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貫徹教育部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我校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一、指導思想:
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內涵,國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學德育大綱中已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二、成立領導小組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各班班主任
三、具體目標:
1、注重學生心理輔導,做好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做好個案輔導、登記工作。
2、重視心理咨詢室的常規建設,努力發揮心理輔導室的作用,進一步在全校做好宣傳、發動、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視學生心理團體輔導工作。
4、不斷豐富教師的教學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5、做好家長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6、充分利用班隊會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學期最少開設一節以心理健康為內容的主題班隊會)
四、工作重點
1、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2、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樂觀自信,友善待人,學會溝通,誠實守信,開拓創新,追求向上,不畏艱難的健全人格。
3、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善于控制調節自己,排除心理困擾和行為偏差,樹立人生理想,并具備個人發展能力。培養學校、家庭、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4、對少數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有效心理輔導,盡快擺脫困擾,調節自我,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五、工作措施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管理,建立以班主任、思政教師為主體,以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
2、加強對教師的學習和培訓,以班主任、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主,重點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手冊》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等心理理論知識。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研,研究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辦法和途徑。
4、設立心理咨詢信箱,及時廣泛的做好不同心理疾患的學生思想工作。
5、開展學生心理調查,每學期至少一次問卷調查,掌握學生心理狀況及動態。
6、每學期組織實施對全體學生開展一次心理健康專題講座。
1、省、市級重點課題的結題指導工作;
2、《差異較大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策略研究》子課題負責人會議;
3、市“校本教研示范校”、“聯片教研示范片區”評選工作;
4、組織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資格第四批面試工作;
5、科研網“心理健康”欄目資源建設和“知心姐姐”欄目的心理咨詢。
9月
1、組織召開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三優”評比頒獎大會暨優秀心理輔導活動課現場推廣會;
2、組織開展溫州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班第三次活動;
3、校本教研示范校調研(溫十四中);
4、“十百千工程”重點課題調研指導;
5、組織推薦參加省第二批校本教研示范校評選活動。
10月
1、做好20xx年度省市教科規劃課題的結題和優秀成果的評審組織工作。
2、課改聯系校召開“課時錦囊”開發、運用的研討會;(地點另定)
3、甌海區教科研工作調研;
4、校本教研示范校調研(溫州實驗中學);
5、學校心理輔導站落實情況調研;
6、市級優秀心理輔導活動課教案及活動課評比;
7、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資格材料審查工作。
11月
1、征集“一個校本課程開發案例”;
2、組織召開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三優”評比頒獎大會暨心理輔導活動課現場推廣會;
3、“十百千工程”重點課題調研指導;
4、校本教研校調研;(學校另定)
5、農村教師教科研知識培訓;
6、組織評比市級優秀心理輔導個案分析;
7、組織開展溫州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班第四次活動;
12月
1、召開“有效校本教研活動案例分析”研討會;(地點另定)
2、組織第五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面試;
3、刊出《溫州課改通訊》第五期。
4、“十百千工程”重點課題調研指導;
5、召開《差異較大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策略研究》課題組會議。
1月
1、召開《溫州市校本教研實施策略研究》課題組會議;
2、召開“分層教學研究”課題研討會;
3、校本教研示范校調研;(學校另定)
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印發的通知》,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體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體系建設、活動體系建設、大學生心理咨詢服務體系建設、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建設、工作條件建設等7個方面,規范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教學體系建設中明確要求“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應有專門的教學大綱或教學基本要求”、“ 應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教學研究和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這些要求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提供了方向。20世紀90年代起,國家開始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國內地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內容研究、教育途徑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內容研究。我國學者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趨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識、學習心理、個性心理、人際交往心理、戀愛與性心理、擇業心理,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融入了網絡心理、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方面的內容。本研究將沿用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豐富和完善課程體系內容,設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徑研究。總結我國學者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研究,主要途徑有以下幾方面:開設心理學課程和心理講座、建立咨詢機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氣氛、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甚至是專業課程中、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開設心理學課程和心理講座、建立咨詢機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認可的途徑。本研究認為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區別對待,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國學者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趨于分散,大家都從不同的目標取向來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這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個體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體性。因此,本研究認為首先應該確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期望達到和實現的目標,通過目標分析來確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關于印發的通知》明確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入公共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覆蓋全體學生,進一步體現出政策支持的強大力度。在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很多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從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學后心理健康知識幾乎沒有。