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護動物對人類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選題背景
公益廣告是以為公眾謀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為目的而設計的廣告;是企業或社會團體向消費者闡明它對社會的功能和責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僅僅是從經營中獲利,而是過問和參與如何解決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這一意圖的廣告,它是指不以盈利為目的而為社會公眾切身利益和社會風尚服務的廣告。它具有社會的效益性、主題的現實性和表現的號召性三大特點。現實社會比較缺失人文關懷,人們想要在公益廣告里面體現互幫互助與團結友愛。其實以上兩點人們心里都明白,可即使這樣又有多少人能這樣去做呢。讓人們在看到公益廣告的瞬間就能從內心開始深刻的反思,這樣才起到公益廣告的實際意義。同時公益廣告應該盡量在黃金時段和少兒頻道播放,看到的人越多越能產生實際的社會意義,在兒童頻道可以使孩子從小就能接受到公益廣告的教育,因為每個人的習慣大部分是從小養成的,在他們小的時候能接受好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現在世界大部分的國家都有公益廣告。于是分析各國的公益廣告就出現了‘公共’的意義。有的國家有人口禁止的問題,不過有的國家卻有人口減少的問題。所以公共性概念使得各個地方公益廣告的功能也五花八門,不盡相同,再者就是所選目的標準也不一樣了。但是共同題目上的公益廣告也有問題。PhilipKotler在《PrinciplesofMarketing》(1980年)書上介紹過,吸煙對身體不好,在醫學上也已經得到了證實,所以戒煙的公益廣告是有道理的。可是戒煙以后因為神經緊張而過食多糖等食物使得結果卻讓自己變胖。吸煙對人的壽命縮短率平均為7年,然而肥胖的縮短率平均卻是14年。PhilipKotler在書上警示公益活動目的所帶來的危險性。公益廣告如果脫離了政治、宗教、商業目的也就不能成真正意義上的公益性活動。人的生活和價值觀等各種因素對公益廣告的影響很大,這樣的情況下對公益廣告研究是很重要的。公益廣告的在世界上是很少被研究的,其活動的內容也并不突出。到現實社會公益廣告的傳媒并不是很重要,因為其廣告所在、產生的價值對企業利益的影響并不是那么明顯。
1.2選題的意義
公益廣告的歷史已經有60多年了,不過人們對其研究甚少。公益廣告不是銷售活動,對企業而言也不產生直接的厲害關系。平面公益廣告設計已不停留在以往標語式的說教以及單一性的表白,而是要把社會問題以一種新奇的、獨特的、鮮明的、超出常理的藝術手段來表現,使人們在瞬間被打動。由于人類的破壞,與棲息地的喪失等因素。地球上瀕臨滅絕生物的比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科學家發現,對環境質量高度敏感的兩棲爬行動物正大范圍的消逝。許多動物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保護動物成為人類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通過對動物公益廣告相關實例及相關理論的分析研究,對公益廣告的設計風格進行了深入的、系統的、全面的探討,希望能夠通過對動物保護題材體現出公益泡面廣告的重要性。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概述
2.1國內研究現狀概述
公益廣告在我國有近二十年的發展歷史,也經歷了從萌芽到發展、繁榮的過程,一些耳熟能詳的公益廣告至今還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公益廣告作為一種高層次的廣告形式,自有它不可估量的特殊的社會價值,它發揮著規范社會行為、改善社會風氣、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的作用。可是,近幾年我國公益廣告的發展處于做做停停、時斷時續、愿做就做應付差使的狀況,除了以能引起全國震動、關注的重要事件和熱點問題為素材制作的公益廣告短時間內還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外,其他公益廣告基本不被重視。一方面,國內公益廣告多是由政府指令、媒體制作播發的,正因為如此,我國公益廣告的策劃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門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規定。媒體在公益廣告的制作、播發中也不夠自覺,表現得隨意、分散。有硬性任務時,媒體為完成任務,必須在規定的時間段內一定量的主題公益廣告;沒有任務時就可發可不發,或是有時段和版面空閑時用來填充。另一方面,由于國有企業的改革還在進行中,企業尚未從再分配體制下完全脫離出來,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獨立的經濟實體和完整的社會身份還未最終形成,企業普遍缺乏對社會的熱切關注和社會責任感;而且多數企業習慣認為發展公益事業是政府的責任,極少涉足公益廣告。很多企業對公益廣告的認識遠遠落后于對商業廣告的認識,有些企業只有在市場行銷受到挫折以后,才會想到用公益廣告來裝門面。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和將公益廣告視為企業的調節品的想法影響了公益廣告的發展。再者,公益廣告的制作是需要經濟支持的,一些重大的、優秀的廣告制作更需要大的經濟投入。我國公益廣告的發展還未建立起政府、市場和社會領域三者間的協調關系,還沒有一個專門的非贏利機構負責組織、策劃、創意公益廣告,同時也缺乏借鑒、運用商業廣告的傳播技巧來推動公益廣告發展的方法。所以,不被重視和缺乏健全的公益廣告運作機制,是我國公益廣告事業發展的現狀。
2.2國外研究現狀概述
公益廣告的形式從世界第二戰后開始的。世界第一戰的時候英國的招軍廣告、美國的鼓吹戰意的廣告也可以說公益廣告。但現在公益廣告最好從美國戰時廣告協議(TheWarAdvertisingCouncil,WAC)和戰后AC開始。美國AC(當時WAC)的第一廣告拍了世界第二戰后要聚集國民的力量。美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對國家的忠心也很少。世界第二戰的時候很多美國人對戰爭沒什么關心了。這樣的情況下WAC的廣告目的是“戰爭時最危機的就是無關心還有怠慢”。當時世界第二戰是對美國最重要的公共的、社會的課題。公益廣告的概念被國家的情況、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受影響。比如,美國的黑人大學聯合基金(UnitedNegroCollegeFund),和平軍隊(PeaceCorps),言論自由(FreePress),消除文盲(LaunbackLiteracyAxtion)等的廣告在別的國家不選公益廣告,英國的招軍、韓國的國家安全保障廣告也一樣,一個國家內可以成公益廣告,但不能確定的說是公益廣告。所以我們先要看看公益廣告的概念。美國的公益廣告‘PublicServiceAdvertising(PSA)’就是公共服務的意思。這里放映了美國社會的志愿主義、自愿主義(Voluntarism)。就說‘公共服務廣告’。在日本一開始用‘公共廣告’,韓國是‘公益廣告’,中國和臺灣用‘公益廣告’。在中國徐百益在《公共關系與廣告》上用過‘社會廣告’。日本的話植條則夫在NHK的‘新學文事情(1987.5.27)’‘社會廣告’的題目上說過公共廣告了。‘公共’的概念在JürgenHabeimas的《公共性的構造轉換》上研究‘市民的公共性’作家在序論上寫“公共性的類別在傳統‘政治學’的研究對象礦大的范圍上研究需要社會學和歷史學的方式”。日本的長谷川公一1993年說公共性是“一般來說比私面公共的性質和價值的。具體的含義和社會技能對于社會不一樣”。公益廣告在廣義上包括一切道德的廣告,但狹義上包括公共問題和公共關注等要推行。還有公益廣告是公益廣告機關與企業或政府一起解決社會問題得逞公共的利益,用傳媒對社會人民訴求的。公益廣告的英文叫“Publiccommunicationcampaign”。傳媒是給人們認識或影響的媒介。WilianJPaisley(1981)說了reform(改革或改進)是公益廣告最重要的原則。所以公益廣告必須要包括大眾變化的意旨。國際廣告協會(IAA)說“公益廣告是廣告的一種形態。一般接受大眾社會、經濟的利益活動或幫助工作的傳媒”。
三、‘保護動物公益平面廣告類型和特點
保護動物的意義:第一、保護動物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第二、可以減少疾病;第三、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在人們意識到保護動物越來越重要的同時關心和保護動物也成為平面廣告的一種宣傳方式。這種公益上的宣告讓人們意識到保護動物和主動解決動物生活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3.1‘保護動物’公益平面廣告的類型
第一,對于動物皮毛的保護;第二,動物生存環境保護;第三,制止動物屠殺;第四,給動物更多的關照。
3.2‘保護動物’公益平面廣告的特點
恰當的主題、廣泛的工藝性質和教育性質。相比商業廣告,公益廣告在創意方面是相對自由的。主要體現在商業廣告是限制商品,而公益廣告則是各國的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這讓創意者能發揮更大的想象力。①廣告的內容,簡明的分析事件。因為對象是廣泛的大眾群體,故而使用簡單的畫面,通俗的語言更容易讓人接受。②按照平面廣告的特點進行教育引導的作用。將廣告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再通過合理利用和發揮獲得很高的教育價值。③適當的夸張,鮮活的語言和圖解其魅力在于能帶給我們新鮮、刺激且深刻的影響。通過欣賞‘保護動物’的平面廣告,人們會理解、尊重和保護動物。提高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達到保護動物的宣傳目的。
四、‘保護動物’公益平面廣告的分析
4.1分析
4.1.1優秀的公益平面廣告
當今社會,人們不再單純地追求物質享受,而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和心理滿足。廣告設計者把人性化設計融入受眾感情的同時還需要多考慮受眾的心理感受,啟迪受眾的想象,使平面公益廣告更加深入人心。以下列舉的幾張公益平面廣告圖片主要是以動物為主題,把專業的設計語言轉化為大眾容易接受的大眾語言——讓大家了解動物的珍貴和稀少,并共同去珍惜動物。優秀的公益平面廣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色彩很鮮明。對比度很強或者很弱,不強不弱的內容會很糊涂。同樣重視形態和空間的對比關系,文字的統一性,色彩的統一性也是很重要的。(2)突出的主題。將內容的側重等級進行劃分,最重要的主體應突出在平面的中心,用各種各樣的文字,構成主體的形象。主體的周圍需要空白處,比如用較多的文字放在主體形象下面會使主體形象更加鮮明。(3)簡潔的設計布局可以讓人感受到秩序的、分明的視覺效果。編輯的安排越簡潔的話,整體性就會越強,視覺的效果就能更大。(4)指向視覺,使用一部分的元素主動地引導讀者的方向,從重要的開始到次重要的,平面上各個構成因素聯合成一個整體,這樣信息宣傳的作用就會更大。
4.1.2‘保護動物’公益平面廣告創意特點
‘保護動物’的公益廣告創意有幾個特點。下面看‘保護動物’系列的公益廣告創意的特點。第一,強調動物的可憐性和人的殘忍性。現在很多人喜歡動物,有的人在家里養動物。所以‘保護動物’的公益廣告里面也強調動物的可憐性。強調可憐性就相對人的殘忍性。那么可憐的動物人就屠殺的。第二,‘保護動物’公益廣告一般包括環境系列的公益廣告。其實‘保護動物’廣告是環保類型公益廣告的一種系列。所以一個廣告上出現兩三個的內容也很好的。
4.2分析結果
通過前邊作品的例子分析:在公益平面廣告里圖片和文字一起能讓內容更加簡易實在,并能傳達正確的信息。按照廣告的主題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簡單、生動的題目和廣告語,能夠個性的表現和強化平面廣告的原始性和藝術性。能讓人們在一瞬間就能獲得其傳播的主體思想。在“強調殘忍性”的例子中,應用了廣告符號學文化批判的廣告符號學這一原理,動物是世界上生物鏈的一環,人類為了謀求自身的物欲的滿足,來對動物大量的殘殺,是對生態系統的違反與踐踏。在這個例子中,形象的刻畫了動物的可愛形象,卻被血腥的畫面所打破了和諧的畫面,三副畫面,分別用人類的雙腳,剪刀,拖充滿血跡的皮草可以看出人類的殘忍。這幅畫充滿了強烈的批判思想,讓人觸目驚心!要深入分析視覺符號,首先要了解“符號”的概念和符號的組成。就其本質而言,符號是某種代表另一事物的東西。大部分符號為語言中所用的口語或書面語,但也有很多其它符號形式。“符號的形式可以是語言、圖像、聲音、氣味、動作或實物,但這些東西并無內在意義,只有當人們賦予其含義時,這些東西才能成為符號……任何人們認為意指(即指代或代表)另一種東西的東西都可以成為符號。”
《虎兄虎弟》講述了兩頭小老虎兄弟在喪失母親,離開父親,分別一年多后在格斗場上成為敵人,又互相認出了對方,重新回到森林,找到了父親,過著父子團聚的生活的故事。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參閱。
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1《虎兄虎弟》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群狩獵者為了得到神像而闖入了叢林,侵入了老虎的領地,殺死了虎媽媽。虎爸爸為了救孩子而被槍打傷了耳朵,虎兄被賣到了馬戲團,虎弟被一個小男孩兒收留了,過了幾夭卻被小男孩兒的媽媽趕走了。過了一年后虎兄虎弟被人分別帶到了一個斗獸場,要看老虎對斗。虎兄虎弟它們對打了一會兒后,用看對方的眼神就認出了對方是自己的兄弟。最后它們一起逃回了森林,找到了虎爸爸后就生活在一
當我看到狩獵者開槍打虎媽媽的時候,我就想:人類為什么要獵殺動物呢?如果你是一只動物,遭人類的獵殺,你愿意嗎?絕對不愿意的,所以我們要保護動物啊!
