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身運動康復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 要 隨著中國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對健康的意識越來越強。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發展,對社會體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當前社會體育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全民健身背景下社會體育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 社會體育 全民健身 問題 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因此得以興起與發展。1995年,政府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2009年,頒布《全民健身條例》;2011年,出臺《全民健身計劃》,隨著終身體育思想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逐步意識到社區體育的重要價值,由于對社區體育的實際需求,社會體育指導員得以迅速發展,其發展促進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相關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十多年來,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雖取得大的發展,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亟待關注與解決。據調查統計,在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群中,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狀況呈現顯著的特點,男性高于女性,低學歷參加體育人口的數量在不斷下降,而高學歷的在不斷上升,體育人口的職業也呈現了顯著變化,有職業的體育人口在擴大,無職業的體育人口在縮小;場館數量嚴重不足,建設速度極為緩慢,人均占有場地數量仍然很低;社會體育指導員,還存在各級別之問的數量比例不協調,年齡結構不合理。
一、社會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地位未引起足夠重視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經濟發展起點低,再加上2O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的需要,一直以來,實行的是“競技體育優先發展模式 ,即集全國之力優先發展競技體育,以競技體育帶動群眾(社會)體育的發展。競技體育吸引了政府的大部分注意力,也獲得了全國的大多數體育資源,從而實現了競技體育的跨越式發展。再加上體育資源的有限性以及國民體育意識淡薄的限制,社會體育的發展一直未得到足夠重視。
(二)保障條件仍然缺乏,體育鍛煉的場館設施供應嚴重不足
建國以來,我國的體育場地設施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鍛煉需求。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與第四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相比,場地面積增長70.51%,每1O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增加31.6%,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加了58.46%。但與芬蘭、日本、德國、瑞士、意大利每10萬人擁有的體育設施數量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三)社會體育指導員方面
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在我國發展較晚,自實施以來,發展迅速,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并且已經成為指導我國社會體育活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仍存在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國的社會指導員隊伍結構還存在質量不高、年齡偏離、文化程度偏低、平均工作年限偏短、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特點,廣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和欠發達地區農村群眾經常性體育活動落后。
二、全民健身背景下社會體育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需求
高校應是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基地要充分發揮高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方法先進、場地器材完備等優勢,對學員進行嚴格的培訓和考核,為國家培養輸送更多、更好的合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以滿足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需要。鑒于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只分級別不分類別,難以滿足學員的興趣與工作側重點,所以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應進行分類培訓。根據社會市場需求,可分為經營管理型和技術型。技術型的培訓,應側重于運動技術、技能教學和指導技能教學;經營管理型應側重于科學知識和方法、經濟學知識、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策劃,這樣既可增強培訓的針對性,也有利于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另外,在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兩類社會體育指導員中,應當大力培養和發展前者。因為他們是更加直接地面向社會,以傳授和推廣科學健身方法的形式為廣大群眾服務的。所以,體育主管部門應集中精力抓好專業技能類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和素質提高。
(二)挑戰:對現有的培養教育目標提出新的要求
培訓內容是培訓目的得以落實的根本途徑和關鍵,而我國有著博大精深的民族體育,在群眾中有著深厚的基礎,但我國的培訓方式則是只分級別不分類別,這種不分類別的培訓內容顯然不能適宜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因此建議盡快組織編寫全國材,按其工作對象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培訓內容。在注意競技運動項目的同時,強調民族體育項目的培訓學習,可增加休閑娛樂、健美健身、康復保健等,同時,適當延長培訓時間,以提高培訓質量。
(三)社會體育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發揮的作用
如果想要達到《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提出的我國群眾體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思路,那么社會體育指導員對全民健身活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它是發展我國體育事業、增進全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對推進社會體育及其全民健身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在現實社會體育的發展中,廣大群眾鍛煉的科學化水平還普遍較低,很多人缺乏鍛煉知識和科學方法,甚至還出現了一些鍛煉不當造成傷害事故等問題,這些都需要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體育科學技術服務,積極宣傳科學健身知識,進行科學健身的指導服務,有效提高群眾的健身鍛煉效果。
參考文獻:
[1] 戴儉慧.高等院校體育專業教育與社會體育指導的培養[J].浙江體育科學.2000(4):25-27.
一、學校體育是《綱要》實施的主體
《綱要》規定:“全民健身計劃以全國人民為實施對象,以青少年和兒童為重點”。青少年和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是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業的建設者和保衛者,他們的健康關系到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昌盛。如果在全民健身活動中,丟棄或放松了學校體育工作這一塊,《綱要》所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就無法全面完成。
學校在體育師資、技術、場地、設備、資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無論是開展職工體育活動,還是農民體育活動、社區體育活動,都會經常借助學校這方面的力量,因此,學校體育工作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地位就更顯得格外重要了。
二、學校體育工作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的作用
1.基礎作用。一個時期以來,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青少年與兒童的體育健身活動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致使一部分學生體質下降。因此,解決中小學生的體質問題,夯實好全民健身的基礎,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綱要》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終身的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與習慣;繼續搞好升學考試體育的試點,不斷總結完善,逐步推開;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提高師資水平,多渠道籌集體育經費,加大投入,搞好場地、設備建設和管理,建立健全各項必要的規章制度,執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持續兩課、兩操、兩活動的正常開展,組織好各種競賽活動;定期對學生進行健康檢查和體質測定工作。另外,學校體育工作做好了,對當地的全民健身活動亦會起到示范推廣的作用。
關鍵詞:建設發展;社會市場;健身指導;休閑保健;康復保健
一、專業基本情況
(一)歷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由教育部正式頒布實施,原專業目錄“體育類”中的“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和“體育生物科學專業”依照科學、規范、拓寬的原則,調整合并為一個專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2004年12月,國務院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中使用體育保健專業這個名稱,專業代碼為:660304;并在隨后頒布的《本專科專業對應表》中規定體育保健專科專業對應本科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
(二)培養目標與要求
體育保健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能為全民健身運動、專業(職業)運動的個人、單位包括各種運動隊、運動俱樂部和運動訓練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導和衛生服務以及為家庭、社區以及各種保健、康復行業機構(部門、企業)從事醫療、保健及相關服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
