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哲學思維培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1951年就提出了兒童有哲學這一觀點:“我們可以從孩子們提出的各類問題中,意外地發現人類在哲學方面所具有的內在察賦……”[1]但是兒童哲學作為概念是由美國哲學家李普曼在其1969年的著作《HarryStottlemeire’sDiscovery》中首次提出的。隨后,美國哲學家馬修斯把這個領域系統化,使之成為與科學哲學、藝術哲學等相并列的學科。由于兩位先驅對兒童哲學研究的志趣不同,“兒童哲學”這一概念也有著兩種不同的定義:第一種是馬修斯所主張的“兒童的哲學”(philosophyofchildren),他認為“運用哲學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2],兒童的思考“有許多幾乎是天真而又素樸的,也可能是最有哲理性的問題。”[2]因此,“兒童的哲學”可以界定為兒童關于世界(即常說的宇宙人生)的觀念,既包括兒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們對世界的理解與闡釋[3];第二種是李普曼所主張的“給兒童的哲學”(philosophyforchildren),他認為“由于哲學最素樸的特質并非專有名詞或術語,而是向生活不斷地發問,因此哲學所要求的探究精神對于僅有極為有限的生活經驗、對許多事物都感到新奇和困惑且不停地追問‘為什么’的兒童來說,恰恰是頗為適合的?!盵4]“給兒童的哲學”又被稱為“兒童哲學計劃”,它通過引導兒童討論哲學問題來提高其思維水準與推理能力。二者定義的區別在于,前者從理論的角度闡述兒童哲學的存在與意義,并使這一概念系統化、學科化;后者從實踐的角度闡述如何開展兒童哲學的教育,教育兒童哲學地思考。
二、兒童哲學的產生及特點
(一)兒童哲學的產生
學者們普遍認為,兒童產生“自我”意識之時就有了哲學性的思考。雅斯貝爾斯認為:“兒童關注‘自我’而意識到‘存在’。他被他自己的那個‘我’所具有的神秘性弄迷糊了,而這種神秘性唯有通過‘自我’才能被領悟,于是,他面對這個‘終極實在’而茫然不知所措?!盵5]在這樣矛盾的狀態中,兒童不斷反思自身的存在與生活,從而產生了自己的哲學。俄羅斯哲學家尤林娜認為:“要使自發的驚奇轉變為反思性的驚奇,他首先應當注意到自‘我’”[6]也就是說,自我意識的出現是兒童哲學產生的開端。同時,兒童的哲學又是不斷發生的。[7]曉東認為“兒童的哲學發生實際上是主體的發生、成長,是主體與客體關系的演進,是世界觀的發生發展?!盵7]兒童的思想總是帶著“唯心主義”的痕跡,皮亞杰的“自我中心”也可以說明這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愈受到環境的約束,愈能體會到存在于自身之外的物質的強大力量,于是慢慢對很多問題有了“唯物主義”的思考。
(二)兒童哲學的特點
1.純樸
兒童的很多觀點和想法只是一種淺顯的表達,但是在這純潔而又質樸的表達下,往往透露出哲學的光輝:我的鋼琴課給幼兒留了作業,并要求家長在孩子積極主動完成當天的訓練量時,畫一顆小星星。這一天,馮迪(5歲女孩)還“還課”,練習曲以及相應的兒童作品彈奏得很規范。當我給她打了一個鮮紅的100分后,她嚴肅地告訴我:“我天天認真彈琴,可是媽媽一顆星沒給我畫!”“那怎么辦呢?”我問。“給媽媽扣分!”她嚴肅回答?!翱鄱嗌俜帜??”我又問。她稍稍想了想回答說:“扣0分!”說完,側臉看媽媽有什么反應……[8]“給媽媽扣0分”,是小女孩權衡利弊之后作出的選擇,在面對不給媽媽扣分有失原則和給媽媽扣分有失感情的兩難情境下如是回答,體現了兒童樸素的處世哲學。
2.浪漫幻想
小孩的思考是散點式的,不會走規定的路徑,自由自在、天馬行空、獨來獨往。[9]甚至有很多想法是哲學家們都在苦苦追尋卻也得不到解答的:大衛(5歲)擔心蘋果究竟是不是活著的。他斷定蘋果在地上時是活的,但帶進了室內便不是活的了。[10]成人習慣了接受知識,用已有的標準答案來解惑。兒童的知識經驗不豐富,對于很多問題沒有形成思維定勢,而是源于對生活的好奇和探索。他們會對成人習以為常的事物產生質疑,充滿浪漫、大膽、出人意料的奇思怪想。
3.游戲概念
馬修斯認為哲學不是嚴肅的學問,“事實上,哲學常常是游戲,概念的游戲。”[10]哲學很多時候是兒童對概念的追問:早餐時進行一場關于上學“早”和“遲”的問題的討論,詹姆斯對他的母親抱怨關于“大驚小怪的人們制定出關于早起等等東西。”丹尼斯(6歲)用他特有的慢調子,不過思想敏銳地說:“早和遲都不是東西,他們不像桌子、椅子和杯子一類——你能摸到的東西!”[10]對概念和語言的理解本身就是哲學的重要任務,兒童對概念的疑惑就是一種哲學發問。而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兒童也能從生活的經驗中初步建構自己對概念的理解。
4.樸素邏輯性
兒童不僅能提出“深奧”的問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有邏輯地自己解答疑惑:蒂姆(大約6歲)忙于舔鍋子時,問道:“爸爸,我們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場夢呢?”蒂姆的父親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他不知道。同時問蒂姆他對這個無法回答的問題是怎么想的?他又舔了幾下鍋子,回答說:“噢,我并不認為一切都是夢,因為人在夢里,不會追問這是不是夢的?!盵10]上文關于“人生是不是一場夢”的疑問,與古代哲學家莊子夢蝶“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今中外有許多偉大的哲學家都思考過這樣的命題,如羅素曾說:“邏輯上講,全部人生都是一場夢的推斷并非是不可能的。我們在夢中自己創造了眼前的一切事物?!盵11]。笛卡爾在他著名的《沉思》一書中也在思考真實與夢境的界限,最后他通過“我思故我在”的經典論述結束了他的迷惑。[12]
龐學光:善待兒童“愛智慧”的天性
龐學光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撰文指出,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而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愛智慧”的天性。幾乎所有心智正常的兒童都有自己的哲學問題和哲學思考。這一事實是對兒童施與哲學教育的必要前提和邏輯起點。兒童哲學教育的意義起碼包括三個方面。其一,保護兒童的哲學天性。這有助于兒童精神的健康成長、人類思想和社會的進步,有助于哲學家的誕生。其二,訓練兒童的哲學思維。其三,奠基兒童的幸福人生。哲學教育能使兒童在恰當的智力激勵和挑戰中獲得快樂和滿足,能滿足兒童“愛智慧”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能使兒童一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并能通過培養兒童的辯證思維幫助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斷地將痛苦轉化為幸福。
現代教育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在兒童教育的早期階段知識分科壁壘的過早設立。這一特點雖然符合知識不斷分化的趨勢,卻有悖于知識的綜合化發展趨向。更應引起注意的是,它還會嚴重妨礙兒童提出和思考具有哲學意味的問題,從而使他們原有的強烈的求知欲望和究理精神在學校生活中一點一點地喪失。教育中扼殺兒童哲學天性的弊端,可以通過開設兒童哲學課程予以糾正和補救。以兒童為對象的哲學教育必須采取既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又符合哲學本性的內容與方法體系。目前可見的兒童哲學教育實踐,普遍是以蘊含哲理的小說、寓言、童話、詩歌等為載體引發兒童的哲學思考,通過問答、討論等方式展開具體的教育活動。
孔企平、姚佩英:學生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教育價值
