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提高認知和思維能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所謂適度型的問題,就是教師提出問題的深淺、難易程度恰好處地觸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也就是說,經過學生一番緊張的思考做出回答。如果問題太深太難,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望而生畏,那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問題太淺太易,就不能啟發學生思維,那是徒勞無意的。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量力而問,才能發動學生的思維之弦。
二、設計比較型的問題,培養學生的類比思維能力
比較就是比相同、較差異。“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從已知中遷出未知的開始和基礎。教師創設比較型的問題,能促使學生從舊知識和舊經驗中,類推出新知識和新技能,并把舊知識熔于一爐,鑄成新的認知結構。長此以往,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就能得到不斷強化和逐步提高,認知結構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
三、設計開放型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所謂開放型的問題,就是問題的答案可以有多個,學生在思考解決這類問題時,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進行思考,以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多種辦法,進而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思維的充分發散與收斂。長期以來,我國中學數學題型的答案都是唯一的,這是封閉性的題型把學生的思維束縛得很死,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很有必要設計一些開放的題型,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四、設計互逆型問題,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在心里學上,從對立的角度去考慮的思維方式稱為雙向可逆聯想思維,包括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兩種。中學生往往習慣于逆向思維,常常造成正逆混淆的錯誤或障礙,這正是學生思維的薄弱環節,為此,教師必須重視設計互逆型的問題,加強對逆向思維的訓練。
五、設計迷惑型的問題,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能力
常言道:吃一塹,長一智。可見,“用錯”是行之有效地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認知失誤或思維偏差,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迷惑型問題,使學生的錯誤充分“曝光”,再引導學生在出錯、知錯、改錯的過程中,明辨是非,走出思維誤區,能提高學生思維的防御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思維能力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62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彼此互動溝通的雙向過程,而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每個教師都應具備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高素質與水平。由于小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他們往往是注重對于事物的感性認知,而相對缺乏對于事物的理性思考。而也正因此,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開設就顯得尤為重要。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理性思維要求較高的學科,而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會覺得數學特別抽象,有些概念、公式難以理解,此為常理,但萬物皆有規律,皆有方法可尋。本文筆者將以自己多年豐富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來探討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從思維定向走出去
思維定向是指人類對于事物認知層面的固有思維,如學生在學校時聽到打鈴就會想到上課或者下課。而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而言,由于教學過程中存在太多思維活動,而這樣的思維過程需要學生跳出固有思維,將自己的思維發散開來,從而對事物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認知。例如在向學生講解某一道題型的解法時,要引導學生去探討多種解法,同時變化題目的題干,從而讓學生掌握這一類題目的解法,而不只是局限于對于一道題目的講解。這樣打破思維定向的過程并非是一日之功,需要在每天的教學過程中滲透與引導,同時還應注意方法的用。
首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對于知識的講解與滲透,更需要學生自身的獨立思考。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注重讓學生獨立思考,去思考一個題目為什么有這樣的解法,去思考為什么會有乘法口訣。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多留一些有趣的、和日常生活相關的數學課后思考題,從而讓學生在對于這些問題的探討與思考中逐漸養成自我思考與探究的習慣。而這樣獨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必備條件。
其次,形成分組討論機制。抽象思維的培養過程需要靠具體的教學活動來完成。分組討論機制有助于學生在自主討論學習中汲取別人的思維模式從而能夠完善自我思維。與此同時,分組討論機制有助于拓寬學生對于同一種問題的不同理解,從而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多種可能性,而對于問題的不同可能性的思考有助于學生走出自我的思維定向,進而提升自我的抽象思維能力。
二、從教學方法入手
如果說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我們的目標,那么這個目標的實現就需要具體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我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探討了如何使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在此段落我們將進一步探討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具體教學方法。而正確的方法會使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與錯路。
首先,樹立以思為學的目標。正確的目標方向是教學成功的開始。作為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我們要樹立以思為學的目標,而不是為學而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減少刻板繁重的家庭作業,多布置一些思維型的題目讓學生去思考,去自主探討,而不是將學生淹沒在繁重的作業中去。
