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基礎職業教育范文

        基礎職業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礎職業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礎職業教育

        第1篇:基礎職業教育范文

        基礎教育以間接經驗、系統知識為主的教學內容與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其與職業教育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突兀的職業教育根源在于基礎教育的缺陷。而職業教育弱化的職業特色,離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觀愈來愈遠的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天不足與后天不良造成了職業教育面臨的三大難題只能通過二者的有效銜接才能解決。

        1.1招生難

        由于職業教育對學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學生普遍對職業教育沒有很大的興趣,而這也正是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大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高中階段普職平衡分流的壓力較大,很多的家長和學生不愿意去選擇中職教育,他們更愿意去進入大學深造,這就導致中職院校的招生工作進行的很困難;二是近年來,高中生源逐漸減少,高職院校招生壓力日漸加大,與普通高校爭搶生源時沒有競爭優勢。學生和家長選擇普通高校還是高職院校時也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當然更傾向于普通高校。而職業教育是平民化教育,是那些讀不起大學或者說是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來就讀的,他們認為接受職業教育難以向上層社會流動。不過,當今的社會就業趨勢越來越嚴峻,在就業競爭中,學歷文憑幾乎成為了好就業的首要前提,所以學生和家長更加傾向于普通大學,而不會選擇職業教育。

        1.2穩定難

        現在的高職院校常常會出現有不少學生退學的現象,這些學生退學并不是因為讀不起,因為現在國家對中職教育的補貼日益加大,經濟原因已經不再是輟學的主要因素。那么這些學生為什么會選擇退學呢?筆者認為,是因為他們對新學校的生活和學習都感到強烈的不適應,對就業前景感到不滿意。這就恰好反映出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機構在學習、生活、行為各方面的突變使很多學生難以立即接受;還反映出學生進入職業院校之前沒有做好充分的入學準備工作。由此造成了學生感到疲勞、心理壓力大、學業失敗率高、課堂違紀現象多、學習自信心差,隨之而產生厭學、輟學的現象。

        1.3就業難

        職業教育是指為了某項或某類職業作準備的教育。目的是要求接受職業教育者具備較高的操作技能和較強的動手能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到一技之長,提高業務素質和崗位競爭能力,顯示出就業方面的強大優勢。但是,由于眾多職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積極性不高,抱著混文憑的態度混完學業,其實在校期間根本沒有學到什么又用的知識,也就導致畢業后無法找到合適的職業。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及教學方法與社會發展的實際也有些不接軌,這也是導致其社會需求萎縮的重要原因。

        2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路徑選擇

        2.1觀念銜接——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克服重智輕德傾向

        教育并不是純粹的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我們現在的基礎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地注重升學率,漸漸忽視了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此現象高度重視,發揚重德輕智。不能在想以前那樣片面強調認知教育,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由于對“技術理性”的推崇,職業教育也普遍存在忽視通識教育,忽視社會知識與技能、職業傾向與態度等職業人格領域的教育的傾向。職校學生知識視野狹隘、文化素質低下、職業人格教育缺位,相當多的學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難以滿足社會需要。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是指通過教育和生活經驗讓個體形成適應一定職業活動要求一系列個性特征的總和。無論是職業人格還是人格在教育中是一脈相承的。

        2.2課程銜接——開展職業預備教育、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

        職業預備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在初中與普通高中階段增加職業教育課程,以引導學生廣泛認識科技世界和工作世界;二是職業學校教育應該從現代職業融合發展趨勢和職業對人才標準不斷變化實際出發,注重通用技能的培養。為了實現職業預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中小學與職業學校在課程設置與評價方法要全面接軌。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可以引入美國的“技術準備計劃”。具體做法就是在傳統的中學教育課程中納入另外一種教學方法,從而使其成為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一邊進行學術知識傳授,一邊提供職業技能指導。

        2.3教學銜接——搭建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

        交流平臺在教學內容上,基礎教育階段教學應注重向學生介紹有關基礎教育后教育機構的相關信息,使廣大師生畢業分流前對職業教育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做出較為正確的判斷;而職業院校應注重對新生進行入學適應教育,包括普及性的學術性課程和心理輔導課程等,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由普通中學到職業院校的過渡。

        3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保障機制

        3.1出臺相關的政策與法案

        1996年我國頒布的《職業教育法》,但是在經過了17年后,社會和教育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已經很難落實《職業教育法》了。無論是辦學體制還是評價方法,或者教學內容等方面,這套法規都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要。我們呼吁國家盡快出臺一部新的政策法規,保障職業教育健康和諧發展。

        3.2實現職業教育層次的上移與下移

        教育是通過傳授蘊含著人類的創造的精神價值的知識和技能,使受教育者通過系統學習,獲得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可以立足于社會的謀生手段。將職業教育下移,不僅有利于中小學生職業技能與意識的培養,也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況且,初中階段的教育分流效應要比高中階段的教育分流效應弱,尤其在初職地位獲得過程中,初中教育分流的效應需要通過高中教育分流才能呈現出來。職業教育下移至何種層次,只能說因人而異。

        3.3提供優質的職業教育服務

        面對職業學校招生難,有些學校采用的方式是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問題是,在信息傳播迅捷的今天,學生不會被騙來或哄來,而是靠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把他們吸引來?;A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即是要求學生在職業學校留得住、學得好、用得到、走得高。辦學質量、社會影響力直接影響學校的吸引力。因此,職業學校加強內涵建設,把質量效益放在第一位尤為關鍵。還要面向產業集群設置是否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就業后的待遇及發展前景好的專業。

        3.4強化學校的職業生涯指導

        第2篇:基礎職業教育范文

        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肩負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第一線培養高級實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偉大轉型升級提供高技術人才。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國家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視,我國職業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反觀我國的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其教學體質、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均受到普通教育的影響。英語作為職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門基礎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如何正面認識基礎英語在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實現基礎英語的專業服務性成為本次研究的重點。

