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基層醫生教育范文

        基層醫生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層醫生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層醫生教育

        第1篇:基層醫生教育范文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basic medical needs of talent current situation, Union Medical College vigorously reform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put forward "three combination and four experienced"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worked out a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on "one center, two platforms, three levels, four modules" optimizing, constructed" a masterstroke, two true, the Trinity"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By all the way above, we achieved fruitful teaching results.

        關鍵詞: 實踐教學;基層醫療;綜合素質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primary care;the overall quality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7-0234-03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家衛生體制改革的進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立,農村社區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技術人才”的缺乏是制約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瓶頸[1]。實踐教學是培養優秀合格基層醫生的關鍵環節。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高低,是評價高等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2]。“社會適應能力強、實踐技能強和創新能力強的新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當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趨勢和總體要求。

        而在我國臨床醫學教育中一直存在著重視理論知識的灌輸和傳授,而輕視學生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的現狀。當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的教學模式是先進行基礎理論課和臨床專業課的學習,然后再到臨床實習實踐。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未能盡早接觸臨床真實病例,造成理論與實際脫離,也使學生在長期填鴨式的枯燥理論中喪失對學習的興趣,成了為考試而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欠缺,不能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作用。

        協和學院醫學院在醫學生的培養上著重培養適應社會基層醫療衛生所需要的、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近年來,醫學院大力改革實踐教學,探索出了一條“三結合四經歷”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以校內醫護實訓中心為基礎、校外附屬醫院為依托、基層社區及鄉鎮衛生院為支線”的實踐教學網絡體系,制訂了“一個中心,兩個平臺,三個層次,四個模塊”的實踐課程體系,探索出 “一條主線,兩個真實,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

        1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為滿足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健康管理”六位一體的服務要求,醫學院創新提出了“三結合四經歷”人才培養模式。“三結合”即“中醫西醫結合、治療康復結合、醫療護理結合”。“四經歷”即“基層調研經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見習實習經歷、縣級醫院實習經歷、三甲醫院見習進修經歷”。在此人才培養模式指導下,我們不斷優化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改革實踐教學,實施早臨床、多臨床教學計劃,提高醫學生對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診療能力和基本衛生服務能力。

        1.1 對中醫、康復、護理技能的訓練 隨著當今基層社區、農村對中醫中藥治療的逐漸推崇、社區康復工作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基層醫生對護理知識的缺乏和護理技能的不規范操作等問題的暴露,培養適合農村基層工作、“能中能西、能醫能藥、能防能護”的醫療人才勢在必行[3]。因此,基于基層崗位需求,醫學院建立了專業的中醫診治實驗實訓室、康復實驗室及基礎護理實驗區及模擬病區,配有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實踐教學中突出了“先進性、適用性、職業性”特點,加大實驗實訓課比例,培養學生中醫診療、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技能及護理基本操作技能。

        1.2 早期接觸臨床,提前進入角色 學院利用第一學年寒假,組織學生深入基層調研,使學生早接觸了解基層醫療衛生狀況,調查基層群眾的預防保健意識,切實體會農村人民看病難的問題,了解農村醫療衛生急需高級醫學人才的現狀,并學習國家對于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相關政策。通過調研,增強醫學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意識到作為醫生的責任,同時也改變學生的就業意識,堅定學生扎根農村基層的決心。

        1.3 增加社區基層醫療機構見習實習 學院利用在校理論學習周末及假期時間,組織學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見習,以問題為中心,實行床旁教學,圍繞典型病例進行討論,使學生將書本上的枯燥理論知識與見習中的病人和常見疾病融合貫通,達到知識的活學活用。

        1.4 大型三甲醫院見習進修,提高專業技能 利用第三學年實習階段最后兩月,組織學生到三甲醫院,通過進修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學習更先進的診療技術以提高其專業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并能對疑難雜癥做出初步診斷且指導推薦患者到相應上級醫院進行治療。

        在“三結合、四經歷”人才培養模式指導要求下,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構建了以校內醫護實訓中心為基礎、校外附屬醫院為依托、基層社區及鄉鎮衛生院為支線的實踐教學網絡體系。以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單項向綜合能力發展為原則,循序漸進地安排學習性工作任務,并以此為依據設計相應的實驗實訓項目,合理序化實踐教學進程,通過調研、見習、實習、進修的系列階段,學校、醫院、社區交叉融合,讓學生在真實或高度仿真的工作過程中培養溝通技巧、鍛煉操作技能、形成臨床思維,真正實現全程接觸臨床、走進臨床的實踐教學模式。

        2 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舊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課時少,學生動手機會少,或者以單項的實驗及技能操作訓練為主,缺乏整體臨床思維和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存在基礎與臨床脫節,理論與實際情況脫離的現象。

        醫學院認真學習、深入分析了專家學者的觀點,借鑒眾多兄弟院校的實踐經驗,緊密結合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的實際需要,根據學院對實踐教學體系的整體構建思路,踐行了實踐教學“1234”內容體系,即一個中心,兩個平臺,三個層次,四個模塊。

        一個中心即以能力培養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將能力培養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始終。

        兩個平臺即專業實踐訓練平臺和人文素質訓練平臺。專業實踐訓練平臺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實驗實訓實習的環節獲得的本專業或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技能;人文素質訓練平臺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在第二課堂的實踐鍛煉獲取的能力或技能,如軍訓、社團活動、公益活動、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科技文化月、技能大賽等。

        三個層次是指根據“分層培養、層層遞進、逐步提高”的原則,按其所對應的能力、技能分為基本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三個層次。基本實踐包含專業相關的基本操作技能與必要的一般技能(如計算機操作和外語應用技能等);專業實踐包含專業技能與高層次的一般技能(如全身體格檢查、手術操作、心電圖機操作、思考技能、方法技能、問題解決技能、學習技能等);綜合實踐包含專業綜合與更高層次的一般技能(如交際技能、交流技能、信息處理技能、團隊協作技能、組織管理技能、創新技能等)。

        四個模塊即基礎實驗模塊、綜合實訓模塊、臨床實習及社會實踐模塊。基礎實驗模塊在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注重學生實驗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術的系統訓練并注重在不同的學科專業進行實驗課程和實驗內容的整合與調整。綜合實訓模塊是在理論教學及基礎實驗的前提下,通過模擬病房、模擬門診、模擬病例等方法,以項目的形式對學生專業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職業技能進行訓練,強調獨立操作、反復訓練、形成技巧。臨床實習模塊即包括了學生在畢業前進醫院的實習,也包括前面早期接觸臨床,進入基層調研及社區基層醫院見習及實習后的高層醫院進修的過程,整個模塊貫穿與醫學教學始終,將校內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向職業崗位實際工作能力轉換,強調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綜合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注重內容的覆蓋性和綜合性。社會實踐模塊是課堂教育的延伸,是課內課外有效結合的途徑:通過抓好“四個教育”(學生入校教育、開專業課前教育、實驗課前教育、實習前教育),強化學生的職業素質;通過大力開展第二課堂(全院性講座、文體活動,技能大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通過豐富的校外社會實踐(鄉村免費義診、志愿服務團隊等)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信念。

        3 改革實踐教學模式

        學院嚴格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積極探索、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緊扣職業能力需求,突出實踐課程比例,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積極推行“一條主線,兩個真實,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以臨床醫師職業工作過程為主線,以模擬真實和臨床真實為手段,以模擬病房、醫院現場為依托,以臨床醫師職業工作任務為驅動,以教學實踐為紐帶,將知識、方法和技能有機融合,融教、學、做為一體。

        這一教學模式在以下方面有著突出的特點:

        3.1 以臨床醫師崗位職業工作過程為主線 無論是課程內容的選取,還是教學內容的組織,校內成績的考核方法,始終圍繞基層醫療臨床醫師執業崗位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將教學融于實際工作任務的解決中,校內考核與臨床實踐考核相結合,既突出了知識的應用性,又培養了學生職業崗位的行動能力。

        3.2 工作任務的真實性 課程實訓中提交給學生的模擬病例資料是來自于臨床一線的實際案例,要求學生完成從收集患者癥狀、體征和病史等資料,到分析病情,診斷疾病和病例書寫等各項工作,其工作流程與臨床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完全一致,讓學生通過完成臨床醫師職業崗位工作任務來掌握相關知識、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真實地反映臨床醫師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

