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能礦產業投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礦業經濟發達
為我市礦產資源大縣,礦業經濟發達,尤其是鎢產業具有資源儲量大、采選技術成熟及精深加工產業鏈較長等三大優勢,其中“章源鎢業”鶴立“鎢都”,已在深圳正式上市,耀升鎢業也正在醞釀上市。
(二)受交通制約,非金屬礦產開發一度滯后
但由于地處山區,原來一直交通不便,致使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嚴重滯后,特別是非金屬類礦產資源,由于其礦產品運銷所占生產成本比例大,受交通運輸條件影響,縣的非金屬類礦產開發利用一直處于“小打小鬧”的初級開發或未開發狀態,有待進一步加大投入,進行規模化開發利用。
(三)交通逐步完善,非金屬礦產開發條件成熟
通過近幾年的新農村建設,境內縣-鄉公路網健全,且基本完成村村通水泥路,路況極大改善。贛豐線、崇康線均已改造完成,貫穿境內的“廈蓉高速”即將建成通車,鄉際、出縣交通的日趨便捷,非金屬類礦產開發及深加工條件逐步成熟、優化。目前,已有廣東東莞客商投資興建了“聶都豐寶源礦業有限公司”開發細坑硅石礦資源,進行硅粉加工,產能已達硅粉1萬噸/年,并正在物色新的場地擴大生產規模。更有廣東東源鴻安礦業計劃投資開發龍歸硅石礦。
二、硅石礦產資源儲量、開發利用現狀及發展遠景
硅石(quartzstone)是脈石英、石英巖、石英砂巖的總稱。主要用于冶金工業用的酸性耐火磚。硅石礦廣泛用于玻璃、耐火材料、陶瓷、鑄造、石油、化工、環保、研磨、建筑材料等行業。質純者廣泛用于無線電工業、超聲波技術及現代國防和尖端技術,純的石英巖具有旋光性和透過紫外線性能,可制造各種光學儀器和醫療用的石英燈等,也是制造金剛砂(碳化硅)的基本原料。近年來,由于硅產品應用更加廣泛,硅產品市場規模逐步增長,帶動了硅材料需求的增長。作為地球上含量僅次于氧的最豐富的元素之一,硅對我們來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考慮到成本問題,目前技術條件下真正能被我們開發利用的高質量硅礦依然稀缺。因此,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提高深加工水平,促進硅礦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將成為硅礦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縣硅石資源儲量情況
我縣硅石礦分布較廣,查明的硅礦區有6處,主要分布在聶都鄉(3個礦點)、豐州鄉(2處)、鄉(1處);查明資源儲量較多,約2532.8千噸,并且遠景儲量大(約5億噸),因現有硅石礦區勘查程度較低,特別是聶都細坑硅石礦區和龍歸硅石礦區,所計算儲量的面積和深度僅占其小部分,我縣硅石遠景儲量應該超過5億噸;且礦物有用組分高,SiO2品位均在98%以上,但高品質硅石相對較少,大多需經脫鐵工藝處理。
(二)開發利用現狀
我縣目前已設置硅石采礦權3個:聶都豐寶源礦業有限公司細坑硅石礦、聶都下洞孜硅石礦、聶都內茶坑硅石礦。另有擬待掛牌出讓采礦權3個:龍歸石英礦區、豐州2個滅失采礦權。
截止目前只有聶都細坑硅石礦正常生產,年產硅粉約7~8萬噸。聶都內茶坑硅石礦和聶都下洞孜硅石礦,由于開發加工技術薄弱、前些年市場行情不佳及業主資金困難,已多年未生產。
(三)加工企業現狀
工業硅的加工廠有2個,其中豐州加工廠生產能力為工業硅1400噸/年,思順加工廠為1000噸/年。
(四)發展遠景
我縣硅石資源儲量豐富,并具有二氧化硅(SiO2)品位高,易開采的特點。目前雖有3家硅礦山,但由于企業小,資金、技術薄弱,開發利用率尚低。僅有聶都豐寶源礦業細坑硅石礦1家在生產,還因遭遇2009年“7.3”洪災,加工廠房設備及采礦場受到嚴重破壞,2010年底才逐步恢復生產,產量一直較低,也只是生產微硅粉。
針對目前我國市場硅石礦市場前景良好,供小于求的現狀,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促進硅礦產業化發展。建議:一是加大勘探資金投入,提高硅礦資源儲備。加大對硅礦資源地質勘查力度,盡快實現硅礦后備資源儲量持續增長,提高可供程度。二是建設硅礦產業園區,筑巢引鳳發展硅產業。以豐州,文英、、聶都等鄉鎮硅礦資源為基礎,在交通相對便捷的贛崇高速公路文英或關田出口附近建設工業園區,引進有實力的硅礦采選加工、冶煉一體化企業,建設年生產能力50~100萬噸的光伏產業上游產品—超白石英砂、硅微粉等硅原料,石英板材和普通玻璃原料基地。三是大力發展硅礦加工產業,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形成扶優扶大的激勵機制,將我縣硅礦資源配置給有資金技術實力、并在就地開發硅礦深加工的企業,鼓勵其加大技術研發、精深加工設備投入力度,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提高硅礦產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推動我縣硅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
(五)近期發展目標
在進一步查明我縣硅石礦產資源的基礎上,根據硅石品質適于開發產品方向,再做我縣硅工業發展規劃。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制定全縣硅礦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聘請有資質單位和權威機構與我縣相關職能部門組成工作組,到硅石資源開發利用成功的地區進行考察學習,借鑒他們的先進經驗,對我縣硅產業發展進行深入的調研規劃。全面掌握產業發展現狀,認真分析優勢與不足,提出培育我縣硅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主攻方向、總體目標和產業規劃。
(二)加大硅石礦產資源勘查力度。針對我縣硅石等非金屬資源勘查程度低,目前已組織實施了對龍歸硅石礦區開展硅礦資源詳查工作,建議豐寶源礦業有限公司對聶都細坑硅石礦區開展詳查擴儲工作,以提高我縣硅礦資源儲量,為大規模開發利用提供儲量依據與資源保障。
(三)加大硅礦資源開發的招商引資力度。要充分利用我縣硅石礦產資源優勢,大力宣傳硅礦產業前景,提高社會對硅礦開發利用產業的認識,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到硅礦產業中來;包裝一批硅礦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加強對外宣傳推介,“筑巢引鳳”,借助外資和民資做大做強非金屬礦產業。
(四)加強項目引導,扶持提升非金屬優勢產業循環發展。我縣硅石等非金屬礦產還處于初加工階段,深加工、科技含量高和具有規模效應的企業幾乎沒有,限制了產業的發展。因此,政府應在招商引資準入、財政稅收方面加強引導,集中財力扶持硅礦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支持強化硅礦產業結構,提高硅礦深加工水平,促使硅礦產業循環發展,由“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轉為“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從而在節約、集約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產業價值。
(五)提高硅礦精深加工水平,向規模化和產品精細化發展。目前我縣非金屬礦行業大多以初加工為主,甚至直接出售原礦,對礦石的功能、價值幾乎完全沒有進行開發,仍然處在“一流的資源,二流的產品”發展階段,仍然“捧著金碗要飯吃”。因此,我縣非金屬礦行業亟需提高產品精加工能力。要提高我縣非金屬礦行業精加工能力,首先應改善選礦技術、加工工藝,鼓勵和支持企業提升精深加工技術和應用水平,從而提高非金屬礦的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應該扶持具有技術、資源和市場優勢的大企業,讓他們借助自身的優勢,應對市場需求,作細膩的前瞻性的部署和投入,不斷地向市場提供使客戶放心、可心的產品,并且以先進帶動后進,改變行業內缺乏自主創新手段和機制的現狀。
四、廣東東源鴻安礦業相關投資意向簡介
(一)公司簡介
縣政府擬引進廣東東源縣鴻安礦業有限公司落戶進行硅石資源開發利用和深加工,該公司目前在廣東省東源縣柳城鎮擁有石英礦采礦權,從事石英礦開采和石英砂加工,其產品廣泛應用于光伏玻璃、人造石英板材、陶瓷原料、日用化工、電子硅微粉等。
(二)投資意向
該公司計劃先期對縣龍歸石英巖礦區開展資源詳查工作,如查明該處可利用資源量達到200萬噸,掛牌競取得龍歸石英巖礦采礦權后,擬在投資3.5億元,建成占地300~400畝,年生產能力40萬噸硅礦加工企業。
(三)產品開發意向
1、超白石英砂和石英玻璃砂:采用負壓式球磨機自磨、布袋除塵、顆粒分級方式加工超白石英砂。年產超白石英砂20萬噸,產值1.3億元,創稅收1690萬元;年產硅微粉10萬噸,產值6500萬元,創稅收840萬元;年產石英玻璃砂6萬噸,產值1800萬元,創稅收230萬元。為更好利用礦產資源,將加工后可棄的尾礦,采用先進生產設備,加工成副產品,年產尾砂4萬噸,產值400萬元,創稅收50萬元。整條生產流程均采用污水循環使用,做到無污染零排放。
2、人造石英板材:利用石英砂、石英粉、樹脂、固化劑進行沖壓、拋光等工藝,年產石英板材50萬平方,產值2億元,創稅收3000萬元。
預計年產總值可達4.17億元,創稅5810萬元。
該公司將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客戶資源優勢,積極引進國內、韓國、美國等地有實力的客商前來投資發展,延伸硅礦(石英)產業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四)工作進展情況
1、2012年11月19日我局已向市礦管局申報了《關于重新啟動掛牌出讓縣鄉龍歸石英巖采礦權項目的請示》。
2、2012年11月23日東源鴻安礦業有限公司與省地礦資源勘查開發有限公司分公司簽訂縣鄉龍歸礦區石英巖詳查協議書。
3、省地礦資源勘查開發有限公司于2012年12月3日已將勘查設備運至礦區,工程預計打兩個300米的鉆孔,預計礦體長度700米,寬70米。
4、2012年12月22日,鉆孔設備已架設安裝完畢,第一鉆孔開鉆打孔,鉆孔沿山體向內傾斜打孔,預計300米可打穿礦脈,按目前每天可鉆7米的速度,預計43天完成第一個鉆孔。
一、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礦產資源的制約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取得了持續、高速增長。在進入21世紀后的幾年內,中國經濟取得了年均增長10%以上的成就,逐漸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分析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關鍵制約因素,筆者認為最為迫切、最為嚴峻的制約因素是礦產資源供給與經濟增長不相適應的問題,這種不適應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深層次的、具有深遠影響的矛盾。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鐵礦石消費國和進口國、第一大有色金屬消費國、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
在石油方面中國自1993年首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石油進口量逐年遞增1000萬噸左右。2004年原油進口達1.227億噸,比上年增長34.8%,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2007年共進口石油1.85億噸,比2006年增加進口1648萬噸。石油對外依存度(凈進口量/總消費量)也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對外依存度從2002年的32.8%增長到2007年的50.5%,石油對外依存度早就超過了30%的國際公認警戒線。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對鐵礦石的需求旺盛。2007年鐵礦石進口量與2000年相比增長了4.47倍。與進口量相對應的是礦石的對外依賴問題,2000年中國鐵礦石自給率為66%,到2004年降到47%,目前中國的國產礦自給率基本保持在48%左右,仍有52%的鐵礦石要依賴進口。中國自2004年參與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以來,從2005—2008年,世界鐵礦石價格分別比上年上漲71.5%、19%、9.5%、65%。由于進口價格與進口量雙雙增長,中國鐵礦石進口額出現連續的高速增長,2004年進口額增幅達到了161.77%,2001—2007年7年間平均增幅達到了62.5%。上述數據分析顯示,中國鐵礦石無論是從凈進口量、進口額還是從對外依存度角度分析,國內鐵礦石產能供給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呈現出嚴重短缺的態勢。
在有色金屬方面,中國每年要大量進口銅、鉛、鋅等礦產資源,表1顯示了2005—2008年中國精煉銅、精煉鉛、精鋅的各年缺口情況,三種有色金屬中除鋅缺口逐年減少外,其他兩種有色金屬缺口都在逐年擴大,2008年精煉銅缺口達到144.1萬噸,占當年消費量的28%。而同年的精銅礦進口量占世界總進口量的21%,位居世界第二,精煉鉛的缺口達到203萬噸,占當年消費量的64%。
通過上述數據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判斷:中國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國內供需缺口逐年加大,進口量和進口額不斷上升,對外依存度不斷加大,呈現出短缺態勢,巨大的資源需求與日益緊張的資源供給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嚴峻挑戰。
二、中國礦產資源短缺的階段性成因
