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藝設計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地方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創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3-0065-03[ZW(N]
[作者簡介]唐吟(1980―),女,甘肅張掖人,碩士,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理論。
一、大學精神的內涵
“大學精神”是大學內在的、本質內涵與特征,是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多重因素長期相互撞擊和融合的結果,對人才培養有著重要作用。教育部自實施“卓越計劃”以來,給予了地方工科院校發展的新契機和教育改革的新目標,要求其人才培養要面向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注重提升學生的工程素養、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由此也賦予地方理工科院的大學精神以新內涵,即追求真理的辦學理念、務實踏實的精神氣質和服務社會的理想追求,彰顯人文與科學的精神、獨立與自由的思想、批判與創新共存的精神靈魂。
立足于地方工科院校的藝術設計學科,其發展面臨新機遇和新要求。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需求,一方面各類院校紛紛開設藝術設計專業,推進了人才培養“量”的增長;另一方面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也逐漸從傳統的技能型向創新型模式轉變。在“卓越計劃”的背景下,地方理工科院校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該如何確立價值取向,如何與新時期人才需求的發展同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特色,成為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獨特的大學精神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改革創新中起著重要價值引領和導引作用,兩者的融合能產生特殊價值效應,能使地方理工科院校藝術設計辦學堅定價值認同、角色定位,確立依托工學優勢資源、以區域經濟需求為導向的目標,能促進以創新知識為定位、兼備“科學精神、人文素養、藝術創新、技術能力”的高素質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形成地方理工科院校藝術設計辦學在特色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特色。
二、科學精神的融入體現人才培養的核心價值
吳冠中教授認為“科學揭示宇宙的奧秘,藝術揭示情感的奧秘”,精辟地闡述了科學與藝術的必然聯系??茖W追求“真”,注重人的求真務實精神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而設計藝術是“藝術化的造物行為”,其發展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邊緣性;“造物者”即藝術設計人才,其核心價值在于創造性,要求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實踐性,科學技能性和技藝性?!翱茖W”和“藝術”兩個不同領域的融合,互相補充、激勵創新,共同促成藝術設計創新人才的培養,既符合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規律,又體現人才培養的核心價值。
因此,藝術設計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地方理工科院?!翱茖W”精神的引領下,藝科交融,使學生獲得審美、造型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同時,并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最終培育創新型人才,即富有引領生活時尚的設計理念,充滿創造性藝術構思,掌握精湛的物質表現技巧的人才。由此,在藝術和科學精神融合價值的引領下,要體現人才培養的核心價值,在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師團隊的關鍵性環節中,即要注重“融合性”和“綜合性”內涵,關鍵在創新。
(一)教育理念融合創新
在理工科院校,藝術設計通常屬于“弱勢”學科。因此,理工科院校不能“科學”一枝獨秀,“藝術”做點綴,教育理念是先導,要大力重視和宣揚“藝科交融”,使其成為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引領公眾、教師、學生達成共識,共同執行。
(二)課程體系融合創新
具體策略如下:1. 改變傳統式的學科細分,學科內容要進行重組與激活,達到不同程度的合并,避免交叉知識講授上的資源浪費,為學生提供廣泛的綜合性課程體系,以激發學生創新能力。以本校環境藝術設計為例,已有學科內容涵蓋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到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再到展覽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工業設計,未來甚至可以包括材料科學、礦產資源學、生物學、經濟管理學等跨度極大的領域,體現多學科、多行業之間深層的滲透與綜合,穿插與交流,對于培養設計師的創作思維,和對材料、工藝、技術的了解與掌握都有很大幫助。2. 課程結構強調“博”,并體現多樣化、平衡性、實用性、關聯性和整體性。本科一、二年級,由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基礎學科組成普通教育課程,打通學科專業壁壘,開拓學生視野和專業基礎知識面,強調基礎知識體系的重要性;三、四年級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為學生畢業后直接從事某種職業或進入研究生院學習創造條件。3. 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如在實現某一個具體設計項目中,鼓勵學生跨學科、跨領域查找資料,鍛煉自學能力??傊?,這種具有“融合”、“綜合”特性的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教育中以“專業”為單位構建的單一課程體系,通過跨學科課程的建立,有利于學生個人知識體系與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在專業上進行多元化的探索和擴大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模式,這種學習的集中與整合,也為學生的生活和職業選擇創造更多的機會。
(三)促進不同學科背景教師團隊的融合,增進教師個體實踐能力
具體策略如下:1.制定教師實踐培訓計劃,提升設計實踐能力。對純美術專業出身的教師,定期組織他們參加高層次的設計培訓班,或到設計公司進行全脫產進修;學校應制定剛性政策,鼓勵年輕教師,深入設計公司實訓1~2年,參與實際設計項目的研發與工程實施;教師也可利用假期,到企業兼職,吸收一線實踐經驗,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實際。2.制定鼓勵教師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的制度,享受與縱向項目同樣的待遇,如本校環藝方向教師參與的諸多“城市景觀規劃項目”,可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3.將各學院教師組成聯動組織,或聘請校外有經驗的設計師,充實學生在工程、技術及實際操作上的知識,實現教師隊伍在組織、知識結構上的融合。
三、求真務實精神的融入體現人才培養的優勢特色
