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預防自然災害安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總則
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是災害發生后對校園受災師生學習、生活進行救助的緊急行動方案。本預案適用于臺風、洪災、地震、火災、冰雹、暴風雪、大霧等因素而造成學校校舍倒塌、校園淹沒、道路阻塞等的應急救助反應。
二、災害救助應急機構
成立校園自然災害救助工作
總 指 揮:
副總指揮:、
工作組及成員:
1.指揮組
小組成員:
基本職責:負責指揮協調;掌握情況,及時報告;貫徹傳達指揮部命令,組織有關人員按預案對現場進行果斷處置,并配備必要通訊器材和安全防護設備。
2.疏散組
小組成員:
基本職責:在現場指揮組指揮下,依據預案措施及疏散路線、順序,有秩序地疏散師生,疏散完畢后有秩序撤離。
3.警戒處置組:
小組成員:
基本職責:突發事件發生后,迅速趕到現場,設置警戒線,劃定警戒區,維護現場秩序,本篇文章來自資料管理下載。疏散現場人員及重要物資,在公安機關等專業部門到來之前,對事件進行先期處置。
4.傷員救護組
小組成員:
基本職責:負責將傷員運送到指定安全區域,并進行簡單救治后,送往就近醫院救治。
5.控制組
小組成員:
基本職責:負責維護學校大門、出入口秩序,疏導師生有序撤離,引導專業部門人員進入現場進行處置。
6. 后勤保障組:
基本職責:負責學校物品的保障
三、工作目標
1、加強自然災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學校和廣大師生員工自我保護意識。
2、完善自然災害事件的報告網絡,做到早預防、早報告、早處置。
3、建立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機制,及時采取措施,確保不因自然災害而危及師生安全和財產損失。
四、工作原則
1、預防為主,常備不懈
經常宣傳自然災害事件的預防知識,提高學校和師生員工的安全保護意識。加強日常檢查,發現隱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努力減少自然災害事件的損失。
2、依法管理,統一領導
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自然災害事件的預防、報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實行依法管理,對于違法行為,依法追究責任。在當地政府和教育局的統一領導下,學校成立自然災害事件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負責預防、指揮、協調、處理工作。
3、快速反應,運轉高效
建立預警快速反應機制,增強人力、物力、財力儲備,提高應急處理能力。一旦發生自然災害事件,快速反應,及時高效地做好處置工作。
五、組織管理
學校成立由校長負責的學校自然災害事件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落實學校自然災害事件的預防工作。主要職責是:
1、根據當地政府和教育局的預防自然災害事件應急預案制訂本校的自然災害事件應急預案。
2、建立健全自然災害事件預防責任制。匯總和收集學校自然災害事件的信息情況,及時上報。
3、根據不同季節和情況,廣泛深入地開展預防自然災害事件的知識宣傳,提高師生員工的防護能力和意識。
4、檢查、督促學校各處、室預防自然災害事件的落實情況。
5、經常性地開展校舍、場地、圍墻、電線、樹木等建筑物的安全檢查,預防自然災害事件的發生。
6、根據自然災害事件的預警,切實做好師生員工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7、迅速做好因自然災害所發生的處置工作。
六、自然災害事件的預防
1、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自然災害事件的領導和管理。將預防自然災害事件的工作納入學校目標管理考核,并定期開展專項督查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整改措施。
2、經常性地對校舍、場地、圍墻、電線、樹木等建筑開展自查,盡早發現問題,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3、學校應在自然災害事件發生前做好師生員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增加學校投入,切實加固好自然災害事件易發生的基礎設施。
5、不亂拉亂接臨時線路,不違章使用電器,嚴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開展火災自救、惡劣天氣自護逃生知識演習活動。
7、按規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實學校消防責任制度。
8、暴雨、雷電、臺風等惡劣天氣,嚴格按規定停止教學活動,請家長配合接送學生放學。
七、自然災害事件的報告
1、學校在臺風、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期間,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并設立和開通值班電話。
2、嚴格執行學校重大自然災害事件報告制度。對發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級報告,并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報告有關部門,確保信息暢通。
3、不隱瞞、緩報、謊報,或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
4、建立自然災害事件舉報制度。任何部門和個人有責任和權力向學校舉報自然災害事件的隱患,有權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或上級政府部門舉報有關學校不履行自然災害事件應急處理規定和職責的情況。
八、自然災害事件的應急反應
根據自然災害事件的發生情況,結合學校的特點,啟動相應的自然災害事件的應急預案,作出應急反應和處置。
保證組織落實,人力落實,財力落實,以最快、最高效的辦法,處置事件,確保師生的安全。
(1)發緊急撤離、集中信號。
(2)立即停止一切教學活動,所有在場教師參加救援和疏導。在上課時由各任課教師帶領學生按指定線路到指定地點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老師在確認沒有學生時最后一個撤離。
(3)課任教師、班主任應按照平時演練逃生的路線有組織、迅速地疏散學生,地震、火災發生時等其他災害如安全通道被破壞無法安全撤離時要穩定學生情緒,并引導學生轉移到相對安全區等待救援。
(4)緊急撤離時,學生應停止一切活動,不得攜帶書包,迅速離開現場,聽從老師指揮,互相照顧,幫助弱小、有病同學撤離。
(5)門衛聽到信號后就打開所有大門,總務處工作人員立即檢查應急通道是否打開暢通。
(6)工作時間發生火災時,發現者除119、110報警外,迅速報告學校領導,校領導應立即指揮工作人員關閉電源;本篇文章來自資料管理下載。夜間發生火災時,發現者要大聲呼救,立即打119、110報警電話,并報告學校領導。
(7)發生漏水現象危及學生安全的應立即切斷水源(消防用水源除外)。
(8)在報警的同時校領導應立即到一線進行指揮,校園應急領導小組迅速作出反應,指揮各小組迅速到達指定位置。
教育宣傳組:將相關情況通知各有關方面,向局和街道領導匯報,聯系110等相關部門到場撲救,聯系醫療部門實施醫療救護。
事故處理組:引導學生安全撤離到安全的疏散集中地,并要安慰管理好學生,不使學生走失、走散。將受傷師生及時送往醫院救治或就地對傷員展開施救護,并就地取材開展,營救尚未脫險師生。
后勤保障組:保障人、財、物及時到位,盡最大可能保證師生生命安全,使損失減少到最小。
(10)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災害外,人為引起的災害應保護好現場,協助公安、消防部門進行事故現場分析,查明原因。
(11)協助相關部門作好善后處理工作。
【關鍵詞】農業;自然災害;糧食生產;影響
伴隨著全球變暖氣候的加劇,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比如旱澇、冰雹、暴風雨等。這些極端氣候對國際糧食生產都表現出十分顯著的影響,導致糧食價格上漲,對糧食安全體系造成了嚴重的沖擊。我國作為國際上的農業大國,不僅擔負著國內人民的糧食供給,每年還要為國外輸送大量的糧食,但是我國的農業保障體系相對脆弱,糧食生產極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每年都有很多地方的耕地因為自然災害而導致糧食生產量降低。國家在對農民發放糧食補貼的同時,還要開發適合國內農業現狀的自然災害應對措施,保證國家糧食生產的穩定,進而提升國民經濟。
1 保證糧食產量的重要性
糧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每個國家都將糧食生產放在重要的位置,以保障國家發展的平穩性。在當前經濟激烈的國際社會中,糧食儲備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地位。國家在糧食充足的情況下,人民才可以更加安心地進行生產,為國家創造經濟。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同時還是人口大國,因此糧食安全始終是國家應當解決的首要問題。我國幅員遼闊,耕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但是國家依然存在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地區。糧食產量不僅關系著人們的生活質量,還深刻影響國家的整個經濟體系,在糧食儲備充足的情況下,糧食價格相對較平穩,但是一旦糧食產量不能滿足人民需求,糧食價格就會提升,對國家的經濟體制造成沖擊,最終影響國家的經濟體系。
目前,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的糧食生產量不能滿足國內人民的生活要求,依然存在溫飽問題。并且近幾年來全球溫室效應帶來很多極端天氣,對國際糧食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全球有8億人面臨著食不果腹的問題,在南非地區,每天因饑餓而死去的人們不計其數,有些地區還會因糧食問題而影響社會安全。糧食危機已經成為威脅國際平穩的重要因素,我國只有在保證國內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將糧食輸送給其他的國家,為實現世界安全作出貢獻。
2 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全球變暖所帶來的氣候變化對國際社會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影響,而表現的最為明顯的便是農業生產方面。冰雹、暴風雨、旱澇、強降雪等極端天氣近幾年間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對我國的糧食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糧食產量關系著國民經濟,伴隨著我國糧食產量的降低,國民經濟總量也隨之減少,國家的糧食安全遭到威脅。糧食生產過程中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而自然災害是對糧食產量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預測和不可控性,對只能做到預防而不能從根本上避免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2.1 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種植面積
自然災害不僅能夠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還能夠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生長,造成糧食種植面積減少。低溫冷凍和旱澇等極端天氣在對當季度農作物造成影響后,還能對種植地的土壤造成毀滅性的危害。我國有很廣闊的耕地面積,但是每年有很多耕地因自然災害而喪失種植能力,土壤在經過冷凍和旱澇之后會影響本身的鹽堿度,使肥沃的土壤變成不利于農作物生長的鹽堿地,最終造成耕地面積的減少。
2.2 自然災害影響農作物單產量
我國農作物生長的時期主要是夏季,夏季陽光充足、雨水充沛,農作物可以在夏季得到充分的生長。但是夏季也是自然災害的多發時期,經常會發生大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大風會導致農作物的倒伏,進而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洪水也對農作物有同樣的作用效果,經過洪水浸泡的農作物直接從根部壞死,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冬季也是一樣,低溫凍害對于農作物也是十分致命的。自然災害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
2.3 自然災害影響國民經濟
糧食收入是我國重要的國民經濟來源,自然災害能夠破壞大面積的農作物,使農作物產量降低,最終影響國民經濟。糧食產量不僅僅是由種植品種決定的,更重要的是氣候因素,氣候的不穩定性對糧食產量有更加明顯的影響。自然災害的發生不受人為因素的控制,人們只能做預防措施,將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降到最低。但是有很多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十分嚴重,比如說干旱,糧食產量就會因此而降低,同時帶來糧食價格體系的波動,最終影響國內整個經濟體系,國民經濟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3 如何降低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3.1 以預防為主,做好農業災害預警工作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人們不能準確地預測出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地區,也不能控制災害。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和當地政府必須做好災害預警工作,建立起自然氣候監控小組,通過對往年相應時間內天氣數據分析,得到較為準確的氣候走向示意圖,用來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良好的預警工作能夠讓人們在災害發生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說干旱之前儲備足夠的灌溉用水,將干旱對農作物生長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進而保證糧食產量。
3.2 發揮政府導向功能,做好災害應對工作
自然災害已經發生之后,政府要做好快速地應對措施。自然災害有很強的破壞性,一旦發生,時間則成為解決災害問題的重要因素。政府應當發揮其導向功能,及時做出可行的災害應對預案,控制災區局勢,指導人們有序地進行抗災工作。災害發生地的政府要到基層,收集受災信息,將受災的地區、范圍、災情現狀以加急報告的形式通知到上層機關,還要通過電視、網絡等平臺向人們宣傳應急防災措施,組織應急小組到受災地區指導人們抗災,形成完善的抗災系統,降低自然災害對糧食產量的影響。
3.3 建立政府農業保險政策,做好災后重建工作