這部電影,我想:“電影的結尾是虎兄虎弟回歸了大自然,但是被狩獵者捉住后能回歸大自然的動物是很少的。”人類拿動物來觀賞、賣錢,用獸皮做大衣……難道就沒有想到如果你是一只動物,被人類獵殺,或者失去了自由,你會怎么想,你愿意嗎?動物是不會甘心情愿地任你們擺弄的,它們向往森林,它們向往大自然,它們向往自由!現在人類大量捕殺動物,動物會甘心嗎?不,不會,永遠不會。它們不愿意死在人類手里,它們有一千個不愿意,一萬個不愿意……在此,我呼吁人們,不要再破壞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不要再亂殺一禽一獸,不要再殺害我們的朋友,要保護好自然界中的一個個生靈。消滅動物,就是在消滅人類自己。如果有一夭世界上的動物全都消失了,那人類還能生存嗎?讓我們保護動物,珍惜這自然界里的每一個生靈吧!
這部電影,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保護動物,因為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2這個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同樣,人和老虎也一樣是平等.
影片從講述地是:在大森林中,生活著幸福的老虎一家,可人類的出現卻打破了這平靜的生活.虎弟被人類捉弄去當寵物,虎爸死于獵人槍下,虎媽則逃回大森林,虎兄被獵人帶走,幾經周折,最終被賣到了一個馬戲團老板那.一年后,在機緣巧合之下,虎兄弟竟在"戰場"上相遇,但血緣讓他們相認,從前的一幕幕又浮現在眼前.最終,虎兄弟歷經重重磨難,找回母親逃離人類的魔掌,回到了大自然中.
看完這部影片,我一方面為虎兄弟的結局而感到欣慰,而另一方面也感到人類的無情與殘忍.在人類社會中,人類對自己的親人是多么的好.可卻忍心去拆散虎兄弟!人類可以為一已之利,去砍伐樹木,殘害動物,殊不知這反倒把自己與子孫送上了絕路.我們人類,不是地球的主人,更不是殘暴的統治者,是與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一樣的生命,平等的生命!
影片一開始,就象向我們展現了東南亞森林那充滿生命力與和諧的美.我想導演這樣安排必定是人與動物各諧共處,必竟人與動物都是大自然孕育的生命.那為何?人要殘害自己的兄弟呢?
影片結束之際,有一段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幾年前,老虎有整整10000只,現在卻連5000只都不到"不單是老虎,還有許多生物正逐漸走向衰滅.如果真地都滅絕了,那我們人類也難逃止劫.
讓我們與動物一起和諧相處吧!動物是我們的兄弟,朋友,親人!我們都是平等生命,不存在誰主宰誰.我相信人與動物一定能創造一個平等的世界.
明天會是一個美好而平等的世界.
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3虎兄虎弟,這對即使在長大后依然割殺不了的親情,是那么讓人感動,一下子使人從紛繁的喧囂中找到一絲沉靜,從冷漠中找到一絲溫暖,讓我們想到最親的摯愛之人,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一下子觸通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淚水便一下子泛濫成災……
在課堂上觀看《虎兄虎弟》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在為一對野獸而落淚、而微笑。當庫瑪爾與松嘎在斗獸場上骨肉相認時,面對皮鞭、棍棒、槍口,這一對虎兄弟不畏,毅然罷斗。那一刻,兩雙虎眼睛深情對視著,水一般柔,眸子里閃回著兒時的往事,淚光晶瑩……當庫瑪爾曾經放棄自由又邁進籠子的一剎那,我也被它的忠誠所深深感動。我的價值判斷在頃刻間被顛覆了:獸性與人性,孰善孰惡?是我們人類攪擾了湄公河叢林的寧靜,入侵了庫瑪爾和松嘎等這些原住民的生存空間。當人類成為自然界的巨無霸時,威名赫赫的獸中之王老虎也難逃被追逐、被殺戮的厄運。想想那對虎哥倆被追捕的鏡頭吧,烈火、噪音、槍彈……蠻橫的圍獵者無所不用其極,使這些曾經威風的老虎們走投無路。它們惶然驚怵的神情,似乎在無奈地詛咒世界的末日。其實,人類毀滅其他物種的行為不啻自戕。我們愧對老虎,愧對我們欺凌過的所有動物(想想,也包括被我們桊養過的“寵物”)。
從那個叫艾德的西方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類自己的虛偽和卑劣:當他的槍口對準虎爸爸、虎媽媽的時候,他也撕下了紳士的偽裝,什么作家、探險家、“打虎英雄”?分明就是入侵者、掠奪者、殺戮者。所幸人的本性還以童真的狀態存活著,從地方長官的兒子哈爾那里,我們找尋到了人類原本純真的東西。對那些有權利、有知識、有人生閱歷的成年人來說,哈爾的一言一行都具有一種反諷意義。在對人與虎關系的認識上,誰幼稚、誰深刻,其實是錯位的。兒童的眼睛沒有被貪婪所遮蔽,所以都是真實善良的表現。不要阻撓哈爾與松嘎做朋友,不要毀壞動物賴以棲息的家園。《虎兄虎弟》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大自然為我們提供的生態圈里,人類、老虎,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有生存的權利。在影片的最后,艾德放下了殺戮的槍,拿起了警世的筆。艾德這個英國佬在印度支那的探險經歷,是我們人類同動物交往的一段縮影,真實而生動。
最令我震撼的是,影片結束的時候打出了字幕:120年來,亞洲虎從10萬只減少到不足5000只。透過這冰冷的數字,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異化與退化。不要讓虎兄虎弟成為難兄難弟,是每一個有良知者的責任,不,應該是所有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的共同責任。
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4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媽媽來到了影城,看了一部外國電影名叫《虎兄虎弟》,這部電影講的是兩只小老虎從小就被分開了,最后又相聚了。其中有一個鏡頭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們后面有人追趕,前面卻有很多火堆。虎哥哥就想起以前跳過火圈,就毫不猶豫地跳過去了,可是弟弟沒跳過火圈,所以它很膽怯,不敢跳,哥哥看見弟弟不敢跳,就又跳回來,好象在和弟弟說:“不要怕,沒事的,要不然就會被壞人捉走的。”最后,哥哥和弟弟都跳了過去。
我覺得這兩只小老虎,它們手足情深,遇到危險時彼此不離不棄,令人感動。動物是人們的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動物,不應該捕捉它們,傷害它們。
虎兄虎弟影片觀后心得體會范文5當虎弟被別的動物欺負時,虎哥過來給他解圍,兩只虎的眼神交流,還有就是最后困獸之斗,在一瞬間認出了彼此,又開始童年嬉戲的游戲,互相追逐打鬧。
虎弟是因為常年被圈在籠子里,突然出來不是很習慣,但是在虎哥的嘯聲中還是走了出來,而虎弟在馬戲團學到的鉆火圈也派上了用場,克服了自己的另一個障礙,怕火,最終也引領自己的虎哥跳過了火地!虎弟受到媽媽的特殊照顧,但是虎哥并不會因此恨媽媽和弟弟,因為它們是沒有思維的,也就不會因此有人類兄弟之間的一些小我產生的問題,"為什么選他不選我啊!…。諸如此類!虎哥依然愛著虎弟,最后見到虎媽時兩只虎依然跟著媽媽!
很欣賞虎媽媽的教育方式,貌似是無為而治,小問題是不會在意的,很耐的住性子,只會在一些大問題上教育,比如最后小虎不小心碰著獵人的網,虎媽媽會教訓它的這種行為!虎媽媽的愛是令人動容的,雖然先把小虎救了,但是并沒有放棄救大虎,拼命奔跑,由于眾人不得不放棄救援!
當然還有就是里面的兩位主人公,小孩和獵人,以及他們的虎朋友,告訴我們人和動物是能夠友好相處的!當然片子還是給我們啟示的,要反省自己,要愛護自然,以及在片中,在虎兄弟這樣令人動容的故事過程中,人們在意的只是金錢,利益!
