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稅政策變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眾多分配政策中,財稅政策由于涉及社會各個層面,毋庸置疑應發揮主要調節作用。長期以來,我國財稅政策存在兩個根本性問題:一是在政府層次上,收入的集中與支出的分散;二是稅收政策與支出政策缺乏協調。由于這兩個制約,使得財稅政策無法在決策過程中系統地把公平與效率作為政策出發點。這樣,各級財政部門更關注保障人頭費和搞經濟建設,稅收部門則關注擴大財源來保持稅收增長。這種局面背后,財稅政策普遍體現出效率原則,而忽視了對公平原則的關注。
令人欣喜的是,隨著收入分配改革的大幕逐漸拉開,財稅政策的理念也在發生根本性變化。財政部領導近日撰文論述改革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并再次強調在通過建設公共財政來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合理調節社會各群體經濟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穩定,是財稅政策的重要內容。
根據國際經驗,在向后工業社會過渡的階段,由經濟高速增長所掩蓋的利益矛盾開始顯現,而財稅政策能否在收支兩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社會收入的利益格局,將決定是否能順利地進入均衡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態。事實上,對于財稅政策和貨幣政策這兩大政府調控手段來說,前者由于在微觀層面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更多應用于調整個體之間的經濟關系。
關鍵詞:振興東北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
一、實施振興東北的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的可行性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水平無法保持同步,所以在經濟政策的戰略選擇上,應采取整體與區域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又講求實效、彼此有別的政策取向。
(一)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與宏觀的積極財稅政策比較
1.實施范圍不同。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僅實施于需要拉動經濟增長的特別區域,如東北老工業基地。而我國以往的積極財稅政策則是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雖然也有優先發展某一區域的特點,但更加注重的是優先發展某一行業領域,如基本建設領域。
2.理論依據不同。由于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是一種財政支持政策,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協調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因此,它的理論依據是公共物品理論。公共物品理論認為滿足公共需要有兩個系統:一是市場,二是政府。市場提供私人物品滿足私人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滿足公共需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一個現實障礙之一就是長期以來公共物品的缺乏。在東北地區實施積極的財稅支持政策用以滿足公共物品的供給,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前提之一。
我國以往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并不完全是財政支持政策。雖然在實施近7年中,它順應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并對這兩個區域進行財政支持,但是它實施的初衷卻是為了克服通貨緊縮,刺激有效需求。因此,以往的積極財政政策的理論基礎是有效需求理論。有效需求理論認為如果經濟正處于嚴重的蕭條時期,應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即采取“減收增支”的辦法,減收就是減稅,增支就是增加政府開支和增加社會福利的辦法。我國以往實施的積極財稅政策主要是通過增發國債、擴大政府開支來刺激經濟,而沒有大規模地實施減稅政策,因而還不能嚴格認為是擴張性財稅政策,只能謂之積極的財稅政策。
(二)在東北實施積極財稅政策的可行性
1.政策連續性的要求。到目前為止,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僅2年。國家推出的兩批振興東北的項目剛剛起步,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的改革也只是初見成效,如果不能繼續對東北地區采取財政政策傾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1)在建項目無法順利完工,造成“半拉子”工程;(2)振興東北整體戰略的擱淺。這將使東北老工業基地不能得到振興,而且國家前期投資也將付之東流。因此,從政策的連續性考慮,還應該在東北地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稅政策。
2.貫徹“有保有控”方針的需要。我國宏觀財政政策的轉變是向中性財政政策的轉變,其基本的政策含義是認為宏觀經濟運行態勢變化之后,現階段還不宜采取“全面緊縮”的調控方法,既不能“不轉彎”,又不能“急轉彎”,而應當在穩健把握之下著力協調,在調減擴張力度中區別對待,把握“有保有控”的原則。政府資金使用的重點,應集中于國家發展規劃確立的戰略發展目標和農林水利、生態保護與國土整治、西部開發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點項目。
3.發展經驗和現實財力的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實施了沿海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積累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財稅宏觀調控的寶貴經驗。東南沿海地區在20年間成為中國經濟的“隆起”地帶,西部地區GDP增長速度也明顯加快。在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過程中,國債投資、一般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財稅政策工具的使用日臻成熟。所有這些都是我國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采取積極財稅政策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此外,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稅收收入的超額增長也為振興東北,實施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現實財力空間。
4.消費型增值稅制度的示范效應良好。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固定資產更新財力不足問題,是制約經濟振興的關鍵問題之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試點的實行,一方面為試點的行業的固定資產更新補充了資金;另一方面還對全國有示范作用,而且在吸引區域外資金流向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導向與示范作用。
二、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的制度安排
為了有效地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在實施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時應有所側重,點面結合。“點”即政策支持的行業領域:“面”即政策支持的地區區域。
(一)擴大財稅政策的支持范圍
1.應加大對資源型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從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看,主要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綜合性工業城市,如沈陽、哈爾濱、長春等工業城市;二是煤礦、石油城市,如阜新、雞西、大慶等資源型城市;三是森工林區,如伊春及其他林業局等;四是農村地區。前兩類主要是工業城市,后兩類主要是農林地區。從國家財政支持的區域來看,近2年來對東北地區的財稅政策支持主要傾斜在上述的前兩個區域,即綜合性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其中以綜合性工業城市享受到的優惠最多。資源型城市則由于資源稟賦原因,直到21世紀初還承擔著國家計劃任務,一直處于為國家;宏觀經濟發展作貢獻的地位。據統計僅黑龍江省自1952年以來,由于初級資源品的低價調出與工業制成品的高價調入,形成的價差貢獻多達7000億元,而國家對該省的預算內投資不足其貢獻額度的1/4.又因其;③產業進入壁壘較高,非國有經濟進入難度較大,要實現資源型城市的振興,國家財稅政策方面的支持至關重要。
2.應重視對基礎產業的政策支持。國家對東北農村地區的支持主要是使用財稅政策,即減免農業稅;對東北林區的財政支持主要是繼續落實天然林保護工程資金。然而,這些政策和資金對森工林區和農村地區的支持作用遠未達到“振興”的目的。對于今后財稅政策支持區域的把握,我們認為應該向森工林區和農村地區做進一步的傾斜。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是全面的振興,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對傳統工業城市的振興。前期支持工業城市的財稅政策有利于迅速拉動東北的經濟增長,但要使經濟向深度發展,財稅政策必須惠及森工林區和農村地區,當然也包括資源型城市。
(二)合理安排財稅政策的支持重點
已實施的財稅支持政策主要是加大了對東北的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如首批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100個國債項目中,遼寧省的52個項目都是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業和原材料基地兩個主題,總投資442億元;2003年國家還啟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專項60個項目,總投資56億元,截至2004年底,國家共下達國債項目貼息資金8億元,安排東北高新技術項目118項。毫無疑問,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都是拉動東北經濟的增長點,東北經濟的騰飛要靠這些優勢項目來帶動。但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從長期著眼,還需要解決一些基礎的瓶頸問題,以便從根本上全面振興東北地區。具體來說,新一輪的財稅扶持項目應更加側重以下領域:1.減輕企業與地方的歷史包袱。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由于東北地區國有經濟的比重高,形成時間長,這種調整需要非常高的體制轉型成本,這就需要政府的投入,以幫助企業減輕或甩掉歷史包袱。為此,建議國家設立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基金,專項用于東北地區衰退產業的退出、接續產業的培育,以保證穩定的資金來源和渠道。
