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范文

        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

        第1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范文

        [摘要]近幾年的經濟運行狀況表明,貨幣政策在拉動內需、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實際效果不太理想。為什么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在治理通貨膨脹、抑制社會需求時政策效應非常顯著,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在治理通貨緊縮時卻效果欠佳呢?筆者認為其內在原因在于貨幣政策在刺激需求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國當前宏觀調控中存在的問題相當程度上正是這些局限性的必然體現(xiàn)。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貨幣政策是狹義的,即指中央銀行為達到一定的貨幣政策目標,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控制貨幣供給、影響貨幣需求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和。

        回顧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1993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的走向及其調控,我們發(fā)現(xiàn):在1993年開始的以抑制經濟過熱和反通貨膨脹為主要目標的宏觀經濟調控中,在缺乏財政政策有效配合的情況下,貨幣政策起到了主導作用且政策效果非常顯著。1997年以后,我國宏觀經濟狀況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由長期的社會供給不足和有效需求相對旺盛轉向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給的相對過剩。這種轉變在貨幣層面上表現(xiàn)為周期性通貨膨脹轉向持續(xù)性通貨緊縮趨勢。由此也帶來了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的根本性轉變,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如擴大財政支出規(guī)模、增發(fā)國債、增加離退休及行政事業(yè)單位工資等的配合下,實施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自1996年起先后七次調低存貸款利率;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對國有獨資商業(yè)銀行長期實行的貸款規(guī)模限額控制;1998年3月大幅降低存款準備金率;1999年將消費信貸業(yè)務放寬到所有商業(yè)銀行,消費信貸種類放寬到所有大件消費品并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支持農業(yè)、投資、消費、進出口的信貸指導意見……。然而,近幾年的經濟運行狀況表明,貨幣政策在拉動內需、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實際效果不太理想。為什么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在治理通貨膨脹、抑制社會需求時政策效應非常顯著,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在治理通貨緊縮時卻效果欠佳呢?筆者認為其內在原因在于貨幣政策在刺激需求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國當前宏觀調控中存在的問題相當程度上正是這些局限性的必然體現(xiàn)。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貨幣政策是狹義的,即指中央銀行為達到一定的貨幣政策目標,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控制貨幣供給、影響貨幣需求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和。

        一、從貨幣結構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筆者認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建立在擴張貨幣供給總量和提高貨幣流動性的基礎之上的。而一般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所實現(xiàn)的貨幣供給量的增長是僅就廣義貨幣而言的,在消費及投資需求不振,市場低迷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中,企業(yè)和居民會減少現(xiàn)金及活期存款持有量而更多地以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及外幣存款等廣義貨幣的形式持有其資產,由此在貨幣總量增長的同時卻引起貨幣流動性的減弱,如1994年底m1占m2的比率為43.8%,1999年則降為35%,致使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政策效應大打折扣。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1997年以來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有效需求的拉動作用效微力乏的原因了。

        政策建議:(1)在繼續(xù)執(zhí)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基礎上,要緩解通貨緊縮、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貨幣政策方面必須改變一味增加貨幣供應總量的做法,在維持廣義貨幣m2增長率相對穩(wěn)定的前提下,將工作重點轉向調控貨幣供給結構即提高貨幣流動性方面,鼓勵儲蓄存款、定期存款等準貨幣轉化為現(xiàn)金及活期存款,使m1的增長率相對高于m2的增長率。(2)通過鼓勵消費和投資,對高達6億多的儲蓄存款進行分流,而鼓勵消費的基礎性工作在于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保障機制和社會化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而鼓勵投資,一方面要加強我國的金融工具創(chuàng)新以增加金融投資的渠道,另一方面必須進一步降低投資限制以鼓勵實業(yè)投資。

        二、從貨幣供給的影響因素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當中央銀行為刺激社會需求而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時,主要是通過基礎貨幣的投放和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辦法來實現(xiàn)的。但是,在微觀經濟主體消費和投資意愿低下的經濟背景中:(1)由于物價水平持續(xù)下跌情況下“買漲不買跌”的消費心理及名義利率水平尤其是名義儲蓄存款利率水平相對低下,居民的經濟行為往往表現(xiàn)為持幣待購,由此導致社會現(xiàn)金流通量的增加和現(xiàn)金漏損率的提高,客觀上起到了降低貨幣乘數(shù)和抵消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作用。(2)因為銷售不暢和生產經營的萎縮,企業(yè)對于活期存款的交易性需求減少,加上其投資行為受到遏制,企業(yè)活期存款在一定程度上會轉化為定期存款,如上所述,定期存款比率的上升同樣起到降低貨幣乘數(shù)、抵消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作用。(3)商業(yè)銀行在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和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增加的情況下,可用資金大量增加,與此同時其貸放規(guī)模并未隨之相應增長,原因有二:第一,企業(yè)和居民貸款意愿低下使得全社會貸款需求不振;第二,貸放風險尤其是信用風險增加,商業(yè)銀行出于風險控制和資產安全性的需要嚴格控制資金貸放,出現(xiàn)銀行“惜貸”現(xiàn)象。最終體現(xiàn)出商業(yè)銀行資產結構的變化,即超額存款準備金的超常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降低貨幣乘數(shù),抵消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作用。

        綜上所述

        ,在中央銀行為刺激社會需求而試圖擴張貨幣供給的過程中,其他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在客觀上卻與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向背道而馳,進而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貨幣政策效應的實現(xiàn)。

        政策建議:(1)在擴張性貨幣政策中的制定和實施中注重中央銀行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必須將調控重點放在引導商業(yè)銀行、工商企業(yè)及居民的經濟行為上,使之“順對貨幣政策的風向”,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效應。(2)在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注重諸多經濟政策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投資政策及產業(yè)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的綜合協(xié)調運用,過度依賴于少數(shù)經濟政策如貨幣及財政政策的做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不可行的。(3)加快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這是走出通貨緊縮,推動經濟增長所必不可少的。

        三、從貨幣政策的傳導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貨幣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jié)貨幣供給,影響經濟主體的貨幣需求,從而對全社會的投資水平和消費支出規(guī)模產生影響,并最終影響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使之達到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由此,從中央銀行具體制定和實施貨幣調控到實現(xiàn)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之間,必然有一個相關的傳導過程。以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傳導為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層次:

        1、中央銀行根據(jù)刺激社會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既定貨幣政策目標,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增加基礎貨幣投放,提高商業(yè)銀行派生存款創(chuàng)造能力,并降低利率水平。這是擴張性貨幣政策是否有效的基礎。但是,在現(xiàn)階段中央銀行投放的基礎貨幣有相當一部分并未進入多倍存款貨幣的創(chuàng)造過程,其原因在于銀行資金的內部短路現(xiàn)象,它是指銀行體系增加的準備金沒有最終用于向工商企業(yè)和居民的放款,而是滯留在了銀行體系內部,或是用于銀行之間的資金拆借和證券買賣,或是以超額存款準備金的形式存在。這種現(xiàn)象在客觀上起到了減少基礎貨幣的作用,基礎貨幣的減少又通過多倍存款貨幣的緊縮進一步縮減了貨幣的實際供給,導致社會資金相對減少。

        2、商業(yè)銀行在接受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超額存款準備金大量增加的基礎上,對中央銀行的具體調控做出反應,即根據(jù)中央銀行擴大貨幣供給的意向相應調整其業(yè)務,動用超額準備金擴大向工商企業(yè)和居民個人放款的規(guī)模并調低放款的利率水平,同時通過派生存款創(chuàng)造機制影響貨幣供應總量的增加。作為在中央銀行和工商企業(yè)及居民之間充當傳導媒介的商業(yè)銀行,在利益驅動的基礎上,能否對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意圖做出“順對政策風向”的迅速反應,是貨幣政策順利傳導的基本保證。但是,由于現(xiàn)階段商業(yè)銀行資產的單一化以及現(xiàn)存的銀行信貸配給機制自身抑制需求和減少流通中貨幣的作用,加上銀行出于風險控制的目的,在中央銀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放松銀根時,出現(xiàn)了日益普遍的“惜貸”和前文提及的銀行資金內部短路現(xiàn)象,大量資金滯留于銀行體系內部而未形成對投資和消費的拉動效應。

        3、工商企業(yè)和居民個人根據(jù)中央銀行發(fā)出的放松銀根的政策意向,在商業(yè)銀行擴大放款規(guī)模,金融市場上資金供給充裕、利率水平下降的情況下,相應擴大其投資和消費支出,最終實現(xiàn)貨幣政策刺激社會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目標。這一層次是貨幣政策傳導的關鍵,近年我國宏觀金融調控的實際效應業(yè)已證明,現(xiàn)階段,即使在積極財政政策的配合下,無論是社會消費支出,還是投資支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均無法有效拉動。應該說,當前我國出現(xiàn)的通貨緊縮趨勢其實質是體制性的,是我國現(xiàn)行經濟包括金融體制中諸多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第2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貨幣政策;市場結構;政策效果

        中圖分類號:F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10-51 -04

        自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有關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調控的問題受到了空前的重視,有關貨幣政策的重要性及其有效性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國應付金融危機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手段中,行政手段和直接干預往往在貨幣政策實施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在今天我國貨幣政策面臨新的經濟下滑和要求刺激經濟的新形勢下,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及其實際的有效性正在挑戰(zhàn)貨幣政策本身。

        一、危機后貨幣政策作用面臨新的考驗

        我們把金融危機爆發(fā)作為出發(fā)點來談貨幣政策,有其重要的時間價值和意義。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貨幣政策問題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政策實踐的問題,有關貨幣政策的實施方法和手段的爭論由來已久[1],而今天的討論則更顯得具有現(xiàn)實意義。就在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期間,金融市場出現(xiàn)了少見的動蕩危機,銀行體系出現(xiàn)了戰(zhàn)后最為嚴重的危機沖擊,大量證券化金融資產價格暴跌,一瞬間大量資產就化為烏有,大量金融機構由此陷入危機,銀行機構幾乎都跌入了深淵,收縮信用以求自保使金融市場進入了更為嚴重的通貨緊縮,金融危機出現(xiàn)了全面擴散。美國和其他的發(fā)達經濟體先后進入了全面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引發(fā)了市場資產價格泡沫的破裂,銀行信貸機構出于應對危機實施信貸收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機的形成[2]。在金融市場陷入危機的情況下,政府和貨幣當局也開始采取積極的行動,形成了積極的介入市場的調節(jié)政策并實施了貨幣政策的反危機措施。這些行政性的政策工具和一些傳統(tǒng)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應用,都成為了危機時期的反危機宏觀調控。然而,要對這些行政介入和貨幣政策作用效率進行即時的評估是十分困難的。大量的分析推論是一些自我肯定和邏輯的推導,并沒有實踐的證明意義。

        從貨幣政策的形成及其作用方式看,它的作用及其有效性也存在著充滿矛盾和對立的評價。在凱恩斯主義和貨幣政策出現(xiàn)之前,貨幣的作用存在著中性和非中性的爭論,非中性的觀點主要在于貨幣對于經濟增長有無實質性的作用,中性論者認為貨幣量變化只能對于價格、商品和資產的價值衡量產生影響,但不會對于經濟增長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那么貨幣中性的話,貨幣政策能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呢?我們看到,二十世紀30年代中期以后伴隨著凱恩斯主義興起的貨幣政策,被賦予了可以影響貨幣利率,并進而影響投資和消費的工具變量,貨幣政策也就成為了影響投資和消費支出的重要宏觀政策變量。反周期的貨幣政策變成了調節(jié)市場均衡的重要手段,刺激經濟增長和就業(yè)也成為了,二十世紀50年代以后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

        那么,如何認識貨幣政策目標的現(xiàn)實性和真實的效率呢?我們不得不重新翻出歷史舊賬,看看理論爭論和認識的變化過程。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時期,貨幣政策的工具及其作用過程設定為貨幣流量影響市場利率,市場利率的變化直接影響投資消費決策,這種傳導機制也就是一種貨幣傳導機制,銀行、企業(yè)還有其他的交易者都是受市場利率影響而作出反應的主體,它們的行為反映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這種假設是依據(jù)一個完美的市場體系,利率信息的傳導沒有任何的阻礙因素,那么實際的運行狀況如何呢?我們知道,貨幣政策當局改變的只是基礎貨幣供應量,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xiàn)率和公開市場債券買賣來改變貨幣流通量,通過貨幣流通量的改變來影響市場的利率水平,因為貨幣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已經發(fā)生了改變,而市場利率水平的變化會影響到投資和消費的機會成本,這就可能改變當期的實際支出水平。這個完美的傳導作用過程及其影響能力也只能存在于理論推導之中,這個假設始終沒有得到實證檢驗[3]。后來的貨幣主義學派是從反面進行證明,證實了這種假設的不合理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無法得到證明。一是貨幣當局改變基礎貨幣流量,并不等于知道了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即M2的變化量;二是即使已知實際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也無法獲得市場利率變化的信息,難以控制利率水平,這是一個多變量影響因素;三是即使獲知了利率水平的變化幅度,也難以測算出投資和消費的可能變化幅度,這也是一個多變量影響的結果;因此,這樣的假設得出的結論無法獲得證明。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是從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來分析驗證這種結論的不合理性??梢哉f,即使是在一個完美的市場體系中,貨幣當局操控基礎貨幣量的供給機制,也無法獲知最終實際投資消費支出的變化量,這是很顯然的。那么,如果是在一個市場體系不完善的體系中,這一調控的結果和效率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種政策無效性的假設也得到了實踐的證實。大體上到上世紀80年代,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走進了死胡同。從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效果看,投資和消費的變動在市場體系中受到多因素的影響,而貨幣政策的調整因素在多大程度上產生了作用,是一個難以分離和證明的問題,在實際的刺激過程中,激進的貨幣政策并不能形成投資支出的擴張,不管中間環(huán)節(jié)是否出現(xiàn)問題,基礎型貨幣量擴張松動無法實現(xiàn)投資和消費支出的推動,這已是80年代多數(shù)國家的普遍現(xiàn)象,擴張性政策給政府和貨幣當局留下的僅是通貨膨脹,財政赤字和累積的公共債務。政府的擴張性宏觀政策陷入了停滯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境地。滯脹的形成按照貨幣主義者的觀點,是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必然結果[4]。