近兩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不斷完善,結合重慶師范大學近兩年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對課程發展情況整理如下:第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被設為通識選修課程,從課程設立之初的只針對新生年級學生開放,發展為面向全校學生開放。按照學校通識選修課程相關規定,全部課程含有7次課,共計20個學時,修完全部課程考核合格計1個學分。第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設有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自我意識、人際交往、目標成就未來、情緒、人格、愛情7個話題,由授課教師自行選擇授課主題。第三,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以心理測試、案例分析、體驗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為輔。第四,課程以考查方式進行評價,內容以學生的收獲和體會為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不斷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備的體系,課程管理與運行上還存在諸多問題,現狀總結如下:一是課程理念缺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通識選修課程,應淡化專業和文理科的區分,突出課程的發展性與指導性作用。二是課程定位不準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幫助學生建立和諧、健康的心理品質為目標,在實際授課中有的教師以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為重點,有的教師則以內心體驗和行為認知為重點,不同的視角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必須明確該門課程是學科課程還是活動課程。三是教學隨意性較大。由于課程內容設計只定了主題,沒有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同一主題由于任課教師不同,會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因此教學效果受教師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實踐環節。
三、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對策
(一)明確課程定位及目標,豐富課程實施形式
高校將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設立心理咨詢室、在學生專業學習及第二課堂等各種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具有主動性、普及性、預防性等特點,將此列為公共必選課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加強了高校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和干預的力度,切實做到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培養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積極正面向上、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作為素質教育類通識課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堅持從知識層面、技能層面和自我認知層面確立課程目標,通過傳授心理學先關知識,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固定的內容,課程設置缺乏系統化研究,授課形式也比較單一,規范課程內容、豐富授課形式是進一步完善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例如,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深入進行心理學理論研究,編寫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結合課程目標積極開展互動式教學;拓展教育平臺,建立心理健康課程教育網絡;理論講授、活動體驗課、心理咨詢和網絡教學課相結合等,從加強學科建設的層面加大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課程管理機制,加大師資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課程管理機制,從學校和學院多個層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由學校、部門領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士負責,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學計劃和內容,同時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特點進行微調,統一指導授課,加強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從課程設置、專業知識、個人魅力、積極心態、言語能力方面提升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一方面壯大隊伍成員,聘請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教師參與到課程設置和建設中,另一方面加強已有隊伍師資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專業培訓、經驗交流、案例分析、團隊輔導和成立心理咨詢坊等方式提升任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授課水平。鼓勵教師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互動式教學,拓展教學領地,創新課程安排,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學生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活動中去,加強學科建設和投入力度。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輔導;心理咨詢
健康的心理會使學習學生更加快樂,使學生的心理品質更加高尚,適應社會的能力更加提高。為使廣大中小學生達到以上目的,教育部下發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指導綱要》,各中小學紛紛設立機構配備專職心理教師,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師培訓計劃,建立咨詢室,并學習如何運用心理咨詢的各種理論去理解個案,洞察在心理咨詢和上課中的正確反應,增進教師與學生的自我溝通力,促進自我成長,實現快樂、成功發展的人生。在學生心理問題援助,校園危機防范上均取得了顯著效果。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構建“健康的心理與和諧學堂”,也就是如何對學生實施心理教育,使其有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學校德育工作有載體,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更加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是我們不斷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對學生實施心理輔導要開設心理培育課程
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人的發展中既包括身體的、生理的發展,也包括心理的發展,可見在學生整體素質中,心理素質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關心兒童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們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現階段的心理健康課可以說開設的不錯,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形勢在不斷的變化,特別是廣大中小學生的成長環境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這就需要從學生心理的培育上下功夫,從小開始就讓他們(她們)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環境,健康的追求,健康的價值取向等。從教材的內容,環境的選擇等方面有計劃的有步驟的進行心理輔導,特別要重視生活和學習輔導,通過輔導讓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激發積極的學習動機,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態度和習慣,要講究學習方法、策略和成效,學會計劃與監控自己的學習活動,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在學習中增進自己體腦的發展,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使學生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人格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具體輔導可采用以下四種方法:1、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2、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3、通過對學生進行一系列心理測評,了解學生存在的不健康的學習心理及原因。4、學生學習行為障礙診斷與輔導及學科學習困難診斷與輔導。分別從考試焦慮、上課強迫分心、學困生轉化、潛意識厭學行為、潛能開發的教學策略等方面著手,從幼小的心靈開始培育,關注成長,達到健康的心理品質,使教育工作更具有實效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學校的德育工作質量。
