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園藝的概念范文

        園藝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園藝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園藝的概念

        第1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中醫學,脈,經絡,源流,漢英雙語語料庫

        中圖分類號:H059;R229;N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1)01-0054-05

        The Origin and Translation of “Mai” and “Jing Luo”

        in Chinese Medical Concepts

        LAN Fengli LIANG Guoqing ZHANG Weihang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mai” and “jing luo”, discusses their available trans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from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comments on differen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g mai”. Meridian, the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approved by WHO, indicates a twodimensional grid and therefore is contradictory to jingmais function of moving qi and blood; channel, a popular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in the West, is a polysemy word and is not clear and definite. The authors think that “vessel” can refer to a threedimensional tube of the human being and therefore is a strict and proper translation for “jing mai”, and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mai, jingluo, orig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中醫藥學西傳曾幾經興衰,但是幾乎每次都是以針灸西傳為先導。中國的針灸學,由來也遠:針術起于砭刺,艾灸起于火灼。17世紀中葉,針灸經由日本介紹到了歐洲。針,即針刺,顧名思義,“用針刺”。根據這一含義,荷蘭醫生賴恩(William Ten Rhyne)創造了acupuncture (acu+puncture)表達“針刺”;布紹夫(Hermann Busschof)等人創造了moxibustion表達“艾灸”――該詞由日語mugusa(moe kusa的縮約形式,意為“燃燒的草藥”)和bustion(combustion的縮約形式,來自拉丁語combustio)的縮約形式組合而成。acupuncture、moxibustion自17世紀產生以來,一直沿用至今,是中醫英文術語中難得的一對真正統一、標準化了的譯語,亦是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的醫學文獻分析與檢索系統(MEDLARS, 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中的醫學主題詞[1]。

        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辦公室成立專家工作組首次對針灸經穴名稱進行標準化。經過10年艱苦不懈的努力,于1991年先后頒布了兩套標準化方案,即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WHO, Geneva) 和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Revised ed. WHO, Manila),即《針灸經穴名稱國際標準化方案》。實踐證明,盡管該方案為針灸的國際學術交流與教學做出了寶貴貢獻,但是其推行情況并不樂觀,見表1。

        經絡學說主要來源于醫療實踐,其形成和發展,與中國獨特的醫療保健方法如針灸、按摩、氣功等的應用是分不開的。

        一 “脈”與“經絡”概念的源流

        經絡主運行血氣。關于“血氣”,春秋戰國時期不少著作中均有提到。《論語•季氏》講到人的一生分三個階段:少年時“血氣未定”;壯年時“血氣方剛”;老年時“血氣既衰”。說明這時已把“血氣”變化看成生命的主要特征。《管子•水地》篇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這里把大地上的水流比擬為人體中的“血氣”,說大地上的水流就好像人體“筋脈”中的“血氣”。從認識的先后來看,這種顛倒過來的比擬很可能是先從大地上的水流現象類比推論到人體內的“血氣”運行。

        《呂氏春秋•達郁》有這樣的記載:“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六府,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這段文字提到了人體的一些基本名詞:“肌膚”意指肉、皮,“血”與“脈”相聯系,“筋”與“骨”相聯系,這也就是醫書中所說的皮、肉、脈、筋、骨,即“五體”。正如《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所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2]

        “脈”是簡化字,小篆寫為,其本義為血管,如《說文解字》所釋:“血理分(音邪,斜)行體者。”血理,意指血管文理,橫斜分布于軀體,有似水流的分支別派。脈,原寫作“”,又作“”。右邊的“”,既表聲,又表義;“血”或“肉”(“月”)旁,表明這是流通血液的,是肉體的一部分。在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中,多寫作“”。“”是“ 氵”字的變異,“目”是“肉”字的變異,“皿”是“血”字的變異。字形的構造已說明,古人是將水流現象比擬血流,“”就是“派”的意思。可見,早期“脈”就是指血管,故又稱“血脈”。如《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脈者,血之府也”,就是這個意思。

        “經”“絡”概念的出現較“脈”為晚,它們是對“脈”的進一步分化:即“經脈”“絡脈”。從現有的文獻記載看,把“脈”分為“經脈”“絡脈”始于《黃帝內經》。如《黃帝內經靈樞•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可見,這里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作“經脈”“絡脈”及“孫脈”(或曰“孫絡”)。《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較“脈者,血之府也”的論述,增添了內容:由單純的“行血”擴展為“行血氣”。

        “經”“絡”,繁體字寫作“”“”,均從“糸”,“ 糸”旁的字原用于紡織物,現移用于“脈”亦是出于類比。“”字的另一半邊是“”,既表聲又表義,《說文解字》釋為:“水脈也,從巛(川)在一下;一,地也。壬省聲。”意指地下水脈。經,《說文解字》釋為:“經,織縱絲也”[3],即“經”字本義為紡織物上縱行的線。顯而易見,用“經”來稱說“脈”的主干,字源上反映著“縱行的主干”“地下水脈”和經脈的循行特點、運行血氣之間的關聯類比關系。“絡”字的半邊“各”,也是既表聲又表義,《說文解字》:“各,異辭也。”意思是分歧各異,故用“絡”來稱說“脈”的小支。《黃帝內經靈樞》中的“所行為經”與“絡脈異所別”對于理解其字義也是很有啟發的[4]。

        《漢書•藝文志》中“經絡”二字一起出現,“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這里似乎還將“血脈”“經絡”作了區分。

        由“脈”而“經絡”(經脈和絡脈)、由“血”及“血氣”,與針灸、按摩、氣功等的運用有很大關系。這些養生保健、治療方法探究了人體中“血氣”運行現象,從而對“脈”的認識大為豐富。關于“脈”字的本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為“血理分(音邪,斜)行體者”;到了五代徐鍇的《說文解字系傳》則補充作“五藏六府之氣血分流四肢也”。這指出了“脈”中容納的物質由“血”擴充為“氣血”,同時指出“脈”內屬于“藏府”、外絡于“四肢”(肢節)的聯系。這顯然是吸收醫學理論的結果。

        其實,“經絡”的概念,和很多中醫基本概念一樣,也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在一定解剖知識(對“脈”的認識)和醫療實踐(針灸、按摩、氣功等的運用)的基礎上,通過取象比類的方法,以隱喻、類比的方式命名、形成。如《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所說:“夫圣人之起度數,必應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二 “脈”與“經絡”的英譯

        目前,將“脈”譯為vessel,已在國內外學界普遍達成共識。中醫學中“經脈”“絡脈”和“經絡”主要有以下幾種翻譯,見表2。

        其中,meridian和collateral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化的“經脈”“絡脈”的對應譯語,channel和network vessel是中醫英文著作中頻繁使用的“經脈”“絡脈”的對應譯語,這兩對譯語均比較流行。文樹德(Paul U. Unshucld)教授獨樹一幟,將“經(脈)”“絡(脈)”分別譯為conduit (vessel)、 network (vessel),將“經絡”譯為the vessels,“經絡學說”譯為the vessel theory。

        目前,筆者按照尊重自然語言和自然翻譯、尊重語言事實和翻譯事實的原則,自建了“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文文本庫20余萬字,英文文本庫400余萬詞。下面,看看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經(脈)”“絡(脈)”的翻譯情況,見表3。

        說明:MAIN COLLOCATES (L1) & CORPUS FREQENCY指該詞左側第一位的主要搭配詞及其在語料庫中的出現頻率。

        從語料庫中可以看到,“經(脈)”還可譯為inner meridians (jing)、 jing channel、 conduit-channel,“絡(脈)”還可譯為superficial meridians (luo)、 luo channel等。下面,就分析一下這幾個核心詞匯的含義。

        Meridian[地圖上的]子午線,經線[10]

        channel通道;水溝,水渠,水槽[10]

        vessel[術語] 血管;脈管;[植物的]導管[10]

        conduit管道;導管; 水道;水管;導線管;電纜溝[10]

        collateral(血管或神經的)側支[11]

        network網狀系統[10]