三年前的深秋,我下班回家,在小區院里碰到一只黃色流浪狗。流浪狗一見我就跟上來,我快它快,我慢它慢,寸步不離,鄰居們都笑說:“一看就是個破柴狗,瘦巴巴臟呵呵的,一準兒沒人要,這不就賴上你了。”大家為了掩護我,拿吃的去逗它,想把它引走,可它不為所動,繼續死跟著我。讓我有點兒緊張,我從沒養過狗,也決不打算給自己找麻煩,跟到單元門口我閃身進門,然后強行用玻璃門把它推出去……回家扒著窗口往下一看,那黃狗就趴在我家單元門口不走了,一趴就是幾天幾夜,后來鄰居跟我說,那狗總是流淚,臉上的毛都濕了。
我怕了它,怕得不敢從大門進出,每天都鉆地下車庫。有個鄰居可憐它,把它帶到我家單元門口墻角,放一碗水,一碗飯,找塊木板一擋,姑且就算個窩,它就趴在里面,不出一聲……慢慢地,我不再怕,下班早的話,順手把木板挪開,它就從里面跑出來,溜達一會兒,家里有剩飯我也送下去,它總是吃得很香。由于它從不出聲,我懷疑這狗是個啞巴,院里的老太太就逗它:“可憐的,你是讓誰家給丟了呀?你是個小丟丟吧?”后來全院兒的人都管它叫“丟丟”。它依然愛流淚,我好奇地去問一個心理學家“狗真的能流淚嗎?”心理學家說:“當然,狗也會得抑郁癥,患上抑郁癥的狗就會流淚。”
沉默的丟丟在墻角一待就是大半年,第二年的夏天,聽保安說明天警察要來查狗,“丟丟”肯定要被抓走的,我心里咯噔一下,我知道這樣被抓走是什么下場,想到一條小命來到世間只經歷兩件事:受罪、慘死,我覺得無法忍受,把丟丟帶回家讓它躲過這一劫。
丟丟在我家住了三天,公平地說它很老實,絕不打擾我,可我還是不想要它:我不能按時遛狗,我不會訓練它定點大小便,我不知道該怎么讓它明白我說的話,我覺得它臟,又不知怎么清洗……簡而言之,我沒耐心,也的確沒精力照顧一條狗,我還是得送它走。
輾轉找到一個好心人辦的小收容所,在遠郊,收容了一些被遺棄的有傷有病的流浪動物,那里已經狗滿為患,可主人還是咬咬牙答應接收,我心里如釋重負。
臨走的前一天晚上,丟丟像是預感到什么,整宿不睡,繞著我的床來回走,甚至前爪趴著床沿兒直立起來,長時間看著我,我假裝睡著,可心里越來越難過。第二天一早,我把它抱上車,它就開始哆嗦,車到懷柔將近兩小時它就哆嗦了兩小時,到了收容所我把它放到狗圈里,扭頭就走,到門口一回頭,丟丟在鐵欄桿后一動不動,身體僵直,呆滯地望著我,依然一聲不吭。這一次我哭了。但,能把一個麻煩脫手我依然覺得輕松。
半個多月后,收容所給我打電話:“從你走后,那狗就不吃不喝,怎么哄都不行,我們實在帶不了,你過來看下吧,它恐怕不行了。”我掛了電話就奔懷柔,抱起那渾身腫脹的苦命倔狗去了醫院。醫生說它病得很重,要做一個大手術,能不能活下來不知道,而且一定會有后遺癥。我對醫生說:“盡力救吧,花多少錢落什么殘疾都認了。”然后,我鄭重地對丟丟說:“努力活下去!只要你能活下去我保證帶你回家,決不拋棄你。”
十八天后,我帶著病愈的丟丟回家,車開到院子門口,丟丟突然直起身子一聲長嘯……原來它不是啞巴,走進家門,它環顧四周,發出一聲嘆息,是那種從身體很深很深的地方發出的長嘆,然后,頹然倒地,睡著了,好像經過很久很久的跋涉,終于輕松了,從下午睡到夜晚,任憑所有人在它身邊走來走去,大聲說話,做飯吃飯,它都一動不動,睡得像死了一樣。
自那天至今,兩年過去了,丟丟有了家有了家人,有了戶口和身份證,它很健康、清潔,它依然安靜,總是不出聲,但已不再流淚。現在它的外號叫“胖丟丟”。
我也學會了很多:學著接受生活的變化,學著有耐心處理各種瑣碎,學著按時按點遛狗,生活有規律,學著不僅僅高喊“愛心”而是為了心中一點兒善意負起非常具體的責任,最關鍵的是,它讓我學著付出,不要回報的付出,然后回報都悄悄來了。
我不介意它多病殘疾,它的身體卻越來越好。我不介意它長得好看難看,鄰居們卻都說它卻越來越漂亮。我不介意它出身低微沒有品種,它卻越來越有教養。我不介意它性格孤僻,它卻越來越活潑開朗。我不訓練它做任何取悅于主人的把戲,它反而越來越懂規矩。我不用任何人類喜歡聞、動物都不喜歡的香精香波給它洗澡,它卻越來越光亮清潔從無異味兒。我不要求它看家護院保護主人,它卻會主動攔在任何一只向我撲過來的大狗前面,昂然挺立,它甚至不準任何人向我大聲說話。我一直覺得我與它之間進行著生命與生命的交談,盡管我們從不用語言。
我認識一個人,她熱情地領回家一只小狗,兩小時后又把狗退回去,原因是“它對我不好,跟我一點兒都不親”,我真想說:“你還沒付出愛,就想得到愛,對狗如此,對人對事也不過如此了吧?”很多人就是這樣生活著,他們有很多熱情很多理念,但不愿做具體的事,不愿看卑微的生命,不愿意不求回報地給予,這是多么空洞的人生!
在我們的國度里,在一個沒有“動物保護法”“反虐待動物法”的地方,動物的故事幾乎都是悲慘的,它們被強迫大量繁殖,被不負責任地任意買賣,被隨便拋棄,被驅趕虐殺……珍稀野生動物黑熊,被囚禁剖腹活取膽汁賣錢,海中霸王鯊魚被剁掉鰭投進大海血染碧水,貓狗禽鳥未經檢疫端上餐桌,供根本不缺食物的男人胡吃海喝,小貂血肉模糊被活著剝皮為并不寒冷的女人提供一件皮草……人們說:“那又怎樣?人的事兒還管不過來呢,誰有工夫管動物?”
動物的事兒跟人的事兒沒有關系嗎?那為什么嚴重暴力犯罪的罪犯大多有虐待動物的歷史?心理學家會告訴你,一個對動物心狠手辣的人,也會對人心狠手辣。公共衛生專家會告訴你,吃貓吃狗早晚會吃出大禍,因為它們自古不是人類的食物,從未經過食物檢疫。經濟學家可以告訴你,活剝動物毛皮,活熊取膽在全世界造成了怎樣的抵制,帶來了多大的貿易損失。社會學家會告訴你,漠視生命會怎樣毒化人心,毒害社會……
我們蔑視動物的權利,只高揚人類的解放,我們并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為解放黑奴奔走呼號的人與第一個為保護動物奔走呼號的,是同一個人;第一個廢除黑奴買賣的國家與第一個立法保護動物、第一個成立動物救助民間組織的國家,都是英國。而這兩件事是同一群人做的。
懂得愛的人會愛全世界,不懂愛的人會挑挑揀揀地愛,而骨子里不過是自我滿足和自我控制。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會尊重一切生命,不懂尊重生命的人連自尊都談不上。懂得學習的人能從書本里學,生活中學,也能從動物身上學,不懂學習的人,永遠自我中心、自我傲慢、自我陶醉。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學習吧,從每一個生命開始。
原載《現代快報》
錢小衛 薦
[關鍵詞]《海洋》;生態整體論;人類中心主義;和諧
法國電影《海洋》是導演雅克·貝漢耗時7年,花費5 500萬歐元打造出來的一部震撼人心的紀錄片。該片于2011年在法國上映,創造了不菲的票房收入。導演動用了12個攝制組、70艘船,輾轉于54個拍攝地,聚焦 100多個物種,超過500小時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關素材,是歷史上投資最大的紀錄片。憑借著完美的制作,該影片榮獲了2011年第3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
這是一部以環保為主題,令人心曠神怡、嘆為觀止的生態學紀錄片。導演深入探索了海洋這個幽深而富饒的神秘世界,并且完整地呈現海洋的壯美遼闊。真實的動物世界比動畫片更令人感動和震撼,大海中各種美麗的動物在影片中都一一呈現,大到鯨魚,小到微生物,從海濱天空到海洋深底,從南極到北極,各種生命形態都在演繹著自然的奇跡,令人嘆為觀止。影片一方面向人們展示了海洋這個大生物圈中各種物種和諧相處的美好場景,另一方面又思辨性地引導人們從生態批評的視閾去思考,深刻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對生態環境帶來的災難性的毀壞,期待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最終喚起人類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生態良知,蘊涵著非常豐富、深厚的生態思想。
一、生態整體思想
王諾在《歐美生態文學》一書中闡述:“萬物皆兄弟,萬物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體與每一個個體緊密相連;自然是個整體,整體內的所有物種休戚相關。”這種生態整體思想的核心是萬物平等和相互依存的關系。細心品味《海洋》會發現其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整體的思想。影片用四分之三的部分來塑造了奇妙的海洋世界,純潔美麗的水母群,可愛憨厚的企鵝們,在海面翻轉舞動的海豚,身形龐大氣勢震撼的鯨魚群,色彩斑斕的深海魚………導演用這些美麗的生命展現了海洋生命的奇妙和震撼。在這里人們看到一個富有生命力的生態系統,海洋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反映出食物鏈的基本規律,它們與水、植物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海洋的活力就來源于這個系統的活力,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和諧是海洋自身的平衡和和諧。在影片中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沒有絲毫差別,他們是平等的,都是這個生態圈中的一部分,這種描述讓人感覺到一種微妙的和諧的關系。人們也深深感受到海洋作為有生命的獨立主體而存在,有其內在的價值和生命活力。
通過影片中對海洋的生動描述,人們深刻體會到海洋所代表的大自然的非工具性價值,海洋這個存在物本身就具有內在的生命目的性。大自然中所有的自然存在物都具有一種內在的生命價值,它是與人類的生存密不可分的一種生命共同體,海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并不是一個片段,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形態,而是有生命有意識的靈動之物。因此,大自然生物共同體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內在的價值和生命活力。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它記載著歷史的久遠,它擁有不同尋常的生命力,它震撼的生命力代表著自然的偉大。《海洋》所呈現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代表著大自然的和諧與美麗,并且體現了生態意義上的自然物種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影片中的海洋生物具有生態意義上的重要價值。如果海洋僅僅是水,那即使它千姿百態也不具有生命的活力,海洋將何等地單調。海洋作為生物共同體,它的一切存在物都具有生命的目的性,而且有其本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證明了生態系統的和諧性與穩定性。這部影片的魅力在于它讓人們感受到海洋的內在生命價值,一方面能夠喚起人們生態倫理意義上的道德關懷,另一方面能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深深的眷戀敬畏之情:大自然是人類生命的根基,心靈的棲息地,因此人類應該與大自然和諧共生。
二、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
“所謂人類中心主義是指以人類的利益為尺度來解釋和處理整個世界的觀點,具體地說,即在人與自然關系上主張惟有人具有內在價值、非人類存在物只具有對人的工具價值的觀點。”人類中心主義是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認為人是自然的主宰者,大自然只是被人類所利用的對象。人類對于大自然只有控制、利用、索取的權利,卻沒有保護和善待大自然的責任和義務。生態學家們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是深刻的,而《海洋》這部影片給人們的反思則是深刻而久遠的。影片一開場只聽見海浪嘩嘩地響,一群孩子們第一次看到大海,眼睛里充滿了好奇,這時一只火蜥蜴爬上岸,凝視遠方,遠處有一只火箭在升空,它的目光被映紅。這時,旁白:有生命以來上億年,自然界一直保持著絕妙的平衡,而如今人類破壞了它。我們往往忽略了身邊的東西,卻一味在向外尋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類創造了更加豐富的物質財富,工業和科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它如同一把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了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危機。如何正確處理好工業、科技高速發展和生態的關系,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難題。生態思想并不是要求人類止步不前,而是要求人類在發展的同時重視生態的持續發展。因為大自然是人類的棲息地,保護生態整體,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接著,影片把鏡頭對準了人類肆意破壞環境的行為,向人們展示和剖析了海洋的現狀,人類貪婪地向海洋索取,不惜破壞海洋生物,海水被污染,生態環境正在一步一步地惡化。大量廢水、垃圾污染了海洋,海豹發現身邊出現了很多陌生的東西,漁網,垃圾,匪夷所思的是還有超市的手推車,它好奇地游上去用鼻子打探……看看我們生存的地球吧,它正在各種自然危機中茍延殘喘,“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過度捕撈,沙漠擴大,物種減少……生態危機是人類的文化和精神危機的產物,我們應深刻反思生態危機的文化根源——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使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大自然被作為征服的對象,只是人類可利用的工具。人類如果做不到合理利用自然,必然會干擾自然進程,違背自然規律,破壞大自然與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就會處于對立狀態,導致自然生態的失衡。
