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亞健康與健康管理范文

        亞健康與健康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亞健康與健康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亞健康與健康管理

        第1篇:亞健康與健康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高血壓病患者規范治療的效果。方法 隨機抽查260例高血病患者,給予健康教育指導。結果 通過健康教育,患者認知率提高、意識增強,治療的順應性改善,并主動參與防病、治病過程中。結論 高血病的健康教育既有利治療、預防高血病及并發癥,又促進了醫護人員對患者的健康教育、管理工作。

        【關鍵詞】高血壓病;健康教育;管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擇2005年在我院建立健康檔案的高血壓患者260例,其中男151例,女109例,平均年齡68.2±15.6歲。入選標準:年齡35~70歲。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SBP)≥140mmHg和(或)舒張壓(DBP)≥90mmHg和(或)正在服用降壓藥物。

        1.2 方法:對參與觀察的患者都詳細記錄與病情相關的所有信息。對干預組患者除常規服藥外,還采取以下措施:①定期舉辦學習班:2個月一期為患者講解高血壓病知識,飲食、運動的重要性,藥物治療的注意事項等,并給予心理生活指導,使患者對高血壓病有一個正確、科學的認識。②針對性教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定期重點對飲食、運動、用藥情況進行指導,加強對高血壓病合并癥的預防。③社區咨詢服務:利用節假日到社區宣傳高血病有關知識,發放高血壓病知識宣傳單,現場接受有關高血病健康問題的咨詢,提高公眾對高血壓病的認識。 ④示范性教育:指導病人正確使用自行監測血壓。

        1.3 健康教育內容

        1.3.1 飲食指導: 高血壓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必須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控制高血壓及有關危險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低鹽低脂飲食,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適當蛋白質和鈣;禁煙限酒,情緒穩定,保證適當的休息和睡眠要做到合理飲食,限制脂肪攝入量,限鹽(每人每天5克食鹽),保持好心情,避免長期過度精神緊張。

        1.3.2 運動指導: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注意勞逸結合。運動與藥物結合,能降低和穩定血壓,而且減少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選擇降低周圍血管阻力的運動方式,如動態有氧運動。最常見的有:步行、慢跑、踏車、平板運動和游泳等運動項目。此外還有放松運動和呼吸運動,如放松體操和中國傳統的運動,如太極拳、氣功等。高血壓病人不宜做無氧運動或無處方的等長運動。無氧運動如舉重、拔河、快速短跑;無處方的等長運動如舉重、拉力器等,可引起高血壓病人的收縮壓和舒張壓上升。

        1.3.3 用藥指導: 規范化藥物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使用合適的降壓藥。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CCB、ACEI、ARB及小劑量復方制劑均可作為初始和維持治療藥。堅持長期治療,平穩控制血壓。不可隨意停用降壓藥。所有的健康照顧團隊應該包括醫師、護士、藥師、營養師等,需共同努力影響及加強衛教,改善病患生活方式及達到血壓控制。

        1.3.4 建議定期測量血壓,提倡自測血壓。

        1.3.5 并發癥的監測和防治 高血壓是可以治療并可以預防的。干預有關危險因素(如肥胖、高鹽飲食、過量飲酒、長期精神緊張等),預防高血壓的發生。高血壓病及其并發癥,不僅給患者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采用綜合治療模式是一種減少家庭、社會經濟負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3.6 心理疏導和支持教育 醫患之間面對面零距離接觸,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克服對高血壓病的擔憂、恐懼、自悲心理,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贏得患者的信任。對疾病存在滿不在乎心理,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況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和知識教育。同時指導他們保持樂觀開朗的心境,豐富業余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

        1.3.7 隨訪和管理 建立檔案、定期隨訪、指導用藥、控制血壓和健康教育,定期健康講座,防止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輕度高血壓病人每季度隨訪l次,中度高血壓病人至少每月隨訪1次,重度高血壓病人每半月隨訪1次,重度高血壓病人應根據病情及時轉診或動員入院治療。 對正常人群、易患人群和高血壓人群進行健康教育和高血壓防治知識的教育:(1)正常人群:了解高血壓,建議每年測量一次血壓。(2)易患人群:干預有關危險因素(如肥胖、高鹽飲食、過量飲酒、長期精神緊張等),預防高血壓的發生。(3)高血壓人群:認清高血壓危害,堅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堅持規范化藥物治療,預防心腦血管病發生。

        2 結果

        通過健康教育管理后血壓均值、治療率及控制率比較,經過觀察260例患者整體血壓水平SBP下降了11.0mmHg,DBP下降了2.4mmHg, 患者對高血壓病的基本知識,防治方法,嚴格遵醫囑用藥,自我監測等方面的認識明顯提高。治療率由干預前的70.77%上升到73.85%,差異無顯著性(P>0.05);控制率由干預前的41.15%上升到63.85%,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1)健康教育是社區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最根本的目的是改變患者不健康的行為,建立積極向上的健康行為,而行為的改變過程要經歷“服從、同化、內化”態度改變的階段,遵循健康教育“知、信、行”的行為改變模式[1]。本觀察顯示,定期給予相關保健知識及健康教育,顯著提高了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診斷標準的知曉率及相關知識的認識,使患者通過參與增強“自我保健”的意識,在實踐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從而提高對疾病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和有效性,改變行為生活中的危險因素[2]。

        (2)高血壓病的規范化管理密切了醫患關系:高血壓病的規范化管理除使用專業知識外,還利用心理學、行為醫學、人文知識,逐漸建立了密切的醫患關系。

        (3)社區規范化管理是高血壓病患者取得良好臨床療效減少并發癥的重要措施。原發性高血壓病受神經、體液的調節和內外環境的影響,與心理社會因素關系密切[3]。服用抗高血壓藥顯然可以降低血壓,但由于生活行為習慣、運動及精神心理因素對高血壓病患者控制有深刻的影響,因此除要求患者規范服藥外,必須督導患者的生活行為習慣、心理狀態,對患者進行規范化管理,定期隨訪,方可使患者形成良好的服藥及遵醫習慣,使高血壓病患者得到綜合的治療與照顧,掌握相關健康知識,提高人群的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延緩高血壓患者病情的進展,減少心腦腎的損害,使高血壓病的并發癥發生大大降低。

        參考文獻

        [1] 包家明,霍杰.護理健康教育概論,第1版.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12-223.

