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礦產資源供應范文

        礦產資源供應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供應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礦產資源供應

        第1篇:礦產資源供應范文

        關鍵詞 礦產資源;系統特征尺度;精益戰略;臨界戰略;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4-0144-05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基本上是建立在粗放式的規模增長基礎之上,建立在對礦產資源的大規模消耗基礎之上。這種增長方式的結果,必然導致礦產資源供應的瓶頸約束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當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正處于重大的轉型時期,一是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由資源消耗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二是以結構性調整為基礎的由初級產品生產向精深加工產品生產的產業結構高級化轉變。而要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對礦產資源的消費結構和數量都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如何審時度勢,確定科學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戰略,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需求,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1 對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內涵的理解

        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經過長期艱苦探索得到的經驗總結,是人類重新認識和審視自身發展與生態系統關系的結晶。目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相繼制定和開始實施符合本國或本地區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然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礦產資源的可持續供應基礎之上的,而礦產資源又具有現實的可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如何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有關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國內外眾多學者從各個方面、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面開展了深入廣泛的研究[1]。但就如何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側重于礦產資源的代際分配研究,探求礦產資源在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和途徑。這一方面的研究是基于國際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即“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為了滿足后代人實現其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要求,這些研究成果或者追求礦產資源代際配置的社會福利最大化[3],或者探求礦產資源耗減量與可更新資源補償量的動態平衡等[4][5],實質上都是解決有限資源在人類社會發展時間維度上的合理配置問題。第二種是側重于礦產資源的可持續供應研究。這一方面的研究是基于礦產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功能,探究不可再生的、有限的礦產資源如何實現持續供應,以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7]。解決的途徑或者是擴大供應范圍的開源模式(如全球資源戰略),或者是集約高效利用現有資源的節流模式(如資源開發利用的集約化戰略)。筆者認為,上述兩個方面的研究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局限性,那就是將礦產資源和社會經濟作為兩個獨立的對象來看待,立足于礦產資源的靜態有限性,來解決經濟發展的動態持續性問題。過多地關注于礦產資源的可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忽視了礦產資源系統內涵和結構上的發展演變性。事實上,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和利用,本身就是構成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經濟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身就包含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利用的可持續性。因而,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同階段的礦產資源需求要求相適應,礦產資源系統的結構和內涵是在不斷地發展演變的(即礦產資源的發展屬性),正是礦產資源系統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時間緯度上的發展演變屬性,才使得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也使得礦產資源系統本身存在著可持續性的可能性。因此,探究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第一,必須緊密結合地區產業構成及其未來的發展態勢,不能就資源來談資源;第二,必須從動態發展的觀念來理解和考察礦產資源的構成和內涵的發展與變化,即必須強調發展的思想;第三,必須從系統科學的觀點和思想來認識礦產資源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性。這樣,探究一定區域礦產資源的可持續性,實際上就是要在全面分析和研究地區礦產資源系統發展演變特征和規律的基礎上,研究地區礦產資源系統的穩定高效運行和更替升級問題。

        2 礦產資源的系統特征尺度及臨界演進規律

        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事物或過程組成的具有整體功能和綜合行為的統一體,它反映了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本質特征,不同的事物表現出不同的系統屬性。系統特征尺度是系統的一個基本特征,是特征時間尺度和特征空間尺度的統稱。所謂特征時間尺度,是指能夠體現系統本質變化的最短時間跨度;與特征時間尺度相對應的空間范圍被稱為特征空間尺度。系統特征尺度定義中的關鍵是“本質特征”,這一“本質”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系統特征尺度反映了系統在保持其特定本質特征狀態下的時空范圍。同時,系統又是在不斷發展演變的,當客觀事物的發展演化發生了質變時,標志著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表現為系統特征的根本變化,即系統的臨界狀態變化。“臨界”的概念最早源于物理學,意思是說,對于一個物理系統,其性質隨著物理參數的變化而變化,當物理參數達到或超過某一閥值時,物理性質將發生突變,超導現象就是典型的臨界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普里高津(Prigogine)在研究非線性熱力學系統時發展出了一套從混沌到有序的科學理論,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系統在臨界分叉點上的選擇[8]。

        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基礎保障的礦產資源具有明顯的系統特征。研究表明,一國家或一定區域隨著工業化發展的不同進程,對礦產資源的消費和需求強度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即礦產資源的系統特征時間尺度。在某一特定的特征時間尺度范圍內,礦產資源的消費呈現出一種倒“U”字型分布,其變化過程由初始、增長、成熟和衰落四個階段組成。這種對礦產資源消費強度的階段劃分與地區工業化發展過程的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大體相適應(見圖1)。礦產資源消費需求的這一發展變化特征,表現出礦產資源系統在保持其特定資源消費結構狀態下,一個完整的系統特征尺度范圍內的發展演化過程[9]。

        區域礦產資源系統不僅表現為特定系統性質特征時間尺度范圍內的消費需求變化規律,從更長的時間尺度上來考察,礦產資源系統表現出明顯的非線性和非平衡特征。當控制參數達到某一閥值λ0時,系統將發生分叉,系統在分叉點上所面臨的選擇可能很多,但總體上可以劃分為新資源結構(機會型或可持續性分支)、混合資源結構(波動性分支)和原資源結構(危機型或不可持續性分支)(見圖2)。礦產資源系統在分叉點上具體選擇哪一個分支取決于系統所掌握的知識、信息、偏好和對未來的預期。

        上述礦產資源系統通過臨界點選擇實現的系統更替與演進規律,已被世界各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礦產資源消費結構的現實演變過程所證實。根據世界上不同地區工業化發展對礦產資源投入大規模開發的先后,區域工業化發展不同階段的礦產資源消費結構大體上劃分為三大基本類型,每一種類型都有各自的主導礦種。具體類型劃分及代表金屬與能源礦種為:①傳統類型-主導礦種有煤、鐵、銅、鉛、錫等礦種;②現代類型-主導礦種有石油及天然氣、鋁、鉻、錳、鎳、釩等礦種;③新型類型-主導礦種有鈾、鈷、鍺、鉑、稀土元素以及鈦等礦種。由此形成了傳統礦產資源系統、現代礦產資源系統和新型礦產資源系統在社會經濟發展時間維度上的依次疊瓦狀更替與演進規律(見圖3)。

        由區域礦產資源系統特征尺度及其臨界演進規律可知,區域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存在著兩種時間尺度上的含義。一種是某一特定礦產資源結構基礎上,在其系統特征尺度時間范圍內的可持續性;另一種是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建立在系統臨界點上及時科學的系統選擇與更替上的可持續性,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真正內涵是這兩種可持續性的綜合。因此,建立在上述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內涵基礎上,研究區域未來一定時期礦產資源消費需求的發展變化趨勢,以及由此來規劃和確定本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戰略和對策,必須首先準確判斷地區所處的系統特征狀態,是處于某一系統特征尺度內的緩慢演進狀態,還是處于系統發展演化的臨界狀態,才能對未來本地區礦產資源消費需求態勢做出一個較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從而確定不同的戰略規劃和對策,即礦產資源系統特征尺度內的精益戰略選擇和礦產資源系統的臨界戰略選擇。

