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急診醫學的概念范文

        急診醫學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急診醫學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急診醫學的概念

        第1篇:急診醫學的概念范文

        急診醫學本科教育在醫學院校已普遍展開。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臨床學科,理論課程結束后的臨床見習或實習教學對于學生理解、把握這門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各臨床學科都會按照教學計劃通過臨床病例見習、示教、病例診治的教學思路和模式,讓學生逐步從單純的課本理論學習過渡到實際臨床工作中,穩定充足的臨床病例、規律的工作作息時間保證了臨床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與一般臨床學科不同的是,急診醫學不是以獨立的器官系統來界定自己的專業范圍,而是以疾病的急緩和危重程度來界定。臨床工作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危重癥醫學、院前急診、院內急診、復蘇學、災害醫學、中毒醫學、創傷學、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管理等內容。這也使得急診醫學的工作內容和方式與一般臨床學科有很大不同,臨床工作以救治各類急危重癥病患為主,沒有單一固定的病種,沒有穩定持續的病源,工作場所多變,工作時間顛倒,病人的數量無法預計和控制等,這些學科特性也影響了臨床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急診醫學在臨床教學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①一是缺乏可控的臨床病例這使得教學工作不能按計劃實施。例如在對心肺腦復蘇、中毒、創傷救治等內容進行臨床見習或實習教學時,常會出現在既定的教學時間內沒有相應的臨床病例,原因是急診病例具有突發性、偶然性、不確定性和夜間發病多等特點。②按照常規作息時間安排的臨床教學與急診醫學的工作特點和規律不相符。急診醫學臨床工作的特點是白天清閑重危病人少,夜晚繁忙搶救多,晚上才真正進入了急診醫學的工作時間,這與其他臨床學科有很大的不同。按照常規作息時間安排的臨床教學往往會出現白天教學時沒有合適病例、到晚上有了病例但教學已結束的現象。③急診醫學在全國的發展狀況很不平衡,沒有一致的運行模式,不利于臨床教學的開展。目前,全國不少醫院的急診科仍以分流轉運病人為主,包括部分教學醫院的急診科至今都沒有建立自己的急診病房,僅有少數留觀床位,急危重癥患者經短暫處置后就轉入其他科室,沒有系統、全程的救治過程和經驗,許多急診醫學應有的工作內容和研究領域也未開展和涉及,缺乏開展臨床教學的場所和內容。④常規的臨床教學模式容易引起醫患矛盾。急診搶救室是急診醫學臨床教學的重要場所,學生在此可以親歷各類傷病的救治過程,學習各種急救技術,感受緊張的救治氛圍,體驗急診工作的狀況,深入了解急診醫學這門學科。但由于急診搶救病人病情危急復雜,家屬緊張焦急,情緒不穩定,搶救場所又不能完全封閉,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按照常規的模式進行臨床示范教學,患者和家屬不易理解和配合,容易引起誤解和不滿,引發醫患糾紛,影響臨床教學的開展。在一些已經開展急診醫學臨床教學的單位,上述問題常使教學計劃的實施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臨床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不利于急診醫學的學科推廣和人才建設。這也提示我們,急診醫學的臨床教學不能照搬其他學科以掌握某一具體疾病、癥狀或體征為目的病例教學方式,亟須在教學思路和模式上作出調整,探索出能適用于不同急診條件和環境的臨床教學思路和模式。

        2轉變急診醫學臨床教學思路和模式

        急診醫學作為一門涉及面廣、內容繁雜、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的逐一學習,而以學習某些代表性急診或急癥的教學方式既受到學科特性和臨床條件的限制,也不能充分反映急診醫學的內容和特點。這促使了我們對臨床教學思路和模式的反思,不再刻意地對某一病例、癥狀、體征等的見習、示教,轉為對學生現代急救理念、基本急診技能、急診人文精神的教授,最大限度地體現現代急診醫學的學科特點和內涵,也能讓絕大部分今后不從事急診醫學工作的醫學生在臨床其他領域工作時也能終生受益,這或許才是開展急診醫學教學的主要目的。