礦產資源問題應從歷史的宏觀角度分析,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當前中國所處的工業化發展階段。本文采用國際上衡量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三類通用指標來分析,即:錢納里的人均GDP標準、產業結構標準和就業人口比例標準。按照錢納里人均GDP標準,中國自1997年人均GDP達到562美元(1970年美元),開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中期階段的起點是人均GDP標準為560美元)。依據產業結構標準,中國農業產值比重在1993年降到19.7%,依據該標準,中國于此時開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中期產業結構標準為農業比重由20%降到10%)。依據就業結構標準,工業化中期第一階段的三次產業比例標準為43.6∶23.4∶33;與此標準最接近的是中國2007年的三次產業就業比例,該比例為40.8∶26.8∶32.4,考慮到中國二元化社會結構和農業人口比例基數偏大的因素,中國工業化依據三次產業就業比例標準分析,中國工業化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第一階段完成,工業化中期第二階段正在進行之中。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判斷:中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現在仍舊處于“工業化中期”。
回顧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路徑不難發現,占全球人口不到15%的英國、德國、美國等40多個國家完成了工業化。這些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消耗了全球已探明能源的70%和其他礦產資源的60%。總結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基本規律可以概括為:經濟高增長以礦產資源能源的高消耗為代價。以日本為例,利用人均GDP指標可以判斷,中國目前工業化進程相當于日本20世紀60年代末的水平。
為了進一步分析中國進入工業化中期后,礦產資源需求與經濟增長間的內在規律,需要借助經濟學上的彈性的概念。在此,引入礦產資源需求彈性的概念,即經濟增長1%所必須的礦產資源消費增加的百分比。下面分別測算中國的能源需求彈性、有色金屬需求彈性和鐵礦石需求彈性。
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外生變量,以能源需求量為內生變量,建立能源彈性系數模型,E=C1G?詛1或者lnE=lnC1+e1lnG。E表示能源需求量(萬噸標準煤),C1表示常數,G表示國內生產總值,el表示需求增長彈性。從《中國統計年鑒》上獲取自1990—2007年的能源需求與GDP數據,對GDP數據利用價格指數調整為不變價值,然后取對數代入模型,利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模型lnE=6.577+0.536lnG。該模型的R2=0.926,說明可以通過模型整體檢驗,參數t值為17.41,系數t值為14.12,說明參數均可通過檢驗。模型顯示,1990—2007年17年間,中國平均能源需求彈性為0.536,即經濟增長10%需要能源消費增加5.36%。
采用同樣的思路,分析有色金屬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敏感程度,引入金屬需求彈性的概念,即經濟增長1%所需的有色金屬需求增加的百分比。可以得到能夠通過檢驗的模型:lnK=-6.867+1.347lnG。說明中國1990—2007年17年間有色金屬的平均需求彈性為1.347,即經濟增長10%需要有色金屬消費增加13.47%。
對鐵礦石需求彈性的分析采用列表方法,如表2所示,鐵礦石需求彈性自2001年起逐年上升,上升到2005年的峰值1.92后迅速下降,到2008年,鐵礦石的需求彈性降為0.25,計算8年間鐵礦石需求彈性的平均值為1.14,即經濟增長10%,需要鐵礦石消費增加11.4%。說明中國經濟在此階段對鐵礦石的依賴程度由極強逐漸變弱,但是總體依賴程度較高。
綜上所述,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進入工業化中期后,經濟的高速增長產生了對礦產資源的剛性需求,這一經濟規律曾經被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所證實,同時,中國經濟數據也證實了這一規律的存在,進而揭示出當前礦產資源短缺的深層次原因。
三、中國礦產資源短缺的結構性成因
根據研究的需要,需要從產業結構角度界定高消耗產業,顧名思義,高消耗產業指在國民經濟中礦產資源消耗比較高的(產業)行業,可以從宏觀和中觀兩個層面進行界定。
宏觀層面上,以2007年能耗為例,工業能耗為190167萬噸標準煤,占全年總能耗的71.6%,界定為高耗能產業無可非議。由于建筑業在經濟中的比重相對較低(占GDP的比重在5.5%左右),故把建筑業放到中觀層面進行分析。中觀層面上,石化行業能耗占2007年總能耗的16.6%,黑色金屬行業能耗占總能耗的18.48%。電力、煤氣及水生產供應業占全年總能耗的7.16%,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能耗占全年能耗的7.77%,建筑行業消耗大量的鋼筋、水泥等礦產資源,上述行業可以從中觀角度劃歸為高消耗產業。
(一)工業平穩增長對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起基礎性支撐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施了一系列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措施。對經濟結構進行系統調整,放慢重工業的增長速度,加快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三次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從三次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作用分析,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總體呈下降態勢,第二產業的貢獻率基本也呈下降態勢,但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為穩定,自1990—2007年,工業貢獻率基本維持在45%到62%,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基本呈上升趨勢。從工業貢獻率與GDP增長率對比關系中(見圖1)可以發現,工業貢獻率曲線與經濟增長率曲線走勢幾乎完全一致,當工業貢獻率比較大時,經濟增長迅速;當工業貢獻率比較小時,經濟增長緩慢;工業貢獻率呈現較大波動時,經濟增長也呈現較大波動。通過計算,工業貢獻率和經濟增長率兩組數據的相關系數為0.939,說明兩者整體上具有正相關關系,工業貢獻率與經濟增長率變化趨勢一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對經濟增長起基礎性支撐作用。因此,盡管工業消耗礦產資源巨大,但我們想要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必須保持工業增長的穩定性。
(二)中觀層面上:經濟對高消耗產業具有結構性依賴
從中觀層面考慮,高消耗產業包括石化行業、黑色金屬采礦與冶煉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建筑業和交通倉儲郵政業。為了分析這些行業對經濟的影響情況,從《中國統計年鑒》上搜集2007年數據。石化行業、黑色金屬采礦與冶煉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全行業增加值數據不易得到,行業數據使用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數據。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數據為全行業2007年增加值,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57305.6億元。利用上述基礎數據進行統計后顯示(見表3)這些行業增加值在當年GDP中所占份額平均在5%左右,合計份額為25.4%。說明高消耗產業對經濟增長作用舉足輕重,直接影響力在1/4以上;同時,這些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其他行業和人民生活直接、間接影響力強。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判斷:我國經濟對高消耗產業具有較強的依賴關系。
四、礦產資源短缺的制度性成因
(一)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使得中國經濟對礦產資源具有結構性依賴
建國初期,中國確立了“重點發展重工業”的戰略,這一戰略對當時構建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生產能夠滿足國內需要的工業產品,解決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所需要的物資非常必要。但是,由于指導思想上的偏差和體制方面的原因,中國工業發展片面強調重工業的發展,在重工業內部又片面強調“以鋼為綱”,輕、重工業比例出現了嚴重失衡。到1978年,工業總產值中輕、重工業比重達到43.1%和56.9%。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對工業結構嚴重重型化的傾向進行了調整,到1995年,輕、重工業比例調整到了47.3∶52.7。但是,隨著產業升級改造,開始由消費品加工主導型結構逐步向重化工業主導型結構轉變。到2008年,輕、重工業比重分別為28.9%和71.1%。因此,在中國,重工業的發展一直都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更是中國資源高消耗增長模式的深層次原因。
(二)國內礦產品價格偏低造成對礦產資源的過度需求
中國很多重要礦產資源的價格由國家控制,通過國家定價和壟斷經營,礦產品價格被壓低,造成上下游產品價格的剪刀差,降低了下游產業主要是制造業的生產成本,這一過程造成了礦產資源價格的長期扭曲。這是一種不完全的資源價格體系,既沒有反映礦產資源的供求和稀缺狀況,也沒有把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環境成本納入企業核算。資源價格低廉必然導致下游企業對礦產資源的過度需求,從而使得本來已經短缺的礦產資源供給日益緊張。
(三)以GDP為核心的干部考核體制促使地方政府短視開發
地方政府在以GDP為核心的干部考核和激勵機制下,極力謀求地方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不需要站在國家宏觀和長遠的角度來審視投資決策;也不需要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可以使地方政府的投資行為企業化,單純追求短期局部利益,而且可以控制轄區企業的投資方向和投資規模,使之更加有利于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最大化或地方政府任期內“政績”的最大化。對于礦產資源為主要經濟命脈的省(區)而言,很多地、市、縣、鄉甚至省一級政府,普遍存在過度開發礦產資源的情況。
(四)礦產資源法規滯后造成管理上的困難
自1986年,中國頒布《礦產資源法》后,相繼出臺了《礦產資源稅暫行條例》和《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1993年)、《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1994年)、《礦產資源法》(1996年修訂)、《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1998年)、《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1998年)、《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1998年)、《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02年)。由此逐步形成中國礦產資源管理的法律體系和制度框架,基本解決了礦產資源管理有法可依的問題。
