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內科護理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7-0432-01
呼吸系統疾病多數起病隱蔽,開始癥狀除輕咳外并無特殊,部分患者起病前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氣管炎等病史。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對呼吸內科住院患者護理安全及隱患、呼吸內科緩解期和急性發作期護理、日常護理、心理護理四個方面常見護理問題及對策作總結。
1護理安全隱患及對策
呼吸內科住院患者常伴活動后氣促、胸悶,運動能力差、反應慢等特點,且多為中老年,日常活動中應防止發生意外,病房內地面要保持干燥;外出散步應有醫護人員或家人陪伴;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膽固醇食物,戒煙、酒;氣溫驟變及時增減衣服,預防感冒,每天用0.9% NaCI溶液含漱,常用清水洗鼻腔;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纖維素的蔬菜與水果;觀察呼吸與脈搏的頻率與節律,發現患者精神萎靡、嗜睡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說明病情在變化,要引起重視。
2呼吸內科緩解期和急性發作期護理
疾病緩解期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和預防復發為主,采取措施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鼓勵其加強呼吸功能鍛煉,增加有效通氣量,鼓勵患者戒煙、戒酒,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急性發作期及慢性遷延期護理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鎮咳為主;伴發喘息時,加用解痙平喘藥物,急性發作期及慢性遷延期應鼓勵患者多咳嗽,多變動,定期翻身、拍背,呼吸一般以側臥或半側臥為宜;觀察脈膊、血壓、呼吸變化,尤其脈率與心律的變化及意識,準備好急救藥、除顫器與起搏器以有效配合搶救;注意合并癥如肺栓塞有末稍疼痛發生,觀察藥物副作用。積極開展積極有效的日常護理,降低肺炎、肺氣腫、腫心病的發病率。
3日常護理
3.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意識觀察:若患者出現表情淡漠、意識朦朧、頭痛、白天嗜睡、夜間煩躁不安、反應遲鈍、兩手撲擊樣震頗等,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呼吸觀察:深長的呼吸可能有酸中毒,慢淺的呼吸可能是堿中毒,快淺表的呼吸表示肺部病變嚴重或有感染的可能。
輸液的觀察:觀察靜脈通道是否通暢、穿刺針口有否腫脹,使用氨茶堿靜脈滴注時,應稀釋后緩慢注射,應保持30~40滴/rain,避免引起心悸、心率失常和血壓驟降,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心慌氣緊、心律失常等不適。
咳嗽咯痰觀察:嚴密觀察痰的顏色和氣味,當咳嗽頻繁、痰粘稠不易咳出,提示已進入緩解期,若咯粉紅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腫等。
生命體征和尿量觀察:密切觀察血壓和尿液的改變,測脈搏要注意其強弱、快慢、有無早搏等。
3.2臨床護理:藥物治療護理:嚴格掌握藥物的劑量及濃度;選用定量吸入氣霧劑,吸人制劑要注意吸入方法和副作用,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使用此類藥期間應加強心率、心律的監測;糖皮質激素有抗炎、抗過敏、松弛氣道平滑肌、降低氣道反應性等作用。靜脈注射時速度要緩,注射藥物后注意觀察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
氧療及臥床護理:使用持續低流量給氧,流速為1~2L/rain,氧濃度在24%~28%之間,給氧方式為鼻導管或鼻塞,氧療過程中需調節流量時應先分離開鼻塞再調節流量;停用時先拔除鼻塞,再關閉氧氣開關。病情好轉時逐漸減少吸氧時間直到完全撤去。給氧過程中,定期觀察氧療情況,觀察患者缺氧狀況是否改善,定時檢查導管是否通暢,定時檢查氧流量,隨時添加濕化瓶中的蒸餾水。
保持呼吸道暢通的護理:在補充足夠液體的基礎上給予霧化吸人,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出,必要時進行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嚴格按照規范程序,先吸氣道,再吸口腔。
4心理護理
呼吸內科患者常伴反復咳嗽、咳痰、氣促咯血、胸痛等,患者容易產生一些心理癥狀,如恐懼、緊張、失眠、煩惱焦慮、心情抑郁、脾氣暴躁等。針對患者的心理特征,為患者提供適合的心理護理,主要有以下幾點:對患者任何主訴不適都應給予關心,并及時處理;對反應遲鈍、言語羅嗦的患者要耐心,不任意打斷其話題;不要罔顧患者的神情,耐心恰當地結束談話;在呼喚患者要時用尊稱,切忌直呼其名或床號;平時進病房時注意主動和患者打招呼,噓寒問暖,以消除其孤獨和恐懼感,解除其心情抑郁,讓患者保持一個健康積極的態度應對疾病;日常治療護理期要善于穩定患者的情緒,醫護人員必須做到有問必答,進行相應的專業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指導其提高睡眠質量,并針對病情加以解釋和安慰;在病情許可的條件下投其所好,讓其感受到關懷、理解及尊重。
5總結
呼吸系統疾病多為慢性過程,針對呼吸內科疾病的發病因素,護理過程中,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掌握疾病的特點,善于與患者交流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狀態,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積極預防并發癥,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同時重視恢復期的全面綜合護理,加強衛生宣教和出院指導,對防止疾病的復發也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育慧,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J],醫學信息,臨床護理,2009年8月,第1卷第8期
