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學科建設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物;校本課程;開與發
隨著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培養個性化、素養高的學生成為共識,校本課程作為有效途徑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校本課程開發,比較大多數的看法是,主要是針對國家課程開發,以學校為基地進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課程的開發,對于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踐成為教育改革的熱點。筆者所在學校多年堅持開發生物校本課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以該校本課程開發的路徑,分享給同行。
一、校本課程需要“開”
“校本課程”是一個外來語,最先出現于英美等國,現在在中國新課改的教育形勢下,校本課程成為新課改的重點。“校本(school-based)”的含義是什么?從英文字面來理解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在劉旭東、張寧娟和馬麗等人編著的《校本課程與課程資源開發》一書中指出,校本課程的出現在國際上有三種看法:其一認為,校本課程的歷史幾乎和學校教育的歷史一樣悠久。在古代,學校的課程在較大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學校自己決定的,那時在課程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校本課程(這是從校本課程的存在形式來考察的);第二種看法認為校本課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認為校本課程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的過程,即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和評價活動(這是從校本課程的思想產生來看的);最后一種觀點認為,校本課程真正出現在1973年愛爾蘭阿爾斯特丹大學召開的“校本課程開發”國際研討會上(這是從校本課程概念的出現為依據的)。
現在普遍認為校本課程開發,主要是針對國家課程開發,以學校為基地進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課程的開發。
1.校本課程開發是學生發展的需要
學生的興趣、個性得到針對性的培養。比如,要給學生能力,基礎性的、再生性的、發展性的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惟有知識才使人自由。”(杜蘭特),以人為本。什么叫以人為本?你要理解深刻。你不理解深刻,就不會內化,就不會落實。以人為本要關注人的自由,關注人的思想自由。恩格斯說:“人的思想的自由是人世間最絢麗的花朵。”
如筆者所在校的課程,提出“為學生的智慧發展導航”。在生物組的校本課程建設中提出“探索的生物學教學,提倡研究型學習,巧妙地設計探究性實驗,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探索生物學奧秘的欲望和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體驗的生物學教學,提倡在生物學教學中設計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感受,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遷移,獲得新的概念。”
“小組的生物學教學,通過觀察、實驗、討論等種種途徑,學生獲得生物學新知識,體會到合作的力量,學會與人交流、恰當表達。”
2.校本課程開發是教師成長的途徑之一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為了達到教育目的或解決學校的教育問題,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以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教育人員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課程開發活動。校本課程的合理開發,最終關涉教師的專業發展,尤其是課程能力。教師在開設“舌尖上的安全”校本課程時,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收集了很多涉及安全的法律法規和社會新聞,研究了很多微生物實驗,在學科組進行了研討,在細致的前期工作中,個人的學科素養得到很大提高。赫塞爾說:“人與人的區別在于內心世界的豐富,在于人的內心世界的巨大能量。”因此,我們要實現價值,就要喚醒開發巨大的潛能。
校本課程開發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又一條重要途徑,因為校本課程開發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還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很多教研組學科基礎型課程教學的共識尚未形成,教師個體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教學的共同信念還不夠清晰,已形成的良好的共同經驗和做法還未理性提煉,通過開發校本課程可以進行進一步思考和整合。
3.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成長的途徑之一
尤其是新興學校的成長。是學校教學改革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需要。一個學校發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有效途徑之一就是開發校本課程。國家在作課程計劃時把一部分權力下放給學校,強調學校、地方一級的課程運作,主張學校的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區代表等參與課程的決策。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
二、校本課程應該“發”
校本課程的“開”,相對簡單,怎么做好校本課程的“發”,取得校本課程開發的效果是實踐中的難點。
筆者所在校從2002年開始,就著手開發 “校本課程”,在一定時間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實踐中培育了一批有激情、有志于投身校本課程開發的教師。所開發的校本課程――“指南針課程”得到了同行的認可,在本區域內有過展示和介紹。
1.課程決策民主化
由于從2002年開始,就著手開發 “校本課程”,很多教師最有發言權,在深入推進校本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進行了“自下而上”的征集意見活動。同時鼓勵學生參與開發,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2.課程理念明晰化