二、學校心理教育要融入課堂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完整的育人工程,應滲透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心理健康課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性工作,依賴于心理健康課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是唯一的路徑。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應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上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各科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動腦、動手,這就需要改變課堂教學的被動局面,真正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設計教案為學案,內容、語言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心與心的溝通,形成合力,使學生在各科教學中學到真正成長本領。特別要注重學科滲透在學科中關注學生的成功心理因素,注意學生的成功智力心理、成功情感心理、成功意志心理與成功潛意識心理的平衡的有機的發展。
三、學校心理教育要建立詳實的心理檔案
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達到充分的、耐心的、細致的、全面的了解學生,就必須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從學生的基本情況、成長環境、父母文化程度、學生之間的融洽關系和個人成長過程等方面建立詳細的檔案。在教學中、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掌握基本情況,以便對癥下藥,徹底解決學生的心理矛盾,使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從而顯示出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普遍性。
四、學校心理教育要利用好心理咨詢室開展個別咨詢
學校心理咨詢室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碰撞的地方,是學生心理宣泄的地方。在咨詢室,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全面了解學生,可以培育學生健康的心智,學生可以坦誠的公開心底的秘密,放下心理負擔,舒坦心胸環境,開放自己的思想境界,通過咨詢學生可以傾吐和宣泄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從而使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更加和諧,也必然使學生的認識觀、理想觀發生根本的變化。
五、利用各種活動培育學生健康心理功能
各類活動是彰顯學生學識、本領的活動,對心理素質好的學生可能發揮的好一些,成績也理想一些,所以要以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心理功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擺正自己的位置,正確的認識活動,嘗試打擊與失學,最終運用活動來鍛煉自己的品質,提高自己的素質。
六、引導家長參與對學生心理調適工作
(一)定位: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是一種發展性的評估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的主要目的不僅僅在于通過評估鑒定各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達到的發展水平,而更多地在于通過督導評估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提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水平。基于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將以我國現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水平為依據,更多地著眼于在中長期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可能達到或應該達到的發展狀態。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是一種導向性的評估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將通過評估引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一方面將通過評估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開展,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將通過評估強化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勢,即積極心理學的取向,督導評估方案通過引導中小學校創造積極條件,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二)構想: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不僅涉及到學校層面的專業工作,同時也涉及到政府層面的政策保障與組織推動。因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將分對政府的評估及對學校的評估兩方面進行研究,兩方面側重點各有不同:對政府的評估側重于機構建設、發展規劃、政策保障以及工作舉措等;對學校的評估側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工作與特色化工作。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在指標確定方面將參考我國現有各地區開展的教育督導評估方案,總體上分基礎建設指標與工作成效指標,同時考慮到我國各區域發展的差異,在研制評估指標時將根據區域特征對基礎建設指標與工作舉措與成效指標分別提出層級指標,分別為A 、B、C級。A級指標將作為發達城市中長期發展目標,B級指標將作為中等城市中長期發展目標,C級指標將作為欠發達城市中長期發展目標。
二、督導評估專題方案的主要研究內容
(一)對政府的督導評估研究
1.對政府的督導評估指標研究
■基礎建設指標:
(1)組織機構
A級指標:組織機構配有獨立的辦公室與必要的辦公設備,并與相關部門具有一定的聯合度(婦聯、團委、文明辦等);
B級指標:組織機構配置獨立的辦公室與必要的辦公設備;
C級指標:建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
(2)人員配備
A級指標:配備一名專職人員,并有多名兼職人員;
B級指標:配備一名專職人員;
C級指標:配備一名兼職人員。
(3)經費保障
A級指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列入教育經費預算,生均經費不低于10元,并逐年遞增;
B級指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列入教育經費預算,生均經費不低于10元;
C級指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列入教育經費預算。
(4)隊伍建設
A級指標:在中小學包括職高設立心理教師崗位,按照1:400的標準配置專職心理教師;
B級指標:在中學包括職高設立心理教師崗位,按照1:600的標準配置專職心理教師;
C級指標:在高中包括職高設立心理教師崗位,按照1:1000的標準配置專職心理教師。
■工作舉措與成效指標:
(1)發展規劃
A級指標:有近期及中長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規劃制定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符合區域發展特征;
B級指標:有中長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五年或十年);
C級指標:有近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年度)。
(2)工作舉措
A級指標:開通心理輔導熱線,為本區域學校提供心理健康服務;
B級指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評選,推動本區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開展;
C級指標:每年舉行兩次及兩次以上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常規活動(如培訓、宣傳、專題研討活動等)。
(3)工作成效
A級指標:區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經驗在省內外產生重大影響力,特色經驗受到省級以上媒體報道;
B級指標:區域創造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鮮明;
C級指標:區域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常規工作全面展開,效果明顯。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
(政府部門)
2.督導評估承擔主體研究,包括什么機構組織督導評估、派什么人去督導評估、與現行教育督導評估承擔主體(教育督導室或督導處)的相關性。
(1)教育部對省的評估承擔主體研究
教育部各司局機構中,基礎教育一司職責包括“指導中小學校的德育、校外教育和安全管理”。在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仍屬德育工作范疇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可以作為組織督導評估的承擔主體。
在教育部對省的評估人員構成中,可以考慮如下配置: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行政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國家教育督導團相關督學及督導員、國家教育科研機構負責人、心理學專家學者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參與督導。
鑒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基礎教育一司在組織對政府部門心理健康教育督導的過程中,應與現行教育部教育督導團辦公室保持協調與合作的關系,既要獨立組織督導,又要保證國家教育督導團的相關成員參與其中,以使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導成為國家教育督導的常規部分。
(2)省對市、縣的評估承擔主體研究
省政府教育督導室負有“統籌全省教育督導工作,負責研究擬定并組織實施全省教育督導與評估工作實施方案和有關章程,并進行監督、檢查”等職責,因此,在省對市、縣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估中,省政府教育督導室理應成為組織督導的主體機構。
督導人員構成可有如下配置:省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及相關部門(基礎教育處)領導、省政府教育督導室相關督導員、省級教育科研機構負責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學者及其他相關人員參與督導。省級督導主體與現行督導評估承擔主體(教育督導室)一致。