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東北地區的社會保障問題與企業的歷史包袱問題緊密相關,且形勢依然嚴峻。以吉林省為例,到2002年末,全省下崗失業人員累計超過100萬人,全省離退休人員105萬人,每年養老保險基金收支自然缺口近30億元,全省城鎮納入動態管理的“低?!睂ο?49.7萬人。未來5年城鎮約有230萬下崗失業人員和新生勞動力需要就業,農村約有200萬富余勞動力需向城鎮轉移。另外,東北地區的失業保險金也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國家加大對東北地區社會保障政策的支持力度,解決社會保障支出缺口巨大的問題,使社會保障制度成為社會的穩定器,為振興東北創造良好的環境。
3.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化工業的基地,過去一直沒有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生產粗放、污染嚴重、資源消耗大。作為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東北大平原的黑土在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有2/3的耕地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黑土層已由原來的60厘米~70厘米厚減到30厘米左右;在中南部地區,特別是遼寧中部城市群地區,鋼鐵、冶金、采礦、石油化工等產業集中,長期以來“三廢”治理的欠賬較大,未經處理或處理未達標的城市和工業廢水大量流入農業地區,使一些農業土地受到嚴重污染;而在約占東北大平原面積1/3的西部,與科爾沁沙地相鄰接,生態環境脆弱,分布有總面積達200萬公頃的風沙土,320萬公頃草場已有80%以上的面積嚴重退化;還有,因大規模農業開墾,使東北大平原濕地面積急劇減少,濕地的生物種類已減少了25%。因此在財稅政策上,除了擴大國家財政對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投入規模,還可在東北開征生態稅收,以配合財政政策,調整產業布局。
三、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策略
我國實施了近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在對整體國民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因素和潛在風險。在東北實施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時,需借鑒國際成功經驗,盡量規避可能出現的風險。
(一)財稅政策實施過程中需考慮的問題
1.國債資金的投資效率。由于國債資金配置存在嚴重的計劃經濟色彩,需防止預算軟約束在國債資金的安排使用中可能造成的浪費和低效率現象。如由于國債項目前期準備工作不足,不能按時開工和竣工而造成國債資金閑置;或者由于國債項目設計、施工出現嚴重失誤,致使工程量大增,拖延工期或形成半拉子工程等失誤浪費現象。
2.對民間資本的擠壓效應。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增長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有經濟比重過大,缺乏市場活力。據統計,東北地區的國有企業大體上占企業總數的70%左右。前期振興東北的國債項目主要是加大對國有企業的扶持,這就有可能對民間資本產生擠壓效應,而民營經濟比重過低,會導致市場化程度低,經濟發展內在動力不足。
3.經濟結構矛盾。東北地區現有的經濟結構矛盾主要有二:其一,收入分配和消費結構性失衡。不同行業、地區間職工的收入差距在拉大。1998年以來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沒有實質性增長,農村和林區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緩慢。其二,地區經濟發展仍不均衡。雖然加大了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但國債項目的安排更多地集中在大城市,使得區域不平衡狀況更加嚴重。
4.國際成功經驗的借鑒。東北地區的老工業基礎(遼寧起始于1894年的京沈鐵路時期;黑龍江起始于抗美援朝遼寧省北遷項目及“一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吉林起始于“一五”時期國家的9個重點建設項目),主要是以資源為依托形成的重工業格局,其特點與德國的煤炭主產區魯爾區和法國的鐵礦主產區洛林區有相似之處,都是依托自然資源興起的老工業區。魯爾與洛林的振興均借助于國家的政策支持,如法國政府對洛林地區實行3萬法郎以上的生產性新設備投資給予30%的補貼、服務性設備給予20%的補貼等,其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二)有效實施區域性財稅政策的策略
為了能夠避免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我們總結了兩條策略性主張,以求能夠更有效地實施振興東北的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
1.建立省以下的轉移支付制度。我國現行的轉移支付辦法均在中央和省一級進行,對省以下的轉移支付制度沒有明確規定。東北地區不但整體上較東南沿海地區落后,而且在一個省內也存在較大的地區差距。在這種客觀現實條件下,隨著公共財政的逐步建立,分稅制的不斷完善,建立完整的省以下的轉移支付制度就顯得非常迫切。省以下的轉移支付制度應在考慮本省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在財政管理體制目標范圍內,盡量與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相協調。
2.政府投資引導民間資本。為了更有效地提高政府投資的效率,政府投資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政府投資先行,引導民間資本投入落后地區。落后地區的多數基礎設施投資只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不屬于純公共物品。對此,政府投資雖是必要的,但更有效的辦法是通過項目融資的方式,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這不但可以緩解政府財政的壓力,還可以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
3.試行區域性生態稅收制度。我國現行稅收制度在計稅依據的確定上,均以價值決定理論為基礎,沒有將資源品開采過程中的生態價值折損納入計稅依據。資源品尤其是初級資源品的銷售價格在進入市場時,其價格決定均取決于供需狀況。導致資源主產區一方面產品低價外銷;另一方面生態狀況急劇惡化,又得不到及時彌補。實施區域性財稅政策支持,可考慮配合稅收制度改革,調整稅收管理體制,在資源品主產區進行生態型稅收制度的試點,以現行排污收費制度為基礎,按照自然資源的稀缺程度,將生態價值折損量量化計入計稅依據,稅收收入定向用于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治理。
參考文獻
(1)陳共《財政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楊君昌《對我國財政政策有效性的若干看法——凱恩斯主義者與貨幣主義者在財政政策上的分歧及其啟示》,《當代財經》2002年第1期。
(3)安體富、王海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財稅政策取向》,《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眾所周知,恰當的財稅政策對就業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現階段,對有利于促進就業的產業和行業,我國應積極利用財稅政策鼓勵其發展,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與就業增加的良好互動。結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和就業形勢考慮,對于進一步完善我國就業財稅政策,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財稅政策引導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增加
(一)利用財稅政策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發展
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要達到充分就業就必須要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且,中小企業大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可以為我國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因此,促進中小企業的具體政策有:
1.對中小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如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提高起征點、減免部分稅種等。許多國家對中小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一般約低于普通稅率5—15個百分點,如德國對大部分中小企業手工業企業免征營業稅。
2.運用財政貼息杠桿工具使中小企業獲得優惠貸款、貼息貸款,從而解決其資金不足問題。政府應為融資困難的企業提供政策優惠,幫助其獲得啟動資金。
(二)財稅政策引導農村自身經濟發展,就地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
消化部分農村勞動力是財稅政策引導農村自身經濟發展的目的。對就地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非農產業和鄉鎮企業給予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從而達到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
1.對為“三農”直接服務的項目免稅費。如農村勞務輸出服務、農村勞動力素質和技能的培訓服務、農業技術服務、農耕、病蟲害防治等;鼓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經營辦廠。
2.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經濟,擴大當地就業容量。發展鄉鎮企業與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重點發展農戶產品的配套服務;發展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起來,兩者協調發展,相互促進,有利于改善投資環境,帶動農村第三產業,從而有利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3.擴大農村自身的就業容量。為了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對設在農村、直接方便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企業,要對其實行稅收優惠或稅費減免;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特色農產品生產,對從事園藝、刺繡、編制等體現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給予稅收減免。
二、完善我國促進就業的財稅政策體系
(一)優化勞動力供給的財稅引導政策
1.優化勞動力供給的財稅政策選擇
從勞動力供給角度看,我國勞動力存在這樣兩個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是勞動力供給的相對過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由于在短期內無法解決勞動力供給總量過剩的問題,所以解決勞動力供求矛盾只能放在提高勞動者素質上,從而優化勞動力供給。
