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普教育基地報告范文

        科普教育基地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普教育基地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普教育基地報告

        第1篇:科普教育基地報告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 科普教育 素質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6-001-02

        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性的全球問題,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大,青少年有理由關心這個問題,并為之付出努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5~0.8℃,近50年變暖尤其明顯,中國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山地冰川快速退縮,并有加速趨勢。2008年一份在中國七所高校的1500多名學生中開展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大學生對當前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有高度的關注,愿意為節能減排身體力行。2007年國家了《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包括家庭社區行動、青少年行動、企業行動、學校行動、軍營行動、政府機構行動、科技行動、科普行動、媒體行動等九個專項行動。其中青少年行動和學校行動主要內容是積極開展以節能減排為內容的學校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樹立節能環保意識。因此,加強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如何加強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筆者認為,要從三個方面下工夫。

        1 加大氣候課堂教育項目的推廣力度

        學科課程滲透是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1)結合學科教學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充分挖掘現行教材中有利于氣候變化的滲透點,開展氣候變化教育。目前全國不少中學都以地理、生物、化學、社會課程教學為主,同時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和節約教育。一些地方,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知識納入中小學校有關課程和課外教育內容,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2)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變化課堂教育項目在我國的實踐。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舉辦了“中英國際氣候課堂教育論壇”。本次論壇主要圍繞“青少年與氣候變化”、“如何在學校成功開展氣候課堂項目”、“氣候變化教育教學方法”、“本土資源的開發”、“利用社會資源加強學校的氣候變化教育”等五個議題開展專家講座、經驗分享及分組討論,并對當地兩所學校進行考察。專家詳細介紹了氣候課堂項目及其實施細則,闡述了氣候課堂項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三位老師在實踐層面,從課內資源、課外資源以及網絡資源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學校開展氣侯變化教育的情況,用真實的案例闡述了學生社會實踐中所做的工作,介紹了學生在推進氣候課堂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解決辦法。論壇最后簽署并宣讀了《氣候課堂中國宣言》。

        如何積極參與氣候課堂項目,真正把氣候變化教育落到實處?1)積極與全國氣候課堂項目中心聯系,成立組織,制定計劃,建立資源庫,為教師提供氣候課堂的素材、方案。并積極開發本土資源。2)在各級中小學校本課程上、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上打開思路,進行落實,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友好學校聯系,交流經驗。加強校際交流,積極推廣并培養示范校、重點校。3)結合教學工作,進行氣候變化訪談,盡可能利用課余時間、假期進行教學設計、活動設計。4)成立學校氣候變化協會,以起始年段為主要成員,開展社區活動,向學校、社區提供建設性意見、建議。

        (3)積極配合氣象部門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科協、教育局編印《應對氣候變化》普及讀本,將該讀本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必修課程,介紹有關應對氣候變化各方面基礎知識,作為中小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全國、全省范圍內各中小學的課外讀物中,必須有相當部分指定書目是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科普類讀物。應對氣候變化也具有豐富的國情教育內容,應由科技局、科協、教育局牽頭,會同有關宣傳主管部門和氣象部門,開展協調規劃和安排,整合有關信息資源,將應對氣候變化知識轉化為教師、學生和普通大眾容易獲得和應用的形式,達到普及和宣傳的目的。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課教學中加重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教育;編制應對氣候變化教育系列叢書作為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課外必讀物;在各大院校普遍設立應對氣候變化學科的選修課,加大對大學生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教育的力度。

        2 充分發揮科普基地的獨特作用

        科技場館在科普教育中有自己獨特的作用,它的教育對象主要是青少年。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館在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國有300多座科技館,據了解,大多數科技館在展示內容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展項設置不多,缺少這方面科普知識的教育。為此,筆者建議在科技館的展示內容方面要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的展項內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公眾到科技館接受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的教育。

        探索整合社會資源興辦專業化的科普基地。如充分開發利用氣象科普資源和基礎設施,提高科普基地的科普服務能力及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更好地發揮在科普宣傳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規范科普基地建設的管理,每年年初制定計劃,明確工作任務,主動接受科普基地主管部門的工作指導,參加科普工作的經驗研討會和培訓等活動。落實開展的項目經費和人員,爭取納入本單位的年度工作任務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普法》明確規定了氣象等部門開展科普工作,《全國氣象科普基地標準》及《全國氣象科普基地管理辦法》為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基地建設規劃提供了政策依據。要將科普基地建設納入第十二個五年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加強科普基地建設經費維持經費投入,實現科普基地建設健康發展。

        3 加大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體驗活動組織參與力度

        要使中小學的科學教育真正體現出“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制定科學的課程標準外,還要求教育主管部門、校長和教師要具備大教育、大科普的觀念,要充分認識到中小學科學教育不僅局限于學校內,而是學校、社區和家庭共同參與,消除障礙和隔閡,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定位,注意相互銜接,形成完善的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社會體系,也即是科普的社會體系。這對于從多元化的途徑培養青少年的科技素質,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和整體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提供青少年體驗模式。在這方面,美國科學教師鼓勵學生進行研究全球變化等科學實驗的一些做法給了我們啟示。在向中小學傳播過程中,通過課程講授、校外輔導、參觀實驗等方法可以傳播氣候變化科普知識。傳統的講授式也被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個案研究、實驗、野外考察、參觀博物館 (科技館)等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說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不僅體現在科普知識的學習與宣傳,更體現在積極參與宣傳環保理念,踐行低碳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受到影響,在未來從事與環保有關的工作,讓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和行動落實到更廣泛、更深入的層面。

        (2)探索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技俱樂部和創新競賽等系列活動,抓好青少年科技活動站活動。共同構建一個青少年科普的社會體系,從而能夠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途徑和學習機會,以滿足不同類型對象的科普需求,促進青少年科學素質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第2篇:科普教育基地報告范文

        關鍵詞:創新模式 多角度 大聯合大協作

        科普工作說簡單其實也不簡單,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普工作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絕不是對已有的一些科學知識的簡單復述與通俗化那么簡單,否則這也體現不了創新與學術水平。科普活動中有精品也有次品,這就如同哈密瓜,新疆產的最甜,其他產地的哈密瓜次之。精品的科普活動就像高質量的創新科研成果一樣,價值高,影響程度深和廣,社會需要的就是高質量的科普活動。