        [2] 嚴迪英,薛安娜,姚崇華,等.健康促進干預方法與應用,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2-8

        第2篇:亞健康與健康管理范文

        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過渡狀態,可分為生理亞健康和心理亞健康2個分領域。近年來大學生的亞健康發生率持續增高,已經不容忽視。目前大學生亞健康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因方面,如不同人口學特征、生活習慣等對亞健康的影響,但生理亞健康與心理亞健康之間的內在關聯鮮有涉及,本文旨在探討不同水平心理亞健康對生理亞健康的影響,為防治大學生亞健康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于2009年5-6月選取南昌市某高校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按年級以班為單位進行抽樣,回收樣本829份,其中有效問卷796份,有效率96.1%。其中男生377人(47.4%),女生479人(52.6%);一、二、三、四年級學生分別為275人(34.6%)、242人(30.5%)、244人(30.7%)、33人(4.2%);平均年齡(20.55±1.35)歲。

        1.2測量工具與評價方法采用自制的亞健康量表進行亞健康測評,量表根據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及國內青少年亞健康調查問卷制定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大學生亞健康的特點進行設計。量表共50條目,包括2個分項,分別為生理亞健康30條目(含子項目疲乏、疼痛、不適、消化、睡眠、學習記憶、免疫力、機能失調)、心理亞健康20條目(含子項目情緒問題、悲觀態度、適應能力、人際關系)。每個條目根據最近3個月內癥狀的出現頻率賦予5級量化記分,得分越高表明亞健康狀況越嚴重。自制量表經預調查驗證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α系數為0.931,分半信度為0.936。見表1。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制定的亞健康判斷標準,規定在排除經醫院確診的患者后,調查問卷中任何一項有得分>3分即視為處于亞健康狀態,其他視為健康狀態。分項條目中任何一項得分>3分,即相對應分別視為生理亞健康狀態或心理亞健康狀態,其他視為健康狀態。

        1.3質量控制以班級為單位發放調查問卷,發放時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調查員進行說明指導,調查對象當場填寫完畢后統一回收并審核確定是否合格,剔除無效問卷,確保調查樣本能代表總體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數據錄入,分析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796名調查對象中:亞健康狀態572人,占71.8%,其中生理亞健康狀態431人(75.3%),心理亞健康狀態476人(83.2%),同時處于生理亞健康和心理亞健康狀態335人(58.6%);疾病患者114人,占14.3%;健康狀態110人,占13.8%。

        2.2不同水平心理亞健康對生理亞健康得分的影響所有亞健康狀態大學生的生理亞健康得分為68.90±12.08,心理亞健康得分為50.65±7.97,均符合正態分布(Z=0.886,P=0.413;Z=0.992,P=0.278)。根據心理亞健康得分的四分位數將心理亞健康分為輕度、較輕、較重、重度4個水平,以比較不同心理亞健康水平時生理亞健康的得分高低。結果顯示,生理亞健康得分均隨著心理亞健康的水平增高而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LSD法兩兩比較顯示,除較輕、較重2個心理亞健康水平下的消化、疲勞、不適、免疫的得分及較重、重度2個心理亞健康的水平下機能失調的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不同心理亞健康水平下生理亞健康及其分項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見表2。

        2.3生理亞健康與心理亞健康得分的相關性分析生理亞健康及子項目與心理亞健康及子項目得分均呈明顯的正相關性(均P<0.01),其中生理亞健康與心理亞健康兩者總分的相關系數最大。生理亞健康及其子項目與心理亞健康的子項目情緒問題及悲觀態度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與適應能力及人際關系的相關性相對較低。見表3.

        2.4生理亞健康及其子項目的多元回歸分析以生理亞健康及其子項目的得分分別作為因變量,心理亞健康的4個子項目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情緒問題、悲觀態度及適應能力三項進入了生理亞健康總分的回歸模型(P<0.01),其中情緒問題及悲觀態度兩項回歸系數較大;生理亞健康子項目方面,疲勞、不適、學習記憶、消化、睡眠、機能失調均隨著情緒問題及悲觀態度的得分增高而增高(P<0.01),適應能力對不適、學習記憶、疼痛、免疫也有影響(P<0.01),但影響程度相對較低。見表4.

        3討論

        心身醫學認為生理疾病的發生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循環、內分泌、消化、神經等系統中的多種疾病已經被證實可以由心理因素直接導致。目前大學生受到來自學校和社會的各方面壓力都在逐漸增長,心理亞健康呈高發趨勢,而與其相對應的生理亞健康的發生率也在上升,兩者共存的比例高,這提示亞健康的2個領域同樣可能存在著內在聯系。心理疾患對生理健康造成影響的生物學機制可能是通過對自主神經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等多個系統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心理亞健康同樣可能基于上述機制而對生理亞健康產生影響。心理亞健康如果持續過久,就可能導致對軀體的損害,出現生理亞健康癥狀,故本文回歸分析中以心理亞健康的子項目作為自變量,分析其對生理亞健康及其子項目的影響。

        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被許多研究者認為與生理健康有著直接關系。本研究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情緒問題對學習記憶能力、機能失調和睡眠的影響較大,回歸結果亦顯示情緒問題是生理亞健康子項目癥狀的重要危險因素。其原因可能是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長時間作用于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刺激下丘腦為主的邊緣系統釋放兒茶酚胺等神經遞質,使交感-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發生改變而影響心率、呼吸等生理現象,最后導致生理亞健康的發生。如心率過快能使睡眠時間變短、質量變低,更易感到疲勞及不適,副交感神經興奮性減弱可引起消化不良等。本研究結果顯示悲觀態度對生理亞健康及子項目均有影響。大學生對自己的現狀及未來的樂觀程度是人生觀的正確與否的體現,學習、戀愛和就業等方面的挫折容易使大學生的人生態度轉向悲觀。人格生物學認為悲觀的人腦內多巴胺等激發產生愉悅感覺的神經遞質分泌程度低[8],使人的生理狀態一直處于低潮,更易產生疲勞、免疫下降等健康問題。另一方面悲觀的心態也可能會引起其他心理疾病而間接引起生理亞健康出現。陶沙[9]研究認為樂觀可以減輕人的壓力,并防止抑郁癥狀的發生。樂觀的人在參加體育鍛煉、人際交往、集體活動方面更具積極性,在遇到挫折時能夠更好地調整心態,從而防止生理亞健康的發生。

        第3篇:亞健康與健康管理范文

        目的探討在高血壓病管理中應用家屬參與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4月-2014年10月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干部特診區收治的高血壓患者1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70例。對照組給予健康教育,觀察組給予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并對2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自護行為能力改善情況等進行比較分析。結果患者自護行為能力評分為(36.5±5.6)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3.6±6.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高血壓病管理中應用家屬參與健康教育可促進患者血壓控制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提高患者自護行為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高血壓;健康教育;家屬參與

        高血壓病史臨床常見心腦血管疾病。該病存在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殘疾率高的“三高”問題,其在世界范圍內的發病率高達10%~20%,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1]。高血壓是一種基礎性疾病,治療時間較長,因此,對患者實施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對病癥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對高血壓患者實施家屬參與健康教育后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140例研究對象均選自收集2013年4月-2014年10月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將140例患者進行平分,對照組、觀察組各為70例。對照組男性43例,女性27例;最小年齡48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59.6±3.6)歲;病程最短為5a,最長為18a,平均(11.6±4.7)a。觀察組男性40例,女性30例;最小年齡49歲,最大年齡70歲,平均(58.9±4.3)歲;病程最短為5a,最長為19a,平均(12.4±4.9)a。家屬入選標準:(1)為患者的直系親屬,長期于患者生活在一起;(2)意識清晰且未存在認知能力障礙;(3)年齡在18~70歲范圍內;(4)學歷為小學以上;(5)自愿參與并積極配合研究。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給予家屬參與健康教育,2組患者的具體教育方式及內容表現如下。