第一,完善財稅政策對教育的支持,提高勞動者素質。
財政投資教育方面,應優化教育結構,繼續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和初等教育地財政投入比重。我國教育經費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經費應首先滿足基礎教育的需要,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總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然后再投資高等教育,稅收方面,鼓勵勞動者接受教育培訓。當前,我國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很大比例,如果政府采取稅收優惠降低教育成本,那就會起到鼓勵和引導的效果。如實行教育費用在個人所得稅前扣除等。
第二,加強職業培訓,增強勞動者競爭就業的能力
實施職業培訓有利于勞動者學習新技術,提高其競爭就業的能力,從而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具體來說,我國財政稅收政策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1.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加強技能人才的評價、選拔和激勵。堅持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做好技能人才評價工作。2.通過職業培訓,促進城鄉勞動者就業。加大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增強其專項技能和城市生產發展能力;有針對性地對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培訓,完善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制度。
2.鼓勵勞動者從事非正規就業
非正規就業是一種不限時間不限場所不限收入的靈活就業形勢。就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來看,非正規就業多以隱性就業狀態出現,并沒有引起勞動者和政府的重視。因此,應該做到:首先,相關部門應保證非正規就業者的合法權益,完善相關制度和規定,為非正規就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其次,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和減免,社區公益性崗位用于安排下崗職工的給予一定數額的財政補助。對中小企業吸納失業人員給予稅收優惠等。
(二) 建立并完善與就業相協調的社會保障體系
1.制定完善的社會保障法規。一直以來,我國在社會保障資金的法規處于不健全狀態,社會保障體系的很多方面都沒有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一些臨時性的法規無法全面規范社會保障資金管理的權責,給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帶來很多不便。所以,我國應該制定一部全國統一的體現目標、原則的社會保障法律,其內容應涵蓋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籌集和支付標準、用途、管理、保障范圍,資金管理的人事權和監督權,財政在社會保障中的職責等等。
促進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是我國政府根據科技強國和自主創新的需要、在特定時間和特定領域內對特定對象所制定的稅收附加規定和特別規定。其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產生積極作用:
1.財稅政策對企業的自主創新具有導向作用
政府根據當前圍繞自主創新的經濟政策、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等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配套的財稅政策,以體現政府對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強國的發展戰略的支持,從而影響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過程,促使經濟資源向政府合意的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方向流動。
2.積極的財稅政策有利于降低企業自主創新的風險
自主創新活動資金需求規模巨大,回收周期長,不確定性強,企業所面臨的這種高風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企業自身的技術積累和財務手段來規避,但是,企業也迫切需要政府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來降低風險,激勵企業創新。政府采取積極的財稅政策,可以降低企業占用資金和贏利方面的風險;減少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研發投入方面的風險,增強企業抵御自主創新風險的能力。
3.財稅政策會影響企業自主創新的成本和收益
從本質上看,積極的財稅政策是政府將一部分應得的稅收收入讓渡給了企業。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則表現為成本的節省和利潤的增加。積極的財稅政策在影響企業自主創新的成本和收益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高科技領域的中小企業來說,積極的財稅政策在降低其自主創新風險的同時,為其積累資本,迅速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4.積極的財稅政策可以有效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應用和擴散
自主創新成果只有進入了實際的應用階段,形成了產業化,才能真正促進經濟的發展,而積極的財稅政策在這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而對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制定相關的稅收優惠措施,可以有效地促使自主創新成果向企業轉移,促進新技術的擴散。
二、自主創新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支出政策方面
1.財政科技投入總體不足,投入結構不合理
近幾年,我國的財政科技投入量增長比較快,但國家財政科技撥款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在4%左右徘徊,尤其是基礎研究在整個研究開發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 5-6%的水平,而大多數國家的這一比重在 20%左右。由于基礎研究耗資大、耗時長、見效慢,企業和個人難以或者不愿在這方面過多投入,但基礎研究應該是財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我國現有財政資金用于支持公益性和戰略性的基礎研究和公共技術研發偏少,不利于國家長期科技競爭力的提高。
2.科技投入方式過于單一
雖然目前我國在科技資金投入方式上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嘗試,但大部分資金投入仍以無償投入為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采用無償補助的單一投入模式已不能滿足自主創新投入需求,科技投入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從而發揮財政科技支出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3.財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不足,效果不明顯
一是管理缺位。我國的科技項目、經費分別在不同部門分頭管理,缺少必要的信息溝通、協調,這樣很容易導致部門間的科技開發計劃難免有重復,從而導致科技資源重復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財政資金的浪費。二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根據科技部和統計局公布的資料,我國每年省部級以上的科技成果和專利申請中能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在 10%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
(二)稅收政策方面
1.支持鼓勵企業創新的優惠政策存在薄弱環節
我國現行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主要作用在支持企業創新的生產投入和成果轉化應用方面,稅收政策主要偏重于對已經形成科技實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已經享有科研成果的技術性收入給予優惠,而對企業創新最需要支持、也是處境最為艱難的研發過程則缺乏有力的稅收支持。大部分高科技企業在創業初期基本上都沒有利潤、享受不到企業所得稅減免優惠,幾年后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實現了經濟效益、有了利潤時,又大都過了稅收優惠期,結果造成一些企業實際上根本沒有享受到稅收優惠。
2.總體稅制結構存在制約創新企業發展的因素
稅收政策優惠主要體現在所得稅上面,而目前實行的是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的雙主體稅制結構模式,從收入占整個稅收收入的比重看,流轉稅還居于絕對優勢地位。由于流轉稅的設計沒有充分考慮自主創新產業的一些特點,因而存在一些消極因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所得稅優惠對自主創新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使整個自主創新產業稅收傾斜政策難以最大限度發揮效率。尤其是增值稅,其缺陷表現得更加明顯。增值稅對自主創新產業發展的阻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現行增值稅加重了創新企業的總體稅收負擔。從理論上分析,現行增值稅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會加重企業負擔:一是增值稅實行憑發票抵扣制度,在目前增值稅沒有普遍實行的情況下,企業在很多時候難以取得有效發票進行抵扣;三是無形資產開發過程中的智力投入不能享受抵扣,而這些投入往往占創新技術產品成本的絕大部分。
關鍵詞:財稅政策;市場經濟;合理性;規范性
