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防震減災的相關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年5月12日是全國*個“防災減災日”,5月7日—13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根據**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為切實做好我市防災減災宣傳工作,喚起社會各界對公共安全的高度關注,進一步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提高群眾自救互救能力,特制定如下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依法管理、正面引導的原則,以提升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為主題,積極創新宣傳手段,拓寬宣傳渠道,豐富宣傳內容,提高宣傳實效,深入開展各類防災減災宣傳活動,宣傳各種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和科普知識,提高公眾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二、活動時間安排:5月7日—13日。
三、活動內容,重點開展好以下十二項活動:
(一)開展防災減災專題宣傳活動。市廣播電視局負責,利用一周時間,在**電臺、電視臺、**周報等新聞媒體開設專題欄目,在黃金時段和版面,每天一個專題,結合國土、科技、公安、氣象、衛生、林業、藥監等部門,認真開展地質災害、防震減災、消防安全、自然災害、傳染病預防、森林防火、食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宣傳,并及時報道全市防災減災活動開展情況。
(二)開展大型街頭集中宣傳活動。5月12日,由市民政局牽頭,組織科技、國土、安監、工促、衛生、水務、公安、教育、商務、林業、礦山、電力、氣象、藥監等部門和單位,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接受群眾咨詢、制作宣傳展板等形式,在市中心集中開展地質災害、自然災害、防震減災、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應急管理、傳染病預防、安全生產等方面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的宣傳,進一步增強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各鄉鎮(街道)也要結合實際,選擇安全場所,組織開展宣傳活動,營造防災減災的濃厚氛圍。
(三)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四進”活動。由市科技局、安監局和各鄉鎮(街道)牽頭,分別組織開展防災減災知識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活動,通過印發宣傳資料、制作宣傳標語、舉辦知識講座等形式,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防災減災知識。
(四)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活動。由市科技局牽頭,抓住5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頒布實施的有利時機,認真開展以新《防震減災法》為重點內容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五)開展校園防災減災專題教育活動。由市教育局牽頭,科技、公安、衛生等部門配合,在全市各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專題教育活動,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特點,通過主題班會、應急演練、專家講座、觀看專題片等方式,講授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六)開展消防安全教育宣傳活動。由市公安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和鄉鎮(街道)配合,共同搞好消防安全教育宣傳活動。要重點加強網吧、歌舞廳等娛樂場所和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教育,開展消防應急演練,提升公眾消防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
(七)開展安全警示教育宣傳活動。由市安監局牽頭,工促、公安等部門配合,結合我市安全事故典型案例,有針對性地開展應急演練和安全警示教育,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排查治理安全隱患、防范安全事故發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八)開展傳染病防治教育宣傳活動。由市衛生局牽頭,市愛衛辦和各醫療機構配合,結合創建省級衛生城和“健康**、幸福人民”行動,重點開展以手足口、甲型(H1N1型)流感等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進一步增強廣大群眾的衛生防病意識,自覺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九)開展自然災害救助宣傳活動。由市民政局牽頭,氣象、水務等部門配合,組織開展有關自然災害發生、避險等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活動,提高廣大群眾避險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
(十)開展地質災害預防宣傳活動。由市國土資源局牽頭,氣象、礦山總公司等單位配合,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預防和自救知識,提高廣大群眾防范突發地質災害和應急自救能力。
(十一)開展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宣傳活動。由市公安局牽頭,市衛生局等部門配合,組織開展交通安全警示教育活動,通過典型案例和展出相關圖片及音像資料,教育廣大群眾學法守法,自覺維護道路交通安全。
(十二)開展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宣傳活動。由市政府應急辦牽頭,各有關部門和單位配合,通過編印應急法律法規簡明手冊、組織專題討論和應急演練等活動,切實增強公眾應急避險意識,提高自助、自救和有效防范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四、具體要求
(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為切實加強對全市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的領導,市政府成立由主管副市長任組長,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及各鄉鎮(街道)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市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的組織、協調和督導工作。各部門、各單位也要高度重視,把開展好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作為維護群眾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抓緊成立相應組織,制定活動方案,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各項活動順利開展,取得實效。
(二)精心組織,密切配合。各部門、各單位要嚴格按照方案要求,抓緊制訂和細化本部門、本單位活動方案,進一步明確職責,落實人員、經費和場地,認真抓好各項活動的落實。各牽頭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精心組織,積極協調,認真開展好各項宣傳活動;其他單位也要主動參與,積極配合,共同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要創新活動形式,通過組織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防災減災宣傳活動,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不斷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避險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參與防災減災工作的濃厚氛圍。各部門、各單位具體活動方案務于5月7日前報市政府辦公室社會事業科,聯系電話:********,郵箱:**********@。新晨
(三)硬化措施,確保安全。本次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涉及面廣,時間集中,參與人員多。各部門、各單位一定要統籌安排,周密組織,制訂應急預案,落實應急措施,有序組織實施,堅決避免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各單位活動總結及有關音像資料于5月15日前報市政府辦公室社會事業科。
五、全市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宣傳標語(供參考)
1.防災減災,和諧平安
2.全面加強應急管理,依法應對突發事件
3.群策群力防災減災,萬眾一心共創和諧
4.防震減災,利國利民
5.今天防災的力度決定明天減災的程度
6.以人為本,民防為民
7.防災減災,公共安全
8.防災減災,科學發展
9.嚴格要求安全在,松松垮垮事故來
10.群策群力科學管理,戒驕戒躁杜絕事故
11.遵章是幸福的保障,違紀是災禍的開端
12.一人違章,眾人遭殃
防震減災主題班會活動總結
一.班會目的:
通過本次班會,使學生在歡樂的活動中掌握防災減災安全知識,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提高學生的自護自救能力,減少災難事故的發生,促使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班會準備:
1、讓同學們收集有關災難事故的新聞。
2、組織學生排演節目。
3、選好及訓練班會主持。
4、了解一些防災安全知識。
三.班會過程:
1、宣布班會開始:
同學們大家好!誰都知道"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古往今來,無論人類社會如何發展,災難事故總是不斷發生,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雖然災害事故不可能完全消除和避免,但是國內外的大量實踐證明,災害事故是可以防范的,有效的防護措施能降低災害事故所帶來的損害。所以,我們必須經過后天的專業訓練,有意識地不斷練習自我保護技能。希望通過這節班會,有更多的同學能自覺學習或有組織地學習關于地震方面的防災自救知識,珍愛生命,防患于未然。
2、介紹相關知識:
在學校怎樣避震:正在上課時,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
在公共場所怎樣避震: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墻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書包等保護頭部;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柜臺;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后懸掛物。
在戶外怎樣避震: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用書包等保護頭部;不要隨便返回室內。避開高大建筑物或構筑物: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墻的建筑;過街橋、立交橋上下;高煙囪、水塔下;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廣告牌、吊車等。
地震時遇到特殊危險怎么辦:燃氣泄漏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千萬不要用明火,震后設法轉移。遇到火災時: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轉移,要匍匐、逆風而進。毒氣泄漏時:遇到化工廠著火,毒氣泄漏,不要向順風方向跑,要盡量繞到上風方向去,并盡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應注意避開的危險場所:生產危險品的工廠,危險品、易燃、易爆品倉庫等。
如果被埋壓怎么辦:搬動身邊可搬動的碎磚瓦等雜物,擴大活動空間。注意,搬不動時千萬不要勉強,防止周圍雜物進一步倒塌;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余震時再被埋壓;不要隨便動用室內設施,包括電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聞到煤氣及有毒異味或灰塵太大時,設法用濕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亂叫,保存體力,用敲擊聲求救。
3、介紹我國地震工作的基本狀況;
我國地處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之間,地殼構造運動強烈而復雜,是全球大陸地震活動水平最高的地區。近年來,國家對防震減災科學技術研究高度重視,投入不斷增加,保障更加有力。實施了“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絡項目”“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等重大項目。目前,集觀測、實驗、研發為一體的地震科技創新平臺已經初步構建,成效明顯。一大批優秀地震科技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我國自行研制開發的寬頻帶數字化地震儀,不僅廣泛應用于我國地震臺網建設,還出口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利用空間技術監測和研究地殼運動的科技水平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我國在世界地震科學界的地位日益提升,影響不斷擴大,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有論文,在國際重要學術組織里有專家,在大型國際會議上有聲音。目前,與我國開展地震合作與交流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50個。
4、使學生學會判斷地震前的預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的地震異常現象稱為地震的宏觀異常。地震宏觀異常的表現形式多樣且復雜,異常的種類多達幾百種,異常的現象多達幾千種,大體可分為:地下水異常、生物異常、地聲異常、地光異常、電磁異常、氣象異常等。
地震前兆詩歌:
地下水異常: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
無雨水質渾,天旱井水冒。
水位變化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動物異常:
震前動物有預兆,密切監視最重要。
騾馬牛羊不進圈,鴨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鴿子驚飛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魚兒驚惶水面跳。
地光和地聲:(地光和地聲是地震前或地震時從地下或地面發出的光亮及聲音,是重要的臨震預報。)
臨震前,一瞬間,地聲隆隆地光閃。
大震將至要果斷,迅速行動快避險
四.班會小結:
1、班會成果:
經過這次活動,使學生學習了避震減災的相關常識,了解我國地震工作發展的基本狀況,學會在地震中如何進行逃生和自救互救的生活技能,通過這次活動學生也了解到四川地震的詳細情況,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和沖擊,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愛心.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避震減災的相關常識,而且他們的合作互助能力、遇事應變能力、資料的收集能力等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愛心.2、班會啟示:
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相關教育部門和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此次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活動,以對廣大師生員工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加強領導,按照活動內容,精心組織實施,確保活動效果。創新形式,豐富內容。
各班級應結合實際,在落實好學校組織的集中宣傳教育的基礎上,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強中學生的防震減災的意識,時刻培養危機來臨時的應變能力,始終做到臨安思危,處變不驚。
防震減災主題班會活動總結
活動目標:通過活動使學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初步了解地震、各種災害之間的關聯性。
活動準備:收集有關地震的相關材料;排練節目;課件制作等。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世界各地的大地震,給無數人民帶來巨大的傷痛及損失,說一說你了解到了哪些地震知識?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地震是怎么產生的,遇到地震應該如何防護?