        2.1現代急救理念的學習

        新的急救理念推動著急診醫學的不斷發展,通過急救理念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急診醫學的發展變化和新理論、新技術,培養基本的急救意識,更好地理解急診的內涵,這較之對某一具體疾病救治的學習更有意義。在臨床教學中,比如對“早期救治”理念的學習,我們會以顱腦損傷、心臟大血管損傷的救治為例提出創傷救治的“白金時間”、“黃金時間”等概念,借助具體的案例讓學生理解“時間就是生命”的含義,懂得“早期救治”理念中時間因素對于急救的重要性。又通過心、腦血管急癥的院前救治為例講述“早期救治”理念已要求急診醫學走出醫院圍墻,從院內向院外延續,讓學生了解急診醫學“早期救治”理念已從以往單純的時間要求轉變到時間和空間的統一、搶救和防治的統一、這也是現代急診醫學的發展方向。在這一理念的學習中我們主要以案例教學的形式向學生講授,期間還會安排每位學生參加一次120出診,以獲得現場體驗。又如“整體救治”的理念也是現代急診醫學重要的理念之一,這是因為急診醫學面臨的患者往往不是單一系統的單一疾病,多系統、多器官的復雜急癥也越來越多,要求急診醫師在疾病的救治中必須具備“整體救治”的理念。對這一理念的學習,我們會以急診ICU和全院綜合性ICU為教學場所讓學生了解、見識對重危急癥患者的病情分析,以及器官、系統的支持治療,學習把病人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單一、分離的器官的整體觀念,這也是目前其他學科醫師普遍欠缺的理念。再如“循證醫學”的理念,近年來,循證醫學理念在急診醫學理論和方法的變革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以《國際心肺復蘇指南》每一版的變化為例,充分體現了循證醫學的理念和原則。通過對這些理論、方法變化的對比學習,可讓醫學生了解到在現代急診醫學中,各種方法的應用不再是僅僅依據醫師的經驗,而是更加注重科學依據和科學論證,專業化急診醫師的培養和急診專科的建設是現代急診醫學發展的方向。

        2.2基本急診技能的學習

        急救技能是急診醫學的重要內容,也最能體現急診醫學的學科特色和水平。急救技能復雜多樣,包括了非手術性的急救技能,如心肺腦復蘇術、氣管插管術、電擊復律術、呼吸機呼吸支持技術等,和手術性急救技能,如開顱探查顱內血腫清除術和去骨瓣減壓術、開胸探查心臟縫合修補術、膈肌修補術、胸腔閉式引流術等。教學中對于較為復雜、專業性較高的急救技能,主要通過安排學生到急診手術室見習急診手術和到急診ICU了解重危病人的救治來開闊眼界,使其更為全面地了解急診醫學的工作內容。對于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電除顫、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基本急診技能則要求每名學生都要熟練掌握,掌握這些基本急救技能將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終生受用,這也是開展急診醫學臨床教學的目的之一。對基本技能的學習,我們以醫院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為教學場所,采取模擬教學的方式,先由老師講解示范,再由學生在模型上訓練掌握,最后設置各類急診場景進行考核,做到人人過關。

        2.3急診人文精神的學習

        醫學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醫學衛生實踐中的應用與體現,是反映人類對生命根本態度的精神,忽略人文精神的學習只會培養出重技術而漠視病人病痛、感情和心理的冷面醫生,這也是臨床醫患矛盾和糾紛突出的重要原因。急診醫學面對的是各類急、危、重癥病人,所從事的臨床工作與生命息息相關,也是最易出現醫患矛盾和醫療糾紛的學科,因此,在臨床教學中除了教授給學生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知識外,培養學生“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品質和尊重病人隱私,尊重病人人格和以人為本的醫學道德觀和價值觀等急診人文精神也應是急診醫學的臨床教學目標。對學生急診人文精神的培養應貫穿臨床教學的全過程,這就要求帶教老師具有良好的急診人文精神素養,讓學生在教學活動的每一環節和細節中體驗人文精神的存在和效力。如讓學生學習體會在與病人和家屬談話、溝通中的人文關懷,學習在救治病人過程中關愛、珍視生命的品質和精神,學習對彌留病人的尊重和家屬的撫慰,讓初入臨床的學生能盡早感受到醫學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為成長為兼具醫學專業知識和人文精神的醫師奠定基礎。

