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歷史主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管柱受力 直梁 材料 鉆井
一、管柱受力基本情況介紹
管柱受力在以往的設計井下作業管柱時,僅僅是憑借實踐經驗和主觀判斷,因而缺少科學的理論計算依據。實際的井眼軸線并不是理想的直線,而是一條任意率的空問螺旋線,特別是在定向井和水平井中尤為突出,致使管柱和井壁產生接觸。因管柱外表面和井壁(套管內壁)之間有一定的初始間隙,因此井下管柱和井壁的接觸問題是一種隨機接觸的非線性力學問題,其計算方法具有一定難度和復雜性,用一般的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力法是不能解決這類問題的,因此開展了試油測試射孔管柱受力及強度分析研究。
二、管柱受力分析的理論
1.理論模型的建立
1.1模型的建立
根據井眼軸線形態和管柱組合結構,先用一般有限元法把管柱沿軸線離散為若干個空間直梁單元,然后在管柱的每個直梁單元的節點處設置一個間隙元。總體坐標系是固定在井口上的笛卡爾坐標系,在管柱力學分析時,選取整體管柱串作為研究對象。
管柱串的外載荷也比較復雜,除管柱自重外,還有管柱內外表面分布的液體壓力。管柱外壓力不僅引起管柱環向壓縮變形,而且引起管柱的軸向伸長變形。管柱內壓力不僅引起管柱環向鼓脹變形,而目引起管柱軸向縮短變形。另外,射孔彈的爆炸壓力施加的外壓力都比較大,將使管柱產生較大的軸向內力和變形。
1.2邊界條件
管柱下兩端和圓形井壁,對管柱構成一定的約束作用。這種約束作用可以用邊界條件來描述:
井壁作為管柱變形的自由移動邊界部分,將由空問靜力多向接觸摩擦間隙元轉化為接觸摩界條件,接觸摩擦狀態將由整個管柱的受力變形和平衡狀態來確定,接觸點處仃接觸反力和摩擦力作用。管柱下端簡化成自由端,液體壓力在管柱下端將產:生活塞力作用。管柱的下放工況或封隔器不坐封工況,管柱上端(井口)簡化為固定端邊界條件,如果封隔器坐封時,最先坐封的封隔器簡化為固定端邊界條件。管枉上端簡化為橫向不可動,但軸向是可動的鉸支端。管柱串各段交界處上
下截面積改變時,液體壓力會在管柱變截而處產生軸向集中拉壓力作用,管柱內外表面有分布的液體壓力作用。射孔彈的爆炸壓力施加的外壓力作為已知力的邊界條件,作用在相應管柱段的內外表面上。
1.3基本的假設
由于在各種載荷作用下,管柱在井眼內將發生拉伸、壓縮、彎扭組合變形。同時,管柱將與井壁發生多向隨機接觸,其接觸狀況將通過管柱上的空問靜力多向接觸磨擦問隙元來描述。在管柱靜力分析模型中,采用了以下的基本假設:
管柱是彈性變形體,變形前管拄軸線與井眼軸線是重合的,管柱外表而與井壁之問有一定的初始間隙存在,變形后管柱與井壁之間可能在圓周0~360。的某一方向上發生接觸。其接觸變形屬于彈性變形范圍,接觸位置隨機分布,接觸處有接觸反力和摩擦阻力作用;井眼軸線為一條任意曲率的空間螺旋線,其形狀由井深、井斜角和方位角數據確定;井眼內壁是剛性的,井眼及管柱橫截面是圓形和圓環形的。井眼直徑隨井深可以分段任意變化,但每一段井眼直徑是不變的;管柱的結構和尺寸可以任意變化,但每一段管柱必須等截而。
2.理論模型的運行方法
建立管柱與井壁之間的間隙元模型。間隙元是接觸單元的一種,是一種人為的假想單死,它的內邊界與管柱的外表面重合,外邊界與井壁重合,其中間部分是在管柱與井壁之間的環形圓盤,通過間隙元使管梓與井壁聯接起來。
2.1空間直梁單元的平衡方程
2.1.1直梁單元的節點位移和節點力向量及轉換矩陣
2.1.2空問直梁單元剛度矩陣,管柱離散后的每個空間直梁單元都具有抗拉壓、抗彎曲抗扭轉剛度。
2.2管柱多向接觸摩擦間隙元
對管柱進行靜力有限元分析時,間隙元被設置在管柱上梁單元的節點上,每個節點都要設置一個間隙元。管柱與井壁的接觸是一個幾何非線性問題,而且接觸點的位置是隨機的。根據摩擦定律和接觸反力直接求得,作為節點力直接加在方程右端節點力向量之中。間隙元的接觸狀態判別條件及其定解條件。
2.3總體平衡方程的求解
所有單元的平衡方程經過坐標轉換過程和一系列“對號入座”拼裝過程,出整個管柱接觸系統的總體平衡方程式:由于引入了間隙元,上式中總體剛度矩陣[K]已是非奇異矩陣,可對其進行求解。但是,由總體平衡方程式求得的解一定要同時滿足接觸判別條件和定解方程。為了提高迭代計算的收斂速度,采用修正的Newton—Raphs011迭代法,交替修正間隙元剛度和節點力,這種迭代法適用于解決管柱這類有初始間隙的接觸非線性問題,大大提高了收斂速度,節省了迭代運算時間。
三、科學利用管柱力學分析軟件
根據測試身寸孔管柱靜力分析模型,利用接觸問隙元理論,開發了測試射孔管柱力學分析軟件系統。
1.軟件結構
該軟件系統包括三大部分:測試管柱部分、射孔管柱部分和壓裂管柱部分。軟件系統每部分均由前處理器、主程序和后處理器三部分組成。前處理器負責井眼軌跡的擬合、管柱單元的自動劃分以及其力學性質的描述和將數據轉換成主程序所需的數據格式等。它包括三個輸入數據文件:一是井眼形狀數據;二是管柱結構數據;三是工藝參數數據。主程序是該軟件系統的核心,負責對系統進行有限元分析。它是根據測試、射孔和壓裂管柱力學模型和間隙元理論方法編制的管柱力學分析程序,是非線性接觸力學分析程序,需要經過多次迭代計算,最后得到合理的接觸狀態和接觸摩擦力及變形狀態。后處理器負責內力計算、結果輸出和圖形顯示等。
2.軟件特點和功能
計算出管柱任一位置與井壁的接觸狀態、接觸反力以及相應的摩擦阻力和接觸方位。計算出管柱在任一井深處的軸向位移,能有效地分析管柱的軸向伸縮變形。計算出管柱在任一井深處截面的內力。能對管柱受力變形進行評估和預測,給出管柱變形狀態的變化曲線,配有圖形顯示,使用戶直觀形象地了解管柱在井下的工作狀態。采川中文提示,具有良好的人機界面,方便用戶操作。軟件系統數據文件調用和修改。
關鍵詞:思想觀念的轉變 課堂結構調整 引導 自主學習 非智力因素
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們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們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專家的話給人以啟迪,課堂教學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和基本途徑,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則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因而激活課堂,增強教學中的生命意識,充分發揮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現代英語教學的當務之急,那么如何確立學生主體意識、激活英語課堂教學呢?筆者就自己的一點教學感悟,淺談一二,略表見解。
一、轉變教學觀念、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結構
20多年的教學改革實驗研究使我們深深地認識到:教育要現代化,首先要觀念、思想現代化:實施素質教育,革新教學過程,絕不僅僅是教學方法的爭奇斗艷,最根本的是教學觀念,教學思想的革變。長期以來,人們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認為教師的任務是“教”(明顯的主動行為),而學生的任務是“學”(似乎帶有某種被動性質),形成了一種以“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教學模式。在這以教師為中心,課文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支配下,教師研究的是教法,而忽略了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法研究。即使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許多人往往還只是注重研究如何“教”,有些教師辛苦備課,認認真真上課,語法規則一條條,課文講解一句句,課后練習一堆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講到底,教師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收效甚微。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師的角色變了,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引路、開竅、促進”者;不是“to teach our students”而是“to teach our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教師是引路人,是導師,是幫助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媒體。為了改變現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必須建立以“Learning-centeredness”, “Learner-centeredness”, “self-directed teach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課堂教學模式,把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轉換到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上來。
