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教育發展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東光集團的用人需求
東光集團是我國華中地區生產電子元器件的大型企業之一,生產的產品主要有:厚膜混合集成電路、石英晶體諧振器、石英振蕩器、半導體器件,其中 80%的產品遠銷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該企業的兩千多名員工中,65%以上都是中專、技校生。該集團認為,中專生、技校生較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從基層干起,穩定性強,有一定的領悟能力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一般干得好的中專生、技校生在兩三年內就有可能升為班長、工段長等,發展得更好的會晉升為分廠廠長、副總經理。基于多年的用人經驗以及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提出的新要求,湖北東光集團重視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要求員工學歷達到中等專業層次以上。為此,湖北東光集團和包括筆者所在學校在內的 5所中等專業學校又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
二、從中部崛起的地位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荊門市位于荊楚大地,荊門市總工會對部分企業的調查表明,荊門市企業職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術素質較低。在生產操作人員中,初級技工占30%,中級技工占40%,高級技工占20%,技師和高級技師占10%。從這一比例可以看出,荊門市既缺乏各類高級專門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專業技術人才。人才素質的提高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荊門要發展,教育要先行,其首要目標就是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使人才結構合理,整體素質提高。從中等專業技術人才上看,荊門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比如,荊門煉油廠、宏圖飛機制造廠所要的工人,就要求必須具有中等專業技術水平,具備數控操作能力。為此這些企業與筆者所在的學校和荊楚理工大學簽訂協議,為其培養一批具有中等專業水平、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工人。有了先進技術,有了一批高級技術人才,同時具備大批能使用先進技術的工人,企業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才不會在競爭中被淘汰,這也是荊門煉油廠等企業的經濟效益在荊門排在前列的原因。
今年,筆者所在學校又與湖北荊門天貿集團簽訂了辦學協議,每年為該集團培養100名中、高級工人才。總之,要使廣大勞動者素質得以提高,把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是教育責無旁貸的責任。
三、從我國的國情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在我國,目前的情況是工業經濟和快速發展的知識經濟等多種經濟形式并存,不同行業、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產品技術含量、生產組織方式、自動化、機械化程度都不相同,對人才次、類型和規格的要求也是多樣化的。
1.企業對高素質技工的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產業技術結構呈現出不斷優化的態勢,但從總體來說,實現自動化和運用高科技的企業為數不多。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初、中級技術人才在我國仍然呈現巨大的市場需求態勢。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不能忽視對操作人員的培養,必須注重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勞動者是知識、技術的載體,他們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知識越多,創新能力越強,其生產能力也就越強。所以在現代社會,勞動者的素質,特別是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狀況的決定因素。比如美國、德國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他們對職業技術教育都相當重視,勞動者的素質已達到相當高的層次,相比之下我國還有很大的差距。
2.農業發展對技工的需求
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也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撐,也就是說農民也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而我國農民的總體文化程度偏低,因此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素質。這充分說明,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在農村存在著巨大的需求。
3.高科技領域的技工需求
既使在高科技領域,絕大多數生產一線的操作人員也是中專生,因此高科技領域也同樣離不開中等專業技術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職業教育教師;教師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華職業教育社2016年度重點研究計劃課題(項目編號:ZJY16084)研究成果。
G434;G715.1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傳統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2015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這意味著依托于網絡新媒體從而實現行業跨界融合時代的到來。對于教育行業,意見明確提出了“互聯網+教育”的行動指導意見,重點在于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推動教育服務模式的變革。在這種背景下,職業院校中的教師,發展中必然面對著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因此,職業教育教師如何迎接“互聯網+”時代的挑戰,抓住“互聯網+”帶來的機遇,是值得進行探究的問題。
一、“互聯網+”的內涵和本質
“互聯網+”是指基于互聯網技術實現的經濟社會行業形態演進革新。也就說“互聯網+”是利用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各個傳統行業實現交互與融合,這種融合并不是簡單的組合,而是一種互補式、深層次的、多維的聚合。通過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從而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互聯網+”時代需要人們形成互聯網思維。正是互聯網思維的形成,才使得傳統行業實現跨界融合成為了可能,出現了變革的動力。互聯網思維為當前社會構建起新型的生態圈,在互聯網充當平臺、樞紐與通道的基礎上,為各行各業、各種思維方式織造出一張“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零成本、零距離關系網。
