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素養感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藝術表現力的重要作用藝術表現力是一種藝術的至高境界,也是教師在鋼琴教學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教師在對學生藝術表現力進行培養的同時,應深入挖掘學生的思想藝術境界。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多種培養方式,最常用的培養方式就是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體悟演奏的藝術表現力。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反復練習,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對學生藝術表現力的培養有一定幫助,但這種量的積累,不一定能促成質的變化。在多年的鋼琴學習中,學生已經對鋼琴演奏的基本技巧有所掌控,這些技巧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會有很大幫助,但為了尋求突破,學生不能僅局限于技能的熟練。師生需要突破傳統的教育觀念,尋求藝術的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充分理解藝術表現力。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具有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是能讓聽眾享受到情感與內容都極豐富的曲目,二是能讓演奏者獲得自身價值與技藝能力的提升。
提升音樂基礎素養由于音樂的基礎素養對于提升學生藝術表現力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學生音樂基礎素養的培養。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聲音的判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聲音感覺意識,通過對不同的音質音色的有效判別,學生可以在訓練中逐步提升對音樂的欣賞與感悟能力。鋼琴課的教學需與情感課的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把握音樂情感,注重音樂的意境與節奏,使音樂具有整體性,而不是單獨的、脫節的音樂,在整體感受中逐步使音樂富有生命力與感染力,學生依據音律的高低自由演奏,能在彈奏過程中提升境界,提升藝術感,增強藝術表現力。為了不斷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感悟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獲取知識與聯想能力的有效途徑,運用豐富的實踐知識去聯想,可以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了解更為深刻,從而提升音樂基礎素養,提高藝術表現力。選擇豐富的素材與學生展開藝術交流藝術形式具有隨意性,創造音樂時每個人都有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差異性是普遍存在于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與感悟能力之中的,教師在進行鋼琴教學時,需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依據差異性進行有區別的培養,學生對于藝術表現力的感悟能力存在差異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分展現自我以及表現的機會,讓學生與自己展開互動式的交流,在互動交流中讓學生有表達的機會。增強藝術表現力,還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廣泛選取音樂素材,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支持,讓學生在體驗豐富音樂素材中,獲得啟發,開啟創新思維。
鋼琴的演奏伴隨著一定的背景開展,真正的藝術表現力需要有背景的烘托,像很多經典的影視作品都離不開經典的電影畫面,藝術也不可以脫離背景、脫離生活單獨存在。師生通過對音樂的形式與音樂的內容展開交流,增強互動,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提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多與學生一起分享藝術的成果和對藝術的見解。準確把握調性與調式調式與調性作為音樂的一種要素,是用于規定作品的風格與特征的。音樂中的調性與調式正如同不同地區與民族的人具有不同生活習性一樣。調性與調式的分析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具有關鍵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作品分析時,必須要對這兩項內容進行著重分析。當作品突然出現臨時性的升降或者開始進行轉調時,需要明確指出此時的調性與調式。講解調式與調性可以增加學生對音樂作品理解的深度,體悟音樂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很多學生在考試或者演奏時會出現錯彈或彈不下去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學生缺乏對音樂作品的深刻認識有關,這種認識不足更顯示了教師對調性與調式分析的必要性,只有學生對于不同音樂作品的個性與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使彈奏的作品具有藝術表現力,才能使音樂作品更富有情感。提高綜合素質綜合素質是提升學生藝術表現力的重要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伴隨著感悟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升。
由于音樂作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為了在學習鋼琴演奏時不斷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逐步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文化素養包括對基本的文化知識的了解,還包含自身的藝術素養。不同的文化素養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學生需要仔細體悟,感悟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強對音樂作品本身的感悟。其次,提升審美能力也是增強學生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審美能力包含對彈奏曲目音色美的感受,還包括對作品的處理、理解與技能等更大程度上的音樂審美價值。審美能力需要在反復欣賞與體悟中逐漸提升,鋼琴演奏極具藝術特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反復對歷代的經典作品進行賞析,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得到鍛煉。學生必須具備穩定的演奏心理素質,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注重學生舞臺表現力的培養,讓學生可以沉穩地進行演奏,在演奏中進行自我提升、自我感悟,不斷獲取能力上的提升。
作者:郝光 單位:沈陽市藝術幼兒師范學校
【關鍵詞】大學生;音樂藝術;表現力
一、藝術表現力的涵義
藝術表現力是指人的內在精神上的藝術氣質和外在形體動作上的協調統一,是通過人的面部情緒情感以及人的形體動作語言表現出來的,能讓觀眾通過欣賞直接感受到藝術表演者所表現的藝術風格和情感。藝術表現力首先是一種能力體現,它是表演者通過外在的藝術活動形式對自己的情感進行主觀表達的一種能力。通過藝術表現力可以判斷和測定表演者對作品表達思想和反映現象體現能力水平的判斷。也是診斷作品以及表演者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二、影響音樂表現力的因素
