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經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傅雷夫婦作為中國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兩個孩子成才。長子傅聰成為著名鋼琴大師、次子傅敏現為英語特級教師。
傅雷的家中時常高朋滿座,來客大都是社會名流賢達,有高尚的人品素養和深厚的文化修養,他們聚在一起論人生哲理、談文學藝術。那時,傅雷的兩個兒子傅聰和傅敏還年幼,傅雷認為小孩子不懂事,不讓他們在家里打擾大人談話,更不允許他們隨便插嘴。但是兩個小孩天性好奇,總想在大人中間好好表現自己。父母越是不讓聽,小孩就越是想聽。有一次,傅雷邀請畫家劉海粟到家里作客,客人與傅雷在書房內鑒賞藏畫,兩位藝術家一番高談闊論很是熱鬧。談話告一段落,傅雷起身去外間取東西,一打開門居然看到傅聰帶著傅敏正偷聽得人神。為此,他嚴肅地訓斥了兩個兒子一頓。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卻讓傅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思慮再三,意識到,讓孩子參與大人談話,利大于弊。因為,讓小孩聽大人論事,可以讓孩子早一點接觸人生,促使孩子早慧。于是,等孩子們年歲稍長一點,傅雷就允許他們旁聽大人的談話了。傅聰從其孩提時代的旁聽中,學到了許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傅聰剛開始并非學音樂的,而是遵父命學習美術。傅雷讓傅聰學美術自然有他的考慮。他認為自己精通美術理論,又有許多朋友是中國畫壇巨匠,傅聰若能拜他們為師,博采百家之長,必定會在繪畫上有所作為。誰知傅聰卻絲毫沒有美術天賦,他在學畫時心不在焉,亂筆涂鴉,應付了事。傅雷雖然對兒子沒有美術天賦很失望,但隨即他發現每當家里那架手搖留聲機放音樂唱片時,兒子總是依靠在它旁邊一動不動地靜靜地聽,小男孩那固有的調皮好動的天性也在此時一掃而光。于是傅雷果斷地讓傅聰放棄學畫而改學鋼琴,啟蒙老師雷垣教授通過對傅聰的教導也肯定他有一對音樂的耳朵,之后,傅雷最終認定,自己確實發現了傅聰的音樂天賦。
說到紳士,人們自然會想起英國。想起那些頭戴禮帽、手拿雨傘、西裝合體、皮鞋干凈的英國男人。他們性格溫和,語言幽默,在公共場合總是遵守女士優先的原則,細心體貼。確實,紳士是英國的特產。但沒有任何一個男孩子生下來就能成為一名紳士,紳士是教育的產物。
英國的紳士教育歷史悠久,但對紳士教育的目標、原則和方法進行全面論述的,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約翰·洛克。
約翰·洛克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1632年出生于英格蘭薩默塞特郡一個有清教背景的律師家庭。早年就讀于威斯敏斯特公學及牛津大學,畢業后留校任古典學科教師。但他對醫學、自然科學及實驗科學也有精深的造詣。1666年,洛克結識了英國自由主義政治家沙夫茨伯里伯爵,擔任他的私人醫生及其兒子的家庭教師達8年之久。1675年,洛克在旅居法國期間,又擔任了富商約翰·班克斯爵士兒子的家庭教師達兩年之久。這些經歷使洛克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教育經驗,為日后寫作《教育漫話》奠定了基礎。
1684年,正在荷蘭流亡的洛克應他的親戚、英國鄉紳愛德華·克拉克的請求,指導及教育他的孩子,從而與愛德華書信往來。當時洛克正值知天命之年,思想成熟,世事洞明,人文及科學理論功底深厚,又追隨沙夫茨伯里伯爵參與過英國的政治生活,對于英國社會的改革及發展有自己的思考。于是,洛克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與社會理想,向克拉克全面傳授、交流了自己的教育心得。洛克在書信中表達的教育觀點讓克拉克和其他有幸讀到這些書信的人贊賞不已。他們一致要求洛克將書信整理出版,以便讓更多人受益。洛克接受了朋友們的建議,將這些書信整理后命名為《教育漫話》,于1693年正式出版。
洛克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他認為,“人們的言談舉止、能力之所以千差萬別,較之任何其他事物,教育所起的作用乃是最大的”“要格外重視兒童精神的形成,而且須及早形成,這足以影響他們今后一生的生活”。因為“一個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或者一塊蠟,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畫或鑄造成時髦的式樣”;但是,由什么樣的教師教育以及如何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教育漫話》由“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識與技能教育”三部分組成。在這三部分中,重點是“道德教育”。洛克認為,紳士應該具備四種品質:德行、智慧、教養和學問。而德行是首要的,有了良好的德行,智慧、教養和學問,包括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洛克認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因此,他非常強調健康的重要性,認為一個人健康體魄的獲得要從小培養。他認為孩子“無論冬夏,都不可以穿得過暖”,主張兒童用冷水洗腳或者洗澡,多到野外活動,多呼吸新鮮空氣,衣服要寬松,飲食要清淡,不喝烈性飲料,主張兒童睡硬板床,早睡早起。他還認為兒童尤其需要掌握游泳的技能,因為這種技能既能在關鍵時刻救命,又可以讓兒童經常親近冷水,有益于身心健康。
道德教育是《教育漫話》中最重要的內容。洛克說:“一位紳士應具備的各種品性之中,我將德行放在首位,視之為最必需品。”他要求兒童在具備健康體魄的基礎上,必須有健康的精神發展,而這集中表現為具有完美的德行。身體強健主要表現在能吃苦耐勞,精神強健主要表現在能抗拒自己的欲望,服從理性的指導。因此,在培養兒童的理性方面,洛克提出了許多方法。比如,父親要在孩子的面前樹立權威;要利用兒童天生的榮譽感,對其行為進行引導與規范,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面,要當著客人的面表揚,但要尊重兒童的自尊心,不能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孩子。
雖然兒童喜歡玩具,但洛克認為不能給兒童過多的玩具,他主張兒童應該自己制作玩具。自己制作玩具的好處是“使他們習慣于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事物,他們就可以學到克制、專心、勤奮、思考、策劃和節儉等品質”。而且他認為兒童從一開始就應該多通過實踐,而少依靠規則去學習有關德行的知識,要盡早養成以愛好名譽去取代滿足私欲的習慣。
智慧是“一個人在世上處理其個人事務時精明強干并富于遠見。這是善良天性、心智專一和經驗結合的產物”。智慧離不開經驗,所以它非兒童所及,但在兒童期需要盡力讓孩子心地善良,品性純正,遠離狡猾,“狡猾仿效智慧,卻與智慧相離最遠”。因此要讓兒童把心智放在偉大的有價值的思想上,讓兒童遠離壞朋友。
洛克認為,一個人要具有良好的教養,必須做兩件事:“第一,持有一種不愿冒犯他人的性情;第二,要有表現那種性情的最受人歡迎與最令人愉悅的方式。人具有了前者就叫有禮貌;具備了后都就叫作得體。”要避免不良的行為舉止,必須恪守一條規則:即“不可輕視自己,也不要藐視他人。”培養兒童禮貌得體的行為舉止的最好方法是讓他們結交各種朋友,尤其要“多與地位較高者往來”,并且要盡量避免粗暴、輕蔑、挑刺找碴和刁難等不良行為。
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中,洛克認為要順應孩子的天性,鼓勵孩子的好奇心,保持他們求知的熱望,因此,決不能把看書學習當作孩子的工作,當作他們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巧妙地將煩悶重復的學習變成孩子喜歡的娛樂與游戲,讓兒童主動學習,樂于學習,把求學當成另外一種游戲或娛樂去追求,這樣才能收到真正的學習效果。
《教育漫話》原是從書信整理而成的,因此,內容比較零散,系統性不強,但充滿了真知灼見,從17世紀出版以來一直被教育工作者奉為教育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洛克認為兒童的天性各不相同,“我們很難找到兩個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進行教導的兒童”,因此,他認為學校的班級化教學方法并不適宜兒童的教育,那些僵化的、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和課程對于兒童也并無多少裨益。洛克主張有條件的家庭最好是請家庭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但對于家庭教師的選擇卻要慎之又慎,要像為孩子選擇未來的配偶一樣精心挑選。這樣的教師并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學問,“德者或智者遠比一個大學者更為可貴”。“學問固然不可少,但應居于第二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你應尋找一個知道如何去小心地形成他(孩子)的風度的人;務必將孩子交到這樣的人的手上,他能盡量保持令郎的純真,珍惜并培養其優點,溫和地改正與消除其任何不良傾向,使之養成良好習慣。這才是問題的肯綮所在,只要作如此安排,我想學問不僅可以追求,而且可用我們能夠想到的辦法去獲取,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母子健康》的編輯們,帶著征集來的、最受家長關注的問題,分別來到北京4所不同特色的幼兒園。公立、私立;雙語、低幼……讓我們來體驗一次幼兒園小朋友們的日常生活,并把你想了解的告訴你!
冶金部幼兒園 健康是第一位的
10:00戶外活動――身心健康的兒童“樂園”
戶外活動的項目安排和特色
“桐桐,接著………”“小賓,我來了……”“看車,我是警察……”早上10點整,幼兒園里所有的孩子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操場,每到這個時候,幼兒園就成了一個兒童“樂園”,孩子們毫無拘束地在操場上盡情玩耍,在每天的集體操后,就是給孩子們充分玩耍的時間。偌大一個操場,到處都有的可玩,可以說沒有一點浪費。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很多游戲都是“體育游戲”,即是老師們根據教學需要設計的,每個游戲的后面都有著科學依據。體育游戲既有平面的寬度,也有縱向的高度,多種環境下促進孩子的活動機會。一邊踩小平衡板,一邊接拋球,同時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與上下肢運動的協調性,沒經過訓練的大人都很難做好,可在這里即使最小的孩子也能做得很好!