二、“互聯網+”對職業教育教師發展的挑戰
(一)“互聯網+”背景下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變化
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職業教育要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服務。在“互聯網+”時代,隨著互聯網思維的深化,社會環境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新時代的職業院校來說,除了要培養學生的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職業技能,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思維、創新精神和開拓進取的能力。
(二)“互聯網+”背景下職業院校的學生變化
現在的學生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長期使用手機、電腦、平板等數碼產品,現在的學生不僅具有更加豐富的知識積累、更廣闊的視野,而且在思維方式、W習方式、行為習慣等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學生作為個性化的人,希望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學習,而不單單僅限于課本的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科學的了解和分析,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
(三)“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師的課程資源、教學模式變化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諸如視頻、音頻、VR等的教學資源應接不暇。新的課程資源不僅多樣化,而且具有很強的互動和交互性。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互聯網技術可以改變以往以紙質試卷為主的單一的考試評價模式來進行學習和教學效果的評價,使得更多元的評價方式得以實現。通過互聯網技術開發新的教學評價模式和工具,將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更科學的結合起來。
三、“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師發展的思考
(一)職業教育教師應成為創造者
互聯網思維下的學習觀體現了一種新的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體現了一種“探索――自主建構”以及“合作――交流”的學習觀。教育事業的發展則需要創新型的教師,職業院校中只有教師具有創造性,從而將如何學習的元問題、如何探究教授給學生,使得學生也變成具有創新思維和高素質的學生;只有教師具有創造性,從而了解教育領域最新發展成果,才能鼓勵學生用于前行、勇于開拓、銳意進取,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教師的創造意識、創造觀念、創造思維、創造能力,甚至是個人的人格魅力都會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職業教育教師應成為研究者
職業教育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各種教育實踐的互動,產生的教育教學研究慣習行為,是對自己教學過程的思考和再生成的過程。在“互聯網+”背景下,對于教材來說,教師要學會使用教科書,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課程的研究者。現代的教育資源正在源源不斷的被開發出來,不斷模糊著課程的邊界,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數不勝數的課程資源。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社會和信息化社會,教學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教師成為研究者更有利于教育的實效性。
(三)職業教育教師應成為反思者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作為反思者,就是要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活動為對象進行思考,對教育的行為、決斷以及相應的教育結果審查和考究的一個完整的經過。首先,教師要學會自我反思,即通過自己的觀察到的各種情景和材料,對處于某個場域內的教育問題進行思考,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使以前很難完成的情境成為可能。其次,教師要學會與其他教師合作就同一個問題進行反思。教學反思并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與其他教師、學校行政人員、班級管理者以及其他教師密切相關。當教師進行反思的時候,必須得到這些人員或是部門的支持和合作。教師成長的過程就是教師反思的過程,教師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學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一、關于美國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歷史回顧
美國職業教育制度始于學徒制。19世紀末,美國的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逐漸進入壟斷階段,商業資本主義轉向工業資本主義,公司代替普通作坊成為工業組織的主要形式,于是職業經理人階層出現。經濟的變革呼喚教育的創新。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的頒布,標志著美國職業教育制度的最終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大量由戰爭轉業下來的戰士和婦女沖擊了國內的勞動市場。再加上二戰后美國的嬰兒潮以及戰后通貨膨脹的加劇,勞動力市場壓力激增,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于此同時,隨著國內黑人在城市中的比例上升,戰后穩定的環境使人們把目光轉移到了社會不公平問題上。為平衡弱勢群體的利益,美國訴求于職業教育作為“補償教育”,并提出“向貧窮開戰”的口號,幫助解決就業問題。因此,《1963年職業教育法》正式頒布實施。
70年代初美國的石油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以及隨后兩次的石油價格猛漲,使得美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滯漲,許多畢業生沒能找到工作。各界人士紛紛批判職業教育沒能使學生獲得合格的技能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才遭至不能被雇主雇用。在這樣的背景下,生計教育應運而生。1974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一個生計教育法案,設立了隸屬于教育部的“生計教育署”。生計教育不是狹義的職業教育,而是廣義的教育概念,是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各階段,依據不同的發展階段,為了進入職業領域并不斷進步而實施的有組織的綜合性教育。