要求學生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并忠誠于民族和祖國,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繼承民族光榮傳統,發揚先輩進取精神;在德、智、美、體、勞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較強的、綜合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能自發地、自覺地服務于民族,服務于祖國,服務于社會。
要求學生能夠掌握運動人體科學(包括體育生物科學與體育保健康復學等)的完整體系、民間傳統醫學(中醫學)和現代醫學的基礎知識以及體育運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這大眾體育觀念的基礎上,能運用保健理論指導體育健身,運用保健方法服務于體育健身,能把體育運動作為有效簡便的方法運用于保健和康復。熟悉保健的廣泛領域,能綜合醫藥衛生、體育運動等多學科知識應用于體育事業、保健事業。
二、專業建設發展與社會市場需求的情況
(一)社會市場對體育保健專業人才的需求現狀
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強調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要以人們更高的生活質量為基礎,同時,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條例》的實施,使大眾健身和保健康復市場中的專業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漲,并逐步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國家社會安定,文化教育發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消費結構優化,體力活動減少,多種慢性病和亞健康體質越來越困擾著人們,健康教育和促進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問題。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人們迫切需要體育保健專業人員的專業服務和指導,進行科學健身與合理康復來提高健康水平。
競技體育中,現代運動訓練的特點是運動負荷越來越大,運動技術難度增大,運動疲勞和運動損傷已成為影響優秀運動員提高成績的制約因素。因此,運動康復和運動營養在科學訓練中越來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奧運會以來,我國各省市體育局相繼建立或籌建體育醫院(運動康復中心),專業運動隊急需高水平的體育保健和運動康復專門人才,為運動員進行傷病康復和體能恢復,以保障運動員的訓練質量和身體健康。
按照衛生部的有關標準,康復治療師人數應為康復醫師人數的兩倍。有關部門統計,現今我國康復治療師人數不足萬人,今后十年內相關人才缺口在幾十萬以上。目前,國內從事體育保健、養生康復、膳食營養指導等相關的職業者少之又少,競技體育部門從事訓練恢復的專業人才也十分缺乏,對于整個行業和市場而言,體育保健相關人才在就業市場上供不應求[1]。
(二)體育保健專業的開設情況
原國家體育總局直屬的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等6所體育高等學府和部分地方體育院校,設立體育康復保健專業(現為人體運動科學專業)都有10年以上的歷史。隨著《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的頒布而規范了體育保健專業的名稱后,各地體育院校、高職高專的體育系,甚至有些醫學院校都紛紛開設了這一專業。但筆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壩師專開設有以“體育保健”為名稱的專業,本科學校開設的是“運動人體科學專業”,而其它高職高專均沒有這一專業,個別學校的社會體育專業有“體育保健、康復”這一培養方向。可見,社會市場對體育保健專業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時,而專業的開設與發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臨問題與解決方法的探討
(一)面臨的主要問題
1.社會認可度不高
受民眾對該專業的認識不足以及就業體制僵化的限制,體育保健專業畢業生招生就業渠道不夠通暢。在體育院、系開設體育保健專業,其可行性是經過充分論證的。高等院校對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層次的,大量培養體育保健專業的人才不但是醫學院校的義務,也是體育院、系的責任,在體育院系開設體育保健專業會更具有專業特色。但自體育保健專業建立后,多數民眾對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專業的存在。在相當一些人的潛意識中,雖然知道體育鍛煉能增強體質、促進健康,但一談及保健康復,都認為是醫療衛生部門的事,培養該方面的專業人才也應該是醫學院校的責任,體育院系設置體育保健專業似乎不合常理。這些錯誤觀念無疑會對體育保健專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提高民眾對本專業的認識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2]。而高職教育的工作者往往喜歡盯住“保健”這個詞,將其理解為“醫療保健” 并作為依據而把體育保健專業按醫學專業模式培養,這樣又無法得到社會市場的認同,使專業建設面臨學生就業困境。
2.專業畢業生沒有醫療衛生職業的資格認證
雖然現在許多部門和單位十分缺乏體育保健專業的專門人才,但真正具有這方面專長的人才卻難以被錄用。國家衛生部根本就不允許非醫學專業學生取得如醫師資格證、康復治療師資格證等醫療衛生職業的認證。所以,由于沒有準入通行證的限制,該專業畢業生較難進入醫療衛生部門,即使能夠進入,也不能獲得處方權;所以只能在醫師、康復治療師的監督、指導下進行一些相對簡單的、輔的康復理療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這給他們的印象是:一輩子都當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創新性以及可讓工作者持續發展的職稱制度保障,時間稍長便使人產生厭倦并對前途出現迷茫情緒,于是造成了體育保健專業學生畢業就業后從事康復保健工作卻很快就轉行的現象[3]。相當數量的醫療單位為了升級的需要而設立康復科室,卻受重視程度往往不高,或限于編制原因而成為單位的“政協”,鮮有接收具備專業知識的康復專業畢業生,更何況是非醫學性質的體育保健專業畢業生。[4]
(二)對策探討
1.明確專業目標定位,構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體育保健中的“保健”是“保衛健康”之意,在醫學中屬于預防醫學的范疇,而本身卻包羅萬象,環境、醫藥、營養、體育運動等等都與保健密切相關[5]。體育保健專業的培養方向包括康復保健、休閑保健與健身指導這三大方向。而這其中康復保健(或稱康復理療)方向不應作為專業發展的分支,除非這個專業在醫學院校中開設并被衛生部門認可為醫學專業,否則會讓畢業生置于“無證上崗、非法行醫”的尷尬與無奈中。社會市場對休閑保健與健身指導人才有極大需求量,沒有必要讓學生去擠醫療工作的路子,何況這不是體育保健專業學生強項。而且,休閑保健(含康樂服務)與健身指導工作給員工提供了更多的個人業務水平提高、職位上升的空間,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獲得成就感。
作為普通高等院校專業,會有一套比較成熟而完整的培養模式,其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相對固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養體系,而且有著可資比較的中外培養體系框架。但作為高職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屬,而是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種形式、類型。因此,體育保健專業必須要有自身特色的培養體系,不能做成本科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壓縮餅干,或是僅僅將原有的學科課程簡單重組。如果因學生“專升本”或籌劃本專業“升本”的需要而套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培養體系,拚棄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宗旨,把體育保健專業當成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預科”或“簡版”來辦學,勢必對學生就業帶來極大負面影響[5]。
2.優化專業課程組合,人才培養切合社會市場的需要
阿壩師專體育保健專業課程大體上可分類為體育健身類、體育生物科學類(與基礎醫學科目整合)、醫學類(含傳統醫學)、體育保健與康復綜合類以及體育保健相關應用類(如體育營銷、醫藥營銷、體育管理、醫療保險等),這五大類課程構成了專業知識體系的框架,涵蓋了專業培養的主要方面。優化課程組合,特別強調增加體育健身類與體育保健應用類選修課程的數量,讓學生根據需要選擇與自己人生規劃更為相符的課程。如,體育健身類應開設與社會健身密切相關的《休閑體育學》、《太極運動》、《武術基礎》、《健身操》、《健美運動》、《體育舞蹈》、《戶外運動》、《網球運動》、《高爾夫球運動》和《輪滑運動》等課程;而與體育保健專業學生就業相關的應用類課程如《衛生經濟學》、《體育經濟學》、《醫療保險與工傷保險》、《醫藥商品與市場營銷學》、《體育營銷學》、《醫藥市場調查與衛生統計學》、《醫藥營銷策劃》、《醫藥廣告學》、《商貿與物流》、《衛生管理學》、《體育管理學》《職業衛生學》、《兒童少年衛生學》、《老年衛生與護理》和《公共關系與社交禮儀》等也應開設為選修課。體育生物科學類(即運動人體科學基礎類)課程包括《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營養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等學科,也可以根據需要把基礎醫學中的《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臨床營養學基礎》和《醫用物理學》等整合到上述的體育生物科學類課程中,減少課程科目數量,避免教學內容重復,實現資源共享[5]。
3.加強職業資格的培訓,以崗位要求為標準
加強職業資格的培訓,其指導思想就是更加注重以崗位能力為本位開發課程體系,使構建的課程體系所實施的技能更加接近企業的崗位標準,接近用人單位的標準[5]。我們學校把體育保健綜合應用類主要分以下幾個小模塊:康復保健類、休閑保健類、營養健康類以及運動人體科學應用類。康復保健類的課程主要有《推拿學》、《反射療法學》、《中醫筋傷與康復療法學》、《運動創傷學》和《全科醫學》等;休閑保健類的課程主要有《芳香保健學》、《美容彩妝與美體護理》、《休閑保健學概論》和《康樂服務與經營管理學》等;營養健康類的課程主要有《營養學》、《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學》、《中醫養生學》和《預防醫學》等;運動人體科學應用類的課程主要有《體育測量與評價》、《運動訓練與競賽的生物學監控》、《生理機能評定》、《健美運動基本原理》、《傳統體育養生學》和《康復體育與運動處方》等。這些課程特別加強了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相結合,為學生獲取社會體育指導員、保健推拿師、足部按摩師、反射療法師、保健刮痧師、營養師、健康管理師、芳香保健師和康樂服務師等相關職業技能資格提供了保障。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導,構建基礎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體現技能和理論緊密結合,著眼于職業崗位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社會體育大量需要懂得科學健身的專業人才,體育保健專業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這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討在專業發展中出現問題的解決辦法。體育保健專業的學生的就業是不應僅局限于某些事業單位和升本,他應有自身更廣泛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應擯棄傳統的就業觀念,要做到哪里能發揮個人才能就到哪里去。(作者單位: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金項目:阿壩師專校級青年課題(ASC09-09)
參考文獻:
[1] 黃昀,李杰,蔣寅.關于體育高專體育保健專業教材特色化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694(18).
[2] 王乃茹,黃輝.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保健專業課程設置及就業前景的調查分析[J].現代企業文化,2009,132(20):195-196.