健康教育與其他教育是相結合的。長廊里懸掛著可以擊打的物牌上寫的是英文單詞;院中地上畫的小間隔跳,跳的地面上也是有趣的字母和數字。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師們給孩子設計的很多體育游戲都帶有生活情景。堡壘和小自行車,模擬了交通路況,讓孩子們學會遵守交通規則,避閃車輛,鍛煉靈活性,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會通過人行橫道。小推車和麻袋重物(孩子們絕對拿得動),則模擬了實際生活中的搬運工作,鍛煉提拉扛的運動作協調性,讓孩子們在游戲中理解勞動的辛苦。這樣的游戲不僅受到家長們的普遍歡迎,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孩子們的運動興趣。
觀察與疑慮解答:
無論大小孩子,都不分班地在一起玩,有什么好處寧在孩子游戲時,老師也參與其中,但都是看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這樣會不會有照顧不周的時候?孩子們總在校園里玩,會不會也有玩膩的時候?
無論大小孩子,都不分班地在一起玩,有什么好處?
這是老師們的特別設計,目的是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受教育,其中包括“勇敢教育”,因為一旦孩子們上了學,其實在操場上也都是大小不分地在一起玩的。區域活動時打破了班級界限可以提供孩子對自身適應能力的超越考驗,在一起玩,有很多好處,大孩子可以在游戲中學習如何對小孩子禮貌謙讓與熱心幫助;小孩子對大孩子的模仿,可以成就大孩子對小孩子傳幫帶的積極影響作用。這也是擺脫令人無奈的被動式教育的一種嘗試,小幼銜接,讓孩子從心理上逐漸過渡,有學前意識。
會不會因為照顧不周,而引發安全問題?
不會。老師在設計這些體育游戲之前首先會考慮到該游戲的安全性問題,很多游戲教具都是老師們親自選材、親手制作的,材料多是柔軟而無污染、無傷害的。比如,自己制作的布手榴彈,打在臉上一點都不痛,即使這樣,也還是開辟了專門的投擲區。而且,所有游戲都不是為了訓練而訓練,而是首先教會孩子們用頭腦和智慧去做游戲。這里面非常重要的知識就是如何自我保護。老師們對所有孩子的體能情況都很熟悉,她們知道該在哪里,適當地去輔助哪些孩子。
11:00午餐胃口好,吃得好,身體棒
就餐氣氛,食物質量,孩子們的食用感受。
室外活動后,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整齊有序地進了教室。有專門的老師負責協助組織孩子們盥洗,然后開始餐前教育:“吃飯前檢查一下,我們的小手是否都洗干凈了?”午餐前,照例是要做眼保健操的,孩子們做得可認真了!有專門的老師在給小餐桌進行桌面消毒后,飯菜上桌了。今天的菜是清蒸魚、韭菜炒雞蛋和紫菜湯,主食是米飯。
觀察與疑慮解答:
飯菜是否衛生、可是孩子們不愛吃飯怎么辦?
飯菜是否衛生、可口?
這里是東城區衛生保健示范園。園長辦公室有監控器,對各方面情況都可以很好地監控。廚師都是經過專門培訓的,每頓正餐都保證兩菜一湯,所有的菜譜都是經過兒童營養學考證的。每天上午9:25~10:00要給孩子們喝牛奶,下午14:15~14:50午睡起床后還要給孩子們補充水果,保證營養供給。
孩子們不愛吃飯怎么辦?
“好吃嗎?”我問一個小朋友。“好吃!”看著孩子們個個吃得專心,沒有常見的邊吃邊玩或者厭食現象,心里正感覺奇怪,趙園長一句話點破天機:“這里的孩子們運動量都比較大,所以食欲特別好,吃飯也香!”
英才幼兒園美麗園分部浸入雙語的快樂童年
08:00“騎”入校園
早晨的入園和園風園貌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早上7點45分,在優美的《上學歌》中,英才美麗園的小朋友們紛紛來到幼兒園,準備開始一天的集體生活。而他們來幼兒園的方式非常特別,幾乎都是騎著兒童自行車,就像一個個快樂的小騎士。
和老師了解情況后知道,在這里上學的孩子家都住得很近,80%都是美麗園小區的,有的大班的孩子就自己來,或是一位家長送幾個孩子。因此在這里,你感覺不到像一些幼兒園每到上學或放學時候的大張旗鼓和車水馬龍,反而還原了“學校”本來的恬靜和氛圍。
觀察與疑慮解答:
孩子和家長說Bye―Bye;會不會哭鬧寧老師如何對待處理?
在當天近20分鐘的入園觀察中,幾乎沒有孩子因為要和家長分離而哭鬧的。
上幼兒園的孩子會不會因為分離憂慮而大哭大鬧?
哭鬧肯定是有的,這是一個必經過程,但這主要集中在剛剛入園的階段,現在已經上了多半個學期,孩子們基本上都適應了,也就不會哭鬧了。
那么入園初期,孩子因為不適應的哭鬧要多長時間才會好轉呢?
時間有長有短,這和每個孩子的性格以及家長的處理方法都有關系,但總體來說,2~6歲的孩子有2~3個月就能基本適應了。
據我觀察,當天也有一些小班的孩子鬧情緒,而老師會將他抱在懷里,給他講故事,并鼓勵他是一個小男子漢,要給其他的小朋友作榜樣。很有耐心和經驗哦!
09:10
戶外活動活力寶貝
街舞健身操、響鈴操、竹筷操穿插式戶外活動
上午9點10分,小朋友們最喜歡的戶外活動開始了!這里的中、大班,以及小班的孩子們會在老師的帶領下穿行課外活動。前半個小時是各班的游戲時間,之后是按年級進行的健身操課,有響鈴操、彩球操和竹筷操,都是這里老師的原創。而最精彩的,就是所有在園孩子為我們表
演的街舞健身操,方陣式的排列、強勁熱烈地節奏和動作,他們的投入和自信,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觀察與疑慮解答:
不同年齡孩子的活動內容;在游戲中摔倒怎么辦?他會哭鬧嗎?同學和老師會不會嘲笑或批評他。
孩子在游戲中摔倒或是沒完成動作怎么辦?
在跳輪胎運動中,有的孩子會因為控制不好平衡而摔倒,有的則會提前“下場”。但這絲毫不影響孩子的熱情,他們會像勇敢的小戰士,積極投入到下一輪“戰斗”中去!
失敗了,會不會受到批評和嘲笑
這個完全不用擔心啦!這一點點失誤算什么呢?是不會受到任何人的批評和嘲笑的,在一旁保護同學的老師也會鼓勵他下次要小心,要再加油。
10:30
英語學習零負擔
什么是浸入式雙語教學;學習內容和課堂氣氛
10點20分,這可是我一直期待的浸入式雙語課堂時間,英才幼兒園的特色課程。但什么是浸入式英語,和其他幼兒園的英語課程到底有何不同,是否有傳說中的那樣神奇?這可都吊足了我的胃口。
孩子們陸陸續續進入教室了,我發現每個角落都布滿的英文字母和詞句,讓英語就在孩子的身邊,這樣他們就能輕松地適應和接受了。因為英語要和母語幾乎在同一個級別,無處不在才能深入人心嘛。這可是浸入式英語教學的一大特點。老師很是自豪地向我介紹。
“Hello everbody! Let's beggingour"English class!”開始上課了,孩子們呈半圓形圍坐在老師面前,老師將手中的河馬玩偶舉在胸前,用手指著說道。“Ok,let US begening tall about theweather。Are you ready?”從始至終,老師都是在用英語和孩子進行開放式的交流,沒有課本,只有道具,而教材就是老--師的思維。我們所能聽到的,是近乎100%的英語,因為沒有要重新學習一種語言的壓力,也就沒有了厭煩情緒,相反的,孩子們都很輕松,很開心。
觀察與疑慮解答:
雙語教學孩子能接受嗎?會不會很吃力?孩子會因為學了英語忘了中文嗎(會干擾中文學習嗎)?
什么是浸入式英語教學?
浸入式是指用第二語言(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模式。即兒童在園的全部或一半時間內被“浸泡”在第二語言的環境中,教師只用第二語言面對學生和講授部分課程。
雙語教學孩子能接受嗎?新入園的孩子會不會吃力?
2~6歲孩子的語言模仿是能力非常強的,而且幼兒學習英語的最佳方式就是直接學習,不需要母語做翻譯。我們讓孩子在學習、游戲以及日常生活中逐漸接觸英語,孩子接受起來就相對輕松很多,沒有負擔。
對于新入園的孩子,在初期中文輔導老師會適當地給他一些幫助,但在這種幾乎全英語的環境中,孩子是會很快適應的。
金色搖籃幼兒園那個屬于幼童的夢幻搖籃
08:30言語課
無處不滲透的教學生活
一進嬰中班的教室,你就會立即被天花板上吊著的各種卡片所吸引。那些卡片,一面是形象的圖畫,另一面是漢字:比如,一面畫著老牛,背面就寫著“老牛大”;一面畫著小兔子,另一面就寫著“兔子小”……
8點半,言語課開始了。小朋友們每個人都搬著一把小椅子圍成一個半圓,咦?怎么有小寶寶站在前面不知所措?原來是她找不到自己的椅子了。仔細看,在這個班級里,所有的小椅子上都貼著寫著姓名的紙條,不僅椅子上,茶杯上也有!每人都用自己的椅子和杯子,不要拿錯哦!
觀察與疑慮解答:
給年齡極低的小寶寶上言語課。究竟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不要苛求孩子在每時每刻都能注意力集中,有統計數據表明,大多數小寶寶在一堂課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有5分鐘左右。所以,除了開設的認知課,幾乎每一分鐘孩子都能感受到對他的語言刺激,寶寶可以在吃飯的時候聽兒歌,聽故事。教育,就這樣滲透到了生活中了。
09:10課間調整
讓給身體補充水分也成為一種游戲
若是給寶寶有滋味的大棗水或是蘿卜水,寶寶自然喝起來沒夠,但是,最有營養寶寶最需要的,可是白水哦……
這邊,一個剛過完周歲生日的女孩不肯喝下沒有滋味的白開水,老師抱起寶寶,然后用做游戲的語氣說:“你看,是不是小魚跑到杯子里去了?你來找找吧有沒有?”小丫頭于是好奇地將杯里的水喝了下去。
觀察與疑慮解答:
每次讓小寶寶喝水難道都需要這么“高難度”的技巧嗎?
一般來說,更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喝水,只有那些方法行不通的時候,才會使用“高難度的技巧”。要多表揚孩子,讓他對能自己喝水產生一種自豪感,要多說:“寶寶你真棒1”
09:40戶外運動
適合小童的簡單協調運動
現在是給身體放假的時間!唱著兒歌行進吧!邊走邊做操。摔倒了,沒關系,我們都是勇敢的好寶寶!注意不要踩到小樹苗和小草,它們會疼會生氣的。
觀察與疑慮解答:
在游戲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個孩子“欺負”另一個孩子怎么辦?