        1 職業教育基礎英語的現狀和困境

        1.1 生源參差不齊,英語基礎整體薄弱

        職業院校的生源組成復雜,來自不同類型的學校的培養目標、學習內容不同,進入職業院校后,學生的英語就呈現出整體基礎薄弱、參差不齊的現象。另外,在職業院校,學生又多數把精力都放在了專業課學習上,或者忙于各種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無暇顧及基礎英語,這些現象讓英語教學陷入一種尷尬境地。再者,多年的學習成績不佳以及教師的責備、冷漠,已在學生心中產生了對這些英語課程的厭惡。

        1.2 專業千差萬別,英語難與專業結合

        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是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因此面對千差萬別的職業崗位,英語知識的需求存在很大差異。但是,在眾多職業院校中,不同專業的學生使用同樣的基礎英語教材,課時又不多,很難實現英語服務于專業建設的目的。

        1.3 教材五花八門,難以實現教學任務

        教材是教學任務的載體,在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的多樣性,在教材的選擇上也存在五花八門的現象,專業英語教材的選擇更是魚龍混雜。教材偏難,學生學起來吃力;教材偏易,學生提不起興趣;教材脫離所學專業,學生感到學無所用。

        1.4 “雙師型”教師匱乏,難以勝任專業教學

        職業教育在近些年不論從教學設施到教師資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雙師型”[1]教師匱乏。職業院校的基礎課教師大多是來自普通高等教育系統,他們在本專業領域的知識儲備是豐富的,但是面對專業性極強的職業教育,他們在跨領域的領悟和造詣就有些捉襟見肘。這已成為阻礙技工學校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問題之一。

        2 職業教育基礎英語改革的目標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倍殬I技術教育培養的目標就是“造就能夠從事傳授職業勞動和發展生產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币虼?,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成為眾多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

        職業院校的基礎英語教學面對的是不同專業的學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與專業結合,體現基礎英語的職業針對性。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生源狀況、專業設置以及職業市場的需求,決定了英語教學必須注重專業服務性。因此,如何實現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目標,培養學生運用基礎英語來服務于本專業成為職業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3 職業教育基礎英語改革的措施

        3.1 優化教材選擇,開發校本教材

        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教材,各職業院校沒有統一的英語教材,版本較多。多數職業院校還沒有脫離普通高等教育或者中專院校的教學模式,教材內容大多滯后陳舊,理論性強、實踐性差,不能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學生反映難度大,難以學以致用。教材選用不合適就不能適應職業教學的需要,不符合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給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所以,搞好校本教材建設勢在必行[2]。

        200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社部”)頒布的《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中指出,“組織開發一體化課程教材,即創新教材編寫模式,打破學科體系,編寫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材,力爭實現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模式。”

        因此,職業院校以一線教師為主體,組織校內外力量,結合學校教學實際和企業崗位設置特點,創建專業特色,優化課程結構,開發校本教材,彌補專業教材和實訓教材不足,克服上述種種教材使用中存在的缺陷,更大程度地滿足職業教育教學與培訓的需要,凸顯學校校的專業特色和個性,為學生搭建就業和生存的快捷平臺。

        3.2 改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

        根據Stevick(1971)的研究分析,外語教學只有充分體現與學習者學習需求的“相關性”,同時具備“完整性”(指教學能較好地包含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有用性”(能讓學習者學以致用)、“滿意性”(讓學習者感覺到他們的需求得到滿足),才有優勢來施加對學習者的影響。英語作為一門外語課,學生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使用英語的機會嚴重地依賴于課堂教學和英語教材的使用。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教學活動要貼近真實,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樹立語言學習的自信心。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改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3],堅持互動性教學,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賦予學生教學主體的作用,并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際的英語水平和教學的側重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實現任務型教學模式(Task Based Learning)[4]、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5]、網絡化多媒體輔助教學(Computer and Internet Aided Introduction)[6]、小組合作(Group Work)[7]、現場教學法[8]等多種課堂模式穿插靈活運用。

        3.3 改革作業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作業改革的重點放在體現知識和技能的應用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實行課后作業項目化,實現學習內容的前置處理。引導學生利用現代化手段獲取信息,培養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作業的內容體現專業特點和專業內容,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專業知識和專業文化。

        項目型的作業通常以小組任務的形式進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精神,并發現部分學生的領導能力。通過這種開放性的作業形式,給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生興趣,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3.4 細化評價方式,注重綜合素質

        美國心理學家Bloam把教學評價分為三大類: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Bloam特別強調與終結性評價相區別的形成性評價。嘗試“以學生為本”[9]的考核與評價模式,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能與作業態度相結合。

        提倡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他評與自評相結合,以自評為主;綜合性評價和單項評價相結合,以綜合性評價為主。每個學生的認知風格、學習方式及階段性發展水平是有一定差異的。因此,教師應注意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設計出不同層次的評價目標,并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以利于學生充分展示自身的優勢,讓水平不同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

        3.5 加強師資培訓,培育“雙師”教師

        職業學校必須以全面提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的素質為中心,堅持數量、結構、質量協調發展的方針,建立有利于教師資源合理配置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有效機制,建設一支適應我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的技工職業學?!半p師型”專業教師隊伍。

        對于英語基礎課教師,在不斷提高本專業理論水平和學歷層次的同時,要讓他們到生產、管理、建設、服務第一線或學校實訓基地和產、學、研基地工作一段時間,加深對專業相關知識的普及和認識,從而提高將英語知識服務于各專業的能力;對于專業課教師,在不斷提高動手能力、操作水平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對他們的英語培訓,將英語知識的傳授融入到他們日常的專業課教學中。只有通過這種雙方向的師資培訓,才能為現在職業教育培育更多更實用的“雙師型”人才。

