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危機化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其實,“中國制造業將面臨危機”一說并非始于今日。從早些年珠三角制造業往內地大遷移,到近幾年國內制造業紛紛遷往周邊經濟欠發達國家,中國制造業日呈頹勢一直令人擔憂。在人力成本提高、租金上漲、原材料價格上升、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等影響下,中國制造業的利潤每況愈下。雖然國家多年前就倡導“轉型升級”,并且陸續投入不少資源加以扶持,同時鼓勵產學研聯盟等創新模式,但一直成效甚微,難以振興制造業。
眾所周知,知識和創新是制造業品牌競爭的核心。只有通過不斷創新,制造業才能保持市場競爭力。但是,中國制造業卻罕有通過創新走出發展困境的。筆者認為,這并非制造業經營者們不愿意傾聽采納逆耳忠言,而是難以落地執行。
中國雖然早已建立了國家創新體系,政府與企業攜手創新的成功案例也不勝枚舉,但對于國內數以萬計的私營企業主而言,政府的扶持力度和照顧范圍極為有限。由于創新的風險太高,成本也不菲,私營企業普遍缺乏創新的實力;與此同時,國內目前的知識產權尤其是工業產權保護力度較為有限,即使企業家創新成功了,其成果也極易被競爭者所復制,并和自己在市場上進行惡性競爭。因此,更多的制造業主們不愿意去嘗試創新,而更愿意通過代工甚至抄襲模仿等急功近利的手段,去參加市場競爭,獲取短期利益。
但是,在世界制造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中國的企業家們如果不創新,將面臨著關門歇業的命運;如果要創新,卻普遍面臨缺少資源、勢單力薄的難題,怎么辦?
筆者認為:通過內部創新機制,獲得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突破,從而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條路并不適合中國眾多的個體制造業,特別是中小型制造業。要知道,在一個企業里,建立技術創新小組、新事業發展部或企業技術中心等技術創新組織模式,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于利潤本來就不高的制造企業而言很難承受。
但是,如果制造業主們通過企業聯盟的創新模式,既可減輕企業單打獨斗的壓力,也可贏得更多成功的機會。特別是在產品研發方面,更易取得成功,并通過專利法等法律保護,共享創新成果。
國際上不乏值得借鑒的這一創新模式。比如,耐克品牌的星型模式:耐克充當聯盟盟主,通過垂直供應鏈專注于產品技術研發,而將生產制造、銷售等業務外包,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創新,進而保持了恒久的市場競爭力;蘋果的成功模式也大同小異,其將生產制造交給了富士康,手機殼等零部件的制造也外包給了一些知名企業。
當然,中國的私營制造業主們也可以通過伙伴地位平等的平行模式,或者利用技術外包或標準件供應關系,組建核心團隊的聯邦模式展開技術創新。
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產品的創新固然重要,市場創新特別是渠道創新則必不可少。實際上,眾多私營企業早已通過企業聯盟的方式,建立了強大可靠的營銷渠道。比如,當今較為新型的垂直分銷系統、水平分銷系統以及多渠道分銷系統,都被實踐證明為市場競爭的新型利器。
關鍵詞:企業;非環境道德行為;環境無主性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17-0148-02
一、問題的立論及提出
在不同的人類文明形態下,人和自然的關系呈現巨大的差異。顯然,畜牧文明和農業文明時代,人和自然的關系呈現相對和諧的狀況。雖存在局地生態危機,卻不致于促成人類對于人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知,及社會發展模式的相應變革。然而,以技術和理性為內核的工業文明事實形成對自然的毫無節制的掠奪,形成了經濟發展與生態危機相伴而生的窘境。外源式現代化的中國本可發揮后發優勢,嫁接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避免其發展教訓,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然而,歷史、現實和人多種因素交互作用下的中國亦陷入了總想避免又無力回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狀況[1]。
二、企業的非環境道德行為的根源
(一)企業的獲利沖動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淡薄
企業是贏利性經濟組織,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企業行為的首要目標是利潤的最大化——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利潤。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設法使成本外溢是企業的重要途徑。成本外溢于環境之中就是企業的外部性經濟行為。這種行為能否發生取決于產權明晰與否。明晰的產權由于具有明確性、排他性、可轉讓性和可實施性,因而避免了外部性的發生,但模糊的、無主的產權則允許外部的存在。環境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財產,由于其不確定產權為外部的大量發生提供了條件和空間。
現代企業雖然引入了“企業全面質量管理”這一包含環境倫理精神的管理體系,但其中的道德維度沒有得到合理張展,非環境道德行為的發生首先在于企業“無力適當地用道德語言來理解、交流產品責任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具體而言,P.普拉利把其中原因概括為:第一,產生道德健忘;第二,對道德概念的狹隘理解——企業經理們傾向于對道德問題避而不談,其方式是將這些問題看作是操作管理中的非道德問題;第三,給經理人帶來的壓力——不能以更加平衡、更加公開的方式表達出道德期望,最終將反彈回來影響經理本人(道德交談的缺失將加劇道德壓力);第四,道德濫用的忽視——正如對抗的規范可導致道德緘默的產生,反過來道德緘默也能強化那些規范,從而出現一種忽視道德的文化;第五,道德標準的下降——全面質量管理中道德緘默的持續存在對于那些堅持將道德標準納入質量要求中的人可能會產生諷刺意味,因為道德標準常被看作外在的干預[1]。
(二)環境的無主性與環境責任的界定難題
新制度學派的重要代表科斯在著名的論文《社會成本問題》(1960年)中認為,當人們在面對污染問題時,往往是考慮如何制止污染方,阻止的辦法無非是要求污染方進行賠償,對其征稅或者要求它停止生產。但這些辦法都不盡如人意,因為它在使一方免受污染的同時,卻使另一方即生產方受到損害。要使當事人所遭受的損失都盡可能小,正確的思考邏輯應該是:一方是否有權污染另一方,或者另一方是否有權要求賠償。按照科斯的產權理論,在應對環境污染中最重要的是界定權利。例如,一企業在河流上游排放污水影響了下游居民的飲水,使其不得不為喝到干凈水增加費用。為了消除污染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性,重新確定河流水體的使用權是必要的。如果首先規定了受害者的產權,那么當局可以根據受害方的申請強制污染方把外部不經濟性減少到零,這對于污染方來說要付出巨大代價。這樣,他會提出補償受害方損失的方案以繼續取得排污資格。這種方案既要使受害方在得到補償后接受一定程度的污染水平,又要使自己的補償支出小于把污染減少為零的費用。同樣,污染方也可以獲取河流水體的產權,受害方要想免受外部不經濟性的影響就需要斟酌情況。
三、企業生態保護意愿和行為的塑造:環保收益與污染成本
(一)產權界定條件下的外部成本內部化
企業是社會共同體的一員,當社會選擇具有環境價值取向時,當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才能有利可圖時,企業履行環境道德義務就必然會在外生壓力和內生取向的因素作用下成為其經濟行為的合理組成部分。從外生壓力看,企業是社會共同體的一員,這就決定著它必須服從共同體的規則。
從內生取向看,企業履行環境道德責任并不全是由外在壓力的被動作為,更多的是因其內在的利益動機的自覺選擇。首先是綠色經濟的驅動。1999年10月因在環保領域的突出貢獻而榮獲諾貝爾特別獎、被譽為“太陽的辯護士”的德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赫爾曼·舍爾(Herman Scheer)認為,20世紀的經濟是以生化能源為特征的生化世界經濟,“核能和生化能源代表20世紀的工業現代化。它們把世界文明帶入了一個生態的死胡同,現在又把世界文明引入一個經濟的死胡同,同時摧毀了文化。”因此,世界文明必須立即擺脫對生化資源的依賴,以代表21世紀及未來現代化的可再生能源——陽光經濟取代生化世界經濟。這樣,經濟全球化才能從生態角度被承載,才能遏制生化世界經濟以及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制度化所構成的破壞力,實現一種持久的、多樣性的、公正的發展動力[1]。
(二)政策創新條件下的“成本—收益”調整
環境問題是典型的外部性問題,像污染這樣的外部不經濟性將會導致經濟的無效率。為了避免環境污染,企業若采用環保措施防治產生污染,就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在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導致企業的內部不經濟性。在這個時候,企業若通過提高產品的價格,避免內部不經濟性,就會出現像理查德·波斯曼在《法律的經濟分析》中指出的那樣:在競爭性市場中,用于污染防治的成本,公司并不能從消費者那里得到補償。因為經營成本增加、價格上漲,消費者會選擇不從事環境保護而產品價格較低的企業。因此,作為理性的企業的經營者,為了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般會選擇將污染物直接排入環境中舍棄治理,節省治理廢物所要花費的私人成本,造成經濟損失(即社會成本)。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資源,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私人的生產對公共資源的無償掠奪和肆意破壞。私人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按照清晰的產權思路進行的,每一環節都是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展開的。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而忽略環境保護,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廠商的環境成本無條件地轉嫁到了所有的社會成員身上。顯然這是一種不合理的社會成本分擔,是典型的環境成本的不公平轉移。企業環境成本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各種經濟損失的總和,包括自然資源耗減成本、環境維護成本和環境損失成本三大部分。企業環境責任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如下圖:
由上圖可見,基于“污染者負擔”原理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其實質也是企業對造成社會成本的負擔。這就意味著企業成本投入的增大。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后獲得的效益按照期限的長短可以分為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從短期效益看,企業環境責任的承擔導致企業成本增大,經濟收益減少;從長期效益看,企業環境責任的承擔,提高了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為其公眾形象提高,社會認知度提高,從而提高其社會競爭力。
四、結語
現代社會分工特征賦予了企業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并不意味著經濟體系與社會體系的簡單分離。“社會體系與經濟體系之間存在著價值重疊的事實使得企業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而產生了企業自愿承擔社會責任的現象。”[2]當然,“使用自身尚不明晰的‘超道德’概念來看待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就進入了‘現象解釋現象’的困境。”[3]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培育,既需要政府層面的積極引導,側重于法律法規的完善與實施,又需要企業對自身社會責任的理念認知和行為調適[4]。
參考文獻:
[1] 郁建興,高翔.企業社會責任中的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8,(2).