        3.3 教學環境的仿真性 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

        3.3.1 模擬環境教學:借助模擬病房、模擬病人、各種醫療器械,使學生早期了解醫院,了解醫生職業,了解醫療輔助設備的使用管理等。

        3.3.2 醫學模型教學:在臨床實踐教學過程中,借助醫護實驗中心臨床教學模型進行臨床技能強化培訓。如借助腹部觸診心肺聽診模擬人可以形象地感受心音、呼吸音,模擬臨床實際進行體格檢查;利用脈象模擬儀體驗病脈教學。

        3.3.3 標準化病人教學:培養學生建立標準化病人隊伍,并在授課過程中,引入標準化病人,模擬臨床接診狀態,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同時,也加強對病史采集的訓練。同時使標準化病人考試過程中也得到應用。

        3.4 教、學、做融為一體 我們不分理論課和實踐課,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完全融合,所有教學活動在一體化教室或模擬病房、醫院病房進行,采用“工作任務單”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工作任務導向式教學。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學生完成臨床診斷工作,并在解決臨床實際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引入相關知識,讓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來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為完成工作任務而學習知識,從而將教、學、做有機地結合,強化了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

        醫學院自2005年在省內外率先開展鄉村醫生免費培訓工作,至今已舉辦90余期培訓班,總共免費培訓全省各地鄉村醫生2萬余人。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尤其在短期的培訓中加入了實踐教學改革的元素,如護理技能的訓練,模擬教學的開展等,使得培訓工作越來越規范,培訓質量越來越高,得到了上級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高度贊揚,受到了參加培訓的鄉村醫生的普遍歡迎,為農村基層培訓了大批優秀、高素質的鄉村醫生。隨著醫學院實踐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醫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職業能力有了大幅的提高,普遍得到社會和各級醫療單位的認可和好評,培養了一大批扎根基層衛生事業的“社會適應能力強、實踐技能強和創新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進一步推進了當地新農村建設和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潔,趙瑩,郝玉玲等.我國農村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建議[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2,5(4):45~51.

        第2篇:基層醫生教育范文

        【關鍵詞】基層;繼續教育;思考

        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基層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也需科學發展。主要表現為思想認識需進一步提高,教學內容需進一步更新,教學方式需進一步改進,培訓質量評價體系需進一步完善,醫務人員的培訓保障機制需進一步加強。

        1、要創新理念,增強繼續教育的科學性。

        1.1以人為本理念繼續教育要堅持從全院和戰略的高度,結合基層工作的實際和現實需求把提高醫務人員的能力素質和實現全科發展作為繼續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2科學發展理念緊緊圍繞醫院發展建設的實際,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著力提高醫務人員的知識理論運用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1.3適度超前理念堅持立足現實,著眼未來,認真分析繼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注重增強繼續教育工作的預見性和前瞻性。

        2、要完善機制,強化參訓人員的主動性。

        2.1完善競爭激勵機制在資金、學習時間、獎勵措施等方面著手,不斷激勵醫務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2.2完善訓用結合機制落實不參加繼續教育完成規定的學分不得評定、晉升相應的職稱,形成培訓—考核—使用的正確導向,使參訓人員真正學有所用和學有所盼。

        2.3完善質效評估機制把繼續教育的評學貫穿于繼續教育的始終,對每位醫務人員的學習態度、理論成績和實際操作等進行綜合評定,確保學有所獲。

        3、要優化模式,增強繼續教育的實效性。

        3.1選準教學內容注意從醫務人員的實際出發,靈活設置教育內容,讓每位醫務人員能不斷充實自己,學習急需知識,增強吸引力。

        3.2選優教學方式探求能充分激發教學雙方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方式,寓教于樂,增強教育的效果,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

        3.3選好渠道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同時加大必須的經費投入和物資投入,改善教學環境和條件,采用電化教學、遠程教育、網絡教學等現代化手段激發學習動力,增強教學效益。

        3.4選強師資采取到三甲以上大醫院及醫科大學教學醫院進修提高業務水平。建立兼職教師師資庫,聘請一批理論功底深、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進來講課。

        4、要規范管理,提高繼續教育的嚴肅性

        4.1建立培訓檔案為每一位醫務人員建立培訓檔案,如實記錄培訓情況,切實強化培訓紀律。定期檢查學習筆記及出勤情況,并記入檔案作為評定職稱的依據。

        4.2推行積分管理對醫務人員的學習科目、達標要求和時間規定進行細化。要求每位醫務人員按職稱相應完成一定的年學分,不達標年底不能評為優秀。

        第3篇:基層醫生教育范文

        關鍵詞:急性胰腺炎;超聲;多層CT;診斷;臨床效果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臨床常見急腹癥之一,其特點為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若未給予及時止確的治療措施將導致死亡等嚴重后果[1]。木文對我院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接診的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資料給予臨床研究,從而探討多層CT與超聲影像檢查對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價值,為提高急性胰腺炎診斷止確率提供可靠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接診的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男29例,女28例,年齡在27~81歲,平均年齡(49.86±2.10)歲;疾病類型:膽源性胰腺炎34例(59.65%)、乙醇性胰腺炎17例(29.82%)、其他胰腺炎6例(10.53%)。

        1.2方法

        1.2.1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經病理診斷確診為急性胰腺炎[2];②術前給予超聲、多層CT檢查;③對本次研究使用的檢查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均順利完成檢查;④未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時期;⑤無精神類疾病、惡性腫瘤疾病;⑥對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權。

        1.2.2影像檢查 指定1名具有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臨床超聲影像檢查醫師完成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超聲、多層CT醫學影像檢查工作,所得圖像經2名或2名以上影像醫師確診。記錄患者彩超及多層CT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并給予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檢查方法如下:①彩超:德國西門子公司(SIEMENS)提供的型號為ANTATES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完成檢查,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儀器探頭頻率3.5 MHz,檢查內容包括胰腺形態、輪廓、內部回聲情況(血流、大小、位置及邊緣)、周圍腔隙及腹腔積液等,利用Weil切線法測量胰腺大小,正常胰腺回聲應稍高于肝臟組織,且回聲呈現出均勻一致的點狀形態,邊緣光滑[3];②多層CT:美國GE公司提供light speed VCT 64層螺旋CT掃描儀,層厚3mm,層間距3mm,螺距1.0、重建間隔1.0s,分別實施平掃、增強掃描,對比劑采用300mg1/ml,100ml碘普羅胺(商品名優維顯,由先靈藥業有限公司提供),經前臂靜脈團注(高壓注射器),注射速度為3.0m1/s,掃描內容同彩超檢查。

        1.3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彩超陽性率、多層CT陽性率及病理檢查陽性率。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專業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經過彩超檢查(68.42%)與病理檢查符合率較低,經多層CT檢查(96.49%)與病理檢查符合率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胰腺炎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臨床表現無典型特征,且病情復雜多變,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率較高,己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4]。

        研究表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應用于急性胰腺炎診斷的傳統方法,其特點為無創、使用方便、價格經濟、安全性高(無輻射),利于患者接受檢查。但診斷止確率并不理想,易出現誤診、漏診情沉貽誤患者治療時機造成嚴重后果[5]。木文中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經超聲檢查,檢出率僅為68.42%,其原因分析如下:①早期急性胰腺炎患者體內胰腺形態、大小及同聲并未發生明顯改變;②部分患者腹壁脂肪較多,對超聲檢查產生一定影響;③部分患者可并發麻痹性腸梗阻,腸管發生擴張及積氣,阻礙超聲檢查顯示胰腺狀態。

        計算機體層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是近年來推廣使用的新型無創臨床影像檢查技術,其工作原理為利用不同能量X線對人體各組織進行照射得到不同CT值,通過計算機軟件處理后獲得清晰圖像[6]。有研究顯示,CT檢查可較為清晰的表現出微小病變,且不受腸腔積氣及腹壁脂肪影響,有利于發現早期胰腺病變。CT檢查急性胰腺炎表征:①水腫型:胰腺局部腫大或彌漫性腫大,無清晰輪廓且邊緣不規則,腎前筋膜增厚,胰腺周圍可伴發積液征象;②出血壞死型:無均勻密度及清晰邊緣,胰腺體積增大,可見點狀或小片狀低密度影像,且夾雜斑片狀高密度影像。木文研究可知,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經多層CT檢查后與病理診斷符合率較高(96.49%),誤診、漏診率較小。

        綜上所述,利用多層CT診斷急性胰腺炎可顯著提高疾病檢出率,從而有利于醫生根據診斷結果選擇止確方案及時治療疾病,保障患者療效及預后。

        參考文獻:

        [1]朱利飛,王蓮英,陳英,等.急性胰腺炎患者超聲表現與CT表現對比分析[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2,09(1):25-28.

