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前兒童繪畫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523-01
賞識是對學前兒童創造力的肯定,更是開發學前兒童創造力的催化劑。學前兒童的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益于發展創造力就應當受到認可、肯定和賞識。教師欣賞的目光,滿意的點頭,一句話,一個動作都能給學前兒童帶來莫大的快樂,能較好地激發學前兒童創造的興趣。教師用尊重接納、贊許的態度、發現學前兒童作品中的精華所在,使學前兒童在滿足中產生,受到激勵,在無聲的交流中促進學前兒童創造性的發展,提升學前兒童面對困難的信心。
1.用稚氣的眼光看待
學前兒童各自獨特的生活經歷在他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形成了他們特別的體驗和感受。學前兒童的繪畫總是強烈地透著一股浪漫天真的稚氣,他們獲得的是成人所不能體驗的生活情趣。在一幅作品總,學前兒童用獨特的視角表現桌子的四條腿,并沒有受過專業的透視教育,卻在桌面上是一個俯視角度的茶杯。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穿透冰柜看到里面的雪糕,并且配有文字"哥哥你的個子真大",大冰琪淋回答到:"你是個小弟弟"。這都是學前兒童生活經驗的反映,充滿了學前兒童對生活無限的W想。
很多教師看到兒童畫里一朵綠色的花、紅色的葉子,就會馬上告訴學前兒童:"花是紅色的,葉子才是綠色的。"這真的是教師讀懂學前兒童的畫后做出的指點嗎?也許學前兒童畫的是一朵綠牡丹,只是沒有達到形似罷了;也許學前兒童只是想畫幾片秋天的楓葉,只是他不知道綠牡丹和秋天的楓葉不會同時出現罷了。教師可以把每一幅兒童畫表現的內容看作是學前兒童心靈的一次旅行,不僅穿越了季節的變換,而且穿越了空間的距離。學前兒童的繪畫是不講"畫理"的。教師不經意的一次指點,也許從此就扼殺了學前兒童的想象力,以至于學前兒童以后不愿意畫,到長大后的不敢畫。所以對兒童畫的評述不能以成人的固t有觀念和要求去看待,只有理解學前兒童心理,懷著一顆童心草能兒童畫做出恰當地評價。
2.用想象的思維傾聽
繪畫對許多學前兒童都有強烈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令很多教師感到驚嘆。當學前兒童拿起筆繪出第一幅圖畫的時候,在成人眼里看來無論多么的不合常理,不合邏輯,都是學前兒童心靈的真實寫照。兒童畫以單純、稚拙的方式認知世界,這種天性通過飽含感情,大膽無顧忌的手法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
教師通過認真地傾聽學前兒童的繪畫,就會發現不管是一條平直的線,還是一方簡單的圖案,那里都有學前兒童最真實的內心世界,有對生活的最獨特的感悟,也有對未來最獨特的向往。每一幅學前兒童的繪畫都表現出一定的主題和情節。雖然繪畫語言還不夠成熟,畫面構圖與構成上還不夠完善,但畫面背后的內容中充滿著很強的想象力,凝聚著對具有生活感受的形象思維表達方式,這是較高創作水平的一種體現。使學前兒童的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鍛煉,想象是兒童畫恒久不變的主題,教師不僅僅停留在指導學前兒童畫的層面上,而是能夠和學前兒童一起展開想象的翅膀,飛進那夢幻般的世界。
3.用賞識的目光觀賞
學前兒童以"無師自通"的方式,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出"畫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只是通過繪畫進行情感表達,學前兒童畫不具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是學前兒童想象力表達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學前兒童在繪畫過程中每一處細小的表達,都傳達著內心世界對現實生活不同凡響的理解。要鼓勵學前兒童大膽地進行各種形象繪畫的嘗試,對學前兒童繪畫中表現出來的種種意識及時肯定,鼓勵學前兒童進行自由地創作。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藝術表現語言,教師大加贊賞的評價,會喚起其他學前兒童的表現欲,也希望用自己的藝術語言獲得副教授的肯定,養成學前兒童"一物多寫"的發散思維模式,為成為創造型人才打下堅實的根基。教師欣賞的目光、用積極的態度使學前兒童確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學前兒童的情感在自由繪畫中抒發,尋求獨立及自我探索的內在動力,是自主學習的開端,自信與形成的起點。在每一次激勵與肯定的過程中樹立學前兒童以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面對生活的態度。
4.用疑惑的意味指導
教師是學前兒童的第一任副教授,是學前兒童最親密的"伙伴",是學前兒童模仿和學習的對象。而家人對學前兒童的影響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前兒童一生的發展,教師的影響力遠遠勝過學校的教育。當學前兒童提出"給我畫……"的時候,教師開始"示范教學",會使學前兒童養成依賴的習慣,不愿意獨立思考,自信心在教師的"規范教學"逐漸中喪失。過早的介入與干預,就是剝奪學前兒童體驗天馬行空想象的自由,使學前兒童繪畫可貴的原創性逐漸喪失。成長是一個奇特的過程,當學前兒童的認知達到一定水平之后自然會開始逐漸畫得像。
要培養學前兒童的創造力,使思維擴散開來就要少干預,重視創造的過程,尊重學前兒童的情感體驗,輕視創造的結果。在交流中了解學前兒童,善于觀察、分析學前兒童對各種情況準確把握,為學前兒童"設置繪畫障礙",讓學前兒童在探索中獨立思考,嘗試探索。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是不能被否否定的,教師的指導可以建立在兒童的興趣之上,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教給學前兒童技能技巧,教師適當的"引導",雖然學前兒童對周邊表現的漫不經心,但已經有內在的吸收心智。
對美的欣賞和理解不是教出來的,美的修養是在充滿智慧的引導和啟發中培育出來的。發散性的思考、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是一種無中生有,不能教也無法學。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需要的是認真地傾聽、合理地引導、睿智的啟發和衷心的賞識。并讓學生在樂學與好學中自主地體驗。學前兒童的繪畫在于滿足學前兒童創作的欲望,這是一種本能。尊重學前兒童、善于發現學前兒童、善于發現學前兒童作品中傳達的思想與感情,幫助學前兒童樹立自信心,在輕松的氛圍中打開思維的束縛。用接納與贊許的態度去對待兒童的每一次創作,鼓勵他們去表現自我、表達自我,在交流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前兒童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釗,作.幸福孩子從畫畫開始[M].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 林菁菁[著].和孩子一起享受藝術[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
關鍵詞 興趣 想像力 創造力 作品評價
新的藝術教育理念強調:“給幼兒一個發展創新能力的機會,引導幼兒在創造中感悟創新,從而使藝術活動轉變成幼兒內在精神的創造性顯現。”回望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不能不承認,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沿著反兒童繪畫發展規律之道而行的,從一入園就把孩子們置入“依樣畫葫蘆”的寫實牢籠里。貫穿在《綱要》中的幼兒教育改革精神,被顛倒、被曲解。我們怎樣在教育方法上打破原來的禁錮,打破“依樣畫葫蘆”式的美術教學呢?