[2] 沈承誠.政府生態治理的三重困境:理念差異、利益博弈與技術障礙[J].江海學刊,2012,(3).
關鍵詞中小企業 金融危機
另一方面取決于國內刺激
中小企業是社會穩定的前提和經濟發展的基礎。為充分了解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及其政策需求,更好地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調研組于2008年11月25日--28日赴廣東省進行了調研,與省發改委、經貿委、中小企業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廳以及廣州市、東莞市、佛山市順德區的相關部門進行了座談,并走訪了紡織服裝、建材、電子、有色金屬加工、電工材料等不同行業的多家中小企止。
一、當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主要困難與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省的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在發展經濟、促進就業、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企業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企業戶數占全省企業戶數的99%以上。2008年以來,全省中小企業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1--9月,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8079.7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2.8%。近期,受相關因素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一)市場萎縮,出口大幅下滑
危機對一些外向度較高的中小企業出口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由于美、歐、日等經濟體增速放緩、訂單減少,導致企業出口萎縮,并將面臨更多的貿易保護壁壘。廣東屬加工貿易大省,美國是廣東企業產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國,美國經濟衰退必將使企業的出口受到影響。從統計數據看,2008年1--10月全省出口增長回落近10個百分點,環比近乎零增長。2008年1--9月全省私營企業出口511.5億美元,同比增長5.6%,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了30多個百分點。全省2007年有出口而2008年沒有出口的中小企業有9000多家。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出現明顯回落勢頭。如2008年1--9月,廣東玩具出口增幅同比回落16.2個百分點,有出口實績的企業2191家,同比減少1391家,僅占2007年的六成;其中,取消出口退稅的商品出口同比回落了57.7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出口只增長5.6%,比2007年全年增速低30多個百分點。2008年1--8月東莞市企業簽訂加工貿易合同出口總值同比下降了近16個百分點,其中對美國出口僅增長10.35%,比上年同期增幅回落近8個百分點。
(二)成本上升,企業效益整體下滑
多種成本上升因素疊加,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導致了一些中小企業無利可圖,甚至出現虧損。一是原材料價格等生產經營成本大幅上漲。2008年1-9月份,廣東省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9.4%,與同期工業品出廠價格剪刀差達5.3個百分點,企業生產高進低出的格局沒有改變,部分企業陷入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局面。原材料年初漲價,企業買進了,但是產品還未賣出去,最近又跌了,加大了合同履約的難度。雖然當前原材料成本已經出現下降的趨勢,但企業要完全消化掉在高能源價格、高原材料價格下的較高的生產成本,還需要一段時間。在產品銷售不暢的情況下,企業的庫存成本、資金占用成本以及籌資成本都將進一步增加,導致其總體經營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幣匯率、出口退稅率大幅調整。2008年以來國家在人民幣匯率、出口退稅、利率調整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由于這些政策調整力度過大、范圍過廣、適應期過短,有不少中小企業一時難以消化。2008年上半年,人民幣升值直接導致廣東省一般貿易出口和進料加工出口結匯少收入261億元。很多企業不接單怕失掉客戶,接了單又怕招致虧損,處于兩難境地。三是勞動力成本上升明顯,導致效益下滑。新《勞動合同法》規定合同期滿員工不再續簽合同要給予經濟補償,但沒有設定補償年限和補償上限,存在重復補償和過度保障狀況,增加了用工成本,加重了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負擔。加班費用和社保繳費的增加也給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成本帶來了較大的增幅。
成本上升導致企業效益下降,虧損面上升。從行業來看,以外向型企業為主,中小企業比例達到90%以上的玩具制造和紡織服裝企業所遭受的打擊無疑是首當其沖的。2008年上半年以來,廣東有不少中小企業倒閉,其中主要是玩具和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東莞玩具業巨頭合俊玩具廠的企業主甚至棄廠逃匿。造成了非常壞的社會影響。根據廣東省經貿委的數據,1月至9月全省企業關閉總數為7148家,包括關閉、停業、歇業和搬遷。其中東莞市以1464家倒閉企業列居榜首,其余依次為中山、珠海、深圳、汕尾和佛山等地。就連情況稍好的順德區,2008年1--9月份中小企業對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從2007年的64.4%下降到2008年的44.6%。全區約有20%的企業出現賬面虧損。
(三)生產經營資金短缺,企業融資更加困難
廣東省很多中小企業由于出口受阻,產品庫存加大,由于現金無法回流導致生產經營資金緊張,資金鏈斷裂的危險加大。這些問題對小企業而言更為嚴重。另一方面,融資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受銀行信貸緊縮、貸款實際利率上浮等影響,前段時間國有銀行普遍減少了對企業的授信額度,缺少抵押物而又不符合擔保貸款條件的企業首當其沖,往往成為信貸擠壓的對象,或者銀行減少中小企業貸款規模,或者中小企業生產資金被其他企業拖欠,不少中小企業為獲得資金不得不以各種渠道接受高成本融資。廣東省2008年1--10月對中小企業實際貨款利率普遍上浮了30―40%。加上因廣東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有的銀行相應增加了對貸款的管控,提高了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難度。雖然有關部門取消了信貸規模的限制,但由于中小企業在融資能力上的天然劣勢,這些政策措施仍然難以惠及中惠及中小企業。
(四)《勞動合同法》實施對中小企業影響較大
《勞動合同法》有些規定現階段尚不符合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如最低工資標準及其增長機制、不續約員工的經濟補償等,危機時期更是難以做到。受勞動合同
法約束,一方面帶來用工成本的直接上升,據東莞市外商協會的材料,勞動合同法實施增加企業用工成本約30%,最低工資標準逐年提高增加企業用工成本約30%,兩項因素造成企業總體成本上升8%左右;另一方面,更帶來企業經營機制方面的影響,使員工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難以發揮作用,企業主一般不敢輕易辭退工人,一是經濟補償很高,中小企業難負擔;二是勞資關系更為緊張,雇主不安全感加強。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目前存在大量隱性失業,農民工提前返鄉,長期放假,未來取決于市場回升情況,否則這部分失業會成為顯性失業。勞資關系存在不穩定因素,這些異地民工的權益無法保證。但讓危機重重的中小企業承擔失業工人高額的經濟補償,無疑是雪上加霜。而且相關法律法規需要一個適應期,企業需要,工人也需要。有些企業主反映勞工的意識形態變了,他們的勞動議價能力增強了,但很不規范,動不動就把工廠圍起來或是把道路堵死,造成企業生產經營秩序的混亂。勞資關系緊張使潛在社會不穩定因素壓力加大。
(五)政府在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等方面的政策力度,使中小企業難以適應
這些政策從長遠來看是利國利民的,但由于政策力度大、范圍廣、適應期短,疊加效應日益明顯,短期內對中小企業的沖擊效應較大。加之廣東省中小企業中很大一部分是從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環境保護、節能降耗、勞動保護等政策的不斷推進實施,中小企業面臨著兩難境地:不調整、不轉移,就面臨原所在地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和產業發展政策的制約;調整、轉移,又難以與原有產業集群、產業鏈條相銜接。要在新的經營場所重新組織產業鏈配套,成本反而會上升更多。由此造成有些企業不得不停業。
二、地方幫扶中小企業應對危機的主要措施
為應對危機的沖擊,緩解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國家已從財政、稅收、融資等方面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廣東省也積極貫徹落實總理調研廣東時的四點意見,積極醞釀出臺《廣東省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加大政策措施和財政投入力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積極幫扶中小企業克服困難和轉型升級。
(一)完善政策體系,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調研期間,正值廣東省醞釀召開全省中小企業工作會議之時。12月5日出臺的《廣東省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從宏微觀多方面著手梳理各項政策,緩解當前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省委書記強調:抓住世界經濟新生的倒逼機制機會,抓住中央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機遇,幫助中小企業克服困難和轉型升級。除了采取應對危機的各項政策,還尤其重視營造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一方面大力宣傳和貫徹實施《廣東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把各地發展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列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之一,明確將其列為《廣東省市廳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落實科學發展觀評價指標體系及考核評價辦法(試行》的重要內容,還專門制訂了《廣東省民營經濟工作考核暫行辦法》及《廣東省民營經濟工作考核評分標準》。與此同時,制訂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政策落實等七個行動方案》,從政策落實、技術創新、產業集群、市場開拓、企業融資、人才服務、信息化等七個方面,務實推動解決當前阻礙中小企業發展重點難點問題。最近,有關部門還將聯合出臺針對中小企業公平競爭市場待遇的指導意見,旨在營造更加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二)運用財政手段,加大資全扶持力度
