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旅游投資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區建設,規劃是關鍵。東聯集團特聘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沈陽魯迅美術學院、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大學等十幾個科研院所的20多位專家、教授,以及鄂爾多斯學研究會的專家、成吉思汗的后世子孫、鄂爾多斯當地有影響力的民族干部和達爾扈特人組成規劃組,在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編制了《成吉思汗陵旅游區的總體規劃》和《成吉思汗陵旅游區的詳細規劃》。在既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又遵循現代旅游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規劃提出以蒙古族歷史和民族風情為基礎,以成吉思汗文化為主線,達到民族文化與旅游文化的統一,草原文化與人文景觀的統一,為打造成吉思汗陵旅游國際品牌奠定了堅實基礎。成吉思汗陵的文化主體是成吉思汗供奉和祭祀,這種神圣的文化形式很難形成除觀光旅游以外的旅游項目,這是成吉思汗陵旅游區開發之初面臨的難題。鑒于此,東聯集團積極把旅游平臺融入更多的文化內涵,把成吉思汗陵旅游區的主題定位為弘揚成吉思汗文化。因為談到蒙古族歷史,必談成吉思汗文化,將成吉思汗文化研究透,就能把握蒙古族文化的主旨,同時挖掘成吉思汗文化內涵,還可以帶動整個旅游景區的發展。
成吉思汗陵旅游區共投資4.3億元,規劃面積80平方公里,形成核心旅游區10平方公里的“三區、兩道、八景”的整體布局。旅游區以成吉思汗的歷史史實為依據,確定了氣壯山河、鐵馬金帳、蒙古歷史文化博物館、成吉思汗中心廣場等景點和功能區。游客在觀賞景區無限風光的同時,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文化享受。東聯集團順勢而上,投資成立內蒙古天驕藝術團。每天在旅游區演出。藝術團打造的大型民族舞臺劇《永遠的成吉思汗》,自2007年以來已演出近千場。
2006年,東聯集團先后榮獲內蒙古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利用這一強大推力,東聯集團開始對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區進行軟硬件改造,目標是打造全國5A級旅游景區。他們進行環境綠化改造,將景區水泥地變為石板路;統一景區內標識、標牌、導游圖,做到與旅游區風格統一;所有工作人員統一服裝、統一制作工作牌;員工進行日常禮儀服務培訓及蒙古族禮儀服務培訓。據介紹,成吉思汗陵旅游區,在未來10年可為當地帶來16.23億元的直接收入,48.69億元的間接收入;可提供400個直接就業機會,1200個到2000個間接就業機會,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恢復54.4平方公里的草原,保持了當地生態系統的平衡。
通化縣快大茂鎮
(2019年7月)
鄉村旅游產業是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發展鄉村旅游能全面提升旅游業內在質量,能帶動居民生活品質、生態環境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快大茂鎮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厚、自然資源豐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豐碩,有著發展鄉村旅游的良好基礎。大力發展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為載體的全域化旅游,能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鄉村旅游會給快大茂鎮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和生機,是補齊我鎮文化旅游發展短板的戰略方向。為更好地推進鄉村旅游發展,我們做了以下調查。
一、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
一是歷史文化資源深厚。快大茂鎮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朝鮮族、滿族文化相互交融。鎮域內共有兩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龍崗遺址群和江沿墓群,這兩處“國保”單位有著高句麗政權肇興之地的豐厚歷史,是繼集安、桓仁后,又一個高句麗歷史文化品牌。快大茂鎮是“空中坦克”李永泰將軍、“東北飛鷹”高志航將軍的出生地,愛國主義教育資源豐富。
二是生態宜居、區位優勢明顯。快大茂鎮幅員面積257.6平方公里,境內河流豐富,森林覆蓋率非常高,植被豐厚,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全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全省的典范,是美麗宜居的小城鎮。快大茂鎮是縣城所在地,是我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通化市區毗鄰,與集安市、遼寧省桓仁縣、新賓縣臨近,交通發達,區位優勢比較明顯。
三是明確鄉村旅游發展規劃。鎮黨委、政府確立的“生態文明立鎮、文化旅游活鎮、新型農業興鎮、商貿集聚強鎮”二十四字方針,確立了“一條文化脈絡、兩個旅游圈、三個文化園區、四個產業板塊、五個旅游+”的“12345”鄉村旅游發展規劃,鄉村旅游發展“12345”總體規劃與縣委打造四條精品線路、近郊游樂園規劃高度契合。
四是納入全市旅游發展規劃。今年,市委將快大茂鎮虎灣線納入到全市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中,將著重打造,在這一重大歷史機遇下,快大茂鎮在“突出特色,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協同發展”的原則下,按照“PPP”的發展模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突出特色精品開發,發展旅游配套產品,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全面實行開放開發,使我鎮的人文休閑游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形成了一定的氣候,發展鄉村旅游時機成熟。