        3 基于系統特征尺度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精益戰略選擇

        當礦產資源系統演化處于遠離臨界點的穩定狀態時,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礦產資源需求處于某一特定資源需求結構基礎上相對緩慢的量變過程。此時,如果從區域礦產資源系統特征時間尺度內某一時間點截面來觀察系統運行特征,區域礦產資源系統是地區空間范圍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加工、利用等環節和過程構成的復雜大系統。按照其各組成部分的功能差異,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礦產資源勘查、礦產資源采選、礦產資源加工和礦產資源利用四個次一級的子系統,這四個子系統之間表現為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作用關系(見圖4)。一方面,四個子系統相互依從,沒有前一個環節的作用,后一個環節將無法進行。隨著礦產資源勘查、采選、加工和利用的不斷深入,前一個環節構成了后一個環節的前提和基礎。區域礦產資源的現實可供量,是由其中最薄弱環節上的生產能力和水平決定的;另一方面,后一環節對前面的環節具有很強的反作用。如果后一環節的資源利用不合理,會造成資源浪費,加重以前環節的工作強度。正是區域礦產資源系統各環節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構成了整個區域礦產資源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本質特征。

        由圖中可以看出,在系統時間尺度范圍內的任一時間點上,區域礦產資源系統均表現為相同的系統作用要素構成,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即系統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各個作用要素的作用強度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在系統運行的初始期和增長期,表現為區域經濟發展對本地區現有資源儲量的大量消耗,其它作用因素影響程度較小;當系統逐步進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時,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資源加工深度的加大、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等環節的技術進步,表現為礦產資源系統開源要素(包括:發現新的礦產資源、開發替代資源、非資源的資源化、礦產品進口、國外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和節流要素(包括:提高資源的加工深度、提高礦產資源的采選回收率、礦產資源的循環利用、綜合利用礦產資源、降低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等)作用強度的增大,實現了對地區原有資源儲量消耗強度的降低,從而構成了區域礦產資源系統的波狀運行特征。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區域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則必須保證系統輸入和輸出的動態平衡。根本的選擇在于以技術進步為標志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精益戰略的選擇與實施。通過礦產資源系統勘查、采選、加工和利用各個環節的技術進步,增加資源的有效存量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10][11],從提高礦產資源開源與節流各個要素的精益程度來保證一定時期內,系統的輸入應大于或至少等于系統的輸出。鑒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由于充分借鑒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和教訓,以及發達國家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的輸入,目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工業化發展的速度和步伐在明顯加快,礦產資源系統特征時間尺度明顯變短,使得礦產資源消費強度的曲線分布區間變窄,對礦產資源需求強度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表現為短期內對礦產資源消耗需求量的大幅度增長,使得一定時期內資源需求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系統自身的供應能力和區域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導致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供應和生態環境壓力增大(如我國目前出現的資源與環境問題)。因此,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資源勘查、加工、利用各個環節的技術進步,全面實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精益戰略,切實提高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和技術貢獻率,才能實現資源供應、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實現區域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礦產資源系統演變狀態的臨界戰略選擇

        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既包含系統特征尺度范圍內量變意義上的持續性,又包含不同資源消費結構系統演化質變意義上的持續性,是通過系統不斷量變和質變的循環往復演化過程來實現區域礦產資源的可持續性,而這一過程的另一關鍵點就在于系統遠離平衡態時臨界戰略的正確選擇。

        礦產資源系統的臨界狀態和分叉點類型與控制參數密切相關。在構建礦產資源系統模型時,環境對系統的影響就表現為參數。礦產資源系統的環境發生變化(不同工業化發展階段地區產業結構對礦產資源的消費構成發生了變化)就導致控制參數發生變化。環境對礦產資源系統的非平衡約束能夠使隱藏在系統非線性特征之中的復雜動力學行為充分展現出來,使礦產資源系統遠離平衡態,出現臨界狀態和分叉行為。此時,對于礦產資源系統發展的戰略選擇來說,客觀上存在著三種類型的戰略選擇。第一類是新資源結構戰略,即機會型或可持續性戰略。這一戰略選擇隨著地區工業化進程的不斷發展,適時地實現了礦產資源構成結構的轉變,由傳統類型的資源結構轉移到現代類型的資源結構,再到新型類型的資源結構等,從而保證了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實現了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見圖5)。如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能源消費不但在數量上不斷增加,而且在能源結構上也發生了變化,先后經歷了柴薪為主階段、煤炭為主階段、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階段,以及未來的核電為主階段、太陽能及風能為主階段等。能源系統結構的演變與更替,向人們展示了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現實遠景。第二類是混合資源結構戰略,即波動性分支戰略。本戰略選擇基于地區的資源基礎特征,采用了舊資源結構與部分新資源結構的結合,由于區域資源與經濟結構的不適應,造成經濟發展受到資源供應的制約,表現出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代價增大。第三類是原有資源結構戰略,即危機型或不可持續性分支戰略。本戰略選擇往往過分地強調本地區原有的資源優勢,沒有及時地實現資源結構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而轉換,基于特定類型資源自身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表現出地區礦產資源系統資源供應能力的不足。

        5 結 論

        區域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關鍵的問題在于“發展”,在于地區礦產資源系統的結構和內涵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和需要不斷地演變和更新。這一可持續發展過程依賴于系統特征尺度范圍內礦產資源供應和消費產業鏈運行中以技術進步為特征的精益戰略選擇和實施。可通過礦產資源系統勘查、采選、加工和利用各個環節的技術進步,增加資源的有效存量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提高礦產資源開源與節流各個要素的精益程度來保證一定時期內,系統的輸入應大于或至少等于系統的輸出。這一可持續發展過程還取決于礦產資源系統演化更替過程中臨界戰略的及時選擇與正確實現。礦產資源系統的臨界狀態和分叉點類型與控制參數密切相關,對于礦產資源系統發展的戰略選擇來說,客觀上存在著三種類型:第一類是新資源結構戰略,是機會型或可持續性戰略;第二類是混合資源結構戰略,是波動性分支戰略;第三類是原有資源結構戰略,是危機型或不可持續性分支戰略。當前我國面臨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根本的原因不是資源的供應能力不足,而是產業技術落后及資源低水平利用造成的需求壓力和環境負荷。現實的解決途徑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進步。因此,實現區域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途徑在于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條件下精益戰略選擇和臨界戰略選擇的循環往復和有機結合。縱向上實現資源供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橫向上滿足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不突破生態環境的承載水平,并隨著工業化發展的進程要求,及時地完成資源結構的更替與變遷,從而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資源、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楊昌明,黃孝林,丁鋒.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進展[J].中國地質礦產經濟,1999,(6):17~21.[Yang Changming, Huang Xiaolin, Ding Feng. Research Advance on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J]. China Geology & Mining Economics, 1999,(6): 17~21.]