[3] 覃榮周,王琪林.成都休閑保健服務行業的市場分析[J].商.2012,(16):169.
關鍵詞:運動健康服務業;高校;消費需求;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069-02
國民健康是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障,健康服務業是關系著人類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服務業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到2020年我國的健康服務業預計將達8萬億以上。近幾十年來,我國的競技體育、專業運動都取得巨大成就,但隨著健康需求的暴漲,大數據等對社會的影響,人類社會在從信息時代經由知識時代快速向智能時展,運動營養以及健康設備和環境等傳統行業向智能化發展,競技體育、專業運動、運動營養以及健康設備與環境構成了大體育健康服務產業。
一、運動健康服務業的發展背景
2013年10月14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健康服務業是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以體育運動為主要手段的相關服務,運動健康服務是健康服務業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包括體質測試、運動健身指導、慢性病運動健康指導、體育運動培訓、運動康復指導、運動器械、運動設施改造、運動健康網站、運動保健食品等。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2015年中國在校大學生3 700萬,全世界第一,“健康第一”和“以人為本”是構建大學生體育服務網絡的理論依據。高校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是“健康第一”,它強調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全面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培養學生終生體育的意識。不管是運動隊、普通學生甚至弱勢群體學生等,學校體育必須遵循“以人的發展為本”的基本規律,通過學校各部門的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并建立起一定的組織和保障措施。
我國政府即將出臺的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各項政策來看,意味著體育健康產業正處在一個政策利好階段,體育健康行業變成了政府、社會、市場、大眾的四輪驅動,這也意味著政策環境會越來越靈活。
二、運動健康服務業在高校的消費需求
1.醫療健康服務需求。以政府為主導,以提高3 700萬大學生健康服務水平為目標,高等院校協作企業、醫療機構進行平臺建設、系統運維、市場推廣、健康服務、臨床測試與應用,最終提高高校大學生健康水平的協同創新模式。高校學生需要慢性病健康監測、健康服務的良好體驗、健康服務大數據分析,構建“互聯網+”醫療與健康服務開放共享平臺,依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促進全體學生身心健康。
2.運動健康保險需求。數據顯示,美國的運動健康保險市場高達千億美元。2014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保險公司圍繞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戶外運動等需求推出多樣化保險產品。鼓勵引導企事業單位、學校、個人購買運動傷害類保險。
3.大學生健身服務需求。隨著體育價值觀的改變,體育健身觀念的建立,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也越來越高。高校男女對健身需求有較大差異,男生主要是健身鞋、體育賽事、羽毛球、籃球、跆拳道、臺球、器械運動等,女生主要參與健身操、瑜伽、拉丁操等有氧運動,高校付費健身活動需求也不一樣,花錢買健康在高校也越來越被大學生接受。
4.運動心理健康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校健康需求,大學生的運動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關注和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該從治療模式轉向預防模式、發展模式,服務的人群應該從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轉向更多的普通學生。運動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包括普及心理知識,預防心理疾病和拓展心理素質。要讓心理健康服務有良好的效果,必須了解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以學生最能接受的形式進行相關的教育。
5.運動科研服務需求。《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首次提出“科技興體”的戰略目標,“科訓結合”是運動訓練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模式,運動訓練是人體的訓練,應加強運動人體科學的研究,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教師和運動生理實驗室可以承擔高水平運動隊的科技服務。隨著科技的進步,高新科技在體育健康產業中的比重越來越重。
三、高校運動健康服務業存在的問題
1.高校健康服務定位不清。健康服務業的發展得到國務院和企業的高度重視,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頒布了《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等,但缺少相關文件對高校健康服務業做出具體指導,高校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定位很模糊。從傳統來看,高校的健康服務主要以公益為主、盈利為輔,面對幾千萬的大學生群體和健康服務龐大市場,大學生既是需求者也是傳播者,高校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平臺,高校具有服務社會功能,因此,急需政府部門對高校的健康服務業重新定位。
2.健康服務盈利能力差。高校健康服務更多的是強調其公益性,比如公共運動健康服務,這類服務的供給者是不會獲得理想利潤的,比如公共體育教育、運動會、體育心理健康咨詢,因為市場不能有效提供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這是運動健康服務領域中市場失靈的領域,高校運動健康教育等這類公共健康服務,想取得預期的經濟效益是相當困難的。同時,在這個龐大需求運動健康服務的人群面前,消費者愿意購買運動健康服務,如學生運動損傷需要醫治、藥物、康復理療,需要收費才有可能盈利。運動健康服務行業是一種經濟現象,但我國高校很少應用運動健康服務的商業模式,經營方式和盈利途徑單一,人力成本不斷上升,這種現象嚴重制約了運動健康服務業的發展。
3.弱勢群體健康服務不到位。高校的健康服務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但大學生個體差異大,健康服務的內容、手段、組織保障等都難以滿足弱勢群體學生的健康需求。弱勢群體需要的健康服務不到位,學校為弱勢群體學生組織的專門的競賽或活動幾乎沒有。體育部(教研室)、校醫院在為弱勢群體學生開展保健咨詢、運動心理健康、康復理療方面也很欠缺。
4.健康服務人才缺乏。人才素質影響服務質量,健康服務需要懂專業同時具有一定管理創新,要懂運動、醫學健康知識、實際的操作經驗、管理營銷能力等復合型人才;健康服務業市場化運作,校園健身房、體育培訓、各種體育協會等需要管理與專業人才;提供場館、器材、教練等服務需要市場管理的人才;在網絡與信息時代需要熟知相關知識與運營的人才,等等。
四、運動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策略研究
1.加強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現代訓練的科學化是提高運動競技成績的必經之路和重要保障,做好場地器材、科學化訓練、生理心理、疲勞與運動營養、身體恢復等健康服務,做好運動訓練“科訓結合”,努力提高教練員和專業教師的科研水平,加強教學、訓練與競賽的科研攻關,提高科技服務能力。
2.政府學校引導與市場驅動結合。健康對經濟發展來說,就是生產力和未來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政府在制度建設、規劃和政策制定及監管等方面履行責任,學校重視并且能夠健全組織,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激發社會活力,調動民間資本投資發展健康服務業,不斷增加健康服務供給,提高健康服務質量和效率。在發達國家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保險公司和企業等第三方支付是運動健康服務的最大買單者。盡力拓寬健康服務業的盈利途徑,深入研究市場,在大量市場調研基礎上,研究目標客戶的真實需求。
3.培養健康服務業相關人才。高校是人才培養、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的主要陣地,健康服務必須要有一批管理營銷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支持高等院校體育保健、健康服務、社會體育指導相關學科專業,加快培養營養師、養老護理員、按摩師、康復治療師、健康管理師、健身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從業人員,建立健全健康服務業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健康服務業是新興的產業,客戶的定位、產品的設計、市場的開拓、媒體的運作、服務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員、專業的管理與營銷團隊。
4.互聯網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大數據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運動健康服務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更互聯的平臺,并滲透到服務體系運行的各個環節。比如在客戶管理環節,所有客戶都要建立網絡電子健康檔案、回訪記錄及提醒系統、電話咨詢虛擬網轉接、客戶短信及e-mail 交流系統等。在當下這樣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利用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以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深度融合為動力,逐步完善獨特的健康體質解決平臺,體育健康大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趨勢,必將助力體育健康大產業的順利轉型。充分利用廣播、平面媒體及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深入宣傳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學生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
5.融入學校創新創業體系。《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要把發展健康服務業與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健康服務業吸納就業的作用。”隨著國家對高校體育與健康的重視,大學生對運動健康消費需求,運動健康服務業有很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在管理體制、產品設計、團隊建設創新開發都需要大量的創新創業人才。大力支持健康知識傳播機構發展,培育健康文化產業,把醫保工作的重點轉向健身防未病上來,把高校的健康服務業發展與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 廖小華.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實施科技服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3).
[2] 陳永昌.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的思路與對策[J].北方經貿,2014,(6).
[3] 潘燕.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健身運動處方的應用與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2,(9).