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生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說;(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要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目前,SEFC教材的編排體系非常適合發展學生的自主性。無論是對話教學還是閱讀教學都是貫穿著對學生自我能力的關注。所以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參與、探索和發現,去總結運用,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表現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積極性,從而發展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內容理解和熟悉教材,制定教學方案,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把教學內容活化為生活交際,吸收學生參與,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體操作時應注意一下幾點:
1、課堂教學設計要與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緊密結合
英語教學活動必須有計劃,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標。活動的設計是要求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將所學的語言知識達到牢固掌握和熟練運用的程度。因此,學生的一切課堂活動應緊圍繞教學目標“動起來”。
2、課堂教學設計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樣性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前蘇聯教育家科羅廖夫語)。興趣是教學的潛力所在,興趣的培養與教師的積極引導和教學藝術是分不開的。教師應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全體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能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由“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
3、課堂教學設計要體現英語交際性原則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課堂教學并非是“我教你學”,而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課堂教學活動是通過交際使學生認識英語,掌握英語,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English is best learnt only when used in communication. 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注意設置有意義的語言情境,安排pair work, group work, task-based activities, role play等各類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交際。
4、課堂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現代化教學手段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尤其是多媒體教學為我們大幅度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節省了教學時間,增加了課堂容量,提高了外語學習效率,也有利于創造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等技能。例如在多媒體教室學習《走遍美國》或播放《音樂之聲》,可全方位地使學生感受語言的刺激,和藹可親的聲音,悅耳動聽的音樂,逼真的音響效果,栩栩如生的影視畫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動覺都參與到語言實踐中來,刺激他們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習潛能。
5、課堂教學設計要精心設疑置問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指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樣、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設疑和提問無疑能激發他們的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又能誘發積極思考,培養思維能力和習慣,啟迪聰明智慧,還能充分訓練口頭表達能力。作為教師,可通過提問來檢查和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復習鞏固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可以說,英語課堂調控的起承轉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疑置問的精心運籌。它也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重要方面,例如在進行Book 7 Unit 1 Living well時,可以使用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整篇課文:
閱讀前,引入新課,對文章的初步了解:
a.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disabilities?
b. What trouble do they have?
c. How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disability can you think of?
閱讀中,對文章細節,重點的把握:
a. What wrong attitudes do some people have toward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B. What do we have to consider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when we design a building?
c. What has been done for disabled people in China now?
閱讀后,歸納總結,德育滲透:
a. What have you learnt so far in this unit?
b. What could be done in your town\school to make life easier for disabled people?