1.音樂藝術素養
音樂藝術素養是人們對音樂藝術理論學習和掌握后,對音樂的認識和對音樂思想和內涵認識后表現出來的藝術涵養。藝術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后,按照美的主客觀原理,通過一定的藝術媒介,來表達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以及自己對客觀世界的情感情緒體驗所形成的具體可感的藝術產品。
音樂素養表演者體現音樂藝術思想感情所必須的能力和素質,是他們感悟作品表達和反映思想感情、體現音樂藝術精神的必要條件。演唱者或演奏者如果不具備一定的音樂藝術素養,他就無法準確的把握作者的創作理念,無法準確的表達和體現作品的精髓。
2.對音樂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感受力是人對不同事物的感知能力和領悟能力,是學習、了解、掌握和表達事物的內涵和思想的能力。在藝術范疇領域,學習者或表現者的感受能力的高低是把握藝術本質的第一要素,是進行藝術審美和提高表現力的第一要素。此外,對藝術內涵和本質的理解能力,是人們把握和表達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實質的必要素質。許多從事藝術的人都知道,藝術審美的第一位就是感覺,藝術生產的第一位也是感覺。鋼琴演奏表現力的第一位,我認為還是對音樂的感覺。樂感是人們對音樂的心靈感受。不同的人由于條件和原因不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是有高低、快慢差別的。有的人樂感非常好,對音樂的方方面面都很敏感,而有的人根本無樂感可言。一要多聽,多聽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的經典作品,就能提高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二要多想,要對音樂的創作背景、內容、風格、結構、和聲、音色及層次等問題進行研究與思考,在鑒賞中感受、在感受中鑒賞,從中感受各種音響層次,各種樂器的音色,各種作品的內涵和形象。只有提高了感受力和理解力,才能在演奏和演唱時提高對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達到表達和傳神的目的。
三、提高大學生音樂表達力的培養途徑
1.全面的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為了提高大學生的音樂藝術表現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全面的提高他們的能力水平和知識結構。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理論水平,全面掌握不同音樂理論知識,了解不同音樂作品產生的社會背景和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基礎,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把握作者的思想追求與思想境界。一首膾炙人口歌曲或一部影響力巨大的鋼琴樂曲,是作者或作曲家內心體驗的體現和表達,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素養,才能達到理解和感悟的境界,才能在演唱或演奏時準確的表現作者的思想和意圖,否則只能是在缺乏靈魂和思想的境況下進行表演,很難起到感染聽眾、吸引聽眾的效果,表演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2.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深厚的文化素養能夠使學生產生更多的人生感悟,有利于學生發揮藝術想象力,領略到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和思想,從而創造出能夠打動聽眾的藝術感染能力,因此,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科學文化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和歷史名著,欣賞文藝作品,全面的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文化水平。此外,還應該讓學生走出校門多去接觸社會,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開闊視野,豐富情感體驗,以深厚的文化基礎作為有力支撐,有效提升藝術修養,提高藝術表現力,培養出自身的創造力、想象力,全面開展素質教育。
3.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音樂藝術是表演藝術。例如在鋼琴演奏中,演奏者要通過鋼琴來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特定的音樂形象。作曲家在音符中寄寓了深刻而廣闊的內心世界,包含了他的情感、好惡、意愿、向往。演奏者的任務是創造性地再現作曲家的意圖。因此鋼琴教學不同于一般學科的教學,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和發展學生對音樂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創造性地塑造作品的音樂形象。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法,讓學生感知音樂作品內在的本質思想,逐漸提高學生的感知力和表現力。
4.培養學生的表演技巧
演唱技巧是對歌曲演唱藝術表現的重要條件,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聲樂表演藝術家無一不具有高超與獨到的演唱技巧。
音樂表演中的表演技巧是音樂藝術表現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歌曲演唱中演唱者為了提高表演效果,提高演唱表現力,表現技巧是演唱的基本要求。表演技巧包含了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節奏把握、聽眾互動等許多方面。如果缺乏了表演時的技巧表現能力,那他的表現力將會降低,表演效果就會不高,藝術表現力將大打折扣。另外,表演者的情感抒發與各種表現因素緊密相連,演唱技巧的運用使這些因素與情感表現融為一體。因此,歌唱技巧能直接影響到歌曲的藝術表現和表演的藝術表現能力,表演者即使對作品的思想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但如果他的表演技巧能力不高,缺少相應的歌唱技巧也難以對歌曲進行準確的藝術表現,他的藝術表現力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表演技巧,提高他們的音樂藝術表現力。
四、小結
音樂藝術表現力是指表演者在表演中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來表達樂曲或演唱者內在的主觀情感或思想的能力體現。它是表演者外在形象美與內在情感美的協調與統一。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教師要傳授學生基本的音樂知識,全面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其次,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感悟音樂藝術思想的能力和水平;再者,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最后,要指導學生,提高他們的表演技巧,全面的提高學生音樂藝術表現力。
參考文獻:
[1]謝先嬌.體育舞蹈藝術的表現力分析及培養方法[J].大舞臺,2012(6):243-244.
[2]徐亞琳.體育舞蹈與音樂素質培養[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2):56-57.
