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等學前教育專業范文

        高等學前教育專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等學前教育專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等學前教育專業

        第1篇:高等學前教育專業范文

        一、雙語課堂教學的現狀及突出問題

        (一)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

        學生的學習成績良莠不齊,且每周課時量局限在2節,學生數量過多,老師很難駕御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缺乏實踐性,課堂形式單一,由于現在大班額的授課,學生有很少的展示機會,也就造成學生 的英語聽說能力提高緩慢。

        (二)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已經習慣填鴨式的高考學習模式,對于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及教學方式的改變還沒有及時適應,沒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自律能力,課前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課后更不會復習,在學習時沒有形成良性的學習習慣。

        (三)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

        在高考期間,學生的努力目標是自己理想的大學,但是由于考試失利,來到高職院校,所在的環境和學習氛圍和自己所期待的大學大相徑庭,因而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專業沒有目標,對未來感到迷茫的狀態。

        (四)師資缺乏雙語教學培訓

        雙語教學指使用雙語或多語種進行專業課程教學,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它既不同于外語專業的教學,又不同于以母語為教學語言的專業教學。雙語教學有其特殊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雙語師資應具備專門的素養。

        (五)教師教學評價不及時

        在教學評價上,由于大班額授課、課時局限性等客觀原因的存在,會有延時評價的狀態,教師不能及時給予所有學生肯定,學生不能及時的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

        二、雙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內容:構建“對分課堂”的教學新策略

        (一)落實對分課堂的觀念:隔堂討論

        第一節課老師講授書本上的重、難點知識;課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完成作業,期間發現的問題不問老師或同學,要把這些問題做出標注,在第二節課時和組內的成員一起討論并解決。

        (二)強調對分課堂的理念:平時學習

        對分課堂鼓勵平時學習,把有效學習付出的努力分散到整個學期,每一周學生在老師講完后都需要內化吸收,并以作業的形式體現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樣在整個學期,學生的深層學習和理解學習就會一直在進行。

        (三)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使課堂氣氛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了非常令人滿意的程度,教師采用對小組課堂表現給與及時加分的評價方式使一種潛在的競爭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競爭學習環境,學生自主性非常強,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參與意識強,而且不怕出錯,勇于表達,上課非常認真,這些都是通過小組活動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學生之間的互助非常及時,如果有學生不知道答案,那么其他學生會積極給與幫助,并獲得加分。這種方式真正調動學生積極性,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四)合理利用電教化教學資源

        利用學生人手一機、隨時上網的便利條件,班級開設了微信交流平臺,教師的通知推送、作業檢查、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師生交流等活動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完成,教師既可以及時監督學生的進度,又能使學習英語從死記硬背變得活靈活現,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明顯提高。

        三、雙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法

        (一)講授

        以教學周為16周為例, 每周兩節課,第一周的第一節老師講授課程概論,第二節老師講授第一章節的知識,其中老師要對教材整體了解,合理安排教學設計。認真備課熟練掌握教材內容,對講授的知識要點、系統、結構、聯系等做到熟能生巧,同時要注意調控教學活動的進行。

        (二)吸收

        學生下課后認真閱讀書本上的資料,吸收并發現問題,學生的認真與否能在她們所上交的作業中表現出來。如果作業完成的認真,充實說明學生在查找資料等方面做足了功課,能夠結合書上的內容來擴展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三)討論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交流合作,達到知識生成的目的,同時培養學生能講、敢問、善思的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討論可以分4個環節:小組討論、教師抽查、自由提問、教師總結。

        小組討論的具體長短根據情況確定。講授與討論間隔時間越長,作業越多,內容越多,同學獨立學習的越深入。隨后,教師讓課代表隨機抽簽,抽到的小組讓組長再進行組內抽簽,讓抽到的學生表述剛才小組討論的精華,或提出小組都感到疑惑的問題。這樣督促學生小組討論時認真參與。不要預先讓小組代表發言。抽查就是強調隨機性,讓每個同學都不能懈怠。

        衡量討論環節是否成功的兩個關鍵指標:充實、緊湊。從多數學生的角度去看,覺得這個階段,無論是其它學生講、還是教師講,講的內容都很有價值,不松散、拖沓,感覺時間利用率高,沒有浪費,就算成功了。

        (四)作業

        作業的目的是督促課后復習,保證理解基本內容,為深入、有意義的小組交流做鋪墊和準備。預先告訴同學,作業成績分為:優秀,認真,完成。可以通過網絡來簡化作業提交,讓學生把電子版的作業或錄制好的視頻直接從網絡提交,而手寫作業通過手機拍照后從網絡提交。

        第2篇:高等學前教育專業范文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物業管理專業;教學

        一、物業管理行業人才需求分析

        隨著我國入世以及物業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將更加規范化、市場化,國外物業服務企業將大舉進入,市場的競爭將日趨激烈,這對我國物業服務企業無疑是一種挑戰。而物業管理的優劣關鍵在于物業管理服務的品質,服務品質的提升在于企業是否擁有先進的管理體制和優秀的人才。誰擁有了人才,誰就將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當今房地產開發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與此同時,物業管理服務業也正逐步走向千家萬戶,逐步成為一個新的行業。

        二、物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

        培養專業人才是物業管理發展的關鍵。在物業管理行業日益激烈的競爭發展中,職業教育迫切需要培養一支具備專業性的管理與服務人才,才能滿足物業管理的需要,才能促使物業管理得到長足的發展。其培養目標是掌握物業管理專業必備的理論知識和職業素養,具備較強的實際工作技能和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配合市場前景巨大的房地產市場,面向住宅小區、商業大廈、寫字樓等物業服務部門,輸送主要從事社區管理與服務、現代物業管理等方面,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相當的組織管理能力、協調能力,具有承擔物業管理崗位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三、物業管理專業教學介紹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達成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在教學情境中,教師的教就意味著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也蘊涵著教師的教,教為學而存在,學又要靠教來引導。與此同時,我國高職院校物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還相對薄弱,存在著教育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安排不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會運用知識掌握技能、理論與實踐教學分割交替安排不科學、專業實習方案粗糙、內容陳舊、考核的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導致專業實踐課程教育質量不高,學生畢業時難以零距離上崗。

        四、高等職業教育物業管理專業教學新思路

        1.完善理論課程教學體系

        加強物業管理專業主干課程的地位,把專業主干課程體系貫穿于第二至第五學期全過程,使學生一入校就感知物業管理專業基本知識,熟悉物業管理專業學習環境,了解物業管理專業最新發展動態。在這個基礎上,筆者還認為物業管理專業應增設一兩門必修專業核心課:物業客戶關系管理或房地產客戶關系管理類的課程和物業客戶投訴處理或人際關系學之類的專業客戶溝通和投訴處理技巧。