[4] 聞健.對《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問答[J].老同志之友,2014,(5).
采用文獻分析法、專家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選擇專家時,將重點以專家的知識能力、經驗及責任感對本研究合作與支持意愿為主要依據。選擇樣本包括:1曾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問題有深入研究的學者;2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工作的主管人員。本研究選擇了18位符合上述原則的專家學者進行問卷調查。
2結果與分析
2.1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
模式是科學化的基本概念,最初適用于現代自然科學研究的一種常用方法,后來引入社會科學研究之中。隨著模式概念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和發展,模式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標準方法體系和結構功能體系,并被廣泛引入到教育領域,形成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國內首次提出“培養模式”一詞應該是在1994年原國家教委全面啟動和實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中。但當時并未對“培養模式”這一概念做出相應界定。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培養模式”的含義不斷豐富,但理論上尚缺乏統一的定義。關于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學者們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歸納整理發現,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1培養目標:通過教育培訓,希望學員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包括培養方向和使用規格。2課程體系:根據培養目標,依據實際情況,所安排的教學科目。3培養途徑:教育培訓所采取的手段和過程。
2.2培養目標
2.2.1培養方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對“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的定義,“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從事運動技能傳授、健身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6]。基于這一定義,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方向應該定位于培養從事以下具體工作的社會體育指導員:1指導社會體育活動者學習、掌握體育健身的知識、技能和方法;2組織人們進行健身、娛樂、康復等活動;3協助開展體質測定、監測、評價等活動;4承擔經營、管理及服務工作。2.2.2使用規格規格是規則、規定、規范。使用規格就是社會體育指導員中的不同人才在未來使用上的規格差異,如理論型和應用型兩類使用規格。使用規格還應包括對不同人才在素質方面的具體要求[7]。目前,《國家職業標準》規定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存在技術等級劃分的三級、二級、一級、國家級。另外,根據我國社會體育的特點和鍛煉群體的需要,可以將社會體育指導員分為健身健美類、醫療保健類、競技運動類、體育休閑類等4類。這4類指導員可以涵蓋社會體育的各個方面,不同類別與不同等級的交叉,形成各個層次都有不同類別的體育指導員,全方位地為社會指導服務[8]。從培養模式的角度,這種分類與分級的交叉,便可形成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使用規格。根據以上要素體系,依據分類與分級的交叉,社會體育指導員應該包含16種不同規格的人才表2。通過文獻分析與專家調查,本研究得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使用規格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如圖1。不同規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基本素質、基本知識、專業技能和工作績效的要求或條件是不同的。以公式的形式,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使用規格可以表述為:通過層次分析法得出的規格各要素的權重,代表橫向的各種條件的比重分配情況。α*則代表不同類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在不同級別上的條件程度。如,若αA41=10表示國家級健身健美類指導員應該從事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達10年;αB41=10表示一級健身健美類指導員應該從事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達5年。
2.3課程體系
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的一般過程應該是:國家體育總局依據培養方針,確立培養目標,提出培養要求或培養標準,制定專業規范,規定培養制度,各級培養機構則根據各地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類型與培養規格,建立課程體系,制定教學計劃、規定培養途徑、培養方式、教學管理與質量評價方式,組織實施培養活動等。圖2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的一般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課程體系是整個培養模式的內容載體,直接決定于培養目標包括使用規格,是實現培養目標,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質量的關鍵性要素和核心要素[9]。本研究得出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時應開展的課程大體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英語、計算機基礎知識、法律基礎。社會體育概論、休閑體育與健身概論、健身俱樂部經營管理、體育社會學、社會體育管理學、體育產業概論、教育學、體育科學研究方法、體育概論、體育管理學、體育市場與營銷。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質測評與運動處方、運動訓練學、健身體能鍛煉等。田徑、體操、武術、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健美操、游泳與救護、器械健身、保齡球、跆拳道等。另外,增加專項提高課以及專業特色選修課如水中健身、形體訓練、健身街舞、瑜珈、搏擊操、普拉提、攀巖等。實習、課題研究和崗位培訓。以上是課程體系的總量,要注意體現課程設置的機動性,根據不同規格的人才,課程設置應有所差別。另外,還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平衡性,將各門課程歸類如下:
2.4培養途徑
培養過程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去構成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這種載體即培養途徑。培養途徑是培養模式的形式載體,決定于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落實到培養活動的“橋梁”,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9]。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模式的單一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培養途徑的單一上,應該拓展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途徑。2.4.1職業基礎教育學歷教育社會體育指導活動是一項綜合性、創新性的活動。所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基礎教育階段應該為學員打下一個綜合的、基礎的、全面的基礎,讓學員了解人類知識的整體狀況,了解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方法、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在指導實踐中的運用,最大限度地開發學員的智力,使其掌握社會體育指導技能,培養學員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圖3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的課程體系職業基礎教育應該主要面向高等院校,開展上述課程體系的全部或大部分課程,獲得學位,為接下來的職業資格認證奠定基礎。據統計,目前全國幾乎沒有專門針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業設置。事實上,學歷教育應該起到主導作用。高等院校體育專業主要是社會體育與管理系和體育教育系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基礎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轉變觀念,優化體育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承擔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基礎學歷教育任務。高校體育專業應配合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改革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參與培養體育指導員工作,以適應全民健身運動的需要。不少省份的高校體育已成為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主要陣地[10]。2.4.2職業資格認證職業教育職業資格認證應該在學歷教育的基礎上遞進,應該以獲得學歷作為申請職業資格的條件之一,以提高接受職業資格培訓的學員的整體素質,避免出現受其文化層次、知識背景的限制,不能達到指導人們科學鍛煉要求的現象。國家體育總局應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分級分類標準,并開展高質量的培訓和認證工作。為了加大高素質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力度,國家體育總局和地方體育局以及工商局等相關單位可授權相關事業單位或社團組織如高等體育院校、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等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可采用短期和長期等多種形式,針對人才培養規格,進行分級分類交叉的培訓,以保證大眾體育運動中各種指導人才的需求。