二、活動過程
1、小組內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
2、學生出示搜集到的有關地震知識,互相交流。
3、初步了解各種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各種地質災害既具有各自形成、發展、致災的規律,各災害之間以及它們與其他因素之間又有一定的關聯性。
一個地域內的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它們在成因上是有關聯的。
例如,在一次災害發生過程中,往往有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因毀壞生產和生活設施而成災,同時造成地裂,并引發火災,又由于人員傷亡和醫療設施的破壞,可能會引起疫病曼延等。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以間接或直接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類對植被的破壞,使地表徑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趨頻繁的重要原因。人類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的事件時有發生。
4、地震發生時,如何進行個人防護?
(1)如果你在室內,應就近躲到堅實的家具下,如寫字臺、結實的床、農村土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墻角或管道多、整體性好的小跨度衛生間和廚房等處。注意不要躲到外墻窗下、電梯間,更不要跳樓。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蹲到各自的課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離,撤離時千萬不要擁擠。
(3)如果你在室外,要盡量遠離狹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煙囪、變壓器、玻璃幕墻建筑、高架橋和存有危險品、易燃品的場院所。地震停下后,為防止余震傷人,不要輕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內。
(4)如果你在百貨商場,應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盡量避開玻璃柜。在樓上時,要看準機會逐步向底層轉移。
(5)如果你在工廠的車間里,應就近蹲在大型機床和設備旁邊,但要注意離開電源、氣源、火源等危險地點。
(6)如果你在行駛的汽車、電車或火車內,應抓牢扶手,以免摔傷、碰傷,同時要注意行李掉下來傷人。
(7)無論在何處躲避,都要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應迅速把明火滅掉。
5、地震防護演習。
三、班會小結:
說說你這節班會課有哪些收獲?
防震減災主題班會活動總結
【班會主題】
自然災害是無情的,很多人的生命都是喪生于自然災害,其別是地震的破壞性最強,這次班會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地震,也希望大家能在這節課中學到地震逃生的方法。
【教學目的】
1、通過這次班會,讓學生知道地震給人民帶來的嚴重災害。
2、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識,教育學生發生地震時不慌張,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3、增強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學準備】視頻播放,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主題:
2008年的5月12日就這樣寫入了歷史,當天十四時二十八分,突如其來的汶川8.0級地震,震動了汶川,震動了億萬國人的心。一個個美麗的縣城,那樣令人神往的天府之國,頃刻間天崩地裂,斷壁殘垣。沉痛的瞬間,心痛的數字,染血的孩子,受傷的臉龐…久久縈繞在我們心中。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為我們敲醒了防范的警鐘,平時我們的生活很幸福,其實危險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假如地震真的來了,親愛的同學們,你做好戰勝地震的準備了么?
二、地震前準備:讓防震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備無患。
1、地震前應做哪些準備?
學習地震基本急救知識,制訂家庭應急預案,開展家庭一分鐘緊急避險、撤離與疏散的演練活動;備好防震應急包。配齊應急物品。家具物品擺放要重的在下、輕的在上。將床放在內墻(承重墻)附近,要遠離屋梁和懸掛的燈具。
2、如何做好疏散準備?
清理雜物,使門口、庭院通道暢通,震時便于人員逃離。熟悉周圍環境,了解避難場所,地震時可沿指定路線及時疏散。
三、地震時自救知識:
1、地震時的避震原則是什么?
(應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間房屋里等安全角落,待震后迅速撤離。)
2、地震時怎樣自救?(先讓學生討論交流,再做補充和總結。)
只有能做到,首先要切斷電源、氣源,防止火災發生。用枕頭或手或坐墊保護頭部。
2在平房沖出房屋到空曠地帶,如果來不及,就在堅硬家具下伏而待定,再伺機轉移。
3在樓房遵循就近躲避原則。就近躲避到床、桌下登“安全角”或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內,不要跳樓,待強震過后有序撤離。從高樓撤離時應走安全通道,千萬不要坐電梯。
4在教室內不要向教室外面跑,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待地震過后,在老師的指揮下向教室外面轉移。在操場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
5在街道上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要避開高大建筑物,如:樓房等。
6一旦震動停止,就要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被埋壓時最重要的是樹立生存信心,沉著冷靜。首先挪開頭部周圍的雜物,保持呼吸暢通,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毛巾等捂住口、鼻;用磚、木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余震發生后環境進一步惡化。不要哭喊,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用簡易的辦法包扎好傷口,以免失血太多,造成昏迷。要節約飲食,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使用,發出求救信號時可采用敲擊水管的辦法。
四、地震后互救知識:
1、震后救人原則是先救近處的人。無論是家人、鄰居,還是陌生人,以免錯過救人良機,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先救青壯年。可使他們迅速在救災中發揮作用。先救容易救的人。可加快救人速度,盡快擴大救人隊伍。
2、首先請家屬或鄰居提供情況。采取喊話、敲擊等方法詢問埋壓物中是否有待救援者。仔細傾聽有無呼救信號,判定被埋壓人員位置。在保持通風(通氣)的前提下,做好標志,等待專業救援隊人員前來救治
3、接近被埋壓人時,不要用利器刨挖。注意分清支撐物與一般埋壓物,不可破壞原有的支撐條件,以免對人員造成新的傷害。首先暴露被埋壓者頭部,清除口、鼻內的塵土,保證幸存者呼吸順暢。在抬救過程中不可強拉硬拖,避免使被救者身體再次受到損傷。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強光的刺激。不可突然接受大量新鮮空氣,不可一次進食過多。避免被救人員情緒過于激動。
一、2014年應急工作總結及2014年工作計劃
(一)突發事件基本情況
據統計,2014年區總值班室共接報并參與處置一般級別以上突發事件175宗/6569人次,同比宗數上升50%,涉及人數上升43%,死亡人數下降22%。其中,一般級別156宗/3779人次,較大級別19宗/2790人次,無重大和特別重大級別事件。