廣東省財政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投入力度。其中包括,從2008年起連續三年,每年投入1.8億元作為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引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2009年全省安排了22億元資金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包括一次性新增10億元中小企業專項資金、注資lO億元成立政策性擔保機構、安排2億元擴大出口專項資金等。2008--2012年省財政安排的裝備制造業、中小企業專項等資金60億提前在2008--2009年預安排。針對當前中小企業困境,各地也在加大資金扶持的力度。如,東莞市財政專門出資10億元,用于中小工業企業貸款貼息和幫助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廣州市開發區將設立10億元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投資處于種子期、初創期及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三)完善擔保體系及授信機制,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到2012年前,廣東省將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扶持建立政策性擔保機構,鼓勵發展商業性擔保和互助擔保機構。目前,廣東省財政已明確出資10億元組建省級再擔保公司,正在考慮吸納社會資金的加入。廣東省政府已經通過《關于開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正準備進行相關試點。還將申請開辦兩家村鎮銀行試點,以各種手段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同時,加快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努力完善中小企業授信機制,建立小企業貸款專門管理部門和隊伍。目前廣東省轄內小企業授信戶數為18萬多戶,比年初增加1.6萬多戶。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都建立了信用擔保機構。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擔保機構有441家。納入備案管理的176家擔保機構平均注冊資本1.03億元,累計為6萬多家中小企業提供了2160多億元融資擔保。此外,積極發展直接融資,支持中小企業上市直接融資,2008年上半年全省上市公司新增了13家,面對目前的困境,對中小企業上市的前期輔導工作仍在進行,為未來早做準備。
(四)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減免部分收費
廣東省還積極用稅收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對中小企業從事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業務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對正常納稅確有困難的中小企業,可由企業申請,當地稅務機關審批,減征或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從事非限制類和禁止類業務的中小企業,所得稅按20%征收。同時,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和環節,適當減免如堤圍費等相關收費,全面清理并取消涉及企業的不合理收費。廣東省還將對省內大量的港澳臺中小企業在稅費方面實行特別優待政策。
(五)健全服務體系,改善對中小企業的服務
廣東省加快了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培育發展和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政府服務,提升各類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首先是完善機構設置。各市、縣、區綜合服務機構覆蓋率達88%,并基本健全了中小企業技術支持、融資服務、信息咨詢、市場開拓、人才培訓等五大服務平臺及網絡。其次,積極幫助中小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舉辦了中小企業服務項目推介咨詢、開展服務日巡回推介、開通郵政服務中小企業綠色通道、開通全省中小企業服務熱線等活動。主辦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努力為廣大中小企業構建展示、交流、交易、合作平臺。第三,積極搭建中小企業自主創
新服務平臺,推動產學研合作,幫助中小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第四,做好相關善后工作,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發生企業欠薪逃逸事件后,當地政府快速擬定解決方案,防止形成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例如,在東莞合俊玩具廠倒閉清算之后,東莞市樟木投鎮政府及當地勞動部門立即組織27家企業提供了近2000個工作崗位分流員工,及時化解了1600多名職員的失業壓力。
三、幾點認識和思考
(一)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未來走勢不容樂觀
中小企業面臨內憂外患,內憂是主要矛盾,中小企業融資難是老問題,近兩年來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逐步累積,使企業盈利能力趨于惡化,再加上面臨9月中旬以來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衰退和外需疲軟,市場定單驟減和不確定因素加大,這些外部因素使矛盾迅速惡化。目前中小企業普遍反映最緊迫的問題是生存問題,與過去圣誕節到來之前加班趕工相反,今年是訂單少,開工不足,普遍低迷。雇員、用電、企業訂單、開工能力等都是反映企業經營業績的關鍵指標,目前看前景都不樂觀。雖然失業統計數字還不高,主要是許多企業采取無限期放假的措施;從原來的用電嚴重短缺到現在過剩,用電量下降也間接反映出企業開工不足;2008年秋季廣交會,出口成交額僅為315.5億美元,比上屆下滑了17.5%,超過七成企業訂單下降;大宗商品價格的大起大落給相關中小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成本上升,由于企業本身已經微利或無利,出現經營虧損難以避免。
基于以上因素,明年上半年經濟依然在下行通道中已經成為許多人的預期,且何時到達谷底并不樂觀,形勢趨緩一方面期待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經濟復蘇,另―方面取決于國內刺激經濟的政策見效,但要顯現在中小企業身上可能還有一個相當的滯后期,企業主普遍擔心明年的發展態勢進一步惡化。這一時期,中小企業投資和經營都非常謹慎,有些已關門歇業,有些正在收縮經營范圍和規模。他們捂緊錢袋子,不允許有決策失誤;盯緊價值鏈條的上下游企業,供貨方和客戶只要一方出現回款方面的問題,相關企業都會到牽連,信心普遍不足,因此未來走勢仍不樂觀。很多中小企業經過長時間的繁榮期,沒有應對危機的經驗,不排除由于反應過度而造成的信心不足,使經濟發展的后勁進一步減弱。
(二)對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的原因要客觀分析
對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的原因要客觀分析,有些是受危機直接影響的,如出口貿易型企業;有些主要是受《勞動合同法》出臺等政策調整的影響,如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還有些是自身經營不善或投資決策失誤所致,危機只是雪上加霜;但當前經營品可難的原因還應更多地從企業的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中去尋找。一是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不高。很多中小企業大都集中在傳統的第三產業和加工制造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發展模式尚未根本轉變;二是具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還較少,自主創新能力不高。廣東省IT領域的專利85%來自國外,高新技術對外技術依存度達70%以上;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僅為1.2%,低于全國1.4%的平均水平。全省鞋類和皮具箱包類產量雖然分別占全國的1/2和2/3,占世界的1/3左右,但知名品牌卻屈指可數。這些銷往國內外市場的廣東貨大多是以貼牌的形式變成了外國貨。三是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的中小企業還比較多,包括相當一批20世紀90年代進入廣東的港資和臺資企業,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我們在廣東所走訪的兩家企業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以上兩家企業,甲企業瀕臨關張,乙企業正在調整出口市場結構,積極化解危機的影響。這充分說明擁有創新能力、先進管理理念、市場開拓能力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應對危機、抗風險的能力強,危機相對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三)靠中小企業自身實現結構調整不太現實
中小企業在目前的國際分工體系中只是某個產業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尤其是廣東省眾多的出口加工型貿易企業,只是在價值鏈條的最低端,靠出賣勞動力賺取微薄的加工利潤,到終端市場有其它許多環節以及中間商,他們不掌握市場和技術,靠自身結構調整不現實。同樣,讓這些加工型企業直接面向國內市場也不現實,他們一般不具備營銷方面的能力。中小企業普遍反映目前關鍵不是升級轉型,而是如何生存下來,很多小企業在危機時刻用于工藝、技術改造方面的研發投入和人才的引進或是沒有能力進行,即使有能力也暫且滯后。
我們認為。中小企業整體上看規模偏小,素質不高,管理水平欠缺,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生產裝備、生產方式、產品技術含量都處在低水平,要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調整應有一個緩沖期,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不能靠一紙之令或一句口號就能完成。急功近利只能帶來難以負擔的社會成本。與結構調整相關的就業問題涉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短期看,與全球救市策略相一致,防止失業過多是政策的著力點,因為失業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信心和支出水平,對拉動經濟增長不利。從長遠看必須堅持結構調整為主線,在結構調整中逐步解決就業、再就業問題。因為只有結構優化升級才會產生新的增長點,并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勞動崗位。已飽和的傳統產業受市場制約,就業難以擴大,且利潤空間小,職工的福利狀況也難以改善。