1976年,美國政府頒布了《終身學習法案》(也稱《蒙代爾法案》),對終身教育提出了一個極為寬泛的定義,包括成人基本教育、繼續教育、獨立學習、農業教育、商業及勞工教育、職業教育及工作訓練方案、雙親教育、退休前及退休人員教育、補救教育、職業及晉升教育以及協助各機關團體運用研究的成果或創新的方法服務于家庭的需求及個人的發展等,涵蓋面極為廣泛。終身教育一直被美國政府認為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戰略手段之一,1991年的《美國2000:教育戰略》和1994年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都強調了要將美國的教育體系向終身教育體系發展,培養青年的終身學習能力和成人對新技術的適應力,保證新興技術能順利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并被大眾消費。可以說,美國教育體系的超強轉變,為美國于20世紀90年代出現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進入了"新經濟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看出,美國職業教育與美國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相互促進關系。畢竟作為一項現代教育方式,職業教育和經濟必定存在著直接的互動關系。
二、美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描述性分析
1.美國職業教育人數逐年上升
美國的職業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相當于大專的水平,根據美國2009年統計年鑒,下表統計了在公立教育體系中,美國主要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數,可以看出招生人數在逐年擴大,且平均每年的招生額占到全國高等教育體系的3.7%左右。
2.美國一直重視對職業教育的投資
該表統計的是美國財政預算對美國職業教育的專項投資,但美國職業教育投資主體是多元的,許多企業和社會團體經常通過捐助等方式支持著美國教育的發展,根據美國2009年統計年鑒,截至2007年,美國社會職業教育捐資達2.5億美元。
3.美國職業教育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
職業教育是解決美國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20世紀以來,美國的產業結構開始由傳統的制造業向現代服務業轉換,一方面制造業人力需求萎縮,而服務業相對興盛,勞動力市場對具備專業服務技術的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勞動者失業情況顯著增加。因而需要職業教育來提高一般制造業的普工的專業技能,加強特定行業的高技能培養,以解決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及結構性失業的現狀。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數據,2008年后美國市場需求量最大的是醫療相關服務行業,而全美60%的護士在社區接受職業教育,許多社區依靠本地的社區學院滿足了本地對護理人員的需求。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服務為宗旨”的一種教育類型,承擔著為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的重任,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貴州作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洼地”,面對經濟結構的戰略轉型,亟需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在此過程中責無旁貸,任重道遠,是貴州經濟實現后發趕超的重要元素。
一、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與趨勢
中央辦公廳主任指出“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是地理海拔的相對“高地”。由于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在發展上長期處于相對‘洼地’,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都處在全國靠后位置。”僅以“十一五”初年即2006年為例,貴州用僅占1.8%的國土面積,卻供養了占全國3.0%的人口,但生存質量不高、生活水平偏低、人口素質較差。例如貴州部分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僅占全國的比重為:人均生產總值僅為全國的36%。從人口素質上看,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6、1.0、1.1%;財政總收入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9%,進出口總額0.1%,實際利用外資0.3%,外商直接投資0.1%,在校研究生數0.7%,普通高校在校生數13%, 2007年的“人口素質”這項指標的小康實現程度才達到57.1%,至于廣大農村的“人口素質”指標小康實現程度更是低達22.7%。
可見,人口素質低是妨礙我省經濟發展,提高小康水平的“短板”,“十一五”時期,由于自然、歷史等原因,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國仍處在掛末位置。進入“十二五”,省委、省政府確定了“兩加一推”戰略布局,吹響了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號角,在構筑精神“高地”,沖出經濟“洼地”的激勵聲中,全省各族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中央出臺支持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國發2號文件”等政策機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優勢和后發優勢,厚積薄發、彎道超車、錯位發展,各項經濟指標較以往有了突然猛進的增長,尤其是GDP增速濟身全國三甲并保持穩定增幅,貴州掀起了追趕發達地區的浪潮,并響亮的提出了“十二五”確保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0億元,力爭翻一翻、突破一億萬元的目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如此迅猛,一方面為教育更好更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又進一步明確了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的時代責任。
二、貴州高等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經濟要發展、教育須先行。要實現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宏偉目標,就必須繼續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職業教育,擔負著經濟社會生產服務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的重要職責,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省委、省政府實施“兩加一推”主基調、“四化同步”主戰略,這對與經濟社會發展最緊密聯系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促進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極好機遇。“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擴大。