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宏觀經濟分析研究范文

        宏觀經濟分析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宏觀經濟分析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宏觀經濟分析研究范文

        關鍵詞:宏觀經濟視角;經濟全球化;中美貿易;失衡問題研究

        中美貿易失衡問題,是雙邊經貿合作中的突出問題,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這一問題愈演愈烈。中美經濟交往順利則能夠有效推動全球經濟進步。具體到中美貿易而言,當前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國,也是我國第一大出口貿易對象。對美國而言,中國是美國在全球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同時也是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中美兩國雙邊貿易的進行情況已經展現雙方貿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貿易失衡。而這一問題如果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將制約雙方貿易進一步開展。而對中美貿易失衡問題進行有效研究,也能夠從實質上優化中美貿易結構,推動中美貿易不斷發展。

        一、中美經濟與中美貿易發展情況分析

        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關系是全球經濟關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全球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加速,今天中國已經成為新的世界經濟大國和重要經濟增長點。而美國則是世界上經濟結構最優、科技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中美兩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強勁的經濟發展水平都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助推力量,并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經濟關系格局和地位已經成為影響當今世界經濟關系和經濟發展走向的重要因素。中美經濟發展影響世界經濟發展,而中美經濟關系也是兩國關系的基礎。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經濟主要依賴美國,至今天,中國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對外經濟交往體系。而自2008年以來,美國率先爆發經濟危機,受經濟危機影響,美國經濟實力有所下降。美國國內經濟對全球經濟影響力也逐漸下降。而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率先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并一直保持較高經濟發展水平,同時進一步調整其經濟政策,有效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的地位。

        中美經濟發展存在極大互補性,這與中美兩國經濟發展情況有極大關系,美國經濟發展水平高,經濟結構基本上以第三產業為主,經濟發展多依靠消費拉動。而中國則是在改革開放后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國家經濟發展結構主要以重工業為主,同時資源消耗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較為普及。這就決定中國經濟發展結構中,科技含量低、環境污染嚴重,而美國恰恰與中國相反,美國經濟發展中,科技含量高,人力成本低更是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優點。中美兩國經濟發展結構現狀就決定了中美兩國經貿交往存在相應問題。中國出口大量產品,美國大量基礎產品供給基本由中國完成,這就決定了中美貿易存在極大順差,同時整個貿易結構和貿易現狀極不平衡,這一系列問題就使的中美經濟與貿易需要解決問題。

        二、中美經濟貿易摩擦與沖突分析

        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中美兩國經濟交往程度逐漸加深,這就使得中美兩國經濟發展相互依賴趨勢更加明顯。但中美經濟貿易開展的基礎和目的都是維護各國利益,這就使得中國經濟發展與美國經濟發展存在一定摩擦與沖突紛爭。雙方經濟貿易的主要問題聚焦在雙方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額。而這一問題一直以來也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這就使得大多數美國民眾普遍認為中美貿易逆差額的不斷擴大不僅影響個人利益,直至威脅影響美國經濟發展。

        中美經濟貿易確實存在矛盾,而這一矛盾是由于不平衡的進出口關系影響的。美國長期從中國進口大量物美價廉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產品,這就使得美國大量基礎工人失業,而中國主要從美國進口科技含量高的產品,但美國為了有效防止中國學習其科學技術,就限制對華出口產品類型和形式。一方面造成了中國,而另一方面也使得美國對華貿易額逆差持續擴大。盡管中國與美國經濟貿易摩擦程度和涉及內容不斷增加,但中美兩國都在摩擦中獲得了具體的宏觀利益,維護并發展了自身利益。摩擦與沖突只是兩國經貿關系中正常元素,并不能掩蓋兩國經濟貿易往來水平不斷加深這一事實。

        中美經濟貿易摩擦與沖突想要得到有效解決就離不開對兩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具體認識,不僅要認識兩國經濟貿易問題的具體差別,還要從深層次分析兩國經貿沖突問題,要結合兩國經濟發展特點,結合兩國經濟發展政策,動態、辯證、唯物看待兩國經貿交往。

        三、宏觀角度看中美經貿關系的主要特點分析

        中國與美國經濟發展無論存在極大互補,中國有著極其豐富的資源和人力,但缺乏技術和資金以及先進經驗,而美國正好具備這些資源。中國兩國的經濟結構和國家發展形式就決定了兩國有極強的合作互補特質以及互補空間。從產業結構上看,隨著美國國內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以及產業轉移方針的不斷實施,就需要選擇一個滿足其戰略轉移升級的國家和地區來解決這一問題。中美經濟關系之所以出現貿易失衡,這與兩國經濟發展政策有關。中國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而美國則是全球最大消費國。

        其次,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中美兩國經濟依賴程度逐漸加深。與初期中國單純依賴美國經濟發展不同,今天中美經濟關系格局已經實現了質的變化。2008年,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影響力已經逐漸下降。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美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質疑,同時美國為了擺脫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積極調整經濟結構,進一步降低利率,實施量化寬松發展的經濟政策。而經過此次經濟危機,中國經濟依舊發展迅猛,這就極大改觀了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中國實施相對穩定的經濟政策和國內較為平穩的經濟發展態勢,就使得美國在經濟投資和市場拓展方面更依賴中國,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國債的全球最大持有國。美國通過不斷吸收外國資金,從而彌補本國經濟發展不足,解決經濟發展困局。因此隨著發展,中美兩國雙邊貿易問題,已經實現由中國單向依賴美國轉變成為中美互相依賴。

        最后,中美兩國經濟互利共生。全球化經濟發展的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孤立存在,更沒有哪一個市場可以在封閉的狀態下,實現自身發展。各國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促進,互利共生狀態更加明顯,只有相互促進,互相借鑒和吸收,才能促進自身經濟發展。而在經濟全球化這一因素影響下,解決中美貿易失衡問題就必須認識到這是雙邊共性問題,只從單一方面考慮是遠遠不夠的。兩國經濟相互融合,已經到了解決兩國經濟問題不能割裂看問題這一形勢。美國在中國開設大量跨國企業,而中美合資也成立雙邊貿易常態問題。

        四、結語

        如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為迅猛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美國依舊是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綜合體之一。可以說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對全球經濟發展有著極大影響力。解決中美貿易失衡問題,就要從兩國經濟發展的實質問題入手,切實結合兩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切實可行的推動經濟交往。而在認識兩國經濟貿易摩擦問題上,也要充分認識到兩國經濟貿易摩擦是正常現象,不能只看到兩國經濟貿易的摩擦和沖突,而看不到兩國經濟發展的互補性。(作者單位:工商銀行天津河東支行)

        參考文獻:

        第2篇:宏觀經濟分析研究范文

        周炳林告訴《投資者報》記者,他們對宏觀經濟的分析有自己獨特的方法。“我們作預測時,緊跟行業面進行,也非常重視出去調研,基本上是從中觀出發來分析研究宏觀經濟的。”

        出口復蘇將主導中國經濟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中,今年周炳林比較看好出口,“今年出口對GDP的貢獻,可提升3個百分點左右。”

        中國經濟復蘇路徑相對于2009年,將會在2010年出現一個大的、階段性切換,在這種政府刺激政策邊際效應遞減的情況下:民間投資、出口、消費等需求漸次復蘇,逐步接替刺激政策弱化所減少的需求,最終形成“一減三加”的新的總需求結構。其中,出口復蘇將主導2010年中國經濟。

        出口事實上是有一個上下反轉的態勢,因為2009年是負增長、對經濟負向拉動,假如2010年是正增長,不僅可以彌補財政刺激邊界效應遞減在2010年經濟當中比較負面的一個因素,而且在遞減之后還令GDP有約2%以上的提高。對比不同的經濟部類的增長情況,很明顯今年出口和民間需求是兩大非常主要的亮點,因此,2010年出口復蘇將主導中國經濟。

        周炳林表示,外貿在這么多年之所以這么重要,實際上它有十分深刻的社會背景。特別重要的是撫養品,中國在所有大國里撫養品是最低,為39.1%。基本上1個勞動力人口負責3.1個非勞動力人口,而這在美國是0.5%以上,印度是0.6%。

        基本上比較高的勞動力人口比例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當前具有龐大的生產能力,且相對于當期的國內需求是過剩的,經濟總供需平衡的一個不可替代的方式事實上必須是有一定的出口的。因此,出口在經濟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2009年也就是在這一塊出了很大的問題,從而導致了整個鏈條都上不去。”

        根據全年的測算,2010年GDP將增長10.8%,其中一季度最高為13.8%,主要是因為外貿的同比會出現大幅的正增長,以及投資增幅收窄幅度仍然不大,導致了一季度的數據近乎完美。

        流動性將出現新動力

        “當前貨幣政策趨向正常化,下一步將會更加收緊,預計2季度將有加息措施出臺。”周炳林表示。

        與2009年不同,2010年,當貸款增速放緩和結構變化時,流動性驅動將會換擋,出現新動力。

        流動性來源風格轉換的催化劑在于2010年刺激性金融政策將逐漸弱化,而外貿復蘇、人民幣重回升值軌道,引致外匯占款較2009年顯著增加。

        在貨幣創造中,2010年外匯占款增加的作用將延續2005年~2008年的歷史趨勢,占比將有恢復性提高。

        第3篇:宏觀經濟分析研究范文

        “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G20蕩氣回腸的豪言壯語以及部分數據出人意料的峰回路轉似乎逼走了金融危機的陣陣寒氣,伴隨著信心的悄然恢復,國際金融市場頓時顯得春意盎然起來。截至2009年4月7日,全球股市市值為30.77萬億美元,近一個月來上漲18.67%,作為危機震心的美國取得了18.05%的市值漲幅,易受東歐危機“牽連”的德國和意大利甚至收獲了33.97%和31.80%的市值漲幅,近來由于“脆弱性”突顯而飽受非議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表現也超出全球平均水平,巴西、墨西哥、韓國和印度的市值漲幅分別為21.07%、28.38%、38.45%和27.88%。

        帶點憂患之心看時下悄然“空轉多”的樂觀氛圍,一個頗有意思的問題突現腦際:為何復蘇的星星之火驟然間就有燎原之勢?誠然,金融危機在急速演化之后業已稍稍雨歇,近來出現的些許亮點更加引人矚目,G20的1.1萬億大禮包多少有些超出預期,而美國房市數據和耐用品訂單數據的好轉也包含了基本面潛在變化的些許信息。但這星星點點的氣流似乎不足以引致近來金融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如此強勁的“復蘇之風”。那么,這星火燎原中有何奧妙?

        分析研究彰顯“正反饋效應”

        筆者首先想到的是周小川先生G20前學術論述三彈連發的最后一個,在那篇名為《關于改變宏觀和微觀順周期性的進一步探討》的文章中,他談到了順周期性特征對金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從時下經濟形勢出現轉好的些許“跡象”到市場產生較為明顯的復蘇預期,這其中正是包含了一個“正反饋”效應,而放大局部利好、引致可能是非理性的“買多”羊群行為的,又是什么呢?