        1.2.1教育人員的選擇選擇心血管內科醫師2名、心血管內科護士3名組成教育小組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教育人員具備扎實的高血壓病相關知識、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較強的組織能力,同時還需對患者家屬參與教育的內涵和實施意義有深刻的了解。

        1.2.2教育操作流程患者入院后,健康教育小組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及時為患者建立健康教育檔案。健康教育檔案的內容包含患者及其家屬的一般資料、家庭詳細地址、聯系方式等,完成健康教育檔案建立之后對患者及其家屬同步進行教育。

        1.2.2.1入院宣教給予患者及其家屬常規入院介紹、疾病相關知識講解。制作高血壓相關知識宣傳手冊,并將其發放到患者及其家屬手中。手冊內容主要包含高血壓診斷、血壓相關指標及相應的控制標準、高血壓常見癥狀、主要危險因素、常見并發癥、處理措施、預防措施、科學的生活方式等[3]。安排家屬直接參與到患者的整個治療和護理中。每周組織家屬進行1次集體健康教育,對其進行強化教育,并了解家屬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1.2.2.2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病情及個人喜好,為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飲食方案。高血壓患者的飲食應以易咀嚼、消化且植物纖維及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物質含量高的食物為主。在飲食過程中對脂肪、鈉鹽的攝入量進行嚴格控制,注意各類營養物質的均衡攝入[4]。高血壓患者必須戒煙禁酒,忌辛辣食品。飲食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或不吃動物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飲食應堅持少食多餐原則,多喝水,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保持充沛體力。通過向患者發放油壺、鹽勺等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使患者家屬在全面掌握患者飲食方案的基礎上,對患者的日常飲食進行合理安排,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嚴格監督,使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2.2.3用藥指導在健康教育過程中,加強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高血壓藥物治療知識講解,使患者及其家屬均能正確理解并深刻認識藥物治療對疾病控制的重要意義[5]。在健康教育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詳細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并非所有保健品均對患者病情有益,告知家屬在為患者購買降壓藥物或保健品時,需先向專業醫生進行咨詢。囑咐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必須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相關藥物,不能擅自停藥或對藥物進行增量或減量服務。教育患者家屬加強對患者用藥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和嚴格監督。

        1.2.2.4自測血壓指導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掌握正確的血壓自測方法是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健康教育過程中,醫護人員需教會患者、患者家屬掌握正確的血壓自測方法和注意相關事項,指導其正確使用電子血壓計、手動血壓計,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血壓計的正確操作方法及參考值范圍,如發現檢測結果異常時,需及時到醫院就診,并告知患者家屬定期帶患者到醫院接受復查。

        1.2.2.5運動指導及心理護理適當、合理的運動可有效控制患者的體質量,降低血脂,進而實現對患者血壓水平進行有效控制。因此,在健康教育中醫護人員需加強對患者進行運動指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運動方案。指導患者家屬監督患者進行適當的散步、打太極、走廊或室內慢走等運動,并督促患者堅持運動訓練。此外,教育患者家屬多與患者進行語言交流和情感溝通,及時了解患者心理動態,耐心傾聽患者主訴,鼓勵患者以正確的心態積極面對疾病的治療。根據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對其進行開導和安慰,使患者感受到更多來自親人的關懷。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6]對患者收縮壓、舒張壓水平的控制情況、患者自護行為能力的改善情況進行全面觀察。通過問卷形式調查對患者的自護能力進行調查分析,進而做出評價。評價表內容主要包含患者的飲食控制、規律鍛煉、血壓監測、情志波動等內容。評價表滿分為50分,主要分為40~50分、30~40分、30分以下3個等級,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自護能力越高。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以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并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患者血壓水平控制情況比較接受相應健康教育后,2組患者的血壓水平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觀察組的控制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血壓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患者自護行為能力改善情況比較接受健康教育后,2組患者在飲食控制、規律鍛煉、血壓監測、情志波動方面的自護行為能力均得到明顯提高,觀察組的提高程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自護行為能力綜合評分為(36.5±5.6)分,對照組自護行為能力綜合評分為(13.6±6.4)分,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引發較為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會導致患者殘疾、死亡[7]。在高血壓患者的管理過程中應用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可促進患者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在高血壓管理中應用家屬參與健康教育模式,將患者的家屬納入教育對象,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能夠大大提高患者家屬對高血壓相關治療、預防等知識的了解,使家屬對患者的護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8]。此外,通過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還可促進家屬對患者患者的支持和監督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促進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能夠更好的遵醫囑進行科學飲食、用藥、運動等,促進疾病治療效果得到有效提高。患者家屬接受健康教育后,能夠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開展相關治療和護理工作,保證各項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開展均能落實到位,提高治療及護理的工作效率和質量[9,10]。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應用家屬參與健康教育后,該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該組患者的自護行為能力也得到顯著提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在高血壓病管理中應用家屬參與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促進患者血壓水平得到更好控制,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穆榮紅,李榮,張會敏.以家庭為中心的健康教育對社區高血壓患者自我效能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16(7):316-317.

        [2]肖曉玲,胡秋秋,劉玉萍.家屬參與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10(4):25-26.

        [3]王陽.家屬參與授權教育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管理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2013,6(12):265-266.

        [4]覃品田,李鳳明.2型糖尿病管理中家屬參與健康教育的應用探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11(4):363-364.

        [5]雷志英.高血壓病人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2,11(10):405-406.

        [6]楊家強,宋婷婷.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社會化管理與常規管理比較[J].中國衛生資源,2014,27(4):69-70.

        [7]周吉雅.家屬參與式健康教育在OSAHS患者管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15(1):111-112.

        [8]陳慧,張煜,唐梅芳.健康教育對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相關知識認知程度的影響[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3):381-383.

        [9]申曉芬,李黎,楊爽.循證護理在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2,27(4):176-178.

        第4篇:亞健康與健康管理范文

        關鍵詞:健康教育;基層醫院;高血壓;效果觀察

        高血壓疾病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主要發生于中老年人群,據統計,我國現有大約1.6億的高血壓患者,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增加。高血壓可導致一系列的癥狀,如惡心嘔吐、頭痛、頭暈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腦出血等致命性疾病[1],因此,該病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如何有效的對其進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在基層醫院中,高血壓患者大多來自農村,教育水平有限,延遲治療或治療時不知如何服藥以及不能按時的服藥,這些都導致了高血壓的遷延甚至加重。眾多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心理和社會因素對高血壓患者的影響很大,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使患者獲得高血壓基本知識,取得患者在治療上的配合是其他治療的基礎。本研究中應用健康教育的方式對來我院就診的高血壓患者進行教育,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積極的進行有效的治療,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就診的70例高血壓患者,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在41~65歲,平均年齡(52.33±4.32)歲。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各有35例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在2004年制定的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在70例患者中小學學歷有30例,中學學歷有25例,高中學歷有15例。對兩組的一般情況進行統計學檢驗,兩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的差異均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降壓藥物纈沙坦治療,1次/d,口服80mg/次,選擇在每天同一時間服用藥物,比如每日清晨服藥。在此基礎上輔以常規的高血壓護理方法,1個月為1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教育的內容包括:①提高患者及家屬對高血壓疾病的認識,使其認識高血壓發病的高危因素及發病的原因,并向患者介紹高血壓的診斷及治療的方法;②對有心理負擔的患者進行心理方面的指導,使患者的情緒保持穩定;③給患者講解不良的生活方式對高血壓的影響,使患者了解飲酒、攝入食鹽過量對高血壓加重的影響,告誡患者,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適時的進行鍛煉,但不要過量運動;④告知患者要遵從醫囑進行服藥,按時服藥;⑤給患者發放高血壓健康教育的傳單;⑤為患者制訂詳細的自我護理計劃,指導其學會自我保護的技術;健康教育的進行時間為1個月。