從調研的情況看,只有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集聚和分工協作關系,才能完成中小企業結構升級的使命。在廣東順德以美的、格蘭仕等企業為龍頭的家電產業為例,由于形成了家電產業鏈條上下游企業的有機聯系和垂直一體化的分工模式,這樣就避免了同質性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實現了產業集聚功能倍增和溢出,大企業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通過產業協作鏈條傳遞到中小企業中去,在這個過程中帶動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使它們走“專、精、特、新”之路。因此對中小企業創新和結構調整方面的政策,要實施龍頭企業工程,重點支持這些企業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及商標,增強核心競爭能力,最終形成以大企業為骨干、大中小企業相互配套、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群體。
(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要政策和環境雙管齊下
目前中央、地方都密集出臺了一些刺激經濟的政策,但真正惠及到點多面廣的中小企業效果相當有限,時間上還有一個滯后期。直接面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如廣東成立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地方財政貼息、產業引導基金等,還有其它一些貫以財政扶持下的專項資金,名目很多,但金額很有限,灑胡椒面,即使充分放大其效應,更多是象征性的支持,解決企業目前的困境還遠遠不夠。
走訪的中小企業普遍反映,支持的政策最好是普惠的政策,或門檻公開的政策,達到標準就能享受,否則,由于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尋求政策扶持的成本非常高,也可能使相關部門產生尋租腐敗的機會。與其出
臺繁多的財政扶持政策,不如實施對中小企業減免稅的政策,明租正稅,輕徭薄賦,以保證中小企業渡過危機。借鑒國外對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對限額以下小企業予以免稅,規模以上中小企業下調所得稅等,還要清理不合理收費,為企業維持正常經營提供空間。金融方面的支持政策要有惠及面較廣的包括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股權基金、上市籌資等相關機構和政策在內的立體金融支持體系,而非單一的或適用面較窄的支持政策,否則是形象工程,樣子工程,仍起不到整體促進作用。此外,政策的穩定性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調研中企業反映政府要審慎出臺相關政策,切忌“政策的大起大落”,忽左忽右,朝令夕改,如從調低出口退稅來抑制出口,現又調高出口退稅來鼓勵出口,或是人民幣加速升值或貶值,企業經營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太大,未來難以預期,新增或外來投資信心減弱。希望提供穩定的可以預期的政策。
從根本上說,應對危機要政策和環境雙管齊下,最終要落在發展環境的改善上。創新體制,提供良好的環境,中小企業發展最終要靠市場和中介組織的服務,而不是靠政策。因為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與大型骨干企業擇優擇強不同,眾多企業難以鑒別,擇優缺乏一定的評價標準,且這個過程成本太高,也會引導中小企業尋求支持的尋租行為,不利于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扭曲資源配置的環境。對中小企業更重要的是創造公平競爭、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設立簡單公開的門檻而非審批的支持政策,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發揮作用。
(五)企業雇主逃匿暫為個案現象,恐引起示范效應且影響極壞
企業雇主逃匿拖欠工資及債務,雖然在廣東目前屬個案現象,但影響極壞。這些企業的工人工資暫由當地政府墊付,并協調引導安排其它企業吸收就業,雇主的責任追究不到。若形成示范效用,其它企業主效仿,則局面難以控制。廣東省有關部門正在研究醞釀成立欠薪保障基金制度,規定企業交納一定數額的欠薪保障金,再加上各級財政出資,政府日后視具體情況用這筆資金來解決惡意欠薪逃匿,以維持金融危機下新的勞資矛盾惡化狀況。我們認為這種政策是事后應對之策,一人有病大家吃藥,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業的負擔,且補償不應僅是對工人欠薪的影響,還有對上下游供應體系的影響和補償,關乎整個社會的生產體系和信用體系,必須從源頭上加以解決。
可采取疏堵結合的措施,一方面通過減稅等措施盡快緩解中小企經營困難,暫時降低中小企業對辭退員工的經濟補償,因為過高的標準脫離中國的實際。并且要從根本上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對員工的權益予以保障,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要同解決農民工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結合起來推進,建立企業、政府共同承擔責任、義務的體制機制,而不是只讓企業感到負擔很重的政策。更為緊迫的是,加大對欠薪逃匿雇主法律和經濟方面的懲罰力度是必要的,必須采取嚴厲的警示措施以防止這種現象的蔓延,如公布相關責任人的姓名,建立黑名單,不良記錄錄入企業及個人信用體系,必要時要采取市場禁入和啟用司法程序等方面的措施。
(六)化解危機更主要靠企業自身加強能力建設
首先,企業應有針對性地加強自身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市場風險抵御能力,著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大對核心技術的人才和資金投入,要有自身的產品、品牌、技術。調研中了解到東莞和順德受危機沖擊的程度大不相同。東莞的企業所在行業多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中小企業以貼牌生產為主,技術含量不高,依靠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優勢換取低微加工利潤。“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企業對外依存度高,經濟自主性差、產業根植性弱,易受到國際市場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變化的影響,抗外部風險能力差,因而這次受沖擊的程度就比較深。而順德則有一批有自有品牌的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比如美的電器、格蘭士、萬家樂、華寶等,這使得順德受危機的沖擊相對較小。
其次,市場結構多元化才能船小好調頭。從調研的情況看,產品市場拓展到新興市場,如南美、俄羅斯、中東等地,或是從外需轉向內需,積極擴展內銷市場,在廣大的農村尋找市場,以國內市場的增長彌補外部市場的下降,才能在經營方面有更多的靈活性。
第三,需要具備一定的金融手段和工具來減輕實體經濟的虧損。既然匯率變化過快,既然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具有了金融屬性,應對其漲落必須借助于金融工具,如采取鎖定匯率的手段減輕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在期貨市場做套期保值操作以減少原材料價格漲落的虧損,這些工具手段需要專業方面的知識和人才。在苦練內功的同時,盯住上下游客戶也是重要的,否則業務相關企業的連鎖反應對中小企業的打擊也是致命的。為防止由于個別企業經營問題造成整個產業鏈條的斷裂,建議仍要進一步創新金融服務工具,對應收賬款提供保險服務,起防火墻的作用,免除一方受損給關聯企業的滅頂之災,這種信用保險過去國外機構曾提供相關服務,但目前國際金融秩序動蕩之時,國外機構的信用體系發生問題,國內無機構能夠替代服務,與美國金融泡沫過多相反,我國是金融工具短缺、服務不足的問題,希望政策引導建立相關的支持服務體系。
四、進一步的政策建議
為了更好地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對危機,政府需要在前期出臺一系列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同時要注意政策的長短結合。從短期來看主要是化解企業的經營困難,從長期來看則是要完善政府管理體制,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形成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
(一)短期對策
1、采取積極措施緩解中小企業資金短缺
一是要進一步清理不合理的收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二是有條件的地區可對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貸款給予一定的貼息補助等措施,增加出口信用保險補貼力度,以減輕企業負擔,防止企業資金鏈斷裂;三是考慮設立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配套補助資金,對購置先進技術設備的企業給予定額補助;對于國家產業政策鼓勵、一次性投資較大的重大工業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可酌情給予一定的前期經費補助;對于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加大對核心技術的人才和資金投入,通過技術創新增強市場風險抵御能力。
2、適當調整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
在上調部分紡織品、服裝、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改善外貿環境,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可再考慮適當調高部分勞動密集型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以更好地緩解企業經營壓力。這個過程中要加快退稅款回款速度,以解企業的燃眉之急。當然,這僅是緩解國內就業壓力的應急對策,長遠看,還應從根本上改變外貿依存度高且附加值低的狀況。
3、出臺相應的就業扶持政策
做好年底前農民工的工資和其他正常利益的兌現,防止出現拖欠,導致新的社會矛盾出現;加大對單
位招用失業人員的引導力度,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包括社會保險補貼、工資性崗位補貼等措施,鼓勵用人企業招用登記失業人員。
4、政府采購方面適當向中小企業傾斜
制定對中小企業的專項扶持政府采購計劃,適當降低政府采購對中小企業注冊資金的門檻要求,對中小企業的產品在采購價格、品種、數量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在保證質量和交貨期的前提下將更多的中小企業產品納入到政府采購范圍內,為中小企業提供得到更多政府資源的機會,促進其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二)長期對策
1、建立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長效機制