三、不斷探索符號學生英語學習的認識規律,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教”是為了“學”,教師的教法應當符合學生的學法,教師應當根據英語學習的規律研究教法。例如: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當按照量力性原則安排每節課授課內容,把握好教學的節奏,處理好量、質、度三者的關系。慢條斯理的講解不可取,但節奏過快也不行。因此,確定教學的廣度、深度和密度要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前提。另外,實踐證明,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自己偏愛的學習方式。例如,有些人是視覺學習者,當他們看到學習的內容以圖像形式出現時,他們學得最好,最快;有些人是聽覺學習者,通過交談的聲音或音樂來學習;有些人則是觸覺、動覺學習者,當他們通過觸摸或者能親自運動、體驗和實驗時會學得更好。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調動各種感官的協調性,提高學生的識記效果。
現代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成功不僅取決于智商的高低,還受到“情感智商”的制約與影響。“情商”(EQ)是相對于“智商”(IQ)而言的。過去,人們僅僅依據“智商”來判斷人的素質。但事實證明“智商”高低與人的成功與否難以劃上等號。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更要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而真正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意識。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是學習過程的真正動力。我們應該在教學中設法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內部動機,千方百計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我們應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巧妙地運用鼓勵性、激勵性評價方式,使每個學生得到滿足感、成功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從而進入下一步學好英語的新動機。
總之,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下,我們教師必須牢記教學是人的活動,課堂是教師的也是學生的,但歸根到底還是學生的。要取得英語課堂教學的成功,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用先進的教學思想,統帥教學方法。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辛淘:《智力的培養》,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論文關鍵詞:管理科學;實證主義;管理科學
任何一門學科的構建都要經歷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通常借助其它學科應用、證實科學合理的方法和工具,汲取相關學科的研究精華,方能自成體系,對本學科要解釋的現象和事實言之有道。否則,必定獨木難支,經不起推敲與論證。管理學科也不例外。從20世紀初泰羅開創科學管理以來,各種管理理論縱橫交織、競相綻放,一直處于”管理叢林”狀態,沒能像自然科學或經濟學一樣形成統一的研究框架體系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管理學科的研究塒象和內容有自身特點;二是管理學科中應用的研究方法的多樣忡。從兩方面原因的關系來看,前者決定后者。也正為如此,對于管理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內容自身特點的探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般而言.對管理科學問題的研究可以通過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屬類進行梳理,從管理學科與自然科學、人文學科不同研究內容和方法出發,探討管理研究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區別主要在于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的不同。基于這種不同引述了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科學研究和思辨研究。科學研究是運用客觀、實汪和規范的研究方法獲取知識的過程,研究對象要求具有可直接測量、重復出現和便于驗證等特征,研究結果推崇精確性和有效性。思辨研究是研究者運用直覺判斷和個人洞察力獲取知識的過程,研究對象不易白=接測量,研究過程難以清晰表達.研究結果不便于檢驗.主要靠切身體會。
從管理科學問題研究涉及的對象特點看,科學研究和思辨研究不可替代。閡為我們已經十分清楚的是,管理問題既有科學性.也有藝術性。但是也止是基于“科學研究與思辨研究究竟孰輕孰重”的問題的爭論,產生了管理學科長久以來百家爭鳴的格局這其中,管理科學作為管理學的重要分支,一直以堅持管理研究工作中的科學性作為解決管理問題的核心手段。自20世紀開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伴隨科學研究中文證主義思潮的延伸,管理科學已經發展形成為以實證主義為基本指導思想.以問題為基本導向.遵循由“假設檢驗、建模分析、實驗模擬再到對策建議”這一基本流程的體現科學命題的管理學研究方法。
可以說管理科學以實證主義為研究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完全符合學科背景特點的。歸結起來,實證主義有如下特點:實證主義有下述幾種基本特征:(1)以現象論的觀點為出發點。現象即實在,是有用的、確定的、精確的、有機的和相對的,與現象的這些屬性相對應,“實證”一詞也具有同樣的意義,一切知識都是對這些現象的共存和相繼的描述。實證主義者把現象當作一切認識的根源,要求科學知識是“文證的”。(2)對經驗進行現象主義解釋,主張從經驗出發,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強調經驗上的實證對科學理論的重要性。(3)把處理哲學和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帶有一定程度的科學至上和科學萬能傾向。實證主義者認為,唯有確實根據的知識者是科學的;科學即實證知識,它是人類認識發展的最高階段;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以及禮會大辯論況都要靠實證的科學方法:科學和科學法使哲學也成為證的。
然而.近年來,對于采用實證主義對管理科學問題進行研究受到了一砦質疑。大體多數反對用實證主義研究管理問題的人士認為管理科學和實證主義缺乏以人為本的人文天懷,他們認為管理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主觀問題。某著名行為科學研究學者認為:”作為管理研究對象的管理者和業成員是生活在現實中有各自價值觀念、個性、偏好和情感的人。管理研究就是旨在發現、辨識和解決管理領域中烙有人的活動烙印的各種問題所以,無論采用何種研究方法,對在小同的管理情景中帶有人的主觀傾向活動進行適當歸類和處理是任何一中研究方法都不可回避的問題。要梳理、辨析各影響素的關系和影響程度,不是設上幾個變量.引證幾個模型就可以講清楚的。需要從全方位、多角度動態的審視管理系統。如果只是為了給文章增加點“科學”的味道.便于求證而使復雜的管理系統歸結為幾個薄的變量關系.這就有點削足適履、牽強附會了。“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否定管理科學遵循實證主義為指導思想,運用定量方法分析管理問題的研究思路。事實上,半個世紀以來管理科學在管理研究領域的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國內外大型企業對管理科學的}j益重視.已經說明管理科學在處理復雜的管理問題特別是系統集成問題上的不可取代的無限潛能。管理科學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管理科學是萬萬不能的。
關鍵詞 初中歷史;新課標;教學;主體性
一、主體性原則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初中歷史新課標與舊教學大綱相比,新課標中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正式將學習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提出來,不再把教學目標僵化地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而是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統一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歷史課堂上進行自己的探索,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要達成上述目標,在教學中就要充分貫徹主體性原則,這就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新課標下,歷史教師應由課堂的主宰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單向傳遞知識變為多向對話交流。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歷史教師應由執行者變為決策者和建構者,由實施者變為開發者和引導者。
2.教師教學的轉變
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主“聽”。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教師在臺上講的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無精打采,形成惡性循環。
在新課標下,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自主探索完成知識建構。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平等參與教學過程,對疑難問題進行引導以及把握正確的思想方向。總而言之,就是要使歷史教學回歸學生生活,關注學生自主探究,關注學生體驗和感悟,完成從控制向合作轉變。
3.教師文化的轉變
傳統的教師文化,是一種“適應性文化”,即:1.教師只關注自己的教學,極少關注其他教師;2.行政色彩濃厚,許多教研活動是通過行政手段確定的,教研活動變成例行公事;3.保守,許多教師是“一本教案走天下”,很少進行變革式研究,創新不足。