(二)主要做法
一是及早規劃,制定要點指引全區應急管理工作。制定并下發《區2014年應急管理人民防空和防震減災工作要點》,為全區應急管理工作理順了思路,包括城市公共安全評估和風險管理工作、完善應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設、提升應急值班和信息報送水平、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提升應急保障能力、開展宣傳培訓演練。
二是獎懲有度,繼續以量化考核制度提升管理效能。完成了2012年區應急工作目標量化考核任務,制作了2014年的量化考核測評表,詳細列出了本年度應當實現的各項具體目標,繼續在全區各有關單位實行應急工作目標量化考核制度,以明確的標準獎優罰劣,有效促進應急工作的深入開展。
三是五個創新,奠定城市公共安全季度分析會商模式。召開前三個季度的分析會商會和地面坍塌專題分析分商會。體現了我區城市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工作的“五個創新”:1.制度創新,建立區城市公共安全分析會商制度。2.理論創新,與高校共創應急管理新模式。3.實踐創新,編制《區城市公共安全白皮書》,邀請社會調查機構,開展城市公共安全社會調查。4.形式創新,邀請各界代表開門辦會議。5.內容創新,邀請市應急專家專題授課。先后邀請氣象、地震、急救、疾控、心理干預等專家學者,在中心書城北區大臺階等公共場合,向市民講授相關知識,提升市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四是開展應急綜合演練,做好“5?12”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結合全國防災減災日活動,在沙頭街道上沙村舉辦了區2014年5?12地震應急救援綜合演練,包括緊急避險等9個科目。此次演練是全區首次,規模較大,參加演練的單位為11個,參演工作人員約400人,現場觀摩的市民達3000余人,《南方日報》、《特區報》、《商報》等十余家媒體進行了廣泛報道。同時,在防災減災日,我區還印制了22萬冊《城市防震手冊》,發放16萬冊至區各中小學和幼兒園,做到每位學生人手一冊;還通過城市U站,向市民進行派發。與華強北街道辦在華強廣場承辦省第四屆“百人百場”應急知識宣講——走進活動,大大提高了市民自救互救的能力。
五是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工作,降低突發事件數量和規模。根據省、市的統一部署,我區分兩個階段組織應急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在全區范圍內分兩個階段全面開展突發事件風險隱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按照排查登記、分析評估、整改治理、統計匯總、督查落實的步驟,層層推進,逐項整改,以有效降低轄區突發事件的數量和規模。制定了《區地面坍塌事故防范治理專項工作方案》,積極協調推進方案的實施,督促檢查相關單位是否按各自分工落實地面坍塌防治工作。
六是升級改造區總值班室,建立綜合應急指揮中心。以區總值班室改造為契機,拓展建設應急指揮、值班值守一體化的指揮中心。1.升級改造值班軟件平臺,實現值班、通訊、預案、處置等方面的智能管理;2.建設等離子拼接顯示系統、多媒體投影機、高清錄播系統、電子觸摸屏系統和全數字會議系統,引入社會治安電子防控系統,接入全區3000余個監控通道視頻,以實現突發事件的遠程指揮和現場監控;3.建立應急物資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實現全區應急物資實時動態管控和跨部門、跨街道綜合調度,目前該系統已經過各街道和部分職能部門試用,錄入了大量的物資數據。
七是首創應急微信公眾平臺,架設密切聯系群眾的溝通橋梁。在全市黨政機關率先開通官方政務微信“區應急辦”,每天向轄區居民推送應急新聞資訊、預警公告和應急避險常識,提高居民的減災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時請市民及時向區應急辦反饋身邊的公共安全隱患或突發事件信息,以便應急部門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和處置突發事件。目前,關注人數已達到1.3萬余人,位列全市黨政機關微信平臺第一位。
八是提高應急干部素質。舉辦應急管理高級研修班,培養機關應急專業骨干力量。今年9月,在清華大學舉辦了全區首次應急干部業務培訓班。請國內著名學者給區應急委成員單位的領導授課,以深厚的理論功底結合大量的案例分析,給參訓人員灌輸了前沿的應急管理理念和減災防災知識,著力提高我區應急干部的責任意識和業務能力。
九是加大應急物資儲備力度。創建區應急移動指揮平臺,實現現場視頻和聲音的實時采集和傳輸;補強應急物資儲備,購置了25套通用物資,配發給區值班領導,提高了應急工作基礎。
(三)2014年工作計劃
一是繼續實施量化考核,完善考核指標。對考核中發現的難于實施或界定不清的指標進行修訂,力求公平、公正、操作性強,能有效促進應急管理工作。
二是加強與基層單位的溝通,認真實踐群眾路線。通過與街道相應科室建立直接對口聯系,獲取基層單位對我辦工作的支持,提高應急管理工作的效率。通過社區宣傳欄、報紙、政府網站、應急微信平臺等媒體,加大對群眾的應急知識宣傳力度,建立與市民直接溝通對話的平臺。
三是統一街道值班室建設,規范基層值班工作。選擇一個街道作為試點單位,建設較為完備的值班設施,規范應急值守程序。待試點單位建設成熟后,在全區全面統一建設其他街道值班室。
四是建議扶持成立壁虎城市救援志愿者隊伍。該隊伍是在區民政局登記注冊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屬非營利性質的社會志愿者組織,區應急管理辦公室為其主管單位,在業務上接受區應急管理辦公室的指導,在日常管理與行動中接受山地救援隊的輔導和訓練。
五是建議成立區應急救援特訓隊。擬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由區保安服務公司選拔30名相對穩定、綜合素質高的保安員組成區應急救援特訓隊,專門從事我區的應急處置與救援工作。隊伍的訓練、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由區保安服務公司負責,突發事件發生時隊伍由區應急辦直接指揮。
六是建議建設全區應急物資倉庫。我辦已與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市遠望緊急救援供應鏈服務公司簽訂了《應急物資保障產學研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探索以社會管理創新和現代物流管理的理念、采取市場化的模式解決應急物資儲備投資大、管理難、調度不暢等難題,切實提升我區應急物資保障能力。我們建議采取“集中儲備與分散儲備、專業儲備與一般儲備”相結合的原則,以“一街道一倉庫、一行業一倉庫”為目標,全區建設一個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綜合應急物資大倉庫,由區應急辦采取“物流儲備”的模式,交由專業公司進行儲備、管理、運營;各街道和民政局、住建局、衛人局、環水局、城管局、安監局等職能部門分別建設一個不小于100平方米的應急物資小倉庫,結合本轄區、本行業的特點和實際,自行建設、自行采購、自行管理,為加強針對性,各單位可參考應急物資信息管理系統的相關目錄,根據本轄區、本專業的需要予以采購應急物資。
七是建議建設市民應急救援訓練營。利用節假日和志愿者的力量,按照每年培訓1萬人的目標,對轄區市民負責進行自救互救和各類安全知識的培訓和教育。
八是建議在園博園建設全區首個城市公共安全主題館。全方位、高層次地集中對城市公共安全和應急救援知識進行宣傳。
九是建議我區將應急產業總部經濟列為重點產業進行培育和發展。建設全國首個應急產業園、應急產品綜合配套市場、應急產品博覽會和全國一線城市中央商務區城市公共安全高峰論壇。
二、2014年民防工作總結及2014年工作計劃
(一)依法行政,抓好人防“結建”工作
一是嚴格依法審核人防工程的報建審核和竣工驗收各環節,嚴格執行相關法規規定和按規定程序實施,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未出現違規批準免建、少建和以繳費代建等情況。截止11月上旬,全年共計辦理報建項目5個,新增報建建筑面積共計28921.15m2;新增竣工項目1個,新增竣工建筑面積4952.64m2。