3.督導評估的實施及結果運用
(1)督導評估的實施方式。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的實施堅持以下三項原則:
1.發展性原則。必須以促進地區和學校發展為根本目的,引導學校通過科學規劃建立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長效機制,使學校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則。堅持面向每個地區、每一所中小學校,在具體工作中采用的評估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必須堅持以全面評估省域內的學校為前提。
3.動態管理的原則。實時對地區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行動態管理,定期復查,不搞"終身制"。經復查發現問題,責成限期整改。
■教育部對省的評估實施方式。
1.省級自評。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建立自評領導小組,并組織評估小組,對照教育部制定的督導評估內容要點和評估方案,每年進行一次自我評估。
2.教育部復查。教育部每年匯總分析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自評結果,并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復查,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時提出限期整改的意見。復查工作至少每兩年一次。
3.教育部抽查評估。教育部根據省級自評和國家級復查結果,視工作需要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分期分批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綜合性督導評估,系統地分析其工作狀況,有針對性地提出指導意見和整改建議。
■省對市縣的評估實施方式。
1.申報評估。由省制定并下發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并制定評估標準與進度。各地(市)根據督導評估標準制定本地市建設進度,并根據該規劃定期(每年一次)向省教育廳提交各縣(市)建設進度與任務完成情況,再由教育廳組成督導評估小組對各地申報情況進行初步驗收,對申報驗收通過的地市進行實地驗收。
2.實地評估。由省教育廳組織相關地市組成實地督導評估小組,對申報通過的地市進行實地驗收。
(2)督導評估的方法與手段。
■教育部對省的評估方法與手段。
1.把握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根據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定性和定量結合的綜合分析,確定評價等級。定性的評估要在通過“聽、看、查、訪、議”等形式取得客觀的數據、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定量的評估要認真核查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必要時進行實地測查核實。評估時既要對各級指標所包含的要素逐一評價,也要對各級指標綜合考慮,按照督導評估指標體系中給出的等級評估標準,逐項逐條定等量化。評估指標體系中相關指標,絕大多數系指90%以上,大多數系指75~89%。
2.評價時應注重實證性的考察,如現場觀察、訪談、問卷、座談、查閱教案和學生作業活動情況、抽樣測試、分析地區和學校的原始記錄和檔案等,廣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情況。對獲取的各種信息進行匯總和綜合分析,評估認定省域內中小學校三個方面工作達成度和等級情況,主要的成績和不足,形成督導評估意見。
3.督導評估結果信息反饋,內容應包括三方面,即主要成績與經驗、存在的主要問題、整改要求,同時附上評價成績表與評估等級結果,使每所學校找準問題、明確方向、認真整改。
■省對市縣的評估方法與手段。
將基礎建設指標作為評估必備條件,在“申報評估”階段完成,由各地政府部門以自查的形式檢查驗收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建設情況,包括:組織結構、人員配備、經費保障以及隊伍配置等。
實地評估重點考察工作舉措與成效指標:根據省教育廳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與評估標準,結合通過政策驗收的評估申報情況,組成省教育廳掛帥、各地市代表為成員的評估小組,對各地市進行交叉驗收。評估前制定量化(數字化)評估標準,進行逐項驗收。
(3)督導評估的結果運用
督導評估結果將定期公布,并納入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德育工作或有關學校的教育質量考核標準,或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德育先進單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文明單位”評審。
■教育部對省的評估結果運用。
1.建立督導評估結果通報制度,教育部、省教育廳應當及時公布督導評估結果,接受社會監督。
2.國家督導評估結果以書面形式抄送省人民政府及同級黨委組織部門,作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主要領導和和分管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3.督導評估結果作為教育建設項目立項、專項撥款、表彰獎勵和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
4.教育部根據督導評估結果,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省(區市)給予表彰;對工作存在問題的,及時促其整改;對問題嚴重的,視情節予以通報批評或“黃牌警告”。
■省對市縣的評估結果運用。
省教育廳每年度公布心理健康教育評估報告,并對驗收合格單位、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建議聯合各省文明辦聯合出臺獎勵辦法)。除精神獎勵外,物質獎勵與各地市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到位、實際建設情況掛鉤。對完成整體工作先進的地市獎勵與文明單位、文明城市評選掛鉤,地市心理健康教育負責人或實施人、先進工作者給予表彰和獎勵,該項獎勵與職稱評定、晉級等掛鉤,有條件的可以以政府名義給予記功表彰。對完不成進度的地市降低下一年度的獎勵比例和名額,并取消文明城市的申報評比資格,取消完不成建設任務地市的教育系統省級文明單位的評比資格,減少該地市其他行業省級文明單位的參評數量,完不成建設任務地市的教育負責人二年內不得評先、晉級,對完不成建設任務的學校及其負責人,建議也采取同樣措施。
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管理、各地市中小學校園事故發生率、學業成績提升幅度與穩定情況納入考核評估范圍。
(二)對學校的督導評估研究
1.對學校的評估指標研究
■基礎建設指標:
(1)組織機構
A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健全、運作良好,并形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預防網絡;
B級指標:學校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分管領導,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與學校其他部門有配合度;
C級指標:學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
(2)師資力量
A級指標:學校按照1:400的標準配備專職心理教師;
B級指標:學校按照1:600的標準配備專職心理教師;
C級指標:學校按照1:1000的標準配備專職心理教師。
(3)輔導室建設
A級指標:學校心理輔導功能室齊全(至少建有團體輔導室與個體輔導室),開通心理熱線、應急電話(有條件的地區開設網絡輔導,如QQ心理輔導、電子信箱心理輔導等);
B級指標:學校建有個別輔導室,配置空調、電話、桌椅等基礎設施;
C級指標:學校建有團體輔導室,配置圖書資料、心理檢測軟件等基礎用具。
(4)輔導課開設
A級指標:學校每班隔周開設心理輔導課;
B級指標:學校每班每學期開設5節或5節以上心理輔導課;
C級指標:學校每班每學期開設3節或3節以上心理輔導課。
(5)經費保障
A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列入經費預算,生均經費不低于10元,并逐年遞增;
B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生均經費不低于10元;
C級指標: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列入經費預算。
■工作舉措與成效指標:
(1)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及活動
A級指標:學校每學期分別向學生、教師、家長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及活動不少于1次;
B級指標:學校每學期分別向學生、教師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及活動不少于1次;
C級指標:學校每學期向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及活動不少于1次。
(2)心理輔導課的內容及效果
A級指標:學校心理輔導課內容貼近學校學生需求,并形成完整的系列,教學效果明顯;
B 級指標:學校定期(每學期不少于兩次)開展心理輔導課的公開研討活動,評價心理輔導課的效果;
C 級指標:學校有心理輔導課課程計劃,并根據課程計劃開設心理輔導課,有開課記錄。
(3)心理輔導室的專業工作
A級指標:學校定期(每學期兩次)召開典型個案研討會,評價輔導效果;
B 級指標:學校有完整的、年度心理輔導臺帳;
C 級指標:學校個別心理輔導一案一表,有完整的輔導記錄。
(4)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形式
A級指標:學校利用心理檔案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B級指標:學校設立心理委員,及時了解班級學生的心理動態;
C級指標:學校設立心理社團,依托學生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及同伴輔導。
(5)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及效果
A級指標:學校師生關系融洽,校園生活滿意度高;
B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濃厚,學生心理求助意識強烈;
C級指標: 學校定期舉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周,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6)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與影響力