        2.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建設

        在物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形式上分為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等幾項,占總學時的40%以上。

        不僅要走出校門,走校企聯合的道路,而且還要加強校內實踐教學的建設。所以,物業管理專業的實訓課還可以融入校內的后勤管理工作中去,在校內也可以實習。高職院校本身就是一個物業,屬于文化類的特種物業,在當今很多高校都引進了物業管理。讓學生參與學校的后勤管理工作,熟悉學校的物業管理工作。

        3.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

        社會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教師必須具有高水準的素質和“雙師型”的特征:既擁有足夠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業務技能,又擁有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不僅解決教師隊伍自身實踐經驗不足,也是提高學生技能培養的根本途徑,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使得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教學方式方法才能與實踐更緊密地結合。學校應鼓勵教師考取專業資格證書:房地產估價師、物業管理職業資格證書、注冊物業管理師等。高職院校還可以向物業服務企業招聘兼職教師或者有從事物業管理工作經驗的專職教師。

        4.做好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就業指導就是幫助學生真正了解自己,指導學生利用SWOT分析方法詳細了解自己,設計出合理可行的職業發展規劃。筆者認為,應為學生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行業認知教育、就業指導等課程和專題,從大一至大三分階段、分重點地為學生提供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就業指導、求職技巧訓練等各個方面的指導。

        第3篇:高等學前教育專業范文

        論文摘 要:為培養適應新時期發展需求的英語人才,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文章在分析了綜合英語教學現狀的基礎上,討論新形勢下的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之路,以促進英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綜合英語教學的任務及其重要性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英語作為國際交往和交流的主要工具,其重要地位日益顯著。高校英語專業教育是培養英語專業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指出:21世紀的外語人才需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好的素質”。為了達到大綱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我們必須對英語專業教學進行改革。 

        綜合英語是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系統傳授知識,綜合訓練技能的課程,也是英語專業的基礎主干課程之一,在一、二年級階段每周占6——8個學時。《大綱》明確指出綜合英語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具備基本的口頭與筆頭表達能力。這就表明綜合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重任,因而對知識儲備的全面性、教授方式的多樣性,以及內容銜接的靈活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綜合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其缺陷 

        綜合英語課程廣泛涉及語音、詞匯、語法、聽力、閱讀、文化等,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應用能力。在教學中,綜合英語課應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理解世界的能力,吸收英語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修養為目的。 

        然而,傳統的綜合英語課堂多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學生忙于記筆記。在教學中,多強調模仿、重現、機械記憶等。這種“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法違背了英語學習的基本規律。作為技能型的科目,語言教學不同于知識型科目。語言能力的提高必須通過反復的實踐才能獲得,僅憑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同時,這樣的教學法也抹殺了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更談不上了。 

        三、如何提升綜合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近些年來,教育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手段、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都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傳統英語教學方式的反思和教學實踐的改革也勢在必行。我們應該認識到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需要、情感需要和語言交流的需要來開展教學。在綜合英語的教學中要處理好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培養和文化知識的學習之間的關系,努力實現語言、交際和綜合能力的良好結合,使學生的綜合應用英語水平有顯著提高。筆者在自身的教學實踐當中,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努力探求提升綜合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實踐之路。 

        1.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活動中以所教內容為主題,圍繞學生和學生的學習過程特點來組織教學。課堂上的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活動和會話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里,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要扮演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鼓勵者、建議者和評估者的角色,這就從理論上改變了教師直接向學生傳輸和灌輸知識這一傳統角色。 

        2.明確教學目標。通過綜合英語的教學,學生擁有正確的發音、自然的語調和良好的語感;能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基本語法知識進行語言交際活動;擴大詞匯量;豐富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增強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并準確傳遞中國文化。教學工作的重點就是要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功底;獲得牢固的英語專業知識;提高文化涵養;增強獲取知識、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創新的意識;以及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等。 

        3.改進教學方法。綜合英語的教學圍繞學生展開,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交際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的結合、傳統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融合、輸入與輸出并重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以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筆者把教學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課前熱身、課上講解和課后鞏固。 

        (1)課前導入。教師在開始某一單元的教學前,充分利用各種媒體資源,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對有關話題的興趣,從而激活學生有關內容的背景知識,同時從宏觀上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搜集和整理有關資料,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得出結論之后,各組選派一名代表陳述討論結果,鼓勵持不同意見的小組展開辯論,然后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予必要的補充或總結,要以鼓勵為主,委婉地提出更深入、更具體的問題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增加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2)課文講解。從篇章及主題思想入手,注意對意義和表達過程的研究,重點要求掌握文章的結構,其寫作特點和修辭手法等。對重點詞匯、語法進行精講,并向學生提供多練的機會。教師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使之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就課文所涉及的話題結合實際進行擴展討論,進一步促進知識的重建和內化。 

        (3)課后鞏固。課文講解之后,學生從語言和知識兩方面都做好了輸出的準備,因此可通過輸出強化輸入。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關鍵詞,用自己的話語復述課文;或設計與單元主題相關的作文題目,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首先學生寫初稿,重點是內容的表達;之后進行小組互評,主要是針對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觀點、各段的大意;接下來學生進行自評,如修改語法錯誤、查看有無與主題無關的詞句或段落等;繼而教師給予書面反饋,重點就篇章、結構內容等進行評改;在此基礎上學生對自己的文章再次修改,再次反饋,直至最后定稿。這一過程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反復的交流,學生加深了印象,使語言處于一種活化狀態。這樣的寫作練習,有利于將語言輸入產生的語言能力潛勢有效的通過語言輸出轉化成外在的語言交際能力,強化通過閱讀和討論所獲得的詞匯、語法和語篇等知識,最終促進能力的提高。 

        4.優化評價體系。為了使考試和評分真實的反映學生水平,檢查教學效果,評估教學質量,在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的同時,以形成性評價為輔助。綜合英語課程的考試不僅包括期中、期末考試,還應含有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小組討論中的表現、任務完成情況、以及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等方面的考核,以此增加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尤其是調動基礎較差學生的積極性,使評價更為客觀、科學。 

        5.加強文化教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是語言的土壤。文化學習可以使人開拓視野,避免采用母語文化的框架去闡釋異邦文化,從而加深文化間的隔閡。因而,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必修高度重視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在教學中,可以由易到難組織學生模擬情景活動,以各國的一些風俗習慣,或文學作品為劇本,讓學生通過互動去體會外國文化,感受英語所帶來的知識和快樂。 

