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體育教學中既要發揮其德育滲透的優勢,有效利用其可能性,還要根據事態形成發展過程適時進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師都應當在課中把握住有利的時機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具體途徑與方法如下:
一.教師的儀表和教師的語言
在體育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關鍵在于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為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教師應舉止大方,談吐文明,教學中,講解清楚、示范規范、言行一致,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教師形象,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達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坝H其師,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這兩句話同樣證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課堂教學中的深刻意義。做為一名體育教師既要有一般教師計策嚴肅的風度,又要充分體現其職業的特點――健康而朝氣。通過教師的儀表來感染學生,并增強學生對儀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確認識。
教師用語要文明、簡練,應是有較強的邏輯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級庸俗。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來影響和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文明用語的良好習慣。
體育教師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帶動著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這至關重要。
二.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
體育教學中教師之間的配合顯得十分重要,不僅要共同研究教學工作,而且要經常在一個“大課堂”里一起上課。教師之間的關系往往會使學生聯想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來,所以教師之間必須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幫助,使學生從體育教師這個團結戰斗的集體中學到助人為樂、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教師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既是教師高尚品德的表現,又是一種教育手段,在塑造學生的靈魂中是一種巨大的力量。特別是對那些能力較差、組織紀律較差,以及不重視體育學科學習的學生要耐心幫助,決不能用諷刺的語言刺激他們,侮辱謾罵學生。在教學中應創造機會給技術水平較差的學生鍛煉的機會。例如,在體操練習的最后講評時,除找出較好的學生示范小結外,還可以請雖然完成動作較差,但在某一環節有所進步的同學,再做一、二次練習,肯定他們的進步,并要求大家熱情鼓勵。這樣有利于增強他們完成動作的信心和感到集體的溫暖。對體育骨干和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從嚴要求,絕不能袒護他們的缺點。
教師關心并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來說雖說是外部條件,但能促使學生內心產生積極的情緒,從而轉化成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內部動力,培養學生對人、對事的正確觀念。
三、評價中進行滲透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敏銳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及時表揚、鼓勵。在運動之前用適當的語言鼓勵和表揚,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輕松地完成運動,從而調動起學生地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學生實際出發,進步學生鼓勵,培養他們的責任心、榮譽感及自覺學習、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評時,根據學生心理,把批評放在贊揚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學生的體育技能較好,但紀律觀念差,在集體中不能與同學友好相處。我贊揚他的長處之后,點出要當一名優秀學生,還需得到同學們的信任和支持,學生聽后,慢慢自然收斂。《孫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賞罰分明”,其意不僅是說賞與罰之間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線,更意味著有由才賞,有由才罰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揚,事事得賞,這不僅會變成毫無意義,而且變成“無聊”的代名詞。過重嚴厲的批評,往往可能毀滅孩子的興趣,變得自暴自棄,陷入自卑和孤獨,因此批評要遵循三個原則:
1.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和身體;
2.言行避免粗暴
3.就事論事,不以孩子為發泄對象,既往不咎。
四、結合教材特點進行滲透
課堂中,選擇合理、科學的組織教法,教材的靈活應用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心理活動和身體活動結合起來,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課堂的組織教法中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以及熱愛美、鑒賞美、表現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養,促使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下面舉兩個例子。例1.大地復蘇的春季,許多學校為了保護草坪,常用柵欄和繩子將草坪圍住,形成一道“不雅”的風景。如果我們在此時的體育課的準備部分經常讓學生吟誦“小草才露尖尖角,我的腳下把情留;等到綠草如蔭時,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詩句……我們能想象,無論是操場傷還是同學們的心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已經形成了。含有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德育目標,入情入理,自然會撥動學生們的心弦。
例2:在課堂學習方法形式上,允許學生自己創新。在跳繩和呼啦圈教學中,在完成課的要求后,有幾個學生自己玩起了繩子和呼啦圈。我并沒批評他們,還表揚了他們,依次讓全部學生進行了創造練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
關鍵詞:體育教學 思想品德
一、突出體育教學的德育功能
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是整個學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挖掘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德育因素,循序漸進地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學生們不僅喜愛體育活動,更在體育活動中感受一種體育精神,樹立拼搏的決心和信心,勇往直前;體驗勝利和失敗的情感,激發學生樹立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的進取精神;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學校體育與德育、智育緊密結合,除擔負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外,還擔負著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一種形式,它具有雙重性,跟其各學科教學相比又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既有講授體育理論知識的室內課,又是傳授體育技能、技巧的室外課,所以體育教師應根據體育教學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體育教學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教師則是通過體育教學去實現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艱苦使命的。立足生活本身,使德育置于整個自然與社會生態系統之中;尊重學生的生命感受,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認同學生的生活經驗,鼓勵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德育似春雨潤物般滲入學生的體膚,進入學生的心間,內化為他們的生命需要。
二、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影響