農民往往是以當季糧食生產作為生活資金來源,但是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強大的破壞性往往會使糧食減產,從而導致人們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政府應當做好完善的農業保險政策,將農業風險降到最低。政府應當在災后為受災人們發放補貼基金,用來促進災后重建工作,及時地處理掉受災的農作物,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好下季度作物種植,盡量降低自然災害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總的來說,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國家必須做好災害預警和應對工作,在災害發生的時候,指導人們進行有序地抗災,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長久以來,自然災害是影響糧食產量的首要原因,而糧食產量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如何實現將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帶來的危害,已經成為保證國民經濟收入的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寧.中國農業防減災投入效應及對策研究――基于糧食安全的視角[J].經濟問題探索,2010(7).
[關鍵詞] 自然災害 突發公共事件 應急管理 預警
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會給人們帶來生命、財產損失,自然災害是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一類,也常給人們帶來種種危害。應當積極采取措施,做好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工作,以盡可能避免其發生、減少其帶來的危害。
一、自然災害的概念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依據,突發事件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根據突發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類。
自然災害是由于自然現象的異常變化作用于人類社會,從而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秩序混亂,影響和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事件。以自然災害發生的主導因素(地理屬性)為依據,可把自然災害分為四大類:氣象氣候災害、地質地貌災害、水文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此外,宇宙空間和太陽系的一些天體的特殊運動現象也會對地球和人類社會構成不同程度危害,這就是天文災害(星災)。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其形成原因和特點又各不相同,給人們造成的影響和危害在范圍、程度上也不相同,應當采取適當的措施加以應對。
自然災害作為突發公共事件的一類,常常會給人們帶來生命和財產損失,應當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以盡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
二、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意義
自然災害除了具有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的突發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點外,還具有其不同于其他突發公共事件的一些特性。在形成原因、影響范圍、時間、傳播形式等多方面,自然災害區別于其他突發公共事件,在應對時要充分考慮這些特性,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和救助手段。
自然災害是突發公共事件的一類,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應當遵循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原則。所謂應急管理,就是通過一系列有效管理行為來預防和處理突發公共事件,以使公共組織及其成員擺脫危機狀態的行為過程。應急管理是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而在事前進行的有效預防和事中處置以及事后恢復,盡可能避免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和減少其帶來的損失。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按照發生的時間順序也可以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這三部分。在自然災害發生前,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以盡可能預防和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一旦自然災害發生了,則應當立刻采取相應的措施,按照預案并結合實際情況盡快防止災害的擴大和發展,同時展開救援工作。當自然災害結束之后則應當做好災后重建工作,盡快恢復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應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預警、監測,做好自然災害的預測工作,在獲得其征兆時就采取相應的措施,盡可能地避免自然災害的危害。但是,在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自然條件下,還有很多自然災害是不能事前預測、監測到的,無法避免其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自然災害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去應對,控制災害的擴大,阻止其進一步的發展,盡可能地減少其危害程度。因此,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對于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和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是至關重要的。
三、加強自然災害應急管理
為了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盡可能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和減少其帶來的損失,加強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要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應當進一步提高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平時應進行關于應對自然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以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
應當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通過各種途徑,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普及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減災意識,調動全社會的力量,開展和做好“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群策群力,防治結合”的防災、減災工作。自然災害在目前雖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應當樹立防災意識,盡量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一旦發生,則積極應對。可以通過培訓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增強人們對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認識和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及水平。
2.加強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建設
應急預案又稱應急計劃,是針對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災害,為保證迅速、有序、有效地開展應急與救援行動、降低事故損失而預先制定的有關計劃或方案。
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是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對于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由于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危害性等特點,在平時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非常重要,但是在當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下,對于某些自然災害還是無法準確地進行預測,不能避免其發生,那么就必須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如果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有關部門則可以根據預案并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自然災害進行處置。因此,應當加強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建設,以提高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能力。
3.做好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準備工作
自然災害一旦發生,要進行應急管理,在短時間內可能就需要大量的人員、救災物資和資金,在災害發生前就需要進行儲備,否則在短時間內難以滿足救災工作的需要。因此為了做好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工作,就必須在平時做好準備,包括人員、物資和資金等幾方面的儲備工作。
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其應急搶險離不開救災人員,應對突發事件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自然災害的應對不僅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員來應急搶險,也需要各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員的參與。比如為應對洪澇災害除了救災專業人員外還需要醫護人員,對受災人員進行救護和防治災后疫情等。因此,在平時就要作好人力資源準備,積極應對自然災害。
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準備工作中,要進行物資儲備。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明確要求中央和地方以及經常發生自然災害的地區都要儲備一定的救災物資,以應對突發自然災害。
為應對自然災害,在資金方面要在平時就作好準備工作,當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救災資金在短時間內就必須籌措到,以保障資金的供給。因此,平時在資金方面要作好儲備工作,確保救災資金的來源,以保障救災資金的及時到位。
4.完善自然災應急管理機制建設
自然災害的發生通常有一定的征兆,這種征兆可能會被人們通過科學的監測手段獲得,采取措施,避免災害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自然災害,則應當盡早采取措施進行應對,控制災害,防止災害的進一步擴大、蔓延,以盡可能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因此,一旦自然災害發生了,就應當對自然災害進行積極迅速的應急處置。
突發公共事件社會應急機制由預防和準備子機制、管理和反應子機制及恢復和重建子機制三部分有機構成。在自然災害尚未發生時要采取措施,盡量避免災害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災害盡早發現,及早應對。對于自然災害科學研究工作應當繼續加強,作好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報,進一步完善預警機制,盡可能準確預測自然災害的發生征兆,采取措施避免其發生。目前,人們還不能完全準確地預測自然災害,避免其發生,也不能夠完全控制已經發生的自然災害。因而,應當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快速反應機制,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在短時間內立刻采取積極的應急處置措施,科學合理應對自然災害,盡可能減少其造成損失。另外,災后重建工作也是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部分,自然災害發生后應當積極進行恢復和重建。當自然災害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之后,應當采取措施盡可能減少其帶來的損失,幫助受災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因此,應當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的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盡量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和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并加強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總之,應當積極應對自然災害,作好防災、減災工作,盡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當然對于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還需要各有關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比如需要法律的支持,平時應加強科學的減災工程,從源頭上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秦偉:加強應急管理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J].時代經貿,2006,4(9):50
[2]國家突法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3]李利:什么是自然災害[J].中國減災,2001(3):30.