孔企平、姚佩英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1期撰文指出,在學校教育中如何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是當前我國教育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學生幸福感的研究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學校環境中的學生主觀幸福感來源于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態度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人的美德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必要基礎。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是在學校學習生活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包括對學校、班級、同伴、教師、學習等方面的態度,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其次,主觀幸福感是學生各種美德形成的助推器。在積極的情感體驗基礎上,學生會形成對教育活動和學校生活的正面認識,形成相對穩定的態度和看法。而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是對這些重要態度的提煉和升華。同時,主觀幸福感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而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又能拉近學生與學校生活的情感距離,增加他們對學校教育活動的認同感。在情感和認知的交互作用中,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實現全面發展。
論文摘要:柏拉圖是古代、中古和近現代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名副其實。柏拉圖思想中最有影響的恐怕是其哲學思想,同時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國家篇》和《法律篇》中,他關于幼兒的教育、女子的教育、音樂文藝的教育、體育及軍事的教育等思想對古希臘及后世的教育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關于兒童文學教育內容的規定,我們可以從柏拉圖這些名著中的思想里發現一些有價值的認識。
柏拉圖是西方首先提出學前教育的人。柏拉圖重視兒童的游戲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視給兒童講故事及精選故事材料。
柏拉圖認為游戲對政治有著影響,認為兒童的游戲與邦國的政治與法律是有關系的。如果給兒童安排同樣的游戲,用同一種游戲方法,使兒童喜歡同一種玩具,那么國家的政治制度就會穩定、持久而堅持下去,就不會被破壞。因為,這樣培養的兒童認為事物是不變的,構成事物的秩序也是不變的,這樣有利于國家的穩定;可是如果不用同樣的游戲,并且經常變換游戲方法,那么游戲就會被破壞,兒童就會對不同的玩具感興趣,產生好奇,即會喜新厭舊的。這樣,每個兒童都有不一樣的想法,都有不一樣的興趣,經常變化,求新,求變。那么,一個國家也就有危機了。因為,改變游戲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兒童的生活方式,就會對他們思想和心靈產生影響,讓他們以為事物是可以變化的,事物的秩序也會變化,這樣慢慢發展到以后,就會不尊重古道和原有的固定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如果每個兒童都這樣,那么一個國家的政治就危機了。所以,他堅持要給兒童安排同樣的游戲,使用同樣的游戲方法,安排同樣的兒童文學內容。以利于形成統一的思想,穩固而持久的思想。以利于國家的政治穩定和政權的鞏固。
可見,柏拉圖很重視游戲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甚至把游戲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柏拉圖形成這樣的教育思想其實是與他的哲學思想有密切關系的。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奠基人。他認為存在兩個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理念世界。物質世界是虛幻的,常變的、不可靠的;而理念世界是恒定的、不變的、可靠的。物質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在柏拉圖的心中理念世界是完善的,是恒定的,不變的。所以,他希望社會的制度、社會的秩序等也是恒定的,不變的,這樣國家才會穩定,才會穩固,才會持久下去。那么這就需要統一的,同樣的游戲內容,同樣的文學教育內容。
柏拉圖還重視給兒童講故事,并且要精選故事材料。通過講故事發展兒童的想象力。柏拉圖認為有一些故事是不能,也不宜給兒童講的。比如希臘神話中,馬拉諾斯、克羅諾斯和宙斯這些天神彼此陰謀陷害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神們的自相殘殺,神門的不好的,甚至是丑陋的一面。他認為這些故事會對兒童會造成不好的印象,而且這些不好的印象會在兒童發展的早期留下很深的印象。這不利于他們的以后的發展,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而應該講那些反映神門正面的、光明的、正直的、善良的、真誠的光輝的一面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會陶冶兒童的心靈,有益于他們的成長?!皯摫M量使孩子們開始聽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響的最好的一課”。他甚至認為,通過精選出來的故事對兒童進行教育,遠遠勝過用雙手去矯正他們的身體。而且還提出對那些編寫故事的人進行審查,審查通過了的故事才可以講給兒童。
我們說柏拉圖《國家篇》等中的關于兒童文學教育內容的規定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些積極的因素。在游戲中培養兒童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利于國家的穩固;給兒童講故事可以發展兒童的想象力;精選那些反映神的光輝的、光明的品質與道德的故事有利于培養兒童的良好的純正的思想與品質;另外,就是提倡音樂可以陶冶兒童的心靈。但是,他在游戲中過于強調一致性,統一性,而忽視變革,忽視求新,求變。這不利于兒童的個性發展。應該注意到兒童的興趣、愛好、個性的不同,尊重兒童的個性發展,培養創新思維,求新思維;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是有階級性的。把游戲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把游戲與國家的政治與法律等緊密的聯系起來。為了培養有利于國家穩定的人,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地位,為維護政治統治的穩固而嚴格育內容。無疑不利于兒童的個性發展。這是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里的具有局限性的一面。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 德育課程教學 “道德教學哲學化”
小原國芳(1887-1977)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日本教育家,為實現其全人教育的思想,他提出了道德教學哲學化的主張,了解這種觀點的內涵和特點,可以幫助我們改進當前高職院校的德育課教學。
一、道德教學哲學化的內涵
啟發道德知性,鍛煉堅強意志,陶冶純美情操,引領道德行為是所有途徑的道德教育都肩負的使命。就專門的道德課教學來說,啟發道德知性應成為重點?!暗赖陆虒W或道德課的主要目的必須是,開發道德知性,培養道德的批判能力,啟迪道德生活的指導理性。換句話說,我主張道德教學哲學化,道德教學理智化”。
道德教學哲學化就是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道德,自己創造道德”的能力。實現這樣的目標,道德教學就要把“為什么”“怎么辦”作為問題來研究,引導學生對道德概念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進而對道德項目進行根本性解釋,幫助學生脫離習慣和盲目性的支配,從而樹立起堅實的道德基礎。