1、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結合教學向學生講授體育教學的目的意義,提高他們對體育鍛煉的正確認識。以故事、演講形式,講述革命家、偉人們的體育鍛煉事跡;簡要地介紹我國燦爛的體育文化,中國健兒為祖國榮譽奮勇拼搏的動人故事等,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教育學生要珍惜美好時光,遵循自然規律,積極科學地鍛煉與養護身體,使自己具備健壯的體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將來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多作貢獻。運用體育先進事例進行榜樣教育:使學生在平時鍛煉及學習中,能夠以這些體育健兒為榜樣,不怕苦,不怕累,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榜樣教育:每年全校都要評選各類的積極分子,而體育積極分子占全校學生總數的10%左右,這對推動學校的體育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教師的自身榜樣教育:教師的思想品行和業務水平,包括文化素養、教學風格、言行儀表、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品質都對學生產生影響。當學生意識到從教師身上看到了他們所希望的形象時,就產生了積極的榜樣教育的效果。如課堂教學中,教師勇于吃苦耐勞,不怕苦累,不怕太陽曬,不怕風吹和寒冷,工作認真負責,準備活動和同學們一起做,示范認真規范,盡量滿足同學們的要求,練習時積極為同學們當陪練,耐心幫助后進的同學等。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先做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激勵同學,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2、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球類、田徑、游戲等教材,蘊含著豐富的集體主義教育內容,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不失時機地進行集體觀念和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的道理。具體實踐中,多讓學生參與游戲、競賽的設計,讓學生為勝利獻計獻策,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組織者、參與者和鼓動者。在參與活動過程中,較好地學會自尊自愛、誠實公正、寬厚待人等良好品質,培養主人翁意識、團隊認同感、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集體的感染力是非常強的。建立一個優秀集體,用集體的感召力對學生的教育有著很大的作用。小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非常強,教師首先要掌握他們的心理特征,創建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團結友愛、奮發進取的班級集體。同時,應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和作用去教育每個同學。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輿論,幫助學生建立必要的制度,并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對不良的傾向和行為,教師就啟發和教育學生進行批評和抵制。例如:體育教師可不定期地以班級為單位舉行拔河比賽、足球賽、籃球賽等,這些比賽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進行,對于培養團結、友愛、協作等集體主義精神以及思維機敏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3、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讓學生更多地在活動中去嘗試成功與失敗,可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得以強化,會使他們更加努力,向更大的困難挑戰。教師應充分運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因素,通過身體鍛煉來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如身體鍛煉中提高心肺功能的練習,當學生跑完規定的距離時,提出再加跑一定的距離,以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勇于接受挑戰、吃苦耐勞的精神;支撐跳躍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長起跳的距離,肋木、平梯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爬桿時從頂部半握的滑落,都可培養學生勇敢、果斷、自信和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有時還可為他們創造一種能發揮才能的良好環境,不拘泥于動作規范,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動,反復去嘗試成功或失敗的滋味。當學生成功時,教師應給予鼓勵的話語,投去贊賞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難的目標,讓他們面對新的挑戰。
4、結合常規課堂和教學條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課堂常規本身包含著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嚴格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對其紀律教師要清楚的進行解釋,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要遵守課堂常規及其意義,養成遵守課堂常規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品德教育的內容同道德行為的教學條件結合起來。例如在培養學生愛護公共財物上提出要求。課前整理場地,領取器材和課后收拾器材,是引導學生熱愛勞動、愛護公物的重要契機。在上課之前,我們叫學生們搬運器械(如墊子)時,要求學生不許拖、拉;領取的器材(如籃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許用腳踢、不能扔;發現有不愛護公物的現象及時教育制止,對于那些熱心協助老師整理場地的同學給予當眾表揚。通過讓學生輕拿輕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養學生愛護公物意識,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主動為大家服務的意識。并且建立體育課布置場地器材的輪流制度,經常開展評比、表揚,教給各種技能方法,使學生愛勞動、勤勞動、會勞動。
在體育教學中要搞好思想素質教育,教師除了必須具有敬業精神外,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獨運匠心,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得到鍛煉,受到教育。體育教學, 應以“育人”的目標出發, 堅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備課, 將“思想品德”的內容寓于整個體育教學之中, 體育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靠教師常年累月的付出才能奏效,只要我們能夠抓住每一次教育學生的機會,我們的體育課堂就會成為品德教育的又一堅實陣地。
參考文獻:
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簡稱,是指對人的品德給予多方面培養的各種教育活動,它是以人成長活動的意義及規范的內在建構和外在體現為根本旨要,通過多方面的涵養和培養活動,引導人的品德得以建構和發展的教育活動?!洞髮W物理》教學大綱指出:在大學物理課的各個教學環節中,都必須注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能力和思想方法,使學生初步學習自然科學的思想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也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相關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作為大學教師如何能夠結合大學物理教學的特點,把德育滲透于物理教學之中,是每位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大學物理與品德教育
我們知道物理學研究的范圍非常廣泛,大到宏觀天體,小到微觀粒子。同樣,在物理知識中蘊涵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歷史上,每一項轟動世界的偉大發現的背后都有一段值得學習的故事??茖W家們對待工作歷歷風行的態度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都可以激起學生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的熱情,以及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物理學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如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運動及對立統一規律等,都可以幫助學生自然地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另外,我們知道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以及實驗過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克服困難積極探索的進取精神,還可以使學生們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因此,在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把品德教育生動地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
三、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原則
