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助力經濟社會范文

        助力經濟社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助力經濟社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助力經濟社會

        第1篇:助力經濟社會范文

        保護資源,堅守紅線,擔當歷史使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坐擁黑土大糧倉,一覽松嫩大平原。綏化屬農業大市,是素有寒地黑土之美譽的國家商品糧基地和全省糧食主產區。2013年,糧食生產10連增,總產達263億斤,占全省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大耕保、大整治、大發展”理念下的耕地保護為實現國家增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多贏”奠定了堅實基礎。

        層級負責,落實目標,形成立體保護格局。市政府與所轄縣(市、區)、縣(市、區)與鄉鎮、鄉鎮與村委會、村委會與農戶層層簽訂了耕地保護責任狀(書)形成了市、縣、鄉、村、組的五級管護網絡,從最高層到最基層,一級抓一級,五位一體,形成了“大家管”的耕地保護責任合力。

        強化考核,跟蹤問效,嚴格耕地保護制度。今年,市國土局建議市政府出臺了《土地管理共同責任機制》,將耕地保護納入各級政府主要責任指標和領導班子干部考核體系,考核的核心是違法占用耕地比例,10%是考核界線。低于10%的獎,高于10%的核減用地指標,停止供地;在責任追究上,輕的責令做出書面檢查、誡勉談話;重的給予停職或調離崗位,實行“一票否決”。

        嚴把關口,控制新增,實現占補平衡有余。從嚴審核農用地轉用,引導項目合理選址,控制用地規模,杜絕了“攤大餅”式的發展;堅持“占一補一,占補平衡”制度的執行,到2013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2513.7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2177.14萬畝。基本農田面積比2011年多增加了3.18萬畝。

        全力整治,注重效應,服務農業農村發展。農業資源和農業經濟一直是綏化市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之一,土地整治項目的作用更加突出,而國土部門承擔的任務也異常繁重。2013年,綏化市國土局強力推進2個投資6304萬元的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攻堅決戰15個投資4.99億元的土地整治工程項目,新增耕地2.5185萬畝,直接增產1175萬公斤。

        2013年底至2014年9月,緊跟省政府土地整治戰略調整的步伐,分三批共計爭取并獲批了以田間水利工程為重點的灌區土地整治項目13個,投資總額6.87億元,建設規模74.6萬畝;堅持旱田區項目與灌區項目同步推進,爭得了省政府的政策支持,12個旱田區項目預計11月批準實施,預算總額4.02億元,建設規模48.61萬畝。25個項目完成后,可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106.55萬畝,新增耕地0.2056萬畝,直接增產102.8萬公斤,提高耕地等級間接增產7991.25萬公斤,農民、農業增收7192.12萬元,將惠及300萬農業人口。

        25個土地整治項目分布于全市所有縣(市、區),開創了綏化土地整治歷史的先河。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增加糧食產能、改善生產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的土地整治功能將得到全面彰顯,將為我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田成方、渠相通、路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產出高”的高標準農田,正改寫“靠天吃飯”的歷史,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的大農業正在黑土地上茁壯成長。

        保障發展,勇破難題,服務社會發展,助力地方經濟騰飛

        潮涌沃野,大地生金。經濟發展,用地先行。重點產業、工業項目、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城市和新農村建設都需要用地保障。保障發展的壓力異常艱巨。困難面前,綏化國土人主動作為,勇擔重任,破解了一道道難題,也收獲了一顆顆碩果。

        積極爭取支持,拓展發展空間。2013年全市使用超出年度計劃2.4倍的各類用地指標965.3公頃,部級規劃評估修改試點為市本級新增用地規模300公頃;2014年上半年,面對全省經濟下行出臺的65條政策刺激下的新一輪的發展熱潮,全市爭取年度計劃指標625公頃,其中耕地指標347公頃,分別比去年增加了109公頃和89公頃。從肇東市未利用地開發試點區內分流出3平方公里指標,落到肇東市北部現代物流園,保障了省政府重點支持的肇東航空低空產業園、卓達新材料、樂安新城等一批省級重點項目的順利建設。

        注重內涵挖潛,推進節約集約。積極推行一次規劃、分期供地節約集約用地政策,提出了“向存量要空間、用節約促發展”的用地導向,建立了項目準入、評價獎懲等5項節約集約用地綜合管控機制。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核減35個項目用地規模84公頃,處置利用低效、閑置土地119公頃,盤活存量用地128公頃。今年青岡縣無償收回了5個項目的閑置土地39公頃,發揮了節約集約用地在破解用地難題和保障發展需求上的現實作用。利用肇東、安達的國家級未利用地開發試點項目區,安排企業異地安家,推進了異地經濟,彰顯了集約效應。

        優化審批供應,保障用地需求。全系統采取提前介入、超前預審、滾動掛牌、程序疊加、并聯審批等舉措,2009年以來的五年平均供地率為73.06%,位列全省第一,彰顯了土地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2013年,全市報批42個城市批次、審批15個村鎮批次、報批16個單獨選址項目,共計報批、審批用地1023公頃。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建設用地供應總量880宗,面積2471.76公頃;落實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計劃122.1816公頃,使24623套安居工程如期開工;安排17個整鄉鎮推進項目用地125公頃,一大批農民新村裝扮了農村大地。有力的用地保障,使全省推進的52個重點項目、市級產業項目、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順利落地,促進了全市城鄉經濟蓬勃發展。