[4]自然災害有幾種形式?[J].防災博覽 2002(1):30
[5]王郅強麻寶斌: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探討[J].長白學刊,2004(2):38
[6]盛海洋:我國自然災害特征及其減災對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70~271
[7]劉鐵民:應急體系建設和應急預案編制[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4,13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精神為指導,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緊緊圍繞農業中心工作,本著“預防為主、災時有備,提高警惕,群防群治”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增強廣大農牧民防災減災意識,切實保護好廣大農牧民生命財產安全,盡量減少由于災害帶來的財產損失。
二、工作原則
1、預防為主、防抗結合。加強對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監測分析和預警預報,樹立可持續治理的科學發展觀,增強防范能力。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局長統一領導下,各有關股站和各鄉鎮農技人員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一旦發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科學抗災救災,恢復農業生產。
三、編制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農業部《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
四、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全縣范圍內突發性暴雨洪澇、低溫、冷害、風災、雹災、霜凍等農作物重大災害的預防、應急處置和災后農業生產恢復。
五、應急組織機構
農業局成立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領導小組,由局長任組長,主管副局長任副組長,局屬各股站主要負責人和相關鄉鎮農技人員為領導小組成員。
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局植保植檢站,辦公室主任由局植保植檢站站長兼任。
六、應急組織機構職責
(一)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領導小組職責
匯總、核查全縣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和應急工作情況,及時報告,提出建議意見;及時收集、反映與農作物有關的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預測預報信息;在發生時期,組織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及時收集、核查災情,并報告災情動態;研究決定災害發生后應急處置工作的重大事宜,決定啟動和解除災害應急預案;安排部署農作物防災減災工作,指導農作物抗災救災和災后農業生產恢復工作。
(二)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領導小組成員股站職責
災情發生后,領導小組成員要立即趕赴工作崗位開展工作,各股站都要根據本預案和既定的部門崗位職責立即開展搶險救災工作,協同合作,奮力搶險救災。
1、組長負責全面工作,副組長做好配合并督導各股站和相關鄉鎮技術人員工作。
2、辦公室、植保植檢站負責核查、收集、反映災情,指導災后生產;制定農作物災后生產恢復指導意見、落實各項農作物抗災減災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掌握災后需補種、改種農作物的種類、品種、面積和所需種子數量等情況,指導種子調運、供應。
3、科教股組織開展災后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4、土肥站制定災毀耕地修復及培肥方案,指導開展災毀耕地修復、地力提升和農作物的科學施肥。
5、農機監理站建立農機抗災救災服務隊,組織農機人員和農機具,參與抗災搶險和災后恢復生產服務工作。
6、財務股負責救災資金的準備和政策落實工作。
七、預防預警機制
1、預警信息:主要包括氣象局等部門暴雨洪澇、低溫、冷害、風災、雹災、霜凍等預警信息,全縣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情況。
2、信息采集:采集內容主要包括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災種、發生時間、地點、范圍,農作物受災、成災、絕收面積和受災面積、損失程度和已采取的對策措施等。
3、信息報送:災情發生后,由辦公室向上級人民政府和州農業局報告。農作物重大災害信息應立即上報。因不可控因素一時難以上報詳細農業重大信息的,應及時報告基本情況,同時抓緊核查,3日內補報詳情。
八、預警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立即預警:
1、收到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氣象災害預測預報。
2、發生其它突發性農業自然災害的。
九、預防控制
1、不斷完善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防災減災組織,落實責任制。加強宣傳,強化有關單位和農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做到防大災抗大災的思想準備。
2、根據農作物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發生規律,研究制定關鍵時段、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的農作物抗災救災、恢復生產措施,指導多發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適應性種植,提高避災抗災能力。
3、組織開展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攻關,積極培訓、推廣農業防災減災技術。
4、及時組織搶收已成熟的農作物,對未成熟和來不及搶收的農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護。接到低溫凍害等災害預報后,及時與有關部門協調,立即組織、指導農民采取熏煙、噴施植物抗寒劑、覆蓋以及噴灌等相應防范措施。
十、臨災和災后的應急措施
主要采取的措施為:報告縣政府請求立即做出應急處理,協調有關部門實施防災預案;迅速組織力量赴現場進行調查,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發展趨勢,為縣政府決策提供準確情報,發動群眾開展群防群治,確保不成災。
十一、應急響應
召開領導小組成員會議,研究部署抗災應急工作,向縣政府報告災情,申請啟動縣應急預案;派出技術小組深入災區調查了解災情,指導幫助災區開展農作物救災工作;研究提出支持災區恢復農業生產的指導意見。
地理以研究“人地關系”為核心,呈現地球各圈層的相關原理、災害的基礎知識、發生機制、危害等內容,揭示自然地理環境的演變規律。闡述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因此,地理學科必須承擔災害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中學地理教育在災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學地理課作為中學各學科中唯一的以人地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其教材滲透著豐富的災害教育內容,是地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1.是學生獲取自然災害知識的首要途徑。從教材結構看,它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著眼,給予學生有關的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進而使學生認識如何利用環境、改造環境和保護環境,趨利避害,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面發展。從課程內容看,前四章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分別涉及到自然災害中的天文災害、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等的有關內容;第五章到第八章,從人類利用資源和環境創造物質財富著眼,著重講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其中涉及社會災害較多,如環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具體分析,可幫助學生獲得有關災害的基本知識,進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防災減災;或者鼓勵學生試探性提出具體防災減災策略,化害為利,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可以達到對學生進行防災減災教育的目的。
2.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防災避災的意識和技能。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縣桑棗中學師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無一傷亡。談及成功經驗,就源于這個學校每個學期都組織一次全校的緊急疏散演習。2005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天津、山東、福建、河南、吉林、陜西、甘肅、四川等8省市進行的安全教育管理調查,共發放問卷16640份,訪談1176人。38.1%的教師報告,學校從未開展過災害預防演習活動;55.6%的中小學生從未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災害預防演習。學生是易受災的人群,他們年齡較小,防災避災的知識和經驗缺乏。而且,當災害發生時,學生多在教室內上課,極易造成群體性的受災。課程標準提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就是說,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同時,從自然災害角度說,在地理教學中既要介紹各種自然災害的分布、成因、危害,更要將防災減災的各種方法、措施、原則介紹給學生,加強學生在災害發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以最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在突發性的災害中抗災救災和生存的能力。
