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教育課程介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活動組織領導:
為扎實搞好我校的展評活動,成立金水初中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展評活動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二、活動目的
通過對課改實施八年來課堂教學、校本研修、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建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及制度建設等方面所取得成果進行集中總結、交流評價和展示,推出一批有效教學的新模式、課程新秀、課改先進單位和個人,打造省市縣校相街接、覆蓋所有學科的學科帶頭人隊伍,完善教學成果評審、科研興校明星學校創建和評審制度,促進各學校課程改革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推動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長效機制。
三、活動原則
全面動員,全員參與,以校為主,
集中展評,研究提升,推進教學。
四、參加展評的作品類型
(一)教育教學成果
1.文本類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研究成果(教研負責)
(1)課題(題目)(2)研究報告科研論文
(3)教育研究專著(4)學科教學設計和課例
(5)教學經驗總結(6)教育敘事和教學案例
(7)調查報告(8)學校課改特色活動
2.網絡、多媒體和教育電視節目類成果
(1)多媒體教學課件(CD-ROM)(2)網絡課件、網絡課程教材
(3)專題學習網站、網絡教學管理平臺軟件
(4)電視教學節目(5)教育電視欄目
(6)教育電視專題片
3.自制教具類成果
(1)自制教具(2)自制學具
4.校本課程開發類成果
(1)校本課程規劃或方案(2)校本課程教材(含多媒體形式)
(二)優質課展評:由語文組、數學組和英語組各推薦一名成員設計一節優質課的展評。
(三)新課程環境下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成果展評(由學校校委會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獎懲制度進行整理并上報)
(四)課改先進集體和個人事跡展評
(1)學科帶頭人、課改名師和課改新秀事跡展評
(2)科研興校明星學校事跡展評
(3)課改先進工作者事跡展評(包括優秀校長、優秀教研員)
(4)課改工作先進單位事跡展評
五、參展條件、要求
(一)參展人員及學科
各個學科所有教師全員參與,學科包括義務教育初中段15個學科大類,即語文、數學、英語、思品、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等。推薦學科不限。
(二)參展要求
1.各人推薦的教學成果應是2001年以來,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面符合教學成果評審辦法要求的成果。已在2006、2007、2008我縣組織的有關評獎中獲得省級獎勵的,可參加省上的展示,不再參加評獎;如在原有基礎上又取得新突破、新進展的,也可推薦參評。
2.各教研組擬推薦一名參加優質課參評的教師,其教學設計必須具有個性化的教學特點,理論上有探索,實踐中有創新,并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特色。
3.教學成果展評采取展板、實物和多媒體演示等方式進行,并與2009年度教學成果評審工作合并進行。
4.堅決制止網絡下載、抄襲、剽竊他人成果,違者將向全縣通報,并三年內不得參加各類成果申報,不得參與評優晉級。
(三)課改先進個人評選條件
(1)、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工作認真負責,有良好的師德,注重教書育人。
(2)、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先進,教育教學行為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3)、課堂教學能較好地體現課改精神,教學方法先進,課堂教學效益高,教學成績優秀的一線教師。
(4)、課程改革以來,在縣級或縣級以上論文評選中獲將;在縣級或縣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有課改文章;在縣級以上的有關會議上進行過典型經驗介紹;在縣級或縣級以上的示范課,公開課、優質課活動中獲得過獎勵。
五、展評的程序:
第一階段:動員培訓(5月底)。召開教師會,進行校級骨干教師培訓。
第二階段:成果征集(5月底至6月10日)。
1、各教師整理自己八年來的教育教學教研資料,填寫《金水初中課改成果登記表》交各教研組長進行統計,并將自己的資料按照參展類別分類發送給教研組長集中保存。
在中學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學程,可能存在于綜合高中、職業技術高中(vocational-technical high schools)以及區域職業技術中心(area vocational-technical center)或區域職業技術學校(area vocational-technical school)。綜合高中,也就是普通高中。職業技術高中提供普通課程教學但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使其在畢業后能在一個特定職業崗位或行業工作。區域職業技術中心和學校提供學生半天的技職教育課程,通常位于市郊;給那些無法到綜合高中就學的人提供進修的機會,傳授基礎的學科課程和職業教育課程。
后二類中學統稱為職業中學,但是進入21世紀,這些學校的課程設置有明顯的互相融合之勢;而且后二類的在校學生,只占公立中學在校生的10%。
中學階段的職業教育分為七大領域:農業(agriculture)、商業(business)、家庭與消費科學(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營銷(marketing)、健康(health)、貿易與工業(T & I)、以及科技/通訊(technical/communication)。事實上,初中階段(middle school or junior high school)也有職業教育先修課程(pre-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這些課程向學生介紹世界上的各種工作,使他們了解有多種多樣的就業機會,并給他們機會嘗試各種領域的各種工作。技職教育七大領域都有這樣的先修學程,并能和中學以及后中學的學程連成一貫,使學生有機會將學校學的技能具體應用在職場情境。
由于美國各州有各自的州法律,所以各州對于高中畢業生所需修的學分數規定不一,2000年高中畢業生平均學分數為25.分,其中18.8學分為學術學分,4.2學分為技職學分,其他為2.分。每一學分相當于每天一節課、持續一年。
1義務教育階段開展職業啟蒙教育的必要性
與高校、高職階段的職業啟蒙教育有所不同的是,初中、小學階段的職業啟蒙教育并不是針對就業,而是通過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情感和職業理想,培養學生職業傾向、職業意識及初步職業技能的教育。從促進中小學生成長角度,在基礎教育中推進職業啟蒙教育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強調的是,基礎教育階段的職業啟蒙教育并不是倡導學生的過早分流,也不是刻意地培養學生某方面的職業技能,通過感受行業文化、進行職業體驗、開展校本培訓等形式,讓學生們了解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哪些職業以及這些職業的相關要求是什么,并讓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發現和培養自己的職業興趣,為未來的專業或職業選擇奠定基礎,在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建構起新的橋梁。而各職業學校則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實訓基地、名師工作室、特色校園文化等優質教學資源,走出去請進來,通過開展各類專題講座、體驗活動、在線課程等,提高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共同深入推進職業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現階段中小學開展職業啟蒙教育的瓶頸