        筆者以為,近來市場偏向的分析研究言論和觀點多多少少起到了一部分“增效器”的潛在作用,雖然在各類研究報告中,免責聲明都包含了“非誘導性”條款,但在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市場研究分析對預期波動的影響不容忽視。在筆者看來,研究分析的“軟影響力”導致“正反饋”,進而誘發危機中有失審慎的非理,其間重要的不是動機,而是結果。值得強調的是,市場研究分析的這種“正反饋”效應在金融危機的非正常時期可能會加劇波動,加大波幅,減緩危機的自我平復,帶來不必要的大起大落。周小川先生的文章啟發我們,越是危機階段,市場越是需要多一點的“負反饋”,來中和非理導致的不穩定。而筆者以為,通過風格轉變和重心偏移,市場研究分析可以從“增效器”轉變為“斷路器(Circuit Breakers)”,發揮滅弧特性,即像電子工程學中那樣,“當系統發生故障時,和繼電保護配合,迅速切斷故障電流,以防止擴大事故范圍”,對金融系統穩定起到有益作用。

        從“增效器”轉變為“斷路器”

        如何轉變為“斷路器”?首先需要清晰認識到危機階段的市場心理波動特征,在利空性質的事件突然發生,或是不利數據占據絕對主流的時期,市場心理自然地趨向極度悲觀,對利空因素的敏感性大幅上升,此時,市場研究分析如若糾纏于利空因素的深挖,很容易出現利空消息和看空行為相互增強的惡性循環。如果能適當強調深層次和中長期的有利因素,則有利于穩定預期,避免市場過度萎縮。

        現在,市場心理波動陷入了另外一種微妙的危機情形:市場心理在經歷過前期危機升級異變的洗禮之后,對負面消息和預期下調的敏感性持續下降,在近一段時期未發生不利突發事件的背景下,市場對利多消息的期盼更加強烈。此時,研究分析對轉好“跡象”的強調會自然地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并激勵市場在行為選擇上更趨冒進。為最大程度地避免系統穩定性受損,并適當發揮“斷路器”作用,市場研究分析可以適當控制“預言復蘇”的潛在誘惑,避免對些許轉好“跡象”的過度強調,選擇更趨全面和謹慎的風格評析市場徹底轉向的可能性。在當下市場心理不知不覺滑向樂觀的趨勢下,我們似乎需要更全面地關注轉好“跡象”中的其他信息。例如,在看到G20帶來1.1萬億大禮包的同時,也要注意到,這1.1萬億可能并非貨真價實,IMF可用資源從2500億擴張到7500億之中包含了日本、歐洲業已增資的舊信息,而新增2500億特別提款權的分配可能會在未來遭遇波折,而另外增加的2500億貿易融資更像是個期望中的愿景而非實際支持,真實感最強的倒只剩下1000億的額外貸款。如果更全面地遍觀消費者信心、制造業綜合指數等數據,斷言美國經濟復蘇更顯為時尚早。

        第4篇:宏觀經濟分析研究范文

        【關鍵詞】匯率變動 市場微觀結構 指令流

        一、引言

        在匯率理論演進發展的進程中,宏觀匯率模型的研究方法一直都占據著主導地位。直到短期內匯率的劇烈波動以及宏觀基本面與匯率波動無關的兩大難題出現,卻無法用宏觀模型對其進行很好的解釋時,學者們開始轉而向微觀層面尋求問題的解答,于是自上世紀90年代,有關匯率決定的微觀市場結構理論開始出現并得到發展。匯率市場微觀結構理論是指應用市場微觀結構方法的新工具對外匯市場進行研究,以解釋匯率決定的理論。相對于宏觀匯率模型而言,這一理論有三個很重要的前提假設:第一,市場中存在私人信息,私人信息并不是人人共享的,而且相對于公開信息而言對未來有更好的預測作用,宏觀模型則認為所有的信息都是公開可得的;第二,市場參與者存在異質性,參與者的異質性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交易目的的差異性、分析方法的不同以及交易過程中的信息量的不對等,宏觀模型則認為所有的交易者都是等同的,;第三,不同的交易機制對于價格的影響是不同的,市場中的交易機制主要分為直接交易(無經紀人)和間接交易(有經紀人),宏觀模型里的觀點則認為價格與交易機制無關。基于上述假設,市場微觀結構理論把外匯市場中的價格波動看作是無數交易主體的交易行為匯總的結果,而反映交易行為最重要的變量就是交易的指令流(Order Flow)。指令流代表了市場中全部交易訂單的集合,客戶買進為正的指令流,賣出為負的指令流,因此指令流反映的是一段時期內的交易量。外匯市場中外匯價格變化受指令流影響的過程如圖1所示。

        當研究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的學者們把關注點集中在指令流上時,發現指令流上能傳達的信息遠遠不止數量、價格、買賣價差等,還包括其它一些重要信息。指令流傳達的信息主要分為兩種,第一,它是信息的加總器Lyons(2001),不僅可以傳遞宏觀基本面的公開信息、私人信息以及未來的信息,還可以傳遞關于外匯投資收益的信息和貼現率的信息。從這方面來說,指令流的基本作用是信息中介;第二,指令流是金融資產被交換過程中所產生的關于現金流的未來期望值的一種信號,在外匯市場中,這些現金流是與兩種貨幣之間的利差是密切相關的,這個層次上的指令流更多的是起到一種預測功能。

        二、匯率理論中的指令流研究

        (一)匯率波動、指令流與宏觀基本面的關系

        如前所述,傳統的匯率波動研究是采用宏觀匯率模型的方法,只注重基本的宏觀變量,如利率、物價和政策等對匯率的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宏觀模型對匯率的解釋力度在很多學者看來是不足夠的,于是他們進行了相關的實證分析。Meese(1983)和Rogoff(1988),Frankle和Rose(1995),Cheung、Chinn和Pascual(2002)所作的關于宏觀匯率模型研究匯率的研究表明,傳統宏觀匯率模型對短期內匯率波動的解釋能力遠不及隨機游走模型。Lyons(1995)則對于宏觀經濟模型中一直困擾著經濟學界的一大問題――外匯市場交易量巨大產生的原因,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解釋:第一,事件的不確定性(event uncertainty),當市場上出現對投資者們有利的消息時,他們便會擴大交易量,當市場上沒有出現很明確的消息時,他們便不會貿然進行交易;第二,燙手山芋現象(hot potato),做市商為了沖銷交易者的頭寸帶來的其它風險,便頻繁地進行交易以尋找到合適的頭寸接受方,這時的一部分交易便通過“燙手山芋”效應不斷地被傳遞給下一個做市商,導致最終的交易量要遠遠大于最初的交易量。

        20世紀90年代末,當大部分的學者都開始認同傳統宏觀經濟模型解釋短期匯率的能力不夠時,指令流的引入就成為了他們新的關注點。

        Love和Payne(2002)為了檢驗不在預期之內的信息是否對指令流和價格仍有系統且顯著的影響,采用了十個月內美元兌歐元、英鎊兌歐元和美元兌英鎊的匯率信息,還有歐元區的信息和美國以及英國的宏觀基本面做實證分析,同時還將價格對于信息的反應分為直接的(無指令流)和間接的(指令流作為中介)。最后他們認為市場微觀結構理論與傳統的宏觀經濟模型的分析方法之間存在一個很關鍵的不同點在于同樣的信息是不是被所有市場參與者共享,而不同的參與者對同樣的信息又是不是有著差異性的解讀。從他們的實證分析中得出結論:價格中大約50%~66%的部分對宏觀上信息面的反應是通過間接的方式發生的,需要通過指令流來完成。也就是說,不管是不是同樣的信息、同樣的參與者、同樣的解讀方式,信息對價格的大部分影響仍然是要通過關鍵變量――指令流來傳播。

        Bacchetta和Wincoop(2003)建立了一個包含匯率、宏觀經濟基本面和指令流的宏觀經濟分析模型,分析后得出結論:長期內匯率能夠較好的反映宏觀基本面,但是短期內的匯率與宏觀基本面相背離,宏觀基本面也沒有反映在匯率變動上,指令流則對匯率有顯著的影響。

        Lyons和Evans(2004)為了確定指令流對匯率的影響,采用了花旗銀行在六年半的時間里所接受的所有貨幣交易的終端客戶的數據,建立了一個包含名義匯率、宏觀基本變量和未來基本面的模型。最終得出結論:①指令流能夠預測未來的宏觀經濟變量;②相對即期匯率而言,指令流對于宏觀變量的預測更為準確;③指令流可以預測未來的即期匯率;④指令流對未來基本面信息的預測,大部分只能過了當下這一季度才可以反應在即期匯率中。

        王成軍(2010)為了研究指令流和宏觀基本面的關系,將傳統宏觀經濟模型微結構匯率決定模型進行了分析對比,并得出結論:市場微觀結構匯率模型并沒有否認經濟基本面對匯率的決定作用,相反,它引入了指令流變量,肯定了宏觀經濟因素對匯率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二)指令流對于短期匯率波動的解釋力

        當指令流成為經濟學界的一個全新亮點時,學者們都被它對短期匯率波動的解釋力度所震驚,于是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指令流與匯率間關系的探討。

        Lyons和Evans(1995)利用了1992年8月3號至8月7號連續五個交易日紐約一家交易商的交易數據,對德國馬克兌美元市場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可以僅僅使用市場中指令流的變化解釋50%的德國馬克和美元之間匯率的變動,他們預估每十億美元的需求方面的失衡(積極的指令流)就會帶來美元0.5%的增值,實證結果同時還證明了指令流是通過信息渠道和存貨渠道來影響價格的,也證實了市場微觀結構理論對于外匯市場的適用性。信息渠道是指做市商利用自己得到的私有信息調整其價格預期、改變報價。存貨渠道是指做市商通過價格控制頭寸的變化,當頭寸高于預期值時,低報買價;當頭寸低于預期值時,高報買價。

        Lyons和Evans(2002)為了進一步研究指令流對匯率的解釋力度,建立了一個包含指令流、宏觀基本面和微觀經濟變量的資產組合變動模型(PSM),結果發現:指令流可以解釋64%和45%的德國馬克和日元的匯率波動,而利率只能解釋匯率波動的1%和6%。這個模型說明了指令流相對于利率而言更能夠解釋匯率的波動。

        對于短期內匯率的劇烈波動,Lyons和Moore(2004)采用實證分析研究了歐元區從浮動匯率制度到固定匯率制度轉變時的匯率波動,發現了在浮動匯率制時,投機者們利用匯率的差異獲取利潤,加大了匯率的波動;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時,投機者們可操作的空間有限,因此匯率也就相對較穩定。這一發現也說明了,我們能夠從微觀層面更容易地去理解匯率的劇烈波動。

        當然,除了上述研究以外,還有一些學者也對指令流和匯率波動進行了研究。Galati(2000)利用了微觀結構的方法研究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匯率變化,Bhanumurtyh(2002)研究了印度盧比兌美元市場,Walker(2002)研究了牙買加元兌美元市場,Kouki(2003)研究了突尼斯第納爾兌美元市場,Galac等(2006)研究了匈牙利福林兌美元市場。這些研究最終都認為指令流能夠較好地解釋這些國家貨幣的短期匯率波動,這也再次證明了指令流對于短期匯率的解釋力要強于宏觀經濟模型。

        在我國,丁劍平等(2007)利用中國外匯市場2006年1月到2006年5月的交易量數據,對我國外匯市場上指令流對匯率波動的解釋力度進行了研究,得出結論:我國中央銀行公布的官方匯率對做市商報價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在我國的做市商制度還不夠完善,該結論的可靠度不足。