        結合前述中醫學中“脈”與“經絡”概念的源流,我們知道,經絡主運行血氣,顯然,經絡應是“三維”的、可以容納氣血的管道,而非“二維”的線。這也是為什么channel的使用頻率遠高于meridian的重要原因。正如卡普特查克(Ted J. Kaptchuk) 所說,事實上,用channel翻譯“經脈”比meridian要好,因為channel表示三維的、可以容納某種物質的管道,在含義上更接近原文;而meridian僅表示二維的線。[12]不過盡管如此,為了避免使用新的術語而引起混淆,卡普特查克博士還是使用meridian一詞表達“經脈”。

        那么,用meridian表達“經”錯了嗎?顯然沒有,因為“經”的本義為“織縱絲也”,即紡織物上縱行的線。且meridian對于地圖上地球定位的重要性確實可以與“經”對人體的重要性相提并論,體現著“取象比類”,而取象比類又是中醫學重要的方法論。這些層面是channel無法傳達的。此外,channel在字典上有6個詞義,對于不熟悉中醫術語的人而言,用一個多義詞表達中醫學中一個明確的概念,不符合科技翻譯的選詞標準。

        文樹德教授可能因此才另辟蹊徑,選擇單義詞conduit表達“經”,用vessel表達“脈”。鑒于“經絡”概念起源于“脈”以及“經絡”的特點,他大膽地將“經絡”譯為the vessels,“經絡學說”譯為the vessel theory。這是非常恰當的。從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對vessel的解釋,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凡是動物或植物體內三維的管道,均可稱為vessel;只有blood vessel才明確地指血管。而“經絡”就是中醫學對人體內具有運行氣血、協調陰陽,抗御病邪、反映癥候,傳導感應、調整虛實功能的一種獨特結構的稱謂或命名。

        collateral和network vessel是“絡(脈)”的兩個比較流行的譯語,使用頻率亦不相上下。前者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化的譯語,后者則較直觀、形象地反映了“絡(脈)”的分布特點,且具有很好的回譯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meridian、channel和vessel均可用于表達“經脈”。meridian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標準化譯語,channel是目前流行較廣的譯語,但二者又均有不足之處:前者是二維的線,與經脈運行氣血的功能相矛盾;后者一詞多義,具有詞義不明確性。vessel,指人體內三維的管道,是很嚴謹、恰當的“經脈”的對應譯語,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蘭鳳利. 中醫英譯的歷史回顧[J]. 中華醫史雜志, 2008, 38(1): 8-12.

        [2]李鼎. 全國醫藥院校試用教材•經絡學 [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 1-2.

        [3][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 說文解字注[Z].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44.

        [4]李鼎. 針灸學釋難 (增訂本) [M]. 上海: 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1998:2-3.

        [5]歐明.漢英中醫詞典[Z]. 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 & 香港: 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1986: 324.

        [6]Wiseman Nigel, Feng Ye. 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Z].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2: 56. (Copyright 1998 Paradigm Publications)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Manila, 1991.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2007: 28, 34.

        [9]Unschuld Paul U.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 [M].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167-171.

        [10]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8: 948, 230,1711,306,1011.

        第2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效度 構想效度 效度概念一元化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Development Review of Unitary Concept of Validity

        SUN Yaqin[1], LIU Ling[1], WANG Jian[2]

        ([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2]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Valid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in measure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ree developmental period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validity: the period of single concept of validity (before 1950'), the period of categorized concept of validity (from 1950'to 1980') and the period of unitary concept of validity (from1980' to nowadays). Nowadays people integrate different types of validity, forming a unified concept. Validity has become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that integrates different types of evidence of validity. It's significant tha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validity guides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testing.

        Key wordsvalidity; construct validity; unitary concept of validity

        一個好的測驗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可靠;二是有效。有效性是心理測驗最重要的特點之一,那么如何衡量一個測驗的有效性?效度是衡量一個測驗的有效性的尺度,是教育科學研究設計中應該遵守的標準之一,也是評價教育與心理研究及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水平和質量的標準,如果沒有效度,包括信度在內的一切標準將毫無意義。效度是保證科研價值的關鍵,缺乏效度的研究往往缺失實際意義。本文從效度概念的發展階段入手,主要對效度概念的新進展,即效度一元化進行討論,以拓寬效度研究的范圍,指導心理與教育測驗的研究。

        1 效度概念的發展階段

        效度作為評價測驗工具有效性的重要指標,經歷了一個歷史演進的過程。效度概念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單一效度觀時期(20世紀50年代之前),主要代表人物有Hull、Bingham、Guilford等人。這時的效度僅僅被看成一個相關系數,如Bingham認為,測驗的成績與采用其它客觀方法進行度量所得結果之間的相關就是效度;① Guilford甚至認為,只要一個測驗與某事物相關,那么對于該事物來說它就是有效的,也就是說相關即有效。②這種簡單的定義雖然符合測驗發展之初的需要且簡單易于理解,但是存在一種標準無法確定的問題。隨著效度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盲目使用相關,研究有時可能會得出毫無意義的結果。

        第二階段,分類效度觀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與第一階段比較簡單的定義相比,第二階段研究者們針對不同性質測驗的不同方面,提出多種類型的效度。據Angoff統計,在30年代至80年代的心理測量學文獻中至少有16種效度,如內容效度、構想效度、共時效度、聚斂效度、區分效度、效標關聯效度、生態效度、因子效度等等,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效度概念,一方面說明效度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們對效度的認識雖有深化但并未達成共識。③1954年,在美國心理學會編制的“教育和心理測驗標準”第二版中把效度分為4種,即內容效度、預測效度、共時效度和構想效度。由于預測效度和共時效度考察的都是測驗結果與另一客觀效標之間的相關程度,于是1966年出版的《教育和心理測驗標準》第三版中,將效度類型進一步簡化為效標關聯效度、構想效度和內容效度三種。這種“三分說”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占統治地位,至今仍有很大影響。這一階段,人們普遍認為,不同的測驗有不同的效度要求,出現了上述各種與特定測驗目的相聯系的效度類型。

        第三階段,效度一元化時期(80年代中期至今),一些學者認識到,人們在選擇效度證據時存在嚴重的隨意性,效度三分法是零散、不全面的。④在近十幾年的探索中,構想效度逐漸成為效度的核心,效度概念逐漸一元化,即效度一元化時期到來了。

        2 效度概念一元化的發展的過程

        2.1 構想效度的核心地位逐步顯現

        效度概念一元化的過程,正是作為一元化理論基礎的構想效度的重要地位逐漸顯現的過程。

        Messick認為,即便是為了應用,僅僅依賴效標效度和內容效度,范圍也是不夠的。測驗的使用者總是希望從測驗分數中得出對被試的各種表現的推論,而這種被試的表現最好能用一個表示某種特定心理結構的詞加以歸類。“實質上所有對測驗的應用都無可避免地需要把測驗分數解釋為能力的指標,而一旦我們提出‘這個測驗測量的是什么’的問題,我們就是在要求建立構想效度。所以構想效度被看成是一個一元化的概念;而構想效度的建立被看作是一個結合所有效度的基本證據的過程”。⑤

        同樣,Cronbach的觀點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思,“由分數得到的內容和效標證據都可歸于分數解釋”,那么“有關測驗的幾乎所有證據都可以歸于構想效度。而如果這些信息與理論的適應程度越高,它們就越有理由歸為構想效度。”因此,“構想效度包括了幾乎所有效度證據。”構想效度在測驗分數解釋中具有框架和核心作用。⑥

        Anastasi總結說,“構想效度著眼于對特質或能力的更寬泛、更持久、也更抽象的描寫,綜合了人們關于內容及效標等方面的考慮,是一種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包容性的概念。”⑦

        2.2 效度概念逐漸一元化

        多年來,效度研究的焦點逐漸演變。最初,其焦點放在具體參照標準的預測上。關于這一點,Gui1ford的描述最為典型,“概括地說,一個測量總是需要相對于它所關聯的那個東西有效”。⑧之后,效度研究的焦點漸漸轉移到有限幾種效度類型上,即內容效度、效標關聯效度和構想效度。再以后,焦點進一步轉移到測驗分數的解釋上。由此,效度概念逐漸一元化,Gronbach把這一趨勢簡潔地概括為“所有效度都是一個”。⑨