其次,以感性思維引導學生。由于小學生目前的思維狀態是感性多于理性,而抽象思維的提高又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運用更為感性直觀的方法去引導學生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公式、方法。從而在我們有意識的引導中逐步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最后,形成獎勵競爭機制。小學生的學習是以引導型為主的,這種有意識的引導需要靠一定的競爭獎勵機制來完成,因為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這種動力正是學生自我思考與探討需要的條件。只有在這種機制中,學生才會在我們有效的引導中可以不斷地去思考、去探討,從而提高他們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實踐出真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與途徑,一個學生的實踐能力決定了這個學生是否能夠學以致用與獨立思考,因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提高一個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而此方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抽象思維能力十分必要。由于小學生年紀和認知水平有限,他們無法更為直接地去面對數學教學中那些晦澀難懂的概念與公式,他們需要在實踐中、在生活中進行更為直觀的感受,從而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形成自己的認識。而在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在學生進行數學的生活化實踐時要注意如下兩點:
首先,在授課時注意課本知識點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如在學習幾何圖形時,可以讓學生尋找生活中他們見到的圖形,并讓他們制作出來,讓他們在具體的動手過程中去思考這些圖形有什么特點。再如學習幾何圖形的拼接時,可以讓學生自行去拼接,讓他們拼接成自己喜歡的動物、房子、樹木、數字、電視等等。這樣在具體的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直觀地展示課本的知識點,還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從而在實踐中提升自我抽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領域一般;領域特殊;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4289(2014)06-0016-03
心理學創建之初,第一批心理學家為了將自己研究的學科與生理學和神經學區別開來,并不按照特定的研究內容去思考,而是尋找普遍的心理功能和心理能力,如記憶、思維及學習等能力的規律,認為這些能力在處理不同問題時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它們并不依賴在該領域中的觀念和內容的形式[1]。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學者們逐漸認識到這些心理能力的遷移作用是有限的,認知能力的發展與特定領域的知識緊密相關,在某一學科知識領域獲得的技能并不能很好地遷移到其他學科知識領域。近些年來,多數學者逐漸認為認知發展既不是絕對的領域一般的,也不是絕對的領域特殊的,而是領域一般性與領域特殊性的統一。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
一、問題:教育應該培養領域一般思維還是領域特殊思維
心理學研究從領域一般到領域特殊的轉向引發了思維能力培養的兩難問題,即:思維能力是跨學科領域的還是與特定學科領域緊密相關的,文中分別將其簡稱為領域一般思維能力(domain-general thinking)和領域特殊思維能力(domain-specific thinking);思維能力可以單獨傳授,還是要與學科知識融合在一起?這兩種觀點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各自的支持證據。
持領域一般思維能力觀點的學者認為思維能力是跨領域的,具有廣泛的遷移能力,與特定領域的知識和內容沒有多大關聯。因而,學者們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并不關注具體學科的內容,而是尋找通用的思維能力培養策略。如盛行于18世紀的形式訓練說認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學生掌握某門學科,而是要打開學生的心智,發展學生的官能。官能一旦得到發展,將有利于所有知識的學習。因而,它并不關注學科本身的價值,而是學科對心智的訓練價值[2]。又如,英國教育心理學家斯皮爾曼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人類的智力存在一般因素,它是被用于許多不同任務之中的、單一的智力能力,影響個體在所有智力測驗中的表現[3]。現代的元認知理論也能為這種觀點提供證明,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者從某情景、某學科、某領域中習得的自覺的計劃、評價、總結、調節、修正、補救等技能,不僅能積極地遷移到本學科、本領域的其他方面,而且可自覺地適用于另一情景、另一學科、另一領域,從而對學習等產生影響[4]。
持領域特殊思維能力觀點的學者認為一般思維能力在面臨新的問題情境時產生的遷移作用是很小的,思維與特定領域的知識和內容密切相關,每個領域培養的思維是不同的。培養思維能力的唯一途徑是學習該領域的知識和方法。例如,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在1924年經過兩項實驗得出,因某些學科引起的理智能力的提高極為有限,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特殊的能力訓練價值,不存在哪一門學科在一般能力遷移方面更為優越的問題[5]。又如,20世紀70、80年代,學者們通過一系列“專家――新手”實驗證明,專家之所以能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原因在于他們較新手有著龐大的知識儲備,而且這些知識是以獨特的方式組織的,在解決問題時易被提取,從而能很好地表征問題,取得好的表現[6]348。
二、分歧:基于領域一般思維和領域特殊思維的教學觀
對于思維能力培養的不同看法,帶來了教學認識上的分歧,即產生了不同的教學觀。持領域一般思維能力觀點的學者倡導在教學中教授通用的思維能力。持領域特殊思維能力觀點的學者則認為,在教學中應該傳授具體的學科知識,使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一)基于領域一般思維觀點:在教學中教授思維培養的一般原則和策略
思維能力有跨領域的一般特性,學習者從某一領域習得的推理、歸納和問題解決等能力能夠有效地遷移到其他領域的學習中。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教授一般領域的思維培養策略,直接訓練人們的推理能力、理解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所謂一般策略,主要有問題解決的啟發式和元認知策略。啟發式指根據目標的指引,試圖不斷地將問題狀態轉換成與目標狀態相近的狀態,從而試探那些只對成功趨向目標狀態有價值的操作,主要包括目的手段分析,逆向反推法,爬山法,類比思維等。同時,教師還要教授指導認知活動的元認知訓練策略,主要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例如,對解題過程的計劃,對理解狀況的監察,根據認知目標及時評價、反饋自己認知活動的結果與不足,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等。