        (三)不同種類指令流與匯率波動的關系

        從市場微觀結構理論中我們了解到,信息最終反映到匯率上要經過客戶指令流和做市商間的指令流兩個部分。Lyons(2001)將客戶指令流定義為每個交易日內以百萬美元計量的客戶買賣指令之差,做市商間的指令流就是對客戶指令流的匯合加總。既然市場微觀結構理論認為市場中的參與者存在異質性,那么不同的客戶當然有著不一樣的指令流,每一個指令流里面又有著不同的部分,自然對匯率的作用都不相同,這就吸引了一部分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分析。

        Lyons(2001)用花旗銀行的月度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在研究分析中他將客戶分為三大類:杠桿金融機構(如避險基金)、非杠桿金融機構(如共同基金)和非金融機構(如跨國公司),按照不同的機構類型對客戶指令流進行分解,得出結論:杠桿與非杠桿金融機構對不同貨幣市場的作用不同,客戶指令流對匯率的解釋力要高于做市商間指令流對匯率的解釋力。

        Bjonnes和Rime(2002)用瑞典央行提供的關于瑞典克朗的95%的交易數據對指令流與匯率波動的關系、交易量與波動性的關系和市場的流動性進行了研究,在指令流方面,他們最終得出結論:客戶指令流比銀行間的指令流重要。

        Andrew和Carpenter(2003)用2002年澳大利亞某銀行的澳元兌美元以及歐元兌美元即期外匯市場上45天的數據,將客戶分為中央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公司,對不同客戶對價格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最終得出結論:按照其分類對價格的影響來看,央行的指令流對價格的影響是最大的,其次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指令流,而非金融公司的指令流對價格的影響是最小的。

        Marsh和O’Rourke(2005)采用了英國皇家銀行提供的,時間為兩年的客戶指令流的日數據集對指令流與匯率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主要結論:金融公司的指令流與匯率波動正相關,非金融公司的客戶指令流與匯率波動負相關。

        (四)匯率市場指令流與其它金融市場指令流的關系

        這里的金融市場主要是指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在以往的研究中,每當涉及外匯市場與股票市場之間的聯動關系時,入手點往往都是從宏觀角度,市場微觀角度常常被忽略,這也導致了最終的研究結果出現一定的偏差。市場微觀結構理論出現以后,便吸引了一部分學者對指令流和金融市場間的聯動性進行研究分析,最早涉及到這一點的研究可以追溯到Lyons和Evans(2002)的文章,他們從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的層面提出了信息整合的概念,他們的觀點是當一個市場的信息傳遞到了另一個市場而且還影響了這個市場的價格,那么這兩個市場就是信息整合的。

        Evans等(2005)采用了從1996年5月1日到8月31日的關于德國馬克、日元、英鎊、比利時法郎、瑞士法郎、瑞典克朗、意大利里拉和荷蘭盾對美元的匯率。實證結果也證實了信息整合的合理性,一種貨幣的指令流確實會影響到其它貨幣的定價,不同外匯市場的信息則借助著指令流進行傳遞。

        Francis等(2006)在Evans(2002)思想的基礎上,從指令流的角度對股市和匯市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他們建立了兩套模型,一套模型中不含指令流,另一套模型中則加入了各自的貨幣指令流。比較后發現,加入了指令流的模型組,平均收益率和顯著性水平都有所下降,也證實了外匯指令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股市和匯市之間信息的傳遞。此外,他們還得出了結論:指令流對股票市場的影響要大于對外匯市場的影響。

        王雅杰和李慧(2012)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對股市和匯市產生聯動關系理論模型的刻畫和實證檢驗對我國的指令流與金融市場之間的聯動性進行了研究。他們的實證研究中采用了中國工商銀行2008年2月到2009年3月期間的美元外匯買賣數據,分別對指令流與匯率及股票收益率的關系、指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及結果、指令流對信息傳遞不對稱性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①我國外匯指令流對匯市的影響要比股票指令流對股市的影響大,說明我國外匯市場的私人信息作用明顯。②在指令流傳遞信息的基礎上,我國的匯市作用于股市的影響要強于股市對匯市的影響。③在相同的條件下,匯市上負的指令流對股市的影響比正的指令流對股市的影響大;而股市上的利空或利好消息對我國匯市的影響卻是等同的。④我國外匯市場的信息整合度要強于股票市場的信息整合度。

        (五)我國學者對人民幣“指令流”的分析研究

        在上文中提到,丁劍平等(2007)對我國外匯市場上指令流對匯率波動的解釋力度進行了實證分析;王成軍(2010)對指令流和宏觀基本面進行了一個簡單分析;王雅杰和李慧(2012)對我國的指令流與金融市場的聯動性進行了檢驗分析。

        除此之外,丁劍平和曾芳琴(2005)從市場微觀結構理論、指令流的解釋能力、指令流同短期匯率關系等方面對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的新發展作了文獻綜述。鄭重(2007)從指令流的數據來源、指令流和匯率制度、指令流和流動性、指令流與金融市場之間的聯動性方面對指令流的研究新動向做了介紹。王雅杰、陳勝安和楊武挺(2014)在考察指令流對匯率的影響基礎上,加入了利率和中央銀行的干預來分析對匯率波動的影響。最終得出結論:①匯率指令流對匯率波動的影響較大,而利率差對匯率的短期波動幾乎沒有影響;②指令流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解釋力度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減弱,但利率差和人民幣匯率波動之間的關系卻很穩定;③指令流和利率共同對匯率的影響是顯著;④人民銀行的干預在人民幣匯率的形成過程中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三、總結

        本文對外匯市場的微觀結構理論中的指令流作了一個簡要的綜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構建和理論闡釋上,這一時期的研究雖然已將研究重點放在微觀的匯率交易指令流上,但仍希望從傳統的宏觀基本面視角來解釋匯率交易指令流變化的原因。而近期的研究,則越來越多的將外匯指令流研究進行細化,不再局限于宏觀經濟面與指令流的關系,而進一步將研究方向擴展到外匯市場不同交易主體的指令流對匯率的影響方向和程度、外匯市場指令流與其它金融市場指令流的關聯性等微觀內容上。這種研究趨勢可以很好地為解釋匯率這一宏觀變量的變化提供有效的微觀層面的理論支撐。然而,我們也發現,匯率理論中指令流的研究也還處在發展階段,很多細化的微觀行為還未被納入模型分析中,比如指令流傳遞過程中的風險、金融機構基于指令流采取的投資投資決策、指令流形成前已經存在的匯率風險對指令流的影響等。這些方面的進一步研究將有助于提高指令流理論對匯率變動的解釋力。

        參考文獻

        [1]熊德華,張圣平.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發展與實證分析綜述[J].管理世界.2006(8).

        [2]丁劍平,曾芳琴.“指令流”的再“分解”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5.(11).

        [3]孫立堅.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理論[J].國際金融研究.2002.(11).

        [4]Rime.Dagfinn.Order Flow analysis of Exchange Rate[J].Economic Bulletin.2006.

        [5]Dagfinn Rime.Exchange Rate Forecasting,Order Flow and Macroeconom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k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

        [6]M.Martin Boyer,Simon van Norden,Exchange rates and order flow in the long run[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Volume 3,Issue 4,December 2006,Pages 235-243,

        [7]Michael J.Sager and Mark P.Taylor.Under the Microscope:the Structure of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6.

        第5篇:宏觀經濟分析研究范文

        [關鍵詞]金融穩定性理論;金融危機理論;國家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分析

        [中圖分類號] F83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2-0005-05

        一、前 言

        金融資本對實體經濟的全面滲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門成為現代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核心。但金融資本的集中,也使其人為操縱因素與投機意味愈加濃烈,尤其是以金融資本為直接經營對象的“金融創新”形式的出現與廣泛使用,致使金融資本極易脫離實體經濟而單獨運行。如果失去了產業資本的廣泛支撐,金融資本營運的不確定性及其帶來的風險更大,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所帶有的市場性金融風險隨著金融資本的日益集中也變得集中化了。

        金融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不僅會造成金融資本營運的中斷,更將影響或極大破壞著實體經濟效率,甚至整個社會生活秩序。1997年以來由貨幣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最終導致了某些國家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和社會混亂,就是有力的證明。

        體制或機制因素也越來越加劇了金融風險的積累。除了金融制度與金融市場所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外,隨著以自由化、國際化、一體化以及證券化為特征的全球性金融變革趨勢向各個國家的蔓延,普遍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應,也使各國的經濟體制、法律制度與監管能力在對這種趨勢的反應中變得日益突出與重要。但由于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甚至尚未建立的基礎上,就片面地以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市場的國際化來帶動經濟發展,使高度市場化的金融制度與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實體經濟之間出現了較大的磨擦與沖突,這種體制因素所導致的不協調與不確定性的增大,就使得金融風險成為金融動蕩與金融危機乃至社會危機的潛在隱患。

        準確衡量金融風險水平,成為一國金融管理當局有效化解風險、防范危機的重要步驟。因此,金融危機和金融穩定性的研究是經濟金融界的熱點問題之一,經濟學家們在這一問題的研究過程中,提出許多創新性的研究觀念和分析模型。但不斷發生的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使得經濟學家們一次又一次地全面重新審視關于危機的成因、起源和解決方法的觀點。本文陳述了金融危機理論發展沿革,詳細評述了金融危機理論最新成果――資產負債分析,并對該理論研究方法在我國的應用前景作了初步研究。

        二、金融危機理論沿革

        有學者將學術界對金融危機和金融穩定的研究衍變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1]:

        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標準的“第一代模型”還是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研究貨幣危機的。貨幣危機被描述為財政赤字所引起的外匯儲備迅速減少,最終一國政府不得不放棄釘住匯率制的情形(Krugman,1979[2];Flood and Garber,1984[3])。為了更好地說明危機的動態機制,第一代模型引入了一系列變量,如經常賬戶失衡、釘住的匯率水平的偏差、產出影響估計的失誤等等。當發生預期的本幣貶值或政府借貸以支持其匯率的情形時,政府的償債成本就會大大增加。第一代模型強調的是基本經濟因素,其核心思想是外匯儲備降低到某種程度時,金融危機幾乎必然會發生。

        1992年匯率體制的危機和1994年~1995年墨西哥債務危機催生了“第二代”危機分析模型。第二代危機模型認為政府在衡量浮動匯率制的成本和收益時,往往會作出本幣是否貶值的政策決定,而危機就是對這種政策的反應。另外,從很多貨幣危機中也可以看出,除基礎經濟因素外(如高估本幣和不可持續的經常項目逆差),“恐慌”也是可能導致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濟學家們將這種恐慌定義為“自我實現式”恐慌。在墨西哥,當大量短期外債即將到期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償付這些外債時,由于投資者的“恐慌”就使得墨西哥難以通過循環融資(circular financing)來解決這一債務問題。這是所謂的“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的一個重要特點(Obstfeld,1994[4];Drazen-Masson,1994[5];Cole and Kehoe,1996[6])。很多第二代危機模型中的多重均衡問題都可以在資產負債平衡表分析法中的政府部門或私人部門的流動性不匹配中得到重新解釋。這種不匹配可能會最終導致自我實現式的貨幣危機或循環融資危機或銀行體系危機。因此,很多第二代危機模型都可以看作資產負債分析法某種風險因素的注解。