長期的校本課程開發盡管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但是如何歸納、整合,利于學校的發展,需要群眾的智慧也需要專家的指導。學校所在區的教育領導細致指導,多次在一線調研,學校還請了高校的專家,最后提煉出學校校本課程的精髓。課程專家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課程開發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是課程開發走向科學、規范、完善、發展的瓶頸。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綱要,明晰理念,厘清它與其他課程的關系,作出整體安排。
基于學校的辦學理念,我校的課程理念是:開啟智慧之門,為學生終身發展導航。通過課程學習與實踐,激發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強烈學習動機的形成,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學生猶如找到一把開啟自己智慧寶庫的“金鑰匙”,可以察覺出自身不足,主動地探索未知世界,在求索中獲得成長,潛能得以激發,成為智慧超群、全面發展的現代中國人。在課程學習與實踐中,引導學生探尋人生價值和生活意義,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明確階段學習目標,自覺自律,為終身發展保駕護航。學生擁有崇高的理想、昂揚的激情、步步為營的科學態度就好比擁有了為人生發展方向導航的“指南針”。
為此,我們將學校的課程模式定義為“指南針課程”。兒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學家加得納提出。這一教育理論將人的智能分為8個方面: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其理論更注重兒童智能全面開發。我校“指南針課程”包含基礎課程與校本課程構成――生物基礎課程與生物校本課程。
3.課程開發程序化
在長期的實踐中,研究人員發現,校本課程的開發還有不少學校具有隨意性,而目前大部分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學習和開放性學習為主,在性質和形式上與綜合實踐活動課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課程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校本課程的印象,嚴重影響了校本課程的實踐效果增強學科與生活的融合,超越學科的綜合性是校本課程的基本特征。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1)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2)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案例:生物學學科課程建設的目標
學科課程建設是指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在學校的學科層面展開統籌規劃、組織管理、開發實施、評估監控的一項系統工程。本校學科組雖然在前期對此做了一些工作,需要建立一個系統、高效并具有創造性的,實現促進自身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需要教師長期積累潛心研究,教師將從人的潛能激發入手,開展課程建設。通過生物課程的實施,激發以下學生潛能:
具有很強的數學――邏輯智能,經常依據事實判斷做決策而不是感情用事的人。除了計算之外,數學-邏輯智能還包含邏輯和推理、模式、可能性和科學的分析,還包括一種傾向,去建構問題、發現問題。具有很強的數學-邏輯智能的人可以成為會計師、科學家、發明家和生物學家。生物學教學中遺傳概率的計算、實驗數據的統計與分析等都是相關的素材。
人際關系智能――激發并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智能。在瞬息萬變的現今社會,人際智能比其他更有價值。人際智能的定義是“理解他人和關系的能力”。顧問型人才需要很強的人際智能,就像老師一樣。較高的人際智能包括善于觀察,從人們的行為中進行推斷,讀懂他們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和善于傾聽,使得人們善于理解他人。
自然觀察者智能――激發并培養學生的自然觀察智能。自然智能的定義是“在環境中,對多種植物和動物的一種認識和分類的能力”。自然智能比較發達的人,在戶外或生活在自然的環境中,通常會感到很有活力。自然智能并不僅僅指戶外。自然智能在任何有植物和動物的環境中都會被用到。如,在動物園、水族館、花園里對動植物的觀察和推斷。這種智能本質上是一種依賴于觀察力和邏輯的智能。
當然,在生物課程實施中,激發并培養其他智能如語言也是需要注意的。
探索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三級生物學課程管理,特別是校本生物學課程的開發和管理經驗,探索生物學課程發展的機制,研究和開發具有符合學校、學生實際與發展需要的地方生物學課程和校本生物學課程。增強生物學課程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學生發展的作用;力爭為完善新生物學課程標準及生物學新教材提供有益的依據。加強生物學課程改革與研究力度,以課堂改進為重點,同時,開發形成配套的校本課程教材,豐富學生生物學學習的課外資源;通過學科建設,逐步提高生物學學科教學質量,通過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能提高學習效率,爭取為學生素養的提高提供指南針導航。
4.組織與實施
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進行審議。審議通過后,編入《學生選修課目錄與課程介紹》。學生根據自己的志愿選課,選課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后,才準許開課。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后或過程中,寫自己承擔課程的《課程綱要》(教師用的材料)。
案例:生物組為達到預期的建設目標。擬重點推進下列舉措。
(1)梳理基礎型國家課程的知識樹。我們于2008年梳理了生物學學科知識樹,制定了生物學的年段、單元、課時的雙向細目操作指南(見《初中生物雙向細目表》)。下一步還將在此基礎上改進、完善。
(2)針對教學薄弱環節,開發互補性校本課程。探索教學薄弱環節的彌補,圍繞學科建設開設校本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包含學生技術素養的培養。科學與技術是相互促進、相互耦合的,尤其對于這個高度技術化的時代,人們被技術包圍著,每位公民為了更好地生活、學習和工作,必須面對和妥善應對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的技術問題,缺乏起碼的技術素養是不可想象的。可以預計,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技術教育的內涵必將在基礎教育課程逐步凸顯。
為此,將結合學校的地域優勢開設校本課程,多年來生物組陸續開發了十多門校本課程,如“你必須知道的五個生物學家”“舌尖上的安全”“恐龍世界”“插花藝術”等受到學生的歡迎。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寓教于樂,課堂氣氛活而不亂,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輕松掌握知識,增強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課程開發中,教師的潛能得到開發,教師的知識面也得到拓展。