培訓結束后統一考試,合格者發給國家認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證書,憑證到工商局申請執照。另外,與職業資格的準入制度相對應,應嘗試淘汰制度。建立成績通報制度,加大獎勵、淘汰力度。2.4.3高級研討班在職教育要區別于現有的培訓班,摒棄單一的分級培訓,應舉辦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高級研討班,作為培養和提升已獲得職業資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能力和綜合素養的一種基本方式。這種研討班的目標直接鎖定為在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因此,研討班的學員、課程設置、研討方式均應該有所創新,使其成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繼續教育學院”。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可以采用“為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奠定基礎的學歷教育”+“為獲取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的職業認證”+“為進一步提高等級和職業素質的在職教育”的“三頭遞進”“三位一體”的基本模式。其中,以學歷教育為基礎,職業資格認證為核心,在職教育為補充。以職業資格認證來引導學歷教育,以職業資格認證來刺激在職教育圖4。圖4“三位一體”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模式這樣,形成了以課程體系為“內容載體”,以培養途徑為“形式載體”,分級分類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模式。其中培養方向為: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從事運動技能傳授、健身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4類4級交叉可得出16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使用規格,不同規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其基本素質、基本知識、專業技能和工作績效的要求或條件是不同的。開展的課程也有略有不同,但整體上,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的課程體系為一個由基礎課程、專業理論課程、技能課程和實踐課程組成的系統。
3.2建議
關鍵詞: 保健班 體育課 教學設計
在各普通高校中總有一部分學生因先天不足或者后天損傷等原因不能參加正常的體育課學習,這部分學生雖然占學校總人數的比例很小,但是他們有著健全的大腦和正常的思維,非常渴望和正常人一樣參加體育鍛煉,使身體素質得到提高,身心得到愉悅。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同時要求:“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四個學期共計144學時)。修滿規定學分、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各普通高校紛紛將不能參加正常體育課教學活動的學生組織起來開設保健班。
一、保健班學生的特征分析
通過調查,我發現參加保健班的學生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先天殘疾。這部分學生主要是由于先天性發育不良造成四肢的運動功能障礙或者不全。
(二)后天損傷。這部分學生占的比重較大,情況也比較復雜,但總的說來主要是由慢性病、意外傷害等引起的身體傷殘,導致不能參加正常的體育活動。
(三)其他原因。這包括精神疾病、身體肥胖等。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社會病的高發,由于此種原因參加保健班的學生數量在增加。
不管以上哪一種原因,保健班學生與普通學生一樣有著聰明的頭腦,與普通學生共同學習生活在同一個校園,卻因為存在運動功能不健全的事實,使其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調查發現,保健班的學生都非常渴望像正常學生一樣參與體育鍛煉,羨慕和欣賞同齡人在運動場上瀟灑的身姿和雄壯的體魄。同時,他們又往往對自己身體一些部位的不健全而感到沮喪。這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就使得他們不僅喪失了與普通學生一起運動的權利,甚至不愿意與同學一起觀看體育賽事和活動,在與人交往中也常常表現為沉默寡言、抑郁內向的性格特征。但是這種性格往往并不表現為一種消極的壓抑,而是他們力求通過刻苦的鍛煉來彌補身體的缺陷,通過認真的學習來取得學業上的進步。在保健班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都希望通過一定體育知識的學習和運動項目的鍛煉掌握一些適合自己身體的健身知識和保健方法,在此基礎上達到發展體力、重塑體魄的目的。
二、保健班教學現狀分析
通過走訪,我發現大部分高校都設立了保健班,雖然其分別有著不同的特點,但有共同之處,那就是設置的課程都具有運動技術簡單、運動負荷較小的特點,這些課程包括太極拳、乒乓球、交誼舞、健身氣功等。不過長久以來,我國各高校對保健課的教材、教學計劃、考核要求,以及授課教師的配備都缺乏足夠的重視,大多數學校沒有根據學生的身體情況進行分類教學,而是往往將全校所有不能參加正常體育課教學的學生組織起來,隨即編班分派,安排固定的教師進行授課。教授保健班的教師往往是本校的普通體育教師,有的學校給幾乎每位教師都安排了保健班,但是有的學校安排了專職教師予以授課。教師在給普通學生教學的同時,一般不會對保健班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認為教授保健班學生的任務就是“帶著他們玩兒”,沒有將之上升到教學任務的高度。而專門安排授課教師的高校選擇的教師,往往也選擇缺乏教學建樹的教師擔任。同時,絕大多數授課教師都沒有經過系統的殘疾人教育理論與方法的培訓,缺乏對殘疾人教育規律的認識,從而嚴重影響了保健課的教授質量。這就導致教師的教學活動不適合或者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甚至有可能損傷他們的運動積極性,以致對其心理造成永久的傷害。
三、針對保健班的體育課教學設計
保健班學生入班的原因各有不同,由于身體、喜好差距較大導致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明顯,因此教師在對保健班體育課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針對學生的身體條件與興趣愛好因材施教。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學校及相關教師在對保健班體育課教學設計之前,應該根據醫院對學生身體狀況的診斷以及學生入學體檢的相關資料信息,根據身體狀況將學生進行分類,根據學生身體類型組成不同的教學班或者小組,從而制訂出不同的體育課教學科目計劃。
(一)慢性疾病。這里指的慢性病是保健班學生中常見的心臟病、甲亢、胃炎、關節炎等疾病。對于這部分學生,可以將慢跑、太極拳、醫療體操等項目列入課程,在體育課中安排中小強度的運動,通過每次30―60分鐘的活動增強他們的體質。
(二)意外傷害。有些學生在入學后因拉傷、扭傷、骨折或手術等意外傷害無法參加正常的體育課教學而參加保健班,對于這些學生要進行康復性訓練,除了慢跑、太極拳等項目外,還可以進行適當的柔韌性訓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強度應該根據學生的傷情來設計,而且鍛煉的時間不宜太長。
(三)心理障礙。有專家預言,心理疾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紀疾病”。在高校中,也有部分學生患有憂郁、自卑、強迫等心理障礙疾病。對于這部分學生的教學教師更應該加以注意,在教學內容上應該盡量選擇集體項目,以及帶有音樂伴奏等可以放松心情的項目,比如太極拳、健身操、趣味游戲、體育舞蹈等,這些項目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心情愉快。
(四)體質較差。在現代高校中,體質較差的學生所占的比例逐漸增加。對于這部分學生,可以開展各種身體素質練習,將游泳、中長跑、健身操、減肥操等項目融入教學,培養其運動興趣,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從而達到鍛煉身體提高素質的作用。
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保健班的學生有些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而其他學生因為不能參加正常的體育課學習,或多或少也會存在心理壓力和負擔,如果這種心理障礙或者心理壓力哪怕被無意之間激化,也有可能引發學生心理上對運動的叛逆和反感,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更多地進行引導和鼓勵,促使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強烈的愛好。
(二)對保健班的教學活動,應該掌握適度原則,使學生的身心都達到一個正好飽和的狀態。這是因為較小的運動量無法滿足保健班學生的運動需求,達不到運動的目的;而他們的身體狀況一般不能承受強度較大的運動,如果強行加大運動量,不僅會損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可能帶來新的運動損傷。
(三)應該教授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保健衛生知識,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正確的運動訓練,通過課堂教學培養他們終身運動的信念和技能,使他們樹立起戰勝傷殘的決心和信心,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獲得體質的大幅度提升。
保健班的學生是普通高校里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現在存在以后也將長期存在。但是從目前來看,不論是從教學活動還是科學研究都沒有對保健班加以足夠的重視,希望高校各方面加強對保健班學生的重視,使他們真正享受和體驗到和普通學生一樣的運動快樂。
參考文獻:
[1]虞榮娟.實施新《指導綱要》后高校保健體育課程的構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2]楊敏,邱習勤.普通高校保健班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2).
[3]林建華,郭瓊珠.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的現狀及課程設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4).
[4]劉永峰.高校保健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體育學刊,2001,(8).