        [2]任國秀,李忠.3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彩色多普勒、CT臨床診斷特點及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4,28(5):113-114.

        [3]祖秋菊,許雪英,王燕紅,等.國內超聲與CT診斷急性胰腺炎患者符合率Meta分析[J].臨床薈萃,2012,27(19):1674-1678.

        [4]李堅,伍業冬,聶小平,等.急性胰腺炎超聲與CT檢查的影像對比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9):5392.

        第4篇:基層醫生教育范文

        伴隨而來的是,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對其供職的醫務人員的要求也更高了。面對高門檻的準入,基層醫務人員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我提升。然而,繼續醫學教育這個本該助其成長的平臺,如今卻成為好看不好學的“戲臺”,他們遭遇了很多難題。

        今年1月至今,《中國社區醫師》雜志社收到的278封讀者來信、200余次電話咨詢中,反映問題主要集中在會議信息不暢、會議內容不實用、參會機會有限等方面。為了能讓更多的基層醫務人員了解目前會議活動現狀,本欄目邀請多位業內專家共同分析解惑目前基層醫學會議活動主要存在的問題,并為基層醫務人員如何選擇參會提出寶貴意見。

        現狀

        一方雨澇 一方干旱

        在《中國社區醫師》雜志社收到的278封來信中,89封來自東部地區,54封來自中部地區,135封來自西部地區。而涉及參會機會有限問題的152封來信中,有146封來自中西部地區。記者采訪中也發現,像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型城市,基層醫生一年中所收到的大大小小的會議通知少則十多個,多則數十個。

        上海市黃浦區金陵東路社區醫院醫生宋少宇說,“剛參加工作時,國家還不是很重視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出去學習的機會很少。隨著新醫改的逐步深化,基層醫療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很多學會協會、院校培訓等機構開始重視舉辦基層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活動。現在我們出去參會的機會很多,但有些會議安排的時間與工作時間重疊,讓我們很難選擇。”

        與此相反,在寧夏石嘴市稱得上是大型的社區醫療機構的太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該院全科醫生陳超就顯得很無奈,“我們醫院的醫生平時很少有參加會議的機會,即使是院長,每年也不過一兩次。”

        一方是會議太多,占用了醫生很多工作的時間;另一方,由于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區會議活動偏少,會議級別和組織規模有限,大批基層醫’生缺少與外界交流、學習的機會,處于“嗷嗷待乳”的狀況。

        政策居多 內容重復

        在我們收到的278封來信中,有36封來信反映目前基層舉辦的會議多為政策解讀,而涉及適宜技術培訓的偏少,且會議內容重復率高。

        宋少宇醫生說,由于基層醫療發展長期以來處于滯后狀態,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非常有限,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所以當前基層醫務人員急需提高的是技術水平,但我們一年參與很多次會議活動,真正能獲益的卻很少,大部分會議都在講基層醫務人員要做什么,而不講這件事該如何去做。“有些發來的會議通知,看上去課程安排得很好,也很實用,但實際聽卻變了味。講理論的很多,講實踐的太少了。”

        本刊記者在檢索有關基層醫務人員培訓信息時也發現,目前涉及基層管理者培訓的會議偏多,而機構內人員技能培訓的會議卻很少,而很多會議在內容設置上重復的較多。

        北京市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韋紫睿說,2008年他共參加了有關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11次,有6次是關于基層醫療建設與管理的;有3次是關于醫改政策解讀的;只有2次是關于慢病管理的。“更有意思的是,有一位專家,我去年參與的11次會議中,有6次的課程中都有他的講座,前期發的通知中并沒有這位專家的講課安排,但聽課的時候臨時換了人。組委會的解釋是,原來請的專家臨時有事,來不了,為保證課時,只能臨時換人。最讓我們費解的是,這名專家連講課的課件都沒有更改過。”

        資歷高參會多 資歷淺機會少

        在眾多來信中,很多讀者反映在基層醫療機構內部存在參與會議活動機會不均等現象。同在一家社區醫療機構供職,有的醫生出去參與會議活動的機會很多,可有的醫生卻幾乎沒有出去過。

        北京市新街口社區醫院醫生劉宇說,他所在的單位出現了一種怪現象,診療技術水平越高的醫生,出去培訓的機會越多;反而技術水平稍低,需要培訓再教育的醫生參加會議活動的機會卻很少。

        他說,在新街口社區醫院,參與會議活動最多的醫生一年可以參會20余次,最少的平均每年不到1次,當然也有很多醫生是因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自己放棄了參加會議的機會。“我們醫院行政部門曾經統計過,平均每年每名醫生參與會議活動的機會在3次左右。”

        宋少宇醫生說,他所在的機構也存在參加會議活動機會不均的現象。“出去開會機會多的醫生一般資歷比較高,新畢業的醫生出去參加會議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但往往新畢業的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同時他們也需要繼續教育培訓。”

        癥結

        區域間醫療資源差異化嚴重

        針對基層醫務人員來信反映的參會現狀,參與本次討論的專家均表示,目前基層醫務人員參會出現一系列問題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國醫療資源匱乏,且存在著嚴重分布不均的現象,東部發達城市醫療資源過剩,中西部地區醫療資源匱乏。

        《2008年衛生統計年鑒》顯示,截止到2007年底,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總數為27 069所,東部17 812所,中部6 297所,西部僅有2 960所。

        杭州師范大學副校長郭清指出,“醫療資源不均會滋生出很多連環問題,這里所講的過剩和匱乏只是相對而言,總體上看我國的醫療資源是匱乏的。”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有資歷的醫生少,新畢業的醫生分去后就無人帶,延續下去很難整體提升該地區的醫療水平。而當醫療服務滿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時,最終導致老百姓外出就醫,醫院門診量急劇下降,醫院收入隨之減少,便更沒有能力承擔醫務人員外出學習的費用,所以醫務人員能夠接受繼續教育培訓的機會很少;而醫療資源過剩的地區則不然,過剩的資源勢必會引起競爭,醫務人員為了能在競爭中取勝,一定會增加自身學習的資金投入,這有利于該地區整體醫療水平的提高,診療技術高會促進門診量的增長,醫院病源多,收入隨之增加,用于醫院建設發展的費用會更加充裕,醫務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培訓的機會便會增多。

        郭清副校長表示,這種地域間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不僅僅表現在基層醫療機構,大型醫療機構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只是這種現象在基層醫療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從2008年統計的各地醫療機構總數上,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

        截止到2007年底,我國各地區衛生機構總數為298 408所,東部118 895所:中部83 387所;西部96126所。

        藥企出資辦會看重醫生級別

        而在醫療資源過剩的地區,基層

        醫生參會為什么又會出現參會機會不均的現象呢?衛生部全科醫學培訓中心杜雪平副主任長期從事基層醫務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她表示,正常來說,基層醫生如果要去參與會議,無論是交通、住宿還是聽課都需要繳納費用,而目前基層醫療機構除正常的收支外,很少有額外的經費,所以基層醫療機構自己拿錢派醫生去學習的機會肯定是有限的。

        北京右安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小年說,自北京地區實行收支兩條線后,政府規定每年每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只有10%的收入用作其他開支,其余收入全部上繳,這還是達標合格的社區醫療機構,不合格的機構根本沒有這部分經費。