一、目前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評價觀念比較落后。常常聽到家長在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畫之后就大聲地斥責孩子:“你畫的是什么呀?”“你看看人家畫得多好!”許多教師也仍然以“像不像”“顏色合理不合理”“構圖飽滿不飽滿”來給孩子的畫定位,這是學前兒童美術中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
2.孩子對美術活動沒有興趣。在繪畫活動中,常有一些孩子找老師說:“老師,我不想畫。”一些畫畫還不錯的小朋友卻說:“老師,我不會畫。”是什么讓這些孩子對繪畫有這么大的抵觸情緒呢?
3.注重繪畫技能教學。在大多數幼兒園的美術教學里,幼兒教師們教給孩子一些經過成人簡化了的形象,一筆一畫地按順序讓孩子來記住這些形象的畫法。在教學過程中先示范畫,將較長的時間用在講解范畫上,幼兒開始繪畫,教師的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孩子們無言的模仿牢牢地禁錮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發展。
二、原因分析
1.對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目標定位把握不準。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目標重點仍然在知識與技能上, 讓幼兒進行模仿繪畫,忽視幼兒的“心靈感悟”,將學前兒童美術置入了“依樣畫葫蘆”中,束縛了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沒有將美術作為兒童自我表達的工具。
在一次中班美術活動《大樹》中,看到此景:“政政,你怎么把樹涂了這么多種顏色?一點不好看。”政政放下手中的筆茫然地看著老師……這則典型的案例說明,我們在幼兒美術特別是繪畫教學中,仍舊存在著明顯的知與行的分歧,致使幼兒認為繪畫就是按著教師的想法進行模仿,很枯燥。
2.成人的態度影響孩子的繪畫興趣。每個孩子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語言發展得好,有的孩子動作協調,有的孩子喜愛唱歌……因此,不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優秀。有些家長和老師不理解孩子的畫面,常常無視孩子精心繪制的作品,錯誤的評價會讓孩子變得沮喪,并且對繪畫失去信心和興趣,慢慢產生厭煩和逆反的心理。
3.提高想像力的誤區。繪畫是以觀察為基礎的造型藝術活動。幼兒由于年齡限制,生活經驗貧乏,腦中積累的表象極其有限,這制約著他們想象、創造力的發展。孩子自信心的不足,成人的激發沒有引起孩子的共鳴,新奇的觀念得不到認同,造成孩子的從眾心理。教師和家長發現孩子不敢大膽想象創作時,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否則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更不敢下筆了。
三、對策研究
幼兒個性化的創造表現鮮明地反映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幼兒的創造能力一旦被挖掘出來后,會像火山爆發一樣一發不可收拾。我們的教育任務就是激發幼兒的這種創造潛能,真正開發幼兒的創造能力。那么目前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應從何處入手,該如何把握呢?
1.幼兒美術興趣的激發。選擇孩子感興趣的美術題材。⑴教師在組織美術活動時,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題材。那么如何選擇孩子感興趣的美術題材呢?孩子受其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經驗較少,他們往往只對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熟悉和感興趣的物體有繪畫或制作的興趣。所以題材要生活化,選擇孩子身邊最熟悉、剛接觸的事物,往往能抓住孩子的興趣。⑵使用擬人化的語言激發繪畫興趣。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肢體語言的參與能讓美術活動更加生動起來。通過探究美術教學策略與游戲的關系,以“玩”為樞紐,啟迪并開發幼兒的美術創新潛能。將美術教學活動游戲化,有機融合各種游戲因素,讓幼兒帶著游戲精神充分地體驗、表達和創造,讓幼兒畫得快樂、畫得有意義,能很好地發揮孩子的表現能力。
【關鍵詞】學前;美術教學;色彩教學;策略
在美術學習中,色彩的正確運用是提高繪畫水平的基礎。學前教育對兒童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也是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學前兒童在這一時期,對世界充滿好奇,尤其是對于五顏六色的現實世界,興趣頗大。因此,學前兒童對于色彩的認識、辨別都存在較為濃厚的興趣。教師在學前美術教學中,要重視色彩教學,不僅讓兒童懂得辨識各種色彩,還要懂得如何運用色彩作畫,用色彩來體現自己眼中的美。
1.學前美術教學中的色彩教學分析
美術是藝術表現的一個重要部分,從我國目前教育改革來看,學前教育對于兒童藝術方面的培養更加重視[1]。色彩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也是美術構成的一部分。不同的色彩所代表的事物、情感等都有所不同,給人們視覺上的感受也有很大的差異。學前兒童對各種色彩存在者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他們希望通過五顏六色的色彩來了解世界。學前美術教學的教師承擔著帶領兒童認識色彩、運用色彩的重任,不僅要讓兒童認識到各種色彩,識別各種色彩,并能夠培養兒童對色彩的美感認識,使兒童能夠正確運用色彩來表達個人對美的認識,從而能做繪畫中進行再創作。
2.學前美術教學的色彩教學策略分析
2.1以情境來展示色彩
不同的色彩將會體現不同的情境,并給兒童帶來不同的感受[2]。教師在教學中,要設置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兒童進入學習情境中認識色彩,感受到色彩的美感。例如對于“綠色”,教師可以利用草原、深林等圖片,來展示綠色的美,讓兒童在綠色的景物中感受到綠色的特點。還可以帶領兒童觀看周邊的綠色景物,如花草、樹木,讓兒童在教師設置的情境中感受到綠色的特點和美感。在播放圖片時,還可以添加一些有趣的兒歌做背景音樂,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增加學習美術的樂趣。
2.2以視覺來感受色彩
人們對于色彩的認識主要以來于視覺。教師可以利用視覺上色彩的沖擊和變化來體現色彩的美感,讓兒童感受到色彩的美。學前兒童對于復雜的色彩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教師選圖時要采用大面積單顏色的圖片和顏色層次分明的圖片。例如教師可以展現不同色彩的圖像,以單一色彩圖像為主,如藍色的大海、白色的沙灘、黃色的沙漠等,以單一色彩的圖片給予兒童視覺上的沖擊,讓兒童去感受某種色彩的美。之后,教師再使用包含多種色彩的圖像來展示多種色彩組合的特點,多個色彩要層次分明,對比明顯,例如黃、紅、黑相間的圖片。由于兒童的辨別能力有限,可以選用有多種顏色但不復雜的圖片。在不同圖像的觀察中,給予兒童視覺方面不同的感受,讓他們感受到單一顏色、多種顏色體現的美感。
2.3以文字描繪展示色彩
在各種兒歌、詩歌中不乏對色彩的描述。在學前兒童教育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文字描繪來展示色彩。例如“小白兔白又白”是很多兒童都唱過的兒歌。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搜索關于白兔、胡蘿卜等的圖片,網絡上也不乏關于這首兒歌的圖片。教師下載這些圖片讓兒童觀看,并引導兒童將文字與圖片結合,理解文字中所描繪的色彩,感受到色彩的特點和色彩的美感。
2.4在表演中感悟色彩
學前兒童好玩、好動,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戲。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讓兒童進行玩表演。而且兒童在表演過程中可以單獨表演,還有與其他小朋友一起表演,有助于增進小朋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進他們的感情和友誼。表演對于學前兒童來說,是玩游戲也是在學習。因此,利用表演來讓兒童感悟色彩的美,是完全可行的。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表演,讓一名兒童表演蜜蜂,其他兒童表演花朵。表演花朵的兒童帶著紅色的花、黃色的花、紫色的花等,每人戴一種顏色的花兒。教師在一旁進行導演,例如教師說密封停留在紅色花兒上采蜂蜜,然后表演蜜蜂的兒童就和表演紅色花兒的兒童擁抱,表演。在游戲中兒童們不僅覺得有趣,而且能認識到各種顏色,并有利于促進兒童之間的感情和友誼。
2.5在繪畫中感受色彩
學前美術教學繪畫可以說是簡單的涂鴉。教師在指導兒童繪畫時,對于兒童的模仿不可有過高的要求,而應側重于兒童對于色彩的理解和運用。在繪畫時,主要是將畫好的畫來讓兒童用喜歡的顏色進行填充。例如在填充景色的圖畫中,對于樹葉可以填充綠色(春天和夏天)、白色(下雪)、黃色(秋天),草地填充綠色、水填充藍色等。讓兒童在填充顏色中理解各種色彩的特點和運用。在色彩的填充之中,教師可以利用色彩和景色、季節等聯系起來,并用圖片來展示補充說明,讓兒童加深對顏色的感悟。
3.結束語
學前兒童年紀小,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智力開發等有待加強。教師可以利用學前兒童愛玩、好動的特點,設計一些具有趣味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營造學習情境、視覺感受、文字描繪、表演等策略,來引導兒童認識色彩,利用色彩,提高美術中色彩的感悟和利用能力。總的來說,學前美術色彩的教學重在教師對教學策略的設計,主要依靠教師采用趣味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兒童的關注和參與,讓他們喜歡上色彩,積極去感悟和運用色彩。
參考文獻:
[1]辛新.學前教育專業幼兒美術教學實踐能力實施策略[J].亞太教育,2015(19):176.