        3結語

        第2篇:急診醫學的概念范文

        1研究急診醫學教學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以來,急診醫學科作為醫院窗口科室,直接關乎現代化城市的形象以及所在醫院醫療服務水平。人們對急診的需求量逐漸放大,對急診診療水平的要求愈來愈高,培養一支未來可能從事急診醫學的衛生人員隊伍已是社會需要。鑒于急診醫學是多學科交叉專業,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精神異常、創傷和中毒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復雜性問題,正日益困擾從事急診醫學醫、教、研者[2],迫切要求急診醫學教學順應形勢,與時俱進。教學醫院理應主動成為急診醫學常態化教學培訓機制的排頭兵,只有建立這樣的機制,才能在所屬醫院形成一支平急結合、反應迅速的衛生應急隊伍,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急診醫學是一個有確定功能定位的臨床科室,有確定的生命支持、急病診治、醫患溝通、醫學倫理等學科理論,有進行各種臟器功能支持和監護的急診專科操作。執行著從病人來診到專科治療之間的病情判斷、疾病分診、危重搶救、病情觀察、確定診斷和初步治療等系列醫療活動。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凸顯對病情判斷、危重搶救和病情觀察、初步治療的中心內容。要求教學對象具備鑒別和處理各種疾病和創傷的能力,具有應對大型災害事件的能力,還要有應對突發傳染病的能力。

        2對急診醫學教學獨特性的思考

        2.1急診醫學診治對象獨特急診醫學科作為獨立學科,其諸多特點決定了教學有別于傳統臨床教學。獨特性之一是它的整體性。現代醫學的分科越來越細,但人畢竟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專科以解剖學臟器為劃分基礎,它們的研究對象是單一的“樹木”,而急診面對的則是“森林”。眾多樹種和樹木聚集在一起時,就發生了超越單種樹木自身規律特點以外的新規律和新特點。也即傳統專科診治疾病從臟器深入到器官、組織,再深入到到細胞乃至基因水平,急診醫學則是針對眾多臟器和功能的聚集體,需要探索當多種臟器功能聚集體異常時所發生的新現象及規律。

        2.2急診醫學的臨床切入點獨特傳統專科通常以解剖學的臟器為基礎,側重病理解剖學,如腫瘤、炎癥及栓塞等,治療因而也相應是切除、引流、抗生素、血管再通。急診醫學是將人的整體活力分解為若干功能組成部分,這些功能部分既可能與解剖學臟器相關,也可能超越解剖學。因為單純的解剖異常并不直接致命,只有功能衰竭才死人。基于對功能的研究,急診醫學拓展了一系列臨床新理論,如大血管內循環的血流動力學理論、大血管內循環與微循環關聯的理論、氧輸送與組織氧消耗的理論等。

        2.3急診醫學的診治思維獨特傳統專科臨床遇到患者是通常思考有無疾病,發生疾病的可能部位以及性質,至于何種性質疾病?病情嚴重程度是否危及生命,恰好是急診醫學思考問題的順序。急診醫學只有采用這樣的逆向思維,面對急癥病人就診時所表現出千變萬化的面貌,能夠迅速識別其中真正危及生命的部分,立即加以干預及搶救。

        2.4急診醫學診治過程緊迫性由于是急危重病,變化快,如能早期控制病情,可能取得較好預后。因此在實踐中,急診醫學引入了“時間窗”、以及在時間窗內實行目標治療的概念。爭取在機體發揮代償的短時間內實施對最不穩定因素的迅速糾正,實現保全生命的目標,為后續專科治療搭建平臺。

        3對急診醫學教學現狀的思考

        3.1急診科的教學對象目前教學醫院急診醫學科教學對象主要為輪轉的專科醫師、受訓的住院醫師、各級實習醫師以及進修醫師。他們教育背景、既往工作或實習的環境不同,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臨床技能水平均參差不齊,實習醫師和部分研究生雖完成醫學基礎課,并經歷臨床見習課程,求新欲望強,動手熱情高,自信心強,但缺乏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訓練;與之相反,全科醫師和部分研究生具備一定的醫學實踐經驗,但不規范的陋習、對所學醫學知識更新的相對滯后,導致在臨床工作中往往力不從心。要達到良好的均齊化效果,需設立專職帶教老師,并且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也十分重要。

        3.2急診醫學教學的阻力就診患者輕重緩急不同,臨床表現各異,診斷鑒別診斷困難,有時甚至需要先行搶救,再酌情設法明確診斷,所謂先“射擊”,后“瞄準”。不僅要求帶教老師學科相關理論基礎好,而且臨床診治及綜合判斷能力強。