(3)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最后根據綜合性,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5.課程展示多元化
(1)課堂是重要的展示課程精神的空間。最有發散性的課程應該在課堂,在老師們的手下。讓真正的課程,發生在學校里,發生在課堂里,更具有校本性,具有教師個性的特點。
好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師生共舞。美國學者帕克?帕姆在書《教學的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指出,教師要有勇氣,哪怕來自地獄的學生。他提出每一個教師都有偉大的事物,不是教科書,就在這個主體本身。來自教師心靈的完整。他在書里有個深度的比喻,每次回到課堂,就讓我回到舞池,……年長者、年輕者共同提高。他是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共同體。改課要在課改語境下進行。課堂教學中,我覺得要堅持以學為核心,讓課堂教學發生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堅持基于學科本質的教學,讓課堂教學發生專業深度的深刻變革;堅持以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于課堂。
(2)課程無處不在。我校每年都開展各類活動,有外出觀察實踐、有校本課程展示。就是在學校層面,提供展示校本課程作業的舞臺。
三、校本課程的背后
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難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學校、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和迷信統編的教科書。這種傳統的思想上的習慣勢力與校本課程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強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帶來觀念、制度層面上的阻力。
1.師本課程
校本課程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決定的課程,它的開發主體是教師。教師可以與專家合作,但不是專家編寫教材,由教師用。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筆者所在學校的各個教研組圍繞校本課程的開發,教研組教師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和合作,教師成長明顯。
案例:生物學學科團隊建設的目標
學科組建設的總體目標就是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專業化發展的師資隊伍。
教師團隊建設總體目標:有良好的師德和對生物學教育的熱愛之心,能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有扎實的生物學專業功底,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生物學教育專業碩士學位;有較強的實施生物學素質教育的能力,教師都能熟悉中學生物學學科體系和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有良好的生物學專業素養和學科技能;有較強的教研科研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科研知識和能力,能參與課題研究。
教師發展目標:功底扎實,團結協作,教有特色,不斷探索。在課程改革的實驗過程中,促進生物學教師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提高生物學教師教學、教研、信息整合等專業水平,培養一批生物學骨干。
使全體學生整體生物學素養達到合格水平,幫助學生的生物學個性發展。幫助學生掌握初中生物學學習方法,開設相關的校本課程。
人是發展的核心因素。
2.堅持創新
創新思維的講話精神,就是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打破迷信經驗、迷信課本、迷信權威的慣性思維,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以思想認識的新飛躍打開工作的新局面。
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的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
例如,某校生物組學科建設規劃。新課改以來,我校生物學科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小組體驗教學”的教學模式,初步形成“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學科文化,形成自己的生物學教育理念即“體驗教學”,同時,以“探索的生物學”為學科學習特色。
全組致力于課改研究,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新教材的使用為契機,以提高我校師生的生物綜合素質為核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在教改實踐中,我們樹立了自己的生物教育理念即“體驗教學”,實現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進一步加強了生物教師隊伍的建設,營造良好的生物學教育教學環境,全面提高生物學教學水平和質量。
由于全組還未形成統一的課程理論上的共識,學科指南針作用的發揮還有很大空間,我們要合理規劃,使每一位生物學教師明確自我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強教師追求自我發展的緊迫感,為學生生物學科的學習導航,為學生的智慧發展導航。
探索的生物學教學,提倡研究型學習,巧妙地設計探究性實驗,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探索生物學奧秘的欲望和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體驗的生物學教學,提倡在生物學教學中設計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感受,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遷移,獲得新的概念。
小組的生物學教學。當今的學習能力之一就是合作能力,通過觀察、實驗、討論等種種途徑,學生獲得生物學新知識,體會到合作的力量,學會與人交流、恰當表達。
學科建設的推進舉措:“學科課程、學科教學、學科團隊、學科學習”等方面進行。
校本課程更具校園文化的情境性。生物校本課程在校園文化土壤里生長起來,又促進了校園文化的發展。
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種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只要以獻身、求真、創新的精神來對待三尺講臺,平凡的、瑣碎的、具體的事情將顯得意義重大而深遠!