五是發展基礎良好。快大茂鎮農業人口共有15937人,外出打工或經商的農民占到一半以上,有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人力資源。通化縣城和通化市區有近50萬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其他周邊鄉鎮和市縣區的居民,都是我們三產服務潛在的消費者。
二、鄉村旅游發展情況
一是建立鄉村旅游發展工作機制。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快大茂鎮鄉村旅游發展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四個工作組,分別負責綜合協調、宣傳企劃、項目建設和農業產業四個方面的內容,制定下發了實施方案,召開了鄉村旅游發展工作會議,對鄉村旅游發展進行戰略部署。多次邀請省、市、縣及省外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到虎灣線實地踏查,對鄉村旅游工作進行指導、把脈,組織鎮村干部和部分產業大戶,到休閑農業發展好的地方進行學習考察,推動了快大茂鎮鄉村旅游更好更快發展。
二是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幾年來,累計投入4850萬元為全鎮16個村屯實施農村水泥路、柏油路建設、自來水改造、路燈亮化、邊溝一體化、圍墻標準化、庭院硬化、道路綠化美化、危房改造、堤防加固、水渠建設等工程。其中,僅虎灣線去年投入1200萬元新建柏油路25.1公里。截止目前,鎮域內有大型度假村1處,小型度假村4處,村民自建農家樂4處。賓館、住宿場所72家,餐飲單位892家,旅行社12家。
三是建設景觀景點。今年投資500萬元建設7處景點景觀,其中,投資20萬元打造虎馬嶺村至繁榮村15公里花海路;投資120萬元建設虎馬嶺村虎灣線入口休息驛站;投資80萬元升級打造新開村梨花生態廣場、新明村“金達萊”景觀;投資150萬元繁榮村建設鹿鳴園,對“古樹群”遺址進行保護,挖掘長白山梅花鹿文化;投資60萬元新建土珠子觀景平臺,投資7萬元新建青山村“青花池”等景觀;下龍頭村爭取一事一議項目資金75萬元,建設下龍頭村龍頭山景區及“赑屃”觀景平臺。“果樹村、鮮花屯、瓜菜園”基本呈現。
四是提升鄉村旅游知名度。自2015年開始成功舉辦了4屆全民秧歌匯演,下龍頭村秧歌隊參加通化市電視臺《心橋》欄目,向全市展現我鎮的民俗文化,高蹺秧歌成為通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命名為長白山龍頭高蹺大秧歌,正在申報更高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鎮中心校舉辦了千人撕紙藝術表演,創造了撕紙吉尼斯世界紀錄;承辦了“通化縣高句麗肇興之地”大型詩人采風活動和專家歷史文化研討會;在我們縣政協的大力支持下,經咱們政協文史委的努力,整理出版了《龍崗山風》詩集和《高句麗肇興之地專家研討文集》,豐富了我鎮的文化內涵;將“虎灣線”打造成通化市首條自行車拉力賽道,并成功舉行了通化縣首屆自行車邀請賽;市宣傳部組織“通化市文化小分隊走進繁榮村”活動,通化市著名的書畫家在繁榮村留下墨寶50余件,并確定我鎮為全市文學藝術創作基地、文化志愿者創作基地等5項榮譽稱號;通化市楹聯學會確定我鎮為創作基地和活動基地,并為繁榮村部分景點提楹聯;通化市冬管中心,將我鎮確定為冬季項目訓練基地,7月國家越野滑雪隊山地障礙追逐項目組的隊員,又到虎灣線進行夏季集訓;我鎮與《吉林日報》通化記者站開展合作,成為全市唯一一個《吉林日報》走轉改聯系點;去年年底,我鎮承接了全省精神文明現場會,向全省展現了我鎮幾年來的建設成果。
三、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地方政府關于發展鄉村旅游的政策和法規較少。目前,鄉鎮(村)和農民群眾對發展鄉村旅游都很有積極性,但省、市、縣政府對發展鄉村旅游沒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要出臺發展鄉村旅游、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管理辦法等。沒有政策,沒有法規,就難于管理,也不能保證其健康、持續發展。如發展鄉村旅居,鼓勵農民開辦“農家樂”,“農家樂”如何規范服務,餐飲、客房衛生標準,公安部門在住宿上的管理,工商、稅務等部門的服務和管理不到位或缺位。“農家樂”如果只是簡單復制外地的一些形式,收拾一間屋,擺幾張桌,吃點農家飯,西屋住一宿那么簡單,如沒有規范的服務,規范管理和支持政策的實在內容,旅客是不會有認可,“農家樂”的很難健康持續地發展。
(二)發展鄉村旅游要有系統的規劃。國家、省、市、縣、鄉的鄉村旅游規劃要呈大樹狀,下一層級的鄉村旅游規劃要與上一層級規劃一脈相承。克服憑著一股熱情,一哄而上,盲目發展,既沒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區內項目建設重復,功能雷同,互相競爭,效益低下。
快大茂鎮鄉村旅游資源雖然豐富,大部分鄉村旅游資源基本上是自然資源或是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鄉村旅游資源較為松散,大部分旅游項目為群眾自發建設,開發的層次較低、主題不明顯、定位較模糊,市場轉化率。快大茂鎮急需聘請專業部門,結合上級規劃和快大茂發展來制定《快大茂鎮鄉村旅游發展規劃》。
(三)鄉村旅游人才缺乏。部分鎮、村干部和村民對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認識模糊,相關政策知識掌握不夠,在旅游項目開發、管理、促銷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各村缺少開旅游發展帶頭人、示范戶和經營戶。旅游從業人員在經營服務、食品衛生安全、接待禮儀、餐飲和客房服務、鄉土文化講解等方面的素質和技能基本沒有培訓。
(四)缺少發展鄉村旅游的資金。快大茂鎮沒有上級支持的鄉村旅游項目,景觀、景點等的打造基本上是使用鎮自有資金,很難進行在大規模的景區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沒有支持本鎮農民發展鄉村旅游的資金。發展鄉村農業旅游,開辦觀光農業園區,雖是以利用當地農業資源和農業生產為基礎,但園區建設和市場營銷等都需一定的資金。然而,鄉村農民沒有更多資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資更困難。
四、對發展鄉村旅游的建議
(一)統籌協調各方,全力發展鄉村旅游。
政府在發展鄉村旅游中的主要職責是服務,協調部門通力合作,理順鄉村旅游管理體制。協調資金支持鄉村旅游發展。協調農民和投資者的利益,實現合作共贏。