顯而易見,傳統教師文化是與新課標背道而馳的,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文化應以教學和發展的需要為基礎,以自主自愿為前提,積極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通過探究和反思增進教師技能,改進教學;關注個體經驗,形成個人風格,走出功利主義。
新課標背景下,只有做到這三個轉變,才能順利完成新課程改革,做到歷史學科教學的持續發展。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貫徹主體性原則的教學實踐探索
主體性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能力、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我們認為: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主體性原則關鍵在于找到興趣點,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1.了解學生,在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興趣”,才能樂在其中并認真學習。所以,我們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這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改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初中生在思維特點上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識處于感性認識階段,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直觀教學。如在講“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時,可以先讓幾名學生表演歷史劇,再現歷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在此基礎上通過圖示講解中央集權的過程,這樣就使枯燥的概念變得直觀、形象、生動,便于理解掌握。
其次,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活躍課堂氣氛。如講“吳越爭霸”時,結合“臥薪嘗膽”的故事,教育學生只要發憤圖強,吃苦耐勞,就一定能夠成功。這樣可以調節學生情緒,收到良好效果。
最后,根據初中生表現欲望強烈的特點,設計有趣味性的課堂作業。采用分組或個人搶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牢固掌握基礎知識,還能增強競爭意識,提高學習積極性。
2.尊重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現在的初中生,大部分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們多為獨生子女,個性張揚,注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當他們感受到你的尊重時,他們也能自覺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響,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和信任學生,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充分的機會展示自己。而在學生回答問題有錯誤是,要通過鼓勵和提示的方法引導他們更正錯誤。這樣,就可以順利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合作關系,進而為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打下基礎,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建立起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趣”為導,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活躍學生的“思”,培養學生的“智”,發展學生的“能”。用多種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有了興趣以后就愿意去學,去探索,去求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牢固掌握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歸納答案,同時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初中學生天真、幼稚,該說的他們說,不該說的他們也說,有時課堂一旦放開,教師不易駕馭。這時可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大組,自薦組長,組長負責討論時推薦(自薦)代表發言、參與討論。這樣就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三、結束語
關鍵詞: 以人為本; 科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7-0200-01
青少年時期是個人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時期,而班級管理的任務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社會化并不排斥,統一性并不排斥個體的自由發展,一個真正社會化的人,應該是一個有獨立個性的人。學生的學習,不僅是社會化功能,而且也是個性化過程,而目前的現狀過分強調班級管理中的社會化功能,忽視了班級管理的個性化功能。這也即管的過嚴過死的管理主義。這種管理主義對學生的危害表現為:(1)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班級活動中,過分強調“聽話”和“遵守紀律”,把班主任在班級中地位、權力絕對化。(2)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培養。因為它所強調一種簡單的規范和服從,而不是一種個性和主動,強調同一性,步調一致,所以這種管理主義不能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裝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3)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因為它強調的是標準化,模式化和整體劃一,對學生來說,是失去一部分發展的機會,是對學生內在潛能的遏制,實際上造成學生發展的不公平。班主任應關注班級活動中的管理主義傾向的消極影響,使社會化和個性達到和諧的統一。從公平的角度來講,班級需要科學管理,班主任老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學生之間的差別,讓所有的學生認識到在班級體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諧,寬松的班級氣氛,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一、言傳身教,做好表率
在教學活動中,班主任跟同學們接觸最多,一定要樹立良好的形象做好表率,這樣才有利于班級工作的開展,良好的形象包括:工作責任心強,一諾千金;對學生的無限熱愛;在為人處事時盡量做到“曉知以理,動知以情”。
強烈的責任感是老師必不可少的內部動力,班主任老師辦事效率的高低,工作熱情的程度,工作節奏快慢松緊,這些都直接影響所帶班級。班主任在制訂班級班規、日常行為規范、獎勵制度時,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從熱愛下一代的真誠愿望出發,“動之以情,深于父母,曉之以理,細如雨絲”。
二、齊抓共管,制定目標
制定目標是班級管理的潛在動力,而學生的自主精神是班級管理的靈魂。每個學生都是班級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作為班主任,首先要從思想上更新管理觀念,確認每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權利和義務,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加強自主意識和民主意識的教育,以“我是班級管理的主人”為主線,引導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目標的制定。在制定班級管理目標的制定時,要求每個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謀獻策,組織他們學習、討論,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級體實際的總目標。管理目標的確立,一方面使學生既要看到前進的方向,又要明確目標實現是每個個體努力的總和;另一方面也要使學生看到目標高而可攀,但必須經過努力才能實現。管理目標制定的過程,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勵的過程。學生通過參政目標的制定與實踐,增強了主人翁的意識與責任感心,使班級管理目標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為班級管理奠定了基礎,這也是創建一個優秀班集體的重要條件。
三、宏揚正氣,樹立班風,正確輿論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濃厚的學風。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熏陶、激勵的作用。在扶正壓邪,獎善惡的過程中,輿論具有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內要注意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善于引導學生對班級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議論、評價,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有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就會無形的支配集體成員的行為和集體生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同時,有了濃厚的學風才會取得良好的成績,也才能形成學風正,班風好,有正氣的和諧班集體。
四、成立機構,自主管理
成立班集體機構是班級管理必不可少條件,因為班級常規管理是一項整體的育人工程。把學生的積極因素,創造性調動起來,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構筑學生自我管理機制。因此,班主任必須想方設法構建學生自我管理體制,為學生設置多種崗位,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上崗“施政”,有服務同學、鍛煉自己、表現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