        1997年~1998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再一次證明了第一代模型所認為的“財政失衡是危機的關鍵”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私人部門才是危機的關鍵。從韓國很多銀行相互持股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亞洲金融危機有很多“自我實現”的流動性危機的特點(Sachs and Radelet,1998[7];Rodrik and Velasco,1999[8]),危機的爆發又使得這些國家的公司部門和金融部門出現很多其他問題。從亞洲金融危機我們也可以看出:很多情況下,貨幣危機常常伴隨著銀行危機出現的(即“雙重危機”)。90年代的貨幣危機通常是由于資本賬戶的非預期的劇烈變化導致的(包括“資本流入驟停”和“已流入資本的撤回”),而不是由于傳統的經常賬戶失衡造成的。于是,研究資本賬戶的波動如何造成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建立在資產負債平衡表分析基礎上的第三代危機分析模型[9](Dornbusch,2001)就應運而生了。

        三、金融危機理論研究的最新發展――資產負債分析

        資產負債分析是一個綜合分析系統,各學派有不同的分析側重點,詳細論述如下:

        資產負債分析的一個學派強調微觀因素是導致資產負債平衡表出現問題的原因所在。微觀因素主要包括金融監管體系較弱;關聯方直接負債;政府對國外部門過度借貸或經常賬戶大額逆差的顯性或隱性擔保所引致的道德風險;固定匯率制對短期外債的影響(Krugman,1999;IMF,1998;Corsetti,Pesenti and Roubini,1999[10])。

        另外一個學派強調貨幣類型錯配對資產負債表造成的影響(Krugman,1999;Cespedes,Chang and Velasco,1999;Gilchrist,Gertler and Natalucci,2000;Aghion,Bacchetta and Banerjee,2000;Cavallo,Kisseley,Perri and Roubini,2002)。這一學派認為,如果一國承擔了大量外幣償還的債務(“負債美元化”)而該國本幣又發生大幅貶值的情況下,一國的債務負擔會大大增加,并引起該國產出減少和投資萎縮。這一流派中的很多模型說明貨幣危機導致匯率和資產負債表發生自我實現式的變化。在另外一些模型中,基本因素的沖擊(如貿易沖擊)會導致本幣的貶值,反過來,本幣貶值又會造成資產負債表項目的惡化。一些模型比較了“負債美元化”情況下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的不同情況。另外一些模型認為某些引起本幣貶值的沖擊實際上引起了本幣的過度貶值(超過了基本經濟因素的影響程度),從而使資產負債表中的外幣負債情況更加惡化。

        資產負債分析的第三個流派與第二代危機模型有些相似,其也著重考慮自我實現的“非基本因素”的沖擊。這些模型(Chang and Velasco,1999)對90年生的危機作了重新解釋,并將這些危機歸因于“擠提”模型中的國際變量(如Diamond and Dybvig,1983)。對于國際擠提模型的資產負債分析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強調導致新興市場經濟政府和金融機構發生自我實現式危機的流動性錯配因素。一種觀點認為由于本幣貶值和借債而未采取避險措施的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惡化之間的反應機制,因此,“恐慌”也是一種自我實現式的因素(Jeanne and Wyplosz,2001[11];Burnside and others,1998[12];Schneider and Tornell,2000)。因此,這些模型就對“雙重危機”作出了解釋。另一種觀點認為外國政府提供的外幣借款(在有的情況下,尋求國際放款人的幫助是最后的緩解危機途徑)也可能包含流動性風險因素。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當本國的資產主要是對外國中央銀行的債權的情況下,固定匯率制度會加劇危機。

        關于資產負債分析的另外的研究主要是“資本流入驟停”和“已流入資本的撤回”的模型的建立 (Calvo,1998;Calvo and Mendoza,1999;Mendoza,2000;Schneider and Tornell,2000)[13]。這一模型折衷了上述模型的特點(貨幣錯配和流動性錯配,資產負債表上的問題,道德風險,未獲得充分信息的國內外投資者的不理智行為,金融部門運行不暢,非貿易部門的過度投資)來解釋資本流入驟停、信用崩潰、貨幣危機和危機后的產出萎縮等現象。

        資產負債分析中的另外一個學術流派使用公司金融的分析法以求更好地解釋新興市場走向金融危機的癥結。Pettis(2001)[14]揭示了判斷一個國家的市場波動性風險時“資本結構”的重要性。他還論述了新興市場國家的市場風險往往會被低估,而且新興市場國家控制資產負債表以最小化其風險的能力也較差。他重點論述了“倒置”的資本結構會擴大風險,因為在償債能力減弱的同時償債成本升高了。一些持“宏觀金融”觀點的學者(Gray,2002)[15]也有類似的研究,他們也借助公司金融的理論通過“或有資產”對一國的金融制度的健壯性進行了分析,并評估了一國的償付能力風險。

        四、資產負債分析可能暴露的金融風險類型

        資產負債分析的關鍵在于,其認為一國部門間的內部資產負債的不一致也會引起外部資產負債的不平衡,并最終可能引起外部支付體系的危機。例如,對一國的償債能力的廣泛質疑會迅速降低銀行持有該國債權的信心,包括本幣負債和外幣負債。“敞口”匯率發生不利變化也會降低銀行對其貸款的信心。銀行系統出現問題,國內存款者和國外存款者都會爭相擠兌,進而使得整個經濟體現出危機。資產負債分析法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對資產負債的相對變動及其構成和差額的分析,評價一國(部門)所面臨的期限錯配、貨幣類型錯配、資產結構問題和償付能力問題,通過對各種金融風險的評價,對整個經濟體防范風險、緩解危機的能力作出系統評價。資產負債分析可以暴露以下類型的金融風險:

        1.期限錯配

        這種類型的風險是指如果外部條件發生變化使得某一部門無法實現循環融資,該部門的短期債務和其所控制的流動性資產之間可能出現差額而使得該部門無法履行其合同義務或只能保留一定的利率風險頭寸。通過資產負債分析表,也可以對國家(部門)的資產負債進行期限匹配分析。

        2.貨幣類型錯配

        這種風險主要指匯率變化而導致的損失。如果一國(部門)的債務大多是以外幣來計量,而起未來的收入大多以本幣的形式實現,如果該國(部門)沒有對其貨幣類型“缺口”進行匯率避險,貨幣類型錯配則可能導致該國(部門)的金融不穩定。

        3.資產結構問題

        這一問題指一個部門過度依賴外部融資而難以依靠自有權益融資,這會使其對收益性資產的控制力減弱。一國(部門)的資本結構不合理,會導致其過度依賴外部債務或投資,當“觸點”事件出現時,該經濟體可能由于債務危機的爆發或外部資本的外逃而出現金融不穩定的情形。

        4.償付能力問題

        這一問題指資產與未來收入的現值之和無法覆蓋負債(包括或有負債)的數額。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未來的各項收入無法覆蓋國內外各項債務的償還支出就會構成一國的償還能力問題。

        對以上四種不同類型的資產負債風險的分析也有助于理解為何國家資產負債表某一方面的問題會導致資產負債表其他方面的問題,并最終導致整個支付系統出現危機。這種資產負債分析的關鍵之一在于,其認為一國居民間的內部資產負債的不一致也會引起外部資產負債的不平衡,并最終可能引起外部支付體系的危機。例如,對一國的償債能力的廣泛質疑會迅速降低銀行持有該國債權的信心,包括本幣負債和外幣負債。“敞口”匯率發生不利變化也會降低銀行對其貸款的信心。銀行系統出現問題,國內存款者和國外存款者都會爭相擠兌,進而使得整個經濟體出現危機。

        資本項目危機的很多特點都源于政府由于初始危機而對其投資組合作出的調整。資產負債表中銀行的問題可能潛伏很多年而不引起任何金融波動。例如,貨幣類型不匹配的問題可能會由于資本流入而支持其匯率水平而被掩蓋。這樣一來,危機爆發的時間往往很難確定。但如果某一沖擊會對投資者的信心產生影響,投資者作出調整則可能會引爆金融危機。投資者作出的調整可能對一國的資本流動產生很大影響,從而影響一國持有的金融資產水平。如果資本的流出不能由該國的外匯儲備加以補償,本國金融資產與外國金融資產之間的相對價格就會發生變化。資產價格的變化(包括匯率的變化)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

        對以上四種不同類型的資產負債風險的分析也有助于理解為何國家資產負債表某一方面的問題會導致資產負債表其他方面的問題,并最終導致整個支付系統出現危機。

        五、資產負債分析在我國的應用前景

        國家資產負債表是資產負債分析的核心分析工具。使用這一分析理論對我國金融風險狀況進行有效分析有賴于完善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從建國后到1985年,我國進行國民經濟核算使用的是產生于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1985年,我國統計部門建立了國家和省兩級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1993年,國家統計局正式取消傳統的國民收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90年代初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核算實踐的不斷發展,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正逐步向最新國際標準――聯合國1993年SNA體系轉換;與此相適應,統計調查范圍由傳統的物質生產領域擴展到非物質生產領域;統計調查方法也從全面行政報表的方式正在逐漸向世界上多數國家采用的普查和抽樣調查方法過渡。[16]

        在國家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方面,80年代中期我國國家統計局開始研究資產負債核算,90年代中后期開始編制國家資產負債表。到目前為止,已編制完成1997、1998和1999年國家資產負債表,正在編制2000年資產負債表。與此同時,在研究資產負債核算理論和方法,總結編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對資產負債表的指標設置、資料來源和編制方法進行了不斷的改進。但必須說明的是,由于一系列原因,我國的國家資產負債表暫時還沒有,這為我們使用資產負債分析方法分析金融風險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礙。統計資料的缺失使得在我國宏觀經濟分析中系統使用資產負債分析比較困難。因此,很多關于金融危機、貨幣危機、金融穩定性、金融風險的研究都部分采用了資產負債分析的思想,但系統使用國家資產負債作為工具對我國金融風險狀況進行分析的成果還為數寥寥。

        陳雨露(2004)[17]認為 國家資本結構實際上是一國總資產和總負債之間的相對關系。國家資本結構分析的工具是編制國家資產負債表。國家資本結構陷阱是一國資本結構的失衡或者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錯配問題,包括貨幣的錯配,也包括期限的錯配。另外一方面表現在一國潛在國家債務和潛在資產損失上。總負債應該包括一國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隱性的社會保障債務、國企民營化的資產折價損失和地方政府的債務等等。這些只能通過國家資產負債表進行分析、預警。這些風險一旦變成現實的損失,國家層面的經濟金融危機就可能來臨。規避國家資本結構陷阱、規避潛在債務和潛在資產損失,通常的辦法就是要有足夠的國家儲備來預防和應對。這種國家儲備主要表現為金融儲備,如外匯儲備等。對這部分金融儲備資產,在規模、貨幣種類和期限上要做出科學的安排,對國家資本結構的錯配,包括幣種和期限的錯配,可以通過宏觀套期①來化解。

        吳優(2003)認為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為及時掌握國有資產的存量、結構、運行和效益情況,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工作,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可以通過對國有、集體、外商、私營及居民個體經濟等各種不同經濟類型的資產負債分析,研究資產所有權結構、資產擁有量及其變動,反映社會財力物力在各種所有制類型之間的分布,摸清資產的家底,掌握各種經濟類型的資產積累能力和資產增值情況。