二是易地建設費征收嚴格按《收費許可證》核定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收費,本年度符合條件批準易地建設的項目1個,待繳易地建設費93576元,截止目前,在我辦報建符合易地建設的項目共31個,共計收繳易地建設費6535025.84元。
三是規范行政審批和執法行為,開展了行政審批事項清理、行政處罰裁量權實施標準整理、網上服務大廳建設和明確行政審批和執法權力運行等工作。
四是配合市應急辦開展了為期一周的人防工程執法大檢查,對近三年竣工的人防工程進行隨機抽檢,發現問題現場即時發出整改通知書,從檢查情況看,我區人防設施維護管理情況良好。
(二)有備無患,不斷加強民防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積極推動我區室外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完成了上、下梅林文體公園室外避難場所規劃設計,牽頭制定了《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實施方案》,確定了“統籌規劃、分工合作、同步建設”的實施原則,目前已將16個區屬室外應急避難場所打包向區政府申請立項和下達前期計劃。二是落實指揮工程建設任務,完成了區指揮工程建設任務,開展了區101工程LED顯示系統和視頻會議系統建設,實現了與區應急指揮中心的互聯互通,并購置了指揮區和口部管理房家俬家俱。三是開展了人防工程掛牌管理工作,區財政投資約100萬元,于去年和今年分兩批完成了轄區已竣工的349個人防工程的掛牌管理工作,并更正完善了工程檔案信息。四是開發人防業務管理系統軟件,提高信息化水平,委托了專業公司開發一套集人防報建審核、竣工核查、人防工程維護管理及檢查、防空警報設備管理、統計報表、地圖標繪等業務為一體的人防業務系統軟件,以提高工作效率。五是開展香嶺社區安全體驗中心地震展廳建設,作為地震安全教育宣傳點,向市民免費開放,通過參觀和體驗,使其認識地震,掌握地震應急避險和自救技能。六是落實人防設施監管職責,每半年對轄區已竣工的375個人防工程、138臺防空警報器和168個警報設備間進行一輪巡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監管單位實施整改;建立了街道一級人防設施屬地巡查監管制度,并將此項工作納入區政府對街道的年度應急管理工作量化考核指標;同時,向物業管理單位普及人防工程日常維護管理和開發利用法規及常識,編印了《人民防空工程管理辦法》和《人防地下室常見防護設備維護保養手冊》下發給各人防工程監管單位,促進其自覺按要求開展日常維護管理。
(三)四措并舉,做好防震減災宣教工作
在第五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周期間,開展了一系列宣教活動,普及地震常識和應急避險技能,提高民眾自救互救能力,收效良好。一是與區教育局聯合,在下沙小學,上沙中學等11所學校開展了地震應急疏散演練,增強師生安全意識,使其掌握地震應急避險的基本方法,熟悉緊急疏散的程序和線路,提高學生緊急避險、自救、互救和應變能力;二是與區教育局聯手編印了《城市防震手冊》,分發給全區16萬中小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并鼓勵大家既當受教育者、又當宣傳者,把《城市防震手冊》推薦給家長和其他的親朋好友學習;三是在全區8個志愿者U站設立宣傳點,向民眾普及防震減災常識,共計派發《城市防震手冊》2萬冊;四是在上沙等5個城中村人流密集的地方設置了70個宣傳展板,過往居民積極主動圍觀學習,對區應急辦普及地震常識和主動公開我市地震斷裂帶分布情況等做法給予了肯定。
(四)開展演練,檢驗應急反應和處置能力
一是開展地震應急救援綜合演練,檢驗和鍛煉各專業應急部門應對地震等災害事故的處置能力和聯動救援能力,5月12日,在上沙村組織開展了我區首次地震應急救援綜合演練,11個單位約400人在區應急辦統一指揮下,成功開展了緊急疏散、搜救、高空救援等9個科目的演練,充分體現了我區應急救援隊伍的快速反應和多部門聯動作戰能力,也使民眾得到了一次直觀的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教育。二是結合9月7日我市防空警報試鳴活動,在上步中學組織初二年級師生約500人開展了一次防空襲疏散演練,演練內容包括緊急疏散隱蔽、人員點驗、防護設備啟閉和通風設備聯動檢驗、人防常識和緊急疏散隱蔽技能示范講解等。通過演練,使學生掌握各類防空警報時應采取的行動,普及防空防災知識和技能,熟悉疏散路線,切實提高在校師生應急自救互救的能力。
(五)2014年工作計劃
2014年,將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首善之區、幸福”的愿景,提速、提效盡快健全完善我區民防各項基礎建設,為城市公共安全添磚加瓦。
一是全面鋪開室外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盡快完成設計、概算申報等各項前期準備工作,交由責任單位組織同步實施建設,爭取年底前完成16個區屬室外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任務,迎接省、市地震局聯合驗收。
二是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示范城區建設。根據我市創建省防震減災示范城市工作的部署,完成10個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區、2所示范學校和1個國家防震減災示范社區的創建工作;并建設1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
三是健全完善民防應急預案體系。一是區防空襲方案和地震應急預案已超過5年,需重新修訂;二是指導街道制訂防空襲方案和地震應急預案;三是制訂16個區屬室外應急避難場所應急預案。并適時開展應急演練,檢驗預案實操性。
四是構建應急文化,普及應急常識,提高民眾應急生存能力。一是與區教育局聯合,在區屬中、小學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地震應急疏散演練,從小樹立應急憂患意識,提高災害應對能力。二是舉辦市民應急救援訓練營,利用周末和節假日,開設免費向市民開放的應急救援和自救互救技能訓練,提高市民面對突發事故和災害和生存能力,預計全年培訓1萬人;三是不定期舉辦城市公共安全市民大講堂活動,邀請各方面專家對市民進行公共安全常識和技能培訓;四是開展中小學生自救互救知識夏令營活動,利用暑假,開設兩期夏令營,組織區屬中小學生學習、體驗自救互救知識和活動。
今年5月,汶川地震正好過去兩年。“居安思危”,我們要在那次災難中吸取教訓,更要好好學習避震知識,提高我們在面臨危險時的應急能力。
一、活動內容
該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收集有關地震科普知識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
(2)各班開展有關地震的主題班會、觀看錄像紀錄片、出黑板報、制作電子小報、制作幻燈片、寫學習心得體會。
(3)學習組織開展制作模型,做模擬避震小實驗,開展防震演練。
(4)開展“科學避震、學會自救”的知識競賽。
(5)了解地震自救、互救常識,在同學、家庭、社區中宣傳科學避震、災中自救的科普知識。
(6)活動總結:收獲、發現的問題及建議。
二、活動過程
1.了解地震常識
邀請地震局的專家介紹了地震的相關知識以及在各種情況下的防護辦法。分別介紹了地震時在家中、室外、工作崗位和公共場所的自救方法及注意事項。
2.做模擬實驗,驗證避險方法
(1)實驗一:地震時在房間內(教室、家、辦公室、商場)如何避險?
制作一個木制的模擬房間:用3塊木板切成合適的大小,然后用502膠水黏合在一起,呈相互垂直狀,再用鉆頭在木板的相應位置鉆幾個洞,將3根筷子嵌進洞里形成房子的形狀。
實驗過程:把一些筷子放在屋頂上作為橫梁,讓房子震動。記錄筷子跌落的地方,并記錄哪些地方筷子跌落的概率最大,哪些地方筷子跌落的概率最小,從而得出地震時房子里相對安全的位置(如圖1所示)。
(2)實驗二:地震時在大街上(靠近廣告牌、路燈、電線桿、籃球架)如何避險?
制作一個紙制的模擬廣告牌:把一個紙制的長條凳子和一個硬紙圓桶鑲嵌在一起形成一個廣告牌(如圖2所示)。
實驗過程:把廣告牌樹立在一個木板中間并使之震動,看它跌倒過程的特點,跌倒時壓到的面積有多大,處于哪些范圍的人容易被砸到。
(3)實驗三:地震時為什么不能乘電梯?