關鍵詞:河北省 社會體育 社會體育指導員 管理
隨著社會體育的發展,人民群眾對體育的需求與參與熱情的不斷高漲,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質量、類型及管理使用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一、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管理現狀
1、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存在年齡結構老化,學歷層次偏低,隊伍數量較少,等級結構失調,缺少高素質、高等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指導項目不全面,指導年限不長,指導形式單一等問題。[1]
2、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管理部門對其機構設置和權限劃分不夠明確,使其管理工作非常繁重,而且工作效率較低。
3、河北省相關的體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培訓工作,但沒有明確的培訓目標。培訓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且培訓內容單一,培訓時數較少,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在指導工作中的質量。目前我省缺少完善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培訓模式。
4、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管理中沒有充分發揮體育社會團體的作用,沒有建立完善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體系,致使管理工作比較混亂。
5、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知識更新和再培訓制度不夠完善,致使隊伍的指導質量低。
6、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只有級別而沒有類別和運動項目的劃分。河北省居民體育鍛煉需求較高,但目前我省缺乏體育鍛煉科學化和鍛煉形式多樣化的管理制度。
7、河北省社會體育管理部門對指導員隊伍的任職期限和考核情況沒有形成統一的管理網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二、完善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對策
1、充分發揮體育社團在體育指導員管理中的作用,成立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促使我省體育單項協會參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構建我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協會管理模式,為有序地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管理工作提供有利保障。[2]
2、河北省體育行政部門要簡政放權,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管理起到宏觀調控的職能,逐步理順體育行政部門與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和各種社會團體之間的關系,對社會體育指導員推薦和派遣,在不同的社團和機構間起信息溝通與聯絡的作用。
3、優化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結構。根據目前我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優化我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結構,首先,必須大量培養中青年社會體育指導員;其次,應該提高高校尤其是體育院校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比重;第三,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評定中應當遵循政事分離的原則。
4、豐富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類別結構。借鑒發達國家的分類方法,建議今后也將我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劃分為青少年體育指導員、中年體育指導員、老年人體育指導員、婦女體育指導員;社區體育指導員、職工體育指導員;健身健美類體育指導員、娛樂體育指導員、醫療康復體育指導員、競技體育指導員等,進一步完善我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分類管理工作。
5、進一步完善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課程結構。我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培訓課程應包括基礎課程和專業指導課程,其中專業指導課程雖是培訓的重頭,但基礎課程也應成為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培訓課程的重點,它直接決定著被培訓者的專業指導能力。
6、進一步完善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制度。首先,在培訓目標上,必須與社會對體育指導的需求密切結合,同時必須明確區分不同類別、不同級別、不同項目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社會體育指導隊伍中的具體作用;其次,應當建立統一水平的考試制度;第
三,應疏通我省社會體育指導員與社會提供指導的渠道,建立一條完善的管理體系。
7、河北省應確認體育指導員是一種新的社會職業,把社會體育指導員做為一種新的社會職業加以規范管理,并按被評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技術等級和所從事的具體工作取酬,以便吸引眾多的體育愛好者和體育工作者積極從事群眾體育工作,為盡快建立并完善我省的社會體育的組織管理體系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更有效地推進全民體育健身運動在我省的發展。[3]
8、河北省應加強對外交流,積極借鑒國外和我國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大學術領域、管理機構、運行機制等各方面的交流,定期組織人員參加國際性和全國性的社會體育經驗交流會,定期對國外和外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管理經驗進行考察和學習。[4]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社會群體健身活動的宣傳者、組織者和執行者,是《全民健身計劃》能夠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因此,河北省不僅要培養一支素質高、能力好、樂于奉獻、責任心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還要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科學的管理機制進行組織管理,這樣才能使隊伍高效、有序地工作,才能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的有效開展,才能推動我省社會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雖然本論文對我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管理現狀研究中取得了一定進展,給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但是,如何建立一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與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配合,共同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進行統一管理,進而減輕政府部門的工作壓力,完善協會管理體系,如何在不同級別和不同類別上劃分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并對其進行分類培訓和管理的問題仍迫在眉睫,這也必是河北省相關體育行政部門長期關注的重點,筆者還將繼續這方面的研究。[5]
參考文獻:
[1]劉靜春,《對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體系現存問題的研究》,體育世界?學術,2006.8
[2]姜 平,《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探討》,遼寧體育科技,2005.4
[3] 陳立農,金成全,《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的困惑與對策》,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7。
[4]國家體育總局干部培訓中心.新時期體育改革發展之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99.
1.1研究對象
以體育行業特有職業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化發展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大量有關“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化”、“健身教練”、“私人教練”、“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等文獻資料,并對文獻進行分析、歸納、整理。
1.2.2問卷調查法
選擇合肥、南京、鄭州、武漢等10家大型健身俱樂部進行調查問卷,針對從事教練工作的從業人員和健身學員,設計兩種問卷,回收的有效問卷有142份和180份,有效率分別有86.1%和89.6%。
1.2.3訪談法
實地考察選取的大型健身俱樂部,聽取管理人員、教練、學員對健身教練和私人教練兩種證書的看法;與專家就體育職業資質認證、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化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1.2.4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所獲得的與本研究有關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健身俱樂部體育職業資格證書市場占有率統計調查