方法:根據呼吸內科護理風險的特點制定護理風險管理辦法,選取我院呼吸內科2010年3月-2013年3月的80例住院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實驗組4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護理風險管理辦法干預。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護理相關意外事故及對護理滿意程度進行統計比較。
結果:實驗組患者護理相關意外事故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結論:根據呼吸內科護理風險特點制定的護理風險管理辦法有助于降低護理相關意外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呼吸內科護理風險特點防范方法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355-02
眾所周知,呼吸內科作為醫院重要科室之一,住院患者具有人數多,年齡大,病情變化快,病情復雜,易反復,危重病多等特點,所以一旦出現意外有時險情危急,后果嚴重[1]。在護理過程中,除了較為常見的褥瘡、跌倒、墜床風險之外、在氧療、吸痰、閉式引流這些呼吸內科常見治療方法過程中也存在著特殊風險,故呼吸內科護理風險具有以下特點:
風險水平高。呼吸是維持生命必須的環節之一,所以一旦風險涉及正常呼吸,患者將極度痛苦有時還會危及生命。
風險種類多。許多老年患者同時患有呼吸及循環系統疾病,疾病種類多,有時均比較嚴重,故涉及到的風險種類也多。
風險隱匿性。呼吸系統癥狀較為集中,有時意外發生也與原發病癥狀難以區分。如吸痰時可能會造成黏膜損傷,但不易發現且癥狀易與原發病混淆。
風險復雜性。由于大部分老年患者病情復雜交叉,同時具有多系統疾病,故風險也隨之復雜化[2]。
為了降低呼吸內科的護理風險,做到安全護理,使得患者盡快康復,我們根據呼吸內科風險特點探究出一系列防范方法,爭取防患于未然,將意外發生率降到最低。我院呼吸內科對本科風險的特點制定的風險管理辦法進行實施后調查研究,現進行分析總結,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經過我院道德委員會批準,選取我院呼吸內科2010年3月-2013年3月的80例住院病人,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在41-86歲,平均年齡(61±3.5)歲。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例,支氣管擴張31例,支氣管哮喘15例,其它疾病5例,病程在2月-9年,平均病程為(3.4±2.9)年。隨機分為兩組,其中40人為對照組,另外40人為實驗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對照組,給予一般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風險管理辦法干預[3]。具體為:
1.2.1用心護理。提高護理水平,平時將護理工作細致化,嚴格遵守章程規范,審核記錄落到實處,不偷工減料。如確保雙人核對患者、藥品分發、注射、醫囑改動等信息,準確及時做好各項記錄,交接班記錄認真負責。及時詢問患者情況并主動向醫生反映,主動與家屬溝通,積極配合治療等。
1.2.2心理指導。有些患者病情反復,病程較長,難免產生負面心理,我們要在護理工作過程中主動了解患者心理情況,對需要幫助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及健康教育,增加其治療的信心,減少負面情緒對治療產生的影響及意外的發生。
1.2.3防止墜床。針對一些住院患者如協調功能較差的老年人,要反復提醒患者及家屬注意休息時要防止墜床,在入院時教會患者及家屬床邊護欄的正確使用方法。
1.2.4防止褥瘡。對于一些需要長期臥床患者,護理過程中需要幫助其每天擦拭身體,按摩、協助其被動活動,在與床接觸部位墊軟墊或紗布且要保證墊褥透氣。
1.2.5注意防滑。患者一旦摔倒避免不了外傷,嚴重者可引起骨折,重要臟器出血,嚴重的將危及生命。所以護理過程中要保持室內干凈整潔,擺放防滑標志,反復提醒患者及家屬尤其是在洗澡或方便的時候注意防滑,年長者最好有人陪同,或者可讓其選擇購買防滑拖鞋、浴室防滑墊等物品[4]。
1.2.6氧療監控。掌握氧療指證,氧療過程中需要認真填寫、核對用氧記錄單,確保濃度、時間、流量適宜,嚴密監控,記錄患者氧療后的情況。患者氧療時要提醒注意防火、防震、防油、放熱,任何人不得在病房內和治療室抽煙。
1.2.7規范吸痰。痰液積聚有時會使患者呼吸困難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自行排痰有困難者需要及時進行吸痰處理。吸痰過程中需過程熟練,動作輕柔,需正確控制負壓,在無負壓前提下插管。單次抽吸時間應
1.2.8引流監控。雖然需要閉式引流的患者較少,但要牢記引流時確保引流管通暢,引流管末端應水面的深度為4-6cm,在更換水封瓶時應注意夾閉引流管末端,準確判斷肺組織復張還是引流管堵塞。密切觀察引流顏色、性狀、量,觀察患者的情況并做好記錄。
1.3評價指標。在護理結束后對每位患者的病程記錄進行整理總結,將是否出現護理相關意外情況做好記錄。同時向患者和家屬發放問卷,對本次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分為滿意及不滿意兩個選項,實驗結束后進行結果統計。
1.4統計學處理。所得的數據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或X2檢驗對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分析,P
2結果
2.1加用風險管理辦法與常規護理意外發生率的比較結果如表1。
3討論
呼吸內科作為醫院重要科室之一,以老年患者為主的特點使得其護理風險具有水平高、種類多、隱匿性、復雜性等相應的特點,為了降低護理過程中的風險,做到安全護理,讓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療,盡快康復,我們針對其特點制定了相關防范方法,可以在護理工作過程中有的放矢,更好的服務病患,變被動為主動,未雨綢繆,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實驗結果也證實了我們的風險防范方法是有效的,不僅降低了意外發生率,同時使得病患及家屬對我們的護理工作更為滿意,可謂一舉兩得[5,6]。針對呼吸內科護理風險的特點制定的防范方法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大家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袁薇,楊明瑩,陳家琴等.前饋控制在呼吸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10):112-113