關鍵詞:聲樂演唱;人文素養;情感表現
聲樂是音樂藝術中一種將語言與音樂結合起來,用人聲的歌唱形式來表達思想情感的音樂形式,它是人類在意識的支配下,通過藝術化的嗓音來發揮音樂性能、表現音樂形象的審美創造活動。聲樂藝術建立在演唱者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與音樂素養的基礎之上,又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演唱技能的訓練,使嗓音達到一定的藝術表演標準,并通過力求完美的技能技巧與藝術審美規范,達到表現作品思想與情感內涵的實踐過程。由此可見,聲樂演唱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技巧的表現,它的生命還在于傳達音樂中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情感。所謂人文素養是指由知識、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內在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在這里,“人文”是指包括哲學、政治、文學、歷史、經濟學、法學等科目的“人文科學”;“素養”是人長期實踐和訓練所形成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組合。因此,人文素養是人所應當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外在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學識、氣質、修養等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精神品質,它對人的思維方式、心理機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價值取向、審美體驗、意識形態和理想模式都具有深刻的影響。聲樂演唱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絕非只是簡單地將音符和文字符號演變成聲音的過程,而一定是歌唱者自身思想情感與人生體驗的外化,更是其藝術觀、審美觀等人文素養的綜合。演唱者只有從歌唱聲音、音樂感覺、情感表現、藝術形象等多方面去領悟和體會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去挖掘作品表達的思想內容、藝術意境、音樂主題、語言韻律、風格特點,并將自身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傾注于演唱中,才能將美的聲音與情感融為一體去呈現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從而賦予音樂真正的生命力,表達出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一、人文素養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
人文素養是聲樂藝術的靈魂。眾所周知,聲樂演唱是歌聲、音樂和文學語言三者的結合體,這其中,演唱者的知識水平和人文素養往往決定著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悟和表達,如若演唱者的人文素養低下,文化底蘊欠缺,那么在演唱中他對歌詞及創作背景的理解、對作品音樂風格的把握以及在對作品演繹中的情感處理等方面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一)理解作品
聲樂作品的內在表現是詞曲作者的寫作宗旨,而最終所要實現的是欣賞者從演唱中體會到歌曲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從而獲得美的享受。這就要求演唱者首先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歌詞內涵,以及創作者意圖通過作品向欣賞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這就必然要求演唱者具備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理解能力。優秀的聲樂作品大都體現著極強的文學性特征。要演唱好聲樂作品,演唱者首先應該了解的是作者的創作初衷、作品產生的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現的思想內容和文學內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才能運用聲音正確表現出作品的思想境界,表達出作品想要表達的意境與內涵。而在此方面,演唱者的人文素養越高,對作品的理解就會越完整和準確,在演唱時也會更加細膩。反之,如果演唱者的人文素養低下,僅憑自我感覺來表現作品的情感內涵,只會使作品的處理變得隨意和虛浮,演唱出來的音樂也只是缺乏理性把握的情感宣泄,更有甚者,則會完全違背作品的內在邏輯,與作品真正想要表現的思想內涵背道而馳。
(二)把握風格
聲樂作品的風格是指作品本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等方面所體現出的某種特點,包括作品的歷史風格、時代特征、地域特點、民族風格、音樂創作風格等。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態,聲樂作品的風格是從作品本身的個性特點出發的,在對風格的表現上要求演唱者的聲音既要符合作品的風格,又要適應欣賞者的聽覺需求,既要與歌唱者的主觀表現相吻合,又要聯系到聲樂作品本身的內容和形式。如果沒有對作品風格的正確把握,即使有再高的演唱技巧也很難完整地表現出作品的真正內涵。然而,演唱者對于聲樂作品風格的把握往往受到其文化層次、知識水平、思想領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必然要求演唱者應當具有相應的人文素養,能夠清晰地了解音樂風格的差異和特性,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的領悟以準確地把握住作品風格,從而演澤出作品的獨特風貌和神韻。
(三)創造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體驗是人類的一種心理現象,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映,它能積極地影響和推動人的認知,激發想象和聯想,提高思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音樂的本質就是人類情感的表達和抒發,沒有情感就沒有藝術。一首好的聲樂作品往往會濃縮著作者的一些精神生活記錄,是創作者基于自身對現實世界和內心深處有感而發地通過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作為演唱者,對所演唱的作品一定要有全面的理解和認識,并使自身情感受到觸動,從而產生強烈的身心感受,產生出表達情感的強烈欲望,進而喚起表演時再創造的熱情,才能更好地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一情感創造的過程可歸納為三個階段,即理解情境,獲得感受,表達情感。而深厚的人文素養有助于演唱者準確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情緒,幫助演唱者更好地完成對于作品的情感創造。
二、提高聲樂演唱者的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對于聲樂藝術的發展和促進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一名聲樂演唱者來說,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聲樂演唱技術技巧之外,其自身人文素養的培養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聲樂演唱者應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養,加深人文修養,才能更好地詮釋和理解音樂作品,激發出內心歌唱的熱情,從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完整以至完美的音樂形象。
(一)在知識的熏陶中豐富人文素養