當前,中國在礦產資源立法和執法特別是在礦業權市場、礦產資源稅費制度、礦產資源開發監督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在礦產資源能源管理實踐中,礦業投資者的利益、礦山企業的利益與國家代表的公眾利益的界限往往并不清楚。另外,《礦產資源法》第六條卻明確規定“禁止將探礦權、采礦權倒賣牟利”,這一帶有傳統計劃經濟色彩的規定將礦業權的二級市場劃入,限制了市場機制在探礦權和采礦權流轉過程中的作用,顯然不利于礦產資源的有效配置。再有,礦產資源能源稅費制度存有缺陷。現行資源稅被界定為既體現資源有償使用,又調節資源級差的稅收,要發揮稅收與收益分配兩種功能。這不僅與稅收的基本原理相悖,而且混淆了稅收與資源資產收益的界限,容易造成資源稅費制度的混亂與重復,影響稅費各自功能的發揮。從計稅依據方面看,資源稅以銷售量為課稅依據,納稅人開采和生產應稅產品自用的,以自用數量為課稅依據。這種計稅方式使得資源稅應稅額的征收與礦產資源銷售價格脫鉤、征收稅額多少與礦產品市場價格變化及礦山企業的盈利也沒有關系,直接造成鼓勵企業和個人對資源的無序開采、采富棄貧,造成大量資源浪費。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資源短缺是相對需求而言的,造成礦產資源供需不均衡狀態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增長速度過快。誠如前文分析,礦產資源需求增長的深層原因是多方面的,核心因素有——階段性成因、結構性成因和制度性成因。要從根本上緩解礦產資源的短缺問題,也要重點從需求角度分析。筆者認為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對礦產資源的關注需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礦產資源既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又是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資源。中東石油問題引發的戰爭硝煙至今未息,石油等戰略資源的國家儲備制度日臻完善,資源能源類跨國公司全球擴張,都顯示出發達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控制與爭奪。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具有剛性需求,未來必然會在礦產資源方面與發達國家進行艱苦博弈,因此,對礦產資源的認知與關注必須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第二,要下大力氣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決摒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上上下下的共識。但是,本文分析顯示,目前我國對高消耗產業的依賴程度不但沒有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高消耗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仍在增強,甚至消耗很高的電解鋁、煉鋼和水泥等產業的投資還在增長。由此可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將是未來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第三,要理順資源類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扭轉礦產品價格過低的局面。盡管礦產品實行低價格可以降低下游企業的生產成本,可以增強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但價格過低會引起對礦產品的過度需求,不利于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要把握時機,對礦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進行改革,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調配礦產資源,并在價格中體現出資源使用的社會成本。
一、提高對礦業、電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礦業是全州工業體系中最大的產業,是州委、州政府確定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我州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撐和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電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是工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年,全州限額以上礦業限價工業產值為7.95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6%,實現稅收9383萬元,占全州財政總收入的12.4%。電力現價工業產值為3.78億元,實現稅收3674.5萬元。礦業和電力行業的發展,促進了全州經濟社會的發展。
我州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礦種齊全,金屬種類繁多,經濟價值高,與全國、全省相比,綜合優勢明顯。已探明和發現的有黑色、有色、稀貴、廢金屬、煤等11類70余個品種。銻、錫儲量分別居全國第二、第三位;錳儲量居全國第八位;鋁、鎵、銦、水晶、沸石儲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州礦業潛在價值在2000億元左右,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品只有26種,潛在價值尚未得到完全釋放。此外,還有低成本利用礦產資源的獨特區位優勢。同時水能資源也很豐富,開發條件好。全州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23萬千瓦,可開發量200萬千瓦。目前,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只占可開發的11%,可開發潛力還相當大。豐富的水能資源,對礦業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而豐富的礦產資源也為水電開發提供了市場。礦電結合發展,既可開拓電力市場,又能降低礦產品成本,提高礦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兩大行業可以相互促進,同步發展。
二、電力裝機和用電預測
(一)電力裝機預測
年末,全州已建成電站57座,總裝機容量22.14萬千瓦,總發電量為11.7億千瓦時。現已開工和即將開工建設的電源點有10處,裝機31.28萬千瓦。至年,所有在建電源點建成發電,全州裝機容量達53.42萬千瓦,發電量27億千瓦時。按電力發展規劃預測,至2015年,全州裝機容量達186萬千瓦,發電量90—100億千瓦時,屆時全州水能可開發量全部開發完畢。今后,還可以在各流域興建大型龍頭水庫,將發電裝機提高到200萬千瓦以上。
(二)用電負荷預測
按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和電力適當超前韻原則,電力彈性系數取1.5,基數以年為基準年計算:全州年需電量30億千瓦時,需配套裝機60萬千瓦;年需電量60億千瓦時,需配套裝機120萬千瓦。按電力發展規劃,近期和遠期電力發展速度為14%,而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為12%,工業經濟發展速度為20%,電力發展速度要進一步加快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如果鋁土礦開發、林漿紙一體化等大的工業項目能盡早完成前期工作和提前建設,對電力的發展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年至年,全州重點生產性建設項目計劃21個,總用電量72.5億千瓦時。近期已開工和準備開工建設的都礦年產5萬噸鋅冶煉項目、5000噸錫冶煉項目、電解鉛廠、脫硫焙燒技改、云南壯山公司日產1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年產60萬噸水泥熟料基地等項目需電量10億千瓦時;遠期建設的鋁土礦開發項目需電量48億千瓦時;林紙結合60—120萬噸紙漿、50萬噸造紙生產線需電量19億千瓦時。
三、礦電資源結合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礦業和電力的開發步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規劃和布局,開發與保護并重,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礦業的綜合效益。通過礦電資源的有機結合,聯動發展,把礦業和電力提高到一個新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礦業和電力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二)發展目標
1、礦業:從年開始,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工作,適時開工建設一批項目,到年,礦業產值力爭達20億元,利稅5億元;到年,礦業生產值達60億元,利稅15億元;到2020年,鋁土礦項目建設完成,礦業產值達180億元,利稅60億元。
2、電力:到年,全州裝機53.42萬千瓦,發電量27億千瓦時,力爭達到裝機容量55萬千瓦,發電量28億千瓦時,產值8億元,利稅2.5億元;到年,裝機110萬千瓦,發電量55億千瓦時,力爭達到裝機120萬千瓦,發電量60億千瓦時,產值16億元,利稅5億元;到2015年,全州水能可開發量全部開發完畢,裝機186萬千瓦,力爭通過興建龍頭水庫,提高裝機容量,使全州裝機達200萬千瓦,發電量達100億千瓦時,產值30億元,利稅10億元。
(三)發展思路
l、走電力先行的路子。礦電結合的關鍵在于電力的發展。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快“十五”期間10個在建電站(31.28萬千瓦)的建設步伐,盡快建成發電。同時做好“十一五”期間新增裝機50萬千瓦電源點的項目前期工作,選擇條件好的項目提早開工建設。
2、走礦業精深加工的路子。精深加工是提高礦業整體經濟效益的關鍵。要以優勢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目標,引進大集團、大企業開發高附加值的礦產品,延伸產業鏈,改變目前出售初級原料的局面。
3、走全方位礦電結合的路子。積極推進“電礦聯營”,引導礦業企業與電力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建立利益共同體;逐步推行電站與礦業企業“點對點”的直供電量方式,促進電力需求大的礦業的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將電能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引資開發礦業,以礦業建設項目的大建快上,促進電力建設;引導礦業企業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參與電力建設,合資、合股參與電源點開發;電力企業也可采取多種形式參與礦業的開發,實現礦電雙贏,共同促進,聯動發展。
四、加快礦電資源結合發展的措施
(一)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整合電力資源
打破條塊、地域分割的界線,按照國有企業改革和電力體制改革的方向及要求,以云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整合全州電力資源,形成全州性的電力輸配電公司,提高電力行業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州人民政府成立電力行業整合領導小組,協調解決整合中的問題,力爭在2004年基本完成整合工作。云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和各縣要從全局的高度,積極支持電力資源的整合。
(二)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電源點建設
1、加快在建電源點建設步伐。各縣委、縣人民政府要協調處理好電站建設中征地、林地補償等問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電力部門要克服一切困難,加快在建電源點建設步伐。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配合,確保10個在建電站31.28萬千瓦裝機保質按期完成,盡快投產。
2、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整個流域電力發展總體規劃和“十一五”電源點建設的前期工作。對盤龍河、西洋江、普汀河、南汀河等河流水能資源進行總體規劃,切實做好“十一五”電源點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流域、梯級、滾動、綜合”開發,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確保“十一五”新增裝機60萬千瓦。
3、采取“四不論”的原則,走市場化運作模式,多形式開發。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調動一切資金力量建設電源點,特別是要鼓勵和引導礦電結合企業投資開發電源點。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采取“四不論”(不論身份、不論性質、不論資金來源、不論規模大小)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引資,盡快實施一批“短、平、快”的電源點建設,使全州電源上網裝機到年達到110萬千瓦以上,發電量超過50億千瓦時。
4、抓緊普陽坑口電站建設。采取引資、合資等形式,加快普陽坑口電站(2×2.5萬千瓦)火力發電廠建設,盡快緩解電力豐枯期矛盾。
(三)加快電網建設
堅持統一規劃,以市場為導向,結合電源點建設和負荷特性,同步加快電網建設,切實解決好新建電源點的接入和變電站的布局。抓住中央實施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的機遇,加快全州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步伐,完成八縣110千伏骨干電網建設,提高電網等級。架設落水洞至都龍110千伏輸電線路。積極支持省電220千伏輸電線路進入,進一步協調好與省網的關系,取得省網的支持。
(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外向型經濟
1、做好礦業、電力項目的對外招商工作。一是要利用各種交易會、博覽會、招商會等予以推介,吸引國內外資金。二是要利用各專業知名網站建立礦業、電力招商專頁,我州礦業、電力招商項目錄。
三是要引進國內外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加快我州礦業、電力的開發,讓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