        一、當今社會面臨的科普工作新局勢

        教育分學齡段,科普教育也是需要分階段因材施教。按人群分可以粗略的分為:幼齡兒童、青少年、社會公眾,本文將重點放在青少年與社會公眾兩類人身上探討如何有效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素質教育盛行的今天,科學教育也開始慢慢滲透到學校中,城鎮學校盛行,農村學校也略有接觸。科技教育應該是貫穿青少年的整個成長階段,幫助他們養成科學興趣、樹立創新意識。如今政府大力倡導建立終身學習型社會,廣大民眾就成了科普工作服務的對象,科普活動更是要堅持近民、為民、惠民,緊貼民眾需求開展科普教育活動。但是無論面對哪類對象的活動,都應當跳出老路子,哪怕是舊瓶裝新酒也要有創新科普方式方法,增強吸引力。

        任何工作想要干好,首先都要要求工作者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較高的思想覺悟,還有一定的奉獻精神。一名科技工作者就應當具備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主動積極的作為。我們應當充分了解當前的局勢與現狀,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的傳播途徑不斷多樣化、速度化,人們接收科普知識的渠道也就變得多樣化了。面對這樣的新形勢新要求,科普工作迫切需要創新科普方式方法,但要遵循基本的準則,形式科學化、知識準確化、傳播速度化。

        二、創新科普工作方式方法,促進工作開展

        (一)構建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跨地區交叉融合的大聯合、大協作的科普大格局。整合各方社會資源,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科普宣傳工作,突出整體優勢,形成社會大科普的氛圍。

        (二)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建設小型科普館、舉辦專題展覽或活動等。如:水利電力系統可建立專門的科普展廳介紹當下當地的最新水電力方面的科技知識;高校實驗室可規定一定門檻,對適合條件的公眾開發,或邀請其參與動手實踐活動;再如地震局可開設模擬受災場景區域,邀請民眾親身體驗,傳授避難知識。

        (三)拓寬科普宣傳渠道,從傳統的利用電視、報紙、網絡到如今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宣傳、直播等數字化平臺。2016年全球首堂天地聯動科普課,在太空上傳授科普知識,并且同時與地面聯動。這不僅是航天史上的壯舉,更是典型的創新科普形式的精品代表活動。

        (四)改變自上而下的科普宣傳工作方式,從民眾需要什么科普知識,科普工作就就普及什么科學技術文化知識。

        (五)重視科普人才隊伍和科普設施建設。從管理機制上重視科普工作,鼓勵老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創作,挖掘有潛在能力的科研人員投身于科普事業,建立多學科多人才融合的科普志愿者隊伍。

        (六)充分利用當地科普教育場所等公共社會資源,如科技館、天文館、展覽管、科普植物園、實驗基地等。

        三、針對青少年有計劃的開展科學教育活動

        青少年絕大部分都是在校學生,對他們進行的科學教育互動是要貫穿整個學齡段,并且是學校、家長、社會三方聯動。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這就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一起共同呵護他們的奇思妙想還有N種好奇,都是應該以鼓勵為主。

        (一)學校主動把課程教學與社會科普資源進行結合;學校、家庭與社會科普教育協調發展的自組織機制。讓青少年更多地走出課堂,走進家庭、田野、和海疆,使青少年在網絡化的科技教育氛圍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教育。

        (二)學校主動邀請科學技術工作者參與學校科普教育,當地科普教育機構也應主動走進校園,貼近學生。設計適合學生的科研實踐活動、科普報告、科普展覽、科普體驗活動等等。

        (三)利用學生寒暑假舉辦綜合性的或專業的科技夏(冬)令營,或是組織趣味性教強的學科競賽活動。在夏(冬)令營期間,多多組織學生到科普試驗基地,科普教育場館、動植物研究所等地方考察學習。

        (四)積極與高校、科研單位與學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也可以聯系高校或者是科研院所的教授、導師進行一對幾的小面積輔導,使小部分真正有志于科學技術研究和探索的,又對科學有極大興趣的優秀青少年科學愛好者直接得到向專家咨詢學習的機會,并在專家們指導下進行高層次的更深入的科普活動。

        (五)校方可以從家長成員中挖掘科學教育資源,學生的家長從事各行各業,總會有家長在行業中屬于專家水平,科學教育本來就是各學科的大融合,每個行業都會涉及到科學知識,學校可以請這些家長一起設計適合學生的科學體驗活動。

        四、結語

        毋庸置疑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各級黨委和政府正在逐年加大對科普工作支持力度,努力推動形成社會化科普工作新格局。校外外、社會科普資源應該進行多方聯動,組織相應的活動。科學教育應該更深入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國外很多優秀科普教育方式方法值得借鑒。青少年在校時,通過科學教育打下來良好學習的基礎,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學研究方法;他們走上社會以后依舊能感受到倡導科普、重視科技發展的大氛圍。我國正在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是提高公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各有關教育行業都在努力朝著這一終極目標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第3篇:科普教育基地報告范文

        來自德、英、 愛、意等國家和國內的專家、學者圍繞科普產業的發展路徑、科普場館的運行管理、科普產品的設計研發以及國際間科普產業交流合作和科普資源共享等問題作專題報告并進行了研討。。

        辛兵在致辭中談到,科普產業是科普事業的重要支柱。近年來,中國科協以公眾科普需求為導向,堅持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相促進的原則,積極推動建立公益性科普事業和經營性科普產業并舉的體制機制,引導了科普產業的發展。上海市近年來的科普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全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王智勇指出,當代,一個國家的科學文化水平不僅體現在科學技術上,也體現在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水平上。科普產業的興起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也要求社會為科普產業的發展搭建好平臺,希望此次研討會通過探討帶動科普產業躍升的思路與方法,能為將來我國科普產業“請進來”和“走出去”打下良好基礎,促進全球科普產業的發展。

        我國科普產業滯后于科普事業發展

        任福君在發言中介紹到,科普產業包括了科普展品、科普新聞、科普圖書、廣播、影視等科普內容產品,科普場館和網絡服務、科普旅游資源服務和科普文化、休閑服務等科普服務產品,科普設備及相關產品設計、制造、銷售等相關科普內容產品,以及與之相關的、廣告、會展服務等相關科普服務產品。我國目前科普產業的總體發展狀況仍然呈現散、緩、小、弱的滯后局面,面臨內容創新不足、服務創新不足和產業業態創新不足的問題,與科普事業的發展不夠匹配。其中,人力資源是當前發展科普產業的最薄弱環節。