        那為什么還有很多醫生能有20余次的參會機會呢?據杜雪平副主任介紹,隨著醫改的深化,近年來基層醫療的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國家將要推出基本用藥目錄,藥企開始重視終端市場的藥品銷售,也開始出資贊助基層醫療會議,特別是外企的重視度更高。但企業畢竟是以利益為前提的,他們更多重視的是有資歷、有處方權的醫生培訓。這部分醫生參會的費用是由藥企承擔的,不需要基層醫療機構承擔任何費用。

        她說,現在企業贊助的醫學會議活動,時間多設在雙休日,一般不會占用醫生的工作時間,所以這部分醫生參與會議活動的權利是自由的。而沒有企業贊助的醫生,由于基層醫療機構經費有限,公派出去參會的機會便很少。

        基層醫務人員培訓針對性不強

        常去參會的醫生在評價會議內容時為什么總抱怨,會議內容不實用、課時設置重復呢?在解釋這種現象時,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系主任崔樹起表示,現在為基層醫務人員提供培訓的師資一般都來自大型醫療機構,這部分師資理論課程講得非常好,但確實缺乏“六位一體”的實踐,基層醫生聽完課程后,記住的往往是理論,工作中仍然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他說,基層醫療機構對醫生的要求有別于大型醫療機構,基層醫生既要向老百姓提供基本醫療,同時又要做健康教育、疾病預防等工作。這就對面向基層的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細化為社區診斷的師資、防保的師資、流行病學的師資、基本醫療的師資、健康教育的師資、社區護理的師資等。

        崔樹起主任指出,“只有擁有一批專業的基層醫療服務師資,秉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課理念,才能真正帶出一批為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的適宜人才。”基層醫務人員更需要一整套科學的、系統的教學模式,這包括劃分工作職責,明確崗位責任制,專業化的基層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更要設立基層教學的師資準入制度,最后還要擁有一整套的考核評價體系。

        杜雪平副主任說,目前能夠承擔基層醫務人員教育培訓的師資非常的匱乏,這也是導致很多專家在會上頻頻亮相、講授的課程大同小異的主要原因。在培養師資這一點上,基層醫療機構可以效仿大型醫療機構,選拔優秀的社區機構人員培養成為服務于基層培訓的師資,再進一步結合大醫院的帶教,才會加快基層醫務人員的培養速度。

        建議

        有選擇性地參會

        專家提示基層醫務人員,“參會要有選擇性,不要盲目跟風,要仔細分析會議的課程安排,利用有限的時間和機會,選擇適合自身提高的會議活動。”

        杜雪平副主任說,機構內醫務人員要謹慎選擇參加政策性會議,因為這部分醫生既不能制定政策,也不能落實政策,他需要聽的是“六位一體”的技能,不是學習為什么做社區醫療,而是學習怎么做社區醫療。當然這部分醫生也不能完全不聽政策性會議,1年1次即可,多則沒有意義。在選擇聽政策會議的時候一定要看主辦機構的權威性,邀請專家的權威性,以免發生政策性誤導。

        而對于社區醫療機構的管理者來說,杜雪平副主任建議,一定要弄懂為什么要做社區醫療,多聽政策性會議,輔以醫務人員技能管理,因為這部分人需要制定政策,實施政策,還要與當地的政府部門、醫保部門進行溝通,組織醫務人員開展工作,維護基層醫療機構和基層醫務人員的根本利益。

        比如說,在慢病管理上,基層醫務人員管哪些方面最為方便;在居民健康建檔上,如何使用電子健康檔案管理;在健康教育方面,個體怎么做,群體怎么做;社區康復與三級醫院的康復有哪些不同,這名患者是歸屬于急性期的康復,還是慢性期恢復的康復;如何使用康復設備;社區護理是不是只包括打針、輸液、執行醫囑等,都在機構內醫務人員掌握的范疇內。

        利用互聯網彌補資源不足

        也有很多基層醫生抱怨無從獲取會議信息,專家提示基層醫生可以從相關雜志、協會網站、互聯網索引、同行之間獲得。機構與機構之間要建立起資源共享的平臺,知識互換的平臺,打開與外界溝通、交流的窗子,才能促進機構的發展,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崔樹起主任指出,目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還處于發展階段,基層醫務人員的收入略為偏低,在選擇參會時還要考慮到參會經費問題,要根據機構和醫生的實際情況,理性選擇參會,避免跟風情況出現。

        現在會議的組織形式很豐富,不單單有現場的授課方式,很多組委會利用網絡進行同期授課,偏遠地區的醫務人員可以選擇這種方式提升自己,這既可以解決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又可以節省醫務人員出差學習的經費。

        郭清副校長指出,現在大型醫療機構與國外知名醫院進行學術交流的另外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通過網絡視頻,國內外的醫生可以通過網絡同時聽一名老師講課,或觀看手術直播。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完全可以通過這種手段,與醫療資源過剩地區共同分享精品課程。

        會前做足功課 培養學習型組織

        參與討論的很多專家指出,現在有些醫生參會時,連紙和筆都不帶,如果組委會不發,東借西借,記完后就扔在會場上。試問老師講的課程你們都記在大腦里了么?

        崔樹起主任說,基層醫務人員要想在參會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寶貴財富,首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要過硬,平時工作中注重積累,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其次,醫學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知識更新也越來越快,醫生這個職業特性決定要終生學習,會議是最好的交流平臺,參會者一定要帶著問題來,帶著答案回。另外,參會聽課不能單憑興趣,愛聽的聽,不愛聽時睡覺,光聽不記也不行,要把學習和工作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第5篇:基層醫生教育范文

        關鍵詞:基層醫生;在崗培訓;繼續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研究以北京協和醫學院“基層全科醫生培訓班”結業的7次共341名鄉村基層全科醫生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分別來自內蒙、江西、河北、四川、貴州、浙江、福建、山東等9個省區。自行設計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19份。

        (一)鄉村基層醫生的性別和年齡構成

        此次所調查的基層全科醫生中,女性有101人,占31.6%;男性218人,占68.4%,男女比差較大。小于26歲的醫生所占比例為6.1%;51歲以上的占8.8%;處于41-50歲的年齡組人數較多,共占41.7%。

        (二)鄉村基層醫生的從醫時間

        基層醫生中從事醫生工作10年的占大部分,達到211人,占66.1%;其次是6~10年的,有50人,占15.9%。

        (三)鄉村基層醫生的執業資格構成

        本次參加調查的319名醫生中,共有197名選擇了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選項,占61.8%;其余的122名醫生沒有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已達到38.2%。

        (四)鄉村基層醫生的學歷構成

        在初中、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分組中,擁有中專學歷的人數較多,達到127人,占39.8%;其次是大專,也有94人,占29.5%。

        二、培訓需求情況

        (一)以往培訓基本狀況

        1.以往培訓情況

        在參與調查的319名鄉村基層醫生中,共有287名醫生以前接受過相關培訓而且是每年都有參加,所占為 90.0%,其余的32名醫生以前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

        2.以往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結問卷發現大多數醫生認為以往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是培訓內容不適宜運用,其培訓內容多是一些理論基礎知識,雖然很重要,但卻被反映在實際工作中實用性不強。其次是培訓時間倉促,培訓內容廣泛,醫學知識都會涉及到一些,但卻都沒有講到實質,培訓內容不容易消化。最后是培訓重點不突出,沒有針對特定的人群制定特定的目標,使得培訓效果不大。還有其他如培訓時間不合適,課程設置不合理,ε嘌蛋才挪宦意等問題。

        (二)培訓需求狀況

        1.培訓課程內容知識的需求

        本問題設置了4大類16種,希望從這些問題的答案中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設置往后的培訓內容。分別是A類:常見內科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包括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常見疾病、心腦血管、耳鼻喉、皮膚/性病常見病等);B類:婦幼保健服務(兒科及免疫接種、婦產科及計劃生育指導等);C類:外科與急癥類(包括急危重癥的處理、常見外科急腹癥的處理、紅十字急救培訓等);D類:健康教育與管理類(包括健康管理與健康促進、醫患溝通技術、醫療行為中常見的法律問題等內容),在上述這四項中,選擇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的有175人,占到了54.9%;選擇婦幼保健服務的有66人,占到了20.7%;選擇外科與急癥類的有57人,占17.8%;選擇健康教育與管理類的有21人,占到了6.6%。在調查中了解到,基層醫生們選擇最多的是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