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設計了很多教程,如魯賓斯坦的問題解決模式,弗斯坦的思維工具強化教程等。這些教程旨在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一般原則和策略,通過這些訓練,學生的確能夠從中學到表征問題的抽象技術。例如德波諾的CoRT教程,這項教程教學生如何看待他們可能在校外面臨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獨特的解答。教程包括廣度、組織、交互、創造力、信息和感覺、行動共六個單元,每單元包括10課,每一課都集中訓練表征或分析某一問題情境的特定策略。每一課開始,先由教師簡要解釋所要學習的認知技能,然后將學生分組,讓他們練習問題的解答,幾分鐘過后,各組匯報自己的進展,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討論。學生對類似的問題進行分析,列舉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所有相關的觀點,確實提高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6]348。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概念圖就是一種有效的培養邏輯思維的教學策略。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它通常是將有關某一主題不同級別的概念或命題置于方框或圓圈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這樣就形成了關于該主題的概念或命題網絡,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及對某一主題的理解。制作概念圖通常由“選出中心概念內化概念間縱向結構確定概念圖的橫向關聯建立概念間連接反思完善概念圖”五個步驟組成,既可以針對一個具體的章節,也可以是一個教學單元或者一個學期計劃[7]。學生要繪制清晰的概念圖,必須對所學概念及概念之間的聯系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在這種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得以發展。這種教學策略也適用于物理、化學等其他邏輯性較強的學科。
(二)基于領域特殊思維觀點:在教學中教授具體學科的內容
認知主義者通過“專家――新手”等實驗得出,思維能力的發展與具體領域的知識結構緊密相關。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具體學科內容的傳授。知識是通過個體與信息甚至是整個情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個體一旦獲得知識,就會在頭腦中用某種形式代表其意義,形成認知結構。圖式是用來描述認知結構的一個重要概念。圖式理論試圖描述獲得的知識是怎樣組織和表征的,以及這些認知結構是怎樣促進知識以特殊的方式運用的。皮亞杰認為,隨著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圖式會得到不斷改造,認知結構不斷發展。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建構過程促進了其內部心理結構的不斷變化。這種變化不是簡單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礎上加上新的事實和思想,而是涉及思維過程的質的變化。
許多學者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一觀點。例如,凱利設計的關于動物辨識實驗,結果也顯示推理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深受知識掌握程度的影響[8]。最典型的是格拉澤等人設計的專家新手實驗。格拉澤及其同事在1982年設計了專家和新手在物理學科中問題解決能力的實驗。結果表明,新手與專家相比,解決問題的困難在于不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不是問題解決的策略知識的缺乏。
以物理中的一道習題為例,“在一小水池里,浮著一條船,船載滿了石頭。如果把石頭全部扔到水池里,池里的水面將會上升還是下降?”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受到頭腦中認知結構的影響。不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相關知識的學生,受日常生活經驗的影響,會認為“石頭拋進水里,水就會上漲”或“船上的石頭拋出后吃水就少了,水面因而下降”等[9]。這類學生頭腦中因缺乏本學科的知識、概念及原理,無法形成正確的問題表征。而熟悉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生,頭腦中有著與此相關的豐富的概念和原理,能夠認識問題的初始條件及其相互關系,形成正確的問題表征,順利地解決難題。因而,學習者頭腦中擁有大量的具體學科的知識、概念或原理,形成豐富、完善的認知結構,是問題解決的重要前提。
三、處方:領域一般思維和領域特殊思維的交互作用
領域一般思維和領域特殊思維相互依存,不能人為將二者割裂。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既需要具體領域的知識,又離不開一般的思維培養策略。
(一)具體領域的知識是提高思維能力的前提條件
思維的訓練建立在一定知識基礎之上,缺乏了基本的知識,思維過程將成為無源之水。西蒙曾說,“我們不能在沒有教授物理知識的情況下培養出物理學家,或者脫離了心理學知識培養心理學家”[10]375-404。在學習者運用一般策略解決問題時,必須要擁有相關領域的知識基礎。大量的實證性研究證明了這個觀點,如史密斯和古德在1984年做的專家新手實驗表明,是否成功解決問題在于相關的和適合的知識的可利用性。并進一步總結說,一定量的相關知識對于問題解決是必要的,但是額外的知識會使問題解決變得更加容易和有效[10]375-404。事實上,如今大多數學者都承認知識對思維培養的重要作用。當學習者獲得知識的同時,他們同時也獲得了對問題進行心理表征的能力。
另外,要對獲得的知識進行積極地加工和運用,大多數突出的表現歸因于圖式的可利用性和活躍性。從建構主義觀點看,個體獲得知識的過程不簡單是知識從外到內的傳送轉移過程,不是學習者原封不動地接受、占有知識,而是學習者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活動是通過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經驗之間雙向的、反復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11]。此外,Pressly等人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應該對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大膽的質疑,尤其應該對所學知識的重要性進行質疑,以及反思具體事實性關系存在的合理性。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表現。
(二)掌握一般思維策略有助于具體領域知識的獲得和利用
擁有了必備的具體領域的知識,學習者并非能夠成功的解決問題。有能力的學習者能夠意識到不同領域和任務之間的相關性,并根據這種相關性指導他們的表現。通過提煉和識別特定任務的顯著特征和宏觀結構,學習者能夠更加有效的運用最適合的圖式表征問題。許多研究者設計了各種實驗證實一般思維策略在問題解決中的重要作用。
Schoenfeld認為一般的管理和監控策略有助于學習者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學習者缺乏這些策略很可能無法解決問題。為了證明這個觀點,他描述了知識豐富但不能順利解決問題的大學生的表現,然而,一旦這些學生獲得了一般策略或啟發式方法的指導,當這些學生再次完成同樣的任務時,他們很少出錯。Chi等人通過例子學習的實驗也強調了掌握一般策略對獲得特殊領域知識的作用,他們在研究力學問題中的例子時,通過分析大學新生有聲思維方案,認為有效運用一般策略的學生能夠從例子中獲得更多的信息,表現差的學生在理解中很少能發現問題,這些例子更多的是強化了他們所知道的。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著.智能的結構[M].沈致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6.