        Michael Pettis、沈超(2003)認為金融危機爆發的充分條件是一個具有不穩定資產負債結構的國家遭受了足夠大的沖擊,并且導致國家債務結構不斷惡化,這種情況被稱其之為“國家資本結構陷阱”。應對“國家資本結構陷阱”的最優防衛措施是構建穩定的國家資產負債表。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可以通過三個基本策略實現這一目標。首先,中國政府必須限制銀行和公司形成過高的財務杠桿。因為金融危機只會在破產風險上升到一個難以接受的水平時才會發生,即只會在市場認為債務水平過高時才會爆發。其次,中國政府必須確保國內銀行、公司的資產和債務的市場價值走向一致。能夠實現這個目標的具體方法有很多。例如,一個可行的方案就是中國政府可以利用稅收政策限制國內借款者利用美元貸款投資國內資產,否則一旦出現人民幣貶值,會使這些借款者的債務負擔和資產價值朝著截然相反的方向移動。最后,中國政府必須阻止國內公司出現巨額債務的期限錯配問題。通過將外資限制在QFII和FDI框架之下,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以上幾個目標。

        吳敬璉(2003)[18]認為我國目前主要的金融風險來自以下三個方面:(1)銀行系統大量不良債務的積累可能引起的銀行兌付風險;(2)前幾年形成的股市泡沫不能維持可能引發的金融系統風險;(3)在改革利益結構調整過程中由于分配不平等,貧富分化、低收入階層的最低收入和社會保障不能得到保證可能引發的經濟和社會風險。對于這些風險,國家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加以控制和消彌。反之,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將會危及中國在過去二十余年取得的成就,損害今后的長期穩定發展。雖然中國金融體系面臨相當大的風險,但中國政府擁有為處理金融體系中存在的風險隱患所必需的資源儲備。同時,金融體系的改善和經濟增長的持續會使過去積累起來的風險因素逐步得到消減。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能夠采用正確的方法,用改革和創新的方法來對付這些風險,它們是能夠得到控制和逐漸消彌的。

        樊綱(2000)[19]提出了“國家綜合負債”和“國家綜合金融風險”的概念,涵蓋了有關宏觀經濟波動的各種因素。既有前些年人們分析宏觀經濟問題時最為重視的“通貨膨脹”和“政府債務”,又有最近兩年因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而使人們逐步加以重視的“私人部門債務”(銀行壞債和外債)。其認為中國還有一定的發債余地,可以采取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短期內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保持經濟增長的勢頭,因此需要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這種擴張性政策就短期來看對控制金融風險有利;但從長期來看,任何宏觀政策都不能替代體制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從根本上降低金融風險。

        從以上我國學者對資產負債研究不難看出,應用資產負債分析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但囿于統計資料的缺失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不完善,真正利用這一工具進行金融風險的系統定量分析研究成果還十分鮮見。相比西方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公布國家資產負債表的情況來看,資產負債分析在我國實現本地化還有待于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六、結語及建議

        1.從注重實際經濟變量的第一代模型到對資產負債進行綜合分析的第三代模型,金融危機理論分析從單一變量分析走向了對一國資產負債狀況的整體研究。正確衡量金融風險水平,有效化解金融風險、化解金融危機已經成為各國金融穩定性監管的重要內容。

        2.對我國來講,要應用最新的金融危機理論對我國所面臨的金融風險狀況進行定量分析,必須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核算水平,提高金融風險的評估能力。國家資產負債表反映一定時點國家各經濟部門的總體資產負債情況,是應用資產負債分析法進行宏觀經濟分析的重要數據源,通過對資產負債的相對變動及其構成和差額的分析,可以評價一國(部門)所面臨的期限不一致、貨幣類型不匹配、資產結構問題和償付能力問題,通過對這四種風險的評價,對整個經濟體防范風險、緩解危機的能力作出系統評價。如今,西方很多國家每年度都會編報國家資產負債表。對我國來說,盡快公布規范的國家資產負債表,是全面應用資產負債分析法的一個重要前提。

        3.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加快以及金融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日益開放的國民經濟中金融資本的集中趨勢明顯,也必然伴有不可忽視的金融風險。但從我國能夠頂住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這一事實看,我們對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因而,我們既應對主要的金融風險隱患有明確足夠的認識,又應在吸收他國經驗教訓的過程中,發揮已有的優勢,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增強對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能力。

        [參考文獻]

        [1]Mark Allen, Christoph Rosenberg, Christian Keller, Brad Setser,

        and Nouriel Roubini.: A Balance Shee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risis[Z]. IMF Working Paper, WP/02/210.

        [2]Krugman, P.R. A Model of Innovation, TecnnologyTransfer, 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10].

        [3]Flood, Robert, and Peter Garber. 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 Some Linear Examples[M]. New York, N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17.

        [4]Obstfeld, M. 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M]. Cahiers

        Economiques et Monetaires 43.

        [5]Drazen, Allan and Paul Masson. Credibility of Policies Versus

        Credibility of Policymaker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59.

        [6]Cole, Harold, and Patrick Kehoe. A Self-Fulfilling Model of

        Mexico’s 1994-1995 Debt Crisis[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41, November.

        [7]Sachs, Jeffrey and Steven Radelet. The Onset of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J]. NBER Working Paper, No. 6680.

        [8]Rodrik, Dani; and Andrès Velasco. Short-Term Capital Flows[J].

        NBER Working Paper No.7364, September.

        [9]Dornbusch, Rudiger. A Primer on Emerging Market Crises

        [EB/OL].mit.edu/~rudi/media/PDFs/crisesprimer.pdf.

        [10]Corsetti, Giancarlo, Paolo Pesenti, and Nouriel Roubini. What

        Caused the Asian Cu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EB/OL].

        省略/research/economists/pesenti/whatjapwor.pdf.

        [11]Jeanne, Olivier and Charles Wyplosz. The International Lender of

        Last Resort -How Large Is Large Enough?[J]. IMF Working

        Paper No.01/76.

        [12]Burnside, Craig, Martin Eichenbaum, and Sergio Rebelo.

        Prospective Deficits and the Asian Currency Crisis[J]. NBER

        Working Paper No. 6758.

        [13]Cavallo, Michele, Kate Kisselev, Fabrizio Perri, and Nouriel

        Roubini. 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 and the Costs of Floating

        [EB/OL].省略/publications/economics/papers/2005/

        wp05-07bk.pdf.

        [14]Pettis, Michael. The Volatility Machine [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5]Gray, Dale. Macro Finance: The Bigger Picture [J].Risk Magazine,

        June 2002.

        [16]許憲春.中國如何統計GDP?[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05-

        23(2).

        [17]陳雨露.中小型國有企業民營化速度加快必然帶來國有資產折

        價損失[EB/OL].news.省略/fortune/2004-03/08/

        content_1352232.htm.

        [18]吳敬璉. 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和發展[EB/OL]. 省略.cn/article.asp?articleid=14929.

        [19]樊 綱. 增加政府債務尚有余地――從“國家綜合負債率”看

        中國當前面臨的金融風險[EB/OL].

        省略.cn/special/9903.pdf.

        The Review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Crisis Theory

        Li Weijie

        (Graduate School, People's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

        第6篇:宏觀經濟分析研究范文

        [關鍵詞]區塊鏈;教育培訓;去中心化

        1緒論

        1.1研究背景

        當前,我國的教育資源在大部分區域存在無法有效共享、分布不均衡、信息化成本太高、學員信息過于碎片化等問題。而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于2008年提出的區塊鏈擁有著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優點。區塊鏈技術的這些優點,能在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及學生信息的同時,完成跨國、跨平臺的優秀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生用更少的成本享受更優質的教育,使畢業生擁有更加公平的就業機會。在國際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早在2016年就已經成功地把學生學歷證書以及學生學習成績共享到其本校所研發的區塊鏈平臺,從而實現學生信息的公開透明;而美國計算機培養學校霍普頓學校在2017年將其學校的所有學生的學歷學位證書到了相關區塊鏈平臺上,供各種招聘企業進行查詢和驗證。而在我國,目前“區塊鏈+教育培訓”仍屬于市場空白,是需要較多人研發的“藍海市場”。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區塊鏈因具備的多個技術特征:去中心化、高可信度和數據不可篡改等特性,被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是人類發展史上繼信息化革命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在全球的各個領域已經掀起了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創新應用熱潮。而區塊鏈可以憑借其技術以及智能合約技術,結合大數據應用,打造一個有利于去中心化管理、減少資源信息化冗余、降低成本、便于教育產業與平臺緊密結合的區塊鏈平臺。“區塊鏈+教育培訓”有三大核心優勢。一是區塊鏈技術合理調整教育資源,讓學生以更少的成本獲得更高的教育。當前,許多地區因經濟等各方面比較落后,無法吸引有良好教育經驗、專業知識豐厚的老師,造成當地孩子無法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時,有很多有較好的教學想法的老師無法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進入正規學校,使他們的才華沒有很好的平臺去施展。如果將這些優秀的資源上傳到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平臺上,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優秀的教育資源傳播到整個平臺,從而讓學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二是區塊鏈技術可以使畢業生擁有更加公平的就業機會,同時增大企業的利益。如今社會上造假學歷流通泛濫,不僅對企業、高校的招聘、招生帶來困擾,而且也是對人才的不公。區塊鏈以其獨特特征,有利于鑒別真正的人才,使企業、高校、人才利益最大化。三是區塊鏈技術有利于跨平臺以及跨國的資源共享。目前,我國教育水平欠佳,通過全球性技術區塊鏈可以更好地實現國內與國外優質資源共享,互利性地實現教育資源最優化。

        1.3研究的創新點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創新性,主要有以下幾個創新點:在研究內容上,本文創新性地將區塊鏈技術引入教育培訓方面進行研究。雖然已經有許多專家學者對區塊鏈技術進行了較多較為深刻的討論,但對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教育培訓方面,還是較為少見的。本文以區塊鏈為前提,對區塊鏈應用于教育培訓進行了可行性分析,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領域的缺陷。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有較為深地突破。本文切實地進行了大量國內外文獻的研讀和討論,通過對比分析等方法,對各項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進一步地探討。

        2理論基礎及文獻綜述

        2.1區塊鏈的相關理論概念

        2.1.1區塊鏈的含義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興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算法。

        2.1.2區塊鏈的分類和應用

        區塊鏈按照不同的應用領域可分為公有區塊鏈、聯合(行業)區塊鏈和私有區塊鏈三種。而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行業,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包括:教育培訓行業、藝術行業、法律行業、開發行業、房地產行業、物聯網、保險行業、金融行業等。

        2.2區塊鏈的特征

        一是去中心化。基于區塊鏈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儲存,因此區塊鏈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任何數據塊都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共同維護。二是信息不可篡改。任何信息只要經過驗證并添加至區塊鏈,就會永久性地儲存起來,因此區塊鏈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三是匿名性。交易對方不需要公開身份就可進行相應的交易。四是開放性。區塊鏈中的數據對所有人都開放,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五是自治性。區塊鏈采用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使得整個系統中的節點不需要人為參與就可在安全的交易環境中進行交易。