        如果從貨幣政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看,其傳導效率也存在著嚴重的障礙。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在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基礎型貨幣的可控性不能解決市場實際流通中貨幣量(M2)可控性,在實際貨幣流通量的形成過程中,各種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反應產生了不同的預期和作用力,銀行和企業(yè)公眾作為交易者具有獨立決策的能力,它們的預期與行為最終可以改變貨幣實際的形成量,這已是為實際市場運行所證實了的。大量貨幣投放后并未形成貨幣實際供應量的增加,信貸流量和投資變動也清晰地出現(xiàn)了所謂的“貨幣失蹤”,貨幣供應從源頭到實際流通市場的數(shù)量變化難以控制和測算。而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于實際利率的沖擊影響也存在著難以測算的問題,這其中涉及到貨幣流通速度,貨幣超額儲存,貨幣溢出量等多重因素,導致市場利率的變化難以預測。那么,利率變化的實際程度有無把握的機制和方法呢?有新凱恩斯主義者提出了一種新的認知方法,那就是根據(jù)市場利率的短期變化來判斷貨幣市場供求關系的實際狀態(tài),再進一步參考市場就業(yè)率水平和通脹水平,來決定貨幣供應量的政策走向[5]。這種方法已經放棄了尋求利率與貨幣流通量變量關系的做法,確認利率的變化是由貨幣市場和商品流通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轉而通過認識利率的變動來確認貨幣市場的實際供求關系變化水平,這就是貨幣政策調控中著名的“泰勒規(guī)則”。從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的今天看,主要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當局先后推出的貨幣數(shù)量寬松政策,都有著泰勒規(guī)則的影子,它們都盯著市場利率和就業(yè)率的實際變化,而并沒有在于一國當時流通中有多少貨幣。這一政策操作方式的轉變,改變了傳統(tǒng)貨幣政策作用的傳導要求,也擺脫了對流通貨幣量測算的困擾,直接面對了利率、就業(yè)率、通脹率等市場要素,這對于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是一個重大的進步。當然,貨幣政策變化對于投資和經濟增長的實際作用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對于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應或其必要性而言,可有不同角度的解釋。貨幣主義者的基本假設就是合理的供應量政策可能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價格和市場交易條件,避免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的出現(xiàn)。這種目標體系要求貨幣當局放棄利用貨幣工具刺激經濟和投資的企圖,而代之以穩(wěn)定貨幣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的一貫政策。實施這一政策也不順利,一方面是對于貨幣政策目標功能存在著不同的價值判斷;另一方面是單一規(guī)則的貨幣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傳導不良和難以測算的問題,實際經濟增長水平和貨幣流通量之間的復雜關系給貨幣政策操作提出了無法解決的難題,形成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盲目操控。

        二、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市場條件受到約束

        今天,人們對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體系仍然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對于實際的政策操作效果也有著不同的理解。這必然形成一種對于什么是貨幣政策有效性的不同解釋,也就是說,可以把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解釋為實際經濟的增長和就業(yè)率的上升等指標;也可以把它解釋為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率的調整和貨幣信貸市場的穩(wěn)定,當然,也有人可以將二者連在一起,形成一種多元的目標,但實際情況是穩(wěn)定的結果可以理解為有利于就業(yè)和經濟的回升增長。

        如果我們將二元目標結合在一起看,那么今天各國貨幣當局都是一個失敗的政策操作者。它們的貨幣政策也是難以見效的。美聯(lián)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經過了兩輪擴張調節(jié)后,實際的貨幣流通量是不得而知,其信貸投放量自2008年以來一直在收縮,基礎貨幣投放量寬松后信貸量沒有積極反應,金融機構的信貸順周期行為十分明顯;利率的變化也不明顯,短期內幾乎沒有反應;市場的投資和消費量反應也十分冷淡,失業(yè)率一直維持在9%左右的高位上,而實際經濟增長率也處在1%的低位水平上,這究竟是傳導問題還是政策本身的效能問題呢,貨幣政策難以解釋[6],即使是QE3的推出,其效果也受到廣泛的質疑。

        其實,所謂的寬貨幣不等于寬信貸,低利率不等于高投資,說明的確是就業(yè)和經濟增長回升的市場運行獨立機制問題,與貨幣政策刺激無關。我們再看一下日本央行(日本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效果,為了應對長期來國內投資和經濟增長的低迷,日本銀行采取了低利率直至零利率的貨幣寬松政策,但投資增長不明顯,通貨緊縮的局面,也就是信貸收縮,投資消費低迷一直無法改變,這已經不是貨幣政策傳導效率的問題了,根本就是投資和就業(yè)的變化不受利率和貨幣政策調控的影響,因此,這就說明,投資消費和就業(yè)增長其實是貨幣流通量以外的獨立變量,不應從貨幣政策的效率角度來解釋市場變化。當然,合理的、中立的貨幣信貸政策是必要前提,混亂的、主觀隨意的政策操控必將破壞市場體系的穩(wěn)定運行。

        在金融危機影響市場實際需求的情況下,各國的貨幣當局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應對措施,但似乎政策的效果并不一樣。一種情況是量化寬松政策導致流動性增加,但信貸和實際投資量并未增加,實際支出和就業(yè)量也就不會有影響,如果要評價它的效果,對于流動性增加和通貨緊縮的遏制或許是有效的,它促進了金融危機狀態(tài)下經濟和投資的低水平均衡,它的本來面目就應該是這樣的。而如果你對于貨幣政策認定了促增長,拉就業(yè)的目標,那么貨幣政策的無效性就是一目了然的。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變化是,當貨幣當局極力擴張基礎型貨幣供應量和增加流動性投入時,在很長的時間里,或許一年或一年以上,實際的信貸投放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還減少了,我們在2008年至2009年的美國和日本,都看到了這種情況?;蛟S人們想到,美聯(lián)儲或日本的貨幣當局實施貨幣供應擴張的量化寬松政策,市場的流動性會增加,信貸流量也會增加,那么,一種可能就是投資會增加,消費也會增加,經濟增長率和就業(yè)率就會上升;而另一種可能性就是物價上升,引發(fā)通貨膨脹。究竟會出現(xiàn)哪一種結果呢,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發(fā)現(xiàn)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xiàn),這又是為什么呢?是貨幣政策無效呢,還是傳導機制出了問題?對此,我們可以說,這個目標本身就不在政策的效果之內,因而就不會出現(xiàn)那樣的結果。如果是市場運行的結果,并沒有明顯的通貨緊縮趨勢,那么低水平的均衡實際上已經實現(xiàn)了,經濟的復蘇和增長率的上升是另一個目標了[7]。

        因此,我們不能把低增長率和低就業(yè)率的均衡維持歸結為貨幣政策的無效,這本身已經超出了貨幣政策本身的作用范圍了。如果說這與貨幣政策變化無關,既定的經濟均衡水平下的利率水平和就業(yè)率水平是由當時的市場條件決定的,那么,依靠貨幣政策的刺激,或者貨幣當局基礎性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是不可能改變或者說是提升經濟均衡的水平的。既然如此,從傳導機制的角度看,設定的最終影響目標如果是經濟增長和就業(yè)率改變,那么政策的傳導效果就不可能看出來,一個無效的政策調控是不會出現(xiàn)有效的作用過程的。有越來越多的實踐顯示出了央行的積極政策其實是無用之功。貨幣政策作用效果的有限性說明超越其功能范圍,反而會帶來貨幣市場供求失衡和價格體系混亂等后果。反而可能帶來破壞性的負面效應,貨幣失控和通貨膨脹,財政赤字和債務危機,這些都是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擴張性政策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三、我國貨幣政策調控的行政附屬性面臨挑戰(zhàn)

        積極的干預政策在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實踐中已經獲得了廣泛的應用,這些政策大致可以認為是一種符合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原則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形成了對于不同市場條件的支出干預,從貨幣政策的運作機制看,我國目前一方面在利用貨幣支出工具調控基礎貨幣供應量,但被認為效果較差;另一方面也在使用傳統(tǒng)的行政操控手段,如信貸指標,配額等直接調節(jié)決定貨幣流通量(M2),甚至直接干預決定市場的投資和消費支出,形成了一種復合的貨幣政策調控方式。那么如何看待它的政策效果和傳導效率呢?

        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運用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在市場體系和企業(yè)制度市場化初步形成之后,宏觀經濟調控包括對貨幣信貸量的調節(jié)也就具有必要性了。90中期年代以后,投資消費的支出決定受市場體系的影響越來越大,經濟增長及其波動也形成日益明顯的周期性。貨幣當局也就面臨著調節(jié)經濟增長周期和維持貨幣物價穩(wěn)定的問題,積極的貨幣政策正式走到前臺。反周期的積極的貨幣政策體現(xiàn)的原則就是直接控制或干預貨幣流通量和支出水平,其目標當然是經濟的增長率和就業(yè)率等指標,而在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政策的調節(jié)趨向于緊縮貨幣信貸,實現(xiàn)調控支出水平的目的。從政策效果看,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比較明顯,復合性的緊縮政策對于貨幣流通量,信貸量和投資支出規(guī)模都有快速的影響,沒有貨幣支持的投資支出是難以維持的,緊縮性貨幣政策的行政性越強,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也越好。但對于擴張性的刺激政策而言,其政策效果就很不明顯了,因為市場機制的作用,企業(yè)和消費者的獨立決策地位上升,對于市場周期變動的預期強烈,貨幣當局要改變這種預期是不可能的,要勸告或誘導企業(yè)、消費者改變行為也是不可能的,這必然導致反周期的擴張政策失效,政策的傳導效果也就不明顯,這是必然的結果。要改變企業(yè)和消費者的市場行為,在現(xiàn)實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是難以奏效的,這就產生了一種可能性,就是應用行政性的政策工具直接干預市場的支出,從而能快速收到擴張的效果。這種假設在近年來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的宏觀經濟調控過程中獲得了實踐驗證,它的政策效果值得我們分析研究。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和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引發(fā)了人們對于經濟下滑的擔憂,貨幣信貸的收縮加劇了投資消費的萎縮,反周期的貨幣政策實施了積極的擴張,包括準備金率、利率和信貸供應量都實施了松動,在市場結構基本未變化的條件下,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否改變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預期呢?我們看到,利率貨幣的松動和基礎貨幣量的擴張對于市場流動性有積極的反應,出現(xiàn)了貨幣在金融體系內部亂串,短期資金泛濫,而同期的實際信貸投放量并未見到有效增長,貨幣政策的支出效應不明顯。進入2009年以后,貨幣信貸投放的松動擴張實施了更多的行政指令性質,行政系統(tǒng)甚至直接規(guī)劃下達投資項目,財政也積極地配合,出臺了4萬億的投資項目,銀行信貸系統(tǒng)在行政指令下當年增發(fā)了7.5萬億人民幣信貸流量,支出的擴張在行政性投資立項規(guī)劃下得到了實現(xiàn)。我們看到的貨幣支出效率是行政支出的影子而已,政策的傳導效率也是行政命令的效率。因此,貨幣政策在現(xiàn)實的情況下充其量只是財政政策和行政性支出計劃的從屬措施罷了,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也具有行政強制的特色,因此,在非市場預期條件下企業(yè)和消費者的行為作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投資拉動市場的結果是經濟增長率快速回升,甚至出現(xiàn)了過熱和投資過度的問題。這個顯然不是貨幣政策在當前過度有效了,利率、準備率、匯率的等工具的作用效率也需要考慮在特殊時結構條件下的形成的問題。我們近年來大量的實證分析和檢驗也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行政性的投資支出并非貨幣政策調節(jié)的效果[8]。

        對于貨幣政策的傳導及其有效性,必須要從現(xiàn)實體制結構和運行機制出發(fā),進行分析檢驗,才可能通過科學合理的邏輯推導分析,得到合理的結論。目前的體制結構和運行的行政屬性,需要對財政控制及其傳導,股市傳導,匯率傳導,利率傳導,信貸傳導和投資傳導幾個可能的過程,分別進行了運行機制的理論分析,并進行實證檢驗,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這種基于現(xiàn)實假設的分析,能夠說明解釋我國目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特殊情況,它僅僅是一種附屬于行政控制的配套政策,一般的分析觀察已經發(fā)現(xiàn)其作用效果十分有限,在目前的市場結構下,貨幣政策的作用條件和形式受到市場機制的限制,行政性的調控方式將極大地影響作用的效果,并出現(xiàn)一種兩難的局面,這是未來必須要考慮加以改善的主要部分。

        參考文獻:

        [1]謝平.新世紀中國貨幣政策的挑戰(zhàn)[J].金融研究,2000,(01).

        [2]徐滇慶,于宗先,王金利.泡沫經濟與金融危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中國股票市場發(fā)展與貨幣政策完善[J].金融研究,2004,(04).

        [4]趙振全,于震,劉淼.金融加速器效應在中國存在嗎? [J].經濟研究,2007,(06).

        [5]陸前進,盧慶杰. 我國利率調控面臨的困境及政策含義[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05).

        [6]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課題組. 商業(yè)銀行順周期性與金融宏觀調控研究[J].浙江金融,2009,(04): 4-11.

        [7]黃武俊,燕安.中國貨幣政策信貸渠道有效性和可控性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 2010,(03).

        [8]范從來.通貨緊縮時期貨幣政策的有效性[J].經濟研究,2000,(07).