1.輪流班長制。每周推選一名學生擔任“臨時班長”。班中的事由臨時班長全權負責。夕會、主題班會、團會等活動,老師只加以啟發指導,從方案設計、組織準備到主持活動、總結評價都由學生自己做。臨時班長還要負責記載班務雜志,檢查班干部的工作情況。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裝的主動性,培養了他們的才能,班組 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強團結,班集體內部也日趨團結。
2.改新班干部的產生方法。在以前班干部的選舉由學生提名,舉手表決通過。常常有這樣一部分學生,從進小學開始,就因為聽話、大膽等原因被選上班干部,以后又因為有了工作經驗,有了一定的組織上和管理能力,從一年級到畢業,連選連任,致使多數學生失去了鍛煉的機會。為了使更多的學生有當干部的機會,我采取干部定期輪換制的方法。班干部從沒有擔任過的同學中間選舉產生。由學生自我推薦作競選演講,再由同學無記名投票,民主選舉,組建班委會。這樣既可給更多的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干部以后走上社會擺正個人和集體的位置,正確處理個人與事業的關系。班干部的職責是協助值周小老師管理班級,負責檢查各管理小組的工作,并記錄檢查情況。各管理小組建立后,各組的崗位責任明確,并由組長負責。組長是一周一輪,負責記載好當天檢查的情況。
3.發揮班委會的核心作用。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必須擁有一批團結在班主任周圍的積極分子,組成班集體的核心力量,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全班同學去努力實現集體的既定目標。在上一點中提到的臨時班長即為班內核心力量,他們分別負責其它級別的各項工作,如“學習委員”負責指導總結“科代表的工作”“生活委員負責指導督促職責長的工作等。
五、學會競爭,全面發展
[關鍵詞]建構主義 課堂教學 教育觀念
建構主義是在認知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的學習觀,它認為"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于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也就是說,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它主張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是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而不斷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過程。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社會性,并對學習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和思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的諸多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意義。
一、學習是主體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認識論,反對機械反映論。它認為,認識不是人腦對事物直接的、簡單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識為基礎,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建構而成的。在認識論的基礎上,建構主義提出了學習實質上是一種"意義建構"的獨特觀點。以"建構"觀念取代傳統的學習是一種"反映"的觀念,更能體現學習的本質特征。因為"反映"是從客體的角度來看問題,強調學習作為一種認識所具有的客體性和符合性;而"建構"則強調主體性和選擇性,指出了學習作為一種認識是主體能動選擇、主動建構的過程,其中心在于學生的"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建構知識的學習環境
社會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社會已定義的知識和價值的共同建構,是通過社會建構的機會發生,通過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進行。這一觀點強調了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因此,要與學生共同建構知識,就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有利于互動的學習環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氣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為了培養創造性思維,營造建構知識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識,相信每個學生都擁有巨大的智慧潛能和創造能力,倡導自主學習和自由探索。
2.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烈主張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學習者個體出發,從人出發,以人為本,真正把學習者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放在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的首位。這種觀點尊重學習者個體的觀點與個性,把學習者看作一個發展的、能動的個體。雖然每個個體都會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但又都有其獨特的內部文化。這種內部文化既是學習者個體后繼發展的基礎,又影響著個體后繼發展的狀況。這種觀點是對傳統教學個體發展觀的突破與超越,是對傳統個體發展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社會決定論的一種揚棄。因為從個性角度來說,人是主體性與客體性的雙重統一,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雙重統一,是獨立性與依賴性的雙重統一。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而建構主義理念徹底轉變了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以及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這是學習觀的根本變革。
從人出發,以人為本,就是針對每個人的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教育。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個性,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教育不能只關注那些可能會成為"精品"或"極品"的部分尖子生,而忽略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育應面向全體,又要從"每一個"個體開始,既要關注那些可能成為"家"的少數學生,更要關心那些成為"匠"的多數學生。在教學中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研究差異,從每個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導學生學習。如果學生的學習發展被老師牽著走,教師不顧及學生不同知識生長點上的差異,接受來自同一個信息源的信息,這種求同式的教學,是制造"標準件"的典型方法,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個體接受的差異被摒棄,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被踐踏,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壓抑。當代教育提倡從人出發,以人為本,主張"因人施教"、"率性而教"的個性教育。只有個體的充分發展,才能促進整體的全面發展。
3.發展不斷建構的認知過程
"教學,歸根到底是一種幫助和促進人成長的努力。""教某人學習這些學科,主要并不是要他記住那些成果,毋寧說,是要他參與建構知識的過程。我們教一個科目,并非要建立這個科目的許多小型活動圖書館,而是使每一個學生自己有條理的思考,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認識是一個過程,決不是一個結果。"可見,建構主義理論把學習看作是一個不斷建構和永恒發展的過程。一方面,主體按照自身的知識結構同化、建構客體,使客體內容不斷豐富與創新;另一方面,客觀世界的不斷發展又使主體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容量,提高認識能力。這種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動態發展進程。發展無限,學習無限。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旨在促進學生學習,提倡在學生的學習發展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運用以及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品質。這樣,建構主義教學就成為一種發展性教學,而不是一種適應性教學。
二、在問題解決中自主學習
"基于問題學習"是建構主義所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由師生根據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個人、小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處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臺。