3.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可持續發展思想。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避免性,人類對于地質災害,特別是地震的預測精度還沒有達到人們期望的高度。地理教學就是要將這種自然規律性和科學的世界觀和唯物主義精神教給學生。地理教學中的災害教育,就是讓學生了解地球上各組成要素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讓人們了解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和演變規律,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從這點來說,地理學科的內容和性質決定了它是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和唯物主義思想的一門重要學科。災害教育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一個方面。災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在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與工作中,能夠采取有效的行動,解決所遇到的環境、災害與發展問題,在作決策時,能充分考慮到環境因素。因此,通過災害教育可使學生形成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養成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形成個人、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和關系模式。
(二)中學地理課程中災難教育的實施途徑
1.重構知識體系,實施“災害與預防”專題教育。從目前地理課程的教材來看,涉及到的自然災害大致可分為以下4類:
(1)氣象災害:氣象災害種類繁多,不僅包括臺風、暴雨、冰雹、大風、雷暴、暴風雪等天氣災害,還包括干旱、洪澇、持續高溫、雪災等氣候災害,沙漠化、山體滑坡、泥石流、雪崩、病蟲害、海嘯等氣象次生災害或衍生災害也時有發生。
(2)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種類很多,主要有地震、火山噴發、海嘯、滑坡、泥石流、地裂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鹽堿化、海水入侵、地下水變異、煤層自燃、瓦斯爆炸、有害地氣、黃土濕陷、泥沙淤積等,它可以在瞬間吞沒數十萬人的生命,將整座城市毀滅。
(3)生物災害:包括動物災害、植物災害和微生物災害。
(4)天文災害:如太陽表面、太陽風,磁層、電離層和熱層瞬時或短時間內發生異常變化,強日冕物質拋射、大耀斑、高速太陽風、磁暴、電離層突然騷擾等,可引起衛星運行、通信、導航以及電站輸送網絡的混亂,危及人類的生活和生命,造成社會經濟損失。
這些災害涉及到地球的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水圈等,而地理的研究對象為整個地球表層系統,包括了這幾個圈層。
2.立足課堂教學,傳授預防災害的正確方法。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知道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其規律性,只有當條件具備時才會發生。自然災害是對人類的生命財產而言的,但對自然本身,有些則非常重要和必須的。如臺風可以將水汽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洪水可以將一個地方的污染帶到大海從而得以凈化。從另一個角度看,自然災害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災害觀,能正確地看待自然災害:災害并不可怕,沒有災害意識和不具備防災減災知識和能力與技巧的人面對自然災害時,才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才會導致可怕的自然災害的發生和增多。
結合中學地理教學有關知識點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和機制。如在講氣旋和反氣旋的知識時,要告訴學生臺風就是一種氣旋,只不過是發生在熱帶洋面的強烈氣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帶來狂風處還會帶來暴雨;寒潮就是反氣旋的活動,只不過是一種發源于寒冷的副極地的大陸氣旋,所以其氣流更干燥、更寒冷。
要讓學生知道災害時自救與互救結合的有關知識,教給學生每種災害發生時的自救和相互救助的方法,避免因束手無策而帶來生命財產的損失。傳授措施,預防和減小災害的發生。要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知道每種自然災害在剛開始形成之時,很多并不具有對人類生命財產的破壞能力,只有隨著它的發展和移動才會對生命財產具破壞能力。如果能在其發展過程中有針對性采取措施,是完全能夠預防和減小其破壞程度的。例如,水旱災害其本質是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配不均勻。自然界的水資源分布本身是不均勻的,如果能人為地干預其過程就完全的可能降低水旱災害的發生。這樣的例子很多,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是要注意結合有關內容提示學生思考。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教學媒體,通過錄像、錄音、投影、幻燈片和電影等現代教學手段,在課堂中增大教學容量,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別是通過網絡教學,更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如播放地震、火山、火災、海嘯等災害的錄像,搜集大量正面和反面的資料與圖片加以形象對比,從而會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全球環境問題這一內容的時候,筆者播放了美國災難電影《后天》,學生對此印象就非常深刻。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運轉正常、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突發性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規范緊急救助行為,提高緊急救助能力,合理配置救災資源,迅速、有序、高效地實施緊急救助,最大程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1.2 編制依據
依據《菏澤市牡丹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菏澤市牡丹區胡集鎮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結合本鎮實際,制定本預案。
1.3 適用范圍
凡在我鎮發生的水旱災害,大風、冰雹、雪、強冷空氣等氣象災害,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及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達到啟動條件的,適用于本預案。
1.4 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2)政府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
(3)部門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4)快速反應,果斷處置,盡力減少損失,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5)規范程序,因地制宜,提高救災效能。
(6)依靠群眾,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公益性社會團體的作用。
2 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2.1 鎮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
鎮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鎮領導小組”)為鎮自然災害應急綜合協調機構,統一領導、指揮、協調全鎮自然災害的應急救助工作。
2.1.1 鎮領導小組組成
組 長:王文君 鎮常務副鎮長
副組長:馬洪浩 鎮人大主任
成 員:黨政辦、經委、土管建委、財政辦、綜治辦、民政辦、人武部、應急辦、派出所、教委、交管、工商、地稅、國稅、信用社、衛生院、電信、糧管所、供銷社等單位和部門負責人。
2.1.2 鎮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1)統一領導、指揮、協調全鎮自然災害的應急救助工作。
(2)協調有關部門聽取受災地區的災情、自然災害救助情況匯報。
(3)組織會商,分析、評估災區形勢,研究提出對策和措施。
(4)協調有關部門落實對災區的支持措施。
(5)組織有關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赴災區指導開展自然災害救助工作。
(6)決定其他有關重大事項。
2.1.3 鎮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
(1)黨政辦:牽頭制訂本預案,并組織演練和實施;組織、協調全鎮救災工作;指導做好災民轉移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組織核查、評估災情,災情,管理、分配省、市、區下撥和鎮配套的救災款物并監督使用;指導做好災后救助和恢復重建;組織、指導救災儲備建設和救災捐贈。
(2)經委、農辦、土管建委:安排重大抗災救災基建項目,幫助災區盡快恢復基礎設施功能,協調有關方面落實項目建設資金和以工代賑資金,協助分析災情統計數據及對經濟社會產生的主要影響。
(3)工商、地稅、國稅:加強價格監督管理,必要時實施價格干預措施或者緊急措施,開展價格監督檢查,打擊價格違法行為,保持市場價格穩定。
(4)經委、民政辦:負責組織協調生活必需品的應急供應,動用鎮級儲備商品穩定市場;負責協調落實相關合作項目救災及災后重建。
(5)教委:幫助災區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協助做好受災校舍的恢復重建。
(6)農辦:安排抗災救災項目,組織協調抗災救災行動,協調災害緊急救援隊進行人員搜救;開展災情宏觀調查;組織現場監視、監測和災情分析會商。
(7)派出所、交管、綜治辦:組織力量搶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及時疏散、轉移受災群眾,指導、督促災區加強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穩定社會秩序;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突發性治安事件,加強對要害部門的安全保衛,視情在災區實行交通管制,嚴厲打擊盜竊、搶劫以及哄搶抗災、救災物資的違法犯罪行為。
(8)財政辦:負責救災準備資金的落實和爭取上級財政支持,做好救災資金、捐贈款物的分配、下撥工作,指導、督促災區做好救災款的使用、發放工作。負責對救災款物、物資儲備使用情況進行審計。
(9)農辦:組織、協調、監督、指導防汛防旱和水利工程搶險,掌握、汛情和旱情,對主要河流、水庫進行調度,配置水資源,組織指導災后水利設施的修復。負責組織重大農作物病蟲草鼠害、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幫助、指導災后農業生產恢復;負責重大林業有害生物以及森林火災的監測和防治;指導災區做好農作物救災種子調配、供應及損毀農田的修復工作,幫助災區盡快恢復農業生產。負責氣象災害的實時監測、預警和預報,做好救災氣象保障服務。
(10)衛生院:負責組織醫療防疫隊伍進入災區,向災區提供所需藥品和醫療器械;組建災區臨時醫院或醫療所,搶救、治療和轉運傷病員;實施疾病控制和衛生監督等應急措施,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開展疾病監測,做好緊急免疫和重災地區場所消毒工作,對災區可能發生的傳染病進行預警;必要時組織心理衛生專家對災區群眾進行心理治療。