佛家有言,開口并錯,實踐中的普通學校一點做法,經普通教師的一點思考而出,肯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斧正。
參考文獻:
關鍵詞:貴州大學;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9-0104-02
一、在貴州大學開展《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美國細胞生物學家威爾遜(E.B.Wilson)曾經說過:“每一個生物科學問題的答案都必須在細胞中尋找”,“細胞生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學科。“細胞生物學”的新知識新內容層出不窮,其發展日新月異,幾乎涵蓋了當今生命科學研究的所有前沿熱點領域,包括細胞信號轉導、細胞周期調控以及細胞基因表達調控等前沿領域。它作為現代生命科學的四大支柱及前沿學科,已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層次,成為人們揭示生命奧秘及攻克醫學難關等的重要基礎,并且成為了現代生命科學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國際性的課程。據統計,90%的“細胞生物學”有關的研究成果以英語方式傳播,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都是用英文撰寫然后通過SCI期刊發表。我國由于細胞生物學科起步較晚,高等院校目前所用的好的《細胞生物學》教材也主要來自國外英文原版教材的翻譯及不斷的修訂再版,這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識滯后及新專業術語直譯所造成的模糊等問題。為了將“細胞生物學”的新知識、新技術及新學說引入我國高等院校《細胞生物學》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直接感受和接觸細胞生物學的前沿知識,使學生了解細胞生物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在高校教育中實施《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模式是該學科國際化不可避免的趨勢,也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發展方向。近幾年,國家教育部在2001―2007年先后出臺的有關雙語教學文件中,高度強調在高校本科課程中開展雙語教學的重要性,要求高校20%的本科課程要進行雙語教學,并且明確提出了生物技術等專業需要在雙語教學上先行一步。目前在全國范圍內,一些比較好的高校都已經在其生命科學學科建設中開展了《細胞生物學》理論課程的雙語教學,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課程能以全新的視角展現生命科學領域,拓寬學生知識面,幫助學生接觸學科前沿發展,為學生選擇進入各個實驗室進行實習或畢業論文設計或者將來考研從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同時,雙語教學還能鍛煉學生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知識,增強學生英文水平,提高他們閱讀文獻的能力,一舉數得。貴州大學地處西部,由于師資力量、生源質量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一直未開展《細胞生物學》雙語本科教學工作,但是作為教育部在西部地區重點建設的“211”高校,貴州大學一直堅持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因此,為了提高本科生生物科學的整體素養,培養出適應當代生命科學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在我校開展細胞生物學的雙語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貴州大學開展《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師資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一般認為,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是指采用國外具有代表性和先進性的原版教材,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言,通過學習達到掌握科目知識和語言的目的。我國目前開展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在學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語作為教學媒介,傳授非語言學科的教學。研究發現,制約雙語課教學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雙語教學師資問題,學生英語水平問題,雙語教材選擇以及學校雙語氛圍等。雙語教學對老師的要求很高,既需要掌握綜合運用外語的能力,又要求精通本專業知識。因此,在高校推進雙語教學工作過程中,首先會遇到的難題就是該專業的雙語師資不足。雙語師資最好是有過海外留學經歷的專業人才,現在,貴州大學開展《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已經具備了這個基本的雙語師資條件。近幾年來,學校為了提高大學的整體實力,大量引進高水平專業人才。我們學院也采取了派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一是采取選派青年教師出國進修的方式,加快培養本院現有師資,特別是青年教師;二是通過引進人才政策,外引海外歸來的博士。通過這些手段,極大地加強了我院的師資力量,如今我們院的海歸博士比例與2010年相比,增加了50%。這些留學回來的教師在承擔科研工作的同時,還擔負了本科生的教學工作。在我們院,有實力講授本科生《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專業老師一共有八位,全部是博士,其中有三位教授,五位副教授,并且有六位老師有海外留學兩年以上經歷。這些優秀的師資人才,為我校推進《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在貴州大學推進《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2010年,我們曾在本院對另一門和生命科學相關的學科――《基因工程》進行了雙語教學嘗試,當時因為缺乏相關師資力量,并且沒有從貴州大學學生生源的實際情況考慮,制訂的教學目標太大,整體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盡管如此,關于雙語教學的首次嘗試還是為后來的雙語教學改革和建設奠定了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針對雙語教學初始階段存在的問題,結合目前我院的師資力量和學生整體水平,我們認為在貴州大學開展《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主要受限于學生的英語水平。