        1.3觀察指標 在1年內每治療1個療程后,由同一護師測量患者右臂肱動脈血壓3次,每次之間間隔1~2min,取三次測量的平均值,觀察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的恢復情況及治療的有效率等。同時檢測患者的血尿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等。

        1.4治療標準[2] 顯效:患者的舒張壓下降至正常水平(小于90mmHg)或者舒張壓有大于等于20mmHg的下降幅度;好轉:患者的舒張壓恢復到正常水平,收縮壓下降幅度大于等于30mmHg;無效:患者的血壓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或者沒有達到上述的標準。

        1.5統計學 運用SPSS17.0軟件對相關的實驗數據進行處理,以P

        2 結果

        觀察結束時,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高血壓的主要特征是以動脈血壓升高為主,并且伴隨有心、腦、腎、動脈等病理改變的全身性疾病。近年來,高血壓的發病率居高不下,血壓長期處于高水平狀態容易導致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嚴重者可引起腦出血等致命性損傷,因此,如何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處于穩定的狀態尤為重要。對基層醫院的患者,由于認知水平有限,健康意識薄弱,往往認識不到高血壓的嚴重性,本研究就此對來我院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增加其對疾病的認識及對醫囑的依從性。

        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后[3,4],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有關知識,從而提高了自身的護理能力以及自身的保健意識,有助于高血壓的治療及恢復。

        健康教育用于基層醫院高血壓的護理中,能增加患者的依從性,使患者認識到疾病的嚴重性以及按時服用藥物和改善生活方式對高血壓恢復的重要性[5,6],進行健康教育后,患者的收縮壓及舒張壓下降,相應的癥狀減輕明顯,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發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應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月春,陳曉燕.量化健康教育應用于1020例高血壓患者的自我護理效果研究[J].臨床護理,2014.4(2):125-127

        [2]劉紅利.替米沙坦聯合氫氯噻嗪治療高血壓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3,10(5):1009-1010

        [3]曹東方.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4):139-140

        [4]王美芝.健康教育配合自我推拿對輕度高血壓患者血壓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1.15.

        第5篇:亞健康與健康管理范文

        IWA澳洲國際紅酒聯盟主席、IWS中國國際紅酒匯董事總經理順運元太平紳士,一個真正的葡萄酒愛好者,自從2007年回國創業,就立志于葡萄酒行業,決心將一個全新的葡萄酒健康概念引入中國,因為他堅信,“沒有人會拒絕健康!”

        “給中國引入一個正確的紅酒消費概念”

        俗話說,“不瘋魔,不成活。”吳運元太平紳士對紅酒的癡迷程度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的。在位于廣東番禺,由澳洲著名紅酒醫學博士菲利浦-諾瑞(Phililp Norrie)創辦的堪稱葡萄酒百科全書的IWS紅酒博物館,吳運元太平紳士對紅酒的歷史文化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他介紹說,葡萄酒的歷史文化有九千年之久,其中有五千年藥用的歷史,從埃及金字塔文明對此就有記錄。西藥還未誕生,人們就開始把葡萄酒當作一種藥品兼保健品來治病。在西方文化中,紅酒被視為耶穌的血液,具有神的力量。

        為什么說葡萄酒有藥用價值呢?它作為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天然資源飲料,是堿性的物質,它含有的單寧,被視為“血管的清道夫”,可以去除血管中的脂肪,對人體的心血管疾病大有益。心血管疾病是人類死亡隱性殺手之一,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占全球死亡人數的1/3,而且常常是毫無預兆的猝死。

        吳運元太平紳士介紹說,葡萄酒是營養品、藥品還是,劑量是關鍵。根據菲利浦?諾瑞的研究,每天飲用葡萄酒,須堅持“男士不超過400ml,女士不超過200ml,年長者不超過100ml”的原則。適量飲用葡萄酒因酒精和抗氧化劑作用所帶來的好處(注:以下百分比是指飲用葡萄酒后疾病嚴重程度下降比率):血管疾病(50%)、心臟病、缺血性中風、腎功能衰竭、周圍血管病;癡呆癥(80%);糖尿病(50%)、減低胰島素抵抗;癌癥(24%)抗氧化劑組織自由基引致損傷;腎結石(39%);感冒;甲型肝炎;老年人的胃口消化;老年人的生理、智力狀況;消毒功能等等。

        吳運元太平紳士說,“我認為,人生有三杯:一杯葡萄酒,一杯茶,一杯牛奶。如果一個人每天堅持喝一點葡萄酒,他生命可以更年輕。”尤其是“三高人群”(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就非常需要每天飲用適量葡萄酒。他解釋說,如果尿酸高的人就只能飲用白葡萄酒。

        “世界上做紅酒最棒的人,60%都是醫師,澳洲就有180多名葡萄酒醫師。為什么醫藥會進入葡萄酒?因為醫生很了解這個東西和人體的關系。”吳運元太平紳士說,“在澳洲,醫生會告訴你不要喝酒,但是可以少量喝葡萄酒。但是記住,和藥一樣,不能過量,這很關鍵。”

        因此,吳運元太平紳士認為把葡萄酒列入酒文化中是不合適的,尤其是用“干杯”的方式對待葡萄酒,“其實糟蹋了葡萄酒,是對葡萄酒的不尊重。”

        “我要給中國引入一個正確的紅酒消費概念,它和奢華、浪漫、時髦無關。健康的葡萄酒,真正的市場不在酒吧,不在卡拉OK,而在平常百姓家,從十八歲到八十歲,男人和女人,沒人會拒絕葡萄酒。正確的健康觀是我們所追求的。”吳運元太平紳士說。

        “中國第一個開放式紅酒保稅倉”

        2007年11月16日,中國葡萄酒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IWS國際紅酒匯的揭幕為帶來全新的紅酒理念與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由紅酒構筑的奔向成功的橋梁。一種全新的葡萄酒營銷模式,一種健康快樂的葡萄酒品嘗理念,隨著IWS國際紅酒匯的成立正在中國悄然興起。

        吳運元太平紳士介紹稱,IWS國際紅酒匯保稅倉坐落于省港澳經濟圈中心地帶的番禺蓮花山港,硬件設施全部按照國際化標準設計,來自世界各國著名灑莊的產品將移師廣州,在此匯集和存放,視同境外。