道德教學哲學化要求在方法上擯棄對道德項目的教條式解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但并不是僅僅進行哲學的思辨討論,而是要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件進行體驗、評判,進而對道德產生獨特、深刻的認識,并以此建立自己的道德感情、道德信念。同時,它也要求避免傳統教學的誤區,不能僅僅采取以考試、評比為主的教學方式,不能局限于現成的教材、模式和范疇。小原國芳主張將童話故事作為低年級的教學材料,例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和印度的佛陀故事等,這些都是很好的修養書。至于高年級學生,宗教式的小說和偉人傳記的效果就會更好。之所以如此,因為“勸善懲惡要含蓄些”,而且“沒有比活生生的事實更能吸引人的了”。
任何教育理念都必須具有可行性才能付諸實踐。小原國芳專門測試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為兒童是真理的熱愛者,兒童有驚人的能力,完全有能力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可以理解難度較大的問題。道德教學哲學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教師不僅要具有較高的哲學素養,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哲學思考,而且還要走進學生的內心,“道德是內心的問題,既然二元糾葛問題是道德,那么不能深入他們內心的人畢竟不能進行生動的道德教學的。”
二、道德教學哲學化的特點
區別于家庭、社區、團隊等德育途徑,德育課堂教學有特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便于系統、集中地進行道德知性的開發。道德教學哲學化就是小原國芳針對德育課堂教學的改進提出的。從目的、內容和方式三方面分析,它具有以下特點:
1.目的旨在引導學生理智地生活。小原國芳認為:“日本人是有心胸的國民,而不是有頭腦的國民;是有感情的國民,不是理智的國民。所以訴之感情的德,即忠孝、勇氣、同情、親切,等等則易行;而訴之理智的寬容、自律、義務、紀律的德,則難備?!鄙鐣枰牟皇歉星榇嗳醯娜?,而是有道德判斷力的人。因此,小原國芳力主開發道德知性,引導學生理性生活。所以,德育課有必要幫助學生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在理智與情感產生沖突、在遇到重要決策或左右為難的兩難情境時,引導學生能夠理性地做出選擇。
2.內容指向道德知性的培養。在道德教學中,知、情、意、行的培養都非常重要。道德知性則起著奠基性和導向性作用。道德知性的培養絕非單純指對道德知識的授受,它更側重于道德思維能力的培養。小原國芳對于“過于感情用事了,有時甚至是感傷的。對于忠和孝的解說方法,過于訴諸眼淚了”的道德教學非常不滿,認為喚醒學生的道德情感固然是教育的成功,但對道德規范沒有深層次的認知,對道德現象沒有自己的判斷,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就缺乏依托,道德行為也就難以踐行。
3.方法注重討論、探究和體驗。傳統道德教學比較注重對道德范疇的解釋、分析和識記。道德教學哲學化則要求教師改變灌輸教材內容為主的教學方式,以寓言故事、真實案例等為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研討、探究,引導學生體驗真實的道德生活,從而對道德問題生發出獨特、深刻的認識,逐步建立自己的道德觀念。
三、道德教學哲學化對高職德育課的啟示
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德育課的實效,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學者編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及相關教輔資料。但是通過觀察、研究不少學校的德育課堂教學后,筆者發現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概括起來就是表層的“哲學化”太多,深層的“哲學化”不夠,即普遍重視道德知識、范疇的授受,灌輸說教痕跡明顯,學生道德思維的激發與培養不夠,有效的體驗活動缺乏。因此,有必要學習借鑒“道德教學哲學化”的思路來改進我國高職院校德育課的教育教學。
1.加強道德知性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八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涉及到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社會公德、人生觀、價值觀等道德范疇。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轉變關注重心,由道德知識的授受切換到道德知性的培養,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范疇,激發學生的理性思維,增強其道德發現、判斷和創造的能力,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培養打下扎實根基、提供理性指導。
2.轉變教學方式,增強道德教學的實效。教師應盡量避免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和以考查學生記憶為主的評價方式,積極創設情境,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對道德范疇的思考和探究,強調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建立自己的道德觀念,進而提高德育的實效。應適時組織學生有效運用案例探究、活動體驗等方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內化道德規范,確立道德標準,踐行道德生活。案例探究就是引導學生針對道德生活中的真實事例深入思考、辨析、交流、質疑,從而增強學生道德判斷能力,深化理性認識?;顒芋w驗則意味著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道德規范,深化道德認知,升華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品位。
前者提出了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話題:“無論是藝術,還是哲學,是所有教室里都應該擁有的兩堂課,它們打開了那扇讓人看見自我的門,有可能會啟發人的一生?!?/p>
后者是2013年4月,我在北京教育學院掛職培訓期間,曾經對數學教育專家張丹教授做過一次訪談,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對你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什么?張丹說:“馬上能跳出來的,不是數學教育的書,給我影響最深的是的《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而且說實話我沒有看完。我看的是序,他講什么是哲學,有三個最基本問題:解決的是切要的問題,從切要處提出問題,從切要處提出最根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從最基本的地方提出問題,用最基本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提出最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p>
另外一個問題是:對您影響最深的人是誰?張丹說對她影響很深的人有4個,其中之一是東北師大的史寧中校長?!八且粋€智者,絕對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讓我從本原去想問題,他從來不看教育書,但是他所有的哲學書都看過。他讓我學會從頭去問,如歸納推理,他會問:誰第一個提出歸納推理?他為什么提出歸納推理?什么是歸納推理?”
