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病例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4-8824(2009)-02-0023-02
機械通氣是搶救嚴重呼吸衰竭患者生命,解除呼吸困難,改善通氣功能的主要措施,但在使用過程中易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造成患者脫機困難、住院天數延長、醫療費用增加,增加院內感染死亡率。因此,本文回顧性研究分析了我院60例機械通氣并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的發生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4~2007年呼吸科、心外科,使用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124例,男87例,女37例,年齡45~71歲,使用機械通氣的時間>72h的103例,并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患者有60例,占48.8%,其中,女性23例,男性37例。機械通氣并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診斷完全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所制定的《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1]的診斷標準。
1.2 標本采集 患者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機械通氣24h內留置胃管,立即采集下呼吸道標本,全部病例清潔口腔后采用無菌吸痰管或經纖支鏡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為培養標本,置于密閉滅菌容器內,立即送檢。
2 結果
以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培養菌中最多為肺炎克雷白桿菌38例,大腸埃希菌22例,銅綠假單胞桿菌19例,流感嗜血桿菌11例,陰溝腸桿菌10例,鮑氏不動桿菌4例,革蘭氏陽性球菌16例,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8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肺炎鏈球菌4例。霉菌14例。對革蘭氏陰性菌敏感的前三位抗菌素的是頭孢他啶、哌拉西林舒巴坦及亞胺培南,據藥敏分析發現革蘭氏陰性病原菌有多重耐藥性,肺炎克蕾白桿菌對第三代頭孢類有一定的耐藥性,但對亞南培南無耐藥性。所有革蘭氏陽性球菌均對萬古霉素敏感。
3 討論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機械通氣常見并發癥,發生率為9%~70%,病死率為25%~76% [2]。本組資料顯示VAP發生率為48.8%,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隨機械通氣時間的延長,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因此,了解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因素,加強醫療護理質量,防止院內感染發生,是減少VAP的重要措施。
3.1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因素
3.1.1 在醫源性因素方面 首先由于侵入性操作導致呼吸道防御機制受損。機械通氣時由于建立人工氣道(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直接損傷咽喉部,不但削弱氣道纖毛清除系統和咳嗽機制,也損傷了氣道上皮細胞,增加了細菌的黏附和定植,使呼吸道失去了對病原菌的過濾和非特異性免疫保護作用,從而引起炎癥反應。經鼻插管易并發鼻竇炎和鼻炎,增加了下呼吸道吸入和感染機會。氣管插管后,上氣道分泌物沿著氣管插管外壁在氣囊上方形成黏液糊,不斷有少量黏液糊通過氣囊和器官壁之間的微間隙流向氣管支氣管和肺組織,再加上機械通氣時的吸氣相正壓將支氣管分泌物逆行推細支氣管和肺部,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 。
其次醫療器械的污染。由于機械通氣使呼吸機管路與患者的呼吸道形成了封閉式環路,因此,呼吸機管路的清潔、消毒方法不當,是造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直接因素。呼吸機通氣管路是細菌寄居的重要場所。機械通氣患者吸入加溫、加濕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與機械通氣管路和外界環境的溫差形成了管道中的冷凝液,冷凝液易受到細菌的污染,冷凝液倒流是造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重要因素。使用霧化吸入治療時,霧化噴霧時可產生微小霧粒,如果霧化器內壁清潔消毒不徹底,這些霧粒可成為帶菌顆粒,較小的霧粒既可越過呼吸道防御機制直接抵達終末細支氣管和肺泡造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氧氣表、濕化瓶、輸氧管道、呼吸活瓣等如消毒不徹底均可成為致病菌的來源及傳播途徑,目前,呼吸機管路的污染為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備受大家的關注。
另外沒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如給機械通氣患者吸痰時,吸痰順序顛倒;吸痰管、氣道濕化液被污染;變換、分離管道時冷凝液的逆流;氣管切口換藥不及時;醫護人員手、衣服的污染等都可造成與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均是造成肺部感染的因素。
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常發生在最初經驗性抗生素治療的不足。主要是未能覆蓋感染的致病菌,致病菌對抗生素耐藥,抗生素劑量不足或給藥方案不當,需要聯合用藥時未聯合用藥等,都造成了抗感染治療的延遲[4]。
3.1.2 在患者自身因素方面 由于患者多為老年人,基礎病較多,比如機體營養不良、呼吸系統疾病嚴重、多臟器功能衰竭,再加上昏迷、低蛋白血癥、電解質紊亂等造成機體防御功能受損,抵抗力較差,微生態失衡,這些都是機械通氣并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重要因素。
3.2 積極采取護理對策
3.2.1 要加強病室管理 保持病房內潔凈,盡量減少室內人員流動,并定期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室溫為23~26℃,相對濕度為60%,凈化室內空氣,采用自然通風與機械通風相結合,紫外線室內空氣消毒,每天兩次,每次1h,有效地控制空氣污染所造成的交叉感染。其次,要加強呼吸機管路的管理。呼吸機管路的消毒應先徹底清洗,尤其是接觸患者呼出氣體的部分,如加溫濕化器、管路、呼氣閥等,采用環氧乙烷氣體熏蒸消毒的方法較為理想。
3.2.2 加強呼吸道的管理 必須加強呼吸道的人工濕化。濕化罐內水量要適當,尤其要注意防止水蒸干,通常使吸入氣體(氣道口氣體)溫度維持在32℃~35℃之間,為此,濕化器的水溫一般應保持在50℃左右。吸入氣體的溫度過低影響加溫、濕化效果,溫度過高可引起喉痙攣、出汗、增加呼吸做功,甚至引起氣道燙傷。無論何種濕化液都應每12小時更換一次,輸液管和頭皮針細管,如有污染及時更換。
3.2.3 重視醫護人員手的清潔,防止交叉感染 在接觸患者和操作前后要按六步洗手法嚴格洗手,一定做到不洗手不接觸患者,嚴格無菌操作,帶好帽子口罩,對所有的醫療器械和物品都要定期消毒,并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
3.2.4 廢棄物處理 呼吸機管路的冷凝液是高污染物,細菌主要來自患者的口咽部,因此,集水瓶應放在呼吸管路的最低位,及時排空集水瓶,避免倒流入肺。冷凝液嚴禁隨手亂倒,可到入裝有0.2%有效氯消毒液容器中[5],集中處理。
3.2.5 加強基礎護理 機械通氣患者處于被動,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壓處每小時一次,危重患者可以仰臥-左側臥位45°-仰臥-右側臥位45°交替,但在變換時注意妥善固定氣管插管,隨時檢查氣管插管至門齒的距離,并記錄插管外露的長度以及固定情況,避免氣管插管移位。在翻身的同時護理人員要扣拍患者的背部,按自下而上、自邊緣到中間順序進行,扣拍者手掌呈杯狀,用手腕部的力量以增加共振力,每次5~10min,每日數次,以利痰液的排出。
3.2.6 給予社會心理支持 機械通氣患者因病情危重、環境緊張等因素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應靈活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技巧,加強與患者的交流。還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適當安排家人及密切相關者探視,以滿足雙方對安全、愛、歸屬等層面的需求,緩解焦慮、恐懼等心理。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 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4):201.