[2]王玉潔,曲紅,王幕鵬等.呼吸內科護理風險的特點及防范方法[J].吉林醫學,2010,31(26):4587-4588
[3]寶音其木格.臨床護理風險事件分析及護理對策[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03(1):28-29
[4]McKenzie,K.,Scott,D.,Fraser,J.A.et al.Assessing the concordance of health and child protection data for ‘maltreated’ and ‘unintentionally injured’ children[J].Injury prevention,2012,18(1):50-57
【關鍵詞】循環內科;呼吸內科;臨床護理;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作為一個管理程序,它主要是指對潛在以及現有的風險進行識別、評價、處理,以此來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降低風險事件對患者、醫院的危害[1]。循環內科以及呼吸內科的患者具有病情變化快、病情危重、自我保護能力差以及年齡偏大等特點,因此,患者在住院過程中出現風險事件的概率也就相對較高,對此類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進行風險管理是臨床中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2]。本研究將對我院實行護理風險管理前后,循環內科以及護理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于2011年1月1日開始對循環、呼吸內科患者的護理工作進行風險管理,選擇我院循環、呼吸內科2010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有32例女性,68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齡為40-85歲,平均年齡為65.3歲。另選我院循環、呼吸內科2012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有40例女性,60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齡為37-86歲,平均年齡為63.2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將資料存在一定的差異,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風險識別醫院在對循環內科以及呼吸內科患者開展護理工作時,護理風險具有客觀存在性以及潛在性,因此,護理人員在開展日常工作時,必須提高對風險事件的識別。在對循環以及呼吸內科患者開展護理工作時,最好讓低年資的護理人員與高年資的護理人員搭檔來對患者進行護理,以此來降低由于護理人員經驗不足而出現風險事件。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患者外出活動必須有護理人員或家屬陪護,同時對患者的日常用藥劑量以及藥品類型必須進行嚴格的控制。
1.2.2護理風險的預防為了降低循環以及呼吸內科患者在臨床護理過程出現風險事件的概率,護理人員在產于護理工作前必須參加相應的風險教育,醫院也必須將風險教育作為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的必修課。通過強化護理人員自身的風險意識,讓她們在日常工作中對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引起高度重視,并與同事之間進行經驗交流,及時發現護理過程中可能潛在的風險事件,以此來提高臨床護理的質量。
1.2.3護理風險的監控醫院在開展日常護理工作時,為了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必須對護理過程中各方面的高危風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控,并在工作中不斷改進。建立以護士長為組長,主管護師和高年資護師為成員的質量管理小組,對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質量控制和風險監控,對不規范的護理操作進行及時糾正,并對風險隱患、事故以及護理差錯時間進行總結、通報,以此來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3]。此外,在對患者進行臨床護理時,還必須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例如,跌倒、滑到、墜床等,以此來提高患者自身的風險預防意識。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對比用χ2檢驗,而計量資料的對比用t檢驗,Ρ0.05說明差異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中,有5例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了風險事件,其風險事件發生率為5%;對照組中有20例患者在住院過程中出現了風險事件,其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0%。兩組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率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Ρ
綜上所述,在對循環、呼吸內科患者進行臨床護理時,通過對患者的日常護理工作進行風險管理,患者在住院期間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相較于管理前出現了明顯下降的情況,醫院的整體護理質量也有所提高。因此,在對循環、呼吸內科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可以對護理風險管理進行大力推廣并普及使用。
參考文獻
[1]陳心容,何劍.PDCA循環在呼吸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管理,2012,10(3):63-65.