[2]洛克著.理解能力指導散論[M].吳棠,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9.
[3]王亞南,劉昌.斯皮爾曼:從智力二因素論的創立到方法論上的突破[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95-101.
[4]姜英杰.元認知研究的歷史源流與發展趨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157.
[5]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9.
[6]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王麗軍.概念圖在數學作業改革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1.
[8] Glaser, R. (1984). Education and thinking: The role of knowledge. American Psychologist,39, 93-104.
[9]鄧鑄.專門知識與學科問題表征[J].上海教育科研,2002,(5):45-47.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抽象思維能力
一、從有利于提升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活動
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安排教材,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的組織課堂教學,從有利于提升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如,“用牛頓定律解決問題”這一教學內容中的“動力學中的臨界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教師可以聯系學生身邊的物理現象,并結合教材內容設計物理實驗,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形象”向“抽象”發展.即教師可以通過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和總結出動力學中的“臨界問題”.如,“相互接觸的兩物體脫離的臨界條件是相互作用的彈力為零,繩子松馳的臨界條件是繩中張力為零,存在靜摩擦的連接系統之間相對靜止與相對滑動的臨界條件是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等,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看似高深莫測的物理知識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每一個人的身邊.為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教師還可以給出有關例題:質量為m的物體放在質量為M的傾斜度為a的斜面上,如果物體與斜面間、斜面體與地面間的摩擦均不計,請問,作用于斜面體上的水面力為多大時,物體與斜面體剛好不發生相對運動?此時m對M的壓力為多大?此時地面對斜面體的支持力多大?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同學們通過對于知識的實際運用,促進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從而推動了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遵循現代心理學的觀點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思維的核心則是抽象邏輯思維,而智力則是順利完成每項活動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著力于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按照思維結構發展的階段來看,抽象邏輯思維是思維發展的較高階段,也可以說是思維發展的最后階段.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看,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上進行深化和建構的過程,即將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內容建立聯系,并予以融會貫通和有機結合.為了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教師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圍繞物理教材,以心理學尤其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作為理論依據開展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在帶領同學們學習“速度改變快慢的描述一加速度”這一章節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已經學習過的“速度”概念,然后,再引導學生從直觀觀察和親身感受的角度描述“百米起跑”等通俗的生活事例,并通過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為同學們播放賽車起動、列車開動或運動員起跑到加速的慢鏡頭,在幫助同學們溫習“速度”的概念,并體會“速度的改變”的同時,“順理成章”地引入“加速度”的概念.這時同學們已對于“加速度”這一新的知識點產生了感性認識,“加速度”的概念可以順利進入學生的知識結構,從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遵循現代心理學的觀點,強調對“已有認知結構的順應過程”,從同學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熟悉的生活體驗出發,通過因勢利導,將新知識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并進一步“內化”為知識結構的一部分,從而有效地提高了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1. 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由于“結構的重要性”,必須要求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教學大綱規定的范圍內,可以對現行物理教材進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結構,強調對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1.1建立高中物理的整體的知識和邏輯的結構和系統
同時建立各部分(力學、熱學和分子物理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等)的子結構和子系統;以及各章、節的結構。并與學生的認知過程相適應。
1.2培養和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大家都知道,隨著實驗研究對象遠離人們直觀經驗的領域,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實驗的發展,使人們愈來愈認識到實驗與觀察依賴于理論,實驗所獲得的認識實際上受制于儀器和實驗設計中所包含的假設,是不可能擺脫理性思維的指導的。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實驗設備的限制,學生又沒有誤差理論的系統知識,往往對于實驗原理、實驗得到的數值(哪怕是不準的)都抱著輕視的態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這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是不利的。為此,高中物理實驗的重點,應放在實驗的設計思想,儀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學儀器條件下對實驗數據的認識和處理上,而不應僅僅停留在操作和觀察上。
1.3有意識的多加指導和訓練