(11)安監辦:組織或參與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調查處理,指導、協調安全生產事故的應急救援行動。
(12)供電所:負責組織災區的電力供應和電力設施的搶修工作。
(13)人武部:根據鎮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要求,及時組織突擊人員參加搶險救災,必要時協助相關地區進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2.2日常辦事機構
鎮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黨政辦,作為鎮領導小組的日常辦事機構,負責鎮領導小組的綜合協調和日常工作,其職責為:
(1)組織、協調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提出救災工作措施和建議。
(2)收集、匯總、評估、報告災害信息、災區需求和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情況。
(3)負責協調、指導災區恢復重建工作。
(4)負責組織、指導救災捐贈。
(5)承擔鎮領導小組日常事務和交辦的其他事項。
3 災害救助分級
依據自然災害的性質、危害程度、波及范圍和災害救助的實際需要,自然災害救助劃分為特別嚴重災害(Ⅰ級)、嚴重災害(Ⅱ級)、較重災害(Ⅲ級)、一般災害(Ⅳ級)四個等級。
4 應急準備
4.1 資金準備
(1)按照救災資金分級負擔的原則,安排社區救災資金預算。
(2)應根據財力增長、物價變動、居民生活水平實際狀況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災資金補助標準,建立救災資金自然增長機制。
(3)救災預算資金不足時,鎮安排的預備費要重點用于災民生活救助。
4.2 物資準備
對現有救災儲備物資和儲備庫,實行分級、分類管理。
(1)按照救災物資儲備規劃,建立健全物資儲備點,儲備必需的救災物資。
(2)每年年初購置救災必需的衣被、凈水器、食品等救災物資。
(3)建立救助物資生產廠家名錄,必要時簽訂救災物資緊急購銷協議。
(4)災情發生時,可調用災區鄰近的物資儲備庫、物資儲備點中的救災儲備物資。
(5)建立健全救災物資應急采購、緊急調撥和運輸制度。
4.3 通信和信息準備
自然災害救助信息網絡應以公用通信網為基礎,合理組建災害信息專用通信網絡,確保信息暢通。通信運營企業應依法保障災害信息的暢通。
(1)加強鎮級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建立覆蓋鎮、村二級的救災通信網絡,時刻確保與上級政府間的救災通信聯系,確保各級政府及時準確掌握重大自然災害信息。
(2)在部門間建立災害信息共享平臺,加強信息交流服務,形成信息共享機制。
4.4 救災裝備準備
(1)鎮級有關部門應配備救災管理工作必需的設備和裝備。
(2)建立鎮級避災中心。
4.5 人力資源準備
(1)完善災害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2)建立健全專業隊伍。必要時組織民政、衛生、農林、國土資源等各方面專業人員,重點開展災情會商、赴災區的現場評估及災害管理的業務咨詢工作。
(3)建立健全與派出所、衛生等專業救援隊伍的聯動機制。
(4)培訓、發展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隊伍,并充分發揮其作用。
4.6 社會動員準備
(1)建立和完善社會捐助的動員機制、運行機制、監督管理機制,規范自然災害社會捐助工作。
(2)規范救災捐贈的組織發動、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會公示、表彰等各個環節的工作。
(3)建立鎮社會捐助接收站,健全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網絡。
4.7 宣傳、培訓和演練
(1)開展社區減災活動,利用各種媒體宣傳災害知識,宣傳災害應急法律法規和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保險的常識,增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2)不定期開展對各社區分管領導、各類專業緊急救援隊伍、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組織的培訓。
(3)根據災害發生特點,適時組織災害救助演練,檢驗并提高應急準備、指揮和響應能力。
5 預警預報與信息管理
5.1 災害預警預報和信息共享
(1)相關部門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汛情預警信息和農作物生物災害預警信息,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等,應及時向鎮領導小組辦公室通報。
(2)鎮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結合預警地區的自然條件、人口和社會經濟背景數據庫,進行分析評估,及時對可能受到自然災害威脅的相關社區和人口數量做出災情預警,并向鎮政府報告。
(3)根據災情預警,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大量人員需要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救助,鎮和社區應做好應急準備或采取應急措施。
(4)鎮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匯總各類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向鎮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相關部門、通報,做到信息共享。
5.2 災情信息管理
5.2.1災情信息報告內容
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災害造成的損失(包括人員受災情況、人員傷亡數量、農作物受災情況和房屋倒塌、損壞情況,以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采取的救災措施和災區的需求。
5.2.2 災情信息報告時間
(1)災情初報。村對于本行政區域內自然災害,凡造成人員傷亡和較大財產損失的,應在第一時間了解掌握災情,及時向鎮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初步情況,最遲不得晚于災害發生后1小時。對造成死亡(含失蹤)10人以上或其他嚴重損失的重大災害,鎮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接到社區報告后,在1小時內完成審核、匯總災情數據的工作,向區政府報告。
(2)災情續報。在重大自然災害災情穩定之前,執行24小時零報告制度。社區每天8時之前將截止到前一天24時的災情向鎮領導小組辦公室上報,鎮領導小組辦公室每天9時之前向區政府上報。特大災情根據需要隨時報告。(3)災情核報。社區在災情穩定后,應在1個工作日內核實災情向鎮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鎮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接到社區報告后,應在1個工作日內審核、匯總災情數據,將全鎮匯總數據向區政府報告。
5.3 信息
(1)信息堅持實事求是、及時準確的原則。
(2)重大災情和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情況由鎮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審核后,其中水旱災害情況由鎮三防辦會同鎮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
(3)信息的內容主要包括:受災的基本情況、自然災害救助的動態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說明的問題。
6 應急響應
(1)、依據自然災害救助的分級,災害救助行動實施分級響應。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以屬地管理為主,事發地社區按照有關規定全面負責本區域內自然災害的救助,鎮領導小組和有關部門根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處置的實際情況,實施統一指揮,給予協調支援。
災害發生后,鎮領導小組及時召開成員單位會議,研究部署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工作,相關成員單位受領任務。情況緊急時,根據鎮政府指令,鎮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按本預案協調各成員單位行動。各成員單位根據本預案所明確的職責分工,履行救助職責。實行24小時值班;鎮領導小組辦公室全部動員,全力以赴開展災害救助工作。
(2)、 應急結束
自然災害事件穩定后,由相應的領導小組辦公室提出應急響應結束的建議,由本級領導小組確定響應終止。
各成員單位要對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結果、響應職責的履行、響應的組織、響應的保障、平時的準備等情況進行評估,并做好有關統計、匯總工作。響應評估應形成書面材料,報鎮領導小組辦公室,辦公室匯總后,形成總結報告,上報區政府。
7 災后救助與恢復重建
7.1 災后救助
(1)根據災民生活困難情況,建立需政府救濟人口臺賬。民政辦將需政府救濟人口等災民生活困難情況報區民政局,并附分社區災情統計表。
(2)鎮民政辦陪同區民政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有關人員赴災區開展災民生活困難狀況評估,核實情況。
(3)災民救助全面實行《災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對確認需政府救濟的災民,由鎮統一發放《災民救助卡》,災民憑卡領取救濟糧和救濟金。
7.2 恢復重建
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堅持“依靠群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互助互濟,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和扶持”的救災工作方針,災民倒房重建應由社區負責組織實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幫建相結合的方式,以受災戶自建為主。建房資金應通過政府救濟、社會互助、鄰里幫工幫料、以工代賑、自行借貸、政策優惠等多種途徑解決。房屋規劃和設計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充分考慮災害因素。
(1)組織核查災情。災情穩定后,各社區立即組織災情核定,建立因災倒塌房屋臺賬。鎮領導小組辦公室在災情穩定后2日內將全鎮因災倒塌房屋等災害損失情況報區民政局,并附分社區災情數據統計表。
(2)開展災情評估。重大災害發生后,鎮民政辦陪同區民政局,組織有關人員赴災區開展災情評估,全面核查災情。
(3)制定恢復重建工作方案。根據全鎮災情和各地實際,制定恢復重建方針、目標、政策、重建進度、資金支持、優惠政策和檢查落實等工作方案。
(4)根據鎮政府向區政府要求撥款的請示,結合災情評估情況及上級部門撥款情況,會同鎮財所下撥特大自然災害救濟補助費,專項用于各地災民倒房恢復重建。
(5)定期向社會通報各地救災資金下撥進度和恢復重建進度。
(6)向災區派出督查組,檢查、督促恢復重建工作。
(7)與有關部門協商制定優惠政策,簡化手續,減免稅費,平抑物價。
(8)衛生部門組織醫療衛生人員深入災區,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進行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指導災區群眾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8、 獎勵與責任