2 黎敏,呂蓓,黃玉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高危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10(12):44.
3 李華,李秀,梅蘇,等.ICU獲得性肺炎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5):441-442.
關鍵詞:代謝性內分泌系統疾病;護理
代謝性內分泌系統疾病的主要類型包括引發糖尿病、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甲狀腺功能亢進、庫欣綜合征以及尿崩癥等[1],具有病理復雜且并發癥較多的臨床特征,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加強對代謝性內分泌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尤為重要。
1常規護理
代謝性內分泌系統性疾病的常規護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按照內科疾病的護理方法常規護理,同時,針對本系統疾病的疾病類型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②根據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指導患者的休息姿勢和臥位方式。若患者的臨床癥狀較輕,可指導患者臥床休息;若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或患者接受的治療方式較為特殊,可指導患者進行絕對的臥床休息,并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防治出現壓瘡、褥瘡等癥狀[2]。③根據患者的不同疾病類型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標準,并督促患者合理膳食、均衡膳食。④在進行實驗標本采集及血樣采集時,要向患者介紹采集的過程、方式等內容,鼓勵患者積極配合,保障樣本采集等工作的順利實施和完成,保障樣本的準確性。⑤針對一些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需對其進行臥床指導,并制定相關的護理標準及輪換制度,保障每位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均有護理人員執行。⑥對患者的病房環境及就醫環境進行規范化管理,保持病房通風良好,安靜整潔,同時,避免強光和強風對患者產生刺激性的影響。⑦根據患者的病情特征及病種類型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健康知識講解及健康教育。
2糖尿病護理
①若患者的生活規律性強且患者的身體狀況較為良好,可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運動,并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適當的調整運動強度,鼓勵患者堅持運動。在運動方式的選擇上,應盡量滿足患者的喜好。例如,針對老年患者,可盡量選擇散步等運動強度小的運動方式,避免對患者的骨骼、關節及心肺功能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可避免治療并發癥的發生情況。②對患者飲食進行合理控制,嚴格控制患者的熱量和糖分攝入,并為患者制定飲食方案,均衡搭配,補充患者所需的膳食纖維[3]。③對患者進行胰島素使用護理。?K將胰島素冷藏,準確抽取適量的胰島素劑量。?L對患者注射胰島素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同時觀測患者用藥后的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變化情況。?M定期對患者的體重進行監測,并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④針對心情煩躁、不良情緒反應較多的患者,要給予其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并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3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①針對呼吸困難的患者,對其進行絕對臥床指導,并為每位患者安排相關的責任護士,負責患者的日常治療和常規護理。②針對臨床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的患者,需迅速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并對患者的尿糖及酮體等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實時觀測。③針對臨床上表現為精神癥狀的患者,?K要對其進行病情觀察,監測患者的體溫變化情況、瞳孔大小、血壓計心率等生命體征。?L針對意識障礙患者,要為其床鋪加上床擋,并加強對其進行看護。此外,幫助患者定期翻身,避免患者發生壓瘡或褥瘡等臥床并發癥,保障患者的皮膚完整。?M根據醫囑對患者進行胰島素注射,并隊患者的口腔及皮膚進行針對性的清潔護理,避免出現治療后感染等并發癥。
4甲狀腺功能亢進
①指導患者按時休息,避免患者出現身體疲勞或過度勞累的身體狀況,針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應對其進行臥床指導。同時,保持患者的病房環境安靜整潔,室內溫度要與患者自身承受度相適宜。②為患者制定營養合理的膳食計劃。多為患者攝入富含蛋白質、熱量及維生素的食物,避免為患者攝入高纖維、含碘量多的食物。③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易出現出汗量多、心情煩躁的臨床癥狀,患者家屬及護理人員要給予其理解和安慰,保持病房內的室溫在20℃左右,減少患者的出汗量。適當的增加患者的飲水量,并指導患者保持個人衛生清潔,滿足各人對衛生及身體舒適度的要求[4]。④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用詞及服務態度,避免對患者產生傷害。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增強臨床治療效果,促進醫患、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
5庫欣綜合征
①指導患者進行臥床休息,若患者的臨床癥狀輕微,可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運動。②給予患者飲食護理,為患者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并實施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合理控制患者的飲食。③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情感支持。
6尿崩癥
①保持患者的住院環境安靜舒適。②對患者進行心率、血氧及脈搏等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情況進行檢測。③針對情緒反應不良的患者,要與其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
7結論
綜上所述,代謝性內分泌系統疾病患者的護理重點是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臥床休息護理、飲食干預、運動干預、心理干預及用藥干預等。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從減輕患者對治療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再輔以休息、飲食、運動以及用藥等方面的干預,可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姚智萍.品管圈活動在糖尿病護理風險管理中應用效果的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1,10(4):347-348.
[2]陳維嬋,黃東瑾,方苗,等.運用護理程序實施健康教育對甲狀腺功能亢進胰島素抵抗患者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3):38-39.