        1966年美國心理學會(APA) 最早嘗試性地指出了一元化觀念:三種類型僅在概念上相互獨立,其重要性僅因需要而異,若想全面考查一個測驗,則需要考慮所有效度信息。1985年效度概念在日益廣泛的職業化應用中越來越系統;也正是在這一版本中,效度一元化被自然地提出;內容效度、效標關聯效度和構想效度也不再被稱作效度種類,而被作為了效度證明的三種范疇。

        Anastasi在1968、1976和1982年出版的《心理測量》中,構想效度的比重逐漸增大。而1982年版中更稱內容、效標關聯和構想三種為是證明效度的證據而非效度。1984年版Cronbach《心理測量基礎》強調效度驗證的三方面統一結合起來對測驗進行解釋。

        伴隨效度一元化概念的發展,出現了效度證明這個概念。效度證明是指效度證據的收集與評價過程,研究者對效度證明的關注與使用遠遠超過了效度本身,效度證明更能強調測驗的意義是一個建構、累積、辯證的動態過程。效度證明概念的出現也就標志著進入效度概念一元化階段,并隨著一元化效度的發展,效度證明概念被人們接受且逐漸成熟。效度證明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有兩方面的原因:(1)效度是一個“程度問題”,是一個相對概念,為了追求“高”效度,必須搜集盡可能多的證據。(2)世界上沒有一個測試永遠都是有效的,盡管某次測試的效度已經得到檢驗證明,但隨著影響測試行為因素的變化,效度研究也要繼續開展下去。效度的證明沒有一個最后的終點,而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連續性過程。

        3 結語

        研究者們將效度概念一元化階段的發展特點概括為:效度是一元且多維的。人們將不同的效度類型統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概念,且這個概念是豐富的,它涵蓋效度對整個測驗多層次、多方面的要求。效度只有一個,但證明效度的證據卻可以來自許多方面,可以從內容、效標以及構想等多種渠道尋求支持。這個階段,效度已經成為一個統合各方面效度證據的綜合的、多維的概念。效度一元化把不同的效度類型統合起來,使效度理論既接近科學,又可照顧經驗層面及社會效應,是效度理論發展臻于完備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教育與心理研究效度問題的焦點,我們期待效度概念進一步完善和成熟,并將用其指導于心理與教育研究過程的實踐中。

        注釋

        ①BINGHAM,W. V. Aptitude and Aptitude Testing[M].New York: Harper &Brother,1937,3

        ②GUILFORD,J. P.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M].New York: McGraw-Hill,1967,8-9

        ③孫曉敏,張厚粲.效度概念演進及其新發展[J].心理科學,2004.27(1):2-4.

        ④張寶均.傳統效度理論與統一構想效度的比較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2(4):69-72.

        ⑤MESSICK,S.Validity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Validation of inferences from person’s responses and performance as scientific inquiry into scoring mean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5.9:741-49.

        ⑥⑨CRONBACH,L.J.Essentials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4th ed.)[M].New York: Harper&Row,1984.

        第3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病原體;老年肺炎

        [中圖分類號] R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12(a)-007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Calcitonin original and C reactive protei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of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in the elderly. Methods 49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the pathogen of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vided into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 of 27 cases, virus infection group of 12 cases and fungal infection group of 10 cases according to their etiology, PCT and CRP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PCT and CRP in the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se in the fungal infection group and virus infec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alcitonin original; C- reactive protein; Pathogen; Senile pneumonia

        老年人抵抗力差,并且常合并有高血壓、腦血管疾患、糖尿病等慢性病,容易并發肺部感染,老年人炎癥反應不典型,癥狀表現和體征、實驗室指標往往不典型,而且病程進展快、危害嚴重、病死率也較高[1],因為缺乏早期診斷重度細菌感染的臨床指標,以至于容易喪失最佳的治療時機[2]。近年來,降鈣素原作為用于全身細菌感染和鑒別診斷的血清標志物而被人們發現并應用于臨床[3]。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因子,在各種病原體感染中均呈現一定程度的升高。該研究整群選取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間收治的49例老年重癥肺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CRP和PCT檢測對老年肺部感染診斷價值及鑒別肺部感染患者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整群選取該院收治的49例老年重癥肺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齡63~88歲,平均年齡(76.32±8.63)歲。按其病原學分為細菌感染組27例,病毒感染組12例,真菌感染組10例。細菌感染組包括17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63~87歲,平均年齡(75.57±8.23)歲;病毒感染組包括7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64~85歲,平均年齡(77.31±8.77)歲;真菌感染組包括7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64~87歲,平均年齡(78.56±8.91)歲。3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按照美國胸科學會(ATS)2001年對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主要標準①需要機械通氣;②入院48h?內肺部病變擴大≥50%;③少尿(每日177 μmol/L(2 mg/dL)。次要標準:①呼吸頻率>30次/min;②PaO2/FiO2

        1.2 方法

        3組患者均抽取空腹靜脈采血5 mL。2 h內分離血清上機檢測。PCT 應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全自動免疫發光法進行測定,操作步驟嚴格遵照說明書;CRP 應用免疫比濁法,采用湖南永和陽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hCRP試劑盒,操作步驟嚴格遵照說明書。質控結果均在控制范圍內。比較3組 PCT、CRP 檢測陽性率及 PCT、CRP水平高低。

        1.3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與單因素方差分析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 P

        2 結果

        2.1 3組中PCT、CRP的陽性率結果

        細菌感染組PCT 陽性率為89%,CRP陽性率85%,兩者陽性率明顯的高于真菌感染組和病毒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詳細見表1。

        2.2 3組中PCT、CRP含量對比

        對3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含量對比分析 ,細菌感染組降鈣素原含量明顯高于真菌感染組和病毒感染組 , 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

        3 討論

        目前在我國,老年重癥肺感染仍是威脅老年身體健康的一大疾病。其發病率以及死亡率居高不下。早期診斷以及及早的治療是減少老年肺感染死亡率的主要手段。由于老年重肺感染有其特殊性,所以給臨床上診斷帶來困難。其一,老年性肺感染癥狀以及體征不典型,部分病例甚至無咳嗽咳痰等明星的呼吸道表現,容易和其他疾病相混淆,給早期診斷帶來了困難;其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不典型,近半數的WBC檢測無法提供診斷證據[4-6]。

        降鈣素原是臨床中一種無刺激性的降鈣素前肽物質,一般情況下降鈣素原是由甲狀腺C細胞所分泌,經細胞內蛋白水解酶水解形成。正常情況下,外周血液中降鈣素原含量不足0.1 ng/mL。研究顯示,機體在受到感染時,細菌內的毒素和各種細胞因子誘導甲狀腺以及組織分泌降鈣素原,且超過了蛋白酶水解能力后,很容易導致其血液中的降鈣素原含量增加,一般在感染2~3 h之后便可以檢出[7-8]。因此,臨床中可以將其作為感染判斷指標之一。該研究發現,降鈣素原在肺感染中顯著增高,與病毒性以及真菌性肺感染比較,細菌性肺感染中降鈣素原含量更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鈣素原水平可作為診斷鑒別老年重癥肺感染病原體類別的一個有效指標。

        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 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因子,在各種病原體感染中均呈現一定程度的升高。由于CRP是組織損傷中一種非特異性反應所產生的蛋白因子,無論是在真菌感染還是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中均導致其水平升高,故鑒別肺部感染中致病病原體應用有限。

        綜上,在老年性肺感染中,CRP以及降鈣素原均增高,CRP在鑒別病原體中意義不大,而降鈣素原在區別是否為細菌性肺炎中作用較大。

        [參考文獻]

        [1] 劉蓮鳳, 陳周敏,馬建波.降鈣素原對重癥肺部感染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8):100.

        [2] 楊濱,康梅.降鈣素原在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3):596-598.

        [3] 雷清,代龍文.72例外科感染性疾病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檢測的早期診斷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11):842-844.