        努力探索前行,釋放改革紅利。依托“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一政策平臺,積極推進“四項改革”,一些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規劃制度改革上,積極探索市域內自我平衡的用地指標分配新機制,7月初從市本級拿出100公頃城鄉用地指標給青岡、望奎兩縣橫向調劑使用,破解了兩地無指標可用的局面;積極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指標使用,單獨為肇東爭取了200公頃增減掛指標,開展了肇東鎮轄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換得指標30.2公頃,利用取得的指標完成建新區面積5.3168公頃,推進了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改善了民生條件,收到了一舉多贏的綜合性社會效應。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上,一方面抓試點建設。肇東、安達的全省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試點,完成調查登記1500余份,建立了宗地信息檔案1211宗;安達的全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試點,在試點工作方案報省政府和國家待批期間,選取了3個試點鄉鎮開展調查摸底,研究出讓、轉讓、租賃、抵押或作價入股等流轉模式;肇東的全省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流轉試點,初步建立了市、鄉、村三級交易平臺,186個行政村的農地信息數據錄入已完成了24個;另一方面抓農村存量用地管理。堅持依法依規、嚴控增量、活化存量、杜絕小產權房的總要求,提出了支持撤村并屯的城鎮化建設、支持利用騰退宅基地聯營聯建辦企業、支持利用農村學校等空閑的集體存量用地聯營聯建辦企業的存量用地改革方向。在耕地保護制度改革上,積極探索異地占補平衡,先行在青岡、望奎等縣開展了指標互用、占補平衡。在此基礎上,以慶安縣的國家級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試點為推手,對全市71287公頃的耕地后備資源進行調查評價,加強補充耕地庫存建設,為實施跨市、跨省的耕地占補平衡提供基礎。在礦產資源管理改革上,突出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作用,通過抓整合、抓整治、抓規范,構建了陶粒頁巖、建筑石材、鐵多金屬等優勢資源合理勘查開發的嶄新局面。全市唯一的鐵多金屬采選企業――帝圣礦業,已成為地方支柱產業,擎起了慶安礦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辛勤耕耘結碩果,歷盡天華成此景。大發展的時代號角催動著綏化經濟社會的崛起。一個個園區的蓬勃發展,一個個項目的破土而出,一排排農民新村的挺拔聳立,見證了綏化國土人勇于擔當,銳意進取,助力經濟騰飛的時代精神。

        保障權益,關注民生,彰顯人地和諧,樹立全新部門形象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綏化市國土局以作風建設為“總開關”,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平臺,提出并塑造了“規范促升級、服務零距離”這一獨具特色的管理品牌,暢通了服務發展、服務社會、服務百姓的最后一百米。

        首先,推行政策惠民。在土地征收上,實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建立了征地調處裁決機制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由國土部門“單打獨斗”變為“兵團作戰”,“5+2”、“白加黑”集中攻堅。征地公告、召集村民聽證、現場踏查核實、深入農戶對接環環相扣,依法依規,全程信息公開,全程群眾參與,全程陽光操作,嚴格執行征地綜合區片地價,標準不降低,數額不減少,保證不少量一分地,不少給一棵苗,實現了政府放心、農民舒心的和諧共贏;在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上,依法確認農村集體土地權利及其范圍,有效解決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糾紛,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切實維護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其次,實施監管護民。落實監管機制、案件查處、衛片核查“三線共進”,加強執法巡查和案件查處,盯住私占亂建、濫采亂挖、破壞耕地等行為,保障群眾合法權益不受損害。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182件,涉地面積4362畝,收繳罰款1211萬元;立案查處2012年度和2013年度衛片執法檢查違法圖斑188宗,行政處分7人,全市平均違法占用耕地比例為3.49%,遠遠低于15%,實現了“零問責”。2014年,市執法監察局對一處私自違法侵占耕地1.8萬平方米的違法行為,聯合相關部門強行拆除違法構筑物,還耕于地,還利于民,真正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第三,踐行服務為民。針對審批要件多、環節多、時限長的問題,綏化市國土局自己動刀,主動削減,減政放權。對13項行政事權只保留了土地開發整治、農村集體建設項目用地審批和礦產資源儲量登記3項,其他事權或直放到縣(市),或實行市、縣分級負責;對下放的事權不搞二次審核,不搞復查備案,向社會公示了《審批業務流程圖》,明確了審批業務規范,主要審批事項的前置要件減少了37%,簽批環節減少了21%,審批流程減少了46%,審批時限減少了50%,用地預審時限壓縮到5個工作日,一般住宅登記發證時限壓縮為3個工作日,極大地方便了百姓群眾。

        針對鄉鎮國土所人員少、職能弱、管轄面大、百姓辦證難的問題,綏化市國土局以“回歸鄉鎮、回歸百姓、回歸服務”的視角,強化鄉鎮國土所建設。給人員、給職能、給設施、給保障,著力打造“濃縮版”的國土資源局。將執法權全部下放到所,開通數據交互端口,建立網上土地登記審批終端,將自動化、信息化、現代化辦公延伸到國土所。農村村民15天之內就可拿到原來要跑幾十公里、用上幾個月時間才能辦下來的土地證,真正拉近了服務基層、服務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

        第2篇:助力經濟社會范文

        省委關于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的意見指出,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進一步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是解放思想大討論的一項主要任務。這一要求,切中目前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要害和關鍵,必須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實。

        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進一步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首先要求各級黨員干部充分認識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意義。這一點,雖然看似老生常談,實際上卻非常必要。因為在現實中仍有不少同志對此認識不足。

        從理論層面來看,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較為有效的配置資源的形式,在提高經濟發展效率、調動企業與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實踐層面看,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發展的過程,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我們與先進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的差距,實質上就是市場經濟理念和體制的差距。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成果;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更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是思想解放的必然要求;進一步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已經成為推動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進一步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必須認識到我省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影響。從實際情況來看,我省在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主要存在三個問題:要素市場不發達,市場主體活力不足,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要素市場不發達,經濟發展就缺乏有力支撐;市場主體活力不足,創造財富的潛能就難以充分發揮;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有限的市場資源就不能實現優化配置。而在這三個主要問題當中,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它直接影響了其它兩個問題的解決,甚至導致了其它兩個問題的產生。比如,各級政府對大量生產要素的占有和支配,壓制了微觀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地域分割、行業壁壘和體制障礙的普遍存在,限制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等等。因此,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進一步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關鍵在于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進一步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真正完成政府職能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