關鍵詞:兒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護理干預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腸道病毒7(EV71)以及柯薩奇病毒A16(CA16)等所致,傳染性疾病,多見于嬰幼兒[1]。患者的癥狀多較為輕微,但部分患者可發生呼吸道感染、腦炎、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以及腦炎等,極少數患者的病情進展較快,極易造成死亡等。近年來,手足口病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應引起高度重視[2]。本文主要分析了兒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并探討了其護理干預措施,旨在為臨床治療及護理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手足口病患兒92例,均符合《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中關于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標準。
1.2方法 統計92例患者的一般資料,主要包括年齡、性別、職業以及發病時間節等,對病例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并以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兒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并做好人員強化培訓以及預檢分診,強化消毒隔離措施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宣教等護理干預措施。
2 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組92患兒中,男44例(47.8%),女48例(52.2%),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P>0.05)。年齡在1個月~7歲,平均為(2.01±0.63)歲,其中,≤3歲63例(68.5%)。92例患兒中,61例(66.3%)為散居兒童,27例(29.3%)為托幼兒童,4例(4.3%)為學生。患兒四季可發病,其中,4~7月發病臨床最多,占總數的64.1%(59/92)。
2.2臨床表現 患兒起病較急,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或者臀部皰疹、發熱等。92例患兒均具有皰疹,發病部位以及皰疹個數不等,直徑在4mm左右,且水皰呈透明狀,內部的液體比較少,皰疹周圍存在炎性紅暈;皰疹位于口腔黏膜者疼痛明顯。81例(88.0%)發熱。部分患兒合并流涕、咳嗽、惡心、頭痛、嘔吐以及食欲缺乏等癥狀。患兒的住院時間在3~11d,平均為(5.8±2.1)d。
2.3實驗室檢查 本組92例患兒中,85例(92.4%)白細胞計數正常,41例(44.6%)輕度心肌酶升高,2例(2.2%)輕度門冬氨酸轉氨酶及丙氨酸轉氨酶升高。有48例患兒接受EV71的核酸PCR檢測,其中,16例(33.3%)呈陽性。有1例患兒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發生率為1.1%。
3 討論
3.1兒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手足口病是臨床常見傳染性疾病之一,嬰幼兒為高發人群。本組研究資料顯示,3歲以下患兒的發病率最高,占68.5%;男女發病率較為接近,與相關研究報道一致。致病原因分析顯示,EV71感染為主要原因,本組48例接受EV71檢測,其中,有33.3%的患兒呈陽性。該病全年可發,其中又以4~7月最為集中。病情程度而言,本組患兒多為輕型,熱程以及住院時間較短。經實驗室檢查顯示,約有92.4%的患兒白細胞計數正常,而大部分患兒均存在輕度心肌酶升高。認為EV71感染多以輕癥為主,但病情變化較快,應引起高度重視。
3.2兒童手足口病的護理干預措施
3.2.1加強人員培訓 全面加強醫務人員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識培訓,提高其防控意識,加強相關科室,例如兒科、皮膚科以及急診科等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識以及健康知識培訓,全面預防和控制手足口病。
3.2.2加強對患兒家長的健康宣教 定期組織手足口病健康講座,介紹手足口病相關知識,如實解答患兒家長提出的問題。應教育兒童家長在本病流行期間,勿帶兒童到空氣流通性較差、人群聚集等公共場所;維持環境衛生,勤曬衣被,室內應經常開窗通風[3]。介紹兒童手足口病常見癥狀,囑家長一旦發現異常癥狀應立即就診。對于居家治療者,切勿與其他兒童接觸,以免疫情傳染。
3.2.3規范就診程序 在流行期,應設置預檢分診,增派經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對就診患兒進行常規檢查,對于疑為手足口病患兒,指導其就診,如為高度疑似患兒,則可通過綠色通達直接進行診療。設置專門的隔離留觀室,對患兒進行輸液輸液。設置手足口病專區,對于確診入院的患兒及其陪護人員應予以針對性健康宣教,并嚴格執行隔離措施。如癥狀較輕,可進行居家隔離和觀察,并加強健康宣教;對于EV7l陽性者,應予以單間隔離。
3.2.4嚴格執行醫院消毒隔離措施 嚴格執行科學合理的消毒隔離措施,要求醫務人員在各項診療以及護理操作過程中必須認真洗手、穿隔離衣并佩戴手套等。住院患兒所用過的物品均應實施嚴格消毒處理。對監護室以及治療室等病區,應做好空氣消毒。此外,公用電梯、運轉車、洗漱間、衛生間以及門把手等均應加強消毒頻率。對患兒及其家長應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要求其應做到飯前便后以及外出后均應以洗手液或者肥皂洗手,并避免與其他的患兒接觸[4]。患兒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等均應進行嚴格消毒處理,奶嘴及奶瓶等在使用前后均應進行徹底清洗。
總之,充分調查并分析兒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提高醫護人員以及兒童家屬對于手足口病的重視度以及防范意識,結合該病的流行特點以及高危人群等,積極予以預檢分診、加強健康宣教、強化消毒隔離措施等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降低醫院感染率,并可有效預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冉琴,龍鑫,陳潔,等.兒童手足口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145-146.
[2]孫嵐,張玲,韓其英,等.兒童手足口病67例護理體會[J].山東醫藥,2010,50(33):54.