2、積極鼓勵和支持礦業企業利用高新、適用技術進行技術改造,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提升傳統產業。在州內投資建設礦業精深加工的項目,在不低于電力企業經營成本的基礎上,實行電價優惠。
3、為企業搞好服務,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
(五)加強資源勘探,增強發展后勁
1、加強對錫、鋅、金、銻等礦產資源的勘探工作,特別是要對現有礦山的深部和周圍加大勘探力度,增加后備資源。
2、抓住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機遇,積極開展境內的礦產資源調查工作,建立規模大、質量好、開發條件優的資源基地。
3、鼓勵風險探礦。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具備一定規模和能力的礦山企業、社會力量,自籌資金進行地質和礦產資源勘查,勘查投資者優先取得采礦權。
(六)加強協調和管理,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l、認真執行國家頒布的外商投資指導目錄,合理引導外資投向,著力提高外資質量,防止重復引進和重復建設,特別是要嚴禁引進已淘汰和禁止的生產工藝和設備。
2、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清理整頓全州礦業已建和在建的重復項目,對技術落后、質量低劣、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小廠、小礦點,實施關、停、并、轉。
(七)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礦業、電力的發展
l、鼓勵礦電企業通過轉讓經營權、出讓股權、兼并重組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礦業、電力的開發。
2、凡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產品有銷路的礦產品開發、加工企業和電力項目,金融部門要積極給予支持。
3、鼓勵和引導其它產業向礦業、電力的滲透,從整體上增強礦業、電力的綜合競爭力。
關鍵詞:資源約束;經濟發展;對策
一、云南省資源優勢與資源約束現狀
(一)云南資源優勢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云南獨特的氣候條件。云南礦產儲量大、礦種全,號稱中國的“有色金屬王國”,已發現礦產142種,有92種探明了儲量,礦產地1274處,有54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10位。有色金屬是云南最大的礦產優勢,鋁、鋅、錫的保有儲量居全國第1位,銅、鎳金屬保有儲量居全國第3位。在貴金屬、稀有元素礦產中,銦、鉈、鎘保有金屬儲量居全國第1位,銀、鍺、鉑族金屬儲量居全國第2位;其他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在能源礦產中,煤炭保有儲量居全國第9位;在化工原料礦產中,磷、鹽、芒硝、砷、鉀鹽、硫鐵礦、電石用滅巖、化肥用蛇紋巖等8種礦產的儲量,居全國前10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以有色金屬為主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礦產資源采、選、冶工業,是國家重要的錫、銅、磷肥生產基地。云南的能源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水能資源的開發前景最為廣闊。全省地跨6大水系,有600多條大小河流,正常年水資源總量2222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0364萬千瓦,可開發的裝機容量為900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為3944.5億度。云南江河水能資源在開發上具有許多優越條件:可開發的大型和特大型水電站的比例高;水能資源分布比較集中,開發目標單一,開發選擇性強;可開發的水能資源工程量相對較小,水庫淹沒損失小,技術經濟指標優越。對云南豐富的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正有計劃地展開。位于瀾滄江上、裝機125萬千瓦的漫灣電站已經建成,并投入運行。此外,云南的光能、熱能、風能、地熱的利用前景都十分可觀。云南的煤炭資源也十分豐富,全省煤炭資源總儲量達679.04億噸。
(二)云南資源約束與經濟發展瓶頸
近年來,云南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工業經濟增長明顯加快,一些能源消耗行業生產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使能源總體需求明顯擴大、價格不斷上升,局部地區出現了能源供應緊張的情況。今后幾年,云南省基礎能源產品能否支撐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云南省近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是用犧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為代價換來的,由此帶來全省生態社會的不和諧性,必將花費更多的人、財、物來換取生態環境的和諧建設。云南省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不和諧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環境不好、基礎差、底子薄、對外開放起步晚,新的經濟增長點弱,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等等,但主要還是產業結構趨同化日漸嚴重,重復建設、重復投資在許多地區已經造成了極大的浪費。由于有的地區“窮怕了”,急于求成,爭項目、爭投資,將各種資源投入到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中去。不必要的重復建設,以行政區劃割裂了經濟的合理聯系,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產業趨同化,使得許多經濟區和企業無法以低投入形成高產出。地方保護主義的市場封鎖政策、保護落后,使該關的企業關閉不了,該淘汰的生產能力和產品淘汰不掉,割裂區域市場,破壞公平競爭,使生產要素上不能向回報率高的地區流動,產業不能選擇區位成本最低的地區就位。
二、緩解云南資源約束與經濟發展矛盾的對策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強經濟合作
云南省的經濟發展如果不改革以上自成體系、孤立發展、自我封閉、相互排斥的格局,其經濟增長就始終突破不了原有的框架,其經濟運行就只能是在低效、低速中循環。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強經濟合作,破除地區封鎖和行政限制的樊籬,促進區域開放、區域交換和區域分工,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積極組織地區間商品、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并統籌規劃和開發建設可以共享的能源、交通、通信、市場、水利等基礎設施,云南省的經濟才能有效地聚眾家之長,集協作之力,把分散、局部的潛在優勢轉化為整體、綜合的現實優勢。通過優勢互補、揚長避短和要素流動,爭取最大的比較效益,推動云南經濟的快速發展。從系統理論的功能來看,解放思想,加強國內外的合作可以使各類生產要素實現“二元互換”,如市場、資源與資金、技術互換,實行優勢互補,變經濟潛能為現實優勢。從市場經濟規律來看,解放思想,加強國內外合作可以使資金、人才、管理經驗等在市場經濟調節下,向有利于云南經濟發展的方向流動,不斷地使云南的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產業布局合理和產品結構更適應國內外市場需要,從而促進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二)充分利用云南和周邊國家資源優勢,走“請進來,走出去”的新路子
加強與兄弟省市的合作,吸引國內資金和技術到云南省勘查、開發礦產資源。鼓勵省外有實力的企業與云南礦業企業相互參股、合作開發云南資源,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壯大云南礦業實力。云南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但勘探的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在地理位置方面,云南與周邊3個國家接壤,是中國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主要省份,東南亞各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礦產為中國近期或長遠所缺,“走出去”具有極佳的區位優勢。此外,云南還可以借助區位優勢和通道之便,與周邊國家合作建立穩定的原料基地,共同開發和利用云南省緊缺而周邊國家豐富的鉀、銅、鋁、鉻、錳、石油等礦產資源。
(三)認真實施“走出去”戰略,發展云南省的跨國公司
從云南經濟對外開放20多年的情況來看,云南對外開放的基本策略主要為:引進外國或者國內發達省區的先進技術,吸引外國跨國公司或國內有實力的集團公司的直接投資,出口本省有競爭力的商品。這樣的開放策略在過去無疑對云南經濟的高速增長做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繼續實施這樣的策略將面臨巨大的困難。針對云南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區位優勢,并且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相鄰國家(越南、緬甸、老撾),云南應不失時機地實施外向開放策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量事實證明,發達國家如何利用發展中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來促進自己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中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充分利用中國西部較落后原省區的資源、資金和勞動力來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這些實例說明,云南經濟發展要在繼續對內開放,吸引國內和國際資本的同時,要有計劃、有目的把一些資本和技術投到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鄰國。云南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橋頭堡”和“前沿陣地”,不認真實施“走出去”戰略,發展云南省的跨國公司,其未來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為此,一定要實施“走出去”戰略,將具有實力和優勢的集團公司盡快打入東盟,在東盟范圍發展跨國公司。
(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云南省再生資源利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發展循環經濟成為人們的共識,其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也成為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朝陽產業。十七大報告中談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時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以云南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云南銅業集團為例,據該集團對外披露,到2010年,云銅集團將實現資源儲量、產能、產品產量、銷售收入等指標的全面翻番。這就要求云銅集團“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2004年,云銅集團成立再生資源公司,開發、回收再生銅資源。目前,銅資源產業循環圈回收利用再生資源的生產能力已達到8萬噸/年。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環境、生態等新問題、新挑戰、新要求,是當代中國進步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五)加強礦產品市場管理,實現礦業開發健康發展
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加大對稀缺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投入力度。依托區位優勢,加大礦業對外開放力度,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形成開放型大礦業格局,提高礦產資源對礦業的保障程度。
抓住當前金融危機導致礦業市場蕭條的時機,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控制總量,優化配置,促進規模化經營,提高科技含量,科學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堅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實現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康云海.從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看云南的經濟發展[EB/OL].新浪網,2006-06-13.