關鍵詞:兒童 美術作品 評價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98-011 學前兒童美術評價的含義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評價即有目的地對學前兒童美術能力的發展和活動過程進行客觀的了解和判斷,為進一步進行美術教育活動和指導提供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自覺地運用評價手段,了解教育活動對學前兒童發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以力調整、改進工作,提高教育質量。”
2 學前兒童美術作品評價的現狀
2.1 結果第一,過程第二
對于美術作品的評價,教師往往就事論事,就作品評作品,而對于作品的來龍去脈置若罔聞,忽略了對于作品創作過程中兒童的發展和進步,片面的以結果來評價兒童。并且在幼兒園中并非所有兒童都可以達到每個年齡階段應有的水平,在橫向比較之下,一定有一部分兒童達不到老師心里的水平,那么這部分孩子得到的評價也是不盡人意的。或者在創作過程中一些突發事件的影響會干擾幼兒的創作,那么單純以作品結果判定優良的話就更不合理了。
2.2 評價主體的單一化
評價主體的單一化是評價主體單一化換句話說就是權威化,就是指在評價兒童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是聽教師的一家之言,而忽視了兒童才是美術創作的主體也應是評價的主體的必要性。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并不同于科學領域上量化的要求和不容撼動的真理,所以創新性和想象力是兒童美術創作最應該達到的理想狀態,而每個人的審美有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和哈姆雷特”僅以教師個人喜好和審美來評價兒童的美術作品對兒童來說并不公平,教師儼然一副“我說了算”的態度并沒有做到充分尊重幼兒,使兒童被排斥在評價活動之外。
2.3 評價內容實證化
實證化也是在評價兒童繪畫作品中常見的現象,就是從作品元素中找現實依據,且有 統一的量化標準,《小王子》中“我”的“繪畫作品一號”、“繪畫作品二號”就是鮮活的案例。“我”畫的明明是一條吞了大象的蟒蛇,而大人們非要說它是一頂帽子。從此之后“我”便不再愛畫畫了。教師的這種做法這對兒童的影響就是忽視了兒童創作的個性化和想象力。繪畫創作活動是個性化的,多元化的,不一定非要實證化。雖然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也要高于生活才能實現發展和再創造。教師的這種誤區會使兒童的作品缺乏繪畫情節中的趣味性,致使評價標準化,造成兒童繪畫畫風單調、臨摹照抄現象普遍,壓抑兒童的創造性和個性。
3 學前兒童美術作品的有效評價方法
3.1 “三味”評畫,調動五感
筆者認為的“三味”評畫屬于一種采用“聽、說、寫”三種評價方法,力求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結果反推過程的目的的評價方法。“聽畫”即充分站在兒童的立場,傾聽幼兒在創作過程中的想法和感悟,通過幼兒的訴說結合作品體會兒童的思想感情和童真童趣,聽聽作品的來龍去脈,事情原委,多給兒童用語言表達自己創作的想法;“說畫”就是在傳統教師評價兒童作品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不再是簡單的“貼標簽”式的優良中差的評價方式了,而是以兒童發展作為評價的主線,采用鼓勵式的言語對兒童的作品進行全面立體的分析,可以體現在畫面的構圖,色彩的搭配,主題的創新性等多元化角度,不追求“畫的像不像”、“捏的好不好”等方面,充分激勵幼兒發揮美術天分和創造力;“寫畫”是指在兒童的作品上粘貼我們寫下評價的相關話語,在作品展覽之后采取的是檔案袋整理的手段,這樣我們就對兒童更多的是階段性的評價,縱向的評價,家長和兒童從兒童的每幅作品上都能看到教師的一番苦心,更能看到的是兒童的進步和發展。那在教師沖破了原有只是“看畫”的束縛,以“聽畫”“說畫”“寫畫”三味評畫法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創作熱情,有效的支持兒童熱愛美術。
3.2 讓孩子們之間用欣賞的態度評價彼此
教師和創作主體兒童之間不僅雙向溝通評價,教師還可以促進創作主題之間的評價,要注意的原則就是,用欣賞的眼光看對方的美術作品,學會尊重評價對象的感受。學生間的互評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去發現別人作品中的優點,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學會互相尊重和信任,同時也能夠學會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當然這也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引導幼兒從生活中發現美,善于從同伴身上發現優點和長處,并且學會不吝惜自己的對別人的贊美,用欣賞的態度評價同伴之間的美術作品。
3.3 “我”的畫里有“話”
除了教師評價,同伴互評之外,發展兒童自我的評價,也是實現兒童的感知力、創造力、想象力的一種重要手段。會使兒童形象思維形成和個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評價建立在對具體兒童具體分析的基礎之上,教師選擇不同的評價作為尺度解密兒童的心靈、融入兒童的生活空間, 感受兒童的需要和情感傳達方式。在繪畫活動中, 兒童的行為都在教師的視界之內, 評價是使成人的期望與設計目標變成兒童吸收并內化的主要原因。促使兒童成為評價主體, 需要建立兒童自己的評判標準。在作品完成之后,讓兒童先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評價的維度和標準則要求兒童自己建立,不斷培養兒童自我認識的能力,以及在讓兒童養成在每項作品完成后能夠反思的可貴態度。
4 結語
安東尼?德?圣愛克蘇佩里說:“本質的東西眼睛看不到,只有用心才能看的清。”對于兒童作品的評價,既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及發展規律,又要充分用心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體現他們的創造力,讓兒童著眼于對事物特征的觀察,適時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與及時的評價。讓年幼的兒童保持著自己對于世界敏銳的感受能力和天賦的視覺本能,讓兒童時期的繪畫中表現出的天真與童趣,成為能作用她們一生的創意源泉,讓他們用純真的眼睛去描繪屬于自己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龔孝華.走向具體個人――教育評價中的生存論建構[M].華中科技大學, 2005.