教學中最重要的任務是概念的形成和問題的解決。概念不僅是學科結構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框架”的“交結點”,而且是思維的“細胞”。而問題的解決,即應用,正是結構中各部分之間聯系的建立以及結構的發展所必需經過的階段。這也就是思維的過程。統計表明,僅就中學生而言,掌握歸納推理的水平略優于掌握演繹推理的水平。實踐中,我們也常常發現就多數學生而言,從自然現象和實驗歸納出概念和規律,學生掌握較好,而運用概念和規律去解決問題則困難較大。這是由于演繹推理較之歸納推理可以通過更多種形式來表現,掌握起來也復雜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識的多加指導和訓練。按照提高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編寫例題和習題,并加以適合的配量。這與“題海戰術”是有本質區別的。當前,好的例題和習題(指符合我們這種要求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1.4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大家知道,從物理學發展史來看,“結構”是隨著物理思想和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化而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適當地、完整地圍繞某一部分物理知識(如力學)介紹這種發展,較之分散地介紹某一部分歷史事實,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2. 面對大多數學生進行課堂教學
一是從有利于提高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出發,增強學習的目的性、方向性,應該讓學生知道學習過程、思維過程、思維的形式和方法,以調動其自覺、主動性。只有自覺地遵循思維規律來進行思維,才能使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合理、論證得法,具有抽象邏輯性,培養出深刻性的思維品質。這是一切思維品質的基礎。二是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的實質就是前述認知結構的“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學習的類型主要是“意義學習”,即在良好的教學條件下,學生理解符號所代表的知識,并能融會貫通,發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其實質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建立了非人為的實質性聯系。這是最有價值的學習。學習進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學習”,即要學習的全部內容都是以定論的形式呈獻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加以“內化”(即與原有知識有機結合),大量的知識和材料都要靠此獲得。三是因材施教,開展課外活動,培養一些優秀學生。便他們不受思維定式的約束。大力培養他們的直覺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強調直覺思維是愛因斯坦科學觀的一個重要特征。他說:“物理學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體系就能用單純的演繹法建立起來。要得到這些定律,并沒有邏輯的道路:只有通過那以對經驗共鳴的理解為依據的直覺,才能得到這些定律。”探索就得用直覺思維:整體的、跳躍的、猜測的,以知識結構為根據的直接而迅速的認識。同時,我們對于學習物理有困難的學生,則應加強課外輔導,消除他們心理上,思維上的障礙,以適應面對大多數學生進行的課堂教學。
3.教學過程的控制和評價
3.1教學過程離不開信息的傳遞,因此也是可以量化的
現代系統科學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產生式”理論,從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短時記憶的最小單位定為“組塊”,多大是一個組塊,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個數字、字、詞、符號、成語、短語等都可以是一個組塊。它的存貯時間需要0.5秒,而轉化為長時記憶至少需8秒。掌握物理學科,首先要懂得物理語言,大腦中要有一套物理符號系統。即在長時記憶中要存貯一定數量的組塊(信息)。僅有組塊還不夠,還必須把組塊組成若干程序,形成產生式系統。一個產生式包括兩部分:條件和動作。一定條件做出一定動作就是一個產生式。如:一個公式,一個定理就是一個產生式。組塊必須按產生式組合才有意義,二者不可截然分開。普通教科書一章所傳授的知識約有十幾個產生式。掌握一間課程等于掌握幾百個產生式。而獲得物理學科那樣的專業能力,就得掌握幾千或幾萬個產生式。從時間上講,一天學習5小時,1小時可以學習4―20組塊,1個產生式。這就是相當于一課時的信息量。依此類推。如果能仔細地將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須掌握的組塊和產生式統計出來,實行控制是有可能的。
3.2教學方法
關鍵詞:課堂提問;問題意識;創設情境;提問方式;主導作用;認知飛躍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既往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對于學生知識的傳授,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只有被動地接受,這樣不但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同時,還造成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片面性,缺乏逆向思維能力以及延伸性思維能力。而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中采取提問式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解決上述難題,學生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能夠自行發現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重點和難點,不斷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步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問興趣
提問式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需要有良好的課堂氛圍以及良好問題情境作為支持,首先,需要有融洽的課堂氛圍,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感覺到自然與和諧,這樣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夠發揮出來。其次,問題的提出也需要一定的情境,教師可以人為的為學生創設一些情境,例如:根據課程內容講述的故事,將問題融入故事的講述過程中,這樣學生的提問興趣會被激發出來,對于故事內容的本身以及故事內容中所包含的政治問題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繼而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逐漸地培養起來,學會帶著問題去學習。
二、教授提問方式,培養思維能力
在學生逐漸培養起問題意識之后,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提問方式進行一定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逐漸地學會發現問題的關鍵,抓住事物的本質,這樣學生的提問能力就會大幅度的提高,這種提高還會良好的反作用于學生問題意識的提高。而這種良性的相互作用還有個最為有意義的功效就是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生延伸性思維或者是逆向思維的過程,這種思維的過程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以及政治知識體系的完善都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
三、主導作用的發揮,促進學生知識認知上的飛躍