        [2]WCED. Our Common Fu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劉家順.論資源代際有效配置的運行機制[J],河北學刊,2003,23(4):34~37. [Liu Jiashun. Discussing Operation Mechanism of Effective Configuration of Resources Intergenerational[J]. Hebei Academic Journal, 2003,23(4):34~37.]

        [4]魏曉平.礦產資源代際配置的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74~79.[Wei Xiaoping. Study on Problems of Intergenerational Alloc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2,(2):74~79.]

        [5]魏曉平,王新宇.礦產資源最適耗竭經濟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02,10(5): 78~81. [Wei Xiaoping, Wang Xinyu. Economic Analysis of Optimum Exhausted on Mineral Resources[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2, 10(5): 78 ~ 81.]

        [6]夏傳勇.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研究述評[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3):415~421.[Xia Chuanyong. Review on Studied of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5,20(3):415~421.]

        [7]張雷.中國礦產資源持續開發與區域開發戰略調整[J].自然資源學報,2002,17(2):162~167.[Zhang Lei. Mineral Sustainable Supply and Its Spatial Reorganiz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2):162~167.]

        [8]昝廷全.系統經濟學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 [Zan Tingquan. System Economics Exploration[M]. Beijing: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4,(3).]

        第2篇:礦產資源供應范文

        關鍵詞:礦產資源;問題;途徑;保護;開發;利用

        作為主要的自然資源之一的礦產資源,它的開發與利用直接關乎到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甚至關系到整個國計民生的大事。長期以來,對礦產業的開發一直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與制度層面的嚴格約束。因此,這類資源的開發幾乎呈現出大量開采、過度開采的局面。然而,這種開采與合理利用資源是背道而馳的。為了更好在開采礦產資源,為了能夠更加長久地開采礦產資源,必須將礦產資源的開發真正地置于制度的嚴管之下,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可持續性地開發與利用礦產資源呢?筆者試作如下探討:

        一、礦產資源開發的現狀分析

        礦產資源存在著總儲藏量較大,但人均儲藏量較小和分布不均的情況。從這一點來說,礦產資源存在著相對不足的現實問題。而在有限的礦產資源中又存在著占有相對優勢數量的礦產資源于國民經濟建設的有用性卻不是很強,而于國民經濟建設有很大效用的礦產資源又明顯地數量不足。這突出地表現為,如石油、天然氣、銅礦、金礦等資源因其儲量的不足而造成相關產品的供應缺口在加大。礦產資源的開發總體上呈現出質量不高的情況。礦產資源本身質量就不高,加之各種類型的礦產或者規模小,或者多為貧礦與難選礦,試想這樣的礦產如何能指望它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盡管也有一些在我們看來是比較大的礦床,但只要拿它與國外的大型礦床相比較,就立時相形見絀了。再加上,我們在選礦與礦產資源的加工方面存在著許多技術上的難題,嚴重制約了礦產業開發的水平,影響到了礦產資源開發的質量。分布不夠均衡也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當中的現實問題。我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種礦產資源分布在祖國各地。盡管礦產的種類繁多,但分布卻極為不均。這樣一來,就導致我國的礦產資源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依然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礦產業開發還是應該報有樂觀的態度。原因是,我們所蘊藏的礦床其中有一部分依然具有很好的找礦與開發的前景。中國歷經數十年的地質礦產工作我國的礦產資源被挖掘出來的已經數量不少,但是距離真正的實有數量還是有差距的。因為,隨著現代找礦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許多的礦產資源正在源源不斷地被勘探出來。也就是說除有些資源其儲量已經基本摸清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資源的數量尚待摸清。這些沒有摸清家底的資源,已經現代資源勘探技術初步探明仍然存在著一定的潛力甚至是巨大的潛力。

        二、礦產資源保護與開發現存的問題

        礦產資源供應不足,是當前資源開采業中的主要問題。這已經導致礦產資源對國民經濟的支持與保證作用在下降,貢獻率在明顯降低。就主要礦產的儲量而言,其增長幅度遠遠低于產量的增長幅度。而與此同時,礦產資源產量的增長幅度,又遠遠低于對資源消費數量的增長幅度。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我們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寅吃卯糧”的現象。礦產資源供應不足的結果是,我們對礦產資源的需要只能通過進口來滿足,于是,我們正在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的主要進口國。

        我們的礦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也缺乏競爭能力,難以以自身的優勢躋身國際市場。其實不僅是與國外的企業相比沒有優勢,就是與國內其他企業相比,也同樣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其競爭力之弱,可想而知。這里邊有體制的問題、有機制的問題、有管理的問題、有技術的問題,情況較為復雜。另外,我們的礦產資源開發總體上來講,開發和利用都很粗放,利用率也不高。最為嚴重的是,我們的資源開發盡管也照顧到的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但總體上還是力度不夠。環保問題十分突出,這些都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三、礦產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新途徑

        (一)牢固地樹立起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一提起我們的國家,我們以往常常以“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等等溢美之辭來形容,這其中多少有些夜郎自大的意味。因為,我們土地廣博是真,但資源尤其是礦產資源并非我們想像的那樣廣博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程度,要真正地認識到我們的資源是極為有限的,而有限的資源也并未能很好地得到保護與開發利用。

        加之,我們對于礦產資源的開發,尚未能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利用它。要認識到礦產資源與森林資源、草原資源、海洋資源等是不同的,這些資源是可再生的資源,而礦產資源則屬于不可再生的資源,這些資源如果不加控制地過度地開采,勢必有資源枯竭的那一天。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擁有的礦產資源的有限性,并從戰略的高度,尤其是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認識地堅持以保護為前提,合理開發、合理利用,讓我們的礦產資源不至于因為我們的過度開發和無序開發而影響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不至于影響到我們子孫萬代對礦產資源的利用。

        古人講“居安思危,豐時防枯”。我們是到了清醒是認識這個問題,并認真地對待我們有限的礦產資源的時候了。

        (二)以制度來約束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

        要想對我們有限的礦產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只憑口頭上進行約束與管理是不行的。對一個行業進行管理,并使之規范有序,必須以制度進來約束。將對礦產業的開發利用,置于制度的籠中,使之置于正常監管之下才行。

        國家盡管出臺了《礦產資源法》,但是還不能讓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得到有效的保護。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現實的情況是法律條文明明擺在那里,真正依法依歸來辦事的,卻并不多見,也正所謂的“有法不依”。怎么來解決這一問題呢?那就是真正地維護法律的尊嚴,對于違法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一定要依據《礦產資源法》來嚴格處理。

        (三)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經濟學原則

        礦產資源的開發是對生態環境與自身的可持續性構成挑戰的行為,一方面開發利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會破壞生態效益,而如果恪守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礦產資源的保護,則又不能創造經濟效益。這種情況下,必須研究出一個辦法來,讓礦產資源的開發既能創造出經濟效益,又不至于破壞基本的生態環境。這是擺在專家面前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但管怎樣,一定要做到讓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才是根本大計。

        參考文獻:

        [1]李士彬,,王素萍.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分析及對策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1(04)