要想把德育內容真正落實在物理教學之中,必須認真總結學科教學特點,探求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原則。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必須遵循以下幾條原則:統一性原則。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及其深度是由教材本身所決定的,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把講授知識與品德教育恰到好處的融為一體,使德育能夠有機地滲透到知識載體之中,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切不可生搬硬套為了德育而德育,或者把物理課上成政治課。這樣,反而適得其反,不僅達不到德育的目的,還會引起學生們的反感情緒,影響了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漸進性原則。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進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樣,德育也不例外,它是一項長期而又系統的工作。因為,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的提高,有其長期性、反復性和漸進性,需要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因此,在大學物理教學中,作為教師,一定要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特點、不同章節內容,來合理安排德育進度。針對性原則。要使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注意教育的針對性,特別是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實際,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學生進行哪方面的品德教育是受教材中的固有內容所制約,同時也受學生的思想實際所限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把德育內容同學生的思想實際密切聯系起來。同時,由于學生是一個發展中的個體,其思想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學生相接觸,多做一些關于學生思想活動方面的調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數,從而保證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情感性原則。教師的豐富情感是搞好品德教育的巨大動力,由于教師本身的情感態度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所以,教師不僅要以健康的、豐富的、真實的情感去感染學生,而且還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與教材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去感染教育學生,以使他們的思想感情與教師的教學目標相一致,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受到啟發,得到教育。四、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完全切實可行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使其加以落實呢?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主要有以下幾條途徑: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合理進行課堂滲透首先,教師在備課、鉆研教材內容的同時,要以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恰當地聯系相關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內容。其次,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熟練掌握教材的基礎上,認真挖掘其中包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煉出教材內容中的相關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再次,教師要結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準備相關的育人材料和實例。最后,教師要緊密結合課程內容,將德育內容有機而又和諧地融于課程內容之中,使二者構成完善的教學內容體系。
2.積累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利用多媒體建立素材庫在我們的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素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發掘和積累這方面的素材。比如電視、互聯網、報紙、雜質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感人事件,都是提供德育的良好素材庫,不時會有適用于日常教學的好材料,如果把它們錄制下來,便可以大大豐富我們的素材庫。利用這些直觀的事例,完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市場上的科普光碟也有一些適合教學的內容。當然,利用多媒體素材滲透德育時,教師要注意適量適時,把握好度。首先要適量,比如有些課題中蘊含的德育素材可能比較多,比如牽涉到好幾位科學家,此時要求我們的教師要注意精選,不要把所有涉及到的內容都講出來,以免把物理課上成思想政治課。當然,也不能為追求節節課都進行德育滲透而濫用素材,造成德育內容與教學內容相脫節。其次要適時,就是在適當的時間進行德育教育,從而使德育自然地與學科知識融為一體,要盡可能通過列舉事實和現象,進行熏陶,恰到好處地插入一兩句畫龍點睛的話,以突出其意義。最后,教師應特別注意的是,所滲透的德育內容要貼切,比例要適中,切不可打亂課程體系,生拉硬套,更不要無準備地臨場發揮。否則,不僅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而且德育也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3.系統歸納整理德育材料,舉辦相關的德育專題講座在物理教材每節知識中所隱含的德育內容都是零散的,但就某一部分或某一單元知識而言,其中卻包含著系統而又豐富的德育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把這些內容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利用開展專題講座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另外,還可以通過專題介紹一些近代物理學取得的新成就或科學家的偉大事跡,從而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現代科技發展概況,接受科學家優良品質的不斷熏陶,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感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體內容以及注意的問題等方面,對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開展感恩教育進行了論述。
感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已越來越引起各級學校的重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充分發掘教科書中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對初中生進行感恩教育。
1 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的內涵
所謂感恩,《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導學生逐漸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使感恩成為一個人自覺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作為個人個性品質的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對初中生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與生俱來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要通過教育來幫助人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對其回饋以感恩的眼光,從而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德和責任,進而外化為感恩的行為。
感恩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對初中生來講,感恩教育同樣不可或缺,當前在初中生中開展感恩教育顯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國歷史悠久。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感恩優良傳統的國家,歷史上流傳的許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體現?!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些經典詩句集中反映了人們的感恩情懷。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值得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學校德育實效,實現德育目標。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環保意識,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對社會的心存感恩,了解人與社會緊密相連,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對他人的幫助與關心心存感恩,領悟人與人之間關愛的真諦。