        進一步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求我們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需要出發,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職能———從對經濟行為的“過度干預”轉向“適度干預”;從對公共服務的“缺少干預”轉向“加強干預”;干預手段要從計劃、行政手段為主轉向經濟、法律手段為主,從直接控制為主轉向間接控制為主。在這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必須從應該由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域退出來,從政府不該管或管不好的領域撤出來,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建設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政府與市場的合理分工,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過程,并讓政府和市場同時發揮作用,相互補充,保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3篇:助力經濟社會范文

        【關鍵詞】靜脈注射;副作用; 靜脈炎;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12-0096-01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ause of phlebitis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ug causes, impact factors, the incidence of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care for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intravenous drug-induced side effects of treatment for reference.We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dangers of intravenous injury, early detection, early treatment, the maximum to prevent intravenous drug side effects.

        【Key words】intravenous injection; side effects; phlebitis; care

        靜脈注射是臨床許多疾病不可缺少的治療方法,是臨床病人給藥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護理工作中一項基本技術操作。但在靜脈穿刺,拔針等過程中如果操作不規范,往往會出現針頭前端滲漏,拔針后發生皮下血腫、瘀斑、靜脈炎等現象。因此,作為一名護士,必須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水平,以便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然而靜脈注射作為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造成的藥物外滲性損傷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靜脈炎,重者發生局部皮下組織潰瘍和壞死。針對這一問題,現將導致靜脈注射藥物外滲性損傷的原因,發病機理,臨床特點及護理方法分析總結如下。

        1 產生炎癥的相關因素

        1.1 化學因素:靜脈輸注各種刺激性溶液(各種抗生素、烴化劑、有機碘溶液和高滲溶液)及各種刺激的藥物(如各類化療藥物)特別是20%的甘露醇為高滲透性的組織脫水劑,要求在短時間內快速滴入,加之表淺靜脈反復使用使靜脈壁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藥液滲透的機會,不僅威脅血管周圍組織,同時加重受累血管的炎性刺激造成靜脈炎的發生〖1〗。

        1.2 物理因素:各種物理原因均可損傷靜脈壁,而出現炎癥反應,機械原因是指穿刺部位不恰當的固定,選用導管管徑太粗,護士操作時動作粗暴或技術不佳或不恰當的操作部位,都可以使血管內膜受到損害,并發炎癥及血栓,以上因素綜合作用而發生機械性靜脈炎癥〖2〗,輸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壁的側壓力,則機械性靜脈炎發生率也明顯增加。

        1.3 其他因素:污染是引起靜脈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指具體消毒不嚴,輸液器污染,針頭污染,配液時間過長,均可引起輸液性靜脈炎。而輸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視,微粒指玻璃屑、橡皮塞、結晶物質等,微粒一旦進入血管,可直接阻塞血管引起供血不足,局部缺血、缺氧,甚至壞死。紅細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管栓塞和靜脈炎。當患者病情危重、機體抵抗力低下、天氣炎熱、陪護人員衛生意識差,均是引起靜脈炎的危險因素。

        2 靜脈注射藥物副作用(外滲性損傷)的發病機理

        藥物外滲性損傷主要是通過2種作用機制,一種是藥物外滲后與皮下組織細胞中的DNA結合,導致局部組織細胞壞死,形成惡性循環,損傷不斷加重,進而嚴重影響組織愈合 另一種是指藥物外滲后,主要通過溶脂作用來破壞細胞膜,這個過程中并不與DNA結合,這部分具有強酸、強堿或高滲性刺激的藥物可誘導增殖細胞成熟停滯,導致局部組織毒性,造成內皮損傷。

        3 靜脈注射藥物引起靜脈炎的臨床表現

        外滲部位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一般輕度炎性改變時,局部組織出現大片紅腫,沿血管出現條索狀的紅線;重度炎性改變時,局部皮膚蒼白,繼而出現大皰,更嚴重者皮膚直接由紅色變成紫黑色,如不及時處理,出現皮下組織壞死潰瘍形成,壞死組織浸入真皮下層和肌層,露出韌帶,壞死組織呈黑色,導致皮下組織受累,活動受限。也可出現頸、腋下淋巴結腫大、敗血癥等。

        4 靜脈注射藥物引起靜脈炎后的護理

        合理安排輸液順序,熟練掌握藥理知識及配伍禁忌,準確掌握藥物的濃度及注意事項,應用刺激性強的藥物如化療藥物時,應確定針頭在血管內方可注藥,藥物完畢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血管,使藥物輸入循環,不沉積在血管壁,減少刺激,提高使用率。一旦發生藥物外滲,要立即停止靜脈注射,抽回殘留藥物,及時進行對癥處理。

        4.1 局部外敷:(1)冷敷是應用于藥物外滲性損傷的早期護理,使靜脈血管收縮,最大程度的減少藥物的吸收,減低損傷程度。也可使神經末梢及細胞的敏感性降低,減輕疼痛及對組織細胞的損害,阻止化療藥物與組織細胞的結合。早期絕對禁止使用熱敷,曾有臨床報道〖3〗,早期采用熱敷致患者局部組織壞死的發生。(2)對輕度反應可局部用5%硫酸鎂濕敷或馬鈴薯切薄片貼患處。硫酸鎂有明顯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利用2%山茛菪堿外擦穿刺點近心端20era局部表淺血管,對減輕血管刺激癥狀,保護靜脈減少損傷療效顯著。

        4.2 局部封閉:在靜脈注射藥物的滲漏部位皮下環行注射相應解毒劑,對抗藥物損傷效應,滅活滲漏藥物,加速藥物吸收和排泄。藥物滲漏早期局部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因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優于單純0.9%氯化鈉注射〖4〗。還可以通過皮下環形注射0.5% 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阻止藥物與組織細胞相結合,減輕局部組織反應,減少疼痛〖5〗。