其實在兩三歲的孩子中間,并沒有“欺負”這個概念,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意思,就采取了推和搶的方式,這就需要成人去引導。老師會問他們需要什么,再告訴他們需要的時候該怎么做。比如,告訴他們:“不要搶,你可以和他商量:我玩一會兒可以嗎?”
11:30午餐和午睡
給小寶寶多點“溺愛”
吃飯時間,老師拉出餐桌,小寶寶們分坐在桌前。老師很認真地對一個漂亮女孩說:“沐子田這么漂亮,如果吃飯了就更漂亮了!”小女孩果真認真地拿起了勺子。不過,還有幾個死活也不肯“就范”,老師就只好親自喂他們。誰讓他們這么小呢,對這么小的寶寶,有的時候就該嬌寵溺愛些哦!
觀察與疑慮解答:
小寶寶的飲食最讓人放心不下,寶寶在這里能吃得跟在家里一樣舒服嗎?
對待小寶寶,要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其實幼兒園里1歲以上的小寶寶的食物從本質上是和其他孩子一樣的,只是含奶量多;還有,別人吃的是塊兒、片兒、丁兒,他們吃的卻是泥。泥就已經很爛了。這樣還不放心,就還要放到微波爐里做一下。
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尊重個性,培養興趣
08:00自主早餐時間和飯后的主動刷牙
孩子的進餐情況,和飯后刷牙習慣的養成
早上入園后,孩子們開始準備吃早飯。印象中幼兒園的餐點都是由老師統一分配的,但是在跟隨的中班里,早餐時間卻充滿了自主精神,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早餐主食的品種和數量。粥、湯一類的稀飯,老師會將它們盛放在大碗中,分放在每張小桌子上,讓孩子們自己盛取。飯后,
孩子們將自己的餐具交到指定地點后,去盥洗室刷牙。
觀察與疑慮解答:
讓孩子自己選擇早餐的品種,會不會造成營養不均衡、偏食的情況?自己選擇的餐點吃不完怎么辦?
每日早餐的主食都會有兩種左右,即使只吃其中一種,也可以滿足孩子日常的營養需求。讓孩子自己選擇主食的品種,一是尊重孩子的個體需要,二是鍛煉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老師在孩子選擇主食的時候也會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給予食物種類和數量上的、建議。先拿最基本的份額,吃完再拿,這樣:不會出現浪費糧食的情況。如果孩子實在吃。不完,老師也不會強迫孩子必須吃完食物,會以尊重孩子的個體需要為前提。但是從側面給孩子一些鼓勵,比如“只把碗里的粥喝完好么?”
如何讓孩子養成飯后刷牙的好習慣?
幼兒園階段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孩子最初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等等都會在幼兒園階段初具雛形。在這一系列養成好習慣的過程中,幼兒園會給孩子創造一個“會說話的環境”,通過細節的營造,來給孩子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比如洗室墻壁上的刷牙兒歌,小朋友標準姿勢的刷牙照片、整齊排列的牙刷水杯等等,這些都營造了一個會說話的環境,仿佛在和小朋友說“快來刷牙吧”!所以,主動刷牙習慣是靠老師的引導、環境的配合和尊重孩子的自共同完成的。
09:00
主題活動――大超市分組主題活動,手工、讀書、拼插、積木、地理等一應俱全。
分組主題活動是這次體驗中覺得比較新鮮的一個環節,整個班分成不同的區域,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組的主題活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就好像超市上充滿誘惑力的商品,讓每天的生活絕對生動有趣。
觀察與疑慮解答:
孩子們對于主題活動的選擇,沒有出現我想象中的“混亂”情況,孩子們好像對于自己要選擇的主題活動早已經心中有數。有條不紊的相互分享著自己的經驗和興趣。
面對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孩子該如何選擇?
師大實驗幼兒園倡導在尊重每個孩子個性的前提下,讓孩子能夠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在選擇的過程中,老師會引導孩子的個性發展,但是會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例如,老師帶領的手工主題活動,一周會持續做同一個手工作品,孩子在一周中至少要參加一次手工主題活動,具體哪一天參加,可以由孩子自己安排。
孩子如果不被同組的其他孩子接受,“搶”不到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活動該怎么辦?
這個問題要了解孩子遇到這種情況,自身感受具體是什么樣子后,再作分析:有些孩子屬于很容易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類型,如果他想玩拼圖,和小朋友商量不成的話,就轉去玩積木并且樂在其中了,不用過分擔心他,因為他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自己尋找并享受快樂。如果孩子因為沒有選擇到自己感興趣地主題活動,而非常在意的嚎啕大哭,老師則會耐心地引導,通過其他有趣的事物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教給孩子更多尋找樂趣的方法,并給予孩子樂觀積極的心態。
神秘的面試
報名時的神秘面試
相信這是很多家長最關心的內容,北師大實驗幼兒園的面試在坊間流傳著多個版本,因為他們不但要面試孩子,還要面試家長!很多家長坦然承認自己高考都沒這么緊張過,因為實在不知道幼兒園的老師會問什么問題,更有些家長會強方百計的打聽上一屆的面試都問了什么問題。觀察與疑慮解答:
請跟隨我們的目光,看看孩子們值得表揚的一面吧。父母們很容易記得昨晚上小家伙亂發脾氣,攪了整個下午的好心情。不過你是否想起來早上他親手用手指為爸爸做的畫?
現在請坐下來輕松一會兒,讓我給你說說為什么孩子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過分”舉動?為什么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小生靈?
孩子的世界,永遠新鮮
或許,對你來說,去趟公園是一件普通得讓你絲毫提不起興趣的事情,可對你的孩子來說,就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想想看,當小家伙身處他從未到過的綠地中,激動地望著一叢叢小花,或者兩眼放光地盯著一只向他走來的小狗,他會不會興奮到“發瘋”?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當我帶兩歲大的兒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車時,他拼命地朝車外路過的人們招手,并且一聽到汽車的‘滴、滴’聲就高興得呵呵笑!”28歲的年輕母親明這樣說,“這可比我和他爸爸以前自駕車出去玩兒有趣多了!”
類似這樣的小發現往往能促進孩子和父母,以及其他人的交流,而這種伴隨交流得到的經驗往往能更快地被孩子掌握并應用。因此,下次你和孩子一同沿街散步時,如果孩子指著一輛頂著彩色燈的車(警車)“嗚嘎,嗚嘎”叫個不停時,不妨花點時間,盡你最大的可能,用有趣的語言告訴他那是輛什么車,能做什么用等等,孩子會非常高興能從你那里分享知識和經驗。
學習的快樂,無與倫比
“今天,我女兒小雨(22個月)從幼兒園回來時,繪聲繪色地向我訴說她今天學到的一個新詞――這種因為學到了新東西,而發自內心的歡樂深深打動了我!”33歲的媽媽興奮地訴說她的經歷。
的確,這個年齡的小孩子每天都會有新的變化,每天都會學到新的東西。有些時候變化發生的太快了,有些時候新東西學到的太多了,父母很容易就會忽略,而這卻是孩子們內心最重視的快樂。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盡可能地對孩子微小而頻繁的進步給予熱烈的表揚。
學習新的東西總是會讓孩子感到有趣,而你的表揚會讓他們感到自豪。對媽媽來說,既然孩子已經掌握了這個,那么或許教給他更多的東西才是當務之急。然而,千萬不要忘記,媽媽們還有更迫切要做的事――那就是趕快為現在的進步好好表揚一下小家伙吧。有時候,他們或許自己都還沒有意識到把積木堆成一個直列是多么重大的進步,這就需要你通過表揚和肯定來告訴他們。
溫暖擁抱,成長的關鍵
很多事情只有媽媽才能體會得到。這些事情中,有些會很讓人頭疼,比如只有媽媽才能讓淘氣的兒子從超市的入口欄桿上跳下來;但更多的時候,這些事情會讓媽媽和孩子感覺到深深的溫暖。
“我15個月大的女兒那時正在打盹,她緊緊地依偎在我的胸前,就在那一刻,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和驕傲,感覺從來沒有和女兒如此接近過。”
當孩子深深地依偎著你時,在媽媽感到滿足和驕傲的時候,孩子是否會感到幸福和溫暖呢?這樣的情形經常會發生在他們生病、疲乏或是想要個擁抱的時候。“孩子希望得到這樣的保證,當他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時,能夠躲到母親的懷抱里。”
有一種病癥叫做“皮膚肌渴癥”,就是孩子從小沒有得到足夠多的擁抱。當父母擁抱孩子的時候,你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會給雙方都帶來巨大的益處。所以,父母們一定不要吝嗇你們的擁抱,即使有一天,你的兒子都快比你高了,他們仍然需要媽媽的溫暖。
當然,當孩子從你懷中掙脫時,媽媽們也千萬不要有挫折感,那或許因為他想看看電視罷了。
沒有錯誤,只有愛
盡管你的寶貝在你眼里是最棒的、最漂亮的、最好玩的天使,你無比愛他,但是仍然會有那么一些時候,他會把你逼得抓狂。不過,說出來你可能都不相信:他做出的那些煩人舉動實際上都是好事兒。
“發脾氣,纏著你不放,搞些小破壞――這些問題雖然會讓媽媽很煩,但卻是孩子們成長中必須經歷的自然過程”,教育學家如此說,“如果你的孩子沒有經過這一階段,你反而應該有些擔心了,擔心他們在這一階段,沒有學會如何釋放自己的情緒。”
總有一天,孩子們會走過這一階段,同時,媽媽們會很高興地發現:他們終于可以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真實想法了,而不是用那些惱人的舉動。
簡單的滿足感
小孩子對于生活的認知是天真的,這一點對于成人來說彌足珍貴。這種天真有時會讓我們覺得不可捉摸,在我們看來味如嚼蠟的事情,在他們的眼中卻或許充滿了樂趣。
一個小家伙坐在地上大哭大叫,拒絕那些價值幾百塊錢的最新款娃娃,只為了換回她的那只壓在箱底,馬上就要被處理掉的小布熊。這是不是有些奇怪呢?孩子們從不考慮玩具的質地和價值,一件由毛線和棉布手工制作的小熊和一件昂貴的最新款芭比娃娃能夠帶來相同的歡樂。
“一次我帶著兩歲大的兒子去看一個郵票展,我本以為那會是一個不錯的展覽,可讓人失望的是,來到博物館的展廳,我看到的只是稀稀落落的展板和幾部正在播放的錄像。但是,讓我驚訝的是:兒子被一只為配合郵票上的鳥而設計的標本深深迷住了,直到現在他還時常談起那個標本。一件我本以為會讓兒子失望的事情卻有了意外的收獲!”媽媽俐告訴我們――的確,對于這個年齡的小家伙來說,一些小東西,一點小細節就足以打動他們了――這一點,媽媽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利用,因為,等孩子們長大了,這種簡單而滿足的生活就會慢慢離我們而去。
永不放棄的勇氣
“我的小女兒用了1個月的時間,試圖自己爬上最高的1階樓梯。雖然,在那1個月里,我每次都很不耐煩地想幫助她爬上去,但最終,當我看到她終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爬上去的時候,我太驕傲了。我當時就想:如果她永遠這樣努力,等她長大后,為什么不能征服珠穆朗瑪呢?”