        四、結束語 

        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正處于全面改革時期,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課堂教學也應順應形勢,實現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學模式的轉變。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得到重視。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更加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或與同伴協商解決。教師指導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更有效的利用各種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建立在合作學習基礎上的各種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友好、和諧的氛圍中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對教師素質要求的降低和教師責任的減少。相反,是新形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戰,要求教師要具備寬廣的知識面、良好的表達能力,準備全面和深刻的教學內容,系統的向學生傳授和示范學習策略和方法。教師還需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靈活應對課堂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節奏、教學方法。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也要努力提高參與意識,自學意識,合作學習等意識。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索,主動獲取,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最終在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英語五項技能。 

        新時期新要求,對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教學重新定位是必然的,探索其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是每一個擔任本課程教師的職責。我們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促使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第4篇:高等學前教育專業范文

        關鍵詞:“泛讀”課教學;地位與作用;現狀與改革

        一、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泛讀”課的作用不可低估

        教育部在2000年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對“泛讀”課的地位、課程設置以及應達到的閱讀水平,都作了詳細的說明。“泛讀”課的主要目的,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大量的不同題材、體裁、風格的英語讀物和原著,擴大詞匯量,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讓學生通過閱讀增進對英語國家的了解,擴大知識面。英語專業“泛讀”課的教學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原因有三:其一,英語專業一、二年級的學生雖具有基本的詞匯和語法知識 ,也有相應的閱讀能力,但閱讀技巧相對欠缺,而英語閱讀技巧和方法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著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這些都是在“泛讀”課上需要加以訓練和指導的。其二,閱讀和理解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理解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而理解是閱讀的目的。但事實上,學生個體在課外進行的閱讀,由于自身知識面窄,理解力也相對較弱,很難理解書中的真正含義,大多數是屬于無效閱讀。因此,只有在“泛讀”課中,經過教師的精心講解,才能透徹地理解,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泛讀”課的特征體現在“泛”與“讀”兩個方面。就“泛”而言,英語閱讀的范圍很廣,可以說,任何有英語文字的文章都在可讀之列。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不可能細讀每篇文章、每本書籍,特別是低年紀的學生,對于眾多的閱讀材料更是無從下手。就“讀”而言,學生要掌握細讀、略讀、尋讀等方法,學會快速、準確地獲取并處理信息,并通過各種練習培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這些都需要在泛讀教師的指導下有的放矢地,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去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或培養。

        二、 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泛讀”課教學的現狀

        筆者從事高校英語專業“泛讀”課教學近二十年,在工作中了解到一些教學部門和教師對這門課在英語專業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還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基礎階段的“精讀”(或“綜合英語”)課是“正課”,而“泛讀”課則為“副課”或“輔導課”,因而只要選一套教材,給一定的教學課時隨便上上就可以了。而另外一些教師則將“泛讀”課當作第二“精讀”對待,干脆把“泛讀”課上成了“精讀”課,凡是見到閱讀材料中有復雜句式或特殊用法,就逐條講解分析、舉例說明,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置之不顧。筆者認為,這些觀念和做法均沒有真正反映“泛讀”課在專業課中的實際地位和特殊作用,使學生在校期間無法得到應有的閱讀訓練,失去了寶貴的訓練機會。

        當前,“泛讀”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 教材方面

        許多閱讀專家認為,以語義和信息為中心的閱讀活動應該在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其他認知能力的范圍內進行,要讀的文章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或值得一讀的材料。目前,我國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沒有統一的泛讀教材,現有的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在語言難度、語篇結構、文體風格、趣味性、知識性、可讀性等許多方面又不太適應廣大的學生,這樣,就給他們的閱讀理解帶來了許多困難。另外,“泛讀”教材的內容涉及面廣,文章難易不一,又無與之相配套的教學參考書或參考資料,這就給“泛讀”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備課時,教師必須查閱大量的資料,因為有時文中出現一些成語或典故,如果不查明出處就會影響對全文的理解。

        2、理解能力方面

        什么是閱讀理解能力?所謂閱讀理解能力實際上是一種對語言文字所載信息(即“語義”)的一種綜合的、系統的把握。理解,即一種迅速、直接的從語言文字中獲得信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腦要將文字所載有的客觀信息經過重新組織,加工處理,變為閱讀者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我們可稱之為主觀信息、或“思想”。但事實上,閱讀者所獲信息,也不一定是客觀信息的全部,這種情況通常被我們稱為“理解不全面”。可見每個不同的閱讀者對客觀信息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誰對文字所載的信息處理的越迅速、把握的越準確、越全面,誰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越強。

        筆者認為,目前我們的學生缺乏的正是這種迅速、準確、全面地從語言材料中獲取各種信息的能力,缺乏語篇方面的知識和綜合性的知識,或者說是一種在實際語境中綜合運用所有知識來提取各種信息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決不是靠“學知識”可以獲得的,它是靠閱讀者在對語言大量信息進行處理的過程中自然習得的。

        3、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方面

        課堂教學方面,一些教師上“泛讀”課時像上傳統的“精讀”課那樣,逐字逐句解釋課文,有的教師甚至逐句翻譯。這種課堂的教學模式,實際上主要是在解決語言方面的問題(語法、詞匯等)。他們認為只要將課文中的語言問題解決了,課文就理解了,或者只要能完成課文后所設計的練習,課文也就掌握了。事實上,一些教材里所設計的總結段落或全文大意以及推理性的練習,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即文章的意思是確定的(fixed meaning)。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實際只是在充當被動的猜測者(guesser),而非創造者(creator),閱讀過程變成了對文字的解碼(decoding)過程,學生主要是在練習語言而非施展他們的閱讀技巧和策略。

        另外,這種呆板沉悶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嚴重阻礙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 ,同時也大大地限制了學生的閱讀量。現時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泛讀”課每周一般為2個學時,一學期完成一冊書。一些教師不給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任務,即使布置,也只是讓學生看一些簡易讀物,而且缺乏有效的檢查措施,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等于沒有布置。由于閱讀是我國學生吸取英語語言乃至英語文化知識、增強語感、提高語言水平的主要手段,缺少有效的閱讀訓練而閱讀量又如此之少,這怎能使他們達到應有的水平呢?