        [4] 范林,葉⒎,鐘自彪,等.血清降鈣素原檢測對于腎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的診斷價值[J].中華移植雜志:電子版,2013,13(4):195-199.

        [5] 葉青. 血必凈聯合抗生素治療 ICU 重癥肺感染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醫療前沿, 2013, 8(14): 29-29.

        [6] 桂蘭蘭, 何群鵬, 許書添, 等.激素治療并發重癥肺部感染患者的臨床分析[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3,21(6): 501-506.

        [7] 胡立紅, 林麗, 李勇誠. 重癥肺部感染后繼發曲霉菌感染的臨床研究[J]. 中華全科醫學, 2014,12(8):1227-1229.

        第4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法益;權利侵害;費爾巴哈

        從法益的發展史看,存在較多的法益理論,與此對應,法益的概念也千差萬別。法益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從法哲學上演繹出的法益概念(實在的法益觀念)和從實定法中歸納出的法益概念(方法論的法益觀念),它們的內涵是互有差別的。實在的法益概念將法益歸結于權利、利益或文化等。但是,權利、利益、文化都是大概而模糊的概念,無法為其劃出明確的界限,法哲學的概念出現了對定義之定義的無窮追溯,永遠地處在一種“道可道非常道”的尷尬境地,唯一的道路只有回歸懲惡揚善的理念,這也是實質犯罪概念的最終結局。方法論的法益觀念認為法益就是財、狀態、和物質屬性等。這種法益觀念沒能回答法益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宣揚了一種罪刑法定的觀念,代表了嚴格依照法律來詮注刑法的法條主義傾向。兩種法益觀的爭論主要在于法益主體是“人之益”還是“法之益”?若為“法之益”,則法益之“法”是刑法還是一般法?

        一、法益概念的緣起

        費爾巴哈是深受啟蒙思想天賦人權觀念影響的典型人物。其提倡的權力侵害說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成為了通說。費爾巴哈確立了刑事審判中的法治國思想,主張對國家的刑罰權進行限制。還具體提出了限制的手段有三種:第一,“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原則,通過法律來對刑罰權進行限制;第二,以行為為標準而不能以行為人為標準,據此保障法的安定性,保障個人的自由;第三,對法律與倫理進行區分,犯罪不是違反倫理而是觸犯法律,立法者應當尊重良心的自由,法律不是倫理的審判者。作為刑法學家,費爾巴哈最大的貢獻無疑在于把罪刑法定主義思想和應當區分法律與倫理的思想納入到刑法理論體系中。為了貫徹上述思想,費爾巴哈提出了權力侵害說。權力侵害說的大致內容即:犯罪的本質在于對他人權利的侵害,國家也具有人格、享有權利。刑罰的任務便是保護權利。費爾巴哈指出:“犯罪是有刑罰法規規定的、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費爾巴哈繼而進一步將犯罪分為對國家的犯罪與對個人的犯罪。其中對個人的犯罪與所有人都有關系,而且是常見的犯罪,因而最具有重要性,立法時應將對個人的犯罪置于對國家的犯罪之前。費爾巴哈將犯罪理解為對權力的侵害,意味著從實質上限定中世紀以來所擴張的、含混的犯罪概念。提倡權力侵害說與強調罪刑法定主意相并列,對于針對國家權力的恣意與刑罰的不安定性,保護個人的自由有著巨大的意義。費爾巴哈的權力侵害說,是啟蒙后期自然法思想與政治自由主義結合的良好表現。

        費爾巴哈的權力侵害說有著社會契約論的烙印。從其認為個人在自然狀態下的自由是不安定的,人們便相互約定尊重他人的自由,從而組成市民社會,據此便形成了維護個人和平地共同生活的狀態即市民社會秩序的機關即國家可以看出來。費爾巴哈提出權力侵害說,也是為了限定國家的目的和任務。在費爾巴哈之前的啟蒙思想家們追求宗教犯罪、風俗犯罪的世俗化與刑罰的人性道,并且希望從法律上限定警察活動的領域,但并沒有獲得成功。

        二、對權力侵害說的批判

        費爾巴哈的理論在德國刑法學界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直到19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了對費爾巴哈的權力侵害說展開了批判。薩維尼提出,權力侵害說的思想基礎是啟蒙后期自然法思想的理性法哲學,然而其認為在尊重民族文化和民族歷史的旗號下,當反對自然法的理論。薩維尼否定自然法的存在,認為自然法是一個根據不足的超經驗先天假設,他根本就不能成為發的淵源。他反對理性主義的立法觀點,認為通過人類的普遍理性制定出人類普遍適用的法典是無稽而無為的。之后,穩健實證主義學派對權力侵害說也展開了批判。就諸如性犯罪之類的風俗犯罪而言,穩健實證主義學派雖然也反對將純粹的倫理義務違反作為刑法規制的對象,但同時也認為,國家的任務是為了實現人類自己的理想而保護國家的組成個體。特別要保護形成這種機制的法律基礎,而這種基礎的基礎又是倫理性,只有倫理性是預防犯罪發生的真正保證。

        費爾巴哈的權力侵害說,是啟蒙思想的社會契約理論對法學產生影響的結果。在18世紀與19世紀初期支配著德國的刑事政策,對當時的法律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由于其權力侵害說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使當時費爾巴哈把權力侵害說貫穿于其所制定的巴伐利亞刑法典,但最后權力侵害說也未能在整個德國的刑事立法中得到普及。

        正如實證主義代表人物賓丁所說:“法益產生于立法者的價值判斷,立法者對一種狀態或對象進行實定的價值評價,而這種進行了實定的價值評價的東西就是法益,法益卻也是全體的法益。” 法益理論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批判與被批判。

        參考文獻:

        [1]日 甲裴克則《法益保護與社會的保護》(一)載《九大法學》1983年第45號,第219頁。

        [2]日 內藤謙 《刑法中的法益概念的歷史展開》(一)載自《東京都立大學法學會雜志》1966年第6卷第2號,第234頁。

        [3]日 內藤謙 《刑法中的法益概念的歷史展開》(一)載自《東京都立大學法學會雜志》1966年第6卷第2號,第226頁。

        [4]張宏生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68頁。

        作者簡介:

        第5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建筑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結構選型的原則

        一、建筑結構抗震概念設計

        概念設計(ConceptualDesign)屬初步設計階段。國內外歷次大地震及風災的經驗教訓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筑物概念設計階段中結構概念設計的重要性,尤其是結構抗震概念設計對結構的抗震性能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1.1 結構的規則性

        簡單的平、立面圖形是方形或圓形的,而復雜的圖形是有凹角的,容易造成有應力集中或變形集中的薄弱環節。抗震設計能做到平、立面簡單當然是較理想的,但實際工作中,建筑的平、立面出現凹角是經常的,比較現實的做法是要求建筑體型規則一些,規則的意思是有一定的對抗震有利的要求,也允許帶有一定限度區的復雜性質。區分規則與不規則的界限很難劃定。我國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規程給出了一些劃分原則:

        1)豎向規則指沿建筑物豎向的建筑造型和結構布置比較均勻,剛度、承載力和傳力途徑沒有太大變化,從而可以限制結構在某一層或極少數幾層出現敏感的薄弱部位。這些部位一旦出現,將產生過大的應力集中或過大的變形,從而容易導致結構過早的坍塌。