關鍵詞:機械通氣;重度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呼吸衰竭
中圖分類號:R59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2409(2007)04-0717-02
有機磷農藥是我國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的殺蟲劑,因生產、使用不當或自服造成中毒的患者在基層醫院十分常見,其中以口服中毒者最多。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死于農藥中毒約為20萬人,其中大部分為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AOPP),其病死率在3%~25%。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各個省市每年AOPP病例報道約達5~7萬。重度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時呼吸衰竭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機械通氣是治療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AOPP患者220例,其中重度有機磷中毒并發呼吸衰竭32例,經機械通氣搶救成功24例,死亡8例,成功率75%,取得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2例重度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昏迷患者中,男10例,女22例;年齡16~72歲,平均35.6歲。中毒途徑均為經口服入。服毒至就診治療開始時間在1.5h以內,中毒量為35~500ml。其中樂果中毒8例(25%)、甲胺磷中毒15例(46.9%)、敵敵畏中毒5例(15.6%)、甲拌磷中毒4例(12.5%)。發生心臟驟停者2例(6.3%)。
1.2 診斷標準
1.2.1 AOPP診斷標準 有明確服藥史,呼氣和/或嘔吐物有蒜臭味;瞳孔縮小、肌束震顫、肺及腦水腫等膽堿能神經興奮的表現;血膽堿酯酶(ChE)活力降低。
1.2.2呼吸衰竭診斷標準①呼吸困難。②發紺。③精神神經癥狀,如意識障礙、抽搐等。④動脈血氧分壓(PaO2)50 mmHg。
1.3 治療方法
1.3.1 常規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徹底洗胃,早期使用阿托品達到阿托品化和用膽堿酯酶復能劑氯磷定,且在嚴密監護病情變化下,根據膽堿酯酶活性及病情繼續應用膽堿酯酶復能劑,維持阿托品化,積極抗感染,祛痰,氣道分泌物清除,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支持及防治腦水腫、消化道出血、急性腎衰等并發癥,并動態觀察神志、瞳孔、基本生命體征以及血氧飽和度(SPO2)、血氣分析、心電圖等變化。
1.3.2機械通氣方法快速建立人工氣道,經口插管30例,經鼻插管2例,全部患者48h后改為氣管切開。所用呼吸機型號為西門子900型27例,紐邦200型5例。采用控制或輔助/控制方式通氣,對部分伴急性肺水腫而無循環衰竭及低血容量的患者,適當加用呼氣末正壓(PEEP),PEEP值為3~10cmH2O,潮氣量6~12ml/kg,呼吸頻率12~20次/min,吸呼比=1.0:1.5~2.0,吸氧濃度通常為0.40~0.50,但插管術后患者在最初1~2h內吸氧濃度曾達0.90以上,以后逐步降至0.40~0.50,氣道壓力報警上限設置為50cmH2O,下限設置為5cmH2O。上機后進行臨床觀察,患者煩躁時應用地西泮鎮靜,充分濕化氣道,及時吸取分泌物,痰液粘稠不宜吸出者用糜蛋白酶+0.9%氯化鈉溶液霧化1~2次/d。監測呼吸、心率、血壓、經皮氧飽和度、動脈血氣分析及床邊胸片等,根據情況隨時調整呼吸機參數。
1.4 撤機條件
患者神志清楚,自主呼吸恢復,血壓心率平穩,咳痰有力,PaO2>60mmHg,血氧飽和度(SaO2)>90%,膽堿酯酶活力>40%可給予撤機。撤機方式為間斷撤機,逐步增加停機時間,若發現患者呼吸改變、紫紺明顯、意識改變立即恢復機械通氣,或PSV(10~20cmH2O)+PEEP(3~10cmH2O),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停機械通氣病情穩定24min后方給予拔管。
2 結果
經過機械通氣后,重度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并發呼吸衰竭32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呼吸困難明顯改善,紫紺迅速消失,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得以糾正,其中搶救成功24例(75%),死亡8例(25%),3例死于中間型綜合征,5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綜合征(MODS)。
24例患者均一次撤機成功,機械通氣時間5~9d,平均6d,住院時間12~30d,平均20d。機械通氣前后PaO2、SPO2的變化:機械通氣前Pa02(42.9±5.3)mmHg,SPOz(90.2±5.6)%;機械通氣后PaO2(81.1±4.2)mmHg,SP02(94.5±4.8)%。統計資料經;檢驗,機械通氣前后PaO2、SPO2均為P
【關鍵詞】 無創機械通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07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危重癥, 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本文主要分析了無創機械通氣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 男28例, 女22例, 年齡最大80歲, 最小61歲, 平均年齡(71.4±3.5)歲, 慢阻肺平均病程(7.5±2.4)年;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滿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相關診斷標準;動脈血氧分壓
(1 mm Hg=0.133 kPa) ;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50 mm Hg;均無機械通氣治療禁忌證, 排除深度昏迷、合并嚴重心臟疾病、肺大泡患者;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解痙、抗感染、止咳、平喘、化痰、糖皮質激素以及糾正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等常規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 給予患者無創機械通氣治療, 選擇面罩式雙水平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 模設置為S/T模式, 吸氣相壓力從10 cm H2O (1 cm H2O=0.098 kPa) 逐漸向15~20 cm H2O增加, 呼氣相壓力從5 cm H2O逐漸向6 cm H2O增加, 吸氧濃度為30%, 呼吸頻率為20次/min。3~4 h/次, 2~3次/d。通氣治療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及呼吸機參數。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1] 詳細記錄患者治療前后PaO2、PaCO2、呼吸頻率及心率變化情況。治療后, 患者咳嗽、呼吸困難、肺部干濕音等臨床癥狀、體征消失, 血氣分析各指標正常, 可視為顯效;患者癥狀、體征明顯好轉, 血氣分析各指標部分改善, 可視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血氣分析等與治療前比較, 無明顯變化, 可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經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后, 顯效36例(72.0%), 有效12例(24.0%), 無效2例(4.0%), 總有效率為96.0%(48/50)。
2. 2 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 患者PaO2為(51±7)mm Hg, PaCO2為(75±8)mm Hg, 呼吸頻率為(27±5)次/min, 心率為(98±5)次/min。治療后, 患者PaO2為(81±8)mm Hg, PaCO2為(51±4)mm Hg, 呼吸頻率為(18±4)次/min, 心率為(85±2)次/min。治療后患者PaO2、PaCO2、呼吸頻率、心率等指標均明顯優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3 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析 本次研究的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經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后, 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例, 胃腸脹氣2例, 呼吸機對抗2例, 面部損傷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2.0%(6/50)。
3 討論
慢阻肺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主要疾病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 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嚴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癥狀, 該疾病的發生與職業性粉塵、吸煙、空氣污染、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密切關系[2]。其中呼吸衰竭為其嚴重并發癥之一。機械性通氣是臨床主要治療方法, 是一種利用呼吸機使患者氣道和肺泡間形成壓力差, 隨后在壓力差作用下促進患者呼吸, 使機械代替人體自主呼吸來輔助患者呼吸的治療方法。分為創機械通氣與無創機械通氣兩種[3]。
在本次研究中, 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 總有效率為96.0%, 并發癥發生率為12.0%;且治療后, 患者PaO2、PaCO2、呼吸頻率、心率等指標與治療前比較, 改善效果明顯。由此可知, 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無創機械通氣治療主要是通過面罩、鼻罩等無創人工氣道來與呼吸機進行連接, 從而進行機械通氣。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有效改善了有創機械通氣需建立人工氣道來連接呼吸機的繁瑣, 減輕了患者痛苦, 且并發癥發生率低。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優勢具體如下:①無創機械通氣能夠在短時間內降低患者二氧化碳分壓, 并促進其氧分壓升高, 從而緩解其呼吸困難癥狀, 促進患者自主呼吸恢復;②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具有操作方便的優勢, 有效避免了有創機械通氣因氣管切開及氣管插管等操作造成的感染問題, 減少了并發癥發生, 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緩解其經濟壓力[4]。但值得注意的是, 呼吸機安裝前需認真確定面罩固定情況, 避免因漏氣現象造成人機對抗現象。
綜上所述, 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顯著, 且安全性高, 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玉枝.不同方式的機械通氣治療老年COPD所致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分析.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4, 35(6):48-50.