        第3篇:基礎職業教育范文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

        正確認識和深入理解“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們討論問題的首要前提。我們所討論的“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學歷教育,它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是泛泛的“高中后職業教育”,也不是“高級職業培訓”,也不同于“高等專業教育”?!案叩嚷殬I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較強職業性和應用性的一種特定的教育。認為它是“職業教育”范疇中處于高層次的那一部分而不屬于高等教育,或把它泛化地理解為是培養處于較高層次的職業技術人才(不管其屬何種系列)的教育,從而將“高等”與“高級”等同起來都是不正確的。

        專業泛指專門人才所從事的特定業務。在教育領域內,專業是有其特定含義的,普通高校所設置的“專業”實際上是指某一學科門類或其某一分支,依此實施的專業教育就是按學科類別對學生進行以某門學科為基礎的知識和技能訓練。職業和專業是兩種不同屬性的分類概念;職業是一種社會崗位分類概念,專業則是一種學科分類的概念。

        我國《職業教育法》的頒布和實施,在國務院及有關行政部門的正式文件中已明確“高等職業教育”是指培養高級技術員類人才(中間人才系列中的高層次)的高等“技術教育”,而培養高級技術工人類人才的“職業教育”(高級職業培訓)不屬這一范疇。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學校系統地培養,使求學者獲得并具備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綜合職業能力的,成為生產和管理第一線服務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其工作的主要特點是將設計、規劃、決策轉化為現實產品等物質形態,或對社會產生具體作用。這種培養目標直接決定著學制、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課程標準。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對象

        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一般僅限于??茖W歷層次。根據我國的高考招生錄取政策,經過層層篩選后進入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其文化理論基礎相對較低。與進入高層次的學生相比,在他們身上不排除一定的智力因素,但主要是存在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學習不夠勤奮、不努力、不刻苦;二是理論學習不得法;三是不善于抽象思維;四是學習不專心,把精力用到了別的地方。

        在我們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這些人與其他年輕人一樣有理想、有活力、有朝氣、有能力、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實踐證明,這些人畢竟邁進了高校的大門,他們不笨、不癡、不傻、更不廢。我們堅信通過合適的教育途徑、內容和方法,調動他們的興趣和活力、增強他們的信心和勇氣,培養他們有一技之長,使其具備特定職業所需的職業能力,成為生產和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成為對社會、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建設者是確定無疑的。

        三、文化基礎課的開設

        高等職業教育的學歷教育屬性決定了我們必須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按照通行的做法和相關政策,德、數、語、外就必然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的必修課。這些文化基礎課程的開設關系到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的主渠道。人文素質是建立在對一定人文知識的擁有和內化基礎上形成的學識和修養,反映一個人的人格、氣質等方面的個性品質。它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這就是文化基礎課對每一個社會人的基礎性地位。

        文化基礎課的基礎地位屬性決定了它必須為相應的專業教育提供支撐。就是說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語、數、外的開設內容應該是有區別的。從這一觀點出發,要求任課教師具備專業背景及素質。

        在怎樣開的問題上,主要是考慮時機、內容和學時的問題。這里主要是處理好“標準”和“夠用”的關系。例如不學微積分,就不是高等數學。但是在方法、技巧和難易程度上,應該做適當取舍。而我們這里說的“夠用”只不過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根據學時的多少、根據專業課程的需要所進行的適當取舍。其原則就是為后續課程的教學做好鋪墊足矣。

        四、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設計與實施

        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是教育目標與過程協調統一。在確定的培養目標下,根據教育對象所采取的合適的教學方法。為了調動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這就需要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好好設計。

        在教學內容上要避免教條和空洞,以案例為牽引,增強趣味性、故事性和實用性;在方法上避免說教、冗長和抽象,盡量做到“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在富于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基礎上,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他們勤于思考的行為與習慣。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讓學生從旁觀者變成當事人,從被動聽課變成主動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增強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不僅會教書,更會組織與引導,而且要善于講評。

        五、結語

        第4篇:基礎職業教育范文

        一、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生源質量偏低使文化基礎課教學遭遇尷尬

        隨著我國教育格局發生的根本性變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規模逐年擴大,人們的教育需求得到滿足。處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夾縫”位置的職業教育的生源幾乎全部來自初中生,而且絕大多數是升入高中無望才選擇上中等職業學校學習的,他們普遍存在著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偏低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數學、語文、理化、英語、政治等科目加起來都不足百分。這些文化基礎知識“先天不足”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到中等職業學校學習是為了“混張文憑”好找個工作的思想,他們對文化基礎課由聽不懂到聽不進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礎課就“頭疼”。

        2.教育系統內部認識偏頗使文化基礎課教學被“忽視”

        職業教育是以一定的專業教育為基礎的,專業技能是職業教育發展中的“抓手”,也是職業教育的優勢和特色所在。職業教育為抓住這根生命線,人為地使得“專業技能”與“文化基礎”之間權重失衡,缺乏對學生進行綜合職業素質發展所需要的基礎文化素質的培養。當前職業教育發展中除了對口升學班級外,一般都比較忽視文化基礎課程的開設和實施,文化基礎課幾乎成了陪襯。在課程設置和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非常突出“專業課”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礎課要為專業課服好務、讓好路”。

        3.教學評價問題使文化基礎課教學缺乏“分量”

        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性,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成為重中之重,人們的目光都盯在學生專業課程的成績上,專業課程的成績好,就業安置相對就容易的多。由于職業教育的專業課已經建立了比較系統的、完善的學校、社會考核評價機制,各種等級證書的考核使各專業知識的評價厚重有力,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把能否取得專業等級證書作為評價這個學生學習優劣的標準。而文化基礎課教學則缺少強有力的外部評價機制,內部評價機制又不夠完善,對教師而言,其教學過程、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等方面的監控與評價無疑是“寬松”的;對學生而言,其學習過程、學習質量、學習效果等方面的檢測與評價更是“寬松”的,這便導致了文化基礎課教學的考核評價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勵作用。