(二)盡快落實鄉村旅游發展的系列政策。根據國家出臺的關于鄉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規,因地制宜制定我縣發展鄉村旅游的系列政策,推進鄉村旅游的科學化、有序化、制度化發展,保證鄉村旅游健康持續發展,真正服務于三農。
(三)成立專業鄉村旅游規劃機構。在大范圍內廣征旅游規劃方面的專業人才成立鄉村旅游規劃機構,或是委托國內鄉鄉村旅游規劃機構,對我縣的鄉村旅游進行規劃設計,減少規劃的行政干預。規劃設計單位深入鄉村,為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發展做出一流水準的規劃和設計。
(四) 重視專業人才和技能培訓。做好對農民的培訓,調動他們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性和本地歷史文化價值的認同。組織帶頭人到外地參觀,進行專項培訓。對有從事鄉村旅游意向的農民進行培訓,培訓從事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服務、技術人員。
(五)完善公共礎設施。要加強鄉村旅游公共設施的建設。要解決好交通、通訊、網絡問題,與交通部門合作,開辟旅游專線,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電線電路要合理布局,保證正常供電照明。鄉村旅游要與城鄉建設規劃相結合,搞好居民點道路規劃,合理開發和整理土地,改善城鄉環境。
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分析和闡述的旅游城鎮化內涵是根據后現代城市觀和消費觀而形成的城市模式,是在享樂消售的前提下建立起的城市化。上世紀九十年代,Mullins最早提出tourismurbanization(旅游城鎮化)的概念,他在比較旅游城鎮和工業城市的基礎上,提出較為簡單的概念體系,并對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和黃金海岸進行分析。此概念體系是由于不同社會因素造成居民結構和城市空間的差異;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勞動力和人口的增長;后福特式的經營和生產方式;政府間接調控城市建設;以定制消費和享樂消費為主要特征。我國很多專家學者實證研究了旅游城鎮化現象,并界定旅游城鎮化的相關概念,將其定義為:旅游區域的鄉鎮或農業人口向城市集聚和轉移,導致旅游城市數量逐步提高,規模逐步擴大、城市在民眾旅游活動中影響力和作用不斷提升的現象。旅游城鎮化帶動物質、資本、人口等要素向旅游區域擴散和集中,促進城市質量提高和城市規模擴大,其內涵包括景區城市化和城市景區化。
二、旅游城鎮化具有的動力機制
(一)發展旅游城鎮化的資源條件
資源條件是發展和形成旅游區域的前提,它豐富與否決定能否形成產業結構。利用和開發旅游資源是發展目的地旅游的最直接的方式,是發展旅游的先天條件。在發展旅游的初級階段,資源是自然環境中的、客觀存在的,當人們運用技術、投資等方式,創新和開發新資源成為發展主流,旅游也呈現出多種產業相結合的狀態。我國的旅游資源特別豐富,在自然資源方面,生物景觀、地文景觀資源都很豐富,另外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綿長,人文旅游資源也特別豐富。這為我國發展旅游城鎮化提供先決條件。
(二)旅游市場的需求
每一種資源開發的對象都要符合市場需求。目前我國旅游產品呈現出豐富化的發展趨勢。旅游產品的結構出現明顯變化,歷史文化游、景觀游等傳統旅游向著現代化、個性化旅游的方向發展。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政府和旅游企業要運用各種方式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我國現在是旅游消費大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提升消費意識和旅游意識,更加重視精神享受。另外人們休閑時間越來越多,提升了旅游的需要量。我國的休假可以分為休假日、公休假日、探親假、年休假、病事假、婚喪假、產假等,加上元旦、春節、五一、清明、國慶、中秋等假日,人們有更多時間進行休閑旅游。旅游市場需求主要有兩種變化,其一是旅游需求向個性化、高質量、多樣化的方面發展。其二是旅游向著提高旅游需求總量、提高旅游質量、出現新的旅游類型等方面。
(三)旅游產業具有的關聯效應
旅游產業提高國民經濟收入,是全球最大產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國將旅游業納入到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規劃中。旅游產業化提高旅游城鎮化的發展進程。旅游資源型城鎮的建立和發展,基本是依靠景區建設并發展的。旅游的發展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成為地區國民經濟的增長點。此外,在重視城鎮化品質的環境中,發展旅游對提高居住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具有積極作用。
三、旅游城鎮化具有的外部性環境機制
(一)地區經濟的消長
在發展地區經濟的過程中會經過發展的瓶頸期,會面臨產業結構升級和轉變經濟方式等重要的問題。這種現象在資源型區域具有明顯表現的代表地區有:我國阜新、撫順、鞍山等地區,德國魯爾地區等。在這些區域怎樣確保經濟持續平衡發展,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勢在必行。在此種情況下,發展新產業是升級產業結構、轉變經濟類型的重點,經濟的消長為發展新產業提供良機。旅游產業是第三產業,體現出地區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是發展經濟的新型產業,對于推進城市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旅游產業具有低準入門檻、高產業關聯度的特點,是政府優先、快速發展的產業。
(二)不同文化的整合和沖突
旅游者在旅游城市不斷的流動,對本地區的社會空間結構具有較強影響。在旅游城市的人員構成方面,外來務工人員、旅游者、當地人口共同組成旅游地的人口主體。各種人群的文化背景不同,出現文化上的融合和沖突。旅游的發展致使涌入很多外來文化,因為旅游者來自城市等相對發達地區,其文化特質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文化作用較突出。而本地人口,一般向往城市生活,經常受這種文化的影響和吸引,會接受先進的城市文化,這就導致當地居民的習俗、文化不斷消亡,造成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節日、生活習俗、鄉土風情等成為旅游的表演節目。旅游地區的生活生產方式也逐漸趨于城市化,最后形成為以當地文化為中心,多種文化共存、共同發展的局面,旅游目的地也逐漸向著城鎮化的方向發展。