影片最后直擊人類殘忍行為的極限。鯊魚被密集的漁網包圍,殘忍的人類打破了海洋的平靜,鯊魚被活生生地割去魚鰭后又被扔回海里,海水被鮮血染紅,鯊魚慢慢地絕望地沉到海底,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叩擊著人類的心靈。觀影現場不少孩子看著被割掉魚翅扔入大海流血的鯊魚,不解地問身邊的大人: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面對孩子的提問,大人如何去回答?是為了滿足人類永無止境的欲望嗎?一定范圍內的欲望會促進人類的發展,然而,一旦欲望過度膨脹,就難以控制了。人類在過度欲望的刺激下,一般的飲食已經滿足不了需求,他們把欲望伸向了海洋,人們用“最先進”的捕撈工具,將巨網伸向海洋的各個角落。連鯊魚、鯨魚這些巨型生物都不能幸免于難。持有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在人類的眼里,動物只是人類娛樂、賺錢的工具,已經失去了作為生命的本質。事實上,人類的物質欲、金錢欲、享受欲正在不斷地擴展著。欲望的過度膨脹導致人類瘋狂地掠奪自然,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遭受了極大的破壞。生態學家托夫斯警告人類:“由于人類貪欲或疏忽,整個空間可以突然一夜之間從地球上消失。”在欲望的驅使下,人類無限度地向自然索取,近乎瘋狂地掠奪大自然,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是必然的。人類應該意識到,作為生態圈中的一分子,每個人都對生態系統負有責任。電影結束時,雅克·貝漢帶著孩子出現在水族館,他指著那些魚類說:“將來我們所能看到的生物只能存在于動物園的柵欄里還有水族館的水槽中,到那時該怎么辦?豐富的自然成了過去一個久遠的夢。”多么尖銳的問題,人們只有在夢里才能看到這些可愛的生物。人類要想不讓這一幕發生在不久的將來,就要努力過一種“簡單”的生活。物質的需求,工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應該被限制在生態系統可以承載的限度內。人類追求豐富的生活固然不錯,但這種豐富不應該只是物質方面的豐富,而更應該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和豐富。
三、對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期盼
盡管《海洋》向人們展現了人類殘忍的一面,但是它仍然包含著對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期盼。在影片最后導演設置了優美的人鯊共舞的畫面。與捕殺鯊魚的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與鯊魚翩翩起舞,這是一個多么和諧的畫面,它包含著對美好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期盼。人與動物都是生物圈這個共同體中的一部分,人對自然真摯的感情,就像保持自己的童貞;自然不僅是人的朋友,更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人熱愛自然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因此我們要努力建立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還應該意識到大自然中的每一個存在物都有自己的內在價值,它們都應該成為人類終極關懷的對象。在生物圈的共同體中,人類要親近自然,珍視大自然中的所有存在物。影片最后的旁白:所有的生命都應該在這里共存,這樣才有希望,物種的多樣性,對于我們的未來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現在醒悟還來得及,在幾百萬年間,大自然幾經磨難,堅定地相信吧,大自然的力量!影片在這里呼吁人類的欲望應該得到控制,人類應該覺醒,在生態平衡面前,人類沒有太多的特權,只有對自然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必須用符合生態倫理的行為去緩解人與自然岌岌可危的緊張關系。自然是崇高的,因為它擁有偉大的力量,人類也是崇高的,因為他是智慧的,情感的。這兩種崇高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將自然的崇高與人的崇高契合在一起,就要求人的崇高不應以征服自然為標準,而應該以人保護自然,并且將保護自然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海洋》這部紀錄片不僅用美麗的拍攝角度、新穎的拍攝手法向人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同時它又對人類肆意破壞海洋、破壞大自然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不難看出“保護環境,愛護海洋”是影片《海洋》的精髓。在當今生態危機日趨嚴重的形勢下,導演雅克·貝漢將影片的主題緊扣人類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觀影者中引起了極大的共鳴。人類應該摒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樹立強烈的生態意識,勇敢而無私地承擔起保護生態的責任,同時要意識到人類和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因此人類應該保護大自然,建立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和諧的自然生態,進而形成和諧的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
[參考文獻]
[1] 魯樞元.生態文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魯樞元.生態批評的空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月22日
這是狗狗期待能終年每日實現的愿望,愛狗人士豈能狠心拒絕呢?那些工作繁忙或是不愛運動的主人們,到了2月22號那天,也請走出家門,帶狗狗一起散個步吧,借此機會跟狗狗感情升個溫。
萊姆病防治犬月(美國)
■4月
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的需要通報衛生署的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多發生在5、6月的春夏季交換期間,透過硬蜱叮咬吸血后而感染,屬于美國首要病媒性疾病,對于人和狗狗都是屬于嚴重疾病,會造成神經病變,眼睛病變,更嚴重時還可能影響腦部、心臟。初期癥狀會因為類似感冒(發燒、食欲不振、昏睡)及皮膚病(出現游走性紅斑)而常被忽略。
國際狗餅干感恩節
■2月23日
這是專為狗狗設計的感恩節,對象是狗餅干。這一天狗主人應該做的事是:沒有任何企圖(不需要狗狗玩任何把戲),沒有任何限制(展現主人大方風范),乖乖的喂狗狗吃美味可口的狗餅干。
不要踩狗屎日(美國)
■4月25日
這這這……是什么節日啊,到底是叫狗狗不要踩在狗屎上,還是叫人不要踩在狗屎上?這個節日對人類可是一大諷刺呢,現在都在提倡遛狗要有清理狗便便的習慣,有這一個節日存在,表示沒有公德心的飼主還是大有人在的,為了創建更寬松的養犬空間,大家還是一起提高素質吧。
全國小狗日(美國)
■3月23日
這是2006年才有的美國狗節日,有寵物生活方式專家、動物行為學專家兼作家,同時也是“全國狗狗節”的創辦人Colleen Paige所發起的節日,目的是希望幫孤兒幼犬找到一個家,同時也希望人們能意識到養殖場是多么的恐怖,他們的使命就是朝向免費的幼犬商店邁進。希望這個日子能持續下去,每年都不被人們忘記。
國定預防犬咬傷周(美國)
■5月第三周
全國預防犬咬傷周,這是美國的節日,宣傳如何防止被狗咬。根據統計,兒童最容易被咬,再來是男人。其實還應加一種最容易被咬的人是“那些對狗不懷好意的人”,狗狗是很敏感的動
帶狗狗上班日、周(英國、美國)
■6月第四個星期五&9月16日
由“藍十字會”最先于1996年在英國發起,日期是9月16日,而美國第一次應是由“寵物照顧組織”在1999年6月25日(6月第四個星期五)這天開始的。
狗屋維修月(美國、加拿大)
■7月
7月到了,要檢查一下狗屋哦,看看狗屋是否需要修補,是否需要再為狗狗添置一些床上用品呢?
全國狗狗節(美國、加拿大)
■8月26日
由美國全國狗節基金會創辦人,同時也是全國小發起人Colleen Paige所倡導的節日。該組織的座右銘是“每天都能解救一萬只狗狗”,他們的宗旨有兩個:一是榮耀狗狗,二是救助無家可歸及受虐狗狗。讓人們能明白意識到及感謝狗狗在我們生命中的價值與重要性。
臺灣動物保護月&狗狗節
■9月
“九”與閩南話的“狗”同音,于是,9月為臺灣動物保護月。
■9月9日
1995年,臺北市政府更以“九九”的閩南語諧音,選定了每年的9月9日為“狗節”。到了1999年,動物保護法開始實行后,農委會宣布將9月9日定為“臺灣狗節”。
狗主人的責任感節(加拿大)
■9月26日
由“加拿大狗屋俱樂部”發起,并由該國的犬類雜志與民間動物團體所資助。當日狗主人都會走上街頭,表達負責任的狗主人會給社區帶來的益處。
聾犬宣傳周(美國、加拿大)
■9月第四周
由“聾犬教育行動基金會”所發起的充滿愛與關懷的節日,它的目的是呼喚人們重視聾犬的教育。
領養狗狗月(美國)
■10月
由“美國人道促進會”發起的節日,目的就是要倡導:拯救一只收容所的狗狗,就能在富于冒險的生命旅途中,得到一個忠心的助手。
領養流浪狗狗月(美國)
■10月
與“領養狗狗月”具有相同意義,但是由不同的組織“美國保護動物協會”所發起,建議那些欲尋找“人類最好的朋友”的人們,可以到全國的收容所瞧瞧那些
難以數計的流浪動物。
one one one愛狗日(日本)
■11月1日
因為英文為“one one one”音似狗叫聲的“汪汪汪”,所以被日本定為“愛狗日”。日本人出了名的愛狗,像專門為寵物設立的保險公司,專門給狗狗泡的溫泉,在日本人眼中狗狗和人是一樣平等的,如此愛狗怎能不為狗狗過一個專屬節日。
屬于狗狗的特殊紀念日
也許每一天都會有一位偉人誕生或是離開這個世界,也許每一天都會是一個歷史事件幾十周年,也許每一天都會有些需要被記錄下來的事件和人物。我們,也想為狗狗記錄下關于它們的一切,不管是光榮的日子還是承受災難的日子,希望人們知道它們曾經來過這里。
國際搜救犬(救難犬)日
■4月25日
2008年在奧地利成立的節日,狗狗約有人類7歲的智商,不只是人類的好朋友,在許多的天災人禍中,它更是人類得力的助手,搜索救出那些受困的人。
不是所有的狗狗都能勝任搜救的艱辛任務,它們必須要受訓,更要領有證書,如IRO B最高級國際認證及IRO A級認證等,“IRO”就是“國際搜救犬組織”的簡稱。更可貴的是,救難狗狗不支薪(充其量享用美食一頓),不能請假,隨時stand by,對人類真是極度的任勞任怨,無怨無悔。
國際導盲犬日
■4月最后一個星期三
1929年美國第一所導盲犬訓練中心在田納西州的Nashville設立。目前,全世界約有三十個國家成立導盲犬訓練中心。在我國臺灣省也成立了導盲犬訓練中心。
許多人都知道導盲犬,卻不知道每個四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三是國際導盲犬日,由于導盲犬的引導與伴隨,使盲人朋友能安全地自由行是件非常可貴的事,所以這個應該是一個屬于深層感恩的節日,同時養犬人也是借著這一天,呼吁導盲犬也能有進入公共場所的權力。
國際狗狗日
■4月最后一個星期日
創辦人是Jan Fennell,亦稱為“狗的聆聽者”,因為她用尊重與了解的方式在訓練狗狗,并且她不只是提倡從收容所認養狗狗,自身更在收容所中照顧那些可憐的流浪狗。1995年是第一屆,之后,每年世界各地都會有慶祝活動。
世界狂犬病日
■9月28日
“狂犬病”是可怕的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狂犬病”已經存在4000多年了,曾出現在1 00多個國家,患病的致死率極高,發病就等于幾乎100%死亡。
2007年在國際狂犬病控制聯盟的提議下,結合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動物組織及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團體,共同發起“世界狂犬病日”,希望喚起世人的重視,協力將“狂犬病”成為歷史名詞。
在這個有意義的日子里,呼吁
人們能用靜默55秒的方式來悼念那些死于狂犬病的人們,為什么是55秒呢?因為據統計,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數約55000人,(平均每10分鐘有1人死亡),所以,以1秒代表1000人,就需要55秒。
2007首屆活動即獲得極大的回應,至少有74個國家,近40萬人響應。2009年,有105個國家參與“世界狂犬病日”的活動。
我們缺少一個SPCA組織
很多國家都設有SPCA組織(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最初也是由民間保護動物人士發起設立的,該組織的設立宗旨就是預防和制止虐待動物。中國目前只有香港有SPCA組織,內地還沒有這個組織。
SPCA組織可以請到警察先生
SPCA雖然是民間的非營利性動物保護組織,但他們成立和運作是有法律根據的,通常是依據《預防虐待動物法令》(各國有關保護動物的法令名稱不同);SPCA組織不但照顧城市流浪動物。還根據政府的授權承擔動物保護的執法職能,當有虐待動物的案件發生,他們可以依法進行調查。
當虐待動物的行為嚴重到犯罪的程度。當地警察就會介入,SPCA會配合警察進行調查,如果需要司法程序解決,SPCA會承擔公訴人的角色。SPCA在動物保護立法和修改法令的活動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SPCA的機構通有:國家級、省(州)級行政機構,地方機構,包括:行政辦公室,執法部門,動物醫院。動物收容所。
法律里的小動物是什么樣子?