        4.學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礎課迷失方向

        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究竟以初中補習為主還是按教學大綱要求安排課程是各中等職業學校共同存在的難題。職業教育的對口升學壓力相對來說要小得多,能夠參加對口升學的學生又是少數,這部分學生對文化基礎課的需要相對大一些。而大多數學生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偏低,在教學實踐中難于把握教學深度,如果嚴格按教學大綱安排教學,教學幾乎無法進行,如果棄教學大綱于不顧,又何談保證教學質量,正所謂“教深了不行,教淺了還不行”。如何按“職教性”特點定位文化基礎課教學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途徑與對策

        1.擺正“專業課”與“文化課”之間的關系

        職業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學生在校期間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是學習的主旋律,由于就業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專業課的砝碼加大了。其實,“專業課”與“文化課”之間并不是矛盾對立的,寬厚的文化基礎是培養扎實專業技能的條件,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職業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狹窄的專業技能訓練,必須注重對學生普通文化素質、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實現“文化高移、基礎寬厚、技能復合、素質全面”的職業教育目標。

        2.準確定位文化基礎課

        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學科定位問題應放在整個職業教育系統中來考慮。要根據生源狀況,改革、完善文化基礎課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提高對文化基礎課教學的認識。它在學生培養上應兼顧升學與就業,而側重在就業;它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要致力于教會學生謀職求職的能力和素養;它不僅是工具性和基礎性的統一,而且還是職教性的體現。只有明確了這一定位問題,才能使文化基礎課教學更具有目標性、方向性和針對性。

        3.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價值認識

        造成“專業技能”與“文化基礎”之間權重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文化基礎課學科價值認識不夠。教育系統內部那種認為學生生源差,文化基礎課能學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導致了文化基礎課教學質量不高,教師缺乏教學激情。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加強對文化基礎課學科價值的認識。文化基礎課教學不僅關系到學生成為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還關系到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不僅關系到學生成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從而解決就業問題,更關系到學生潛能開發、終身發展的問題。

        4.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針對性

        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的針對性,是擺脫目前尷尬狀況的重要途徑。首先,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不搞一刀切,可以試行分層教學,對基礎好的學生鼓勵參加對口升學考試,對基礎差的學生要善于激發培養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勤奮學習,自我發展,以切實提高整體素質。其次,要把文化基礎素質與現代科技意識的培養很好結合起來,在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中要突出和強化實用性。還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增強教學過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參與性,豐富教學內容,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5.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評價

        第5篇:基礎職業教育范文

        [關鍵詞]基礎理論課專業課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181-01

        一、引言

        隨著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各種與之相關的問題也不斷涌現出來。這其中就包含如何處理基礎理論課和專業課的相互關系。有些院校采用所謂的“夠用為度”,將多門課程的理論課進行“多合一”整編,有些院校則將基礎理論知識穿插在實踐課中,還有些院校則干脆取消基礎理論課。到底如何正確對待專業基礎理論課和專業課的關系?如何更好地讓專業基礎理論課為專業能力的培養發揮作用?本文就針對這些問題做些簡單的分析,希望能給讀者一定的借鑒思路。

        二、職業教育中的專業基礎課程設置問題分析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一般分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專業課包括專業理論課(包含專業基礎理論課和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包括實驗、實訓、頂崗實習等)。當前的專業理論課和專業課的設置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課程建設應該是一個體系,有的院校只是將原來的課程內容刪減之后疊加,形成新的教材,對不同課程之間的銜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考慮不多;有的連刪減疊加也沒有,只是更換課程名稱,換湯不換藥。

        另外,因為不同的專業對基礎知識的要求各有側重點,課程整合時沒有把具有完整體系的專業基礎知識按照專業課程要求分塊揉碎,與專業課有機結合,所以,簡單的裁剪或合并就無法保障專業基礎知識的夠用和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

        專業理論課仍然偏重理論課教學,對實踐課重視不夠;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脫節、分裂,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與理論知識共同成長。

        三、實現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的有效整合

        為了更好地實現專業理論課和專業課的有機結合,必須充分考慮專業理論課的基礎性作用和專業課的能力培養需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科學改革公共基礎課內容和上課形式

        目前,公共基礎課最突出的問題是為了顧全整體,所有專業的公共課的內容、要求基本相同,這有悖于專業技能的成長要求。不同的專業對同一門公共課的要求側重點不同。例如數學是高職工科學生的一門必修公共課,經濟類專業和機械類專業比較,對數學要求就相距甚遠。對公共課進行改革,高職院??梢酝ㄟ^各種途徑、多種方式,使得公共課既能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又可以促進專業課的健康發展。

        有些院校在這方面就做的比較好,他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根據專業需要,對部分公共課的內容或削減,或強化。為滿足學生的多樣性需求,開闊學生視野,學校開設了不同類型的選修課及第二專業供學生選擇學習。

        整合后的課程可由不同專業的教師擔任,有利于各位教師發揮專長,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當然,各位教師必需通讀整合后的教材,深得教材神髓,對相關知識有所了解,否則又會陷入“各自為政”的僵局。

        (二)加強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聯系,提高實踐課教師的職業崗位能力

        學生的上崗能力不僅取決于學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還取決于他在實踐課中的親身體驗及經驗,后者更加重要。目前,實踐課的低開出率及低效率是導致高職人才質量沒有保障的主要原因。要想消除這一原因,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快高職院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學校也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募集資金,彌補政府的投入不足,提高實踐課的開出率。

        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實訓教師的培訓,提高實訓教師的職業崗位能力;加快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資源,提高實訓效率。如果條件許可,不妨將教室和實訓場地合二為一,實現基于工作過程的情境教學,將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三)變消耗性實訓為生產性實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崗位