32歲的曾妍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她對我們說:“或許每個母親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吧。而且,我很清楚地記得那次之后,我的小寶貝足足興奮了好幾天,手舞足蹈地試圖告訴每一個人她有多棒。”
有很多在我們大人看來稀松平常的事情,比如穿好內衣,系緊鞋帶等,對你的孩子來說卻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孩子在學習掌握這些技能時,往往表現為反反復復的練習嘗試,他們絕對不會對重復性的嘗試產生厭煩,那么父母當然就更加不應該不耐煩了,不是嗎?
反復嘗試的方法非常典型并且有效,“重復能夠增強孩子的信心,通常他們會非常樂意向你展示他們的每一次進步,告訴爸爸媽媽他們做得有多好。”這種時候,孩子的表現就像是做了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從孩子的角度說,他們的確做到了!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好好鼓勵他們,給孩子與他們取得的“成就”相配的表揚。
TIPS
我們最常見的錯怪孩子的情況――其實,他們真的沒有那么過分啊!
1、 大哭大鬧
叫喊,哭鬧,令人情緒緊張,煩惱不已,但是這僅僅只是你的孩子想要告訴你他很不高興。大哭大鬧其實是孩子釋放自己情緒最好的方法,媽媽可不能因此而責怪他們啊。
2、 粘人
他們會緊緊地抱著你的腿,死也不肯松手。媽媽可能會覺得真煩人啊,但卻應該明白:這表明孩子知道對于他,你是那個最獨特的人。不要因此而心煩,要知道,過不了太久,他們就會越來越獨立。那時候,媽媽想讓他們粘在身邊都是件困難的事情了。
3、 爬上爬下
你的沙發可能因此倒了大霉,遭了大殃,但是孩子們卻會因此探險了世界,建立起自我意識。
思維,就是通常說的“思考”、“想”、“動腦筋”,是人的大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分為兩個階段——感性認識階段和理性認識階段。比如,我們認識一個人,先是從知道他的姓名、長相,聽他說話、看他做事開始的,以后逐漸對他了解越來越多,直到認識他的性格特點,他的精神境界。這就經歷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使我們完成這個認識過程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維。在感性認識階段,人們也要“想”,但那是初步的,只有對客觀事物獲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時,人們才能通過分析、綜合,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所以,思維主要表現在理性認識階段。
思維力,就是一個人進行思維的能力。思維水平的高低,反映一個人的智力活動水平高低。它從不同方面表現出來。
獨立性:思維力強的人,必定是善于獨立思考的人。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都能獨立思考,尋找答案。即使他請教別人,查閱資料,也是以獨立思考為前提。
靈活性與敏捷性:思維力強的人,對總是反應迅速而且靈活,不墨守成規,能比較快地認識、解決問題。
大家都知道曹沖稱象的故事:有人讓少年曹沖稱一頭大象的重量,這對一個小孩子是大難題。可是曹沖經過迅速而靈活的思考,很快有了辦法。先讓大象站在船里,刻上水位記號,然后把大象拉下來,往船上裝石塊,達到原來水位記號停止。石塊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沖的思維力很強,上述幾個特點都表現出來了。
邏輯性:思維力強,想問題嚴密而且科學,不穿鑿附會,不支離破碎,得出的結論有充足的理由、證據,前因后果思路清晰。
全面性:思維力強,看問題不片面,能從不同角度整體地看待事物。
創造性:思維力強,對問題能提出創造性見解,別人沒想到的,他能夠想到。
關系思維,有一門新興的科學——思維科學,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首先提出來的。這方面的書籍出了很多,我們這里很難作全面介紹。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找這方面的書讀一讀。
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家長是能夠有所作為的。
(1)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年齡小的孩子遇到疑難問題,總希望家長給他答案。有些家長就真的把答案告訴孩子,當時解決了問題,但從長遠來說,對發展孩子智力沒有好處。因為家長經常這樣做,孩子必然依賴家長的答案,而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不可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高明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告訴孩子尋找答的方法。也就是啟發孩子,一個問題應該怎樣去想、去分析,怎樣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經驗,怎樣看書,怎樣查參考資料等。當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時,他會充滿成就感,思維能力提高而且產生新的動力。
(2)讓孩子經常處在問題情景之中。
問題是思維的引子,經常面對問題,大腦就活動積極。當孩子愛提各種各樣問題的時候,家長要跟孩子一起討論、解釋這些問題,家長的積極主動對孩子影響很大。特別是家長也弄不懂的問題,通過請教他人、查閱資料、反復思考獲得圓滿答案,這個過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孩子大了以后,有的不愛向家長提問題了,家長應該主動提出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包括家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有時,家長應放下架子,向孩子請教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這些做法,對發展孩子思維有好處。
(3)跟孩子一起收集動腦筋的故事和資料。
動腦筋的故事和資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讀物。家長、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書柜的一角。空閑時間,大家可以翻閱這些資料,互相討論感興趣的問題。
(4)搞家庭智力競賽。
利用節假日進行,家長和孩子輪做主持人,誰主持誰準備競賽題目,設立小獎品或其他獎勵措施。為了增強氣氛,可以請親友或其他小伙伴參加。準備過程和競賽過程都是訓練腦力的過程。
(5)討論、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1、顯性的情景化語言環境。既然是情景化的語言教學,就要創設一定的學習情景,我覺得為大班幼兒創設情景應重點將營造的教學環境盡量接近孩子的真實生活,它是現實社會中的真實情景再現,它不同于小孩子的語言化情境,應重點體現出氛圍上的情景。這樣讓孩子在真實地情景中展開學習任務,從而使孩子們體驗多種學習情景,保證他們能獲得與真實生活相類似的經驗,如:辯論會、講故事大賽、采訪、籌劃劇目演出等。在自然的生活情景中,兒童往往能較真實地表現自己的語言實際水平,以及對語言表達的態度和行為習慣。根據這一認識,我在語言活動中為幼兒創設的模擬的情景,就是較快地幫助幼兒投入到一種氛圍中,要給孩子確立一定的身份,如:小記者、報幕員等,特別是那些個性內向、靦腆、不愛講話的孩子,在集體中,給她留有一定的任務,自然得和別人交流,漸漸地也就敢說了、愛說了。由此可見,幼兒在自然生活情景中的交往不僅有利于教師了解每個幼兒的語言發展中的真實情況,也有益于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為幼兒提供更多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與表達的機會。
2、隱性的溝通共同體氛圍。另外,我認為在情景語言活動中合作也很重要,對大班幼兒來說,合作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從他們個人經驗來說對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著局限性,而通過有意義的共享和協調,則能使理解更加準確、豐富和全面。在情景中孩子運用語言交流合作,在協商中、在運用中語言得到提升,應有效地把握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教師在日常生活和語言活動中應注意觀察和傾聽幼兒的語言,對幼兒語言發展的有關信息表現出高度的敏感,這不僅是教師創設良好支持性語言教育環境的基礎,也是幼兒獲得更合適的語言學習條件的重要保證,在具有支持性的語言環境中教師和幼兒構成了愉快學習和相互溝通交流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教師允許幼兒通過各種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語言,并在幼兒有需求時給予幫助,適當的教師也要在幼兒中營造一個非競爭的學習共同體,如設置一定的障礙或矛盾,這樣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便形成了一個相互分享和協作的學習共同體。
二、關注新舊語言經驗之間的聯系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與周圍生活的接觸已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豐富的經驗,在以往的學習中,孩子并不是一無所知的感受事物,因此作為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前要認真考慮他們的先前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使幼兒在有經驗的前提下充分地進行語言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幼兒有意義的吸收新的經驗。讓語言教育的內容作為新知的生長點,也就是說讓孩子在有經驗的前提下成為語言學習的主動者,打破傳統的教與學,讓孩子在自然流露中感受、接受、內化。和孩子討論的內容應該是孩子經歷過的,有一定印象的,在這個基礎上深化幼兒的記憶,幫助幼兒提煉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新年的壓歲錢》這個話題,孩子們本身對壓歲錢的概念就是過年了大人給的錢可以買自己想買的東西,成人也沒有對幼兒進行指導,所以孩子對此比較模糊,在這里,我先了解幼兒的想法與看法,家長的想法,找出問題的癥結,引導幼兒理清概念。另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把支持幼兒挖掘問題作為活動的刺激物,使語言學習成為自覺自愿的行為,如孩子在進行成語故事表演的語言活動中,孩子們自由結合,自由選材進行一系列的準備表演中遇到對個別成語不理解或找不到合適的代替品的時候,教師及時地出現,沒有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供啟發、示范和咨詢,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去尋找和表演,在小組的反復推敲及協商中找到正確的答案。
三、鼓勵幼兒主動反省和思考
我認為在語言教學中教師不應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一個“協助者”幫助幼兒澄清心中的疑惑,因此,教師應適時地提供給幼兒機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在進行辯論賽的時候,辯論題目《該不該買高級文具》孩子自己提出的,在活動過程中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去組合,在相互的辯駁中去澄清概念,孩子們辯論得很激烈,甚至要吵起來,教師只是在關鍵的時候引導幼兒的論點要清楚,并且引導幼兒去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在這里教師只是尊重者、支持者,并沒有代替孩子去講,或者把成人的意見強加給孩子,我認為在語言活動中教師的傾聽要多于講話。教師要重視孩子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孩子的想法,洞察孩子想法的由來,并依此對教學過程做出某些調整,制造一些認知上的沖突,以引起幼兒的反省和思考。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因此,教師只有在教學改革中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教學藝術,才能幫助學生達到樂于學習、善于學習的新境界。
1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使教學達到“同頻共振”的首要前提
良好師生情感關系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系。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師只有懷著一顆童心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用微笑來贏得學生的微笑。一個慈愛的眼神,一次輕輕的撫摸。一份小小的禮物,都會使學生如臨春風,如沐時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臨下式的語言轉化成平等交流式的語言,把生硬冰冷的語言變成富有感彩的語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話總愛跟老師講,有事總愛找老師幫”。這也正是學生樂于學習、自主發展的重要標志。