        3.3急診醫學的教學及人文關懷急診患者大多由于罹患病癥的痛苦而表現出恐懼、緊張、焦慮甚至精神明顯異常,陪同的親友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急躁甚至言行失控,對待這樣的特殊教學氛圍,如何既做好教學,又充分將人文關懷不著痕跡地滲透至教學當中,是培養合格的從業人員重要環節。將重視急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理念滲透到教學之中尤為重要[4]。

        3.4急診科的床邊教學利用教學醫院病源豐富,病種復雜的教學優勢,讓學員調動自己的眼、耳、手、鼻,通過視、觸、聞親身感受有意義的臨床表現,獲得書本以外的親歷經驗。教師教學過程重視床邊教學,不只是引導學員看,還要引導他們親自操作,言傳身教。

        3.5急診科的“反饋”教學由于經急診醫學科初步鑒診和穩定性處理,不少患者隨即被收入專科予進一步目標性診治,如何印證初步診斷及處理的正確性,同時加強教學效果,需要引導學員到所收治的專科隨訪病人,不斷勘誤,加深印象。

        3.6模型以及計算機作為教學工具急救技能培訓是急診醫學教學的重軸戲。理論及技能教學相結合,二者不可偏廢,但急診醫學臨床教學中的難題日益突顯:一是急救技能多為救命技術,無法在患者身體上實施的;二是由于急診醫學臨床教學病例一般多為急危重癥患者,在臨床中沒有時間和機會應用于教學;三是急診病人具有特殊性,在最短時間內需要進行搶救生命的處理。近年來我院逐步使用了急診醫學臨床技能模擬訓練裝置,如模擬氣道管理技術訓練、急救技術訓練、創傷學技能訓練、血管穿刺技術訓練等功能單位。更好地對各層次學員進行相關訓練,尤其夯實對搶救生命的心肺復蘇技能及相關技能的教學。

        4教學醫院急診醫學教學實踐

        4.1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教學急診醫學跨學科的專業特點,決定了需要及時準確并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專業要求則將更為突出。提倡向學生灌輸換一個視角;換一種思維,具體體現為:診療活動圍繞急危重癥,以臨床表現為切入點,以病理生理為主線,以胸痛這一急診常見癥狀為例,冠心病、肺栓塞、胃食管反流病、肋骨骨折和驚恐發作都可能造成胸痛,卻分屬心臟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胸外科和心理醫學五個專科,如不引導教學對象從病史,尤其是癥狀和體征著手,則不但浪費醫療資源,增加患者負擔,更可能延誤病情,造成嚴重后果。面對急癥患者,常要求采用獨特的反向思維,即該患者目前有提示危及生命的變化嗎?可能的病因有哪些?可能的病灶等等。概括起來即是快速鑒別診斷,快速評估傷(病)情,快速干預,快速支持,為后續治療成功贏得時機。

        4.2強化技能操作講解及實地練習對急診醫學臨床技能培訓的目的在于強化他們的診療技術和操作的規范性,熟練程度和應變能力。做到理論及技能教學相結合,兩者不可偏廢,我們主要應用三種臨床技能培訓模式:一是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副主任醫師職稱以上的人員,擔任專項操作的指導教師,進行集中培訓,主要教學對象為完成階段培訓醫師以及輪轉住院醫師;二是跟隨教學秘書及科室住院總醫師,隨時得到一對一的操作指導,主要針對實習醫師;三是依據培訓大綱要求,培訓或輪轉醫師對自己所管轄的患者、手術、技術操作的數量做好相應記錄和登記,最后交醫院教學主管部門進行量化審核。這三種模式使不同層次醫師均能得到最直觀、最簡便、最快速的技能培養。

        4.3建全教學保障與考量體系我們通過一系列的考試、考核來度量教學對象的臨床理論和技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對象,采取有區分的考量方式,對于我院對無執業醫師資格的醫師用標準化多站式考試,對有資證的醫師則直接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考試。建立健全保障體系是急診醫學教學和培訓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5],為此近年來醫院制定了一系列以培養住院醫師臨床能力為核心的制度,如:《住院醫師“三基”培訓及考核方法》、《住院醫師輪轉培養方案》、《住院醫師晉升、任聘有關規定》等,力求以制度確保急診醫學專科培訓、教學工作保質保量的可持續發展。

        第3篇:急診醫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急診醫學 教育培訓體系 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9.2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05-0062-04