        [2]宋守志,鐘勇,邢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現狀與發展的研究[J].金屬礦山.2006(11)

        第3篇:礦產資源供應范文

        1研究設計

        1.1研究方法脈沖響應函數描述某內生變量對誤差沖擊的反應,即在隨機誤差項上施加一個標準差沖擊后,該沖擊對內生變量當期值和未來值帶來的影響。通過比較不同滯后期的脈沖響應,可確定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作用時滯。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的前提是建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即通過每個變量對模型中全部內生變量進行滯后回歸分析來模擬動態關系。方差分解是一種描述系統運動的方法。與脈沖響應函數相反,方差分解將系統中的預測均方誤差分解成系統中各變量沖擊的貢獻,即分析未來某期的內生變量對上期誤差項一次沖擊的響應過程。時差相關系數分析法經常被用來檢驗兩個時間序列經濟變量之間的滯后關系。在分析政策時滯時,通常計算出若干個不同時差的相關系數,然后進行比較,最大的時差相關系數所對應的時差則為兩個經濟時間序列變量之間的時滯。

        1.2變量選擇本文選取的礦產資源政策變量以及政策效應變量見表1所示。

        1.3數據來源與說明考慮到各年份數據的統一性,“新增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統計對象為煤炭、石油、鐵礦石,統計數量為“基礎儲量+資源量”;“礦產資源開采總量”統計對象為固體和液體礦產;“礦產資源開采規模結構”是指大中型礦山在礦山總數中所占比重;“礦山環境治理資金”包括中央加地方財政投入;“礦產資源供應對需求的保障指數”是指石油與煤炭的生產消費比;“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選取鐵礦石作為統計對象;“礦產資源進口來源集中度”統計對象為鐵礦砂及精礦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比重;“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礦產品銷售收入”和“礦業總產值”按照當年價格計算。所用數據來自于2002年-2012年《中國國土資源年鑒》、《中國國土資源公報》、《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財政年鑒》和《中國礦業年鑒》。考慮到序列數據的時間趨勢以及異方差現象,對年度序列數據分別取自然對數,并在相應變量的字符前加“L”。對于缺失的數據,采用相鄰年份數據的平均值。

        2實證研究

        1999年以來,我國頒布了諸多礦產資源政策,包括礦產資源勘查政策、開發利用政策、礦產品進出口政策、稅費政策等。本文使用Eviews6.0軟件對政策的外部時滯進行實證分析。

        2.1ADF單位根檢驗對礦產資源政策變量及效應變量的ADF檢驗結果見表2所示。表2表明,除LMGEGF、LMRF和LRT之外,其他各變量的原始序列ADF檢驗絕對值均大于10%置信水平下的臨界值,表明除LMGEGF、LMRF和LRT之外其他變量的原始序列非平穩。但這些變量經過一階或二階差分后得到的ADF檢驗值均小于5%置信水平下的臨界值,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可以對表2中的變量值進行實證分析。

        2.2格蘭杰非因果性檢驗對表2中的政策變量及效應變量做格蘭杰非因果性檢驗(顯著性水平取10%)[7],結果見表3(只顯示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的變量)。表3說明,SSMRE(礦產資源開采規模結構)與TEMR(礦產資源開采總量)、GE(I地質勘查投入)與RT(資源稅)之間存在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其他變量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

        2.3時差相關系數礦產資源政策變量與效應變量(只分析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的變量)的時差相關系數見表4所示。表4表明,設定滯后期數為0至10期,滯后期為1時,時差相關系數最大的變量包括:新增查明礦產資源儲量與地質勘查投入、開采許可證發放數量與開采總量、開采規模結構與開采總量、采礦業對外直接投資凈額與向外商投資企業批準登記發放勘查與開采許可證數量、礦產資源生產消費比與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投入與資源稅、采礦權使用費與地質勘查投入、地質勘查投入與資源稅、資源稅與稅收。新增查明礦產資源儲量與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報酬的時差相關系數在滯后期為4時最大。礦產資源開采規模結構與礦業總產值的時差相關系數在滯后期為8時最大。可以看出,礦產資源開采規模結構的效應時滯最長,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報酬次之,其他變量的效應時滯較短。

        2.4脈沖響應函數與方差分解(1)礦產資源勘查政策分別建立INMR和GEI、INMR和GEIPR的兩變量VAR系統,經滯后結構檢驗,所有根模的倒數均小于1,模型平穩。INMR對GEI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分別見圖1和圖2所示。由新增查明礦產資源儲量對地質勘查投入的脈沖響應(圖1)可以看出,地質勘查投入變化2年之后,對新增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脈沖響應達到最大并且逐漸趨于穩定。方差分解圖(圖2)顯示,新增查明儲量的預測方差中地質勘查投入的貢獻上升且在第2年達到最大值,之后較為穩定。結合時差相關系數、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分析,地質勘查投入對新增查明儲量的作用時滯為1~2年。同理,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報酬對新增查明儲量的作用時滯為2~4年。(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政策經滯后結構檢驗,NMLI和TEMR、SSMRE和TEMR模型中根模的倒數均小于1,模型平穩。SSMRE和MOV的兩變量VAR模型不平穩,因此放棄對其進行分析。結合時差相關系數、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分析,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報酬對新增查明儲量的作用效果在第1年開始顯現,第2年完全發揮,其作用時滯為0~1年;開采規模結構對開采總量的作用效果在第2年開始顯現,其作用時滯為1~2年。(3)礦產資源境外投資政策經滯后結構檢驗,NFDIMI和IPETFIE的兩變量VAR系統模型平穩。NFDIMI對IPETFIE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圖表明,向外商投資企業批準登記發放許可證的數量變化2年之后,對采礦業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的脈沖效應增加并在波動中逐步趨于穩定;采礦業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的預測方差中,向外商投資企業批準登記發放許可證數量的貢獻較為穩定。總之,向外商投資企業批準登記發放許可證數對采礦業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的作用效果在1~2年之后完全發揮出來,所以其作用時滯為1~2年。(4)礦產品進出口政策SDMRPI對MPIET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圖表明,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變化2年之后,對礦產資源供應保障指數的脈沖效應增加,第3年之后逐步趨于穩定;礦產資源供應保障指數預測方差中,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貢獻上升且在第3年達到最大值,之后較為穩定。結合時差相關系數、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分析,礦產品進出口貿易對礦產資源供應保障指數的作用時滯為1~3年。(5)礦產資源稅費政策在滯后結構檢驗的基礎上,MGEGF對RT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圖表明,資源稅征收數量變化的第1~3年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投入的脈沖效應增加,第3年之后逐步趨于穩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投入預測方差中,資源稅的貢獻上升且在第3年達到最大值。所以,資源稅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投入的作用時滯為1~3年。同理,采礦權使用費數量變化的第1~3年對地質勘查投入的脈沖效應增加,第3年達到最大,之后較為穩定。地質勘查投入預測方差中,采礦權使用費的貢獻逐年上升,且從第4年開始較為穩定。所以,采礦權使用費對地質勘查投入的作用時滯為1~4年。資源稅征收數量變化的第2年對地質勘查投入的脈沖效應增加并達到最大。地質勘查投入預測方差中,資源稅的貢獻在第2年較大,之后呈現平穩狀態。資源稅對地質勘查投入的作用時滯為1~2年。資源稅征收數量變化的第2年對稅收的脈沖效應增加并達到最大,之后下降,第5年出現最小值,而后上升并在第8年出現下一個波峰。稅收收入預測方差中,資源稅的貢獻在第2年較大,之后呈現平穩狀態。結合時差相關系數、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分析,資源稅對稅收的作用時滯為1~2年。