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并不能說完全沒有職業啟蒙教育的內容。根據國家規定,我國勞動教育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涵蓋了職業訓練與職業道德教育內容,但是家長及學生對于課程并不重視。學生對職業內容的了解往往來源于身邊直系親屬所從事的職業,并且隨著學業壓力的增大,進入小學中高年級及初中階段后,不論是學生家庭還是學生本人都將全部精力集中于如何提升學習成績,缺少關注職業教育的興趣,缺少對學生職業興趣的培養、對職業情感的培育,使得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對自身的興趣和特長不明確,對不同職業的理解也較為片面,沒有一個端正負責的職業態度。如何合理引導學生、家長對職業啟蒙教育產生興趣并引起重視,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切實開展好職業啟蒙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對職業的初步認識,是體現義務教育全面發展觀的重要途徑,能夠促進學生將從課本中習得的間接經驗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掌握、使用先進的技能,提高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基礎教育中進行職業啟蒙教育的挑戰來自課程設計和師資。現階段的基礎教育,主要還是以升學為主要目的,學校也沒有專門從事研究職業啟蒙教育的老師以及系統性的職業啟蒙教育課程。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規定的必修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與社會生活,重視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綱要對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方式做了歸納,主要有考察探究活動、社會服務活動、制作設計活動(信息技術、勞動技術)和職業體驗及其他活動。但是,《綱要》對職業體驗及其他活動推薦主題的說明相對還是較為籠統,對于不同年級學生職業啟蒙教育的不同側重點和要求并沒有清晰、詳盡的闡述,不利于形成系統性的課程設計。同時,目前小學、初中的老師大多畢業于師范學校,自身教育學背景過硬,但是缺乏對相關行業、職業、企事業單位的深度了解,自身對于不同職業的了解的不全面造成了他們在課程設計、開發上的瓶頸,而鼓勵老師們積極下企業下臨床,并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職業啟蒙教育課程的開發和設計以及講授,急需更加合適的人選一起協作開發。
3五年制高職校參與義務教育階段職業啟蒙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小學要真正落實和推進職業啟蒙教育,必須依靠社會和各行各業的支持。要扎實推進職業啟蒙教育,首先要有可操作性強的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設立相應的課程目標和內容;其次是需要一批了解行業發展方向、熟悉相關職業特點和內涵、有教學能力的職業啟蒙教育師資;第三,需要有適合進行職業啟蒙教育的場地和場所。綜上所述,五年制高職校參與義務教育階段的職業啟蒙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原因分析如下:
3.1課程設置的可行性分析
結合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認知能力有所不同,我們對職業啟蒙教育對應的培養目標也有所不同。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主要是讓他們了解這些職業是做什么的,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培養其興趣愛好,通過簡單的勞動培養其初步的職業態度與習慣;學生在小學中高年級及初中則處于形式運算階段,該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促使他們將興趣愛好與社會職業相聯系,初步設計自己未來理想的職業類型和崗位類別,并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五年制高職專業課教師與初中、小學教師共同參與課程開發,根據職業啟蒙教育所處的階段及其所培養的職業素養培養目標,設計和完善相對應的課程設計。根據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的理論,進行系統性的"螺旋式課程"設計,即把某些相關、專業群的職業特點、要求,轉化或編寫成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去教給那些具有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例如,關于藥學相關職業,高中階段我們可以通過開設《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專題講座向學生介紹我國中醫藥現代化的進程;初中階段我們可以做一些基礎實驗,如葉綠素的提取;小學高年級可以帶領學生辨析中草藥,制作植物標本,根據不同年齡層學生特點開設難度螺旋上升式的課程,從而對學生進行職業認知、職業情感和職業態度等方面的系統性職業啟蒙教育。
3.2授課師資的可行性分析
五年制高職一貫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所謂雙師型教師既要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在取得教師資格并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具有工程師、工藝師等技術職稱,具有一定的企事業單位工作經驗,具備寬厚的行業、職業基本理論。五年制高職的雙師型教師與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共同開發課程,不斷提高職業啟蒙教育的專業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五年制高職是面向初中畢業生招生的,通過共同開發課程,有助于五年制高職的專業課教師了解當前初中學生的學習現狀與知識儲備程度,同時也能動態了解現階段義務教育中相關課程的重點、難點,有助于進行高職課程與初中課程的合理銜接,使得專業課不會因為出現知識儲備的空缺而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
3.3教學場地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對于職業啟蒙教育有《找個崗位去體驗》、《職業調查與體驗》、《走進社會實踐基地》等項目,但目前相當多的崗位因為安全、保密、距離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不適合學生進行參觀體驗,例如醫院的手術室、制藥企業的生產車間等,影響了職業啟蒙教育的開展效果。而五年制高職的實訓基地(中心)、展示體驗中心等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甚至效果更優。五年制高職的實驗實訓室本就是為教學、實操所設,更適合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此進行一些簡單、安全性高的職業體驗,同時仿真設備、軟件等也更適合示教,使學生們對相關的職業和崗位產生直觀、清晰的體驗。通過全國職業教育周等活動,向社會開放校園,邀請小學、初中學生及其家長進校園,不僅有利于提高五年制高職的知名度,同時也能讓中小學學生和家長對于當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程度有更加清晰、直觀的認識,使學生和家長在升學填報志愿時更加理性、全面的進行分析和衡量。
4利用綜合實踐課程開展職業啟蒙教育的探索
關鍵詞:澳大利亞 學校教育 質量保證 政府職責 成績考核
一、教育的質量
澳大利亞的州和領地政府對于所有教育部門的質量保證起著重要作用,其機構負責學校教育提供機構的資格審核與注冊。
澳大利亞政府以及州和領地政府在學校教育方面已經制定了全國統一目標,提出了二十一世紀學校教育的國家目標。澳大利亞政府部門、教育、就業、培訓與青少年事務局,州政府部長理事會以及澳大利亞政府聯合發行一個全國學校教育報告,在上面刊登學生成績的管理辦法。澳大利亞的課程評估和簽證組織制定了中學教育的質量和公平評估方針。
1、學校教育的政策與管理
州和領地對學校教育政策和管理負主要責任。雖然澳大利亞政府對學校沒有日常的責任,但是給學校教育提供了全國范圍內的重要基金支持和協調。澳大利亞國家、州、地方政府以及非政府性質的學校當局分擔教育任務;這些任務包括確認受教育的國家優先權、維護教師的權利和地位及品質、提高全澳大利亞教育穩固性和一致性并制定相應政策以實現這些目標等。
2、州和領地政府的職責
各州和領地主要負責組織、基金支持以及學校教育傳遞,各自都有其教育部門和機構來負責公共基金支持的小學和中學教育。他們也對私立學校負有部分責任。學前教育一般由教育部門或者政府其他部門負責。
每個州或地方對學校教育組織、開設課程、進度安排以及學生的評估與證明有都制定有明確的政策和準則。課程開設和評估以21世紀國家學校教育目標為基礎,集中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效果上,并提供有關學生成績的國家報告框架。對于高中教育水平的評估職責通常是由一個機構來履行,該機構是從教育部門分離出來的。
這些州和領地也協調和管理學校資源分配,并負責州和領地的區域性教育程序和方案。也包括遠程教育程序、特殊教育和海外學生;并確定就業安排和教師的職業要求。
州和領地對私立學校的責任包括注冊、審核以及輔助基金支持。
3、澳大利亞政府的職責
澳大利亞政府給州和領地教育以及私立學校提供了很大的輔基金支持,并通過重點、目標項目、政策發展、全國性重大教育問題研究與分析來提供支持。澳大利亞政府也給學校內部的基層組織或者一些項目提供一些額外的基金支持來加速全澳大利亞原居民學生的學習效果。除此之外,澳洲政府還提供基金支持澳大利亞技術學院的設施。
澳大利亞政府的一個關鍵優先權是提供一個全國統一的學校教育體制,并在統一入學年齡、一些關鍵科目領域的國家統考、課程成績的統一和州際間學生資料傳送的公共信息系統等方面達成一致。澳大利亞政府還致力于給家長提供信息以便于他們在學習方面幫助學生。這個責任的關鍵包括給家長發送語言敘述的學生成績報告卡,成績卡會清楚地展示學生實際成績與目標成績以及班內其他學生成績的聯系情況。學校也被要求要匯報一系列的指標,比如:通過學校教育和學習成績反映出的學生職業傾向,學生主要課程成績,家長、老師以及學生的滿意程度。