        “十二五”期間我國科普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扶持骨干科普企業,培育科普產業發展主體;建設科普產業研發中心,維護產業創新能力;扶持新興科普產業業態發展,增強科普產業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實施重大科普項目,帶動科普產業發展;建立健全科普產業的標準體系等。要通過多種措施加強科普產業發展外部環境建設,使經營性的科普產業與公益性的科普事業能夠并舉發展。

        上海正構建“大科普”格局

        據上海市科委科普工作處的楊平介紹,截至2012年4月,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已建立起以上海科技館為引領,以50家專題科普場館為主干,以223家基礎性科普教育基地為基礎的科普網絡分布體系。按照目前上海2347萬常住人口計算,平均每45萬人擁有一個科普場館,每8.5萬人擁有一個科普教育基地。

        上海科技館副館長趙世明談到,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將于2013年向公眾開放,介紹“人與自然關系”,而上海天文館正在進行前期探索和選址的籌建過程中。未來,這兩個展館將與上海科技館一起構建“大科普”格局,補全上海的科普“地圖”。

        趙世明表示,“和佘山天文博物館不同,正在籌建的上海天文館不僅僅是展示,還要讓市民觀測天體,重在體驗。”而作為上海市重大工程項目,位于靜安雕塑公園的上海自然博物館館內陳展設計與展品征集工作也已悄然開始。截至2012年2月,博物館已面向全球征集到各類全新標本1920種、8554件,超出展示所需征集標本量的70%。2011年和2012年,僅從美國采購到的精品標本就達44件,其總價值超過了140萬美元。

        在未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林奈實驗室”,既有按照林奈經典分類體系展示的標本,也有互動展品。博物館還利用射頻識別技術對現代“顯微鏡”下的標本進行了全新的放大展示,當游客拿起看似普通的載玻片放在目鏡下,標本的高清圖案和說明立即呈現。

        與會人士建議,上海的科普場館未來可多加強與在滬跨國企業合作辦展。

        科普項目效果評估方法待健全

        第4篇:科普教育基地報告范文

         

        2006年科委科協簡要總結

         

         

        一、組織實施科技項目

         

        1至10月,完成國家級、市級、區級各類項目197項(包括農醫類)。復審驗收跟蹤項目66項。完成262家科技企業換發證工作。其中:

         

        申報國家級各類項目25項。申報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計劃19項;申報國家級新產品1項;申報國家級火炬計劃2項;申報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3項。

         

        申報市級各類項目93項。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計劃32項(9項獲資助),上海市重點新產品計劃9項(其中4項獲資助),上海新市火炬計劃7項,組織認定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21項;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再創新計劃項目2項;上海市重點科技攻關項目6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5項(獲二等獎1個,3等獎1個);組織認定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10家(其中首批獲批7家);上海市科技創新人1人(神力)。

         

        立項并實施區級各類項目79項。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計劃8項;認定15家企業為奉賢區高新技術企業;區高轉項目5項;創建區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5個;區級科技發展基金立項46項(農醫方面)。

         

        完成其它各類復審、驗收、跟蹤項目66項。創建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奉賢)基地1個;配合市科委完成上海市種子資金項目驗收6項;配合市高新辦完成現有51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復審工作(其中:48家企業通過復審,3家企業自動放棄);完成國家863計劃執行情況跟蹤調查1項,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執行情況跟蹤調查2項;完成項目鑒定5項,成果登記3項。

         

        完成各類科技計劃統計。完成262家科技企業的網上年檢工作,換發科技企業聯系服務證267份。完成完成2006年奉賢區春季網點土利用動態監測簡析。

         

        二、推進知識產權工作

         

        至9月底,專利申請量640件,完成年指標任務的128%;辦理專利申請專項資助22項,資助經費14600元;確定區第二批知識產權教育試點學校2所;完成技術合同認定登記26項,技術交易額3072萬元;更多經典盡在wmxz.cn組團參加《2006年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有4項新技術成果及產品獲金獎。

         

         

         

         

         

         

         

         

         

         

         

         

        2007年工作思路

         

         

         

        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科教興市主戰略,繼續推進《奉賢區科教興區規劃綱要(2006年-2010年)》和《奉賢區科技興區推進計劃》,努力營造科技創新體系,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知識產權戰略,落實科普“六進”工程,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養。

         

        科技工作目標任務:

         

        申報、落實國家級、市級各類科技項目130項以上(不包括區級項目),同比2006年118項遞增10%左右。其中:

         

        ——申報國家級各類科技項目不少于20項。其中國家級創新項目12 項,國家級新產品1 項,國家級火炬項目2項,其它5項;

         

        ——申報市級各級科技項目不少于80項。其中市級創新項目12 項,市級新產品6 項,市級火炬項目6 項,市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20項,市級農業攻關項目6 項,其它30項;

         

        ——落實區級各類科技項目不少于32項。其中:區級科技領軍企業1-2家,區級創新項目15項,區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5項,其它10項;

         

        ——農醫類科技發展基金項目不少于45項。其中農業類30項,醫療等其它行業15項,繼續支持農業科技特色示范基地若干。

         

        ——新認定市級高新技術企業不少于10家、區高新技術企業不少于12家,通過重點扶持,爭取在2007年我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30億,比2006年100億左右增長3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13%增長至15%。

         

        ——實施科技“小巨人”扶持計劃。每年挖掘并著力扶持10家銷售額800—1000萬左右、科技含量和利潤率高、市場前景好的科技企業,爭取在3年之內形成一批5000萬元銷售以上規模的民營科技企業。

         

        ——知識產權專利申請不少于600項,申報市級專利培育試點企業5家,爭創市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家。申報并爭取批準上海市著名商標1個以上(原我區全國馳名商標1個,市著名商標9個,今年申報5個還沒結果)。爭取上海市名牌產品1—2個(原我區有市名牌19個,今年申報4個,還沒結果)。

         

        ——申報市級專業科普博物館2家。(其中:化妝品行業1家,食用菌行業1家),爭創市級科普基地2個,創建區級科普示范工程12個;

         

        ——進行各類科技培訓不少于2000人次。

         