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素質,與他人和諧相處……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中學生群體中的忘恩現象。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劇,而且可以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意識,幫助中學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從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這也是學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最后,感恩教育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助推器。和諧校園的基礎是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人際關系的核心是師生關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們的和諧文化素質,讓人們盡可能以感恩的心態和理念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來處理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社會等關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園內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防范各種尖銳矛盾的發生和發展。如果校園中的每個人、每個班級、每個處室或班組都崇尚感恩理念。踐行感恩精神,以和諧的感恩方式思考問題、處理事情、解決矛盾,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學校就會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責和推諉。
2 感恩教育的內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父母茹苦含辛養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祖國,社會,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陽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包括交通違章、吸毒、艾滋病,還有形形的犯罪。
2、承擔責任。感恩教育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作貢獻,在祖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威脅時,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茍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舍生而取義”,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3、學會和諧相處。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生靈的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和不同階層的人相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3 感恩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充分發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內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現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新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也強調“本課程標準根據品德教育的目標,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它以“品德與公民”為主線進行建構,通過該課程的教與學。
使學生初步認識公民與個人品德、公民與社會公德、公民與家庭美德、公民與社會法德、公民與社會責任、公民權利與義務等問題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熱愛科學,勤奮學習;尊敬師長,孝敬父母;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忠誠老實。追求真理等內容,從各個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感恩文化傳統和道德要求。
第二,要設計利用各種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種人際互動情境或社會生活情境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說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節的寓言故事、童話和偉人故事;體驗情境——為說明感恩的重要意義,設計一些比“說明情境”更隱蔽的情境,使學生獲得某種感恩體驗教育:體諒情境——為增強學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識而設計的。包括家庭、學?;蛏鐓^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人際互動事件。設計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感恩”的重要意義很有必要。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點撥法、討論式、圖表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要用以多媒體為代表的多種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替學生主體提供文本語音、圖形、圖像或一段活動影像等信息源,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
第三,要踐行于生活實踐。生活實踐是促進中學生把各種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自身素質的中心環節和動力源泉。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制作”、“想象”、“反思”、“體驗”等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和感恩習慣。
感恩教育的生活實踐有多種表現形式。既可以是為你的感恩對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學生親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學會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時間獻給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動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勵學生把別人為其做過的比較感動的事情寫成周記或作文。在班上宣讀。還可以指導學生親自去做、去體會,與家長、老師進行換位后做一做家長與老師的事情,從而感知父母、老師對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讓學生講述他自己對感恩的認識,講讓他非常感動的事情,講讓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報恩行為的體會和感想。
【關鍵詞】 思品;主題模式;知識;整合;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2
在初中的課程中,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理論性強、思想性、實用性為一體的綜合學科,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會學生能夠適應社會、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途徑,它具有思想性,理論性,指導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但長期以來,老師偏重思想性和理論性,忽略了指導性實踐性,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機械地灌注教材內容,導致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產生厭惡情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人歷年來從事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嘗試著“主題模式教學”實在有起效。
教學模式一般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圍繞著教學活動中的某一主題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教學范型:一般包括以下七個因素:教學思想指導、主題、目標、程序、策略、內容、評價。也就是說,教學模式是在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中形成的用以組織和實施具體教學過程的相對系統、穩定的一組策略或方法。一個教師,無論其意識如何,總是在某種理論或經驗的教學模式或框架內展開他的教育過程的。從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新的教學模式的創造是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對于“如何提高學校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依照什么樣的思想和方法來組織和實施具體的教學過程”等問題,都激勵著人們對教育和教學境界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1、以理論為依據的主題模式教學