從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及其構建模式來看,財政稅收政策通常情況下是國家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而制定的這一時期的工作方針和實施措施,因此它是這一時期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服務的。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稅收理論的不斷完善,我國稅收工作已經深入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中,不但為企業和群眾所廣泛接受,而且還逐漸從片面強調籌集財政收入功能轉向了重視稅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實現了功能性的轉變??梢哉f,財政稅收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對社會活動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因此積極研究財政稅收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市場經濟環境下的財政稅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這一點毋容置疑、有目共睹。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收入上差距的問題也突顯出來,這當然不符合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有必要通過財政稅收的手段來對收入水平和資源的分配進行調節,以便維持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更好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現狀來看,供需關系已經成為了市場經濟發展的主導,歷史上實行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在這一時期的經濟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財政稅收對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日漸突出,這是因為,市場稅收征收工作的開展對商品的公平競爭以及價格有著很大的影響,財政稅收工作的開展會產生一定的市場效應,不僅有利于市場競爭的公平,也有利于實現市場經濟的平衡,更有利于讓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更強的包容性。
由于在經濟社會中,國家的財政收入是國力的重要基礎,是國家穩健運行的支撐點,而國家的財政收入能否得以保障則取決于同期所執行的財稅政策,因此國家的財政稅收具有不可替代性,這一點世界各國都有所共識。所以說,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應該依據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合市場需要的財稅政策,工作人員要依據經濟發展情況對現階段的財政稅收工作進行不斷的調整,要保證財政稅收制度的公平性、公正性,要以最大的限度縮小收入上的差距,盡可能的降低資源上的不平衡,要在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同時也保證社會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2市場經濟環境下的財政稅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財政稅收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特別是對國有企業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
首先,不同的財政稅收政策會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投資環境和投資吸引力。把財政稅收政策用于調控社會經濟發展時,通過對不同區域實行不同的財政稅收政策可以實現國家對該地區經濟的宏觀調控。比如,對經濟特區、貧困地區等國家希望經濟更快發展的區域,政府通過稅收減免政策就能夠實現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從某種意義上講,國家財政稅收政策的主要職能就是為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使這些企業發揮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其次,財政稅收政策在國家的產業政策傾斜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從世界范圍的經濟發展路徑來看,各國政府都是根據本國當前經濟的發展水平來確立國民經濟中相關產業的優先發展順序,并以制定有利于這些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來進行保障。
第三,財政稅收政策還為國企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目前,國家繼續實行積極的財稅政策,通過擴大投資、啟動消費和增加出口等方式拉動國內的需求,在保證經濟適度增長的同時提高經濟的運行質量,以此為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在財稅政策方面的改革,有力地解決國有企業發展中的難點、重點問題。國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國企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步驟,它對原有的財政稅收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順應國企發展改革的需要,我國的財稅政策率先進行了自身的改革,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法規,在為國企改革發展提供財稅政策層面上支持的同時,也為國企的改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3以財政稅收政策為依托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措施
國家財政稅收政策對市場經濟的建設發展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一點無需多言,那么在實際的市場經濟運行中,如何借助財政稅收政策上的支持來促進經濟的有效發展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試做探討:
3.1落實積極的財稅政策,確保經濟的穩定增長
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穩健運行,可以說實體經濟是財稅政策發展的基石,反過來,財稅政策又為實體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當下,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市場體制尚不夠成熟和完善,所以國家財政部門務必要落實積極的財稅政策,減輕企業負擔、突破市場瓶頸,采用切實有效的措施,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3.2構建完善的稅收機制
完善的稅收機制,是稅收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為了能夠有效的提高稅收工作效率,推動財政稅收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建立健全當下的稅收制度,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國家財政部門,要對現有的財稅工作進行調整和優化,既要重點保護,又要均衡發展,這樣才能推動我國經濟的穩健運行。
3.3構建完善的監管機制
由于市場經濟的復雜性以及機制方面的不完善,偷稅漏稅行為成了一種常見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所以要加大對財政稅收工作的監管力度,要建立完善的稅收監督體制,要對企I的稅收收繳情況指派專人進行監管,從制度上限制偷稅漏稅行為的發生。
3.4強化資金扶持導向的作用
國家財政部門要對資金的使用方向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嚴格的管制,國家的財稅政策應該著力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比如在支持新興產業方面、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方面、在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建設方面、在貧困地區的扶持方面等等,財政部門要積極協調好政府職能和財政支出的關系,明確政府職責、強化資金導向,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3.5保證預算的合理性和稅收的規范性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財稅政策
本文系安徽財經大學2015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財稅政策研究”成果(201510378113)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促進我國大學生就業的財稅政策思考
收錄日期:2016年6月17日
一、引言
2013年全國共有699萬高校畢業生,創下新高,同時又面臨著招聘崗位數量下降,因此2013年求職相對于往年可謂是壓力重重,頗有難度。而2014年、2015年情況也并未好轉,全國高校畢業生持續增長,分別達到了727萬人、749萬人,就業形勢依舊不被看好。為了緩解這種現狀,國家和各地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其中財稅政策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促進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財稅政策
(一)鼓勵高校畢業生參加培訓及見習。(1)畢業年度內或畢業后按規定進行了失業登記的大學生可結合其專業特點參與就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提高就業技能。培訓判定為合格并通過相關考試或檢測的培訓生可以申請培訓補貼,補貼數額依照培訓者是否成功就業以及取得相關證書的情況分層次確定;(2)離校后未就業回到原籍的高校畢業生有意愿參與見習者可關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的就業見習信息并聯系人力資源社保部門及當地團組織,取得就業見習機會。見習一般持續3個月到1年,可享受基本生活補助。
(二)引導高校畢業生前往基層地區服務。由于我國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以及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相對于東部地區發展較為遲緩,高校畢業生往往畢業后不愿意到這些地區發展。因此,國家接連出臺財政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積極參與貧困地區建設。(1)參加“三支一扶”、“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等基層服務項目的高校畢業生可享受生活補助、各項保險保障、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此外,期滿后還可享受基層事業單位直接聘用、公務員定向招錄、事業單位定向招聘、成人本科、研究生入試加分等優惠政策;(2)對從事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以及基層公益性崗位的高校畢業生進行社會保險補貼和公益性崗位補貼,在參與研究生考試、事業單位招收時可享有優惠政策;(3)結合政府購買工作,在基層購買公共管理服務以及社會服務,在社會管理、醫療衛生、文化、科技等方面增加就業容量,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以上基層崗位工作;(4)我國提出“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政策,主要面向農村等貧困地區招生,其培養階段的學費、住宿費由國家繳納,并補助生活費以支持其日常開銷。畢業后,學生按照入學前簽署的定向就業協議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
(三)支持高校畢業生向中小企業分流。對招收高校畢業生達到一定數量的中小企業優先考慮幫助企業發展和貸款貼息。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按要求吸收一定數量失業畢業生的支持其進行一定額度的小額擔保貸款并享受50%的財政貼息。同時,對到中小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也給出政策支持,到企業所在地辦理戶籍問題、社會保險問題、經費申請和資格、職稱評定等方面的事項時,與國企及事業單位人員標準相同,部分地區還對此類就業大學生提供一定年限、一定數額的就業補助。