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力度,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緩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人才短缺,提高人才儲備數量和質量,促進就業再就業,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一) 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加快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和社會進步的“發動機”。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繁榮與發展,根本的決定性因素在于教育發展水平,根本的核心在于其賴以依存的產業競爭力,高等職業教育就是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培養人才的教育,二者的相互依存度尤為緊密。職業教育本身也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對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壯大經濟實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僅能夠有力地推動相關產業投資,帶動經濟發展,而且將有力地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
(二)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全面推進“兩加一推”主基調、“四化同步”主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貴州貧困和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后。為此,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提出要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信息化“四化同步”戰略。目前,貴州缺乏技術技能型人才,據人力資源部門統計,“十一五”末,貴州省僅有專業技術人才資源78.42萬人,技能人才資源54.51萬人,農村實用人才資源30.19萬人,人才資源總量占在業人口的比重僅有8.59%。根據《貴州省 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部署,到2020年,貴州省技術人員、農村技術人員資源分別要達到91萬、88萬和80萬人,人才資源總量占在業人口的比重要達到11%。這就要求更加重視和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將大量人力資源轉化為技術技能人才,為“四化同步”發展提供人力支持。
(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貴州實現脫貧致富的迫切需要
按1274元扶貧標準測算,2010年全省貧困人口418萬,占全國2688萬的15.6%,居全國第一。按2300元測算,全省貧困人口有1764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近一半,兩項指標均為全國第一。2014年,按人均收入2300元人民幣的國家扶貧標準,全省農村貧困人口還有700多萬人。在“兩加一推”的進程中,要解決就業問題,既需要發展產業增加就業崗位,也需要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技能和市場競爭力,使他們能夠從事一項技術要求較高的產業或順利外出發展。也就是說,只要一個孩子進入職業院校就意味著帶動家庭脫貧,真正實現“培養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家”,讓每個貧困家庭都至少有一名靠技術技能吃飯的人,早日脫貧致富。
(四)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完善職業教育自身特性的需要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辦學,在國民教育中與經濟社會建設聯系最為直接和緊密,是脫貧致富的“直通車”。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貴州用包括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和石漠化土地、僅占全國1.8%的土地面積,供養占全國3%的人口。人多地少是基本省情,就業問題在貴州是一個不可回避而且必須解決的大問題。目前,貴州有800萬人常年在外務工,全省城鎮每年需要就業的勞動力有數十萬人,還有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出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
三、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支撐
“十二五”以來,貴州進入了一個需要人才,創造人才的時代。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進入第二輪實施階段,“國發2號文件”加大了對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支持力度,以國家級開發區貴安新區為龍頭,一大批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和項目建設上馬,城鎮化建設進度加快,隨著全省支柱產業、特色產業、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創新持速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各行各業生產、建設、經營、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應用、實用型人才更是緊缺,急需要職業院校提供源源不斷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然而,我省高職院校數量不足、規模不大、辦學水平撐支不齊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2012年末,高職院校也只有24所,高職在校生規模只14萬人,僅占高等教育在校生38萬中的36.8%,2014年,高職院校為29所,在校生16萬人,也僅占高等教育在校生41.9萬中的38.2%,高職院校生均校舍面積和儀器設備值在全國處于掛末位置。高職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因此,必須創造條件增加優質教育資源,擴大高職教育辦學規模,提高辦學質量,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智力和人才的需求,把我省巨大的人口壓力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把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人才資源強勢,為我省經濟社會實現后發趕超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四、采取多種措施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十二五”末期,是我省實施“兩加一推”、“四化同步”戰略進入攻堅的深水期,更是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全省面臨著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內在需求,更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要勇于擔當,在辦學體制機制、人才培養模式上實行全面深化改革,主動尋求創新突破,培養更多合格人才,助推“兩加一推”、“四化同步”戰略實施取得實效。
(一) 強化完善制度建設