主題模式教學的理論依據就是教學系統內的整合。整合就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使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教學系統內的整合有兩層含義:廣義上,整合是指使分化了的學校教學系統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機聯系、成為整體的過程;狹義上的整合,是指以學科科目為中心的整合,即針對學??颇扛盍阎R塊的弊病,立足于學科教學內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學科之間和學科內部不同知識塊之間有機聯系的理論體系。這里所討論的整合是指狹義上的整合,這種整合思想不是把某一門課程的內容強加在另一門課程上,而是在考慮到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把幾門相關學科及其知識塊綜合起來加以考慮,使各個知識塊相互協調,相互滲透。主題模式教學正是基于上述理論,把初學思想品德學科中的知識塊作為學習的主要內容,并將一定的信息技術操作方法或者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入某些學科的學習任務之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交流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密切結合起來。如我教學九年級思品的“財富之源”主題之前,我就利用語文課的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孔乙己備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愚弄和毒害,他把青春浪費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場上搏斗上直到胡子花白,“連個秀才也撈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懶做”,四體不勤,輕視勞動的惡習。從而失去了謀生的本領,于是越過越窮,弄得將要討飯了,孔乙己沒有考進學,不足為奇,但他為什么不通過自己雙手勞動養活自己呢?為什么愈過愈窮,弄到討鈑的地步?從而啟發學生理解“勞動是人生生存的第一需要?!边@一理論知識,教育學生學習勞動,熱愛勞動,從事勞動,認識勞動的偉大意義,懂得“勞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首要條件和人類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歷史?!被蛘吲c生物“人的進化”這知識點聯絡著,這樣學生就明白了“勞動創造人本身”的理論。
2、明確主題模式的教學特點
長期以來,初中思想政治課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曾經出現過不少教師疲于說教的現象,即學生對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中所提供的信息表示不信任而讓教師頗為為難的現象,也就是說,教師花了很多的精力也不能將一些基本的素質要求轉化為學生真實素質,教學成了一種無效的說教。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把新世紀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貫徹到日常的教學中,從而提高本學科教學的有效性。主題模式教學正是順應新的教學理念,努力將壞境與資源、法律與消費、國情與制度、道德與健康等素質要求和思想品德理論知識、歷史知識、生物知識等學習內容有機整合,并以一定的主題模式呈現給學生。如教學九年級思品“法律的尊嚴”時我會與“財富中的法與德”八年級思品“一念之差與一步之遙”“法制:市場經濟的護衛者”等知識方塊整合一起,讓學生明白“法律的作用與威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啟示學生學法、守法、用法、保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保護他人、國家的利益。由此通過適當的教學要求,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水平,并將基本的目標要求呈現給學生??梢愿鶕嶋H情況,組合教學內容,增強課堂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如教學“順境與逆境”時學生就會整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人物展現,魯迅作品《藤野先生》一文的魯迅“棄醫從文”,海倫凱勒心中的光明等等語文方面的知識,從而啟示學生懂得如何戰勝挫折改變逆境,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學知識的遷移力和應用力。在教學語文作文課中《與挫折同行》時,學生選材也較豐富,寫起來也得心應手,甚至語言也較優美感人。
思品主題模式教學可以實現教材的多樣化,改變過于強調學科結構的傾向。不同的模塊有不同的要求,還有利于限制教學的深度和難度,減輕學生負擔,主題模式教學強調在教師提供的一個主題的條件下,學生通過運用綜合知識和參考科學研究方法,通過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完成主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同時,主題模塊教學注重給學生提供所要學新知識的背景展示,強調學生自己去考證這些背景材料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可以自己提出問題,也可以通過資料的考證去回答教師提出問題,并由學生自己確定解決問題的辦法。其一般程序為:展示現象——提出問題——具體分析——提出問題——解決方式
在該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解決為核心參與認知過程;教師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提倡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主題模塊式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提高運用綜合知識分析一些問題的能力。
3、運用主題模式教學在思想政治課中的優勢
初學思想品德課不僅是一門學生講授心理品質知識、法律常識、社會發展和國情知識、市場經濟知識等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科學知識,它同時還是一門注重培養學生理解、比較、運用、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綜合評價、語言表達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能力的課程。在知識、能力和覺悟的統一中,實現思想品德課的智育目標和素質培養目標。因此主題模式教學要求的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和運用綜合知識分析問題能力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找到了最基本的理論依據和價值引導,同時也通過某些主題知識塊的情感體驗,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思想合僵化,要支持新生事物,要用聯系觀點看問題,把握事物的多樣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以及實踐與認識之間的辨證關系,強調科學理論形成的基礎與時俱進等科學觀點,為學生在解讀教師展示的背景材料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都提供了支持。初中思品教材中本身也蘊含著博大的科學精神,為學生在運用綜合知識進行分析或者在研究時提供了更好更豐富范例。
初中思想品德課為主題模式教學的有效性提供價值引導和人格品質基礎新的教學理念更加強調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它確立了學科教學人格培養的標準和通過怎樣的“科學的教育”去達成人格培養的標準,而主題模式教學在不同的知識模塊制定了不同的德育要求和品質培養步驟,要把人格培養的目標有效地、逐步地實現。初中思想品德課中一些知識塊提供了價值觀的引導,比如用教學“消費與權益”與“自然的聲音”、“漫步地球村”的知識來影響青少年,培養他們關愛人類、關心自然界的品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確立競爭意識,培養誠實守信、公平競爭、尊重知識產權、勞動致富等品格。
由此可見,思想品德課在不同的主題展示和問題的解決的時候提供了價值觀的引導,在學生選擇如何解決問題的方式方面有了特有的優勢。初中思品科教學中善用主題模式教學我認為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與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的教學改革》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關鍵詞:校園文化;文明校園;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0-152-01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它道出了一個樸素而深刻的真理:一個人在學校受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但育人氛圍、育人文化的形成則需要很長的時間。學校不僅僅是傳承知識的場所,更肩負著育人的歷史重任。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及其意義
1、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2、完善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一所學校的精神品質和文化品位是學校的靈魂。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把本校的價值觀念、指導思想、辦學理念、歷史傳統、精神風貌、辦學特色、辦學目標、校訓、校歌、?;?、校旗進行宣講展示。這些平常所謂的“硬件”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折射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影響著師生的觀念和行為。
3、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的重要體現。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觸景生情,因美生愛,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學校,進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高尚品德;有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關、價值觀的形成。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