        5 預防靜脈注射藥物外滲性損傷

        5.1 選擇恰當的血管:為防止血管因素造成的藥物外滲性損傷,靜脈注射時必須選擇粗大、直、彈性好,便于穿刺和觀察的血管。對于長期輸液者,應該有計劃的保護和合理的使用血管,避免使用指趾靜脈,避免使用皮下脂肪少,而鄰近關節、神經等部位的靜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一靜脈避免進行多次穿刺,經常更換穿刺部位,尤其是危重病情的患者要注意保護血管。

        5.2 控制液體的輸入量:對于需要長期輸液的患者,我們要應該控制液體輸入量,定期護理血管穿刺處,盡量選擇深靜脈置管和中心靜脈置管。

        5.3 提高護理人員的基本素質:要防止人為因素造成的藥物外滲引起的損傷,必須加強護理人員的基本素質,提高護理人員靜脈注射的水平,加強工作的責任心和臨床經驗,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減少管壁的機械刺激和損傷,在靜脈穿刺時,首先選擇刺激性小的藥物或生理鹽水進行穿刺,確定成功后,再選擇刺激性的藥物。

        5.4 合理膳食:補充營養,保持皮膚清潔衛生,以增強抗體的抵抗力,保持室內新鮮,限制陪探人數,減少感染機會。

        6 討論

        靜脈注射藥物外滲性損傷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因此,對靜脈注射損傷危險要提高警惕,及早發現,及早處理,最大限度的杜絕靜脈注射藥物外滲性損傷的發生。一旦患者靜脈注射過程中發生藥物外滲的情況,甚至已經造成嚴重的損傷,護理人員應立即更換輸液部位,同時積極的采取相應的護理方法,以期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傷的傷害程度。

        參考文獻

        [1] 王二鳳.靜滴甘露醇引起多發性靜脈炎的護理體會.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4.7(1)103

        [2] 胡沽.靜脈輸液常見的并發癥――靜脈炎的防護,2004.14(11)1:320

        [3] 翟月霞.惡性腫瘤化療中護理失誤教訓〖J〗.護士進修雜志,1995,10(7):47

        第4篇:助力經濟社會范文

        關鍵詞:壞賬;債務人;財務制度;交易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4-0197-01

        1 構成壞賬的條件

        在實際工作中,確認壞賬應符合下列條件:(1)因債務人破產,以其破產財產清償后,仍然不能收回應收款項;(2)因債務人死去,以其遺產清償后,仍然不能收回應收款項;(3)因債務人逾期義務超過三年仍不能收回應收款項。

        2 壞賬損失的計算

        制度規定壞賬損失的核算一般有兩種方法:直接核銷法和備抵法。

        所謂直接核銷法,即實際發生壞賬時,作為損失計入成本、費用,同時核銷應收賬款,其分錄:借記“管理費用”貸記“應收賬款”,同時借記“銀行存款”貸記“應收賬款”這一番處理方法比較簡單,但平時不做估計損失,待一旦發生損失時計入期間費用,減少利潤損失須較大者,影響當月利潤,可能導致虧損,而且由于采用這種方法核銷壞賬手續復雜,符合條件面過窄,致使企業發生大量陳賬、呆賬、長年掛賬,得不到處理,虛增利潤。目前部分國有企業(如金融企業)已改變這種做法而采用方便及時、簡單易行的備抵法。

        所謂壞賬備抵法,即期估計壞賬損失,計入成本費用,同時建立壞賬準備賬戶,待實際發生壞賬時,沖銷壞賬備抵賬戶,它具有以下幾個優點:其一,把不能收回的壞賬及時入賬,避免企業名盈實虧;其二,在報表上列出應收賬款凈額,使報表閱讀者更能了解實際企業的真實財務情況;其三,使應收賬款實際占用資金接近虛列的應收賬款,有利于加快企業資金周轉,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所以壞賬備抵法被許多國家會計界接受。

        如果企業是第一次計提壞賬準備,就可以直接按應收賬款余額一定百分比計算出來的數額,借記“管理費用”、貸記“壞賬準備”。

        如果企業不是第一次計提壞賬準備,就不能直接根據應收賬款余額一定百分比計算出來的數額編制上述分錄,而應該考慮在計提壞賬準備之前“壞賬準備”賬戶的余額情況,本期末根據應收賬款余額一定百分比計算出來的數字是指本期期末計提了壞賬準備金后,壞賬準備賬戶余額應維持的數字,所以,若計提壞賬準備前,“壞賬準備”賬戶有借方余額,則本期計提的壞賬準備數額應為按應收賬款的一定百分比計算出來的數額加上“壞賬準備”科目借方余額之和;若計提壞賬準備之前,“壞賬準備”賬戶有貸方余額,且小于期末計算出來的應保留的壞賬準備數,則需按兩者之間的差額計提壞賬準備即可;若“壞賬準備”賬戶有貸方余額,而且大于期末計算出來的應保留的壞賬準備數,此時,應沖銷大于應保留數額的差額,借記“壞賬準備”、貸記“管理費用”。計提壞賬準備的企業,以后實際發生壞賬時,應借記“壞賬準備”、貸記“應收賬款”。

        企業已確認并轉銷的壞賬損失,以后有可能又收回來,那么在實際收回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應收賬款”、貸記“壞賬準備”,之所以要在“應收賬款”中一借一貸,主要是在賬上反應企業債務人信譽的恢復。