礦產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寶貴國有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是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們縣的礦產資源與周邊兄弟市縣相比較為豐富,可以說是品種多、品質好、儲量大。隨著南方許多發達地區資源儲量的急劇減少,我縣的礦產資源更顯珍貴。因此說,如何作好礦產資源開發這篇文章,是當前我們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
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現實選擇,必須將其上升為主導產業強力推進。從礦業角度來講,人類的發展史也是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從舊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青銅時期、工業時期到后工業時期,都是人類使用礦產資源的過程。考證發達城市的發展歷程,因礦產起家、緣礦發家的例證不勝枚舉。我縣要加快發展,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就必須找準工作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我認為,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應為現實選擇之一。其一,有資源優勢。**目前已發現礦產22種182處,其中既有金、銅等金屬礦產,又有煤、頁巖、石材、泥炭等非金屬礦產,還有放射性稀缺資源——鈾。據初步勘查,我縣的頁巖礦以黑色泥巖為主,礦層累計厚度達16.9米,估算儲量在500萬立方米左右,是目前發現頁巖礦中最好的品種。石材總儲量約2.2億立方米,其中*山玄武巖荒料儲量達170萬立方米,礦石以灰黑色、灰綠色為基本色調,具有間粒結構,呈塊狀構造,質地純正,可用于生產飾面石材、墓碑石、碎石道渣、建筑石等,可綜合利用,無尾礦;**玉冰花花崗巖荒料儲量達120萬立方米,顯大白花、大紅花,是國內罕見的獨特品種,屬高檔飾面石材;建興花崗巖儲量達150萬立方米,屬中檔飾面石材,特別適合生產石質工藝品。有泥炭地近百處,總儲量1190.61萬噸,主要用于綠色食品專用肥料、飼料增加劑生產。其二,有開發經驗。(**是開發利用礦產較早的縣份之一。1993年石材公司的成立,是**礦業從無序向有序、從淺層次向深層次轉變的標志。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山玄武巖礦區已有碎石加工生產線4條,年加工能力40萬立方米左右,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利稅350萬元,特別是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2002年對頁巖礦進行半工業試驗獲得成功。2003年,先后有3個地勘單位對鈾礦進行地質勘查,其中省區調所還成功地進行了地浸法開采試驗。這些都為進一步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奠定了基礎。其三,有市場前景。目前,**的石材生產已有一定規模,現已開發生產建筑石、裝飾板材、號石、石桌、石凳、茶幾、牌匾、標牌、墓碑、骨灰盒、石板工藝畫、灶臺板等13個品種的產品,特別是通過與省路橋公司合作,生產高等級公路碎石道碴產品,產品供不應求。吸引了四川、山東、福建、遼寧、大慶、北安、哈爾濱、北京等地客商前來投資開發。隨著國家從2005年開始逐步禁止粘土實心磚的生產,陶粒砼制品以其重量輕、保溫性能好、抗滲性好、耐火性好等優勢,將成為實心磚理想的替代產品,極具開發價值。再加之鈾、玄武巖、泥炭、透輝石、建筑砂等優勢礦產的市場前景也十分廣闊。
摸清資源底數是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基礎性環節,必須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搞好地質勘查工作。隨著礦產資源開發步伐的加快,摸清縣域內礦產資源的底數,對礦產資源進行詳查顯得尤為重要,亟需對全縣各類資源的分布、儲量、品位、價值等方面進行勘查,準確掌握被開發資源的第一手資料,科學合理地進行深度開發,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先后有多家專業地質勘查隊伍對我縣的礦產資源進行了勘查。但由于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沒能進行詳查,沒有真正掌握我縣優勢礦產資源的詳細情況。對此,要全面加強地質勘查工作,把詳查作為礦產資源開發的基礎性工程,堅持開發與勘查并重,一手抓開發、一手抓勘查,形成兩手齊抓共進的工作局面。要科學統籌、合理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泥炭、瓷石、鈾等優勢礦產資源進行詳查,為其早日開發利用提供科學的依據。要積極爭取省市的支持,全面做好礦產資源詳查工作。要把我縣的優勢礦產資源進行歸類整理,聘請專家對其進行論證。指定專人負責到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申請勘查立項,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的勘探資金及政策支持,特別是爭取國家和省、市加大對勘查金屬礦產資源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依托地礦、冶金等部門的勘探力量加快地勘工作。要建立縣級地勘投入機制,探索用財政補貼加吸引社會力量投資的辦法,加大地勘工作力度。要大力拓寬融資渠道,搞好招商引資工作,形成企業、銀行、社會聯手,本地與外來資金相結合的多層次投資探查渠道。要采取轉讓探礦權的辦法,吸引有資金實力的單位或個人進行礦產資源詳查,確保我縣的礦產資源勘查工作順利進行。
招商引資是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有效途徑,必須以大招商、招大商來推動大開發、大發展。開發礦產投資雖不是很大,但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經濟小縣、財政窮縣而言,政府投資辦礦難度都相當大,況且經實踐證明政府投資辦礦也存在著諸多弊端,因此采取招商引資民營辦礦應是我縣礦業發展的首選途徑。近期內,應把相對投資較少、見效快、換匯率高的非金屬礦作為我縣開發的重點,依托有實力的大集團,實施規模開發,力爭每一種優勢資源都形成一戶骨干企業。一要加速頁巖礦開發進程。緊緊抓住取消粘土空心磚的政策契機,建設陶粒及其砼制品生產加工企業。具體要運作好已正式簽約的投資4270萬元的開發項目,加快4座陶粒回轉窯、兩條陶粒砌塊及兩條輕體板材生產線的建設速度,確保2005年投產,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使我縣的陶粒砼制品占領周邊市場,輻射大慶、哈爾濱等地,成為全省新墻體材料行業的骨干企業。二要加速石材礦開發進程。目前,石材開發較早地區的資源已近枯竭,加之環境保護、城建規劃的需要,石材加工企業紛紛外遷,而在其周邊又很難找到既有石材資源、又有閑置場地的地方。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市場機遇,做大做強做精石材產業。發展方向是,近期以裝飾板材、墓碑石為主,遠景以石制工藝品、裝飾石、石板畫為主,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獲取效益的最大化。要運作好投資3000萬元的八一玉冰花花崗巖、建興虎皮紅花崗巖等4個礦山的探礦和試采項目。待試采成功后再建設年開采荒料5000立方米的石材加工生產企業。對閣山礦區采取保護性開采措施,碎石開采應以深挖為主,對地上業已形成的掌子面進行保護。招商建設地質公園,既利用石材資源,又不破壞生態,還可促進旅游業發展。三要加速焦煤礦勘探進程。緊緊抓住與**中草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合作機遇,依托省地勘四院的技術優勢,切實搞準我縣的焦煤儲量和品質等方面的資料,為焦煤開采奠定基礎。與此同時,要強力推進瓷石、礦泉水等資源的開發進程,力爭盡快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科學制定規劃是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重要保障,在制定規劃時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一要處理好“有水快流”與“持續發展”的關系。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其本身就是財富,浪費資源就是浪費財富,就是破壞經濟。因此,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域內礦產按其富集程度、開采條件、市場預測等各方面情況,分門別類制定開采或保護規劃,對于憑目前的資金、技術等條件無法實現資源應有價值的,寧可不采,也不亂采;要突出科技的作用,注重提高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延長資源的服務年限,為今后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要嚴格按照統一規劃和設計依法采礦,堅決制止亂發證、亂開口、越層越界開采和私挖濫采;特別是對急劇減少的泥碳資源,要加大保護力度,杜絕新的墾荒破壞。二要處理好“企業數量”與“產業質量”的關系。企業紛紛上馬形成“集群效應”,固然可以加速礦產資源開發進程,營造出有利于招商的濃厚氛圍,但實踐證明,一哄而起,小規模、低水平重復辦礦是對礦產資源的極大破壞和浪費,而且小而雜的企業往往存在安全隱患,不利于管理。因此,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要瞄準大集團,盯住大客戶,實施集約化開采、規模化開發、精細化加工,努力提高產業質量,增加對財政的貢獻份額。三要處理好“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礦產開發必須優先考慮對環境的影響,那種先開發、后治理的路子已經被否定。要解決好粉塵污染的問題,峒室鑿巖必須有通風設施,粉碎機生產必須有吸塵設備,否則不能開工生產;要解決好地震波污染問題,精確計算石材礦峒室爆破用藥量,避免對附近建筑物產生危害;要解決好尾礦排放問題,最佳方式就是研究開發尾礦綜合利用項目,變廢為寶;要解決好加工企業“三廢”問題,對不能避免破壞環境的項目堅決不上馬。特別是要將礦業發展與旅游業發展統籌考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1、經濟運行情況。2011年,全縣工業實現總產值19.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59億元,同比增長26.3%(增速列全市第二位);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7億元,同比增長54.2%;實現利稅0.56億元,同比增長106.7%。年內新增5戶規模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了17家。2011年,全縣簽約項目29個,在建項目25個,總投資21.1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3.9億元,完成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3.6億元,同比增長222%。2012年1-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56億元,同比增長14.9%;預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6億元,同比增長21%。