正是以上的閱讀心得和交流,使我感受到教師一旦“沾染”上哲學的氣質,這種氣質會使教師更容易理解兒童,更能幫助教師順利的行走。
不能省略孩子成長的陽光
施久銘在文章里說:“在教育里,有一個價值共識逐漸為我們所接受。那就是無論何種課程都要以兒童能夠接受的方式開展。這意味著我們要尊重兒童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把成人的標準作為兒童教育的目標,不能用成人的思維去苛求兒童思維,而是去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向兒童學習,陪他們一起成長……對穿行于兩個世界中的教師而言,除了擁有上述的兒童視角外,還應該具備哲學的眼光。”
我們現在倡導生本課堂,強調以學定教,以學論教。我在和張丹教授交流的時候,聊到了對學生的研究。張教授說,現在我們真正感覺到研究學生真的太重要,而且要進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它要回答的問題是:什么內容是學生能獨立學會的,是可以和同伴交流才能學會的。這些內容如果學生能夠學會,那么我們下一步應該怎么走呢?如果他能自己學會,這條路是怎么走的?孩子的路是很豐富的,從這里走到校門口,路有好幾條,但我們的教材只提供了一條路,很多孩子的路徑是不一樣的。各個版本的教材又是不一樣的,孩子的想法是很多種的,教材只能提供一種,但作為教師,你必須知道,你得先知道人家有幾條,然后才說怎么辦。
有一個故事曾經被很多人反復的提過:
曾經某地蕨菜出口某國,據說蕨菜收割后需經陽光曬干,包裝后運抵目的地,只要水一泡就會新鮮如初,生意十分興旺。
后來本地一些聰明人嫌曬蕨菜靠天,于是用火烘干蕨菜,包裝后運抵某國,但卻發現無論怎么用水泡卻始終干瘦,無法新鮮,蕨菜生意就這樣沒了。
這個故事說明陽光是不能省略的。從教學的角度來說,這個陽光實質上就是學生學習探究、討論感悟的過程,是知識的內涵,是“無”,是“陰”,是“體”,是知識的本質。這種對內涵的感悟和體驗是學習的真正樂趣所在,是不能省略的。比如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句話就可以讓學生理解: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但是我們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時間去讓學生操作、探究、體驗、感悟,因為這是學生生命成長不能省略的陽光。
教師深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學生的學習路徑,以生為本,走向對學的研究,走向學本課堂,讓陽光照耀兒童生命成長的心路,這樣的教師就是沾染了哲學氣質的教師。
但是我們很多時候省略了陽光,比如吊瓶高考預備班,比如錢理群為之痛苦的“一切不能為應試教育服務的教育根本無立足之地”,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孩子成長歷程中的陽光被陰霾遮蔽。沾染哲學氣質的教師應有自己的追求和堅守,能以獨立之思想和自由之精神,培養受陽光洗禮的學生。
研究切要的問題
我非常喜歡先生對哲學的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作哲學。”對具有哲學氣質的教師而言,他們往往會從更本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研究和探索學生。因為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教學—教育—人—生命—世界,這是一個不斷擴大的范疇,我們要研究教學,就應該去研究和思考教育,去思考人,思考生命,思考世界。特級教師俞正強說,想把課上得有厚度,就應該去思考能看見的東西背后的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去尋找現象背后的本質,尋找內在,尋找本體。
沾染哲學氣質的教師往往能在教育教學中另辟蹊徑,找到獨特的自我,因為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會“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比如我們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就應該從本原上著想:什么是分類?為什么要分類?分類有什么用?怎樣分類?
從本原上想問題,對問題做深入的思考,以系統的整體的視野看待一節課、一類課,你會發現自己有脫胎換骨的變化,不經意間,你就散發出了一種濃濃的哲學氣質。
哲學需要暇思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存在于閑暇之中。”他所說的幸福,是心無旁騖的哲學思辨。哲思需要閑暇,在閑暇之中我們才能進行哲思。而為了思考而思考,該是一種多么純粹的快樂。
有一幅畫,我每次看到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當年掉在牛頓老師面前的應該是個爛蘋果。如果不是爛蘋果的話,為了解決生計問題,正在四處尋找食物的“牛頓老師”哪里還有心情和心思去思考人生、去想別的。
對于一個充滿功利心,整天忙忙碌碌的教師而言,他是沒有心情也沒有閑暇去追溯本源的?!罢軐W里問和猜的過程,正是我們的教育里最缺乏的品質”,這種問與猜,是需要閑暇的,是需要一種對于教育的愛的,是需要摒棄功利的純粹的為了思考而思考的快樂的。
我們追求優質課堂和高效課堂,但是很多時候從單獨一節課來看,是高效的,如果我們把視野看得更遠一些,從學生的整體發展和生命成長的角度來看,是低效的。因為從生命成長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教學是一個整體,就像是過日子,是一個動態的均衡的歷程,急不得也躁不得。
案例一
“東西南北”是一年級非常喜歡玩的游戲。當我在課堂演示時,學生課堂非?;钴S,大部分孩子注意力集中,但是發現有幾個孩子卻在忙著自己交流。我請了一位孩子說,他卻說:“老師,我奶奶教過,我會玩‘東西南北’”。這使我感到很納悶。我急忙把自己的樣品給了這位孩子,他果然能夠熟練地玩。我接著問他:“你會折嗎?”他說:“我會的?!薄昂?,等一下,請你教其他小朋友。”在接下來的折“東西南北”時,我注意觀察了這些小朋友,果然他們能夠幫助其他的同學折“東西南北”。這使我節省了很多的力氣。
課后,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時候,確實我們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會玩“東西南北”了,那時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早在很小的時候就教過我們了。折紙是我國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F在的孩子不玩“東西南北”,一點也不奇怪。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仔細地了解孩子的實際,這樣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學。
反思
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個體,因而他們都有自己的“文化”。作為教師必須了解學生文化的特點,用心去觸摸,以平等、欣賞的態度接納學生的文化,才能真正把握時機,充分張揚兒童的藝術靈性。如果說孩子們的文化是幼稚的,那么幼稚就表現在它是以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許多教師和家長之所以不讓孩子玩,是因為他們看不到玩本身就是一種兒童文化,就是一種充滿藝術性的活動。玩是孩子們的生活方式,失去了這種生活方式,就意味著剝奪了他們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兒童大都是在玩中實現個性完善與成熟的,實現藝術再創造的。需要指出的是,許多教師或家長對孩子的玩可能并不持堅決反對態度,但這也決不同時意味著他們對孩子玩的教育與成長意義有深刻的理解。
通過“玩一玩”,讓兒童學會生活,這是兒童社會化的基本過程和基本途徑。兒童文化的特性給我們組織藝術教育活動以諸多的啟示。我們一定要努力讓學習順應兒童文化的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玩”中學。通過開展符合兒童文化特點的藝術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讓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等諸方面能力得以綜合推進。讓學生在輕松愉悅、自由開放的氛圍中,對審美活動深度參與,對審美表達有強烈需求和沖動,對審美體驗有個性化表達,從而激發其藝術靈性的張揚。