關鍵詞: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經驗;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501-02
呼吸系統重癥患者病程較長,病癥易反復發作,常伴有咯血,且易產生精神緊張、情緒煩躁、消沉、恐懼等負面情緒。通常情況下,病人出現煩躁情緒時,不愿配合醫護人員甚至拒絕做必要的治療[1]。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而言,僅靠機械治療和藥物治療是不夠的,護理工作在患者的治療康復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細致周到的護理,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適合患者的抗感染治療。科學有效的治療手段以及適合重癥患者的心理康復治療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發揮著必要的醫療措施所不能替代的作用[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15~76歲,平均為44.3歲,60例患者中,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4例,支氣管哮喘患者8例,支氣管擴張患者4例,肺癌患者2例,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最多,達到32例。
1.2護理方法
1.2.1病情監測護理:觀察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先兆癥狀對于預先判斷病情至關重要,因為受到呼吸內科病情特殊性特點的制約,患者發病快、時間短。觀察項目包括:(1)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與意識變化護理中,醫護人員需觀察項目:患者心律、心率、痰量及性質,呼吸頻率、節律、深度,呼氣與吸氣的時間比例。患者是否會出現意識模糊、反應慢、煩躁等現象。(2)觀察記錄患者是否有并發癥與誘發因素,記錄24小時出入量。哮喘患者易在凌晨發作,故需加強后半夜的巡視護理。通常,呼吸過快或過慢都預示患者病情發生了變化,可作為判斷臨床病情的依據。(3)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出現缺氧時應及時供給氧氣,醫護人員需保證規范的操作從而保證患者的安全,并隨著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調節氧氣流量。氧氣需要濕化,觀察患者吸氧效果,必須全程進行血氣檢測以防止低氧血癥的發生。
1.2.2藥物治療護理: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霧化吸入及靜脈注射兩種給藥方式互為補充。靜脈注射需兩條通路同時進行,分別用于一般藥物和特效藥物輸入體內。靜脈注射前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藥史及有無過敏藥物。確保注射藥物速度緩慢,并及時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如抽搐、心律失常或惡心、嘔吐等。噴霧劑需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及適當的用量,才能發揮作用。噴霧劑屬于受體興奮劑類藥物,不僅可以增加氣道粘膜的清除能力而且能夠抑制炎性介質。需隨時監測血藥濃度、控制用藥濃度。
1.2.4環境護理:為保證患者的心情舒暢,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應盡量創造舒適的病房環境。應保證房間光線充足,溫暖、潔凈。同時,干凈整潔的環境能夠有效防止病原交叉污染。氣溫急驟變化時,要注意及時增減衣物。呼吸重癥患者身體抵抗能力很弱,需創造良好的環境,從而保證其生活質量。
1.2.5心理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容易產生焦躁煩悶、心情抑郁,易生氣,緊張、暴躁等癥狀,由于病情影響,這些均屬于正常的反應。重癥患者病程較長,除藥物治療和機械通氣治療之外,心理護理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視。作為醫務工作者。需至少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對待患者的態度。注意對待患者的態度,尊重每一位患者,對其任何傾訴都應耐心聽完,不能置若罔聞。患者在住院期間,由于擔心其病情變化或者能否治愈,會產生急躁心理,甚至影響其睡眠,這時,醫務人員要做到主動與患者多溝通多交流,噓寒問暖,從而消除患者孤獨、恐懼的心理。同時向患者多宣傳疾病的有關知識,鼓勵患者樹立信心,積極主動配合治療。日常護理要穩定患者情緒,進行相應的健康及心理教育。
[關鍵詞]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生命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2(c)-0106-02
呼吸內科疾病大多病程較長,并且病情長期反復發作,患者往往精神緊張、情緒消沉、恐懼,對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尤其重癥患者有明顯的呼吸困難,如治療及護理不當,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或患者死亡。因此,如何對重癥患者采用積極有效的應急護理方案,是成功搶救重癥患者生命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對本院呼吸內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4例重癥患者的護理方法進行了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呼吸內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4例重癥患者,其中,男28例,女36例,年齡17~82歲,平均53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例,慢性支氣管炎29例,支氣管擴張7例,肺癌5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案。觀察組進行24 h不間斷的多方面護理措施,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病情與體征恢復等情況。