        為實現上述目標任務,需要抓好以下各項工作:

         

        一、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一是擬在2007年年初,由區委、區政府召開全區科技大會,表彰科技“五大獎“,按照科教興區綱要,總結2006年科教興區工作,布置2007年工作任務;二是出臺《奉賢區科教興區戰略配套政策》(領軍企業、小巨人企業、科技發展基金、專利基金等六個管理辦法),使全區科技型企業申請各類區級項目或資質認定,有明確系統的了解和掌握;三是利用科普“六進”工程、“科普宣傳周”、“三下鄉”、“科普教育基地”等載體和陣地進行全民科普教育;四是發揮媒體作用,利用現有的科技網站、科技刊物、科技天地、電子大屏幕和科普畫廊等有效的宣傳陣地,積極宣傳科技政策、法律、法規,培育企業科技創業文化,優化科技環境,不斷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識。

         

        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產業化進程

         

        積極支持科技創新,加強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立項工作,依靠現有的各類科技資金支持,為科技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加快推進科技企業產業化進程,提升科技產品水平。

         

        一是實施科技興區推進計劃。緊緊圍繞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實施科技興區規劃綱要。按照“分類指導,分期實施”的要求,形成并實施2007年科教興區各部門年度工作要點和目標,進一步構建社會所需,政府所能的全區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支撐作用。二是認真組織科技項目。堅持突出重點(領軍企業、小巨人企業、市區高新技術企業、中小型科技企業四個層面)培育特色項目,幫助企業用足用好科技部和市科委各類政策,了解掌握全區科技型企業發展態勢和主要行業發展勢趨,為區政府提供建議;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立項工作,使一批科技企業獲得科技創新基金(資金)的資助,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成果轉化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促進科技企業產業化。三是打造科技領軍企業。按照我區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年內培育1-2家科技領軍企業,鼓勵支持其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帶動一個行業、一個產業科技進步向縱深推進。四是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每年政策聚焦10家目前1000萬左右銷售高科技含量,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3年內可成長至4000—5000萬銷售企業。五是支持社會事業類科技項目。關注農業科技特色基地建設,發揮農業、醫藥等傳統基礎業科技方面的軟課題研究,重點幫助農業種、養植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推廣。

         

        三、推進知識產權工作提升專利申請的量和質

         

        圍繞實施科教興區的主戰略,以知識產權發展戰略為抓手,積極鼓勵發明創造及自主創新,加快知識產權傳播、服務中心建設,為推動科技、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服務。

         

        一是實施知識產權行動計劃。全面貫徹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我區2006年至2010年“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研究具有知識產權產業化發展情況,掌握信息動態,把握工作重心,使知識產權工作與“科教興區”戰略的總體部署相適應。二是促進知識產權對創新體系建設功獻率。要以構建科技創新體系為目標,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科學普及和技術轉移服務。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產學研結合,大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提升我區專利申請的量和質。三是加大執法力度。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的長效機制,發揮聯席會議作用,形成整體合力,增強政府各職能部門的能動性,抵制非法專利產品流入市場,積極主動介入糾紛調解工作,保護專利產權,維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四是發揮服務中心功能。通過知識產權服務中心這一平臺,構筑一條面向基層、面向企業的便捷通道,方便專利的檢索,開展持證上崗培訓,確保專業人員的工作水準。舉辦大型知識產權論壇報告會。

         

        四、開展豐富多彩活動推動科普事業發展

         

        以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為主要內容,開展系列教育活動,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對依靠科技進步的認識,推動科普事業的發展。

         

        第5篇:科普教育基地報告范文

        健全組織機構,壯大科普隊伍。不斷完善全區科協組織體系,按照章程民主辦會;健全街道、社區兩級科(協)普組織,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科普隊伍網絡;建立由專家組成的科技服務團,壯大區、街道、社區科普志愿者隊伍,并經常開展科普活動。加大財政投入,保證科普經費逐年增長。科普專項經費、《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專項經費、外來務工人員科普經費和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重大主題科普活動專項經費列入區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并做到逐年遞增,明顯高于同等地區的平均水平。加強科普設施建設,確保基層科普設施上規模。加大科普設施建設投入,新建1-2個主題科普公園、1-2所科普特色學校、1-2個社區科普體驗室、2-3座低碳多功能科普畫廊,新增1-2處市級及以上科普教育基地。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等科普基地的日常管理、設備維護和組織活動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完善街道、社區科普活動室的科普展教功能,科普畫廊做到宣傳內容每月更新;結合中小學科學課程建設,不斷完善校園科技活動室的體驗互動內容;企業科協在各自企業內建立“一所、一廊、一刊”,完善企業特色科普館建設。創新科普手段,提升科普能力。開展科普工作的辦公、通訊、宣傳、網絡等設備齊全完好;每年組織開展科普專兼職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

        加大科普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科普工作社會環境

        積極開展群眾性、社會性和經常性的科普活動。由區科普及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各部門共同參與,每年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工作主題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普宣傳周、科普日等活動,并覆蓋所有街道;科協會同科技局組織專家開展走訪企業服務,會同區機關有關部門、學(協)會開展社區科普益民活動;在街道、社區圍繞居民需求舉辦身邊科學應用展示、科普講座、培訓、科學健身等經常性的科普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大眾傳媒開展科技傳播。在《今日》報開設科普宣傳欄目,刊出科普知識,宣傳科普活動;在區政府及各部委辦局網站、“一鍵通”網絡平臺中開設科普網頁,并開通科普微博,積極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廣泛動員社會資源開展科普活動。以大型科普活動、“運河科普會客廳”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興辦科普事業或參與科普活動;利用學校等企事業單位、公共場所、科技園區、示范基地等公共資源,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活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科普工作的氛圍,擴大科普宣傳覆蓋面。廣泛發動黨政部門、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積極結合各自特點開展科普宣傳,科普教育的覆蓋面達到全區常駐人口的80%以上;科普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轄區內無影響惡劣的愚昧迷信、偽科學活動,公眾科學素質逐年提高,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社會風尚,社會綜合環境良好。積極開展基層科普示范創建活動,努力形成科普示范體系。廣泛發動基層單位開展科普示范創建活動,對申報單位提出明確要求,精心指導,并組織經驗介紹,相互交流科普創建工作經驗,扎實推進創建工作。促使街道、社區,學校、企業積極參與科普示范、科普教育基地的創建活動,到2013年底街道和社區獲得市級以上科普文明示范單位力爭達30%;同時每年繼續評選區、街道兩級科普示范家庭不少于100戶。科普活動追求特色,努力打造區域品牌。不斷創新科普工作,在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努力探索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形成可推廣的、有示范作用的典型經驗。