(三)體現出城市形象的變化
城市形象體現出一個城市的性質定位,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但也非一成不變,在歷史發展、時代變遷過程中,城市形象也在發生變化。城市發展既要運用自身力量,還要吸納外部資本、資金,所以城市形象優劣關系到城市的發展,也在發展過程中塑造城市的形象,并體現出城市投資環境和發展環境。在更新城市形象時,城市職能也出現變化,由單一職能轉變成為綜合職能,出現很多專一旅游職能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興盛的旅游經濟,出推動旅游的快速發展。可以運用環境、經濟、政治、文化、區位等方式提升城市形象,更新城市形象也推動旅游城鎮化機制的建立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旅游城鎮化具有的調控機制
(一)政府引導和規劃
現行規劃是很龐雜的體系,各種規劃對發展旅游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所以銜接和協調好各種規劃,對快速、健康的發展旅游具有重要作用。協調規劃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是做好協調上位和下位規劃的縱向工作,而上位規劃是以區域經濟的宏觀角度調控旅游的發展。第二是各類規劃間的平行橫向協調。這樣不但可以將發展思路予以統一,也有助于政府設計、實施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資源開發一般具有時效性,科學合理的規劃能夠提高旅游開發的時效性。制定和執行規劃,政府要發揮出主體的作用,對旅游發展的目標和任務進行合理分配,對旅游資源進行品牌性開發、高端性開發、階段性開發,確保旅游資源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另外,規劃要協調好當地居民、開發公司、政府等各方的利益,推動旅游持續、合理有序的發展。旅游規劃的基本內容是:理清資源、分析市場、開發旅游產品、旅游品牌定位、建設旅游配套設施等。
(二)完善政策保障
現在政策制度是發展區域經濟重要的環境條件,旅游是吸引投資快、收益快的產業,短時期就會收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旅游產業是市場型產業,發展過程中要遵守市場規律,具有競爭、供求等關系,受市場規律的制約。國家制定發展產業的相關政策來確保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同時對旅游產業的不規范現象進行制衡。2009年我國頻布和實施了《快速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此文件全新定位旅游產業,目標是將其發展成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意見》從旅游服務設施、服務性景點、城市交通網絡、旅游優惠政策、門票定價、旅游行政管理、資源管理、旅游企業發展、旅游資本準入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提高旅游產業的升級和發展,促進旅游產業的振興。
(三)投資具有的準入機制
財政投入對發展旅游具有關鍵性作用,投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政府財政投入難以全部解決旅游產業資金的問題,這就需要吸納更多的外來投資。旅游具有快回報、高回報率,其吸引力很強。旅游開發的前期投資比較大,尤其是為了增強旅游景點的接待能力,要建設公共服務和交通基礎設施。傳統旅游景點的開發是政府吸引企業進行投資,在市場機制下,融入多種資本共同發展是必然趨勢。所以構建科學的外來資本準入機制,以及在旅游發展中融入社會資本,有助于形成統一的國內旅游市場格局,調動各方面力量發展旅游事業。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要注意平衡投資方與受益方所存在的利益關系。
(四)發展旅游的應激機制
應激機制包括旅游市場具有的應激機制和旅游危機存在的應激機制。旅游市場具有的應激機制,就是應對旅游市場突發變化而制定的機制。制定此機制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市場變化,用最快的速度滿足市場需要。很多因素影響旅游市場,例如泥石流、洪水、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難以預測的傳染病、恐怖襲擊、戰爭、社會事件等。這些都屬于旅游危機,其具有不確定性和突發性,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應激機制。應激機制對降低旅游危機、建立危機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五、結束語
黔東南州旅游產業成效顯著
發展旅游的合力不斷增強。始終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州級統籌,縣市實施,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的民族文化旅游工作格局,全州民族文化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旅游接待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星級飯店、旅行社、景點景區、鄉村旅游示范點、旅游商品生產企業、旅游購物中心、旅游車隊、旅游娛樂設施、美食街等旅游服務設施日臻完善。目前,全州有各類景區(點)38處,其中國家4A級景區1處、3A級景區3處,3A級以上景區比“十五”期末增加4處;旅游車輛從無到有,有3個車隊近42輛旅游專車;旅游商品生產企業220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56家。旅游星級飯店48家、旅行社23家,分別比“十五”末增加44家和10家。今年,全州在建五星級飯店12家,擬建10家。