(四)推進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可在各環節享有優先,入伍前繳納的高校學費或申請的國家助學貸款也將由國家返還或代替償還,家屬還可被視作軍屬。退役后,在考學升學中享受放寬條件和政策加分等優惠,就業者可接收就業服務。
(五)倡導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1、稅費減免。在畢業年度內創辦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的高校畢業生可享有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相關稅費方面的3年期減免。另外,畢業2年以內從事個體經營業還可免收有關費用,優惠期限不超過3年。
2、創業擔保貸款。大學生創業的一大阻礙就是資金問題,為了緩解這一問題,規定符合條件的創業大學生可申請創業擔保貸款。在利率方面,結合風險分擔情況后可在貸款基礎利率基礎上適當下浮或少量上浮,由財政給予貼息。
3、免費創業服務。高校畢業生可免費獲得制定機構提供的創業指導服務,并且在畢業學年內參加創業培訓,依據其培訓情況和成果,還可領取培訓補貼。另外,目前許多高校內都分劃出一部分區域用于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大學生入駐基地進行創業也可享受相關財稅政策扶持。
三、促進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扶持政策功效發揮不徹底
1、就業方面。由于城鄉、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遲緩,物質水平低、支付工資能力弱、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低、補貼少、政策落實不徹底,畢業生喪失對國家政策的信心,基層依舊難以吸引畢業生前往就業。如2010年啟動的定向醫學生計劃,存在在校生生活補助金發放遲緩,部分地區前往基層服務的畢業生的崗位、編制、薪資等就業安置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等現象。此外,通過其他項目前往基層的大學生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因為與環境難以融合、服務期滿后在就業、考研、考公方面的優惠等原因離開基層回到東部。因此,人才流失問題仍難以得到解決,政策的根本目標難以達成。
2、創業方面。據有關調查,目前高校畢業生中自主創業者約占全體畢業生的3%,并且創業3年后有50%以上的人創業失敗,結束創業。創業成功率只有3%左右,即使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成功率也僅提高了2%左右。按規定,創業大學生享受稅費優惠有諸多時間限制,比如創業時間必須在在畢業年度即1月初至12月底或是畢業后不超過2年的期限內,享受優惠時長最高也僅持續3年。然而實際上,許多大學生會選擇在校創業或者先就業幾年再創業,在符合要求時間內創業的大學生在3年之際又往往正值企業困難時期或上升期,需要大量的政策支持,而政策的時限性使得創業大學生無法享受到這些優惠政策,政策難以真正給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帶來普遍幫助。
(二)高校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缺少專項基金支持
1、教育模式與企業脫節。面對這種情況,我國缺少對高校組織教師與企業交流方面的財政支持。高校教師大部分沒有解決現實問題的經驗,甚至他們并不了解企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才,然而大學生卻被要求要掌握足夠的能力和知識,以便在就業后能解決全新、復雜的現實問題,這樣一來,兩者之間便產生了沖突。另外,目前高校能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很少,也是各大高校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2、專業設置與就業脫節。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的主導權在國家手中,而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對人才需求變化快。如,目前我國網民數量達7億左右,相關專業每年本碩博畢業生總共卻僅有8,000余人,網絡安全方面人才急缺。而我國在對專業設置方面的調研缺少資金投入,使得高校專業設置不能及時應社會需求做出調整。
(三)政策宣傳力度缺乏。當前無論從社會方面還是高校方面對我國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財稅政策都不存在系統、固定的宣傳方式。多數大學生對就業扶持政策的了解來自于網絡媒體,并且了解程度低。還存在大量的大學生沒有去咨詢、了解相關政策的意識。這些都阻礙了就業財稅政策給大學生帶來助益。
(四)消除就業歧視方面政策缺乏?;跉v史、現實情況等原因,我國就業歧視現象廣泛存在,歧視原因來源于畢業院校等級、年齡、性別等多方面。其中,性別歧視現象相較于其他方面更為嚴重。不斷有報道稱女大學生就業處處碰壁,公司招聘時提及結婚、生育等問題。甚至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為了彌補女性的職場先天劣勢而紛紛選擇在校生子。
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財稅政策建議
(一)強化促進大學生就業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1、提高基層人員待遇。受條件限制,鄉鎮、西部地區工資水平低,生活環境差。我國應加大對基層的財政補貼力度,提高基層員工薪酬,加強貧困地區公共設施建設,改善基層人員的生活環境。此外,還應組織調查人員走訪已經在基層服務一段時間的高校畢業生,了解基層人員的生活狀況,找出他們的難處并解決問題。決不能僅是把畢業生吸引到貧困地區就算完成了工作,而是要加強后期的扶持,讓人才愿意留在基層,這樣才能真正避免人才的流失。
2、加強政策落實的監管力度。再有力的財稅政策缺失了監管也無法真正發揮效用,反而讓許多高校畢業生認為受到了傷害和欺騙。如面對免費醫學生的就業安置問題相關部門來回踢皮球,而畢業生卻求助無門。因此,應抓緊時間在各地區設立針對就業政策落實的監管部門,保障服務基層的廣大有志青年應享有的權益。
3、推后并延長創業稅收優惠的時限。我們不僅要著眼于創業者的數量,還要關注企業創立后是否能長久地運轉下去,是否能壯大,否則也難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另外,還未畢業或一畢業就創業未免過于急躁,在校和應屆大學生社會閱歷低,工作經驗少,盲目鼓勵創業可能會導致創業最終的失敗。政府應適當推遲并延長對創業大學生稅收優惠的時限,鼓勵大學生先就業,積累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工作技能后再創業,才能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可能性。
(二)增加高校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方面的資金投入
1、設置專項基金用于推動高校教師走近企業,提高教師對企業的認知。高校要加強學校、教師與企業的交流,定期組織教師去專業相關的企業、單位體驗、學習,豐富教師的實戰經驗,鼓勵教師了解企業和行業真實情況。
2、設置專項基金作為研究費用,用以成立調研隊伍,優化高校專業設置。我國應組建專門的調查部門或隊伍,注入調研資金,對當前由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專業需求進行調查和分析,得出調查報告并將報告公布給各高?;蚬娒襟w,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對全國各高校的專業類別、各專業招生人數及高中生志愿引導工作進行調整。
(三)加強財稅政策宣傳力度。對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財稅政策的宣傳應主要集中在高校內,各大高校應主動負起責任,建立系統化的宣傳體系。線下可結合每年的稅收宣傳月大力宣傳就業財稅政策,還可針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集中進行相關政策的知識講座。線上可結合新媒體,利用校內有影響力的微信、微博對學生進行就業財稅政策知識的推送。線上線下相結合,爭取做到對每個大學生的宣傳都能到位。
(四)完善反就業歧視的財稅政策。通過財財稅策對招聘一定比例女大學生的企業進行補助或稅收減免等優惠,降低企業由于女性“四期”(經期、孕期、產褥期、哺乳期)而承擔的成本。除了優惠政策,還可設立懲罰機制,對被舉報存在就業歧視現象并經調查確認為事實的企業合理收取費用。
主要參考文獻:
[1]曹衛星.深化改革,優化大學生創業就業環境[J].群言,2014.8.
[2]吳曉燕.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財稅政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11.
一、物流產業園發展的現狀
1、物流園區總量快速增長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物流規??焖侔l展的重要時期,社會物流增加值和總額年均增長分別到達16.7%和21%,2005年,物流業增加值占國內GDP的比只有6.6%,而2010年就提高到6.9%。為進一步適應我國物流業發展的趨勢,各級地方政府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物流園區中長期發展規劃與建設,全國物流園區數量穩步增長,園區數量分布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物流業集聚發展態勢明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第三次全國物流園區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底全國各類物流園區達到754個,其中正在運營的就有348個,正在規劃和正在建設的物流園區分別有165個和241個。
2、物流園區種類不斷細化、多樣化
在“十一五”時期,不但我國物流園區總量增長較快,而且物流園區的種類也呈細化、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各個區域、各個省份都因地制宜地規劃和建設不同種類的物流園區,使得物流園區細化、多樣化發展態勢明顯。在關鍵重要的交通樞紐區域和城市,貨運樞紐型的物流園區相應地得到規劃和建設,這樣有利于大宗貨物的加速周轉;有依托港口、陸路口岸,與集裝箱運輸和海關監管通道相結合的大型轉運樞紐,這種類型的物流園區有利于貨物的海陸運送;有跨區域的長途運輸的轉換樞紐;有面向大中城市和批發市場發展的倉儲式物流園區,這有利于為大中小型企業提供便攜的倉儲配送;有緊鄰經濟開發區或者工業園區,提供生產服務一體化的物流園區,這有利于產業加速集聚;在各大沿海城市,有專門提供貨物轉運以及保稅等相關功能的口岸型物流園區;在特大城市附近,建立了諸多具有上述功能的綜合型物流園區;為適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也相應地建立了農業產業物流園區??傮w上看,全國基本形成了種類齊全、功能靈活、定位準確的物流園區體系。
3、物流園區功能逐步多樣化
園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在不斷加快,倉儲、轉運等設施建設規格顯著提升;信息平臺搭建也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園區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園區各項功能得到逐步完善,打造一批具有適應經濟發展的硬件基礎和現代化高效的軟件平臺,為入駐園區的企業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務,使諸多物流集團或者企業能夠專注物流業務的發展,進一步提高物流服務水平和效率。