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時候,教師要充分地發揮這個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能夠逐步順著教師的思維路線去尋找和發現問題的本質和關鍵,這不僅是一種意識的培養,一種能力的提高,更是學生在思想品德知識認知上的一個飛躍。同時,這個過程對于學生思想品德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品德知識體系的完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發現事物本質,抓住問題的關鍵是學生在思想品德學習中非常難得能力,而問題式課堂教學是實現這種能力的基礎,教師的引導是這種能力形成的關鍵。
總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教學來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能夠通過問題意識的提高來逐步完善自身的政治知識體系。并且通過其提問能力的提高來促進學生們學習熱情的提高,將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及潛在的能力充分地激發出來。與此同時,學生問題意識的提高必定會帶動學生們思維能力的提高,這不但對于學生政治學習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同時,對于學生在其他學科乃至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高中物理教學 抽象思維能力 教材 教法 教學過程
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智力,特別是思維能力這個問題上,一些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與實踐,提出了“培養思維品質是發展思維能力的突破點,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好途徑”的觀點。這是因為智力是存在層次的,它是由人的思維的個性差異確定的,這種差異體現為個體思維品質,也是思維能力的表現形式。研究思維品質的發展與培養,有利于克服傳統教學的一些弊病,并對之實施改革。
人的思維結構和各門科學的知識、邏輯結構都是人們對客觀現實世界的反映,是緊密聯系的。因此,從教學必須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上來說,“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不掌握學科結構,就難以發揮該學科的功能。無論是物理學的學科特點,還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和現代系統科學的研究成果都強調了“結構的重要性”。由此必須對物理的教材、教法進行新的處理,必須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檢測、評價系統,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下面我就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關于教材
目前,在物理教學大綱規定的范圍內,可以對現行物理教材進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結構,強調對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1.建立高中物理的整體的知識和邏輯的結構和系統,同時建立各部分(力學、熱學和分子物理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等)的子結構和子系統,以及各章、節的結構。并與學生的認知過程相適應。
2.實驗是上述系統中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應強調通過實驗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改變傳統的認為觀察和實驗是不依賴于理論的觀點,改變那種認為實驗方法的本質是完全離開理性的體系,單純起著事實的裁判作用的觀點。隨著實驗研究對象遠離人們直觀經驗的領域,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實驗的發展,使人們愈來愈認識到實驗與觀察依賴于理論,實驗所獲得的認識實際上受制于儀器和實驗設計中所包含的假設,是不可能擺脫理性思維的指導的。
由于實驗設備的限制,學生又沒有誤差理論的系統知識,往往對于實驗原理、實驗得到的數值都抱著輕視的態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這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是不利的。為此,高中物理實驗的重點,應放在實驗的設計思想,儀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學儀器條件下對實驗數據的認識和處理上,而不應僅僅停留在操作和觀察上,這也是如今高考考查的重點。
3.例題和習題的配置。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就多數學生而言,從自然現象和實驗歸納出概念和規律,學生掌握較好,而運用概念和規律去解決問題則困難較大。這是由于演繹推理較之歸納推理可以通過更多種形式來表現,掌握起來也復雜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識地多加指導和訓練。按照提高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編寫例題和習題,并加以適合的配量。這與“題海戰術”是有本質區別的。
4.關于物理學史的教育,也應從有利于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加以組織。從物理學發展史來看,“結構”是隨著物理思想和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化而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適當地、完整地圍繞某一部分物理知識介紹這種發展,較之分散地介紹某一部分歷史事實,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二、關于教法
1.從有利于提高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出發,增強學習的目的性、方向性,應該讓學生知道學習過程、思維過程、思維的形式和方法,以調動其自覺性、主動性。只有自覺地遵循思維規律來進行思維,才能使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合理、論證得法,具有抽象邏輯性,培養思維品質的深刻性。
2.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的實質就是前述認知結構的“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學習的類型主要是“意義學習”,即在良好的教學條件下,學生理解符號所代表的知識,并能融會貫通,發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其實質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建立了非人為的實質性聯系。這是最有價值的學習。學習進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學習”,即要學習的全部內容都是以定論的形式呈獻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與原有知識有機結合,大量的知識和材料都要靠此獲得。具體的課堂組織形式可以各人不同。但從著重思維能力的培養上看,應更重視每學期第一部分“結構”建立開始的緒言課,結束時的復習課,以及對實驗課和習題課有關思維方法和物理方法的指導。
3.因材施教,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優秀學生,使他們不受思維定式的約束。培養他們的直覺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愛因斯坦說:“物理學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體系就能用單純的演繹法建立起來。要得到這些定律,并沒有邏輯的道路:只有通過那以對經驗共鳴的理解為依據的直覺,才能得到這些定律。”探索就得用直覺思維:整體的、跳躍的、猜測的,以知識結構為根據的直接而迅速的認識。
對于學習物理有困難的學生,應加強課外輔導,消除他們心理上,思維上的障礙,以適應面向大多數學生進行的課堂教學。
三、關于教學過程的控制和評價仍需研究
1.思維的智力品質研究是有客觀指標的。我國一些心理學家,所進行的小學數學教改試驗,即運用這一套指標。(詳情請見《思維發展心理學》,朱智賢、林崇德著。)