眾所周知,音樂藝術所要表現的最本質的屬性即是文化,音樂藝術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與內容表現著人類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聲樂演唱是綜合性的音樂藝術形式,同樣肩負著表現人類文化特性的任務。聲樂作品對于文化意蘊的表現范圍涉及文學、歷史、民族、地域、風俗習慣、自然環境等多個傳統和現代的文化領域,這就要求聲樂演唱者首先應當找準文化的契合點,努力創設音樂知識的文化氛圍,建立起文化意蘊演繹的環境,在知識的熏陶中自覺地豐富自身的人文素養。如演唱者可以通過閱讀多了解一些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音樂家傳記與音樂理論等方面的知識,多去聽聽中外音樂作品賞析,在音樂知識的滲透中學習文化知識,擴大文化視野,提高文化修養,以此來提高自身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增強對演唱作品在歷史背景、創作背景、音樂風格及內涵方面的正確認知和了解,以幫助其在演唱中更好地去詮釋和演繹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二)在生活和演唱的實踐中提升人文素養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生活的實踐和閱歷可以增強演唱者對于作品的理解,在情感表達上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差異。同樣的歌曲,不同生活經歷的人去演唱,其韻味會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有著豐富生活經歷的人才會對音樂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并在演唱中將自己對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反映到作品當中,其唱出的歌曲才更加富有靈魂,才能更加打動人心。生活的體驗豐富多樣,包括生活閱歷、文化活動、學習經歷、社會交往等等,豐富的生活實踐可以將人的思維帶入到更加廣闊的時空之中,開闊人的視野,提升人的素養。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演唱的實踐更是提高演唱者人文素養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在對音樂形象的演繹中用心去感悟,穿透音樂的表象去領會其背后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表達,進而去領略音樂的文化意蘊,在對音樂情感與音樂美感的體驗中,在音樂意蘊的表達中,自然而然地領悟到音樂文化的內涵,并從中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三)在情感的體驗中培養人文素養
情感活動是人類非常重要的一種心理活動。任何情感都是由客觀事物引發的,都是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對其所產生的一種態度和體驗。聲樂表演一方面是聲音與語言的藝術,另一方面又是情感的藝術。聲樂演唱的情感來自于聲樂作品的內容,產生于演唱者對于作品的“認知”“態度”和“體驗”的基礎之上,情感產生的濃厚與淡薄,反映著演唱者對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即演唱者的人文素養。隨著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聲樂演唱的專業技巧在不斷得以突破,通過科學的學習方法,要達到一定的演唱技術水平似乎變得比較簡單。然而,越來越多的聲樂演唱者們卻更加關注歌唱藝術的情感表達。在聲樂演唱中,優美的旋律通過歌詞的引導和表現,能激發演唱者心中對于生活的熱愛和真情,增強對于音樂的表達興趣,從而提高演唱者的審美素養,促進其人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一首好的聲樂作品,只有通過聲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活力,而這能夠傳遞情感的聲音只有在歌唱者自身動情的前提之下,才能情牽動著聲,傳遞出情,最終達到聲情交融的動人效果。當演唱者具有了廣博的人文素養基礎,才能將豐富的情感灌注到每一個音符之中,才能賦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間,才能真正把作品唱活、唱好。人文素養是聲樂藝術的靈魂,無論是從聲樂藝術的產生根源還是從聲樂演唱的實踐來看,都需要人文素養的積淀。人文素養越廣博、越深厚,聲樂藝術的境界就越高,聲樂表演的世界就越寬廣。因此,一位優秀的聲樂表演者必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并從中汲取營養,獲得情感,豐富想象,這樣才能真正地觸摸到聲樂藝術最深邃、最本質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楊忠.《歌唱的靈魂——情感體驗》.赤峰學院學報,2009(06).
關鍵詞:少兒審美體驗;少兒繪畫;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J20-4 文獻標識碼:A
一、少兒審美體驗的理論分析
審美是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形象的、無功利的和具有情感的關系狀態,使人和世界可以進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從人類與世界這一角度來說,審美也是一種特殊形式。在實踐中,審美主體通過想象、移情、感悟等心理活動交融進而升華。通過體驗活動,人憑借聯想、移情、感悟之類的精神行為來思考舊有經驗,最終得到更深刻的感悟,它是一種有關生命意識的經驗,進而內化為個人感悟,在此過程中,人頓悟到的東西具有過程性、創造性和主體性。
美國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認為,少兒的創造對象即為少兒眼中的世界。少兒的思維和表達總是取向最簡單的形式,他們的心是單純而質樸的。兒童具有觀察力和知覺能力,兒童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最先感知到的是那些可以度量的東西。比如,觀察對象的比例、距離,這些是觀察對象身上存在的最具生命力的鮮明特征。
兒童畫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們善于構造一個純真美好的世界,真實地用最樸實的方法展現出兒童所接觸的事物,絲毫不顯得刻意。通過觀察少兒繪畫,可以領會到兒童在繪畫的時候是通過色彩和故事聯想進行繪畫創作的,其作品給人生動、活潑、純粹、感人的直觀感受,而這些豐富的畫面組織途徑,正是源于兒童對周圍事物的審美體驗。簡而言之,少兒傾向于憑借充滿故事感的畫作反映其審美感受,信手涂鴉描繪充滿神秘感的世界。當然,也有反映愉悅心情的畫作。
二、少兒審美體驗是少兒繪畫的本真體現
就美術所呈現的模式來說,兒童畫具有運用夸張符號構成整體的特點。少兒心靈不受功利目的支配,為了表達自己的認知、想象和情感,他們會通過畫一些生活中所見的事物來表達內心的審美體驗。
兒童通常是用簡單抽象的線條來描繪對象,僅保留區別其他主體的重要特征。比如,他們描繪人像的過程中并沒有性別以及年紀意識,這一特點通過兒童創作的人物畫便能夠加以證實。
抽象主義繪畫鼻祖康定斯基覺得少兒與生俱來強大的無意識潛力,這種潛力將反映在美術作品上。少兒繪畫體現了少兒本性傾向于真善美的事實,這種對真善美的追求由少兒產生的審美體驗而來。在少兒的美術作品中可以找到藝術的真實性,此為人類早期藝術行為的縮影,因此,應對少兒畫作里的少兒審美觀加以重視。
三、少兒審美體驗在少兒美術教育中的價值
兒童美術教育是以美術表現為基本手段,以兒童的藝術潛能、興趣、童年生活體驗為中心, 促進兒童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使兒童的天性得到解放的教育,力求在少兒繪畫中反映少兒審美體驗的特點,彰顯其美術意義,促使少兒均衡發展。就少兒自身成長來說,保護少兒初心,應從少荷竺撈逖櫚慕嵌壤純展美術教育。
21世紀為知識經濟時代,對教師的素養和專業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少兒美術教育中,繪畫教師想要更好地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與藝術修養,就要對這些優秀繪畫成果進行更細致的理解、欣賞與評論。因此,教師在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的同時,需要在教學上也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知。
文章通過對少兒審美體驗的探究,得出以下結論:我們應重視少兒美術教育,在教育中關注少兒的精神世界,期望通過對少兒審美體驗的研究來提醒人們關愛兒童成長。培育少兒藝術素質,不但要使少兒藝術天賦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還要重視少兒美術教育價值的實現。通過少兒美術教育,使少兒藝術創作能力得到提升,進而實現推動少兒美術素養和人文素養共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舞蹈工作者;音樂素養;發展
中圖分類號:J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9-0127-01
一、舞蹈與音樂的關系
舞蹈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從根本上說是舞蹈離不開音樂,舞蹈總是在音樂的伴奏下展示出來,舞蹈與音樂共生存,不存在沒有音樂伴隨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擊出來的節拍或歌唱伴和。雖然有些舞蹈家為了強調舞蹈藝術的獨立性,智力創作了不用音樂伴奏的作品,但還是用走踢踏,通過腳鈴、手鈴來隨著身體的動作而發生有節奏音響來替代音樂伴奏。
二、音樂對舞蹈的作用