以人事制度改革和績效工資制度深入實施為重點,全面推進事業單位崗位管理制度的全覆蓋,調動全體教職工積極主動干事創業、甘于奉獻、教書育人、愛崗敬業的熱情,在學生就業促進制度,定期舉辦和參與全國全省職業技能大賽制度,教師貢獻激勵獎勵制度等方面出臺新舉措,搭建新平臺,適應新形勢,滿足新要求。
(二) 加大辦學資金的措籌力度
營造“有為有位”的工作環境氛圍,主動爭取上級關心支持,享受國家和省有關職業教育各項政策投入,通過“向上要、財政給、社會融、企業投、對口幫、自己創”等舉措加大融資力度,形成和完善辦學經費良性投入機制。
(三) 著力實施二級管理體制機制
通過辦學宏觀統籌,在全面實行精細化科學管理基礎上,試點下放并賦予二級單位管理的辦學自主權,激活各級辦學主體的內生動力,強化后臺管理的智能化和指揮的高水平,提高前臺服務的精細化和高效率,做到人人都是主人,層層都有活力,營造科學、健康、創新、綠色的和諧發展氛圍。
(四)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校公共外語教師 需求過剩 職業前景 再定位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6-0100-01
一、新時期高校公共外語教師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及可能的職業再定向
隨著基礎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特別是重點大學公共外語課程已經失去了作為課程存在的理據。公共外語教師的職能和任務目標定位是公共外語教學,從教學工作量與教師數量匹配實際看,公共外語教師即將成為無外語語言課程可教的過剩教師。一旦公共外語不再作為課程存在,現有公共外語教師必然會在短時間內成為無外語語言課程可教的過剩教師。這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公共外語教師即將面臨而多數公共外語教師,特別是中青年公共外語教師尚未意識到的問題或困境。
公共外語教師成為過剩教師不止是公共外語教師自己必須認識到和面對的問題,更是相關高校管理層必須認識到和面對的問題。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過剩教師的公共外語教師必須從公共外語授課向其它課程或相關行業、領域轉移。我們必須要考慮自身的職業前景,甚至對人生目標進行再定位。調研表明兩大方向是比較值得考慮的:一是走ESP之路,以外語為工具甚至第二工作語言,從事外語語言文學學科之外某種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專門研究和課程教學;另外,主動自主轉型,把外語作為工具,做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工作。
二、開拓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研究,開發ESP課程。
任何一種外語都僅僅是交流工具,不是學科,不是專業,一切外語語言課程都基本上是空心課程。外語語言學(或外語語言研究)和外語文學學(或外語文學研究)是學科,也是專業,但是在任何一個國家文化語境中,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對外語語言研究和外語文學研究人才的需求量卻極小,而對外語水平高的非語言和非文學學科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都極大。因此,高等教育外語專業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已成為時代訴求。從根本上來講,外語是一種技能、一種載體,只有當外語與某一被載體相結合,才能形成專業。
ESP研究,與有些專家所說的“去外語化”有很大相似之處。ESP研究為高校公共外語教育開辟了另一條可能的生存途徑。近年來興起的“商務英語”,在本質上就是ESP。ESP不是教學方法,而是英語教育的一種途徑(approach),應該放在一個國家的語言政策層面予以考慮。事實上,如果ESP教學與研究成熟了,我國的理工院校、商科類高校、高職高專乃至各類二級學院的英語教學和教材建設就更容易定位了。
ESP對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生學習通用英語是為了打好扎實的外語基礎,而ESP學習對學生今后的就業與職業發展有很大幫助。這為高校公共外語教師提供了寶貴的生存空間。
三、從高校自主轉型,自立門戶,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
大學公共外語教師大多已經具備較高的英語實際交際能力,能夠承擔口語或書面的翻譯之類的工作。近年來,在外語導游的考試中,高校外語教師的優勢非常明顯他們通常都能以突出的口語水平直接順利通過面試環節。并且有不少高校公共外語課教師已經在社會上有自己的涉外兼職。所以,在狼多肉少這樣一個環境中抑郁掙扎,倒不如充分利用優勢,打開一片新天地。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給自己找到了合適的位置,也為社會減小了就業的負擔。
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是應對全球化挑戰、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必然要求;以更加開放的態勢融入國際社會,不斷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堅定方針。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實力的增強,國際社會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中國。“把中國介紹給世界”,加快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是中國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承擔“把中國介紹給世界”使命,要求這些“轉業教師”不僅能夠在學習和交流中擺脫母語的束縛去理解和掌握異質文化,更進一步要求能用外國人熟悉的語言和接受方式來解釋和介紹中國文化。一方面,要能夠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具有永恒意義的積極因素,闡明中國文化中體現人類共通價值和現代意蘊的內容,例如仁愛思想,樸素的生態意識,順應自然、追求和諧的智慧,對和平生活的祈求,對外來文化的開放和包容等;另一方面,要從中國的現實國情和社會發展狀況出發,客觀地凝練總結中國當代文化的精華,并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將其介紹給世界。總之,承擔“把中國介紹給世界”使命的外語類人員,需要在重視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礎上,加強雙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進一步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充分發揚中國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基本精神。
四、結 論
嚴峻的形式迫使大學公共外語教師必須要有緊迫感和獨立的判斷能力,要從服務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雙重意義上綜合評價、認真盤點自身資源,立足自身優勢,著眼長遠,大膽、科學、明智地為自己定位,在社會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
參考文獻
1 張素玲、衣學娟.終身教育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5(12)
2 趙宗峰.外語類高校的新使命:把中國介紹給世界[J].理論經緯,2010(12)
3 馮燕.去外語化:重點大學公共外語教師發展的必然選擇[J].大學教育科學,2010(3)
4 李宏惠.淺析教師的成長過程與發展策略[J].教師專業發展,2008(9)