        據筆者所知,英語專業畢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詞匯量遠未達到大綱要求,閱讀能力低下,閱讀原版報刊或著作感到很吃力,且閱讀速度慢得驚人,更談不上對原著進行推理、欣賞并加以評論了。他們離開詞典就無法閱讀,并深深地被語言理解所困擾。這正是傳統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4、技能方面

        美國密蘇里大學閱讀教育系John Sherk教授曾經指出:“現在的問題不是你會不會讀,而是如何讀的問題。”確實,英語閱讀因人而異,但離不開技巧和方法的使用,只有學習一套相對復雜的技能,并使之完善,才能做到運用自如。多年的教學實踐也已證明,學生們只要掌握了相應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現實的情況是,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學生由于缺乏閱讀技巧,文學基礎知識不扎實,所以,他們很難能把“泛讀”教材中的文章較為準確的理解和掌握。

        三、 英語專業“泛讀”課教學應進行必要的改革

        1. 轉變觀念,正確定位

        長期以來,“泛讀”課教學的任務被認為是為了配合“精讀”,加深并鞏固“精讀”課所學知識。這種認識顯然是片面的。為“泛讀”課定位應該基于以下兩點認識:

        首先,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通過書面語言媒介進行的交際,它不同于傳統的語言基本技能“聽、說、讀、寫”中的“讀”。語言學家魏多遜(Widdowson 1978)用“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兩個概念,把作為語言技能的閱讀稱為“comprehending”,用“reading”來表示作為交際能力的閱讀,以表示兩者之間的區別。顯然,前者的要求是弄清句子的語法結構,讀懂句子的字面意思;而后者的要求則是既懂句子的字面意思,又理解其交際意義。我們的“泛讀”應屬于后者。我們要把培養閱讀能力看作是培養實際運用語言能力即交際能力的重要內容。

        其次,閱讀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而不是一種單純消極被動地接受信息。格雷利特(Grellet,1981)曾指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不斷在對所讀材料的內容、功能進行假設,并不斷地證實或修正自己的假設,做出進一步的預測,發現和注意有關細節,對新攝取的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判斷、評價。要達到這一目的,讀者與作者必須是在進行相互交流,讀者不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通過運用其過去的經驗以及學過的詞匯、語法、語音等語言知識,再經過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思考和反應來創造意義。因此,閱讀在真正的意義上是一種創造,是一種高級的積極思維活動。

        2、改變模式,加強互動

        為了使“泛讀”課堂充滿樂趣,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泛讀”課教師可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嘗試:

        (1)加強技能訓練

        英國語言學家Brumfit認為,只有掌握了三種閱讀技能,才能實現理想的閱讀。這三種技能是:機械技能(the mechanical skills),如根據閱讀目的和需要變換速度的能力等;智力技能(the intellectual skills),如梗概閱讀,隱含信息閱讀等;非技能學習(non-skills study),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技能,是指對一般陳述以外的語言的反應能力,例如幽默、反語、作者的目的和傾向等。

        (2)運用多種閱讀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抓住閱讀數量與質量這一對主要矛盾,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在培養理解能力的同時,提高閱讀速度和擴大閱讀量。這就是說,“泛讀”課應該打破單一的做法,把課內正常速度的閱讀、快速閱讀和課外的自由閱讀都納入“泛讀”課的范圍,使三者成為這門課的有機組成部分。正常速度閱讀主要是用于學生尚缺乏正確的閱讀習慣和方法的時候,它可以使學生避免“閱”而不“讀”的偏向,同時又可以讓學生有時間在閱讀過程中利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識進行思考判斷,從而培養從全文出發來解決局部問題的能力。快速閱讀的著眼點在于速度和要點,它對訓練集中精力、提高閱讀效率是一種有效手段,也是把外語作為使用工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在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設課時機、課時比例、速度要求、教材配置等問題。自由閱讀是因材施教、發掘學生潛力、提高閱讀興趣以及大量吸收知識的重要手段。它對閱讀材料、閱讀數量、閱讀檢查與指導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3)課前閱讀,課上討論

        要徹底改變類似傳統“精讀”課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從被動的猜測者轉變為主動的、創造性的閱讀者。可采用或借鑒國外十分流行的一種閱讀教學法――“閱讀反應法”(reader response approach)。課前學生先自己閱讀,完成規定的章節,記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及有感而發的議論,對自己的觀點準備好足夠的證據。課堂上,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和評述參加討論。討論時分成對子或小組,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討論,老師負責幫助學生解決一些他們不理解的問題,并有意識地使他們提高創造性閱讀的自覺性。“閱讀反應法”(reader response approach)可大大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有利于他們不斷積累文化背景知識,不斷增強語感,從而提高語言的整體水平。

        (4)培養學生帶有目的地進行閱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因生活或工作的需要經常閱讀各種書報。如為了學習,閱讀各種課本書籍等;為了了解國內外形勢,閱讀各種報紙;為了消遣,閱讀小說、劇本等。閱讀的目的不同,讀者需要采用的閱讀技巧也不相同。所以,在“泛讀”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帶有目的的進行閱讀的活動對于提高“泛讀”課的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W.E. Blanton等人在《有的放矢在閱讀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明確判定的閱讀目的在提高閱讀理解,增強記憶以及促進學生閱讀規定的學習資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效的閱讀應該是帶著目的而進行的閱讀。在教學中,教師幫著學生確定閱讀目的能激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聯想,激發他們的先存知識和以往的經驗,以利于提高閱讀效果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選好教材,緊扣《大綱》

        2000年教育部頒發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隨后就出現了多種版本的“泛讀”教材,這是一件大好事。既然閱讀的目的是培養交際能力,“泛讀”課就應該強調使用真實材料。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感到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具有交際價值。只有當材料真實,即真正來自日常生活并且是被按照其原有的交際目的去使用的時候,這種材料才有利于交際能力的培養。相反,不是來自于真實生活的材料,例如作為語法載體的教科書文章,或語言十分淺顯,僅憑字面意思就能讀懂全文意思的簡寫讀物,用來進行閱讀技能訓練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也不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

        四、 結束語

        自《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年頒發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英語教學方法的研究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但大家對教學改革的要求仍很迫切,這正是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與國外交往日趨頻繁的迫切需要。同時,閱讀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在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泛讀”課教學中我們必須注意教學法的研究,了解“泛讀”課教學的最新模式,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博采眾長,因材施教。當然,以上這些嘗試將給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功底,還必須熟諳外語教學原理和原則,并能自如地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中去。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才能使“泛讀”這門重要的英語專業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真正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水平。

        [參考文獻]

        [1]Francoise Greller.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CUP 1981.

        [2]Nuttall,C: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Foreign Language, London 1982.