1.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按照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過程進行教學。即使中間穿插一些提問,也主要是對一些事實現象的再現,沒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構主義以相反的思路來設計教和學,主張"在問題解決中學習"。同時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發現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源泉和動力,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2.鼓勵學生探索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創設各種問題情境,鼓勵、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深入探索問題,用疑問開啟學生思維的心扉,啟迪學生智慧,幫助他們不斷挑戰自我,挑戰極限,享受到探索問題給自己所帶來的快樂。從而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將知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釋疑的過程,也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從而在問題的解決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4.激活學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學生追求知識的欲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的內在動力。求知欲越強,學習的自覺性越強。教學過程是教師導,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教學效果既受教師主導作用的影響,也受學生主體作用的影響;教師的主導作用要通過學生的主體作用來實現。所以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學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很多時候,學生有學習的欲望,有動機,有上進心,卻不知道如何去學,或學習的效率低下。建構主義理論關于"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的理念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習興趣,激活求知欲望,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使他們在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取知識、鞏固知識。
三、以合作學習為主要策略
社會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學是以合作學習作為主要策略,教學是與學生合作共同建構知識,并要擴展每個學習者的保留節目。這一理念非常鮮明地告訴我們,現代教學不應該是教師一個人講到底的單向的信息傳遞,而應是師生間、學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多向交流活動,應該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在各種信息的反饋中,循序漸進地鍛煉和提高學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形成共享的、學習過程的主動建構。
1.在師生互動中建構知識
在建構主義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不像傳統教學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比較"孤立"的個人競爭行為,而主要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合作逐漸完成的。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生從這種相互作用中主動開發自己的思維品質,并完成自己知識意義上的建構。即教學過程是在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的。從活動的個體看,學生不是作家筆下被動的小說,不是畫家筆下被動的圖畫,也不是電影電視面前被動的觀眾,更不是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從活動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要素都會產生一定的力,但最終導致教學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個要素間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從而產生一種"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顯然,建構主義教學過程觀已經超越了傳統教學觀的狹隘,更加關注教學過程中動態因素的作用。既強調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又充分強調教師的指導幫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發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與開發。這種教學過程觀更具有明顯的合理性和說服力。
2.在主體參與中建構知識
"主體參與"既是學生的全員參與,也是學生自始至終的參與;不僅要從行為上直接參與,更應該從情感、心理、思維上參與。只有這樣,主體參與才能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課堂教學中參與情景的創設,對主體參與過程起到了引發、導出和定向作用。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創造出某種認知情境和情感氣氛,以調整學生心理,形成參與欲望。教師要不斷調整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關系,使課堂教學活動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情境中展開。只有在情與情相融,心與心相碰,教與學相長,教與學互促的情境中,學生的主體意識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長的"養分"。
總之,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可以促進學習者的意義建構,促進學生的思維和學習;合作學習還能使教學適應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增強平等意識,促進相互了解,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溝通,學會處理分歧意見,學會分享學習成果。
四、強調探究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原則以及各種教學方法中,建構主義一再強調對學生探究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上,把其放在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上,這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閃光點。
1.學會自主性學習
傳統的教學觀基本上否定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表現為把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而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學習應該是積極主動的,在學的意義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離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任何學習都是無效的。而在教的意義上,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就在于明確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學信息資源激發、引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促進學生學習。這種主動性在知識建構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構主義的這一教學過程既有利于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又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2.學會探究性學習
教學不是一種知識傳輸的過程,而是一種使學生產生穩定的探究心向并積極探究的過程。教學應把學生所學知識置于多種具有一定復雜性的問題情景中,或鑲嵌于活動背景中,使學生對知識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結合自己原有的經驗來學習探究新知識,建構自己對各種問題的觀點和見解,建構自己的判斷和信念。這種通過高級思維所進行的學習,會使學生對知識、對學習表現出更深的"陷入"和更高的批判性,知識的對錯會牽動他們的神經,激發他們不斷地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索。
3.學會創造性學習
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根據知識經濟對知識的解釋,獲取知識不是目的,運用知識只是一般效用,知識的創新和生產才識創造財富,實現人的本質的核心。創造性是一種十分復雜的心理現象,創造性人人皆有,至少創造性潛能人皆有之;創造性沒有等級,學生發明一種新游戲同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一樣,都是創造性活動;任何創造性產品的結構必須是新穎而又獨特的。每個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創造潛能,但都被隱藏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如果沒有適當的條件,沒有激發它產生的催化劑,它就不可能釋放和表現出來。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弘揚主體,不僅要提供給學生創造的時空,使求知的過程成為不斷改造的過程,讓學生在認識世界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創造力";同時還要給學生添加釋放潛能的"催化劑",使學生學會建構知識,學會創造知識,學會生產知識,豐富情感世界,服務于人類社會。
參考文獻
[1]王錦化,孟慶華等.社會建構主義學習觀對我國教師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3,(1).