制作模擬紙電梯:把兩根竹筷子連著粘牢,并在上面安裝3個小圓桶,再將3個大圓桶粘貼在小圓桶上面作為電梯井,大圓桶中間放上中型圓桶作為電梯(如圖3所示)。
實驗過程:當沒有地震時,3個圓桶位置正常,小圓桶(電梯)可以自由上下移動。電梯里面的人可以自由出入電梯;地震時3個大圓桶錯位,使中間的圓桶無法動彈,電梯里的人可能無法自由出入電梯,有被困于電梯內的危險。
3.系列活動
(1)觀看電影剪輯片《應對地震災害――公眾自救互救常識》。
(2)通過因特網學習、收集地震先兆小口訣。地震,特別是強烈地震之前,總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正確了解這些先兆,有助于人們及時采取措施,減少地震帶來的災害。下面是“中國地震網”結合震前自然變化編寫的小口訣: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天雨水質渾,天旱井水冒,水位變化大,翻花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震前動物有預兆,密切監視最重要,騾馬牛羊不進圈,鴨不下水狗狂叫,老鼠搬家往外逃,鴿子驚飛不回巢,冰天雪地蛇出洞,魚兒驚慌水面跳。”
另外,地震前夕和地震時還會伴隨地光和地聲現象,它是從地下或地面發出的光亮及聲音,是重要的地震預兆。“臨震前,地發聲,又發光,見此情,宜果斷,速行動,少危險。”
(3)開展“科學避震、學會自救”主題班會,學習《地震知識100問》《地震來了怎么辦?》,了解地震自救互救常識。
(4)回憶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后身邊小動物的異常表現,以演講報告的方式說明動物地震前的表現,分享地震知識。
(5)制訂地震應急預案,并進行演練。同學們在掌握了地震時的應對方法后,學校制訂了《星湖小學地震應急預案》,并進行了演練。
(6)開展“科學避震、學會自救”的知識競賽;在同學、家庭、社區中宣傳科學避震、災中自救的科普知識,并寫出學習心得體會。
三、活動收獲
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學會了不少有關地震的知識,掌握了一些避震的知識,以及在地震來臨時的自救措施。在收集資料、制作模型、做實驗、制作電子小報和宣傳幻燈片等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還開闊了知識面。最重要的收獲是大家學會了許多防震避險的方法。
地震日益頻發,一方面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損失和不可彌補的心靈創傷;另一方面也激發著人類與各種“不確定性”作斗爭的巨大力量,從而成為推動人類社會在曲折中不斷前進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從5·12汶川大地震到日本發生史無前例的9級大地震并引發大海嘯,人們在見證了災難的同時,無不觸動人們的思緒,促發我們的思考。高校運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歷史資料,創新教育形式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這對于大力加強和切實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應運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歷史資料豐富大學生生命教育內容
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一切都顯得那么渺小,唯有生命才是最寶貴的。在恐怖的地震面前,無數鮮活的生命頃刻之間離我們遠去,而個體的生命拯救,每個人與死神的抗爭,昭示了生命的意義,這就是關愛生命、珍惜生命、保護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升華生命。從5·12汶川大地震,到罕見的9級日本大地震,無數的生命奇跡在上演,無數的感人畫面觸動人們的心弦,從生命的隕息到生命奇跡的創造,無不彰顯生命的意義,思考生命的責任與價值。當代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面對日趨激烈的學習、就業、情感壓力,他們往往缺乏正確的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而學校、家庭、社會有關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他們難以正確對待生死問題。當個人情感受挫、學習成績下降、就業壓力大時,個別大學生就出現了輕生的念頭。2011年5月份的一份《2010-2011年度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指出,九成多的大學生有過心理方面的困擾,更有網友總結了《2011年至今大學生跳樓事件集錦》在知名網絡論壇上,據其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國高校學生自殺案例已達39項。
任何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都是雙重的,重大自然災害在摧毀個體生命的同時也會引發人們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大地震使數萬人的生命瞬間消失,幾百萬人的家園頃刻被毀,以極其殘忍的方式讓人們面對著“人為什么而活、為誰而活”這些構成個體人生最根本的、起始性的存在問題,引發了大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和人生態度的轉變,大地震使許多沉浸在網絡游戲、言情小說和肥皂劇中的大學生意識到了人生的短暫并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因此高校應運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歷史資料開展生命教育,通過生命教育來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學會珍惜生命,正確對待挫折與死亡;增強學生幸福感,提升生命敬畏感和珍惜意識,激發學生成才的潛能,從中學會懂得生命的彌足珍貴和感悟人生的價值真諦。
二、高校應建立健全應對突發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警機制和完備體系
災難過后總是促進人們的思考,從汶川地震到日本9級大地震,人們總是在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在災難多發的日本國家,對應對突發事件有著豐富的經驗。在日本,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一張《災害時避難場所》地圖,日本人的汽車行李箱里一般都有一個防災箱,每一個孩子從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習。除了平時的教育和預案之外,日本的地震預警系統對于搶救生命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此次地震中,地震預警系統提前將近一分鐘通過nhk電視臺、手機短信等地震預警信息,這讓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尋求臨時避難。
因此,各高校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學習借鑒國際經驗,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明確預防為主、防范與處置并重的工作原則,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應對突發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警機制和完備體系,其中包括面對突發事件的緊急避險、有效自救、安全轉移和安置的避險預演機制;對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以及相應危害等信息的及時傳播與公開的信息機制;突發事件中維護學生學習、生活、娛樂及休息的后勤保障體系;突發事件中對學生的恐慌和煩悶的心理干預與疏導機制;突發事件中如何有效發揮黨團組織及學生干部先鋒模范作用機制以及動員學生在突發事件中勇于擔當志愿者和號召學生積極捐助支援災區的激勵機制。通過以上預警體系演練與完善,暢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發事件和非常時期的運行機制,增強大學生的危機意識和突發事件中的應對能力,實現教育與管理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學生,貼近生活,提高針對性和感染力,有效發揮其在突發事件中維護穩定、凝聚力量、社會動員的效能與價值。
三、高校應加大地震普及教育,提高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近來全球范圍頻繁發生的一系列的地震事件表明:目前世界正處于地震發生的活躍期,特別是日本大地震后,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地震相關知識。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地震和災難預警、應急機制成為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話題之一。有代表委員提出,地震教育需要更扎實推進。其實,自從汶川大地震后,防震減災教育已經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少高校開展了逃生訓練、逃生課程,加強了災難教育、逃生教育,提高學生憂患意識。但高校部分學生抗災觀念仍然淡漠,抗災知識依然缺乏,很多人接受到的地震教育還過于粗枝大葉,教育本身也普遍停留于“說教”的階段。有專家認為,隨便翻開一本“公民素質教育”的讀本,就會發現里面幾乎完全沒有或者僅有極少的公民應對災難意識的內容。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這就要求我們
轉貼于
必須加強地震安全教育,廣泛開展地震宣傳,普及地震科學知識。地震的素質教育,日本的有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日本學校有防災教育,公司有防災預案,社會有救災培訓,日本地方政府有專門為居民和參觀者建立的防災教育中心。從學校到各類公司,抗震演練是家常便飯。即使在居家生活,日本人也已經通過教育養成了一些非常良好的防震減災習慣,家里的高柜子都會安裝固定裝置,書柜和衣柜一般在頂端都有將其固定在墻上的設施,絕對不在床頭放重的東西。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好的習慣,日本人在應對這次大地震的時候才能表現出普遍的冷靜和秩序井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結合汶川、盈江、日本地震的情況,從地震基本知識、地震應急常識、學校避震的方法和建議等方面普及地震科普知識。通過實戰演習、主題班會、黑板專欄、知識競賽、觀看錄像等內容豐富的活動方式開展安全教育,有效地提高學生自護、自救、防災、逃生的能力。