        第3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范文

        寬松貨幣政策“適度”的取向

        2009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在關于今后我國貨幣政策取向的表述中提出:2010年的經濟工作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繼續(x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jù)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其中,貨幣政策的基調確定為,既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又要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其含義可以理解為對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適度”的把握,處理好經濟發(fā)展與通脹預期的關系。

        現(xiàn)階段,中國貨幣政策正在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其背后的“玄機”寓意深長。據(jù)中國人民銀行2009年以來的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8年9月以來新增人民幣貸款金額歷史新高一次又一次被改寫,到2009年3月份創(chuàng)下歷史“天量”,達到1.89萬億人民幣,而后雖然有所收縮,但6月又創(chuàng)下1.53萬億元又一個“天量”后,7月新增貸款驟然下降至3559億元,降幅達到77%,雖然9月升至5167億元,但10月大幅降至2530億元,11月創(chuàng)下今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不足2300億元,顯然2009年下半年新增貸款的投放量在逐步收緊。對此,中國人民銀行2009年11月11日發(fā)表的《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2009年第三季度)》表示,在繼續(xù)貫徹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基礎上,妥善處理支持經濟發(fā)展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關系,進一步增強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維護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鞏固企穩(wěn)向好的經濟形勢。

        依據(jù)中國人民銀行近期關于貨幣政策的解釋,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的首要任務是:要把握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重點、力度和節(jié)奏,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苗頭性問題,妥善處理支持經濟發(fā)展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關系,進一步增強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維護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鞏固企穩(wěn)向好的經濟形勢。如何理解目前我國貨幣政策的“適度”,成為媒體和有關部門熱議的話題。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2009年第二季度)》關于適度寬松貨幣政策調整的解釋,是在繼續(xù)堅持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不變的前提下進行調整,從“合理”向“適度”過渡。因此,恐怕需要從“合理”和“適度”上來理解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細微變化。由此可見,調整后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其核心是真正意義上的“適度”,不同于前期的擴張性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因此,當下我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動態(tài)性調整,既不能理解為我國現(xiàn)行貨幣政策導向將要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也不能簡單地視為我國現(xiàn)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延續(xù)。自2008年我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執(zhí)行以來,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效果也日漸明顯,貨幣政策“慣性”的后續(xù)效果將進一步顯現(xiàn)出來。但另一方面,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執(zhí)行力度的不斷加大,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逐步演變成“擴張”性“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真正意義上的“適度”成分明顯減弱,導致2009年以來貨幣投放量屢創(chuàng)新高。自2008年我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執(zhí)行以來,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效果也日漸明顯,貨幣政策“慣性”的后續(xù)效果將進一步顯現(xiàn)出來。據(jù)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前11個月超過9萬億元人民幣的天量。

        顯然,在前期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驅動下,已然導致我國信貸增長規(guī)模正在不斷擴張,貨幣流動性持續(xù)寬裕在我國股市和樓市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甚至可以視為極度寬裕,股市和樓市“體驗”更多的是擴張性“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并非“適度”,而在實體經濟則完全不同。因此,我國在資本市場流動性寬裕和實體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是否延續(xù)下去,還是改弦更張,需要進行認真的論證和謹慎的選擇,貨幣政策的取向就成為我國貨幣當局適時考慮的問題。

        通脹預期下的貨幣政策

        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繼續(xù)保持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連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并不意味著我國貨幣政策將一成不變,而是根據(jù)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發(fā)展變化適時調整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尺度。依據(jù)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與金融形勢,在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沒有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適度寬松依然是支撐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貨幣政策,需要延續(xù)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經濟與金融形勢基本面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然而,在美元貶值、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反彈、通脹預期抬頭以及大量信貸資金不斷涌入股市和樓市的背景下,不得不引起我國貨幣當局的高度重視和警惕。

        由于世界上主要貨幣已經進入“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的時期,受西方“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輸入性貨幣擴張和通脹的影響,無疑我國現(xiàn)行的貨幣政策面臨著兩難的選擇。一方面是經濟尚未全面復蘇,全球性金融危機仍未見底,尚存著諸多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潛在的通脹已有所抬頭。由此,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落實既要有一定階段的連續(xù)性,也不可對已經出現(xiàn)的通脹苗頭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因此,優(yōu)先考慮可支撐經濟持續(xù)復蘇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自然是最根本的選擇。當然,在經濟復蘇尚不穩(wěn)定和金融領域風險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增加貨幣的投放量和放寬信貸是刺激經濟復蘇的必要措施,這是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前期“合理”的一面。但未來全球經濟復蘇過程將極有可能與全球性通脹風險同時出現(xiàn),政策導向需要與形勢的發(fā)展相適應,而不是“滯后”,并加強市場追蹤監(jiān)測,把握調控的力度,這是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現(xiàn)階段“適度”的一面。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進行動態(tài)微調的表態(tài),防范潛在通脹風險的意圖十分明確。在繼續(xù)堅持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不變的前提下進行微調,力圖把握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力度和節(jié)奏,從“合理”過度到“適度”。這意味著,中國現(xiàn)行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已經在中國的貨幣市場發(fā)揮作用,在目前國內市場上貨幣供應量相對充足的情況下,需要加強對輸入性貨幣擴張和通脹以及自身潛在貨幣擴張和通脹風險的防范。

        因此,在現(xiàn)階段需要適時調整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擴張的力度,貨幣政策開始逐漸向理性回歸。雖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與金融政策的導向已經出現(xiàn)“拐點”,但政策導向開始向防范通脹預期風險傾斜,中國適時調整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擴張力度,是從防范國際“輸入型”通脹風險和國內流動性不斷擴展等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其出發(fā)點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放緩國內市場上貨幣投放量的增速,逐漸回歸貨幣投放的常態(tài),防止經濟復蘇過程中再度陷入流動性過剩的陷阱;二是對西方“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輸入性貨幣擴張和通脹風險的防范,其中包括西方貨幣進一步貶值,以及國際市場能源等大宗資源類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對通脹預期的判斷,及時調整政策的導向。

        未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傾向

        未來,在我國經濟復蘇尚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繼續(xù)保持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仍顯必要,同時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是配合積極的財政、產業(yè)等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鞏固經濟回升成果的有力支撐點,對增強市場信心、刺激投資和消費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國際金融危機并未解除、全球經濟復蘇可能將出現(xiàn)較長和曲折過程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仍將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不確定性,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的貨幣政策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將如何體現(xiàn)致關重要。應該看到,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較快發(fā)展的階段,蘊藏著巨大的社會需求和經濟增長潛力,目前貨幣政策的寬松和貨幣信貸較快增長盡管有利有弊,但總體而言利大于弊。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有利于穩(wěn)固經濟回升的成果;其次,消除了通貨緊縮預期;三是穩(wěn)定了資產市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四是推動了企業(yè)存貨周期的調整(企業(yè)存貨周期調整進入常態(tài)有利于企業(yè)生產的恢復,將促進新一輪經濟周期的調整)。但目前市場流動性過度寬松,通脹預期已經在上升,規(guī)避未來通脹風險也需要考慮。因此,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提高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對未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取向確定了基本方向,即在以繼續(xù)實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鞏固經濟回升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的同時,貨幣政策的取向將考慮到向實體經濟和消費領域傾斜,并在寬松貨幣政策不改的情況下處理好經濟發(fā)展與通脹預期的關系,提高我國貨幣當局把握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的能力。

        第4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范文

        2009年12月5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一方面對我國一年來實施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效果進行了全面評估;另一方面在繼續(x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同時,強調要提高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由此可見,現(xiàn)階段中國的貨幣政策正在發(fā)生著耐人尋味的變化,關于我國貨幣政策調整的動因何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適度”取向的依據(jù)是什么,相關媒體和經濟界人士眾說紛紜。無獨有偶,近期美、歐等國貨幣當局關于退出非常規(guī)金融政策舉措的相關表態(tài),以及澳大利亞的加息舉動,與我國貨幣政策的細微的變化也有類似之處,是否意味各國寬松貨幣政策接近尾聲,將逐步回歸到傳統(tǒng)貨幣政策,這也引起各界猜測和關注。

        一、我國寬松貨幣政策的“適度”

        2009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在關于今后我國貨幣政策取向的表述中提出:2010年的經濟工作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繼續(x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jù)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其中,貨幣政策的基調確定為既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又要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其含義可以理解為對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適度”的把握,處理好經濟發(fā)展與通脹預期的關系。

        據(jù)中國人民銀行2009年以來的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8年9月以來,新增人民幣貸款金額歷史新高一次又一次被改寫,到2009年3月份創(chuàng)下歷史“天量”,達到1.89萬億人民幣,爾后雖然有所收縮,但6月份又創(chuàng)下1.53萬億元的另一個“天量”,而隨后7月份新增貸款驟然下降至3559億元,降幅達到77%,雖然9月份升至5167億元,但10月份大幅降至2530億元,11月創(chuàng)下今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低于10月份的水平,不足2300億元,顯然今年下半年新增貸款的投放量在逐步收緊。對此,中國人民銀行2009年11月11日發(fā)表的《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2009年第三季度)》表示,在繼續(xù)貫徹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基礎上,妥善處理支持經濟發(fā)展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關系,進一步增強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維護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鞏固企穩(wěn)向好的經濟形勢。

        依據(jù)中國人民銀近期關于貨幣政策的解釋: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的首要任務是要把握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重點、力度和節(jié)奏,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苗頭性問題,妥善處理支持經濟發(fā)展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關系,進一步增強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維護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鞏固企穩(wěn)向好的經濟形勢。如何理解目前我國貨幣政策的“適度”,成為媒體和有關部門熱議的話題。

        依據(jù)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2009年第二季度)》關于適度寬松貨幣政策調整的解釋,是在繼續(xù)堅持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不變的前提下進行調整,從“合理”向“適度”過渡。因此,當前我國貨幣政策微調的動因,恐怕需要從“合理”和“適度”上來理解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微弱變化。由此可見,調整后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其核心是真正意義上的“適度”,不同于前期的擴張性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因此,當下我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動態(tài)性調整既不能理解為我國現(xiàn)行貨幣政策導向將要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也不能簡單地視為我國現(xiàn)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延續(xù)將一成不變。自2008年我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執(zhí)行以來,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效果也日漸明顯,貨幣政策“慣性”的后續(xù)效果將進一步顯現(xiàn)出來。但另一方面,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執(zhí)行力度的不斷加大,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逐步演變成“擴張”性“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真正意義上的“適度”成分明顯減弱,導致2009年以來貨幣投放量屢創(chuàng)造新高。據(jù)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前11個月超過9萬億人民幣的天量。

        顯然,在前期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驅動下,已然導致我國信貸增長規(guī)模的不斷擴張,貨幣流動性持續(xù)寬裕在我國股市和樓市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甚至可以視為極度寬裕,股市和樓市“體驗”上更多的是擴張性“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并非“適度”。而在實體經濟則完全不同。據(jù)近期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最新宏觀經濟數(shù)據(jù)表明,2009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和工業(yè)品出廠價格(PPI)均為負數(shù),并同比創(chuàng)出新低,與此同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放緩。從這一組數(shù)據(jù)看,CPI和PPI的持續(xù)負增長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放緩,一方面表明目前我國整體經濟復蘇仍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特別是實體經濟的狀況不容樂觀;另一方面CPI、PPI以及固定資產投資與我國股市和樓市的火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顯然,前期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面“傾向”了我國的股市和樓市,卻并未對實體經濟帶來更多的“實惠”,資本市場的擴張與實體經濟的收縮形成的鮮明比對,意味著資本市場泡沫正在不斷聚集,而實體經濟則不盡人意。因此,我國在資本市場流動性寬裕和實體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是延續(xù)下去,還是改弦更張,需要進行認真的論證和謹慎的選擇,貨幣政策的取向成為我國貨幣當局適時考慮的問題。

        二、通脹抬頭預期下的貨幣政策

        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繼續(xù)保持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連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并不意味著我國貨幣政策將一成不變,而是根據(jù)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發(fā)展變化適時調整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尺度。依據(jù)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與金融形勢,在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沒有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適度寬松依然是支撐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貨幣政策,需要延續(xù)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經濟與金融形勢基本面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然而,在美元貶值、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反彈、通脹預期抬頭以及大量信貸資金不斷涌入股市和樓市的背景下,我國貨幣當局不得不高度重視和警惕。

        從國際、國內經濟與金融形勢看,在當前全球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尚未見底的情況下,隨著“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的出臺,如果美國等有關國家不適度掌握貨幣的投放量,極有可能會“培育”出新的資產“泡沫”,并引發(fā)新的類似于通脹、貨幣和信貸危機,特別是在美元和歐元作為國際支付的主要貨幣,并且各國的外匯儲備都以其為主的情況下,這種可能性更大。在美歐“定量寬松”貨幣政策下,一旦新一輪危機降臨又對本國貨幣缺乏信心時,其他國家必然要使用外匯儲備來注資救市,這可能導致外匯“泡沫”被進一步放大。在外匯“泡沫”被放大的同時,金融危機在全球的影響也會增大,世界經濟將有可能被金融危機、經濟衰退和主要貨幣波動的惡性循環(huán)所困擾,各種危機爆發(fā)的頻率也會進一步增多。而西方“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將對中國產生更大的影響,其中更多地體現(xiàn)在國際儲備資產價值、國際結算和能源等大宗資源類商品上漲層面上的風險。外匯儲備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各國用于國際收支結算和防范金融風險。如果外匯儲備風險加大,外匯儲備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證,在國際收支結算中的損失難以估量,本國的金融安全也相應降低。

        由于世界上主要貨幣已經進入“定量寬松”貨幣政策時期,受西方“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輸入性貨幣擴張和通脹的影響,我國現(xiàn)行的貨幣政策面臨著兩難的選擇。一方面是經濟尚未全面復蘇,全球性金融危機仍未見底,尚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潛在的通脹已有所抬頭。由此,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落實既要有一定階段的連續(xù)性,也不可對已經出現(xiàn)的通脹苗頭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因此,優(yōu)先考慮可支撐經濟持續(xù)復蘇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自然是最根本的選擇。當然,在經濟復蘇尚不穩(wěn)定和金融領域風險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增加貨幣的投放量和放寬信貸是刺激經濟復蘇的必要措施,這是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前期“合理”的一面。但未來全球經濟復蘇過程將極有可能與全球性通脹風險同時出現(xiàn),政策導向需要與形勢的發(fā)展相適應,而不是“滯后”,并加強市場追蹤監(jiān)測,把握調控的力度,這是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現(xiàn)階段“適度”的一面。