【關鍵詞】心理學教育學學前兒童繪本閱讀推廣應用
【中圖分類號】G252.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0)30-0097-02
1.前言
先從我們自身發展身心過程研究的話,6歲之前發展過程非常迅速以及打下了堅實基礎,不要小看就這么短短幾年的發展,其影響是很大的,說是影響人的一生都不為過,我們國家有個諺語是這么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是學前教育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十分關鍵[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指出:公共圖書館應該讓青少年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鼓勵開發想象力與創造力,推動其了解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藝術以及科學成就發明。我們可以看出少年兒童教育絕對是公共圖書館應該擔負起的重任。閱讀推廣學前兒童繪本必須作為公共圖書館少兒讀者服務工作的重心內容。
2.公共圖書館學前兒童繪本閱讀推廣工作中的缺陷
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幾乎一切的學習基礎都要以閱讀起步,我們也可以看出閱讀對于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專家研究表明:零到六歲的幼兒時期,非常適合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與習慣,因為在這個時期,幼兒記憶力強,對知識或行為非常敏銳,記性好,感知強,接受新鮮事物很快,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閱讀一定要重視娃娃時期,越早進行,就越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繪本的主導就是圖畫,語言精煉活潑、繪畫好看、故事幽默,幼兒就會喜歡上閱讀。繪本如果是優秀經典的,光看圖就能明白故事在說些什么,就算是不識字的兒童,也可以根據圖畫內容明白故事含義,自己發掘樂趣。
2.1圖書館工作人員繪本閱讀理念不足
大部分圖書館工作人員并不充分了解兒童有多么需要繪本閱讀,一些圖書館工作人員反而會覺得繪本很薄,整本也沒有幾幅圖,內容所表現出的信息量太少,比不上有些文字比較多的少兒圖書,它們在書中介紹了許多知識,圖書的售賣價格也比較貴,性價比不高。另外,圖書館閱讀推廣學前兒童繪本大部分是對于三歲到六歲的幼兒,不太重視零歲到三歲的幼兒。調查數據顯示,三歲發展好了,未來也才能發展好。我們必須有效實現教育兒童,培養有才之人,在初生時期就提供適當的教育與影響,促進幼兒更好的身心發展,因為如果等三歲之后再開始教育的話,時間上就太晚了。零歲到三歲之間的嬰幼兒真的需要好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因此,圖書館推廣繪本閱讀的時候,應該格外重視零歲到三歲幼兒和三歲到六歲幼兒的書籍材料[2]。
2.2圖書館閱讀推廣學前兒童繪本的專業人才不夠
閱讀推廣學前兒童繪本工作其實是很難的,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達到一定的水準,比如熟悉學前兒童心理學、教育學,尤其是針對幼兒的閱讀心理。還要非常了解繪本內容。推廣繪本閱讀對于我國公共圖書館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新的工作方向,所以就整個行業而言,專業人才是遠遠不夠的。
3.繪本閱讀對學前兒童的意義分析
繪本屬于一種由圖畫作為主導的書籍,其語言非常精致化,圖畫比較有趣以及生動,有趣的故事內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孩子的閱讀興趣得到大大的提高。在閱讀優秀以及經典繪本的過程中,可以在觀看圖片的基礎上,更好地完成故事主要情節的閱讀以及理解,就算是一些比較小的孩子也可以在圖片的基礎上完成故事的閱讀,并從中找到樂趣。
3.1繪本培養審美能力
繪本是一種藝術形式,擅長通過繪畫講故事,專門給兒童設計的。如果是很優秀的繪本,需要插畫家精心手繪,繪畫的技法與風格要格外重視,還有圖要精美,注重細節。優秀的繪本中每一頁都能彰顯出藝術。圖畫精美、故事精彩可以讓幼兒不僅能享受文學,還能感知美的能力,幫助他們培養欣賞美的能力,然后才能表現美。
3.2繪本豐富幼兒知識,推動多方向發展
大量的繪本融進人格教育與智力開發,圖像生動形象、情節生動,將許許多多豐富多彩的領域知識給兒童展現出來,讓幼兒利用讀畫,開心地把握故事含義,感受讀書是有意思的,同時讀書時,利用不太直接的體驗,讓情感與知識更加濃厚。而且,幼兒語言表達與觀察記憶能力可以在閱讀中得到加強。
3.3繪本便于親子關系更親密
兒童喜歡依賴父母,與父母交往,父母讓幼兒感到安全。數據顯示,在很小的年紀就能有安全感的兒童,將來能非常迅速地適應新環境,專心學習,探索環境。親子閱讀有助于親子之間增進感情,兩者之間溝通交流便于親子間關系更好。
4.為學前兒童選擇適合的繪本
圖書館工作人員一定要認識到繪本讀物對于兒童身心發育的重要程度,在這個過程中要熟悉繪本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掌握關于繪本的具體閱讀技巧,充分地掌握關于兒童的一些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等學科知識。在學齡前兒童繪本的推廣過程中,圖書館工作人員一定要重視學齡前兒童的具體發展心理學以及學前教育學,并且需要從兒童的心理發展以及兒童的閱讀心理學方面完成工作的開展,這樣就可以對繪本有更多的了解,和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需要相適應。沒有人天生就會閱讀,兒童閱讀需要父母的陪伴以及相應的指導。與兒童一起進行閱讀屬于一種比較簡單、有效以及經濟的教育方式。圖書館的重要任務就是幫助父母更好地學會與孩子共同的閱讀繪本。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可以把學前兒童分為以下幾類:新生兒階段(0至28天),嬰兒階段(28天至1歲),幼兒階段(1至3歲)以及學齡前階段(3至6歲)。閱讀繪本的年齡限制不是特別清晰,0歲的孩子同樣可以閱讀3歲孩子閱讀的繪本,3歲孩子同樣也可以閱讀0歲孩子閱讀的繪本,但是關于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具體閱讀要求具備不同性,會按照兒童的具體年齡特點進行要求,比如年齡越小那么要求就會越低。
4.1學前兒童0至3歲閱讀繪本特點
0至6個月的嬰兒具備較弱的視力,他們非常喜歡鮮明色彩的一些圖片。這些圖片非常利于嬰兒視力的訓練,這種繪本主要包含:《顏色》以及《臉,臉,各種各樣的臉》等,操縱實際物體屬于幼兒探索世界的一種主要方式,因此,大約1歲的孩子在拿到繪本之后就會出現撕咬的狀態,因此家長應該進行適當指導,大致在2歲以后,孩子們就會了解繪本的具體作用,因此為6個月至2歲孩子進行繪本的閱讀,主要是為了完成孩子視力的訓練,提高閱讀興趣,培養相應的感知,為后續想象力以及言語等能力的開發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2至3歲的兒童可以在思維以及語言的基礎上認知周圍的事物,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要重視給予孩子比較多使用語言的機會,他們可以詢問一些關于繪本內容的具體問題,讓孩子學會觀察以及思考,并鼓勵孩子利用比較簡單的語言總結答案。
4.2學前兒童3至6歲閱讀繪本特點
3至6歲的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地培養了相應的思維,并且可以在具體的形象或者事物方面來表示自身的聯想,這個年齡段的嬰兒大致都進入了幼兒園進行學習。在老師的具體指導下以及與同伴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他們的智力以及語言技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這時候父母可以為他們選擇具備連貫性的繪本,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會對喜歡以及不喜歡進行區分,他們會尋求他們喜歡以及認可的角色,并對某種類型的書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有非常多適合3至6歲兒童閱讀的繪本,比如,如《方格子老虎》以及《宮西達也恐龍系列》。兒童大致在3歲左右就具備性別意識,因此在這個階段實施性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這些繪本主要包含:《乳房的故事》以及《我可愛的身體》等。要對3至6歲的兒童實施生殖方面的教育,保障兒童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這時候,他們可以閱讀《我從哪里來》以及《我出生的那一天》等系列繪本。
5.指導孩子閱讀繪本的步驟
指導孩子閱讀繪本的步驟具體分析如下:第一步,讓孩子自己認真看一遍繪本,不講解,讓他們自己領會繪本故事。兒童先看封面,最后看封底,由于不是正文的地方內容和正文關系密切。要讓孩子看圖畫色彩與人物表情。之后,家長關注兒童自身的體驗感受。第二步,家長聲情并茂地朗讀繪本文字過程中,兒童仔細觀察圖畫[3]。一邊聽有聲言語,一邊看精美圖畫,腦海中自行結合有聲言語與圖畫信息,形成活動性強的連貫故事。此時,孩子心理在發展,他們的觀察力與想象力都將有很大的提高。親子共讀時,家長需要引導兒童與自己一同走進故事,用游戲演繹故事,不僅拉近親子關系,還可以推動兒童發展自身。第三步,和兒童溝通。孩子閱讀時一定會產生不少感受與想法,應該及時進行交流溝通,家長注意觀察,抓住兒童感興趣的地方,與兒童互動溝通。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過程描述如下:幼兒在三歲到四歲時,通常可以主動講述生活,不過如果圍觀人數較多,表現會有點怯場。到了四歲到五歲時,孩子大概可以獨立講簡單的事。通常來說,到了五歲到六歲的年紀,大部分兒童可以準確表述,同時表現較多,一般可以大膽自然地生動表述。所以,閱讀親子繪本時,需要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提出不一樣的閱讀要求。比如三歲到四歲的幼兒,引導孩童看圖說話;等到了四歲到五歲的年齡,引導兒童按照圖畫信息,簡單講述;而五歲到六歲的呢,孩子應該可以完整描述故事,并且有了自己的看法。
6.指導孩子閱讀繪本時的注意事項