        2.培訓授課場地的需求

        本次問卷中可供的選項有醫學院校及其臨床醫院、三級醫院、縣級醫院與其他。其中,大部分人選擇了醫學院校及其臨床醫院,達到223人,占總人數的近7成。

        3.培訓授課教師的需求

        在參與調查的鄉村基層醫生中,對培訓教師的選擇,其中有182人選擇了醫學院校副教授以上相關專家,占57.1%,可見在師資力量相對比較雄厚的醫學院校培訓是比較有吸引力的,所以有超過一半的醫生選擇醫學院校相關專家作為培訓教師。這些老師理論知識比較扎實,具有豐富的教書育人經驗,也都在醫院里有相應的臨床任務;其余剩下的人則選擇了醫院專科醫生、社區全科醫生等。

        4.培訓授課方式的需求

        在培訓方式中,共有理論講授、理論加臨床案例討論、床邊帶教實踐等三個選項。有176人選擇了理論加臨床案例討論的方式,占55.2%;114人選擇了床邊帶教實踐的方式,占35.7%;選擇理論講授的有29人,占9.1%。可見絕大多數醫生都希望在培訓中直接加入實踐學習。

        5.鄉村基層醫生對培訓內容的建議

        問卷中該項設置的問題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培訓效果,在鄉村基層醫生培訓過程中,您認為還需講授哪種內容,以及對授課還有什么好的意見或建議?”最后搜集到了各類有參考意義及借鑒價值的建議共220條。經過歸納整理以及分類后將這些建議主要分成2個大類8小類,主要包括:

        第一大類:培訓內容方面

        (1)培訓內容應符合農村實際情況

        鄉村基層醫生培訓的內容應該切合鄉村的實際情況,應多介紹一些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及治療方案。在建議中,該條關于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的建議依然被不少基層醫生提起,可見鄉村基層醫生雖然已經進行了多次培訓,但這些基礎性的問題仍然是他們最想要繼續學習與提高進步的。所以將這些基礎性普遍性醫學知識進行更清楚透徹地講解與授教是培訓課程設置所需重視的。

        (2)醫療新技術,新形勢的介紹與講解

        除需要上述基本的常見醫學內容外,鄉村基層醫生還建議想多了解一些醫學的新進展或者是最新的醫療技術動態等問題,也有提到了講一些與病人溝通、交流的方法以及開展健康教育等問題,這在“培訓課程內容知識的需求”里也提及。可見基層醫生同樣關注一些醫改政策、醫學前沿等問題,在以后的培訓中不可忽視對這些有關知識的講解。

        (3)中醫藥實用技術

        雖然西醫的自身特點及快速發展,使得其在基層醫療中越來越得到普遍運用,而快節奏的生活需求也導致中醫在基層的比例減少。但中醫的“簡、便、廉、驗”的特點也使得其在農村依然有比較良好的生存環境,并且相當一部分農民群眾對中醫的有很高的認同度,所以鄉村基層醫生會提出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中醫知識,以便更好地為農民群眾服務。

        (4)疾病預防保健的相關知識

        鄉村基層醫生作為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者,除了提供最基本的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外,還應該向農村居民提供預防、保健等其他的基層醫療保健服務。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全科的涵義。所以鄉村基層醫生同樣需要接受包括預防、保健在內的系統的全科醫學教育的培訓,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基本醫療服務。

        (5)藥物的適宜應用

        現有的培訓內容多數為疾病的診斷,而疾病的治療則因為涉及藥物隨主治醫生的不同和治療藥物種類繁多沒有統一的用藥標準所以甚少會詳細講解。但合理用藥是治療疾病的關鍵,且《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及《國家基本藥物處方集》(基層部分)也陸續公布。《應用指南(基層部分)》是采用“以病帶藥”的方式,針對基層常見病、多發病提出具體的用藥方案。對指導基層醫務人員合理、規范使用基本藥物有很大的意義。

        (6)醫療診斷輔助技術的應用

        鄉村診所或基層醫院雖然條件有限,可能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配備相應的醫療檢驗或影像設備,但這不代表鄉村基層醫生沒有對此類醫療技術的了解需求,他們同樣需要借助這些簡單的輔助診斷技術如心電圖、簡單化驗單、X線片來診斷疾病,所以也有多位醫生提出了增加此類培訓內容的建議。

        第二大類:培訓方式方面

        (1)培訓模式應臨床與實踐相結合

        醫生們認為光講枯燥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這些內容對其來說在實際生活中可能沒有多大的實用性,他們關注比較多的是如何去診斷一種疾病并如何去治療它,而疾病的診斷治療只有理論知識及書面介紹與解釋是不夠的,需要經過實踐才能實現真正的效果,因此培訓模式的制定應符合基層醫生的實際需要,建議多將臨床與實踐相結合,多進行臨床培訓、臨床實際操作,有條件的還可以參觀科室查房及診療過程等等。

        (2)培訓時間應該合理安排

        多數醫生對這樣的培訓學習有很高的積極性,均提議在適當的時期應多舉辦此類學習培訓班,培訓時間可安排在雙休日或農閑時間,每次3-5天為宜,每年定期開展培訓3-7次。對于鄉村基層醫生來說,他們接受培訓的欲望比較強烈,因此多舉辦培訓班是非常受歡迎的舉措。

        三、對策建議

        (一)從鄉村實際情況出發合理設置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需貼切基層農村日常生活,也要適宜當地的基層醫療技術水平,以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從鄉村基層醫生最迫切需要的內容出發,講述一些在農村中能真正用得到的知識。近些年國家一直在推廣農村衛生適宜技術的應用,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是指適合于常見病、多發病診治和廣大群眾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技術;能夠為廣大基層、預防、保健單位的醫藥衛生人員掌握和應用的技術;費用較為低廉、廣大群眾在經濟上一般能夠承受的技g各種疾病的診斷治療。農村衛生適宜技術的適當培訓,可以滿足基層醫生學習的需求,使他們能在基層衛生工作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二)采取合理實用的培訓方式

        大多數鄉村基層醫生已參加過多次培訓,他們已經對一些理論知識已經比較熟悉,需要的是更多的實踐操作,所以主要的培訓方式應是理論培訓和實踐操作相結合,即先在課堂中進行理論方面的培訓而后在相應的醫院進行實踐技能操作或觀摩的培訓。但培訓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根據每個地方不同的實際情況,根據鄉村基層醫生的需要,采取更加實用、靈活的培訓模式。比如第一次參加培訓或者是理論知識比較欠缺的醫生,則可相應的多設置理論課程,而那些基礎較扎實的已參加過多次培訓的醫生,則可以提供更多的臨床實踐的機會。

        (三)安排合理的培訓時間,適當提高培訓次數

        基層鄉村醫生大多數是半農半醫的身份,既要從事農業生產又要開展醫療衛生服務。且廣大農村地區地土廣袤,導致醫生分布分散,不是所有時候都能集中培訓。因此,在培訓時間的選擇上也應該充分考慮到鄉村基層醫生的實際情況,將培訓時間盡量安排在閑時的下午、晚上或是周末。培訓時間安排合理了,醫生才可以按時參加培訓,有較高的出勤率是培訓達到效果的一個基本保證。

        其次,鄉村基層醫生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一直很高,鑒于他們目前的實際需要,可以適當提高培訓次數,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且每次培訓的時間也不宜過長,每年定期開展培訓3-7次,每次3-5天為宜。

        (四)設置適當中醫藥的內容知識

        中醫在農民群眾中依然有比較高的民意基礎,相當一部分農民群眾對中醫的有比較高的認同度。因為一般的基層醫療設備都比較基礎,而一些中醫診療手段,如針灸等不需要復雜的醫療設備,使用起來比較簡單,療效比較顯著且花費比西醫少,一些藥材在鄉村也容易得到。因此,針對當地常見病、多發病,制定相應的中醫診療方案和措施,有針對性地對中醫、中藥等方面進行培訓也是十分必須的。

        (五)注重鄉村基層醫生的全科發展

        鄉村基層醫生雖然未被稱為全科醫師,但是他們現階段的工作以及社會賦予其的責任就是全科醫生的職責,所以鄉村基層醫生除了提供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外,還應該向農村居民提供預防、保健等各種其他的基層醫療保健服務。目前全國的全科醫生緊缺,水平亟需提高,而在現在的培訓中,往往是僅對醫療技術進行培訓,但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培訓。因此,在以后培訓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基層醫生的全科發展,使全科醫學的理念深入到每個基層醫生的心中,使他們能夠真正明確自己作為基層醫生所應該承擔的具體任務。

        四、結語

        首先通過對此次培訓班調查結果的分析討論,得出了目前鄉村基層醫生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在以后的培訓中需要重視的一些內容,并據此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鄉村基層全科醫生的崗位培訓需要依據鄉村實際情況,在培訓內容上要切合農村的基本情況,使得培訓內容更加合理、實用。同時,要利用鄉村基層醫生合適的時間每年多次開展具有多種靈活方式的培訓,并增加實踐操作的內容。同時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教育支撐與影響擴大作用,為鄉村基層全科醫生的培訓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胡睿.指導基層醫生規范使用基本藥物[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

        [2]李順平,李雪梅,孟慶躍.關于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的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9).