        2)平面規則指建筑平面比較規則,平面內結構布置比較均勻,使建筑物的分布質量和地震慣性力能以比較短和直接的途徑進行傳遞,并使質量分布和結構剛度協調,以限制質量和剛度間的偏心。平面規則,布置均勻有利于防止薄弱的子結構過早破壞、倒塌,能使地震作用在各個子結構間重分布,增加結構的贅余度數量,發揮整個結構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3)設計時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處理:盡可能滿足建筑豎向均勻性。均勻性問題存在于建筑的豎向布置中,無論是幾何圖形還是樓層剛度變化,其規則勻稱應該是立面設計中優先考慮的。布置不均勻的結果產生了剛度、強度的突變,引起豎向的應力集中或變形集中,以致在中小型地震中損壞,在大震時倒塌。但是,要使結構做到完全均勻性,在實際設計中也有一定的困難。均勻性問題表現如下:其一,豎向收進問題。豎向收進是常見的建筑處理方式,結構上產生的問題是在凹角處應力集中。由于房屋的不同部分其振動特征不同,所以在收進處的橫隔(樓蓋或屋面板)產生應力突變,為此,在抗震設計時,可考慮幾種處理方法:限制收進尺寸;當設置防震縫有利時,可設縫把復雜的體型劃分成若干簡單、規則的獨立單元,分割后的建筑體型應是均衡的,不致過分細高;不設縫時應進行較細致的空間動力分析;對剛度突變的構件采取加強措施。其二,柔性層框架。建筑上往往因底層需要開敞或任意層需要大的空間,使結構處于上下不連續狀況,產生豎向剛度突變,特別是柔性底層建筑,在歷次大地震中,震害都很普遍,甚至完全倒塌。分析研究表明,這類構件的應力和變形集中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在抗震設計時應力求避免,底層應盡可能配置具有相當強韌性的構件以承受大的側移。其三,同一層間的柱子剛度不同。建筑上由于空間需要或由于藝術構思,使得同一層間柱子的剛度差異較大,通常在剛性較大的柱子上產生較大的內力。為此設計時宜從抗震的角度重新安排結構系統,以使剛度盡量均衡。

        1.2 結構的剛度和延性

        在地震作用下,一味地追求結構的強度并不可取,結構的延性是非常重要的,結構主要靠延性來抵抗較大地震作用下的非彈性變形。結構水平方向的剛度應能使結構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并有助于減少結構的變形。結構還應具有足夠的抗扭剛度和抵抗扭轉振動的能力。由于現有的抗震設計計算不考慮地震地面運動的扭轉分量,所以在概念設計中還應注意提高結構的抗扭剛度和抵抗扭轉振動的能力。結構的延性是指結構吸收地震能量后的變形能力。延性好的結構能吸收較多的地震能量,能經受住較大的變形。增加結構的延性,能削弱地震反應,提高結構抵抗地震的能力。結構對延性的需求與地震力降低系數是相適應的。地震力降低系數的大小決定了設計地震力取值的大小,從而決定了對延性要求的大小。用于承載力設計的地震作用可以取到小震水平,當更大的地震來臨時,則靠結構的延性去抵抗。所以,我們并不采用設防烈度地震作用力來進行結構承載力設計,而需要把設防烈度地震力降低一個系數,稱為地震力降低系數。

        地震力降低系數對設防烈度地震作用的整體降低實際上決定了結構的屈服水準和對結構延性需求的大小。地震力降低系數取得越大,設計地震作用就取得越小;地震力降低系數取得越小,設計地震作用就取得越大。在同一個設防烈度下,地震力降低系數取為中等,地震作用也為中等,因而對延性提出的要求也為中等。這樣,地震力降低系數的大小實際上就決定了設計地震力取值的大小,從而決定了對延性要求的大小。

        二、 建筑結構選型的原則

        2.1影響建筑結構選型的因素

        作為單體的建筑物具有統計性差、影響因素多的特點,并且其各因素間的相互作用較大,具體表現在結構方案上不僅僅取決于力學分析,而是應該從環境、經濟以及安全使用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因此該種綜合決策十分復雜,在選型過程中應分清因素的主次,同時應考慮到這些因素具有層次性和耦連性以及各因素對選型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等,一般在建筑選型過程中除了對建筑美學考慮外其他方面主要應考慮:環境條件指場地條件、風壓、設防烈度等;方案特征、指建筑高度、高寬比、長寬比以及建筑的平面和立面體型等。

        2.2結構選型的原則

        安全性。各類建筑結構選型及平面、豎向布置應符合規范要求,不可出現嚴重不規則的結構單元,對于體型復雜結構不規則的建筑應通過調整建筑方案或設防震縫等形式以滿足規范要求;各種結構建筑高低能反映出其承載能力及抗風抗震能力,因此各種結構選型應在最大適用高度范圍內選擇;通用建筑材料木材的腐爛和蟲蛀、鋼結構的銹蝕、砌體材料的風化等都可能對結構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對各類建筑應根據其材質來充分考慮其有足夠的耐久性以滿足結構安全。

        先進性。建筑物的先進性主要是指在結構體系中應盡量推廣成熟的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利于加快建設速度,推動建筑行業工業化、現代化并確保工程質量,因各種結構均有其適用范圍,因此在進行結構選型時應根據其功能來決定結構類型。

        2.3結構體系選擇

        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該種結構形式可以合理利用鋼筋及混凝土兩種材料的受力性能特點,并方便就地取材、工程造價較低、耐火性及耐久性較好、結構造型靈活、整體性能好等優點,但其也具有自重大,構件截面大、抗裂性能差以及修復及不強等。施工難度大等。

        鋼結構體系。其具有構件截面小、自重輕、抗震性能好和建設周期短等優點,但其材料較昂貴、且易于腐蝕、防火性較差以及施工技術復雜等,鋼結構的結構體系主要有框架、框架-支撐、筒體以及懸掛體系等多種形式。

        鋼-混凝土組合結構體系。其主要包括型鋼混凝土結構和鋼管混凝土結構。型鋼混凝土結構是指混凝土內含型鋼的勁性配筋混凝土結構體系,其具有承載力高,抗裂性及抗震性較好等優點;鋼管混凝土是指在鋼管內填充混凝土而形成的構件,其利用鋼和混凝土兩種材料相互作用,該種結構在三向受壓狀態下使混凝土性質得到極大改善,并使其承載力較鋼筋混凝土有較大幅度提高,同時其截面尺寸小塑性和韌性好,能提高其抗震性能等系列優點。

        第6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 論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經營者概念的完善 試論解決消費者和經營者糾紛的經濟法理念 論現代企業中經營者的激勵問題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經營者與投資者的博弈分析 經濟轉型中經濟法的作用研究 反壟斷法中經營者集中行為評析及其界定 淺析我國反壟斷法中經營者集中及申報制度 我國反壟斷法中經營者集中審查制度探析 淺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經營者責任的完善 新一輪國企改革中經營者選拔機制創新思考 試析經營者集中的法律規制 試析經濟法的制度缺陷 試析循環經濟法的特征 “EB”環境中經營者信息披露義務的法律規制 經營者集中案件中的定量經濟分析 淺談市場經濟發展中經濟法的作用 對我國反壟斷法“經營者集中”規定的經濟學思考 提攜下一代的經營者 淺談經營者的一般義務 論和諧社會中經濟法價值理念的與時俱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6]劉德良.網絡時代的民法學問題[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300-311.

        [7]祝東強.中國經濟法學體系結構[D].蘭州:蘭州大學,2012.

        [8]李友根.論經濟法視野中的經營者――基于不正當競爭案判例的整理與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55.

        [9]邵建東.競爭法教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32.

        [10]徐孟洲,葉姍.經營者論:基于經濟法規范與原理的分析[J].現代法學,2007(5):93.

        [11]邱中林.淺談經濟法中的經營者[J].當代法學論壇,2010(1):322.