        Analysis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and project of train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funding in the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re deeply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the effective propos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effective proposal

        急診醫學是一門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發作、急性傷害和急性中毒診治的學科,它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或跨科的學科。從1979年被國際上公認為獨立的學科至今只有30余年的歷史。雖然急診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但目前國際上非常重視急診醫學的教育,設置專業的培訓體系,以培養合格的急診醫生。而在我國,1983年協和醫院成立第一個急診科,1987年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成立,1995年國家衛生部聯合人事部正式批準急診醫學為一門獨立的臨床學科[1]。雖然我國的急診醫學起步較晚,發展尚不平衡,技術力量和設備還較落后,但隨著國家層面的重視,大型醫院急診科的建設,我們的急診、急救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時,我國對于急診醫學培訓體系也投入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更好地借鑒和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本文對中國和美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的異同進行分析研究,對中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的建立、完善提出建議。

        美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

        教育過程

        美國的急診醫學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畢業后教育兩個階段。醫學生經過4年醫學院本科教育畢業后,才能進入住院醫生培養體系,這是由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認證的[2]。而在此之前,必須要通過美國醫師執照測驗(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診醫學在美國是競爭非常激烈的學科,它是申請難度排名第三的專科。而整個住院醫師的培訓時間大致為3~4年。完成住院醫師培訓后,就能獲得專科執業醫師協會認證,成為一名能獨立執業的主治醫生,可以選擇教學醫院或者社區醫院進行執業。而有一部分醫生則可以繼續選擇專科醫生的培訓。專科醫生的培訓是住院醫生培訓后的亞專科教育,一般為1年或2年,在此期間通常還能獲得額外的碩士學位[如公共衛生碩士(MPH)]。

        培訓項目

        為了應對各種緊急情況,美國要求“所有的醫生都要上過急診醫療服務體系課程” [3],同時還規定了“全職型的急診醫生不僅需要大量的急診知識, 還需掌握整個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知識”。為此,美國急診醫學委員會(ABEM)、美國急診內科醫師學院(ACEP)、急診醫學住院醫師導師理事會(CORD)、急診醫學住院醫師聯合會(EMRA)、急診醫學住院醫師評議委員會(RRC-EM )、學院急診醫學協會(SAEM) 聯合制訂了急診醫學臨床實踐模式。

        急診住院醫生培訓計劃包括內科、外科、創傷、心血管病、骨科學和產科學,以及對藥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識別和干預技能等,此外,還應該加強其他非專業技術的培訓,如計算機技術、客戶服務、商業管理、咨詢技巧等。美國每年有950名住院醫生通過這項培訓。美國急診醫學會還為住院醫生提供各職業階段的培訓,以確保各地的美國民眾都可以獲得同樣高水平的急診醫療服務。

        全美急診專科醫生獲得批準的培訓項目共有467個。主要包括:醫院管理、臨床法醫學、臨床藥學、科研、重癥醫學、災難醫學、院前急救系統(EMS)、環境衛生、老年急診醫學、全球急診醫學等。絕大多數急診醫學專科培訓項目屬于以下幾類:院前急救系統(EMS)、超聲、兒科急診醫學、全球急診醫學、科研、毒理學、重癥醫學、醫學模擬、醫院管理、醫學教育、災難醫學和運動醫學。

        資金保障

        專科醫生在急診培訓期間的工資大致與住院醫生相似,約為每年6萬美金。培訓項目基金一般不來源于聯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訓醫生所在的急診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數受訓醫生都會參與科研工作,以獲取一部分的勞務報酬。

        中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

        雖然,我國的急診醫學起步較晚,但我們充分認識到急診醫學是一門涉及面廣、實踐性強的臨床醫學二級學科,是臨床各學科的基礎學科。近10多年來, 我國的急診醫學迅速發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醫院急診、危重病監護三位一體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和一支由臨床、科研、教學相結合的急診專業人員隊伍。但全國現有專職急診醫師僅約5 萬人,其中80%~90%為其他專科醫師[4],且學歷層次參差不齊。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急診醫學教育,尤其要做好畢業后的教育工作。