2 創設富有情感的教學氛圍。把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學習中解脫出來
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在實踐中,我們應該善于創設富有情感的教學氛圍,構建氣氛民主、便于交流的開放性課堂,改變教師對課堂的壟斷地位,讓學生圍繞目標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學習方法,以發現為主、不代替學生,不喂學生。在這樣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手指靈活了,思維的閘門開啟了,迸發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蕩起創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歡欣,教師的勞動也涌現出了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有這樣一節課,美國老師進來,1米9幾個頭的男教師,坐在講臺上,學生繼續大玩大鬧,老師先饒有興致地看著學生玩,然后說:你們玩了這么久,你們有沒有發現瑪麗的影子?沒有。瑪麗的影子到哪里去啦?大家到處找,滿教室找瑪麗的影子。后來一個學生說:瑪麗的影子掉在教室外面了。老師說:“這個學生回答得非常好!我們到外頭去找瑪麗的影子好嗎?”他們就到外頭到處找。哎,找到了瑪麗的影子了,就在太陽光底下。那么,老師說,大家想不想知道課本上是怎么說的?想――!而這節課課文的題目就是“shadow”――《影子》。這樣,他就把影子、光線、光源的關系講清楚了。整節課就在這樣嘻嘻哈哈玩玩鬧鬧中完成了,孩子們對《影子》意猶未盡。1米9幾的老師和孩子們玩在一起,相處得挺好。
學習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我們認為,教師應該和學生共同營造一種歡快、愉悅的學習氛圍,使教師樂教、學生樂學。這樣的學習狀態呈現在我們面前將是:教師亦師亦友、課堂如詩如畫、學生將實現求知欲的滿足和精神上愉悅的雙豐收。
3 善于設置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樂于探究的強烈欲望
著名教育家尼爾,波斯特曼說: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畢業時卻像個“句號”,那只能是學校教育的失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質疑問難,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化。今天,放手讓學生質疑解惑的教學思路強有力的占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對部分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全由學生自主解答或小組班內合作解答,學生把握課堂的權利大了,對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這樣的課堂,老師輕松了,效率提高了,學生思維也活躍了,一個人的潛能往往易于在這種狀態下迸發出璀璨絢麗的火花。
4 鼓勵性評價
理由一:歷史與文化傳統的傳承。祖輩們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是孩子們百聽不厭的故事題材。孩子們可從中得知許多新奇或不尋常的資訊:家譜、歷史、地理、風俗、標準、時間、距離、外國文物、人生故事等等,也使得歷史和文化傳統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繼承。
理由二:正確道德觀和處世智慧。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是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和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老年人較慢的生活步調,也更適合孩子以自己的節奏學習并分享過程。尤其在道德價值觀和處世的智慧上,有歷練豐富的長輩以身作則,往往比書本教育更深入人心。
理由三:長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祖父母對孫輩的疼愛,時常會彌補上班父母因繁忙而忽略的愛的表達。他們不僅照顧孩子的生活,提供學習的條件,進行適當的指導,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一般來說,祖輩與孫輩之間容易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有時更能無話不談。因此祖輩成為孩子被愛、舒適感和安全感的另一個主要來源。得到祖父母愛的孩子們,將更經得起不友善世界中的風暴。
理由四:學習技藝。孩子與有學問、有才能的老人家在一起,能自然而然地學到知識、技藝,樹立遠大理想,在祖輩的啟發和教導下,刺激大腦思維,達到很好的啟蒙教育效果。
每個帶孩子的老人都希望小寶貝聰明健康,又乖巧懂事,不過,有時卻事與愿違。“隔代教育”帶來的種種問題也越多越多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孩子嬌縱,依賴性強,與父母感情疏離,而更多的矛盾沖突集中在祖輩和父輩兩代人的教育理念。隔代教育,到底要還是不要?如何教育才能培養出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小寶寶?
【爸爸媽媽如是說】
父母是我們的大后方
劉媽媽
我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孩子出生后請過幾個保姆,不是文化程度特別低就是為人不可靠,很多事情我們只能親力親為,經濟狀況又不允許我做“全職媽媽”,真有點焦頭爛額的感覺。剛好我母親從小學教師的崗位上退休,我就請她來帶孩子。有了她的幫助我安心很多,她撫養和教育孩子的經驗都很豐富,孩子講衛生、懂禮貌之類的好習慣都是她教的。她還經常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讀書,回答孩子稀奇古怪的問題。現在,孩子的求知欲很強,知識面也挺廣,說話做事有條理,比很多同齡人顯得成熟。
“讓姥爺去做吧”
思思媽媽 br>
我在外企工作,每天特別忙。女兒思思快4歲了,是和我們住在一起的父親母親帶大的。晚上我回到家,一天沒見面的思思就會飛奔過來,緊緊地抱住我,在我身上纏來纏去。
要吃晚飯了,姥姥把做好的飯菜往桌上端,我要去廚房洗手幫忙,思思就會立刻反對:“媽媽,你歇會兒,讓姥爺去做吧!”每每這樣,姥爺就會呵呵笑著說:“小壞蛋,還挺會心疼媽媽的,好吧,我去端飯,讓媽媽歇會兒。”
洗碗時,思思會說:“讓姥爺去洗吧,媽媽給我講個故事。”無論是下樓拿牛奶,還是上街買菜,思思總會首先推舉姥爺,她的建議總是屢試不爽,姥爺總是很爽快地聽從外孫女的“吩咐”,讓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當我分配思思幫忙拿東西時,思思也是轉身就去叫姥爺:“姥爺,幫我拿一下……”我問她:“思思,你的嘴巴怎么變成搖控器了,什么事情都讓姥爺做,你的手閑著干什么?”思思反駁道:“姥爺說他最愛幫助我,我的事就是他的事,不相信你去問姥爺……”我批評思思,她會很不服氣,總是搬出姥爺這個擋箭牌。而父親也不贊成我的觀點,認為對小孩子寵愛一些不是問題,長大后她自然會明辨是非。父親對思思的過分寵愛和遷就,讓我的教育很難進行。
為我們的教育拾遺補缺
黃爸爸
暑假時我把上一年級的兒子放到鄉下老家,假期結束后發現他以前浪費的壞習慣沒有了,不再是果汁喝一半就倒掉,米飯吃兩口就不要。我感嘆孩子懂事了,兒子卻說是跟爺爺學的。我們現在工作壓力大,又要交際應酬,回家后真沒什么精力和孩子“周旋”,對他的一些壞習慣,常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上一代人很多純樸的個性,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非常難得,讓孩子多跟老人接觸,確實能讓他學到一些良好的品性。我覺得適當的隔代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相互尊重是前提
曉寧爸爸
我們一直和曉寧的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和孩子在一起也有很多快樂。比如曉寧喜歡和奶奶一起看烹飪節目,他會要求奶奶做給他吃,有時他看了能記住做的方法和步驟,還給奶奶講呢。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還是我和曉寧的媽媽,但是老人生活閱歷比我們豐富,考慮問題也比我們周到細致,能想到我們前面,所以我們都很尊重她,也樂于聽取她的意見。有時她也有點寵愛孩子,對我們的教育方法有不同意見,但是她基本上不干涉,也從不當著孩子的面和我們爭執,過后我們會溝通。說實話,老人和年輕父母對于孩子的問題,大方向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只不過是有些觀念和方法不太一樣,只要彼此尊重理解,就不會有太大的沖突。
堅持原則,理解寬容
付雁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如果我父母與我的觀點或做法不一致,我會很直接地對他們說:“你們想想我們小時候,你們不是也很嚴厲嗎?為什么現在就舍不得了?”老年人的身體心理和情感等各個方面都和年輕時不一樣了,年輕父母要多理解,多寬容,只要自己是對的,就要堅持;當然,如果老人的做法是對的,年輕父母也要虛心接受。
【爺爺奶奶如是說】
孩子還是應該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思倫爺爺
我們老兩口和孩子們住在一個樓里,相互照應非常方便。我每天負責小孫子的接送,晚上思倫的爸爸媽媽就接他回自己家睡覺。我們照看孫子是心甘情愿的,小家伙給我的退休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同時,我也希望他的父母能夠安心工作,事業有成,因此就力所能及地幫他們解決后顧之憂。但是我現在發現了幾個問題:1.孩子再過一年就要升小學了,孩子的學習需要家長的監督和輔導,我畢竟精力、能力有限,所以他的父母就應該多承擔。可是他們每天下班回來太晚,也很累,顧不上。2.年輕人有依賴性,知道有我們幫忙,自己就很少操心,有時他們完全可以做到可還要依賴我們。年輕人不細心,只要孩子跟他們周末出去玩,回來肯定鬧病,吃得不合適,玩得太累等等。年輕人也沒耐心,孩子出個錯,他們就急躁,教育方法有時簡單粗暴。3.孩子本身是非常愿意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他經常問我:爸爸怎么還不回來呀?休息日他們一家三口出去滑冰、游泳,孩子玩得很開心。我們年紀大了,沒有年輕人的活力,生活圈子比較窄,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所以,我認為,我們帶孫子也只是暫時的,孩子主要還是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怎樣把小孫子完全交給他的父母,我還真是沒有想好。
老人帶孩子,有利也有弊
周奶奶
梓涵上幼兒園以后就完全是由我來帶他,他只是周末和他的父母在一起。我認為老人帶孩子有利也有弊。比如說我們老年人艱苦樸素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在我的影響下,梓涵也很樸素,對吃、穿、玩具等等都沒有太多要求,不像有些孩子很愛攀比。我們老年人很注意身體健康,所以我對梓涵的身體狀況也很細心,考慮得很周到,吃飯、睡覺都比較有規律,而年輕人就很馬虎,孩子只要一跟他們,總生病。當然,老年人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太安靜,太沉穩,缺少活力,體育鍛煉少,思想觀念滯后等等。梓涵的父母工作很辛苦,我理解他們,心甘情愿地幫助他們。我也常常告訴梓涵,讓他理解爸爸媽媽很忙,爸爸媽媽也很愛他。孩子遲早是要交給他的父母的,但是我實在不放心,年輕人考慮問題簡單粗心,照顧孩子不細致。
【孩子如是說】
外公教我搭積木
明明
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說我搭積木特別漂亮,老師也說我以后肯定能做建筑師,其實這都是外公教的。我外公是在英國留過學的建筑設計師,城里許多高樓都是他設計的。外公退休以后經常陪著我,除了搭積木,他還教我下國際象棋,現在我是小“棋士”,能下贏許多大孩子。外公還經常和我練習英語會話,教會我好多單詞和句子,上個月就輔導我在市里的兒童英語演講比賽中得了獎。好多小朋友都羨慕我能跟外公一起住呢。
祖父祖母是生活的表率
蔡向榮
祖父祖母每天都很早起床,大多在早上三、四點鐘,就去田里工作,因為他們要管的事情很多,有農作物,后院還有菜,還要照顧鵝鴨雞,因此常讓我體會到賺錢不容易。過年時還慷慨地包給我們大紅包,這些紅包都是他們辛苦賺來的錢。每次我們回老家看他們時,回程還會送菜給我們,而我們盡量也都到田里去幫忙,他們從來不要求我們回報他們,只希望子子孫孫都能夠平安地長大。我覺得我是個幸運的小孩,能感受到祖父母的愛,從中體會到老年人的智慧和慈愛,我們應該感謝先人幫我們鋪好的路,以及學父母大公無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師如是說】
讓第一代獨生子女成長為父母
付雁
在與老年家長接觸時,我發現老年家長關心更多的是孩子的衣食等生活細節。在談到孩子的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時,老年家長往往都愛以“樹大自然直”的觀念回避配合。而且老年家長都愛聽夸孩子的話,對于孩子的問題,老年家長常常袒護。如今第一代獨生子女也正在成為父母,他們的父母如果仍然包辦代替,那么這些為人父母的獨生子女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呢?