舞蹈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音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也是至關重要。首先,“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通過節奏、節拍限定舞蹈動作的時值和速度,更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及其包含的思想內容成為演員進入角色和情感表達的重要工具。在舞蹈表演藝術中,優美的音樂配合,可以幫助舞蹈在整個表演 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個性,烘托氣氛,從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其次,音樂還有助于舞蹈元素、舞蹈短句、舞蹈組合以及各種舞蹈語匯之間的連貫和流暢,它可以大大增強舞蹈藝術的表現力,并使舞蹈組合更加鮮明。再次,音樂在舞蹈和舞劇中擔負著交代和展現劇情的任務。
三、音樂素養直接影響舞蹈工作者的發展
在舞蹈表演領域中,演員充當著舞蹈美的直接創造者,舞蹈者在舞臺上所展示的審美價值直接取決于演員本身的藝術水準,因而他的知識層次、審美觀乃至他的想象能力和身體表現力,特別是他的音樂素養,都決定著他是否是個好演員。舞蹈成為音樂之形,音樂成為舞蹈之聲,自古以來就難舍難分。從音樂中的因素、動機、主題旋律與和聲織體,到舞蹈中的元素、動率、主題與環境氛圍,其一致性達到了近似“同步”的境地。我們從旋律的樂句中,能找到舞蹈表情的動機,從音律、音型中,能找到舞蹈的動律、語氣與分寸感。
當前,我國的一部分舞蹈工作者對于音樂素養的培養尚未重視起來,因而妨礙了舞蹈作品的創作。
(一)在編導方面,有些習慣于使用“長度表”,不能認識自己所需的音樂性質,在“長度表”上不能標明自己真正的要求,使得音樂一改再改,難以如意。
在按照已有音樂進行創作時,也有不能理解和處理音樂的現象,使舞蹈與音樂不僅主題、立意不能一致,就是節拍、節奏也不能統一起來,常表現為兩者不能“同步”,還表現為編導名義上是以音樂來進行創作,實際上是為編好的動作找“伴侶”,這樣一來漏洞就更多了。
(二)在演員方面則表現為舞蹈者不能很好地理解音樂、感受音樂,而使自己的表演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上述諸多現象,使我們感到造就一批懂得舞蹈的音樂工作者和懂得音樂的舞蹈工作者迫在眉睫。
只有舞蹈工作者具備了良好的音樂素養,才能夠具備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能力,并在音樂的啟示下發揮藝術想象力,從而創造出完美的藝術形象。
四、怎樣培養舞蹈工作者的音樂素養
(一)視唱、練耳
培養舞蹈工作者對音樂的感受力,尤其是感受實際存在的多聲部音樂的能力,打下良好的視唱、練耳基礎。要多以五線譜練習為主,借助鍵盤樂器鋼琴,使之迅速提高。
(二)樂理
隨著舞蹈工作者對音樂感悟的不斷加深,應不失時機地加強他們對樂理知識的掌握,這是通往音樂圣殿的必經之路。樂理知識可包括音高、旋律、調式、音程、和弦、節拍和節奏、旋律知識等等。
學習樂理知識是非常枯燥的,可以在視唱、練耳的基礎上再輔以鋼琴的練習,這樣使枯燥乏味的練習生動起來,同時也調動了學員們學習樂理知識的積極性,并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力、感悟力。
五、音樂欣賞
在舞蹈工作者對音樂感受力、理解力提高的基礎上,知識面也已經擴大的條件下,通過音樂欣賞博覽音樂作品,使他們充分在音樂的海洋里遨游體會不同音樂作品帶給他們的感受,豐富和武裝自己的音樂鑒賞力。
六、音樂史
為使舞蹈工作者在音樂方面的知識更加豐富,可以系統學習音樂史。在音樂史的回顧中介紹各個時代、各種樂派、各家名著的風格特點與藝術成就,使他們掌握不同的音樂風格,對音樂有更透徹的理解和認識。
關鍵詞:審美;體驗;創作;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9-0232-01
音樂欣賞課對于學生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增強學生的藝術修為、加深學生的情感認識和體驗都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學體制的改革必須以學生為基本的研究對象,將學生的音樂水平現狀及審美需求放在第一位,始終做到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為風向標。筆者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總結了對于大學音樂課教學的幾點認識。
一 “激趣”教學,吸引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氛圍
在教學中,老師都有著普遍的認識,即學生對課程的好奇心以及興趣越大,學習態度和課堂氛圍往往會比較好,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大大增加,這一點對于音樂教學也有著相通的規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加強學生的興趣培養,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吸引學生好奇心的方式有很多,應當主要從兩方面出發來進行教學體制的改革。一是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大學生由于處于情感和心理及審美已經相對穩定的時期,而每個學生的教學背景、遺傳因素及個人藝術水平也不盡相同,所以單一的教學內容是不適合而且不適應當今的大學生的。教師在篩選音樂素材、設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將各種音樂類型都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音樂,從而得到不同的音樂體驗。學生在種類眾多的音樂類型的體驗中,總會遇到與自己情感產生碰撞和共鳴的音樂內容,學生的音樂感悟也因此而豐富,對于音樂的欣賞也會更加有經驗;二是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教師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往往是單一的課堂授課、黑板板書,這種一成不變的教學手段是難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考慮利用教學手段的多樣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例如在教學環節,引入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從單一的音頻上升到視頻、圖片和音頻的綜合欣賞上來,讓學生的感悟和體驗也變得更加立體、生動,學生在這種形象化的教學環境中是很容易與教學內容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和碰撞的,課堂效率也因此大為提高。
二 提升學生的音樂境界、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思維和創造
大學音樂欣賞是一門藝術性極強的課程,不同于數學、物理,它所寄予的情感內容也是豐富而多樣的,邏輯性較差,學生在課程中需要較強的主觀性和想象力。然而音樂欣賞離不開專業性的知識語言,例如五線譜、聲線等知識理論的了解和掌握對于學生欣賞音樂會起到很大的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嚴格要求學生對于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了解各種類型的樂器、音樂類型,教師應當向學生廣泛介紹當前流行的音樂創作者、演奏家,其中也應當囊括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例如貝多芬、理查德布萊德曼等等。
另一方面,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平臺來進行音樂創作。音樂欣賞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情感,在音樂欣賞的較高層次,學生對于音樂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認識,這時的教學環節是離不開學生自我創作的,教師的鼓勵和信任能讓學生更加努力地去欣賞和感悟音樂所帶來的情感特質,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也會擴寬自己的思維、升華音樂情感,對于音樂課的教學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 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自身審美水平的高低對于學生的音樂欣賞的水準是有著本質的聯系的。一般來說,學生對于藝術對于美的感悟能力越高,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也會更加豐富而具有跳躍性,這種藝術性較佳的思維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欣賞一些較為深刻或者豐富的音樂作品,學生在音樂欣賞課上的效率也比較高,這種內在的聯系對于教師來說也有著很大的啟發。學生的自身審美水平提高,對音樂的感悟能力也會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也會產生質的飛躍。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師應當考慮增加學生的審美體驗和情感感悟經歷,一些對藝術素養有著提升的機會應當盡量讓學生參與,例如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音樂表演比賽,或者大學生音樂節等等,這些多樣化的音樂盛會對于學生來說是很好的鍛煉和欣賞機會,學生在這些實踐性較強的音樂環境中獲得的音樂感悟是在課堂上得不到的。