交通為主的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基礎設施極大改善,通訊、住宿、餐飲、會務、游覽等旅游基礎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提速,特別是以公路為主的交通路網的快速發展,為旅游業的加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十一五”以來,全州完成旅游公路建設投資13.3億元、開工建設1440公里、建成1230公里。目前全州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為骨架,旅游公路為支網的旅游交通網絡,打破了我州過去交通嚴重邊緣化、旅游景區景點可進入性差的瓶頸制約。
鄉村旅游收效顯著。目前,全州確定重點保護和開發的鄉村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已達100個,每年有民族民間節日300多個,2011年全州鄉村旅游接待600萬人次,旅游收入28.95億元,比“十五”期末分別增長631.7%和684.55%;今年上半年,全州鄉村旅游接待1138.96萬人次,旅游收入72.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9.83%、150.68%,現全州鄉村旅游直接從業人數達7.6萬人,涌現了許多“一村一業” 、“一村多業”的專業村、特色村。今年下半年,我州還以西江和肇興為中心,打造環雷公山和侗文化鄉村旅游示范區,目前已啟動環雷公山“苗鄉十景”和 肇興“一山八寨”基礎設施、小黃侗文化產業園建設。鄉村文化旅游已成為我州當前改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成為最有效的扶貧手段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如西江自2008年第三屆貴州省旅發大會召開以來,當年接待游客77.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3675萬元;2009年至2010年兩年共接待游客168.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6683萬元;2011年西江景區旅游人數突破了200萬人次,綜合收入5.1億元,門票收入3600萬元,今年1-7月門票收入2473萬元; 2011年西江村農民人均純收入7100元,其中來自旅游的收入占70%以上。
品牌打造取得成功。依托“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態、原貌的歷史遺存”這三大旅游資源優勢,加大了黔東南旅游形象的對外宣傳力度,特別是以2008年省第三屆旅發大會在黔東南州西江千戶苗寨召開為契機,通過在中央電視臺、新華網等高端媒體的廣泛宣傳,“苗鄉侗寨,心靈家園”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初步唱響了千戶苗寨西江、歷史名城鎮遠、部落岜沙、千年侗鄉肇興等“原生態黔東南”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江為代表的環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區,以肇興為代表的侗族文化旅游區,以鎮遠古城、舞陽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和山水風光旅游區,以凱里、下司為核心的凱麻休閑度假和戶外運動旅游區,以仰阿莎湖為核心的木商文化及親水旅游區的旅游產品布局和精品旅游線,2012年1—7月份全州共接待游客21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05億元,同比增長148.42%。通過多角度、多視角,展現和推介黔東南旅游,并在中央電視臺1、4頻道投放了“多彩原生態、真情黔東南”的廣告,收到了明顯的宣傳效應,提高了黔東南對外的影響力。
旅游產業發展措施給力
堅持黨政高位推動。黨政高位推動是黔東南州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和根本措施。十一五”以來,該州突出實施“旅游活州”戰略,明確其基礎性地位。特別是2011年該州將州旅游工作領導小組、州旅游發展和改革領導小組、州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進行整合,成立了由州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州四大班子分管聯系領導任副組長,州直部門及各縣市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和改革領導小組,為該州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同時,州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黔東南州旅游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黔東南州旅游業發展的決定》、《黔東南州實施旅游活州戰略三年行動計劃》、《2011年黔東南州文化旅游工作安排意見》、《黔東南州2012年推進“旅游活州”戰略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切實把旅游業作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推動了旅游產業加快發展。
堅持旅游產業規劃引領。在實際工作中,州、縣注重規劃引領,指導旅游產業發展,完成了全州十六個縣市旅游產業規劃、重點景區建設性詳規及一批專項規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批支撐旅游發展的重大建設項目。2011年以來,又對黔東南旅游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編制了《黔東南州“十二五” 旅游規劃》、《黔東南州旅游目的地規劃》及《三板溪湖庫區旅游開發總體規劃》等系列重大規劃。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州的“點、線、面、體”的規劃架構,這些規劃成果將對該州“十二五”旅游業的加快發展起到極大的基礎性和助推性作用。