        創建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發動階段(年3月—年6月)

        制定方案,組織申報。制定創建“省暨全國科普示范區”活動實施方案,總結近年科普特色工作,以區政府名義向省市科協提出創建申請,準備好申報材料,按要求完成申報創建工作。全面發動,營造氛圍。成立創建省暨全國科普示范區領導小組,召開創建工作動員會,層層發動,全面部署,把思想統一到創建科普示范區目標上來,同時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創建活動的重要意義,讓全區的干部群眾都來關心和參與,為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氛圍。

        第二階段:組織實施階段(年7月—2013年6月)

        明確任務,狠抓落實。根據創建測評指標,將任務分解到各街道和各有關職能部門。各有關部門要精心組織、合理部署、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并對工作中薄弱點和難點,采取有力措施,從規范抓起,下大力氣進行整改和完善,落實長效機制,形成合力,確保各項指標任務符合標準。同時,注意材料、數據、圖片等資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督促協調,查漏補缺。區創建辦牽頭抓總,全面檢查創建工作責任單位“實施計劃”情況和創建工作進度、目標任務完成以及有關材料、數據等資料的收集情況,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查漏補缺。

        第6篇:科普教育基地報告范文

        廈門三中把科技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和形成辦學特色的有效載體。學校每年撥出專項經費用于教師參加科技教育校本培訓,添置科學器材。校園文化和環境建設營造出濃厚的科普教育氛圍;把形式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滲透于課堂教學中。其中機器人制作成果尤為顯著。

        廈門三中;辦學特色;科技教育

        廈門三中毗鄰廈門國家火炬高新區(科技園),是一所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的省二級達標學校,迄今已風風雨雨地走過了九十個春秋。“英雄小八路”“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郭沫若題寫校名,這些打上時代烙印的一個個榮耀,曾讓無數三中人感到驕傲與自豪,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自強不息、奮發有為。

        伴隨著特區建設的風起云涌,沐浴著課程改革的和煦春風,廈門三中在課改的浪潮中,櫛風沐雨、激流勇進,走出了一條以“科技教育”為載體的辦學特色之路,使這所歷盡歲月剝蝕的老校,如今更煥發青春活力、蓬勃生機!

        學校的發展在于改革,教育的生命在于創新;“以教學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教育求發展”,這是幾代三中人的共識和睿智。作為一所福建省行知實驗學校和廈門市陶行知研究會所在地的廈門三中,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的思想和“做中學”的教育理念早已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并為學校的發展和創新起到引領作用。長期來,學校沒有步重點中學發展的后塵,也沒有重蹈一般中學發展的老路,而是根據自身實際和生源特點,開創出特色辦學的新路,讓陶行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創新教育思想在這里得到精彩的演繹。

        廈門三中歷來重視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工作,把科技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和形成辦學特色的有效載體,努力構建科技教育與課程建設的有機融合和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科技教育工作機制,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和復合型的人才。學校把科學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把科學態度、科學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把科學行為習慣細化到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中。提出了“科技教育課程化,科技教育課題化,科技教育社區化”的工作思路,形成了“科普氛圍顯性化”“科普資源社會化”“科普活動經常化”“科普教育具體化”“科教特色科研化”的科技教育特色。全方位開展科技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的發明渠道。

        為了確保科技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使之經常化、正常化,廈門三中每年撥出專項經費用于教師參加科技教育校本培訓,選派優秀的科技輔導員參加各級各類科技活動項目培訓。同時耗費巨資購置科普讀物,添置科學器材,完善科技教育設施,充分滿足學生開展科教活動的需要。此外,學校還在實驗樓、圖書館開辟科普畫廊、數字化探究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電子制作活動室等科技教育陣地。通過科普專欄、校園廣播站、校園網絡平臺宣傳科普知識,還經常組織師生參加市社科聯的科普活動,普及社科教育。為了讓科技教育更直觀、更形象,更有針對性,廈門三中還因地制宜,利用學校后山的閑置空地建起了“地理園”和“生物園”,成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活動基地。園區環境優美、綠樹成蔭,精美的地球儀、立體的地圖及各種植物相映成趣、相互點綴,組成了一道道美麗的自然景致與人文景觀。在天然的石頭上鐫刻了著名書法家葉水湖的墨寶,讓整個園區不但富有實用性,而且頗具觀賞性。身臨其中,仿佛置身于科普之天地,知識之海洋。

        廈門三中的校園文化和環境建設也營造出濃厚的科普教育氛圍。學校每年舉行一次“防空、防震、防火”等綜合性突發事件緊急疏散演習,讓學生親自操作、使用消防器材,學習發生火災時的自護自救方法。學校還結合師生的年齡特征及工作狀況進行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成立了科技協會,聘任熱心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本校教學骨干、集美大學教授、區科技工作者、社區科普志愿者擔任科技輔導員,在他們的傳授和帶動下,學校的科教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學校成立了“機器人制作”“電子制作”“網頁制作”“微博制作”“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數、理、化、生”等學科科技興趣小組,開拓科技教育的空間。

        作為全國教育可持續發展成員校、示范校和福建省級綠色學校的廈門三中,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這里得到很好的詮釋和驗證。學校是廈門市節水單位,教室用的都是新型的節能燈,通過科技教育培養了師生的節能環保意識。2006級的高中生陳嘉玲、陳思毅、童博利用課余時間,耗時10個月從事《善待廈門市市鳥白鷺,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廈門白鷺與城市發展關系調查及對策研究》的課題研究,引起廈門各大媒體的關注和報道;2007年登上了在北京舉辦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三屆可持續發展教育(ESD)國際論壇,用英語進行了精彩的演講,反響熱烈,好評如潮。