有人曾經說過,看一個國家如何對待動物,就能看出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很多國家都制定了一套適合自己國情的小動物保護法。有法可依,對小動物們來說絕對是一件安身立命的大事。
在英國,1800年,英國第一個確保動物免受虐待的法律《牛餌法案》獲得通過。1842年,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動物權保護組織在英國倫敦宣告成立。
在德國,議會于2002年通過了憲法第二十條的修正案,它使德國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將維護動物權利作為主要社會目標的國家。
在美國,2005年6月24日,夏威夷州的議會大廈里,州長林格爾簽署了一下寵物可以繼承主人財產的法令。美國已有20個州有寵物可以繼承遺產的規定。根據有關規定,每個星期五都是夏威夷人被允許“帶著寵物去上班的日子”。
在意大利。2004年7月8日,通過了一項法案。規定隨意遺棄寵物者將受到嚴厲處罰:遺棄者最多將被判處1年監禁和1萬歐元的罰金。該法案同時涉及對虐待動物、組織斗狗以及販賣獸皮者的懲戒。
關鍵詞 初中生物 環境意識 培養的初探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當今我國的經濟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由于我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足,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價值,對自然資源的肆意開發,才導致了環境污染的不斷增加,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環境保護已迫在眉睫,因此環境宣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明確地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新課標教材以“人與生物圈”為基準,構建了新的知識體系。圍繞這一內容,教材中許多地方都涉及了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問題,為教師開展環境教育提供了依據和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交叉點,努力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從小培養孩子的環境意識,利用生物課向學生滲透環境知識,進行環保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提高中學生的環保意識,是生物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1利用課堂教學,進行環境教育
學校教育是以課堂教育為主要的教育,要在學校中進行環境教育,就應該立足課堂,依靠教課書,利用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適時、適量、適度地滲透環保知識。
(1)把握好滲透課。生物課涉及環境內容很多,可是有的課涉及的環境內容不突出。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課程內容與環境教育內容的結合點,及時挖掘。例如:結合植物學部分的教學,介紹植物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時,教師教育學生要綠化環境,自覺愛護一草一木;結合動物學部分教學,介紹青蛙、鳥類對人類的益處時,要提倡保護動物,不要亂捕濫殺;結合“人體生理衛生”部分的教學,介紹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每一個人自身的健康。
(2)上好典型課。這類課涉及的環境內容比較多。初中生物中的“生物與環境”一章,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章節,是進行環境教育的極好素材,教師在這一章的教學中要注意:第一,要注重教學方法。環境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為習慣。所以教學方法應由傳統的灌輸式講授知識,轉為啟發的探究式教學。可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課前組織學生搜集資料,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放映學生收集的滇池污染、沙塵暴等等資料片,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樹立起環保的觀點。第二,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如果只從理論上講,學生容易產生煩瑣枯燥的感覺,所以,教師應從大家身邊事例出發,適時進行環境教育。例如,我們北方經常遭受的沙塵暴的襲擊,黃沙中日,舉步維艱的天氣,就是植被遭到破壞最好例證。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第三,要樹立危及意識。在講“人口與環境”時,對比我國和世界人口劇增,各種資源面臨危及,糧食嚴重短缺,數億人口面臨饑餓等現狀。在學習我國的野生動物資源時,例舉全世界每年滅絕的野生動物生物達4萬余種;現存的我們熟悉的大熊貓不過1000頭左右,亞洲象不足50頭,野生華南虎不足30只等等。地球沙化嚴重,綠地在消失,很多動植物資源面臨滅絕的邊緣,通過這些知識的了解,讓學生有了危機意識,就會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
2豐富課外活動,強化環境意識
我們開展的課外教育活動主題是:“愛護環境爭做環衛小衛士”。建議學校采用適合學生特點,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層次的環境教育,可促進學生樹立牢固的環境意識,培養良好的環保行為。
首先,搞好宣傳活動。每學年都要就環境教育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無煙日”、“人口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都是我們傳統的環境教育日。配合有關主題,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這樣使更多學生對環境保護有了新的認識,自覺保護環境。
其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比較普遍的做法是組織學生課余調查附近的工廠、小河、垃圾處理廠、居民小區等,考察河水污濁的程度、遍地的垃圾、工廠排除的廢氣、居民小區等,考察河水污濁的程度、遍地的垃圾、工廠排出的廢氣、公路上的灰塵,使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組織學生到附近的風景名勝,參觀植物園、動物園。在享受美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增強學生的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自覺行動起來,保護環境。
再次,成立環保活動小組。成立環保活動小組,積極參加校園綠化建設、學習飼養小動物、進行生物小實驗,參加社區環境建設等等。學生們都有濃厚的興趣,這樣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動手能力。
關鍵詞:宗喀巴;藏傳佛教;生態倫理;價值
中圖分類號: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176(2013)02-0053-05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然而受狹隘利己主義思想的驅使,人類無視客觀規律對資源環境的過度開發和掠奪,使自身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眾多問題,導致地球生命系統面臨著失衡的危險,從而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生態環境危機已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它關乎人類社會的整體命運,關乎每個人的生活和生命價值,關系到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藏傳佛教所蘊含的豐富倫理思想,在調整思想觀念和對治生態環境危機方面具有其獨特作用。
一、藏傳佛教生態倫理思想的獨特性
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藏傳佛教包含許多寶貴的生態倫理思想,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及人與環境的關系有著獨特思考和解答。面對人類社會空前的生態危機,人們對強調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藏傳佛教倫理思想和價值觀倍加關注,希望從中獲得解決生態危機的重要啟示。藏傳佛教生態倫理思想獨具特色,具有較為雄厚的理論支撐,它牢牢根植于藏族人民的思維觀念中,并轉變為歷代藏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實際行動,成為藏族傳統的社會生態倫理主流,即便在當代社會生態倫理多元化的背景下,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藏傳佛教生態倫理的獨特性,集中體現在與其他宗教倫理的比較優勢中。
眾所周知,的原始信仰是苯教。苯教認為萬事萬物都有神靈,神能夠佑護人的生命,而鬼或精靈會把人的魂魄帶走,還會危害其家人。人死后魂魄與肉體分離,但其魂魄不會消滅,而亡者的靈魂在“陰間”仍需受用人間的物品,在亡靈去“陰間”的路上還會遭遇鬼怪精靈的傷害。因此,苯教以萬物有靈為基礎,崇尚對鬼神的祭祀。為了能使神靈佑護人的壽命,也為了使亡靈能順利到達陰間并在那里享受幸福,在世之人必須舉行祭祀,祭禮中以動物作為祭品,以便供奉神靈和驅除鬼怪。據《空行智慧勝海傳》等記載,苯教在舉行隆重的祭祀或有人得病時,都要宰殺大量的鹿、綿羊、牦牛、山羊等,將其活活肢解后用其血肉作為供奉。佛教傳人青藏高原后,逐步消除鬼怪精靈等迷信成分,對各種殺生祭祀傳統加以改造,最終使殺生祭祀的習俗基本廢除。藏傳佛教不殺生倫理的傳播與實踐,對高原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進而成為藏族宗教傳統文化的普遍倫理,也體現出其相對于藏族固有宗教的優越性。
藏傳佛教的獨特性在于其強烈的生命情懷,它以至善的慈悲之心關注每個生命,對一切有情眾生都倍加呵護,這在長期的宗教文化發展中已內化為藏民的自律和習慣。宗喀巴作為歷史上改革和振興藏傳佛教的重要人物,在佛教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佛教思想中同樣蘊含了關于動物倫理和環境倫理的卓越智慧,構成其獨特的生態倫理觀,為藏傳佛教的生態倫理思想提供了深厚的理論支撐。
二、宗喀巴的動物倫理思想
宗喀巴的佛教生態倫理觀,是建立在“緣起性空”和“因果報應”理論基礎上的。一方面,宗喀巴認為萬事萬物都處于相互作用和互為條件的關系之中,離開因緣,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發展,如他所說:“一切事物皆待因緣和合而生,若離因緣,則無所有。”另一方面,宗喀巴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不可更易的定律,他說:“每一種造的惡業,因為依業的對象有所不同,按三毒的強弱性質,各自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殺生等十惡業,各遭受地獄的果報;中品十惡業,各自遭受餓鬼的果報;下品十惡業,各自投生到畜生道中感受果報。”正是在假緣而生、離緣即滅和因果報應的基礎上,宗喀巴指出,作為自然生命體之一的人類必須尊重其他生命和自然萬物的固有價值。
宗喀巴動物倫理思想的核心是慈悲精神和生命平等觀,以此來對待一切生命之物。宗喀巴大力倡導愛護動物的行為和精神,他說:“皈依法寶后,就要斷除傷害眾生的心念。我們對其他的人或者是對畜生決不能鞭打、捆綁、囚禁、穿鼻孔、腳踢、追趕、強迫使其馱沉重的馱子等。”殺害動物更是屬于不凈之業,如若殺害牲畜就是犯了重罪。為此,宗喀巴特別斥責了違禁殺害牲畜的種種奇談謬論,指出:“做殺害牲畜祭祀以為是在求正法,所以持此邪見殺害眾生;又婆羅門等眾外道為了滿足食肉的愿望,借口說出一切畜生是由世主賜給人、天所受用的食物,所以殺害牲畜就沒有罪過,說出種種邪知邪見的言詞,爾后又說這些都是為了正法故而殺生等等,以上這些所作所為皆屬重業。”這里明確指出動物并非什么神靈恩賜的食物,人類沒有主宰或隨意殺害動物的權力,否則就是犯下重罪。宗喀巴這種積極的不殺生和護生的倫理觀與佛教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如《梵網經》中說:“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因此,藏傳佛教堅決反對殺生,把尊重和珍惜生命作為其一切行為的根本,認為殺生必然導致墮入惡道。而且有些藏傳佛教寺院每年正月的祈愿大法會期間,都會專門舉行放生的法事活動。
宗喀巴根據佛教的依業受生理論,認為一切眾生在過去生中互為親屬,只是因為業力果報的不同才有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因此,人從六道輪回的角度,應當想象所有眾生都曾是自己的母親,從而生起親愛心和感恩心,并能夠為如母有情承擔痛苦,他說:“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來授與,又苦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于自心,實愿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于此道理應專思維。”宗喀巴以三世因果的大生命觀深刻揭示了人與動物之間在生命輪回中的密切關系,要求人類以慈愛之心去關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一切生命。當人有這樣的觀念時,才會生起不假造作之慈悲,從而激發其救度有情眾生之勇氣。