貴州大學地處西南地區,招收的學生主要也是來自西南地區,該地區基礎教育水平相對滯后,大部分學生英語水平不高,這一點從歷年的高考英語成績以及以往的英語聽力和口語訓練情況就可以反映出來。同時,《細胞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的代表學科,涉及的都是科學發展前沿的最新內容,對于剛入校的大學生來說,該專業課本身就有一定難度。雙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是能否搞好雙語教學的重要因素。根據以往中文授課的經驗,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開設該課程,學生會理解的好一點但是結合貴州大學本科生源英語水平較差的情況,我們認為開展《細胞生物學》雙語課程的授課對象應為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因為這個時期,在英語水平上,大多數學生已經達到了大學英語四級,積累了足夠的詞匯量,口語和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訓練;在專業知識上,學生已經熟悉了本專業的相關基礎知識,這個時候開設雙語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雙語講授的學科理論知識,并較快地融入適應雙語教學。
在學生英語能力較差的情況下,如果要順利開展雙語課程,對雙語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求就會更高。一方面,在課前,雙語老師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預習,熟悉課程中的相關英文詞匯;在課后,要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的真實接受程度。另一方面,每一位雙語教師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做課前準備,學習借鑒一些其他高校精品雙語課程中的教學方法,課前進行試講,盡量做到用簡單、通俗、流利的英語講解該雙語課程。在雙語課的最初階段,筆者認為,雙語教師應該把握好教學目標,不要把雙語課的精力放在“外語”上,使教學走入“學外語”的誤區。《細胞生物學》中文版教材的課程內容大部分是從外文研究結果中翻譯編著而來,由于翻譯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理解方式與處理方法,加之譯文時間相對滯后,導致學生在獲取信息方面不夠準確、及時或加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我們采用雙語教學的目標是要通過學習英文的研究成果和內容使授課對象能更好地理解本領域的專業知識,并在理解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習外語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雙語教學的目標是專業知識,而不是外語。
剛開始上課時,為了使學生能順利適應雙語,我們可以采用過渡性雙語教學,強調的原則是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增加主流語言(英語)的使用比例。在這里具體表現為:用英文展示課件,用中、英文講解教材的教學模式。在講解過程中對簡單的內容,比如專業詞匯的名詞解釋,可以用英文講解;而對于復雜難理解的內容,比如細胞信號轉導的原理和過程等,給予中文解釋,但考試為全英文。另外,在教材的選擇上,我們認為如果一開始就以原版英文教材為主,學生還沒有這個能力去理解,并且原版英文教材紙質版本也比較貴,不符合大多數學生的經濟情況。因此,我們選擇以中文教材《細胞生物學》(瞿中和,高教第四版)為主,國外原版英文教材《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為輔,結合教師精心制作的全英文PPT教程進行教學。
總之,《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適應國際發展形勢的需要,是培養社會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也是把我國高校素質教育向前推進的一個新舉措。雖然現階段在貴州大學推進雙語課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困難,但是對該課程雙語教學條件和教法研究進行積極的探討,有助于我們開展和深化該課程的教學工作,也為貴州大學《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從最初的探索性嘗試到逐步建立雙語教學的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另外,隨著國家對西部教育事業的不斷關注、貴州大學師資人才隊伍的不斷建設、本科生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教師對該課程的不斷探索和研究,我們相信,貴州大學的雙語教學必將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跨躍。
參考文獻:
[1]葉軍.教育部雙語示范課程《細胞生物學》的建設與發展回顧[J].教育教學論壇,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