考習慣。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學;發散思維;策略
社會正處在一個“新的技術革命”的浪潮中,經濟的競爭就等于人才的競爭,培養高科技人才成為各個國家的首要目標,而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的發展。作為教師則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特別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智能水
平,發展學生的智力更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從語言文字知識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一、營造發散思維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才能夠去積極學習,努力思考問題,更能提高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就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地活躍。作為教師一定要從培養創新精神的角度為出發點,去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當學生在寬松的教學環境中,就能夠達到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學習氣氛,他們能夠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修正別人的想法,并且能夠把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最佳的想法,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二、通過質疑促進發散思維
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由此可以看出,讀書需要在質疑中得以收獲和發展,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需要通過質疑的方式來進行,由此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發問,不要迷信書本和權威。允許學生和教師“唱反調”,絕對不能諷刺打擊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和見解,要表揚和激勵學生的各種看法和觀點,可以讓他們標新立異,另辟蹊徑。教師要有步驟地進行訓練,從標點不同處、詞語重復處、段落精彩處等讓學生不同角度提出質疑,發現學生發散思維中的閃光點。
三、互動合作提高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品質的培養,要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一反傳統的單一呆板的教學模式,要組織好學生互動合作性的學習,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局面,教師要放下架子蹲下來為學生服務,根據學生的需要來設計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師要研究調動學生積極發言的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真正的提高。
總之,發散思維是屬于比較超常的、不守規則、奇異的思維形式。這就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探討更好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勇于創新,刻苦鉆研教材教法,領會新課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真正的提高。
參考文獻:
一、激活興趣因子,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散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重要條件。例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我先用謎語導入:小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響,催人早早起(打一物)是什么?通過猜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又展示了各種各樣的鐘表,學生一看到有這么多不同樣式的鐘表,興致更高了,都迫不及待地去觀察,自然而然地就把學生引入到探究新知上來。這樣學生不僅認識了鐘面,認識了時間單位時、分、秒及它們的關系,而且學會讀寫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體會一秒的價值,豐富對1秒、1分的感性認識。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情緒在獲得新知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思維活躍,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更加深入透徹。
二、充分發揮想象力,促使學生進行思維發散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上的一切。”發散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基礎的。以表象為基礎,進行聯想和想象,可以說是形象思維的主要方式。表象是通過感知獲得的。所以,在教學中想象力的發揮對于知識的掌握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學“認識直線”時,先引導學生認識線段,形成線段的概念,建立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是有限長的表象;然后把線段的兩端向相反方向延長,引導學生用“直”的表象和延長的動態表象,去想象這條直線穿越空間是沒有盡頭的,幫助學生建立直線沒有端點、是無限長的表象,從而使直線概念得以形成。
三、多方位、多角度地訓練,讓學生學會思維發散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從多方位多角度——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思維的求異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的思維定式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于產生錯覺。因此,教師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1.在“一題多變”中訓練
“一題多變”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思考,進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例如,在求圓的面積時,我進行了轉變條件練習。一個底面是圓形的蒙古包,底面半徑是4米,這個蒙古包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底面直徑是8米呢?底面周長是25.12米呢?該怎么求它的占地面積?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感到已知條件變了,解答方法也要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得到了鍛煉。
2.在“多題一解”中訓練
比如,在教學兩車相遇問題時,首先讓兩個學生做相向而行的示范,在思維的作用下,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特點:同時出發,相向而行,途中相遇。在這個基礎上,從具體例子出發,讓學生去想象兩人在某處相遇,兩車在某站相遇,兩艘輪船在途中相遇,從兩邊相向開挖的渠道、修路接通等情景,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散,遇到這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3.在“一題多解”中訓練
“一題多解”,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使相關知識相互溝通,從而克服學生解題思路狹窄,解法單一等缺點,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向深處廣處探索知識。例如,五(2)班有學生45名,其中男學生是女同學的2/3,女同學有多少名?