“求真務實”,是中國農耕文化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是工科院校治學精神的體現?!扒笳妗?,要實事求是,把握時代性和事物規律性地去實踐;“務實”是講究實際、注重現實、崇尚實干精神的體現。實施“卓越計劃”的地方工科院校是以培養卓越工程師為目的,其核心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人才,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人才培養“求真務實”精神的最好體現。藝術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應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實質為導向,培育校企聯動、強化學生實踐技能和執業能力,能體現服務地方社會,務實辦學,實現人才培養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一)校企聯動
企業使學生的創新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學校人才培養要與企業使用人才形成一種供求關系,學校與企業間深層次合作,為學生提供學習和執業準備。具體策略如下:1. 學校與設計類相關企業聯姻,共同確定專業課程體系、生產實習環節以及優秀人才的招聘。2. 學校通過與企業簽訂協議、在企業掛牌等形式,建立相對穩定的產學研人才培養基地和實習基地,并與他們形成長效、雙贏機制。如筆者所在學校于2012年成為首批廣西“動漫人才培養基地”后,主動適應地方動漫人才需求,與企業、人才培訓基地、試驗基地、試驗園區形成聯動,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建設,不斷完善教學、實訓和研發條件,走產、學、研一體化模式。3. 鼓勵企業提供項目,使部分教學環節在企業中完成,由本校教師和企業的專家共同完成學生的教學指導,改變以往學生實習“走馬觀花”、“短時參觀”的狀況,避免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讓學生能更貼近專業、企業、市場和社會,培養了其獨立開展工作的執業能力。4. 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在學生完成實習基地的“實訓”后,企業技術導師參與評價與打分,帶隊教師負責收集學生實習過程中顯現的知識缺陷,以便在未來學校教學中進行改進和補充。
(二)強化學生實踐技能
設計專業要培養實踐能力強、有應用素質的設計師,以筆者學校為例,本科層次教學區別于研究型設計院校,注重實踐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且綜合實踐成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又有別于職業技能培訓與實踐。同時,實踐性并非實踐類課程專屬,作為一種教學思路與方法,適用于各類課程。如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注重基礎理論的實踐性與實用性;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鼓勵教師采用課題教學與項目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取得工作方法、專業知識、創意能力、市場認知以及交流合作、組織協調等多方面的收獲。
(三)執業能力特色
一方面,設計師要懂市場、懂工程、懂法規、懂經濟,具備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知識,才能服務社會;另一方面,執行、執業能力是實施創意、創新的保障,是設計人員的核心素質。因此,執行、執業能力要與創意、創新能力并舉,才能培養適應社會現實、地方傳統和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才能服務生產、建設、管理的第一線。同時,要注意強調課程結果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最新發展同步,以保證畢業生快速適應執業崗位,獨立開展工作。
四、人文視野的融入體現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
科學規律的探索,是求“真”,人文為科學啟示方向,是求“善”,使科學獲得人道內涵,科學和人文的結合產生人才培養的最佳效應,即對“人”的培養,強化了“卓越計劃”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本質和歸宿點,也成為現代大學追求的永恒目標。藝術設計創新人才的培養,以人文精神注入學生心靈,激發藝術靈感、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追求,能夠在服務社會中感受自由和幸福,并彰顯健康的個性心理,才能體現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但事實上,地方理工科院??茖W氛圍濃厚,人文精神不足,加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藝術理論和文化素養課程不足,學生文化基礎的薄弱,造成學生人文視野缺失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實現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人文視野的融入和構建顯得尤為緊迫。
(一)加強藝術理論課程建設
藝術理論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思辨性,能拓展設計人才人文視野、完善思維能力、提高審美素養,服務于學生長遠發展的需要。課程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課程特點,構建學習體系,激發學生專題化、研究型學習。
(二)豐富學生審美實踐
關注校外文化藝術領域,注重校外藝術教育的審美價值;訪問畫家的工作室和工房,參觀美術館、博物館和文化遺跡等;到公共環境領略自然美、設計物的美、及歷史事物和文化背景,并作調查和記錄;嘗試獨立思考如何改善所在地域如學校、醫院、公園、車站等場所的視覺環境和景觀。
(三)提升校園人文氛圍
多元化藝術素養類選修課程,拓展學生人文視野、提高審美修養;舉辦創意大賽,激勵學生創新能力;大力投入美術館、展廳建設,將美術作品和文化性資料、實物或復制品等長期陳列展出,讓學生能自由地接觸實物,以增加校園人文氛圍等。
五、結語
總之,在“卓越計劃”的背景下,地方理工科院校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藝術設計創新人才培養也面臨創新和改革,從其獨特大學精神出發,探討其與人才培養融合的價值效應與策略問題,能進一步確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明確學科發展優勢、資源基礎等,也是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順應人才培養趨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特色,彰顯人才培養特色及優勢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錢亞琴.哲學視域下的大學精神內涵反思[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1(12):98-101.
[2]葛蔓,等.論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論基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1):84-85.
[3]魯道夫?阿恩海姆.對美術教學的意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25-29.
[4]劉超英.藝科交融創執并舉-工科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8(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