學前教育學表示,兒童在活動中發展,操作事物時促進情感、認知與個性發展,不可以讓他們一直坐著,必須通過聽書或看書等方式提升自我;教育內容與方法應該根據孩子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同時推動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注重學前孩子不同的發展特點,不要太幼稚,也不要太成人。家長可以通過親子共讀繪本對孩子進行教育。共讀過程中,孩子是教育的主體,他們自己需要充分調動感官積極參與閱讀,才能讀懂故事,繪本絕對不能僅僅是一本故事書的存在。孩子閱讀時,家長不要經常參與。由于成人和學前幼兒思維特點不同,成人闡述與準備問題,很容易與孩子感覺不匹配,很容易影響孩子進行純正閱讀。兒童感興趣的地方與成人也不同,閱讀過程中建議引導孩子自由想象,畢竟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學前期想象非常活躍,基本貫穿所有的活動,有利于兒童發展認知、情緒等。因為認知水平約束,學前兒童十分擅長想象,擁有豐富的想象力[4]。天馬行空是孩子的天性,作為家長必須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尊重,不要用成人的眼光評判干涉,也不要急于灌輸大人的思想。只有氛圍寬松,才能營造出積極情緒,激發兒童更豐富的想象,消極情緒只會阻礙兒童的想象。家長應該支持兒童大膽觀察、大膽想象,欣賞孩子的個性想法。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留守兒童中更為脆弱的特殊群體,他們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小,均在6周歲左右,有相當多的兒童在嬰兒期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們留在農村交于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長期的缺失、祖父母親戚朋友教育的缺陷以及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滯后等不利因素,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處境和生存狀態更加艱難,對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留守兒童的利益迫切需要得到關注和重視。本文主要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此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
關鍵詞
留守兒童
農村兒童
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吃苦耐勞的農民工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遍及全國各地,任勞任怨做著最苦、最累、最危險,收入卻最低的工作。他們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然而最讓他們揪心的是離家打工后留在農村的子女教育發展問題。大多數農民工很難將子女帶在身邊,只能交于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管教。一個新的特殊弱勢群體就這樣誕生了——留守兒童。
目前,已有大量的社會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將注意力投向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但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和關注較少。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解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親屬或委托人照顧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是指0到6歲的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由父母以外的監護人負責一切生活起居的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及成因
現代教育是一個大系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作為教育的三種基本形態在各自的領域擔負著培養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點,是兒童社會化的關鍵。學校教育是兒童學習的主要場所,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時時刻刻影響著兒童的生活和學習。通過調查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諸多問題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學校教育主導性不強、社會教育的環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嚴重缺位
一是親子教育陷入困境。親子教育是啟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良好的親子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出身心健康發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長期在外,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造成親情淡漠,導致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相對疏遠,親子教育基本從孩子的成長中淡出,親情教育功能幾乎喪失,這種缺乏溝通和親情的關愛,很容易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諸多不利影響。二是單親教育力不從心。單親監護人因家務負擔較重而無暇顧及孩子的情緒與情感變化,對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部分單親監護人幾乎不與孩子溝通,很少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稍有不如意,便實行“呵斥教育”。殘缺的家庭教育給留守學前兒童帶來的消極影響不可低估。三是隔代教育難以勝任。部分祖輩對留守學前兒童過分溺愛,僅僅注重物質生活的滿足,卻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確引導。也有部分隔代監護人教育觀念保守落后,對孩子要求甚嚴,一旦犯錯非打即罵,容易導致留守學前兒童敵視或報復心理產生。
(二)農村學前教育問題
留守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監護堪憂導致留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不利,本應通過學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彌補,但目前農村學前教育資源的嚴重缺乏、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育缺乏規范等問題造成了留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導,教育得不到良好發展。李向東在《農村幼教現狀堪憂》一文中指出,當前農村幼兒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五大問題:一是居住分散,生源不集中且逐漸減少,開園辦班受到嚴重影響;二是師資力量薄弱,從業人員素質低下;三是不懂幼兒教學規律,教學管理小學化;四是幼兒教師待遇低,工作積極性不高;五是無人重視,管理混亂,隨意性大,幼教事業發展舉步維艱,停滯不前。農村學前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幼兒教師素質不高,幼兒的課程主要以音樂、繪畫、游戲和文化知識為主,而對兒童智力開發、心理輔導等有助于留守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知識存在著欠缺。這就需要對農村幼兒教師進行定期培訓,但目前農村學前教育的現實狀況,他們很難獲得相關培訓。
三、改善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教育的建議
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是三個相互關聯、相互協作的環節,這三個環節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共同給予留守學前兒童關心和幫助才能解決好孩子的教育問題。
(一)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多種方式促進留守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留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教育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從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一是向留守學前兒童父母宣傳父母關愛對留守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鼓勵留守學前兒童的父母通過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孩子聯系,以保持對孩子的關心和溝通。二是建立父母與孩子、幼兒園的聯系紐帶。幫助留守學前兒童父母建立孩子成長檔案,隨時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
(二)學校應當加強對留守學前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對于留守學前兒童,農村幼兒園應當給予更多地關注和關愛。一是建立農村學前教育規范制度。二是提高農村學前教育師資力量,鼓勵優秀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到農村幼兒園任教,定期為農村幼兒園教師組織業務培訓,教授幼兒心理溝通等方面的知識。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因為父母為了生計在外打工而成為留守兒童的孩子們更需要獲得關愛和良好的教育,雖然留守兒童是城鄉二元化結構的產物,留守兒童的問題目前還不能得到完全解決,但我們應當正視這一問題,為促進留守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和改善教育環境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
[1]張珍輝,彭尚平.農村留守孩子問題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教育導刊,2004(8):67