        第6篇:基層醫生教育范文

        【關鍵詞】二胎;產科;繼續醫學教育;課程

        我國鄉鎮人口眾多,基層醫院產科醫生作為衛生計生管理隊伍的重要力量,直接擔負著母嬰健康的重任[1]。隨著2016年我國計劃生育政策重大調整,全面放開二胎,一方面滿足了很多家庭對二胎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導致高齡產婦比例徒然增加[2]。遺傳性疾病、妊娠期代謝性疾病等發病率及瘢痕子宮、子宮破裂等高危妊娠風險也隨之增高[3],這都對產科醫護人員構成了新的挑戰。目前,基層醫院產科業務培訓內容比較單一,病例比較局限,單位的業務學習已經不能滿足基層產科醫生的需求。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基層產科醫生對二胎全面開放政策下產科繼續醫學教育課程設置的需求,從實際出發,設置更適合基層產科醫生的繼續教育培訓課程,開展繼續教育工作,助力國家全面開放二胎政策,為母嬰安全保駕護航。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大型婦產科專科醫院為調研現場。該院為三級甲等公立婦產科專科醫院,開設了全國首家“再生育”咨詢門診,同時也開設各類高危妊娠專科門診。醫院國家級繼續教育培訓項目均以學科帶頭人、婦產科專家為師資,2010年至今已累計通過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培訓基層醫生約25870人次。本研究選擇該院2016年1—12月的繼教培訓學員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9份,有效問卷179份,回收率為89.5%。

        1.2研究方法

        自行設計培訓學員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課程內容設置及組織形式需求等內容,采用5級Likert量表法,每個條目均分為很需要、較需要、一般、較不需要、完全不需要5個級別。醫院產科專家參與設計完善問卷,保證問卷內容效度。對20名醫院產科醫生進行預調查,檢定問卷的Alpha信度系數為0.82,表示問卷可信度較高。正式調查時采用現場問卷調查法,根據對各項課程內容“很需要”和“較需要”的占比之和反映課程內容的需求程度。

        2結果與分析

        2.1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

        調查對象共179人,年齡分布在24~52歲,平均年齡(40.3±2.2)歲,女性152人,占84.9%。主要為本科以上學歷(169人,占94.4%)、中級以上職稱(162人,占90.5%)、主要來自綜合醫院(102人,占57%)、二級醫院(96人,占53.6%)。

        2.2課程內容需求

        需求最大的三項課程內容依次為高齡再生育孕前評估(153人,85.4%)、高齡再生育輔助生育技術選擇(132人,73.7%)、高齡再生育的圍孕產期管理(151人,84.3%),隨之依次為高齡再生育分娩方式的選擇、高齡再生育孕婦妊娠期糖尿病篩查、高齡再生育孕婦合并婦科疾病的處理。有30人回答“希望增加的課程內容”,其中9人(30%)認為需要增加“高齡再生育產后避孕方式選擇”課程。

        2.3課程組織形式需求

        需求從大到小依次為與產科專家進行互動式的經驗交流座談(172人,96%)、由產科專家利用多媒體工具進行課程講授(169人,94.4%)、到相關臨床科室或職能處室現場參觀(155人,86.6%)。

        2.4現場參觀需求

        需求從大到小依次是制度、流程、規范文件(160人,89.3%),崗位人員配置(155人,86.6%),病案信息系統(151人,84.3%)。

        3討論

        3.1大型公立婦產科專科醫院是培訓基層醫院產科醫生的有效平臺

        基層產科醫生主動到大型婦產科專科醫院學習產科經驗的強大需求、醫院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培訓課程的實踐都表明,以大型公立婦產科專科醫院為平臺和培訓基地,對基層進行產科醫療知識與經驗的輻射和輸出,已成為產科醫生繼續教育培訓的探索趨勢[4]。我國已經執行了近4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即俗稱的“獨生子女”計劃生育政策,基層醫院的產科醫生大部分對高齡再生育人群的孕產期管理缺乏經驗[5],到國內著名的大型公立婦產科專科醫院學習先進的產科管理理念、診療經驗是最有效的學習途徑[6]。

        3.2課后建立長期聯系并及時反饋授課效果

        基層醫院產科醫生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不能參加長期培訓,但短期的學習并不能完全滿足基層醫院產科醫生的需求。本次調研發現基層產科醫生除了參加短期授課外,還希望與大型公立婦產科專科醫院建立長期聯系,從而進一步開展產科業務的學習交流[7]。對于大型公立婦產科專科醫院而言,充分發揮在醫院產科管理、繼續教育方面的資源優勢,能通過電子郵件、即時通訊交流平臺等方式對學員進行長效管理,可跟蹤反饋評價培訓效果[8],針對每項課程對學員進行反饋意見調查,將學員對各門課程和教師的評價結果反饋給相應教師,也可改進課程設置,提高培訓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顧夢薇,孫麗洲.關于單獨二胎政策出臺的思考[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2):109-111.

        [2]楊瀾帆.高齡婦女再生育的內科風險[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4,6(7):1-6.

        [3]湯雪娟,李雁霞,趙蔚,等.嘉興市醫療保健機構應對單獨二胎生育高峰的產科服務能力調查[J].上海預防醫學,2016,28(8):582-584.

        [4]佟赤,馬亞楠,聞德亮,等.基于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繼續醫學教育滿意度評價的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2,29(2):262-263.

        [5]石一復.開放“二胎”政策與婦產科的重任[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4,6(2):3-5.

        [6]喬娟,鐘梅,汪麗萍,等.廣東省婦產科醫生靜脈血栓栓塞癥知識調查[J].廣東醫學,2013,34(19):3015-3017.

        [7]王沁萍,曲成毅.遠程醫學教育的現狀與進展[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26(2):119-123.

        第7篇:基層醫生教育范文

        1.1訪談法

        采用目的性抽樣,共抽取60名訪談對象。其中市衛生局管理人員5人、區縣衛生局管理人員10人、市級醫療機構醫務科科長9人,鎮級醫院管理人員10人,服務于一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及村衛生室醫生26人,就人才結構狀況、基層醫生崗位的基本情況、崗位對從業人員知識、能力及素質的要求等問題進行訪談。調研由臨床醫學專業教師完成,教師經過統一培訓,熟悉調研目的和內容。采用開放性訪談形式,在訪談前列出訪談提綱,全程采用筆錄形式,時間控制在50~60min。其后,對訪談記錄進行定性分析,得出結果。

        1.2問卷調查法

        通過對我校2010級臨床醫學專業120名學生進行培訓,以學生暑期社區實踐方式開展調研,學生到調查對象所在單位發放調查問卷,當場填答當場回收。總共調查了全國350名社區和農村基層醫生,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316份。

        1.3統計學分析

        建立專題數據庫,利用Excel工具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結果

        2.1基層衛生機構及醫生的人力資源現狀

        2.1.1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12》顯示:我國基層醫療機構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村醫務室、門診部、診所(醫務室)共892337個,農村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為1.32。

        2.1.2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年齡、學歷、技術職務構成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技術職務偏低,學歷以大專及以下為主,技術職務以初級為主。