案例二
拼“七巧板”是我設計的一堂綜合藝術課,雖然只有一項看似簡單的教學內容,但是我卻上了整整一節課。在這一節課中,我先根據低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創設動畫情境,讓學生欣賞了幾幅由七巧板拼成的動物圖案。再通過讓學生找已認識的平面圖形這一舊知,引出新知,并通過故事介紹,使學生知道了七巧板的來歷,讓學生了解了七巧板是從生活中來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對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最后我設計了一個拼圖比賽,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拼出的圖最多。
在反饋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創造的“一圖多拼”和“舉一反三”等多種拼法讓我又驚又喜,有些拼法甚至是我都沒有想到的。比如“一圖多拼”,同樣一個“鮮花”、“鴨子”或“臺燈”的圖形,學生可以用2種方法拼出來,同樣一個“雛鷹展翅”的圖形,學生可以用3種方法拼出來,同樣一個“獨輪車”或“無頂轎車”的圖形,學生可以用6種方法拼出來。再如“舉一反三”,由潛艇而引出“卡車”、“客貨兩用車”、“敞篷車”等;由字母“T”引出“人”、“小姑娘”、“頂碗”……
反思
顯然,兒童文化是充滿自由想象和創造精神的,成人的任何雕琢都無法改變它,而培養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正是藝術教育的起點和歸宿。兒童文化的本質是“玩”文化,所以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學生操作,去“玩”,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智慧迸發出來,使學生在操作中玩、發現、領悟。孩子們心中的各種想法,正在呼喚我們學會尊重他們。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尊重他們的心理自由,尊重他們的觀察,尊重他們的體驗,尊重他們的審美差異,尊重他們的文化,這樣才能取得孩子們內心的認同,教育才能在他們身上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在尊重兒童的前提下理解兒童文化,走向兒童文化,搭建起兒童文化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鼓勵他們創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別讓我們的教育成了模具。
同時,我們也覺得兒童具有潛在的藝術靈性。的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兒童那鮮活而準確的感受性和活躍的想像力所觸動。兒童的目光是敏銳的,對世界、對生活的洞察是獨特的。他們往往能從司空見慣的瑣屑而又平凡的事情當中發現為人們所忽視的一些東西,從而體味到藝術的內容和情趣。
關鍵詞:少兒;美術教育;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3-239-2當前,人們愈發注重美術教育和美術活動在提升人綜合素養中的功用。我國中學美術教學大綱也明確指出,美術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 開發少兒智力
第一,美術教育能夠提升少兒觀察力。美術以其特殊感知方式來展現現實生活。美術的視覺藝術涵蓋繪畫、雕塑等。組成視覺藝術眾多要素中的最核心的要素是線與形。有關研究成果業顯示,長時間欣賞和諧的線型構造,可以推動人的視覺感知的健康發展,進而為提升人的觀察力。例如欣賞一幅畫面,可以觀察畫的線條、形態、色彩等,讓人能夠深入理解此幾個方面的處理技法,找到畫面的層次感和節奏韻律感。很明顯,此種藝術活動對于提升人觀察物體的靈敏度是有幫助的。由實踐方面看,美術對提升觀察能力也獲得了少許的認可。調查結果顯示,有81.2%的少兒認為美術教育對提升他們觀察能力有重要作用;有16. 6%的認為有一定作用;只有2.2%的同學認為沒有作用。
第二,美術教育能夠提升少年兒童的記憶力。在臨摹、寫生等美術活動中,對看見的事物形象進行回憶或再認,這樣不斷訓練就能培養青少年對圖像、色彩、線條等方面的記憶,使人們在此基礎上能夠更好地認識事物的形象。一般來講,受過美術教育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力是比較好的。主要是因為,形象的事物比較容易記憶。相關心理學的研究數據顯示,人在面對感性形象進行記憶時,借助的具象越多,讓形象接觸各種感官越多,人腦就越能構建起神經元模型,或者同對象相對應的神經元模型就容易興奮起來,建立起比較牢固的神經聯系,即形成比較穩固的記憶。
第三,美術教育能夠提升少年兒童的想象力與形象思維力。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和知識相比顯得尤為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相關研究數據表明,那些受過很好美術教育或者美術修養較高的人,皆其想象力與形象思維能力都比較發達。在理論層面來看,人們在理解、欣賞、創作藝術作品的時候,總是通過自己的想象、思索、回味去體會美術作品的意境,理解美術作品塑造的形象和表達的內容。而美術作品有著豐富的潛在內涵,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動態結構,具有激發和調動欣賞主體心理活動的召喚功能。所以,優秀的藝術作品最能充分地調動欣賞者依照自己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定勢進行再創造的積極想像力。因為想象是象思維主要的思維形式,所以,想像力的發展又能促進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第四,美術教育能夠激發少年兒童的靈感,從而提升其創造力。美術教育在培育少年兒童創新能力上有獨特優勢。這是由于,美術活動能夠積累美感經驗和提高藝術修養,而美感經驗與藝術修養能夠以其獨特的魅力,誘發人們的潛意識,激活人們的靈感,進而成為人們創造的契機。那些具有創造性力的人才之中,很多是受過非常好的藝術教育。事實證明,美術教育能讓人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激發人的創造的靈感,拓展視野,幫助發現解決各種疑難問題的途徑。就是由美術教育自身特點來審視,美術教育本身是一種開放式、發散式的教育方式,能夠幫助少年兒童沿著各種路徑,沖破習慣的范圍,進而產生很多不同見解和想法,且有意識地促使其從各個方面、多視角思維操作,進而實現提升創造力之目的。尤其是其形象語言的多樣性,有利于開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成為一種廣義的創新思維文化教育。
二、 美術教育與少年兒童動力系統――情緒力(心力)調控:以美控心