4、物流園區集聚與擴散效應逐步顯現
物流園區在充分利用公共基礎設施的基礎上,使具有物流資源優勢的企業在較短的時期內迅速集聚,從而有效減少物流企業的無效運轉,極大地改善了貨物裝卸以及進出物流園區的流程,改善了物流環境,提高了物流效率;利用現代化的信息平臺為物流企業提供物流信息,進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貨物的組織及運輸信息化、網絡化,有利于提高車輛的運輸能力;另外,通過對一些分散的倉儲物流設施整合,集約使用土地資源,優化物流園區空間布局;同時,通過對物流園區周邊的生產型企業、服務型機構等提供物流服務,可以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5、物流園區空間布局合理
確定物流園區空間布局,一般情況下主要依據下列基本條件:第一,區域物流需求總規模,這一指標主要根據國內生產總值、制造企業總數量、工業增加值及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進出總額等一系列指標預測;第二,區域的交通運輸發展規劃,交通運輸規劃主要包括水路、陸路以及空運能力陸路又包括鐵路運輸系統和公路運輸樞紐等,物流園區的建設與規劃一般是在以上各個方面交通運輸交匯的地方,這樣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第三,物流園區的空間規劃,一般是要結合工業園區及農業示范區,同時考慮城市的特點、經濟轉型升級階段性、城市對經濟發展潛力的推動作用、物流總需求的增長空間等因素。
根據以上的基本條件,按照區域經濟發展規模、制造企業及服務企業總量、物流需求規模以及國家產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調整程度,我國國家級(一級)物流園區就達到29個,其分布如下:北京、天津、唐山、呼和浩特、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寧波、廈門、濟南、青島、鄭州、合肥、武漢、長沙、廣州、深圳、南寧、重慶、成都、昆明、西安、蘭州、烏魯木齊。
二、物流產業園發展存在的問題
1、物流成本依然較高
國家發改委的有關數據顯示,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物流總費用也逐漸高漲,占GDP的比重在18%左右,物流成本依然很難降低,宏觀經濟運行效率有待進一步改善。而西方發達國家與地區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2%左右,這主要是由于我國處在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整個物流產業發展滯后,物流成本在短期內很難降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稅費環節多,費稅較重,高速公路收費較高,電費及油費依然偏高,短期內還很難改變。因此,我國應該降低物流業各環節的稅費,進一步優化物流環境,逐步消除阻礙物流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取消跨區域的一些政策障礙,打破區域間、行業間壟斷,實行物流產業多區域聯運制度等。
2、物流業發展水平不高
物流園區在前期規劃建設、中期運營、后期管理以及政策等諸多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是前期規劃建設有待進一步規范。由于缺乏整體規劃與管理,有些地方不能根據實際需求出發,盲目建設物流園區,片面地追求投資規模,而忽視投資效益。其次是物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從我國建成的園區看,多數物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嚴重滯后,比如水、電、路及通信網絡等整體配套功能較弱。再次是物流園區經營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健全。部分物流園區由于缺乏地方政府積極協調和有步驟推動,面臨整體規劃、集約用地、合法拆遷等諸多方面的困難;部分物流園區由于缺乏市場化運作模式和盈利機制,而缺乏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最后是政策支持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針對物流園區持續發展的一攬子政策還不是很多,尤其是財稅政策,使得物流園區“用地貴”、“落地難”等問題層出不窮,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問題愈發凸顯。
3、現代化物流服務要求科學規劃物流園區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給我國物流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物流園區作為連接多種運輸方式、集聚多種服務功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已經成為提升物流運行質量與效率的關鍵環節??茖W規劃物流園區有利于發揮物流設施的集聚效應,在滿足規模化物流需求的同時,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促進多式聯運發展,發揮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整體效能;有利于促進社會物流的有效組織和有序管理,優化布局和運作模式,以更好地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為其他產業優化升級提供必要的支撐。
三、近中期物流產業園區進一步發展財稅政策
我國物流產業園建設與規劃的財稅支持政策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第一,引領優先發展方向。強調我國物流產業園財稅政策將優先扶持代表物流未來發展方向戰略模式,對引領我國物流發展潮流的物聯網建設以及現代物流設施建設等,將給予特別的財稅政策支持,促使其優先、快速發展。第二,以提升園區質量為重點核心。我國物流財稅政策要將支持重點放在如何提升整體區域物流質量,緩解整個物流產業結構性矛盾,全面推進我國由傳統物流向現代化物流轉型升級上。第三,突出物流園區發展的重點。進一步轉變物流發展的觀念,財稅政策支持物流產業發展要注重績效理念,加強培育與裝備制造業聯動的第三方物流,進一步打造區域重點物流園區,制定一攬子物流產業、企業的財稅政策建設。第四,物流園區全面協調推進。財稅政策支持我國物流的全面協調推進,既包括物流產業與制造業、商貿、信息以及金融其他相關產業之間的協調,也包含物流產業自身的全面協調發展。
財稅政策支持物流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城市共同物流配送體系的財稅政策建議
我國基本完成了現代物流業長遠發展規劃,但城市共同配送體系的構建總體來說還比較落后,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城市共同物流配送體系的構建在初期應該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以市場投入為輔,建立長期用于城市物流配送的專用渠道,形成布局科學合理、運作高效有序的城市共同物流配送網絡,為各級政府處理公共應急事件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務。
首先,應該設立專項扶持資金。重點為支持省級城市總體布局規劃的城市物流公共配送中心、公共信息平臺、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物流綠色配送通道與技術的推廣。同時,對投資公共物流配送中心的中小企業提供一定幅度的財政貼息貸款;對這些企業采購物流配送固定設備給予一定的貼息支持,或者稅收優惠返還。
其次,制定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減免部分公共物流配送中心的土地增值稅及相關的房產稅,同時,在物流產業園區建設與營運前期,中央與當地政府應該提供部分中長期低息或者貼息貸款。
2、構建農村生產資料物流與農產品流通體系的財稅政策建議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城市化過程中對農村生產資料的大量需求以及農產品相對富足,對構建農村流通體系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在現實基礎上,以需要為突破口,擬構建期貨交割庫的城鄉結合區域著重發展物流網絡,以進一步壯大農產品流通市場,為此,財稅政策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扶持。
首先,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物流運輸通道建設的財稅政策。一是加快農村主要交通干線與支線之間、干線與干線之間、線路與節點之間的中轉銜接的建設力度,尤其是加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公路建設財政投入力度;二是進一步擴大增值稅的征收范圍,重點是將交通運輸業由營業稅改為增值稅,有效降低農產品運輸的成本。
其次,加快制定培育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的財稅優惠政策。對在村鎮或者縣城經營的物流企業或超市,新增地方稅收部分,由企業或者連鎖門店所在地縣財政給予20%~30%的返還,對農資、農產品及日用品的配送中心構建,物流流通體系標準化、信息化、科技化及現代化建設,對其從業人員培訓或者就業等,在財政投入上給予適當的支持。
最后,建設農村流通體系的稅收政策。在營業稅、土地、房產稅政策及土地出讓金政策上給予一定幅度的優惠。
3、打造戰略性、前沿性物流園區的財稅政策建議
物流園區是現代物流業發展中出現的新型業態。近年來,我國物流園區有了迅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功能的物流園區體系,但稅賦過重給物流園區的建設和運營帶來了巨大影響。
首先,應該加大對物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對戰略性園區內投資較大的水、電、路等較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應該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各級地方政府投資參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其次,加大對戰略性園區企業自身建設的財政投入。對于戰略性園區內企業,其發展有一定的前沿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金融機構應對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給予融資支持,財政上也可給予一定的貼息扶持。在稅收政策上堅持原有土地使用稅稅率。對急需發展的物流園區,可以考慮減輕重點物流園區的土地開發費用,對物流園區的開發運營成立股份制專業公司,政府實行地租減免,并為其提供低息或免息貸款。
4、積極打造第三方物流與現代裝備制造業聯動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
裝備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2008年,以鋼鐵、工程機械、有色金屬產業、化工以及汽車等產業為主的制造部門,其增加值比重占整生產總值接近40%,是物流社會化發展的現實需求基礎。裝備制造業與物流業關聯度較高,聯動協同發展空間較大。推進裝備制造業與物流業協調發展,既是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基本手段,也是促進物流業迅速發展的重要途徑。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承接或租賃制造企業分離出來的物流設施過程中,在稅收或者土地置換等方面應予適當的優惠;部分制造企業資產與物流企業或者物流企業內部重組,應該減免相關稅費;物流費用可以按照進項稅,實行部分或者全額抵扣增值稅。
【參考文獻】
[1] 海峰、張麗立等:我國現代物流產業政策體系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9).