        2.3國內外相關專家研究成果綜述

        2.3.1國外專家學者研究成果

        EricF.JeffR.(2018)批評了過去幾十年中學校領域的數字平臺存在的問題,如有效性、責任的擔當、獲得的知識的起源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介紹了區塊鏈的發展背景、特點,并詳細闡述了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衛生專業教育的可行性。作者認為采用區塊鏈技術的機構將能夠為沒有中間人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提供認證和資格認證,同時認為區塊鏈有可能顯著改變衛生專業教育的未來,從根本上改變患者、專業人士、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圍繞安全、有效和負責人的信息進行互動的方式。MerijaJ.JanisK.(2018)通過對區塊鏈特征的介紹,分析了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可行性。作者認為區塊鏈教育技術為學習者創建了評估和管理工具,這個技術創建了一個記錄、存儲和管理憑證的基礎設施,并為學習者提供了他們可以控制的可持續成就記錄,并且它還可以通過降低行政成本和官僚作風使大學受益。同時介紹了區塊鏈在教育行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大多數歐盟國家正在試驗教育區塊鏈。

        2.3.2國內專家學者研究成果

        許濤(2017)介紹了區塊鏈的特征及優點,并了解了區塊鏈應用于各個行業的可行性。作者發現“區塊鏈+教育”正不斷發展,同時從三個角度:區塊鏈技術教學、區塊鏈技術校園傳播和區塊鏈技術教學平臺建設詳細地了解了“區塊鏈+教育”在歐美國家的發展情況。最后進行了對“區塊鏈+教育”在發展中國家及不發達國家的應用進行了展望。李青,張鑫(2017)介紹了以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的區塊鏈,指明了區塊倆在教育領域有很大的潛力。作者基于文獻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紹了區塊鏈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情況,其次,探討了“區塊鏈+教育”的主要應用模式,最后,提出了“區塊鏈+教育”技術的優點和潛在問題。

        2.3.3國內外專家理論研究對比分析

        自“區塊鏈+教育”提出后到至今已經經歷了一個高速成長和快速發展的過程,國內外專家學者也越來越關注這一領域,都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關注于區塊鏈技術所能為教育事業帶來的變革。國外相關研究的關注點主要在“區塊鏈+教育”如何更為合理地應用以及出現問題的相關解決方法,而國內研究主要的關注點在于“區塊鏈+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對這種技術的美好期待與展望。本文在先前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上,一方面通過可行性分析研究驗證區塊鏈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及其前景,彌補之前研究在這一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對技術層面的特征、方式及優缺點進行詳細地介紹,為教育機構、監督部門和投資者停工“區塊鏈+教育”具體應用和技術可行性的理論依據。

        3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可行性研究

        3.1我國教育行業發展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逐漸轉變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更新了工作、學習等的方式。教與學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的限制。資本市場的快速涌入,使我國在線教育自2001年以來蓬勃發展。截至2017年末,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44億,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1.2億,且白皮書預測,未來互聯網教育用戶規模將保持5%左右的快速增長率,而在線教育市場將以超過20%的增速發展。然在線教育行業在快速發展下,很多問題也隨之凸顯,如網絡授課老師良莠不齊。目前,隨著高學歷高成績被看得越發重要,在社會上出現了多個學歷造假現象。因此,人們越來越迫切地需要一套更透明更完善的在線教育系統,中國“區塊鏈+教育”行業發展任重而道遠。

        3.1.1政治分析(P)

        目前,區塊鏈迅猛發展,多個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對區塊鏈進行規范。而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對區塊鏈進行較為規范的管理。2016年10月,工信部頒發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指出了“區塊鏈系統的透明化、數據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適用于學生征信管理、升學就業、學術、資質證明、產學合作等方面,對教育培訓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價值。”2018年,上海教委的工作要點通報中,提出了“推進基于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的教育示范應用。”中國目前擁有發展區塊鏈的良好政治環境,因此區塊鏈在中國的發展是較為可觀的。

        3.1.2經濟分析(E)

        當下,我國經濟在政府調控下運行在合理區間,已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我國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需要更多的優秀資源來滿足自己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區塊鏈+教育”更能有效地滿足經濟發展過后人們所需要更多資源的問題。

        3.1.3社會分析(S)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互聯的普及率逐漸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納更多的知識,同時也逐漸提高了對新知識的接納度與認可度。而區塊鏈作為一種帶有大量優點的新技術,在有利于各行業健康發展的情況下,會被多數人士接受。但區塊鏈技術在當今社會認可度、接受度還比較低,因此仍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3.1.4技術分析(T)

        目前,互聯網的普及率逐漸提高,并處于較高水平: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升級,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互聯網,這為區塊鏈技術在大眾之間普遍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互聯網的逐漸發展,我國互聯網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截至2018年6月,我國IPv6地址數量為23555塊/32,半年增長0.53%。我國互聯網運營商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在網絡層面支持IPv6的能力,未來互聯網市場會在用戶需求增多的條件下實現大幅度的增長。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基本完善為區塊鏈應用的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利的環境。

        3.2區塊鏈應用可行性之行業競爭分析(SWOT)

        3.2.1優勢(S)

        一是高度公開、透明性。區塊鏈系統中,除各節點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任何信息對所有人公開,因此,整個系統處于信息高度透明的狀態。因為區塊鏈的這一特點,可以大大減少對教師通過教師平臺的作品的剽竊、盜版等行為;同時,可以從根本上保護知識產權。二是去中心化。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賬本,可以通過將各個節點連接起來形成區塊鏈網絡。基于區塊鏈的這一優勢,可以將區塊鏈與大數據系統相結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教育鏈,使教育資源及有效信息更加有效地共享。

        3.2.2劣勢(W)

        目前,區塊鏈在我國發展還很不成熟。區塊鏈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程度、社會認可度、接受度還比較低,且相關專業人士對于區塊鏈技術的研究還暫時停留在淺層的理論分析。因此,區塊鏈在教育行業還處于市場空白狀態,將區塊鏈引入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這對發展程度相對比較低下的教育行業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3.2.3機會(O)

        “區塊鏈+教育”在我國目前還少有相關人員涉足,因此從一定角度分析,“區塊鏈+教育”仍屬于藍海市場。它的許多潛在價值還屬于埋藏階段,如果相關教育企業把握住機會,就能獲得巨大的成功與收益。

        3.2.4威脅(T)

        鑒于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巨大優勢,可能會吸引眾多國內企業。把握住機會的企業會獲得大量名氣與收益,這可能會使后來進入的企業一直處于劣勢。

        4區塊鏈技術在教育培訓方面的應用前景

        4.1區塊鏈技術在學生教育認證方面的應用

        4.1.1教育認證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教育認證在如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對未來的就業、生活等方面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根據如今的情況顯示,目前社會上造假學歷泛濫,這對企業和高校的招聘與招生產生了很大的困擾,同時也是對人才的不公平。以如今現有的技術對教育水平進行認證,需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這對企業和高校來說成本太高。

        4.1.2區塊鏈下的應用前景

        通過將區塊鏈技術作為學生教育認證的基礎技術平臺,學校可以將學生的各類證書以及學校對學生的相關評定信息至區塊鏈平臺。這種應用,不僅可以降低企業及高校在鑒別人才時產生的相關成本還可以減小造假行為,提高就業市場的公平化。目前,印度已經有了Zebi的EduChain,他們的目的是利用區塊鏈技術來幫助教育機構更加有效合理地管理學生的相關信息。

        4.2區塊鏈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應用

        4.2.1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還存在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據相關情況來看,對高校的學術和創造性成果剽竊、搶占等現象時有發生,這嚴重打擊了相關學術研究者的創新動力和積極性。

        4.2.2區塊鏈下的應用前景

        區塊鏈擁有大量的相關優勢。通過區塊鏈的不可竄改的特點,可以將大量的論文和創新作品等技術成果上傳到區塊鏈平臺,從而使系統生成不可篡改且永久有效的記錄。通過區塊鏈高度透明的特點,在利益受到侵害時,可以及時取證,從而保護知識產權。

        5結論及政策建議

        5.1本文的結論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相關成果的研究,發現集中關注點都在如今教育培訓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區塊鏈+教育”能改善這些問題的原因,同時都對將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產生的效益問題進行了探討。但國外學者主要關注與區塊鏈在各行業的應用以及如何彌補“區塊鏈+教育”在應用時所產生的一些問題,而國內學者的研究點主要在“區塊鏈+教育”的合理設想及美好展望。由此可以得出,“區塊鏈+教育”在國內還屬于藍海市場,將區塊鏈技術創新性地應用于教育培訓行業,可以使教育培訓行業獲得更大的提升。本文通過運用宏觀經濟分析、行業競爭分析等多個方法對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幾個結論:區塊鏈在教育培訓行業的前景較好,具有多個優勢;區塊鏈可以降低教育認證的難度;區塊鏈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區塊鏈可以適當降低教育培訓的成本。

        5.2政策建議

        5.2.1對于政府機構

        區塊鏈技術在教育培訓行業被廣泛應用后,可以大大提高我國的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同時可以增大我國對人才和資源的利用率。這正符合我國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科教興國戰略的前進,會對綜合國力、社會結構、人民生活和現代化進程產生巨大影響。

        第7篇:宏觀經濟分析研究范文

        中國經濟目前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具有典型的要素拉動特征。經濟發展需要刺激投資需求,最終消費需求的形成也有賴于加大投資力度,投資與消費雙管齊下,投資需先行。因此,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離不開投資的持續增長。從理論上講,投資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具有一種正向的關聯關系。

        一般認為,建設投資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大拉動因素。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都會在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將建設投資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工具。加大建設投資的規模,既可增加就業機會和國民可支配收入、擴大內需,又可以直接帶動當前的經濟增長,為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奠定物質基礎。西方學者的研究表明:建設投資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建設投資在這些國家的整體投資中的比率甚至達到了20%(Kessedes,1995)。

        我國大量的文獻也討論了建設投資對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夠揭示建設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數量關系的研究成果卻極少。中國發展研究院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在中國經濟中固定資產投資是決定社會需求的最積極的因素。因此,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可以作為刺激經濟活動的主要手段(中國發展研究院,1997)。雖然還有其他一些關于建設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重要性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大部分還處在定性階段,很少能夠指出建設投資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水平。本研究就致力于找到其對中國經濟發展拉動水平的具體數量關系。

        二、數據和模型

        在本研究中,建設投資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是指以一定速度增長的建設投資所拉動GDP的增長量或增長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水平的重要指標和方法。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年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的價值形態。另外本研究涉及的指標還有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安裝工程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FAI)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年內在固定資產方面投資總量的指標,它同樣也能夠以價值形態反映固定資產建造和購買活動的總量,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使用方向的綜合性指標。固定資產投資可以根據國家的投資計劃分為基本建設投資、更新改造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四部分。本文采用這個指標來代表宏觀意義上的建設投資水平,既包括建水壩、修公路這些大型的土木工程項目,也包括住宅和商業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同時,還涉及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和大型設備的修繕和改造。

        固定資產投資活動按其工作內容和實現方式可以分為建筑安裝工程,設備、工具、器具購置,其他費用三個部分。在本文中也將建筑安裝工程投資(CI)作為衡量建設投資活動對國民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一個變量,它是指各種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和各種設備裝置的安裝工程投資。建筑安裝工程投資比固定資產投資的范圍小一些,可以代表一年內國民經濟中的建筑工作量,是一個衡量建設活動水平更為合適的指標。