澳大利亞政府優先提高師資質量,確立其專業地位和身份。一項重要計劃已經確立,澳大利亞教育學院的教學和學校領導為國家教育職業主體。它將發展教師和校長的全國統一標準,為教師訓練課程確立一個合格認證體系,開展關于教育質量的調查和促進教學的職業化。
二、教育的過程
1、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是小學一年級前的非義務兩年教育。幼兒園教育由各州和領地自行負責。
學前教育課程規定無論公立或者私人幼兒園都應對3歲到5歲之間的孩子提供學前教育。課程包括了幾個半天課程或學時等同前者的幾個整天課程。學前教育要反映出孩子們的興趣和有關交往、智力以及體制方面的需要。該階段的學習一般結合一下四方面:①學生的發展需要; ②用靈活的學習經驗來識別不同孩子的學習個性;③學前體驗; ④不同的發展速度。學前教育課程一般同時體現系統性和創造性個體活動。
2、預備教育和小學教育
預備年齡
學校教育開始于預備階段,也就是小學一年級之前的一年。學前班、幼兒園、托兒所等由各州和領地自行負責。
預備期教育持續一年,雖然屬于非義務性的教育,但是全國普遍實行。
預備期的核心是關于孩子的整體發展問題,這個期間的課程與小學課程著緊密聯系。在預備階段的學習是以學生自身技能為基礎,圍繞著識字、數學、物理以及個人與社會相處技能等方面。
小學
州和領地的小學教育持續6到7年時間。
小學前幾年,重點發展孩子們的基礎英語、識別能力、簡單計算能力、交往能力、健康以及創造性行為。
小學后面的幾年里,學生會更進一步發展其早年學習的技能,并接受英語、數學、社會學科、健康、科學、技術以及體育等方面的教育。
一些學校還提供樂器和外語教育。在大多數公立小學宗教課程為選修課。學習不取決于單獨記憶,還包括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調查研究能力以及反應判斷能力。學生通過教室學習、實際操作和實際生活經驗來發展簡單調查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小學期間,孩子們根據年齡分組,并由一個老師教所有的科目,但是特殊的科目如音樂除外。政府小學通常是男女合校的,但是許多私立小學是男女分校的。
對于小學教育過程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考核要求,并且不授予正式的證書。小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的基礎上與父母磋商以及老師推薦進入初中。所有的學生不需要經過特別的考試就直接升入初中。然而,一些特殊中學或私立學校有一個專門的入學考試。
3、初中
這部分內容包括了持續到10年級的初中教育。看其后的有關第11年到第12年的高中教育信息。
每學期學生通常要學習五門到六門課程。在初中的第一或第二年學生主要完成必修課程。在后來的幾年,除過一些核心課程,學生還可以選修一些課程。核心課程通常包括英語、數學、科學、社會環境、外語、科技應用研究、創造藝術、個人發展、健康和體育教育等。有些科目依據難度和深度分層次開設。
選修課程包括商業貿易、經濟學、計算機、音樂、國家經濟學、人文科學、演講與口才以及消費等方面教育。
初中的全部學習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如調查、實驗、評估等完成,而不是單純地記憶。學生通常要求完成學習并接受評估。然而,進入公立高年級通常是根據年齡,而不是通過考試。
初中老師通常只教授一到兩個科目,學生根據他們的課程時間表在流動教室上課。每天有若干個40到50分鐘的課時。
初中大多數都是綜合性的,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初中。這類學校提供課程傾向于學術方面或者一些特殊的領域如技術、語言、表演藝術、農業、運動、創造藝術等。
大多數初中學校都是男女合學校教育,但也有一些公立初中和大約三分之一的私立學校是單一性別教育。
中學分別提供初中課程和高中課程。轉貼于
4、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包括第11年和第12年的教育。在澳大利亞完成12年的教育就相當于完成13年的教育。順利完成12年教育的學生會獲得有關州和領地的高中教育資格證書,每個州或地方的資格證書的名稱不同。
下面是一個對12年教育程序的大體描述。
高中教育提供了幾種有助于學生未來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教育模式。這些模式是建立在學生前期的初中學習成績的基礎上,并提供了適合學生能力和需要的更廣闊的學習經歷。這些模式及其科目在每個州和領地有不同的名字。
5、國際高中畢業證書
許多澳大利亞學校提供了國際中學畢業證書(IB),或單獨提供或與地方12年教育課程聯合提供。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采用兩種模式在每年的不同時間通過最后考試;但是在首都地區學生要求兩種模式。雖然國際中學水平要求有一些高等學科,比如數學和語文很可能高于大多數州和領地的水平要求,國際中學畢業證書被認為是澳大利亞認可的12年教育資格證書。
6、大學錄取考試
學生通過高考在大學繼續接受高等教育。入學考試科目通常涉及對較高水平科目深入透徹的學習。學習課程包括一個詳細理論知識的發展和科目內容的理解。發展在解決問題、研究、調查、評價和鑒定或綜合分析方面的能力。同時也發展適用于學科領域的應用技能。
在一些科目領域比如數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實行分層次教學。但是在所有的州和領地大學入學科目成績結果表達通常相似,但是其范圍、名稱和和分類不同。
課程及其考核由州和領地的高級中學管理當局監督管理。課程要么由當局統一開設,要么由當局認可的私立學校開設。考核通過兩種方式:綜合各州統考和學校評估;校本評估。學生通常在所學科目領域中進行深入學習研究,因為高等計劃教育領域決定了其學習研究被限定在少數幾個學科領域。
7、其他的高級中學教育程序
在其他中學后繼續教育或職業學習的學生會接受一些專業課程的學習。這些學科的理論水平達到高中水平,但不會作為大學入學參考成績。
學生通過學習這些科目獲得了基本知識和對科目內容的大概理解,同時也獲得了交流、解決問題、調查、研究、評價和應用等方面的技能。這些學科要么由高級中學教育當局開設,要么由一些權威機構認可或批準的私立學校開設,實行校本考核。這些科目與技術和繼續教育學院或其他中學后繼續教育的入學考試吻合。
學生也學習一些特殊課程如音樂、舞蹈、藝術等。在有些情況下,這些特殊的課程被一些高等教育機構或其他中學后繼續教育機構所接受。
大多數州和領地也提供了學本課程來發展個人文藝方面或者其它個人技能。這些課程可能符合完成中學教育的要求,但不會成為進入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學院的參考條件。
8、學校的職業技術教育
高級中學實行的職業技術教育通常被認為是學校職業技術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在大學入學科目以外提供更多途徑來擴大學生的選擇。
學校的職業技術教育模式包括學校基礎上新學徒制模式和中學正規課程,以便于學生獲得州和領地的高級中學教育證書,同時授予學生由全國統一認可的澳大利亞學歷資格框架(AQF)下的職業技術教育資格。
大多數課程是處于澳大利亞學歷資格框架(AQF)一級和二級證書水平,一般多數大眾歡迎的招待行業、信息技術和商業服務。
澳大利亞政府通過澳大利亞教育科學培訓部((DEST)來支持學校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支持體現在對各州和領地和私立教育機構的學校和職業教育提供雄厚的資金。一些其它的基金提供給特殊的計劃,比如在貿易課程中附加職業前培訓的地方、附加的學校基礎上新學徒模式、澳大利亞工業職業顧問網絡以及澳大利亞技術學院的建設。
這些課程在校本完成或通過地方技術和繼續教育學院(TAFE)或其他注冊的訓練組織,以及地方的就業和商業服務機構完成。課程設置來源于澳洲培訓包項目或一些認可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
各州和領地在安排關于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在高中畢業證書和大學入學考試成績中的比重上存在很大差異。
三、學生成績的評估
在澳大利亞,學校學生成績評估主要由州、地方以及私立學校負責。另外,澳大利亞政府已經啟動全國統一的學生成績評估。因此,現在每年有一個全國范圍的,基于各州和領地測試的,有關學生3年、5年、7年在識字和計算能力方面的成績比較報告。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重要的新計劃已經開始籌備,這個計劃是關于發展第3年、第5年、第7年和第9年的學生在讀寫和計算能力方面的全國統一測試。讀寫和計算能力測試結果公布在有關學校教育的國家報告上,可以在教育、就業、培訓和青年事務委員會(MCEETYA)的網站可以看到。
在科技能力素質、公民責任與權力教育以及資訊科技溝通能力(ICT)素質方面還有一個統一的全國抽樣評估程序。測試一般在第6年和第10年(如科技素養測試就是在第6年)。這些評估一般三年一個循環,即第一次科技素養評估在2003年,第一次公民權利責任教育評估在2004年以及第一次資訊科技溝通能力(ICT)評估在2005年。抽樣評估的結果公布在有關專著上,并把重要結果的總結公布在學校教育的國家報告上。
1、初中教育的評估
除了上面提到的國家評估外,各州和私立的學校也有他們自己的評估。這些評估依據學校教育層次、評估的科目以及每個州與領地實施的政策不同而有所差異。