關鍵詞:小學教師;職業規劃;專業發展;方式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54-02
職業認同是保持小學教師穩定成長的前提與基礎。但在目前的小學教育師資中仍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教師職業倦怠現象普遍存在,職業認同不高等。加強對小學教師的職業引導,提高小學教師的職業認同,這對減少小學教師倦怠,促進小學教師穩步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具體介紹阻礙小學教師職業生涯的因素,以及存在的原因和小學教師職業規劃和專業發展的幾種方式與途徑,引導小學教師擺脫職業倦怠,正確認識小學教育,建立職業認同感,從而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1.小學教師職業生涯和專業發展阻礙因素
1.1 年齡因素。不同年齡的小學教師職業生涯阻礙的差異有著明顯的特點,職業晉升、成長需求障礙、工作情感和工作適應上不同年齡段的小學教師存在著差異。年齡在2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屬于適應階段,對于工作的前景缺乏長期規劃,導致一些小學教師對于工作認識不足。雖然職業生涯阻礙較小,但是也是最容易放棄小學教育工作的階段。26~30歲時,大多數教師把重心放在成家立業上,阻礙較小;31~35歲屬于相對穩定期。而35~40歲階段的教育與其他年齡段的教師之間有著顯著的差異。究其原因,此年齡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生育與自我關注的沖突時期。這個階段的教師基本都成家了,或是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從事教育的工作的同時,還要照顧家庭與孩子、老人,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系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因此,這個年齡階段的職業生涯、家庭責任的沖突最為明顯,職業生涯阻礙相應的也最大。家庭與工作的沖突,很容易出現情緒倦怠,甚至放棄這份工作,但是此階段也是教師能否從新手轉化為專家教師的關鍵時期。
1.2 教齡因素。隨著小學教師教齡的變化,在其生涯發展中晉升、職業認同、工作情感以及工作適應上有著明顯的變化。教齡低的教師往往對職業認同膚淺,工作情感不深,當缺乏職業晉升的機會時很容易放棄工作,而教齡高的教師,幾年下來覺得自己已經有兩下子,干久了,工作無激情無沖勁,雖然在其職,卻不能充分發揮工作熱情。
1.3 專業能力差異。專業能力是小學教師成長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專業能力高的教師其職業阻礙因素會更小,而且更有學習成長的動力,主動要求學習的欲望也比較高。因此,要關注小學教師學專業能力的提高,給予教師學習的機會。
1.4 環境因素。工作環境因素是小學教師生涯阻礙的最大影響因素,直接影響小學教師晉升阻礙、成長需求,工作情感和工作適應,進而影響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如,薪資福利、進修條件等。
1.5 職業態度。職業態度對小學教師生涯阻礙有直接影響,同時也影響著小學教育工作的質量。如,相當比例的教師職業態度不穩定,得過且過,難以做到嚴謹治學,對學生缺乏了解和尊重,與家長聯系較少,對學習整體工作不關注等等。而且當前的小學教育領域中,教師成材現狀欠佳,薪資低,福利低,社會地位偏低,工作繁重等等,無法滿足教師的基本要求。因此,常常出現消極的職業態度,造成職業不穩定,頻換工作崗位,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
2.小學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和專業發展的方式與途徑
2.1 提高小學教師自我管理能力,獲取發展優勢。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評估、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小學教師能夠準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身的特點和強項,認識目標與現實的差距,能夠更好地指引教師加快工作的適應速度,提高工作的滿意度,理性地克服職業生涯中來自內在的阻礙因素。
(1)引導小學教師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補充與更新的速度,彌補專業能力的不足,跟上時代的步伐,確保職業生涯的長遠的發展。
(2)在組織中管理自己,良好的協調組織能力是克服工作家庭_突的關鍵,為職業發展提供保障,因此要培養教師自我管理的能力,協調好各種關系,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確保職業生涯的順利開展。
2.2 完善小學管理機制,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小學園提供教師比較充足的資源以及合理的權力,讓小學教師參與到小學園的建設中,給小學教師歸屬感,認同自己的職業價值。一個好的小學應該配備一套好的教師培養模式、招聘途徑和教師獎懲制度等,有利于教師自身健康的發展,是小學教師追求職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1)提供專業資源,支持教研工作,激發小學教師的職業創新,激活小學教師的職業認同。提供進修機會、鼓勵教師評職稱,擴大小學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的途徑,提高小學教師的從業能力。
(2)建設合理的薪資、福利體系。薪資是小學教師正常生活的需要,也是教師個人價值的體現,如果付出與收獲不成比例,是很難激發教師的從業欲望的。因此,要建立健全薪資、福利體系,這也是激勵教師上進的重要途徑。
(3)引導教師選擇合適的工作崗位,給予教師選擇工作崗位的機會,滿足教師的主觀要求,同時,園長要做到知人善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崗位的安排既要適合教師的現實能力,還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促使教師不斷地成長,不斷地發展。
(4)實施民主的管理方式,園長要樹立"尊重教師、依靠教師、發展教師"的管理思想,把小學教師當成小學園的主人,尊重小學教師的人格尊嚴和個性差異,尊重教師的知情權和參與決策權,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到小學園管理中,實現自我價值。
關鍵詞:廣西北部灣 建筑工程管理 技術 管理 經濟 造價
【中圖分類號】G710
一、 專業背景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促進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圈城市形態的形成,從而帶動城鄉建設和房地產行業的飛速發展,增加了市場對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員的需求。 而建筑工程管理專業,是順應了建筑市場的需求而衍生的一個專業。提升工程項目的管理質量需要大量工程管理專業人才,但現有的工程管理培養模式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以及行業現狀仍存在一定距離。
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算是較為年輕的專業,目前在我國還處于研究、探索和發展階段,但基本上以工程技術為依托,兼顧管理、造價、經濟,不同的院校雖然側重不同,但都是培養土木工程技術、造價、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工程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算是一個建筑“全能”專業。
可是,這樣的“全能”專業真的能讓建筑工程管理的畢業生們全能的勝任建筑行業中各崗位的工作嗎?