要繼續加強對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的支持,建立起全面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體系。同時,探索建立針對中小企業的企業信用征集評價和信息制度,以幫助中小企業規范經營行為,得到更好的金融支持。積極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協調財政部門建立貸款擔保風險補償金。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題。適當給與國有商業銀行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總量較大的縣級市(區)如順德的分支機構市級分行的貸款審批權限,以便其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的中小企業。
2、理順中小企業政府管理體制
一是在政府機構設置中建立中小企業服務總局,管理范圍覆蓋三次產業,而不是目前的僅限于工業領域;二是放寬市場準入。2005年頒布的“非公經濟36條”,為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廣大非公經濟提供了發展的基礎,但由于缺少細則,進入壟斷行業還存在明放暗不放的“玻璃門”,設置較高的行業準入門檻,要求從業經驗或很高的規模,民營企業難以進入,以石油領域為例,南于新制訂的門檻奇高,民營批發油企、加油站紛紛關閉,或者轉賣給國企。可見,放寬市場準^政策上要落在實處,體現非禁即準的原則;三是政府管理上盡快轉型,按照管宏觀不管微觀,管外部不管內部,管市場不管企業,管服務不管事務等原則,轉變政府工作的觀念,把管理轉到服務上來。按照市場機制要求,加快市場、各類社會保障和服務支撐體系的構建。減少政府管理的隨意性,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增加政府的透明度。
3、加快中介服務體系建設
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除了要面對市場,還要兼顧信用、環境等許多企業沒有能力顧及的其它問題,因此應加強中介服務的功能,在信用服務、金融服務、人才培訓服務等方面為中小企業建立更為全面的服務體系。可考慮在條件較好的地區先進行中小企業服務示范基地和融資服務創新試點,并將先進經驗向全國推廣。
筆者在《從全球金融危機看中國個人與社會關系倫理之維》中論證了“研究特定經濟運行環境中的人”[1]已經成為從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機的“歷史與邏輯的雙重必然選擇。”因為,“任何經濟發展模式本質都是由一定的人與社會關系所支撐的”,[1]而在現時代的中國,“人”則以更加不可替代的身份成為了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因。因而,現時代中國經濟運行體系中人的問題的消解路徑選擇框架,必將深刻影響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
一、全球金融危機與自我倫理危機
當下的全球金融危機以空前的破壞力滌蕩著人類的物質生活世界,經濟滑坡、工廠倒閉、工人失業、通貨膨脹嚴重地困擾著人類的物質生活世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金融危機所危及到的不僅僅是這些看起來紛繁蕪雜的物質生活世界,它還以一種更嚴重的破壞力危及到了人類的精神生活世界,一場空前的自我的倫理危機正在不期而至。問題在于,是什么導致了現代社會的物質財富、科學技術的高歌猛進并沒有自然帶動現代人的精神境界得以相應提升呢?在馬克思或福柯看來,殖民主義性質的財富增長或科技進步方式不但不可能帶來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相反則有可能使人與自身之間的鴻溝愈陷愈深,進而將人類卷入一場空前人與自身極度分裂的自我的倫理危機。所謂自我倫理危機指的是由于人類自我主體價值的被剝奪或重構,所造成的人與自身(靈與肉、身與心、主體性與客體性)內部倫理秩序的混亂狀態,換句話說,就是由于人類自我權利駕馭失控造成的精神折磨或肉體紛擾。由此可見,自我倫理危機一方面表現為理性屈從于欲望、經驗所造成的人對自身主體價值缺席的焦慮,另一方面又表現為被欲望、經驗重新塑鑄的人對自身客體價值有限性的焦慮。事實上,所有焦慮的實質并不在于獲得、占有或經驗多少“最為豐富的外在善和過度”才能獲得人類自我的滿足感,而在于人類應如何在道德層面擺脫由于自我權利駕馭失控造成的精神或肉體困擾,進而達致“靈魂的寧靜與肉體的無紛擾”,實現人與自身的和諧。這些問題構成了現代人進行自我倫理規劃所要解決的核心議題。可以說,當下日益加劇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于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的人類自我的倫理危機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當下,自私、虛榮、嫉妒、貪婪、背信棄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現象的流行難道不是最有力的明證嗎?最困難的問題在于,其消解路徑應該如何構建。
二、自我公正:自我倫理危機的道德化解路徑
就自我倫理危機的產生原因而言,自我倫理危機的化解是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政治、經濟、法律等諸多方面的合力共同應對方可奏效,但就作為人類終極自我關懷的倫理規劃視角而言,自我倫理危機的化解則需要訴諸于人的內在德性力量。那么,怎樣的德性才能起到化解自我倫理危機的功效呢?縱觀人類倫理思想史,在自我權利駕馭方面的德性是什么問題上,各種倫理學派莫衷一是,各有千秋。筆者在綜合美德論、功利論兩大倫理學派關于自我權利駕馭方面的道德理論基礎之上,認為消解自我倫理危機的德性應該是自我公正。雖然美德論與功利主義論倫理學體系中都沒有直接提及自我公正這一概念,但在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代表作品《尼個馬可倫理學》關于公正的“總體德性”與“具體意義上的”[2]區分;穆勒的倫理學代表作品《功利主義》對作為“作為正義的一項義務”的公正研究中間,關于這一概念的思想已經初見端倪。
實際上,美德倫理學派中的自我公正指的是“在比喻和類比意義上”相對于“總體德性”的“具體意義上的”公正。那么,什么是“具體意義上的”公正,它與“總體德性”的關系怎樣,“在比喻和類比意義上”的自我公正又是什么呢?美德倫理學派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指出:“‘公正的’就是守法的和平等的,‘不公正的’就是違法的和不平等的。”[2]“事實上,這種守法的公正是總體的德性,但它不是總體的德性本身,而是對于他人關系上的總體的德性。由于這一原因,公正通常被看做德性之首”。[2]“然而,公正在這個意義上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德性的總體。不公正不是惡的一部分,而是惡的總體。”[2]
由此看來,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總體的德性”實質是一種相對于人與自身關系相對的“對于他人關系上的”德性,但亞里士多德也指出,研究“總體的德性”只是為研究“具體意義上的”德性提供一種理論鋪墊,后者才是他的真正研究目標。那么“作為德性的一部分”或者“具體意義上”的“公正”是什么呢?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這種“德性”或“道德品質”就是“一個人在積極和他人之間分配時如果對于那些有益的事物,不是自己獲得較多的一份、使他人得到較少的一份,而對于那些有害的事物,不使自己受損害過少,使別人受損害過大,而是使彼此達到比例的平等;如果在其他兩個人之間進行分配時也這樣做,他表現出來的品質就是公正。”[3]因此,美德倫理學派的自我公正實質上應該是保持作為體現人類自我主體價值的理性對于自身非理性部分相對優勢或優先地位的一種道德張力。
在功利主義學派理論體系中,自我公正指的是“個體正義”的“一項義務”,即每個人保持其所得與“應得”之間平衡的一種道德行為品質。問題在于,公正為什么是“正義”的“一項義務”,自我公正又是在何種意義上成為“個體正義”的“一項義務”呢?
在功利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穆勒看來,公正是正義美德的題中應有之意,因為“在涉及權利時,保持公正毫無疑問是義不容辭的,但其中體現的只是一種更廣泛意義上賦予每個人權利的義務。”穆勒進一步指出,正是由于“公正”具有“堅持給予每個人應得之物的原則,即以善報善和以惡治惡”的特征,因而“司法的第一美德,公正,作為一種正義義務成為履行其他正義義務的必要條件,部分原因便是基于上述內容。”[4]但穆勒也指出,公正之所以是正義美德一項義務,最根本的原因還不在于上述理由,而在于公正是功利原理的最高道德原則的體現,即每個人的幸福與所有人的幸福都具有同等價值。因為,“倘若根據‘應得’信條以善報善和以惡治惡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那么必然意味著我們對所有應當得到我們同等待遇的人都一視同仁(當沒有更高層次的義務來禁止這種行為時),同樣社會也對所有應得到它的平等對待的人(即應當得到絕對平等對待的人)一視同仁。這是個體正義和社會正義的最高抽象標準。一切社會制度、所有有德公民都應盡最大努力向這一標準靠攏。然而,事實上這種偉大的道德義務基于的是一種更深的基礎,即它直接源于道德的基本原理,而不是某些從屬或衍生教義的邏輯推理。由此涉及的便是‘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的確切含義。功利原理之所以成為具有理性意義的原理,最根本的一點是承認一個人的幸福與其他人的幸福擁有完全平等的價值(在程度上被視為是同等的,種類上允許有所差別)。”[4]綜上所述,在穆勒看來,公正能夠成為正義的一項義務,最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體現了每個人的道德價值的同等性或不可通約性。那么,自我公正何以成為了“個體正義”的一項義務呢?穆勒認為,“個體正義”的“最高抽象標準”在于整體意義上的即“所有應當得到我們同等待遇的人”的公正,但是其邏輯起點在于每個人對自我的公正。也正是在這一層面,筆者以為,自我公正被賦予了“個體正義”的一項義務的含義。
從筆者對美德論與功利論兩大倫理學派在自我公正概念思想史層面的梳理當中不難看出,在這一概念應該成為自我權利駕馭方面的道德的認識層面,兩者保持了高度一致性。但我們在研究當中也發現,在對這一概念理解方式方面,前者帶有明顯的動機論色彩,而后者則帶有明顯的效果論傾向。因為,在亞里士多德所著《尼個馬可倫理學》整個理論體系來看,作為一種德性的自我公正實質上只是“靈魂”的“合乎理性的”“實現活動”,即精神領域的。因而,美德倫理學派的自我公正不像功利主義學派一樣具有鮮明的強制性;而在穆勒所著《功利主義》一書整個理論體系中間,作為“個體正義”的“一項義務”的自我公正,也只是在個體行為效果層面才具有合理性依據。因而,與美德倫理學派相比較而言,功利主義的自我公正缺少了含情脈脈的道德情懷。正因為如此,在看來,道德的合理性依據應該是動機與效果的有機統一。正是在這一層面,筆者以為,所謂自我公正,就是人類自我在駕馭權利時保持的自身主、客體價值之間內在平衡方面的一種張力,這種平衡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優勢地位的保持,而是一種主客雙方的和諧狀態。就是說,自我公正德性對自我的倫理危機的化解需要社會公平正義呵護,更需要人類自我內心信念堅守,因為這種堅守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社會秩序的和諧,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提供了一種使深陷于現代社會泥淖中的自我為自身更好地構建起美好精神家園的現實路徑。
綜上所述,就作為經濟發展根本動因、目的的人而言,全球金融危機對人類精神生活世界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消解,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對駕馭自我權利失控所需要的自我公正德性涵養,其可能性在于它是人性需要。
參考文獻:
[1]齊小軍.從全球金融危機看中國個人與社會關系倫理之維[J].改革與戰略,2009,(7).