宗喀巴認為作為六道眾生之一的動物處境是艱難的,命運是悲慘的。為此,他主張修佛最低追求的下士道就是要杜絕來世轉生于三惡趣。正是憐憫動物的艱難處境,藏傳佛教在傳統祈愿中不僅為個人祈愿,也為六道眾生祈愿,如宗喀巴在其《皈依發心儀》中有云:“愿諸有情具足安樂及安樂因!愿諸有情永不離失無苦之樂!愿諸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舍!愿諸有情永離苦惱及苦惱因!”為諸有情祈禱發愿,自然也就包括一切動物。藏傳佛教這種無差別地關懷一切眾生的平等慈悲思想,在藏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社會教化作用。此外,宗喀巴還根據佛教義理,制定了保護動物的相關戒律和行為規范,從而使不殺生的觀念和行為達到內在和外在的統一。藏傳佛教不殺生倫理的傳播與實踐,對高原野生動物所起的保護作用意義重大而深遠。
三、宗喀巴的環境倫理思想
宗喀巴的環境倫理同樣以“緣起”和“業報輪回”為理論基礎。一方面,他說:“從來沒有一樣事物,不是因緣存在之物。”世間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現象世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聯系和依存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如此。因此,不管是人類還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依賴于合適的生態條件,否則就會危及其生存質量和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宗喀巴用“業報輪回”來解決環境倫理的依據問題,指出如果不尊重自然界的有情和無情眾生,來世我們就可能成為這些眾生之一,也就破壞了來世自身的生存環境。因此,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其實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而對自然的破壞,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摧殘。
宗喀巴環境倫理思想的核心是生命平等和宇宙整體觀,他認為人生和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小至微塵,大至宇宙,一切事物都互為條件、相互依存。主張對于有情眾生之外的山川、草木、大地等無情萬物,要尊重其自然價值,從而形成了基于緣起性空理論而凸顯人與環境和諧圓融的獨特的環境倫理觀。宗喀巴這種環境倫理觀契合佛教人與自然萬物相互融合的思想,如禪宗《古尊宿語錄》云:“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種主張生存環境和生命主體相統一的“依正不二”準則,強調了自然萬物在統一的宇宙生態系統中的獨特地位與價值,要求人類懷著平等心態和慈悲心愿去尊重和愛護自然萬物。
正是在宗喀巴環境倫理觀的影響下,藏傳佛教教導人們知足少欲、勤儉節省和有效利用資源。藏族民眾不僅對一切動物持平等、愛惜之心,對自然界的植物及湖泊山川也加以細心保護,對草木也懷著特殊的情感,愛護一草一木,形成了保護水資源、草原和森林的觀念和行為,重視和追求一個適宜眾生生存的優美環境。藏傳佛教幫助人們建立了人與自然、環境互相依存的觀念,認識到人與生物和合互生的關系,使人們對大自然懷有感恩之心,反對無度的占有和浪費。例如,藏族民眾認為水是生命之源,給人類帶來恩惠,具有無量功德,所以不允許人們在泉水中洗頭、洗腳和洗衣服,從而保持了泉水的純潔性。藏族民眾注重保護森林,在藏族傳統中,佛教寺院曾長期進行封山活動,不準人們對森林亂砍亂伐。藏傳佛教的平等慈悲和生態倫理觀,蘊含著科學發展理念,切實保持了生態環境的平衡,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尊重自然、善待和維護自然的生態觀具有重要價值和啟導意義。
四、宗喀巴生態倫理思想的現代啟示與價值
由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氣候變暖、酸雨污染、臭氧層空洞、淡水供給不足、森林資源減少等諸多問題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如何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已經成為世界性議題而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藏傳佛教的生態倫理思想攝含的生態文明智慧向世人昭示其現代價值,給予我們諸多啟示。
高原的自然環境極為嚴酷,生物要生存均不易,近千年來如果被隨意殺戮的話,好多高原特有的野生動物可能早已滅絕。藏傳佛教的不殺生倫理,是藏文化的優良傳統,對保護高原野生動物具有特殊意義。至今在高原獵殺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的都是外地人,由此可知,為尊重野生動物的生存權利,保證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能夠繁衍,我們要提倡佛教倫理的慈愛之心,講求慈悲利他,增強人們對萬物的慈悲之心,促使人們采取切實行動保護資源。藏傳佛教主張眾生平等,所有的生命都是同樣寶貴的,這一思想得到了現代生態學的肯定。現代生態學家認為,每種生命形式都有在生態系統中發揮其正常功能的權利,因為這種自然權利是生物所固有的,它按照生態規律存在并應當受到尊重。因此,藏傳佛教的所有生命平等的思想對于克服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影響是極其有利的,這種尊重生命、尊重異類的思想在根本上承認了他類生命的生存權利,從而有利于保護一切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藏傳佛教身體力行的慈悲觀,同樣得到了當代環境倫理學家的高度重視和贊賞,英國著名動物解放論者辛格在其《動物解放》一書中指出:“使人類的關懷及于動物,這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并不陌生。畢竟,影響了中國許多世紀的佛教傳統的一個中心理念是眾生平等,甚至要求信徒不殺生,這與西方把人與動物截然分開,強調只有人才是上帝的刻意創作,因而天賦統治其他動物之權的觀點大異其趣。”因此,辛格認為,眾生平等和不殺生的觀念是一種高尚的倫理,這種生態倫理觀有助于拯救人類居住的地球。
關鍵詞:生態倫理思想 “天人合一” 道德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9(a)-0247-02
當今社會,科技與經濟地飛速發展,使得人類社會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但是正如我們都看到的,這些改變在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卻也帶來了不小的環境影響。在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是首次出現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這個理念,這個理念的提出為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隨后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又明確提出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綠色發展”被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并獨立成篇;而在2012年黨的十報告中,則是首次單獨成篇來詳細地論述生態文明,并且首次制定了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就是建設“美麗中國”,這充分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
眾所周知,說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倫理基礎,其實就是人們生態倫理理念的生成。當生態倫理理念開始逐步滲透到人們的觀念、思想等方方面面,使人類的行為能夠自覺地來以生態倫理的基本要求為準繩時,這才能夠真正有效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1 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研究
1.1 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的核心
說到生態倫理觀,不難理解,正如我們每個人所認識的,生態倫理觀就是指人類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與自然界關系的認識。生態倫理觀的確立,不僅規范了人類的思想同行為,同時也極大地影響著人類所生存的生態環境。
中國古代的生態倫理學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如我們知道的,中國古代哲學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是由天地而生成的,世間萬物所處于同一環境中,體現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系。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自然界是有道德屬性存在的,人們可以從自然界中悟出有關于社會道德的種種觀念,并且將此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之后再返回到自然界,用以處理人與萬物關系,從而達到人與世間萬物的和諧發展,達到所謂真正的“天人合一”。
1.2 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的主要觀點
1.2.1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
儒家學說作為對我國倫理思想影響最為深遠且長遠的學派,無時無刻不貫穿著“天人合一”的精神。孔子大力倡導的“仁者愛人”的倫理原則、以及他所作的《易傳》等,其實都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來作為基礎,是以天地人三才之理作為自然界的運行法則,希望能夠構建出一個有條理的世界體系。孟子則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這一偉大思想,明確地提出了把“愛人”擴展到“愛物”,提出了“仁民”、“愛物”等等的倫理原則;再發展到宋代的張載,則是從“天人合一”思想出發,認為人與世間萬物都是由天地之氣而生的,天地是人與萬物的父母。既然如此,那么我們就應當視老百姓為自己的同胞兄弟,視世間自然萬物為自己的同伴朋友,真正做到愛一切人、一切物。
顯然,在儒家眾多學者看來,人類應該試圖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像許多人所理解的妄圖征服自然。由此可見,儒家的文化對于現代生態倫理的影響是最大的,研究的學者也是最多的。
1.2.2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思想
道教的思想中同樣也充滿了生態倫理思想。道教是在“天人合一”生態整體觀的指導下,所構建起的“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態觀。道家其核心的理念是“道”,它所追求的是宇宙中道―天―地―人的和諧與統一。在老子看來,人其實不過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既然是一部分,就應當遵循天的運行法則,即自然而然,不應當包含任何人為的痕跡或者因素。
在生態實踐活動中,道家不僅單純地制定了一系列戒律,以此來保護動物、土地、森林植被以及水資源,而且道教中人始終堅持凡事要從自己做起,并且非常重視其宮觀內外環境的建設和維護。
1.2.3佛家“眾生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
佛教的根本核心就是“緣起論”,認為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分散而滅,整個世界都是息息相關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這為佛教生態倫理觀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哲學基礎。
佛教從根本上承認除了人類之外,世間萬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權利和價值,應當做到自然而然的保護生態環境,并且把佛教的基本精神歸結為尊重世間萬物的生命。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將其追求的終極理想所在地稱為極樂世界,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中,萬事萬物的生存與發展則顯得井然有序,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形成了一致。
2 生態觀對我國生態建設的啟示
2.1 生態自然觀的內容