        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造。廈門三中領導和老師深刻地意識到:課堂教學不只是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因此,學校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挖掘課程優勢,優化資源組合,把形式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貫穿、滲透于課堂教學中。學校設立歷史科普展板、舉行社科小論文比賽、制作小地球模型、“祖國在我心中”拼圖比賽,學生動手制作“會上坡的圓錐”、學無涯電子百拼,探究數碼相機速度,組裝分子模型和萌發實驗探究競賽,廈門市常見魚分類、葉脈書簽制作等活動;以及電腦設計比賽、機器人制作講座,還將學生優秀結題報告98篇編印成三冊高中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學校研究性學習內容豐富,參與學生廣泛,學習熱情高漲,科技教育之花開滿整個校園,三中已然成為繽紛的科技百花園。在推進新課程實驗的過程中,廈門三中全面實施、積極開展科技教育活動。學校研究并開發了《智能機器人的制作》《動漫制作》《生物科學與健康》《航天與物理》《汽車發展史與物理知識》《化學發明與發現》《攝影技術與攝影藝術》等幾十門與科技教育有關的校本課程;并結合學科特點,撰寫、編印了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方面的科教校本教材,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從而使學生對科技教育乃至課堂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果說各個學科的科技教育如同校園里競相綻放的花朵,那么,機器人制作就是這些眾多花朵中的奇葩。從2005年開展機器人制作活動以來,經過師生們的努力拼搏,機器人制作水平已經躋身于全國機器人教學教育的前列。學校選手在許多競賽項目中屢屢摘金奪銀,載譽而歸。在2005年—2008年“廈門市青少年電腦機器人競賽”、2005年第四屆至2009年第七屆“福建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2007年第七屆至2008年第八屆“全國青少年電腦機器人大賽”、2006年“德國青少年機器人世界杯大賽——中國華南公開選拔賽(RCJ)”、2008年“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IROC)”中,獲得全國獎項24人次,省級獎項89人次,市級獎項135人次。2008年12月,沈培均、肖國棟同學榮獲“中鳴科技進步獎”;何穎、鄭曉東、葉強同學獲廈門ABB有限公司獎學金;朱雷同學因在機器人領域取得了優異成績,被紐約州立大學FREDONIA錄取,就讀計算機科學系,并獲得每學期3000美元的獎學金。尤為可喜的是,沈培均、肖國棟、陳宇暉、王敏池四位同學因機器人制作方面的特長而榮獲“福建省小科學家”。而今,機器人制作與教育,已成為學校科技教育中的一大亮點和特色品牌。

        每年12月份舉辦的科技節活動是廈門三中科技教育的特色展示,學校搭建了一個個科技活動的舞臺,讓學生放飛思想、大膽設想、縝密求證、科學演繹,探究生活中的科技奧秘。學校將“科技、趣味、體驗、思考”融為一體,把科技教育與課堂教學、科技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特別是以“科技魅力,炫動你我”為主題的校園科技節更是為學校的科技教育錦上添花。一幅幅學生的科技手抄報、美術科技幻想畫作,讓學生目不暇接;上千條的學科謎語引來學生競相爭猜;“數獨游戲”“達芬奇密碼拼圖游戲”使學生大飽眼福。“機器人行走定點競賽”“機器人智能尋軌”“人形機器人展示”更是吸引學生的眼球。廈門市科技館也在學校科技節上布館,讓數字進校園,使學生感受到現代科技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第7篇:科普教育基地報告范文

        時間:年5月15日—5月21日

        主題:攜手建設創新型——走近科學、體驗科技、走進民眾、普惠民生。

        二、活動重點內容

        我縣年科技活動周主要圍繞“五個主題年”建設,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科學文化知識送到千家萬戶,惠及民生。主要開展以下四個方面的活動。

        一是發揮各類新聞媒體和社區宣傳畫廊、宣傳欄、科普活動室和科普基地的作用,面向全縣公眾開展《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等科技法規、政策的宣傳活動,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建設創新型氛圍。

        二是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行動起來,直接參加科技服務企業的創新活動,推進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對下崗職工和返鄉農民工進行科技培訓活動,提升產業工人的技能水平。

        三是圍繞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深入開展科技下鄉,推進“森林”建設和實施“農戶萬元增收工程”;通過醫療衛生進社區、進農村,推進“健康”建設;通過舉辦科技講座、舉辦科普展覽等活動,提高公眾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和環境保護意識。

        四是組織各類科普教育基地、新聞媒體、學校和科協等團體,通過面向公眾開展科技傳播活動、科普志愿者行動等多種形式,推出一批優秀的科普傳播節目和欄目、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基地,讓更多的具有專業化水平的科普人才隊伍參與進來,使科技活動周進一步發揮科普工作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三、大型活動安排

        (一)年縣科技活動周開幕式及科普宣傳一條街活動

        舉辦時間:5月15日上午9:00-11:00

        舉辦地點:縣人民廣場

        主辦單位:縣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縣科委、縣委宣傳部、縣科協

        參與單位:縣發改委、縣經信委、縣教委、縣農委、縣市政園林局、縣林業局、縣水務局、縣衛生

        局、縣人口計生委、縣國土房管局、縣文廣新局、縣氣象局、縣環保局、縣工商局、縣質監局、縣

        食品藥監局、縣總工會、縣婦聯、縣科協、團縣委、縣煙草公司、縣鹽業公司、梁山街道辦事處等。

        活動簡介:縣級相關部門開展科普宣傳一條街,開展科技、文化、衛生、知識產權保護等宣傳活動。

        (二)科技特派員下農村行動

        舉辦時間:5月

        舉辦地點:全縣范圍內

        主辦單位:縣科委

        活動簡介:圍繞“農戶增收年”,組織市縣級科技特派員、技術能手,帶著成果、帶著技術、帶著

        資金,到龍頭企業和農戶,面對面開展技術培訓與指導。

        (三)科技服務工業企業活動

        舉辦時間:5月

        舉辦地點:工業園區

        舉辦單位:縣科委(知識產權局)、縣工業園區管委會

        活動簡介:圍繞“企業服務年”,抓好“專利特派員服務行動”和“科技特派員進企活動”,開展

        技術咨詢、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咨詢和科技信息服務。

        (四)“四團”服務三農——科技、文化、衛生、法律服務團到各鄉鎮開展“三農”服務活動

        舉辦時間:5月15日—5月30日

        舉辦地點:全縣34個鄉鎮(街道)

        舉辦單位:縣級相關部門、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活動簡介:開展科技、文化、衛生、法律宣傳,服務“三農”。