2、信息化建設情況。全縣手機移動網絡信號覆蓋100%行政村,每百人中51人持有;寬帶網覆蓋全縣100%行政村,每百戶僅18戶入網;全縣固定電話交換機容量3.9萬門,實占容量1.6萬門,每百戶僅23戶入網;全縣光纜長度1700公里。全縣規模以上企業中,互聯網應用普及率達到65%以上,26戶企業有自己的門戶網站,30%的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開展網上采購、網上銷售等業務。依托光纖技術構建了“省、市、縣、鄉”四級政務網絡系統,有111家政府部門接入政務網絡。開通政務視頻雙向會議系統,16家單位依托政務信息網開通了18個省、市、縣三級辦公應用系統。
3、支柱產業情況。目前,我縣工業企業發展到200余戶,其中規模企業17戶,主要涉及礦山機械、礦產品、水電、建材、化工、食品、電子、紙業、服裝輕紡等9個行業,初步形成以礦產品精深加工、新型礦山機械制造、現代輕紡電子、生態食品加工四大產業為主導的工業經濟格局。
一是新型礦山機械制造業。礦山機械是的傳統優勢產業,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歷經40多年的發展,在重選類礦山機械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和知名度,已成為的支柱產業之一。全縣共有礦山機械制造企業88戶,其中規模企業9戶。2011年,礦山機械產業實現產值超3億元,實現稅收近2000萬元。近年來,我縣發展新型礦山機械制造產業進一步加大,與理工大學共同組建“華東地區礦山機械研發中心”、“縣礦山機械研發中心”。加強了我縣礦山機械產業與理工大學的校縣、校企合作,開發出微細粒離心選礦機、移動式選礦機等拳頭產品,實現了該產業的穩步增長。贛東機械通過產品升級和開拓國外市場,實現出口創匯近200萬美元,同比增長200%。
二是現代輕紡電子業。我縣抓住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依托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引進并重點培育扶持服裝輕紡企業發展,服裝輕紡行業蓬勃興起,發展勢頭強勁。服裝輕紡企業已發展到40余家,以毛織、針織、鞋、休閑服等為主。重點企業為著赫電子、榮城鞋業、海威運動服飾。榮城鞋業、海威運動用品、華欣體育用品、欣隆服飾等企業產銷兩旺,產值、稅收增長較快。
三是礦產品精深加工業。2011年,我縣已全面啟動沔坊礦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完成200畝礦產品加工園區控制性規劃。礦產品加工產業現有企業5家,以螢石、鉀長石開發及加工為主。
四是生態食品加工業。我縣有各類食品加工企業20余家,主要涉及藕粉、保鮮白蓮等白蓮系列產品加工,豆制品加工、酒類制造、飲用水制造等行業。主要產品有白蓮、茵陳、翻秋花生、手工粉干、礦泉水、酒娘等,以白蓮、茵陳、酒娘為主。
4、上級支持項目和資金情況。我縣工業發展得到省、市工信部門的大力支持,今年以來我縣獲得2個工業重大項目和多項專項資金。
一是獲得國家產業振興和技改專項資金。我縣申報銘鑫冶金設備有限公司年產3000套廢舊家電綜合處理成套設備技術改造項目,市工信委對該項目申報工作進行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在核準備案、節能評估、資金申報報告編制等各個環節提出指導性意見,并多次幫助修改。省工信委對項目申報材料悉心研究認真審核,為我們提出修改意見,確保了該項目申報工作規范性和申報材料的質量和完善。經國家有關專家評估、工信部等部門審核后,該項目獲得2012年產業振興和技改專項資金730余萬元。
二是獲得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用地指標180畝。杜氏環宇硅伏新材料有限公司光伏材料生產項目。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省市工信委在這方面給予了大量的支持,把該項目列入省協調推進會議,并協調省國土廳給予項目用地指標180畝。目前該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石英砂生產項目已開工建設,深加工項目正在籌備中,我們正大力協調推進該項目建設。
三是獲得關閉中小企業補助資金150萬元。我縣申報關閉省縣桐江造紙廠、省縣化工廠,在市工信委的積極協調幫助下,今年獲得省工信委批復,給予關閉中小企業補助資金150萬元。目前,已妥善安置省縣桐江造紙廠、省縣化工廠兩企業職工,有效化解因關閉企業帶來的社會不穩定隱患。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工業發展基礎薄弱。工業經濟基礎差、底子薄,目前尚屬投入階段,經濟總量很小,企業缺大少優。我縣整個工業結構表現為小而散,集中度低,缺乏重工業。產業優勢不明顯,產業層次較低,未形成支柱產業。資源較貧乏,一部分停留在資源開采和產品初級加工,缺乏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深加工、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部分產業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不齊,缺乏重大項目的帶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不強,規模較小。地處偏僻,中心城市輻射力小。
2、工業平臺建設緩慢。是全市3個沒有省級工業園的縣份之一,加之財力有限,導致平臺建設進展緩慢,可供企業入駐的用地減少。由于不能享受省級工業園的優惠政策,因此用地指標申請難度大,物流成本較大,電力、供水、資金、用地等諸多方面瓶頸制約,嚴重影響我縣招商引資競爭力。工業園區平臺建設成本高,平均約20萬元/畝。電力保障較弱,無220千伏電源。
3、工業信息化水平不高。我縣電話普及率僅57%,互聯網寬帶普及率23%。信息化專業人才短缺,缺乏中高級人才,缺乏信息化人才培養、培訓機制。企業信息化以單項應用為主,全流程或是集成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相對較弱。信息化技術與有色金屬、機械裝備制造、電子電器、輕化紡織等產業互動發展效應不夠顯著,信息化技術對促進企業的研發、生產、管理以及產業鏈整合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下一步發展思路
1、發展目標。至201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28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7億元以上,年均增長30%以上;主營業務收入26億元,年均增長40%以上。
2、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按照“集群化、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的要求,全力做大做強礦產品深加工、新型礦山機械制造、現代輕紡電子、生態食品加工四大主導產業,加快形成特色鮮明、效益突出、支撐有力的產業集群。
礦產品深加工業:重點推進生產要素向礦產品精深加工業集中,以氟化工、瓷土、石英石、鉭鈮、建材為重點,努力培植一批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稅收超3000萬元的礦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充分提高產業集聚度、專業度、關聯度,延伸產業鏈,將礦產品加工業打造成稅源型“拳頭”產業。加大風險探礦力度,加強縣域礦產資源勘查,鼓勵、支持、引導有實力的企業或企業集團開展螢石、鈮鉭、錫、金、銀、鉀長石等我縣優勢或短缺礦產的勘查。至2015年,力爭礦產品精深加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億元,利稅8000萬元。
新型礦山機械制造業:大力實施“十億元產業、億元企業、千萬元納稅大戶”培育計劃,做強機械制造業。積極引進上、下游配套產業,努力打造配套領域寬、品種齊全、企業密集的新型機械制造產業基地。以環保設備、礦山機械、齒輪、軸瓦為重點,努力培植一批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制造業龍頭企業。依托國內知名院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至2015年,力爭新型礦山機械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億元,實現利稅1億元。
現代輕紡電子業:抓住閩東南相關產業加速內遷的大好機遇,加快服裝輕紡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引進步伐,重點引進大中型企業及其配套企業,使企業聚人氣、產品上檔次,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設備裝備水平。以新型服裝面料、品牌服裝、服飾配件加工為重點,努力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和自主品牌,把打造成全省著名的服裝輕紡產業基地。至2015年,力爭現代輕紡電子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利稅7000萬元。
生態食品加工業: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項目。以白蓮、油菜系列加工為主攻方向,努力培植主營業務收入超5000萬元、稅收超千萬元的食品加工企業。至2015年,力爭生態食品加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億元,利稅3000萬元。
3、推進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主要措施。積極爭取市、省、國家有關優惠政策、資金和土地支持,加強創業軟環境建設,提高服務企業的能力和水平,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圍繞重點產品、重點產業,大力引進工業重大項目、名牌企業,做大工業經濟總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對接,逐步形成產業集聚,提升綜合競爭力。
一是以平臺建設為抓手,強化產業承接能力。積極申報設立省級工業園區,加強項目用地指標申報工作。按照“運作大手筆、資源大整合、基礎大投入、建設大平臺”的要求,積極拓寬工業園區發展空間,努力構建以古樟工業園為主、屏山和小松創業園為輔的工業平臺體系。完善功能配套,強化科學規劃。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上下聯動”的方針,充分利用好省級中小企業創業基地、臺商創業園、礦山采選機械產業基地和省級綠色食品(白蓮)產業基地四塊牌子,不斷拓寬工業園區建設的投融資渠道。用足用活國家土地政策,積極向上爭取用地指標,破解工業平臺建設的用地難題。遵循“政策向平臺傾斜、資源向平臺集中、力量向平臺配備、資金向平臺捆綁”的原則,把園區打造成經濟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二是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增強工業發展后勁。依托我縣豐富的螢石、石英石、鉭鈮等礦產資源和豐富的白蓮、煙葉、油茶等農副產品原料資源,加大項目開發和引進力度,發展硅產業綜合項目、白蓮系列產品深加工項目、大型礦山機械設備生產項目等中大型項目,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依托現有工業基礎和資源條件,立足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加強項目儲備,形成開工一批、策劃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循環機制。認真研究國家投資政策和方向,及時了解國家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動態信息,全力以赴爭取工業項目、引進工業項目,不斷延長產業鏈,進一步開發新產品,發展循環經濟,提升我縣工業發展的后勁。