首先,作為一名新課改形勢下的歷史教師,應及時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歷史教師應堅持學習相關的最新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豐富業務基礎知識,虛心向優秀教師學習,堅決摒棄“滿堂灌”、“題海戰術”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形成自己的有效教學特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發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付出艱辛勞動,持之以恒,盡早確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張揚學習個性,靈活進行目標達成。
導入新課是課堂學習的序幕,成功、巧妙的導入新課具有先聲奪人的作用,它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課堂主角”能夠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角色。導入新課采用的信息和材料要與課文內容或史實密切相連,做到“精確”、“新穎”、“巧妙”,力求趣味性和啟迪性相統一。導入方式要多樣靈活,一般有巧設懸疑導入法、詩詞欣賞導入法、趣味故事導入法、民間俗語導入法(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的“杭”引出臨安為都城的南宋)、歌曲欣賞導入法、復習提問導入法等。導入手段更是豐富,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一般少不了電腦、投影儀等多種現代化教學設施的輔助。準確、巧妙的導入新課為學生趣味盎然地主動學習歷史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生對教材章節內容的學習目標達成過程應該是體現其學習主體地位的過程。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教學應以“先學后教、當堂達標”為主。為此,師生先共同確定學習目標,然后學生帶著問題迅速通讀教材,自編知識網絡,動腦、口、手去思考、記憶基礎知識,教師適時點撥、糾偏,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交流、討論突破難點,進而得出正確結論。筆者在講授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3課《帝國主義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課時,先是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影視片斷導入新課后,學生興趣很高,急于了解一戰后勝利的協約國集團怎樣在談判桌上角逐。于是,筆者開始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教材全文,把教材內容問題化,提出以下問題:巴黎和會召開、和會內容、凡爾賽體系的確立;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和內容及華盛頓體系的確立。然后通過兵教兵、分組討論、交流展示、師生互動、鞏固記憶、反饋檢查等多種活動進行基礎知識目標達成,以及通過限時記憶“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形成過程”鍛煉學生的識記、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經過分組討論、探究交流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上中國外交失敗的原因,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升華,他們深刻認識到“弱國無外交” 、落后就會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激發了他們“報效祖國、強我中華”的愛國熱忱。在師生共同探究疑難問題時,以學生自主達標為主,教師依據備課中“界定” 的知識范圍,引導學生曲徑通幽,進一步鍛煉其自主探究事物本質的能力。通過模擬與會小記者的情景劇活動,讓學生體驗生活,鍛煉觀察、分析、歸納、語言表達等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小結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一般是師生共同小結。先讓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和困惑,這樣能夠再一次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理清知識線索,得出學習結論,形成對課本章節內容的整體認識,教師點撥其中的疑難問題,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
論文摘要:當今人類已經走入“地球村”時代,人類之間的交往已經關切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歷史課教學不只是學史.鑒今,而且還要弘揚人類歷史文化與文明.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新的理念,因此,歷史課教學以和平文化為主流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當代中學歷史課教學應以和平文化為主流的必要性
1,是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學史鑒今是歷史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主要目的,目前在中學歷史課教學中的基本現狀似令人憂慮,多數教師只是泛泛講述某些具體的歷史事件,就事論事,對于該歷史事件有何深刻的內涵與現實影響,或給中學生以怎樣的啟示等方面做得很不夠;相反.有的教師即使想挖掘歷史事件的現實意義,但是不正確的教學論、世界觀給中學生以極大的傷害與誤導。如在對“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這一歷史事件的講述和現實愈義的挖掘上,以不同的語言和觀點來處理,就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后果。
一種講述是片面強調聯軍罪行,這會使學生形成狹勝的愛國主義觀點和民族復仇主義,盲目排外。這不但影響當前的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更不利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發展。
第二種講述是片面強調外國實力強大,這會使學生形成崇洋媚外的觀點。中學生的鑒別力較差,聽了這種論調的講述,容易在心里造成妄自菲薄,外國的一切都是好的甚至衣、食、住、行都講究洋化喪失了民族自茸心和自信心。
第三種講述:八國聯軍侵入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我們痛恨戰爭,希望和平;同時,我們更要深刻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樣才能不被欺辱,才能維護世界和平”。這第三種講述,較客觀,教學觀也較正確,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愛國激情、位憬和平、向往美好的情感,培養中學生的和平發展觀點。這才是我們所倡導的主題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弘揚和平文化的主旋律和理念,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從上面列舉的三種講述不難看出,對于同一個歷史事件,以不同的教學觀去講述,會使學生形成截然不同的歷史觀,對他們身心成長起著積極或消極作用。一個歷史事件有不同的層面,對于中學生來說,很難全面、準確把握某一事件的性質、影響,而且他們世界觀尚未成熟,分析、觀察問題的觀點極具易變性,如果以一種片面、消極的教學觀去引導他們,在其抵制錯誤力極低的情況下,他們會毫無防范地接受這種片面觀點,一旦這種觀點被他們所接受,在他們個體中產生的影響又是很深遠的,因為中學時期又是他們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因此,當前中學歷史課教學必須以和平文化為主流。