我引導學生用下列各種方法進行求解:
(1)用分數方法解:45÷(1+2/3)=27(人)
(2)用方程方法解:設女生有x人,則得:x+2/3x=45或x(1+2/3)=45 x=27
(3)用歸一方法解:45÷(2+3)×3=27(人)
(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45×3÷(3+2)=27(人)
通過這一訓練,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問題,克服了思維定式的不利因素,開拓思路,提高了解題技巧。
4.在“一題多問”中訓練
“一題多問”能充分挖掘題目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例如,某服裝廠接到660套西服訂單,約定8天完成,前3天每天加工75套。我讓學生說說根據這些已知條件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1)剩下的平均每天要加工多少套?
(2)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先前平均每天多加工多少套?
(3)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先前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幾?
(4)按約定平均每天應加工多少套?
通過這一訓練不僅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復合型應用題的結構和解法,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的培養首先要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學習知識要不惟書,不迷信老師、家長,大膽質疑,淡化標準答案,鼓勵多向思維。在尋求唯一答案的影響下,學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維越單一,想象力越有限。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展現物理情景,構想物理過程,想象物理結果。
在物理概念規律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多方位理解、體驗,打破常規,弱化思維定勢,構建物理量和物理規律的方向思維。如:
利用并聯電路特點結合歐姆定律推導出“兩導體并聯后總電阻與支路電阻的關系”:組織學生討論:此值是否比R1、R2都小。不設具體數據,能通過代數式變換證明,引導學生從數學的量值關系,側面理解剛學過的物理規律。
再如:通過探索歐姆定律地實驗數據比較分析:得出導體AB的,小于導體CD的。在相同的電壓(6.0V)下,IAB=0.6A>ICD=0.4A,問:“這個比值為什么是反映導體本身阻礙電流的性質,而不是反映導體容易導電的性質。反映導體導電性質,同一導體衡量值該是還是?”通過正向、反向思維加深對電阻的理解,從而I-U圖像上圖線的斜率誤為電阻值的失誤大大減小。
其次,通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針對同一個知識點,從相互關聯的不同角度考慮,盡可能多地給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則……”之類的問題,培養多向考慮的高質量思維品質。如:
例:一燈泡標有“6V,6W”字樣,現要將它接到9V的電源上,并使燈泡正常發光。求:①需要串聯一個多大的電阻?②電阻消耗的功率為多大?
解法一:小燈泡正常工作,燈L與電阻R串聯,根據IL=IR得:
即
解得:
R=3?
解法二:由電路中各用電器消耗的功率之和等于總功率計算。
小燈泡正常工作
總功率
R消耗的功率
解法三:根據串聯電路電壓分配的關系計算。
評析:通過“一題多解”,是學生不滿足于常規的一般解法,勤思多想,從多角度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使學生的思維定式具有流暢性,而不至于妨礙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
再次,利用開放性試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開放性試題主要表現在物理情景、條件的不定性,解題過程、方法的多樣性,解題和結論的不唯一性。教學過程中經常設計開放性試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
例:小明同學利用圖中所示的電路計算電阻Rx消耗的功率,已知電源電壓不變,R的阻值為R0,開關S閉合后電流表A1的示數I0,由于缺少條件,他不能算出,請你補充一個條件,幫他算出電阻Rx消耗的功率。
分析:此題條件不足,利用公式可以求出Rx消耗的功率,R與Rx并聯,可知Rx上的電壓,只要知道Rx的阻值,便可求出Rx消耗的功率。所以應該補充可求出Rx的功率條件:Rx的阻值為R'或者Rx的電流為I'。
解法一:補充條件,Rx=R',則
解法二:補充條件,通過Rx的電流為I'時,
解法三:補充條件,干路電流為I,則
最后,在課堂教學和日常練習中,通過學生自己編題,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自己編題使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由于在編題中要考慮各種可能性,訓練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如:給出條件,通過學生自己編題培養學生從部分出發認識整體的分析性思維;給出部分條件和結果,通過自己編題得到需要的條件,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請你根據電功公式W=UIt和電熱公式Q=I2Rt,自編一道非純電阻電路的計算題,并求出W和Q。
解析:一臺電動機正常工作時的電壓為380V,線圈電阻是2?,通過線圈的電流是10A,式電動機正常工作1s電流做功為W,線圈產生的熱量為Q,求出W和Q。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與感悟,給學生充分表達自我的時間和機會,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的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下面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探索與嘗試,以饗讀者:
1.巧設情境,激起發散思維。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巧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有效地誘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在語文課堂上,我有時用講故事的形式,有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形式展示實物或圖片,有時用鼓勵的目光、贊許的語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了他們的發散思維。例如我在教《院子里的悄悄話》一文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樹冠與年輪具有指示方向的作用,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投影配上音樂的辦法成功地解決了難題,在太陽的普照下,樹在一天天地成長,樹干也一天天地加粗,一年又一年,南面朝陽的樹冠長得茂盛,樹冠就大,所以樹冠大的一面就是南面。打出的課件上看出橫切面圖,南面朝陽的年輪比北面的長得寬,這樣一年又一年,南面的年輪間距顯得稀疏,而北面的年輪就顯得稠密,這樣,學生很清楚地明白了年輪指示方向的道理。