        本研究擬采用動態計量經濟學所倡導的誤差修正模型來描述建設投資和國民經濟的相互作用。建立經濟學模型的傳統方法主要是以理論為導向,依據某種已經存在的經濟理論或者已經提出的對經濟行為規律的某種解釋設定模型的總體結構,這種建模途徑對先驗的經濟理論有很強的依賴性。這種建模方法在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動蕩前屢次預測失靈,促使人們尋求另外的建模方法。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國經濟學家D·F·Hendry為代表,提出了動態建模的方法,交替利用經濟理論和經濟數據提供的信息,在協整理論的基礎上建立反映變量短期波動和長期均衡的誤差修正模型(D·Hendry,1998)。

        一般經濟變量都可以用時間序列來表示,如果它的均值和方差都不隨時間變化,就稱這個序列是穩定序列。如果一個序列在成為穩定序列之前必須經過d次差分,則稱該序列是d階單整。按照協整理論,幾個同階單整的時間序列之間可能存在著一種長期的穩定關系,其線性組合可以降低單整階數,即所謂的協整關系。誤差修正模型就是建立在這種理論之上的。以GDP和建筑安裝投資(CI)為例,若GDP和CI具有協整關系,則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寫作一般的自回歸分布滯后的表達式:

        附圖

        和CI之間存在的長期均衡關系。于是GDP的短期波動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長期均衡,一部分是短期波動。一般(β[,2]-1)都會小于0,因此,若(t-1)時刻GDP大于其長期均衡解,γecm[,t-1]為負值,使GDP[,t]減少;若(t-1)時刻GDP小于其長期均衡解,γecm[,t-1]為正值,使GDP[,t]增加。體現了長期均衡誤差對GDP的控制。

        以不變價格表示的流量指標一般是一階單整。固定資產投資、建筑安裝投資和國內生產總值都是流量指標,一般情況下屬于一階單整,它們之間可以存在這種長期穩定的關系,同時,固定資產投資、建筑安裝投資的短期的變動又會對國內生產總值產生短期的影響。因此,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既受固定資產投資、建筑安裝投資短期變動的直接影響,又受兩者之間長期穩定關系的調整,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來討論這種關系:

        附圖

        表明如果FAI變化了1%,GDP將變化β[,1]%。α[,1]同理。可見各個系數具有很強的經濟意義。

        本研究中的數據都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數據自1981年始,且已經折算為1981年不變價,這樣可以去除通貨膨脹的影響,更好地反映數據內在的規律性。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各年的數據如下;

        表1固定資產投資、建筑安裝投資與國內生產總值

        (1981-1999年,單位:億元)

        附圖

        注:1.所有數據均為1981年不變價;2.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

        三、建立誤差修正模型

        (一)方程的初步設定和簡化

        一般來講,在經濟數據中,以不變價格表示流量的序列往往表現為一階單整。因此,從理論上判斷,LnGDP、LnFAI和LnCI序列都應該是一階單整。采用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1980年提出的ADF方法進行單整檢驗結果也表明,的確如此。

        然后,可以將方程設定為一般的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模型的右邊包括被解釋變量的滯后、解釋變量及其時間滯后項。對于固定資產投資方程,首先設定為:

        附圖

        用最小二乘法估計這兩個自回歸分布滯后方程,采用逐步回歸(Stepwise)方法,剔除不顯著的變量。

        在固定資產投資方程中,LnGDP[,t-1]、LnFAI[,t]和LnFAI[,t-1]被引入方程。估計得到的方程為:

        附圖

        可見方程的顯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過檢驗。常數項的t值很小,并不顯著。(由于此方程對后面的過程只有理論上的意義,因此不必剔除常數項。)其他各項系數在99%的置信水平下顯著不為0。該方程的殘差類似白噪聲。

        在建筑安裝投資方程中,也是LnGDP[,t-1]、LnCI[,t]和LnCI[,t-1]被引入方程。估計得到的方程為:

        附圖

        方程的顯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過檢驗。常數項的t值很小,也不顯著。其他各項都在99%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不為0。該方程的殘差類似白噪聲。

        可以看到,以上兩個方程中LnFAI[,t-1]和LnCI[,t-1]前的系數為負值。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它們分別與LnFAI[,t]和LnCI[,t]之間存在著共線性的關系,導致兩者的系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互相任意分配。但這對后面的研究影響不大。

        (二)求長期均衡方程

        下面可以用簡單的回歸分析求得長期均衡方程。對于固定資產投資方程,長期均衡方程為:

        附圖

        可見,整體顯著性明顯滿足。各項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均順利通過。從此均衡方程可以計算ecm序列(即殘差序列):

        附圖

        AdjustedR[2]=0.982F=980.657

        整體顯著性明顯滿足。各項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均順利通過。

        ecm[,t-1]=LnGDP[,t-1]-3.228-9.793LnCI[,t-1]。

        (三)建立誤差修正模型

        1.固定資產投資方程

        考慮到在初步設定的方程中LnFAI[,t]、LnFAI[,t-1]和LnGDP[,t-1]都比較顯著,在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時引入LnGDP[,t],LnFAI[,t],ecm[,t-1],以保證方程的包容性。

        設定誤差修正模型為:

        附圖

        p=0.0002,可見整體顯著性明顯滿足。

        從變量顯著性檢驗來看,兩個方程的ecm[,t-1]的顯著性較低,但是,考慮到它們重要的經濟意義,仍不將其剔除。

        四、經濟意義分析

        (一)彈性分析

        在以上兩個誤差修正方程中,LnFAI[,t]和LnCI[,t]前面的系數可以看作是GDP對FAI和CI的彈性系數,因此,可以根據方程的系數對它們進行彈性分析。

        LnCI[,t]前的系數為0.324,這說明國內生產總值對建筑安裝投資的彈性系數為0.324。當建筑安裝投資增長1%時,將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324%。而LnFAI[,t]前的系數為0.317,這說明國內生產總值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彈性系數為0.317。當基本建設投資增長1%時,將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317%。

        這是非常重要的結論,定量地給出了建設投資對國民經濟拉動作用的大小。可以看出,建設投資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效應大致是這樣一個概念,即當建設投資增長1%時,能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大約0.32%。以往的分析往往僅限于定性,沒有反映出真正的定量關系。從兩個彈性系數可以看出,建設投資對國民經濟的增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彈性系數都較大。

        (二)拉動效率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建筑安裝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對國民經濟拉動作用的大小,引入一個新的系數,將其稱之為“拉動效率”,它是GDP對該變量彈性系數與該變量在GDP中所占份額的比值,即附圖,D[,i]表示在此區間內GDP對某一變量i的彈性系數,S[,i]表示某一變量i在此區間內占據GDP的平均百分比。這樣可以排除彈性系數大小中不同變量份額因素的影響。如果q>1,這表明某一變量在這一階段對GDP的拉動作用是積極的,超過了自身在GDP中所占據的份額,是高效率的。相反,如果q<1,則表示這種拉動作用是消極的,少于變量自身占據GDP的份額,是低效率的。

        結果如下(1981年—1999年間):

        變量D[,i]S[,i]q[,i]

        CI(建筑安裝投資)0.3240.1961.652

        FAI(固定資產投資)0.3170.3001.057

        由此可見,兩者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都是很積極的,q[,i]均超過了1,建筑安裝投資更為顯著。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為19.6%,而彈性系數達到了0.324%。這進一步驗證了在本文開始時所提到的定性研究的結論,建設投資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經濟活動的主要手段,能夠高效率地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

        (三)誤差修正項(ECM)的分析

        Ecm項系數的大小反映了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系數的估計值一般是負值。對于固定資產投資方程,Ecm前面的系數是-0.049,由此看來,調整的力度不是很大。調整的過程大致如下:

        附圖

        對于建筑安裝投資方程,Ecm前面的系數是-0.018,調整的力度也較小。因此,可以看出,建設投資主要以短期波動的形式來影響GDP的變化,長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這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具體情況,我國目前正處在大規模建設的發展階段,還遠遠沒有達到建設量的穩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五、總結

        本研究將固定資產投資(FAI)和建筑安裝投資投資(CI)作為對GDP產生拉動作用的變量,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得到了反映它們之間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的表達式。從彈性系數可以看出,無論是建筑安裝投資,還是固定資產投資,二者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都是很明顯的,國內生產總值對建筑安裝投資的彈性系數為0.324。當建筑安裝投資增長1%時,將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324%。國內生產總值對基本建設投資的彈性系數為0.317。當基本建設投資增長1%時,將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317%。綜合起來,當建設投資增長1%時,能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大約0.32%。從拉動效率來看,兩者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都是積極的,q[,i]均超過了1,建筑安裝投資更為顯著。

        建設投資主要以短期波動的形式來影響GDP的變化,長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目前正處在大規模建設的發展階段,還遠遠沒有達到建設量的穩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因此,本研究的定量結果不僅驗證了很多研究者的定性結論,即建設投資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經濟活動的主要手段,能夠高效率地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而且給出了具體的拉動效應值,分析了短期波動和長期均衡各自的作用,有助于更加準確地分析建設投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

        收稿日期:2001-03-23

        【參考文獻】

        [1]中國發展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38.

        [2]中國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3]陳炳煌.當前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龍巖師專學報,2000,(6).

        [4]黃聰,李啟明,申立銀.中國建設推動力的計量模型與分析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2000,(4).

        [5]李子奈.計量經濟學——方法和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

        [6]李子奈,葉阿忠.高等計量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第8篇:宏觀經濟分析研究范文

        關鍵詞:財務報表 財務分析 框架體系

        一、對財務報表分析的總體認識

        財務報表是以數字和文字的方式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一種結構性表述。有“經營之神”美譽的臺灣塑料公司董事長王永慶先生認為,企業經營的兩大支柱是“計算機系統”和“會計制度”,而計算機系統的很大部分是用來支持會計制度的。

        現代會計把復雜的經濟活動及企業競爭的結果,轉換成以貨幣為計量工具的會計數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企業密碼”。這些密碼擁有極強大的壓縮威力,即使再大型的公司(如通用電氣、微軟、華為),它們在市場競爭中所創造的財富,都能壓縮匯總成溥薄的幾張財務報表。這些財務報表透露的信息應該是豐富、充分的,否則投資人或銀行不愿意向公司投入資金或貸款。但是,這些財務報表又不能過分透明,否則競爭對手會輕而易舉地洞悉企業的商業機密。因此,財務報表所隱含的信息往往不易被了解,而需要我們去深入分析、不斷挖掘。

        財務報表分析的前提是正確理解財務報表。財務分析的過程是將財務報告中披露的數據分解成不同部分和指標,并找出相關指標的關系以達到對企業各方面及總體上的認識。

        需要說明的是,通過財務分析只能發現企業可能存在的問題,而要證實企業是否真的存在問題,只能是依靠審計師了,這也是財務分析的一大局限。

        二、財務報表的豐要使用者及其對財務信息的不同關注點

        一般而言,與公司有經濟利害關系的有關方面可以分為:現有股東、潛在股東、債權人、供貨商、政府管理部門、公司管理人員、公司員工、競爭對手、其他利益相關者等。由于與公司經濟關系的程度不同,上述諸方面對公司財務信息的關注點也就不同。

        現有股東,又有控股和非控股之分。居于控股地位的大股東,不僅關心企業當前盈利水平,而且關心企業未來利潤增長能力及競爭對手方面的情況和財務行為能力。居于非控股地位的中小股東,既不能在企業董事會中任職或派有代表,又不能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因而不能有效地保證自己在企業中的利益,他們利益的取得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而迫使其過多地關心企業當前的盈利水平、利潤分配及利潤的穩定性,而對競爭對手企業方面的情況和財務行為能力,一般不予關心。