四、高校應組織學生學習抗震救災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英雄事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在同特大災害的艱苦搏斗中,總是伴有感人的英雄事跡。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災模范如9歲的抗震小英雄林浩,在廢墟下身為班長的小林浩表現出了與其年齡所不相稱的成熟,組織同學們唱歌來鼓舞士氣,并安慰因驚嚇過度而哭泣的女同學,爬出了廢墟后再次鉆到廢墟里展開救援。他超出年齡的成熟與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又如地動山搖時正在上課的譚千秋老師用他的身軀守護著身下蜷伏著的四個幸存的學生,這是盡一份人民教師的責任,也是盡一個普通公民的義務。在大地震的特殊情境下,職業責任感和公民責任感融為一體,為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等。還有讓我們永遠也忘不了的沖鋒陷陣、冒著生命危險日夜奮戰在震區的中國軍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來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隊和志愿者們等。地震無國界,抗震救災精神同樣感人至深,日本9級大地震后出現許多感人事跡,如福島核電站嚴重泄漏事故后,只剩下“50死士”用自己的身體筑起最后一道屏障,近600名“勤雜工”在福島輻射區默默堅守崗位,從事著搬運管道、修補震壞的圍墻和電線桿等體力工作。危難中養老院學校工作人員為了親情選擇留下“陪老人到最后”等。
抗震救災的每一個畫面,無數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無不是一部激勵和教育學生的生動教材,高校應以抗震救災為主題, 學習災區人民在無情的災難中自救和互救中表現出的不屈精神和患難與共的手足之情,以及無數戰斗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救援人員不畏艱險、舍己救人的人道大義,學習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高校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開辟新的教育渠道和載體,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如開展學生參加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會,撰寫抗震救災的心得體會和思想匯報, 組織參加抗震救災新聞圖片展,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對國家與民族振興所應擔負的責任與義務,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
今年是、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連續14年組織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今年的活動以"服務三農發展,建設美好家園"為主題。在學校黨政和團省委的領導和支持下,根據校團委的統一部署,江西理工大學建測學院赴九江彭澤縣暑期社會實踐重點隊社會實踐隊深入了解基本國情和省情,積極投身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社會實踐,爭當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主力軍。
在校團委組織部副部長熊淑華老師和建測學院分團委書記許力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行十一人在九江市彭澤縣進行了為期四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此次社會實踐力求通過學生骨干下達鄉鎮,通過多方面手段與鄉鎮人民傳達新知。活動以關注鄱陽湖,提倡低碳生活,調研生態經濟為主題,嚴格貫徹落實“按需設項,據項組隊,雙向受益”的方針,針對需求開展服務,切實幫助相關群體,解決實際困難,切實為他們帶去實惠。活動期間,實踐隊對彭澤地區的企業經濟、社會文化等幾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和分析,深刻地感受到了九江地區的發展進步。
一、傳播知識文化問卷調查當地群眾
7月12日,建測學院赴九江彭澤縣暑期社會實踐重點隊一行九個小時的路途到達社會實踐目的地——九江市彭澤縣。彭澤縣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與安徽省宿松縣、望江縣、東至縣隔江相望。素有“七省扼塞”、“贛北大門”之稱。面積1541.74平方千米。總人口35.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5萬人。全縣轄10個鎮、3個鄉、18個居委會、141個行政村。
次日上午,實踐隊在彭澤縣人民廣場上熱火朝天地撐起帳篷,擺好桌椅,引得廣大居民紛紛駐足觀看。此次,實踐隊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目的,在彭澤縣開展了以“提倡低碳新生活規劃美麗俏鄱陽”為主題的知識下鄉活動。
驕陽似火卻擋不住同學們下鄉服務的熱情,他們掛起宣傳海報,向過往居民發放宣傳單冊和調查問卷,向他們傳播防震減災知識、世博相關知識、保護鄱陽湖知識,科學發展觀知識等,大力開展政策宣講、城鎮規劃、法律援助、環境保護、支教培訓、心理健康教育和傳播推廣農業實用技術等方面的服務活動,隊員們還實踐隊成立的電腦知識小組還擺起了“電腦維修攤”,現場為居民們維修電腦,實實在在為居民謀福利。聞訊后居民們紛紛趕來咨詢,廣場上一時間人頭攢動,在得到同學們耐心的解答后,他們一個個笑逐顏開。
活動結束后我們實踐隊對此次活動作了總結: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后備軍,雖不乏理論知識,但極度缺乏實踐能力,理論與實踐如果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結合,理論將成為空談,實踐也就無從談起。我們應當運用科學發展觀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城鎮經濟的快速發展,盡自己應盡的一份力。在服務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我們的勞動力素質還不能夠跟上經濟發展對一定素質勞動力的需求。這需要我們在教育方面加大培訓和力度。
二、拜訪孤寡老人關注老人晚年生活
7月14日,實踐隊員帶著愛心包裹、文具禮盒等慰問品冒雨走進了東升鄉曾山村看望在那里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都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在他們身上存在著心理、生活、學習等多方面的嚴重的問題。一大早實踐隊員們就迫不及待的來到他們身邊,送去愛心包裹,解讀成長煩惱,講授課本知識。隊員們給留守兒童講笑話、做游戲,還給老人們帶來了精彩的文藝演出,掌聲、歌聲、歡笑聲不時地從村頭里傳出,老人們度過了一個下著雨卻很溫暖的一天。
帶隊老師熊老師說,尊老愛幼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留守兒童需要全社會的關心,讓大學生走近留守兒童奉獻愛心,既是一種教育方法,也是對大學生的一種鍛煉。通過開展這類活動,讓大學生們多與孩子們交流溝通,體察孩子們的苦處、難處,這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
三、參觀高新特區切身體驗經濟發展
關鍵詞:應急管理;常態化;法治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317-03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轉型,中國的突發事件不斷發生,不僅重特大自然災害連續出現,而且事故災難頻發,社會安全事件及其新的樣態,如暴力恐怖事件也不斷沖擊人們的眼球和神經,給社會安全、應急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但就個體與個別地方而言,就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件而言,應急突發事件畢竟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于是現在的應急管理,就出現了如鐘開斌在分析目前的公共安全教育一樣的情況:“在災害發生后的非常態時期,通常會出現一段關心公共安全教育,注重了解和學習防災減災知識、應急技能的短暫的關注期和熱情期。災害發生后,由于突如其來的強烈沖擊以及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容易形成強烈的‘聚光燈’效應,安全意識和應急技能很容易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和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公共安全教育也成為政府積極倡導和推動的重點工作。在轟轟烈烈的搶險救援工作結束后的常態時期,全社會很快回歸為不關心公共安全教育,不注重了解和學習防災減災知識、應急技能的長時間的遺忘期和冷淡期。災害結束后,隨著相關工作由搶險救援轉入災后恢復重建階段,媒體對災害和災區關注度急劇下降,普通民眾在經歷了前期關注搶險救援的‘審美疲勞’以及對公共安全教育短暫的學習熱情后,重新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此時公共安全教育很可能不再成為民眾關心、政府關切、媒體關注的話題。特別是,與看得見摸得著、轟轟烈烈、很出聲很出彩的搶險救援這項顯性工作相比,公共安全教育這項隱形的基礎性工作顯得默默無聞、不出聲、不出彩,并且有時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因此不容易得到政府官員和普通民眾的重視。有些官員和民眾缺乏憂患意識,存在僥幸心理;一些地方和單位還沒有把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納入議事日程,不愿意把錢用在預防和應急準備工作方面,‘有錢買棺材,沒錢買藥’。其結果是,公共安全教育往往成為一陣風,‘災害來跟著來,災害走跟著走’,無法持久和深入;全社會‘好了傷疤忘了疼’,缺乏深入反思和總結提高,未能做到‘吃一塹、長一智’。”[1] 當突發事件再次發生時,我們又重復昨天的一切。
對待應急管理和安全的思想、態度和行為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如何能讓應急管理能夠切實“應急”,不再疲于奔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讓應急管理既能治標,也能治本,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我們能胸有成竹,泰然處之。把全民公共安全教育培訓,安全意識和能力的提高常態化和法治化,把政府應急工作納入常態管理中,平時就做好各項預防和準備工作,努力提高處置和恢復能力。筆者認為,把應急管理常態化與法治化治理應是不二的治本之策。
一、把公民公共安全教育培訓,安全意識和能力的提高常態化和法治化
公民危機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應急管理的效果。因此,發達國家不惜花費巨資對公民進行經常性的危機意識教育和培訓。一些國家應急管理部門設有教學培訓機構,旨在推進全民減災教育運動,提高的公民危機意識,增強災害互助關愛精神。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對應急管理人員進行教學培訓,在教學培訓和實際工作中注重開展演練,以此來檢驗教學的效果。防災安全教育分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企業教育。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學校安全教育,從小學抓起,把防災安全教育納入教學大綱。社會安全教育一般通過各種社區活動開展。