        [3]Widdowson,H.G. 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第5篇:高等學前教育專業范文

        視唱練耳是一門有關音樂的啟蒙,以及進入專業層次學習的必備訓練手段和技術性理論課程,歷來受到從事音樂專業教育的人們的重視。它是培養一個人的視奏、視唱、音高的聽辨、節奏的把握,以及樂曲表達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音樂基礎學科。每一個學習音樂專業的同學,只有在此方面接受嚴格而規范的訓練,才能更好地進行其他相關音樂課程的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基本的音樂能力,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對音樂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將視唱練耳課程更好的適應當前多媒體的音樂環境,確保學生的音樂基礎能力能夠真正滿足實踐的需要,已成為當前視唱練耳教學中急需突破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多媒體;視唱練耳;教學

        【中圖分類號】J613.1

        傳統授課形式的單調,無法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目前我們絕大部分的視唱練耳教學基本上還是延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上課的教具往往只是鋼琴、黑板、粉筆等,教師只是給學生進行樂曲范唱、視唱伴奏、聽寫彈奏,教學形式單調枯燥,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對視唱練耳課程產生厭倦的情緒。隨著數碼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上的廣泛應用,視唱練耳教學也呈現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采用數碼MIDI系統可以用不同的速度反復播放各種不同音樂風格、不同聲部、不同音色的視唱樂曲。讓學生耳朵聽著音響,眼睛看著樂譜。手上打著拍子,愉快地跟唱樂曲。

        一、在視唱方面的訓練

        傳統教學中,教師范唱并且以鋼琴伴奏帶動學生一起練習,一堂視唱課下來,教師往往很辛苦,但是又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那么運用電腦多媒體系統后,我們可以利用一些音樂制作軟件為視唱曲目制作視聽音響,。在學生視唱之前可以先讓學生聽聽視唱曲目,了解一下曲目的調性、音準、節奏。在課堂上合理運用音樂軟件的編輯功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實際情況,播放曲目的速度、音調和示范音色。視唱練耳教學中既省時又省力,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樣可以取得較高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課前我們還可以制作好視唱曲目的伴奏,其中既可靈活運用除鋼琴之外的數百種音色,還可以運用不同風格的打擊樂器,穿插不同類型節奏,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音色和伴奏風格,為學生以后參加各類型演唱、演奏、合奏、協奏打下良好的聽覺基礎。在制作的音樂伴奏下,一方面學生的視唱練耳訓練融入到了實際的音樂作品中來,同時將不同聲部從整體音樂結構中剝離出來,讓學生對每個聲部都能清晰聽辨,這樣的聽覺訓練既可以從整體到局部,又可以從局部到整體。另一方面學生所獲得的是從音色、節奏到音樂情緒的立體的多方位的音樂感知。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及早適應多元化的音樂發展,并且將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和增強社會競爭力。這種訓練手段同時滿足了學生對音色、音高、和聲、現代節奏、樂隊合奏、協奏、交響作品等音樂要素乃至整體音樂作品的吸取。

        二、在節奏方面的訓練

        節奏通常有“音樂靈魂”之稱,在視唱練耳教學的訓練過程中占有相當的比重,也是最具有訓練難度的。因為節奏訓練要求精確性的掌握和對不同風格的把握。電腦音樂系統內具備全人類發明的幾乎所有代表性的打擊樂器效果,。它不僅音真,而且表現力度具有手感,從全套爵士鼓到木魚,從拉丁鼓到梆子等百余種打擊樂器都能從合成器的鍵盤上找到相應的位置。每一種打擊樂器又可以任意編成節奏型,可以即時播放,又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即時改變速度、力度,與傳統日常節奏訓練的教學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其效果和效率有天壤之別。

        三、練耳方面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鋼琴訓練為主,無論是音程、和弦,還是節奏旋律,都是以鋼琴彈奏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這種長期的形式單一、音色單一的訓練方法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厭煩,逐漸喪失學習的熱情。面對這個難題教師可以運用計算機多媒體系統,特別是運用一些視唱練耳方面的軟件進行練耳的訓練,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練耳大師》教學軟件進行練耳教學。《練耳大師》是一款交互式多媒體聽覺訓練教學軟件,它包括旋律音程與和聲音程的性質及音高聽辨;原位與轉位和弦的音高聽辨;長短不一、風格各異的四聲部和聲聽辨;數十種調式音階的類型及音高聽辨;十多種拍子類型,1—6小節長度的節奏視奏、節奏模仿、節奏對比練習;。每一項訓練內容又根據不同的練習難度分別設定不同的課時。《練耳大師》有著極強的互動性和開放性。在音程性質聽辨中,教師可以按照教學進度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在同度至兩個八度之間設定聽辨材料的范圍、聽辨的音域、旋律音程或是和聲音程、旋律音程的進行方向。在音程的音高聽辨中,可以設定是否指定調性、顯示調號、顯示旋律音程的第一個音域和聲音程的低音、參考音等。在和弦聽辨中,可以設定聽辨材料的范圍、聽辨的音域、柱式和弦或是分解和弦、分解和弦的進行方向等。不但可以聽辨傳統和聲范圍內的各種和弦材料,也可自己設計一些現代和聲的和弦材料進行聽辨。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教學進度自行設計每一課的訓練內容。

        第6篇:高等學前教育專業范文

        (一)教學內容長期得不到更新

        我國大部分高等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都與專業美術院校使用同樣的美術教學內容和方法。這是由于大部分的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師都沒有經過專門的師范教育,具有幼兒園實際教學經驗的教師的數量更少。大部分教師只能照搬自己在美術院校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內容,要求學生能夠達到美術專業的美術水平。例如美術教育中很少涉及到制作玩具的方法,導致畢業生就業之后遇到很多困難。

        (二)師資力量薄弱

        高等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師基本出身于專業美術院校,對于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學前兒童教學法等理論知識比較生疏。一些美術教師過于重視傳授美術技能技法,沒有穿插運用幼兒美術教學的理論和方法,沒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教學意識。總體而言,我國高等師范大學的學前美術教育但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學水平得不到提高。

        (三)缺少完善的教學設備

        作為一種職業技能教育,學前美術專業的美術教育僅僅在普通教室里完成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投入一些專業的設備和設施,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我國大部分的高等師范大學都沒有為學前教育專業配備完善的美術教學設備和設施,師生只能在普通教室中進行學習,課堂教學效果受到了影響。