1、與時俱進,營造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校園的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整個校園,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課堂,要讓學生視線所到的地方,都帶有教育性。在校園環境的建設上,要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讓墻壁“說話”、讓花草傳情,構建一個天然的德育環境。
(1)墻壁藝術
巨幅《中國地圖》、《世界地圖》讓同學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時刻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學生作品展,展示學校師生的學習成果,讓師生自豪地走在校園里,激發學習的熱情。
(2)走廊藝術。在教學樓外面的走廊里,安排了一些張貼,有百分賽評比欄、校園之星欄、名人名言、校訓等。讓師生在這些走廊里看到學生的進步、找到學習的榜樣。
(3)教室藝術。教室的布置既要有統一性,又要有多樣性。各班教室門口墻上掛著學校統一的展榜。內容包括班級的名稱,書籍介紹、好人好事。學生的優秀作文、成長記錄、美術作品、手工作品都在這里展覽。另外,每個班級后面還有一塊黑板,每月一期黑板報,由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出刊,可以出節日特刊、也可以根據學校德育處安排出刊。從而形成每個班級不同的人文氛圍。
2、以人為本,營造高雅的人文環境
這個“人”,是指學校領導、教職工和學生,他們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創造著校園文化,同時又被文化所包圍,他們深受這種文化的影響而又成為反映這種文化的載體,并在承載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改造這種文化。
(1)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在教學中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從思想上去重視學生,從行動上去研究學生。要盡量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和參與的各種學習氛圍,使每一位學生和教師一起參與到學習中去,形成一種在自學的基礎上相互幫助、相互矯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學習的環境。
(2)建立新穎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熱愛學生,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尋找機會和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心里想法和思想動向。尤其是對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的孩子,要侵入更多的愛,在傳道授業中,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3、活動育人,活躍校園文化氛圍
有重點、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地結合重大事件、傳統節日、法定節日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
(1)利用國旗下的講話,莊嚴的正面教育。堅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國旗下的講話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如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文明禮貌教育、誠實守信教育等。話語雖不多,但非常注重實效,在莊嚴的國旗下,嚴肅的氛圍中,會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國旗下的講話要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而高效的渠道。
(2)開展一系列文化體育活動增強校園文化氛圍。如三月份“學雷鋒”活動、植樹活動;“六一節”的文藝匯演;九月份的“慶祝教師節”;還有“手抄報比賽”、“書畫比賽賽”、“廢品變身手工藝品”等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表現舞臺,展現了學生的個性特長。
(3)扎實抓好生活細節,促進養成教育。
利用班隊會,經常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和校情教育。堅持上好“兩會”(晨會和班會),精心組織主題班隊會。及時運用表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等集體輿論手段,并與家庭教育達成共識,讓學生真正“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講學習、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的校風和學風。
關鍵詞:家校合力;學校教育;家庭德育
《三字經》中講:“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笨梢?,古人早就明白學校和家庭的同一性和重要性。在現代學校教育體制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構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教育合力體系,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機教育機制是很有價值的。
一、家庭教育及其意義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和學校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后,使孩子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說:“最完備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家庭’教育,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濒斞赶壬J為,兒童教育首先要從家庭開始,父母就是最早的教育者,父母對兒童不僅有養育的責任,而且有教育的責任。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孩子獨立行走之前,大多數時間是同家長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選擇的、不可任意更換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為人處世、言行舉止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在家庭中,每位家長都應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重視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因為孩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親人朝夕相處,那么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長的自身修養將給孩子的個性品質的形成起著重要的熏陶作用,而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模式,它比學校德育、社會德育要強烈、深刻得多。家長應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與發展。
二、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的問題
完善的家校教育合力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實踐中,學校和家庭的合作并不完美,多數家長對家校教育合力的認識是到位的,主觀上也愿意積極配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教育觀念不統一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觀念上還不能做到完全一致。如,學校的教育宗旨最根本的是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到學校就是讀書,升重點高中考重點大學,其他的概不參與。其實,學校教育不僅要讓孩子讀好書,更要讓孩子做好人。而家長往往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孩子的全面、協調、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2.教育溝通不及時
家長與學校溝通不及時。家長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在校表現及相關情況,也就不能及時開展有效的補救和教育,家校溝通不及時,往往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
3.教育時間不銜接
家校在時間銜接上產生脫節。例如,學校放學后、節假日期間,家長沒有約束好、管教好,放任自流,受到了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在對學生有效監控的時空上產生了空檔,一些學生正是在這空檔里發生情況,產生問題。
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能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方式、內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長能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配合學校開展教育,積極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保持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學生能更健康地成長,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三、家校合力及其作用