        教育過程

        與美國不同,我國是從2010年才開始在上海先行試點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項目的。完成院校醫學教育的醫學生,將以社會人的身份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項目[5]。根據其學歷和培訓醫院的不同,開展2~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急診科培訓。培訓結束將統一參加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試,結業綜合考核采用客觀結構式臨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將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合格證書,當然,在此之前必須先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同時有部分優秀醫生還能獲得碩士學位。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醫師可以選擇繼續參加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2014年上海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新增了急診專科培訓基地。通過2~3年的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急診科醫生將獲得更專業的亞專科教育,同時,優秀的還可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博士學位。

        培訓項目

        與美國眾多的培訓項目不同,我國專科規范化培訓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災害緊急救援等)、院內急救(包含創傷、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這3大類[6]。通過培訓,應掌握急診患者的病情分級;掌握常見急癥的癥狀鑒別診斷,對常見急癥進行基本正確和獨立的急救診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種常用的急救技術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閱讀有關急診醫學的外文書刊并了解臨床科研方法,結合實踐,寫出病案報道和綜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專科醫師培訓將有2個月的集中培訓,這是培訓的一大亮點與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礎生命支持、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級創傷生命支持、急危重癥搶救技術(血液凈化、呼吸支持、有創血液動力學、急診B超、營養支持、監測等)、災害醫學、急診溝通技巧等。

        資金保障

        與美國不同,我們建立的是政府投入、基地自籌、社會支持的多元投入機制,并加大對全科以及兒科、精神科等急需緊缺專業住院醫師培訓的財政補助力度。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劃撥基地醫院經費的長效投入機制。

        另外,為保障上海市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經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多部委討論,擬由市財政撥付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專項經費。按照專款專用,統籌管理,合理有效的原則,對委派醫院、培訓醫院和市衛計委行政管理部門這3個主體進行專項經費支持。

        對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的建議

        加強政策導向

        雖然我們的畢業后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但這4年實踐下來,為各級醫療機構培養了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能獨立、規范地承擔本專業常見多發疾病診療工作的急診臨床醫師。目前,急診醫學還屬于緊缺專業學科,據統計,上海市二、三級醫院急診和ICU醫護人員共有6 022人,醫生占29.5%,其中醫生碩博高學歷的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級醫院急診年工作量達到914.27萬人,實際搶救和留觀均超負荷。工作強度高,人員配備不足,醫護高學歷人員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問題。所以更需要我們加強政策導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畢業后教育培訓的力度與強度,培養出更多學歷高、醫術精、醫德高的優秀急診醫生。雖然政策的推行與執行過程中有些障礙,但我們會貫徹始終,為培養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的醫生、為促進臨床醫師培訓和管理法制化與規范化,為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和提高醫院核心競爭力而發揮積極的作用。

        加強培訓監督

        雖然在不同的醫院進行規范化培訓,但我們希望結果是同質化的。所以,對于基地的標準、培訓的標準、考核的標準都做了統一的規范度量。如:對急診科相對獨立、合理的區域;科室設置與人員配置;醫療設備;醫療工作量;醫療質量以及師資條件都做了細致的規范。在培訓標準里對于相關科室輪轉計劃,要求達到的培訓目標都做了規范。在培訓結束后將統一參加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試,結業綜合考核采用客觀結構式臨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訓計劃還需要有力的監督機制,以求達到從“進”到“出”都規范同質的結果。對基地的督導、對師資的培訓、對考試過程的全程錄音……都是我們加強培訓監督的保障。為使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越來越完善,我們一定會把監督機制落到實處,絕不走過場。

        加強急診醫學建設

        上海作為國際性特大型城市,老齡化突出,交通、工傷事故,化學事故和中毒意外傷害,群體性突發事件,氣象災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癥已成為威脅生命的重要因素。積極應對人民群眾對急診醫學發展需求、提高急診、急救的管理和綜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強公共衛生事業建設的迫切任務。目前我們已經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統網絡規劃和標準化建設,另外經兩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已建立了5個創傷急救中心、 2個燒傷急救中心、3個兒科急救中心、2個心臟急救中心、2個核化救治中心和1個腦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東方醫院形成了創傷急救院前、院內“一體化”的優良模式。考慮到地域分布和傷病分類,結合5+3+1規劃實施,我們已經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全市覆蓋,醫療救護基本實現“就近急救”。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開展分類救護模式、地理信息系統(GIS系統)的建立和應用,轉運服務可實行預約或排隊的服務制度以及加強救護車和急救裝備配置,按每萬服務人口不少于0.25輛的配置標準,確保救護車道路優先權,完善應急聯動協作機制,確保急救專業隊伍的建設和院前院內的序貫救治。