        另外,鑒于當前西方“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的推行與西方貨幣發(fā)行的泛濫,以及上千億美元的國際“熱錢”正不斷通過各種渠道“登陸”我國資本市場,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投機性國際“熱錢”隱蔽性較強,其載體既多樣化又很難監(jiān)測,其規(guī)模和走向不明難以判斷,增大了中國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因此對資本市場流量管理的力度亟待加強。為此,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進行動態(tài)微調的表態(tài),防范潛在通脹風險的意圖十分明確。在繼續(xù)堅持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不變的前提下進行微調,力圖把握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力度和節(jié)奏,從“合理”過度到“適度”。這意味著,中國現(xiàn)行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已經在中國國內貨幣市場發(fā)揮作用,在目前國內市場上貨幣供應量相對充足的情況下,需要加強對輸入性貨幣擴張和通脹以及自身潛在貨幣擴張和通脹風險的防范。

        因此,在現(xiàn)階段需要適時調整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擴張的力度,貨幣政策開始逐漸向理性回歸。雖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與金融政策的導向已經出現(xiàn)“拐點”,但政策導向開始向防范通脹預期風險傾斜,中國適時調整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擴張力度,是從防范國際“輸入型”通脹風險和國內流動性不斷擴展等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其出發(fā)點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放緩國內市場上貨幣投放量的增速,逐漸回歸貨幣投放的常態(tài),防止經濟復蘇過程中再度陷入流動性過剩的陷阱;二是對西方“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輸入性貨幣擴張和通脹風險的防范,其中包括西方貨幣進一步貶值,以及國際市場能源等大宗資源類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對通脹預期的判斷,及時調整政策的導向。

        三、未來各國貨幣政策的取向

        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夕,12月2日美國財政部部長蓋特納在國會參議院農業(yè)委員會作證時表示,美國政府決定盡快出臺終結7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隨即,3日歐洲央行也表示,決定開始部分退出非常規(guī)金融政策舉措;與此同時,此前澳大利亞自10月以來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連續(xù)三次加息,成為G20成員國率先加息的國家。對此,各種評論和猜測議論紛紛。

        為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世界各國聯(lián)手實施的經濟刺激的寬松貨幣政策,總體成效日漸明顯,然而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預期通脹壓力和匯率風險也進一步顯現(xiàn)出來。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還在不穩(wěn)定的初期階段,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仍需要一定的連續(xù)性來確保經濟復蘇的持續(xù)與穩(wěn)定;另一方面,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已經使全球經濟和金融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大幅改善,同時經濟增長反彈導致通脹預期開始形成,寬松貨幣政策是否需要退出,何時退出,又將以何種方式退出,無疑成為各國和各界考慮和關注的問題,并考驗著主導實施寬松貨幣政策G20成員國政策協(xié)調的合力,以及G20成員國把握寬松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的能力。

        從未來一段時間看,寬松貨幣政策的延續(xù)與退出將面臨著兩難的選擇。盡管保持寬松政策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防止因過早退出而導致前期的經濟刺激措施前功盡棄,G20成員國普遍形成的共識,而如何延續(xù)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需要各國加強協(xié)調;但寬松貨幣政策退出問題已經浮出水面,恢復貨幣政策的常態(tài)也是早晚之事,然而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實施,涉及到各方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G20成員國如何協(xié)調一致進行貨幣政策的調整難度很大,如果各行其是將會帶來諸多的負面影響。首先,如果G20各成員國對寬松貨幣政策進行調整不能同步,貨幣政策上的利率變化出現(xiàn)大的差異,將有可能導致各國貨幣間匯率的波動和增加國際貿易中的匯率風險,甚至引發(fā)國際金融市場上新一輪的動蕩。另外,一旦市場投資者為規(guī)避匯率風險將大量資金投入大宗商品市場,必將進一步抬高原油、黃金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其次,貨幣政策調整的不同步,將導致投機資金跨境流動進一步活躍,投機套利行為更加猖獗。其中,繼續(xù)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的國家其資金將出現(xiàn)大量外流,而及早退出寬松貨幣政策的國家將出現(xiàn)資金大量的流入,國際資金的不均勻和無序流向將加劇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平衡狀況。最后,各國利率導向的不協(xié)調,使跟進澳大利亞上調利率國家的貨幣可能出現(xiàn)大幅度升值,從而導致其出口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特別是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上漲。因此,寬松貨幣政策的調整能否協(xié)調一致,關系到G20成員國各方利益和全球經濟穩(wěn)定的全局。但另一方面,隨著寬松貨幣政策執(zhí)行力度的不斷加大,寬松貨幣政策逐步演變成“擴張性”貨幣政策,真正意義上有節(jié)制的寬松成分減弱,導致貨幣供應呈現(xiàn)前所未有的天量,潛在的強烈通脹預期隱患信號令各國不能不有所擔憂。盡管通脹預期的擔憂引發(fā)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議論已見諸報端和媒體,但在全球經濟復蘇還未見分曉的情況下,受近期“迪拜債務危機”的影響,G20各成員國寬松貨幣政策是否退出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近期,美、歐等國貨幣當局關于退出非常規(guī)金融政策舉措的相關表態(tài),以及澳大利亞的加息舉動耐人尋味,是否意味著有關國家的金融救助舉措接近尾聲?西方各國實施的“定量寬松”貨幣政策行將結束,將逐步回歸到利率調節(jié)的傳統(tǒng)貨幣政策嗎?

        雖然目前美、歐均表示將退出非常規(guī)金融政策舉措,但當前西方“定量寬松”政策到底會延續(xù)多長時間,目前難以定論,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取決于形勢發(fā)展的變化。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目前西方整體經濟與金融形勢依然不穩(wěn)定,由此退出非常規(guī)金融政策舉措和“定量寬松”政策延續(xù)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西方整體經濟與金融形勢的變化和發(fā)展;第二,西方各國“定量寬松”工具的使用,盡管在表面上是增加貨幣的投放量,帶來的潛在風險是通脹壓力復出,但最終將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由此“定量寬松”退出的時機取決于后續(xù)產生效應的大小;第三,在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過程中,西方各國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衰退和危機的程度各不相同,在應對經濟與金融危機上政策的協(xié)調存在著各種分歧,由此“定量寬松”的退出能否協(xié)調一致取決于各方利益的平衡。當然,從另一方面看,雖然美、歐等國貨幣政策的表態(tài)和澳大利亞連續(xù)加息舉動看起來只是各國國家行為,但其原委仍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動向,即各國一邊開始考慮防范通脹預期的風險,另一邊又在考慮繼續(xù)刺激經濟增長政策的合理力度,在防范通脹風險和繼續(xù)刺激經濟增長相互關系間尋找政策的平衡。顯然,各國貨幣政策調整首先是從本國經濟的需要考慮的,而不是從全球貨幣政策的一致性考慮的;而各國在考慮防范通脹預期風險時進行適當貨幣政策的合理調整也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目前,多數(shù)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xù)推行寬松貨幣政策仍是決定全球經濟能否持續(xù)復蘇的關鍵,這顯然與2009年12月我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論點基本一致。雖然當前金融風險已經大幅度降低,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拖累和影響也相對有限,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有望在2010年進一步恢復,但受已經出臺的各項經濟刺激政策的“慣性”和時效等因素影響,即使寬松貨幣政策需要退出也不能沒有必要的過渡,應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盡管G20成員國在何時實施退出策略上存在著分歧,但11月8日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發(fā)表的公報允諾,繼續(xù)支持經濟復蘇各項措施直到復蘇穩(wěn)固為止。因此,急于退出寬松貨幣政策恐怕并非是最佳選擇,優(yōu)先考慮可支撐經濟持續(xù)復蘇的寬松貨幣政策依然是當前G20成員國貨幣政策的選擇。同時,在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尚未結束的情況下,寬松貨幣政策是刺激和延續(xù)經濟復蘇的必要措施,這是現(xiàn)行寬松貨幣政策合理的一面。當然,現(xiàn)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在不同國家顯現(xiàn)的效果程度各不相同,G20各成員國政府把握貨幣政策的尺度應適時而定,不可強求或一概而論。另外,在通縮、通脹并存形成的局面下,如何運用貨幣政策手段平衡經濟復蘇與通脹預期的關系,需要在收緊和寬松貨幣政策中尋找合理的平衡點,避免貨幣政策上的困惑。

        四、未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傾向

        未來,在我國經濟復蘇尚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我國繼續(xù)保持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仍顯必要,同時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是配合積極的財政、產業(yè)等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鞏固經濟回升成果的有力支撐點;對增強市場信心、刺激投資和消費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國際金融危機并未解除、全球經濟復蘇可能將出現(xiàn)較長和曲折過程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仍將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不確定性,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的貨幣政策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將如何體現(xiàn)至關重要。應該看到,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迅速發(fā)展的階段,蘊藏著巨大的社會需求和經濟增長潛力,目前貨幣政策的寬松和貨幣信貸較快增長盡管有利有弊,但總體而言利大于弊。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有利于穩(wěn)固經濟回升的成果;二是消除了通貨緊縮預期;三是穩(wěn)定了資產市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四是推動了企業(yè)存貨周期的調整(企業(yè)存貨周期調整進入常態(tài)有利于企業(yè)生產的恢復,將促進新一輪經濟周期的調整)。但另一方面,目前市場流動性過度寬松,通脹預期已經在上升,規(guī)避未來通脹風險也需要考慮。因此,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提高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對未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取向確定了基本方向,即在以繼續(xù)實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鞏固經濟回升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的同時,貨幣政策的取向將考慮到向實體經濟和消費領域傾斜,并在寬松貨幣政策不改的情況下處理好經濟發(fā)展與通脹預期的關系,提高我國貨幣當局把握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的能力。

        從寬松貨幣政策與通脹預期的關系看,2009年以來世界各國實施的寬松貨幣政策不可避免地為未來通脹埋下了隱患,但目前經濟回升態(tài)勢仍不穩(wěn)定,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復蘇也顯得十分緩慢和脆弱,因此繼續(xù)采取寬松政策顯然十分必要,有利于進一步弱化前期通縮的預期。而我國適度寬松政策的繼續(xù)實施,從當前的情況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和工業(yè)品出廠價格(PPI)未來仍有可能是負數(shù),因此目前通脹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即便是2010年通脹回升至2%~3%也是可控的。未來繼續(xù)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需要合理安排,加大對實體經濟和消費領域的傾斜力度,繼續(xù)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相對充裕,維持貨幣市場平穩(wěn)運行。因此,依據(jù)經濟、金融形勢的發(fā)展和政策的效應,靈活運用貨幣政策手段,有針對性地引導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增長,滿足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依然是我國貨幣政策的主導。

        第5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范文

        [論文摘要]近期,央行通過對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連續(xù)多次調整,明顯加大了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的力度,對經濟的調整作用將逐漸顯現(xiàn)出來,同時對商業(yè)銀行的經營戰(zhàn)略和盈利能力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商業(yè)銀行應積極響應央行的貨幣政策,進一步轉變經營理念,優(yōu)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創(chuàng)新步伐。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7年5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同時決定,從2007年6月5日起提高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這是央行年內第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第二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近幾個月來,央行明顯加大了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的力度,其背景是什么,對商業(yè)銀行會產生那些方面的影響?商業(yè)銀行應如何響應央行的貨幣政策措施?這是本文所要闡述的問題。

        一、關于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相關理論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管理一國貨幣供給的條件下,為了指導、影響經濟活動,保證國家宏觀經濟目標得以實現(xiàn),而由國家制定、通過中央銀行付諸實施的有關控制貨幣發(fā)行和信貸規(guī)模的方針、政策與措施的總稱。中央銀行為實現(xiàn)貨幣政策目標,必須通過一系列與中央銀行業(yè)務相聯(lián)系的措施和手段來完成,這些措施或手段稱為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和其他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準備金政策、再貼現(xiàn)政策和公開市場業(yè)務。

        存款準備金制度作為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的調控和影響是非常大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將帶來商業(yè)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資產業(yè)務規(guī)模的變化,從而對貨幣供給有重大影響。也就是說,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則金融機構繳存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金增加,可供自主運用的資金減少,其放款和投資能力削弱,全社會貨幣供給隨之減少;相反,中央銀行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金融機構向中央銀行繳存的法定準備金存款減少,可用資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資能力增強,貨幣供給隨之擴張。

        存貸款基準利率的調整,也是貨幣政策考慮的范疇。通過加息,可調控資產價格,令過熱的股市和房屋市場降溫。自2006年7月5日以來,央行出臺了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在內的多種調控措施。特別是2007年5月18日,央行同時推出三項政策措施,即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升息、擴大匯率波幅。政策組合的推出,有利于增強政策的綜合效應,加大調控的力度,綜合治理經濟偏快。上調準備金率旨在降低貨幣乘數(shù)與銀行可貸資金規(guī)模,抑制貨幣信貸增速;貸款利率上調以及降低銀行存貸利差意在抑制信貸需求和銀行的放貸沖動,同時從供給和需求兩端為信貸減速;存款利率上調有助于修正過低的實際利率,長期存款利率上調幅度超過短期以及活期存款利率不變有助于減緩存款活期化和儲蓄分流的趨勢;擴大匯率波幅有助于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增強匯率彈性,為扭轉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平衡人民幣有效匯率創(chuàng)造條件。

        二、當前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的背景及其對商業(yè)銀行的影響

        2007年在經濟出現(xiàn)局部地區(qū)和部分行業(yè)過熱、通脹上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治理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問題。近期,促使中央銀行多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率的主要原因是貨幣信貸增長偏快。中央銀行所擔心的是,貸款的過快增長會助長經濟的低水平擴張,影響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高準備金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防止經濟過熱,并由此導致通貨膨脹。在當前房地產投資偏快、證券市場持續(xù)升溫、國際資本大量流入的情況下,既凸現(xiàn)了央行加大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同時也增加了其政策工具運用的難度。

        當前央行對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對資金市場、證券市場及商業(yè)銀行經營都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從對商業(yè)銀行的影響看:

        一是抑制商業(yè)銀行貨幣信貸過快增長。根據(jù)貨幣乘數(shù)理論,貨幣供應量為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shù)之積,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決定乘數(shù)大小從而決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商業(yè)銀行而言,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意味著信貸擴張能力的削弱。

        2007年1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42萬億元,同比多增1678億元。央行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收回流動性,每次調整50個基點,每次收回貨幣1500億元,雖然相對于銀行十幾萬億元的流動性,不能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是如果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工具進行流動性和資產價格管理,連續(xù)調整累積到一定的時候,對經濟的調整作用就將逐漸顯現(xiàn)出來。成熟的市場經濟一般都會出現(xiàn)利率調整的周期性。近5個月來央行對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就顯示出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調整的周期。5個月內的第5次準備金率調整,以及兩次存貸款利率的調整,除了在銀行信貸發(fā)放與市場利率基準上將產生實質影響外,更表達了央行在流動性治理上從緊把握的強烈決心,也徹底打消了部分商業(yè)銀行對央行貨幣政策嚴肅性所抱有的僥幸心理。

        二是商業(yè)銀行的資產結構將作出一定程度的調整,并對盈利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從目前我國商業(yè)銀行的經營方式以及獲利能力來看,存貸款利差收入仍然是經營利潤的主要來源。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則意味著增加存放在央行的準備金金額,這將直接導致其可以用于發(fā)放貸款的資金減少。由于商業(yè)銀行具有創(chuàng)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業(yè)銀行實際減少的可以用來創(chuàng)造利潤的資金將比增加的準備金數(shù)額成倍放大。

        目前,商業(yè)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1.89%,存款的綜合籌資成本大約在2.55%左右,貸款一年期利率6.39%,存貸款與準備金利率的利差分別為0.66%和3.84%。那么在現(xiàn)有存貸款規(guī)模上,經過測算:假設調高存款準備金0.5個百分點,凍結商業(yè)銀行可用資金1500億元,按此連續(xù)調整四次則減少由于發(fā)放貸款而獲得的利差收入為3.84%*1500*4=230.4億元。同時,由于商業(yè)銀行存款的綜合籌資成本大于存款準備金利率,商業(yè)銀行繳存存款準備金還需要倒貼部分利息支出,補貼息差支出達0.66%*1500*4=39.6億元。因此,據(jù)此估算,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的調整,將影響商業(yè)銀行利潤達270億元。

        三、商業(yè)銀行響應央行貨幣政策應采取的措施

        為積極響應央行的貨幣政策,商業(yè)銀行應進一步轉變經營理念,優(yōu)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創(chuàng)新步伐。

        一是要管住信貸總量,優(yōu)化新增貸款投向。當前,在資產價格呈現(xiàn)不斷上漲的趨勢下,商業(yè)銀行有必要控制過度的信貸行為,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jié)奏。同時,要著力優(yōu)化信貸結構,嚴格信貸市場準入門檻,特別是要嚴格控制產能過剩和高耗能、高污染行業(yè)的信貸投放,注重提高信貸資金營運效益。據(jù)分析,各行業(yè)對升息的反應程度由機械制造業(yè)到農業(yè)依次遞減,其中資金較為密集行業(yè)的影響度要高于勞動密集型行業(yè)。而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行業(yè),如建材水泥、房地產、紡織等行業(yè)的影響度極其自然地排在了前列。農業(yè)、交通運輸、水電生產供應行業(yè)受影響甚微,這些也恰恰是國家目前產業(yè)傾斜及扶持的行業(yè)。順應國家的產業(yè)政策,根據(jù)各行業(yè)受升息影響程度的不同,商業(yè)銀行在貸款投向上應有所側重,尤其是對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行業(yè)的中長期貸款應該有所抑制,切實提高全面風險控制水平。

        二是要完善風險定價機制,提高貸款綜合收益水平。在貸款粗放經營受到遏制的情況下,商業(yè)銀行應當積極完善風險定價機制,提高貸款綜合收益水平。目前各商業(yè)銀行對貸款風險定價日趨重視,致力于開發(fā)科學、適用的定價模型,但由于受歷史數(shù)據(jù)積累不夠和實際經驗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國內多數(shù)商業(yè)銀行風險定價能力仍然較低。對此,應參照《巴賽爾新資本協(xié)議》的技術要求,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加快建立一套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內部信用評級體系,準確地對風險進行定價,進而實現(xiàn)對貸款的風險差別定價,以降低信用風險,提高銀行盈利水平。

        三是增強主動負債能力,合理匹配資產負債結構。存款基準利率的上調,有利于增強商業(yè)銀行的吸儲能力,但付息負債利率的提高,也加大了商業(yè)銀行的籌資成本。同時,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意味著銀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準備金金額,商業(yè)銀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資金比例降低,資金來源制約資金運用的自我約束管理體制下,促使商業(yè)銀行更重視存款工作,以便進一步增強資金實力。因此,商業(yè)銀行一方面要增強主動負債能力,認真落實差異化服務措施,加快網(wǎng)點功能轉型,真正實現(xiàn)客戶分層、功能分區(qū)、業(yè)務分流,在增加存款總量的同時,優(yōu)化負債結構;另一方面,要根據(jù)負債的期限、利率結構,合理安排資產的期限、利率結構,將資產與負債在資金種類和數(shù)量上的聯(lián)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保持資金合理流動性的條件下,根據(jù)利率變化的預測和資產負債對利率的敏感性分析,及時調整各種不同利率資產和負債的敏感性缺口,擴大利差,達到凈利差收入最大化的目標。

        四是要加快業(yè)務創(chuàng)新,優(yōu)化經營收入結構。今年5月份的這次加息與之前幾次加息的重要區(qū)別是央行縮減了銀行的存貸利差,特別是中長期存貸利差,壓縮了銀行貸款利潤的空間。多年來,出于扶持國有金融體系的政策需要,中國銀行業(yè)長期享受遠高于國外同行的存貸利差,盡管這一過高的利差水平一直受到質疑和批評,但央行長期保持了銀行業(yè)偏高的存貸利差水平。此次央行打破多年政策壁壘縮減存貸利差,顯示央行抑制信貸增長的堅定決心。對此,商業(yè)銀行必須順應銀行業(yè)務發(fā)展趨勢,在業(yè)務增長方式上從外延粗放型增長向內涵集約型增長轉變,在經營結構上由傳統(tǒng)的存貸業(yè)務結構向資本節(jié)約型的綜合金融服務轉變,在競爭手段上由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競爭轉變。

        今后,尤其要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和業(yè)務創(chuàng)新,拓寬金融服務領域,努力增加中間業(yè)務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利率波動愈益頻繁,西方商業(yè)銀行加快了金融服務創(chuàng)新步伐,通過開拓中間業(yè)務市場,降低凈利息收入占經營總收入的比重,以規(guī)避利率風險。如目前發(fā)達國家銀行中間業(yè)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高的甚至已經超過了60%,而國有商業(yè)銀行中間業(yè)務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一般還不到10%,大力拓展中間業(yè)務是國有商業(yè)銀行規(guī)避利率風險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國內商業(yè)銀行要借鑒西方商業(yè)銀行的經驗,通過增大技術投資,加快引進電子技術,提供電子銀行服務;通過整合業(yè)務流程、調整組織結構,增加基金、保險、代客理財?shù)戎虚g業(yè)務品種,來適應和滿足客戶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通過服務的全能化,實現(xiàn)客戶的多樣化和收益來源的多樣化,從而有效地分散經營風險。

        四、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運用應關注的問題

        2007年5月央行三項調控政策的同步推出,既反映央行貨幣調控思路的重要轉變,也顯示央行駕馭貨幣手段更趨熟練和靈活應變,相信對市場和經濟的調控效應也將逐步顯現(xiàn)。但是,?在存款準備金率成為央行常規(guī)性工具的同時,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一是合理掌握貨幣政策運用的頻率和調整區(qū)間。準備金率的提高,在意味央行將凍結金融機構更多資金的同時,也必須為此承擔更多的利息支出。就商業(yè)銀行來講,準備金率的提高,限制了信用擴張,而存款利率的提高,又增加了籌資成本。因此,存款準備金率的運用有必要設定一個合理區(qū)間,抑制央行利息支出的增加,同時兼顧商業(yè)銀行的利益;如果繼續(xù)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或存貸款利率,希望也能夠相應提高存款準備金的利率,適度彌補對商業(yè)銀行凈利潤的影響。

        二是進一步加強多種政策工具的綜合運用。在當前中國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壓力日益增大、信貸擴張過快、貨幣投資反彈壓力巨大、物價上行風險加劇的嚴峻形勢下,單項政策的效力日趨弱化。因此,應在加強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的組合運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產業(yè)、外貿、金融監(jiān)管等政策的協(xié)調配合,多管齊下實現(xiàn)多目標調控,并借助政策組合集中推出的力量增強政策的綜合效應。

        三是應注意調控政策的協(xié)同效應問題。我國宏觀調控關注多個經濟目標,這使得央行在政策的協(xié)同和配套上需要更多的藝術性。比如提高準備金率和利率均是緊縮性政策,為了鞏固我國宏觀調控的成果,繼續(xù)實施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是央行的政策導向,但升息又將提高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比價吸引力,加速國際資金的涌入,加劇國內市場的流動性過剩問題。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對流動性的關聯(lián)影響預計還將顯現(xiàn)和強化,這將對準備金率等數(shù)量型政策工具的運用產生更多的影響。因此,研究貨幣政策的協(xié)同和配套,謀劃取得同向的效應,在我國宏觀控制更加注重內在和結構的趨勢之下顯得更為重要。

        四是應實行差異化的貨幣政策。針對目前農村資金存在著一定的“離農”傾向,為鼓勵商業(yè)銀行更好地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加大對“三農”的有效信貸投入,縣域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應低于城市行金融機構。比如,目前農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高于其他三家國有商業(yè)銀行0.5個百分點,高于信用社法定準備金率3個百分點。建議今后應區(qū)別各商業(yè)銀行服務對象的不同,實行差異化的貨幣政策,合理確定縣域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以鼓勵進一步加大縣域有效信貸投入,更好地服務于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第6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信貸渠道;貨幣政策;區(qū)域差異

        中圖分類號:F83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5-0129-02

        一、信貸渠道與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的概念

        在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下,經濟學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緊縮性貨幣政策具有降低經濟增長速度的作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具有提高經濟增長速度的作用。但是,相同幅度的貨幣收縮和貨幣擴張,卻對經濟增長速度具有不同的影響效果。一般認為,在經濟緊縮階段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加速作用小于經濟擴張階段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減速作用。貨幣政策對于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不僅依賴貨幣政策的方向和強度,而且依賴經濟周期的具體階段,這種貨幣政策對真實經濟產生不同的作用及其機制被稱為貨幣政策作用的非對稱性。而貨幣政策非對稱性除了上述一般意義上的非對稱性之外,還包括貨幣政策在不同區(qū)域內的非對稱性,以及對不同行業(yè)的非對稱性效應。

        關于貨幣政策傳導的信貸渠道理論的研究,是近二十年來隨著信息經濟學的發(fā)展而興起的。一般把信貸渠道分為狹義信貸渠道和廣義信用渠道兩種,分別說明如下:

        1、狹義信貸渠道。此渠道強調的是銀行在信貸市場上舉足輕重的作用,基本原理可以用Bernanke和Blinder的CC-LM模型來說明:在標準的IS-LM模型中,Is曲線表示商品市場均衡,廠商投資是通過債券市場融資完成的。而在現(xiàn)實經濟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成本等問題,債券并不可以完全替代銀行貸款,有些企業(yè)是銀行貸款的依賴者,所以廠商的投資需求不但和債券利率負相關。也受到銀行的信貸資金的約束,這樣標準的IS-LM模型中的Is曲線就變成了cc(商品和信貸)曲線。2、廣義信用渠道。此渠道也叫資產負債表渠道,主要由Bemanke和Gertler(1989)提出。他們認為,同樣是由于在信貨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和成本,為了減少道德風險,銀行發(fā)放貸款需要有抵押品,或者要求企業(yè)有一定的“凈值”――企業(yè)擁有的流動性資產和可以用于抵押的資產的加總。此“凈值”的多少與外部融資支付的溢價成反比,凈值的下降一方面提高了借款人為外部融資所付出的溢價,另一方面提高了外部融資的需求最,從而影響企業(yè)的消費和投資。此渠道也被稱為金融加速器,意指由政策導向而引致的利率變化效應被宏觀放大。

        二、文獻綜述

        在貨幣政策的傳導區(qū)域差異和信貸渠道的理論的研究上,嚴格來說,現(xiàn)代貨幣政策是在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發(fā)揮作用的,盡管人們一直將研究熱情放在了貨幣政策的數(shù)量、時間、政治等效應分析方面,但仍然有一些學者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區(qū)域效應。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對于市場缺陷的認識和對利率作用的反復檢討,信貸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開始得以強調,貨幣政策傳導研究則更加豐富和多樣。斯蒂格利茨等提出了均衡信貸配額理論,確立了信貸渠道作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基礎。格林沃爾德和斯蒂格利茨在《不完全信息、財務約束與商業(yè)沖動》中強調了信貸在經濟周期中,尤其是在貨幣政策向經濟的傳導中的作用,不僅修改和擴展了原有的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信貸傳導渠道也從定性研究深入到了定量研究階段,并逐漸形成了銀行信貸渠道和資產負債表渠道兩種信用傳導理論。

        80年代以來,麥金農(1985)奧伯斯費爾德(1996)將匯率因素納入了貨幣傳導研究中。另一方面,以新劍橋學派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后凱恩斯主義從凱恩斯早期的貨幣理論出發(fā),在特別強調經濟過程不可逆性和不確定性的基礎上,指出經濟過程是隨著真實時間而不是邏輯時間演進的,制度環(huán)境以及其他經濟條件的變化是不確定的,從而導致經濟結構具有內在的不穩(wěn)定性,后凱恩斯主義代表人物托賓和莫迪戈里安尼提出的理論和財富效應,在全球資本市場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逐漸成為貨幣政策資產價格傳導機制研究的新熱點。