馬克思認為,自然首先應當是自在自然,而在隨后逐步添加了人類的活動之后,才逐漸分化成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兩個部分。自在自然,顧名思義就是在人類產生前以及人類的歷史性活動發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的自然。而這里所說的人化自然,就是指與人類已有的認識以及具體的生活實踐中的改造活動緊密聯系的自然,也就是作為人類認識以及實踐活動對象的自然。
的生態自然觀,在其內容上就是向我們闡述了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人類與大自然是相互對立的。人類為了要使自身不斷進行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去對自然進行改造,從而創造出一個經過人類精心改造過的、加入了人的因素的人化自然。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講的人類實踐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它是不可避免的伴隨著大量對自然的破壞。大自然則會反作用于人,希望能夠恢復到當初原生態的最佳狀態。因此,人類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就要嚴格地做到遵守自然規律,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否則就會遭致自然的報復。另一方面,人與自然又是相互統一的。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依靠自然,而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前提條件的,要想達到自然內部的循環與平衡,必須不停依賴于人對自然積極、主動的適應。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擺在第一位,這就體現出了哲學中所講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這一徹底的唯物主義觀點。由于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所以人們可以認識自然規律,之后去適應自然規律,甚至利用自然規律,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我們唯獨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因此,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就應當做到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規律。一旦人們濫用其主觀性,違背客觀規律,那就必然會遭到歷史的懲罰。
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靠自然而生活這是必須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經過長期進化的產物,這并不意味著人類被自然界孕育出來以后就可以完全脫離自然界。要明白世間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要依靠自然界,而沒有污染的自然界,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最后,自然對人具有制約性,人類則應當積極地適應自然。一方面,人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樣,任何活動都要受到自然界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保持生態的基本平衡是人類所必須遵循的原則。人作為高等動物,具有其自然屬性,由于人類和動物都生活在自然這個大環境中,就注定人和動物一樣都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約。
2.2 馬克思生態自然觀中所主張的生態倫理思想
(1)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自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類不可能消除其帶來的影響。恩格斯不斷地對人類作出了警示:違背自然規律,人類必然要遭到自然界的無情“報復”。由此可見,人類必須“真正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努力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
(2)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要合理的控制自然,否則就會遭受自然的懲罰。其實不難看出,馬克思、恩格斯所謂的“控制自然”,表達的是要人類去積極、主動的適應自然,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使自然滿足所有人的正常需要。然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其實正是源于人類沒有真正實現“控制自然”所導致的。如今社會飛速發展,要想從根本上遏制生態惡化、解決環境問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那么合理調整和控制人的實踐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2.3 對我國生態倫理思想研究的啟示
(1)人類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同生共存的。人類只是自然界這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中的一部分,所有生物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利,我們不應該只看重人類的權利而忽略了其他生物的種種權利。要時刻謹記,世間萬物是相互依存、同生共存的,人類必須將道德擴展到整個自然界,要確立與萬物同生共存的生命觀,要有意識地維護自然界所有生物的多樣性。
(2)遵循自然規律,努力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不能妄圖主宰自然、為所欲為、任意對自然進行“改造”和“征服”,應當遵循自然規律,主動與自然保持和諧關系。如果一味地認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那就必然會對人類生存的基礎環境進行有意無意的破壞,會危及人類的生存。
(3)增強責任感,努力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途徑。自然界也有生存權和發展權,只是由于人類是在主觀能動地對自然進行改造,因此,相對于人而言它是被動的。其實,有時候靜下心來想想,人類尊重自然界其實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關心自然界的生存和發展也是在關心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就如同我們哲學中所講,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會對你笑,你對它哭,那么它也只是對你哭。這個道理不難懂得,只是落實到實踐的時候,很多人卻往往做不到,只是一味的要求自然對我們好,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是只有我們對自然無止的奉獻,自然才會對我們無止的饋贈。
因此,人類必須重新樹立生態倫理觀念和全新的現代文明觀念,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審視并調整,把理想信念教育與生態道德教育還有法制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把保護生態環境看作是有利于自身和全人類身心健康的道德行為,并且把此當成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憑借自己所有的責任感和具體的實際行動,努力尋求一條人類與大自然互利共生、協調發展的正確途徑,使人們能夠生活在和諧、穩定、優美的自然環境之中。
3 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中存在的問題
3.1 自然規律過度倫理化
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天道則常常要服從于人倫之理,這一點雖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過度的將其強加于自然界的發展當中,則會適得其反。一方面,人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類想要進步,就必須遵循自然界的普遍發展規律。另一方面,人類社會有著自己的特殊規律,道德則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現象,我們不應該將其強加于自然界。
3.2 過度重視宗法道德
宗教學說雖然對現代生態倫理的理解有著非常大的借鑒意義,但是我們究其本身來說,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畢竟不能依靠宗教。我們應當辯證的去認識宗教生態觀念,既要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又要認識到其中的局限性。因此,我們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借鑒宗教其體系中的生態倫理思想,正確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3.3 重主體,輕客體
在中國傳統文化所構架的天、地、人的思維體系中,人的主體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但是偏偏忽略了自然的地位,強調自然只是人類發展的工具,人類總是妄想可以征服自然。從這一點上看,盡管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與西方的“主客二分”有很大的分別,但是其在忽視自然這一點上,二者完全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4 我國當代生態倫理學發展的要求
雖然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是紛繁復雜的,但是顯而易見的認識上的不夠重視才是最為重要的方面。例如:當今社會發展中,人們只是片面地追求大幅度的經濟增長、某些錯誤的政績觀、消費觀不協調、淡薄的生態意識等等。所以,我們要想完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首先要在思想上樹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
特別是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樹立中國化的生態思想體系,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怎樣努力拋棄那種唯經濟增長至上的傳統發展觀,適時地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培養人民建立自覺地生態保護意識,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觀,這才是當務之急。
要時刻謹記,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之所以顯得如此重要,就是因為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是很難再恢復的。如今,生態思想日益顯示出其對人類生態實踐的巨大價值。因此,就生態倫理這個問題而言,應當試圖打破民族文化傳統之間的隔閡,在人文與自然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同時也應當積極吸納不同民族的精華,在綜合創新的基礎上就其生態文明的建設來對我們的生態發展提供有利的價值指導。
參考文獻
[1] 劉艷.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D].太谷:山西農業大學,2013.
[2] 嚴欣.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3] 徐少錦.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的特點[J].哲學動態,1996(7):41-44.
[4] 吳秀紅.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初探[J].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21-23.
[5] 袁慧玲.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4.
[6] 蔣鳳嬌.道家生態倫理的當代價值探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7] 王順玲.生態倫理及生態倫理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3.
[8] 徐磊.莊子生態倫理思想與當代價值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