觀察組具體護理干預措施如下,(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病情多,發展較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變化、呼吸頻率、脈搏、心率、痰量等情況,若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采取及時有效的搶救措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2)通氣處理:在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是搶救和治療的關鍵。觀察組患者出現突發呼吸困難及不暢時,及時采取相應護理措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異物,給予吸痰,做好痰液引流和合理的吸氧治療,吸痰時注意嚴格無菌操作。(3)急性發作期和慢性遷延期護理:主要治療為控制感染和祛痰,鎮咳,如伴發喘息可使用解痙平喘類藥物[2]。同時鼓勵患者咳嗽,定期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除。呼吸困難者一般以側臥或半側臥位為主。(4)緩解期護理:緩解期應采取一定措施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以提高抗病能力和預防復發為主。對易患感冒患者應經常鼓勵其加強鍛煉,以增強體質。鼓勵患者加強膈肌運動與呼吸功能鍛煉,增加有效通氣量。(5)加強基礎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一般需長期臥床,應定時給予翻身叩背,按摩皮膚受壓處,幫助患者在床上活動肢體,促進肢體血液循環,防止靜脈血栓、壓瘡、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6)藥物治療護理:正確執行醫囑并及時用藥,嚴格掌握藥物的使用劑量,控制血藥濃度及用藥濃度。為保證藥物順利輸入患者體內,需建立2條以上的靜脈通道,分別用于一般藥物和特殊藥物的輸入。(7)環境與心理護理:保持病房安靜,干凈及合適的溫度與濕度,定期消毒,定時通風透氣,保證充足的光線和氧含量。同時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護理,減輕患者抑郁、焦慮的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復[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統計學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進行了30 d的24 h護理干預措施,pH值改善,氧分壓(PaO2)升高,二氧化碳分壓(PaCO2)明顯下降,呼吸頻率、心率明顯改善,與護理前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在此期間,有3例患者出現呼吸急促、1例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經立即進行呼吸機和吸氧后,患者病情穩定。對照組中5例患者出現呼吸急促、2例出現呼吸困難,使用常規護理措施后,患者PaO2和PaCO2的變化幅度比觀察組小,pH值、呼吸頻率、心率有所改善,各指標與護理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護理后各項臨床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呼吸內科的重癥患者常在短時間內進入危重狀態,病情迅速惡化發展,致患者呼吸衰竭死亡。由于病情危重,采取常用護理方法控制往往失敗,在此過程中,實行正確的治療和積極有效的應急護理方案對患者病情的控制效果顯著[4-6]。本研究中,觀察組在做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隨時準備實施應急護理方案,實行24 h的連續監測。在護理過程中,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掌握疾病的特點,同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24 h護理干預措施后,pH值改善,PaO2升高,PaCO2明顯下降,呼吸頻率、心率明顯改善,與強化24 h護理前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措施后,pH值、呼吸頻率、心率有所改善,PaO2和PaCO2的變化幅度不如觀察組明顯,兩組患者護理后各項臨床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綜上所述,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提高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黃紹光. 危重型哮喘及治療[J]. 中國全科醫學,2003,6(10):805.
[2] 孔彬,馮瓊.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 中國醫藥指南,2011, 9(8):334-335.
[3] 艾惠霞,王志蘭. 人性化護理服務模式的探討[J]. 中國療養醫學,2009, 8(8):21-23.
[4] 葉任秋. 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應急護理干預措施[J]. 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9):29.
[5] 張艷玲. 論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6):191-192.
摘 要:目的: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進行總結和分析。方法:回顧性分析呼吸內科收治的110例重癥呼吸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應急護理干預。結果:與護理前比較,兩組護理后氧分壓明顯升高(P<0.05),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心率明顯降低(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干預組護理后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心率升高/降低得更加明顯(P<0.05)。結論:正確的護理與搶救方法,可有效減少患者病情加重,提高病患的生命質量。
關鍵詞: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