        2.2基層醫生崗位工作任務

        通過對服務于城市社區及鄉鎮農村基層一線的醫生進行問卷調研,發現他們的工作內容都非常廣泛,除了診斷和治療疾病以外,他們還從事很多其它方面的工作。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全科醫生比例最大的前3項工作內容依次是日常體檢(49%),健康教育與咨詢(43.3%)和預防保健(41.2%)。

        2.3基層醫生就業崗位及準入條件

        通過訪談和調研得出,基層醫生的就業,主要崗位任務是從事臨床診療、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及健康教育等六方面的相關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工作1年后有資格考取臨床執業助理醫師。

        3討論

        3.1人才需求與專業定位

        基層衛生醫療服務機構數量巨大,而農村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為1.32,離國家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1.88差距甚遠,基層衛生人員的主體仍然以專科層次及以下和初級技術職稱為主,所以基層醫療機構對專科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需求量非常龐大。專科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周期短、崗位針對性強,是醫學高等教育體系的補充和完善,具有不可替代性。為滿足基層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更好地發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各環節的作用,尤其是建立健全集“臨床診療、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及健康教育”等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專科的臨床醫學專業應面向基層,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掌握基層常見疾病的診療技術,能直接服務于基層衛生機構的實用性高素質技能型醫學人才。

        3.2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導向及課程體系改革

        在調研中發現,傳統的“2+1”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目前基層醫生崗位不適應,專科的臨床醫學教育應該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確立面向基層辦學的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應堅持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教學上融“教、學、做”于一體,積極探索工學結合、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本科壓縮型”課程體系不能滿足行業發展的現狀需求,必須根據基層醫生工作任務和崗位能力的特點,重構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中,除了考慮基層醫生的衛生服務與管理能力外,還需兼顧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標準,確定基本素質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及崗位持續發展能力,以崗位能力為切入點構建課程體系,以崗位“六大”工作任務構建核心課程,校院共同開發《內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外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婦產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兒科常見疾病診療學》、《急救實用技術》、《中醫實用技術》、《診斷學》及《預防醫學》等八門核心課程。

        3.3教學內容改革的重心

        教學內容主要突出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優化課程結構,合理組織和選取教學內容,將原來的《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整合為《正常人體結構》,將《老年病學》、《傳染病學》與《內科學》整合為《內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增設《遺傳與優生優育》、《康復治療技術》和《常用護理技術》,強化培養目標,淡化學科意識。以基層醫生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情景設計教學內容。

        3.4人才培養目標路徑

        按照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理念,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建立的科學性原則、目標性原則、規范性原則、多樣性原則,通過3次調查研究,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全面了解專科臨床醫學專業職業面向,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根據基層醫生崗位及崗位群工作任務,結合行業專家建議,確定人才培養規格的知識、能力、素質等職業要求,據此構建學習領域課程。根據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臨床醫學專業理論課程及實踐課程體系,設計教學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養途徑。

        4結論

        4.1專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具有基層醫生崗位基本素質,掌握臨床醫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融臨床診療、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及健康教育為一體的基層衛生工作的能力,能夠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農村、城鎮社區衛生服務站等)開展醫療衛生服務的實用性高素質醫學人才。

        4.2專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

        4.2.1知識

        掌握與醫學相關的自然科學、生命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掌握一定的英語、計算機和法律基礎知識;掌握臨床醫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城鄉基層多發病、常見病、慢性病、地方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知識;掌握基本的藥理知識及臨床合理用藥原則;掌握改善疾患殘障及康復的有關知識;掌握傳染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及防治原則;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預防控制和篩查的原則。

        4.2.2能力

        具備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安全、經濟、有效的臨床(適宜)技術對城鄉基層多發病、常見病、慢性病、地方病的診斷、治療的能力;具備對城鄉基層重大傳染病及時識別、早期處理的能力;具備處理城鄉基層常見急危重癥初步處理、組織搶救與轉送病人的能力;具備對常見致殘疾病進行康復治療及管理的能力;具備開展婦幼保健、計劃生育工作、實施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的能力;具備勝任城鄉基層衛生宣教、健康指導、預防保健等工作的能力;具備對未來職業生涯做出規劃,終身學習的能力;具備在城鄉基層衛生服務領域獨立應用計算機技術、利用圖書資料及網絡資源等途徑,自我發展、繼續提高的能力;具備用一門外語閱讀醫學文獻的能力;具有處理好人際關系,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具有與患者、患者家屬、同事及其他醫療衛生保健人員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具有組織協調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4.2.3職業素養

        第8篇:基層醫生教育范文

        【關鍵詞】醫療衛生;人才培養;人才建設

        【中圖分類號】R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基層醫療機構作為我國醫療機構體系中覆蓋最廣,最基礎的一級機構,遍布全國的各個角落,服務對象是廣大的基層百姓,所以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狀況將對整體醫療狀況的改善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衛生改革不斷深人,醫學模式的改變與患者就醫觀念的轉變,給醫療機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基層醫療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層醫療機構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發展更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人才對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人才是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核心。現在我國盡管多數縣、鄉、村的基層醫院都陸續建了起來,但由于醫務人員的匱乏,醫術較差,農民或病不得治,或花更多錢進城求醫,既費力又傷財。由此可見,人才問題已成為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瓶頸。

        (二)人才是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競爭力的關鍵。醫療機構的競爭表面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再好的技術和設備都需要人來完成,誰有了高素質的醫療人才,誰就能搶占醫學科技發展的前沿,就能提供更好地醫療服務,所以說人才的價值將成為衡量醫院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二、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現狀及原因分析

        隨著國家投入的不斷加大,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水平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而人才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制約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瓶頸。

        (一)數量不足、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學歷及整體業務素質偏低。基層衛生人才隊伍普遍存在的醫療衛生隊伍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學歷及整體業務素質偏低問題,具體表現為高學歷、高職稱的人少,無學歷、低學歷和無職稱的人多。大多數鄉鎮衛生院以普通大專、中專畢業的衛生技術人員為主,專業技術素質較低,難以形成衛生人才群體,醫療衛生知識更新較慢,難以跟上衛生科技進步的步伐。

        (二)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低、待遇差。多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靠創收維持生存,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靠醫療收入發放醫務人員工資。由于技術、設備、房屋等條件差,城鄉居民對其信任度不高,看病就醫的人數不多,醫務人員自然感到失落,無法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一部分衛技人員、尤其是技術骨干人才不安心、不甘心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千方百計調往城市,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衛生技術人才的短缺。

        (三)財政投入不足。基層衛生院屬于事業單位,除承擔醫療衛生服務外,還要承擔公共衛生及改善房屋、設備等方面的常態投入。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鄉鎮衛生院基本的醫療服務條件難以改善,導致鄉鎮衛生院服務功能弱化。衛生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差,使得醫務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積極性受挫,人才外流現象嚴重。

        (四)城鄉配置失衡。相對于城市醫療機構高層次人才集中、設施設備先進而言,我國鄉鎮基層衛生院基礎設施設備落后明顯,而且承擔著醫療、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項任務,業務多樣且工作繁雜。城鄉之間工作生活環境差別大,多數鄉鎮衛生院經濟效益差,使得優秀衛生人才不愿到基層工作,現有的基層衛生人員由于發展空間狹窄、晉級晉職困難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嚴重,更加重了城鄉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失衡的現狀,使得基層衛生院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的情況更加惡化。

        (五)提升機會較少。鄉鎮衛生院的功能定位是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技術水平低,鍛煉機會少。在職稱評聘上,越往基層中級職稱、高級職稱指標越少,導致部分醫務人員無法實現自己的晉升愿望。

        (六)對口支援流于形式。到鄉鎮衛生院對口支援的醫務人員一般是縣級醫院的業務骨干,而縣級醫院專業技術人才本來就缺乏。在實際執行中,支援醫生很難做到全年幫扶,一般一周最多在鄉鎮衛生院一兩天,支援作用大打折扣。

        (七)培訓效果不盡如人意。由于基層衛生院人手不足,派人員去進修、學習往往會打亂衛生院的全盤工作,使許多人員無法離崗參加培訓。部分衛生院為了應付,派一些非衛生技術人員重復參加培訓,效果很差。部分衛生院擔心人員培訓后流失,對派出醫務人員進修和接受學歷教育持消極態度。