在日本,有防災教育及培訓中心,面向公眾開設各種減災培訓、急救培訓等課程。模擬災害現場,讓市民體驗地震、海嘯、泥石流、火災等災害的破壞力。日本的防災教育特點是,在點上抓學生教育,在面上開展國民防災教育運動。把防災應急內容融入到各門課中,使學生增強防災應急安全意識,掌握應對各種災害的相關知識,提高防災實踐能力,在災害中實現“自救”。 一般在日本從小學就開始進行防災減災的訓練,每年都有一到兩次的防災訓練。關東大地震后,日本把每年9月1日定為“防災日”,各地還建立了很多防災安全科技教育場館,廣泛開展社會宣傳,普及防災訓練和教育。他們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中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防震減災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已對全社會的公共安全意識和應急技能培養作了原則性規定,但不具體,可操作性差。筆者認為,當前應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工作方案以及配套管理辦法,建立公共安全教育的常態化法治化管理機制。同時,要提高公共安全教育在各級政府、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中的比重,使之成為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具有約束性的“硬指標”,由此增強其對公共安全教育極端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對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
二、把應急預案的制定、修改完善和演練常態化和法治化
應急預案是應對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的應急行動方案,是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與單位應對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計劃和步驟,也是一項制度保障。
目前應急預案編制與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一些必要的預案缺乏,如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發生時就缺乏應對極端天氣的預案,造成只能通過會議來應對突發事件。在一些鄉鎮缺乏地震應急預案,導致意料之外的地震出現時手腳無措。二是有些應急預案質量低,操作性不強。有的照搬照抄上級的、他人的預案;有的預案通篇都是原則性用語,上下一般“粗”,沒有可操作的實際內容;有的執行主體不明,預案內容與實際工作脫節。三是應急預案之間缺乏銜接,協調性差。有的預案內容前后矛盾,應急響應級別和響應行為銜接混亂;有的預案沒有征求部門意見和經過專家評審,預案之間銜接不夠,導致后部門職責交叉,意見不統一,產生矛盾。四是應急預案動態管理滯后。有的單位將應急預案制定后就束之高閣,對預案中規定的處置原則、要求、程序及技能等不進行培訓,更不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實際進行演練,使預案成為應付上級檢查的“擺設”;有的在預案實施后發現有許多不適應之處,也不進行修訂、完善,致使預案再次啟動時出現問題。五是應急預案實施與現有投入很不適應。如預案中明確的應急保障,在實際中因財力有限,難以投入大量資金確保實現。此外,應急預案的修訂、宣傳、培訓、演練和評估等也缺乏必要的經費保障,培訓與演練根本就沒有。
為此,應急預案必須根據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凡是與突發事件應急相關的單位都應參加到預案的制定中來,應急預案的內容應當完整地包含應急策劃過程(風險評估,脆弱性分析,能力評估),應急準備過程(教育宣傳培訓和演練),應急響應過程,應急恢復,應急評估和改進。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應急預案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和可能出現的突發公共事件的特點編制的,與突發公共事件的實際情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且突發公共事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必須加強對應急預案的動態管理。我們不僅要對應急預案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和培訓,而且特別要強化預案的應急演練。應急演練是應急準備的重要環節,通過演練可以檢驗預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驗證預案在應對各種情況下的適應性;可以檢驗應急工作機構是否完整,應急反應和應急救援能力是否提高,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是否協調一致,從中找出需要進一步完善和修正的地方。
為了進一步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應積極推進應急宣傳教育演練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村鎮,增強公眾應急意識,提高應急反應處置能力。從日本的救災應急經驗來看,對中小學生和普通群眾的應急安全素質培養,平時經常性的應急演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當前,發達國家應急管理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注重預防,突出‘未雨綢繆,防范未然’的應急管理理念,針對薄弱環節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減少發生災難的可能性,降低災難可能帶來的損失。” [2]預案及其演練就是設立、檢驗預防措施是否到位的重要環節。應當以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抓手,制定好、演練好應急預案,切實做好事故災難的預防和準備工作。
只有用常態化和法治化的辦法加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把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準備工作做實做細,做到胸有成竹,處變不驚,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
三、把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和法治化
加強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職能,構建自上而下合理設置相應的公共安全危機管理體系,尤其要改變縣、區、鎮、村基層管理缺失的狀況。以法律法規為保障,明確社會各階層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職責和具體途徑以及所應扮演的角色,規范在公共安全事件發生時社會公眾的行為。將目前分散的應急指揮中心如供水、供電、燃氣、交通等指揮中心或值班室進行聯網,統一報警號碼,采取“集中報警,分類分級處警,統一監督管理”的指揮模式。設立公共安全常設管理機構,促進各職能部門的資源共享和有機銜接,全面控制各類安全隱患。以往應急管理多是“輕防范、重治理”,事前不認真防范,不認真準備,而將大量的人、財、物力投入到日后的處置上。對此,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體制和社會安全防控體系,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把主要公共安全資源投入和注意力放到事前監督檢查上,用經常性的監督檢查和抽查來督促企業形成常態化的隱患排查機制、規范化的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的風險應對機制。同時在安全生產監管中引入群眾參與,讓廣大群眾和專業人士都參與到重點企業隱患排查、污染舉報、督促整改上來,用官民的智慧共同來應對事故災難。一定要把隱患和風險當事故一樣認真對待,對風險隱患排查整治不力者,安全生產責任制不落實者,應急準備和措施不充分者進行嚴格問責,方能盡量杜絕人為的公共安全事故,降低自然安全事故所帶來的損失。
四、把應急事件的問責常態化和法治化
“官員問責制在《突發事件應對法》中主要體現在第63條,該條規定的問責方式是“由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有所列八種情形之一的,“根據情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值得補充說明的是,官員問責制的實施效果不能僅僅取決于處罰的力度,最主要的是明確問責的對象和范圍,實踐中防止隨便找個替罪羊的現象。官員問責制是柄雙刃劍,用之不當反而會背離問責制的初衷。為此要加強問責制的程序化和法治化,從制度的角度追究真正的責任官員。從問責制的角度出發,向責任官員問責是應當的,但誰真正應被問責、還有誰應被問責應是每一次突發事件成功應對后都應值得深思的問題。《突發事件應對法》關于官員問責制的規定還稍顯粗糙、程序化和法治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在以后突發事件應對中的實施還需要進一步細化[3]。今后我們應把問責的主體、對象、條件、內容、程序法治化,把領導責任、政治責任、法律責任分清,被問責者心服口服。
另外,現有的問責制度,從《突發事件應對法》到《關于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定》都明顯顯示出對“問責”的規定都只停留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責任追究”層面,沒有充分考慮對突發事件發生前的預防和準備過程中企業、單位和政府應有責任。這種結果問責的制度安排使得突發事件發生前為應對突發事件應該做好的預防和準備工作停留在文件和會議中,或者是搞形式主義、走過場。這樣該有的預案要么沒有,要么就放在保險柜里,根本沒有實戰演練。該查出的問題和隱患依然故我,該準備的人財物與場地設施付諸闕如,強有力的統一的指揮系統更談不上。事故就只能不可避免地發生,應對時就只有倉促上陣和手忙腳亂了。
所以應考慮用法律和嚴密的制度把政府和企業的保障公共安全義務在預防和準備應對的過程中固定下來,并細化到各個終端,對生產生活中各種風險實行常態化管理。實行問責制前移,運用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把事前預防各項制度的落實與否作為決定干部進退和企業前途的重要條件,從根本上解決好長期以來事前預防制度缺失和“落空”問題,有效降低事故災難發生的機率。“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政府政績、企業業績內容,作為評價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要把安全規劃和控制考核指標落到實處。”[4]對事故災難預防和準備、應對納入常態化管理,改變重應急輕預防的做法,事前就把該做的工作做好。否則,就會面臨嚴厲的問責。這樣才能切實避免重特大事故的頻繁發生。
總之,只要我們能夠把應急管理相關的宣傳教育培訓、預防準備、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問責制度安排等常態化和法治化,我們在突發事件目前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不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四處救火,到處應急,把突發事件發生的機率降到最低,把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讓政府不管是平時的常態管理還是非常態的應急管理都讓人民滿意。
參考文獻:
[1] 鐘開斌.公共安全教育應走出“冷熱循環”[N].光明日報,2013-04-06(8).
[2] 江川.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案例與啟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4.