良好的家風能使家庭德育發揮更大效能。現代教育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過程,學生是在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共同影響下成長的,對學生而言,家庭和學校是生活、學習的主要環境,所以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合力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極其重要的條件。
1.家校合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連續不斷地努力。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主要渠道,學校嚴格按照《中(小)學生守則》和《中(?。W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教育。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孩子的品質、性格的養成主要依靠家庭教育。青少年時期是潛意識學習和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時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以及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父母的言傳身教關系密切,在孩子的身心發展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在家庭生活中樹立起的權威性,都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一種有力的榜樣作用。
2.家校合力有利于學校、家庭信息交流
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的形式,讓家長對學校的教育計劃、教育目標、教學方法和日常一些活動有大致的了解,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讓家長積極擔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家長也可能把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環境等告訴教師,以便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學校和家長可以通過電話、校訊通等加強聯系,教給家長一些科學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遇到問題和困難,可以設法和學校一起去溝通、解決,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學校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能力各方面都比家長更勝一籌。
3.家校合力有利于優化教育方法
學校是集體教育,主要在學習知識這一方面起導向作用,對每一個學生的教育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是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的重要途徑,而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復,更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繼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只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做好家長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終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
四、家校合力的途徑和方法
1.進行家訪
家訪是學校和家長聯系的重要渠道。要求教師在初中階段每年對學生家訪一次,班主任每學期對學生要家訪一次,家訪過程中要做好家訪記錄,要求家長簽字。在家訪時,要求教師做到:家訪不告狀,不指責家長和學生,要有針對性;要主動、及時與家長聯系;要與家長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尋找解決的辦法。教師通過家訪活動充分和家長進行了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了解學生的在家表現。
2.召開家長會
家長會是爭取家長配合的有效途徑。家長會每學期舉行兩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家長會是學校和家長聯系的重要渠道。對于家長會活動,學校要求教師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住址、家庭情況、在家表現及學習情況,并做好家長會會議記錄。對家長會的要求是:有簽到;有會議提綱;班主任有結合班級和學生實際的匯報材料;有會議流程記錄;有家長反饋意見記錄。
3.成立家長委員會
家長委員會是學校的合作伙伴。選擇有一定專長和生活閱歷豐富的家長組成家委會,讓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對學生進行安全、健康、禮儀、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家委會搭建起家校教育合力的平臺,暢通了溝通渠道,使家庭和學校關系密切了,家庭教育水平提高了,學校教育更有效率了。
4.利用好通訊設備
關鍵詞:二語習得理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英語閱讀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2-0032-03
一、引言
二語習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響最廣也是最全面的理論便是Krashen(S.D.Krashen)的語言習得理論。他的理論實際上是對近幾十年來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研究的總結,并把各種研究加以理論化、系統化,使之成為系統的學說??死昀碚撝饕梢韵挛鍌€假說組成:習得—學得假說(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順序假說(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監察假說(Monitor Hypothesis),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對英語閱讀教學最具有積極意義。
(一)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Krashen認為“輸入假說”是外語習得的中心部分,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位置僅次于“習得—學得”假設。他說因為“輸入語”回答了語言學習中一個關鍵問題:人們怎樣才能習得一種語言,特別是外語。以前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家提倡先學句子結構,然后再運用這些句子結構去進行交際。而“輸入語”假設是學生首先接觸大量易懂的實際語言(輸入語),通過情景與上下文理解其意思。這樣,寓于交際語言中的句子結構就自然學會了。他還較詳細地解釋“輸入語”:將學習者目前的語言能力用“i”表示,那么語言輸入既不能遠遠超出習得者的現有水平即“i+2”,也不能低于或接近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0”。語言輸入只有稍高于(即用“i+1”來表示這種高于原來水平的語言能力),才能收到理想效果。于是,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Comprehensibility可理解性;2、Interesting and Relevant既有趣又有關;3、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非語法程序安排;4、Input enough要有足夠的輸入量。
根據Krashen的觀點,學會外語主要靠自然習得。其途徑是在最小或沒有心理障礙情況下,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輸入量。只要輸入量大于學生目前的語言能力,情感過濾又低,學生就會自然學會語言。輸入假說除了向人們強調輸入的重要性以外,還強調語言輸入應以學習者現有水平為出發點,給學習者提供盡可能多的語言輸入,促進下一步的外語學習。
(二)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之一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這里包含學習者的動機(motivation)、態度(attitude)、自信心(sellf -confidence)、和焦慮(anxiety)等心理因素。而這些心理因素都具有“積極”和“消極”或“正負”兩個方面的影響。因此有了輸入的前提還遠遠不夠,由于學習者的情感因素的干擾,這種“可理解性輸入”不一定會成為100%的有效輸入。這一現象在Krashen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說”中得到了解釋。在此假說中,Krashen把情感因素看作是可以調節的過濾器,它讓語言輸入自由通過或阻礙其通過。習得者并不完全吸收輸入的語言材料,習得者的情感因素會對輸入的語言材料進行過濾,從而阻礙語言材料的有效輸入。反之,如果沒有情感障礙的過濾作用,那么大量的“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就會進入習得者的“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經過內化成為習得者的“語言能力(Acquired Competence)”。如果習得者的消極情感因素強,即情感過濾水平趨強時,對語言輸入的吸收量就低;與之相反,當學習者處于積極的情感之中,即情感過濾水平趨弱時,這種狀態就會十分有助于輸入的語言變為習得者內在化的語言吸收。Krashen認為影響語言習得的情感因素是:動力:學生學習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目的明確,則動力大進步快;性格:自信、性格外向,樂于置身不熟悉的學習環境。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習者在學習中進步較快;情感狀態:主要指焦慮和放松,焦慮感較強者,情感屏障高,獲得的輸入少;反之,則容易得到更多的輸入。