三是以招商引資為抓手,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創新招商引資手段和方式。突出產業招商、以商招商,以閩東南、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為重點區域,著力引進資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利稅貢獻大、產業帶動強的項目,提高招商引資對產業發展、財政增長的貢獻率。實行招商引資責任制,對引進的項目責任到人,跟蹤服務,跟蹤督辦。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利用外資的載體作用。
四是以服務企業為抓手,創優工業發展環境。一要加強軟環境建設。進一步規范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建立企業檢查備案、收費項目公示制度;二要營造重商氛圍,加強政企溝通,著力營造親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投資環境。樹立企業家良好形象,提高其社會地位和影響;三要對來我縣投資的企業,嚴格兌現有關優惠政策。
四、需要上級扶持的項目與政策
1、加大工業平臺建設扶持力度。縣工業非常落后,工業企業上繳稅收僅占財政總收入的13%。古樟工業園雖經省有關部門批準為“省級礦山采選基地”、“臺商創業園”,但無法享受省級工業園政策,導致許多項目受用地指標、用電等政策限制難以落戶,嚴重制約工業發展。為此,擬請省市政府批準設立省級工業園,并一次性核準用地指標;支持調整城市工業用地規劃,新增城市工業用地10000畝。同時,在低丘緩坡等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政策上對給予重點傾斜。
2、加大電力能源設施扶持力度。電網僅依靠2條110KV線路與主網相連,且均來自同一電源點,電源點單一,缺少其它電源點支撐,供電可靠性低,為此,擬請上級支持加快建設220KV輸變電工程,全面改造城鄉電網,增強電力的安全保障能力,全面享受西部延伸縣有關政策,提高農網建設資金返還比例。發揮風能、太陽能潛力,支持開發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
3、加大產業政策扶持力度。硅石、鉭鈮、螢石礦等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利用,資源優勢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鼓勵央企對口支持鉭鈮綜合開發,設立省級硅綜合產業基地;礦山機械是縣傳統優勢產業,但產業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產業競爭優勢不明顯。為增強產業發展后勁,擬請省、市政府優先將礦山機械產業列入產業發展規劃給予扶持,特別是加大對礦山機械骨干企業技改項目的資金扶持力度,設立國家級礦山機械產業基地。
4、加大工業企業用工扶持力度。輕紡電子、礦山機械企業已超過90多家,本地招工已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為引進外來用工,迫切需要在省、市媒體進行免費廣告宣傳,招工信息,擴寬招工渠道,解決企業用工需求;鼓勵企業自主招工用工,企業用工超過300人,上級給予一定的政策補助;加強就業培訓力度,促成企業與市重點院校的合作,實行訂單式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滿足企業需求。
5、加大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力度。由于我縣企業規模小,缺乏資產抵押,較難從金融機構貸款,從而選擇民間借貸,增加了企業的財務負擔。擬請求省、市政府支持在縣設立金融改革試驗區和贛南蘇區開發銀行,實行差別化信貸政策,建立扶持性稅收返還架構,建立風險投資基金、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和特色產業發展基金,幫助我縣礦山機械等四大產業得到金融機構更大的資金支持。
土耳其駐華大使穆拉特?埃爾森在此前舉行的“土耳其投資項目推介會”上表示,“土耳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優良的投資環境,以及中國巨大的市場容量、完善的基礎設施、完備的產業配套能力和穩定公平的市場環境,為兩國未來的經貿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前景。土耳其歡迎中國企業擴大在土投資。”
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中土經貿關系
中國貿促會聯絡部副部長王俐在致辭中說,土耳其作為西亞地區重要國家,連接亞歐兩大洲,人口超過8000萬,與我國政治關系牢固,也是我國企業實施市場多元化和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前沿。近年來土耳其經濟發展較快,與我國經濟互補性強,土工商界與我國發展經貿合作愿望也十分強烈。
據專家介紹,近年來,隨著兩國高層往來密切,政治互信日益增強,中土經貿合作關系進入歷史上最好時期。尤其是近十年來雙邊貿易迅猛增長。據中方統計,從2001年到2011年,中土雙邊貿易額由不足10億美元增加到187億美元,增長近18倍。土方統計的雙邊貿易額更高達241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土耳其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企業在土耳其簽訂各類工程承包合同額超過100億美元,完成營業額超過40億美元。2010年,中土兩國宣布建立和發展戰略合作關系,全面提升各領域友好合作水平。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在土耳其的投資也有了突破性進展,中國華為、中鋼集團、蒙牛乳業、中國電工設備集團、中國五礦等一批中國知名企業已落戶土耳其。按照規劃,兩國力爭到2015年把雙邊貿易額提高到500億美元,到2020年達到1000億美元。未來中土經貿關系將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橫跨歐亞兩洲的土耳其
在談到土耳其的投資優勢時,土耳其經濟部副司長麥赫特?薩因說,作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唯一國家和歐洲年輕人口最多的國家,土耳其是歐洲重要的能源樞紐和連接東西歐的重要紐帶,也是亞歐非三大洲重要的中轉地和交通樞紐,其有利的地緣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已成為歐洲經濟的“發動機”。目前土耳其是歐洲第6和全球第16大經濟體,過去近十年里經濟保持了年均5.2%的增長率,未來五年GDP年均增長率將達到6.7%。同時,土耳其礦產資源豐富,天然石、大理石、硼礦、鉻、釷和煤等,總值超過2萬億美元。其中,天然石和大理石儲量占世界40%,品種數量均居世界第一。三氧化二硼儲量7000萬噸,價值3560億美元;釷儲量占全球總儲量的22%;鉻礦儲量1億噸,居世界前列。此外,黃金、白銀、煤儲量分別為450噸、1100噸和85億噸。此外,土耳其還擁有獨特的投資和貿易條件。土耳其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與歐盟簽有關稅同盟協議。2009年入盟談判再次啟動,并取得實質性進展,土耳其已經成為進入歐洲大陸的橋頭堡。土耳其還與十五個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是五個區域合作與貿易優惠安排的成員,這為在土境內生產的產品進入周邊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在過去九年,土耳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100億美元。2012年科爾尼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數排名中,土耳其在最具吸引力的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中名列第13位。
麥赫特?薩因指出,目前,土耳其政府正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速私有化進程,為外資注入土支柱產業提供了難得機遇。尤其是為更好地吸引外國投資,2012年4月,土耳其政府專門推出了“新投資鼓勵計劃”,拓寬了外國投資的區域與領域,加大了投資鼓勵力度。他希望中國企業能關注土“新投資鼓勵計劃”帶來的投資機遇,加大對土耳其的投資,共同拓展新的市場空間。
吸引外國投資的新鼓勵計劃
據麥赫特?薩因介紹,為更好地減少中間產品進口、降低貿易逆差、調整產業結構、平衡地區發展、吸引外商投資,去年4月5日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在首都安卡拉公布了新的投資鼓勵計劃。其主要內容包括: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高低,將全國分為6大類地區。包括東部和東南部15個省(分別與古魯吉亞、亞美尼亞、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相鄰)在內的最不發達的第6類地區享受最為優惠的政策,即10年內就業人員社保將全部由國家負擔。對教育、精煉石油產品、化工產品、港口和港口服務汽車貼牌生產、汽車供應業、鐵路和軌道機車和/或鐵路和軌道車輛的生產、傳輸管線的輸送服務、電子業、醫學、光學和高精度設備的制造、制藥、飛機、航天器和/或相關部件的制造、機械制造(包括電力機械設備)、采礦(包括金屬生產)等領域的戰略投資將免征增值稅和進口關稅并減征企業所得稅以及個人所得稅和保險,但投資規模須達到5000萬里拉、本地增值須在40%以上。對機械、鋼鐵、汽車、食品、農業、化工、紡織等國家鼓勵的傳統優勢產業投資將允許投資者申請稅收抵免,即將一定比例投資計入成本并從收益中扣除。對在土耳其境內開展的研發投資項目允許從計稅基數中100%抵扣研發開支;除了100%抵扣外,如果運營年度的研發開支較前一年增加,則增加的開支中的一半也會被抵扣;雇員免交預扣所得稅;五年內減免50%應由雇主承擔的社會保險費;為科研人員提供技術啟動資金,最高金額為10萬土耳其里拉。對人數少于250人,且每年的收入或營業額少于2500萬土耳其里拉的中小型企業免征關稅;免征進口和國內購買的機械和設備的增值稅;提供信貸擔保支持等。
關注礦產、汽車等領域的投資機遇
據專家介紹,近年來,中土雙邊經貿合作領域不斷深化,中國企業對土耳其投資的意愿明顯增強,包括中國華為等在內的近400家中國企業已經在土耳其投資經營,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礦產開發及輕紡制造、交通、航運、能源、通訊、貿易、旅游等方面。尤其是華為公司投資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建立了其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近期,華為公司明確表示,2013年將在土耳其投資1億美元用于收購活動,同時還將追加2000萬美元用于支持其在土耳其的研發工作。
專家指出,按照中土兩國政府的設想,未來兩國將進一步加強在礦產開發及輕紡制造、交通、航運、能源、通訊等傳統領域的投資合作外,還將積極擴大在金融、可再生能源、高新科技、礦業、節能減排、綠色經濟、新材料等的領域合作。未來中國企業可重點關注土耳其在礦產開發、交通設施建設、電力和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等領域的投資機遇。
―礦產開發。據《土耳其探明礦產儲量》的報告顯示,土耳其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繁多。礦產總儲量達500億噸。在138個國家和地區中,土耳其的礦產資源生產能力位居第28位,礦產資源多樣性名列第10位。全世界可交易的90種礦產資源中,土耳其就有77種。其中,土耳其的白云石儲量全世界第一,約有158億噸;大理石儲量為139億噸;褐煤為83億噸;礦鹽57億噸。
―交通。土耳其經濟部長恰拉揚此前透露,土耳其在未來10年內將向交通領域投資1100億美元,用以新建10000公里高速鐵路。
目前,全球鋯礦資源儲量主要被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所掌控,二者所占全球鋯儲量的比重分別達到40%和27%,而我國鋯礦的探明儲量僅50萬噸,占全球鋯礦資源的比重不足1%。