同時學生的情感感悟也是和學生自身的資質和情感經歷有關,教師不能以偏概全,將一種類型的音樂強加給學生。教師應當認識到,大學生是一個具有多樣性和多向性的群體,是不同于其他的學生類型的,不同的學生對于美的體驗和感悟也不會相同,教師應當帶著充分的包容性來鼓勵學生去感悟音樂、感受音樂所加載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師應當適當擴寬教學平臺,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和自由,鼓勵學生嘗試各種類型的音樂、了解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和音樂創作者,讓學生在不同的音樂中獲得最適合、最觸動的音樂體驗。
總的來說,大學音樂欣賞的課程主要表現為音樂欣賞、音樂解讀、音樂感悟和音樂創作等幾個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特點和興趣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模式,讓學生在最適合、最恰當的教學環境和氛圍中獲得最佳的音樂情感體驗,進而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同時對于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藝術想象力也有著可持續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范琳琳.論"即興伴奏"中相關音樂理論知識運用的重要性[J].才智;2011年07期
[2] 楊瀟.試析肖邦瑪祖卡舞曲、波羅涅茲舞曲中的民族主義精神[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汪黎明,鄭毅峰.淺析歌曲鋼琴伴奏中前奏的編配[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2期
一、分角色朗讀表演,再現創造故事情景
語文教學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很多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故事情境,有著較為生動的場面或者場景。要想真正理解課文內容,感知作品主題,獲得情感教育和價值觀培養,需要讓學生進入具體的情境,獲得最為直接的體驗和感悟。傳統的講解和理論灌輸學生對學生的影響有限,學生只能記住一些基本內容,不能真正領悟深刻內涵,更不能內化學生的素養,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和人格魅力。學習課文或者閱讀文本,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內容分角色朗讀,或者扮演其中的角色進行表現再現情境,表演者能夠深入課文,把握人物形象;其他同學也能夠獲得最為直觀的感受,得到很好地的陶冶或者熏陶。如果實行分組輪回表演,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也就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最好的鍛煉,語文學習也就更加生動有趣,真正培養他們的能力和素養。例如,學習“竇娥冤”,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讓學生閱讀劇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品表現的主題,學生感到較為枯燥,也不能真正領悟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魅力。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分別扮演竇娥、蔡婆婆、張驢兒等,將其中的幾折戲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表現其中人物,既是對人物的深入把握,又是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塑造這一形象,表現故事情節,雖然不能唱,以表白的方式也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學生也能受到感染。
二、深入自然大課堂,邁上社會大舞臺
語文與自然和社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語文教學意在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融入自然,適應社會。感知自然和人的關系,學會自然的生活;從社會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自然即課堂,社會即學校。語文與自然、社會如此密切的關系,要求語文學習必須聯系社會現實,語文教學需要回歸自然社會。新課程標準強調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自然,從學校走向社會,將社會生活引入課堂。高中語文情景模擬教學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以語文教學為手段,引導學生向社會、自然學習,學會觀察自然,適應社會,以此更好地拓展他們的視野,增加他們的體驗,豐富他們的社會經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當代著名教育家李鎮西在將課堂搬到了油菜地,帶領學生走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讓學生能夠從自然中直接獲得感受,從生活中獲取感悟。又比如,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尤其是景物描繪,不少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強,感受能力較差,不能真正感知畫面的特點,更不能夠走進詩歌的意境,也就很難領悟詩歌景物畫面和情感的關系。教師如果春天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陽關明媚的日子,感知鮮花盛開,鶯歌燕舞,姹紫嫣紅的色彩和勃勃盎然的生機與活力。然后讓去閱讀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學生也就能夠真正題為到詩歌中描繪的景物畫面,也就能夠真正領悟長期顛沛流離的杜甫找到安定居所后的心情。也就能夠感知白居易《憶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詩歌。
三、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創設直觀模擬情景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藝術策略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認為,語文學習就是要在發揮學生語文學習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注重學習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作用,依據教學文本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通過展現富有生活化的藝術情境教學,不僅可以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還有助于學生在充分的領略語文人文之美的基礎上,深化學生的認識,真正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
1.利用自主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新課程語文教學在關注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基礎上,特別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尤其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法,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來激活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一方面,注意調動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理解和感悟。
對此,筆者以為,運用適當的教學藝術來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運用教學藝術:(1)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愿意進行自主學習;(2)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運用多元化的學習思維進行學習,特別是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來進行理解和感悟;(3)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身的學習才能,來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信心。