二、專業改革現狀分析
現下建筑市場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大致體現在以下幾種類型的用人單位: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房地產開發公司、工程咨詢單位等。這些公司對建筑管理人才的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已經是市場的迫切需求了。從目前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從業人員水平來看,多數的學歷水平較低,但是基層相關的施工技術工作經驗豐富,良好的專業技術是保證其能夠勝任崗位工作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建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就是要培養具有工程、建筑、施工、生產等相關專業技能,而且具備了相關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然而通過以下行業現狀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分析看出,行業當下的現實需求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方向不盡契合,導致了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尷尬。
而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因其專業領域過泛,什么都想抓,什么工作崗位都想能勝任,雖然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知識技能多而不精,反而有“小刀很多把,把把都不利”的無力感。相比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專業的學術型畢業生來說,感覺更顯弱勢。如何把高職工程管理專業建設成為建筑類教育中的極強專業,并具有競爭力,已成了呼之躍出必須的改革。
三、已有教學改革基礎和環境
但由于是新興的專業,存在著專業實踐基礎薄弱、師資隊伍結構不完善、理論研究還欠缺、實驗室及設備不完善的缺陷等,在專業實質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專業定位、形成特色職業發展模式,既需要把握工程管理專業發展的規律,又要從地方經濟社會和學院發展實際出發,明確工程管理專業的定位,系統研究職業化、特色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問題。
四、改革目標和內容
如何能提升我們高職院校工程管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是本次主要的研究目標和內容。具體包括:
1、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定位。
從技術、造價、管理、經濟、這四個核心大方向出發,四手都抓,但可以根據專業的歷年市場調研和需求分析以及畢業生就業情況,做出偏重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在摸索和跟隨市場的腳步中前進,分出不同側重點的培養方向。從現下行業需求情況和我院綜合辦學能力來看,主抓土木施工技術和造價兩個方面,兼顧經濟和管理,既可滿足市場對建筑行業大批量施工技術和造價人員這兩塊的需求,使我們的畢業生在施工和造價兩個方向做到知識結構和技能雖少而精,又能兼顧勝任管理類和經濟類的工作領域,為就業拓寬方向,提高競爭力。
2、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因工程管理行業的實踐性要求較高,除了內部教師需繼續進修及提高的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外,加強企業工程師來擔任課程教學的模式是我們進行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這一方面我們學院可以說較有優勢,利用學院自有建筑產業中的資源,聘請項目中現場施工和預結算經驗豐富的工程人員進行實踐教學,將項目帶進課堂,課堂融入項目,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枯燥的理論知識“填鴨式”灌輸模式。
3、建筑工程管理專業教材改革研究。
建筑行業的法律法規及技術要求等領域的知識根據政策要求和市場情況不斷在改進和調整,而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教材因內容陳舊和更新不及時等原因與實踐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現象,同時對于最新的相關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理論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針對拓寬專業,應把合理應用教育技術,開闊學生知識領域作為首要問題考慮,而不應再死守教材理論。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吸收傳統知識外,更多地還要吸收先進的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因此,僅用加法和減法修改教學計劃無法體現教學內容的改革。
4、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研究。根據專業側重方向,完善核心課程,修改不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增加貼近當下建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知識需求的課程,形成完整的專業課程體系。
5、建筑工程管理的教學模式建設研究。把課堂移步至實驗室、企業、工地現場,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課時等。
五、改革的創新之處
1、不盲從部分高校較極端的課程教學體系,偏“土木”,或偏“管理”。根據各類建筑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向,建議按主抓技術、造價,兼顧經濟、管理開辦專業。
2、利用本學院自有產業項目的優勢,加重和加大學生實踐課程,讓學生把課堂搬到工地更為便捷,提前角色帶入,為市場培養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礎。
3、重視和加強實踐技能的培養,讓我們的畢業生能進入就業崗位直接就業,大大提高就業競爭力。
七、結語