對第10年以前的教育,評估主要由每個私立學校的老師運用各種各樣的評估方法進行,這些評估方法包括基于學生個體或群體調查研究的計劃與分配、口頭語言表達、課堂測試以及課堂參與練習等。評估也可能包括全校性的考試。也可能實行全州或全地區性的統考。
2、高中教育評估
每個州和領地通過它的高中教育機構來制定其評估政策并監督11-12年級教育的評估。通常高中教育評估會確定大范圍的成績水平,涉及到知識以及對學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實踐分析技能等方面。
所有的州和政府應用多種評估方法,這些評估方法包括校外統考、校本評估、非校本評估以及校外定比測試等。
校外統考要求各州或者領地所有學習同樣課程的學生在一學年內或學年末參加同樣的考試。主要的目的是把州內所有學習同樣科目的學生成績排隊從而形成對比成績。校外統考由高中教育機構負責。
參考文獻:
關鍵詞: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
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高輟學率,澳大利亞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普通高中實行職業教育培訓,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高中職業教育培訓在澳大利亞已經取得很大的成效,成為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參加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人數已經達到了全國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總人數的30%。本文介紹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的最新概況,以期對我國的職業教育有所啟示。
一、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最新概況
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包括為高中提供的職業教育課程以及以高中為本位的新學徒制。自從1997年以來,澳大利亞全國范圍內參加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人數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2004年全國有211885名11、12年級的高中學生參加了高中提供的職業教育培訓,占所有高中學生人數的50%左右,是1996年參加此培訓人數的4倍。
1.政府支持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亞政府一直非常重視高中職業教育培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職業教育培訓
(1)法律上支持除《職業教育法》和《培訓保障法》之外,2003年澳大利亞政府同意修改1996年制訂的《工作場所關系法》,以減少企業與高中制訂職業教育培訓標準時產生沖突與矛盾,《工作場所關系法》的修改也將會為更多高中學生提供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的機會。
(2)建立職業技術學院為了讓更多的高中學生有機全接受職業教育培訓,澳大利亞政府2003年決定未來5年在全國范圍內建立24所職業技術學院,每年為7200名11、12年級的學生提供參加以高中為本位的新學徒制的機會。新建立的第一所技術學院將在2006年開始招生,2008年時24所學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國家機構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亞政府咨詢委員會同意建立一個國家機構,通過職業教育體系以關注高中職業教育培訓,解決學生參加職業教育培訓時遇到的困難和障礙。
(4)實行獎學金制為了進一步鼓勵學生參加高中職業教育培訓,提高他們參加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積極性,澳大利亞政府2005年首次決定為450名參加高中職業教育課程及50名參加以高中為本位新學徒制的學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獎學金。
從1997年起,澳大利亞開始加大對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資金投入。2005年,澳大利亞政府決定從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間投資大約101億澳元用來支持和擴大學校職業教育培訓,包括以高中為本位的新學徒制。另外,政府將與培訓機構合作,自2005年6月起每年為7000個提供以高中為本位的新學徒制的學校提供2590萬澳元,充分體現了政府對高中職業教育的支持。隨著對教育系統以及對學校職業教育培訓資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亞政府對提供職業教育培訓的學校以及學校的技術中心也提供了專門的經費,每年分別提供2130萬澳元和400萬澳元,用來改善學校職業教育培訓的設備。除此之外,澳大利亞國家培訓局每年也將提供2000萬澳元用來支持和擴大高中職業教育培訓,2006年時這個資金數目將會增加到4000萬澳元。
2.課程設置
截至2005年,幾乎所有的澳大利亞公立高中都開設了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7070以上的高中學生參加了職業教育培訓。在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課程的開設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一是行業、企業需要此類人才;二是此專業是學生感興趣的。根據以上要求學校主要開設如下職業教育培訓課程:商業、文秘、計算機、藝術、娛樂、體育、工程與礦業、建筑、紡織服裝、制鞋、社區服務、健康教育、銷售、第一產業、汽車、通訊、科學技術、制造業、設備、食物加工、金融保險等等。最受歡迎的職業領域有旅游與招待、商業與辦公、計算機等,占2004年培訓總人數的48%。
3.嚴格師資標準
在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師資標準與普通教育不同。職業教育師資既要符合國家規定的職業教育教師的標準(取得一定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師資格的要求。因此,各個高中在招聘職業教育教師時(包括兼職教師)都有一定的嚴格標準,例如:有3-5年的相關實踐工作經歷;至少獲得4級職業資格證書;受過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師資格證書等等。在澳大利亞,大部分教師是從企業中聘請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或者工程師,以兼職教師為主,只有少部分的專職教師。
4.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
澳大利亞2003年在《21世紀國家教育目標》中規定,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每一年級都要體驗職業教育,義務教育后的高中階段必須參加學校的職業教育培訓,并且把學校職業教育培訓作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學生必須通過職業教育培訓課程才能獲得普通高中畢業證書。
澳大利亞國家培訓局也做出了相關規定,職業教育培訓應該包括高中職業教育培訓,并且作為學生獲得高中普通教育證書的一個必要條件,學生通過學校職業教育培訓課程后,可以在澳大利亞資格框架之內獲得國家認可的VET(職業教育培訓)資格證書。根據澳大利亞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字顯示,2004年共有211885名11、12年級的學生參加了高中的職業教育課程,其中9%的學生獲得了職業教育培訓的三級資格證書(相當于熟練工人),65%的學生獲得了二級證書(高級操作員),18%的學生獲得了一級證書(半熟練工人)。
二、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的特點
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澳大利亞的高中職業教育培訓取得很大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1.課程實用性強,內容多樣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專業和課程設置是以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統一的證書制度為依據的。
學校所開設的職業教育課程是企業和學校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共同制定的,因此學生在高中所接受到的職業教育培訓與具體的企業有關,學生從中可以獲得具體企業的工作經驗,所學到的技術實用性強,畢業后有優先獲得工作的機會。另外,高中提供的職業教育培訓門類很多,例如計算機、商業與文秘、旅游與招待、機械制造、建筑等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進行選擇。