        3研究結論

        第4篇:礦產資源供應范文

        市××××局:

        為認真貫徹落實××××精神,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執法工作,切實維護礦業開發良好秩序,真正做到履職盡職,我縣按照《××××關于開展礦產資源執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梳理縣域內礦產資源領域執法工作實際情況,查找問題,總結做法和經驗,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建議,現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礦產資源執法工作的做法和經驗

        1.制定了《××××打擊偷盜采礦產資源違法行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為組長的專項行動領導小組,明確了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提出了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標,強化了責任分工。確定了責任主體,建立了××××、××××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及時解決工作推進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

        2.對無證采礦等違法違規行為開展了全區域、全覆蓋、無遺漏的拉網式排查。首先,加大動態巡查力度,對盜采高易發區及高易發礦種加大巡查頻次;其次,通過樹立警示牌,公布舉報電話等工作,切實有效的營造并提高宣傳氛圍;三是,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該立案的及時立案,該移送的立即移送;

        3.對全縣持證礦山開展了多次排查,重點排查超、越批準礦區范圍采礦等違法違規行為,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該立案的立案立案,該移送的及時移送;

        4.結合礦業權人信息公示系統、礦產衛片違法圖斑檢查、動態巡查等多種方式和渠道,收集信息,重點摸排非法勘查開采、破壞礦產資源等行為。

        二、礦產資源執法工作存在問題及建議

        第5篇:礦產資源供應范文

        1 我國礦產資源的概述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多樣,使得我國的各種資源能源十分豐富,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發現的礦產品種有170多種,已探明礦產資源總儲量的就有156種。但是我國的礦產資源還面臨著總量多、人均少、資源分布不均,品種不平衡,缺少急需礦種等。礦產資源作為非可再生能源,使的我國面臨的礦產資源短缺情況非常嚴峻,根據我國主要的礦產明細表得知,鉀鹽、鉻等不少礦種的儲存量僅能供應到2020年為止。這對我國的資源供應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因此,尋找最佳的地質找礦模式,提高我國礦產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成為目前解決資源危機的關鍵問題。

        2 地質找礦的勘查技術原則

        2.1 統籌規劃原則

        要真正做好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并在實際的地質找礦工作中,對整體工作流程進行全方面的統籌規劃,具體將其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公益性礦產勘查、商業性礦產勘查,礦產資源地質勘查以及環境地質勘查。并且,還要對中央和地方的地質勘察工作進行統籌。

        2.2 遵循客觀規律,合理布局原則

        由于我國礦產資源分布范圍廣,再加之地質復雜多樣,在實際的礦產找礦工作中,經常會遇到許多難題,這就需要相關找礦人員充分做好礦產勘察工作,真正掌握地理資源和自然環境情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切實遵循地質找礦客觀規律,制定出完善的規劃方案,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

        2.3 提高科技創新和工作能力

        在實際的地質找礦勘查工作過程中,找礦人員必須充分掌握我估計是條件自然資源的分布情況,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地質找礦工作流程,同時采用先進高效的地質找礦工程技術,以此來對重要礦種資源以及大型礦區找礦工程進行勘察,進一步提升我國勘察技術水平,使其真正滿足我國經濟建設要求,不斷提高我國地質找礦工作服務質量與創新能力。

        3 創新地質找礦技術的能力

        3.1 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高地質找礦效果

        目前,由于我國地質找礦技術仍舊處于滯后的階段,再加之找礦工作涉及內容較多,致使很多實質性的問題無法解決。因此,加強對對傳統地質找礦技術創新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并且,我國礦產企業還要對以往的工作模式進行優化與完善,從而達到理想的地質找礦效果。其次,在對地質找礦工作進行創新的同時。還要加大對高素質找礦領軍人的引入,加快實現地質找礦工作模式的轉變,進一步提高我國地質找礦工作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3.2 完善新的找礦工作模式

        要突破原有的找礦工作模式,提高找礦的工作效率,實現創新找礦工作的能力,就需要找礦工程在工作中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創新和完善的模式進行地質找礦的工作。要完善新的創新工作模式,就要求在工作中運用系統的思維開展新型工作,實現工作思路的創新、工作方法的創新、工作模式的創新,務實三個創新工作模式的基本特點,即系統、創新、務實。

        3.3 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培植創業精神

        可以說,創新文化屬于現代一種新型的文化體系,更是將改革與創新相互融為一體的文化概念,具有開放型的特點,能夠很快的適應于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而所謂的地質找礦創新能力其實就是創新文化,主要是指通過不斷的學習交流與進步,對相關技術以及工作模式進行創新與完善,使其自身的關鍵作用在地質找礦工作中得以充分發揮,并將創新文化深刻滲透到各個層面中,注重對員工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并在創新文化的建設過程中,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加強架構健全的獎懲機制,從而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促使每一個員工都可以展現自身擁有的工作能力,進一步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制定出明確的工作目標,具備強烈的責任感與榮辱感,這樣有利于提高找礦質量,通過將大家力量凝聚在一起,從而推動地質找礦工作的有效實施,尋找發現到更多寶貴的礦產資源,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更加長遠持續的發展。

        3.4 發現礦床,實現找礦突破

        3.4.1 區域成礦模型回答“礦是怎么形成的,礦賦存在哪里”的問題,是反映區域成礦系統的概念模型,說明礦床形成于區域成礦系統中,在區域成礦系統中存在找到礦床的可能性。

        3.4.2 綜合找礦模型回答“礦到哪里去找”的問題,是對區域成礦系統的控礦因素和中比例尺地質、物化探、遙感地質綜合異常進行綜合分析建立的概念模型,目的在于確定區域成礦系統中礦床的有望找礦部位,為礦產勘查工作提供找礦靶區。

        3.4.3 礦產勘查模型回答“礦是怎么找到的”的問題,是根據找礦靶區中可能存在的礦床概念模型而確定的一整套大比例尺地質、物化探、遙感地質找礦方法組合,目的在于合理、有效地解剖找礦靶區,獲得豐富、全面的找礦信息,對找礦靶區的成礦特征作出明確的找礦評價,確定找礦靶區中有無礦床的存在。

        3.4.4 礦床模型回答“礦是什么特征”的問題,是對礦床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地質找礦工作的最終目的。礦床的重大發現,就實現了找礦突破。