        “壞賬準備”賬戶的年末貸方余額為企業已經提取的壞賬準備,在資產負債表上應列作“應收賬款”的扣減項,便是應收賬款該年末的應收款項的凈額。

        3 我單位壞賬損失處理原則和計算方法

        新會計制度實施雖然規范了企業對壞賬損失的處理方法,但在具體執行中應考慮本企業實際情況而定,新制度規定,因債務人逾期未履行償債義務超過三年仍不能收回應收賬款,單從時間界限衡量壞賬損失,顯然不合乎情理,因目前企業資金緊張,各單位之間相互拖欠貨款現象十分嚴重,形成新三角債,債務鏈靠少數單位是無法解決目前資金困難的,我單位超過三年的應收賬款仍然保留在賬上暫不處理,我認為只要持有對方銀行蓋章的應收款項證明書,在時間上即使超過三年的,還得保留在賬上,均不能輕易處理,作為企業仍應做到貨到發款,不發生拖欠。

        我單位按新會計制度采用備抵法,建立壞賬準備金的處理,方法是按年末應收賬款為基礎,確定千分之五作為計提壞賬準備金依據,實際工作中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屬于已提壞賬準備金出現借方余額(負數),那么期末應將壞賬準備金余額加上原借方余額之和一并提取;

        第二種情況,屬于已提壞賬準本金余額大于年末應收賬款計提金額,應按其差額沖銷壞賬準備金;

        第三種情況,屬于已提壞賬準本金余額小于年末應收賬款計提的金額,其差額補提。

        4 應對壞賬的措施

        企業壞賬損失多與寡,可因企業規模大小和管理水平不同而異,工業企業財務制度雖規定壞賬準備金可按一定比例(3‰-5‰)提取,但實際發生壞賬損失幅度遠不止這個比率,為了盡量減少損失,筆者認為可采用對策:

        (1)深化內部改革和改善經營管理,各級領導要重視企業的切身利益,側重抓好物資管理、產品銷售管理和財務審計監督。建立、健全內部制約機制,盡量避免和減少構成壞賬的各種人為因素。一旦構成壞賬,也要本著爛帳不爛債,責成有關部門認真組織追討,減少企業經濟損失。

        (2)慎重處理壞賬,嚴格履行審批手續。職能部門處理壞賬時,必須從嚴把關,排除內外部非正常因素;壞賬損失沖銷,要求做到所附資料完整、真實、可靠。

        (3)企業對已核銷的壞賬損失仍應建賬管理,責任到人,財務部門分別情況,區別對待,建議采取切實可行措施,盡量組織清理回收。

        (4)運用激勵機制,建立必要的獎懲制度。

        參考文獻

        第5篇:助力經濟社會范文

        功利主義具有短視性,只強調效果的作用,認知取向只肯定現在,注重眼前利益,而輕視長遠利益,容易導致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使人格受到扭曲。在日常生活中,功利主義通常是以創造多少財富或收入來衡量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一脈相承,導致人格扭曲或異化。功利主義的又一局限在于個體主義的凸現,其本質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利益作為行為的標準和目標,集體利益不過是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因此,集體成為了一種虛幻的利益形式,使得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截然對立起來。

        功利主義引起的矛盾分析

        1.公平與效率的矛盾

        公平與效率在現實生活中反映了衡量社會發展的兩個尺度。效率即衡量社會發展生產力,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方面所能達到的速度和水平;公平則衡量國家在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需求上所達到的程度。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通過經濟發展的效率來實現社會公平。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反映了義利革新的有機統一。功利主義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社會發展中效率的要求。馬克思指出:“‘共同利益’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由作為‘私人’的個人造成的。”體現正當的個人利益的功利性觀念、效用觀念與社會主義建設要求是一致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在于比資本主義更公平,因為它要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實現一切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但是,這一公平目的的實現是以生產力較高水平的發展為前提,絕不是生產關系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先進。生產關系的先進性首先表現在它與生產的性質、水平相適應,從而提高更高的生產效率。

        沒有更高的生產效率,社會主義的公平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效率優先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需,在我國現階段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要途徑。市場經濟會使人們收入差距拉大,拉開的差距只要適當,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但必須看到,為了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進行第二次分配,進行必要的調節。

        2.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矛盾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商品經濟,其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個人利益這根杠桿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強了個人追求物質利益的觀念,人們不再恥于談利,賺錢也不再是不義之舉,帶來了人們對個體利益的高度重視。功利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經濟的某些特征和要求。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但是,如果把市場經濟發展中個人利益的要求過分夸大,就混淆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市場經濟與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相結合時,對社會道德狀態的影響是不同的。

        3.短視行為與務實思維的矛盾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活動本身的特征,使功利主義以有用性、功利性的后果作為評價行為的根據,也使得社會上許多短視行為有了市場,只顧眼前的利益,輕視長遠利益,注重結果,輕視原因和動機。這種短視行為與務實精神是相違背的,務實精神強調重實效、重效果,堅持在實踐中認識真理,堅持真抓實干,開拓前進。

        功利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的二元張力推動社會發展

        社會主義的最終價值取向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這必須建立在社會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必須以物質資料的充足為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功利主義為社會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但是,過分的強調功利主義則使社會的發展表現出為了物的發展而發展,人變成了物的發展手段和工具。所以,要清醒地認識到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

        1.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般來說,市場主體往往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通常并不優先顧及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因而有悖于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現象時有發生,出現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在過去的實踐中,我們局限于從分配領域理解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經歷了公平優先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再到公平和效率兼顧,更加注重公平的歷史性轉變。即使僅從分配關系看,我們也只是重視公平與效率的量的統一,忽視了二者的質的統一。因此,要嚴格尊重市場機制,以求效率,又要適當地對市場的弱者、失敗者、最小受惠者給予扶持、幫助和救濟。

        2.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利益的強調和重視,一方面使社會發展得到強大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等。對于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我們絕不能只講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或以集體利益的名義剝奪個人利益,而是應該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兩相利”,辯證地對待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相互關系。第一,我們要肯定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第二,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在二者發生矛盾的情況下,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第三,在確保集體利益的前提下,關心個人的正當利益,尊重個性的獨立和發展。這樣,一方面克服對個人利益的偏激可能引發的傾向,另一方面也糾正了片面地強調集體利益而忽視個人利益的正當性。

        3.正確認識未來發展對當前發展的規定性

        未來的發展對當前發展的目的、方向、性質、途徑、手段等具有規定性。在社會發展中,我們不僅要看到當下的利益,更要看到長遠的利益。既要吸取講究實際、講究效果的功利主義的合理因素,又要克服其短視思維、短視行為的局限性。應堅持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觀的根本觀點,一切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4.正確對待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關系

        第6篇:助力經濟社會范文

        關鍵詞:立法;法律體系;規范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1-00-01

        一、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有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指調整市場經濟關系和法律法規的總和。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結構主要是關于市場主體、規范市場行為、宏觀調控以及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等。為什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有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呢?