[2]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王旭鳳,陳曉旭譯.尼個馬可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 [英]查爾斯·庫利,包凡一,王源譯.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摘 要:電氣線路是電力拖動課程的核心內容,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都較強的專業課。而電氣線路的學習是該課程的重點,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破解在現行學情下,老師感覺“收效慢”,學生感覺“學習難”等問題,就成為了當務之急。作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和反思,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兩化”教學策略,即項目化、視頻化策略,按照認知規律,構建直觀教學,突破課程關鍵內容和技能,以適應現代社會崗位要求。本文主要圍繞教學問題的產生、原因分析、“兩化”教學策略實施之道等幾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 :兩化 認知規律 項目化 電氣線路
由于控制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力拖動課程在機電專業中的地位逐步從技能型專業課程演變成了介于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之間的一門重要課程。因此,能否掌握課程中電氣線路原理分析,其直接反映了電氣技術人員培養必需的低壓電器常識和線路分析、檢修的一般能力,還會對后續的電氣線路檢修技術、可編程控制技術等重要專業課的學習產生最直接的影響。該課程開設時間較長,但隨學情和技術的不斷變化,教學方法和手段也要隨著學情變化,這樣才能讓學生適應現代社會崗位的要求。
一、中職電氣線路教學存在的問題
傳統教學方法,由于其教學方法的傳統性以及教材編排的原因,一般先進行較大篇幅的理論教學,之后再進行實踐教學。由于學生基礎薄弱,容易在前面枯燥的理論基礎學習中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失去了對該課程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在為期近一年的學習后仍然有不少學生不會分析原理——老師感覺慢
這門課程學習時間為一年。在這一年的學習時間里,教師反復地講解和運用原理,教材上也有原理分析的要點,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聽懂的人很少,效果很不明顯,并且學生仍然不會分析原理。久而久之,學生沒有了積極性,老師也感覺效果差,收效慢。
2.在維修電工專業證書考試時很多學生不會分析原理圖進行故障排除——學生覺得難
在維修電工專業證書考試中,有線路安裝、機床故障排除等環節,但是在各環節中,總是出現學生不懂原理,只按記憶機械地接線、排除故障,培養學生的“維修電工”崗位能力不盡如人意。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覺得原理太難,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分析。
“難”和“慢”的原因,導致惡性循環,從實際統計來看,有40%~60%的學生對原理分析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懂從哪里開始分析。從中職現有學情來看,基礎較好的班級仍然出現這樣的問題,這讓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受到了進一步的挑戰,專業教學出現了瓶頸。
二、“難”和“慢”問題產生的原因
1.既定因素——學生基礎薄弱,思維習慣養成不到位
中職學生基礎薄弱,學習工科知識效果相對較差。而且,大多數學生在初中時并沒有形成較好的獨立思考習慣,預習復習環節也相對做得不到位。因此改變既定因素的最好辦法是有效學習專業知識的手段,即使用通俗教學方法,恰當地控制每節課的知識容量、上課模式和節奏讓學生能夠適應,讓學生覺得有明顯收獲,有明顯進步。
2.教師因素——教學手段過于傳統
通常而言,教師的教學往往“取信”于教材,但是我們要相信一點,教師應該將教材的地位放在參考書的位置,而不應該過分地依賴教材,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如有的教材用整章節篇幅介紹器件的理論知識、結構、工作原理等內容,可是教學與實踐經驗表明,長時間的理論教學對基礎薄弱的中職學生是不適宜的。這樣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職業學校的教師必須直面教學中出現“大范圍效果差”的通病,積極嘗試課程改革,或者教學方法的改革,通過反復地比較、對照新舊方法的效果,從而產生更好的教學方法。
三、通過“兩化”對策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1.對策之一,項目化策略旨在于分解難度
(1)選內容、選知識點,整合項目,打破傳統教材的編排體系和講述辦法。打破教材的傳統編排,在第一章元器件認識內容中,教師的講解遵循“用什么、講什么”的實用性原則。中職學生大多對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差,而感官上的、簡單的東西相對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師應抓住這個突破點,擴大學生的興趣范圍,引導他們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在理論教學時恰當地采用“夠用”原則,盡可能避免為完備而出現繁瑣的教學課堂,這樣學生不但不能很好地接受這些理論知識,最后還有可能影響他們學習本課程的信心。例如教師可組織編排能構建簡單繼電線路的必備器件開始,如以交流電動機、接觸器、按鈕、熔斷器入手,側重講怎樣用,同時配備必要的理論知識做支撐,從而貫穿以“技能訓練為主線,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思路。第一個項目可以是交流電動機的認識和控制,讓學生知道如何啟動、改變方向等常識。教師先安排10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怎樣用,怎樣標識”的講解,然后再發展到體驗使用。在體驗后,學生就會反問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過程中,教師宜適當、逐步地滲入必要的理論知識。這樣就有效避開了長期的、枯燥的元器件理論教學,防止學生失去興趣和注意力。
(2)從學會安裝線路,過渡到懂原理的項目積累——增強對線路的感性認識和理解。線路安裝、原理分析往往會被安排在一個項目中,這種傳統教學的做法對有基礎、適應能力較強的學生群體來說可以采用,然而,這對于現有的學生而言困難很大。事實上這種方法的結果是降低了大部分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以至于放棄重要的專業課學習。如果在一開始時,我們就把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分開,對難點進行分解,即在將原理簡單說明后,先講怎么安裝、接線,接線中按線號走線,搭建線路模型,側重于體會和搭建這個電路;然后教師在適當的時候根據具體的電路,滲透必要的理論知識,使學生主動“反問式或疑問式”接受,并增強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這樣對線路原理的講解和學生的理解都能夠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還可以讓學生有充分的感性認識和熟練過程。這樣的教學流程在教學實踐中效果明顯。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這樣的模式能夠較快地學會線路安裝。在經過接線、安裝訓練一段時間后,學生在接下來的原理分析學習中,就會覺得有很大幫助。同時,學習難度已經從傳統方法下“接線難,原理難”的兩個難變為一個難。這樣難度大大降低,學生能夠有信心適應課堂教學,也為以后分析、檢修繼電線路做好了準備。
2.對策之二,視頻化策略旨在于突破難點
(1)視頻化手段在安裝接線教學中的運用,可以讓學生較快掌握接線方法。現在的中職生比較容易接受直觀的講解,在一開始繼電線路配線板接線講解時,很多老師都希望通過親自演示及一次或幾次接線操作,按接線編號連接就不容易出錯。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接線過程,也往往成為學生剛開始學習的攔路虎,甚至有不少學生不能掌握,從而導致線路安裝結束試車時頻頻出錯。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如果建立一個以配線板實物照片為背景,并附有原理圖,用不同顏色的連接線來布線的flash視頻,其教學效果要勝過使用實物布線板操作演示的方法,而且要比老師操作演示接線方便得多。這樣一方面圖片接近實物,大部分學生能夠看得清楚,視角較大;另一方面線路可以用不同顏色的連接線顯示,既容易區分,也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再者,教學過程既省時間,針對性好,可操作性強,而且成本低。這樣,教師對幾個典型線路進行演示布線后,學生基本能夠聽懂,能夠按照原理圖安裝接線。暫時聽不懂的學生,還可以反復觀看視頻。
(2)設置簡單的故障,提高學生線路原理的分析能力。當學生有了過程性知識和經驗性知識之后,教師再講解電氣線路原理。這時,學生就會發現,自己也能夠理解了,感覺像接線一樣容易,甚至可以無師自通了。當然,前提是要求學生過程性知識和經驗性知識要掌握到位,只有這樣才能讓感性認識在“行動體系”的理論學習中發揮作用。在學生能夠簡單分析線路原理的基礎上,老師再設置一些“斷點”故障,讓學生結合原理分析,確定故障可能發生的范圍,進而進行故障排除。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線路原理分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分析和運用線路原理。到這一階段,教師就可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分析原理了,因為理解困難的問題已經解決了。隨著“練習”過程的積累,學生在維修電工專業證書考試時,就會有信心應對線路故障排除的相關科目。
通過采用上述方法連續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該方法有效地激發了中職學生被“埋沒”的積極性,能夠較大程度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連續多次的比較、對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兩化”教學策略的效果可見,“新”策略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嘗試到成功,并在維修電工專業證書考試中,有較好的通過率和優秀率。我們隨著學情變化調整教學策略,創新和改革教學模式,通過通俗的講法和科學的手段,讓學生在輕松的節奏下,既掌握了專業技能,又學到了專業理論知識。
參考文獻:
[1]李敬梅.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3.
[2]趙艾青.《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職業,2010(2).
一、雙管齊下,鹿化危機有望化解
一方面,我部協助鹿化公司切實加強內部管理,重點在節能降耗、達產達標、銷售等環節推行整改,使鹿化公司下半年生產出現良好轉機。另一方面,我們積極向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匯報,并多次撰寫專題報告,擬定了鹿化公司的資產重組方案。在信達公司提起法律訴訟后 ,鹿化工作小組多次赴京到發改委等部門反映鹿化問題,陳述我們的觀點和要求,爭取這些部門對鹿化問題的理解和支持;與此同時,多次與信達公司進行溝通和協商。經過我們的多方努力,國資委形成了"鹿化公司的債務問題暫不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由發改委盡快研究提出具體政策措施"的意見。目前,發改委正準備出臺對國家五大磷肥企業實施債轉股和資產縮水、企業改制的方案,與我們提出重組鹿化的思路基本一致,鹿化危機化解在望。
二、管理著手,企業價值逐步提升
我部充分應用信息管理技術,對企業進行動態跟蹤管理,及時掌握和分析企業內外環境,有針對性地提出企業整改意見,從而實現對企業的動態控制和協調。重點圍繞賀達公司達產、降低成本和減虧等經營目標,從利用賀達公司的現有資源著眼,走"林漿紙"相結合的道路,努力提升資產質量,賀紙公司今年減虧成效明顯。