        第7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新醫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對策

        一、醫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

        1.醫院價值取向偏離

        一個人價值觀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他的價值取向問題。在我國,醫院的宗旨應該是以病人利益為中心,讓病人能夠花更少的錢得到更好的治療,要時刻維護病人的最根本利益,維護病人的身心健康。如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的不道德的社會現象,一些社會不良風氣嚴重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個別醫院的醫生職業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價值觀念需進一步加以完善。

        2.醫務人員思想水平較低

        如今,有很多的醫生盲目推薦很多價格昂貴的治方式,患者很難接受。沒有依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和病情推薦,從而使得患者的病情很難得到緩解,治療時間加長、效果不佳,使得病人長期處于病痛之中。醫生不擅長使用新型的醫療技術,只是一味通過服用藥物和打點滴的方法來治療,這樣很難從根本上減輕病人的痛苦。

        3.太過于注重醫療設備的使用

        隨著醫療設備的先進化,醫生也越來越依靠醫療設備,一方面能夠很大程度上減輕醫生的工作量,同時醫療設備也能夠迅速檢測出患者的病情所在,準確判斷出患病的具置。這樣一來醫生會依賴和看重先進設備的作用而忽視了自身的職業素養,不能夠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現代的醫術相結合。因此太過于注重醫療設備的使用將會使醫生變得消極被動。

        4.機制、體制有待完善

        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越來越依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市場來配置資源。但是我國很多醫院仍在實行以往的運行機制,通過過去的機制來滿足人們的需要,這樣就不符合絕大部分人民的利益,將會引起人們的廣泛不滿。很多醫務人員對現有的體制改革了解還不夠深入,思想觀念還有待提高,不積極參加新醫改的各項活動,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重視不起來。

        二、加強醫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1.引導醫務人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面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醫務人員應該時刻具備不被社會風氣污染的決心。醫生要時刻將病人看成是自己的親人,維護病人的最根本利益,滿足病人的基本需求,對病人一定要溫柔相待,要融入他們的生活中去體會他們的需求,在醫院制度有損病人利益時要努力改善醫院的制度,讓患者能夠真正從中得到溫暖。醫生要加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在工作中時刻謹記自身的職責,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服務人員。

        2.健全醫療衛生體制

        在新一代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醫生要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體制,要逐步摒棄以往的不良風氣。安徽省蕪湖市作為改革的試點城市,一定要加強市場的競爭,要合理分配醫療衛生崗位和工作,將具體工作分配給具體的人,各個醫院要及時交流經驗,相互借鑒學習,讓醫院能夠深入了解在新醫改背景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們要增多會議召開的次數,讓各個醫院的青年工作者積極獻言獻策,并且以實際行動改變現狀,讓蕪湖市能夠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實踐體系。

        3.改變醫務人員的落后觀念

        醫務人員一定要正確認識金錢和自身的工作職責,要善于處理醫患之間的關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患者要有一定的補救措施。要改變那種自私自利的觀念和落后的思想,積極鼓勵病人或者開展捐款等一系列的活動,避免病人因支付不起醫藥費帶來的尷尬局面。

        綜上所述,我國的醫院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著很多的隱患,如醫務人員思想落后、過分依賴醫療設備、醫院的體制機制不健全等。為了將安徽省的醫療事業發揚光大,提高我國醫療人員的整體素質,我們一定要積極改善社會上這種不良現象,要開拓創新,引領醫護人員朝著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邁進,改變醫療人員素質低下的行為,中國的醫療事業也必將朝著光明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第8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相異構想;探查;原因;策略

        文章編號:1005-6629(2010)09-0022-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背景與意義

        學生在學習某一項化學知識之前,頭腦里并非一片空白。這些“未經專門教學,在同其他人進行日常交際和積累個人經驗的過程中掌握的概念,其內涵受狹隘的知識范圍限制,往往被不適當地擴大或縮小”,這就是所謂的“前概念”。學生正式學習某一學科前形成的前概念,有些與科學概念一致,有些與科學概念相悖,這些偏離或背離科學概念的觀點與認識即為“相異構想”。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地將原有經驗和新信息進行對比、分析、批判、選擇和重建知識結構的過程。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從舊觀念向新觀念轉變,教師的任務則是選擇能有效促使學生發生觀念轉變的教學策略。學生原有的相異構想不但是教學要改變的對象,而且是概念教學的起點。建構主義的“概念變更”學習觀,是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因此,研究學生原有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弄清其對學習和理解新知識會造成什么樣的障礙與影響,是實現概念轉變的前提。

        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學習之前,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觀察和體驗以及初中和必修2課程的學習,已積累了有關化學反應原理的初步概念,這是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起點和基礎。在學生已有的概念中,有的與即將學習的新概念相容,這將有利于新概念的“同化”;而有的是錯誤的或者雖正確但停留在認識的表象或局部,這對新概念的“順應”帶來沖突和障礙。了解這些“前概念”中的“相異構想”,將有利于提高新概念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對象與方法

        本調查對象為我校2008級高二選修化學的學生,分別選取一個理科實驗班和一個理科普通班學生為樣本,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學習之前,根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和《化學反應原理》教材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習經歷,選取十二個核心概念,設計調查問卷,并進行問卷調查和回收,通過計算機作結果統計,對照問卷內容和統計結果作分析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96份。

        3內容與結果

        3.1關于對鍵能與反應熱、鍵能與物質能量關系的認識

        20.9 %的學生認為“生成物鍵能越大,反應熱越大”。這一片面認識可能是由“反應物分子斷開化學鍵后的原子重新組合成生成物分子放出能量”得出,未能全面理解反應物鍵能與生成物鍵能和反應熱的關系。30.3 %的學生認為“鍵能越大,物質的能量越高”,誤認為鍵能是物質本身含有的能量,對鍵能與共價分子的穩定性關系認識模糊。

        3.2關于對石墨與金剛石穩定性的認識

        25 %的學生認為“金剛石比石墨穩定”。這與“金剛石硬度大”、“石墨質軟”兩者巨大的硬度反差給學生產生的強烈印象有關。

        3.3關于反應熱與反應途徑關系的認識

        高達88.5 %的學生已認識到反應熱只與反應的起始狀態有關。但仍有9.4 %的學生認為“相同條件下,使1 mol碳先燃燒生成一氧化碳,再將一氧化碳繼續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的熱量比1 mol碳直接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的熱量多”。這可能與“二步反應放出的熱量比一步反應多”的想法有關。

        3.4關于對催化劑的認識

        13.6 %的學生認為“催化劑在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沒有變化,表明它在反應過程中沒有變化”。說明這些學生對催化劑定義中“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保持不變”、“改變化學反應速率”印象深刻,而對催化機理知之甚少。

        3.5關于對化學反應限度(化學平衡狀態)的認識

        13.5 %的學生認為“化學平衡狀態就是化學反應停止的狀態”,表明這些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的認識還停留在宏觀層面。另有13.5%的學生認為“化學平衡狀態就是反應物和生成物一樣多的狀態”,說明這些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各物質的濃度關系還缺乏認識。

        3.6關于對鹽酸和醋酸的認識

        高達63.5 %的學生認為“鹽酸的導電性比醋酸強”,說明相當多的學生將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強弱與電解質的強弱等同起來。36.4%的學生認為“鹽酸和醋酸分別與等物質的量的氫氧化鈉中和后,溶液呈中性”,說明較多的學生認為“酸堿中和所得溶液呈中性”,對“中和”的本質以及鹽溶液的酸堿性規律缺乏認識。

        3.7關于對溶液導電性的認識

        13.5 %的學生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相同濃度的稀鹽酸和稀硫酸溶液的導電能力相同”,表明這些學生將電解質溶液濃度與電解質溶液離子濃度混同起來。8.4 %的學生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分別溶解10 g食鹽的1 L溶液和10 L溶液導電能力相同”,表明這些學生錯誤地認為溶液導電性強弱決定于溶液中離子數目的多少。

        3.8關于對溶液酸堿性的認識

        50 %的學生認為“中性溶液就是pH=7的溶液”,這主要因為在初中學生就熟悉用pH判斷溶液的酸堿性,但忽視了這一標準的溫度條件。

        3.9關于對碳酸鈉溶液的認識

        雖然學生都知道Na2CO3溶液顯堿性,但23.9 %的學生認為“碳酸鈉溶液中鈉離子和碳酸根離子濃度比為2:1”,表明這些學生對Na2CO3溶液顯堿性的原因即CO32-的水解還不理解。

        3.10關于對溶液中復分解反應的認識

        45.9 %的學生認為“只有生成水、沉淀和氣體的反應才能進行”;另有35.4 %的學生認為“難溶于水的鹽和堿之間不可能發生復分解反應”。表明初中歸納概括的復分解反應條件和規律已成為學生頭腦中的“鐵律”,而并不理解這些條件和規律的實質。