2.學分靈活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體系特別靈活,學生在高中學習的職業教育課程所修的學分不僅在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繼續學習時得到承認,而且在普通大學學習時也會得到認可,高中學習職業教育并不否認以后在學術性大學學習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亞,30%左右的高中學生畢業后升入大學,70%左右的學生進入TAFE繼續學習職業教育或者就業。澳大利亞培訓局規定學生在高中參加職業教育培訓所修的學分到TAFE繼續學習時也會得到承認,學生進入TAFE后可以按照原來的培訓模塊繼續學習職業教育培訓,一般學生進入TAFE學習職業教育培訓要3-4年的時間,而在高中參加過職業教育培訓并獲得證書的學生只需要2年時間就可以畢業,這樣就大大縮短了學生的培訓時間,為他們就業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這是高中職業教育培訓受到越來越多學生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3.培訓時間靈活
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國家,實行教育分權制,各州要求學生參加高中職業教育培訓的時間不同,塔斯馬尼亞島培訓時間最長,為387個小時,澳大利亞首都地區培訓時間最短,為112個小時。11、12年級的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參加以學校為本位的職業教育培訓課程或者以高中為本位的新學徒制。參加新學徒制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在企業里,每星期工作8-15個小時。假期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適當延長工作時間。
三、對我國職業教育培訓的啟示
1.在普通高中階段開設職業教育選修課,逐漸改變普通高中教育與職業教育脫節現象
近年來由于社會轉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對具有初中級技術人才的需求,高中教育不僅要為大學輸送人才,還要為社會培養具有高中學歷的初、中級技術人才。而我國現在高中偏重學術教育,高中的主要任務是為大學輸送人才。因此,在高中開設職業教育選修課,加強高中職業教育與企業的聯系,逐漸改變普通高中教育與職業教育脫節的現象,開設實用性職業課程,適合學生的需要。高中階段教育既要為高等教育輸送人才,也要為一部分就業的學生提供職業教育課程。
2.實行高中職業教育與高職院校學分互換制
目前,我國相當一大部分學生高中畢業后直接升入高等院校,繼續深造;如果學生在高中聽修職業教育課程的學分能夠在大學或者高職院校得到認可,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職業教育課程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職業教育培訓。
3.實行全國統一資格證書
澳大利亞政府規定對技能要求的各行各業必須持有職業教育培訓證書才能就業,即使是研究生畢業,也要在TAFE培訓半年,獲得職業教育培訓證書后才能就業,我國至今仍無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勞動部門,就業部門提供的證書不一樣,學生參加資格證書考試時也很迷茫。因此,借鑒澳大利亞資格框架體系,提供全國統一職業教育培訓資格證書,是吸引更多學生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一項好措施。
為進一步做好初中畢業學業考試與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切實發揮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對推進和保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作用,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現就我省2007年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及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堅持把初中畢業學業考試與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作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遵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要求,不斷強化新課程理念的實施與落實,加強管理,深化改革,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有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推動基礎教育持續健康均衡發展。
2007年,我省進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90個縣區的初中畢業生將面臨畢業和升學。對進入課改的初中畢業生,根據精神,初中畢業學業考試依據各科課程標準單獨命題;普通高中招生按照單列計劃、單獨招生的辦法進行。高中招生工作要按照學生學業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的“等級”進行錄取,切實改變將分數簡單相加作為高中招生錄取唯一標準的做法,進一步推進考試與招生制度改革。
對未進入課改學生的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依據各科教學大綱命題,高中招生工作原則上按照2006年的有關辦法實施。
二、考試科目設置、考試方式及時間安排
1.2007年全省統一組織的初中畢業學業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與化學、思想品德與歷史(思想品德和歷史與社會、思想政治與歷史),共7科5卷。
西安市蓮湖區、寶雞市陳倉區開設“歷史與社會”課,該科目與思想品德合卷,設“思想品德和歷史與社會”。省上將為其單獨命題并編寫考試說明。
各科目試卷滿分值及考試時間分別為:語文120分,時間為150分鐘:數學120分,時間為120分鐘:英語120分(其中聽力25分),時間為120分鐘;物理與化學120分(物理70分、化學50分),時間為120分鐘:思想品德與歷史100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60分,歷史或歷史與社會40分),時間為100分鐘。
思想品德與歷史(思想品德和歷史與社會、思想政治與歷史)實行開卷筆試,其他科目為閉卷筆試。
語文為一卷制,其他科目為兩卷制。
除省考科目外,其他科目的考試、考查,原則上隨教學進度安排進行。要盡量避免學生畢業時考試考查科目過于集中的現象,減輕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負擔。考查結果原則上不計入升學總成績,只作為衡量學生是否畢業的依據。
對非省考科目的教學,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指導和檢查。省教育廳將進一步加大對各地、各校的督查力度。
2.全省初中畢業學業考試時間為2007年6月23日至24日。各科目考試時間(北京時間)點擊查看:
英語聽力試題播放采用以廣播為主,磁帶為輔的辦法進行。在規定時間內,由陜西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綜合頻率衛星廣播AM693千赫、FM106.6兆赫同時向全省播放英語聽力試題。
各地要在擬設考點的學校提前試收上述陜西人民廣播電臺兩個頻率的節目。若收聽效果不好,請改用磁帶播放。磁帶播放試題的時間應與陜西人民廣播電臺同步,即于6月24日上午8:20播出提示語,8:30正式播出試題,聽力試題播放和考生作答時間為20分鐘。
各縣(區)務必在考前與當地廣播電臺、廣播站聯系,做好轉播工作,并調試好接收、播放設備。
3.對進入課改的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以分數閱卷、以等級方式呈現。學業考試成績分A(優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個等級。必要時,各等級下可設若干個二級等級,以便于高中招生時的實際操作(二級等級數不宜過多)。學業考試的C等級根據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確定,其他各等級的劃分標準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本地高中資源配置的實際情況確定。學業成績達到C等級以上(含C等級)為畢業要求。
4.體育考試采用體質健康測試方式,按照教育部評分(實施辦法另文下發)。對未進入課改的初中畢業生,按40分計入升學總成績:對進入課改的初中畢業生,體質健康測試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之中(具體辦法見附件1)。
5.繼續開展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加試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考核。對沒有進入課改的初中畢業生,實驗操作考核成績計入升學總成績:對進入課改的初中畢業生,實驗操作考核結果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依據之一(具體辦法見陜教基[2005]81號文件)。