        IWS國際紅酒匯是國內酒商的供貨驛站,但通過保稅倉運作,經銷商們可以靈活地調配品種,大小資本均可運作。蓮花港保稅區內設有海關、檢疫、港政等聯檢服務機構,快速地辦理各種入關手續,所有客戶均可在最短時間內通關,適應快速度的現代商業潮流。

        另外,保稅倉擁有直接、快捷的全球物流系統和精細化運作的全國物流系統,能保證貨物快速、安全、準確地發往海外市場和全國各地,以性價比優越的物流體系為經銷商、商提供最佳物流方案。

        吳運元太平紳士表示,恒溫倉庫為客戶儲存葡萄酒一天只收費2.5元人民幣,而若保存在澳大利亞,一天要三元澳幣。如此完美的保稅倉,中國還是第一個,目前第一期投資超過1000萬人民幣,最多可儲存200多個貨柜的葡萄酒,項目一開始即引起了國外同行的高度關注。

        “這是中國第一個開放式保稅倉,成立的時候,引起了海外的轟動。”澳大利亞政府總理陸克文閣下發來賀電,新南威爾士州總理伊瑪閣下親自剪彩,廣東省省長黃華華閣下,澳大利亞的能源部部長也參加了慶典晚宴祝賀,世界各國22個酒莊、酒生產廠家的代表,以及十多個駐華使館和國內外商務人士等逾800人蒞臨了當天的開幕式。

        吳運元太平紳士還表示,這一保稅倉運作模式保證了境外葡萄酒與中國顧客“零距離”,亦為國際葡萄酒莊主節省了48%左右的前期關稅。IWS國際紅酒匯致力于“落地廣州,背靠中國市場,覆蓋全亞洲,影響全世界”。

        作為中國第一個開放式保稅倉,它的籌辦獲得了廣東省海關、商檢、外經等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開業以來,紅酒匯推出以澳洲為主,包括美國、法國、南非、加拿大、阿根廷和德國等十幾個國家幾百個品種的葡萄酒產品,吸引了包括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越南等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紅酒客戶前來,業內贊譽如潮。

        “一日走遍世界酒莊”

        在IWS紅酒博物館內,設計裝潢了600平方米的現代化展示大廳,是紅酒發燒友觀賞、品嘗、旅游的“風景區”,為公司、商會、領事館、企業VIP會員聚會派對提供高檔而有格調的品酒及交易場所。大廳以全澳式風格精美裝潢,璀璨燈光下的紅酒更具魅力。用吳運元太平紳士的話說,這叫“以看珠寶的方式看紅酒”,愛酒人的性格可見一斑。

        吳運元太平紳士告訴記者,IWS紅酒匯,它的“永不落幕的紅酒品嘗會”、“360。展示交易,一日走遍世界酒莊”等獨特亮點,為華南葡萄酒業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葡萄酒營銷模式和理念。

        吳運元太平紳士說,這里的產品和國外的產品,在質量上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區別。“我的葡萄酒經營模式是零距離接觸,‘一日走遍世界酒莊’應該是開創了中國紅酒歷史的先河。”

        紅酒博物館定期聘請海外專業紅酒培訓機構,為企業界代表、紅酒愛好者、從業者舉辦各種紅酒培訓講座,亦有專家介紹紅酒與健康常識、紅酒的投資和交易知識。酒商可進行產品展示、紅酒拍賣等系列活動。

        “新世界”的年輕奔放,“舊世界”的浪漫典雅,“你都可以在紅酒匯與其零距離親密接觸,并得到你的所愛所想。我們將銷售渠道縮短,減少中間環節的費用,讓商品直接面對經銷商和會員,我們的葡萄酒,國門對國門,質量保證,性價比高,貨源充足。”

        作為以葡萄酒珍藏為概念的投資,紅酒匯還幫助會員在投資紅酒中獲利。只要成為會員,每年都會獲得幫助和支持,以選擇投資來自全球包括澳洲在內具有升值潛力的紅酒品牌,會員可以采取一次性買斷的方式進行投資和儲存。

        紅酒匯提供專業國際紅酒投資專家幫助會員建立紅酒檔案,方便會員及時了解世界紅酒信息以及國際紅酒拍賣行情,從而有效地進行投資增值。

        吳運元太平紳士介紹,澳洲地大人少,陽光充足,溫差大,極其適合葡萄的生長,是全球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大國。在澳洲,有許多小酒莊的酒都非常棒,用傳統方法釀造,酒質非常漂亮。由于產量小,這些小酒莊絕大部分都沒有進入過中國市場。“我現在就是這些小酒莊在中國市場的代表,我會致力于推廣這些品牌并不十分有名,但是酒質非常優秀的小酒莊葡萄酒。”

        第6篇:亞健康與健康管理范文

        結論:健康教育強化了社區高血壓患者預防疾病的意識,提高了社區高血壓的自我管理水平,改善其健康行為,依從性上升,血壓有效得到控制,提高了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健康教育; 社區高血壓; 自我管理; 血壓變化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36-0143-02

        高血壓是慢性終身性疾病及社區疾病譜的首位疾病,近年來患者數顯著增加,預防及控制血壓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的衛生保健和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不斷完善,以社區為基礎的高血壓預防及控制模式具有明顯作用[1]。本文對社區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提高社區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效降低血壓水平,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文教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90例社區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47例,女43例,年齡46~82歲,平均(63.50±10.64)歲,高血壓病程2~19年,平均(9.22±3.14)年;患者意識清楚,溝通良好,自愿同意參加研究。排除伴有嚴重并發癥,如腦出血等,排除干預疾病外患有其他需康復的慢性疾病以及有精神病史者。

        1.2 健康教育方法

        通過發放宣傳小冊,建立高血壓防治板報,定期進行健康知識講座等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如下:(1)高血壓知識教育。講述高血壓的發病原因、主要臨床表現、治療方式及并發癥的預防等。教會高血壓患者自我監測病情、自我堅持治療;出院后每兩周電話訪問患者1次,詢問患者健康教育執行情況,解答患者心理、疾病問題,指導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調節和控制情緒;接受患者電話咨詢。勸導吸煙飲酒患者及時戒煙限酒[2]。(2)飲食管理教育。有效評估患者的飲食習慣,合理搭配患者飲食,嚴格控制鹽攝入量,注意補充鉀鹽;多吃水果蔬菜,少食多脂肪食物,限制含膽固醇高的食物;限制飲酒與咖啡,提倡戒煙;控制熱能和體重。(3)服藥健康教育。向患者交待常用降壓藥物的使用方法,根據血壓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制劑;講解藥物的副作用,以及出現副作用時應對措施。服藥需要注意事項:降壓不宜過快過低;不能自己隨便換藥、減少藥量或突然停藥,堅持規律性服藥;服藥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將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充分認識到血壓降到正常范圍仍需終生服藥[3]。(4)運動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應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合理且適當地參與有氧運動與耐力運動,比如散步、慢跑以及打太極拳等[4]。運動強度要因人而異,按科學鍛煉的要求,運動強度以心率作為指標,運動時最大心率=180(或170)-平時心率作為運動適宜心率,運動頻度一般4~6次/周,持續30~60 min/次,如運動后自我感覺良好,且保持理想體重,則表明運動量和運動方式合適。運動時要勞逸結合,避免進行過長、過劇烈的運動,如舉重。(5)心理衛生教育。高血壓患者因疾病的困擾,情緒上難免存在消極因素,加之患者存在一系列的合并癥,因此心理上難免存在緊張、不安、焦慮以及恐懼的情況,這對患者血壓的控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也不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結合患者自身性格、家境以及病情等多方面情況開展必要的心理指導,學會并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調節與平衡的方法[5-6]。