[2] 王世波.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療效分析.醫學綜述, 2010, 16(15):2394-2395.
[3] 尚東, 黨曉敏, 楊嵐, 等.無創正壓通氣對AECOPD患者呼吸肌疲勞的治療作用.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35(6): 824-827.
關鍵詞:機械通氣;胃腸內營養;并發癥;護理
早期胃腸內營養是輔助治療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手段,特別是需實施機械通氣的高齡患者,病情較重,加之所處的應激狀態,其營養代謝變化大,體液及電解質均失衡,蛋白質、糖類及脂肪代謝均處于紊亂狀態[1]。但往往機械通氣患者在胃腸營養時,常常都會出現腹瀉、腹脹、便秘,胃內容物反流、誤吸,以及管道堵塞、高血糖、非計劃性拔管等并發癥,嚴重的可危及生命。我院ICU 2012年1月~3月對40例需機械通氣患者實施早期胃腸內營養輔助治療時,通過對胃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采取預見性護理對策,取得了滿意臨床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ICU自2012年1月~3月收治的40例老年機械通氣患者給予胃腸內營養治療,40例中包括男性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在58~87歲,平均為(69.2±9.8)歲。10例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引發呼吸衰竭,15例患者為顱腦外傷者,5例為腦出血者,其他10例,進行胃腸內營養5~36 d,平均(19.0±3.5) d,其中25例進行5~15 d,15例進行16~36 d。
1.2方法 40例均成功安置鼻胃管,根據病情選用華瑞公司的瑞素、能全力采用輸液器經加熱棒加熱后勻速滴入,每次鼻飼前抬高床頭30°;回抽胃內容物,了解胃殘留情況。對胃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后采取預見性護理對策。
2結果
并發癥發生情況:腹瀉3例,高血糖2例,便秘1例,無其他并發癥發生。
3原因分析
3.1腹瀉、腹脹、便秘是最常見的并發癥,機械通氣患者病程長,各器官功能減退,機體抵抗力差,長期營養不良致機體低蛋白血癥引起的腸壁水腫;營養素被污染均可引起腹瀉;本組患者腹瀉主要原因可能由于使用抗生素時間較長,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引起腹瀉及禁食后對營養素不適應有關;腹脹原因主要為機械通氣時氣囊充氣不足,氣體從氣囊旁進入胃腸道引起;便秘與患者臥床致腸蠕動減弱以及不習慣床上排便有關。
3.2胃內容物返流、誤吸 主要原因為滴入速度過快引起胃內營養液殘留,增加患者胃腸負擔,腸蠕動較弱,胃排空延遲,當腹脹或咳嗽、吸痰刺激引起腹壓增加,導致胃液反流。
3.3管道堵塞 常見原因為營養液過于黏稠,輸入速度過慢發生的堵管問題,藥丸未經研碎即注入鼻飼管;輸入完畢后未沖洗胃管,營養液中的蛋白質凝固所致。
3.4高血糖 高血糖屬于常見并發癥,由于機械通氣患者病情較重,機體的高代謝狀態極易引發血糖增高,此外,營養液輸人速度快或胰島素分泌量少也可導致高血糖。
3.5非計劃性拔管 是一種嚴重影響治療及增加患者痛苦的并發癥,神志清楚患者緊張焦慮、不適、對治療不了解,不配合治療;神志不清,煩躁不能配合的患者均有自行拔管的可能。
4護理措施
4.1腹瀉 患者最初鼻飼腸內營養時,應由少到多、由稀到濃,使用輸液泵控制速度,輸注速度逐漸遞增,以提高患者胃腸道對營養液的耐受能力,同時在喂養管末端夾加溫器,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對腸內營養的耐受。鼻飼液脂肪含量不能過高,如各種湯類,可先放人冰箱,使脂肪結凍后將其分離去除。鼻飼液溫度通常38℃~40℃適宜[2]。強化肛周皮膚護理,可用3M公司生產的安普貼貼膜保護,使糞便不直接接觸皮膚,減少刺激,維持肛周皮膚完整性。腸道菌群失調者,給予補充益生菌,如金雙歧,重癥腹瀉患者可暫停給予胃腸內營養,適當予以收斂藥物控制腹瀉,觀察并記錄糞便的色、質、量,保留標本做常規檢查及培養。腹脹:對機械通氣患者,對氣囊壓力檢測1次/4 h,以避免氣囊漏氣導致腹脹。便秘:高齡機械通氣患者易出現便秘,護理過程中應勤拍背、翻身,稍抬高床頭并活動四肢,沿順時針方向進行腹部按摩,協助患者床上排便,并用屏風遮擋,超過2 d無大便時可行通便措施[3]。
4.2胃內容物返流、誤吸 每次喂食前必須評估胃殘余量,回抽胃內容物超過100 mL者不能喂食,喂食前完成叩擊排背的護理,喂食時應適當抬高床頭30°~45°有效防止嘔吐、返流[4]。鼻飼時嚴格控制滴入速度,鼻飼開始后4~6 h測定胃殘留量1次,胃內殘留>150 mL,可考慮為胃潴留。應暫停該段時間的胃腸內營養的供給,并及時通知醫師,必要時可給予胃腸動力藥、減少滴注量或停用;吸痰前檢查氣囊有無漏氣,吸痰動作輕柔,≤15 s/次,發現返流誤吸及時報告處理。翻身盡量在鼻飼前進行,如正在鼻飼應暫停且動作輕柔,以免因搬動患者時胃受機械刺激而引起返流。
4.3管道堵塞 為防管道堵塞,將營養液搖勻,持續輸注期間加強觀察,輸入完畢需用溫開水沖洗胃管,保證胃管內無營養液滯留,減少鼻飼液附管壁,保持官腔壁的光滑,以免造成堵塞。如鼻飼給藥時,應在用藥前后沖洗管道,藥物應充分研碎溶解,以防藥物堵塞管道或營養液與藥物相互作用形成凝塊堵塞管道。
4.4高血糖 使用輸液泵控制速度,密切監測血糖變化,應用胰島素時劑量準確,用微量注射泵泵入或皮下注射,防止因血糖高使用胰島素而發生低血糖。
4.5非計劃性拔管 本組患者均為病情較重、管道較多,而且治療恢復時間長,因此護士需認真觀察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變化,做好解釋工作,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胃腸內營養液的功能、使用注意事項,給予勸慰及疏導,使其充滿戰勝疾病的自信,以積極配合治療[5]。對焦躁不安、不配合的患者,必要時給予約束帶約束雙上肢,同時觀察局部血液循環情況。使用約束帶前要向家屬解釋約束帶使用目的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6]。
5結論
胃腸內營養是輔助治療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可提高重癥患者的救治水平,降低住院費用、死亡率,加快患者的機體康復,特別是機械通氣患者,能量消耗大,極易導致營養不良,從而造成脫機困難及呼吸機依賴,最終病死率上升。但胃腸內營養也易發生返流、誤吸、腹瀉等并發癥,嚴重時威脅患者生命。本組患者進行胃腸內營養時,根據患者情況采取預見性護理對策,并發癥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時消除,因此良好細致的護理是保證胃腸內營養成功實施,保證患者的營養供給,降低病死率,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朱旭,等.老年機械通氣患者胃腸內營養并發癥的原因分析與護理評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7(30):3657-3658.
[2]殷磊.護理學基礎[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303.