鋯作為一種稀缺性資源,被廣泛地應用于電子、陶瓷、玻璃、石化、建材、醫藥、紡織以及日用品等領域。由于具有驚人的抗腐蝕性能、極高的熔點、超高的硬度和強度等特性,鋯在航空航天、軍工、核反應、原子能領域也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
目前,全球鋯礦資源儲量主要被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所掌控,二者所占全球鋯儲量的比重分別達到40%和27%,而截至目前,我國鋯礦的探明儲量僅50萬噸,占全球鋯礦資源的比重不足1%。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鋯礦產量增長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較大,2005-2007年間,全球鋯礦產量增長迅速,鋯礦開采的復合增長率達21.87%,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和2009年,全球鋯礦產量出現連續下滑。2010-2011年,鋯礦產量隨著宏觀環境的逐漸趨好而恢復增長,但仍未達到2007年的水平。2011年全球鋯礦產量為149.2萬噸,其中我國產量僅為10萬噸。
鄂黔五省調控磷礦開采總量 準入門檻提高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近日正式下發《關于印發鄂湘川黔滇磷礦資源開發聯創齊爭“五項創新制度”的通知》,正式此前鄂湘川黔滇五省共同通過的關于磷礦的五項新制度。新制度將對磷礦實行開采總量調控,提高磷礦資源開發準入門檻,規范礦權投放管理等。
這將對鄂湘川黔滇五省大型磷礦企業形成利好。澄星股份、湖北宜化等磷概念公司或受益。
五項創新制度分別為《鄂湘川黔滇磷礦資源開發準入管理辦法》、《鄂湘川黔滇磷礦礦業權規范投放管理辦法》、《鄂湘川黔滇磷礦年度開采總量調控管理辦法》、《鄂湘川黔滇磷礦監管聯查聯控辦法》、《磷礦企業社會責任年度報告制度》。
根據通知,五省將實施磷礦年度開采總量調控管理,以磷礦年度開采總量與市場需求總量相適應,促進磷礦資源有序開發及合理利用為目標,根據資源稟賦條件、市場需求、產業政策等,對開采總量進行限定和調整。
同時,五省也提高了磷礦開發的準入門檻。對磷礦礦業權人主體要求為:企業注冊資本應不少于經審定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測算的礦山建設投資總額的30%,外商投資企業申請磷礦礦業權的,應出具有關部門的項目核準文件。大、中、小型磷礦山年生產規模分別在50萬噸、30萬噸和15萬噸以上。
據了解,我國磷礦資源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北、貴州、湖南、四川五省,儲量占全國的78.3%,產量占全國的92%。文/孟斯碩
國土部降低頁巖氣招標開發門檻
民資可參與開發
國土資源部近日公布第二輪頁巖氣招標方案,開放總面積為2萬平方千米20個區塊。與首輪招標相比,國土部降低了“準入”門檻,民間資本也可參與進來。
所謂頁巖氣是一種非常規天然氣,在美國近些年“頁巖氣”革命使得其國內的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
此次公布的區塊分布在重慶、貴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八個省市。
此次方案規定,凡在中國境內注冊,注冊資本金在人民幣3億元以上,具有石油天然氣或氣體礦產勘查資質、或與已具有資質的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的內資企業和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資企業,均可投標。
國土資源部10日公告,面向社會各類投資主體公開招標出讓頁巖氣探礦權。本次招標共推出20個區塊,總面積為20002.16平方公里,分布在重慶、貴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8個省(市)。這是國土部首次面向社會各類投資主體就頁巖氣探礦權舉行公開招標。文/鐘晶晶
■ 相關鏈接
頁巖氣
是一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較常規天然氣相比,頁巖氣開發具有開采壽命長和生產周期長的優點。據業內人士判斷,中國的頁巖氣儲量可能超過美國。
一、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在資源管理方面,推進節能減排,任務繁重,形勢緊迫。2007年以來,有不少地方繼續通過減免稅收、低價提供土地等方式對高耗能行業招商引資。一季度,鋼鐵、有色等六個高耗能行業的增加值占全國工業的三分之一,而能耗卻占工業能耗的七成。利益驅動是企業不重視節能減排工作的主導因素:盲目強調GDP的增長是地方政府支持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發展的直接誘因;技術落后是導致企業能耗較高、廢棄物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
對此筆者建議:一是要兩個輪子一齊轉。既要制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發展的強制性政策,也要制定低耗能、低污染企業的鼓勵性政策。二是推行項目準入制度。提高準入門檻,在土地審批、采礦權證的發放上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三是增加監管環節。利用年檢制度,對于不符合節能標準和污染物排放要求的企業,年檢不予通過。四是采用經濟手段促進節能減排。建立與資源利用水平相掛鉤的浮動礦產資源補償費率制度,調整稅費、價款收入的支出結構和使用方向,支持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的發展。五是運用關稅和計劃配額手段調節資源性產品的出口。
二、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
在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我國資源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徑。目前本領域循環經濟發展緩慢,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資源浪費和破壞嚴重、資源開發對環境影響較大。可以說,在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形勢嚴峻,責任重大。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門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認為循環經濟是后續產業管理的范疇。此外,對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容與形式研究得也不夠深入。
所以,國土資源系統應把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當作礦政管理的一項重點內容來抓。一是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通過有償使用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促進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進尾礦、廢石等的二次資源的開發利用。二是制定導向性政策。協調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則稅政策和技術政策。三是適時啟動循環經濟試點。選擇典型礦山企業,創建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模式,重點促進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三、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整頓和規范
資源開發秩序問題,經過多方的艱苦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新形勢下出現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則的新體制、新機制的任務仍十分艱巨。礦產資源開發秩序與礦業景氣周期形成“共振”,強制手段下的“秩序好轉”更多地異化為一種政治口號。
四、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轉型期,消費結構逐步升級,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礦產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瓶頸制約作用顯現。從一定程度講,我國經濟社會能否又好又快發展,與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關系密切。筆者以為,在新一輪經濟擴張周期中,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防止國民經濟大起大落,保障國民經濟穩定運行:優化產業結構,抑制部分行業投資過熱;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提高土地資源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是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關鍵。因此,我建議一是圍繞國家經濟發展目標進行調控。既要確保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對土地的合理需求,保障國家既定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又要對不合理的需求進行嚴格限制;既要從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更要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平衡安排各區域用地。二是把握重點問題進行調控。這些問題包括:部分地區投資過熱與少數地區投資不足并存,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粗放型增長仍然突出,能耗高、用地多、效率低的項目繼續上馬,重復建設,以及地方政府通過房地產開發拉動地區和城市經濟增長的沖動等。三是以經濟手段為主,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多種調控手段。在行政手段上,“區域限批”、“流域限批”方式,可資借鑒。
五、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從目前情況看,生態補償面臨不少問題。生態補償缺乏公共政策和法律保障,制定各區域生態保護標準比較困難,生態建設資金渠道單一,以及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如何評估,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如何制定,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與建設怎樣進行等,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對此,首先應當加強制度建設。從政策法律層面明確生態補償責任和各生態主體的義務,為生態補償規范化運作提供法律保障。建立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生態補償投融資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完善生態補償異地收費制度,實施礦山環境投資的稅前扣除,鼓勵礦山企業消化環境成本。其次,是建立評估機制。探索建立生態價值和環境資源評估體制,依靠制度、規范和程序,合理確定補償標準及比例,減少人為干擾因素。
六、加強地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