2,是當前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的要求
中學歷史課教學要強調和平文化,以和平文化為主旋律,不但是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而且更是當前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的要求。在《教學的使命一一面向21世紀的教育宜言和行動綱領)一書中指出:“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倡導國際理解教育,導通過全面教育來促進和平與民主,重申了“和平文化”的思想,反對戰爭和暴力,并希望通過教育來改變過去那種“只教權力史而不教知識史,只教戰爭史而不教文化史”的局面。又指出“和平文化是一種廣泛的、多層面的和總的概念,它意味著要有各種文化、意識形態和信仰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和平文化是信息的集合體,是一種道德,一種個人和集體的精神狀態,是一種為人處世和作出反應的方式。 3、是我國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當今世界已是“地球村”時代,國際關系已不是單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關系,而是全人類的問題;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也不只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與自然界的關系,而是全人類的問題。因此強調“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人類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應盡責任和義務,也是涉及每個地球人生存與發展的前提。
二、如何弘揚中學歷史課教學的和平文化
1、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更新中學歷史課教學內容,樹立和平發展的歷史觀,以歷史的“和平文化”為主流。如果我們不顧及中學生的實際認識情況,不顧及當今人類和平發展的現狀,大講特講權力之爭、暴力戰爭等一些所謂“斗爭文化”問題,那么就勢必在中學生圣潔的心靈上打下暴力、復仇、爭斗、媚外、尚武等烙印,這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都是不利的,他們會用一種不健康的手段和觀念來搞宗派、搞權術、搞爭斗等,不利于形成和諧與發展的社會生態環境,同時對中學生本身來說也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特別是在當今改革開放接納外國先進經驗和優秀文化成果時,以及國際間團結協作謀求共同發展時,強烈的民族復仇心理會對此造成極大的心理障礙,這與當前經濟發展、和平共處的國際大氣候相違背。
2、我們應在歷史教學中適應時代需求和中學生身心發展實際,加大我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知識史、文化史和發展史的含呈與比重,并貫以和平發展的理念,讓廣大中學生了解到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優良的革命傳統,了解到世界各國的文化文明和科學技術推動人類歷史的進程,以及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這樣不僅充實了廣大中學生的知識含量,而且還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激情、熱愛人類文明的激情、熱愛和平的激情,從而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教學 自主學習 能力意識
新課改下,在愈來愈重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大環境里,每一個老師都表現出極強的質量觀念,加大了備課的力度、講解的技巧、管理的嚴格。可是我們發現我們肩上的擔子沒有輕下來,反而越走越重,累得氣喘吁吁,簡直無法前行。想要擺脫這一現狀,就要使差生學會“走路”,而不是賴在地上讓人“抬”。只有這樣才會越走越輕松,廣闊天地任我馳騁。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凡事不能“包辦代替”
很多老師,也許是由于性格比較急躁,也許是過于勤快,總認為孩子還小,他們這也不行那也不會。的確孩子年齡小,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也總是表現出十分笨拙的樣子,因此老師們就看不下去了,一著急就直接教了,還往往埋怨孩子太笨了,總是不給他們機會,缺少足夠的耐心,長此以往地進行“灌輸式教育”。孩子小小的腦袋里容量有限,低年級由于知識比較簡單,內容又比較少,就憑不斷地絮叨也能讓孩子掌握知識、取得好成績。可是,我們卻發現孩子離開了老師就不學習,甚至不知道怎么學,簡直就如“木偶”一樣沒有大腦,沒有一點思考。老師們,狠下心來,給孩子創造一個主動學習的機會,哪怕他們有多慢、多么笨。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探索、思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所謂“強扭的瓜不甜”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人們常說“親其師,信其道”,孩子們喜歡一個老師也就往往會喜歡他所教的這門學科;相反,如果他們討厭一個老師,那么也會討厭他所教的這門學科。這一點在小學高年級或是初中學生中尤為明顯。所以教師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論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實踐,真正做到愛學生、尊重學生、接納學生、滿足學生。
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提供給學生學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處于學習主置。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最好從低年級入手,因為低年級學生對學習沒有形成模式,可塑性特別強。要從預習、巧妙學習、獨立思考等多方面進行訓練。
1.預習方面。要教給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比如語文的預習,我會教給孩子預習的幾個步驟。預習的第一步要劃分自然段,把課文讀通順;第二要圈劃出生字,并組兩個以上的詞語;第三要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第四要查找相關的成語、多音字等;第五要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質疑。每天布置的預習任務,老師要及時檢查,做得好的要大力表揚,不好的也要適當批評指正。這樣慢慢地孩子就會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2.巧妙識字。低年級的學生識字要求特別高,每節課就有十幾個字需要會認,另外還要有7、8個字要會寫,因此識字的負擔很重。差生一節課下來也沒有認會幾個字,過了幾天又忘了一些,所以到了期末,語文學習上一塌糊涂。學習生字要講究方法,不能讓孩子機械地識記,那樣會讓孩子產生畏懼心理。我常常會想一些很有意思的方法幫孩子記住生字。比如“視”字旁和“衣”字旁,告訴學生:“衣服有兩個袖子,所以衣字旁有兩個點。”
3.獨立思考。沒有主動思考,是不會學習好的。有的學生由于受知識、年齡等限制,有的膽小不敢質疑問難,有的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質疑問難。所以我們要創設條件,努力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善于靈活地向學生提出探索性問題。
四、不斷激勵,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