        (五)反警示教育活動

        舉辦時間:5月15日—5月21日

        舉辦地點:相關學校

        舉辦單位:縣委政法委、縣教委

        活動簡介:縣委政法委、縣教委在縣級部門和中小學校組織開展反警示教育活動。組織收看《反警示教育電視片》,強化理想信念,提高辨別和自覺抵制侵蝕的能力。開展校園拒絕和“小手拉大手”活動,教育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六)“科教進社區”系列活動

        舉辦時間:5月

        舉辦地點:社區、學校

        主辦單位:縣科協

        活動簡介:以“預防疾病、科學生活”為主題,通過科普宣傳、科普咨詢、科普講座、科普報告會等形式,在城市、鄉村、學校宣傳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觀念,傳播科學的健康知識,在全社會營造熱愛健康、關心健康、了解健康、依靠科學達到健康目的的良好氛圍。

        (七)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

        舉辦時間:5月

        舉辦地點:全縣范圍內

        主辦單位:縣科委(知識產權局)、檢察院、法院、工商局、公安局、經信委、文廣新局、商務局、質監局、食藥監局、衛生局、農委、林業局等

        活動簡介:深入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提升知識產權保護能力,提高全社會維權意識,凈化市場環境,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八)電視及報紙系列專題報道

        舉辦時間:5月

        主辦單位:縣委宣傳部、縣科委、縣文廣新局

        活動簡介:廣泛深入報道全縣上下在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知識普及、知識產權保護、企業自主創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績。

        四、組織機構

        由縣科普工作聯席會議負責縣科技活動周協調指導工作,縣科普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縣科普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縣科委。

        第8篇:科普教育基地報告范文

        一、積極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活動

        1、對外開放氣象科普教育基地

        年初,*氣象科普館建成并對外開放。在今年世界氣象日、全省科技活動月、全國科普日等重大活動期間,市氣象科普教育地全面對外開放。平日看似神秘的大氣探測基地和氣象臺,成了廣大市民和青少年學生們探索大氣科學奧秘的樂園。科普展廳內擺放的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人工增雨、防雷知識、12121氣象咨詢電話內容等宣傳資料,投影廳播放的有關天氣、氣候知識的科普宣傳片,以及山頂上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新一代高空探測系統——L波段二次測風雷達、DZZ1—2型自動氣象站等多種現代氣象探測儀器,讓參觀的人們陶醉在氣象知識的海洋里。*年上半共接受青少年和市民群眾1800多人次前來參觀學習。實用又有針對性的科普宣傳受到了廣大市民和學生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

        2、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氣象科普知識

        我們積極與當地主要新聞單位聯系,邀請市電視臺、市電臺、*日報社等多家媒體,采用新聞、專題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氣象科普知識,宣傳氣象科技服務內容,宣傳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顯著成就,宣傳氣象工作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發揮的重要作用,為促進*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6月20日,我們配合市科協,以“了解雷電知識增強防雷意識”為題,在*日報出版了一期《科普之窗》,從雷電是什么、防雷知識、雷雨大風預警信號、安裝防雷裝置應找哪個部門等方面全面介紹了雷電防御知識,讓氣象知識和氣象服務惠及千家萬戶,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3、積極開展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

        根據省氣象局、省氣象學會和市科協關于“科技進步活動月”的總體部署,市氣象學會全方位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在“科技進步活動月”期間,*大氣探測基地和市氣象臺向社會開放,并配合市科技局和市科協開展科技咨詢、科技展覽等一系列宣傳活動。我們訂購了中國局和省局制作的《氣象與生活》《防雷避險手冊》等宣傳小冊子800多本,氣象預警宣傳單、氣象災害防護指引宣傳單等3000多份以及小禮品一批,于5月22日和6月12日,在市人民廣場和平岡鎮沙頭垅小學和市第十小學開展的宣傳活動中派發,大力宣傳氣象和氣候變化、氣象災害防御等科學知識,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組織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1、舉辦專題知識講座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結合世界氣象日主題,圍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3月16日,我們聯合*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邀請我省著名的氣象專家吳兌先生為《漠江講壇》作專題講座。來自全市各界的數百名領導干部、科技工作者在*市行政服務中心第一會議室聆聽了吳兌先生的專題講座——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吳兌先生在報告中緊密結合我省和*的實際情況,利用大量的電子圖表和數據,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國民經濟產生的諸多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和措施。陳芝岳副市長在主持講座時指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輕氣象災害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是氣象部門的工作,也是全社會的責任。他要求各級領導和廣大社會公眾要一如既往地關心氣象、理解氣象、支持氣象,進一步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使氣象工作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建人天和諧中發揮更大作用。

        2、召開學術研討會和座談會

        3月23日,我們邀請市科協、雙捷水文站、閘坡海洋站、*鹽場氣象站、*合山機場氣象站等單位領導和氣象、水文科技工作者,在市氣象局召開紀念世界氣象日氣象學術研討會和學會工作座談會。《增溫背景下兩陽地區降水和地表干濕年際變化初步分析》等八篇技術論文在會上交流。市氣象局局長阮世林、市科協副主席蔡慶等領導為紀念3.23世界氣象日活動作重要講話。

        4月13日,市三防、水文部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一行12人到*大氣探測基地參觀,并在市氣象臺與我們進行了座談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加強部門合作、聯防與互動,共同做好預警信號宣傳和汛期氣象服務工作,為以后實現資源共享,加強科研與課題開發,提升工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9篇:科普教育基地報告范文

        一、建設能感悟和能熏陶的生命教育物質文化

        在學校創辦之初,廈門市地震局就在學校設立了“水氡觀測實驗室”,30多年來,觀測實驗室的科研工作從未間斷,為地震研究、預測、預報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另一方面,地震觀測實驗室向全校師生開放,學校不定期地組織學生參觀實驗分析過程,了解測量原理。2008年1月,也就是汶川地震之前,學校就與廈門市地震局簽訂《共建廈門市防震減災科普示范校協議》。在此基礎上,我們致力營造一個生命的校園,讓校園的一切充滿生命的律動和活力,處處體現生命教育的理念。