        二、提高高等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育水平的對策

        (一)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為了對高等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應該積極組織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師深入幼兒園一線進行參觀學習,全面了解幼兒園的美術教學需要,將幼兒美術教學中的一些實用內容加入到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育內容中去。學校要積極組織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師進行廣泛的交流、學習、培訓。以繪畫課程為例,可以刪去三大構成、素描等內容,加入紙版畫、吹畫、刮畫、線描畫、油畫棒畫、簡筆畫等等。這是為了使高等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實用美術教學技能,在就業后能夠更好的進行學前美術教學。同時對水墨畫、水粉畫的教育學進行改革,突出兒童化、趣味化的特點。特別是要對玩具設計與制作課程進行改革,降低手工制作的難度,加入更多的適合幼兒的手工制作內容。改革教學內容能夠使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更加順利的就業,能夠順利的承擔幼兒園的美術教學任務。

        (二)培養優秀的美術教師

        高等師范院校要注意對學前教育的美術教師進行職后和職前的一體化培訓,使美術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外出交流和學習,使其接受先進的美術教學思想。特別是要培養教師的為幼兒園服務的意識和教學理念。要求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師要具備美術專業的教學水平,而且要通曉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方面的知識,能夠掌握適合學前教學的教學方法,并在課堂中進行運用。優秀的美術教師要能夠編制和實施美術教育方案,掌握學前美術教育的相關技能和理論,能夠對當前的教學方式內容進行改進和完善。高等師范大學還應該在美術教育其他課程領域聯系起來,這也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形成課程綜合、主題教育的意識,例如與音樂、舞蹈等藝術類課程進行聯系。這也是為了使學生畢業之后能夠更好的設計主題教育內容,開展綜合主題教育活動。

        (三)對美術類課程的教學條件進行改善

        高等師范大學要為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配備環境創設教室、玩教具制作教室和美術教室。環境創設教室要配備幼兒園使用的小櫥柜、小凳子小桌子等教具,全面模擬幼兒園的實際環境,使學生能夠進行模擬練習。玩教具制作教室要配備手工制作桌椅、投影儀、幻燈機、作品展示櫥窗、作品展示柜等等,使學生能夠進行玩教具制作,并對優秀的作品進行展示。美術教室要配備兒童水墨畫教學使用的大桌子、音響、投影儀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高等師范大學才能不斷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育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

        三、結語

        第7篇:高等學前教育專業范文

        【關鍵詞】轉型期社會;社會需求;學前教育;目標定位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指導著學校培養什么樣素質的學生,指導著學校培養什么規格的畢業生,是人才培養的指揮棒。在我國學前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各種學前教育機構如同雨后春筍般興起,這無形中給高等學校帶來了壓力,所以高校需要進行科學的專業目標定位。無論是在培養方向方面,還是從培養規格方面來看,科學合理的符合時展、社會需求的目標定位是學前教育發展的必要前提。

        一、 轉型期社會我國教育目標定位主要存在的問題

        學前教育應當有不同層次的上的區別,但從當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來看,卻存在著嚴重雷同的現象。從各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大致相同的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類似于:“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掌握學前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專業能力,能夠在幼兒園、托兒所等學前教育機構從事教育教學及管理、在社區從事學前教育及社會服務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培養目標定位了雷同目標定位不清晰目標規格層次混亂。無論是什么級別的學校或者是什么類別的學校,其培養目標大致相同,其中大多數都包含著“德、智、體、美”,“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等等,從目前各個學校的培養目標來看,不同類別、不同級別學校不能滿足培養不同社會需求的人才。相反,如此泛泛而又空洞的培養目標怎能適應轉型期社會背景下專業人才的培養。

        二、 立足社會轉型需要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趨勢

        (一)幼師事業發展迅速

        隨著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近些年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學前教育,幼兒教師的社會需求量和需求類型也由此急劇增加。相應的,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在內的高校紛紛創辦學前教育專業、擴大學前教育專業的規模,出現了全國各地幼兒教育師資培養辦學熱。隨之而來的,培養目標定位偏差問題也變得非常突出。

        (二)師資要求不斷提高

        由于市場需求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對幼兒園教師的學歷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越來越多的的幼兒園及幼教機構逐步的從只需要中職的畢業生,發展到需要高職、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的畢業生。對于這樣的發展趨勢來看,高校有必要適時調整專業培養目標,科學、合理的進行目標定位,才能適應新時代對幼兒教師的需求。

        (三)轉型期社會需求的多元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現在除了幼兒園以外,逐步興起的親子園、早教機構、生活館、孕婦學校等學前教育機構越來越多,對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同時學前教育專業是一個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幼兒教師不僅僅要會唱歌跳舞彈琴繪畫,更要求幼兒教師具有創新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具有上早教課、親子課的能力。以及掌握現代信息科技,會熟練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等科技。同時要求教師全面發展,保護教育相結合。

        三、 根據轉型期社會特點對學前教育進行目標定位

        市場需求是專業設置的出發點,適應市場需求是確立專業培養目標的基本點和依據,緊跟市場的變化和發展是專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積極調整思路,找準方向,合理定位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轉型期社會更是對我們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一)特色型、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特色”、“創新”毫無疑問是新時期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不但幼兒園之間的競爭要靠“特色”、“創新”,在競爭激烈,人才市場需求日趨飽和的今天,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更要靠“特色”、“創新”。因此,特色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更是必要的。這就要求高校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時要看準時機、做好市場調研,及時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的調整目標定位。基于現代市場需求,高校應該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動手能力強的,想象力豐富的,具有某項特長的人才為目標定位。

        (二)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就是要以幼兒園的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高素質強技能會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因為學前教育專業是一個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專業,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期間,要能掌握現代的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能與人溝通和合作能掌握基本的幼兒園工作理論和規范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索和創新能力能勝任一定的幼兒園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在熟悉本專業的技能之外,更要細化專業方向,精通其他相關方面的技能。因此,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學前教育專業的首要培養目標。

        (三)高素質、分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第8篇:高等學前教育專業范文

        關鍵詞 :能力本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148-03

        目前,以服務地方社會發展需要為己任的一些高職院校,在國家宏觀政策引導下,紛紛設立學前教育專業,在設立了高中起點的學前教育三年制大專的同時,也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辦學的基礎上設立了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學前教育大專。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是中、高職銜接連貫的專科教育,學生在前三年中職學段完成具有學前教育專業導向的基礎教育,后兩年接受學前教育專業的專科教育。采取五年制三、二模式培養初中起點的大專層次幼兒教師,應是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的良好選擇,一方面可以整合中職幼師專業資源,有利于擴大幼師培養規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納有培養前途的優質生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特點,在于將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貫通,整體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統籌安排中、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形成了區別于普通高中課程和一般高職課程的獨特優勢。作為高職院校新辦專業和新的辦學形式,積極開展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中、高職專業課程的有效銜接機制,以便更好地認識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特點和優勢,是培養優質學前教育人才的關鍵所在,也是地方院校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精神的具體行動,對于服務地方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年制中職學段課程與普通高中課程比較