現代心理學認為,心力素質,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非常關鍵。美國成人教育學家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專業知識,而85%要靠他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處世能力。近年來,國外心理學家逐漸用/情商的概念來描述心理素質。情商理論的創始人沙洛維和梅耶教授在1996年把情商界定為:對情緒的知覺力、評估力、表達力、分析力、習得力、轉換力、調節力,涵蓋了自我情緒的控制調整能力、對人的親和力、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等等。情商又可分為個人情商和人際情商兩方面。而美術教育與學生的心理因素相連,不僅有利于提高少年兒童的個人情商(自我情緒的控制調整能力、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對其人際情商(對他人的親和力、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以及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度)的開發也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第一,美術教育能夠幫助提高少年兒童的積極樂觀性情緒及意志力、求知欲等個人情商。(1) 求知欲望的誘發。美的產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覺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覺與人的心理活動相關, 少年兒童的美術教育可以調動其求知動機。而動機是直接推動著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進一步激發少年兒童的求知欲望。有人說美術課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于樂,讓少年兒童受到美的熏陶。(2) 積極性思維的催生。美感的產生總是直觀性的,與美有關的內容如色彩、線條、形體、聲音、風景等在美感產生中起著作用,使人心曠神怡,讓人的精神生活變得充實。少年兒童通過美術教育,慢慢積累了美感,對美有所體驗,并根據各人對美的需要和評價產生情緒的體驗,這些情緒也調節著人的心理過程,抒發著各人情感。不管是哪一類型的少年兒童,當他們手中的材料流淌著色彩的斑駁和栩栩如生的各種造型,怎不會讓他們歡呼雀躍?這樣也就產生了愉快輕松氛圍,瞬間,美感從人的內心直蹦出來,從而積極樂觀性情緒也得以催生。(3) 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強化。美術學習過程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也是意志耐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的體現。特別是對意志力組成結構――信心、決心、恒心的強化意義重大。因為少年兒童要完成一幅相對令人滿意的美術作品,必須對作品進行反復的修改與調整,這對耐心與自制力是很好的鍛煉。長此以往,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少年兒童的信心、決心、恒心得到強化。從有關單位學習美術對克服困難等意志品質的作用的調查來看,有41. 2%的少年兒童認為有很大作用;有55. 3%認為有一定的作用;只有3. 9%認為沒有作用。這也充分說明,美術教育對意志力的促進作用得到廣泛認可。
第二,美術教育有利于開發少年兒童的開放寬容意識等人際情商因素。在美術作品欣賞和創作過程中,能夠涉及人物、動物、花鳥、山水、建筑、民風民俗、影視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東西,能夠接受毛筆、水彩筆、油畫筆、刻刀,甚至計算機等各種可接受的風格技法,能夠體會玩味作品中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對象、手段的多樣性及多角度、多層次的特點,都有利于擴展少兒的視野,使其潛移默化地接受包容意識、開放人格的熏陶和塑造。特別是在對吸收陰陽五行學說中的合理成份、以和為主旨、崇尚和美學的中國美術作品的鑒賞過程中,其和的境界就會潤物無聲地感染著少年兒童,使其自覺地萌生著寬容意識。
三、 美術教育與少年兒童的定位系統――人生哲學矯正:以美匡德
美術教育,可以培養少年兒童審美觀念,提高他們理解美、鑒賞美的能力,從而幫助少年兒童知善惡、識美丑,進一步塑造他們美的心靈。正像康德說的: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美育對少年兒童的文化、修養、品位、思想、品德都起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因此,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也明確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少年兒童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何以言之?眾所周知, 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仍屬過渡階段,心理往往不夠穩定,人們把這個階段稱為/危險期,這里主要說有些少年兒童是非觀念淡薄,易受不良習氣影響。不可諱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傳進我國,青少年一代由于生理與心理尚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較差,善惡標準、美丑界限模糊,特別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病使我們的教育往往蒼白無力,枯燥乏味,根本打動不了青少年一代。教育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撥動人們的情感。而美術教育的特點恰恰就在于它不是強迫的,而是通過藝術活動激發少年兒童的興趣,打動他們的感情,使他們愉快地受到教育。正是美育的形象性使人易于接受教育,美育的愉悅性使人們樂于接受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在美育中使少年兒童明是非、知善惡、論美丑,進而塑造他們的人格和個性,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由此可見,美育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美術教育更能使少年兒童受到藝術的魅力感染,撫慰那些扭曲了的心靈,讓五彩繽紛的藝術恢復其心理健康狀態,從而使少年兒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構建正確的人生哲學。所以,豐子愷說/美術是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術跟到哪里。從調查情況看,也是如此。在對/學習美術對修身養性的積極作用的評價調查中,得到這樣一組數據:有63. 9%少年兒童認為其作用很大;有37. 7%認為有一定作用;只有1. 4%認為沒作用。
四、 美術教育與少年兒童的物質系統――體力鍛煉:以美健體
由于體力包括體質、精力及運動能力等方面,相應地,美術教育對少年兒童體力的開發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第一,美術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年兒童的精力。相對于接受數學、物理學等抽象科學教育,從事美術活動就像休息一般,可以有效調節青少年的緊張情緒,從而得以保持旺盛的精力,這種作用與人們在勞累之際聽音樂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美術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年兒童的體質和運動能力。誠然,美術作品創作本身就是艱苦的勞動,過于沉迷創作可能會損害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但這只是看到了其中一個方面。體質鍛煉,盡管這可能不是美術創作的追求所在,卻是它的副產品。且不說美術教育過程中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對人腦這個器官的保健,事實上,在跋萬山涉千水現場寫生的過程中, 少年兒童的體質和運動能力也會得到鍛煉。第三,美術教育有利于指導少年兒童參加健康有益的體育活動,從而間接維護健康。前文所述,良好的美術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優化思維,進而使少年兒童遠離迷戀網絡、抽煙吸毒等不良行為,積極參加有利于身心的文體活動,避免了因不良習氣損害身心健康。我們有理由相信,美術教育對增強體力是有所裨益的。
總之,美術教育可以啟智、定心、匡德、健體,對青少年的四大成長系統――動力系統(心力)、認知系統(腦力)、物質系統(體力)和定位系統(人生哲學或價值觀)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作為教育者,一定要切實強化美術教育,使其在少年兒童的素質教育、健康成長中發揮應有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繼宏.論藝術活動對人的智力開發的影響[J].人才開發, 1999, (02).