A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經驗在省內外產生重大影響力,特色經驗受到省級以上媒體報道;
B級指標:學校創造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鮮明;
C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常規工作全面展開,效果明顯。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
(中小學校)
2.督導評估承擔主體研究,包括什么機構組織督導評估、派什么人去督導評估、與現行教育督導評估承擔主體(教育督導室或督導處)的相關性。
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導評估,應作為專項督導評估,由學校所屬地區政府教育督導室負責組織實施。督導評估組人員構成應包括所屬地區教育行政部門領導與相關部門負責人、督學及督導員、教科研機構負責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及其它相關人員。學校的教育督導主體與現行教育督導評估承擔主體(教育督導室)一致。
3.督導評估的實施及結果運用
(1)督導評估的實施方式。
A.學校自評。
學校結合年度工作總結,每學年進行一次自評;學校自評應組織教師全員參與,并有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和社區、校外教育機構、共建單位的代表參加。學校應形成自評報告,上報上級主管部門和上級教育督導部門。
B.縣(市、區)督導評估。
縣(市、區)教育督導評估按照三年一輪的原則要求,統籌規劃轄區內中小學督導評估的周期與數量。主要任務是:開展過程性的隨機督查,指導(參與)學校自評,了解學校自評過程和結論的依據,并判斷其可信度,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并形成書面評估報告,反映評估過程、描述評估結果、說明評估結論的事實依據,指明成績與經驗、問題與建議、重大問題限期整改的期限等,使學校明確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努力方向。評估報(下接第17頁)(上接第9頁)告主送被評學校,報送上級教育督導室,抄送有關部門。
C.省市督導評估審查。
采取隨機抽查形式,對縣(市、區)及其下屬學校教育督導評估的結果進行復查;誤差在5%以內的予以確認,誤差超過5%的不予認可。
(2)督導評估的方法與手段
督導評估方法:采用分級周期式的抽樣督導評估方法。即縣區教育行政部門所轄學校在三年內應受到縣區級督導評估一次。省市級評估可以五年一周期,即在縣區級督導評估的基礎上,在五年內對各類學校抽取不低于1/3的學校進行督導評估。縣區級督導評估中對已被省市級督導評估的學校在三年內可以不再重復進行督導評估。
督導評估手段:采用“聽、看、訪、評”四步法的程式。
聽:聽學校領導匯報,了解該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方法、措施以及經驗和效果。看:看現場、看材料、看設施、看環境、看師生的精神狀態。
訪:訪問師生了解情況。通過座談、填寫問卷收集相關信息。
評:在聽、看、訪的基礎上作出綜合評價。評價要充分體現出督導評估的發展和導向作用。
(3)督導評估的結果運用
督導評估結果將定期公布,并納入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德育工作或有關學校的教育質量考核標準,或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德育先進單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文明單位”評審。
A.經過督導評估后,認定一批“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為縣級、市級、省級三個層次。
B.申報程序。
縣級“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中學由學校申報,小學由中心小學(學區)申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
市(地)級“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申報,市(地)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
省(市)級“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由市(地)級教育行政部門申報,省(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
C.確認與頒牌。
定期公布督導評估結果,并給經審批認定的“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正式頒牌。
一、設計實施的基本理念
1.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作為一種體驗式課程,就是要讓學生在課程實施中實現知(認知)、情(情感)、行(行為)、意(意志)的統一。這就要求必須積極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體驗和感悟,而后引發學生在行為上做出和認知、情感體驗相一致的行為。
2.關注學生“自助”能力的養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要通過引導、點撥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力量,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自省、行為辨別等方式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這一過程中,要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助”能力,即遇到心理困擾或問題時能夠正確判斷、客觀認識分析和應對自己遇到的問題、困擾的能力。
3.著眼學生一生的成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以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和直接經驗為基礎,創設輕松、和諧的心理環境和氛圍,使學生能夠重新審視自我、認識自我,為更好地發展自我奠定基礎,著眼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一生發展。它超越了以知識本位為特征的課程思想,重視人文精神,注重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和發展。
4.培養團隊意識,發揮團隊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設計實施中,可引入拓展訓練的團隊理念,積極組織引導學生形成團隊,在課堂活動中逐步形成、增強學生個體的團隊觀念和意識。
二、設計實施的基本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實施開展形式是靈活多樣的,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分組討論。根據活動內容事先進行分組(隊),讓學生以小組(隊)為單位開展討論,在討論中進一步明確問題,澄清對問題的模糊或錯誤認識。
2.組內組間交流。交流或討論基礎上的交流是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開展中互通有無、引發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組內交流有助于小范圍內學生面對面的直接互通有無和心理互動,組間交流有助于心理互動中集體能量的調動和發揮。
3.情境再現。把生活中的事件場景搬到課堂上,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在思考的基礎上從神態、語氣、行為等方面再現生活中的事件場景,在這一過程中帶給參與者及其他同學一定的體驗和感受。
4.體驗游戲。體驗式游戲是在游戲參與過程中激發參與者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帶給參與者切身體驗和感受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三、設計實施中應處理好的三個關系
1.處理好內容進程和充分活動的關系。從目前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參考教材來看,涉及內容往往過多,如果按照內容逐一開展,就會出現活動不充分、學生情感體驗弱或部分學生體驗缺失等問題。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設計上要使內容和課堂容量相適應,要根據學生的學段和年齡特點設計適量的活動。
2.處理好面向全體和關注個體的關系。“面向全體學生”是心理健康活動課開展的重要原則,但在開展中還要考慮某些個體的特殊情況和個性特點。
3.處理好認知、情感和能力養成的關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三維目標包括“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能力養成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開展的重要目標,情感體驗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開展的重要內容,認知是個體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開展中獲得情感體驗的影響因素,要積極處理好認知、情感和能力養成的關系。
四、設計實施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意活動安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活動安排要做到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有準備,考慮不同活動的安全要求,考慮到不同活動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比如學生座位的編排、活動場地的選擇、活動道具的使用、不同年齡學生應當注意的問題等。
2.做好充分準備。心理健康活動課要有詳細的指導教案,包括活動開展的程序、活動的規則和要求、活動中要注意的問題等。要盡可能在活動課前做到準備充分、心中有數,防止出現活動針對性弱、參與性差等現象。
關鍵詞:滲透;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必須始終堅持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在學科教學中,必須堅持有機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數學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方法,既傳授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又注重培養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學生養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行為。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生心理訓練的過程,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從教育目標整體入手,突出課堂教學為重點,積極開展工作。