[3]顏波兒,等.開放式吸痰法對肺不張患者呼吸循環參數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08,25(11):879-880.
[4]何愛慧.老年機械通氣患者胃腸內營養并發癥原因分析與護理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3,(3):329-330.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狀況,為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提供依據。方法:對2013年1~12月份我院感染消化科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登記記錄進行分析。結果:在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病例中食源性致病菌檢測分年齡、季節均不同,0~1、1~3歲年齡段的兒童易感染。結論:有必要進一步強化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的建設;通過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結果原因分析,可有針對性的采取護理對策。
關鍵詞 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腹瀉病例;致病菌;護理對策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30
Childrenoffoodbornediseaseactivesurveillanceresultsofanalysisofthecausesandnursingcountermeasures
LIXin,XIAOXiang-Li,ZHANGXin(HebeiProvincialChildren′sHospital,Shijiazhuang050031)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hospitalfoodbornediseaseactivesurveillance,providethebasisforeffectiveinterventionmeasures.Methods:FromJanuary-December2013,thehospitalinfectiondigestivedepartmentfoodbornediseaseactivesurveillanceregistrationrecordsforanalysis.Results:Incasesoffoodbornediseaseactivesurveillanceoffoodbornepathogenicbacteriadetectionwithdifferentageandseasons,0-1,1-3yearsofagechildrenpronetoinfection.Conclusions:Itisnecessarytofurtherstrengthenthefoodbornediseasesurveillancesystemconstruction,throughanalyzingthecausesoffoodborneillnessactivemonitoringresults,canbetargetedtotakenursingcountermeasures.
KeywordsFoodbornediseases;Activemonitoring;Diarrheacases;Pathogenicbacteria;Nursingcountermeasures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食進入人體的各種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質或中毒性質的任何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近幾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食源性疾病已成為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通過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可以及時發現食源性疾病暴發線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發和食品安全隱患的早期識別、預警與防控能力,為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規律,追溯病因性食品的污染來源,為政府制定和調整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技術、科學依據[1-2]。現將我院2013年開展的兒童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來源于我院2013年1~12月份感染消化科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登記記錄。從中選取以腹瀉癥狀為主訴的,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糞便性狀異常(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血便等),并排除克羅恩病、腸易激綜合征、結腸炎等疾病引起的腹瀉病例。將選出的符合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標準的門診病例,按季度分組,第一季度103例,第二季度77例,第三季度91例,第四季度129例,共計400例,其中男172例,女228例。
1.2方法
1.2.1病例信息的采集由接診醫師負責對符合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標準的病例進行信息采集,內容包括一般情況、臨床癥狀、體征等。
1.2.2糞便樣本的采集對符合監測要求的病例進行肛拭子和糞便的采集,置于Cary-Blair運送培養基或無菌糞便采樣杯中,用記號筆清楚地在采集管或采便杯上編號(采樣編號與病例信息表編號一致),并寫上姓名、性別,及時送實驗室檢測。
1.2.3病原菌檢測對采集的樣品進行生物樣本檢驗,檢驗項目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為必做項目,酌情增加輪狀病毒、腺病毒、諾如病毒等檢測項目。
2結果
2.1監測對象的基本情況(表1)
2.2檢測結果情況(表2)
2.3致病菌檢出率(表3)
3討論
3.1原因分析表3數據顯示,2013年1~12月份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病例中食源性致病菌檢測結果通過計算總陽性率為27.5%(四季度不同致病菌陽性總數/病例總數),提示嬰幼兒感染食源性致病菌的概率非常高,根據檢測結果顯示0~1、1~3歲年齡段的兒童易感染,其中沙門氏菌二、三季度檢出率較高;諾如病毒三、四季度檢出率稍高;輪狀病毒一四季度檢出率突出;腺病毒檢出率四季持平。考慮此年齡段的患兒免疫力低,在進食過程中食物、新添加輔食中的操作不當導致污染致病菌或食物中本身攜帶致病菌(肉松、奶粉、蝦泥、動物肝臟、雞蛋等),同時不良的衛生行為增加其暴露機會,自我防護意識差等因素[3],都可以使患兒受到感染引起腹瀉。