        消耗性實訓成本高,浪費資源,應該被淘汰;生產性實訓能產生經濟效益,降低實訓成本,應該加強和推廣。以往學校為了降低實訓成本,組織學生在模擬機上進行“實訓”或將相關材料賣給學生,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下加工產品,但“產品”大多為次廢品,無人回收,造成原材料的很大浪費。而生產性實訓是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在專人指導下加工產品,廢品率低,產品有專人回收、銷售,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既創造了經濟價值,又長了技術,一箭雙雕。生產性實訓的持續發展,單靠學校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加強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是生產性實訓持久、穩定發展的最好選擇,也是實現校企雙贏的最好途徑。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開出的實踐課生產性實訓率達到了95%,頂崗實習率達到了98%。

        四、總結

        職業教育在我國起步晚。直到最近幾年才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借鑒了德國、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經驗之后,對我們過家的職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當前的職業教育已經發展的如火如荼。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如課程體系問題,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問題,校企合作問題,課堂教學與職業需求的

        參考文獻:

        [1]周濟,《國務院關于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情況的報告》,2009.4.22.

        [2]張健,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整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8(01).

        [3]丁金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8(02).

        第6篇:基礎職業教育范文

        關鍵詞:教學評價體系;公共基礎課程;職業教育;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07-0035-04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江蘇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各地要“立足全局、著眼長遠,堅持把提高質量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來抓,研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全面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加快實現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要加快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制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要進一步改革教學質量評價方式,健全以學校為核心、教育行政部門指導、第三方參與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實現質量評價方式多元化,鼓勵引導行業企業、學生和家長參與教學質量評價。

        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給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新要求。眾所周知,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要立足“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素養、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和持續發展需求”。就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而言,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行為與學習效果最關鍵,語文、數學等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都明確指出:要遵循客觀、公正原則,推進形成性評價、階段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推進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推進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推進他人評價、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相結合。要運用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性原則,既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又注重評價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要運用評價方法多樣性原則,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逐步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要運用評價過程發展性原則,更多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長了什么知識、具備了什么能力、獲得了哪些進步。要通過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找出差距、明確努力方向、提升學習目標、不斷主動發展。

        筆者以為,就教學評價來說,由于公共基礎課程在中職課程體系中的“特殊性”,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行為與學習效果進行的跟蹤評價,構建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一、促進學生發展的

        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基本特點

        由于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而公共基礎課程要立足“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素養、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和持續發展需求”,與專業技能課程的教學工作相比,既有相似之處,更有獨特之處。因此,必須充分認識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基本特點。

        (一)評價目標的特定性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以一張統一的試卷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行為,再以考試成績的高低來評判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劣,這似乎使教學活動“容易控制”。然而,由于各個專業有不盡相同的教學要求,學生存在不盡相同的學習基礎,因此難以用一張統一的試卷來評價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必須在借鑒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摒棄相對單一的評價目標,努力根據不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力,根據不同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的不同需求,充分考慮學生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學習特點,在確定“特定”評價目標的前提下,為學生量身定做“特定的”教學評價方案。

        (二)評價結果的科學性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把考試成績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標尺,由于造成某一考試成績的因素多種多樣,教學評價往往帶有某種程度上的“偶然性”,其結果往往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對于中職的公共基礎課程而言,要力求改革僅僅用考試成績檢驗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力求用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直觀方法來評價。如評價語文學科的教學效果,就可以結合學生參加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情況和效果進行綜合評價,通過發動學生寫作主持詞、演講詞或調查報告,評價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到底讓學生獲得了哪些知識,評價學生到底具備哪些語文能力;通過及時評價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評價學生表現出來的人文素養與探究能力,及時發現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學習方法是否合理,促進教學評價與情境教學有機結合,使評價結果更具科學性。

        (三)評價過程的開放性

        傳統評價往往把不恰當的評價要素強加在某些對象的學習行為上,然后依據評價標準作出“高低優劣”的評判,難免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從某種角度看,評價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效果,重心要放在努力建構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學習共同體”上,力求避免片面性。因此,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應逐步使評價過程有特色、可操作,具有開放性,從評價某些對象轉向評價由教師與學生組成的教學團隊,隨時觀察并評價教學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與探討,把教學團隊的最佳成績與最優過程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結果,并從中獲得能夠推進教學改革和優化教學效益的知識與經驗,充分彰顯教師的教學亮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評價形式的互動性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是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很少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評價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應在經常評價學生學習狀況的前提下,更多地創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評價形式,多一點客觀性,少一點隨意性;多一點全面性,少一點片面性;多一點科學性,少一點偶然性。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并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真實”評價,在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同時,引導學生真情講述自己在學習中的經驗或體會,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學習團隊的交流與探討,使學生養成善于認識自我、及時發現問題、敢于發表見解的學習品格,使教學評價收到預期效果。

        (五)評價層次的多元性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偏離素質教育目標,出現評價目標功利、評價方法簡單、評價形式單一等傾向,既不利于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又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格。近年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評價,在評價層次方面,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還是比較關注知識與分數,往往輕視能力與非智力因素;忽略對學生學習情境的評價,常常淡化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品質、素質、興趣與特長,還程度不同地出現“教師為評價而教學、學生為評價而學習”的不良現象,難以使教師與學生共同成為評價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因此,必須充分關注評價層次的多元性,由學校領導、教務管理者、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共同參與教學評價過程,把側重點放在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現狀上,把關鍵落實在突出評價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上。

        如果在注重評價目標特定性、評價結果客觀性、評價過程開放性、評價形式互動性的同時,更加重視評價層次的多元性,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及時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把脈問診,及時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追根問底,使更多的學生有展示學習成功的機會,還用擔心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目標難以有效達成嗎?