關鍵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理念;實施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6)02-0023-03
2012年9月,教育部頒布實施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仔細對比《指南》和2001年9月頒布實施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藝術領域的內容之后不難發現,與《綱要》相比,《指南》中藝術領域的內容有很多值得關注的變化。“感受與表現并重”就是其中一個最為突出的變化,它為我們明確樹立起一種并不陌生,但卻常常被忽視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
一、《指南》中“感受與表現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
在《綱要》中,藝術領域的目標表述為:1.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2.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仔細分析上述目標就會發現,盡管其中也包含了感受、欣賞、表現、創造等藝術方面的要求,但是,這些詞匯卻并沒有被單獨提出來。
而《指南》中的藝術領域目標表述則不同。在《指南》中,藝術領域被明確地分為兩個子領域:(一)感受與欣賞;(二)表現與創造。在“感受與欣賞”這個子領域中有兩個目標:1.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2.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在“表現與創造”這個子領域中也有兩個目標: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2.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
可以說,《指南》中藝術領域目標表述上的變化,突出體現了“感受與表現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筆者認為,這一兒童藝術教育理念的確立對于當前我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實踐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從理論上講,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內容應包括欣賞和創作兩大部分,二者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一樣互為支撐、互相補充,從而使兒童在藝術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然而,在實踐中,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卻呈現出創作一枝獨秀的局面。以幼兒園美術教育為例,我國城鄉的絕大多數幼兒園只開展繪畫、手工等創作活動,而很少開展甚至從不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即使有些幼兒園實施了美術欣賞活動,其狀況也是不容樂觀的,存在著諸多背離美術欣賞教育規律的做法,如將美術欣賞等同于科學認識活動,或者講些與作品有關的趣聞軼事,或者把欣賞等同于讀歷史、講故事,而忽視了色彩、線條、造型和構圖等美術自身的獨特意味。
實際上,與創作活動相比,感受與欣賞活動更具有普遍性的意義。因為不論是對于人類總體來說,還是對于每一個學前兒童個體而言,從事藝術欣賞活動的機會和能力都要遠遠大于進行藝術創作活動的機會和能力。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專門從事藝術創作一直都是少數人的“專利”,而絕大多數人參與藝術活動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就是進行欣賞活動。可以肯定地說,大多數兒童未來都不會成為藝術家和表演者,但他們必然都要接觸到藝術,而且藝術與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接觸和談論藝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正如當代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所說,不管一個人的藝術能力有多大,他欣賞藝術的能力總是高于其從事藝術創作的能力。所有沒有生理缺陷的健康兒童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藝術品對話,參與到藝術欣賞活動中來。
總之,《指南》將藝術領域明確地分為兩個子領域實際上就是要讓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同歸其本義,確立“感受與表現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提醒教育者在提升兒童藝術表現力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對兒童藝術感受力的培養。形象地說,就是要讓兒童藝術教育真正擁有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從而促進兒童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落實《指南》藝術教育理念的一個有效路徑――欣賞與創作結合
在兒童藝術教育實踐中,若想將“感受與表現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落到實處,一個有效的路徑就是將藝術欣賞活動與藝術創作活動相結合。欣賞與創作的有機結合既可以兼顧對兒童藝術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同時,也有助于破解廣大幼兒園一線教師在藝術教育中面臨的兩難境地。
臺灣學者陳武鎮對美術教育的兩難境地曾有過形象的比喻,他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學生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幸掙脫,亦已身受傷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結果,卻常見學生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其實,這種兩難的境地不僅表現在美術教育,也存在于各個門類的兒童藝術教育實踐之中。當我們深入幼兒園時,就會發現不少幼兒教師都認為自己面臨一種兩難的選擇:既不敢教授兒童藝術技能,害怕影響了兒童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又害怕兒童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缺少自我表現時所必需的技能技巧。對此,一些幼兒教師覺得無所適從,不知應如何在兩難的境地中加以抉擇。可以說,這既是幼兒園一線教師的難題,同時也是其理解和落實《指南》精神時普遍關心的一個熱點問題。
與其他領域相比,藝術領域有其自身的諸多特殊之處。其中一個獨特之處就是藝術表現需要必要的技能技巧,這是一個確確實實必須面對的現實。以美術活動為例,兒童需要學會使用筆、紙、顏料、墨汁等工具材料,換言之,兒童需要學習掌握如何將這些工具材料轉變為表現“媒介”的技能技巧,這就是美術活動的一個獨特之處。對此,“本質論”美術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當代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艾斯納曾明確表達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美術的表現不是堆積顏料或粘土,而是要使用它、控制它,并且要知道何時以及如何利用制作過程里所發生的偶然效果;表現乃是把材料轉變為媒介,假如轉變的過程受到阻遏,那么這種轉變就不可能發生;至于如何把顏料、粘土等材料變為表現的媒介,這就需要通過學習來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
在藝術領域的學習中,人們常常通過模仿這種方式進行藝術技能的學習。那么,兒童是否可以不通過模仿學習而自然地形成某種技能技巧呢?對此,我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尹少淳在其著作《美術及其教育》中指出:這是一種顯得過于理想化的觀點。他認為,任何發展都必須在借鑒和吸取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即使教師不干預或不指導,兒童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模仿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的模仿和學習就帶有極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也就是說,兒童的藝術學離不開模仿,不是有意識、有選擇地模仿,就是盲目、隨機地模仿。因此,尹少淳提出,教師應盡可能多地提供模仿的對象,以擴大兒童的選擇范圍和機會。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欣賞活動應與創作活動結合進行。這樣既可以兼顧對兒童藝術感受力與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同時又有利于擴大兒童的選擇范圍和機會,讓兒童進行個性化的、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化的模仿學習。必須明確的是,這樣的模仿學習絕非那種嚴重模式化的、千人一面的模仿學習,而是建立在豐富表象和自由選擇基礎之上的模仿學習,它既有助于兒童學習掌握藝術知識與表現技能,又有助于促進兒童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因此,可以說,欣賞與創作結合也是幫助廣大幼兒園一線教師破解兩難境地的一個有效路徑。