呼吸內科重癥是呼吸系統疾病中較嚴重的一種疾病,患者的病程一般都比較長,病情惡化速度快且容易發作從而導致患者情緒煩躁、精神緊張、意志消沉,令患者在短時間內進入危險狀態,嚴重可致死[1-2]。因此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在治療的基礎上輔以正確合理的護理不僅能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控制情緒,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回顧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1月呼吸內科重癥患者110例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110例患者,男65例,女45例,年齡17~85歲,平均(46.2±2.1)歲。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55例。110例重癥患者基礎疾病為:51例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28例支氣管哮喘患者,2例肺癌患者,23例慢性支氣管炎,6例支氣管擴張。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后,僅實施常規護理,并對護理效果記錄在案;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護理人員針對性進行的應急干預護理,同時詳細記錄其護理效果。 1.3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4.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記錄顯示對照組出現19例呼吸不暢患者,9例呼吸急促患者;干預組出現21例呼吸不暢患者,9例呼吸急促患者,兩組分別施行常規護理(對照組)與常規護理加應急干預護理(干預組)后,與護理前比較,兩組護理后氧分壓明顯升高(P<0.05),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心率明顯降低(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干預組護理后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心率升高/降低得更加明顯(P<0.05)。詳見表1。表1 兩組患者不同護理干預前后血氣分析等指標變化情況()項目干預組對照組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 pH值 7.21±0.28 7.32±0.31 7.25±0.36 7.35±0.31 氧分壓(mm Hg) 51.3±4.3 95.6±8.71①② 51.2±3.8 69.6±3.2① 二氧化碳分壓(mm Hg) 81.5±2.7 56.21±6.12①② 82.3±2.1 71.15±3.5① 呼吸頻率(次/min) 28.9±1.5 20.2±2.8①② 27.9±3.1 22.1±3.8① 心率(次/min) 106.2±8.2 88.6±9.02①② 104.5±5.8 97.1±4.5①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②P<0.05;1 mm Hg=0.1333 kPa 3 討論 由此可見,干預組實施各項應急護理干預后,效果更加顯著,經體會歸納干預組護理方法如下。 3.1 加強病情的監測護理:鑒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病情發展速度快且時間短,因此對重癥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及時觀察對病情的判斷非常重要,且對患者的呼吸、意識及輸液觀察都有重大意義[3-5]。進行護理治療時:①對于重癥患者先兆癥狀的觀察至關重要,直接影響了對病情的判斷,對患者的呼吸深度、節奏、脈搏、痰量、心律等各項生命體征和意識變化指標進行觀察。②對患者有無并發癥及誘發因素進行觀察并記錄,為預防哮喘患者午夜發作或病情加重帶來的危險,應加強后半夜的巡視護理。③若重癥患者有缺氧癥狀出現時應給予及時吸氧,確保患者吸氧安全、操作規范,并對吸氧效果進行記錄。針對患者的實際病情對氧流量進行及時調整,與此同時還應對患者的血氣做好監測。 3.2 用藥干預護理:對重癥患者進行用藥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血藥濃度、用藥濃度及藥物使用劑量[6-7]。嚴格按照醫囑監督患者用藥,密切觀察注射液的速度和用藥后患者的具體反映。由于受體興奮劑類藥物具有抑制性介質,可加強氣道黏膜的清除能力,所以使用適量的吸入氣霧劑,可同時加強患者心律等指標檢測。臨床常用的藥物就是糖皮質激素,在其發揮抗炎、抗過敏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的同一時間,也讓其得到及時的關注[8]。建立兩條靜脈通路,并分別用特效藥物和一般藥物輸入,這樣可保證使用的藥物安全、及時地輸入到患者體內。特別要注意的是,為保證速度緩慢,在對患者行靜脈注射用藥時應提早對患者的用藥歷史進行了解。 3.3 通氣護理干預:對于呼吸內科患者的急救和治療的重要原因是要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9]。關于通氣的護理,應按照下述要求嚴格進行:①對呼吸道存在的異物應及時清除,保持患者的氣道順暢,確保及時合理吸氧、吸痰;②嚴密觀察救治中使用儀器的各項參數變化及功能預警,并注意同步效果是否保持良好,要及時排除異常情況出現的因素;③定期檢查動脈血氣,調
【關鍵詞】吸內科 重癥患者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310-01
呼吸系統疾病是臨床常見疾病,如果用藥不當會引起患者發生相關并發癥,包括咳嗽、咳血、情緒低沉、煩躁不安、缺氧以及呼吸困難等,嚴重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欠佳,有可能在短時間內進入危險狀態,病情惡化,甚至呼吸衰竭而死。[1]。 所以對此種疾病的護理相關重要。收集我院呼吸內科重癥監護病房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間診治的重癥患者60例重癥患者,回顧性分析這些患者的臨床診治與監控護理資料,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 2012 ~ 2013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60例,其中男 37 例,女 23 例,年齡 14 ~ 81 歲,平均為 46. 8歲,6 例患者中基礎疾病為: 肺癌患者 7 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41 例,支氣管哮喘患者 8例,支氣管擴張患者 4例。
1.2 護理方法
由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發病急,病情進展快,所以觀察患者異常的臨床表現及先兆癥狀對于病情的判斷至關重要。醫護人員應嚴格要求自己,從細節做起,對患者的診療經過及生活做到精心護理,及時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 3 組,每 20 例,對于第 1 組患者,以心理護理為主,對于第 2 組患者,以環境護理為主,對于第 3 組患者,以機械通氣為主,對護理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