        二、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

        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營造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環境

        首先,要積極探討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眾所周知,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三個重要環節,要構建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特點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必須積極探討新型教學模式。其次,要著力營造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學環境。考慮如何選擇合適的學習情境,如何構建虛擬的學習情景,考慮哪些公共基礎知識是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增強專業技能時必須具備的;考慮如何為學生提供與教師或同學、與網絡平臺或日常生活討論交流、共同提高的平臺;考慮如何在借鑒傳統教學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科學定位教師的地位和作用;考慮如何將傳統的評價形式與正在建設的教學評價體系結合起來,開發并應用一些具有創新意義的教學評價方法,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教學與學習環境。第三,要大力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評價體系建設中的作用。由于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有一定的獨特性,建設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難度會很大,在一定范圍內,使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代替人工評價,將使評價過程變得相對簡單,會使評價結果變得相對準確。在切實轉變觀念的同時,逐步建設并完善信息技術條件下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建設,努力讓這一教學評價體系滲透到公共基礎課程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教育評價之父”泰勒創立現代教育評價體系以來,重視信度和效度的教育評價一直占主要地位。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性的變革浪潮迫使評價者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重視評價對象的主體需要和主體發展,注意與評價對象進行充分交流。20世紀80年代前后,英國出現了“發生性評價制度”,以促進評價對象發展為目的,強調評價對象是發展主體,在倡導評價對象積極參與評價的過程中,既注重評價對象的現實表現,又重視評價對象的未來發展。

        多種因素表明,當今或未來一段時間,教學評價將在重視多元性、激勵性的同時,更加重視評價對象的主體性與發展性。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筆者以為可從以下方面著力。

        一是切實轉變評價觀念,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首先,切實改變學生被動接受評價的狀態,讓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己的點滴進步和進步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不斷從情感、意志、興趣、態度等方面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進行評價,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其次,逐步建立由學生參與的教學評價機制,引導學生有效實現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改進與自我提高,改變隨意性、增強主動性、形成自覺性。再次,力求使評價結果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體現時代精神的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和諧發展,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與人才觀,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與高效。

        二是時刻關注學生發展,建設有信度的指標體系。第一,努力在評價標準、評價機制等方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空間。努力克服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重顯性內容輕隱性內容的弊端,堅持從學習表現、努力程度、進步幅度、掌握知識、競爭能力、合作能力、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第二,根據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科特點,確定符合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的評價內容。重視語文、英語等人文類學科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評價,重視數學、計算機等理工類學科的運算、操作、思維能力的評價。第三,不斷調整評價方法,不斷拓展評價空間,努力提高評價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既可以采用建立試題庫的方法,又可以采用一試多卷的方法,還可以采用同一科目多項評價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選擇相應的測試或評價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態度、知識掌握和運用、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成績與問題,引導教師從努力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出發,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體,以提升教學效果為關鍵,切實避免為評價而教學的不良現象,有效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第四,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前提下,建設有信度的指標體系。用發展性理念來強化導向、診斷、反饋、激勵功能,不以一次考試成敗定優劣,多給學生增強自信的機會,多促進學生挖掘學習潛能,多引導學生拓展學習空間。

        三是拓寬自我評價途徑,使教師和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共同提高。在評價功能上,突破傳統評價的甄別與選擇功能,及時考察評價對于促進教師改進教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作用,注重教師與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與提高;在評價內容上,不局限于對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定,而是更加關注對態度、情感、能力等內容的評價,及時整合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果;在評價形式上,由單一性評價轉向多元化評價,并以定性評價為主,促進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促進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評價方法上,采用自我評價、同學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并在形成性評價的基礎上實施終結性評價,使評價成為引領學生會學習、會實踐、會發現、會反思、會欣賞別人的過程,引領學生主動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實現全面發展。

        四是落實相關評價措施,大力推進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顯性評價、隱性評價之間的融合。第一,在積極發動學生自評、反思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特點和教學實際,確定相關評價制度。大力營造開放、民主、寬松、和諧的評價氛圍,不僅對顯性方面的育人工作進行評價,而且對隱性方面的教學工作也進行評價。第二,盡量避免使用統一標準簡單性評價全體學生。實踐在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將學生個體在學習方面的努力和進步情況作為評價標準之一的評價措施,力求做到集中評價與分散評價相結合、課堂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定時評價與不定時評價相結合、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相結合、開卷測試與閉卷測試相結合、獨立完成與分組討論相結合,促進學生實現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改進與提高。第三,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變知識性評價為素質性評價,變甄別性、篩選性評價為診斷性、激勵性評價,使教師和學生在評價自我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真正實現自我反思、修正、發展和超越,真正以坦誠心態參與評價過程并愉悅接受評價結果,真正實現在評價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

        順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并付諸實踐,期望不僅能形成公正、民主、寬松、和諧的評價氛圍,而且能進一步推進學校、教師與學生的發展,更能進一步提高中職的教學質量,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

        Construct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for Public Basic

        Cours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Wen-lin

        (Jiangsu Baoy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Baoying 225800, Jiangsu Province)

        第7篇:基礎職業教育范文

        關鍵詞 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專業課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在蓬勃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要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綜合素質、人文精神的培養,這是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國民素質提高的必然要求。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基礎文化素質的提高,專業技能發展本身將受到很大的制約,培養出來的人才綜合素質較低,轉崗再就業能力低,今后職業生涯的繼續發展也會受到嚴重的限制。因而,文化基礎課程的改革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1 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程的現狀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文化基礎課在課程設置中基本上是處于從屬地位,各專業都很重視本專業技能,強調專業技能訓練,對文化基礎課重視不夠,具體體現在文化基礎課課程設置的種類、性質和課時分配上。專業課、實踐教學課擠占文化基礎課現象嚴重,專業設置上普遍存在重理輕文的現象。有些專業迫于學校規定,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涉及一些理化基礎課,作為素質拓展課程,和專業選修課一起以選修的形式出現。在教育部、各省教育廳高等職業教育的文件中,關于文化基礎課程建設的內容是比較少的,從地方到國家,文化基礎課申報獲批的精品課程也是鳳毛麟角。相對于專業課程來說,文化基礎課程的建設是落后的,無論是課程的研究、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體系的構建、課程教學的改革,還是學生重視的程度,學校投入的人財物都遠不如專業課程,文化基礎課程的建設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2 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改革措施