        3.11關于對原電池的認識

        11.4 %的學生認為“原電池就是實用的化學電源”,表明這些學生對原電池和化學電源的關系并不清楚。21.9 %的學生認為“原電池中陽離子向負極遷移,陰離子向正極遷移”,表明這些學生將原電池中離子的遷移方向與電解池中離子的遷移方向相混同。36.8 %的學生認為“原電池的電極必須是兩種不同的導電材料”,表明教學中歸納的有關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對學生認識不同電池形成了思維定勢。

        3.12關于對電解的認識

        20.8 %的學生認為“電解質溶液導電時,電子從電源負極通過溶液回到電源正極”,另有33.2 %的學生認為“電解質溶液導電的過程就是陰陽離子定向移動的物理變化”。表明這些學生對電解質溶液導電的機理、通電后電解質溶液發生的變化并不理解。

        4原因分析

        4.1源于生活經驗的直覺推理

        學生頭腦中相異構想概念的形成首先來源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直觀感受,以生活常識先入為主。其次,來自通過自己單憑直覺的推理,對名詞、規律、定理進行錯誤推廣。如“金剛石比石墨穩定”,“鹽酸和醋酸分別與等物質的量的氫氧化鈉中和后,溶液呈中性”,就是這樣的典型。

        4.2囿于表象或局部的認知

        認識過程同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過程是有很強的相關性,個體認識事物的過程也是有階段性的,學生學習化學概念也是一個漸進的、遞進式的過程。由于教學要求的階段性、學生認知能力的限制性和學生知識背景的局限性,學生對化學概念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象或局部,未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質。溶液中復分解反應“只有生成水、沉淀和氣體的反應才能進行”,“難溶于水的鹽和堿之間不可能發生復分解反應”;“中性溶液就是pH=7的溶液”;“化學平衡狀態就是化學反應停止的狀態”,就是概念表象化的體現。

        4.3不恰當的類比遷移

        類比是推理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人們認識新事物或做出新發現的重要思維形式。但類比的結果是否正確,還需要經過實踐檢驗。學生在學習一些化學概念時,運用類比思維可得到很大幫助,但有時用其他概念來類比推理一些化學概念時,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原電池的電極必須是兩種不同的導電材料”,“原電池中陽離子向負極遷移,陰離子向正極遷移”,就是因為未能把握概念間的本質屬性而導致的錯誤遷移。

        此外,教學中教師迫于應試需要,為利于學生掌握和應用,過分地突出某一現象和結論,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和條件,也是學生產生相異構想的重要原因。

        5轉變對策

        5.1充分了解和揭示學生原有的觀念和思維方式

        了解學生知識、經驗的狀況以及思維習慣,尤其是了解學生已有概念中那些不全面甚至錯誤的想法與觀點,是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可采用各種診斷措施,如學前調查、課堂提問、討論交流、課后談話、作業和練習批改等,主動搜集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的這些相異構想,對我們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是至關重要的。

        學前調查主要基于教師教學實踐經驗積累的把握,因而調查的內容和結果并不全面和準確,只能幫助我們大概了解學生的相異構想。從建構主義的角度看,由于不同學生的原有經驗和建構方式不同,對相同內容所取得的學習結果也不盡相同,以積極的態度對待這種差異,可以豐富我們的教學資源。教學中設計針對性問題,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有機會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這樣不僅可促進學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識,還可誘導學生暴露相異構想。隨著概念的不斷建構和發展,已有的相異構想轉化的同時又有可能伴生或衍生新的相異構想,教師要通過作業、練習、考試等各種反饋渠道,及時監控學生相異構想的變化,并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

        5.2設置開放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從心理學角度看,凡經過否定質疑的知識,在學生中才有較高的確信度,所以,轉變相異構想的有效教學策略之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能引起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教學情境,以其無力解決的“沖突”動搖其頑固的相異構想,感到必須修正原來的錯誤觀念或模糊認識,以此為契機和動力,指導學生進行認知順應,形成與科學觀念一致的新概念。

        例如,在原電池原理的教學中,可設計以下問題:請以反應2H2+O2=2H2O 為基礎,設計一個原電池。由于問題的開放性,學生在頭腦中檢索、再現原電池的形成條件時,必然涉及電極材料、電解質溶液、電極反應、電池電流回路等問題,接著,再設計以下系列問題進行追問:如果電解質溶液是KOH溶液,電極反應如何表示?在導線構成的外電路中電子流和電流的方向如何?在電解質溶液構成的內電路中“電流”的方向如何?如果電解質溶液是H2SO4溶液,情況又將如何?可以從哪些角度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通過學生自主思考、討論乃至爭論和教師的評價,可有效地轉化“電極材料必須是兩種不同的材料”、“電極反應就是電極自身的反應”、“原電池中陽離子向負極移動,陰離子向正極移動”等相異構想。

        5.3通過實驗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的直接反映,是心理活動的基礎,也是學生實現相異構想轉變的基礎。相異構想轉變過程中豐富學生感性認識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和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可獲得更豐富、更生動、更能反映事物共同特征的感性認識。建構主義重視舊經驗在構建新知識過程中的作用,而很多相異構想的形成,恰恰是因為學生缺乏建構新知識所必需的感性經驗。這時,如果我們仍僅按知識的邏輯進行教學,則學生往往難以真正理解,充其量會覺得“似乎有些道理”,可自己原來的認識也是“有道理”的,于是兼收并蓄,可能記住了科學概念的定義,但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接受新的概念,同時也保留了原來的“合理內核”,形成一種模糊混亂的認知結構。一旦面臨一些特定的情境,“相異構想”就會自然地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依據,這就是相異構想的隱蔽性和頑固性。教學實踐證明,增加讓學生觀察或自己動手做實驗的機會,通過實驗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是糾正相異構想的關鍵之一。例如,向醋酸溶液中滴加KOH溶液,溶液的導電性如何變化?有同學認為醋酸和KOH中和生成了醋酸鉀,弱電解質轉化為強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應增強。也有同學認為滴加KOH溶液可使溶液中的離子濃度降低,溶液的導電性應減弱。更多同學認為,生成強電解質與稀釋兩個因素共同影響,究竟結果如何不能確定。顯然,這樣的問題僅從學科邏輯解釋,各有各的道理,最終仍舊莫衷一是,而實驗則是化學問題的最高法庭。實驗結果表明溶液的導電性增強,說明中和生成強電解質效應大于溶液水稀釋效應。

        5.4讓學生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

        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實現相異構想向科學概念轉變的主要機制是順應。教學實踐表明,只有在學生認為新概念比舊概念包含更本質的內容,學生才能完全接受新概念,實現相異構想向科學概念的自覺轉化。這時,教師應以分析、比較、歸納、推理等科學的思維方法指導學生自主建立新概念。在教學中不僅要緊緊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外延。讓學生感知新概念可靠的科學基礎,認知順應才能順利進行。例如,鹽酸和醋酸強弱電解質的比較,可設計以下系列問題:

        (1)鹽酸和醋酸的組成和性質有哪些異同?

        (2)為什么說鹽酸是強酸、醋酸是弱酸?

        (3)如何設計實驗證明鹽酸是強酸、醋酸是弱酸?實驗設計包括藥品(濃度、用量)、儀器(規格、數量)、操作步驟、觀察現象、記錄數據、處理結果等。

        引導學生從電離程度(概念的內涵)、酸溶液的性質表現如c(H+)、 pH、 導電性、與金屬反應產生氫氣的速率等差異以及對應鹽溶液的性質表現差異(概念的外延),深刻理解電解質強弱的意義。從中學會分析、比較、歸納邏輯推理方法以及變量控制等科學實驗方法。

        6 結束語

        學生的相異構想,既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感性知識基礎,提供化學知識建構的情境,又可以作為化學概念表征的原型,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相異構想可以作為化學問題解決的對象。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在本質上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心理表征的過程,是主體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動建構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過程。教學設計必須了解學生原來具有的知識、技能、態度等,必須與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相適應。在此基礎上,通過教學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才能把新知識納入學生原來具有的認知結構中。通過設計各種促進學習的過程和資源,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即通過對教學起點的重構,實現對學習的重構,這是教學設計“學習者中心”和“生本化”的體現,是對原有課程與教學的突破和超越。

        參考文獻:

        [1]沈金林,霍萬林.從建構主義認識論談相異構想的形成及糾正策略[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5,(7):1~4.