總之,廣西北部灣經濟商圈和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坐落廣西南寧為房地產行業帶來的無限商機,使得建筑等相關行業還在蓬勃發展,建筑工程管理專業所面對的市場需求還有較大的人才空間,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招生與教學就還將繼續下去。我們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的課程設置、教學研究、教學方式探索,都有待于專業教師的進一步完善與豐富,以越來越嫻熟的步伐順應市場和時代的發展,以越來越飽滿的姿態填補市場的空缺,為該專業的人才輸出和提高就業競爭力補充更完善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建筑工程管理的現狀及解決方案研究》,張蘭英,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年02期;
重慶小天鵝集團是全國有名的民營企業,它的產業有賓館、房地產、火鍋店等,其中以火鍋店為主要產業,占整個集團所有產業的70%。全國主要大中型城市的商業中心、繁華地帶具有較大規模的小天鵝火鍋分店五十多家,擁有員工五千多人。員工中15%擁有大專以上學歷,而60%以上是中專、職高生,還有少部分的初中畢業生。從用人的角度看,該集團認為,大專以上學歷的員工文化層次高,有發展前途,但不穩定,吃苦精神普遍較差,不愿意從基層干起。中專生、職高生多數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從基層干起,當好服務員,穩定性強,有一定的領悟能力,有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一般干得好的中專生、職高生在二三年內就有可能升為領班、大堂經理等,發展得更好的升為部門經理、副總經理。而初中畢業的員工文化層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基于多年的用人經驗以及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提出的新要求,重慶小天鵝集團重視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要求員工學歷達到中等專業層次以上。為此,重慶小天鵝集團和包括我校在內的5所中等專業學校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我們根據小天鵝集團的用人要求,設置專業,確定教學內容、辦學形式,注重教學質量和學生技能素質的提高,為小天鵝集團培養輸送大量適用的具有中等專業技術的服務人員。從這一例子可以看出,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服務行業存在著巨大的需求。
二、從重慶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地位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
重慶市總工會對部分企業的調查表明,重慶企業職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術素質較低。在生產操作人員中,初級技工占27.2%,中級技工占45.6%,高級技工占19.6%,技師和高級技師占7.6%。從這一比例可以看出,重慶市既缺乏各類高級專門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專業技術實用型人才。人才素質的提高是西部大開發的關鍵,西部大開發,教育要先行,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各類不同層次的人才,使其人才結構合理,整體素質提高。從中等專業技術人才上看,重慶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比如,慶鈴國有企業所要的工人,就要求必須具備中等專業技術,有數控操作能力。為此該企業還與重慶大學簽訂協議,重慶大學每年專為該企業培養一批具有中等專業水平、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工人。有了先進技術,有了一批高級技術人才,同時具備大批能使用先進技術的工人,這樣的企業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才不會在競爭中被淘汰。所以慶鈴企業的經濟效益在重慶是屈指可數的。總之,要使廣大勞動者素質得以提高,把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是教育責無旁貸之事。
三、從我國的國情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
>> “一帶一路”中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研究 “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東盟職業教育發展研究 “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思考 職業教育發展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思考 “一帶一路”戰略視閾下吉林省旅游職業教育對外開放芻議 “一帶一路”背景下浙江省海洋旅游發展研究 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現狀與對策研究 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一帶一路”背景下咸陽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 “一帶一路”戰略下兵團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舉措 職業教育耦合“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機遇、挑戰與策略 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戰略下的職業教育發展邏輯 “一帶一路”戰略下職業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職業教育要抓住“一帶一路”的開放紅利 “一帶一路”背景下湖北高等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基于“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初探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菲律賓職業教育扶貧政策及啟示 “一帶一路”背景下,甘肅、青海兩省絲路旅游聯動發展前景研究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思考 “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安高等院校旅游與翻譯產學研基地的建設與發展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秦海峰.江西印發“實施方案”將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EB/OL]..
[4].“一帶一路”戰略與職業院校發展[EB/OL].http:///models/adefault/news_detail.cspx?artid=60991 & cateid=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