        第6篇:礦產資源供應范文

        資源環境復合系統由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SMRSC)、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SESC)和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SCDUL)構成,該復合系統表現出較強的開發性、非線性和自組織性特征。

        (1)礦產資源保障能力。該能力是礦業城市實現經濟發展的基礎,為城市發展特別是城市資源產業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由城市發展所需的礦產資源稟賦狀況(SMR)和資源供應狀況(SRS)所反映。礦產資源稟賦反映的是地區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儲備規模和質量條件;資源供應反映的是地區將資源轉化為工業發展所需礦產品的能力和水平。

        (2)生態環境支撐能力。該能力是礦業城市實現經濟發展的條件,為城市發展提供環境容量支撐。生態環境支撐能力由環境質量狀況(SEQ)和環境治理狀況(SEI)所反映。環境質量反映的是地區生態環境支撐城市發展的容量潛力;環境治理反映的是地區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投入力度,客觀上體現了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可能速度和水平。

        (3)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它反映的是礦業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地區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消耗和依賴程度,由城市發展壓力狀況(SDG)和城市經濟發展消耗狀況(SEU)所反映。城市發展壓力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對地區資源與環境的需求程度;城市經濟發展消耗體現的是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水平。礦業城市的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斷發展演化的過程(見圖1.礦業城市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復合系統中3個子系統的內部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各子系統之間也同樣具有相互促進和制約的復雜耦合關系。

        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是礦業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的“源系統”,解決了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長期持續發展和短期穩定運行的資源保障問題。資源稟賦狀況的改善為城市經濟長期持續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源儲備;資源供應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城市經濟的穩定運行提供了現實的初級礦產品,滿足了城市發展對礦產品的直接需求。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是礦業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的“匯系統”,該子系統接納和處理城市經濟運行的“三廢”排放,并運用自身的凈化和治理功能,為城市發展提供一定的生態容量和空間。

        城市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能夠使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同時會增強對礦產資源勘查、礦產品生產、環境治理的投入力度,進而能夠提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對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的保障和支撐能力,實現各子系統之間的良性協調運行,強化礦業城市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復合大系統協調運行的能力和水平。反之,礦業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地區礦產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式利用,大規模地進行“三廢”排放和環境破壞,突破地區生態環境容量閾值,就會造成地區礦產資源的匱乏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導致城市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復合系統出現惡性循環甚至崩潰。因此,礦業城市的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復合大系統中的各子系統之間、各子系統內部構成要素之間的復雜耦合關系,具有交互脅迫、相互依存的客觀特征,它們共同刻畫了礦業城市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復合系統的發展趨勢和演化態勢。

        研究樣本與研究方法

        1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

        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依托煤炭、鐵礦石、非金屬建材類礦產等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具有100多年歷史的沿海礦業城市。經過長期發展,唐山已形成以“鐵礦及冶金輔料礦產開采加工鋼鐵冶煉及加工機械制造”的鐵礦資源產業鏈,“煤炭開采和洗選煤電、煉焦、煤化工等”的煤炭資源產業鏈,“水泥灰巖、石英砂巖、陶瓷土等資源開采加工水泥、陶瓷、玻璃及石材”的建材類礦產資源產業鏈為主體的資源型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集群,它們構成了該市工業經濟的主體。1998—2010年期間,唐山的GDP從781.16×108元增至4469.08×108元,工業總產值從471.92×108元增至2427.40×108元,年均增長率為34.5%,其經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1999—2011年《唐山統計年鑒》以及各年的“唐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指標體系及模型構建

        依據礦業城市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復合系統的構成特征,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本文構建如表1所示的評價指標體系。為了統一各指標的量綱、縮小指標間的數量級差異,通過極差標準化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如下:式(1)中:x′ij為某指標的標準化值;xij為某指標的原始值;xi.max為指標最大值;xi.min為指標最小值。

        將專家評議法(Delphi)和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確定準則層及指標層的各項指標權重值(見表1)。在明確礦業城市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復合系統中不同層次要素的相互作用關系的基礎上,建立礦業城市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復合系統協調性的評價模型。

        評價結果分析

        1城市系統要素演變規律分析

        1998—2010年唐山市的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及城市發展消耗水平總體上均呈波動上升態勢。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從1998年的0.3765上升到2010年的0.7243。其中,1998—2006年為穩定提升時期,2006年達到0.4225,2007年開始下降,2008年達到最低(0.3217),隨后又快速上升。生態環境支撐能力總體上也呈上升趨勢,從1998年的0.2627上升到2010年的0.7553。其中,1998—2003年為持續提升期,2003年達到0.6211,2004年明顯下降(0.4463),之后又呈持續增長態勢。城市發展消耗水平除在個別年份(2001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出現小幅下降外,總體上呈不斷增長態勢,由1998年的0.1642上升到2010年的0.6904(見圖2)。

        2城市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協調性分析

        協調性是礦業城市經濟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表征,是反映礦業城市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復合系統各構成要素之間協調性狀況的綜合性指標。唐山市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性主要由城市經濟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之間的耦合與脅迫狀況所反映。通過對1998—2010年唐山市三個子系統的演變軌跡進行擬合,得到城市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和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的演化狀態模型(A、B、C),據此計算3個子系統的演化速度(VA、VB、VC)和協調程度。

        (1)1998—2010年唐山市3個子系統的演化速度表現出非同步性(見圖3)。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VA)的演化速度呈持續增長趨勢,從1998年的0.01137上升到2010年的0.02949;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VB)的演化速度則表現為先降后升,從1998年的0.1897下降為2005年的-0.0322,之后又快速提升,于2010年達到0.1879;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VC)的演化速度呈持續下降趨勢,從1998年的0.1043下降到2010年的0.03476,年均下降速度為0.53%。1998—2010年唐山市的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表現出持續增長態勢,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呈不斷下降趨勢。然而,由于城市發展消耗水平的起點較高,因此雖然近十多年來消耗水平在不斷下降,但其絕對消耗速度仍高于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的增長速度。兩者在2010年的演化速度基本接近,預期未來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將出現高于城市發展消耗水平的良好態勢。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與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的關系有一個明顯的轉變過程:2004年之前,片面強調城市經濟發展,特別是資源產業快速發展,客觀上造成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2004年以后,城市經濟發展開始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配置,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的協調性呈穩步提升態勢,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與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的協調性則呈近U型的變化特征(見圖4)。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的協調度由1998年的1.14提高2010年1.82,年均增長速度為5.2%;而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與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的協調度先由1998年的3.47下降為2004年的0.77,年均下降速度為38.6%,之后快速增長,于2010年達到9.30,年均增長速度達142.17%,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大幅度提升。

        唐山市作為傳統的礦業城市,多年來一直延續著以資源產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造成其礦產資源保障能力不足、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近年來,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唐山市的資源產業鏈不斷向縱深方向延伸,城市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程度也發生了明顯改變,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之間呈現出協調發展的演變趨勢。