【關鍵詞】 財稅政策; 可再生能源; 商業化階段理論; 政策框架
中圖分類號:F416.2;F8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22-0091-05
一、引言
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應用。伴隨著發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世界各國愈加重視能源供應對于經濟的巨大作用。而近10余年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空氣污染加劇,使得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得到追捧。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BP,2013),是第二大能源生產和消費國以及第二石油消費國、OECD之外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王仲穎、任東明、高虎等,2012)。我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長期保持在70%以上(中國統計年鑒,2014),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國CO2氣體排放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占全球首位(IEA,2009)。我國政府已經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量要占到全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的15%(《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但是要實現此目標,任務艱巨(王仲穎、任東明、高虎等,2012)。
世界經驗表明,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與政策的引導和激勵密不可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明確指出,根據《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國家運用稅收政策對包括水能、生物質能的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予以支持。目前,對于可再生能源激勵政策的研究文獻主要從政策工具的應用、政策工具效果評價方面提出。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對于可再生能源的激勵政策應該針對不同發展階段提出。Martine et al.(2006),Hillring(1998)提出在研發階段需要針對技術研發進行支持;在生產階段主要通過減免稅收和適當補償(Lawrence & Stanton,1995);在市場化階段Suani(1999)認為生物質能政策需要將外部性引入市場價格中。同時,可再生能源在市場化階段配額標準需要保持相對穩定(Ryan et al.,2006)。國內學者王革華(2010)對我國新能源產業政策進行了梳理,同時借鑒國際經驗,提出我國應完善經濟激勵政策和非經濟激勵政策,促進新能源的發展。王璽等(2011)針對新能源產業研發、生產和銷售等環節設計了稅收優惠政策。劉葉志(2008)則從外部性理論的角度提出使用財政政策來優化資源的配置。
本文針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政策的發展狀況,從基礎理論入手,通過科學判斷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階段,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依據商業化階段理論與可再生能源財稅政策的關系提出相應的產業財稅政策。
二、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及發展意義
(一)可再生能源概念和分類
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能源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是否再生,將能源劃分為可再生能源與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英文名稱是Renewable Energy,其概念最早是由聯合國在內羅畢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會議上確定的??稍偕茉床煌诔R幍幕茉?,具有可持續性,幾乎不會枯竭,有利于生態良性循環,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以及所產生的二次能源氫能等(張博,2007;姜南,2007)。我國將可再生能源分為水能、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能(《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這種能源資源潛力大、環境污染低,是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能源。
(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意義
1.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國能源長期存在資源有限、優質能源儲量嚴重不足、化石能源人均儲量低的狀況,其中石油、天然氣資源僅占世界人均儲量的11%和4%。目前,中國石油進口年均增長率達到了35%,石油對外依存度在30%以上,這一數據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將持續增加。
2.調整能源結構、增加能源可持續供應的需要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隨著降低煤炭消費的壓力增加,必然需要相應提高水電、核電等能源的使用量。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多元化的能源消費結構。
3.保護環境、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需要
對于化石能源的過分依賴,使得我國環境污染嚴重,嚴重影響我國居民的身體健康。而可再生能源幾乎不會對大氣環境造成破壞。這也是為什么世界越來越重視可再生能源的原因所在。
三、商業化階段理論與可再生能源財稅政策的關系
(一)商業化階段理論的內涵
根據美國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研究報告(PSCAST,1999),可以將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商業化過程分為研究發展階段、示范階段、規模化降低成本階段和大面積推廣階段。
在研究發展階段,也是商業化準備階段,投資收回的可能性小,承擔的風險高,因而在此階段政府是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政府等公共部門應該在技術研發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同時為了促進新技術的商業應用轉化,政府應該引導企業積極參與。
在示范階段,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是本環節得以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此階段可以分為技術示范和商業化示范兩個階段。技術示范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研發出的新技術進行生產能力的可行性驗證、示范,并發現問題,進一步完善新技術;而商業化示范階段是在上一個階段可行的基礎上對商業服務的能力和推廣前景進行驗證。本階段資金投入較大、回收期長、風險高,資金獲取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到了規?;A段需要降低生產成本。在本階段技術特征表現為單位生產成本受累計產出規模增加的驅動而進一步下降,整體呈現“學習曲線”的特征(見圖1),直至可再生能源技術擁有與傳統能源相同的競爭力。成本下降受規模效應的驅動,而累計規模效應需要穩定的大量的資金投入,本階段需要解決的關鍵核心問題是克服成本下降的不確定性、保證投資收益的穩定性。合理的政策設計將會達到成本驅動下降的作用,否則可能出現接受補貼的企業依賴補貼生存,不想通過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增強盈利能力。
大面積推廣階段是在可再生能源經歷了研發、示范和規?;A段之后。在前幾個階段的發展之后,由于成本經濟性已與常規能源技術相當,此時就可以進行大面積推廣了。此時政策上主要解決市場交易和信息傳播方面的障礙。
(二)商業化階段理論與可再生能源財稅政策的關系
可再生能源在商業化的不同階段,都不同程度伴隨著研發、示范、規?;杀窘档秃褪袌鐾茝V等環節的運行。在技術研發環節政策支持應該是政府公共部門主導、企業等參與,主要使用科技推動政策,由國家組織研究機構和企業一起實施科技攻關計劃,并對研究示范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以生物質能為例,美國在燃料乙醇產業發展的各個階段主要采取的政策有:(1)在發展初期,采用提高乙醇補貼、稅收減免、信貸優惠、債券貼息補貼以及保險貸款優惠等補貼手段。首先將每加侖乙醇補貼從1978年的40美分提高到1984年的60美分。在《能源稅收法案》中要求對E10乙醇汽油每加侖減免征收4美分消費稅。通過《原油暴利所得稅法》將乙醇添加汽油的免稅時間進行延長;1980年的《能源安全法案》(Energy Security Act)要求對生產規模低于100萬加侖的乙醇生產廠商提供擔保,聯邦政府與乙醇生產廠商簽訂購買協議,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混合和解法案》中規定對外國(主要針對巴西)生產的乙醇征收每加侖50美分的進口關稅,還規定乙醇生產設施可以進入免稅工業發展債券。關于行業競爭,《乙醇燃油競爭法》禁止對乙醇企業進行任何惡意報復,實施的效果是企業投資積極性提高。到1985年美國生物乙醇的產量接近5億加侖,生產廠商達到163家。(2)在商業化過渡階段,需要不斷擴大項目規模和項目數量。在這個階段,為了促使新產業的成熟,政府需要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形式支付增量成本,促進新技術盡快擴大規模。(3)在規模化階段,往往需要從產銷兩個方面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美國在此階段除了對生產環節提供支持,還對消費環節提供信貸幫助:1)在《替代能源安全法案》(Alternative Motor Fuels Act)中規定對生產替代燃料汽車的企業提供信貸優惠,滿足公司平均燃料經濟(CAF)的標準,如E85標準;2)出臺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但主要由于石油生產企業的阻力,E85加注站一直沒有發展起來,使得乙醇的使用范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3)繼續對研發領域實施支持。(4)在商業化運作階段,即大面積推廣階段,美國實施多環節支持生物燃料產業,通過制定明確的生產計劃,補貼逐漸減少。不同商業化階段可再生能源的激勵扶持政策見圖2。
四、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階段判斷與政策框架設計
(一)可再生能源發展階段判斷
1.趨勢判斷
對于可再生能源發展階段的判斷是建立在Booz和Allen(1957)的生命周期概念基礎上的。根據PSCAST的商業化階段理論,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產業規模、產品種類、市場環境、產業利潤等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對可再生能源商業化階段進行實際判斷時我國數據統計不全,企業數據僅能從上市公司的年報中獲取(寧冰,2012)。根據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中關于我國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的統計,依據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產值的變化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階段進行了趨勢估計。
通過上市公司1993年至2013年產值的趨勢變化(如圖3)可以看出,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處在規?;A段。但這屬于對可再生能源的整體進行的判斷,具體到各種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階段還會有差別。為了提高判斷的科學性,還需要使用定量的方法通過計算進行判定。
2.Gompertz曲線擬合法
由于擬合精度好,產業發展生命周期分析中Gompertz曲線法已經被廣泛應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公式:Yt=Kab t(K>0)。結合本研究,Yt表示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產值,t表示時間,公式中三個參數K、a、b的值可以采用非線性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根據統計學的計算方法,一般采用三和值法進行計算。三和值法的原理如下:
筆者選取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中新能源上市公司1993年至2013年共21年的產值數據,將數據按照時間等分成三個階段,即1993―1999年為第一個階段,2000―2006年為第二個階段,2007―2013年為第三個階段,這里n=7。根據21年的產值數據,通過計算和使用Eviews的非線性最小二乘法迭代估計,并經過分析,模型的可決系數為0.984279,調整的可決系數為0.981926,擬合優度高,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程度強。F-statistic為640.7726,Prob為0.0000,判定模型總體顯著,最后經過P值判定回歸計算出的lnK、lna、lnb是顯著的。經過計算得出a=0.9145,b=0.9178,依據對照表(如表1),可知我國可再生能源處于成長期,這與趨勢判斷一致。
(二)我國可再生能源財稅激勵政策框架設計
根據可再生能源商業化階段理論,借鑒美國等國家的經驗,可再生能源產業財稅政策工具的選擇需要根據產業發展階段設計。在技術研發階段,應該以財政資助為基礎,進行共性技術研發活動;在商業化示范階段應該適當增加財政投資;進入成長階段應該采取市場保護、政府采購等措施;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可以采取稅收優惠、金融扶持、創業投資等為主的財稅政策。由此,本文參考王仲穎、任東明、高虎等(2012)的研究,根據商業化階段理論分析構建了我國不同商業化階段可再生能源財稅政策工具選擇的模式。
目前我國的可再生能源整體處在規?;A段,根據表2,在此階段稅收政策和財政激勵政策都需要加強。由于本階段需要企業擴大投資,促使產業形成規模優勢,使得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學習曲線進一步降低,重點需要通過在稅收政策上允許企業對固定資產進行加速折舊,鼓勵可再生能源企業增加投資,另外可以在財政投資上從財政投資、財政撥款、財政貼息等方面對可再生能源企業進行支持。同時,消費終端稅收政策與補貼政策支持也需要進一步加強(胥力偉和丁蕓,2015),提升消費的拉動作用。但是,在此階段不應該進一步減免企業所得稅,以迫使企業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產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形成產業競爭力。
五、結論與探討
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中還存在高成本、高價格的制約,更為重要的是在商業發展的初期和中期,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還存在風險大、成本高、預期回報率低等困境??稍偕茉床粌H需要國家加大支持,還需要分別對水能、風能、生物質能等不同的發展階段進一步進行針對性的判斷,依據商業化階段理論和不同商業化階段可再生能源的財稅政策工具選擇模式有區別地應用差異化政策工具,尤其是財稅政策工具,并在必要的時候應用政策工具組合。
本文沒有對政策工具的特點、不同政策工具的實施效果進行說明和評價,這也構成了下一步拓展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Davis G A, Owens B. Optimizing the level of renewable electric R&D expenditures:using real options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03(15):1589-1608.