3.2護理對策在母乳喂養期,合理母乳喂養、定時定量,尤其在嬰兒出生后的最初幾個月及第一個夏季最為重要,盡量避免夏季斷奶;只吃奶不加輔食的嬰兒會受到感染,最可能是因照顧者的手被污染后沒有及時洗手,使細菌經由奶瓶、奶嘴或污染的奶水有機可乘間接傳染給小寶寶;在添加輔食時,切忌幾種輔食一起添加。
要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注意公共衛生,平日多注意食物的保存與生、熟食分開調理避免受污染。所有進食的,比如給小孩吃水果、蔬菜的時候,一定要清洗得非常干凈;比如小嬰兒的奶瓶、擦嘴的毛巾、玩具都要及時消毒,避免細菌滋生。喂食寶寶前務必遵守濕、搓、沖、捧、擦的洗手要訣[4-5];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
對已有腹瀉癥狀的患兒,尤其是4個月之內的嬰兒,盡量堅持母乳喂養,因為母乳喂養里面含有一些小孩容易吸收的成份,而且有對孩子起保護作用的免疫球蛋白等。如果喂配方奶的嬰兒,可以把奶量適當地減少或稀釋。對已經添加輔食的患兒,可以先把輔食減去,喂養的成份盡量單一些。如孩子腹瀉時間已經很長,對腸黏膜已經產生損傷,腸黏膜受損后,會引起腸黏膜表面的雙糖酶的缺乏,孩子將不能耐受乳糖,無論是配方奶還是母乳當中含有乳糖,孩子食用,就會發生拉肚子,所以這時候就需更換免乳糖奶粉。
綜上所述,食源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分布最廣泛、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開展食源性監測主動監測,強化體系的建設,有利于降低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嬰幼兒是食源性疾病的易感人群,通過對嬰幼兒進行食源性主動監測,可以有針對性的采取護理對策,達到較高的預防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艷,嚴衛星.國內外急性胃腸炎和食源性疾病負擔研究進展[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3,25(2):190-193.
[2]秦麗云,呂國平,王莧,等.石家莊市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主動監測結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13):2415-2418.
[3]孟愛靜.嬰幼兒腹瀉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4(22):229-230.
[4]孫愛榮,孫光亮.秋冬季節嬰幼兒腹瀉的整體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5):2695.
[5]淦世進.小兒腹瀉80例護理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3):61-62.
【關鍵詞】硬膜外自控鎮痛;并發癥;臨床研究
硬膜外自控鎮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 具有肌松效果好、麻醉程度、麻醉時間可控性強及對循環呼吸系統影響小等優點[1]。PCEA是臨床常用的一種產科麻醉方法,但術后也易出現各種并發癥[2]。本組研究收集416例產婦行PCEA后,出現臨床并發癥的特點,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以期降低產婦分娩行PCEA后并發癥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7年9月-2009年12月間,在我科PCEA產婦415例,平均年齡28.9±5.1歲(19.2-35.9歲),ASA分級I~Ⅱ級。術前經檢查腰椎狀態均良好,應用直入穿刺法,使用一次性麻醉穿刺包(南昌萬佳醫療器械設備有限公司),型號為PCEA麻醉(AS-E),術中以L2-3或L3-4椎間隙穿刺入蛛網膜下腔為穿刺點,術后415例產婦行PCEA鎮痛的時間平均為47.8h±6.9h。
1.2并發癥的臨床觀察觀察產婦行PCEA術后第1、5、10d及1個月、3個月臨床并發癥情況,考察指標有頭暈頭痛、神經根刺激癥、穿刺點壓痛及腰痛、低血壓、腹脹、惡心、嘔吐及呼吸抑制等。[3]
2結果
本組研究發現,416例行PCEA產婦,術后主要并發癥情況:(1) 術后第1d 6例(1.4%)頭暈、頭痛,1個月后基本消失;(2)神經刺激征:第1d為15例(3.6%),以后逐漸降低,1個月后基本消失;(3)穿刺點壓痛及腰痛:發生率較高,第1d出現32例(7.7%),第5d達高峰,3個月后消失;(2) 低血壓:第1d發病率2.2%,以后逐漸降低,發生率較低。具體見表1。
表1婦產科手術行PCEA并發癥發生概率(n,%)
3并發癥的護理
3.1頭暈、嗜睡的護理頭暈、嗜睡是PECA輕度并發癥,適當休息后即可緩解,對于一些精神過于緊張出現睡眠障礙的產婦,可適當給予鎮靜藥治療。術后要監測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變化,如有異常應及時處理。[4]
3.2并發神經根刺激癥的護理主要臨床癥狀為神經根性疼痛,一般5d內最為嚴重。一旦發病,應注射小劑量激素,有條件的可行頻譜輔助理療。
3.3穿刺部位護理對產婦進行安慰,開導并分散其注意力;保持床單衛生、舒適。密切關注穿刺部位有無滲血,囑產婦翻身時小心,不要牽拉導管,避免導管意外拔出;對于酸脹感嚴重的產婦,在拔管后行熱敷或頻譜理療。
3.4低血壓血容量降低是導致PECA產婦并發低血壓直接原因。低血壓發生前,患者多表現出精神差、畏寒、欲吐等癥,同時血壓下降明顯,常>10%。因此,遇到低血容時,可適當提高輸液速度,如有必要可給予升壓藥物和補液治療,也可暫停使用鎮痛泵。
3.5腹脹的護理鎮痛藥多具有腸蠕動抑制作用,應密切關注產婦的腸蠕動恢復的情況。術后應鼓勵床上多活動,術后24~48h即可排氣,產婦若出現腹脹不適,應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若癥狀嚴重,可行胃腸減壓。
3.6惡心、嘔吐的護理惡心、嘔吐是PECA多見的一種并發癥,這與芬太尼、嗎啡作用于植物神經及催吐中樞有關。術前向產婦說明鎮痛可能會發生此類反應,使其做好心理準備,另外,還應控制PECA給藥量。
3.7呼吸抑制的護理呼吸抑制屬于PCEA的一種嚴重并發癥,PCEA內藥物多含嗎啡、芬太尼,可作用于呼吸中樞,降低機體對CO2敏感度,使血氧飽和度(SpO2)下降,窒息閾值升高。[5~6]護理中,應密切關注產婦呼吸頻率、次數變化,如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
4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行PCEA產婦術后3個月的隨訪發現,PCEA鎮痛效果顯著,提高了產婦生活質量,但PCEA也存在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的缺點,如頭暈頭痛、神經根刺激癥、穿刺點壓痛及腰痛、低血壓、腹脹、惡心、嘔吐及呼吸抑制等,給產婦帶來不便。為減小PCEA并發癥帶來的各種不良反應,應采取針對性較強的護理措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房麗華,唐桂杰,曾巖,等. 氯胺酮復合骶管阻滯在嬰幼兒中下腹及會手術中的應用[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 2009, 23(6): 125-125.