        潛在股東,是指正在資本市場上尋找具有投資價值、對企業特別關注的那些意向投資人。他們主要關注企業可能發放的股利、特別分配(如配股、認股權)、未來股價的升值空問。

        債權人,主要包括兩類:一是購買本企業債券的債券持有人、銀行等貸款機構,他們最關心的是未來到期的債權能否及時足額收回本息;二是與本單位存在經濟往來的供貨商及其他單位和個人,他們最關心的則是將來到期的債權能否及時足額收回,并決定是否要與企業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

        供應商,是指將要賒銷產品給企業的單位和個人,即潛在的債權人。他們需要關心貨物發出后能否安全地收回資金,需要分析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市場競爭能力、發展能力、持續經營能力及現金管理能力等。

        政府管理部門,其中對公司財務信息最關注的是稅務部門,主要關心企業本期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等各項計稅基礎是否真實;各項應繳稅款的計算是否正確;各項稅款的繳納是否及時;各項計稅基礎未來是否有較大的變動趨勢,從而對未來應征稅款進行事先控制和管理等。

        公司管理人員,他們受公司股東的委托,對股東投入公司的資本的保值和增值負有責任,對公司財務狀況的各個方面均感興趣。

        公司員工,通常與公司存在長久、持續的關系,他們關心工作崗位的穩定性、工作環境的安全性以及獲取報酬的前景,因而對公司的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感興趣。

        競爭對手,希望獲取關于公司財務狀況的會計信息及其他信息,借以判斷公司問的相對效率。同時,還可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公司兼并提供信息,因而他們對公司財務狀況的各個方面均感興趣。

        其他相關利益者,包括顧客、社會公眾等。在多數情況下,顧客關心的是公司連續提供商品或勞務的能力;社會公眾則會關心公司的就業政策、環境政策、產品政策等方面。

        由此,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財務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面向未來的;

        第二,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各有其不同的目的,因此,即使對待同一對象,他們所要求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同的;

        第三,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信息的深度和廣度不同;

        第四,公司財務報表中并不包括使用者需要的所有信息。

        三、傳統財務報表分析的局限性

        財務報表是財務會計核算的產物,財務報表信息是在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的約束下,在會計制度或一系列會計準則的規范下由會計核算系統所生成的。傳統的財務報表分析主要是對財務報表本身進行結構、趨勢的分析,外加財務指標的分析。在某種意義上來講,財務報表并不完全是企業經濟業務的真實反映,財務報表本身就存在著眾多的局限性。

        第一,現行財務報表所提供的財務信息主要反映已經發生的歷史事項,與報表使用者進行決策所需要的未來信息的相關度較低。由于過去是預測未來的合理基礎,這些財務報表是歷史事項的報告與反映,有效的財務分析既是對過去事項的檢測與剖析,也是進行未來決策的有力依據。但是傳統的財務分析并不能解釋財務比率和比較分析所顯示的問題,而要給出答案,還須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分析,甚至需要掌握財務報表之外的相關信息,比如科學技術的創新、通貨膨脹的影響等。

        第二,現行財務報表所提供的主要是以貨幣計量的財務信息,其報表附注也主要是對報表中的財務信息進行更加細致的說明或補充,而許多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產生重大影響的重要信息卻沒有披露,比如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市場占有率等信息。

        第三,財務會計制度及大多數財務會計準則中對同一經濟業務允許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對許多事項還需要進行會計估計,會計信息的處理方法給人為操縱會計報表數據提供了相應機會,使得財務信息的可比性大大降低了。

        第四,財務會計核算原則中的穩健原則要求“寧可預計將來發生的損失,不可預計將來可能的收益”,有可能夸大費用和支出、少計資產和收益,從而使財務報表數據不實。

        正是由于財務報表信息的采集、處理、披露等方面存在著這些局限性,因而在進行有效的財務分析時,必須對財務報表本身的特征進行全面、系統、明確的了解,才能為報表使用者進行決策提供有用的建議,達到財務分析的真正目的。

        四、創新財務報表分析框架應遵循的原則

        財務報表分析的原則是指財務報表使用人在進行財務分析時應遵循的一般規范。

        (一)客觀性原則

        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分析與評價是財務分析的重點內容之一,而對其產生影響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如壞賬損失),又有內部因素(如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既有客觀環境的因素(如市場景氣狀況),又有微觀個體的因素(如產品的生產成本);等待。因此,在設計、運用評價指標時,應客觀地、公允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真實情況,使得評估結果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有使用價值。

        (二)全面性與重要性相結合的原則

        財務分析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應滿足層次性、全面性的要求,要能夠從多角度、多層面觀察、分析、評價會計工作,不能遺漏關于會計工作的任何重要方面的情況,從而使得評價活動更具體、更完整、更有實用價值。

        然而,過于全面的、面面俱到的指標評價體系不僅會給評價工作帶來不便,還會使財務報表分析評價變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圍繞核心問題展開評價。因此,在設計與運用評價指標時應遵循全面性與重要性相結合的原則。

        (三)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原則

        定量分析是對事物數量的分析,它是通過對財務指標數據的分析比較,評價企業財務狀況真實性和盈利能力的持續性;定性分析是對事物性質的分析,它是通過一些評議指標,結合相關專家意見,綜合分析評價企業未來財務狀況和獲利能力。企業財務報表分析,必須全面地堅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沒有正確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會迷失方向。但是,如果只重視定性分析,而忽視定量分析,就無法全面而準確地把握數量變化。當然,在實際分析過程中,可以定量分析為主,定性分析為輔。

        (四)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原則是設計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離開了可操作性,再科學、合理、系統的評價體系也是枉然。可操作性原則要求,制定財務評價指標體系時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指標體系盡量做到條目簡明,建立指標體系時要對影響企業財務狀況和盈利質量的因素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找出評價的主要因素,并給予清楚明確的表述。二是定量指標要可測量,即指標項目有關數據收集的可行性,可以通過一定的測量手段獲得信息,取得結論。

        五、財務報表分析的新框架、新理念

        財務報表分析不是機械的比率計算,而是一個定性、定量的系統工程。在實務操作中,財務報表分析往往僅局限于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增長能力等的簡單計算與評述。然而,財務數據是公司所處環境、戰略決策實施、日常經營運作等綜合因素的數據表現,一個完整的財務報表分析體系應該系統地展現公司經營分析與財務分析的關系,從經濟環境、戰略分析到公司內在價值評估是這一框架的出發點和分析結果,財務報表分析的過程應該包括行業與戰略分析、會計分析、財務分析、管理建議或公司價值評估等全過程。財務報表分析的框架如下(圖1-1):

        (一)行業與戰略分析

        行業是由許多同類企業構成的群體。如果我們只進行企業財務指標分析,則雖然我們可以知道某個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但不能知道其他同類企業的狀況,無法通過比較知道目前企業在同行業中的位置。而這在充滿著高度競爭的現代經濟中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行業所處生命周期的位置制約著或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行業分析是公司財務分析的前提,是聯接宏觀經濟分析和公司價值分析的橋梁。

        企業戰略是企業總體發展規劃。它指明了在競爭環境中企業的生存態勢和發展方向,決定著企業的業務結構和競爭形式,并要求對企業的人財物、技術、管理等資源進行相應配置。企業戰略分析是財務報表分析的一個重要始點。通過企業戰略分析,分析師能夠從一個戰略高度上探查公司的經濟狀況,進而根據客觀情況進行會計與財務分析。

        在戰略分析中,平衡記分卡是最流行的一個工具。根據美國著名咨詢公司GartnerGroup的調查,在《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前100O家企業中,有55%的企業運用了平衡記分卡系統。平衡記分卡從財務維度、客戶維度、內部業務流程維度和學習成長維度等四個方面進行系統的分析,幫助公司管理層或外部分析師對具有戰略重要性的領域作全方位的(“平衡”)思考,以保持或評價公司經營戰略一致。平衡記分卡方法最大的貢獻在于引入了非財務評價指標而成為有效的戰略執行的框架和工具。財務指標是企業追求的結果,其他三個方面的指標(非財務指標)是取得這種結果的動因。

        (二)會計分析

        會計分析主要是對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分析。會計分析是在行業分析、戰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的經營情況,評價企業處理的合規性和企業會計政策、會計披露的適當性,來揭示一個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反映其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程度。通過會計分析,可以評價一個企業是否存在財務舞弊及舞弊的程度,進而評價一個企業的會計數據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反映程度,知道會計數據的扭曲程度,并通過會計手段來“糾正”扭曲;通過會計分析,評價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合適與否。

        會計分析是財務分析的基礎,并為財務分析的可靠性提供保證。會計分析可以從企業舞弊的可能性分析、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分析、會計政策(尤其是資產減值準備)與估計對會計數據質量的影響等方面進行。

        (三)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主要是財務指標分析,財務指標是對財務報告信息進行重新組織的結果。財務分析旨在評價公司當前和過去的業績,并判斷其業績是否能夠保持,以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未來決策提供幫助。

        財務分析可以分兩階段進行:

        一是財務報表閱讀。通過是對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等四大主要報表及其附注的閱讀,了解財務報表中的主要項目結構及變動情況進行,從總體上把握企業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及現金流量情況,為進一步的分析做好準備。

        二是財務比率分析。在財務分析中,比率分析是最重要的方法。財務比率分析是在閱讀財務報表的基礎上進行的。財務比率主要有四種類型:第一種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的某些方面,是兩個“存量”項目的對比,通常稱為資產負債表比率;第二種是損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時間的經營成果的某些方面,將利潤表的一個“流量”項目與另一個“流量”項目作比較;第三種比率反映公司的綜合經營成果,是將利潤表中的某個“流量”項目與資產負債表的某個“存量”項目作比較,稱為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比率;第四種是基于現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別關注收益與營業活動現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質量方面的信息。

        顯然,財務分析與會計分析存在著明顯的差別,主要表現在:

        (1)分析的側重點不同。財務分析側重于企業經營風險、財務狀況和業績水平;會計分析側重于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會計信息披露的適當性。

        (2)分析的方法不同。財務分析在分析影響財務狀況的總體指標的同時,還要進行內部某一層次分指標的分析,并根據分析的結論采取適當的行動,財務分析利用的主要方法是比率法。會計分析主要根據收集到的各方面資料,分析個別會計數據的真實程度。會計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核對、比較與推理分析。

        (3)影響分析質量的因素不同。財務分析主要受到企業外部市場環境和分析者自身素質的影響;會計分析主要受到會計準則、公允揭示的要求及分析者的職業判斷能力的影響。

        會計分析與財務分析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種相互影響和作用伴隨著人們對財務、會計信息的需求量不斷地增加而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財務分析主要是對企業會計信息進行計算分析、比較、解釋和評價,而這些信息是通過財務報告反映出來的。如果財務報告不能清楚地揭示編制這些報告所采用的重要會計政策,財務報告使用者就必須依靠會計分析方法,對這些內容進行可靠的判斷。可靠的會計分析關系到財務分析的質量以及有關財務決策的正確性;反過來提高財務分析結論的可靠性的要求也對會計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將促進會計分析質量不斷提高。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AV在线中文字幕高清 | 日本午夜天堂在线视频 | 一级特黄大片欧美久久久 |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另类 | 一本综合九九国产二区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