1.2.1 病情監測
觀察重癥哮喘的先兆癥狀。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呼吸節律、頻率、深度,呼氣與吸氣的時間比例,心率、心律、痰量及性質,觀察有無誘發因素及并發癥,記錄 24h 出入量,針對哮喘患者凌晨發作和加重時,要加強后半夜床旁巡視。氧療護理: 患者缺氧癥狀明顯或發紺應立即吸氧,可用鼻導管或面罩吸氧,一般鼻導管吸氧時氧流量 2 ~ 4L /min,面罩吸氧 4 ~ 6 L / min,每 15 ~ 30 min 巡視 1 次,保證用氧安全,仔細觀察用氧效果,根據呼吸困難的程度隨時調節氧流量,氧氣濕化瓶定時消毒。氣霧劑正確使用: 萬托林氣霧劑、必可酮氣霧劑使用前上下搖動,指導患者合并雙唇含著噴口,吸氣開始時立即按壓氣霧瓶噴霧 1 次,屏氣 5 ~10s,而后再行呼吸,兩種氣霧劑噴吸間隔 5 min 左右,每次使用完畢均用酒精棉球擦拭噴口,噴霧吸入后用清水漱口。
1.2.2 心理護理
在護理之前,要對患者的意識與呼吸以及生命體征進行觀察。 對于給予心理護理的患者,護理人員要積極與其溝通,使其對疾病有所了解,消除恐懼心理,增強治療的信心,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 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的同時,要注意聽取并吸收患者的意見,從而使治療能夠順利進行。
1.2.3 環境護理
環境護理 將不同病因的哮喘患者分別安置在潔凈、溫暖、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的病房,病室內沒有刺激性氣味,不鋪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濕式清掃,避免掃地和整理床鋪時塵土飛揚,病室物體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氣味強的消毒液,重度發作時患者呼吸困難,要取舒適臥位或半臥位,衣著寬松、溫暖。清潔的環境不僅能給患者帶來舒適的心情,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療,而且能減少感染的機會。病房應充分通風,采用濕式清掃,避免灰塵飛揚,并定期消毒。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要求,防止交叉感染。
1.2.4 機器護理
對于機械通氣護理組,要保持患者氣道的通暢與濕化。 對于患者呼吸道內的分泌物,要及時地進行處理,以保證足夠的氧氣量。 在護理與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要進行查房,如遇意外情況,要及時進行處理。
2 結果
3 討論
通過對呼吸內科重癥監護患者與普通病房重癥患者的護理對比,體會到只有護士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點,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善與患者交流,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和特殊護理,才能及時搶救患者。選用何種護理方法對于患者的治愈也很關鍵。 為保證治療的全面,有時候會多種護理方法并用,最終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嚴密觀察,保證患者進行調理過程中所用方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要提醒患者多注意休息,若患者情緒不穩定,要及時與其進行溝通,幫助其盡快擺脫困擾。普通病房的護士應加強對護理的認識,并進一步向重癥監護病房的護士學習一些急救的策略及預防措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目前臨床上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 ,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機械通氣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環境,護理、口腔護理以及藥物治療護理等等。 該組 60 例患者,將其隨機分成 3 組,各 20 例,分別予以心理護理、環境護理與機械通氣護理,機械護理效果最佳,心理護理次之,環境護理較差。 所以,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要采用正確的護理方法,從而降低死亡率。護理工作者通過熱情和和諧的語言,熟練的工作技能,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真誠為患者服務的感情,可以使患者有一種安全感和信任感才能消除消沉悲觀情緒,從而減輕患者痛苦,讓其接受治療,安心康復早日走上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張淑慧. 淺談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J]. 中國衛生產業,2012,29:49.
一、微課程設計思路
微課程設計在內科護理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下面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護理為例,對微課程的設計和應用進行研究。對于慢阻肺病人來說,在進行護理時應該注重呼吸功能的鍛煉,這是護理該疾病病人的重要內容。在沒有進行微課程設計時,教師主要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即教師先演示一遍,學生隨后進行模仿學習,但是在課后很少有學生進行練習鞏固,導致學生很難掌握呼吸功能的鍛煉方法。筆者學校引進微課程,制作了與呼吸功能鍛煉相關的微視頻,而且還在此基礎上預留了課后習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掌握了呼吸功能的鍛煉方法,還能對其他學生進行指導。在該節課程中進行微課程設計時,具體內容如下表所示。
二、課堂操作步驟