        1.基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建立與其相適應的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促進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建立全國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體系,規范中央和地方管理經濟的權限,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對外開放體制,這些都需要制訂有關經濟法律加以引導、規范和保障。

        2.基于市場經濟運行的需要。市場經濟的運行必然帶來人、財、物的大流動。有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就有競爭,就會伴隨不正當競爭。經濟越發展,市場越活躍,競爭就越激烈,同時不正當競爭關系乃至經濟犯罪就會增加。如近年來經濟搞活以后,經濟進一步活躍,發展加快,同時假冒偽劣商品進一步增加造成了社會秩序的嚴重混亂,影響了社會安定。這些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法律、法規不健全。

        在充分肯定市場經濟作用的同時,還應該看到市場經濟的缺陷及其可能帶來的弊端和消極作用。實行市場經濟后,還可能帶來市場壟斷、地區保護、公共消費品生產下降、人們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市場經濟決不是無政府的自由經濟,國家必須進行宏觀調控。發展市場經濟僅僅靠“放開”、“給政策”和解除行政管理還很不夠,更重要的是培育良好的要素市場。這就必須通過加強法制建設,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

        總之,不以法制建設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既是缺乏競爭規則和秩序的市場,同時也將造成市場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混亂。法制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是保護各種市場主體的合權益和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防止市場經濟的缺陷和弊端,創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二、對當前市場經濟立法工作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是最重要的部分,同時,行政法規在市場經濟法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地方性法規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來,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我國的國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與此同時,在立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立法仍滯后于改革;有的地方立法質量還不很高;地方立法中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地方立法從大局出發不夠等。這些問題必須根據憲法的原則,以改革的精神,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戰略高度,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解決:

        l.要加快立法,必須進一步統一認識,明確指導思想。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系中,立法要以憲法為依據,進一步解決思想,更新觀念,大膽探索,勇于實踐,使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緊密結合起來。一些應興應改的事情,盡可能先立法后行動,開始粗一些,逐步完善起來,用法律引導和推進改革開放的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使立法同改革開放進程相適應,避免因無法可依造成的嚴重損失。

        2.要加快立法,必須認真體現黨的關于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在制訂法律法規中,只有認真體現黨的方針、政策,使黨的關于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法律化、規范化,使黨的主張經過立法變為國家意志,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黨的關于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法律化、規范化,使黨的主張經過立法變為國家意志,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國家的法律法規相連接,具有連續性、穩定性和權威性。

        3.要加快立法,必須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立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制訂的法律量大面廣,統籌規則,突出重點,急需先立,不斷完善。根據中央精神,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我國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的原則,制訂規范市場主體法律。其次,為了保障市場主體進行公平交易和正當競爭,應按照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制訂調整市場交易關系,維護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第三,為了使宏觀調控、管理和服務依法進行,保障市場正常、有效運轉,實現宏觀調控目標,應當制訂加強宏觀調控和促進對外開放等方面的法律。第四,為了在開展公平競爭的同時,維護社會的安定,應當制訂、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第五,為了扶持基礎產業,保障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應當制訂發展基礎產業、改善經濟環境及其他方面的經濟法律。

        4.加快立法,必須改進地方立法工作。黨的以來的這些法律法規的制訂和實施,對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了引導、規范、保障和約束的作用。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現有的法律還遠遠不能滿足不同區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目前在地方立法工作中,仍存在責任不清、部門扯皮,法律條文沖突和立法程序不順等現象,造成立法效率低、周期長、進展慢。要改進這一工作現狀,首先要改進地方立法方式,按照有關要求,有些法規草案,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起草:有些涉及改革和建設全局的法規草案,可以由地方人大常委會或有關專門委員會牽頭,組織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起草,注意吸收專家、學者參加地方立法工作,實行實際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相結合。

        第7篇:助力經濟社會范文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力;商品屬性

        一、勞動力商品定理

        (一)所謂勞動力商品定理,是指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必要而充分的條件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了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兩個前提條件:1.勞動者具有人身自由,具有獨立的人格,可以自由支配包括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也就是說,擁有個人勞動力的所有權;2.作為勞動力的所有者的勞動者個人不擁有實現自身勞動力所必需的生產資料,也沒有足以維持自身與家庭成員物質資料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因此只好靠出賣自己所擁有的勞動力來求得生存。

        (二)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條件,勞動力的使用過程也是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科學的反映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產生發展的歷史

        勞動力商品定理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并證明,這一定理仍然是分析社會主義勞動力商品的基本理論框架。但是一些傳統的觀點還是把勞動力成為商品看作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所以在他們眼里勞動是不是商品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勞動力作為人類一般勞動過程的必要要素,是勞動力的自然屬性,為一切社會形態所共有。工人將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力的社會屬性。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商品的屬性

        (一)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

        1.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不充分

        在國有經濟中,勞動者沒有擇業自由,即對自己的勞動力沒有所有權,因此不可能有勞動力商品。在公有制經濟中,作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的是共同擁有公共產權的勞動者整體,而不是任何單個的勞動者個體,勞動者個人沒有直接擁有使用自身勞動力所必需的生產資料,生產的人身條件與物質條件仍然以特殊形式相互分離。因此在國家占有幾乎全部社會生產資料,勞動者沒有擇業自由,全民所有制企業對職工有不得解雇的義務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勞動力資源配置不依賴于市場機制。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有完備的勞動市場體系