直觀地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2.巧妙設疑,開放學生大腦,激活發散思維。有人曾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發散思維要從問題入手。我在教學中,針對教材,適時提出一些有爭議、答案多元化的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去尋找多種答案,大膽實踐,不拘一格,并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然后,我再啟發學生分析比較,從眾多答案中篩選出最佳的方法。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后想一想,你想對文中的父親說些什么?教學《母親的賬單》時,我先不讓學生讀最后一自然段,而是讓學生思考最后的結局會怎樣?通過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讓他們的思緒自由飛翔,這樣,使學生大腦變得開闊,同時激起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拓展想象空間,激勵發散思維。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豐富的想象能誘發創新意向,激勵發散思維,驅動思緒的自由馳騁。同時,小學生正處于幻想的年齡,因此,我根據語文特點設計想象的方式、拓展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實踐,但又不拘泥于書本,不迷信于權威,而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獨立思考,大膽猜想,標新立異,甚至異想天開。
⑴指導看圖,發揮想象。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時,我引導學生觀察畫面想象,描繪意境,有的說桂林的山像一匹奔馳的駿馬,有的說桂林的山像一只爬行的海龜……他們把畫面描繪得栩栩如生,從而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其中的含義,發展想象力。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朗讀、體會送別時的感人場面,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從而對其進行人文教育。
⑶根據故事情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延伸,激勵發散思維。如: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清明節到了,面對母親的遺像,你會說些什么?學生們結合課文,放飛想象,暢所欲言,同時我適時點撥,使學生懂得母愛的偉大,接著,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假如文中的母親沒有病逝,文中的"我"應該怎樣做?學生們大膽想象,各抒己見,從而使學生懂得如何回報母愛。這樣,學生不僅受到德育教育,而且在想象中激勵了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而從多方位多角度-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思維的求異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于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于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例如,四則運算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加與乘之間則是轉換的關系。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轉換成加法。加減、乘除、加乘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系。如189-7可以連續減多少個7?應要求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從減與除的關系去考慮。這道題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幾個7,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的訓練,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靜止看問題,使所學知識有所升華,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起先了求異性思維訓練。在教學中,我們還經常發現一部分學生只習慣與順向思維,而不習慣于逆向思維。在應用題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時,一方面可以從問題入手,推導出解題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條件入手,一步一步歸納出解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十分注意在題目的設置上進行正逆向的變式訓練。如:進行語言敘述的變式訓練,即讓學生依據一句話改變敘述形式為幾句話。逆向思維的變式訓練則更為重要。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從低年級開始就重視正逆向思維的對比訓練,將有利于學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維定勢。
二、一題多解、變式引伸,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發散思維的又一特征。思維的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云。反復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可通過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計算結果,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有層次、有坡度,要求明確、題型多變的練習題。要讓學生通過訓練不斷探索解題的捷徑,使思維的廣闊性得到不斷發展。
三、轉化思想,訓練思維的聯想性
所謂發散思維,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對給出的材料、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徑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變通性、多向性、獨特性.事實上,在創造性思維活動中,發散思維起著主導作用,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和基礎.數學教學其實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學習數學有利于拓展思維,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品質.其實數學家創造能力的大小是與他本身的發散思維能力成正比的,即是說,科學家的創造能力可用公式估計:創造能力=知識×發散思維能力.而加強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環節.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在近幾年的數學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幾點嘗試.