[2] Hillring.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use of bioenergy:Policy instruments in Sweden[J].Biomass and Bioenergy,1988(14):45-49.
[3] Lawrenee J Hill, Stanton W Hadley. Federal tax effects on the financial attractiveness of renewable versus conventional power plants [J]. Energy Policy,1995,23(7):593-597.
[4] Mabee W E. Policy options to support biofuel production// Biofuels[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7: 329-357.
[5] Uyterlinde M A, Junginger M, de Vries H J, et al.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on the prospects for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in Europe[J].Energy Policy,2007,35(8):4072-4087.
[6] Hamrin J, Wiser R, Baruch S. Designing a renewables portfolio standard:principles,design op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J].Energy Policy,2006(9):87.
[7] Coelho S T, Bolognini M F, Zylbersztajn D.Policies to improve Biomass-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Brazil[J].Renewable Energy,1999(16):996-999
[8] 姜南.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研究[D].山東大學,2007.
[9] 王璽,蔡偉賢,唐文倩.構建我國新能源產業稅收政策體系研究[J].稅務研究,2011(5):11-15.
[10] 楊帥.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的經濟影響與改進方向――以風電為例[J].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3(2):64-74.
[11] 寧冰.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階段判斷與政策設計[D].東北財經大學,2012.
[12] 趙建,李春梅.歐盟發展生物燃料的有關政策及其啟示[J].中外能源,2006(4):101-103.
[13] 李天舒,張天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域選擇和政策取向[J].特區經濟,2010(10):220-222.
[14] 王仲穎,任東明,高虎,等.可再生能源規?;l展戰略與支持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297-298.
[15] 劉葉志. 新能源產業外部效益及其財政矯正[J].科技和產業,2008(9):1-4.
目前我國的財稅體制已不能完全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必須做出政策的全方位調整,通過綜合運用各項財稅杠桿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加強資源能源的循環高效利用,激勵企業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加大對綠色環保產業的扶持,建立起自覺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
關鍵詞:低碳經濟;財政政策;稅收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1)06-0073-01
為積極參與“世界低碳經濟革命”,實現本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世界各國正積極采取多種管理手段和政策工具減少碳排放。由于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未來幾十年內不易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將會導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被鎖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所以為了保證我國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同時實現我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承諾,即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必須在我國采取合理的財稅政策體系,用稅收杠桿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從而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
1 健全財政投入、財政補貼政策,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
健全財政投入政策,加大財政預算資金投入是促進發展低碳經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資料顯示,日本2009年4月公布的財政支出達15.4萬億日元的《經濟危機對策》劃,提出要擴大綠色經濟市場,創造綠色產業就業機會。我國應在財政預算中,建立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穩定的多元化資金投入,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從而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繼續加大對節能減排方面的投入,加大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力度,支持低碳技術的研發,支持新能源產業和低能耗產業的發展。
政府對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生產者或經濟行為給予補貼,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經濟手段??梢詫ζ髽I技術改造進行補貼、對使用清潔能源實行價格補貼。對清潔生產、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廢物綜合利用等項目進行貸款貼息。
2 加強財稅政策的激勵作用
在激勵性財稅政策方面,許多國家制定了鼓勵低碳發展的稅收、補貼、價格和貸款等政策。例如,美國等鼓勵發展清潔能源的補貼和貸款優惠政策,意大利出臺了―系列推動節能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財稅措施,部分國家實施了碳稅政策等。低碳與節能技術的研發及技改設備投入成本較高,企業往往缺乏改造動力。目前我國的財政補貼僅限于少數幾項間接補貼,對相關企業的鼓勵與支持效果不明顯。應借鑒國際經驗,構建經常性的直接財政補貼支持政策,通過資金補助或貸款貼息,激發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熱情。
為促進企業提高清潔能源技術投資和產品開發,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可采取所得稅減免、投資抵免或退稅、加速折舊、延期納稅相結合的方法提供稅收支持。例如,對于從事低碳技術研發和低碳產品生產的單位,技術研發投入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全額扣除,減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對用于購置環境保護類設備的投資,按照―定比例實行增值稅稅額抵免,或允許企業加快對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所采購設備的折舊速度。
3 調整和完善稅制結構,構建綠色稅收體系
我國的稅收體系已不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應著力予以完善,構建適應我國國情的綠色稅收體系。
3.1 改革資源稅
現行資源稅由于征稅范圍過于狹窄,遠遠沒有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的。為了更好地節能減排,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對資源稅進行改革,一是調整計稅依據,將“從量計征”轉變為“從價計征”,從而通過建立稅收調節的公平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的開發效率和采收率,降低資源浪費;二是擴大征收范圍,將淡水、森林、海洋、灘涂等自然資源列入征收范圍,讓資源稅切實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從而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環境保障。
3.2 考慮開征碳稅
碳稅被國際社會公認為是削減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經濟手段之一。目前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征收碳稅,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碳稅通常會給征稅對象產生額外負擔,從而遭到相關工業部門和經濟部門的反對,并且如果沒有一定的減緩或補償措施,碳稅的征收將對那些能源密集型部門產生不利影響,使其在國際貿易中降低甚至失去競爭力。
但從長期發展來看,我國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方之一,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化,能源價格逐步放開,在我國開征碳稅將是二氧化碳減排政策上的一個不得不為的選擇。通過對歐盟國家碳稅制度做比較分析后可知,我國未來碳稅政策應把握時機逐步推進,靈活選擇征稅對象,設置稅率體現差異,合理選擇征收環節,逐步減少稅收優惠并統籌考慮相關配套方案。但由于征收碳稅對企業的負面影響以及收入差距方面的效果尚難以估量,建議待條件成熟后可適時開征碳稅。
3.3 優化稅收優惠模式
除了運用稅收政策對碳排放進行反向抑制以外,利用稅收優惠這一杠桿對企業和消費者進行正向激勵也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筆者認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鼓勵企業進行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應加大力度扶持、引導低碳產業的發展,對利用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繼續給予一定形式的稅收優惠,對從事低碳技術研究和成果推廣給予支持。
(2)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不到2%,遠遠低于8%的國際平均水平,因此要對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運用給予稅收優惠。
(3)鼓勵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每一個社會公眾的參與,應對消費者個人購買低碳產品給予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從而引導人們的消費行為,為構建低碳社會奠定堅實的社會公眾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