        (1) 生產的人身條件所有者與物質條件所有者仍然處于分離狀態,即仍然是兩個不同的經濟主體,因此兩種生產要素的結合仍然需要通過勞動力商品的買賣。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指的是一個群體,而不是單個某人,針對這一群體,個體勞動者是不能隨意處置或使用原本屬于群體所有的生產資料,而是處在一種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狀態。多數情況下企業勞動者集體只是本企業公有生產資料所有權主體的很小一部分,而且是不固定不穩定的一部分,因此無權自由處置企業的公有財產。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主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在國有企業中,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相互分離的,不一樣的企業與勞動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表現在經濟利益方面,并且在企業內部各個勞動者之間也有這種顯著的差別,企業取得勞動力資源越來越依賴于市場機制。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個體所有制以個體勞動為基礎,業主既是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又是勞動者,不存在兩種生產要素相分離的情況,因此也不存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問題。私營經濟和“三資”企業的雇工情形和資本主義企業相類似,由于工人不占有企業的生產資料,只能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商品出賣給私營企業主或者“三資”企業的老板,獲取高工資收入,勞動力仍然是商品。

        (二) 勞動者在社會主義生產中的地位

        1.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具有商品的條件主要是指被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所雇傭的勞動者付出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是一種商品;然而在公有制企業中,勞動力被當作一種生產要素,而不是商品。因此,為了讓這種生產要素的勞動力發揮重大作用,就需要通過市場來進行調節,優化組合,合理配置,合理流動。

        2.社會主義生產條件下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國有經濟中勞動力成為商品和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不存在矛盾,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不取決于流通中的交換形式,而是取決于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

        (2)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有制企業中的勞動者生產出的產品是一種社會產品,勞動者都可以共享企業的經營成果,沒有工資和利潤的對立。企業勞動者的工資高低主要取決于企業經濟效益的狀況,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對企業收入分配不能產生決定性影響,勞動力的價格不完全取決于勞動力的供求狀況。

        (3) 雖然公有制經濟中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在市場經濟中也采取了雙向選擇的市場形式,但真正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一旦進入企業就享有了作為公有生產資料所有者中的一員所應具有的權,如按勞分配、民主管理、利潤分享等,而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

        3.勞動力市場的存在和發展壯大已是不爭的事實,承認勞動力成為商品與社會主義并不矛盾,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實現市場基礎配置的必要條件。勞動力成為商品,是社會主義經濟轉軌的必然現象。

        三、勞動力商品化的歷史意義

        1.勞動力商品化意味著勞動力人格的獨立化。勞動者人格獨立化有利于培養大家的自由、民主、平等、競爭意識,消除過去的等級、特權和依附等不好思想;有利于成分發揮勞動者的才能,激發勞動者的創新意識,使勞動者傾其才,盡其能,服務社會;有利于為市場經濟的發展營造好環境。

        2.勞動力商品化可以使國有集體企業在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上配置勞動要素,增強競爭,盡快融入市場經濟。(作者單位:遼寧大學)

        參考文獻:

        [1]《資本論》第一卷,中央馬列編譯局編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蔣學模 《社會主義經濟中的資本范疇和剩余價值》[M]1994年版

        [4]李鐵映關于勞動價值論的讀書筆記[J]中國社會科學 2003年版

        第8篇:助力經濟社會范文

        1、國際政治經濟學引入體育發展研究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面對持續惡化的全球貧困狀況,一些國家居住著數百萬世界上最貧窮的人,沒有任何發展機會可言,需要根據具體環境采取具體措施,改善生活機會以促進世界和諧發展。體育對全球發展做出的貢獻,可以歸結為在國際援助和人道主義救援方面的努力。因此,為了縮小貧富差距,體育做出的任何貢獻都必須建立在更大范圍且堅持不懈的工作之上。在此廣泛借鑒國際例證,證明體育在幫助改善當今世界貧困人口的生活機會方面的潛力。

        從非洲一些地區流向世界各地的運動員被比喻為一種強有力的國際貿易,其中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運動員離開祖國,轉而效力一些石油大國,如雅加達和巴林等。這種對非洲足球人才的搶奪或許可以等同于不同殖民時期對非洲礦產資源的掠奪。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出力,而世界各地的富有國家獲利。對非洲運動員的搶奪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那時運動員被誘惑進入美國的大學,而如今,世界各地的石油大國直接從非洲購買優秀運動員,運動員的行動自由可能會導致國際田聯各成員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在自由市場規則和資本主義背景下,個體的流動性在日益增加,這點毋庸置疑。但是運動員跨國流動原則不應該損害成員國的利益。作為政策回應,例如尼日利亞收緊了運動員出國簽證的條件,試圖以此阻止運動員的流失。

        當前對體育和資本主義存在兩種觀點。其一是從體育發展的角度看待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可以視為當下人民和國家之間的一系列關系。體育是一種普遍信仰,體育同樣也是造成國家和人民之間矛盾的導火索。第二種看法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待體育和資本主義的關系。體育或許能夠給許多地方和人民帶來希望,但它同樣也可能成為歷史上對平等原則、公正和緩解貧困的工具。過去通過體育進行的干預工作還不足以實現上述任何一個可能性。

        2009年初,國際社會想要努力理解新的金融危機的意義,它的起因、持續過程、結果及可能的解決方案。這場全球危機始于2007年夏天,由信貸緊縮拉開序幕,國際金融系統的崩坍也預示著國際力量平衡中可能出現巨大的改變。雖然這場金融危機始于美國,但權力平衡的變化給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帶來了進一步的挑戰,而這種意識形態至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對西方有著廣泛的影響。美元的價值和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未來很可能取決于中國。有學者觀點認為,這些轉變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西方世界面臨的最嚴峻的財政、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危機。