對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除由鎮政府進行表彰外,并報上級有關部門;對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獻身的人員,按有關規定追認烈士;對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職守造成損失的,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當事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1.1編制目的
為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領域防汛工作,明確安監部門開展防汛工作所承擔的任務,督促工礦商貿企業(以下簡稱企業)采取有效措施,科學、有序地開展防汛工作,最大限度防范和降低因洪澇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風險,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1.2編制依據
依據《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等規定和縣防汛抗旱指揮部《關于印發防汛抗旱指揮部成員職能職責及汛期值班安排的通知》(平防汛指〔2016〕2號)文件要求,按照我縣防汛防旱指揮部的部署要求,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全縣企業開展防范洪澇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相關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
1.4工作原則
在縣防汛防旱指揮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的理念,按照屬地管理、條塊結合的原則,組織鎮(街道)安監辦、相關企業在自然災害發生期間開展安全生產檢查,認真做好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不斷完善應急管理基礎信息、應急專家庫;督促企業,特別是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企業(以下簡稱重點企業)做好常態下的風險評估、物資儲備、隊伍建設、裝備補充和隱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協調專業應急隊伍和社會應急力量,及時高效地處置因自然災害引發的安全生產險情、事故。
2組織體系及職責
2.1企業防汛工作領導小組
縣安全監管局成立企業防汛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協調和督促檢查各級安監部門、相關企業開展防范自然災害工作。具體組成如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安全監管局辦公室,負責局防汛工作的啟動,向鎮(街道)企業防汛工作領導小組預警信息和災害等級,啟動相應的企業防汛應急響應等級,做好事故的上報、防范自然災害的情況匯總等組織協調工作。
成立檢查督導組、應急管理組和后勤保障組3個工作組,推進防汛工作的落實。
檢查督導組:由局各片區分管領導帶隊,負責指導和督查聯系片區的鄉鎮(街道、管委會)開展防汛工作,督促相關企業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物資儲備、落實防范措施,對不履行工作職責的企業進行通報和跟蹤督促整改。
應急管理組:由應急辦負責,密切關注自然災害動態,及時起草文件,部署防汛工作;保持與縣防汛防旱指揮部、各鄉鎮(街道、管委會)安監辦的溝通聯系,及時上報相關信息;督促有關股室(隊)掌握企業基礎信息和應急救援物資、裝備的儲備情況;協調確認應急專家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指導企業落實自然災害發生前、中、后安全措施。
后勤保障組:由局辦公室負責,利用信息平臺預防、預警、應急響應、安全措施信息,開展對外防汛工作宣傳報道,安排好本單位人員值班、物資供應、車輛保障等工作。
3災害分級與應急響應等級
參照《縣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對于洪澇臺旱災害的分級,分為特大(I級,紅色)、重大(II級,橙色)、較大(III級,黃色)和一般(IV級,藍色)洪澇臺旱災害。將縣防汛防旱指揮部統一災害等級作為企業防汛應急響應等級,即I級、II級、III級、IV級應急響應等級。
4預防與預警
4.1應急準備
(1)思想準備:嚴格按照縣委、縣政府和縣防汛防旱指揮部要求,加強對防汛工作的組織領導;召開全體人員動員大會,增強做好相關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明確職責分工、防范措施、工作紀律。
(2)組織準備:建立健全各鄉鎮(街道、管委會)安監辦防汛應急領導組織,落實各項工作,加強與企業、部門的溝通聯動。協調確認應急專家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建立完善各類應急處置隊伍。
(3)工作準備:制定24小時人員應急值守計劃,完善信息溝通渠道。通知鄉鎮(街道、管委會)企業防汛領導小組做好應急聯動,同步開展各項防范工作。督促企業特別是危化企業開展安全隱患的緊急排查,做好在自然災害情況下的安全評估,落實應對性措施。
(4)預案準備:根據災情特點,熟悉企業防汛應急預案,明確應急處置流程、指揮報告程序、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等內容,制定專項工作方案。督促企業按照有關要求,完善應急預案;所有重大危險源、重點崗位、要害部位都應編制現場處置方案,并進行培訓學習。
(5)物資準備: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做好區域內應急救援物資器材設備的統計,建立緊急情況下的調用機制。承擔區域專業應急救援任務的企業或單位補充必要的應急裝備物資。有關企業要根據生產實際,配足相應的應急物資,做好清理使用和維護保養。
(6)通信準備:明確值班、值守人員的通信聯系方式,配備必要的應急通信設備,保證信息實時暢通。
4.2監督檢查
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煙花爆竹等企業,是防汛工作的重點。各鄉鎮(街道、管委會)安監辦要及時完善防汛專項應急預案,組織開展風險監測、預防和評估,認真開展以“六查”(查組織、查工程、查預案、查物資、查通信、查措施)為主要內容的防汛專項檢查,做到安全隱患早發現、早防控、早整改。
各鄉鎮(街道、管委會)安監辦要督促重點企業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高企業員工的應急意識和應急處置、避險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做好相關裝置、安全設施的檢測檢驗和維護保養工作,確保其安全可靠和有效運行;明確重大危險源、危險裝置等重點部位的責任人,強化領導帶班、值班;在自然災害發生期間,主要負責人要親自帶隊,對重點部位的安全生產狀況進行全面檢查,及時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隱患。
4.3預警
根據縣防汛防旱指揮部的預警信息,向鄉鎮(街道、管委會)企業防汛領導小組發出預警;通過信息平臺向有關部門和重點企業傳遞防汛有關信息。收集匯總安全生產應急、重大險情信息;重大險情應在接到報告后2小時內將初步情況報縣防汛防旱指揮部,并實時對險情組織核實。
各鄉鎮(街道、管委會)安監辦防汛領導小組接到預警后,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及時向重點企業、村(社區)發出預警。通知企業有序組織生產,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檢查,降低安全風險,消除事故隱患;落實好搶險隊伍、物資和裝備,嚴格執行領導值班制度,保證主要負責人、安全技術人員和應急隊伍堅守工作崗位。
5應急響應
根據縣防汛防旱指揮部的災害等級,啟動相應的企業防汛應急響應等級,并啟用24小時應急值守電話和應急信息報送制度,將信息通報全局工作人員,并妥善安排好值班工作,保持通訊暢通,做好值班記錄。
5.1I級應急響應
根據縣防汛防旱指揮部發出的I級應急響應命令,I級應急響應行動,啟用24小時領導帶班和應急值守制度,全局人員處于待命狀態。
由局長負責指揮,局領導及相關股室(隊)人員參與值班保障。一是與各地值班人員保持實時聯系,對可能出現的企業險情進行研判,提出防御目標和應急措施,部署企業防汛搶險救災工作;二是與相關應急專家、專業應急處置隊伍保持聯系,確保一旦發生險情能拉得出、救得下;三是督促鄉鎮(街道、管委會)通知相關企業全面啟動防汛專項預案,企業組織停產或減荷,進行安全檢查,安排好值班人員,加強對危險部位(儲罐區、配電房、非煤礦山作業面等)監控,做好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準備;四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信息平臺等媒體,宣傳防汛期間安全生產各項措施。
5.2II級應急響應
根據縣防汛防旱指揮部發出的II級應急響應命令,領導小組II級應急響應行動,啟用24小時應急值守制度,全局人員輪流處于待命狀態。
由領導小組分管企業管理的副組長負責指揮,相關股室(隊)人員參與值班,對可能出現的企業險情進行評估,提出防御目標和應急措施。通知應急專家、專業應急處置隊伍處于待命狀態。督促各鄉鎮(街道、管委會)通知相關企業啟動防汛專項預案,加強人員巡查檢查,安排好值班人員;加強對危險部位監控,提前做好緊急情況下的安全措施。指導各地開展企業防汛搶險救災工作,利用媒體宣傳防汛安全知識。
5.3III級應急響應
根據縣防汛防旱指揮部發出的III級應急響應命令,領導小組III級應急響應行動,啟動24小時應急電話值班。
由領導小組副組長輪流負責值班指揮,相關股室(隊)積極參與,對可能出現的企業險情進行分析,提出防御目標,部署相關工作。明確應急專家、專業應急處置隊伍人員組成。對企業開展應急準備情況進行抽查。督促各地做好相應的應急準備工作,通知企業做好啟動專項預案的準備。
5.4IV級應急響應
根據縣防汛防旱指揮部發出的IV級應急響應命令,領導小組IV級應急響應行動,加強電話應急值班。
相關股室(隊)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對可能出現的企業險情進行預測。
5.5應急響應措施
1、開展思想發動,將信息通報全局工作人員,妥善安排好值班,保持通訊暢通,做好值班記錄。
2、督促鄉鎮(街道、管委會)企業防汛領導小組落實防范措施。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信息平臺等媒體,開展宣傳教育。
3、企業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對重點設備、部位和崗位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做好在強風、暴雨、雷電等情況下企業安全性評估,加強應對性措施的落實;強化人員的安全教育,增強自救互救和應急處置能力;提前制定設備和設施倒塌、庫區及車間進水、危化品泄漏和爆炸、廠區突發斷電等緊急情況下的安全措施。無法排除的險情要按規定及時報告,并落實安全措施。安排好人員值班,加強對危險部位監控,發現險情應及時排除。
4、按照縣委、縣政府和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統一部署和要求,開展防汛工作專項督查。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隱患排查治理,加強人員值守,加強事故預測預想,加強應急救援準備,切實消除事故隱患。
5.6信息與新聞宣傳
領導小組是企業防汛應急信息的指定來源,由領導小組統一收集和對外報道企業防汛的信息。
5.7應急結束
根據縣防汛防旱指揮部正式解除災害警報信號后,結合各地反饋信息,由局領導小組決定,結束企業防汛抗臺應急狀態。
6后續處置
根據自然災害期間企業停產、減產情況,督促企業落實相關措施,確保安全復產、復工。