老年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的父母學會自己帶孩子。不要怕年輕人粗心、沒耐心,他們越依賴就越粗心越沒耐心。心疼孫子,人之常情,但是考慮到孩子日后的發展,就暫時狠狠心吧!不要過于溺愛和袒護孩子,積極與老師溝通配合,并將孩子的表現轉達給孩子的父母,爭取他們的最大參與。老年家長,同樣要與時俱進。
與老年家長溝通不夠有效
趙小靜
在與老年家長溝通時,我們的表達要婉轉含蓄得多。一來,有些老人比較固執,不接受意見;二來,有些老人表面上聽取建議,行動上卻照舊,毫無效果。而且很多老人只管接送自己的孩子,問他們吃的好不好,都不大關注教室外面的“家長園地”和“溫馨提示”,常常對我們的通知理解不夠,回到家后不能準確有效地把信息傳遞給孩子的爸爸媽媽,導致有些活動受到影響。
【寶貝故事】
培養小書蟲
軼文
我是教書匠,一輩子和書打交道,買書、讀書、教書、編書、藏書,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為此,同事和親友們送給我一個綽號:老書蟲。所以,有了小孫子后,我的最大心愿就是把他培養成小書蟲。
也許是巧合,小孫子抓周時,抓到的就是一本書,當時我的心里樂開了花。小孫子愛擺弄書,更堅定了我把他培養成小書蟲的決心。為此,我精心為小孫子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盡可能多地和他一起閱讀,激發他的閱讀興趣,培養他的閱讀習慣。
首先,我投其所好。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小孫子也是如此,他尤其喜歡聽“天線寶寶”的故事,我就每天給他講“天線寶寶”的故事,并把故事書《天線寶寶》放到他的手上,讓他一邊聽故事,一邊翻看。孩子對喜歡的事情都愛重復,聽故事也是如此,他們往往喜歡一個故事聽許多遍。因此,大人要順應孩子的這個特點,要有耐心,千萬不可挫傷孩子閱讀的積極性。
其次,我讓孩子邊閱讀邊表演。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從講故事開始,然后可逐步過渡到邊閱讀邊表演。為了表演,我特地給小孫子買了“天線寶寶”的服,每當我繪聲繪色朗讀故事書《天線寶寶》時,小孫子就會穿上不同的“天線寶寶”的衣服,一會兒當“迪西”,一會兒當“拉拉”,隨著書中的情節表演著,別提有多高興啦。
再有,就是閱讀和識字相結合。從小孫子一歲半開始,我就結合故事中的文字教他認字。如今,小孫子四歲了,通過我給他講故事書,他已經認識了六七百個字,像《天線寶寶》、《啟蒙》、《幼兒畫報》等書刊,在我的指導下,他基本上能自己閱讀了。能自己閱讀,小孫子的積極性就更高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另外,我認為,小孩子讀書的姿勢不能像大人那樣正襟危坐,隨意自然就可,或站、或臥、或蹲,怎么舒服怎么來。小孫子這些讀書的姿勢中,我最喜歡看的是臥讀,他靜靜地趴在床上看書的樣子,就像一條春蠶,一條貪吃桑葉的蠶……
小孫子從小就與書為伴,在閱讀中快樂健康地成長,這是他的福,也是我的福。
樓梯上的教育故事
陳應俊
今年五歲的外孫辰辰主要是跟著我和老伴長大的。自他出生起,我們就注意對他進行各種教育,這里僅說說我們在樓梯上對他進行的教育吧!
辰辰周歲起獨立行走,待他走得稍穩點的時候,我們就讓他學習攀爬樓梯。他常常摔些小跟頭,有時還哭幾聲,我們按他學步時的方法做,不去拉他扶他,總鼓勵他自己站起來,做堅強勇敢的寶寶。盡管這時候他還不懂什么是堅強勇敢,但這種性格倒是慢慢練出來了。直到現在,一般困難他是不找人幫忙的。
六樓到七樓的兩段樓梯各有9級臺階,因為有先前幫他洗臉時數1~5的基礎,我們就引導他數每段樓梯的臺階,長時間的練習,不僅使他對數1~9的認識有了深化,而且培養了他注意觀察的好習慣。樓梯共有108級臺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逐步提高了對他數數的要求。現在,他數的概念已經比較明確了。
樓梯是個大家庭,上下十幾戶住著數十人,大家伙兒常常在樓道碰面。辰辰會說話后,我們就主動向孩子介紹各位鄰居,教他主動熱情叫人,讓孩子走出家門就學習交際。
樓層較高,連大人上下也覺得困難,但是辰辰兩周歲后,我們就不再抱他上下樓了。讓他自己上下,這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磨練了意志。3歲后,我們還跟他爬樓比賽,看誰第一名,他總是不甘落后,搶在我們前面,漸漸地又培養了他的上進心。
爬樓梯鍛煉了辰辰的腿力和勇敢的性格。他大概從3歲起就喜歡跳樓梯,我們也不加阻攔,只是提醒他要小心,注意安全。他從跳一級起,到后來兩級、三級,現在已經能跳五級了,一般大人也未必敢這么玩。將來上學考體育,跳高跳遠沒問題了,說不定,跳還能成為他的特長呢!
樓梯是距離人們最近的公共場所,文明的程度在這里可見一斑。我們沒忘記在上下樓梯時給孩子做表率:自己不在樓道吐痰、扔垃圾,看到好撿的垃圾拾起來帶走,經常抽空打掃拖洗樓道。當然,我們看到樓道不衛生、不文明的情況也要譴責幾句,如:“到處丟垃圾,不講衛生”、“隨地吐痰,真不文明”,讓孩子邊學語言,邊學做人。耳濡目染,使辰辰也漸漸地參與了進來。他下樓搶著拎垃圾袋,看到可撿的垃圾搶著拾,也有時要說說,這不文明,那不衛生。
一個周末我和老伴兒帶辰辰去買蜂蜜。店主很客氣,拿了幾塊糖果給他。我們與店主談買蜂蜜的事,倒沒怎么在意他,過了一會兒,他手里拿著糖紙問主人:“你家垃圾桶在哪兒?”店主甚為詫異,這么小的孩子就能這么講衛生,把他好好地夸了一番。
“隔代教育”離不開年輕父母的支持
向風
我和妻子工作十分忙碌,岳父岳母心疼我們夫妻倆既忙事業又忙家庭,退休之后就來我們家幫著帶女兒,操持家務。我和妻子頓時輕松了許多,正以為可以做甩手掌柜時,女兒跟外公外婆的相處卻出了問題。典型表現就是女兒不聽外公外婆的話,對他們說話兇聲兇氣。
一個周末下午,妻子加班去了,而我則去釣魚。正當我興趣盎然時,岳父打電話來說,女兒睡醒后一個勁地哭鬧,非要等爸爸回來才肯穿衣起床。我又氣又急,匆忙趕回家里,二話沒說,打了女兒的屁股兩巴掌,她才止住哭聲,乖乖起床。
打過女兒后,我心疼、內疚了好久。但一想到女兒如此不聽外公外婆的話,不狠狠教訓她一下怎么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嘛!我以為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了,但沒想到同樣的事情不久又發生了。這一次我沒打女兒,而是在深思:女兒為什么一點都不肯聽外公外婆的話呢?