2.教學過程離不開信息的傳遞,因此也是可以量化的。掌握物理學科,首先要懂得物理語言,大腦中要有一套物理符號系統。仔細地將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須掌握的組塊和產生式統計出來,實行控制是有可能的。
關鍵詞: 機械制圖課程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
機械制圖是機電類專業一門比較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機電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機械制圖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論,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閱讀和繪制二維平面圖樣。機械制圖課程的難點是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實現三維空間形象與二維平面圖樣的轉換。這也是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重點。在機械制圖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就如何讓學生學好機械制圖課程,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作了一些探索。
一、通過自制模型,增加學生三維空間物體的表象儲備,拓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機械制圖是一門研究繪制機械圖樣的科學,要學好這一門課程,學生要有比較強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能力。學生擁有這些能力的前提是具備豐富的三維空間物體的表象儲備,但學生對三維空間物體的認知普遍比較匱乏,學習機械制圖所需的表象儲備遠遠不足,空間想象能力也比較差。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部分空間想象能力較差的學生很快就會因為聽不懂課、想不出圖形而對機械制圖課產生畏學、厭學情緒,從而影響后續內容的學習。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在機械制圖教學的初始階段,筆者組織學生分組自制模型,用橡皮泥、硬紙板等材料,制作一些比較簡單的基本體,如長方形、三棱錐、圓錐等。通過動手制作模型,學生激發了學習機械制圖的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學生在自制模型的過程中,通過觸摸、觀看、思考,逐漸對三維模型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感性的認識,增加了對于三維空間物體的表象儲備,拓展了空間想象能力。在講授點、線、面投影時,筆者讓學生拿著自制的模型繪制三視圖,效果比較好。學生對三維空間物體到二維平面視圖的轉變有了較為直接的感性認識,為后續內容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充分利用教學模型、掛圖、多媒體等手段,充實三維物體表象儲備,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在學習機械制圖的初始階段,通過制作模型,學生能較好地建立三維空間概念,拓展空間想象能力。但是這種方式存在較大的缺陷,即花費的時間比較多,效率相對較低。因此,在機械制圖教學中,它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方式,只能在初始階段使用。教師要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三維空間物體表象儲備,從而為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必須充分利用教具,即教學模型與掛圖,并且充分利用AutoCAD、Solidworks等軟件和Internet等多媒體手段。
對照教學模型繪制三視圖,是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種訓練手段。感性認知是理性思維的基礎,尤其是機械制圖課程,強化感性認知是幫助學生建立理性思維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觀看教學模型繪制三視圖,通過分析點、線、面的三面投影確定其空間位置屬性,是一個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能使學生從感性思維突破到抽象的理性思維,達到一種質的飛躍。教師提供給學生大量的教學模型,能讓學生充分感受三維空間形象向二維平面圖形的轉變過程,更好地掌握不同位置的線、面的投影特征,更好地掌握正投影法的投影規律,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在利用教學模型和掛圖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AutoCAD、Solidworks、Internet等手段幫助學生學習機械制圖。如利用AutoCAD和Solidworks制作2D和3D模型,將2D圖形和3D圖形在多個窗口同時演示;采用自由旋轉觀察形體的六個方位表面的連接關系;采取局部或整體縮放觀察細節處的結構特征等。AutoCAD和Solidworks演示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識圖興趣,逐步增加他們對視圖中線框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實現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的轉換。
另外,教師利用Internet,可以收集大量機械零件、機械設備的三維圖形或三維動畫,為學生學習機械制圖,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做好充足的表象儲備。
三、通過補畫第三視圖,強化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訓練。
通過觀看教學模型,繪制二維平面圖形,是三維空間形象向二維平面圖形的轉變過程,也是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過程。經過一定數量的繪圖練習,學生能夠獲得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而通過兩張視圖,補畫第三視圖,則是一個二維平面圖形向三維空間形象的轉變過程,因為要把第三視圖正確繪制出來,學生必須利用兩張視圖把物體的三維空間形象想象出來。這是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非常有效的訓練方式,但也是難度最大的。剛開始這類訓練的時候,很多學生感覺不適應。因此在開始時,筆者通過輔以一定的三維圖形來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實現二維平面圖形向三維空間形象的轉換。同時,更多地利用正投影理論,通過線面分析法和形體分析法,幫助學生進行分析、綜合、記憶、學習,最后繪制出正確的第三視圖。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以后,逐漸降低學生對三維圖形的依賴性,直到最后能夠不依靠三維圖形,把第三視圖繪制出來。在補畫第三視圖過程中,學生一定要耐心細致,不急不躁,對個別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教師要采取個別輔導的方式,保證其不掉隊。通過反復的艱苦練習,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一般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在機械制圖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勞動力市場對勞動本體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勞動本體有較強的專業技能,而且要求他們有科學的思維和行為方法能力,具有新穎地、獨創地、靈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有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人類思維的高級過程,是人類意識發展水平的標志,它是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活動相結合的產物。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后天培養與訓練的結果。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在機械制圖的教學中,筆者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一題多解法。只給出一張視圖,讓學生利用記憶表象、想象表象,通過創造性想象,畫出其余兩張視圖。由于只有一張視圖,因此符合這張視圖條件的實際三維空間物體是多種多樣的,其答案是不確定的,學生可以不受固定思維的約束,自由想象,得出自己的具有獨創性的結論,從而培養發散性思維能力。