一場意想不到的金融危機把整個世界攪了個大亂局。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我國的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人員能否有所作為地加入到應對這場危機的行動中,這是當前司法工作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我們認為,司法工作涉及社會的公信力和公平正義度,因此必須嚴格依法辦事,這是司法機關和司法活動的應有職責。但在金融危機前面,也不能是純粹被動應對、無所作為。這里有一個在不同領域的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人員,應具有不同職責與不同行為取向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三個字上:進――對于廣大律師來說,應當要做到一個“進”字
進,是指主動出手、積極進取。由于律師屬于社會的法律工作者,相對來說作為一種當事人出謀劃策,規避風險、保障利益的角色,本是他的職責所在。所以在這場金融危機前面,律師應當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走進企業,深入廠家。對于那些陷入債務危機的企業,在清償債務、破產保護-兼并等方面,在需要法律救濟途徑時,律師應當積極參與化解企業債務危機。
對于律師工作者來說,接受當事人的委托,維護當事人的利益不僅只在法庭上。律師與當事人形成一種委托關系以后,其職責就是全過程的依法全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律師職業本身就是應社會成員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而產生的,維護當事人利益是律師職業產生的直接原因,律師的直接功能也應當是維護當事人利益。律師運用社會成員、公司企業所不具備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思維,將社會成員和公司企業的權利或利益要求及其所依據的客觀事實納入到法律框架內,轉換為訴訟請求,使得這些利益請求得以進入法的空間,進而實現與法官或對方當事人之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并獲得法律的認同和保護。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一些企業經濟糾紛不斷增加,律師當然需要在法庭上面對法官陳述理由,極力維護當事人的利益。但企業同樣還會面臨經營環境惡化、資金周轉困難,生產利潤減少或者經營虧損,甚至面臨破產風險等非訟事件。此時,律師能夠依仗他對法律的嫻熟了解,幫助企業化解矛盾,規避風險,尋找必要的出路,是金融危機下律師主動出擊、有效進取的一個重要體現。
律師參與危機化解,可以通過非訴訟手段配合各級政府幫企業實現重整重組,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訴訟。按照破產法規定,推進司法部門尤其是律師介入企業債務危機化解,可以實現規避政府風險、留住企業、安定員工、保障債權的多贏局面。
“退”――對于公,檢機關來說,應當把握一個“退”字
“退”,是指謙抑,就是指有所“退讓”。經濟犯罪在我國,主要由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分別偵查處理的。經濟犯罪在刑法理論上屬于“法定犯”,它一般首先違反了經濟、行政法規,進而又違反了刑事法規,正因為如此,一種經濟行為要構成犯罪,就具有二次性的違法特征,經濟犯罪與經濟違法之間往往存在犬牙交錯的現象。為此,在處理解決經濟犯罪案件時,我們的司法機關遵循“先民事、先經濟后刑事”的謙抑原則就變得極為重要。
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存在著多方面、多層次的法律規范,它們有機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并存在嚴格的階梯關系。在這個階梯關系中,刑法是保證各種法律規范得以實施貫徹執行的最后一道屏障,它始終處于保障法的地位。如果說犯罪行為是各種具有社會危害中一種最極端的表現形式,那么適用刑罰不過是社會為了自身生存而進行防衛所采取的最后手段。只有當違法行為已經超越了其他法律,當其他法律制裁手段再也不能也不足以制止和懲罰觸犯其規定的行為時,社會公共機構才不得已而需要動用刑法來宣布這種行為是犯罪,并動用刑罰來加以懲罰。
因此,在對金融危機下的各種經濟糾紛案件進行刑事處理時,只有經過層層篩選,排除了前置法調整的可能之后,才能納入刑法的視野之中。不然過分放大刑法的作用,讓刑法跳躍式地進入到社會的各領域,在一個法治社會里,也會加大社會的司法成本。正因為如此,適當地限制刑法的干涉領域,對于我們解決涉及經濟犯罪嫌疑的買賣合同、借款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勞動合同爭議案件以及房地產糾紛等類型的案件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那些介于刑法與其他法律之間的經濟違法行為,我們應當通過犯罪的二次性違法特征理論加以深入分析,能用民法、經濟法或者其他行政法律處理解決時,就不能運用刑法做跳躍式的分析認定。
守――對于人民法院來說,就應當體現在一個“守”字
守,即守平。是指堅守公平,守住司法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這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線。人民法院是司法機關,是社會各種矛盾沖突、經濟糾紛的裁判者,它的社會角色和法律地位決定了它必須具有明顯的內斂性、被動性。在涉及民事、經濟與行政糾紛的各種法律關系和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沒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它是社會矛盾的超脫者,它與各種法律關系、各種糾紛當事人保持著一種等距離的平衡關系。因此人民法院必須守住公平、守住社會正義的底線。不然一旦司法公正受到懷疑,社會公正便蕩然無存。
但是,在我國現階段的人民法院依然染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即人民法院還必須服從、服務于整個國家的整體利益和大局需要。司法公正能促進經濟發展是不爭之理,但司法公正亦存在局限性。在目前的金融危機下,人民法院就有一個如何“為大局服務、為保障經濟穩定司法”的問題。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不同于其他社會法治對司法角色的一項特殊要求。
據了解,面對企業困境,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制定出臺了《關于妥善審理破產案件維護經濟社會穩定若干問題的討論紀要》等一批司法文件和具體工作措施,江蘇各級法院還為此成立了“金融危機司法應對工作領導小組”。這些都是人民法院在應對金融危機時服從大局和服務大局有所作為的具體表現。
通過這種司法活動,對經營不善且不可逆轉的破產企業,要促其迅速“退出市場”;既維護勞動者權益,又均衡保護各方債權人利益;對經營暫時困難、有拯救希望的破產企業,則要充分利用破產重整、和解等法律手段給其一線生機,助其“起死回生”。人民法院的這種司法活動被社會輿論稱之為是“放水養魚”。其實“為大局服務”不是一句空話,在具體處理案件時,人民法院采取“放水養魚”,不是“竭澤而漁”的做法,盡量讓企業能正常運轉。否則法院查封了企業賬戶,工人可以暫時拿到補償的薪水,但是企業倒了,工人也會失去工作崗位。這實際上是一個“雙輸”的局面。而人民法院通過調解、幫助重整,減少企業的動蕩,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就可以實現企業和職工的“雙贏”。
例如,在吉林省,法院在處理解決一起熱力公司拖欠銀行3000萬元貸款的案件中,作為債權人的銀行向法院提出熱力公司已有2500萬元現金可供執行。法院在執行過程中發現,這2500萬元是熱力公司向居民和單位收取的供暖費。如果法院馬上去執行,就會造成熱力公司停止供熱,老百姓的利益會受到很大損害,這等于讓老百姓承擔了連帶責任,這對老百姓是不公平的。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法院把民生、社會穩定放在重要位置,把司法公正與民生、社會穩定有機結合起來,統籌考慮。最終,在法院的調解下熱力公司和銀行通過協議方式,只做部分還款,這樣既保護了銀行的利益,又不損害熱力公司正常的生產和供熱,從而做到各方面都基本滿意。這就是在金融危機下,法院的司法活動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大局的具體表現。
關鍵詞:辯論話語;企業;危機傳播;作用
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市場主體日漸豐富,主體間的競爭自然也不斷加劇,與之相伴隨的是企業危機的出現。做好企業危機傳播工作,考驗著企業的每一個管理人員,同時也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發展。辯論話語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理論,主要針對日常交往而言。企業危機傳播的本質就是一場交流博弈,也正是因為如此,將辯論話語應用于企業危機傳播中,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條件。目前,很多企業努力嘗試將辯論話語更好地融入企業的危機傳播中,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辯論話語的作用,做好企業的危機公關工作。
一、辯論話語基本概念
楊娜、吳鵬在《辯論話語分析視域下的批判性思維研究》一文中,對辯論話語和批判性思維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剖析。而通過對改編文章的解讀,筆者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辯論話語是批判性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或者說是實現途徑。我們知道,批判性思維理論中,態度和技巧是語言表達的兩個基本環節,不管是態度的確定,還是技巧的應用,在交際場所中,都表現成了“辯論話語”。Van Eemeren曾指出,辯論話語是交際雙方為證明己方立場或反駁對方立場而展開的特定話語交際互動。交際者通過辯論話語表達對某種觀念或價值的態度,也通過策略性的辯論技巧掩飾這種態度,以達到消除意見分歧的最終目的。根據Van Eemeren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辯論話語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將批判性思維的觀點傳播出來。除了Van Eemeren的觀點,目前學術界對辯論話語的定義,基本是認為辯論話語和批判性思維是同一理論的不同表現形式。辯論話語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社會性和辯論性兩個屬性,這實際上與批判性思維理論中的態度性和技巧性相吻合。社會性,即一個人對于某一事件的社會性判斷,是觀點和態度的形成;辯論性,是與他人交換觀點態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法避免地應用各種技巧。由此可,不管從整體方向把握方面,還是從具體特征方面,辯論話語和批判性思維都是緊密相連的兩個概念。辯論話語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現代交際的理論精髓,不管是一般的普通交流,還是達到一定層次的官方對話,事實上都是對辯論話語的應用,有些是套用,有些則是靈活應用,這也正是當前學術界研究辯論話語的目的。
二、企業危機傳播理論
企業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現代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特別是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國際發展一體化逐步實現;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更是帶來了信息的飛速傳播。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企業的危機傳播變得尤為重要,不管是萬科的“捐款門”事件,還是康師傅的“水源門”事件,都讓我們看到了危機傳播的危害。那么,具體什么是企業危機傳播?當前不同學者對此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觀點認為,企業危機傳播屬于信息時代危機傳播領域中的一個分支或者特定的領域,與一般危機傳播相比,其對象具有特定性,即企業。也就是說,企業危機傳播,一般是指企業采取一定的手段或者措施,利用當代企業管理理論,為企業現有危機的傳播加以有效控制的過程。可以說,企業危機傳播對樹立企業形象或降低企業形象風險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術成為新時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技術的背景下,今天的企業危機傳播,也多通過互聯網實現,這極大地提高了企業危機傳播的成效,同時也有效地維護了企業的形象。