一、教師在備課中體現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點,備普通的教學環節,更要圍繞學生,圍繞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效果,而不能只考慮教師應該怎樣做,學生應該怎樣學,把學生看成配角。同時要以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問題,什么樣的反應,學生需要什么為中心來設計教案,聯系學生現在的水平和學習能力,挖掘出各種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切入點。實現這一點,就等于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打下了堅實可行的基礎。那么如何挖掘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實是蘊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關。因此,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帶著新的眼光和思路認真研讀教材,并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出現的心理問題,便可從數學教學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如我們在教《工作總量、時間和效率的關系》時,可聯系學生中出現的懶惰問題,可選用學生自己每天做作業的總量、時間、效率的計算實例,可加入對不同人一天工作總量、時間、效率的計算,從而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改變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突出課堂教學營造心理健康氛圍
課堂教學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課堂上,教師應努力營造心理健康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和情感狀態。這不僅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學習動機、積極學習態度、愉悅學習情緒和高度注意力的重要途徑。要有主次地落實四項措施:
(一)師生互動,快樂情緒。快樂情緒原則是人類生活取向的一項基本原則。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狀態是獲得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保證。研究表明,愉快輕松的心境能使人頭腦清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對知識技能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產生直接影響。
(二) 激發興趣,調動學生。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普遍具有好奇心。學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求知欲比較強。教師要在課堂活動中創設情境,提供機會,啟發引導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如在講授新知識“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可讓學生事先準備幾組不同長度的三條細鐵絲進行探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一做,由哪幾組鐵絲可以組成三角形?能組成三角形的三邊有什么關系?從而掌握三角形的有關性質。這樣的直觀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易于接受新的知識。學生感到直觀易懂沒有壓力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同樣水到渠成地獲得良好效果。
(三)鼓勵學生,體驗成功。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感受體驗成功的喜悅,使自己對學習更加自信。成功所產生的是一種心理滿足和情緒振奮的情感體驗,與自尊自信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是學生自我潛能得以發揮的強大動力。對學生來說,成功本身固然重要,更為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覺,也是體驗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實現自己計劃的那種滿足感。要精心設計,縝密安排,多渠道多方式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獲得心理健康效益。如教學有理數的加減法,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可以設計一節競賽課,以口答、搶答、甲方出題乙方答題等方式,對知識技能的掌握進行訓練,以利加深理解和運用。也可設計聰明花、機智花、優勝花或進步花等獎項,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比賽,筆答口答任選。優勝者得獎的同時,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對促進身心健康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四)嚴格要求,個別輔導。教師應注意避免懲罰學生,不挖苦或諷刺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初中生心理不夠成熟等多種原因,少數學生經常注意力不集中,難免會出現課堂走神的現象。對此,教師要善于運用手勢、眼神、表情等體態語言,強弱適度、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提醒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使學生疲于奔命的完成課外作業,使自己支配的時間很少。這樣,會對初中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三、在課后輔導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設計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講述“充要條件”時,可設計如下問題:學習成績好是考入重點大學的什么條件。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明白健康心理在實現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在平時學習中自覺地摒棄不良心理。
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是從條件到結論的邏輯推理過程。條件和結論的關系是一種因果關系,特別是在分析法證明中,要求學生思考一個結果的產生是由于它擁有了哪些條件。所以,我認為通過數學問題的解決可以教育學生正確歸因自己的考試結果,學會冷靜、客觀地分析考試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進取心,激發學生更加努力的勇氣。
四、在教學評價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一、概念界定
1.幸福教育的理念
幸福教育是指在幸福的感受中進行幸福內容、幸福觀的教育。幸福教育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幸福感,激發和喚醒人的幸福意識,在培養人的生活能力的同時,培養人感受幸福的能力,提升人的幸福感。
“幸福教育理念”就是讓教育與幸福相連,讓校園成為守望師生幸福生活的福祉領地。通過一系列活動,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幫助師生提高理解幸福、感受幸福、懂得幸福、追求幸福、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引領教師、學生過一種幸福的校園生活。
2.“幸福教育”理念下學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依據積極心理學理論,開展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斷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促進整體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形成健全人格。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對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意志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二、探索途徑
良好的“興趣、習慣、方法”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重要因素,是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一定的學習策略指導下培養、形成的。因此,我們把“幸福教育工程”的三個落腳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作為學區增強課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主線,并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
(一)開設心理活動課
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是我學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之一。早在2004年,我們就在學區范圍內開設了此課程。它是以學生的成長點為立足點,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為主線,以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為主要內容,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以正面教育為主的活動課程,輔導目標重在發展、預防。