【關鍵詞】公共危機 管理 完善
一、引言
論及中國的公共安全形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從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似乎無不潛在著風險。近年來,我國西南地區地震頻發,考驗了我國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全面暴露了中國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的不足。研究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和3000美元之間時,是各種公共安全事件的高發期,中國正處在這個時期。然而,中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保障公共安全的有效體系,對于公共安全的理論和技術方面的研究還很薄弱,與發達國家和國際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正因為如此,加強對公共危機管理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管理經驗,增強政府應急管理能力,成為中國政府現階段以及今后階段的一項重要工作之一。
二、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現存的問題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起步較晚,本文在參考西方發達國家公共危機管理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了完善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思考,借以完善我國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促進祖國健康持久發展。
(一)危機意識淡薄
首先,我國的政府官員缺乏危機管理意識。目前,我國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經濟建設上,對官員的政績評價也以經濟增長以及社會穩定為主,這就造成了政府官員片面重視經濟建設,忽視了危機管理與預防。
其次,民眾缺乏危機意識。目前,我國處于和平年代,這就使得人們缺乏危機意識,對與自己無直接利害關系的事情表現出漠不關心,而一些隱患正是在無人關心的情況下一步步演變成危機事件的。可以說,沒有“危機意識”就是目前最大的“危機”。
(二)危機預警系統不完備
首先,災害預警系統不完善。我國的預警系統往往暴露出遲緩化、被動化和淡薄化。公民既不能及時了解情況,也缺乏積極的應對之策。例如,2008年的南方雪災事件,我國政府既沒有加強綜合危機評估,也沒有構建危機信急監測系統。不能及時并且準確的預測危機。其次,應急預案準備不足。我國許多公共危機使得諸多預案泡沫原形畢露,后來的雪災、地震等都體現了我們的危機應急預案準備不足。
(三)危機管理決策指揮和執行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危機管理的決策指揮以及執行體系不健全,在我國還沒有設置專門的危機管理決策系統。我國現有的政府危機管理機構,主要依賴于各級政府的現行行政機構,至多是針對一些專門事件的非常設性機構。這些都是些臨時的機構,與專門的危機管理機構相比,具有缺乏專業人員管理、決策緩慢、制定的應急預案不具有可操作性等,因此,在我國急需設置一個專門的危機管理決策與執行機構。
(四)缺乏完善的危機管理保障機制
目前,我國的的公共危機法制建設尚未健全,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現行公共危機法律尚未健全,從我國法律建設的實踐看,我國已制定了《國防法》《防震減災法》《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行業特點突出,部門管理色彩重,都是針對單一事件而制定的,缺乏對公共危機共同規律的總結,不具有普遍指導性。二是現行公共危機法制執行不到位,在公共危機管理實踐中,還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難獲救濟等現象。
(五)危機管理的物資保障不足
危機來臨時,首先是部分地區出現緊張情況,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快速決策,同時輔以充足的財政資金,用來緩解由危機引發的緊張現狀,防止連帶效應的出現,阻止危機蔓延。但是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第一,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較少,支出相對較多,面對公共危機難以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第二,各級政府過度重視經濟的快速發展,缺乏應有的危機意識,就出現了缺乏危機防范措施以及前期對危機的資金投入不足的現象。即使部分危機的應對項目存在一定的經費安排,但危機還沒發生之前就挪作他用,在危機發生時就難以保證資金及時到位。
三、完善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思考
(一)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
“思想決定高度”,擁有一定的危機意識,是進行各項危機管理的前提。目前,我國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和平時期,但我國也應急浸潤了社會結構的全面分化時期,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到,我國已經步入了危機頻發期,因此,這需要我國的各級政府以及全國民眾提高高度的危機意識,大力宣傳應對危機的措施,提高群眾應對危機的能力,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危機教育、管理系統。
(二)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
制訂應急預案的要求之一就是把突發事件中隱性的常態因素顯性化,盡可能考慮周全導致公共危機發生的所有可預測因素、現象和狀態。開展風險分析,建立和完善預測預警系統與機制,是公共危機應急預案的重要內容之一。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假設性越充分、越全面、越科學,就越有助于提升公共危機應對的應急準備。
一般來說,一個具備預見性、應急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應急預案,其基本內容應該有:一是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包括領導機構即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家相關公共危機指揮機構、辦事機構即國務院辦公廳設置的國務院公共危機管理辦公室、工作機構即具體負責相關類別公共危機的專項和部門、地方機構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專家組即各類專業人才庫;二是預防和預警機制,預防機制主要通過對公共風險隱患的普查和監控來實現,預警機制包括公共危機的類別、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預警事項、應采取的措施、機關等;三是處置程序,一般應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即信息報告、先期處置、應急響應、應急結束;四是應急保障措施,包括人力資源保障、財力保障、物資保障、基本生活保障、醫療衛生保障、交通運輸保障、治安維護、人員防護、通信保障、公共設施正常運轉、科技支持;五是恢復與重建措施,一般分為四部分,即善后處置、調查與評估、恢復重建、信息。
(三)完善公共危機管理決策指揮機制
首先,提高危機決策者素質。危機決策者的個人素質在危機決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危機決策者的個人應當具有統籌全局的能力、勇于開拓創新的能力、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以及科學的預見決策能力等。而對于整個決策群體而言,除了具備上述個人應當具有的能力外,還應當有個領導核心,同時還應當考慮決策群體的知識結構以及年齡結構等,充分發揮決策群體的整體效益。另外,應當注重提高危機決策者的決策意識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危機決策群體的危機感知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對抗能力,提高決策質量。
其次,優化危機決策組織機構。危機決策依托的平臺就是組織機構,因此必須優化組織機構。第一,完善危機決策制定的核心機制。可以適當地把危機決策權集中于核心協調機構,同時注意提高決策組織機構的協調溝通能力,以從整體上提高決策組織機構的決策能力。第二,提高各級地方政府的危機決策能力,為各級地方政府的行為選擇創造一定的參與約束和激勵相容機制,即提供相應的正向激勵。
(四)完善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保障
首先,健全多層次的法律體系。加強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制建設,首先要建立健全多層次的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體系。一方面必須建立健全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以憲法為依據制定緊急狀態的相關法律,并與具體災種的法律法規協調起來;在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體系中,必須強調約束公民義務的原則。另一方面必須健全地方公共危機管理的法規體系,充分結合地方實際情況,使涉及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法規保持協調一致,并做好各類公共危機事件的預案工作。
其次,加強依法應急的建設力度。應急法制建設是一個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依法應急”涉及到許多因素和環節。完善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制建設,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應急法制的立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各層次公共危機法律規范的制定和法律原則的確立;二是應急法制的執法,包括具有特殊要求的執法機構、配套條件、技術設備、特別經費、緊急程序、方法手段、公務人員的逐步完備;三是應急法制的守法,包括組織和個人如何遵守相應的應急公共危機法律規范;四是應急法制的司法,包括追究緊急狀態下的違法犯罪行為,審理和裁判行政糾紛,賠償補償受損權益的法律救濟制度;五是應急法制的宣傳教育,除了日常的普法教育,還應進行應急法制的相關知識的學習,以及關于各種媒體展應急法制建設和運作的宣傳報道活動的權利和義務;六是應急法制的環境條件,包括應急法制發展所必需的組織機構內部環境、社會心理狀況、社會環境、政策環境的評估和改善。
(五)完善物資保障機制
在應急物資準備方面,國家應加強應急物資的實物和生產能力的儲備;建立應急物資儲備保證制度;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和公共危機事件易發、多發地區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制度;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情況,為保障應急物資的生產供給,可以與有關企業簽訂供求協議。
在應急物資供給和管理方面,相關人員應盡可能清除影響應急資源傳遞的障礙,盡量減少運輸過程中的失誤和損失;加強應急物資的管理,防止被挪用、盜用和流散。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要及時依法查處并進行物資補充;如果應急物資保障方案過期失效,應該及時改進更新。
結論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同時,我國又進入了危機頻發階段,因此,我國政府首先應當從每次應對危機的經歷中吸取應對危機的經驗,同時借鑒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危機管理模式。本文從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完善公共危機管理決策指揮機制、完善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保障以及完善物資保障機制等反面思考了完善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途徑,借以拋磚引玉,實現公共危機管理各種機制的完善。同時,公共危機管理各種機制的完善是一項永遠沒有終點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不懈地努力。
【參考文獻】
[1]吳志敏. 和諧社會視野下政府危機管理及構建[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01):25-26.
[2]吳志敏. 風險社會語境下的危機管理機制[J].貴州社會科學,2007(01):20-21.
[3]張玉強,帥學明. 公共危機管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府訴求[C]. 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
[4]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2007(11):201-203.
[5]葉靈杰,陳娜. 論公共危機處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J].宜春學院學報,2011(06):104-105.
[6]高析. 美國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J].中國信息報,2011(09):45-46.
[7]詹承豫. 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基于“情景―沖擊―脆弱性”的分析框架[J].政治學研究,2009(10):108-110.
[8]戚建剛.我國危機處置法的立法模式探討[J].法律科學,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