例如,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第二專題的“求學之道”韓愈的《師說》教學中,筆者為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運用了如下的教學藝術,要求學生圍繞“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意思進行探究:(1)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知曉文章的大意;(2)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找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有關證據材料;(3)建議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并有所見解,要求他們能夠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教學,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思維也得到了充分的激活,滿足了他們學習發展的需要。
2.注重教學過程的藝術,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新課程語文教學認為,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展示自身才華的舞臺,也是學生獲取知識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基于以上的認識,筆者以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教學主導作用,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思維模式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感悟文本知識,獲得豐富的知識底蘊和文化內涵。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教學過程的藝術,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主要體現在:(1)允許學生選用自己最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有一定的自由學習空間;(2)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運用朗讀、默讀等多種方式對文本的內容進行理解感悟;(3)教師的妙語導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活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4)注重設計懸念,讓學生能夠在充滿神奇的學習環境下,進一步思考感悟,獲得正確的認識。
例如,在《聲聲慢》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為了激活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使學習過程更具豐富性和情感性,特運用了如下的教學藝術:(1)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來了解作者李清照及其藝術成就,讓學生對她的詞有一定的初步感受;(2)教師設置思考探究題目:①該詞的感情基調是什么?請利用詞中語句進行回答;②該詞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③詞中的疊詞運用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3)要求學生選用自己最喜歡的閱讀方式進行閱讀,并能夠結合上述的思考題進行理解感悟;(4)鼓勵學生在閱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過程中,說出自己的心理感受,進而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通過師生互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一位特級語文教師曾經說過:一堂語文課應該是書聲朗朗、議論紛紛、感情深深。筆者以為,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互動模式的運用,一方面,便于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另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情感體驗,促進他們知識的不斷內化生成。
教師應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充當多面手的角色:像一個出色的導游,帶領學生去領略文本中的處處美景;像一個睿智的演說家,引導學生去針砭文本中的各種弊端;還像一個優秀的樂手,時刻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中形象的情感達成和諧的共鳴。這樣的互動模式,不僅是學生所期盼的,還是學生在今后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動力。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互動的教學模式來激活學生的學習激情。例如,在《雷雨》的學習過程中,筆者就通過師生分別扮演戲劇中角色的方式來進行師生互動,從教學的效果反映來看,此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增強了他們的情感體驗。這樣的互動模式不僅讓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得到了發揮,還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之,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藏,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妨用心靈去和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用我們寬闊的思維去領悟其中深邃的思想,用我們的激情去感悟其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這樣的教學藝術正是新課程語文教學和學生學習發展需要所不可缺少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劉瓊.語文教學與情感心理[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9,(5).
關鍵詞:幼師;手工教學生態式藝術教育;探索
一、幼師美術教育中手工教學存在的問題
幼師美術教育課程分為繪畫基礎、手工制作、美術鑒賞三大模塊,側重知識技能的培養,課程模塊之間缺乏聯系,其中手工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過于強調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
幼師美術教育中的手工教學重視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表達和藝術感知。技能只是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手段,不是最終目的。運用技能進行藝術創作和情感表達,是教師應該思考并教給學生的。幼師生藝術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其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否指導幼兒觀察、欣賞、接受、評價和表現美。幼師生應該認識、了解世界各國的藝術文化,能夠鑒賞中外著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和民間藝術,能夠領會和借鑒藝術作品中的精髓進行美的創造,提升思想理念、審美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藝術素養高的幼兒教師對幼兒的成長和全面發展,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藝術素養提高和社會進步,都是極其重要的。
2.陳舊、單一的教學方法在幼師美術教育手工教學中,部分教師采用講授、示范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機械模仿。由于一些教師并沒有因材施教,學生完成的作品就像是工廠里批量生產的產品,缺乏個性和創意。兒童天生會模仿,但是一味地畫一些模式化、程式化的東西,思維容易形成固定模式,不知如何表現生動有趣的物象,作品沒有個性和創意,兒童也無法表達內心感受和情感。在新課改中,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共同發展的模式。互動意味著課堂參與、師生對話、生生交流、互相促進,它既是一種教學活動的模式,又是師生的一種情感體驗。