6.根據《陜西省教育廳關于加強中小學科學計算器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陜教基[2006]50號)精神,允許考生攜帶規定型號的科學計算器進入數學、理化考場。
三、考試范圍及命題原則
考試范圍和要求以各學科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規定的必學內容和要求為依據。
命題的原則是:正確導向,重視基礎,強調能力,科學規范。
試題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取向,在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以能力測試為主導,注重體現科學態度與人文精神,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科學素養的考查,加強試題與社會實際、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聯系,增強試題的實踐性、開放性和綜合性。
要重視試題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在穩定整卷難度的前提下,調整試卷結構,保持適當的區分度。控制試卷長度,保證考生有充分的思考時間。
四、綜合素質評價
對進入課改的初中畢業生在進行學業考試的同時,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具體辦法見附件1。
五、高中招生錄取
普通高中、職業中學等學校的錄取工作由各市(區)教育局負責。普通中專招生錄取工作由省考試管理中心統一安排。具體錄取批次和辦法仍按2006年錄取辦法執行。
各地在制定普通高中招生計劃和組織招生時,應將優質高中招生計劃按10%以上比例向薄弱初中分配的辦法,以促進我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六、分工和職責
1.命題、制卷。省教科所根據以上原則和要求負責編制《陜西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2007年初中畢業學業考試說明(供進入課改的初中畢業生使用)》和《陜西省2007年初中畢業學業考試說明(供未進入課改的初中畢業生使用)》,并組織人員命題,負責全省初中畢業學業考試試題、答案及評分參考的印制和分發等工作。各市(區)應在考生報名結束后,及時將各類考生人數等情況報省教科所,按
規定的時間、地點,派員持市(區)教育局介紹信領取試題、答案和評分參考,并按每生5元的標;在交納命題費和試卷費。
2.閱卷與考試情況分析。閱卷工作由各市(區)組織實施。各市(區)應按照要求組織閱卷骨干人員參加省級培訓,同時做好對閱卷組全體成員的二級培訓。閱卷入員應以初中骨干教師為主。教研部門應參與閱卷,負責閱卷質量監測和試卷分析及總結工作,并按要求分別向省教育廳基教處和省教科所報送有關數據和材料。
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加強對我省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工作的研究,不斷提高試題質量和考務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視安全保密工作,切實保證我省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工作順利進行。
七、加強對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工作的領導
各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認識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加強領導,做好考試管理、教研等有關部門的組織協調工作。要結合本市(區)實際制定好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實施方案和考務工作細則。要嚴肅考試紀律,認真做好考生報名、考試、閱卷、錄取、試卷分析與評價等工作,切實落實安全保密措施,確保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各項工作順利實施。考試結束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根據學業考試成績給地區、學校和學生排隊或公布名次;不得向社會、單位和個人公布、提供課改實驗區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的原始分值。
八、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關于初中綜合素質評價。各課程改革實驗區必須從七年級開始實施。未進入課程改革的縣(區)也可參照執行。這一工作,一是要堅持實施,扎實推進;二是要總結經驗,不斷完善。
2.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應作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據之一,切實杜絕高中階段學校招生時將分數作為唯一依據的做法。
3.為保證閱卷工作切實按照新課程要求準確把握評分標準,保證考試的公正性和考試的信度、效度,應注意吸收市、縣教研員和初中骨干教師參與閱卷。各閱卷單位要對考試情況作出分析評價。
4.英語聽力考試是考查英語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一舉措對促進各學校完善教學設施,提高英語教學工作水平和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務必予以高度重視,應將英語聽力考試成績記入英語學科考試總成績。
各市(區)的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應報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備案。考務工作細則及在考試、錄取、評價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請及時報告省教育廳。
【關鍵詞】初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方法
1 農村初中學生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1)農村初中學校沒有上規模的圖書館、閱覽室,圖書種類少之又少。很多還是受捐贈的舊書,時代感不強,實用價值不高,親和力不夠,這無形中就大大影響了學生的閱讀面。
(2)學生閱讀興趣不濃。首先,由于相當數量的農村學生家長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對子女的課外閱讀采取敵對態度,他們視課外書為閑書,不許子女浪費時間在課外閱讀上。其次,教材內容缺乏“保鮮”力度,沒能適時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久而久之,學生“沒心機看書”,便是正常事。
(3)教師缺乏正確的閱讀指導。入選教材的文章大都是“名家”之作,容易給學生帶來“非名作不讀”的錯誤思想;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然左右著整個閱讀教學,把對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培養圈定在學校“圍墻”之內;教師的閱讀教學往往是單打獨斗,缺乏合作交流,學生的閱讀活動也處于放任自流和自生自滅狀態,這就大大挫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
2 提高農村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閱讀能力是綜合性很強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初中語文閱讀著重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探求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1)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注重積累。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成為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要把學生培養成讀書看報的良好習慣,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網絡媒體等,注重收藏佳作美文等圖書資料,向學生推薦好書,選擇合適自己閱讀的好書,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要求學生閱讀時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好讀書筆記,把精彩優美的片段和語句摘錄下來,博采讀物的長處,及時消化吸收,學以致用。教師還要經常與學生交流閱讀的經驗和感受,讓學生盡情體驗閱讀帶來的樂趣。同時,教師還要規定閱讀的數量。初中階段閱讀量應不少于100萬字,要求學生背誦優秀詩文的數量,應達到50篇以上。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附錄一的要求,每冊書需要閱讀的名著有3篇,整個初中階段需要掌握的名著就有18篇。這樣一來,再加上學校圖書館和閱覽室的圖書報刊,閱讀數量就有了保證。閱讀面廣了,積累多了,學生的文化內涵和底蘊也就豐厚了。