        [2]吳良根.探查中學生化學相異構想現狀及轉變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7):8~10.

        第9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論文關鍵詞:自我概念;高校;輔導員;心理輔導能力

        一、高校輔導員心理輔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高校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包括專職輔導員、兼職輔導員、班主任、大學生導師和學生輔導員。大部分高校都有專職輔導員。有的高校,輔導員隊伍主要是兼職輔導員,比如清華大學實行“雙肩挑”的做法;有的高校實行大學生導師制,就是選拔優秀的、負責任的專業課教師指導學生;有的高校實行“政治導師制”;有的高校在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擔任助理輔導員,比如山東理工大學。本文所指的輔導員,泛指高校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者。

        過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習慣于把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和行為問題簡單歸咎于思想觀念、道德情操的偏差,在工作方法上也過于簡單,不能適應學生千差萬別的個體需要。高校輔導員在做學生思想工作時,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思想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專業知識不熟悉,措施不當或教師道德水準不高,往往無法達到幫助人的目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重視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引進心理科學,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在思想引導的同時,伴以一定的心理咨詢與治療。這不僅是現實情況的需要,對于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拓展新領域,創造新辦法,開辟新途徑是值得我們關注和重視的課題。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屬于育人的工作,兩者存在內在的必然聯系,但也存在著差異。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增進個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把握各自的側重點,將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鑒于此,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應培養心理輔導能力,遵循大學生思想認識發展的規律和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對那些思想認識與心理問題交織在一起而產生的矛盾,從心理的角度入手,運用心理康復的手段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再加上思想引導,克服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問題,把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增強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二、自我概念的提出和廓清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場景:從事德育工作的輔導員苦口婆心地講,學生無精打采地聽,教育效果不大理想。

        為什么德育活動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呢?從心理學的自我概念理論看,是因為學生的自我概念產生偏差,從而使得外部的行為沒有指向或者專注于活動的學習內容。因此,本文從自我概念的有關理論出發,通過分析這些理論如何影響學習行為,來重點闡述如何幫助輔導員運用自我概念的理論原理提高心理輔導效果。

        1.自我概念的界定

        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直是西方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 James)于1890年提出的。關于自我概念的含義,心理學界見解不一,Shavelson等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我的知覺。Rosenberg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我客體的思想和情感的總和,它包括個體對自己多方面的看法,這些方面包括生理和身體方面、社會結構、作為社會行動者的自我、能力與潛能、興趣、作為個性品質的一些本質特征、內在思想、情感與態度等。Bengtson等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形象或意象、認知、情感、意志的總體看法。國內學者黃希庭對自我概念進行了整合和分析,他主張,所謂自我概念,就是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和,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意趣的了解,個人與他人和環境的關系,以及對個人現實生活的評價等。

        2.自我概念的作用

        人的很多行為是由個人想要學習的決策決定的,而決策是人對特定行為可能帶來特定結果的一種反應。當認為特定行為能夠帶來自己預期的某種結果時,個體就實施該行為。影響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個體從他人,尤其是重要的人那里得到的反饋,通過這種反饋,個體逐漸形成了對自己的特征和品質的全面認識,即形成了自我概念。布魯科弗和埃里奇森認為,自我概念影響人的決策,進而會影響人的學習行為,如一個認為德育毫無價值的學生,根本不會努力去聽課、去學習,對德育更是缺乏興趣,那德育的效果在這個學生身上就會大打折扣。

        自我概念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1)自我角色要求。角色代表了他人對自己的期待。

        (2)自我能力概念。個體對自己能否順利完成某種學習的估計會影響學習行為,當認為自己能勝任時,個體就會采取完成任務的行為。

        (3)自我工具性價值。指個體對完成特定學習任務后可能得到獎賞的認知。如果個體認為自己認真學習并不會帶來什么好處,那個體肯定就不會投入學習。

        (4)自我的內在價值。指個體從某種特定學習行為中,帶來內心愉悅和滿足的認知。如有的學生非常愿意學習某項內容,因為他從中獲得了滿足感,帶來了積極愉快的內心體驗。

        三、自我概念在高校輔導員心理輔導能力培養中的應用策略

        基于對自我概念及其作用的分析,我們可以從自我概念視閾出發,有針對性地提出培養高校輔導員心理輔導能力的幾種策略。

        1.鼓勵和幫助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能力概念是影響學習目標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響學習行為。如何有效提升自我能力概念?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以訓練。

        一是要讓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只有認清自己的需要、興趣、價值觀,明確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才能在更堅實的基礎上把握自己,確立合適的道德目標,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從適宜的選擇和不斷地成功經驗積累中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學生對自己、對人格培養充滿信心。

        二是設置各種道德情景,給學生提供不同道德抉擇的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道德抉擇的心理歷程和不同抉擇帶來的心理感受,讓學生明白自己在面臨道德選擇時,是完全可以作出正確的決定的,增強學生的道德抉擇能力。

        三是從心底肯定學生的獨特性,認可學生、接納學生、欣賞學生,給予學生積極的期待。根據“羅森塔爾效應”,輔導員如果能夠用期待的眼光看學生,認為所輔導的學生能夠成為一位道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學生的自我肯定程度會大大增強,其表現也將會朝著期待的方向轉化,并最終產生令人感嘆的良好教育效果和積極的示范作用。

        2.運用強化理論,給予適當獎賞,不斷增強學生自我工具性價值

        “強化”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塑造學生行為的一種重要方法。教學中強化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強化物向學生傳遞對其特定行為的肯定或否定信息,以達到增強或減弱其行為發生概率的目的。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強化在心理輔導過程中的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其中,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參與強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輔導員要發揮自身在強化中的主導作用,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結合起來。另外,還要堅持多種強化結合使用,相互之間建立合理的平衡機制,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強化的作用,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葉圣陶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者要致力于讓學生獨立行走,獨立攀登。自我強化是自我教育的一部分,由于來自學生內部,影響更深入持久,而且與外部強化有密切的聯系,因為它是以外部強化的標準為參照的。教師在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強化時,也將該行為的評價標準傳遞給學生,學生逐漸掌握關于行為的評價體系,并內化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這樣,學生可以不斷地自我肯定或否定、自我激勵,從而形成真正的內部動力。

        同時,鼓勵學生自我正強化。自我正強化是以自我獎賞的方式激勵或維持一個人作出某種選擇,達到某一目標,目標的實現會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實現目標行為的良性循環。個體對自己的某種行為作出評價,要么產生自我肯定、自我滿足、自信自豪的體驗,要么產生自我否定、自我批評、自怨自艾的體驗。前一種屬于正強化作用,將產生積極影響,而后一種屬于負強化作用,將產生消極影響。例如,在道德實踐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正向道德行為,從各種途徑予以肯定強化,比如可以獎勵自己一次休息、一頓美餐等等。這樣就可以使這種道德行為不斷內化,最終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意識和反應。

        3.運用誘因理論,通過創設一定的德育環境和提供不同的刺激,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實現其自我的內在價值

        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表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它可以推動個體尋求知識和從事活動。

        一方面,根據認知失調理論,當學生經歷認知上的沖突時,就可以預期學生將會不斷學習、思考,采取行動消除這種沖突狀態。因此,輔導員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德育兩難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此情境中展開討論,有助于激發學生運用具體細節和例證來闡明自己的解釋,從而引發學生不斷探究的學習興趣。

        另一方面,輔導員可以利用板書、幻燈片、錄像以及現場模擬實驗等不同的形式靈活地呈現德育內容和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充分參與到德育學習過程中;也可以通過閱讀歷史上道德楷模的故事或者請道德模范講述親身經歷,讓學生樹立學習榜樣;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著名大學的校園、革命紀念的圣地等,使他們感受大學里活躍和嚴謹的學術氣氛,感受革命圣地的莊嚴和肅穆。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德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洗滌心靈,健康成長。

        四、小結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 中国久久99视频免费看 | 在线观看国产不卡秒播AV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吉泽明步 |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 午夜理论片日本中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