[2]嚴以森.高情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必備素質[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2, (03).
關鍵詞:繪本教學;教學價值;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1B-0023-02
小學數學繪本教學將數學知識融入故事情節,順應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深化了兒童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促進兒童積極主動建構數學知識,發展他們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繪本教學立足于兒童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思維特點,使得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發生密切聯系,幫助兒童從感性認知走向理性思考。
數學繪本教學的表現形式是繪本,但其本質仍然是數學。故事只是數學知識的載體,借助繪本故事,教師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引領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操作,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繪本教學吸引兒童、貼近兒童,容易引發兒童積極的學習狀態和情感共鳴。繪本教學既讓課堂散發知識和思想的魅力,又讓認知和情感融合,讓嚴謹的數學課堂散發出濃濃的“愛”的溫情和智慧碰撞的火花。
小小的繪本,大大的世界。一節普通的低年級圖形認識的復習課,借助于生動的繪本,讓師生演繹得豐富而深刻,散發出濃濃的人文關懷。繪本既是圖畫的藝術,也是聽覺的藝術;它既講究趣味性,也具有教育性,還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溫暖、相互關愛的人文思想。教師借助巨人分別幫助村民的故事,引導學生回顧、辨析學過的各種平面圖形;通過讓學生閉上眼睛摸出正方形、三角形等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比較、辨析平面圖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還巧妙滲透了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區別。教師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適時點撥,抓準圖形特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動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正如荷蘭數學家范?希爾提出的幾何思維水平:直觀、分析、推理、演繹、嚴謹,這樣的教學正符合兒童形象思維發展的層次性,符合兒童學習幾何知識的認知規律。[1]小學數學繪本教學的價值還應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故事情節的發展
繪本故事生動形象、情節曲折,容易激發兒童主動學習知識的興趣。作為教師,既要在教學起點關注兒童的視角,也要在學習中提升兒童的數學認知,處理好故事情節與數學知識本質的關系,避免一味遷就故事情節的趣味性而降低了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求。教師應準確把握繪本故事中蘊含的核心知識,確定適合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組織故事情節,讓孩子帶著數學問題和要求閱讀繪本。教師讓孩子主動參與,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感受,并積極鼓勵他們邊閱讀、邊思考、邊操作,將知識融入繪本故事。教師還要對繪本故事進行積極的創編,圍繞教學目標,將合適的教學內容巧妙融入故事發展之中,增加數學教學的開放和互動,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
2.空間觀念的提升融入在數學活動中
繪本教學的方式要處理好繪本感知與動手操作的關系,在故事講述和插圖閱讀中增加操作與扮演,增加兒童對數學知識的體驗和感受,全身心沉浸在繪本數學學習之中,深入理解數學內容,增強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的效果,強化數學活動經驗積累和數學情感體驗。這是繪本教學對“做數學”相關思想的體現。
教師以數學思想引領數學知識的學習探究,引導學生閱讀、思考、操作和交流。讓學生通過讀一讀、想一想、拼一拼、說一說等操作活動,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形成技能,培養積極的學習情感。
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2]依據本課的題材,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動手操作。而操作活動的設計不能隨心所欲,而是需要結合故事情節,關注操作和故事的統一,不能為了操作而操作,將操作置于故事情節之外。學生在思考和操作中發展空間觀念和發散思維的能力,在情節展開中組織操作活動,在潤物細無聲中升華兒童的情感,讓數學知識在有趣的繪本教學中自然生長。
3.空間觀念的提升融入在數學活動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闡述了課程目標。[3]數學繪本的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和方法的習得,更是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浸染。教師不僅給孩子們呈現故事,同時也在提升孩子的觀察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升華他們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境界。教師培養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對愛的感受力,提升孩子們細心觀察、樂于動手、真誠合作、勇于探究的學習情感。
教師在數學繪本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機滲透團結的力量和愛的奉獻,潛移默化,達到了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使學生各方面和諧地發展。教師將數學知識完美地蘊藏在了美妙的繪本故事里,讓孩子們在感動于故事情節的同時也打開了心智,擁有一個有愛、有美、有智慧的學習時空。繪本教學讓數學課堂如此生動、美麗,用富有個性的教學方式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思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叢林.小學數學繪本教學價值研究與實踐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5(7-8).