在內科護理教學中引進微課程設計,具體的課堂操作步驟分為以下幾點:第一步,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開展護理教學,利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課件,主要包括慢阻肺的概念及其臨床表現等。隨后教師對實際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講解時間設置在15分鐘左右。第二步,進行微課程設計,利用多媒體播放事先錄制好的關于呼吸功能鍛煉的微視頻,時間設置在8分鐘,具體內容見上表。第三步,實現翻轉課堂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可以指定幾位學生到講臺上講述一下慢阻肺的護理方式,內容可以是飲食護理、病情觀察、起居護理以及心理護理等,整體時間安排在8分鐘左右。第四步,指定專門學生進行課堂總結,時間控制在4分鐘以內。第五步,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堂作業,并進行課堂答疑,將時間設置在10分鐘左右。第六步,將微視頻發送到學生的QQ群中,并實時進行答疑和互動。
三、教學效果分析
微視頻是微課程設計的關鍵所在,在上述慢阻肺病人呼吸功能鍛煉中,微視頻只有8分鐘,與傳統的教學時間有很大差距,而且以視頻、影像的方式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防止學生上課走神、溜號,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效。另外,在課后學生還可以通過重復觀看視頻的方式來鞏固相應知識,充分掌握呼吸功能鍛煉的方式,提高了內科護理的能力。與之前的教學課堂相比,微課程設計就好像是一味興奮劑,能夠讓學生的大腦思維活躍起來,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和討論中,教師還可以在課后將微視頻發送到QQ群中,供學生隨時觀看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四、教學體會與討論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7(c)-0143-03
流行病學顯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漸加重,老年患者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能力下降,同時伴有多種慢性疾病。呼吸系統發生疾病時,病情遷延,經久不愈,呼吸內科患者發病時多合并咳嗽、咳痰、咯血、胸悶、氣促等癥狀[1],患者同時合并緊張、抑郁、焦慮等情緒,影響治療效果。護理風險是醫院內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發生的不安全事件,對患者、護士可能造成潛在的傷害。本研究對患者進行優質護理,以降低護理風險發生率并提高護理質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呼吸內科2012~2013年收治的90例老年患者的資料,按照隨機、對照、雙盲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60~84歲,平均(68.5±3.4)歲,病程5~20年,平均(7.5±2.6)年;對照組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60~82歲,平均(67.5±4.3)歲,病程4~18年,平均(7.2±3.1)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參照國內外文獻制訂調查問卷,經護理人員審閱和修訂,采用標準化法,向專業人員及技術提出明確問題,根據調查結果制訂相應的護理對策,并將其充分應用到護理工作中。觀察組行針對性優質護理,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護理風險發生情況。觀察組的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護理 呼吸內科的住院患者多合并多種慢性疾病、治療時間長,需長期用藥和輸液治療,患者抵抗力下降,病情反復,大多存在嚴重的心理負擔,加之經濟負擔,患者常出現不良心理問題,失去治療信心,最常見的護理問題是焦慮、抑郁[2]。研究結果顯示,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會促進疾病的康復[3]。對策:患者入院后,收集患者的資料,包括患者的生活自理程度、不適癥狀、患病的態度,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緒,針對患者情況,制訂干預措施。保證患者正常睡眠,因患者住院考慮問題較多[4],影響睡眠,護士應鼓勵患者積極治療和預防各種并發癥,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緒。
1.2.2用藥安全護理 呼吸科患者長期咳嗽、氣喘,加之年齡增大,神經反射活動衰退,吞咽肌群互不協調,容易出現咀嚼困難,在服藥過程中容易發生嗆咳和哽咽感,引發吸入性肺炎,同時老年期生理功能改變導致藥物的體內過程和機體對藥物的耐受性改變,導致用藥易發生不良反應[5],由于記憶力減退,出現重復服藥和忘記用藥等問題[6],輕者影響治療效果,重者可引起藥物中毒。對策:患者用藥應由護士監督,避免錯服和漏服,關注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出現用藥過量時及時向醫生匯報,對于吞咽困難患者,可采取管飼或靜脈給藥。
1.2.3皮膚護理 老年患者年老體弱,病情嚴重,長期臥床、活動時氣短等,難以翻身,容易發生壓瘡或皮膚感染等問題。對策:壓瘡應以預防為主,患者入院后檢查其皮膚受壓情況,加強皮膚護理,保持皮膚干燥,鼓勵患者經常翻身,對于行動困難患者[7],護士定時給予轉換護理,加強營養支持,進食高蛋白質食物,對入院時已合并壓瘡的患者,給予積極治療,清潔皮膚時,水溫不宜過高,避免使用刺激性沐浴產品。
1.2.4 墜床護理 呼吸科患者需長期臥床治療,無法到室外行走,出現平衡功能減弱、失調等,容易出現跌倒、墜床等危險。對策:對新入院患者,根據年齡、自理能力、有無跌倒史進行評估,讓患者及家屬盡快熟悉環境,對住院患者定時巡視,同時合理分配人力資源,注重重大節假日、雙休日、早中晚時間段等護理工作中薄弱時間段的防護工作[8]以隨時發現不安全隱患,檢查是否上擋板、是否安全牢固,防止老年人跌倒。
1.2.5 咳痰護理 老年患者呼吸道多數存在氣流受阻和肺彈性回縮力下降等問題,影響呼吸功能,呼吸道過早閉塞,肺循環灌注機肺泡通氣嚴重失衡。對策:咳嗽有利于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有利于氣體交換,協助患者進行咳嗽訓練,患者深吸氣后?住呼吸,護士兩手擠壓胸廓,由外向內側推,患者深呼吸,對意識清楚的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屏氣時快速打開聲門,氣體迅速排出,飲水及餐后避免咳嗽,防止引起誤吸。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6%,高于對照組的84.4%(P
2.2 兩組護理風險發生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風險發生率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