3.缺乏創新的教學內容
在信息化時代,隨著計算機網絡、智能手機、視頻、微信、QQ社交軟件等媒介載體的不斷出現,網游藝術、繪本(圖畫書)、動漫藝術等層出不窮,對幼師產生了較大影響,這就對幼師美術教育的手工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新課改指出,美術教學就是“體驗和創造美的活動”,課堂教學不再是知識傳授的媒介和載體,而是師生共同發現、思考與探索新知識的過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模仿者、欣賞者,更是與教師共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表演者、講授者和創造者。
4.忽視學科間的聯系
幼師美術教育手工教學,忽視了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造成課程資源的浪費。美術教育與自然、人文、社會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習民間手工藝術,認識民間藝術對其他藝術形式產生的影響,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幼師美術教育中的手工教學應重視與邊緣學科知識的聯系,如與文學、音樂、影視、戲曲等的聯系,這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是至關重要的。
二、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與幼師美術教育手工教學的融合
環顧全球,美國率先將藝術課程作為中小學教育的核心課程,使藝術教育在教育中發揮核心輻射作用,藝術教育融合或影響其他各個學科,使其他學科的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寓教于樂,整個教學過程打破以往灌輸知識的模式,啟迪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的潛能。這是當前藝術教育改革的新趨勢,從學科劃分走向學科間的融合,構建學科間互動、交流、綜合的生態模式,即生態式藝術教育。
1.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內涵
生態式藝術教育是針對傳統藝術教育提出的,是一種新的藝術教育理念。滕守堯先生在論著《生態式藝術教育概論》中說:“生態式藝術教育是通過以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學科為載體的綜合藝術教育;藝術與生活、情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多種教育關系;美學、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創造等學科之間的多種教育支持;藝術與文科、理科、哲學、自然等學科間的多種教育關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書本、學生與社會間的多種教育互動,形成的一種相輔相成、互生互補的生態式藝術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的藝術感知、藝術表現、審美能力、創造力和綜合素養,使學生受益終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藝術智慧。”①
2.正確理解智慧與藝術智慧
智慧包括先天心理能力和后天創造性活動、實踐活動中的領悟,還包括健康的人生態度、情感價值觀、思想、信仰、信念等。藝術智慧是在思想觀念、感受、理解、想象、創造間產生對話、交流、融合后形成的新智慧。生態式藝術教育構建藝術的融合、平衡,形成藝術智慧,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幼師美術教育手工教學強調藝術教育的綜合化
以往的幼師美術教育手工教學往往機械地傳授美術知識與技能,忽視了美術與自然環境、人文精神、社會生活、歷史文化背景之間的聯系,各藝術形式之間缺少對話、交流與融合,學生缺少藝術情感的表達和創作經驗,缺少多視角感受、表現和評價藝術的能力,缺少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媒介載體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這與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相悖,幼師美術教育必須致力于促進學生表達生活經驗和情感,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加強生活感悟與藝術創作的結合,加強藝術教育的綜合化、生態化,構建知識技能、藝術感知、生活感悟、藝術智慧互動、交流、融合的生態模式。生態式藝術教育是藝術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對于傳統藝術教育的改革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幼師美術教育手工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1.美術教育手工教學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幼師美術教育中的手工教學改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模塊,它指導學生選擇運用各種材料,設計制作、鑒賞評價作品,提高藝術感受和藝術表現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在手工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抓住手工教學和自然環境的最佳結合點,使學生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真正實現手工教學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藝術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亭閣樓臺、小橋流水,自然環境中的奇峰異石、藍天白云等,都能夠激發學生對美的想象與創造,啟發學生感知和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探尋自然界的美,豐富學生藝術創作的靈感。
2.美術教育手工教學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藝術高于生活。自然形象必須通過藝術加工才能成為恒久、優雅的藝術作品。手工教學中所用的各種工具材料與生活密不可分。學生在大自然中發現、捕捉到美的瞬間,能夠激發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欲望,然后運用生活中的工具材料,表達內心對美的感受和向往。學生收集生活中各種廢舊材料,如布料、木頭、廢棄紙盒等,經過巧妙構思設計,變廢為寶,設計制作出各種玩教具和手工作品,如秋日皇冠、落葉印跡、神奇筆筒等,以美激趣,增強環保意識。藝術創作是一種創造性的想象行為,使人的認知和情感有機結合,表現出新的意象。構思設計是創作中的關鍵環節。剪紙藝術的表現范圍較廣,包括人、事、物、景等,它以自然景物、人文精神以及社會環境中的人和事作為表現的對象。學生通過感受人文精神而構思、設計、創造藝術作品。3.美術教育手工教學與歷史文化的融合學校藝術教育有效的課程資源是美術館、博物館以及它們所收藏或展覽的各種優秀藝術作品,運用這些課程資源,能夠開闊學生的視界。當今,德國率先普及博物館、美術館教育,學生可以參觀并參與作品的創作。我國的藝術教育也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資源,這是我國今后需要努力開展的藝術教育形式。
4.美術教育手工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重視美術教育手工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如與音樂、文學等學科的聯系,引導學生對手工和其他學科進行聯系與探究性的學習,使學生多視角地認識藝術的特征、表現形式和發展規律,培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在美術教育《泥塑》一課手工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參觀徐州漢畫像石館,直觀、生動地讓學生學習和感受,形成對泥塑浮雕的認知,再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資料,運用地理、歷史、藝術等學科知識剖析漢畫像石的形成和發展,以“漢畫像石之美”為主題開展討論,借鑒漢畫像石的造型特征進行圖案設計與制作;或者帶學生到陶藝工作室,讓學生嘗試用泥塑浮雕的形式和方法表現漢畫像石,感受和認識泥塑獨特的藝術效果,深刻認識中國傳統泥塑工藝與漢文化的精髓。
作者:王春子 單位: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