“情感過濾假說”強調了促進或阻礙二語習得的一些“情感變量”,這就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心理因素,將學生的情感過濾程度降到最低程度。因此,外語教師一方面通過生動、形象、有趣的教學手段來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較為真實的“輸入”環境,減少他們的焦慮。另一方面又不能讓他們放任自流,無目標與壓力。教師要盡量促使壓力轉化學生的“正焦慮”,即學習動力,更好地推動他們接受“輸入”。為此,教師在“輸入”外語知識的同時必須采取各種教學方法,不斷地幫助學生排除情感障礙的反作用。
二、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途徑
長期以來,閱讀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在各類英語考試中舉足輕重,而且關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的日常信息獲取??死甑摹拜斎爰僬f”對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從語言輸入的角度以下三種途徑在當前獨立學院開展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效果較為明顯。
(一)一張一弛,行之有效
課堂教學時間彌足珍貴,有限時間內使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領會文章大意,參悟生詞含義,做好語篇分析,體會文中情境,學會歸納總結,嘗試布局謀篇,并把熱情帶到課外自發自主的閱讀過程中去,這是閱讀教學成功的至高境界。
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摒棄傳統精讀課堂老師大包大攬的模式,采取一張一弛策略,即把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快速閱讀的模式引入課堂,課前導入、背景信息介紹后隨即讓學生帶著快速閱讀任務開始閱讀,學生需要完成老師設計好的針對課文的選擇以及細節信息填空題,教授學生根據意群閱讀、工字形閱讀、掃讀、尋讀、速讀等方法和技巧,幫助他們改掉不良的閱讀習慣,養成好的默讀習慣,幫助他們盡量減少眼停次數,擴大視力范圍,使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捕捉信息。
快速閱讀環節結束后進入精讀教學階段,學生以分組討論的形式處理課文的猜生詞、歸納段落主旨、熟悉觀點之間以及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聯及關系,老師再進行點評,并講解重點語句用法,進行語篇分析,指導學生歸納出文章的重要語言點,比較新舊知識的異同點,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語言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語言素質;最后,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材料的思想內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話題”討論,使學生在思想相互切磋、相互碰撞的過程中學會客觀地分析、評價人物和事件,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或設置“虛擬社會”組織學生在相應的“社會環境”中扮演角色,體驗“社會生活”,積極嘗試解決“社會問題”,去體驗文章中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使他們廣泛接觸有關的文化知識、背景資料、語匯和表達方式,真正做到融會貫通,綜合運用。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話題式英語教學模式”和“情感浸入”的方法使學生由原來不肯開口轉變為現在無論嫻熟或英漢參半都敢于開口的良好狀態。教師角色也實現了向“helper”和“instructor”較為成功的轉變。
(二)遴選技能,主動學習
在許多學生的概念里,閱讀學習與訓練完全以考試為導向,投入再多時間效果依然不甚明顯;有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良習慣,比如,有的學生閱讀時愛出聲;有的喜歡用手或筆指著文章句子讀;有的則愛咬文嚼字、邊讀邊查字典,一個詞一個詞去分析,速度很慢,等別人讀完了全篇,他還不知文章所云;還有的學生“迂回”現象很嚴重,不僅影響閱讀速度,而且不利于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應該建議學生快讀所讀的材料;盡量不要讀出聲來或回讀;利用已知的背景知識預測閱讀材料的內容;以主題大意為重心,要有詳有略;盡可能用上下文猜生詞的詞義,切勿頻繁使用詞典。引導學生逐漸養成以詞組為單位的閱讀習慣,不要一個一個單詞地讀。英語語法結構常常包含在一定的意群之中,以詞組(此即語法結構)為單位閱讀將有助于學生獲取更大單位的意群,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學會識別語法線索并預測該詞組后的內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有助于提高閱讀速度。鑒于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知道詞組的含義并給予相應的演練,例如,老師可讓學生作類似下面的練習:把一個句子按詞組分成幾個部分,詞組與詞組之間用斜線標出以示界線。此外,閱讀課老師可選取一段比較淺顯的文字材料讓學生作如下練習:每五個單詞中就劃出去一個單詞,然后叫學生讀一遍文章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學生們將發現即使有些單詞被劃掉了他們仍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主要細節。簡言之,學生們將會明白即便不懂每個單詞的意義仍能理解絕大部分文章。接著老師再和學生討論文章提供的線索:既暗示空白處所需單詞的詞性,又表明文章所需單詞的詞匯意義。在準確無誤地完成相應填空練習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技能。
同時,閱讀時學生應該能夠辨別清楚文章的文體——記敘、說明、議論等,以及全文的邏輯關系和組織結構(因果關系、對比比較關系、給定義或作過程描述等),這將有助于他們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學生還要盡可能地識別出文章的前言、正文及其寫作的結構安排,文中的一些粘著語(如代詞、連詞)及過渡性詞語是極為重要的提示和線索,學生要盡可能地把他們找出來。此外,通過閱讀報紙雜志上的文章還可以提高學生學會區分具體與一般、觀點和事實以及準確推理的能力。
以此方法循序漸進,學生會在不斷的訓練指導、課后主動自發進行閱讀訓練的過程中不斷體驗到越來越多的成就感,這更有利于學生閱讀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課外拓展,全面提高
僅靠英語課內時間是不可能學好一門外語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試圖包攬一切,要學會畫龍點睛。課堂上示范引路,課外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空間自己去體驗耕耘和收獲的快樂,這樣可以有效地開發學生的課外空間,促使學生去圖書館查資料、翻字典,擴展詞匯量和知識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的能力,從而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語言熟練過程。同時,讀物的選擇對閱讀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首先,盡量選一些內容健康、思想性強的文章,使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拓展閱讀能力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文章的體裁和題材力求多種多樣,如評論、小說、簡訊、新聞報道等;第三,所選讀物的內容力求涉獵面廣,比如經濟、教育、新聞、社會熱點、旅游、文化藝術、風土人情、風云人物等,以上兩點可以照顧各種英語基礎的學生的學習興趣;第四,所選材料必須新穎、內容難易適中,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學生讀起來輕松愉快,在快樂中獲取知識,增強學好閱讀的信心;第五,所選材料必須語言質樸、生動、引人入勝,讓學生讀起來愛不釋手,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素養。
三、以教師的教學風格促進學生閱讀學習
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中的“情感過濾假說”強調了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心理以及情感因素。反射到教師身上,英語教師的教學風格對于學生的心理及情感方面具有直接的影響。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有效的教學觀點、技巧與作風的獨特結合與表現,標志著教學藝術個性化的穩定狀態。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受意識、知識、個性心理特征的內在因素的影響;同時外在的來自學校及社會方面的因素也會影響教學風格的形成。
(一)精準博學
教學作為一種藝術性的事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享受藝術性教學的樂趣,并逐漸凝煉出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對于英語教師而言,精準即教師的課堂語言面貌要達到最優,準確無誤,因為老師的發音直接影響學生;所謂博學,即英語教師不僅要精通英語專業知識,還應通曉文史哲常識,教授學生的知識若如一滴水,教師起碼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這樣,學生在得到老師滿意回答欽佩老師知識淵博的同時還會因老師的人格魅力而對該門課程產生極大的興趣。
(二)實踐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