在教學內容確定的基礎上,通過“活動、明理、互動、升華”等環節設計,采取情景體驗、角色扮演、討論分析等多種形式的系列輔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觀念,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活動:通過小游戲、音樂欣賞等暖身活動,引導學生進入心理活動課情境。給學生創設出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為進入活動主題進行了有力的鋪墊。利用講故事、學生表演、投影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了解、掌握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
明理:通常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言,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充分感悟。體驗與感悟是心理課常用的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達到育人的目的,學生在明白事理的同時,自我認識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互助:同學之間結合實際分析自身情況,形成自我認識,提高自我認知能力等。
升華: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達到自我提升之目的。
通過實踐及調查統計顯示,心理活動課已成為學校中最受學生歡迎的課之一,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在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學區提出“教師人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并對全體科任教師提出:“突出學科特點,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全方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宗旨,開拓性地推行教學新理念,即在幸福教育理念支持下研究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
1.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效能
教師通過營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課堂氛圍,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特別是精心設置問題情境等引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探究新知識,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觀念,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能。
2. 三個“落腳點”,奠定學生幸福生活基礎
結合“幸福教育工程”,我們提出了三個落腳點――“興趣、習慣和方法”,各校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以及學習策略的指導。我們采取“兩結合、一制定”加以落實,即:把興趣培養與學習任務結合起來;把培養習慣與教學任務結合起來;制定“興趣、習慣、方法”的實施方案加以落實。
學區黨總支定期聽取學校校長落實此工作的匯報,將其納入校長的考核范圍,進行專題匯報……經過四個學期有計劃、有步驟的落實,很多學校的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等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隨之而來的是學習成績的提高。
3.深挖學科內涵,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在落實三個落腳點的同時,我們還要求每位科任教師結合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意志力和群體意識等的培養。例如:語文課通過對優秀文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高尚情操的同時,幫助學生克服消極的心理狀態;英語課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重點培養學生的協作和交往意識;數學課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等。
(三)開展班級團體輔導
班主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從2006年起,學區十分重視班主任這支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生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結合本班學生實際,開展預防性和發展性為主的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學生們在“傾聽”“同感”“判斷”“商量”中達到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又能促進大我,使大我與小我在和平相處中并進發展,體現出學校“心育”的教育性、發展性、預防性。
(四)綜合實踐課
活潑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學校的多種教學活動中,才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通過調查訪問、參觀、拓展訓練、社會服務等形式培養學生交往、合作、戰勝挫折等心理品質。
(五)學校心理咨詢活動
小學生的心理咨詢是心理教師根據學生的求助情況,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知識,通過與學生討論、談話等方式,給咨詢的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指導的過程,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問題與根源,改變其不正確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提高學生處理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問題的能力,并產生情感、認識和意志上的變化,從而消除不良的心理影響,達到適應環境、發展自我、增進心理健康的目的。在對學生進行補救性和適應性的輔導外,我們還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指導、啟發學生依靠自身的內在力量,預防、克服和排解心理問題,同時注重對學生在學習和自我方面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與潛能開發。心理教師利用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小學生存在的問題,采取系統脫敏法、認知重建法、宣泄疏導法、贊賞激勵法、民主對話法、自我教育法等,對學生進行輔導。對正常的學生,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開發學生潛能,使心理咨詢室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在對學生開展咨詢的同時,也對教師和家長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活動。
(六)與家長、社區通力合作,開展“三結合”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和社會教育是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利用家長學校,向家長介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科學的親子互動方法,介紹為孩子創造良好家庭環境的技巧。知心姐姐盧勤為我們進行了“家校配合,共同關注孩子健康成長”的講座。各學校開展家長參與的親子運動會,全校師生和家長社區代表參與的六年級“感恩畢業典禮”。
三、完善機制
(一)成立心理核心組
針對各校心理教師師資力量參差不齊的現狀,學區發揮資源優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小組,加強橫向學習與交流。2006年3月,學區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組正式成立。通過學習、教研與交流等形式不斷提高心理教師的專業水平,為營造幸福校園,提高師生幸福感提供了人員保障。
(二)發揮學區指導功能
1.自我學習活動,理解“幸福教育”的理念
學區及各校為每位干部和教師配備了三本書,即《幸福教育論》《教師的幸福感》和《積極心理學》。教師們利用業余時間,閱讀書籍,撰寫讀書心得,為工作實踐積累著豐厚的理論知識。
2.交流與論壇活動,感悟“幸福教育”的真諦
利用每周校長例會時間,學區進行“幸福教育”理論學習與探討,從“內涵解讀”到“實踐構想”,提高校長們對“幸福教育”的理解;舉辦全體中層以上干部參加的“幸福教育論壇”會,提高大家開展“幸福教育”的認識,并在實踐操作上達成共識。
(三)注重教師專業發展
開展說課做課、導師帶徒、校本教研、專題培訓等活動,不斷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與能力,引導教師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和享受的心態從教。
(四)開展活動,內化幸福教育
學區通過開展“我談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案例”及“幸福教育論文”征集、演講等系列活動,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幸福教育”的理念,使教師有效地把育人理念有機地融合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提高教師們的業務與技能。
(五)課題引路,逐步提高師生的幸福指數
科研課題的研究能提升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層次,提高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此我們組織教師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央教科所、中國教育學會、北京教育學會等的課題研究。如學區組織各校參與了中央教科所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學習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學模式”課題的研究。