6.1開展安全檢查
重點檢查生產裝置、管道及設備設施是否在防汛期間受到損害破壞,檢查安全閥等附件是否損傷,檢查檢測原材料等是否受到影響,檢查電氣儀表、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是否處于適用狀態;采礦作業面是否遭受損壞,電器線路是否發生短路漏電等。
6.2做好防汛期間應急防范工作
重點落實應急器材的準備,專業技術、應急處置人員必須到位,并嚴格執行應急值班執勤制度,落實企業主要負責人帶班制度。
6.3防汛工作評估
領導小組負責對預警和應急響應期間各環節工作落實情況進行分析、評估和總結;各鄉鎮(街道、管委會)安監辦對發生險情的企業及時進行檢查,并落實整改;對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調查處理。
7預案管理
7.1預案演練
各鄉鎮(街道、管委會)防汛領導小組應定期組織各類應急演習,以檢驗、改善和提高應急準備和應急響應能力。
7.2預案修訂
本預案由縣安全監管局(應急辦)制定并實施。根據工作實際,視情作出相應調整修改。各鄉鎮(街道、管委會)根據本預案,制定當地防汛專項預案。
關鍵詞:巨災,綜合風險管理
一、我國巨災發生情況
1、巨災的特征:
巨災風險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可能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保險界至今沒有對巨災風險進行統一的定義,各國只是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和習慣對巨災風險進行定義。美國財產保險理賠服務公司(PCs)以1998年美國消費物價指數為準將巨災風險定義為“地震、洪水及颶風之類的自然災害造成的超過2500萬美元財產損失的事件”。瑞士再保險公司將巨災風險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禍,從1970年以來瑞士再一直根據當年美國通貨膨脹率調整、計算全世界巨災損失情況,并通過公司的出版物Sigma雜志向全世界公布。這里主要探討的是由于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巨災損失,不包括由于人為災禍導致的損失。
2、我國巨災損失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造成損失大。給我國造成巨災損失的災害主要有洪澇、臺風、干早、風暴潮以及地震等,二十世紀60年代全國平均每年的自然災害損失約300億元,70年代平均每年損失約520億元,80年代平均每年損失約620億元,90年代災害損失顯著增加,年均超過1000億元。1991年為1215億元,1992年為854億元,1993年為993億元,1994年為1876億元,1995年為1863億元,1997年則高達1975億元,1998年僅長江、嫩江和松花江特大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1666億元。以上數字只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還未包括人為災難的損失。
二、我國在巨災應對方面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災害救助管理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仍有待進一步完善。這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對包括地震在內的巨災準備不足。最近3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巨大的經濟發展背后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特別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十分缺乏抵御巨災的能力。
第二、部門協調性不夠。從災害鏈角度看,巨災防范不是一個部門的問題,一旦發生,會涉及很多行業、很多系統,特別是涉及大范圍的地區協調和部門協調,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條和塊之間怎么協調,不是簡單的問題。必須建立綜合巨災風險防范體系,加強綜合協調,從災害鏈的角度研究整個系統防御的各個環節。
第三、保險深度不夠,目前我們國家商業保險保費占GDP大概是2%到3%的水平,也就是一場巨災我們能夠賠付的不多。中國的保險業在應對巨災上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第四、巨災防范機制更多的是事后救助,而不是事前預防和預測。各級部門關注的重點在災害治理和危機管理而不是風險管理。目前風險管理主要側重于風險爆發后的應對和恢復,而對風險的預測與預防工作做得不夠,以致在風險來臨時處于被動的“撞擊式”反應而不是主動出擊。
第五、 我國公民的防災意識和在災難來臨時的自救能力薄弱。雖然我國的地震等災害頻繁,但對公民的風險防范意識教育力度遠遠不夠,多數公民缺乏必要的防災救災的常識,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防災需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制
1、 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
不能將預案束之高閣,要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增強憂患意識,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政府應鼓勵社區制定緊急防災預案、開展救災演練、裝備專門的通訊設備在緊急條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訊方式,并保證必要的緊急儲備物資和設施。積極做好裝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應急準備。
2、 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御,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展觀。
3、 巨災保險,轉移風險
目前國際上有1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4個巨災保險基金,這為我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模式。我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應該以政府為主導,以商業保險體系為支撐,以國家救濟、社會捐助、社會慈善為補充,逐步構建多層次的巨災風險管理體系。從政府的角度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有利于減輕財政壓力,增強財政資金救助的有效性;從保障民生的角度看,巨災造成的損失一般十分巨大。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利用巨災保險基金的長期資金積累,以及巨災再保險分擔機制,可以快速籌集大量資金,促進災后重建。
4、 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愿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
5、 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不同災種對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差異很大,防災減災的重點、措施也不同,如對臺風災害,重點是防御強風、暴雨、位對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響,強霧、雪災則對航空、交通運輸形成很大影響,沙塵暴災害主要影響空氣質量。根據不同災種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征,采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6、 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政府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絡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應編寫、發放自然災害防御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企業員工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社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
參考文獻:
[1]構建預防救助綜合體系應對巨災風險 來源:上海證券報.2008年05月20日business.sohu.com/20080520/n256962738.shtml
[2]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總結試點經驗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2009年03月09ce.cn/xwzx/gnsz/gdxw/200903/09/t20090309_18432358.shtml
[3]巨災風險的保險研究與應對策略綜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005-10-14 cass.net.cn/file/2.html
突發事件應急預案1
為了預防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火災、澇災、地震等自然災害事故),快速有序地進行搶險救災,保護學校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現制定搶險救災應急預案。
一、組織結構
1、領導小組
組長:
組員:
職責:協調處理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搶險救災.
2、設置三個突發事件應急分隊,各自分工負責。
(1)消防應急分隊
負責人:
成員及聯系方式:吳勝寧李世平、曾滔、曾強、陳澤民、楊東、李渝、楊杰、王樂勇、王政、陳同軍等。接到報告立即奔赴現場撲滅初期火災、協助撲滅火災。(應急分隊隊員每天24小時通訊暢通)
職責:根據《消防控制程序》《義務消防隊工作職責》處理,保護學校、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防汛應急分隊
負責人:
成員及聯系方式:
第一梯隊:應急分隊隊員每天24小時通訊暢通)
第二梯隊:全體保安隊員奔赴現場,職能部門增派中青年積極配合搶險救災.
職責:阻擋、排泄洪澇,保護重點部位,搶救人員物資,保護學校、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3)地震應急分隊
負責人:
成員及聯系方式:以家屬區保安、巡邏隊員作為家屬區疏散引導員;以教學區保安、巡邏隊員作為家屬區疏散引導員。其他物業服務人員配合做好疏散引導和救助工作。(應急分隊隊員每天24小時通訊暢通)
職責:及時疏散引導家區群眾到達避難地點,及時救助和協助救助傷員,減少人員傷亡。
二、處置步驟
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發生后,應嚴格按下列步驟處理:
1、在第一時間報告災害的地點、類別和損害程度。啟動預案。
2、以在現場工作的保安、城管隊員作為第一梯隊,立即奔赴現場搶險救災。
3、其他保安、城管隊員,聞訊盡快奔赴現場;各個部門50歲以下健壯中青年聞訊盡快奔赴現場搶險救災。
三、預防措施
1、各應急分隊造具名冊,明確崗位職責和聯系方式,進行崗位培訓,接受領導小組統一指揮.發生自然災害突發事件迅速奔赴現場實施搶險救災.