        結論

        (1)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發展消耗水平、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均呈波動性增長態勢,但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的增幅總體上低于城市發展消耗水平。這說明唐山的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生態環境支撐能力與城市經濟發展消耗的需求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1998—2010年唐山市呈現出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子系統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的演化速度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子系統2004年之前為下降)、城市發展消耗水平子系統的演化速度持續下降的良好態勢。這說明唐山市在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的效果得到初步體現。

        第7篇:礦產資源供應范文

        關鍵詞 礦產資源;自然資源;生產生活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52-0028-02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一種重要物質基礎,是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然而近年來人們越來越熱衷于證券炒股、金融貿易及房地產等,而對又苦又累、效益又差的礦業則大為冷落了。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國礦業要走出一條節約礦產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全社會都應特別關注礦產資源問題,對于礦產資源的重要性,需要從一些方面體現出來:

        1)現今發達國家人均礦產消耗量已達到1 015t,目前世界上已形成西歐、北美和亞太地區三大礦產消費中心。亞太地區近20年來礦產消費增長很快,但礦產耗用強度和人均礦產消費量仍比較低。中國50多年來礦產人均消耗量已從不到1t增長到今天的5t。中國目前及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95%的能源和75%的工業原料還是要取自礦產資源,經濟建設的持續快速發展必然要求礦產資源量的大幅增長來保證建設的需求。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礦產資源狀況是決定其經濟建設方針、布局、規模的重要條件,對其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有重要影響;

        2)礦產資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礦產資源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院士劉寶B在內蒙古大學做題為《資源環境的科學發展觀》的演講時說,礦產資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95%以上的一次能源和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均取自礦業,礦業支撐了占我國GDP70%的國民經濟的運轉。離開了礦產資源,就無從談發展問題,所以,擁有礦產資源量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特別是人均礦產資源消費量,更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

        3)礦產資源問題還是現代國際政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21世紀外交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將是資源外交,因為鑒于礦產資源分布的極度不均衡,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做到礦產品的自給自足。礦產品消費大國必然要實施礦產資源全球化戰略,各國之間礦產品貿易經濟關系也必然要以政治外交關系為后盾;

        4)礦產資源是國防安全的基礎,現代化武器所需原材料及能量幾乎全部來源于礦產資源。美國民間著名的世界觀察研究所在其研究報告《全球預警》中指出,“在整個人類歷史進程中,獲取和控制自然資源(土地、水、能源和礦產)的戰爭,一直是國際緊張和武裝沖突的根源。”誰掌握了資源,誰就能控制世界。因此對礦產資源的爭奪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各國間沖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的 13項國際爭端,其中包括對我國的南沙、西沙及的爭端均主要是出于爭奪礦產資源。歷史證實,誰擁有充足的礦產資源,誰就擁有獲勝的基礎。

        與其它自然資源相比,礦產資源有其顯著的特點:

        1)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礦產資源是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經過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一旦被開采利用,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則難以再生出來;

        2)礦產資源分布的空間不均衡性:雖然他們在某些成礦帶內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但它們畢竟是在地質歷史時期由于地質作用的發生而形成的,所以是具有其不確定性的;

        3)礦產資源概念的可變性:在自然界,礦產資源是以各種地質體的形式存在的,只有在技術經濟條件適合的情況下,礦床才能被開發利用,否則得不償失;

        4)礦產資源賦存狀態的復雜多樣性和多組分共生的性質,都是人類為之重視的特點。

        現階段,中國幅員遼闊,從成礦角度看,世界三大成礦域都進入中國境內,所以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種類較為齊全。截至2002年底,中國已發現礦產171種,其中158種已探明了儲量。有些礦產的儲量相當豐富,如稀土金屬、鎢、錫、鉬、銻、鉍、硫、菱鎂礦、煤等均居世界前列,尤其是中國鎢資源量占世界總量的43%,銻資源量占世界探明總量的44%,內蒙古白云鄂博一個礦床的稀土金屬儲量即相當全球稀土礦床總儲量的3倍。

        然而,由于中國人口眾多,經濟技術目前還不夠發達,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礦產的需求,量則日益增加,已發現并能利用的礦產資源有相當部分目前還不能滿足經濟建設的需求。因此,中國目前礦產資源形勢仍不容樂觀,有些矛盾還日益突出。當前,中國礦產資源的總體形勢是:

        1)成礦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各類比較齊全。中國礦產潛在儲量總值居世界第3位,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一些礦產品可以自給自足,部分有余并可出口。可是,若以單位國土面積占有量計算,則居世界第6位;人均資源占有量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53位;

        2)有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有的卻嚴重不足,無法滿足21世紀我國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巨大需求。雖然總量較豐富,但在主要金屬和非金屬的礦產中,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國只是像稀土、鎢、錫、銻等用量不大的礦產儲量在世界前列,而像石油、富鐵礦、銅礦等大宗用量的支柱性礦產則嚴重短缺或探明儲量不足;

        3)一部分重要礦種富礦少、貧礦多。中國探明鐵礦儲量僅次于前蘇聯、巴西,但富礦卻只占6%,需要進口;鋁土礦探明儲量居世界第5位,但質量低,冶煉難;

        4)找礦難度不斷增大,地勘投入嚴重不足,新增資源速度降低,而消耗速度卻不斷加快,如不盡早采取措施,將會發生礦產供應中斷危機。據國家計委組織的論證,在45種主要礦產中,到2010年只剩Z3種可滿足需求,到 2020年時則下降為6種,可見供礦中斷的危機已迫在眉睫了;

        5)伴生礦多,單一礦種少,綜合利用程度低,浪費嚴重。需要說明的是,一個國家的礦產資源情況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而呈現動態變化。從世界礦產資源發展的趨勢來看,在今后很長時間內,礦產的儲量和產量雖然不斷增長,但是增長的速度卻逐步減緩,投資效益趨于下降;找礦難度越來越大,我國礦產資源的嚴峻形勢,一方面是由客觀的資源條件所決定的。在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資源短缺狀況將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則是由人為的因素造成的。管理混亂,經營粗放,浪費嚴重,從而加劇了資源短缺的嚴峻性。 在發展的21世紀,只有重視和把握礦產資源的形勢和變化,加強對礦產資源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的研究,有針對性地進行地質探礦工作,查明更多的急需礦種資源,努力擴大礦產資源儲量,才能滿足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毛德榮.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是確保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針[J].礦產保護與利用,1997.

        [2]郝小非,任瑞平.河南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情況研究[J].河南科技,2008.

        第8篇:礦產資源供應范文

        從中國金屬資源安全的角度來看,優化戰略性金屬礦產的供應結構,降低一次礦產的對外依存度,通過合理的政策

        >> 對云南主要金屬礦產與勘查的探討 金屬礦產開采安全技術分析 為實現中國夢 提供堅強的金屬礦產資源保障 金屬礦山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分析 GIS支持下的地質異常分析及金屬礦產經驗預測 綜合物探方法在多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應用分析 萍鄉拗陷帶金屬礦成礦潛力與找礦方向分析 金屬礦產地質勘查分析 淺析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芻議我國金屬礦產開發的安全生產與環境科技問題 建材非金屬礦產地質的勘查與開發利用 金屬礦產勘查新技術與新方法的探討 淺談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吉林省金屬礦產的地質情況與可持續發展對策 金屬礦產資源現狀與勘查戰略 大型金屬礦產商的投資底線 試論煤田勘探中的金屬礦產勘查 金屬礦產勘查的技術及發展現狀 湘南地區中酸性花崗巖類與有色金屬礦產的關系漫談 基于GIS的贛州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管理系統設計與開發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 ch.