        2.1 文化基礎課課程設置的改革措施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指出:“要加強素質教育,強化職業道德,明確培養目標?!薄案叩嚷殬I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眹庥绕涫侨毡尽㈨n國等國家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特別重視提高學生的素質。在設置文化基礎課程時,應該考慮到學生是作為社會的人而存在的,不是簡單的操作機器;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身體素質等綜合素質,使學生真正具有應變、生存、發展能力,以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

        當今國內職業教育專家紛紛強調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提倡加大實習實訓課程的比重,加強專業課的同時削弱文化基礎課。針對這一現狀,基礎課教師應通過閱讀相關專業課教材,聽專業課,下企業車間學習,與專業課教師進行溝通討論,了解畢業生在專業實踐、社會實踐中的反饋信息,尋找基礎課教學與專業課教學的結合點。通過以上4種途徑,了解文化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之間的聯系,了解專業課程的特點,掌握專業課教學需要哪些文化基礎知識,明確文化知識講授的數量和深度。確定文化基礎課的教學目標,制定文化基礎課授課計劃。遵循“必須、夠用”的原則,對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起到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效果。

        2.2 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文化基礎課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主要包括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目標、內容標準等。課程標準要力求科學、規范、可操作性強。要更新傳統的思想觀念,以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提高文化基礎課課程教學質量。

        2.3 改革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體系

        1)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要變化,滿足專業需求為專業服務,不是口號,而是行動。應該結合不同專業的特色,有側重地安排教學內容。所謂加強基礎,并不是基礎課的學時加得越多、講得越細越好,而是課堂上要有重點地講解,啟發思想,培養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積極應對多變的挑戰和機遇,主動地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和職業技能。文化基礎課教研室務必展開討論,在編制授課計劃時充分考慮專業教學需求,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主動和各系溝通交流。同時,鼓勵教師自編文工交融的教材,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基礎模塊與選項模塊相結合,積極開發校本教材。

        2)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要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調整教師、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文化基礎課的教學中,要在發揮教師教學主導作用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大膽探討,以造就具有鮮明個性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其次,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運用項目教學法,因材施教,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法,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獨立地進行分析和綜合,給學生創造積極思維的條件和思路。再次,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加快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使用,實現教學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內容。

        3)文化基礎課程的評價體系要更新,效果評價恰當。文化基礎課程應該對學生的學習作出綜合評價,不能“一張試卷定成績”。要不斷完善評價手段,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建立不同類型課程的評價體系,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法實施課程評價,充分發揮課程評價的檢查功能、反饋功能、激勵功能和在教學活動中的導向功能。課程評價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和社會評價結合起來。

        3 小結

        我國職業教育專家陳慶合教授曾說過,職業教育中,專業課與基礎課的關系就像“紅花和綠葉”,缺少哪一樣也不行。只有擺正各自的位置,做好自己的工作,讓紅花更紅,綠葉更綠,使我國的職業教育更上一個臺階,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第8篇:基礎職業教育范文

        關鍵詞:會計基礎;問題;建議

        會計基礎作為會計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在會計體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如何在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學會會計基礎、學懂會計基礎,良好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

        一、會計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會計基礎教材中公式繁多,學生難以理解并消化。

        在會計基礎眾多的職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職能,作為學生在學習此課程中,重點就是理解并掌握各種費用的分配方法以及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而不同費用分配的方法有好幾種,每種方法都有各自相對應的計算公式和操作流程,當學生在看到這些公式時,往往缺乏學習興趣,由于沒有理解公式的涵義,只能機械地死記硬背,可這卻事倍功半,經常會把各種方法和各個公式亂搭配。

        2.學生在獨立練習時照貓畫虎,只觀局部,不看大局。

        會計基礎課程中有大量的分配方法、大量的公式、大量的計算過程和大量的表格,當學生自己獨立練習時,基于對計算方法或者計算公式的不理解,往往照著例題套數字,照貓畫虎做題。由于書中前面的章節是按照費用的分類分別去講的,比如要素費用的核算、輔助生產費用的核算、制造費用的核算等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重點放在單一費用的歸集與分配上,而在后面的章節講到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時,面對一整套的計算流程,他們容易找不到對應的數據,在自己做題時更是一頭霧水,他們容易做好當下需要解決的難題,而忽略了“承前啟后”。

        3.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不聯系實際。

        在會計基礎課程的傳統教學工作中,無論是板書教學還是多媒體教學,教師都只是就書本知識進行講解,講完就讓學生當堂練習加以鞏固,或者以留作業的形式去加強記憶,講完書本上的就立馬做題,這是固定模式,這與實際嚴重脫節。各種費用的分配方法和產品的計算方法適用于不同類型、不同生產特點的企業,如果只是照著書上的歸納講解,這對于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學生來說只是我們硬講、他們硬記,很難理解并消化。他們只是機械的運用公式做題,做分錄,對于費用如何進行歸集和分配一系列流程很難前后貫通起來。

        二、會計基礎教學方法的改革建議

        1.教師要換位教學

        作為教師而言,會計基礎課程中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練習都駕輕就熟,但作為學生來講,他們都是第一次學習該課程,當他們面對大量的分配方法和計算公式時,他們會覺得很難學,很難記,如果教師能從學生的心理出發,以作為學生的心態去講授知識,那對于學生來講是莫大的幫助和引導。比如在各種費用的分配方法中有大量的公式,作為教師來講這些很簡單,早都熟記于心,但學生不理解就死記硬背,還不達效果容易混淆,那我們可以給學生總結一個“中心公式”去巧妙記憶,在費用分配中,都是先求分配率,再求分配金額,重點就是如何求分配率,可以用這個公式表示:費用分配率=待分配費用總額/各種產品分配標準之和,大所數費用分配都適用于這個公式,所以稱之為“中心公式”,在有些費用的分配中,隨著分配標準的變化,該公式略有不同,但都是基于這個公式產生的。