2.局部改變法。在已有的事物屬性中,改變其局部,即為創造。在機械制圖中,筆者通過改變某一張視圖的線段位置或線型,讓學生更改另外兩張視圖,來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推理、比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能力。
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該課程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使學生獲得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各種能力。只有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合格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游國經,鐘定華.創遺性思維與方法[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劉小年,郭克希.機械制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關鍵詞】幼兒數學教育 概念學習 數學應用能力
有些幼兒園教師對數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價值和功能、幼兒數學學習的心理機制等缺乏足夠的了解,導致幼兒數學教育活動課堂氣氛沉悶,效率低下。以下是有關幼兒數學教育的幾點想法,以期能提高幼兒教師組織幼兒數學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一、明晰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
教育部2012年10月印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有三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二是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三是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這樣一種表述的方式缺乏一定的概括與高度,另外,邏輯性方面也不夠強。筆者認為,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包括以下三個:一是使幼兒體會到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和有趣;二是通過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提高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三是增強幼兒的數學應用意識,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教師設置與生活有關的學習情境,引導幼兒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幼兒體驗到數學學習有趣、有用的同時,增強了幼兒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通過數學教育活動,讓孩子體驗到了樂趣、價值,提高了幼兒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也就實現了。
二、準確定位幼兒數學教育的價值和功能
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言下之意,數學是最有利于思維能力培養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靠數學這一課程來實現。這種觀念已被人們廣泛地接受,這可以從奧數、珠心算、數學思維能力訓練等課程很有市場,許多家長趨之若鶩這一點上看出來。事實上,只要我們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這種觀點其實是站不住腳的。毫無疑問,數學是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但這種作用不能被無限地擴大,數學對思維能力的促進作用僅僅體現在有利于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一方面。就幼兒數學思維能力而言,具體包含了計數、計算、推理、歸類、排序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說,通過幼兒數學教育活動,可以提高幼兒的計數、計算、推理、歸類和排序等數學思維能力。它并不能促進幼兒語文思維能力、音樂思維能力、美術思維能力等其他方面思維能力的培養。如語文的思維包括了分段、歸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閱讀、寫作等,通過數學教育活動并不能很好地促進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對音樂思維能力的促進作用就更難以達到了,如音樂中的歌曲創作,其依賴的是一種聲音形象思維,這種能力只能主要依賴于音樂課程進行培養。
三、幼兒數學教育應注重保護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不論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還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都非常重視幼兒數學學習的興趣問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讓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假如通過幼兒數學教育,并不能讓幼兒產生數學的興趣,反倒讓幼兒對數學產生厭惡心理甚至于有一種恐懼感,這樣的幼兒數學教育可以說是徹底失敗了。在實際幼兒數學教育中,由于幼兒園老師數學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如幼兒數學教育形式、要求等方面小學化;幼兒心理發展知識的缺乏,如認識不到不同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發展水平受神經系統發育水平的影響差距很大;在實際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無法做到因材施教等原因,結果是一部分數學認知能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幼兒常常體驗一種挫折感,數學學習效能低下,數學學習動機減弱,最終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對數學的恐懼。
四、了解數學概念學習的兩個水平
概念學習有兩個水平,一個是表象層面的學習,二是本質層面的學習。對幼兒來說,主要是表象層面的學習,所謂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于事物的形象。如我們頭腦中有電腦、房子等與圖像有關的形象,救護車警報、歌曲旋律等與聲音有關的形象,還有醋、醬油等與味道有關的形象。表象層面的學習指的是通過學習能掌握某類事物的主要特征,與其他事物作出簡單區分。而本質層面的學習指的是掌握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能與其他事物作出嚴格的、準確的區分,是一種科學意義上的掌握。
對幼兒來說,大部分概念的學習能達到表象層面的掌握就可以了,目標就達成了。但我們許多幼兒教師由于受到中小學教師概念教學的影響太深,無意識地模仿中小學教師那樣來教幼兒學習概念,即要求幼兒達到本質層面的掌握。當教學不成功時,便會產生一種挫敗感,或成為許多幼兒教師的困惑。有一位老師因無法讓幼兒理解什么叫“平行”,無法讓幼兒掌握梯形的概念而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