        1.3 觀察指標

        自我護理能力和自我護理行為;血壓情況、護理滿意程度;服藥依從性。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隨訪1年,教育后90例社區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評分、依從性好、護理滿意均高于教育前,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教育前,教育前后自我管理評分、收縮壓、舒張壓、依從性好、護理滿意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我國是高血壓的高發國,高血壓是一種致殘率高的慢性病,影響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并消耗大量衛生資源,給國人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高血壓的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給社會造成極大損失。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不斷地提高,但是生活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加上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此種疾病的發病幾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已經成為全世界范圍內一個重大的、公共性的難題[7]。由于高血壓是一種終身伴隨的慢性疾病,故將臨床護理延伸至更融入患者生活方方面面的社區護理,是確保患者獲得更理想病情控制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幫助高血壓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的頗具實效的護理模式[8]。

        社區高血壓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有限,沒有完全根據醫生囑咐服用藥物,缺乏自我救助的相關知識,通過高血壓疾病及教育提高和改善社區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疾病的認識程度,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保證治療效果滿意及患者生活質量[9]。高血壓的影響因素包括遺傳、體重及飲食習慣等,其中飲食習慣對其影響程度最為深遠,飲食習慣受習俗及所處環境的影響,通過生活方式教育了解患者飲食習慣并糾正其不合理部分,顧及患者習慣和情緒[10]。患者緊張或者焦慮狀會引發血壓上升,通過心理衛生健康教育能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有效控制患者血壓。運動健康教育能控制患者體重并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高血壓所致的動脈硬化并發癥[11-12]。本文對社區高血壓患者通過高血壓疾病及生活方式教育、服藥健康教育、運動健康教育、心理衛生教育,隨訪1年,結果顯示教育后90例社區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評分(48.22±12.23)分、依從率88.89%、護理滿意度94.44%均高于教育前的(35.46±11.45)分、66.67%、77.78%(P

        綜上所述,開展社區高血壓人群的健康教育,為社區高血壓患者提供控制高血壓病危險因素的知識和方法,促進了高血壓病防治知識掌握,改善其健康行為,血壓有效得到控制,達到控制病情、改善預后及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而且通過社區健康教育使患者在社區得到了如同住院般的護理,方便了社區高血壓群眾,減輕患者經濟負擔,融洽護患關系,使人們更加注重健康保健,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陳麗珍,簡淑霞,廖遠鋒.社區老年高血壓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213-214.

        [2]李云.全科醫生綜合干預對社區高血壓患者血壓管理效果評價[J].上海醫藥,2014,35(1):34-37.

        [3]劉寧,張婧瑤,魚星鋒,等.高血壓病人自我管理量表的研制與信效度檢驗[J].護理研究,2015,29(5B):1764-1765.

        [4]劉春英.繼續護理干預對提高高血壓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行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4):4-5.

        [5]顧競春,劉瑜婕.社區用藥依從性不佳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干預效果分析[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1,10(9):660-661.

        [6]陳惠儀,李淑霞,張凌,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自我護理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2):1-3.

        [7]李淑霞,張凌.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概念和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3):198-201.

        [8]覃英.高血壓病社區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4):114-115.

        [9]馮樹梅.社區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84-85.

        [10]陳冠萍,許雅思.護理干預對社區高血壓患者的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64-65.

        [11]馮青云,方萍,肖紅霞.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血壓控制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2):225-226.

        第7篇:亞健康與健康管理范文

        妊娠高血壓疾病是懷孕婦女特有的全身性的疾病,是指孕婦妊娠期中血壓的收縮壓高于140mmHg或舒張壓高于90mmHg,或妊娠后期血壓比妊娠早期收縮壓升高30mmHg或舒張壓升高15mmHg即可在臨床上診斷為妊娠高血壓病,簡稱妊高癥。妊高癥發病率我國報道為5.6%-11%,國外報道為7.3%-9.1%[1]。妊娠高血壓疾病高危因素包括下列情況:孕婦年齡大于35周歲、多胎妊娠、高血壓史及家族史、孕期不良情緒、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糖尿病、營養不良[2]。臨床上為了減少了妊高征合并癥的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進行護理干預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我院自2015年1月1日起,門診設立高血壓咨詢門診,即日起至2015年11月30日期間,我院自愿就診的被診斷為妊娠高血壓疾病的50名患者,轉由妊娠高血壓門診進行干預,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系統化健康教育,并對妊娠期間及分娩后是否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并發癥進行統計。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5.1-2015.11自愿選擇我院就診的妊娠期間患妊娠高血壓疾病的患者(患者清醒,心理健康)50例,排除原發性高血壓疾病患者。門診設立妊娠高血壓門診,由專門護理人員進行登記的患者,排除未進行定期孕檢及自愿未選擇護理干預的患者,確診為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高危人群。

        1.2 方法

        1.2.1 管理方法 設立妊娠高血壓疾病咨詢門診,有專門護理人員管理,自孕婦診斷為妊娠高血壓疾病起,由門診護理人員建立健康檔案,進行系統性健康宣教,發放健康宣教資料,記錄病情及血壓變化,記錄是否用藥及督促按時吃藥,定期監測血壓,心理護理,患者樹立信心。護理人員對門診登記的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進行隨訪,定期打電話,做詳細的記錄。

        1.3 系統化健康教育

        1.3.1 首先進行文字及圖片宣傳,專人制作健康宣教資料,并進行統一的知識培訓,健康教育。妊娠高血壓疾病宣傳圖片中正確的印有測量血壓的步驟,如何數胎動,定時服藥,定時監測體重,是否發生水腫,蛋白尿的正常值等信息。門診每月組織一次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小講課,告訴孕婦們,患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危險性、治療及預防。其次,門診護理人員同時將這些信息及衛生保健知識告知家屬,幫助妊高癥患者樹立信心,降低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及家屬測量血壓的方法,妊高癥患者每日清晨在家自行測量血壓一次,并發放登記表,如發現血壓高于140/90mmhg,需來院觀察并進行再次監測必要時入院治療。再者,護理人員告知妊高癥患者需定期產檢,每次產檢后需到妊娠高血壓疾病門診進行登記。

        1.3.2 心理護理 對孕婦加強觀察,與孕婦家屬雙向交流中了解孕婦的情緒狀況,根據不同的情緒問題,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3]。如孕婦出現不良情緒時,護理人員要及時進行疏導。同時積極與家屬取得聯系,與家屬共同合作幫助孕婦減輕心理負擔[4]。