通過對當前企業實際情況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當前企業危機除了突發事件外,比如食品企業的食品安全問題帶來的危機、電器生產企業的安全使用問題帶來的危機等,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以及社會關注范圍的變大,企業領導層的行為也可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危機。不管是何種危機,都可能直接損壞企業形象,影響企業效益。因此,做好企業危機傳播工作,對于企業的長久發展而言,尤為重要。當前,企業危機顯示出傳播速度快、影響面積大、破壞性強、真假難辨等特征,所以企業危機傳播工作的開展,也應該著重這幾點。
三、辯論話語在企業危機傳播中的作用
通過以上對辯論話語基本理論的解釋以及對企業危機傳播的一些基本情況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在企業危機傳播中,應充分發揮辯論話語的作用,通過辯論話語化解企業危機。筆者認為,辯論話語在企業危機傳播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辯論話語是企業危機傳播的基礎
從本質上說,企業的危機傳播是一次語言上的交流和博弈,如何在負面信息出現之后通過一定的言語形式來對外解釋、遏制謠言、穩住社會情緒,最終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現代企業危機傳播的根本任務。企業危機傳播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辯論話語的過程,更是語言技巧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基本的個人觀點(主要是企業自身觀點),無法運用一定的技巧進行語言交流,企業的危機傳播將無法實現,所以說,辯論話語是企業危機傳播的基礎。目前,企業危機傳播的方式主要包括新聞會、官方網站宣傳、官方微信平臺推送以及微博公眾平臺宣傳等,可以說是以現代信息平臺為主。不管采用怎樣形式,其主要過程都是一個表達和說服的過程,比如在新聞會上,企業的發言人往往需要首先表明企業對于危機事件的態度,之后再對態度進行闡明和深入闡述。這樣的過程,也正好與辯論話語相吻合,在辯論話語理論中,表達觀點、解釋觀點和消除意見分歧正好為企業危機傳播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思路。總之,如果完全脫離辯論話語,企業危機傳播將無法實現,辯論話語是企業危機傳播的基礎。
2.辯論話語促進企業危機傳播與現代技術的融合
是否能夠利用最新技術解決企業問題已經關系到當前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技術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而技術與企業發展的融合也在不斷增強,可以說,企業發展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與新技術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危機傳播也不例外。上面我們已經提到,目前企業危機傳播也逐步轉向現代媒體平臺,而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同樣離不開辯論話語,辯論話語可以促進企業危機傳播與現代技術的融合。一方面,在辯論話語理論中,社會性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屬性,語言的交流離不開周圍的社會環境,所以企業危機傳播中應用辯論話語,自然需要與社會融合,接受社會中的新技術、新信息,無形中辯論話語就在為企業危機傳播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辯論話語的應用,本身需要交流的全面性和及時性,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需要不斷了解對方的想法,根據對方的想法選擇恰當的話語,而現代社會,面對面的交流很少,特別是很多企業的業務都是面向全球的,出現危機時,其需要溝通的對象具有不確定性,并且在空間上,也是不統一的,利用辯論話語完成企業危機傳播,必然要選擇現代技術。所以,辯論話語可以促進企業與現代技術的融合。
3.辯論話語可以實現企業危機傳播與形象重塑的結合
現代企業的資產組成,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其中的有形資產多指企業當前在產品、設備等有形物方面的資產;無形資產則指凝結在企業品牌和形象中的資產,包括企業的知名度、消費者的認可度等。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的生存環境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與傳統消費理念產生了巨大差異,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的無形資產在不斷攀升,特別是信息傳播速度的提升,使消費者在信息掌握上由過去的劣勢地位逐漸向平等地位甚至優勢地位轉換。在基本的消費之前,消費者可以事先了解企業相關信息,了解產品的信息,這種背景下,企業一旦有未妥善處理的危機問題,將直接影響企業形象和消費者的信賴,導致企業無法正常盈利。辯論話語在企業危機傳播中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辯論話語可以實現企業危機傳播與形象重塑的結合。傳統的企業危機傳播,更多的側重點是針對公關危機而公關,針對問題解決問題,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危機,但是常有牽強之嫌。而辯論話語,要求在表明觀點態度之后,利用一定的語言技巧說服對方,讓自己的觀點潛移默化地影響對方,甚至可以在一定期限內持續影響對方。應用辯論話語,可以讓企業在化解基本的公關危機之后,在語言和觀點的滲透過程中,再重新為企業樹立更好的形象。在辯論話語的應用過程中,需要在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后,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需要隨時掌握對方的情緒的變化,并不斷輸入新的信息,這樣有關樹立企業形象的信息自然也可以滲入其中。辯論話語在企業危機傳播中的作用還體現在其可以實現企業危機傳播與形象重塑的結合。
四、結語
辯論話語在企業危機傳播中的應用,正是當前企業發展與新理結合的結果。辯論話語本身在言語應用技巧中的優勢,也為企業危機化解提供了良好的參考。對于現代企業而言,危機無可避免,如何化解危機、利用危機是關鍵,所以說,合理吸收和借鑒辯論話語是非常重要的。讓語言交流與企業發展相融合,最終充分利用語言技巧,這樣來促進未來的企業發展,其發展空間也將更為廣闊。
參考文獻:
[1]楊娜,吳鵬.辯論話語分析視域下的批判性思維研究――以《高級商務英語》教學為例[J].外語界,2016(1).
[2]張保英,丁茜茜.新環境下企業危機傳播的特征及策略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7).
一、危機領導力的內涵
危機領導力的相關研究只是散見于一些文獻中,大多更聚焦于企業危機管理的研究。管理學者羅伯特.希斯(2003)在其《危機管理》一書中提出認為有效的企業危機管理主要包括轉移或縮減危機的來源、范圍和影響;提高危機初始管理的地位;改進對危機沖擊的反應管理;要完善修復管理,迅速有效地減輕危機造成的損害;重視提高有效生存與反應的恢復力五個方面的內容,他強調企業領導者對危機事件的高度重視和直接參與,并指出企業領導者要對處于危機中的組織有清晰的認識,在下屬面前要表示出高度的自信來穩定內部氣氛,快速做出有效決策,將企業損失降至最低,并從危機中吸取教訓,在做好企業修復工作的同時加強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皮爾遜等人(1998)則根據危機發展三階段來劃分企業領導者應對企業危機的措施,即危機前把潛在的風險降到最小;危機中相關利益者立即行動,重塑個人和全體的領悟認知、共有觀念和角色作用;危機后進一步調整行為和情緒及企業核心理念,他們認為有效的企業危機管理要求領導者具備敏銳的危機嗅覺,同時要聯合企業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共同應對危機,危機后對恢復工作 做有效的整體規劃,使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盡早從危機狀態中解脫,通過危機找出企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進而調整企業的企業核心理念。
綜合上述學者企業危機管理的認識并做進一步的延展分析,可以認為,學者們所探討的企業危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個要素:危機預見。大部分學者都強調了危機預見,通過危機預見減少危機原因事件的發生,并做好危機的預警和準備工作。
危機識別。有效進行企業危機管理的關鍵是危機識別,只有對危機事件性質、情景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制定與之相對應的危機處理決策。
危機反應。危機的反應包括危機控制和危機解決,只有危機的影響及進展進行最大限度的控制,才能在危機解決中占有更多的主動權,從而更有利于危機事件的處理。
危機恢復。在危機后盡可能消除危機對企業的影響,使企業盡快恢復正常。
危機學習。對危機事件全面反思,完善企業內制度,推動企業變革,提升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
基于上述五個企業危機管理要素,本文給出危機領導力的定義:危機領導力指企業領導者對危機事件能準確預見,通過對危機事件的全面深入的識別和了解提高企業的危機反應能力從而促進企業的盡快恢復,通過對危機事件的反思提高企業的危機學習能力最終使企業對危機有更強的免疫力的能力。
二、危機領導力要素和模型
第一,危機領導力要素構成。危機領導力包括五個要素,其具體內涵如下:
危機預見。危機預見指危機發生前對危機的預測和預防,任何危機發生前都有預兆,可用若干定性和定量的指標對企業危機進行預測。定量的預測指標包括營運資本/資產、留有收益/資產等財務指標。定性的預測包括信息溝通狀況、組織運行秩序等。預防潛在危機,就必須對危機事件的各種預兆進行監測并加強防范。對潛在危機早發現、早控制是企業能否及早采取行動、消除危機的關鍵。成本最低的危機管理方式是將危機化解于萌芽狀態。對領導者而言,不僅要準確捕捉到危機的預兆信息,還要及早采取相關措施將潛在危機消除。
危機識別。危機識別是指在危機爆發后立刻對危機事件進行調查,了解危機事件的誘因和性質。首先要確定導致危機爆發是企業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社會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等等。內部因素包括員工道德敗壞、企業內管理水平低等。了解危機的誘因有利于企業在危機損害擴大之前控制危機,在危機處理中掌握更大的主動權。對領導者而言,要在危機爆發后全面地獲取危機事件的信息,深入了解其本質,為危機控制和處理工作提供依據,使企業盡快進入正常狀態。危機恢復工作處理得當,才會減少企業損失,為今后的發展掃清障礙。對領導者而言,一方面,要在對前期危機處理工作評定的基礎上提出整改措施,提升企業危機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安撫工作,通過訪問或經濟援助等具體措施消除他們的焦慮感和緊張感,促進企業步入常規和企業形象的恢復。
危機學習。危機學習指通過對整個危機事件管理的過程的評價,分析危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總結經驗的過程。通過對危機誘因的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對企業進行徹底的變革。通過對危機管理工作的評價總結企業危機處理的經驗,提升企業的危機處理能力。對領導者而言,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通過學習危機管理的理論知識,結合對危機事件的處理經驗,不斷地提高危機意識和危機識別能力,并根據本企業特點總結出應對危機的規律。
第二,危機領導力要素關系及概念模型。危機預見可以使企業有充分的準備應對危機,最大限度地減小危機事件對企業的沖擊。危機識別是危機反應的基礎,只有對危機事件充分識別,才能做出有效的決策來控制和處理危機。危機處理的結果直接影響到企業危機后恢復工作的效果和進度。危機學習統領整個企業危機管理的其他四個要素,通過危機學習,對企業危機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企業的危機預見能力和危機識別能力,通過對整個危機事件處理過程的反思摸索經驗,提高企業對危機的反應能力。
三、提升危機領導力水平的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