為了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學區先后多次組織干部和教師參加由中央教科所孟萬金、張彩云等人主講的積極心理學培訓。通過培訓、學習,強化教師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思考和處理教育教學的策略與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帶動教師遇到問題時一切從積極出發,用積極的視角發現和解讀問題;用積極的途徑培養積極的品質;用積極的思想澆灌積極的心靈;用積極的過程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用積極的反饋強化積極的效果;用積極的態度塑造積極的人生。
(六)樹立典型,以點帶面
三里屯小學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較早的學校,參加了北師大國家級課題并承辦了“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區級現場會,專家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給予了充分肯定。
西壩河三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學校以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咨詢室的建設為突破口,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市德育心理研究中心在該校召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的特色發展項目。
(七)制度做保障
為了確保幸福教育理念下學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提升學校心理教育水平,學區通過制定課堂教學評優制度、幸福教育工程評價制度、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教學流程管理要求等推動幸福教育工程的落實。
四、效果體現
經過幾年的努力,學區“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學生收獲了開展幸福教育帶來的快樂
1.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加強。主要表現是學生的學習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轉為現在的主動探究。在與家長進行信息反饋座談會上,許多家長談到了學生在家學習時的變化。很多家長說:以前在家與孩子談學習,多半是一扭頭就走,現在家長與學生共同交流,彼此分享孩子學習的得與失。
2.學生學會了探索,逐步掌握了學習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學習的自覺性得到提高,學生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幸福。
3.學生嘗到了落實“三個落腳點”所帶來的好處,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如近兩年來,我學區的教學成績逐步提高,各種抽測成績87%以上的學校超過區平均分。學生拿到了開啟幸福的金鑰匙,感受到了學習的幸福與快樂。
(二)教師逐步體驗到了工作的幸福
1.教師們的心理專業水平得到提高
我們積極參加由區指導中心組織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例》編寫工作,該書已于2007年由新時代出版社在全國范圍內發行。
2007年,我們組織教師參加了中國教育學會組織的新課程心理活動課優秀教案評比,我學區有23名教師分別取得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
2.心理科研成績顯著
學區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論文和案例評選活動,如參加“健康杯”評審活動、中央教科所舉辦的征文評比以及市區教育學會舉辦的征文活動,學區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獲得國家級別獎項的有338人,市區級的100多人。
3.教學成果突顯,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區品牌
近四年來,我學區及所轄學校參加或承辦國家級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3次,承辦北京市心理現場會2次,區級2次。做心理活動課和班級輔導課33節,得到專家的充分肯定。
學區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先后被《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代科學教育》等雜志刊登。《現代教育報》曾三次宣傳報道過我學區開展心理活動課情況,對我區教師的課給以詳細報道。
在上級領導的親切關心、干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區8所學校全部被評為朝陽區心理健康教育先進校。其中,7所學校成為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實驗校。學區先后在全國、市、區內做過典型經驗發言,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心理專家俞國良、北京市教委德育處領導的高度評價,發揮了在朝陽區、北京市乃至全國的典型示范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區品牌。
(三)帶動了學校特色項目的發展
幸福教育帶動學校特色的發展,目前學區8所學校校校有特色,如新源西里小學的“普特融合特色”、三里屯小學的攝影特色、黃胄藝術實驗小學的藝術特色等項目在市區乃至全國產生影響,另外,學區建立了教輔中心,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學生個性發展、健康成長搭建了更廣闊的舞臺……
(四)推動了學校良好校園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 班主任;心理輔導老師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搞,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他們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及思維方式的擴展和變化,他們將面臨著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許多方面的心理困惑及社會壓力等問題。所以加強對中小學習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全省缺乏大量的心理老師,只有發達的一些大城市如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小學開有心理健康課并配有專職的老師。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如何普及中小學的心理教育呢?目前看來只有由班主任來暫代心理輔導老師這一要職。
那么,班主任應該怎樣當好“心理輔導老師”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從了解入手
班主任和同學接觸較多,熟悉了學生的心理、心理素質、家庭背景環境后,制定學期目標,設計活動內容。
例如:初一的學生,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學校。要他們在這一年里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學習伙伴,班主任可以先設計一單元“認識自我”的活動課程,讓同學們和老師都互相了解,認清自我,隨著同學們學習生活的接觸,會發現彼此的優缺點,這時開始第二單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人際交往活動,肯定同學們的優點,勇敢面對自己的缺點并加以改正。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不會幫助人也不會尋求幫助。通過活動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還有的學生在原來的學校一直成績優秀,現在匯入一個新的集體,競爭對手突然增多,有的可能激起了更強的能力;有的可能會灰心泄氣。這時,讓他們及時調整好心態是非常必要的,就要進行三單元“我希望……”,短期設想的這一活動,讓同學們明了接下一時期朝什么方向發展或為美好的愿望而努力。
每一階段,每一學期的短期目標都不同,所以活動的設計也不盡相同,但必須朝著“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的能力”這一長期目標而奮斗。
二、從問題入手
雖然設計好了一學期的課程目標,但有時由于外界的影響,班級里也會出現一些突發的事件,班主任就要針對臨時的變故而設計一個小的活動課程,以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和對待問題。
在2003年的非典時期,班主任就可選用班隊課的時間,開展一個“向惡魔挑戰”的活動,讓學生既認識到“非典”的嚴重,也懂得克服它并不難,并且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學會幫助別人,體會到這雖然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讓全世界人們看到了我們中國人的強大,中國人的博愛奉獻精神。
中學生的早戀現象也是一個稍微處理不當就容易出錯的問題。如果班主任掌握好時間開展一個“花開太早是個美麗的錯”的活動,幫助學生分清“友誼與愛情”,“獨立與責任”等矛盾問題,學會處理異性朋友之間的一些誤會和煩惱,使學生認識到早戀對自我發展和不利影響。
因為班主任需要比其他老師更多的時間與學生在一起,所以能及時掌握學生的異動情況,及時的開展問題活動,不讓學生偏離了運行的軌道。
三、從方法入手
1、心理測驗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讓他們做一些心理測驗,如智力測驗、性格測驗、特點與興趣測驗等,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分析和自我反省,增強對自己的全面認識和了解,以促進學生自我的發展。
2、積累信息法
通過媒體,或老師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和有針對性的讀物,讓他們在閱讀中交流心得體會,討論不同的觀點,既可益智、怡情,又可有助于態度的改變和人格的發展,是一種可以輕松學習、深切領會的積累信息的方式。
3、角色扮演法
通過同學們的模仿已發生的或將會發生的事情,體會到要互相理解,掌握談話的技巧,培養學生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班主任雖然不具備專業的心理知識,但他們有解決問題的豐富經驗。通過學習一些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論文”等,和專業的心理老師或教授進行討論,然后對學生進行輔導,這也不失為緩解當前中小學心理輔導老師缺少這一大問題的可行之法。
參考文獻
[1]崔永萍.班主任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第9期.
[2]王大紅,班主任與心理健康[J],文教資料,2005,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