        1.3.3 飲食指導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孕婦,妊娠期間由于胎盤供血功能不足,容易導致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所以要求孕婦盡量選擇高蛋白、高纖維素、低脂肪、少油、低鹽的食品,保證射入充足的鐵和鈣劑,多喝牛奶,多吃蔬菜和水果,多食含鉀高的食品,少吃甜食。

        1.3.4 生活指導 護理人員給予孕婦生活指導,叮囑孕婦一定要保證睡眠,按時休息,保證夜間8-10h睡眠時間,白天應有2h午休時間。護理人員指導盡量采取左側臥位,這樣有利于增加尿量,如有水腫現象的發生,指導患者可在睡眠時抬高雙下肢。左側臥位可減輕子宮對腹主動脈下腔靜脈的壓迫,使回心血量增加,改善子宮胎盤的血供。有研究發現左側臥位24h可使舒張壓降低10mmHg[5]。

        1.3.5 用藥指導 如患者需藥物治療,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必須按醫囑正確使用鎮靜、降壓、解痙、利尿等藥物,醫生需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用藥[6]。

        2.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對孕婦及胎兒均有不良影響,病因目前尚未確定,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免疫與遺傳因素、前列腺素缺乏、初產婦、子宮胎盤缺血、羊水過多,多胎妊娠,子宮膨大過度,腹壁緊張等,都會使宮腔壓力增大,子宮胎盤血流量減少或減慢,引起缺血缺氧,血管痙攣而致血壓升高[7]。臨床上對如何控制妊高癥并發癥的發生極為重視,本研究表明,通過早期觀察、早期發現、早期干預、系統化健康教育等措施,可明顯降低妊娠高血壓疾病并發癥的發病率,降低了孕婦及圍產兒的死亡率,提高了孕產婦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徐瑩瑩,姜梅,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護理M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7);4053-4054

        [2]彭波,袁秀琴,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危險因素的Metn分析.南華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7(2):144-146.

        [3]覃偉,于梅芳.循證護理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早期護理干預中的應用.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5,12(3):71G2.

        [4]項軼燕,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高危因素孕婦實施護理管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0,l7(12):12-13

        [5]朱桂玉.妊娠高血壓綜合癥的觀察與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1992,18(10):62.

        第8篇:亞健康與健康管理范文

        關鍵詞: 公務員 工作壓力 心理健康 研究現狀概述

        公務員(civil servant)概念起源于世界上最早實行公務員制度的英國,在美國又稱為政府雇員(government employee)。在我國,國家公務員是指在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中依法行使國家行政權力、執行國家公務的所有工作人員。

        近年來,我國公務員因工作壓力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我們綜合分析了近十幾年的研究文獻,歸納了研究者們有關公務員心理健康水平的現狀調查、公務員的工作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公務員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相關研究和提高公務員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徑方面的研究成果,希冀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使公務員隊伍不斷成長,以適應我國社會的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

        1.國內外公務員心理健康的有關研究

        國外有關公務員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較早,Bogg與Cooper(1995)對英國557名高級公務員和1056名私營企業行政經理進行了職業壓力測驗,對兩類群體的心理、身體健康和工作不滿意度、職業壓力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公務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工作不滿意度要更加嚴重一些;G Mein與P Martikainen等(2003)通過自制問卷對在職公務員進行調查,得出在職公務員與退休公務員心理健康狀況相比差異顯著,而對于處于領導崗位的公務員來說,其心理健康狀況在退休后并無較為明顯改善的結論。

        廣西師范學院的賴國強教授在1998年曾提出公務員的心理素質結構包括:個性心理特征、情感與意志和心理健康水平,并對心理健康水平與職業心理素質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國家行政學院的李雪峰教授在2001年對司、局級公務員應具備的心理素質進行了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的李皓等在2004年對公務員人格與心理健康存在的關系進行了研究。2005年,福建行政大學的黃訓美在《公務員心理保健》一書中提出公務員心理健康標準。

        2.國內外有關工作壓力概念的研究現狀概述

        國外學者對“工作壓力”這一概念研究較早,盡管對工作壓力研究呈顯著增長趨勢,但研究者對工作壓力的定義和本質卻并沒有達成一致。

        早在1932年,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生理學家Wafer Cannon在其專著中最先將壓力引入到生理心理學領域。他認為,壓力是在外部因素影響下的一種體內平衡紊亂,在危險未減弱的情況下,機體處于持續的喚醒狀態,最終會損害健康。

        1980年,Hans Selyels提出“壓力是身體對任何作用于它的需求的非特殊反應”。John M.Ivancevich和Michael T.Matteson將壓力簡單定義為“個體對于環境的反應”;T.A.Beehr和J.E.Newman將工作壓力定義為“一種起源于人與工作的相互作用的、以人的內部變化為特征并導致他們偏離正常功能的狀態”;Fred Luthans綜合上述兩種定義并加以概括,將壓力定義為“對外部情況的適應性反應,這種反應導致組織的參與者生理上、心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偏離”。

        1990年,我國學者徐長江提出:工作壓力是在工作環境中,使個人目標受到威脅的壓力源長期地、持續地作用于個體,在個性及應付行為的影響下,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反應過程。

        2002年,馮喜良研究發現,科研人員的工作壓力可能集中在時間、期望等方面,而組織壓力可能較小;葛曉紅等通過對重癥監護室的護士研究發現,危重病人造成的長期精神緊張,較多生死離別形成的特殊工作環境,工作范圍狹窄造成的人際關系,個人價值的內在期望與現實沖突,以及無規律生活造成的生理素質下降,構成了護士特有的工作壓力來源。

        此外,心理學對工作壓力的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各個學派都從各自的研究視角出發對工作壓力進行了研究,主要的理論有刺激學說、壓力反應學說、主體特征學說和壓力的復雜構成學說。

        總結國內外有關工作壓力概念的研究,不難發現,各學者從心理學、生理學領域對工作壓力加以界定,并引入社會領域,其探討是逐步深入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工作壓力在人力資源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管理學、健康學等領域得到廣泛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工作壓力開展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這可以從相關文獻中反映出來,從1981年開始,以工作壓力為主題的文獻數量急劇增長,從1984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200多篇文獻以工作壓力為主題。21世紀以來,工作壓力一直是心理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一個重要理論范疇。

        3.有關公務員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現狀概述

        鄭洪利在《青島市中青年領導崗位公務員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2000)中從心理學的角度,通過一系列專業的心理測量量表實際調查了青島市某一公務員群體的工作壓力水平和心理健康狀況;賴小林、林昆等人的《廣東汕頭市公安人員心理健康水平調查研究》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采用心理癥狀自評量表對部分公安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從工作壓力角度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論;霍團英在2004年對杭州市213名青年領導干部作了測量,結果顯示,有22.4%中青年領導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平均值,并且工作壓力偏大,表現為輕度心理健康問題。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對在該院就診的心理疾病患者調查顯示,公務員約占總數的10%,其數量比其他任何一個職業的患者都高;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對心理咨詢者進行盤點時得到同樣的結果,在心理健康問題最多的人群中,國家公務員排在首位。