        后凱恩斯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之一,Sheila A.Dow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撰寫文章和出版書籍。在理論和實證兩方面闡述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不對稱的問題。她和該學派的其他經濟學者的研究證實貨幣政策的區(qū)域效應明確存在,而且各地區(qū)信用的不穩(wěn)定性不僅是金融結構和經濟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受到地區(qū)經濟主體的金融行為因貨幣政策改變而發(fā)生變化的影響。這進一步支持了后凱恩斯主義的觀點。

        國內的學者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孫天琦(2004)對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中介目標、操作工具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貨幣政策應當考慮到地區(qū)差異性,并提出了實施區(qū)域差別的貨幣政策的若干具體建議。王維強(2005)認為。區(qū)域差異的存在可能扭曲統(tǒng)一貨幣金融政策的作用機制,耿識博等(2005)通過建立貨幣政策區(qū)間不對稱效應模型,分析了貨幣政策對區(qū)域經濟的差異影響。曾康霖、巴曙松等學者在我國較早提出區(qū)域金融的概念,從區(qū)域經濟的角度闡述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其有效性的問題。曾康霖(1995)指出,經濟、金融發(fā)展不平衡必然會引起銀行信貸借存差的問題。巴曙松(1998)在考察了1988年至1994年地區(qū)銀行存貸情況后認為,融資多元化、貨幣資金跨區(qū)域流動等因素內在要求改變宏觀調控政策的統(tǒng)一模式,實行有差別的金融政策促進中西部地區(qū)的金融發(fā)展。張晶(2006)從利率渠道、信貸渠道和匯率渠道出發(fā),具體分析了產業(yè)結構、企業(yè)規(guī)模及出口額是否是造成我國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的原因,結果表明匯率渠道不是我國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的原因并且將蒙代爾的最優(yōu)貨幣區(qū)理論運用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內部,指出中國并不滿足最優(yōu)貨幣區(qū)標準;利用VAR模型和IRF檢驗,證實中國貨幣政策存在顯著的區(qū)域效應,并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貸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導致中國貨幣政策區(qū)域效應的主要原因。

        劉玄、王劍(2006),焦瑾璞、孫天琦和劉向耘(2006)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貨幣政策工具執(zhí)行效果兩個方面來分析貨幣政策的區(qū)域效應,在傳導機制上具體分析了利率渠道和信貸渠道(借款人凈值理論和銀行信貸理論),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他們的研究比較深入、全面,但是缺乏實證研究。胡海鷗和虞偉榮(2003)則認為,緊縮性貨幣政策通過信貸傳導機制,政策效應會被放大。金融加速器效應在緊縮時期比擴張時期更為明顯,因為緊縮時期企業(yè)的資金短缺,資產負債表狀況惡化,這就支撐了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縮的效應;而在擴張時期,企業(yè)資金充裕,它們資產抵押的需求降

        低。貨幣政策的擴張性效應得不到進一步實現(xiàn)。同時,由緊縮性政策轉向擴張性政策的時期,金融加速器效應也比較微弱,因為在資金供給由緊向松轉換的時期,企業(yè)資產負債狀況一度惡化,即使貨幣政策態(tài)勢趨向擴張,但商業(yè)銀行從自身安全和利益出發(fā)也會謹慎放貸。直到企業(yè)資產負債狀況改善,擴張效應才能進一步得以體現(xiàn)。基于菲利普斯一羅利坦的動態(tài)分布滯后模型,丁文麗(2005,2006)運用協(xié)整關系檢驗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等兩種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對中國1990年以來經濟體制轉軌時期,貨幣政策效力的區(qū)域非對稱性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各區(qū)域信貸供給量和貨幣供給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影響關系確實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從而為證實“中國貨幣政策效力存在區(qū)域非對稱性”這一命題提供了經驗支持。但她使用的計量模型過于簡單,只使用協(xié)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就得出了貨幣政策存在區(qū)域非對稱性的結論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三、簡要評述

        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經濟學家們開始直接關注國家貨幣政策的區(qū)域作用差異,研究的焦點放在國家貨幣政策的變化會給區(qū)域真實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

        凱恩斯主義認為,利率在企業(yè)投資決策中起著決定作用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核心。新凱恩斯主義關于貨幣政策區(qū)域影響的金融結構差異論。新凱恩斯主義以信息不對稱為前提條件,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證實了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的作用,認為以銀行為核心的信貸市場在決定經濟資源的分配過程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7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管理;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12-0003-05

        一、問題的提出

        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既是表示自身財務狀況的會計報表,也是中央銀行法定職責履行情況的綜合反映。通過觀察分析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可以有效地衡量和判斷貨幣政策實施效果以及由此導致的對中央銀行財務實力的影響程度。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美聯(lián)儲、歐央行和日本銀行等主要發(fā)達經濟體中央銀行實施了一系列靈活有效的救市措施,央行資產負債表表現(xiàn)出明顯的規(guī)模和結構變動,面對相伴而來的資產風險敞口擴張,各國央行又通過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保全央行的財務實力,保障資產負債表的持續(xù)健康。金融危機后,各國均加大了對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管理的關注和研究。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目前居各國央行首位,近年來也開展了很多基于資產負債管理的創(chuàng)新實踐和有益探索,但從整體來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較大,結構相對單一,風險控制措施也未能涵蓋全部資產?;诖?,我們跟蹤分析了2006—2012年,美國聯(lián)邦儲備銀行、歐洲中央銀行和日本銀行3家主要發(fā)達經濟體央行對資產負債表的管理情況,以期為人民銀行開展資產負債表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二、美聯(lián)儲、歐央行和日本銀行資產負債表管理情況

        (一)資產負債表變動情況

        截至2012年末,美聯(lián)儲、歐央行和日本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分別為29171.34億美元,29627.12億歐元和164.81萬億日元,較2006年分別增長234.01%、157.40%和42.64%,結構上也有了較大的變化。上述3家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的擴張和結構的變化,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 加大常規(guī)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推高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歐央行傳統(tǒng)上主要通過期限為1周的主要再融資操作(MRO)及期限為3個月的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向市場提供流動性。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后,歐央行推出了期限為6個月的LTRO,并在2009年下半年進行了3次1年期的LTRO。2011年末和2012年初,在歐債危機急劇惡化的情況下,歐央行連續(xù)推出兩輪3年期LTRO,向市場注入了超過1萬億歐元的流動性。日本銀行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擴大了電子貸款規(guī)模,尤其是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發(fā)生后,日本銀行通過發(fā)放大量共同抵押品貸款等措施向市場緊急注資,使得電子貸款項目(包括日本銀行通過資產購買計劃、貸款支持計劃、援助災區(qū)金融機構等發(fā)放的再貸款和再貼現(xiàn))規(guī)模在2010財年末(2011年3月31日)達到56.12萬億日元的歷史高位。

        2. 創(chuàng)新設立直接融資工具,豐富資產項目構成。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各國央行開始根據(jù)經濟體金融危機的程度和信貸市場緊縮的具體情況創(chuàng)立新的融資工具,美聯(lián)儲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最為突出,積極性也最高。主要包括:一是面向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政策工具,如定期拍賣便利(TAF);二是面向一級交易商和證券持有與發(fā)行機構的政策工具,如一級交易商融資便利(PDCF)。同時,由于危機期間銀行業(yè)金融機構謹慎放貸,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向存款機構提供的資金無法真正釋放到企業(yè)和個人手中,難以滿足經濟實體對流動性的需求,美聯(lián)儲還創(chuàng)設了直接面向貨幣市場的政策工具,如商業(yè)票據(jù)融資便利(CPFF)和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便利(AMLF)。這些資產項目的規(guī)模隨著美聯(lián)儲救助力度的升級而不斷擴張,最高曾達到約1.5萬億美元的水平。

        3. 擴大持有的證券資產規(guī)模。自2008年11月25日起,美聯(lián)儲先后推出了4輪量化寬松政策,通過購買美國國債、聯(lián)邦機構債和機構抵押支持債券,向市場穩(wěn)定注入流動性,以幫助經濟復蘇。截至2013年9月,美聯(lián)儲累計購買了超過3.2萬億美元的證券資產。歐央行在資產負債表“持有的歐元區(qū)居民的歐元證券”項目下增設了“為貨幣政策目的持有的證券”二級項目,集中反映買斷式購入的資產,以歐元區(qū)重債國的國債和資產擔保債券等為主,并將其持有至到期。截至2012年底,該類資產規(guī)模達到2771.53億歐元,占歐央行資產總規(guī)模的9.35%。日本銀行于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實施了長達31個月的“資產購買計劃”,買斷式購入以政府債權、公司債權、商業(yè)票據(jù)、與指數(shù)掛鉤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日本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J-REITs)等為主的各類金融資產,并將該計劃總額由初始的35萬億日元分9次上調至最后的101萬億日元。截至2012財年末,日本銀行總計持有政府債券125.36萬億日元,占總資產規(guī)模的76.06%;持有的公司債券、商業(yè)票據(jù)、ETFs、J-REITs等金融資產合計5.80萬億日元,占總資產規(guī)模的3.52%。

        此外,發(fā)達經濟體央行還通過實施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向重要金融和非金融機構注資以及提供債務擔保等方式,擴大了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

        (二)風險控制措施

        2006年以來,美聯(lián)儲、歐央行和日本銀行通過承擔“最后貸款人”角色和購買金融資產,向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在推高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的同時,潛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為此,3家中央銀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

        1. 通過抵押擔保及證券化方式覆蓋和轉移貸款類資產風險。一是收取全額的抵押品。美聯(lián)儲、歐央行和日本銀行均對合格抵押品范圍進行了限制,只收取安全性相對較高的資產作為抵押品,并采取折扣計價、補充資產或現(xiàn)金等方式,保障抵押品價格覆蓋風險隱患。二是要求對某些資產作為抵押品實施額外的擔保。三是加強對借款人的日常監(jiān)管。如美聯(lián)儲本身擁有對存款類金融機構和貨幣市場的監(jiān)管職能,并向一級交易商和證券持有與發(fā)行機構等交易對手派駐了現(xiàn)場監(jiān)管人員,保障可以及時掌握接受援助的金融機構的經營情況以及貸款的使用情況,并通過限制高管薪酬等方式規(guī)范其行為。四是增強貸款資產的流動性。包括信貸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等。例如,美聯(lián)儲在對AIG保險集團實施救助的過程中,將對該集團的貸款轉為對特殊目的實體Maiden Lane LLC的優(yōu)先權益,Maiden Lane LLC直接或間接持有AIG保險集團的普通股。這樣,美聯(lián)儲通過債轉股持有了對美國國際集團子公司的股份,部分救助成本可通過股權升值和紅利來彌補。

        2. 強化審慎管理,降低金融資產購入及減值風險。一是將買入的資產限定在信用度較高的品種。例如,美聯(lián)儲購買的證券資產為美國國債、聯(lián)邦機構債和機構抵押支持債券,日本銀行對買入的商業(yè)票據(jù)要求有A以上評級。二是限定了資產購買計劃的實施期限和規(guī)模。例如,美聯(lián)儲開展的4輪貨幣寬松政策和日本銀行實施的資產購買計劃,對合計購買或每月購買的資產規(guī)模有明確的控制。三是購買前對外公布實施方針,并通過拍賣等方式實施,保持購買過程的公正透明,防止出現(xiàn)道德風險。四是計提減值準備。例如,日本銀行每半個會計年度末,對持有的證券等進行價值重估,對于市價下跌幅度較大的商業(yè)票據(jù)、公司債券、股票等資產進行減值處理,對風險較高的ETFs、J-REITs等資產計提專項減值準備。

        3. 權益風險的防范。一是提高準備金提取比例。例如,日本銀行為應對“3.11”大地震后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大幅擴張導致的風險水平急劇上升,在分配2010財年利潤時,將準備金的提取比例從5%增加至15%。二是尋求資本注入。例如,歐央行為了防止因購買成員國國債而導致虧損,于2010年12月緊急要求歐元區(qū)成員國的央行,通過3次額度相等的年度繳款,將歐央行的認繳資本金從58億歐元提高至108億歐元。

        三、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管理情況

        (一)資產負債表變動情況

        人民銀行分別于2004年6月、2005年9月和2006年1月超過美聯(lián)儲、歐央行和日本銀行,成為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最大的中央銀行,并保持至今。從人民銀行公布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來看,2006年至2012年間,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規(guī)模增長了129.08%,其中,持有的國外資產規(guī)模增長量占同期總資產規(guī)模增長量的93.78%。除此之外,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的擴張主要源于以下3個方面:

        1. 加大再貸款、再貼現(xiàn)力度。人民銀行積極運用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xiàn)政策,向符合國家產業(yè)政策和宏觀審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總量和進度比較穩(wěn)健的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此外,通過運用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xiàn)政策,加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yè)的支持力度。截至2012年末,人民銀行再貸款和再貼現(xiàn)余額為2367億元人民幣,支農再貸款余額為1375億元人民幣。

        2. 擴大公開市場操作規(guī)模。2012年,人民銀行全年開展逆回購操作60380億元人民幣,是2002—2011年10年累計逆回購操作金額的9倍,推動“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項目余額較2011年增長62.98%,達到16701.08億元人民幣。此外,2013年初,人民銀行結合我國金融市場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了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jié)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和常設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通過開展短期回購和向金融機構提供1—3個月期的抵押貸款或信用貸款,作為公開市場常規(guī)操作的必要補充,為人民銀行開展宏觀調控提供了新的途徑。

        3. 金融機構準備金存款余額增長明顯。2006—2012年,先后29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7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通過雙向調節(jié),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根據(jù)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以及金融機構穩(wěn)健性狀況和信貸政策執(zhí)行情況,對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tài)調整機制的有關參數(shù)進行調整,鼓勵信貸政策執(zhí)行較好且頭寸較為充裕的地方金融機構適當增加貸款投放。截至2012年末,“金融性公司存款”項目余額占總負債規(guī)模的65.08%。