[2]鄭毓信.數學哲學與數學教育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所謂“活動教學”是指以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主要特征,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作為當前德育課所倡導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眾多德育教師進行了深入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筆者也順應課改的要求,以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的課堂教學為研究基點,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究。
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于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诖?,在《哲學與人生》課的教學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學哲學”進而能“用哲學”,筆者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活動情境的創設、活動形式的設計等多方面進行了活動教學策略的探索。下面,以“事物發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質”教學為例進行課堂活動教學實例解析。
一、追溯學生的生活與經驗,引導學生感悟生活中的哲學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W家奧蘇伯爾曾說:“假如讓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因此,教學要改變只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呆板、機械狀態,要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代社會的聯系。
美國教育家杜威從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出發,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本質觀。他要求教學與生活相連,特別是與兒童的現實生活相連。杜威認為當時課程的最大流弊是與兒童的生活不相溝通,他主張改造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經驗為中心來重新編制課程。而《哲學與人生》課程在教材知識點的編排上,以中職生未來面臨的人生問題為基點,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把知識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較好實現了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體現了哲學與人生的內在結合,不僅關注學生“學哲學”,更強調學生“用哲學”:以分析和解決中職生的人生發展中的切要的問題為主題和落腳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學會“用哲學指導人生,用人生體驗哲學”,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設計出最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活動,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問題,將哲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哲學,哲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打破學生對哲學課的傳統認識,并不是“深奧難懂”、“枯燥乏味”的,而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
本節課教學內容:“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事物發展的過程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是層層推進的關系,筆者將這三個哲學原理的學習貫穿到“家鄉變化發展”的主題中,學生對“家鄉的變化發展”有認識、有感受、有體會,在活動中感悟到生活中的哲學,經過深入的思考探究進一步體會哲學對人生的指導意義。
二、創設活動情境,化枯燥理論為生動活動,激發學生思考
杜威曾提出:傳統教學是灌輸式教學,只讓兒童靜聽,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個人經驗以及學生自由的、直接的和主動的活動。他認為,教育最根本的基礎在于兒童的活動能力?,F代教育理論也明確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種活動之中,并通過活動表現出來,哲學教學當然也不例外。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并積極探索、思考,這就需要創設一些活動情境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1.借助多媒體創設生動的活動情境
多媒體具有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特點,它有很強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筆者首先給學生欣賞崔健的一首搖滾歌曲《不是我不明白》,用音樂振奮學生的精神,調動學生的情緒,并借用其歌詞自然貼切地引入學習主題:變化發展。課堂最后來個首尾呼應,以一首勵志歌曲《奔跑》作結尾,再一次激勵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教學過程中還播放了牽動每一位增城人神經的“增城掛綠湖”的視頻宣傳片以及圖片新聞,學生興趣盎然,在有效感知的基礎上,思考探究問題自然更深入,體會更深刻。
2.運用問題情境,凸現活動的教學價值
活動教學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弊端是:活動中學生容易只是單純地參與活動,活動過后沒有達到感悟的水平,活動中無收獲,純粹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容易與教學內容脫節,流于形式。所以,“活”與“動”不能僅僅停留于外在的形式上,不能只是追求各種感官愉悅,學生的動手、動嘴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動腦,真實的生動活潑不應缺少學生的積極思維。
本節課開端就以一個游戲活動“家鄉變化接力賽”讓學生“動”起來,進而利用學生活動中的生成性資源提出問題:大家所說的變化都是發展嗎?為什么?發展的實質是什么?判斷新舊事物的標準是什么?層層引導學生進行哲學原理的思考。第二個主體活動是“記者報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實地觀察或親身經歷,采取記者新聞報道、現場采訪等靈活有趣的方式呈現掛綠湖工程的發展進程。然后根據學生的報道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引導學生思考掛綠湖工程從立項到完工是一個怎樣的過程?進而逐步引導學生指出:量變與質變有什么不同?兩者的辯證關系是什么?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對我們的學習、人際關系的處理等方面有怎樣的指導意義?讓學生在各種活動情境所產生的活躍而熱烈的課堂氣氛中充分探討交流,使學生在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中多角度地分析,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并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這樣一方面可促進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創造等智力因素的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和行為的形成,最終凸現活動的教學價值,實現教學目標。
三、寓教于樂,以豐富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寓教于樂”,其基本含義就是教師通過操縱教學中的各種因素來引發學生懷著快樂的情緒進行學習。我們不能把“寓教于樂”簡單地理解為只是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快樂的氣氛,或者用某種教輔手段,使學生在枯燥乏味的學習之外獲得暫時的歡娛;而應該把它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霸⒔逃跇贰笔且呀虒W活動放到對學生的潛能和學習源動力上,讓學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樂趣,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其知、信、行的全面發展。是否寓教于樂,以樂促學,將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高低。
1.以游戲促樂學
不少哲學家視游戲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體驗,是人愉悅身心最普遍的活動方式。教育不應該是嚴肅的說教,它應該給學生快樂的體驗,而游戲正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帶有娛樂性的活動。有趣、輕松的游戲可給學生帶來興奮、快樂的體驗,可以避免學習的枯燥乏味;游戲的形式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引發學生情感態度的轉變。
本節課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說出家鄉的變化,采取“家鄉變化接力賽”的游戲活動進行,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合作互動,快樂體驗,課堂氣氛比單純的列舉要活躍熱鬧,且為后面問題的積極探討做出了情緒的鋪墊和資源的準備。
2.以競賽促樂學
生動活潑的競賽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競賽中,學生的自我表現需要顯得特別強烈,競賽能喚起他們的內驅力,激發斗志,獲得奮發向上的積極體驗,對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團隊意識、榮譽感以及正確應對成功和挫折的態度,都有重要的意義。
以上“家鄉變化接力賽”的活動,既具備游戲的元素,同時具備競賽的性質,利用組內合作、組間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在競賽中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在交流中更易獲得探究結果。
3.以表演促樂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一堂課能否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與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密切相關。角色扮演會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既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又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在“記者報道”這個活動中,要求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實地觀察或親身經歷,以“記者”為主要扮演角色,采取記者新聞報道、現場采訪等靈活有趣的方式呈現掛綠湖工程的發展進程。學生站在所扮演角色,如記者、村民、市民、領導干部等的立場上看問題,以該角色的身份、處境、情感、態度來表現其言行。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可以體察學生的情感,洞察學生的態度、價值觀及其對事物的看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態度與技巧。
4.以動手操作促樂學
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情況。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在哲學課的教學中,面對枯燥深奧的哲學原理,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其體驗動手的快樂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