        2.教學中“點”與“面”的結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現成知識的傳授,傳授知識重于傳授方法,教學的內容體系相互割裂,孤立地呈現信息,這一問題也存在于會計基礎教學工作中。比如當學生在解決某一個費用的分配問題時,他們會運用公式去算題,但當他們碰到要求算出某種產品的總成本時,學生就會不知所措,不清楚該如何入手,從哪入手,以及相關的分配表、明細賬的對應都會讓他們很糊涂。在會計基礎教材中,前面幾章都是按費用的分類來講的,相當于知識的“點”,比如材料費用的分配、人工費用的分配、燃料及動力費用的分配、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和制造費用的分配,隨后就是生產費用如何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然后就是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這就相當于知識的“面”。在前期費用進行模塊講解時不應該和后面的章節脫離,各個費用的計算與各個費用分配表的對應,各個會計分錄與各個記賬憑證的對應,輔助生產費用明細賬和制造費用明細賬如何根據各要素費用分配表進行歸集、匯總和登記,以及最終編制產品成本計算單和登記基本生產成本明細賬等等,這些都是“點”與“面”的結合,有效讓學生在腦海里建立有一個費用分布圖以及產品成本計算的一系列程序。

        3.適當采用案例教學法

        第9篇:基礎職業教育范文

        關鍵詞 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改革 成人高等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文獻標識碼:A

        0 序言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承擔著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責任,培養著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當今社會計算機應用能力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技能,但是計算機技術發展很快,計算機教育,尤其是成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已經無法適應社會對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安排及規劃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這就造成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與社會需求產生了脫節。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高等職業教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應定位在計算機技術是一門基礎技能型課程的基礎上,要以提高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主導,通過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實際操作經驗,提高其綜合計算機應用能力。

        1 教學目標的定位

        將培養“實際的應用能力”為教學的基本目標。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主要是適應社會的需求,培養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具有實際的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作為其教學的目標定位。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能力就應該以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目標定位作為基本目標。

        具備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熟練掌握多種常用操作系統的安裝、操作能力;(2)熟練掌握文字處理及表格處理、圖形圖象處理軟件操作能力;(3)熟練掌握軟、硬件常見故障的檢測、維護和處理能力;(4)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5)熟練掌握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具備較強的計算機知識運用能力:(1)能將應用軟件操作知識運用到各類企業日常辦公中去;(2)能將硬件維護和檢測能力運用到各類計算機相關公司中去;(3)能將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知識運用到網絡公司中去;(4)能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知識運用到電視廣播行業中去。

        2 教學內容的改革

        根據計算機軟件、硬件的發展趨勢,教學內容要能夠適應計算機應用技術能力發展的需求。一般來說,要能夠通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使得學生掌握計算機相關的基礎知識以及基本的操作能力,這樣學生在將來的就業中就能使用計算機這一最重要的工具。突出的能力主要是辦公自動化軟件使用能力、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多媒體設備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能夠使得學生掌握計算機硬件的選用、驅動程序、硬件安裝調試以及相關應用軟件的安裝等方面的能力。在計算機的應用中主要是讓學生能夠不斷學習最新的文字、圖像、多媒體等多種實用軟件的良好掌握。同時要培養學生對于新的技術、新的軟件的學習能力。

        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對課程中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整合??紤]到高等職業教育中計算機教學的實際情況,有必要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要突破傳統的學科體系以及知識本位的思想,突出對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塑造。對于教學內容的整合不能采用將課程的內容機械拼接的方法,要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基本理念,結合高等職業成人教育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以及實際的崗位需求來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要積極調研社會對計算機應用的能力需求,形成典型的工作崗位,根據不同的典型工作崗位進行工作能力的分析,最后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及整合。在課程整合中突出職業能力的養成以及職業品質的塑造。

        3 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對于教學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在教學中要采用以學生為學習中心,教師為教學過程主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相長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在教學中首先可以采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以多媒體的教學媒介,增強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以及直接感知能力。在教學中,盡量采用案例式教學,這樣可以使得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性以及積極性。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適當的個別輔導。要鼓勵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與教師多進行互動,在課堂上不斷提出問題、不斷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思維對撞中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能力的掌握。同時班級同學可以組成學習小組或者基于工程背景的項目小組,共同完成教學中的案例任務。這樣的過程對于學生形成實際的職業能力以及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通過郵件、BBS、QQ等即時通訊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不斷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延伸拓展專業技能。

        4 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

        教學評價是教學管理者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決定了教學評價的方式不能采用基于學科體系的教學評價方式。尤其是對于計算機這樣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評價中,要采用動態的、過程性的評價方案。教師要將平時每一個教學案例完成的情況進行評價記錄。同時學生的興趣、自信心以及合作精神以及職業素養都是教學評價的內容。采用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以及同組同學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學習。這樣的評價也更具有全面性以及科學性,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5 綜述

        高等職業院校的成人教育為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計算機人才在社會上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作為計算機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適應教育發展的趨勢以及社會變化的需求,不斷進行教學各個方面的改革,全面提升教學的效果以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 董喜雨,邢世霞.淺談成人教育計算機技能教學模式.成人教育,2006.9.

        [2] 朱淑鑫,夏欣.成人教育中計算機基礎實驗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考試周刊,2008.

        [3] 王國棟.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與成人教育關系重構.繼續教育研究,200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网友久久更新新视频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性爱视频 | 日本国产激情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五月天婷亚洲天久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