        (一)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定位

        我國的高中教育指初中以后高中階段的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等,屬于中等教育的范疇,后三者一般統稱為中等職業學校。

        普通高中強調對學生的全面教育、人格健全教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畢業生可參加高考升入大學深造。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和各界對高考升學率的盲目追求,導致普通高中教育存在單一強調知識教育或知識準確度的弊端。鑒于此,我國普通高中的課程體系不斷改革、完善,2003年,改革之后的新課程不以學期而以模塊區分學習內容,采取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學科課程、職業教育課程+學術性課程的形式在各地進行實驗和推廣。

        職業高中等中等職業學校教育,重點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不但要學習高中的基本課程(包括數學、語文、英語等),還要學習一些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專業課程與普通高中課程的設置存在較大差異。課程設置的不同取向主要取決于不同的培養目標。

        國家教育部2002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對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作了明確界定:普通高中教育是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高一層次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為高等學校和社會各行各業輸送素質良好的普通高中畢業生。

        教育部2003年制定下發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要求中職教育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業人才。

        通過比較,普通高中與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存在以下不同:

        一是基礎性與專業性的不同。普通高中教育以培養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質為目標,為繼續學習提供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中職教育則具有基本文化素質、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雙重培養目標。

        二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的不同。普通高中教育以培養具備一定理論知識的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為目標;中職教育則要求在一定理論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加強受教育者動手能力的培養,強化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施專業實踐技能培訓是其主要任務。

        三是通用性與實用性的區別。普通高中教育培養的是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的通用型人才,與地方社會需要的聯系是間接的;中職教育則體現服務社會的實用性功能,目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是“源”與“流”的關系,同屬中等教育階段,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與普通高中課程因培養目標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設置取向。

        (二)課程設置比較分析

        普通高中課程主要包括文化課程和綜合性課程,注重文化基礎知識學習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科相對分散,課程設置注重全面性而較少實踐和應用。近年來,伴隨全國各地高中課程改革的普遍深化,一些普通高中縮減了必修課學分,增加了選修課學分,選修課通常擴展為知識拓展、職業技能、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種類。其中,職業技能類課程的開設主要立足于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讓學生學到部分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促進對文化課的學習并產生積極影響,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參加高考。

        中職課程保留了必要的文化基礎學科,且無高考升學壓力。中職文化基礎課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從目前的教學科目及學時安排上看,中職文化基礎課的科目要少于普通高中,科目所占用的總學時比普通高中少30%。中職教育之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還在于注重應用能力和專業能力培養,職業目標明確,注重技能課程和實操課程,強化專業技能基礎訓練,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特點。歸根結底,職業教育就是為了培養職業人的,以傳授某種特定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職業意識為主,為學生將來從事某種特定職業做準備的教育。

        因此,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中職學段課程設置,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實行綜合素質培養與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相結合,現實性與前瞻性相結合的原則,體現寬基礎、重能力、求發展的課程設置理念。一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應體現中職學段教育的基礎性、理論性、全面性和發展性,沒有綜合素質的培養要求,中職教育就會等同于崗位培訓;另一方面,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應體現中職學段教育的專業性、操作性、實踐性和實用性,沒有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要求,中職教育就會混同于普通高中教育。

        此外,五年制學前教育的中職學段課程也有別于三年制的中職課程,在基本素質教育和專項技能訓練兩個模塊課程設置上,前者注重與高職學段課程的連續性和系統性銜接,體現繼續教育思想,其課程體系須具有基礎性和全面性,為高職學段的進一步深造打好文化知識和能力基礎;后者則需在一定時段的專業知識技能課程的基礎上,強化專業能力實訓實習過程,使中職畢業生具備一定的崗位職業素質和能力,為上崗就業做好準備。

        五年制高職學段課程與三年制高職課程比較

        (一)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課程設置

        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學制主要有以下幾種:四年制本科學前教育專業,三年制高中起點大專學前教育專業,五年制初中起點大專學前教育專業,三年制初中起點中專學前教育專業。五年制與三年制高職教育都屬大專層次,從其生源質量和課程設置來看,可以在專業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掌握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雖然學制不同,但二者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以南京幼兒高等師范學校為例,其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適應現代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能勝任幼兒園工作的五年制大專層次的學前教育師資”。再以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其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正確的政治觀念和道德觀念,先進的幼兒教育理念與較扎實的科學、人文知識,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彈唱跳說畫做六項基本技能,善于溝通,勇于創新,身心健康的幼兒教師和其他學前教育工作者”。2010年4月,山東省制定了三年制中專、三年制大專、五年制大專的課程方案,對各級院校的培養目標進行了準確定位。如對三年制大專和五年制大專在培養規格和素質方面提出了同樣的要求,都是“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較高情智結構、較強實踐能力、一定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的專科層次的學前教育師資”。這一培養規格和基本素質要求,為我們研究和制定具體培養標準和課程方案提供了參考。

        基于同樣的培養目標,五年制和三年制學前教育大專的課程科目基本一致,相對中職學段的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兩個模塊課程,都增加了綜合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兩個模塊,體現了分階段、分步驟達到專業能力標準和目標要求的一體化培養策略。

        (二)課程設置比較分析

        五年制高職學段與三年制高職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科目雖基本一致,但因生源不同、學時不同及由此帶來的不同培養效果卻很明顯。比較起來,五年制高職課程在專業技能培養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跨中、高職學段的五年制技能課程學時更多。兒童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專業基礎課及美術、音樂、舞蹈等技能課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而具備一定程度的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能力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達到的。三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技能課開設的時間普遍較短,在大多數學生沒有任何技能基礎的情況下,僅僅依靠短時期的訓練無法滿足實際的技能需求,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對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缺乏自信。相比之下,五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中職學段入學伊始就接受彈唱、舞蹈、繪畫等技能方面的課程訓練,掌握彈、唱、跳、畫等一些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培養跨越了中、高職學段,學程更長,更具有長期性和接續性,教學效果會更好。