[2]劉俐敏,陳映蓮,成新華,等. 便攜式電子自控鎮痛泵用于腹部術后患者鎮痛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下旬版 ,2006,22(6)∶1-3.
[3]李鋒. 硬膜外PCA用于婦產科術后鎮痛的臨床觀察[J]. 廣西醫學, 2000, (05) .
[4]陳友國,楊偉文,沈宗姬,楊建平. 婦科術后病人自控鎮痛103例分析[J]. 蘇州醫學院學報, 2000, (10) .
[5]寧培蘭. 病人自控硬膜外鎮痛(PCEA)用于婦產科手術后鎮痛的臨床觀察[J]. 職業與健康, 2000, (09)
[6]張忠平 ,曹英,文萍,楊英捷. 婦科硬膜外麻醉術后病人自控鎮痛的護理[J]. 貴州醫藥, 2002, (08)
關鍵詞:舒利迭;無創通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治療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又稱為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破壞性疾病,該疾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對于病患者的勞動能力與生活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影響。通常,該疾病患者雖然在急性發作后臨床癥狀得到緩解,但是卻依然繼續損害病患者的肺功能,同時患者的免疫系統功能正處于比較低下的時候,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該疾病的反復發作,甚至引起其他心肺并發癥的疾病。本文探討了舒利迭聯合無創通氣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被確診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一共50例,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為(63.5±3.5)歲,隨機分組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為25例,兩組病患者在一般資料的記錄上的差異不具有任何統計學上的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1.2.1治療的方法 對照組:采用無創性通氣治療方法,呼吸機型號為Bipap,模式切換為S/T。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設置吸氣相壓力為8~10cmH2O,逐步遞增,每次遞增的幅度為2~4cmH2O,最高壓力達到14~16cmH2O。呼氣氣相壓力為4~6cmH2O。一呼一吸為一次,保持12~14次/min的頻率。采用鼻面罩進行通氣,務必保證通氣面罩和臉部不出現漏氣。氧流量控制在3L/min,血氧飽和度至少達到90%。治療時間為1~2h/d。通氣完畢后,可以適當喝溫水與進食,同時對患者背部輕拍,促進分泌物排出。在通氣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密切的觀察,保持生命體征的穩定與正常。
觀察組:在常規組的通氣治療基礎上,采用舒利迭聯合治療,每次吸一次,吸2次/d。
1.2.2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血氣指標。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進行計算,采用了例數n值和百分比%作為表示,采用t值檢驗,通過x±s表示數據的分布趨勢,當P
2結果
見表1。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血氣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P
3結論
3.1老年慢阻肺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的原因分析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隨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年齡的增加,心肺功能下降,身體免疫能力下降,尤其在急性發病期間,老年慢阻肺患者容易發生低氧血癥,長時間的缺氧,加上二氧化碳集聚導致的高碳酸血癥的發生,老年患者呼吸功能受到更嚴重的影響,氣道受到阻礙,到時肺泡通氣量大大減少,卻引起功能殘氣量增加,最終導致患者出現呼吸衰竭。
3.2通氣治療在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中的療效分析 本文研究中采用呼吸支持,根據病患者的實際病情以及血氣情況來進行通氣治療。通氣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了兩種,一種是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這種方式在整個呼吸過程中持續的提供適當的壓力對氣體的氧濃度進行調整,經過人工鼻子進入肺部,降低血液氧的壓力,有效地保護患者肺泡,緩解呼吸系統的運行壓力,針對輕度呼吸衰竭的情況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一種是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MV),該種方式主要通過電腦智能化控制,可以保證通氣的效果,可以根據病患者的實際需求來提供多種模式的選擇,主要針對重度晚期呼吸衰竭進行治療。
3.3舒利迭在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中的療效分析 舒利迭,屬于一種針對呼吸衰竭進行治療的復方制劑,含有受體激動劑以及糖皮質激素,可以穿透細胞膜的脂質,進而發生水解和擴散,最后到達受體,和受體進行結合。該藥物可以對中性粒細胞產生有效的抑制作用,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因此也具有抗炎的功效。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對于炎癥的抑制具有明顯的作用,有利于促進受體敏感性增強,從而避免氣道重建。根據本文研究結果可見,與單獨采用通氣治療對比,聯合使用舒利迭與通氣治療具有更明顯的療效,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氣功能。
綜上,舒利迭聯合無創通氣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應用價值以及推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春鳳.左氧氟沙星與阿奇霉素序貫療法對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臨床治療[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2):190-192.
[2]賈琦,徐慧,趙琳娜.無創正壓通氣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作用[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2(06):200-201.
[3]古勛清,黃道政.無創呼吸機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2(3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