(2)創設閱讀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它對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習能力、健全人格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可是,讀書習慣的養成,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我們家長和教師共同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作為家長,應盡可能為子女購買一些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書籍,督促子女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作為教師,更應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使學生受到情感的陶冶。首先,把學生課外閱讀納入語文閱讀教學計劃,并給予一定的課時,以確保學生能有時間去閱讀課外書籍,從而達到培養其閱讀興趣的目的。其次,成立班級讀書角,讓學生捐書,由班干登記造冊,管理借閱,為學生讀書創造有利條件。再次,精心設計校園文化,讓校園里每一處角落、每一面墻壁、每一個櫥窗都充滿書香。再次,在注重課內閱讀的同時,還要不斷引入“源頭活水”,讓學生更多更好的受到課外讀物的激趣。最后,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成立課外閱讀興趣小組,開辟美文欣賞小專欄,舉辦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板報比賽等等,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讀書的樂趣。近年來,愛國主義讀書活動、中華經典詩文、感恩教育等系列活動,掀起了一股股讀書熱潮,這為學生的有效閱讀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3)加大閱讀指導力度,全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1)引導學生克服“非名作不讀”的錯誤思想。在現成的語文教材中,大多是“名家之作”,由于在有限的閱讀教學時間里,學生只局限于課本里的作品,不可能涉獵更多的讀物。為克服學生“非名作不讀”的錯誤思想,我們就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向他們介紹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讀物,幫助他們挑選淺顯易懂、饒有情趣的故事、詩歌、小說、散文等,是學生喜愛的東西,自然有興趣閱讀,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樹立新課改理念,提升閱讀課堂教學品位。《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們教師要緊扣新課程要求,樹立新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在研究提升學生閱讀能力之共性的同時,重視對學生個性閱讀差異的研究。在語文閱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再是照本宣科、“填鴨式”和“滿堂灌”,要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念和理解,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氛圍中,用自己獨特的閱讀方式,讀自己想要讀的東西,即在彰顯學生其主人地位中培養其閱讀興趣和能力。
3)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能力,提高學生欣賞品味能力。
對文章語言材料的整體感知,不僅要“入其內”,分析材料,點評內容,概括主題,品味語言,還要“出其外”,聯系寫作背景,綜合有關內容等等。只有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和閱讀訓練,才能使學生有較高的立足點與廣闊的視野,才能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才能準確地掌握文章主旨,并深刻體會作家的情感世界和語言風格。以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為例,前期作品多寫閨怨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傷感。她的《如夢令》(語文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妙語天成,凄婉而又含蓄,被譽為千古絕唱。這首詞從一般性敘述開始,轉入到一問一答,問得尋常而有情,答得自然而極巧,然后是設問和慨嘆,層層深入拓展。該詞采用的是寓情于景,借物抒情,表達作者對青春的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懷。李清照的另一首詞《漁家傲》(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寫的是夢境。上闋一開篇,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下闋借回答天帝的問話,直抒胸臆,感嘆自己空有才華,雖辛苦求索,終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路長”、“日暮”寫出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感受。“謾有驚人句”流露出詞人對現實的不滿之情。詞人最后表示,要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奔向神山,尋求幸福,意境壯闊,想象豐富,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果能夠這樣深入淺出的感知和品味文章,那么,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一項長期艱苦的的工作。只有對學生不斷地激發閱讀興趣,拓展閱讀面,加大閱讀指導,才能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語文閱讀能力才得以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關鍵詞]歷史;激趣;放手;閱讀;激活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13008401
歷史是一門基礎性的人文學科,是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史觀的學科。但是在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這一作用往往被忽視,許多教師和學生認為歷史只是一門讀讀背背的學科,沒有能夠發揮歷史學科應有的作用。由于歷史知識內容繁多,教師在課堂上一般只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課本上“動腦筋”“活動與探究”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題目,更多的是以直接告知所謂的標準答案,代替學生的思考。而學生的學習同樣也反映出功利主義思想,一味要求教師給出標準答案,然后去讀去背,與考試無關的內容,根本不想去了解。這樣學生考試時雖然能夠回答出標準答案,但往往不是自己思維的結果,不是自己內心情感的真正反映,一旦考試過后,他們就會把這些答案拋諸腦后。這也正是學生不能從歷史中學有所得的真正原因。
那么,怎樣才能發揮歷史課程的作用,讓三維目標真正落到實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呢?筆者就自己的教改實踐提出一些看法。
一、激趣,課堂“活”之源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歷史教材的文字表述一般偏重于敘述,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照本宣科,就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如果能在教學中插入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故事,則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中來。筆者的做法一般是:以故事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眼球;或在教學中插入相關故事,如在介紹林肯、羅斯福等人時介紹與他們有關的故事,使學生既可以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也可以學習這些偉人身上優秀的品質。
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再現歷史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對于古代的一些科技發明,學生可能會感到比較枯燥,教師可以通過三維動畫或借助PPT等形式,讓這些發明更加直觀可感,使學生不再覺得學習內容枯燥乏味。
二、放手,課堂“活”之魂