95.8%的從業人員獲得過相關專業證書,并且很多人迫于職場壓力考取了多個證書,這也間接反映出資格證書憑證是健身機構錄用教練的前提;體育資格證書種類繁多,多達二十多種,認證最多的是AASFP教練證書、IFBB教練證書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教練),分別占47.2%、35.9%和32.4%,說明這些證書已獲得了業界的廣泛認可;調查同時表明,46名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的健身教練,有42名又同時考取了其他教練證書,不難發現,在商業健身俱樂部私人教練的含金量遠大于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與此同時,在開展體育學院或系的高等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已經考取或者準備考取私人教練證書的僅占6.1%,93.9%的傾向于考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充分說明在國家的政策引導下,為了改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年齡、學歷、知識結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進入高校已是大勢所趨,但仍處于政策導向支持卻市場表現低迷的尷尬境地。
2.2健身俱樂部從業人員對體育職業資格證書認可度調查
健身俱樂部從業人員對私人教練證書評價較高,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87.3%,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分別占7.1%和5.6%;訪談進一步得知,6名沒有獲得證書認證的教練,有4人選擇非常滿意、2人選擇比較滿意,他們普遍表示會在恰當的時機考取私人教練證書,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私人教練證書在體育服務市場的品牌地位。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對健身教練證書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分別占34.8%和26.1%,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卻占到了39.1%,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雖然占據了高校培訓市場,但在體育服務市場,擁有該證書的從業者在實際工作中反而對其評價不高,這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缺乏市場的靈敏性,培養的學員規格沒有隨著市場需求而靈活變化。
2.3健身俱樂部會員對體育職業資格證書持有人認可度調查。
會員對私人教練證書持有人的認可度明顯高于健身教練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持有人,對私人教練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85.6%,對健身教練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59.5%,總體上看,會員對體育職業資格證書持有人提供的服務還是比較認可的,這也正是他們選擇在各個健身俱樂部進行鍛煉的原因所在;與此同時,會員對健身教練和私人教練進行評價時,選擇“說不清楚”的卻分別占到了25.0%、15.6%。據分析,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由于宣傳滯后等因素,未能在高端消費群體中獲得應有的社會影響力,很多消費者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健身廣場、輔導站和晨晚練點的組織者或指導者,甚至相當一部分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私人教練證書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證書機構可以靈活地根據市場需求開發不同種類的證書,并進行相應的技能或知識培訓,市場定位準確而迅速,有較強的市場競爭性,更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但同時,私人教練證書的種類繁多、良莠不齊也可能對消費者產生誤區,使其無從選擇,難以評價。
2.4“健身教練”和“私人教練”培養規格對比分析
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證書從2008年推出以來,政府依托各級體育行政機構和高校,建立了一大批體育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獲得證書人數逐年增加,通過調查發現,在高端健身市場,健身教練并未形成一證獨大的壟斷地位,私人教練占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以下從市場需要的教練規格入手,分析二者在證書類別、課程設置、學習時數和時效性等方面的差異。
2.4.1健身教練和私人教練證書類別對比
社會體育指導員特有職業暫設47個工種,經過專業培訓,達到相應理論和技能要求,即可授予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初級、中級、高級、指導師四種健身教練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私人教練證出多門或一門多證,除國際知名的證書頒布機構外,國內很多健身服務企業本身就進行相關證書的培訓,并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證書的種類和級別,例如:高級私人體適能教練證書、高級體適能教練證書、營養及體重控制顧問證書、特殊人群運動處方教練證書等,這些證書名稱充滿時尚的氣息,便于包裝和營銷,相對于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來說,更易受到追求個性化體育消費人群的認可。
2.4.2健身教練和私人教練培訓課程內容對比
私人教練培訓課程由于在分級(一級、二級或初級、高級等)的基礎上再分類(體適能證書、營養及體重控制證書等),知識劃分比較明確,課程更有針對性,便于學習者在短時間內精通某一領域的知識。健身教練培訓中四個級別的專業理論知識大同小異,鍛煉者最常碰到的運動損傷的預防與處理、體重控制、特殊人群的健身運動等課程卻僅在指導師中有所開展;初級和中級的專業技術培訓雖有所區別,但是主要還是集中在抗阻力訓練和有氧運動上面,高級和指導師則集中在循環訓練上,這已不能滿足日益精細的職業分工和追求個性化的鍛煉者的需求。
2.4.3健身教練和私人教練培訓課程時數對比
學員只有在完成規定的學時、課程之后才能進行健身教練和私人教練認證考試。但是通過對比發現,私人教練培訓課程注重健身實際操作能力,只有在授予特定的證書的前提下才關注理論課程的傳授(如表7的營養及體重控制顧問證書),以AASFP專業體適能教練培訓為例,教師集中授課43.5學時(7天內),自修及作業17學時,這些課程是取得高級私人體適能教練證書的必修及基礎課程,具有級別越高技術培訓比例越高的特點。健身教練的培訓則嚴重偏向于理論,初級、中級、高級、指導師規定的理論學時分別達到各個總學時的72%、72.5%、85.6%和86.7%,且呈現出級別越高比例越高的特點;另外,在有限的技術學習中,自學又占據了相當大一部分比例,真正有教師集中授課的技術培訓,初級、中級、高級、指導師分別只有20、20、8和6學時,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掌握相應的技術規格并將之實際應用,顯然無法達到理想效果。
2.4.4健身教練和私人教練培訓課程時效性對比
據統計,健身教練初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培訓在8天內完成,高級和指導師的時間則更短;私人教練證書雖有個別培訓期限長達數月,但大多在7—12天內完成,課時不足嚴重制約著二者的培訓質量。對比發現,健身教練是終身制的,學員通過考核以后,即使不在健身領域從事工作或放棄學習,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還能永久保留;私人教練證書卻大多設置了有效期,一般規定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繼續教育學分甚至重新進行考試,這種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習者的經濟負擔,但是卻更新了市場需要的技能和知識,確保了私人教練證書的時效性和市場競爭力。另外,高質量的私人教練證書與健身企業的利益密切相關,這一觀念在業界已達成共識,很多企業將高級別的私人教練證書作為公司文化宣傳和推廣。私人教練培訓費用雖然較高,但是很多健身俱樂部出于提高自身聲譽和招攬顧客的需要,對達到要求的私人教練的學習、晉升等費用進行補償或減免,對特別優秀的甚至會提拔到管理崗位,這也印證了私人教練證書受到從業人員較高評價的原因所在。
3“職場競爭”視角下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化發展對策
3.1加大行政監督力度,落實職業準入制度
由于缺乏監督,私人教練培訓市場出現花錢買證、證出多門、一門多證現象,針對這一問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規范各類職業資格相關活動的通知》出臺,指出除健身教練證書之外,一切私人教練證書都涉嫌非法認證。但是現實的情況卻顯示,在高端體育健身市場,私人教練證書的市場占有率要遠高于健身教練證書,一些國際知名的私人教練證書甚至獲得了業界的廣泛好評,因此,有必要引入職業準入制度,有關部門應在調研的前提下,對國際知名培訓規范予以承認,讓其獲得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同等的法律地位。職業準入制度的落實,既可以防止出現健身教練國家資格證書一證獨大的壟斷特權,保證市場競爭性,又可以促使相關體育培訓機構提高服務質量,進而促進體育服務市場的健康發展。
3.2引入市場機制,促進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認證市場化
在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認證由行政部門一手操辦,禁止營利性,雖增加了公益型認證的數量,對農村、城鎮社區的群體活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其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具體體現在健身教練的人才規格已滯后于市場需求,在市場占有率上遠低于私人教練。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目的是促進體育服務市場的繁榮,資格鑒定及培訓本身就屬于市場,體育職業資格證書泛濫不是因為證書的盈利性,而是缺乏市場化管理手段和理念。政府應在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認證中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證書市場開發中,鑒于私人教練證書認證出現的問題,應嚴格執行證書培訓、考核分離原則,嘗試走“社會培訓、政府考核”到“社會培訓、政府指定社會機構考核”之路,待條件成熟后完全社會化、市場化,在市場優勝劣汰的規律面前,證書培訓機構必將注重創新理念,確保認證質量讓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立足于市場。
3.3加大宣傳力度,打造證書的權威和效力
利用各種媒體和輿論工具,宣傳體育職業鑒定的規范性和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的權威性,不僅可以增強消費者信任度,還能推動職業準入制度的落實。積極動員優秀退役運動員投身到體育行業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當中,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和名人效應,不僅可以解決運動員再就業問題,而且可以擴大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市場影響力,進而促進體育健身行業的繁榮。舉辦不同類別、不同級別的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并注意向基層傾斜,加強與健身中心、俱樂部和企業的聯系和溝通,展現職業風采的同時樹立品牌優勢。“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雖促進了業內交流,但僅設“游泳指導救助”、“運動傷害防護”兩個競賽項目,仍不足以提高整個國家體育職業資格證書的影響力,可考慮將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種和體育行業職業技能競賽項目對接,并廣泛開展省級、市級等不同層次的技能大賽,全方位打造國家體育職業資格證書的權威和效力。