積極破解旅游投資瓶頸。針對自有財力薄弱的實際,采取爭取國家投入、州縣財政投入、利用民間資本投入等方式,解決旅游投入不足的問題。特別是2011年以來,該州積極拓展旅游產業投融資平臺,積極探索和建立旅游資源的特許經營機制,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省內外旅游投資商、開發商、旅游飯店集團等資金、品牌、管理、技術和人才入駐該州開發文化旅游資源,興建文化旅游項目。2011年與投資商達成旅游投資開發協議40項,簽署意向性協議資金85.9億元,到位資金14.25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2.47億元。今年6月,香港港中旅酒店管理公司已進駐凱里,與騰龍嘉瑞禾酒店達成了管理協議。2012年,該州為深入貫徹落實國發2號文件精神,合理配置全州旅游文化資源,打造旅游文化等服務業投融資平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建了黔東南州苗侗文化旅游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與華龍證券公司簽訂了財務顧問協議,正在整合西江、杉木河、劍河溫泉、東方斗牛城、州民族文化公司等資產資源,包裝項目,擬于今年年底前發行旅游債券15億元。
旅游產業發展實施規劃
“十二五”期間,該州將以國發二號文件精神為指導,牢牢把握“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奮力趕超、推動跨越”主基調,圍繞 “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建設目標,依托資源優勢,以加快文化旅游產品結構升級為方向,通過旅游交通網絡連接,形成“五區布局,點線連接,全域聯動”的旅游產品架構和精品旅游線路,全力打造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16年,實現國內游客接待人數達1億人次,年均增長35%以上;入境游客45萬人次,力爭48萬人次,年均增長30%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達1000億元,年均增長40%以上,確保旅游增加值達到90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2%,占GDP的比重10%以上。旅游業帶動直接就業人數力爭突破20萬,帶動間接就業人數力爭突破100萬。全州5A級景區達3個以上,4A級以上景區達10個以上。
——舞陽河山水風光旅游區。以鎮遠古城為核心景點,大力提升鎮遠古城,建設芽溪新城,打造鐵溪、下舞陽觀光等景點;打造黃平飛云崖、舊州古鎮、舞陽湖、浪洞溫泉等景點;打造施秉杉木河漂流、云臺山和上舞陽景區的觀光、牛大場太子參藥文化基地等景點;打造岑鞏思州古鎮、馬家寨陳圓圓歸隱地、龍鰲河等景點,形成以鎮遠古城為核心,輻射黃平、施秉、岑鞏周邊景點的“一核多點”的旅游產品布局。
——環雷公山苗文化旅游區。以西江苗寨為核心景點,提升提質,豐富游客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強的旅游項目,打造巴拉河沿線及雷公山麓“苗鄉十景”;打造臺江施洞古鎮、南宮森林公園及南市溫泉度假產品,形成以西江為核心,輻射周邊旅游景點的旅游產品布局。
——黎從榕侗文化旅游區。以黎平肇興“一山八寨”為核心景點,以榕江縣城為片區旅游集散中心地,重點打造黎平翹街及黎平會議會址、天生橋--八舟河、肇興侗寨、地捫侗寨等景點;建設從江縣城至小黃七個侗寨構成的侗文化產業園,打造銀潭侗寨、岜沙苗寨、加榜梯田、下江侗文化休閑園等景點,打通從江與廣西桂林旅游區通道,形成黎從榕景區與大桂林旅游區的互動融合發展;打造榕江古州古鎮、三寶侗文化大觀園、濱江休閑長廊、五榕山城市主題公園,打通榕江經樂里、平陽、小丹江進入環雷公山旅游區的高速綠色通道,使西江景區的游客向黎從榕景區分流,形成苗侗文化旅游景區協調發展格局,輻射錦屏隆里古城,天柱三門塘、三星巖文化園及黃金文化旅游區。
重點工作任務是:
一、修編完善旅游發展規劃,打好產業發展基礎。一是編制區“十二五”旅游發展規劃,指導今后五年旅游產業發展。二是編制完善齊文化生態園詳細規劃。按照建設齊文化生態園省級旅游度假區總體構想,以為核心,以獨具特色的齊文化旅游資源為載體,聘請國內生態休閑旅游規劃編制方面的權威機構,編制齊文化生態園詳細規劃,高起點、深層次、大手筆規劃齊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方案,指導全年旅游產業科學有序開發。
二、積極做好齊文化生態園省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工作。按照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的基本定位,在修編齊文化生態園詳細規劃的基礎上,完成環馬蓮臺和田齊王陵道路建設的勘察等前期工作,修建建旅游道路17公里。對照國家A級景區的管理標準,繼續完善景區配套設施建設,加強景區綜合管理,完善導游、安全、衛生等職能,提高景區接待和服務能力。
三、協調做好姜太公祠改造擴建工作。充分利用姜太公后裔的積極作用,重點建設姜太公后裔大宗祠,規劃建設姜氏后裔紀念碑林,促進“尋根祭祖”旅游品牌的深度開發。
四、加強旅游宣傳促銷,拓展海內外客源市場。一是借鑒先進地區成熟的旅游發展模式,結合我區旅游景點管理運營體制實際情況,按照整合資源、捆綁營銷、整體推介的總體思路,設計打造齊文化旅游線路,探索實行旅游一卡通制度,發揮壯大齊文化旅游集群效應。二是充分利用中央電視臺“好客”宣傳平臺,策劃制作旅游形象宣傳片,在央視大力宣傳推介“齊國故都、石化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品牌。三是繼續發揮“沂臨青淄”資源互補優勢和前期產生的良好宣傳效果,推動周邊客源市場開發。四是擴大海外市場宣傳力度。在繼續做好韓國姜氏后裔尋根祭祖旅游的基礎上,利用姜太公與齊文化在韓國、臺灣等國家、地區的影響以及修學旅游方興未艾的有利時機,打造齊文化修學旅游線路。五是擴大長三角、珠三角的旅游宣傳。繼續加強與長三角等國內重要旅游客源地旅行社的聯系,力爭將更多旅游景點納入旅行社整體推介線路。
五、積極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大力推進鎮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整體綠化,初步形成游覽條件,打造自駕游精品線路。大力宣傳小米、山雞蛋等特色旅游商品,有力促進農民增收,力爭“十二五”期間將鎮建成省級旅游強鎮。
六、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推動旅游產業開發社會化、多元化。適時出臺旅游發展獎勵政策,設立旅游發展專項基金,建立健全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旅游投資項目實行貼息和補貼,拉動社會投資,擴大旅游項目建設規模。充分利用與海內外姜氏后裔的密切聯系,鼓勵引導姜氏后裔企業家到投資創業,實現雙方在人員交流等領域的深層次合作。