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沒有主動參與教學,更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教師舍不得放手,亦或不敢放手,擔心放手之后會影響課堂教學順利開展,把時間都浪費了。教師之所以有此擔心,根源還是不相信學生,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他們不知道,講過的知識學生還不會,并不是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強,而是沒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所以效率不高。如果教師能放手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角,那學生的學習效率一定會提高,而且經過自己主動體驗得到的知識,印象和感觸都會更加深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也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堂一定不會沉悶,我們一定會看到更多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開發,個性得到張揚,思維得以拓展。因此,我們歷史教師都要學會放手,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這是歷史課堂“活”起來之根本所在。
三、讀,課堂“活”之路
閱讀,尤其是課外閱讀往往被當作是語文學科的事。其實,學習歷史也需要課外閱讀。眾所周知,歷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而初中歷史教材卻只有薄薄的六本,很多內容沒有介紹,知識銜接得不好,跳躍幅度太大,有時學生確實很難理解,只能死記硬背,被動學習。這種情況下,讓課堂“活”起來只能是一句空話。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初中地理;教學
隨著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將逐漸成為教改的主陣地,而具備良好操作性的多元智能理論,則成為了支撐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在促進多元智能理論與初中地理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注重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筆者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初中地理教學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景,將地理學科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建立起個性化的地理課堂教學。
一、多元智能理論
所謂智能是指文化環境或社會環境下判斷和評價個體解決難題能力、生產創產品能力的標準。多元智能理論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第一,與邏輯相關的數理智能,具體指個體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運算能力;第二,與言語相關的語言智能,特指個體理解語言能力、運用語言的能力;第三,身體運動智能,主要是指個體對自身身體能力的運用,具體表現是個體對身體的良好控制、根據具體事件做出準確身體反應和合理運用身體進行情感表達;第四,與音樂相關的節奏智能,指人體表達能力、記憶能力、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第五,與視覺相關的空間智能,指個體記憶能力、空間關系辨別能力;第六,人際交往智能,主要是指個體體現出的與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根據別人的情緒、情感和意圖做出有關反映。
二、多元智能理論與初中地理教學相關性分析
1.多元智能理論與地理教學目標的相關性
由于初中地理教學的具有多種多樣的課程標準,為此在地理教學中可以根據課程標準對每一條目標進行詳細分解,并根據分析的結果制定相應教學目標,從而發現多元智能理論與地理教學目標的相關性。為了深入探析多元智能理論與地理教學目標相關性,筆者以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中的《中國的疆域》為例,按照《中國的疆域》一節的教學要求,讓學生對中國疆域圖進行學習和辨別,將我國主要島嶼、海峽、鄰國等標注在我國疆域空白圖上。根據此教學目標,可將課程標準分解為熟練運用中國疆域圖和通過疆域圖辨別相應位置,此過程鍛煉了學生的空間智能、自然觀察智能、言語――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
2.多元智能理論與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的相關性
筆者針對“可以利用地圖對我國地理位置及其特點進行講解”的教學目標,從培養空間智能、自然觀察智能、言語――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等方面,根據湘教版地理教材提供的內容進行教學。比如針對地理教材提供的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圖、活動題和相關文字說明等內容,學生應以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圖作為學習重點,通過對此圖的學習,掌握中國位置,并總結中國位置特點。
三、多元智能理論對初中地理教學啟示
1.轉變傳統教學思想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和知識對其以后的生活和生存具有積極作用,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傳統教育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能再單純為了應對考試而重視相應學科學習。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認識到地理知識對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性,根據學生個體智力情況采取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獲得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2.教師應采取多樣化教學策略和手段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此階段的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抽象思維,能夠從多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但在其認知過程中仍以具體思維為主的現狀。比如通過借助多媒體演示麥哲倫環球航,或通過小知識競賽形式,向學生詢問麥哲倫航海的起點和終點在哪里,以及拓展其他實例來證明地球是球體。
3.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的理論知識,初中地理教學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開展個性化教學,實現學生智力的全面發展。另外,教師要積極開展各類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興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使其將所學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比如為了培養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教師可以制作我國行政區模板,開展我國行政區拼圖游戲;通過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籍貫、家鄉特征、自然環境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智能;還可以為學生安排介紹個行政區名稱來歷、劃分依據的課堂作業,實現學生語言智能的提升。
四、結語
多元智能理論以其全新評價觀、智力觀和良好操作性的獨特優勢,成為促進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對基礎教育改革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在促進多元智能理論與初中地理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與教學實踐充分結合,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景,注重對學生空間智能的開發,將學生空間智能發展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標準。
參考文獻:
[1]侯曉倩.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初中地理教學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