如果教師在組織繪畫、手工等創作活動時,能夠結合欣賞一些優秀的中外美術作品,或者在開展美術欣賞活動時,能夠引導兒童嘗試使用作品中的一些形式要素進行繪畫或手手工創作,那么,欣賞與創作的有機結合必然會使兒童獲得更加豐富多樣的表象,并在自己的創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學習藝術作品中的某些藝術表現手法。長此以往,必將促進兒童感受力、表現力、藝術技能與創造力等諸多方面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 家庭 學前兒童 閱讀能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為學前兒童的社會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為學前兒童社會化提供了基本條件;同時,家庭對學前兒童思想觀念的形成、智力開發和性格養成等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作為兒童最初也是終身的學校,家庭在促進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1]。那么,家庭如何影響學前兒童的閱讀能力呢?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影響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的家庭因素
1.家庭閱讀觀念
家庭閱讀觀念是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對什么是閱讀、為什么要進行閱讀及怎樣開展閱讀等基本問題的認識。父母的閱讀觀念是一切閱讀行動的前提和基礎,家庭閱讀觀念從根本上制約和影響學前兒童的閱讀經驗和閱讀能力的發展[2]。父母在激發孩子的閱讀動機、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閱讀資源等方面,要以科學的閱讀觀念為指導。
2.家庭閱讀環境
家庭閱讀環境在培養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包括家庭閱讀空間、親子閱讀、家庭閱讀氛圍等。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對激發學前兒童的閱讀動機具有重要意義,當閱讀處于一種積極的氛圍中時,學前兒童對閱讀就更感興趣。所以父母要創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
3.家庭閱讀活動
家庭閱讀活動是培養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尤其是親子閱讀對學前兒童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親子閱讀是指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共同閱讀故事書的一種活動,是父母影響孩子閱讀行為的重要方式之一。父母要根據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開展閱讀活動,讓孩子在快樂舒心的閱讀活動中提高閱讀能力。
二、家庭促進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的相關策略
1.樹立科學的家庭閱讀觀念
為了引導學前兒童閱讀向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父母要及時更新觀念,把家庭閱讀視為學前兒童終身發展的基本前提,視為智慧分享、經驗傳遞和情感融合的重要紐帶和方式。父母要樹立科學的家庭閱讀觀念,激發學前兒童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
(1)愛上閱讀是學前兒童實現終身發展的基本前提
培養學前兒童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愛上閱讀,需要父母正確看待閱讀,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父母應該尊重、保護孩子的閱讀興趣,并注意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表達閱讀內容。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孩子從兒童時代就沒有養成對書籍的喜愛,那么到了少年時期,他的心靈就會空虛,就容易染上不良風氣[3]。因此,父母要因勢利導,以不違背學前兒童發展規律的科學方法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
(2)把閱讀融入家庭日常生活是培養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多項研究表明,把閱讀融入家庭日常生活是培養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對學前兒童來說,家庭閱讀本身就是他們喜愛的活動,更能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芬蘭兒童的閱讀能力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兒童,原因在于他們的家庭閱讀早已融入生活中[4]。因此,父母應該把家庭閱讀視為自然、健康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堅信家庭生活的習慣和力量是培養兒童閱讀能力最好的也是最有效和最方便的途徑。
(3)父母的榜樣力量是創設家庭閱讀環境的關鍵
父母的榜樣力量在創造家庭閱讀環境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許多實踐表明,在一個父母喜歡閱讀的家庭中,孩子每天被閱讀的氛圍熏染,被樂于閱讀的父母影響,就會更容易愛上閱讀。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兒童閱讀能力發展的影響是長久而深遠的。父母要樂于安排時間與孩子進行共讀,并善于與孩子進行生活經驗分享,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拓寬孩子的閱讀視野,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家庭閱讀中健康成長。
2.創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
家庭閱讀環境對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發展的影響途徑是多元的,且不同的家庭閱讀環境要素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家庭的閱讀環境、父母對待學前兒童閱讀的態度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分享活動等交互活動極為重要。
(1)創設獨立適宜的閱讀空間
學前兒童進行閱讀時所需要的物理空間和成人不同,比較講究童趣、溫馨、舒適。父母最好給孩子設置一個閱讀角,放上小沙發和小桌子,準備一個低矮的開放型小書架,不僅易于保管圖書,而且便于孩子養成愛護圖書、物歸原位的好習慣。書架上可以配以家庭成員的照片,讓孩子感覺到在這個環境中很放松。父母要為幼兒提供適宜的閱讀材料,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選擇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圖畫書,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
(2)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根據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他們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暗示,父母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對學前兒童的閱讀行為表示關注、興趣和贊賞,也要注重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多讀書、多與孩子交流,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喜歡閱讀,最關鍵的是陪伴孩子閱讀并與孩子有效互動,把閱讀與日常生活進行整合,安排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
3.積極開展家庭閱讀活動
學前兒童閱讀能力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父母要結合孩子個體發展的具體情況來安排適宜的家庭閱讀活動,尤其是親子閱讀活動。親子閱讀對學前兒童的生命成長具有重要意義[5]。因此,父母必須用科學適宜的方法開展親子閱讀活動,促進學前兒童健康發展。
(1)父母讀書給孩子聽
父母讀書給孩子聽,可以將靜止的畫面、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有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其對外界的想象和認知,還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表達和聆聽的技巧。但是有的父母用CD替代自己為孩子讀書,事實上,那種語言環境效率很低。所以,父母應養成為孩子讀書的好習慣。
(2)父母與孩子一起讀書
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對年齡小的孩子是一種較好的親子閱讀方法。可以讓孩子邊看圖畫邊聽故事,初步感受故事的內容和圖案的美麗,向孩子提一些問題或引導孩子提出簡單的問題,以發展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拓展孩子想象的空間。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父母還要適當對孩子的一些行為進行表揚,增強孩子的閱讀信心。
(3)在游戲中閱讀
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父母要善于在表演、繪畫、自制圖書等的游戲活動中再現作品內容,親子閱讀后,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角色表演,從而使孩子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和鍛煉,父母與孩子表演的過程也能在潛移默化中鞏固和強化孩子閱讀習得的語言,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
總之,家庭在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必須樹立科學的家庭閱讀觀念,創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積極開展家庭閱讀活動,以身作則并陪伴孩子共讀,促進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文靜,羅良.閱讀與兒童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鄭國慶.關于幼兒早期閱讀的家庭影響因素的調查報告[J].幼教新時空,2013,36(3):186.