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為大河之源,故名河源。因東江自北而南流經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城市三面環水,就像浮在水上的木筏,所以又稱“槎城”。近年來,旅游發展迅猛的河源正努力給廣大游客帶來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體驗。近日,河源市旅游局古敏生局長向記者詮釋了“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溫泉之都、恐龍故鄉”這四大品牌,并展望了河源旅游的發展未來。
古局長向記者介紹,河源自公元前214年秦朝設置龍川縣至今,是最早的客家先民落居地,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2000多年來河源客家人以東江流域為聚居地,形成了以東江為情感紐帶的客家文化,樹立了“重名節、重孝悌、重文教、重信義”的客家人精神,傳承了客家人獨特的民風民俗和濃郁的客家飲食文化。
河源是世界上目前為止發現的唯一集恐龍蛋、恐龍骨骼和恐龍足印化石三位于一體的地方。目前,河源市館藏的恐龍蛋化石達14800枚,于2005年1月被世界吉尼斯認可為世界第一。
水在五行中象征著財富,古局長向記者說起萬綠湖,感嘆正是由于50年前始修新豐江水電站時筑亞婆山峽谷攔河筑壩之壯舉,才有了今天這個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和湖內星羅棋布的綠島。現在萬綠湖擁有370平方千米的139億立方的蓄水量,360多個綠色島嶼,碧波蕩漾、四季皆綠。
以龍源溫泉、熱龍溫泉、天上人間溫泉和御臨門溫泉為代表的溫泉休閑、度假景區,大多依山傍水,隨坡造勢,隨勢觀景,集休閑、娛樂、健身、住宿、餐飲、會議、培訓、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造就了河源“溫泉之都”的美譽。
通過多年努力,河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談到河源旅游的未來發展取向,古局長滿懷信心地表示:河源將抓住“生態旅游年”的機遇,啟動建設廣東生態旅游示范區工作,重點做好修編河源市旅游總體規劃、策劃與規劃好萬綠生態旅游度假區兩項工作。
抓住廣東率先試行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的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旅游項目,吸引省內針對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的客源。目前已選好東源南園古村與和平林寨兩個試點。
抓住2010年在河源舉辦世界客屬第23屆懇親大會的機遇,進一步提升河源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將現有市區三星級以上的酒店床位翻一番,爭取達到4000至5000個床位。做好旅游景區景點檔次的提升工作,特別是市區的重點景區和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區,如蘇家圍、南園古村、佗城、林寨古村落等,增加客家文化內涵和提升客家文化的品位,提高景區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古局長坦言,河源市將借助諸多項目活動,進一步提升河源旅游的整體形象。抓住規劃建設“公園之城、嶺南水城”的機遇,提升城區主要旅游景區的水平。規劃建設和提升市區周邊16個城市公園,把萬綠湖水引入市區,將河源市區規劃建設成為“公園之城、嶺南水城”。
抓住舉辦廣東第四屆國際溫泉旅游節的機遇,加大宣傳促銷力度,拓展客源市場。今年河源將與省旅游局、省溫泉協會聯合舉辦廣東第四屆國際溫泉旅游節,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除了在廣東電視臺、南方衛視等媒體上加大宣傳力度外,還打算在央視上做宣傳,提高河源旅游在全國的知名度。另外還準備加大在香港等地的宣傳推介力度,拓展省外、香港的客源市場。
綜合景區優勢打造旅游產業區
寶相寺景區是山東省汶上縣最著名的景區,每年吸引來眾多國內外游客。在大力實施園區產業集聚戰略前提下,汶上縣對寶相寺景區劃分不同區域,規劃建設一批以佛教經典為內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吸引游客參與互動的游覽項目,規劃建設高標準講經堂、大型停車場、影視基地、酒店、賓館等,打造“佛教文化產業園”,帶動了旅游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同時,該縣大力推進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建設集公眾考古、教育科研和觀光游覽于一體的運河文化風景區,打造“運河文化產業園”。依托蓮花湖濕地,加快民俗文化館建設,計劃啟動婚慶文化主題公園建設,填補魯西南婚慶文化主題公園的空白,培育婚慶新興產業,打造“民俗文化產業園”。實施了企業集團培育戰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領,企業投資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投融資體系,大力培育市場主體,提升文化旅游產業實力,實現現有景區公司化運作、企業化經營。
“三區一帶” 均衡發展文化旅游
做好文化和旅游結合的文章,成為汶上縣打造文化旅游產業鏈的首選路徑。該縣先后投資1200多萬元編制完成了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目的地營銷規劃,逐步形成了以寶相寺景區為核心、南有南旺運河歷史文化旅游區、北有大汶河生態旅游度假區,小汶河旅游觀光帶貫穿縣域全境的“三區一帶”的旅游均衡發展格局。突出寶相寺景區龍頭作用,加快寶相宮建設步伐,實施寶相寺景區東西兩片區開發,全面推進品質提升和配套服務工程。先期投資4000多萬元,啟動了南旺樞紐考古遺址項目,以“運河文化”為主題,著力打造集考古、旅游觀光、教育科研于一體的遺址公園。推進蓮花湖濕地二期工程建設,增強文化內涵和體驗、觀光、參與功能。以大汶河旅游綜合開發項目為重點,打造北部山區生態旅游新高地。啟動了孔子仁政園和泉河、小汶河景觀廊道建設,規劃建設書畫古玩和旅游紀念品特色街,拉長了汶上縣旅游產業鏈條。
該縣還通過培育休閑體驗游,豐富文化產業內涵,延伸和完善文化產業發展鏈條。汶上縣以“青春活力,快樂旅游”為主題,精心策劃一系列聚焦休閑、激發全民的大型娛樂互動體驗活動,引導群眾到戶外去、到景區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氣息和生命激情綻放的美麗。以有獎運動和趣味比賽的形式,開展了歷時3個多月的“國民休閑匯”活動,打造了運動版的時尚旅游,實現了全民休閑。在北部山區和大汶河沿岸水域,組織開展了鄉村休閑活動。在“中都文苑”廣場,組織開展夜間休閑和健身休閑。