        2006年,朱晉峰在《廣州地區政府公務員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對策》中提出,廣州地區政府公務員群體中有大約二分之一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存在身體不適感、厭煩感覺和偏執性思維較國內常模更加突出,并且心理健康問題在隨著職務的提升、工齡的延長而增加;軀體化癥狀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斷地增加,而男性公務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高于女性公務員,學歷較高的公務員在工作中對人際關系更加敏感,而且其它方面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2007年,禹玉蘭在《澳門公務員身心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中提出,澳門公務員身心健康平均狀況良好,但是生理健康顯著低于社會及行為、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狀況好的占總人數的8.84%,身心健康中等的占總人數的70.75%,有20.41%的公務員身心欠佳。工作壓力是影響澳門公務員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職務和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時間長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產生影響。

        2008年,《甘肅省公務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課題組在《甘肅省公務員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報告》中提出,甘肅省處級及以下公務員的身心健康狀況總體是比較好的,說明其在公務員的選拔和培養工作上是比較成功的但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1)年齡在30-39歲的公務員指出,壓力主要來自工作量大,領導要求高,造成緊張情緒;(2)女性公務員群體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定的性別歧視,表現為不被領導重視,引發消極情緒;(3)科級以下的公務員,由于晉升壓力較大而易產生較高的敵對情緒;(5)任職年限在6―9年,甚至10年以上的公務員,在職業倦怠方面表現突出。

        2009年,王文芳在《天水市公務員心理健康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中提出,天水市85%的公務員能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71%的公務員注重心理調節,11%的公務員對調查有排斥回避傾向。有29份調查表要么選擇很少一部分,要么對所有的問題全部都選擇沒有或絕大部分,這從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其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此外,19%的公務員認為工作壓力大,20%的公務員認為人際關系緊張,21.2%的公務員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情緒”。

        綜合近幾年的文獻,我發現,研究者們對公務員因工作壓力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現狀作了大量的調查,雖調查結果尚不統一,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今公務員因工作壓力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公務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社會和有關組織部門的關注,同時,有關心理健康的測評也被納入公務員選拔考試和公務員培訓體系中。此外,許多研究者也根據不同的結果提出了管理策略。

        5.總結與展望

        公務員作為特殊群體,肩負著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行為方式對社會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如何緩解公務員的工作壓力、提高公務員心理健康水平、使這一群體更好地服務社會,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并受到我國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研究者們從不同層面對公務員的壓力水平及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并探討了工作壓力對公務員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了相應的解決途徑。由于該課題的研究歷程并不長,研究內容尚不完善,還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

        參考文獻:

        [1]崔會玲,楊俊峰.公務員心理困境:一個急待關注和解決的現實問題[J].甘肅行政學院報,2005,(2).

        [2]朱晉峰.淺析公務員應具備的職業心理素質[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8).

        [3]黃訓美.公務員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發展研究,2005,(1).

        [4]毛秀娟.公務員心理狀況及其調適分析,2008,(5).

        [5]徐明政,徐金南.關于公務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7,(5).

        [6]潘莉,佘雙好,李懷軍,戴永勝.公務員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2007,(2).

        [7]馬劍虹,包雷萍.工作特征、控制感及職業緊張的關系分析[J].心理科學,1999.

        [8]年乘濤.公務員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對策[J].社會心理科學,2004,(4).

        [9]周躍萍,周連英.不同職業人員工作壓力源于壓力反應的比較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4,(1).

        [10]楊光軍.公務員心理健康:一個被忽略的話題[J].領導科學,2002,(5).

        第9篇:亞健康與健康管理范文

        【中圖分類號】 R 161.5 R 395.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12-1141-02

        【關鍵詞】 就業;壓力;精神衛生;教育,醫學,研究生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在校研究生數量急劇增加,就業壓力、個人情感、人際關系等各種因素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研究生因心理問題導致的退學、精神障礙、自殺等極端事件屢有報道[1-2]。本項研究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安徽省4所醫學院校248名畢業班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分析,以了解畢業班研究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為高校研究生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安徽省4所醫學院校2008屆畢業班研究生248名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61名,女生87名;年齡最小23歲,最大38歲,平均(28.25±2.78)歲。

        1.2 方法 參考有關文獻,設計研究生就業壓力問卷,并進行預調查,然后對問卷進行優化。內容包括畢業班研究生的基本情況、對當前就業形勢的認識、對就業壓力的感受、對影響就業各因素的看法、對就業知識的了解、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規劃以及對研究生管理部門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等。同時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價研究生的心理衛生狀況,因子分≥2分的即為有輕度心理問題(陽性),≥3分的為有中重度心理問題。

        現場填寫問卷調查表,當場收回。共發調查表260份,收回有效問卷248份,有效回收率為95.38%。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 3.1 建立數據庫,用SPSS 15.0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性別、就業壓力等因素對調查對象進行分組,應用χ2檢驗對不同就業壓力感受人群的SCL-90陽性檢出情況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就業壓力感受 對“你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如何?”,88.70%的學生選擇了“形勢嚴峻”;對“你對當前就業壓力的感受”,66.13%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壓力大”(圖1)。對“目前哪一方面給你帶來的壓力最大”,50.40%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其余依次為經濟(26.61%),人際關系(11.29%),情感(6.85%),其他(4.84%)。

        2.2 心理健康狀況 被試陽性檢出率為24.19 %,其中中重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為14.52%,見表1。

        2.3 就業壓力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關聯性 回答就業壓力高的研究生有164人(66.13%),回答就業壓力低(一般或無)的有84人(33.87%)。高就業壓力組SCL-90各項因子陽性檢出率均高于低就業壓力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3 討論

        本次調查顯示,醫學院校畢業班研究生面臨的最大壓力是就業,且SCL-90各因子陽性和中重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均高于孟小平[2]的調查結果(14.08%)。可能的原因是,畢業班研究生處于研究生學習的最后階段,學位論文撰寫與答辯、學位申請、找工作等各項事務接踵而至,尤其是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對研究生過高的自我定位產生很大沖擊,往往使研究生在心理上產生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心理問題愈加突出。

        本調查還顯示,高就業壓力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陽性檢出率均高于低就業壓力組,表明高就業壓力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說明就業壓力是導致畢業班研究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筆者建議應有針對性地加強醫學院校研究生就業政策的指導、就業形勢的剖析、就業信息的提供和就業經驗的傳遞,以疏解因就業認知缺乏造成的負面心理影響;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其主要途徑,有必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為醫學研究生必修課,并保證足夠的課時,以提高研究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定期調查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動態狀況,根據情況變化,靈活地舉辦心理健康標準、人際交往、調整自我、健全人格等講座。只有通過多種形式的就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增強醫學院校畢業班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4 參考文獻

        [1] 楊秀蘭,薛磊,汪娟,等.安徽省四所醫學院校畢業班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5 (9):620.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依人青青青在线观看视频 | 天天综合天综合久久网 |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 日韩综合国产欧美一区 | 日韩国产欧美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