2、物管中心各業務部門,作好預防自然災害防災減災工作。檢查本部門預防自然災害的程度,發現并堵塞漏洞,實施本部門自然災害防范責任制.制定本部門搶險救災預案,發現災害,率先對管轄范圍自行搶險救災,及時報告引導實施綜合搶險救災。同時為支援學校搶險救災作好人員準備.
3、消防器材儲藏室(滅火器、水帶等),設在慧園小區培訓樓二樓學校安管處。
4、防澇器材儲藏室(沙袋、水靴、電筒等),設在地下車庫。負責人;抽水機放置在能源中心,負責人
5、地震避難所:設在教學區兩個足球廣場。
地震發生后,地震應急分隊:
(1)地震發生前,根據地震預報有序疏散室內人員到地震避難所。
(2)地震發生后,迅速疏散家屬區各住戶室內人員到地震避難所,搶救被壓人員。
(3)迅速疏散教學區各大樓及學生宿舍室內師生到地震避難所,搶救被壓人員。
突發事件應急預案2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迅速、有效地處置突發事件,并盡早予以防范,確保檔案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及其《實施細則》,省、寧波市《檔案工作條例》和市委、市政府及市檔案局的相關要求,結合本局檔案管理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是指可能危及檔案安全的汛期警報、火災警報、防盜保密事件等處理與防范措施,以期及時地組織人員,保證檔案安全的活動。
第三條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應堅持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立足防范,分級指導相結合的原則。
第四條凡涉及突發事件的部門和個人,均應遵守本預案中的有關規定。
第二章事件報告
第五條一旦發生事件預警,應立即向責任處辦公室領導報告,同時向主管領導通報。
第六條主管領導和責任處室領導應按照已發生、可能發生之事件性質和等級,趕赴現場,組織處理。必要時,應迅速報告局領導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
第三章應急處置
第七條本級檔案庫房為特級應急處置的區域;計算機中心和其它檔案保管場所為一級應急處置的區域;檔案查閱利用室為三級應急處置的區域。
第八條各級區域應急處置以本級為主,并視情況請求市公安、消防中心等部門支持。
第九條突發事件發生時,建立以局長為總指揮、業務分管局長具體抓落實和思想發動、其他中層以上領導協作配合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負責做好組織、協調和指揮處置突發事件的工作。具體名單如下:
總指揮:戴時鑫
現場指揮:余為群
協調:邢良波
成員:鄔益良、鮑廣瑋、葛天威、王燕萍
第十條承擔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科室職責:
(一)檔案管理員應按檔案存放區域等級依次指導處置:汛警期查漏防潮,發生期不間斷監控排查,危險期按要求立即組織力量把特級區域的檔案向高位轉移。火警期應迅速告知庫區人員撤至安全區域;盜竊泄密發生期應立即控制和保護現場,禁止一切人員進入,同時報告主管領導和公安部門查勘;重大突發事件預警期應做好珍貴和保密檔案撤離準備,發生期應視上級要求和現實需要,指導處置人員搬運至設定區域。
(二)管理員在汛警期作好通氣排濕、設備設施的運行檢查,確保設備設施的正常運作,危險期按要求組織力量把計算機、貴重設備向安全場所轉移;火警期在報119火警的同時,報告安全領導小組,并迅速組織義務消防隊員按消防應急預案的規定程序實施處置。
(三)辦公室應在汛警期及時了解汛警情況,向主管領導和有關科室通報,并協助做好止漏防潮工作,發生期應按主管領導要求和現實需要通知人員到位;火警、失竊泄密發生期應及時掌握信息,協助做好聯絡工作;整體重大突發事件預警期應落實搬運裝具、車輛和場地以應急需,發生期當按上級要求和現實需要,保障后勤到位和信息溝通。
(四)其它科室應按領導指派協助處置。
第四章獎勵懲戒
第十一條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應報由市有關部門給予表彰獎勵。
第十二條因參加應急處置致傷殘或犧牲人員之善后事項按照國家有關因公(工)受傷致殘或犧牲的規定辦理。
第十三條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因玩忽職守等問題,造成嚴重后果的;對借故逃避或拒不執行處置命令的,應按照相關法律和規章對責任人員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突發事件應急預案3
為加強值班安全管理,及時妥善處理發生的各類安全緊急事件,提高緊急突發性事件的快速反映和各項應急工作的協調開展,確保企業及員工財產和人身安全,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特制定企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一、指導思想
依據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本著預防為主,迅速及時、有效地開展各項處置工作,切實維護企業的安全與穩定。在處置突發事件時,要態度明確,區分性質,嚴格紀律,講究策略,措施得力,處置果斷,防止事態擴大。
二、 報告制度和程序
1、發生安全事故后,值班人員應及時向企業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報告,并視情況迅速撥打110、120、119應急電話(110匪警、120救護、119火警)。
2、值班人員應根據事故情況,在24小時內寫出書面報告,逐級上報。
3、報告內容如下:事故的時間、地點、事故簡要經過、已采取措施和事故控制情況以及報告人。
三、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一)消防應急預案
1、發現火警后,在場工作人員應及時向值班領導匯報,迅速撲滅火源,值班人員在接到火警信息后立即組織搶險,并視火情及時撥打119火警電話。
2、保障安全通道暢通,有組織的做好人員疏散工作,在疏散過程中,應井然有序,避免擁擠所發生的人身傷亡事故。
3、應堅持先救人,后救火的原則,如有人被火圍困,需立即組織力量搶救。
4、控制火勢,防止火勢蔓延,極力搶救財物,降低火災所造成的損失。
(二)食品衛生應急預案
1、如發現生病員工,應及時就醫,不得帶病上班。
2、通知員工所屬部門領導,以便及時做出工作安排,配合開展搶救工作。
3、若遇員工非正常中毒或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應立即停止食堂的生產活動,迅速報告衛生行政部門,積極配合救助病人。
4、保留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或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設備和現場,并配合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調查。
5、根據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封存和銷毀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對中毒食品加工場地、工具、設備進行消毒,控制事態發展。
(三)停水停電應急預案
1、首先查明原因,如因上級管理部門決定停水停電,應立即將詳細情況通知有關部門和員工;
2、突發水管爆裂:迅速關掉總閘,并立即將積水清除,保護財物,同時通知維修人員進行搶修,并及時說明停水原因以及來水時間。
3、突發大面積停水停電:迅速打電話向物業管理部查明停水、停電原因,并及時說明原因以及來水、來電時間。
4、下水管堵塞:立即組織維修人員找出堵塞處,及時進行疏通。
(四)自然災害應急預案
1、自然災害發生后,值班人員應立即通知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迅速到位; 2、認真組織員工疏散到安全地帶,對沒有及時撤出的人員,應極力查找或營救。
3、沉著應對突發災害性事故的發生,積極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使人員和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有效保障員工的生命和企業的財產安全。
4、各部門應積極主動協助配合領導小組維護好企業秩序,并向上級部門報告傷亡人數及損失情況。
(五)防范被盜應急預案
1、盜竊事件發生后,立即保護好現場,并通知物業管理部來進行調查,查找被盜原因;
2、及時向企業領導報告情況;
3、如發現有人現場作案,應先撥打“110”,并對正 在實施犯罪行為的不法分子預以制止,組織保衛力量將其抓獲交公安部門處理。
(六)侵害員工事件應急預案
1、員工之間發生矛盾沖突,在場人員應加以勸阻,并向值班領導報告,如有受傷人員應及時就醫,調查事實經過,對當事雙方做出相應處分。
2、若有外來人員不履行登記手續,強行闖入,門衛保安員應加以阻止,并報值班領導,不得隨意放行。
3、發現不法分子來企業滋事、斗毆、行兇,應予以制止以防意外和不測,同時應撥打“110”。
4、 如有敲詐、傷害事件發生,必須立刻采取救治措施,視情況必要時撥打“120”救護電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