4建議
【關鍵詞】舞蹈;生命;健康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關注生命品質,注重身心健康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這種時尚也很快的反映在以傳播為己任的電視平臺上。近十年來倡導健康理念、傳授健康手段的電視欄目已經成為時代的新寵。舞蹈素來就有健身之功能,強體之療效,將舞蹈傳統的健身功能時尚化、普及化是我們在《舞蹈世界》欄目中的新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在工作實踐中,我們努力探索舞蹈的功能性和社會性,使《舞蹈世界》欄目更好的服務于大眾。我們不僅推出了具有時尚性的街舞、拉丁舞,也致力于收集整理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蹈,以舞蹈的名義傳承民族藝術,宣傳文化。與以往不同的是,近年來我們在保留了以往欄目的堅守上,將健康的理念溶于欄目之中,使觀眾能夠獲得更多的健身方式手段。將以上的理念體現于《舞蹈世界》欄目推出的舞動中國系列舞蹈教學節目之中,在以明星跳舞、教舞,觀眾賞舞、學舞的節目互動中,適時強調舞蹈的健身功效,使觀眾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學習科學健康的知識和方法。這樣的嘗試不僅增加了節目的信息含量,使節目的受眾更加豐富多元,在向大眾推介了優秀的舞蹈作品的同時,使大眾大飽眼福。并且,使觀眾在觀看節目時深深“卷入其中”,具有身臨其境之感,與舞蹈世界的舞蹈全明星一起舞動,培養其審美情操的同時,大大增進了身體的健康,使觀眾的身心大受裨益,也使得欄目更加豐富和科學。
在節目中貫穿健康理念基于我們對舞蹈功能的探索。舞蹈與健康的關系,源自于舞蹈自身的功能。健身是舞蹈的重要功能之一,舞蹈作為藝術之母,自產生之日起,就肩負著強身健體的使命與職責,“舞蹈增強身體體質,健身祛病,我國古已有之。在《呂氏春秋·古樂篇》中曾記載:在遠古陰康氏年代,天氣陰霾多雨,河道壅塞不通,洪水泛濫,人們的情緒憂郁,身體也逐漸衰弱,于是有人就創造了健身的舞蹈讓大家跳,舒展人們的筋骨,增強人們的體質,排除了‘滯伏’、‘郁閼’的潮濕陰沉之氣,使人們恢復了身體的健康。長期身處陰凝滯伏的天氣、積水壅塞的環境,先民們風寒內傷,身心郁悶,筋骨瑟縮,腠理滯著,這當然極不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必然會導致‘重腿’等疾。面對嚴重的災情,先民們及其氏族首領陶唐氏、陰康氏、葛天氏就‘始制舞’,用以鍛煉身體,宣導郁閼,通利關節,克服腿疾。對于這類舞蹈,用得到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綱》的論述:‘可以斷言,原始跳舞具有純粹的鍛煉性質。’自此以后,用于健身的舞蹈不斷發展,有與兵器相結合的武舞;有模擬鳥獸、走獸動態的五禽戲與擬獸舞等。現代社會則有藝術體操、冰上芭蕾、體育舞蹈等等。”1由此可見,舞蹈對于增進人類的健康有著重大的意義,活動全身筋骨、疏導負面情緒,其歷史久遠,尤其是缺少健身手段與科學指導的遠古乃至封建社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舞蹈世界》欄目在深入的挖掘了舞蹈與健身的關系之后,一方面將傳統的具有健身功效的民族民間舞蹈進行整理,另一方面探索以動作為元素科學論證其具體功效。在播出后,我們發現用民族化的優美的舞蹈肢體語言作為健身的載體,比起其他的健身形式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在弘揚舞蹈本體功能的同時,也為健身開拓了新的領域。健身舞蹈的發展也是人類對于舞蹈健身功能的一個很好的肯定。在舞蹈發展的漫長歷史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環境下,不斷的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品類,在這些自發的自如的舞蹈之中遺留著最本質的健身功效。《舞蹈世界》欄目組深入到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收集整理民間舞蹈文化。例如:延邊的朝鮮族舞蹈、內蒙的安代舞蹈、土家族的擺手舞、貴州仡佬族舞蹈等等。我們將這些舞蹈進行收集整理和提高,形成了我們獨特的表演和教學體系。多姿的文化,豐富的舞蹈,健康的理念。使節目的定位更加注重服務型、更加體現人性化。
近年來,由于人們對舞蹈健康功能的關注和肯定,不僅僅體現在電視欄目上,舞蹈被直接運用到其他健康的領域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國家體育總局在2001年推出的健身秧歌從編創之日起,就嚴格的遵循人體運動的規律進行指導,成為一個有很強健身價值的大眾健身舞蹈。現在,全國的健身房健身舞蹈形式繁多,種類豐富,深受大眾的喜愛。很多省市成立健身舞蹈協會用來保障和指導健身舞蹈的普及工作。歷史流程進入了現代,舞蹈在更廣的范圍內和更大的規模上與體育以及醫學、武術、氣功相與交叉,互為融通。在理論層面上,一些體育美學著作無不涉及舞蹈。70年代,日本舞蹈學家邦正美寫了《舞蹈美學》后,又寫了《體育美學》,這也標志著舞蹈與體育的互滲。80年代,美國《運動哲學》雜志展開了體育與藝術關系的討論。展現了時代走向——體育運動的藝術趨勢。80年代末、90年代初,加拿大多侖多、日本東京等地先后舉行了“舞蹈有益身心健康”、“發展舞蹈治病”的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并正式承認了“舞蹈治療”的提法,美國紐約還召開了國際藝術醫學成立大會。在實踐層面上,體育的教學、表演的教學、表演、競賽中涌現出藝術體操、花樣滑冰、水上芭蕾、健美運動、“國標”舞等嶄新的運動項目,其造型美、動作美、節奏美中無疑滲透了舞蹈的美,從而模糊了體育與舞蹈的經典定義。就中國的全民健身運動來看,木蘭拳、梅花劍等武術也具有舞蹈的質素,而大秧歌、扇子舞、打腰鼓、圈舞、霸王鞭、等健身舞也含有體育鍛煉的成分,舞蹈已由劇院舞臺解放出來,走向天然舞場:公園、綠地、街頭、廣場,并且還先后從國外引進了交際舞、迪斯科這種全民性的健身舞風,已成為大眾文化潮流和健身文化熱點。
在近年來的工作中我們深刻的體會到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健身舞蹈發展至今更加豐富多彩,更加關注科學理性,舞蹈的健康功能在科學的指導下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舞蹈對于生命的關愛,不僅在中國形態各異的舞蹈上有著充分的體現,在世界上各個國家也普遍對人們所認可。所以我們在欄目的選材上不僅僅著手于本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也將體現《舞蹈世界》欄目的窗口功能,在節目中展示多元舞蹈文化,使欄目成為大眾賞舞、學舞的窗口。美國的藹理斯曾指出,“對住在寒冷潮濕天氣的強健的北歐人來說,舞蹈就自然地成為腿部的舞蹈,此種情況如此自然,以至它被稱為‘腳步的閃爍’。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和日本的東京,召開了兩次“舞蹈有益身心健康和發展舞蹈療法國際交流會”,正式承認舞蹈療病法。舞蹈療病,這是一株在人類文明領域藝術與醫學交叉園地里的奇葩。“在遠古的部落時期,舞蹈是一種和靈魂聯系的主要媒介。它被用在治愈和恢復健康的儀式上。這種康復的儀式經常采用的是強勁的舞蹈。有時是治病的大夫,有時是巫師,有時是一伙人圍繞著病人跳舞,企圖把病從病人身上驅逐出來。有時是讓病人自己跳舞以通過自身的汗水把疾病帶走。在中世紀,黑死病或叫腹股溝淋巴結炎肆虐著歐洲,曾造成成千上萬人的死亡。為了避開這種疾病,很多人瘋狂的跳舞或蹦跳直至筋疲力盡倒下,目的是通過舞蹈,舞者可使疾病隨著出汗而排出體外。當時有一種舞蹈叫做圣維德斯或叫圣約翰的舞蹈,被認為是守護神在保護人們免收疾病折磨時所跳的舞蹈。另外一個例子是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種快速旋轉的塔蘭臺拉舞。這種舞蹈的原型是一些粗獷有力的舞蹈,目的是治療或避免被狼蜘蛛叮咬及其被叮咬后帶來的疾病。”2可見,用舞蹈來維護人體健康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基于此我們在街舞、拉丁舞、摩登舞、踢踏舞的教學環節中也根據不同舞蹈的不同的健身功效進行論證提煉,并最終呈現給廣大的觀眾。 在清晰了舞蹈的健身功能,了解了世界各國以及各個領域對舞蹈健身功能的發展之后。在《舞蹈世界》欄目中更多的對舞蹈語言即舞蹈動作本身作了細致的研究。探索了不同舞蹈,不同動作產生的不同的健身效果。這樣在節目們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指導人們以舞健身。舞蹈最初起源于人體肢體的原始運動,而不同的運動對于不同的身置起到的運動效果又不一樣。在運動的過程中,心里的焦慮和抑郁等等都能得到釋放。
芭蕾舞:延展肢體(包括頭和四肢以及丹田的感覺),對于矯正長期坐姿不良而造成的聳肩、駝背、塌腰等不良習慣有非常大的幫助,加上芭蕾的音樂一般都屬于旋律優美,或輕快或緩慢,給人的心理會產生愉悅和美好的感覺,對于培養優雅的氣質非她莫屬。
肚皮舞:明快的音樂,細致的肩部、胸部、腰部、胯部動作,能夠增強肌肉彈性和靈活度,塑造完美線條,還包括培訓協調性(這也算能提高智商),也能調整男女身體的內分泌,增強男女性功能,還能幫助女性順產。芭蕾舞和肚皮舞的共性在于,都是宮廷舞蹈,后來慢慢流傳到民間,得到廣泛傳播而慢慢流傳和發展起來的。
爵士舞:節奏明快動感強烈的音樂,對身體的要求是時而收緊肌肉、時而舒緩張揚,可以體現熱辣性感,類似于珍妮弗·洛佩茲和性感小野貓等風格,也可以是酷斃了的邁克爾·杰克遜的風格,總之體現在多元化、隨性當中,如果掌握了其基本舞蹈元素,每個人都可以跳得很有自己的個性。這樣對于內心情感的宣泄,也是非常有效的。
拉丁舞:激情四射,表達愛情非拉丁舞莫屬,節奏規律,但情感表達卻豐富,或悲傷或愛戀或纏綿,只有兩個相愛的人才能將這種舞蹈演繹得極致。長期跳拉丁舞,肌肉會變得有彈性有張力,也會有爆發力,在情緒上也可以培養出收放自如的激情,建議不太懂得表達愛情的男女可以多學習。
現代舞,在芭蕾舞的基礎之上,但是突破了芭蕾的種種局限,所以現代舞所能表達的情感是最多,帶給人放松和釋放,也是最能打動人靈魂深處的舞蹈。
民間舞形式眾多,例如:維族舞蹈對于人們的頸椎的鍛煉很有幫助,挺拔的舞姿可以塑造人們完整的姿態,培養人們自信的生活態度;蒙族舞,對于膝部和肩部的活動鍛煉效果很顯著,可以用來治療肩周炎、關節炎;傣族舞的三道彎體態,可以對身體內臟進行擠壓按摩,加速內臟血液循環,對于排出體內毒素很有益處;秧歌的道具使用,可以增強人們肢體末梢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由上可見,舞蹈的健身性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但是這里也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舞蹈都具有健身價值,如果得不到科學的指導也可能產生運動損傷。《舞蹈世界》欄目邀請專家明星對人們的舞蹈動作進行科學專業的指導,為人們的以舞健身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使人們“越舞越快樂!越舞越健康!”;在工作中不斷探索舞蹈的多種功能,為大眾所服務,以舞蹈的名義關注大眾生活,關注社會,關注健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