        (二)風險控制措施

        1. 貸款類資產風險的防范。一是采取限額控制。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對各分行、分行對中心支行、中心支行對縣(市)支行逐級下達再貸款限額,并以此控制再貸款量。二是嚴格規(guī)定貸款用途。例如,支農再貸款要求專項用于借款人發(fā)放涉農貸款和適當解決臨時頭寸,并要求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及時掌握借款人新增貸款的投向。三是對部分采取權利質押方式發(fā)放再貸款的,規(guī)定可作為質押貸款權利憑證的有價證券僅包括國債、中國人民銀行特種存款憑證、金融債券和銀行承兌匯票等安全性較高的資產。四是主要開展回購式再貼現(xiàn),防范買斷式再貼現(xiàn)可能帶來的票據(jù)不能到期兌付的風險。

        2. 公開市場操作風險的防范。一是限定交易對手和交易品種。通過建立公開市場業(yè)務一級交易商制度,選擇抗風險能力強、信譽水平高的商業(yè)銀行作為公開市場業(yè)務的交易對手,交易品種主要限定為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和中央銀行票據(jù)等安全性較高的資產。二是堅持以質押式回購為主的操作。由于相應債券的所有權并沒有發(fā)生實際轉移,而是由中央結算公司進行質押凍結處理,待交易到期正回購方履行了資金本息還款義務以后,再由結算公司實施質押券解凍處理,有效避免了資產減值損失的可能。三是享有強制償還措施。當一級交易商無法按照約定完成回購業(yè)務時,人民銀行有權從其準備金存款賬戶扣收款項及罰息。

        3. 權益風險的防范。根據(jù)《中國人民銀行法》,人民銀行每一會計年度的收入減除該年度支出,先提取一定比例的總準備金,然后再上繳中央財政。凈虧損由歷年提取的總準備金彌補不足的,剩余部分由中央財政撥補。

        四、比較與啟示

        對比2006—2012年美聯(lián)儲、歐央行、日本銀行和我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管理情況可以看出,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的擴張主要源于外匯儲備的增長,結構上沒有大的變化,項目上除了公開市場操作工具有所創(chuàng)新外基本維持不變。而美聯(lián)儲、歐央行和日本銀行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的擴張主要源于救市所進行的交易,包括傳統(tǒng)的資產購買、針對個體的救助和廣泛的流動性支持信貸計劃等,資產負債項目上也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對于支持資產擴張的資金來源,人民銀行主要通過從金融機構中吸收存款獲取資金,與2006年相比,2012年末“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項目增幅較大,占同期總負債規(guī)模增長量的86.31%。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銀行連續(xù)多年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人民銀行需要向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支付金額可觀的利息,獲取資金的成本相對較高。相比較而言,美聯(lián)儲等發(fā)達經濟體中央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加靈活。例如,在金融危機爆發(fā)的初期,美國財政部滾動發(fā)行了70天期限的特別國債,將籌措到的資金轉入財政部在美聯(lián)儲新設立的“補充融資賬戶”中,為美聯(lián)儲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在風險管理措施中,人民銀行市場化措施運用較少,大量金融穩(wěn)定貸款形成壞賬,且沒有有效的處置機制。與之相比,美聯(lián)儲、歐央行和日本銀行通過廣泛的抵押擔保、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最大限度確保資產安全。例如,美聯(lián)儲金融危機期間采取的大量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措施不僅沒有明顯影響到資產質量,反而為其帶來豐厚的利息收入,尤其是在2009—2012年,平均每年利潤達到760億美元,遠高于以前年度約200億—300億美元的水平。

        由此可見,及時有效開展資產負債表管理,通過擴張、收縮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優(yōu)化和控制資產負債表結構,既能夠實現(xiàn)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與金融穩(wěn)定的目標,也能夠維護中央銀行財務健康,操作有效甚至可以為中央銀行帶來豐厚的利潤。資產負債表是中央銀行財務狀況的綜合反映,研究、分析好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狀況,通過主動管理保持適度的規(guī)模、合理的結構、可控的風險以及靈活的管理和退出機制是保障資產負債表持續(xù)健康的必要途徑。人民銀行應充分借鑒發(fā)達國家央行資產負債表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從以下方面積極開展資產負債表主動管理,維護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健康。

        (一)創(chuàng)新管理工具,豐富資產負債表管理手段

        2006年以來,尤其在金融危機最為嚴重的時期,美聯(lián)儲、歐央行和日本銀行通過靈活創(chuàng)設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有針對性地向市場及特定的市場參與者提供了有力的流動性支持,對穩(wěn)定市場信心、降低融資成本及實體經濟復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貨幣政策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化的過程中,人民銀行應創(chuàng)新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完善和豐富資產負債表結構,提升資產負債表管理的可操作性。一是進一步發(fā)展多層次的融資體系。例如,可借鑒美聯(lián)儲的“定期拍賣便利”及日本銀行“電子貸款”項目下的各類貸款支持計劃,在市場發(fā)生流動性緊張的時期,通過設立特定的融資通道為各類市場參與者提供流動性支持。二是提高傳統(tǒng)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的靈活性。在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銀行體系流動性變化、合理把握現(xiàn)有貨幣政策工具的力度和節(jié)奏、適時適度加大貨幣政策工具預調微調力度的同時,簡化現(xiàn)有再貸款、再貼現(xiàn)等貨幣政策工具的辦理手續(xù),提高金融機構辦理的積極性。三是加強對貨幣政策工具有關信息的披露,強化貨幣政策工具的信號傳遞效應,引導社會采取適當?shù)膽獙Υ胧?,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

        (二)評估資產風險,維護資產負債表安全

        從美聯(lián)儲、歐央行和日本銀行的實踐經驗看,在金融危機等特殊時期,為了維持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緩解流動性緊張的局面,中央銀行不斷擴大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范圍和規(guī)模,雖然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敞口大幅擴張,但是科學合理的風險防控措施又有效實現(xiàn)了風險轉移,保障了央行資產的安全性。鑒于此,從維護人民銀行自身財務實力的角度出發(fā),應對貨幣政策實施過程中潛在的資產負債風險進行統(tǒng)一管控。一是建立跨部門的資產負債風險評估與監(jiān)測機構,結合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及時對人民銀行資產負債的安全性進行分析和評估,根據(jù)風險狀況適時調險管理方式。二是逐步建立并完善人民銀行資產負債風險計量體系,探索開展貨幣政策措施成本核算,防止因宏觀調控造成人民銀行重大財務實力受損,進而影響公信力。三是進一步健全完善風險應對措施,依據(jù)風險的計量和評估結果,采取適當?shù)牡盅?、擔保、風險資產分類管理等措施,降低風險對資產負債表健康的影響。

        (三)改善資產負債表結構,降低外匯資產占比

        與國外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相比,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最大的不同在于資產方的外匯資產占比過高,這是由我國外向型經濟發(fā)展模式和強制結售匯制度決定的,雖然這種制度有利于拉動經濟發(fā)展、維護匯率穩(wěn)定,但也導致了人民銀行被動投放大量基礎貨幣,從而帶來一定的通脹壓力。目前,人民銀行主要通過大量發(fā)行央行票據(jù)、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收縮貨幣乘數(shù),削弱商業(yè)銀行派生貨幣的能力,這一方面提高了人民銀行開展調控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人民銀行對資產負債表的自主調節(jié)能力。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還應當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外匯資產的管理。一是減少國外資產增量,可以通過加強資本管制、縮減貿易順差、鼓勵企業(yè)和金融機構“走出去”等方式,緩解外匯資金流入我國所形成的種種壓力。二是實行更加靈活的外匯制度,促使各類實體通過各種方式更有效地使用外匯資金。三是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外匯資產占比過高的難題。

        (四)建立并完善央行成本補償機制,促進資產負債表持續(xù)健康

        中央銀行面臨較大的虧損風險,一方面會影響貨幣政策的實施效力,另一方面也會對市場信心造成沉重打擊。近年來,各發(fā)達經濟體中央銀行為了運用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工具承擔了大量額外風險,紛紛通過提高認繳資本金、提取準備金、計提專項準備等方式,夯實資本基礎。人民銀行依法承擔“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wěn)定”的重要職責,承擔了大量的貨幣政策操作及金融穩(wěn)定救助風險。盡管《中國人民銀行法》規(guī)定人民銀行的虧損由中央財政撥款彌補,但在實際操作中,財政部門對人民銀行履職過程中形成的部分歷史損失卻未進行過資金支持或成本彌補。人民銀行雖然在利潤中可以提取總準備金,但目前總準備金使用方面的限制較多,難以覆蓋可能的損失。除此之外,由于人民銀行采用收付實現(xiàn)制的會計核算制度,無法根據(jù)資產負債的實際狀況計提相應的準備金,因此,部分金融穩(wěn)定類再貸款、歷史遺留損失歷經多年已成為呆賬、壞賬而沒有及時核銷,也沒有計提專項準備金進行彌補?;诖耍P者提出如下建議:一是人民銀行應引入以權責發(fā)生制為基礎的審慎的會計制度,定期對資產負債風險進行評估,并根據(jù)評估結果計提相應準備。二是結合自身資產結構,有針對性地建立風險撥備、分擔或轉移制度,彌補期間虧損和經營各項資產可能發(fā)生的損失,從而強化人民銀行自身的資本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課題組,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及其危機應對能力研究[J].金融發(fā)展評論,2010,(12).

        [2]黃文菲.美、英央行危機救助措施的財務影響[J].金融會計,2010,(5).

        [3]楊華強.從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J].西南金融,2011,(11).

        [4]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課題組.中央銀行獨立性與資產負債管理[J].金融發(fā)展研究,2011,(8).

        第8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次貸危機;溢出效應;貨幣政策;VAR

        Abstract:With the outbreak of subprime crisis,the U.S. economy was devastated,and the domestic economy declined.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U.S. economy,the Federal Reserve adopted a series of loose monetary policy. In pace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netary policy of a country must have some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other econom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illover effects through VAR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of U.S. caused the imported inflation in China.There is negative effect of the output in China.

        Key Words:subprime crisis,spillover effect,monetary policy,VAR

        中圖分類號:F8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11-0007-05

        一、引言

        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fā)后,美聯(lián)儲出臺了一系列貨幣政策,聯(lián)邦基金利率從2007年第三季度的5.07%逐步降低,并于2009年第一季度下調至0.18%。此后聯(lián)邦基金利率一直保持在0―0.2%之間。次年3月,美聯(lián)儲公開宣布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為金融系統(tǒng)注入大量流動性,并多次突破傳統(tǒng)做法,擴大中央銀行的職能以應對危機。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下超額發(fā)行的美元不斷從美國的實體經濟溢出,造成國際市場美元流動性泛濫,進一步增加了全球經濟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本文擬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AR)研究美國次貸危機后貨幣政策對我國產出和物價水平的影響,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對貨幣政策溢出效應的實證分析最有代表性的是金(Kim,2001),其利用1974―1996年的月度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美國貨幣政策擴張對G7國家的產出有正向的溢出效應。馬卡米克(Mackomiak,2007)采用美國聯(lián)邦利率、美國工業(yè)增加值、新興市場物價、利率等一系列指標分析美國貨幣政策與新興市場宏觀經濟的關系發(fā)現(xiàn),美國貨幣政策沖擊可以解釋新興市場經濟體宏觀經濟波動的3%―6%??破澅R克和梅赫羅特拉(Kozluk和Mehrotra,2008)利用1994年1月―2005年7月的數(shù)據(jù)研究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關系時發(fā)現(xiàn),中國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東亞經濟體的實際GDP有正向刺激作用。

        國內也有不少學者研究美國貨幣政策溢出效應,但大部分都集中在定性分析上。不少學者認為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是一種以鄰為壑的行為(安宇宏,2010),在刺激美國經濟發(fā)展的同時為全球性通貨膨脹埋下了伏筆(姚斌,2009),使新興市場貨幣被動升值、資產價格飆升、通脹風險加大(吳秀波,2010),并可能導致外向型或新型經濟體經濟進一步惡化、外匯儲備資產大幅貶值等問題。少數(shù)學者從實證的角度研究了美國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的溢出效應:吳宏,劉威(2009)構建了SVAR模型對美國貨幣政策的國際傳遞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美國貨幣政策對我國產出有負面效應,對我國出口貿易有不利沖擊。王書林、楊揚、薄瀾(2010)利用石油價格指數(shù)、美國聯(lián)邦基金利率和中國的GDP、CPI等指數(shù)的季度數(shù)據(jù),分析了國際外部沖擊對我國的傳導性影響,并得出了對我國的傳導作用有限的結論。

        以上文獻大部分從定性的角度來分析美國貨幣政策的溢出效益,且很少學者以次貸危機以來的美國貨幣政策溢出效應為研究對象。本文從實證的角度,通過建立VAR模型來研究次貸危機以來美國貨幣政策對我國溢出效應。

        二、次貸危機后美國擴張性貨幣政策和溢出效應的傳導機制

        (一)次貸危機后美國的貨幣政策

        次貸危機后美國貨幣政策可分為常規(guī)貨幣政策和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兩類。

        常規(guī)貨幣政策是指為實現(xiàn)特定的貨幣政策目標,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節(jié)貨幣供給量、引導市場利率、影響消費和投資乃至社會總需求、調控經濟運行態(tài)勢。次貸危機之后美國的應對舉措是通過公開市場業(yè)務,買入國債以增加市場的流動性。隨后,美聯(lián)儲于2007年9月18日降息50個基點,自此拉開了降息的序幕,至2008年12月實際上已經實行了零利率政策。與此同時美聯(lián)儲還利用再貼現(xiàn)窗口于2008年底將再貼現(xiàn)率降至0.5%的水平。對于存款準備金的付息政策,美聯(lián)儲也從計劃的2011年10月提前至2008年10月起實施。