        二是以初中為起點的五年制高職技能課程學習相對容易接受。初中起點的五年制高職學生雖然普通高中文化基礎功底較為薄弱,理論知識較為欠缺,但他們的專業可塑性和適應性較強,可謂“起點低、落點高,定向強”。高中起點的三年制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相對扎實,但專業技能低于五年制大專生。由于高中畢業的學生大多數身體各方面已經發育成熟,身體的柔韌性明顯比不過五年制學生,可塑性相對較差。入學前對舞蹈、琴法、樂理又沒有接觸過,再加上專業技能課時少,學習時間短,專業技能學習困難較大,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教學效果。在技能學習方面,對于可塑性較強的初中畢業生而言相對容易,專業技能課程的學習效果相比三年制大專畢業生具有明顯的優勢。

        總之,注重專業技能培養的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能夠更好地保證幼兒教師培養的質量。初中畢業生人生價值觀在形成之中,身體發育可塑性強,專業技能技巧容易提高,從初中畢業開始就對學生進行學前教育理論和技能的培養,更有利于培養專業基本功扎實的優質幼師人才,也能更加充分地體現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獨特優勢。

        參考文獻:

        [1]熊偉.中等職業教育現存問題及其發展對策淺見[J].西昌師范高等專科學報,2002,14(3).

        [2]陳丹輝.中等職業教育內涵初探[J].職業技術教育,2002(2).

        [3]于光照.“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及教學實施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5.

        [4]趙南.新時代背景下對學前教育專業專科人才培養目標的構想[J].學前教育研究,2009(8).

        [5]王迎蘭.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學前教育研究,2011(11).

        第9篇:高等學前教育專業范文

        目前,“我國現行教育制度按性質區別,分為普通學校教育體系、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師范教育體系、成人職業教育體系、在職教育系統、黨政干部教育體系”。在我國的現行教育制度體系中,師范教育是與普通學校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并存,擁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未來從事幼兒教師工作的專門人才,不可避免的具有師范教育的特征。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范教育性決定了在對學生進行幼教學科訓練的過程中,必須融入師范教育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熱愛幼兒教育、獻身幼兒教育的思想,體現師范性特點。師范教育是培養師資的專業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專業知識,還要接受幼兒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幼兒教師職業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素質結構有特殊的要求,幼兒教師除了具有廣泛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良好的藝術素養之外,還應具有豐富的幼兒教育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

        高等教育專科性

        目前我國幼兒教育師資的培養有大學本科、大學專科以及中專等多種學歷層次,各層次的人才培養規格存在著顯著區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專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顯然,不同的學歷層次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存在不同的要求,高師院校的學前教育本科層次以理論學習為主,學生畢業后的職業愿景大多是到中等師范學校從事教育理論課的教學工作或到幼教機構從事研究工作。中專層次的學前教育培養機構的教學主要側重于基礎文化課和幼教技能課,培養德、智、體等諸方面全面發展、能適應當代幼兒教育發展和改革需要的一線幼兒教師。專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須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要求,必須根據高職專科層次的實際情況,在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培養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調整和科學的設計。因此,對高職專科學生在知識的深度、廣度和能力的要求應有準確的把握,應低于高師本科層次,高于幼兒師范中專教育,這種要求不僅體現在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方面,更體現在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應具備的技能和職業能力方面。

        高職專科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所謂人才培養模式,是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它回答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1、高職專科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指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所特有的種類、層次、規格和要求,即“培養什么樣的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高職專科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的方向性選擇,它對學前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實施和評價以及學前專業畢業生將來的社會適應性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高職專科層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要求既不能照搬學前中專教育,也不能與高師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規格等同。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定位要體現其職業性、示范性和專科性的特點,從社會對幼教師資素質與能力的要求出發,彌補中專和本科在幼教師資培養方面的缺口,反映高等專科教育的水平,適應地方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高職專科層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該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論知識基礎,又具有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旨在培養面向幼兒教育工作及相關教育領域第一線,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悉幼兒教育領域的相關知識,掌握幼兒教師應具備的彈、唱、跳、畫、說五項技能,能較好地從事幼兒教育教學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2、高職專科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模式

        對高職專科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以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學前教育專業是陜西青年職業學院的特色專業,于2007年正式開始招生,目前發展迅速,現有在校生800余人。學前教育專業自開辦以來,本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和高起點的原則,遴選了一批高層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充實師資力量,構建了一支具備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從職業性、示范性和專科性的專業特點出發,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堅持教育實踐與理論、教育技能與素質并重的培養理念,制定了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

        2.1構建學前知識技能與藝術修養并重的“2+1”培養機制

        基于社會發展對幼兒教師的職業要求,從高職專科教育的學制特點出發,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設置實施“2+1”的人才培養機制,突出實踐取向,學生前兩年在學校完成包括公共課、基礎課與學前理論課程的學習,藝術技能課程以及教育技能課程的學習和實訓;第三年進入相關幼教機構頂崗實習,完成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習實踐任務,并通過畢業生綜合能力考核。把學前教育的專業主干課程分為學前知識理論和藝術素養技能兩大塊,這兩大類課程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各有特點和側重,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高度融合。學前教育類的課程采用“必修課+選修課+講座+教育實踐”的課程結構,要求學生掌握學前教育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幼兒教育實踐技能和經驗;藝術類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彈、唱、跳、說、畫等幼兒教師必備的五項教育技能,在畢業前通過基本功考核。

        2.2建立健全結構合理、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的課程體系

        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引下,建立包括職業素質模塊、職業能力模塊、職業拓展模塊、實踐教學在內的契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基礎理論課程實用,專業技能課程針對性強,結構合理的課程體系。建設校內鋼琴、舞蹈、歌唱等藝術技能實訓室,與幼兒園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協議,健全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工學結合,加強課內外的實習實訓,制定畢業生綜合技能考核方案,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掌握學前教育的基本理論,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具備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多種職業技能和素質,形成以學前理論與藝術修養為基礎,以幼兒教育技能為專長,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高職學前教育課程體系,做到既體現高等專科職業教育的特色,又要彰顯幼兒師范教育的特點。

        2.3教、學、做合一,培養學生的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和職業實踐能力

        以學生為主體,實施項目化教學,體現“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任務式、討論式和案例教學等教學方式和方法,充分運用實物展示、現場指導、多媒體課件、網絡連線等有效教學手段,將理論知識與聲音、影像、圖形、動畫等信息相融合;引導學生開展“模擬課堂”,帶學生到幼兒園觀摩、見習、實習,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合一,培養學生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和經驗,增強學生對幼兒教師工作崗位的認識和職業實踐能力。

        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鲁鲁天天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久热 | 五月丁香久久综合网站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人成中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