        三,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培養工作的幾點措施

        (一)國家應給予的各項政策支持

        1.財政政策支持。國家加大對衛生醫療事業扶持的力度,不僅要改善硬件,更要提高基層醫生的收入水平。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工資無法兌現,待遇低直接影響了衛技人員隊伍的穩定,是造成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就目前它們經營狀況看,完全通過醫療業務收人難以解決職工的工資和待遇問題,同時還會造成基層醫療機構重經濟創收,輕公共衛生的狀況,與其以公共衛生為主的定位不符。因此,應像教師一樣將基層醫務人員工資、獎金列入國庫統一支付,而它們的醫療服務收入則作為其發展經費,作為政府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補充。

        2.國家應給予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培養政策的支持。第一,實施全科醫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政策。國家在培養基層醫療機構人才時,應充分考慮到基層醫療機構的特點,多配備全科醫生。目前,我國全科醫生培養培訓體系不健全,缺乏配套的人事政策和激勵考核機制。全科醫生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滿足不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應把全科醫生專業納人醫學院校的學科建設當中,采用定向培養的方式大量培養全科醫學人才,以滿足基層醫療機構的需要。所需經費全部由財政安排。定向生要與培養學校和定向醫院,生源所在地省級教育,衛生行政部門簽訂培養與就業協議,保證畢業后定向到基層醫療機構服務l0年以上,這樣既可以解決基層缺乏醫療專業人才的困境,又能夠幫助家境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第二,鼓勵和吸引人才政策。鼓勵和引導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優秀退休醫生和城市富余醫務人員到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到層醫療機構工作的大專及以上的畢業生,可提前轉正定級;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支持畢業生參加規范化培訓,為畢業生在大中型醫療機構實習,進修創造條件;凡到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的醫師和護師,可在職稱晉升給予適當傾斜,可優先參加相應的培訓或業務進修。第三,人才保障政策。造成基層醫療人才短缺的因素很多,其中―個主要原因在于醫療單位“進人難”。實施高校畢業生自主擇業政策后,基層醫療單位只能以聘任的方式引進醫學院校畢業生,且引進人員的工資福利全部由單位自行承擔。因此,應給予基層醫療機構自主的人事權與足夠的人員編制,以解決基層醫療機構編制不足,人員選擇不自主的問題,使醫療機構能夠選擇真正需要的人才,并給予其編制,使他們得到相應的保障,有利于在其崗位上安心工作。但應簽訂相應的服務期限合同。

        (二)基層醫療機構應采取的對策

        1.建立吸引人才的機制。建立競爭的任用制度,應克服論資排輩傾向,允許有才干的人脫穎而出。要明確用人標準,實行競爭上崗,這樣就可以使有真才實學的人得到發展機會,使醫院產生吸引力。

        2.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分配上體現出貢獻大小,是對人才價值的承認,對于吸引人才有重要意義。根據現行醫院管理體制,不宜在基本工資方面拉開差距,但可以采用諸如立功晉級,創收提成,單項獎勵等辦法體現按貢獻分配的原則。

        3.建立穩定骨干的人事管理政策。扎實培養和使用好本單位的人才,建立人盡其才用人體制,在培訓、晉升、工資獎金等方面對有貢獻的人員給予傾斜,以鼓勵優秀人才。按不同服務期及不同總收入確定工資數額,也是留住人才的好辦法。

        4.加強在職人員的學歷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

        第一,對在崗無學歷的進行大專以上學歷教育,完成學業者可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對于具有相應執業資格的醫師、護士、藥劑以及醫學類相關專業人員,按照有關規定和專業對口的原則通過參加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種形式進行后續學歷教育,進一步提高基層衛生人員的學歷層次。

        第二,對基層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實行全員繼續醫學教育,以繼續教育項目為主要學習形式,多種形式并舉。比如:分期分批派基層醫生到上級大醫院進修、培訓,定期參加相應醫院的學術活動,交流會和專家講座,全面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

        第三,爭取各大醫院的支持,使其與基層醫療機構建立長期對口協作關系。一方面大醫院要組織本院有資質的醫生定期無償到基層開展相關培訓;另一方面各大醫院要為進修人員提供便利,開通進修綠色通道,實施減免進修費用,分期分批組織基層醫生到大醫院進行全科醫學培訓。

        四、結語

        解決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問題,需要我們要抓住機遇,珍惜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和人才素質,完善基層創優機制,為人才創造出良好的工作環境,而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離不開國家良好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醫療機構的重視,人才自身素質的提高。只有這樣基層醫療機構才能健康,快速,穩步發展,更好地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分流作用。

        參考文獻

        [1]鈑保劉智勇,王B,馮俊劍.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的工作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浙江、河南三省的調查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12):924-926.

        [2]陳瑞娟.基層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繼續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4,(20):148-149.

        [3]熱西旦?艾克熱木,閆景紅,古麗巴哈爾?卡德爾.新疆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培訓現狀調查[J].中國病案,2011,(09):54-57.

        [4]蒙黃.鄉鎮醫療工作趨勢與醫務工作協調發展的探討[J].當代醫學,2009,(04):34-36.

        第9篇:基層醫生教育范文

        2020年每萬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醫生

        孫志剛說,全科醫生是看病防病的“多面手”,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目前全科醫生制度已在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全科醫生占醫生總數的30%~60%。

        按照《意見》,到2020年我國將初步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一是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二是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服務水平全面提高;三是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力爭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醫生的服務。

        屆時,大多數患者的首診將回到基層,全科醫生首診制度試行的基礎條件將日趨成熟,90%以上的常見

        病、多發病可以在基層得到有效診治,大病通過全科醫生預約轉診,節省了醫療費用,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孫志剛說:“當然,目前全科醫生強制性首診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還不具備條件,更現實的考慮是先選擇有條件的地區進行試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通過醫保支付實現全科醫生首診,直接到大醫院就診者提高自付比例。”

        “5+3”8年強制性規范化培養合格人才

        孫志剛介紹,全科醫生培養制度的總體設計,可以概括為 “一種模式、三個統一、兩種途徑”。“一種模式”即逐步規范全科醫生培養為“5+3”模式,前5年是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后3年是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三個統一”即統一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方法和內容,統一全科醫生執業準入條件,統一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標準。“兩種途徑”即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階段采取“畢業后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兩種路徑。

        規范化培養以提高全科醫生的臨床和公共衛生實踐能力為主,全科醫生出科或者出診要達到國家要求的實踐病種、病例數和臨床基本能力、社區和基本公共衛生實踐能力。規范化培養時間為3年,原則上在臨床培養基地輪轉培訓時間不少于兩年,另外安排一定時間在基層實踐基地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進行服務鍛煉。

        《意見》規定,“5+3”規范化培養是強制性制度,注冊(全科)執業醫師必須同時具備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和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合格證書。

        “四個渠道”救急培養,明年每個基層機構都有全科醫生

        8年的規范化培養周期有點長,如何解決近期基層急需全科醫生的問題?

        《意見》提出近期加快培養合格全科醫生的四個渠道:一是大力開展基層在崗醫生的轉崗培訓。近兩年,國家共安排了3萬名基層醫生進行轉崗培訓,中央財政對中西部鄉鎮衛生院醫生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每人每年補助8000元。二是強化定向培養全科醫生的技能培訓。去年,國家招收了5000名5年制本科醫學生,免費為中西部鄉鎮衛生院定向培養全科醫生;今年計劃繼續招收5000名;每年每生中央財政補助6000元。同時,允許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通過“3+2”的途徑培養適用的助理全科醫師。三是通過提升學歷層次培養基層全科醫生。鼓勵基層在崗醫生獲得規定學歷,符合條件后注冊為全科醫師或助理全科醫師。四是鼓勵醫院醫生到基層服務。包括嚴格執行晉升中高級職稱前到基層服務的規定、建立健全各類對口支援制度、利用遠程醫療和遠程教學加強對基層培訓、允許醫院醫生尤其是退休醫生到基層執業服務等。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最新国产v亚洲v欧美v专区 | 思思热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 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 | 欧美综合精品专区 | 亚洲精品色国语对白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