為此,我專門咨詢了一個育兒專家。專家一聽說我打了女兒,便狠狠地批評了我一頓,對我說:女兒的言行出了問題,其根源一定是在父母身上。當時,我還有點不服氣,覺得女兒整天由外公外婆帶著,怎么問題出來,根源卻在父母身上?要怪也只能怪外公外婆對女兒過于嬌慣嘛。
但埋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反復地思考著育兒專家的話,試著從我們夫妻倆身上找原因,最后還真找到了:我們倆工作較忙,一回到家,都像大老爺一樣,看電視、上網……從不主動做家務;此外,還常常對岳父岳母提出各種要求,今天想吃什么,明天要做什么,岳父岳母對我們也總是言聽計從;至于對女兒的教育,他們更是全聽我們倆的意見……女兒雖然才3歲,卻是個鬼機靈,一定是看出外公外婆在我們家里沒什么“權力”,以為可以不聽他們的話。
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我和妻子從此便十分注意對老人的言行,家里的事情在做出決定之前,都先跟老人商量一下,讓女兒看到外公外婆在家里是有權威的人。并且專門讓岳父岳母對女兒的每一天表現進行評價:吃飯快不快,睡覺好不好,有沒有哭……然后根據女兒的表現,評定她今天能不能得到紅五角星,得幾顆,最后由岳父在每天的日歷上畫上相應個數的紅五角星。
不要小看這些“權力”,從此,女兒對外公外婆另眼相看,一改往日不尊重之態,聽話了很多。分權給長輩的背后,讓我深刻體會到,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極其深遠。
【專家看點】
隔代教育有弊端
陳秋燕(泉州教育學院教育學碩士)
老人們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這對于孩子的教育成長無疑是有益的。然而,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另外,老人們在生理與心理上必然也帶有老年人的特點,因此,隔代教育對幼兒的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
首先,現在每個家庭的小孩不多,老人們更是將他們視為寶貝,格外疼愛,總讓孩子處于說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著孩子,處處圍著孩子。這樣就容易陷入無原則的溺愛、遷就和過分的保護之中,也就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個性,也在某種程度上扼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反而增加了孩子的依賴性,容易使孩子變得更加嬌氣,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老人對孫輩的溺愛和護短,也會造成孩子很難接受其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還容易形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
另外,一般老人們的觀念相對滯后,不太容易改變幾十年來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會發展和觀念更新的步伐。尤其是在農村,大多數老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甚至還有文盲。所以在與孩子相處時,不善于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也會影響孩子創新個性的形成。比如,當孩子正興致勃勃地“破壞”一輛玩具汽車時,老人們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一輛完美的玩具車不可以被“破壞”,并且認為孩子的“破壞”行為是一種不良行為,其實這恰恰是他們探究事物特點的創新行為。
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面影響,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讓他們快樂、健康地成長。
分工合作,平息隔代教育“戰火”
王云(上海優迦教育機構)
祖輩的教育誤區往往是對第三代管得太多,甚至“搶”走孩子父母的教育權。隔代家長首先應了解孩子的需求,明白現在的孩子和上一代孩子的差異。其次,不要大包大攬,要舍得把權利放給孩子父母,讓父母承擔主要教育責任。當育兒理念出現偏差時,兩代人應積極溝通,一方當“生活老師”,一方當“德育老師”,不斷調整孩子的教育計劃,若是一味吵架或各行其是,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相對于祖輩,許多年輕家長責任心不強,對孩子缺乏耐心。比如接孩子放學的家長中,提早到達的以祖輩為主,遲到的總是做父母的,他們的理由也總是一樣:“工作太忙,實在走不開”。為此,在以隔代教育為主的家庭中,年輕父母應多找時間與孩子相處,不要因工作忙碌、回家太勞累就忽略做父母的責任,應見縫插針地與孩子培養感情、對他們進行教育,讓孩子在兩代人的共同呵護下健康成長。
【海外鏈接】
英國祖父:不當保姆當參謀
張徹
我的好朋友沃克醫生已經退休了,夫妻倆住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城南別墅。他有6個子女,除了剛結婚的小兒子與他住在同一座城市外,其他5個都不在身邊。離得最近的是小女兒林妲,但也住在離格拉斯哥50英里的愛丁堡。她有一個兩歲的女兒,且現在又已懷孕。因與丈夫有事外出,特地打電話請沃克為她們照顧小女兒凱茜。
那天正好是周末,我便隨沃克夫婦一起驅車到愛丁堡。凱茜見到外公外婆,高興地迎過來。沃克抱起小孫女,向她介紹說:“這位是從很遠的中國來的馬克叔叔。”“嗨,凱茜。”凱茜靦腆地說:“嗨,馬克。中國在哪里?”“在很遠很遠的東方,你的外公和外婆在那里教過書。”林妲夫婦走后,我便向沃克夫婦問起教育孩子的情況。沃克醫生坦誠地告訴我:“我們很知趣,不要去搶奪孩子的母愛和父愛。我們也不做保姆,只能算個育兒參謀。我們這樣做,是為了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老人不是孩子的保姆
沃克夫婦雖已退休,但他們不做孫兒孫女的保姆。他們主張做父母的必須自己帶孩子。這就是為什么英國女人結婚之后,一般都要辭去工作,在家做全職母親,直到孩子們都超過12歲后才重新工作。沃克夫人原是中學教師,結婚后,就放棄了工作,等6個孩子都長大后才重返校園。那么老人退休后,為何不幫兒女帶孩子呢?在她看來:1.老人不是保姆,他們應享受晚年的快樂;2.老人的教育觀不一定符合現代年輕人的要求;3.老人不要剝奪孩子的母愛,讓他們有更多時間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世間沒有任何東西能替代母愛和父愛。
過段日子去看看孩子
是不是老人不與孫兒孫女在一起住就是不愛他們,不關心他們?事實絕不是這樣!雖然老人不與孫兒孫女住在一起,但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視,有時打電話給他們詢問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過節日或孩子生日就寄送禮物給他們,路近的過些日子就去看望他們。英國的祖父母的想法是,喜歡孩子并不一定要整天與孩子泡在一起,其實每隔段時間見次面,孩子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讓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一些驚喜。
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帶孩子外出的時間一般會選在周末或節假日,有時開車帶孩子一起去山地,看山川河流、茂密樹林和飛禽走獸;有時開車去海島,看大海、洶涌波濤和熱鬧海港。這種方式既加深了老人與孩子的感情,又讓孩子在自然環境中學到很多的知識。孩子的好奇心強,看見什么都想知道其中的奧妙,于是他們問什么,老人就答什么,可以誘導孩子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可中國老人往往不這么想,他們認為孩子小,外出萬一出什么事,自己無法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關在家里則是最安全的。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不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為了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父母有時忙碌起來顧不上孩子,孩子必須學會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沒有了對老人的依賴,孩子就得迫使自己記住大人的做法,訓練自己面對問題。這樣的孩子長大后獨立處事能力比較強。
當年輕爸爸媽媽的參謀
當孩子出生之后,年輕的父母缺乏養育孩子的知識和經驗,老人便成了他們的育兒參謀,不但教給他們具體的細節,還要做示范。在孩子成長不同階段,提醒年輕父母要注意對孩子進行哪些方面的教育。例如在生理、心理、智力和孩子的興趣愛好等方面幫助指導幼兒健康發展。另外建議年輕的父母:家里有了孩子不要養寵物。西方人視貓狗為寵物,如同人一樣珍貴,一般人家里都養貓養狗。但是為了小孩子,年輕父母還是要忍痛割愛,必須把心愛的寵物送走,我在林妲家里就沒有發現貓狗之類的小寵物。
【貼士】
隔代家長的成功要素
1.身體健康,精力較好,心態年輕,樂于養育孫子女。
2.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沒有精神障礙或人格偏差。
3.家庭和個人衛生習慣良好,沒有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
4.了解兒童的飲食營養和生活護理等常識。
5.性格開朗,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固執偏頗,對孩子有耐心。
6.喜歡戶外活動,常帶孩子外出,去認識周圍的世界。
7.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
8.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善于引導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家庭;兒童的經驗;孩子的需要
中國歷來有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以及我國人口嚴重過剩帶來的競爭壓力,家長更是對子女的教育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開發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學習成績優秀,升入一流的學校,拿到更高的文憑,進入“上流”社會,給家庭帶來榮譽,是中國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與目標,也是中國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為了深入了解我國的家庭教育,從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現場調研。我們先后給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學家長學校的3.4萬名家長作了各種形式的家庭教育專題報告,也在此基礎上作了部分問卷抽樣調查。其中,對小學生家長進行的問卷調查有436份,對初中生家長的調查問卷有467份,對高中生家長的調查問卷有275份。同時對31名中小學教師作了有關家庭教育問題的調查。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我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點。
一、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長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們未來最大的投資,他們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長表示自己未來生活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發展。這種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西方國家那種培養獨立的人,親子之間非依附而獨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達也決定了中國的父母會付出更多。
二、在中國,父母普遍存在重學習輕個性的傾向。在調查中56%的小學生家長和61%的中學生家長承認他們主要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學習,較少關注孩子的心理、情感、個性和人際交往。而在隨機的面對面的交流中,我們發現76%的小學生家長和81%的中學生家長都存在這個問題。(這也提示我們,在問卷調查中,選“好答案”的傾向會使數據失真)。
三、在對孩子學習的重視上、87%的家長重視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重學習結果,輕視學習過程,注重名次和分數,輕視對孩子學習活動的指導,忽視導致結果的過程性原因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普遍特點,這就導致家庭教育的簡單化傾向。
四、在促進孩子學習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學生家長認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學習好壞取決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決于學習壓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緊”孩子的學習。多數中國父母堅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沒有快樂可言,要使其努力學習必須不斷施加壓力。這一教育理念導致普遍的教育高壓,導致對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視,學習過程成了一個“苦其心智”的過程。
五、中國的家長十分看重孩子書本知識的學習。96%的家長都認為學習主要就是學好教材上的知識。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看電視、玩游戲、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都是玩樂而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同時,68%的小學生家長和57%的中學生家長都肯定“灌輸”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他們看來“接受式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長承認存在忽視孩子德育的現象,而事實上考慮到家長的保護性心理反應,忽視孩子道德教育的現象還要嚴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數家長主要是教育孩子對父母要有孝心,對人有禮貌,為人處事做到“不吃虧”。但在誠信、友愛、尊重、平等、社會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嚴重不足。
我國家庭教育的這些特征及作法帶來的好處是;家長重視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資金進入投資不足的教育領域;家長成為孩子教育的積極參與者;孩子能夠較好地掌握書本知識,應試技能強。所帶來的問題:一是孩子發展片面。除了書本知識的掌握,應試技能的提高,孩子的體育、美育、人格發展、道德素養以及社會技能等發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識掌握較多,但獨立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強,這就減弱了孩子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學習方式落后。中國的家長比較習慣于灌輸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學習模式下掌握知識。同時,孩子以掌握書本符號知識為主,知識的學習嚴重脫離孩子的生活,脫離孩子的個體經驗,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加上餃重的學習負擔,容易使孩子過早出現厭學情緒。四是中國的家庭教育有強烈的應試教育傾向。大多數學習活動都圍繞著考試和升學而展開,學習的價值取決于它促進考試的程度。孩子不是“為掌握而學”而是“為考試而學”,這已經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這就模糊了學習的真正價值。顯然,中國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離素質教育目標的。
素質教育是以人的素質的提高和發展為己任,從心理學的視野來看,凡是能夠使人的活動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質都叫素質。素質的發展就意味著人的“一般本領”得到增強,人的心理加工機能得到提高,人能夠進行更復雜的信息加工,能夠表現出更有效的行為方式。家庭中的素質教育理念與傳統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素質教育注重人的成長與發展。它不滿足于習得知識,對付考試。它強調知識和經驗的掌握要導致人的心理活動方式產生積極的“質變”,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發展。2.素質教育關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潛能的開發。它與傳統家庭教育那種只重知識掌握,只重智力開發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關注孩子人格的發展,要積極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要關心孩子優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會交往和人與人之間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質教育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的教育。3.素質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實踐能力的不斷增強。孩子不但知道,而且會操作;不但會說,而且會做;有理解問題的能力,也有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輕后者,這實際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為活動的有效性。4.素質教育重視孩子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它不滿足于學習上的繼承與模仿,它要重視在此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它不僅重視一般性,還重視差異性;不僅重視保持一致,還重視標新立異。創新教育意味著人的最本質的潛能得到開發、意味著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層次的推動。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實踐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質教育思想與傳統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認知發展方面。第一,它應該是基于孩子活動與經驗的學習。在建構主義學習觀看來,兒童的內部智力活動起源于兒童外部的實踐操作活動。孩子只能根據自己的活動與經驗來建構知識。從心理機制上講,知識是不能“傳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輸”。一切灌輸與傳授的知識都是蒼白的、相對無效的。由于經驗的缺乏,兒童的年齡越小,他們的學習就越是離不開他們自身的活動以及活動過程中習得的經驗,這是建構知識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活動。中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個通病就是孩子的學習遠離他們的個體活動,遠離他們的生活實踐。在成年人看來,“正規”的學習就是掌握成年人給他們設計好的書本知識,學習成了掌握符號系統的認知活動。由于脫離孩子的個體經驗,孩子只好死記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輸給他們的知識。這是導致兒童知識鞏固性差和容易厭倦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質教育實踐就意味著這種傳統學習方式的變革。