        如今在校園里處處可以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氛圍。我們建設十個主題文化:以“四個學會”和“十個師德規范”為主題的教學樓墻壁文化;以“歷史之旅”為主題的校園雕塑長廊;以“守護生命”為主題的地理園和防震減災展廳;以“生命之旅”為主題生物園;以“爭當四有少年”為主題的青春門;以“綠色之旅”為主題的環保教育長廊;以“文明之旅”為主題的班級班訊長廊;以“藝術之旅”為主題的下沉式音樂廣場;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為主題的教師風采長廊;以“提升生命”為主題的琴棋書畫長廊。在校園內的每一棵花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在提醒著每一個同學要知道小草也有生命,也需要呵護;在校園的醒目位置,“學于藝”“求知”“至善”等文化石,也在提醒同學們知道生命的意義在于求知,在于“止于至善”,在教室,有內容豐富的學習園地、充滿書香的圖書角,猶如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不斷傳遞著生命氣息。

        環境優美的校園,干凈整潔,花草樹木生機勃勃,在明媚的陽光下自由生長。漫步其中,讓人無時無刻感受到一種生活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又深深透露出對生命的珍愛與守護。

        二、建設講科學和講規范的生命教育制度文化

        1.防震減災的校本課程制度。學校成立了專門的防震減災校本課程開發小組負責開發,在市地震局專家指導下,完成了防震減災校本課程教材—《點亮生命》的編撰、出版。校本課程定期安排課程,采取室內授課和講座、觀看錄像、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中接受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懂得地震產生原因以及人類在震前的科學檢測手段,并將災后心理疏導列入校本課程,增強學生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地震災害的防御和自救能力,使學校的防震減災教育學科化、常態化。

        2.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日制度。每年的5月12日全國“防災減災日”,學校開展“六個一”科普教育日活動。出一期板報、上一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課、組織一次地震應急疏散演練、組織一次野外科普考察、開展一次興趣小組報告會、編報一組新聞報道。學校通過與萬石植物園、廈門市科技館等單位的合作,建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野外實踐基地。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又培養了同學們創新精神。

        3.進行疏散演練制度。為培養學生逃生自救技能,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學校專門編制了《地震應急預案》《防震減災知識讀本》等材料,組織全校師生認真學習。同時,學校每學期都進行至少兩次以上的安全疏散演練,進行全真模擬演練。在演練過程中,師生都能夠積極參與,認真配合,以最快的速度有序地撤離到避險場地。演練活動提高了學校實際應對和處置突發安全事件的能力,更進一步增強了全體師生的安全意識。

        4.實施課堂滲透生命教育制度。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爐灶,不要把生命教育看成一個單獨的課程,而要融入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把生命教育看成單純的知識傳授,教師要啟發學生,讓學生在自主的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灌輸式的教育無法讓學生領會生命的真諦。每個學科教學中都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學校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挖掘生命教育學科資源,利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開展生命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教育熏陶。

        5.建立學生心理導護制度。設立心理咨詢機構,開展心理咨詢,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還針對女生青春期的特點,專門制定女生導護制度,每個年段配備女生總導護師,定期召開女生健康教育講座;每個班級還專門安排一名女科任教師作為班級女生導護師,專門負責本班女生的青春期健康與心理導護。一直以來,學校女生導護師以無私的關愛幫助女生“排憂解難”,為徘徊在青春迷惑期的少女們開啟了一扇充滿陽光的小窗。

        三、提升有內涵和有品位的生命教育精神文化

        如果把校園比作花園,教師是園丁,學生是花朵,校園文化就是陽光、雨露、空氣和水。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時時刻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在防震減災生命教育建設中,學校不斷認同,不斷總結,形成了學校師生共同的精神紐帶。

        1.讓勇于探究、積極實踐成為一種文化。在市地震局專家的指導下,學校在學生中開展了包括水氡觀測實驗、地震定位、海嘯災害分析、巖石礦物標本采集等四個興趣小組,讓學生動手實踐,了解科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從而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養成嚴謹治學的科學作風。

        通過豐富多彩的科技興趣小組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個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科技興趣小組活動室,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用科學儀器親手試驗。有了這種良好的氛圍,學生敢于思考,奇思妙想不斷涌現,有些逐漸變成了現實。今年3月,日本近海發生大地震并引發大海嘯,使日本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初二(4)班的陳天章同學心想:當一個地方發生了會引發海嘯的地震時,如果人們能夠迅速、簡單地查找該地區,并且知道海嘯將要影響的地區、時間等,那該多好啊。在老師的指導下,陳天章同學不斷思考,發明了帶測距地球儀。此項發明,在今年全國第20屆發明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2.學會生存、學會合作成為一種文化。學校把培養學生掌握一種急救技能作為防震減災示范學生的必備的基本內容。在班級建立學生應急急救小分隊,在專家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急救程序、傷員檢查方法、現場心肺復蘇操作技術、創傷急救四項技術等。

        學校自2008年起,連續承辦四屆廈門市中學生防震減災教育夏令營,年年均被評為廈門市優秀夏令營。在夏令營,特邀地震、人防、科技、醫護等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極大地豐富了營員們的知識,激發了他們對防震減災知識的興趣;在這里,營員們鍛煉了實踐能力,學會生存、學會合作,提高了素質,對孩子的一生都將影響深遠。

        3.關注課堂、關注生命成為一種文化。教育是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人生,讓孩子懂得幸福、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成長,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教師和學生的學校生活場所有限,而課堂生活占據了學生學校生活70%以上的時間,是教師和學生校園生活的主要場所、主陣地。課堂上幸福是學生在學校最大的幸福。因此,創建生命力高效課堂,讓學生的生命價值得以發展和體現,將促進學生快樂、自主地成長和發展。

        4.感受幸福、提升生命成為一種文化。在如今物質生活豐富的年代,孩子們都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當中,但是為什么很多孩子卻說:“我沒有覺得自己幸福!”因此,在教育中我們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專題教育形式,開展靈活、有效、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幸福。每年“六一”節前,學校團委舉辦“邁入青春們”活動。在學校下沉式廣場前有四個紅色方形門,我們在這里做文章,根據總書記在中國少先隊建隊60周年之際,對少先隊員提出要爭當“四好少年”的要求,我們設計了相應“理想之門、智慧之門、品德之門、健康之門”。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來自父母、教師的期待,體會到內心的幸福,從而激發學生追求生命的價值。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综合99久久久精品 | 在线6区不卡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 | 精品国产丁香五月天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