[9] 譚曉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2.
[10] 鄔天啟.生態倫理學的觀念、問題與出路[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11] 張杰.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生態倫理思想研究[D].太谷:山西農業大學,2013.
重返狼群觀后感
現在開始說《重返狼群》這部電影。
先說我的感受,再說芊芊看的過程中的插曲(是的,閨女一起看了這部電影)。
以通常的觀點看,這部片子也太不正式了,普通話不標準,很多畫面的銜接甚至可以看得出很生硬的剪輯;沒有商業大片的那種精致美感;而且沒有劇情(雖然它是一部紀錄片哈,但是你看過《我們生長在中國》,就可以發現其實還是可以有些劇情編入的);總之,猛一看,就覺得這不就是現在很多家里拍的日常視頻給拼接起來嗎?
但是影片進行幾十分鐘后,我突然不這么認為了,雖然鏡頭看上去非常普通,很日常,但是。后來一琢磨,影片拍攝的時間是20xx年,而現在已經20xx年了,有很多的細節真的是靠時間磨出來的。總體來說,突然讓我感覺到這影片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內容就好比“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恰到好處。
這頭狼的名字,叫做格林。是孤兒,父親是狼王,被人類用炮震暈了之后捕捉成功,然后咬斷自己被銬了鏈子的腳逃脫,但最終失血過多死了,母狼吞毒餌殉情。其他小狼崽也都餓死了,只剩下它一只。
其實人和狼相處,只有不到十個月的時間,在若爾蓋大草原的時間不超過七個月,但為什么感情可以這么深?其實都是從人自己的角度來說的。因為人覺得狼是畜生,沒有那么多、那么深的感情,所以不可能有更多的交流,結果相處下來,狼不僅可以與人進行感情上的交流,并且比人更直接、更真,就是這種“真”,才完全捕獲了人類的感情,讓人覺得來之不易,益發珍惜。很喜歡片子里的一句話,“如果這一天終是要來(狼格林離開他們、回歸狼群),我希望時間過得慢一點。”
從這個影片里,雖然完全沒有提到,但是看完整部影片,你可以發現,兩個主角有著非常深厚的動物學知識;從狼的糞便是名片交換、深冬時節是一條成年孤狼加入狼群的最好時機……等不經意間提到的話,都透露出兩人的博學。
第一次這么真切地聽狼嗥看狼嗥,發現狼找到食物也會挖個坑先藏起來,觀看群狼的圍捕……這比任何紀錄片的介紹都更直指人心,更讓人了解狼的習性,讓觀眾自己看、自己聽,自己觀察,然后自己想到;這個片子里有太多的細節,有太多有力量的畫片,草原日落、人狼共舞,男主時不時的幽默話語……都無不透露著一種“取舍的智慧”。
第一次深刻認識到,人有好人,人一樣有壞人,壞人你根本說不清道理,壞人可以壞到骨子里,拿打狗棒分分鐘就殘殺一個生命。再一遍遍說狼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里是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多么的無力。所以當你看到張620只狼頭皮做成的袍子,再想想每一只狼在野地是如何艱難生存的時候,要淚奔也就很自然了。
格林不愧是狼王的兒子,非常聰明,有它獨特的地方。
小時候會開電視選頻道,從電視學習抓魚;
在草原跟狗混在一起的時候,居然學會狗叫,以至于要加入狼群太緊張了,打招呼先叫出聲的居然是“汪汪”;
愿意和它的人類媽媽一起唱《傳奇》,真的有看到它在樂;“
媽媽”生病的時候,急得不知道怎么好,只能把它最珍貴的藏在土里的食物扔進來;
大雪封路,人類的糧食告急,先“借用”了格林的私家珍藏,格林一下就發覺了,人以為格林下次再藏食物肯定得換地方了,但是下次,冬天食物那么緊缺,格林還是“藏”在了老地方,并往房子這邊看了一眼,告訴他們,還在這里好找;
“媽媽”腳崴了走不了路,用嘴叼著牧民的馬的韁繩,花了四十分鐘的時間去牽馬回來讓“媽媽”坐,即使這是一個有意為之的鏡頭(因為男主可以打電話,可以找牧民來幫忙,都比這個快速有效),但這還是一個雋永的畫面,會長久地留存在觀眾的腦海里。
其實在草原上要救助的狼、更可憐的狼多的是;想想那620頭不能冥目的狼吧,只是格林讓男主、女主遇見了;這部片子也沒有更深的意義,就是為了紀念已經加入狼群、也隨時可以被壞人抓捕的格林,“雖然活著很重要,但是自由更重要”,是狼就得用狼的方式活一場。
自然界為生存的殺戮是自然的規則,“不是我想殺你,而是我要活”,但是人類的那種無明的沖天欲望真是罪惡滔天,但是個人是無力去改變的,只有做好你自己,控制好你的欲望,并像動物那樣真實地活著。
最后說芊芊觀影的情況。
嚎啕大哭三四次,流淚數次,我最后都驚著了,不明白為什么要哭,一個很小的分別,她都能涕淚四流。
出了影院問她,覺得電影好看嗎?她說,“不好看,太讓人感動了”。
重返狼群觀后感
今天下午有幸看到了一場點映的電影《重返狼群》,看完之后感慨萬千,說實話,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令我在電影院泣不成聲的一部影片,我驚嘆于小狼的聰穎,感動于它的忠誠,震撼于它與狼媽深厚的情誼。
這個電影是真實的一個紀錄片,作者李微漪是個生長在川西的女畫家,在若爾蓋草原寫生時偶然救活了一只剛剛出生僅五天的小狼,從此開始了與狼共舞的生涯。她把小狼帶回都市喂養,并為他起名“格林”。這個時候的小狼如同剛出生的小狗一般可愛,親昵的依偎在狼媽懷里,把這個女人當成了唯一的依靠。
起初,我總覺得這匹狼與狗很是相似,沒什么區別,不過慢慢的我發現區別真的很大。首先狼崽成長十分迅速,其次聰明無比。當小格林一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自己打開電視,愜意的趴在沙發上看電視了,而且它只喜歡看有關狼的紀錄片,其他的臺都不喜歡。當看到電視里的一頭狼去世的時候,它也跟著哀鳴起來,差點驚動整棟樓的居民。嚇得美女狼媽以后看電視時,居然說“別讓格林看那些悲情片,省的它晚上又鬼哭狼嚎的”。還通過看電視學會了抓魚,嘿嘿,真是沒話說,小格林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揮的淋漓盡致,如此聰明好學并應用于實踐,真的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好學生。
兩個月大的時候,有一天突然走丟,把狼媽著急的四處尋找,最后終于通過各種途徑尋回了格林,然而它傷痕累累,差點被汽車碾死。隨著時間的流逝,小狼崽越發的變大,狼性也逐漸顯現出來,吃肉的時候那種氣勢真的很兇猛,誰也別想搶它的食物。狼媽家里還有一條狐貍犬,格林卻總是與這個小伙伴相處不好。 格林狂野和嗥叫的狼性開始顯現,同時也陷入自我確定的茫然和沒有同伴的孤獨,對人類的不設防更讓他的都市生活危險叢生。李微漪決定帶他回到草原,讓他重返狼群。其實我特佩服這位女畫家,在偌大的若爾蓋草原,環境惡劣,缺衣少食,氧氣不足,她竟然能夠在這種地方待了長達半年時間。
初到若爾蓋草原,狼媽在幫助牧羊人趕羊群進圈的時候總是很困難,于是小格林就出來幫忙趕羊進圈,放牧人連夸格林聰明懂事。狼媽還手把手教小狼抓兔子,抓各種小動物,由易到難,處處保護著小格林。小格林也一天天長大,可是終究是從小由人撫養長大,對人特別親切,不怕人,狼性很弱。狼媽很是擔心,在好友亦風的陪伴下,尋找狼群,希望幫助小狼融入狼群,重回狼群,但過程并不順利,寒冬已至,他們的食物也不多了,小格林把抓到的兔子藏在了雪堆里,狼媽悄悄的取出,與好友亦風共享,亦風擔心小狼生氣,然而下次小狼還是把它抓到的食物埋在了同一個地方,并且注視著他們,看來小格林是故意給他們吃的,知道這種天氣他們也餓,那一刻我為之感動。
有一天,狼媽出門放牧的時候,格林死死的拽著狼媽的褲腿,甚至還撕破了,狼媽沒有明白繼續出門,結果途中遇到了很大的冰雹和大雨,回來之后病情加重,一直咳嗽不已。小狼一直在窗外守候,擔心不已,還悄悄的取回自己藏了好久的一個兔子從窗外扔里進來。 由于病情加重,不得已回成都治療,小狼追了好久,十好幾天,小狼一直坐在山頭凝望,狼媽終于痊愈歸來,小狼開心的蹭著,跳著。
找尋狼群之旅仍在繼續,一天小狼陪狼媽一起出去,有一塊結了很大冰的湖泊,小狼去走了一圈之后回來,硬是拽著狼媽不讓走,狼媽執意前行,結果掉進冰窟,扭傷了腳,無法前行。小狼徘徊了好久之后,走了,你們能想到嗎?它翻過了一座山頭,在馬群里找了好久,終于牽動了一匹馬,它嘴里銜著韁繩,一路給拖過來,把韁繩交到了狼媽的手里,天哪,這格林的智商簡直逆天啊。
后來,經過兩人的無限努力,終于發現了狼群的蹤跡,于是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將格林送回了狼群,格林是一步三回頭啊,而且眼睛還濕了,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狼也是會哭泣的,其實大千世界,動物遠比人活的真性情,誰對它們好,它們清清楚楚,且萬倍的回報,這一點我真的覺得人越來越不如動物了。
話又說回來,狼媽回到山下,看到了一家商店專賣狼牙以及狼皮大衣等物品,其中一件衣服令我震撼,那是一件由620只狼頭皮組成的衣服,活生生的620只活潑可愛的狼啊,就這樣被人披在身上,作為炫耀的工具,我不知道穿上這件衣服的會是誰?他們到底知不知道這些狼躲過了多少春秋,熬過了多少歲月,才能幸存下來,然而卻成為人們御寒和炫富的工具。
若爾蓋草原是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塊特殊的區域,氣候濕潤,然而近些年來卻逐漸沙化,這是野生狼群最后的生存地帶,但也在逐漸消失,狼群已沒有了生存的空間。我認為,人類的發展和進化已經嚴重的傷害到了我們的朋友,所有的動物們。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野生驢肉,狗肉,等等,人們什么都吃,越難得的東西他們越要吃,好像這就能顯示出他們 的高人一等似得。卻不知,就因為這些人莫名其妙的食欲,多少無辜的生命葬身,他們毫無過錯,請問都是同樣的生命,為何如此差別呢?人們啊,醒醒吧,別再執迷不誤了,不要讓我們的虛榮心,毀掉我們最珍貴的朋友。
看著狼群們生活的最后一片草原也在沙化,我懇請大家從我做起,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的使用,從我們做起,保護環境,給無數個小格林創造出一個祥和的凈土。
重返狼群觀后感
今天看了紀錄片電影《重返狼群》。一個很好的電影,看電影的過程中很多感慨,很多悲痛,看到小狼對著電視機學習狼嚎,看著小狼第一次在草原上奔跑,看到格林一步步長大,格林為他受傷的媽媽從山的那邊牽過來一匹馬……電影結束的那一幕,我感到一種悵然若失。感覺著內心的那股子野性和自由在同全世界的溫情道別。我也更深刻地感悟到,自由從來都不是沒有代價的。犧牲生命也不會如此痛苦,格林犧牲的是這世上最溫情的守候……
電影畫面粗制濫造,但是瑕不掩瑜,遮掩不了電影本身想要表達的追求自由和信仰的內涵。我不想俗氣地說一句:“狼,終歸屬于草原。”我也不想俗氣地說一句:“是狼先天的基因。”當然,這是存在的,與生俱來的狼性,命中注定的奔跑。但我更想說的是,格林的命運是其他的那些被射殺、被圈養的倒霉的狼們所不具備的,他遇到了懂得他的媽媽,那個把他養大,陪著他一步一個腳印重新拾起夢想和本來應該屬于他生活的媽媽。美好的故事總是如此,不可能一直凄慘,也不可能一直痛苦,只是在悲喜之間不斷轉變,最后,故事的主人公心靈上總有美好的蛻變。格林就是如此。謝謝格林跟他的媽媽,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讓我們知道在這世上,有這如此純粹的親情。她是真的懂他。“他的捕食是虔誠的”,“格林!快跑……”““還有什么比活著更重要?自由。”“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格林如此幸運,而微漪同樣也是如此,因為格林,她重新認識了世界,她的心重新擁抱了自然。
“他的捕食是虔誠的,不是我要殺,而是我想活。”很多人說只有人擁有信仰,看到格林的媽媽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想那些人應當感到羞愧,狼的信仰才更加純粹,更加虔誠,草原上的狼對于自身的行為都是心存敬畏,我認為我這么說是謹慎的:當狼奔走草原上,那是我所看到的最虔誠的眼睛,那是我所看到的最深重的步伐,他們心存敬畏,他們心有所終,他們才真正懂得不忘初心。
當一匹被人們飼養過的狼重新奔走在草原,他的身上已經完全沒有了在人世的痕跡吧?我沒有看見,他記住了最深沉的感情,但是在自然中,在草原上,在天地之間,他只能高傲地生存,邁著高傲地步伐,這是我們人類所能夠看到的高傲,但他的內心是否真的那么高傲呢?這無從得知,狼的命運讓狼無從選擇。其實格林也無從選擇,在電影落幕的那一刻,格林奔向他的同伴前,風對微漪說:“把他帶回來吧,這里太危險了。我們養他一輩子。”微漪沒有那樣做,那并不是微漪的選項,不舍地分離是無從選擇的結果。在真愛面前,永遠沒有選項;在信仰面前,永遠沒有選項,在自由面前,永遠沒有選項。
格林幸運地奔向了屬于他的自由,道別了這個世界上最溫情的守候。看到這里,我忍不住轉頭看看觀眾們有沒有人在哭泣,有沒有人在沉思,我也希圖釋放出自己內心的沉重……
在這個俗氣的世界啊,在這個電影中,人類俗氣地用他們俗氣地方式破壞著自然,破壞著狼靈魂深處的傲慢,那些故事在無數電影中早已經展現,貪婪的人類獵殺狼群,制作袍子,幾百只狼頭皮做成袍子……格林是狼中之人,微漪卻成了人中之狼。可是我們經常罵人“狼心狗肺”的狼,是這最傲慢的人類。人類的傲慢和狼的傲慢還不同,人類的傲慢充滿了血腥,而狼的傲慢確實骨髓里的粗獷。我不想再呼吁人們保護野生動物,這毫無意義,我想說的是,人類只能滿足自己的貪婪,卻無法令這世上最虔誠的靈魂屈服,無法令這世上最高傲的性格屈膝。
格林奔向了屬于自己的自由,但是,他的一生并不是結束,而是剛剛開始。福禍難測。愿你的母親為你祈求的活佛保佑你能夠度過風浪,讓你用屬于狼的方式結束這一生。
不得不矯情一下的事,身為人類,我羨慕格林,格林的生活是我想要的生活,自由,是的,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人的內心也存有野性吧,或許不是野性,而是內心最純最美的那一面在用最深邃的聲音呼喚著人們應當奔向自由,踏著草原上的風,翻過大海中的巨浪。
我最親愛的,你聽到內心深處的呼喚嗎?如果你聽到了,我們就可以做朋友了。
用微漪的一句話結尾吧。
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
也恰恰是因為你是自由的,我才是愛你的。誰會愛上蜷縮著的靈魂呢?誰會愛上沒有表情的微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