第二,學習不僅是滿足成年人的需要,還必須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意味著學習要滿足孩子的認知樂趣,激發孩子的認知積極性,把學習變成一個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這也意味著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須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反應。我國現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滿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圖”設計孩子的學習,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成人強制兒童的過程。同西方國家的孩子相比,中國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內部學習動機、對知識的內在求知欲明顯不足,但應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動機又較強。
第三,學習必須順應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征,必須尊重孩子的個別心理差異。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認知活動方式,有不同的行為特征。學齡前兒童最適合的學習方式就是游戲,就是各種有組織的活動,就是觀看動畫節目,那種所謂超常的識字教育,運算學習對多數兒童來講是不適當的,在這個問題上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比我們要冷靜得多。即使是小學生,中學生我們也不能低估了他們認知的經驗化程度、而過分地強調書本抽象知識的學習。兒童的認知活動既有一般規律,有存在明顯的個別差異。事實上家庭教育有了個別針對性,大多數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有很強的從眾模仿傾向,人家的孩子學英語,自己的孩子也要學英語,人家的孩子上奧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奧校,人家的孩子練鋼琴‘自己的孩子也跟著練鋼琴而全然不顧孩子自身的特點。學校教育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上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這個問題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考慮孩子的個別差異,家庭也有更多個別化的教育情景來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方面家長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指導。
第四,家庭教育要樹立起“大學習觀”。從內容上看,學習不僅是書本知識的習得,還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發展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從方式上看,不僅有接受式學習,還有研究式學習,發現式學習;不僅有通過符號的學習,還有通過自身活動的學習;不僅有認知式的學習,還有情感體驗式的學習。總之,凡是通過經驗的習得而導致孩子行為持久變化的現象都叫學習,這就是所謂的大學習觀。中國的家庭教育過分執著于和考試有關的課本知識的學習,這是狹隘的學習觀念,這恰好是在強化學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說中國的學校教育由于應試教育的特征而難以避免過分以書本知識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多閱讀一些他們發自內心感興趣的課外知識,都是對學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彌補,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質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創新教育觀。中國的家庭教育歷來具有濃厚的權威主義色彩,父母不僅是知識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來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學習的,他們的行為是不合成人規范的,父母樂意用強制的態度實施教育。這種方式導致中國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創造性。家庭中的創新教育要求家長尊重孩子的意見,在教育過程中充分考慮他們的想法,允許他們表達不同于父母的觀點和意見,給予他們自由探索的機會,尊重他們通過犯錯誤習得的經驗,給他們留下展現自身想象力的空間。這是促進孩子創新精神和發展孩子創新能力所必須的文化心理氛圍。做到這一點不需要家長有過多的專業訓練,難是難在文化心理狀態的改變。其實,中國的學校實施創新教育是很難的。應試教育的體制與創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觀環境中能夠較好地做到這一點。
在人格發展方面,促進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但中國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認知、輕人格傾向,改革開放以來這一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近年來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但家庭教育在這方面卻收效甚微。作為體現素質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須重視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這些健康的人格品質包括:對自我的悅納,對生活目標的熱愛與執著,良好的行為自律性與獨立性,堅強、坦然面對挫折,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行為反應適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進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質教育觀應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滿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一個有自我價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人格健康的孩子。這意味著家長要看到孩子的長處,立足于孩子的優點來教育孩子,這樣才能確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對自己生命的接納和熱愛。一個悅納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熱愛生活,喜歡學習,也才有不斷完善自己的動力。但中國的家長更喜歡立足于孩子的缺點來教育孩子,不斷地指出孩子的過失,用別的孩子的優點來比較自己孩子的缺點,讓孩子產生無能感以促進孩子進步。多數中國的家長相信只有當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當他們感到自己不行時,他們才有進步的動力。這是對孩子天性的嚴重誤解。其實,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最后安于現狀的深層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學習負擔。學習負擔是否合適,是否適應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關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突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心理壓力太大。他們不僅學習時間長,孩子學習時間一般都超過父母的工作時間,而且他們實際享受的節假日休息時間也遠沒有他們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們所承受的來自各方面的心理壓力往往超出了一個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們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考試和升學,從學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們都要長時間地、高強度地承受這種壓力。在這一過程中孩子不斷地體驗到緊張、焦慮、煩惱、抑郁、失望,這使他們長期處在負面情緒的困擾中,持久負面情緒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導致心理病態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適當地調控孩子的心理壓力,孩子學習負擔適當,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礎性的工作。
第三,滿足孩子的多種心理需要。從人本主義心理觀來看,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基本動力,人的一切行為都圍繞著需要而展開,一個人的需要滿足越充分,越多樣化,他的潛能發揮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國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認知需要的滿足而嚴重忽視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滿足。事實上,孩子除了認知需要以外,他們還有交往的需要、歸屬和友愛的需要、展現自我特長的需要、得到認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動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創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滿足都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都促進著他們的人格發展。由于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忽視孩子多種心理需要滿足的問題,這就明顯不利于他們人格的健康成長。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圍繞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人們往往熱衷于談論挫折教育。多數人認為中國的獨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們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這是一種是似而非的觀點。事實上中國的孩子承受著極其病態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體驗,他們生活的“無憂無慮”,沒有物質匱乏的困擾,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務事,在這方面挫折教育嚴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學習上,在心理上,他們太缺乏成就體驗、他們飽受著來自學習,來自升名牌學校,來自成人各種要求所帶來的各種挫折感,以致于孩子過多體驗到焦慮、緊張與無助,甚至產生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在這方面他們承受了一個孩子不該承受的挫折。
中國的孩子一點不缺乏挫折教育,他們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們提倡在家庭教育中應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學習上應該更多地讓孩子體驗到成功教育的喜悅,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發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質教育理念也與傳統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的家庭教育明顯存在忽視孩子品德教育的傾向,只重學習而不重做人是我國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蒼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臨下,強制武斷的特征。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應該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習得與知識的習得不同,它不能簡單地用學習知識的方式來學習道德,它是一個更加重視行為實踐的活動過程。從小事做起,從做中學、應該是道德學習更加鮮明的特征。在做的過程中,才能完成從道德行為向道德知識的轉變,從而變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道德素質。在道德學習的過程中,我國的家庭教育更重視講道理,更重視口頭行為規范的傳授,這對道德行為規范的習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學習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它還應該是一個深刻的情感體驗的過程。沒有情感體驗的純認知性的道德是一種蒼白的缺乏實踐意義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產生感動、悲傷、同情、喜悅、激動、莊嚴、神圣等情感體驗時,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為。一次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活動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當一個孩子莊嚴地站在國旗前參加升旗儀式時所體驗到的那種激動,神圣的情感實際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語言的參與,僅僅是一種道德情景中的觀看和體驗就可以表現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內涵。
第三,家長的行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學習形式。模仿學習,榜樣學習是人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觀察;通過觀察過程中的“替代強化”可以促進人的道德行為的形成。孩子年齡越小,模仿學習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為示范是促進孩子優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說的是高尚的道理,卻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級的行為示范,事實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為“榜樣“,他們對“道理”是比較健忘的,當道理和榜樣不一致是,孩子會更多受到實際行為的影響。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應從父母的行為示范開始。通過榜樣的作用來促進孩子道德品質的發展。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質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思路在各個方面都與傳統家庭教育不同,實施素質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個全面反省和批判傳統家庭教育的過程。
素質教育是發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穩定的、能提高人的活動效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這種心理品質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動的有效性。素質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決不僅僅只關注人的某一個方面的發展,而是關注人的全部潛能的開發。同時素質教育一定是真正關心人的教育,是真誠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關注孩子的個性差異,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種真正充滿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國的家庭教育在邁向素質教育的目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