        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通俗來講就是指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貨幣政策,歐洲中央銀行經濟學家斯馬吉(Smaghi,2009)將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措施界定為中央銀行為直接解決銀行、個人和非金融類公司所面臨的外部融資成本與供給問題而采取的政策措施。這種政策措施既有中央銀行直接提供的流動性和信貸,也有中央銀行通過購買各種固定收益證券或股票而提供的資金(融資亦可來自中央銀行為購買這些金融資產而增發(fā)的貨幣)。次貸危機之后美國在采取了一系列常規(guī)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其后陸續(xù)采取了一些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創(chuàng)新了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定期拍賣工具(Term Auction Facility,TAF)、定期證券出借工具(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TSLF)、一級交易商信貸工具(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PDCF)、與外國中央銀行的貨幣互換、直接干預商業(yè)票據(jù)市場。這些創(chuàng)新工具旨在確保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用、擴大擔保抵押品的范圍和貼現(xiàn)貸款的對象范圍以及直接降低金融機構的融資門檻。美聯(lián)儲的地位從最后貸款人、銀行的銀行跨到了前沿,直接介入金融業(yè)務。

        (二)美國貨幣政策溢出效應的傳導機制

        美聯(lián)儲采取的貨幣政策導致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產出和出口明顯下滑。與此同時,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下溢出的美元流動性對全球經濟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引起了全球商品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美國貨幣政策通過以下三條途徑產生國際溢出效應 :

        1. 匯率途徑。A國貨幣政策的實施,首先會引起A國貨幣供給的變化(此處以擴張性貨幣政策為例),根據(jù)貨幣數(shù)量論的觀點,貨幣供給的增多必然會導致其利率水平的下降,進而引起匯率貶值,A國貨幣的貶值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其國際貿易的順差,而作為其交易對手的B國就會發(fā)生逆差,從而引起B(yǎng)國產出的減少。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A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實施會對B國產出造成不利影響,但是由于貶值有利于順差必須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同時由于A國的產出增加必然會增大對B國的進口,因此這一影響過程的結果還要受其他因素影響。

        2. 利率途徑。當A國的利率水平發(fā)生變化時,B國與A國的利差就會產生變化,這就會造成國際投資資金從利率水平低的國家流向利率水平高的國家。我們仍然假設A國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此時會導致國際資金流向B國,并且由于資金的流入也會導致B國貨幣有升值的壓力,在利率與匯率同時利好的情形之下,必定會導致更多的資金流入。資金流入B國在一定程度上會對B國的產出有促進作用,同時還有可能造成價格水平的上升。

        3. 價格途徑。A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實施有可能導致A國的通貨膨脹。當此種情形發(fā)生時,A國的通貨膨脹就會通過價格機制在世界各國傳導。B國進口產品同國內同類商品的比價關系最終使得國內同類商品價格向進口品價格趨同。隨著進口品價格的上升,通過價格示范效應和成本加成定價原理,最終引起了B國國內消費價格水平的上漲。

        三、實證方法和數(shù)據(jù)

        近年來,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在美國貨幣政策國際傳遞效應分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以金(2001)的模型為基礎,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次貸危機后美國貨幣政策與我國產出、物價等變量之間的動態(tài)波動效應,基本聯(lián)立方程模型如下:

        其中 為時間序列 的向量, 為帶滯后算子 的矩陣多項式,即 ,

        p為滯后階數(shù),n為變量的數(shù)量,A為待估計的參數(shù)的n×n方陣,F(xiàn)為n×n結構干擾項的當期影響的方陣, 是整個系統(tǒng)方程n×1的結構干擾項。簡化上式可得:

        (3)式即為VAR模型的標準表達式,這里當期變量可以看成是所有變量若干滯后項的一個函數(shù),誤差項序列不自相關。其中 , 。

        構建如下VAR模型:

        本文以消費物價指數(shù)(CPI)和工業(yè)增加值(Y)作為我國經濟的變量,其中CPI反映我國通貨膨脹率。本文以2001年1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作為基期,利用月度環(huán)比通脹率計算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定基價格指數(shù)。由于缺乏月度GDP數(shù)據(jù),此處以工業(yè)增加值(Y)作為反映我國經濟增長的指標。本文以聯(lián)邦基金利率(FFR)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為美國貨幣政策的變量。本文在研究中將廣義貨幣納入模型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美國短期利率不斷降低,次貸危機之后更是低至歷史最低點,在這種情形之下美國公眾把資金重點投入到利率較高的投資項目,此時的貨幣政策是放松的。若僅用貨幣利率水平來衡量不夠嚴謹,并且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美聯(lián)儲將聯(lián)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0.25%的低點,零利率貨幣政策在短期內失效。

        本文所采用的CPI月度環(huán)比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家統(tǒng)計局網(wǎng)站,工業(yè)增加值(Y)來源于Wind資訊,并用X12法進行了季節(jié)調整。聯(lián)邦基金利率(FFR)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均來源于美聯(lián)儲網(wǎng)站。本文數(shù)據(jù)樣本期間為2007年1月―2010年12月,數(shù)據(jù)頻度為月度。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為防止偽回歸的產生,必須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wěn)性。我們利用ADF檢驗方法對各變量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CPI)、工業(yè)增加值(Y)、聯(lián)邦基金利率(FFR)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均未能通過90%置信度的平穩(wěn)性檢驗,因此,對所有原始序列進行一階差分處理后再次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所有序列經過一階差分后均可通過置信度為95%的平穩(wěn)性檢驗。

        (二)協(xié)整檢驗

        從前面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變量CPI、Y、FFR和M2都是單整的I(1)過程,因此可以對這些序列做協(xié)整檢驗。在運用Johansen方法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xié)整關系之前,還要確定VAR模型的最優(yōu)滯后期。根據(jù)AIC和SC信息準則,確定VAR模型的最佳滯后期為1。

        從協(xié)整檢驗的跡統(tǒng)計結果來看,我們能夠以95%的置信水平確定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CPI)、工業(yè)增加值(Y)、聯(lián)邦基金利率(FFR)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之間存在一個長期的協(xié)整關系。

        (三)脈沖響應分析

        根據(jù)本文的研究目的,以下主要考察聯(lián)邦基金利率和廣義貨幣供應量對物價水平的動態(tài)影響和傳導,以及產出水平對聯(lián)邦基金利率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反應。

        物價水平受到聯(lián)邦基金利率上調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后:在第1期反應較小,從第2期開始有一個正向的反應,第2期的幅度為0.297109,隨后逐漸減少;到第7期開始成為負向響應,為-0.022623,以后各期逐漸減少。

        廣義貨幣供應量對我國物價水平影響較大,物價水平受到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加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后:在第1期有一個很小的負向反應,隨后影響逐漸減小,第2期幅度為-0.138219;第4期開始有一個正向的影響,為0.042839,并且于以后各期逐漸減少;在第10期又出現(xiàn)一個負向的影響。綜合物價水平對聯(lián)邦基金利率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反應,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美國下調聯(lián)邦基金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將會推動我國的通貨膨脹率上升。

        工業(yè)增加值對聯(lián)邦基金利率上調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在第2期有一個正向的反應,反應的幅度為80.52329,而后影響逐漸減?。粡牡?期開始轉變?yōu)樨撓虻挠绊?,?期是負向影響的最大值為-42.57791,而后逐漸減少到第10期的-4.817868。

        廣義貨幣供應量對我國工業(yè)增加值的影響較大,工業(yè)增加值受到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加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后:在第2期有一個較大的負向反應,反應幅度為-63.69770;第3期又出現(xiàn)一個較大的正向影響,反應幅度為217.0177;隨后影響逐漸減小,并且正負影響交替出現(xiàn)。綜合圖5和圖6,考慮聯(lián)邦基金利率和廣義貨幣供應量雙方的影響,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美國下調聯(lián)邦基金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對中國產出具有負效應。

        (四)方差分解

        根據(jù)方差分解,聯(lián)邦基金利率對我國通貨膨脹的貢獻度較大:在第8期之后,聯(lián)邦基金利率的貢獻度穩(wěn)定在8.5%左右。聯(lián)邦基金利率對我國產出下降的貢獻度相對于對通貨膨脹的貢獻度則較?。涸诘?期之后穩(wěn)定在4%左右。美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較?。涸诘?期之后貢獻度穩(wěn)定在3%左右。其對我國產出下降的解釋較大:在第4期后,貢獻度穩(wěn)定在11%。

        (五)實證結論

        從協(xié)整檢驗的跡統(tǒng)計結果來看,實證能夠以95%的置信水平確定我國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CPI)、工業(yè)增加值(Y)與美國聯(lián)邦基金利率(FFR)、廣義貨幣供應量(M2)之間存在一個長期的協(xié)整關系。由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shù)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美國下調聯(lián)邦基金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將會推動我國的通貨膨脹上升,同時對我國產出具有負效應。由方差分解的結果可以得出:美國聯(lián)邦基金利率對我國通貨膨脹的貢獻較大,可以解釋8.5%的通貨膨脹;其對我國產出的下滑的影響也能解釋4%。廣義貨幣供應量對我國通貨膨脹影響相對較小,只能解釋3%;而對產出下滑影響較大,能夠解釋11%。

        五、政策建議

        從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看,中美兩國的經濟聯(lián)系日益緊密,美國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的溢出效應也日益明顯。為此,我國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以應對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的不利沖擊:

        第一,積極應對流動性的沖擊。強化國際短期資本流入流出的監(jiān)測和管理,加強對流入我國熱錢沖擊目標、渠道和方式的分析及評估,提高應對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價格引導,防范資產泡沫急劇擴大。

        第二,穩(wěn)步實現(xiàn)刺激政策的退出。在優(yōu)化財政收支結構的前提下,適當控制財政支出規(guī)模。比如現(xiàn)階段可以減少行政性支出、提高生產性財政支出。此外,應加強對通脹預期的管理,防止資產泡沫,防范系統(tǒng)性風險。

        第三,調整經濟結構,統(tǒng)籌內外經濟的平衡。一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從而降低儲蓄率,收窄儲蓄投資缺口,減少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二是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升級,將傳統(tǒng)產業(yè)的設備更新和技術升級與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相結合,進一步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

        第四,積極穩(wěn)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首先,我國應進一步完善利率市場化改革,實現(xiàn)貨幣政策從數(shù)量調控型向價格調節(jié)型的管理模式轉變,增強貨幣政策獨立性,以積極應對外部沖擊。其次,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采用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提高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Kim,Soyoung.2001.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US Monetary Policy Shocks:Evidence from VAR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48:339~372.

        [2]Mackowiak,B.2008.External Shocks,U.S.Monetary Policy under Flexible Exchange Rate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Control,32:2512~2520.

        [3] Kozluk,T.,Mehrotra,A.2008.The Impact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Shocks on East Asia.BOFIT Discussion Papers.

        [4]安宇宏.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0,(12).

        [5]姚斌.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及我國的對策[J].上海金融,2009,(7).

        [6]吳秀波.美國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評析――兼評中國央行本次加息的意義[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11).

        [7]吳宏,劉威.美國貨幣政策的國際傳遞效應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6).

        第9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措施范文

        輔之以四輪量化寬松政策,美國的銀行體系、證券市場情況的確開始改善,但其政策目標——拉動經濟增長和降低失業(yè)率卻遠未達到。2006年美國實際GDP達4.6%,此后一路下行,至2009年出現(xiàn)3.1%的負增長。而2006年和2007年美國失業(yè)率大約為4.6%,之后直線上升,2009年5月甚至高達9.4%,此后的兩年半一直徘徊在9%~10%。較高的失業(yè)率構成了對美國經濟、政治與社會穩(wěn)定的巨大挑戰(zhàn)。美聯(lián)儲無奈又在2012年最后三個多月推出與失業(yè)率掛鉤的QE3和QE4。目前美聯(lián)儲的資產購買總額已達3.5萬億美元的極限,資產負債表風險極高,通脹壓力巨大。

        歐洲央行。次貸危機爆發(fā)初期,歐洲央行主要是采取常規(guī)貨幣政策工具非常規(guī)操作的政策措施,但卻難以應對隨后的債務危機,不得已推出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

        歐洲央行采取的非常規(guī)政策主要有三種?!凹訌娦刨J支持”是歐央行在2008年9月雷曼破產后首次采取的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并逐漸形成一個政策措施組合。具體包括:在常規(guī)3個月長期再融資操作基礎上,延長操作期限;在所有再融資操作中采取固定利率全額分配的招標方式,完全滿足金融機構合理的流動性需求;與金融機構簽訂貨幣互換協(xié)議,滿足金融機構對外幣流動性特別是美元的需求;擴大再融資操作中銀行機構合格抵押品的范圍;實施擔保債券購買計劃,為銀行提供長期融資支持。這一系列政策旨在增強銀行的市場融資能力,增加其流動性,進而促進銀行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恢復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從而最終實現(xiàn)價格穩(wěn)定的貨幣政策目標。

        2010年5月10日,歐央行實施的“證券市場計劃”則旨在從二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擔保債券,幫助歐元區(qū)政府債券市場恢復融資功能,以保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順暢運轉。同時重新恢復并進一步完善2009年末退出的“加強信貸支持”措施。

        2012年9月6日,歐央行的“貨幣直接交易”可不受限制地從二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取代“證券市場計劃”,進一步幫助歐元區(qū)政府債券市場恢復融資功能,直到歐央行認為達到目的為止。

        為避免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帶來意外后果,歐洲央行采取了常規(guī)和非常規(guī)的貨幣政策分離原則。這是歐洲央行的非常規(guī)貨幣政策與其他央行的主要區(qū)別。

        歐元區(qū)各成員國的貨幣政策雖缺乏獨立性,但歐洲央行的措施促進了歐元區(qū)內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相對順利運行。不過,已導致了其資產負債表出現(xiàn)擴張,當前大量的流動性未來可能會轉化為廣義貨幣和信貸,并最終形成通貨膨脹壓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金平| 社会| 武功县| 亚东县| 桦南县| 汾西县| 兴化市| 东安县| 观塘区| 建德市| 响水县| 无极县| 晴隆县| 石门县| 商水县| 尼勒克县| 万山特区| 嘉兴市| 金湖县| 宜兰市| 临澧县| 永嘉县| 客服| 清河县| 越西县| 阿鲁科尔沁旗| 大冶市| 荆州市| 东城区| 万年县| 景宁| 新丰县| 奈曼旗| 博湖县| 普兰店市| 赫章县| 历史| 寿光市| 微山县| 阿拉善盟| 含山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