[3]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畢涉芝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關鍵詞: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研究
一、前言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對祖國未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個社會的開拓者。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兒童的教育,而且還要關注教育的內容,一定要將兒童培養為有助于社會發展的新型的有創新能力的綜合人才。如我們在“八五”期間針對兒童藝術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全面的研究與分析。其目的在于研究審美藝術教育該如何更好的入手,促進兒童在素質方面全面的發展,為兒童以后審美方面的發展奠定一個好的基礎。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兒童的教育問題的關注度也在快速的提升,《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頒布也證實了國家對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視。《意見》中提出:學前教育是兒童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兒童學前教育是能有效的開發兒童的潛能、塑造兒童提供的心理、培養兒童健全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良好的學前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是非常有益處的。藝術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它旨在提高兒童藝術的修養,同時提高孩子對事物的觀察能力、自我的表現能力、看問題的創新能力。使孩子獲得長遠的發展。
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總體構思
如何才能實現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多元化價值?如何才能促進學前兒童審美心理的發展?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地方是提高兒童對外界事物的整體認識。我們可以用兒童喜歡玩耍和廣泛化這一顯著的特點就行實驗,在理性與感性、直覺與意識中培養兒童的藝術審美能力,達到兒童學前藝術教育的最終目標。
1、理論假設
1)如果達到兒童學前教育的目標,必須重視兒童審美觀的培養、智力的開發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時兒童藝術教育也要重視其整體素質的培養,全面的發展了,當然要先從兒童的審美心理結構開始,逐漸的與自己內在、外界相協調,同步的發展。
2)如果達到兒童學前教育的目標,必須重視綜合性藝術智慧的培養,如音樂、美術、文學三種不同的學科但又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通過某種聯系相互的影響。
3)如果達到兒童學前教育的目標,必須不間斷的進行教學,原因在于兒童的藝術心理就是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綜合而長期的藝術教育能很好的強化藝術心理與藝術情感。整體性的調高兒童藝術的創作水平。
2、藝術綜合教育課程的編
兒童藝術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讓兒童的藝術審美與情感是相關聯的,并且是一種心靈的活動。我們都知道人的心靈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不受任何的約束,它能夠自由馳騁,把時間和空間、現在和未來、有限和無限、正面和反面、理想和現實、物質和精神很好的協調,更能夠很好的交流溝通。外界有任何的變化,人能夠及時、準確的、全面的做出相應的反應,這對于審美藝術來說是完善人的人格的基礎訓練。同時如果我們能夠很好的在兒童學前教育中運用藝術與人的德、智、體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將社會性、實用性、審美性很好的結合起來,那么兒童的學習不但很有實用性,還能很好的提高審美能力。為兒童未來的成長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藝術教育的教學方式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它是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思想自由馳騁能力,是以人內在為主導的、還融知識于其中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目標方面,藝術教育則是要運用最具人性的一面,充分發揮兒童感性的一面,達到全面個性的自我實現;在教學方法方面,藝術教育主張在愉悅、高興的氣氛中實現教學,在活動中兒童得到全面的發展;在教材結構方面,主張學科的綜合性以及整體性。
三、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課程的實施
1、分析提取同構的要素
首先,每一件藝術品在情感的表現方面都是有一定相似性的。不管是什么作品,基本的情感基調如果是一樣的,那么人在觀賞的時候,其情感體會能產生相類似的效果。雖然在音樂、文學及美術上,是不同的三種學科,其在藝術作品中用于表現情感的地方時各不相同的,但情感基調是相似的。在音樂上,主要是靠節奏而表現;在文學上,主要靠文字而表現;在美術上,主要靠線條與顏色而表現。其次,藝術的結構能使與人進行精神的交流。在美術方面,色彩的表現能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如綠色給人以生機、希望的感覺,黑色給人以神秘、壓抑的感覺;而線條的表現同樣如此,如豎直線給人以積極、挺拔的感覺,曲線給人以委婉、柔和的感覺。在音樂方面,節奏的快慢高低不同會給人不同的情感,如快給人以緊張、焦急的感覺;慢則給人以舒緩的感覺;高給人以興奮的感覺;低則給人以壓抑的感覺。在文學方面,文字的選用,給人的情感更加的豐富,能在人腦中形成畫面,給人以更加豐富的情感體會。形式美法的使用更加的廣泛,如重復和變化。
2、制訂分層次的同構活動的目標
我們將課程中的同構能力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上下相互聯系著,高一層次的發展是以低一層次為基礎的,而高一層次的能力又整合了低一層次的能力。而這課程中部分大小班,也不用完全從最低的開始學習,每個兒童的情況都是不同的,在藝術的能力方面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且在學習的速度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課程則以每個兒童的實際情況劃分,適合低層次的則在低層次學習,適合高層次的則在高層次學習。
3、確定同構活動的內容
1)同形同構。
藝術品的欣賞主要以直覺為基礎的是同形同構,這其中有線條、色彩、結構節奏等基本要素,夸張、形象等組成的情景,這些在任何藝術作品中都是有的,但表現出來的情感是各不相同的,如文學的表現則是隱晦而吸引人的,美術與音樂則以畫面和音律表現的很明顯,給人以非常鮮明的感覺。
2)異質同構。
指各種情景使得欣賞著得到的不同的情感體驗之間的交流性。情感是用來表達的,任何的作品都需要有情感的注入,這才能稱之為藝術品。同形同構與同形同構是不同而又相互聯系的,是密不可分的,這兩個方面我們應該一起進行。
4、建構同構活動的過程
首先,依據同構的目標而進行教材的選用,教材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材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高低,而不同的教材在教學的側重上也會有一定的差別,形式同構基本上都是選用美術及音樂作為主要的教材進行教學,而內容情感則基本上都是選用文學及美術作為主要的教材進行教學。第二,梳理核心教材中的同構要素。將教材中的相同相似的地方加以詮釋,并進行相應的搭配講解,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情感的梳理。第三,根據同構目標選擇不同切入口。如可以從美術上進行欣賞,發現文學和音樂中相類似的情感及特征。從而進行遷移的能力的提升,使之創造出新的形象,訓練藝術的創作能力。然后,同構目標和切入口都確定好了以后,那么就要顯現出藝術品的同構點了,其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感受層次,不同的層次有著不同的含義,給之以不同的情感和體驗,同時要全面的去感受同構點,如講述、活動、引導、繪畫、音樂等表現出來的審美的一些要素,進而使得兒童獲得體驗,引起兒童相應的感受。其次,就是選擇、匹配、理解層次。有選擇的進行藝術的審美欣賞,對已知的和未知的進行相應的匹配,達到藝術的升華,將層次逐漸分解開來被之理解達到體驗,獲得相應的體會,已達到通過活動的目標。
5、同構活動的經驗準備和時機
在同構活動的過程中,對于這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的審美,要先從已知的地方或材料開始,給兒童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用已有的知識來學習更高的知識,去同化和提高審美信息及知識。因此,這寫準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四、總結
綜述所述,藝術教育是學前藝術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它旨在提高兒童藝術的修養,同時提高孩子對事物的觀察能力、自我的表現能力、看問題的創新能力。使孩子獲得長遠的發展。本課程的設立,是非常符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在運用的過程中,兒童的興趣明顯提高了。對于各領域的學科的興趣提高了,對事物的審美觀提高了,情感也豐富了,提高了藝術的創作水平。兒童有很高的積極性,兒童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這個課題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同樣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在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還應該重視起來,為了我們的孩子,也為了我們的國家。
作者:魏玥玥 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羅曉紅:《幼兒繪畫教學中形式美的探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2年06期。
[2]郭忠玲:《試析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原則》[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13年06期。
[3]張衛民,彭月芳,詹霞:《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內容創新淺探》[J],《學前教育研究》,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