        [16]World Bureau of Metal Statistics. World metal statistics 2016 yearbook[R/OL]. http://worldbureau. com/ services-more. asp ? owner =10.

        第9篇:礦產資源供應范文

        在進行城市現代化建設,社會現代化發展中,礦產資源是重要的物資基礎,為了緩解這方面資源的緊張,要對礦產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對于地質找礦而言,就是對礦產資源進行勘探,發現資源予以利用。下面就對這些方面進行分析,希望給有關人士一些借鑒。

        關鍵詞: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地質找礦

        對于我國的礦產資源而言,其不僅含量豐富,而且種類也很多,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因此人均資源有限,很多重要資源嚴重不足,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建設,下面就對當前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情況進行分析,同時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地質找礦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掌握二者的內在聯系后,分析存在的問題后,有針對性的進行處理,提出解決措施,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

        1當前礦產綜合利用的基本情況

        1.1對低品位礦產的開發和利用情況

        我國低品位礦產少,選擇上存在一定困難,通過對其進行綜合利用,能減少污染,推動發展。

        1.2分析對廢棄物的使用情況

        和之前的技術等進行對比,其治水、選礦和采礦等技術水平都不高,而且產生了大量的尾礦、廢石等,通過調查得知,有些廢棄物中含有有用礦較高,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1.3分析對再生金屬的使用情況

        在日常采礦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廢棄金屬材料,如果不進行回收,那么這些材料就會被浪費,因此要及時回收,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周圍的環境。我國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倡導對再生金屬的回收利用,而發展到現在,其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產業[1],因此在這方面有很高的發展。

        1.4對非單一礦產資源的利用分析

        在我國的礦產資源中,共生和伴生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這也是一大特點,在已經探明的礦床當中,發現80%都是共生和伴生礦床,未來的發展潛力非常巨大,對當前的開況分析,已經對139種礦產資源中的87種進行了使用,而且其基本上都來自于共生、伴生礦床,通過專業人士的調查分析,這些礦床的潛在價值超過了30億,但是在以后的發展中,也要重視對其的綜合開發利用[2],將資源的利用率擴大到最大。

        2分析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地質找礦之間的聯系

        2.1地質找礦前要保證對資源的綜合利用能力

        在對礦產質量進行衡量時,主要參考標準是礦石的品味,在進行地質找礦的時,要先確定礦產的具置,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才能判斷礦產的品位,礦產品味很關鍵,其能決定礦產資源應用的開采技術,開采時間,以及資源的價值情況,如果礦產的品位越高,那么其使用價值也就越大,如果品位較低,那么其應用價值也就很低。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應用的提煉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在進行資源開發和利用時,很多品位不高的礦產資源也得到了合理開發利用,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2.2地質找礦中合理的利用

        礦產是其重要內容在地質勘查過程中,綜合評價和綜合勘探是其基本工作任務,具體涉及到兩方面內容,(1)要了解礦產資源的分布情況,具體的含量和總類,除此之外,還要掌握其實際的結構特點,這樣數據、內容對以后進行礦產的使用有很大好處。(2)在以后的開采過程中[3],應該對出現的廢渣、廢水和廢氣等進行確定,針對可以利用的資源,一定要進行重復使用,保證資源的效率,針對不能重復使用的,也必須予以妥善處理,避免對周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3對礦產資源必須做到綜合利用

        雖然我國的礦產資源較多,但是人均數量很低,在當前所探測出的礦產中,還存在很多貧礦和伴生礦,在開發方面存在很大的難度,除此之外,在整個開發過程中,還存在很大的浪費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了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對資源利用的效率,除此之外,這種規劃性的資源開發,對沒有開發的資源也是一種保護,其是開源節流的措施,確保礦產資源供應的安全性,解決資源短缺等難題,是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還應該對資源開發體制進行改革,要求必須滿足市場發展的要求,積極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突破技術瓶頸,完善相關制度之后,各項工作都嚴格執行,充分利用資源,做好資源的回收工作,這才是長期的戰略發展方式。

        3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未來發展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3.1找礦存在很大的困難

        通過多年的開發利用,淺層地表的資源都已經被找到,而且進行了規模開發使用,但是礦產資源還沒有滿足發展需求,因此找礦工作開始向深層的地下,以及海洋領域發展,這兩個方面地形復雜,環境惡劣,對找礦的技術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技術水平不高,那么找礦工作就是紙上談兵,除此之外,在這些方面可以找到大型礦產的概率很小,因此在找礦前期,存在很大的投資風險,地質找礦的難度增加,直接導致了探明資源的存儲量下降,這樣就產生了嚴重的供求矛盾,對礦產資源進口有嚴重的依賴性。在這方面,不僅是我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國外其他國家,也都有同樣的問題,同時其在全球范圍都很普遍,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希望全球各個國家通力合作,協力發展,解決這一技術難關。

        3.2在礦產資源開發中比較粗放

        在進行礦產資源開發中,由于礦山規模小,資源回收率低,以及安全隱患大等,導致最終的開發比較粗放,資源利用率不高。由于礦山規模小,因此不能施行集約化管理,集約化程度有限,我國的采礦人員隊伍龐大,而且中小規模礦山較多,由于規模小,分布較為分散,而且技術條件落后,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制約了發展。在開發經營中,資源回收率非常低,當前相關部門領導都意識到資源回收的重要性,但是在技術方面還存在一些瓶頸,回收率很低,還有很多具有回收價值的礦產得不到再利用,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3.3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在進行礦產資源開發中,技術水平低,管理方式落后,引入先進設備后,管理意識沒有提高,因此還是以粗放管理為主,導致大量資源的浪費,同時還污染的當地的環境,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在礦產開發過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廢水和廢氣,直接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而且資源開發完之后,沒有進行后期的處理,致使礦產開發中,伴有嚴重的資源破壞,生態破壞。

        4總結

        通過以上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地質找礦的研究發現,我國當前的礦產資源生產中,主要是粗放生產,雖然礦產總量很大,但是人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要進行集約化管理,有效利用礦產資源,避免在生產中造成浪費。與此同時,還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地質找礦之間的聯系進行了分析,發現礦產勘查是前期工作,在勘察其企業要具備很好的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和實力,降低對資源的浪費,提高生產效率,這樣在市場中才會有競爭力,集約化生產符合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陳剛.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地質找礦分析[J].廣東科技,2014(02):117-118.

        [2]李志強,杜輪.淺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地質找礦方法[J].工業c,2016(6):28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二区人妖: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 | 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 亚洲国产午夜理论片大全 | 综合激情熟女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