        許多世界最貧困的國家繼續拒絕國際社會一次又一次提供的可持續性援助。體育歷來一直被當作人道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充分使用,是許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運動員實現社會流動的可行方法。歷史上有關體育和資本主義的資料中有很多例子,證明歷史上的體育是如何發揮干預作用。在此對既有文獻成果進行回顧,在未來可能新世界秩序的背景下,用一種更有依據的方法對體育和國際發展進行描述性研究。發展面臨的真正挑戰是縮小貧富世界之間的差距,世界上最窮的人,生活在最底層的百萬人民,面臨著不可遏制的悲劇。筆者嘗試探討體育在這一消解世界貧困過程中起到的積極作用。

        2、國際援助與緩解貧困:一個新的體育發展議程

        第9篇:助力經濟社會范文

        摘 要 本文首先概括論述了《資本論》中的剩余價值分配理論,主要是工人生產了剩余價值,但是他們不能參與分配。只有資本家們和土地供給者瓜分剩余價值,最后剩余價值被分成利潤,利息,地租等形式。然后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剩余價值分配及是否公平的問題,第三部分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 剩余價值分配 資本 勞動者

        一、剩余價值分配理論梗概

        生產剩余價值即直接從工人身上榨取無酬勞動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資本家,是剩余價值的第一個占有者,但絕不是剩余價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還必須同整個社會生產中執行其他職能的資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價值。因此,剩余價值分為各個不同的部分。

        在簡單社會大生產條件下,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在擴大的社會大生產條件下,更多的人參與到剩余價值的分配中來。資本家個人,金融寡頭,商業資本家以及農業資本家等,只要參與了剩余價值的實現過程,都參與剩余價值的瓜分。

        工人創造的社會財富就集中在各行各業的資本家手中,而工人只領取微薄的工資,造成了工人的貧窮和資本家的富有,在資本主義社會所產生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剩余價值分配造成兩極分化,這種理論和分析,在社會主義社會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社會主義社會的剩余價值分配

        實際上,馬克思認為剩余價值的產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然基礎,這個自然基礎就是剩余勞動,其物質形式就是剩余產品。

        只要社會主義社會的工人,生產的價值超過了滿足他個人生存的消費的價值,那么他就生產了剩余價值。財富的分配影響了一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水平,決定了不同階級的生活水平差距,關系到一國人民的團結與穩定,所以剩余價值的分配顯得至關重要。

        1.參與剩余價值分配的主體

        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卻只能得到資本家給予的勞動力的購買價格,工資。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資本所有者,經營者,以及勞動者,政府,都能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

        現代生產經營過程中,資本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資本所有者要求獲得部分剩余價值。資本作為價值與剩余價值生產的載體與條件,在生產中做出了貢獻,其所有者應獲得剩余索取權。

        經營者既不提供資本,也不像勞動者一樣提供勞動。但是,經營管理作為一種新興的要素,也要求參與剩余價值分配。

        勞動者也要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雖然通常來說,份額較低。首先勞動對于資本,變得相對稀缺。勞動控制著企業的發展,決定著剩余價值的數量。

        而政府,主要以稅收的方式,參與整個社會各個行業的剩余價值分配。

        2.剩余價值的分配順序

        第一步,支付各生產要素的必要價值即成本。勞動力是生產中最積極、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因此,首先必須支付工資給勞動者。工資不是勞動的報酬,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第二步,支付國家的稅金。商品價值通過第一步分配,余下的剩余價值,還必須作必要的社會扣除即交納一定的稅金。

        第三步,純剩余價值的分配。經過第二步扣除后的為要素所有者共同的可支配剩余價值。如果將剩余價值用作追加各種生產要素,進行擴大再生產,則是一種延期的剩余價值的分配。

        3.剩余價值分配的公平性問題

        雖然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幾乎所有人都能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這并不意味著整個分配過程就是合理的公平的。

        在以上的剩余價值分配主體之間,各主體所占有的份額,是不可能相等的。就勞動者來講,普通勞動者的份額必定小于復雜勞動者占有的剩余價值的份額。資本所有者如果參與管理,將獲得遠遠大于普通勞動者的份額。另一方面,非勞動要素所有者,要憑借自己的所有權獲得較大份額。而且,在純粹市場化的條件下,非勞動要素所有者與管理人員必將成為剩余價值分配中的強勢力量,而純粹的勞動力所有者,則不可避免地會是弱勢力量。

        所以政府的分配份額以及參與分配的方式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分配均衡問題。政府作為宏觀調控主體,如果剩余產品的分配差距過大,不利于普通勞動者積極性的發揮,增加了社會發展的不和諧因素。

        三、剩余價值分配合理化的政策建議

        1.加快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

        如果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能力大大增強,社會總產品也將極大豐富,各個階層所能夠分配的剩余價值的基數也變大,各階層按比例分配的剩余價值也將增多。

        2.加強企業的剩余價值分配監督

        剩余價值分配合理的基礎就是按貢獻分配。所以每個企業應訂立明確的制度,每個管理者的參與分配的比例要與業績掛鉤,在企業形成激勵機制,鼓勵管理者努力改進管理方式,合理配置資源和勞動,使剩余價值最大化。

        3.勞動者應該更多的參與到剩余價值分配中來

        勞動者可以分配剩余價值直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有利于發揮大家的長處,提高生產效率。企業也可以減少監管成本。

        4.給企業經營管理充分的自

        一個企業生產的剩余價值,勞動者管理者及資本所有者都是憑自己的貢獻按份額參與分配。政府則是按照制度獲得部分剩余價值。企業應該可以自主決定生產什么、生產營多少、采用什么方式等最后利潤如何分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综合 | 最新国产99热这里只有精品 | 亚洲变态另类天堂AV手机版 |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