據了解,該縣根據“三區一帶”旅游景區布局,引導發展旅游休閑、文化休閑和修學休閑。連續在寶相寺景區舉辦了撞鐘祈福、放生和素齋品嘗等活動,并將“中都文苑”廣場、文化廣場、中都廣場、圣澤商務中心納入休閑活動之中,與寶相寺景區一起,形成特色鮮明的佛都圣地休閑祈福游。在蓮花湖濕地舉辦了水上競技、溶洞奇趣探和CS真人對抗等多種比賽,開展了濕地探險、觀光游覽、水上娛樂等濕地休閑體驗游。在汶河度假區,舉辦了汶河漂流、沙灘娛樂、水上垂釣以及農家菜品嘗等形式的大汶河生態度假休閑游。相繼在“中都文苑”廣場、蓮花湖濕地舉辦了激情夏夜廣場休閑演藝和“歡樂國慶節、相約蓮花湖、暢游大濕地”主題休閑周活動。
11月20日,我局隨同州委副書記劉坪及州發改委、州財政局、州教育局、州環保局、州住建局、州衛生局、州國土局、州林業局、州農業局、州畜牧局、州經信委、州商務局等部門負責人在縣開展調研。工作組實地考察了縣城鎮規劃建設情況,并與縣四大家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通過調研,強烈感受到縣委、縣政府根據州委、州政府確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思路,圍繞旅游全域化、城鎮特色化、農牧業現代化“三化”聯動,帶領全縣干部群眾克服困難、苦干實干,抓穩定、促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為進一步促進縣的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提出以下建議意見。
一、明確發展定位
縣要根據自身區位優勢和大交通建設布局,特別是機場建設,以區域旅游集散地來定位。這一區域不僅可以輻射康北,還可以延伸至青海、,連接康東、康南兩大板塊。在總體戰略上,堅持旅游全域化、城鎮特色化、農牧業現代化“三化”聯動的發展路徑,以培育文化旅游產業來統領和支撐城鄉發展。一、三產業緊密融合,大力提升和強化城鎮功能,建設獨具文化魅力、特色鮮明、服務設施完善、功能配套的新型高原旅游城市。要高標準規劃,通過規劃,進一步梳理文化旅游資源,把縣的家底搞清楚。在此基礎上,準確定位,科學布局,確定發展思路和目標,制定有品位、高標準、有特色的重點項目,保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發揮優勢,堅持差異化發展和重點突破的思路
優越的區位優勢,有利的交通布局,相對發育的商貿集散和服務業,建設區域醫療衛生和教育中心等是縣旅游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核心競爭力所在。
在旅游產品開發上,明確主攻方向,實現重點突破。圍繞旅游集散地建設,著重抓好旅游接待設施建設,包括賓館飯店、民居接待。圍繞城鎮建設,著重培育購物、娛樂、溫泉、自駕車營地、物流等旅游市場業態。大力發展會議會展產業,依托富集的文化資源,面向市場,積極發展民族民間文化產品。保護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紅色旅游產品。在現階段,充分利用旭日嶺生態溫泉資源,建設主題公園和溫泉酒店,打造縣旅游名片。
三、創新機制,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推進并重
以項目規劃為引領,打好工程建設攻堅戰,為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禮夯實基礎。推動項目前期論證報批大提速,提升園區總規、控規、詳規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推動工程建設大會戰,加快推進獻禮工程建設進度,到2017年6月底,騰格里廣場、崇天門、元大都、北方民國城全部建設完工,元上都、哈喇和林主體工程完工。推動招商項目建設大突破,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驗中心及《靈魂之旅》水上實景歷史舞臺劇計劃投資2億元,公安專項影視基地計劃投資1.5億元,草原夏都旅游區天下第一包計劃投資7900萬元,鐵木真營地計劃投資4000萬元。加快滑雪場、螞蟻王國、元源營地的后續項目建設進度,計劃完成投資530萬元。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景區運營模式,加快推進“旅游+”行業融合。制定以元大都和民國影視城為核心的景區運營方案,規劃好游客線路和VIP精品線路,安裝啟用門禁系統,開始景區運營。規劃園區休閑娛樂體驗項目,籌備大型實景演出項目,推進“旅游+文化、影視、體育、教育、養生”等旅游要素與產業要素融合。全年力爭游客突破27萬人,旅游收入達到3000萬元,園區從業人員達到500人。嚴格按照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及自治區級服務業集聚區的標準和要求,完善出入口旅游商品售賣點和廁所設施,合理設置乘車點和游客臨時休息點、標識標牌、馬道和步行道。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導游隊伍擴大到30人以上。推廣智慧旅游,安裝廣播、語音導覽系統,主要景點實現“WIFI”和安保監控系統全覆蓋。
以營銷推廣為抓手,突出蒙元特色,塑造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注重品牌保護,申報注冊“蒙古源流”商標。注重旅游產品開發,與國內大型禮品銷售公司和民族食品、手工藝品企業合作,開發韻味別致的景區紀念品、日用品。注重活動營銷,確保月月有特色活動,以活動“聚人氣、匯商氣、樹形象”。注重景區評級和品牌創建,全力推動國家5A級旅游景區、自治區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申報工作。
以項目庫建設為保障,創新理念和方式,掀起招商引資新。抓好項目庫建設,對接公安專項影視基地等已簽約項目,對企業有投資意向的天陽?鴻雁生態園、元曲峽、哈喇和林娛樂互動中心等項目進行創意設計完善,對元朝小鎮、電影文化基地、阿勒騰斡兒朵等重點項目進行打包包裝。重視產業鏈招商,加強崇天門、元大都周廡、北方民國城等建成區的招商工作,形成“民國特色一條街”等產業聚集地。在PPP模式上實現破題,爭取元朝小鎮、蒙古源流文化藝術展示館、元曲峽等2.8億元PPP項目取得實質進展。
以文博展示為支撐,構建蒙古源流博物館場館群落,加速園區文化底蘊沉淀。利用大明殿一層的空間,建設蒙古源流歷史文化藝術展示館。通過“政府投資布展、民間提供文物”的合作模式,與民間文物收藏家邱鎖則合作,利用周廡等空間建設邱氏物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