一、重視雙基教學,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維的變通性,而思維的變通性是以占有知識的程度為基礎的.其實,理解概念的過程也是思維過程,學生參與這個過程,才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形成正確的概念,而正確的概念一旦形成,就容易發生知識遷移,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概念教學,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找出概念的特征,揭示出概念的本質.
如二次根式教學過程中,要學生思考“a”表示什么意義,學生回答:表示非負數a的算術平方根;然后再問:3-x中的x的取值范圍如何?便可得出正確答案x≤3.在一次初二數學競賽時,我出了一題:
求值:2x-35+3-2x3-(1-x)2.
由于學生對二次根式概念理解得較為透徹,本題得分率達95%.學生能根據被開方數的取值范圍得到x=32,從而得出代數式的值是-12.
通過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生牢固地掌握了數學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則和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這就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學習中討論,討論中學習
一切思維活動都是由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就要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懷疑.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是不斷地“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通過不斷地質疑、解疑來認識真理、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由于初中生思維的批判性日益增長,他們喜爭辯、喜追問,好打破沙鍋問到底.在教學中采用自學引導教學法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適當地組織討論,正好順應了他們這一心理特征.在初三的復習課上,我寫了“1=?”,學生討論開了,情況有:①兩個數互為倒數,它們的乘積等于1;②|-1|=1;③30=1;④|a|a=1(a>0);⑤tan45°=1;⑥-1的相反數是1;⑦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結論層出不窮.這樣的討論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還可使學生了解到書上沒有的知識.
三、激勵學生大膽探索,引導學生多向思考
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別出心裁地提出新異的想法和解法,這是思維獨創性的表現.教師應滿腔熱情地鼓勵他們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敢于質疑問題,大膽地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從求異、發散向創新推進.事實上,獨創往往蘊含于求異與發散之中,經常誘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才有可能出現超出常規的獨創;反之,獨創性又豐富了發散思維.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多向思考,鼓勵學生對任何問題都不要滿足于現成的或固定的答案,而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探求更巧妙的解題方法.我特意設計一些問題,如判斷題、多項選擇題、一題多解等,讓學生討論交流,通過這種討論或爭論,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知難而進的習慣,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如有一道填空題:48×72+1×74+1×…×72n+1= .題目出示后,學生大膽探索,通過觀察看出48=72-1,從而用平方差公式解得答案是74n-1.
又如:如右圖所示,兩個全等直角三角形ABC和
DEF,如果AB=8cm,BE=4cm,DH=3cm,則圖中陰影部
分面積為 cm2.如果學生用常規的方法求解,很難求出答
案,學生通過觀察圖形,探討交流后,利用等積變形,知道原來陰影部分面積等于直角梯形ABEH的面積,為26cm2.
四、引導學生想象,培養其發散思維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創造性思維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在教學中,我為學生不斷創造思考的機會,讓學生有自由思考的余地,使他們大膽想象,靈活變通.一位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出了一道有趣的題目“磚都有哪些用處”,要求學生盡可能地想得多一些,想得遠一些.有的學生想到了磚可以造房子、壘雞舍、修長城;有的學生想到古代人們把磚砌成建筑上的工藝品.有一位學生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磚可以用來打壞人.從發散思維的角度來看,這位學生的回答應該得高分,因為他把磚和武器聯系在一起了.
在尋求“唯一的正確答案”的影響下,學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維越單一,想象力也越有限.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對作品進行再創造.為他們提供一個能充分發揮想象力的空間與契機,讓他們也有機會“異想天開”,心馳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產生創造力的不竭源泉.
如:如右圖,點D、C、G在同一直線上,在同側分別作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連接BD、FD、BF,若正方形ABCD的面積為a2,正方形CEFG的面積為b2,求BDF的面積.
由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可以知道,兩個正方形的邊長分別為a和b,
這樣,從而得到結論:SBDF=SABD=SBDC=12S正方形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