        加強人員保障

        美國急診醫生學會認為,急診醫生的健康是他們能夠長期成功擔任急診工作的前提。他們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輪班制的影響,這種影響具有累加效應,而且這也是急診醫生放棄這個職業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該學會建議輪班制度的安排應盡可能符合人的生物節律,推薦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專職上夜班和三班制的排班方式;避免在連續數天內上班時間過長,每一班的工作時間應小于12h,并且在輪班的過程中應規律地安排24h休息;將夜班醫生的日間工作量降到最低;在排班的時候還應該考慮到急診科的工作量、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醫生的人數情況。這種人性化的處理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很大程度上顯示了對于一名醫生的尊重和理解。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也是我們能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的關鍵。

        總之,急診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學科,是一門拯救生命、對抗傷痛的學科,是一門速度與激情的學科。為了讓這門學科生機勃勃,我們一定要做好急診醫學的教育培訓,因為這是人才、科教、興國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范肅林, 王慶豐, 范維. 急救醫學的建設與發展[J]. 人民軍醫, 2002, 45(5): 305-307.

        朱宗信. ACGME六大核心能力于一般醫學教育與沖擊[J]. 醫療品質雜志, 2009(3): 75-78.

        Debra E. The value of the out of hospital experience for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 Ann Emerg Med, 2000, 36(4): 391-393.

        沈惠云, 施小燕. 我國急診醫學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2(5): 20-21.

        薛迪.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發展與改革[J]. 中國衛生改革政策研究, 2011, 4(12): 21-23.

        第4篇:急診醫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創傷 急診 體系 探析

        中圖分類號:R605.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5-087-01

        1 我國目前創傷急救醫學發展現狀分析

        急診醫學是一門用最少的數據和最短的時間來挽救生命減輕病痛的藝術,急救醫學是急診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跨專業的獨立學科,是指對生命有直接危險或對于預知的急性傷病立即進行搶救的救命、救急醫療科學。急診科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依賴型:急診科只有專職主任,個別的固定醫師,其日常工作主要依賴專科醫師完成;(2)支援型:有固定的醫師,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任務,但還需要各專科經常性的支援;(3)自主型:急診科有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與各專科只有會診和協作關系。目前,全國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小城市和縣、鎮也基本建立了急救醫療站,并開通了 “120”急救呼救電話專線,急救醫療的社會化、專業化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經過5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急救醫學從組織機構、設施建設、隊伍建設、設備裝置以及業務學術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急救醫療體系建設所廣泛采用的依托模式,是促進急救醫學事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基礎。急診醫學在我國的發展不僅還處于初級階段,且發展很不平衡。急診醫務人員結構不夠合理,設備配置不足,其原因可能與地域環境、服務對象、經濟條件、醫學科技水平有關在運作過程中,依托模式具有其獨特的特點:院前急救與院內醫療一體化為急救科研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必備的條件,有利于急救系列醫教研的平衡發展。

        2 急救醫學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2.1 急救人才隊伍缺乏,急診救治水平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難以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急診科缺乏急診專業固定人員,無論是固定人員還是輪換人員都人心浮動,不安心急診本職工作,這就是全國大多數綜合性醫院急診醫師的配置現狀。大多數醫務人員不愿到急診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診工作,急診科醫生專科性太強,對急診科的專業知識及急救技能缺乏全面及系統的掌握,不能獨立完成重危患者的搶救。很多優秀人才因為職稱晉升困難或急診科工作辛苦而放棄急診工作。這對急救人才隊伍的建設帶來困難,很多醫院急診科面臨無人可用或留不住人。

        2.2 醫院急救應急能力不強,急救網絡覆蓋存在許多盲區。急救組織和應急人員在緊急醫療救援的各個環節及有效銜接上應急能力是急救網絡應急系統醫療救援能力發揮更大作用的基礎。目前大部分急救網絡已能初步覆蓋主成及周邊區縣,但只是粗略的覆蓋,城鄉仍有較多死角不能觸及,主城很多新增的社區仍然面臨急救難的問題,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目前因通訊和運輸工具落后,也嚴重影響創傷救治反應時間,尤其在山區,往往缺乏公路交通,需要靠人力運送,常常較長時間才能到達縣級醫療中心,大部分嚴重創傷病員因此很難活著到達醫院,即使到達,也可能使各種并發癥大大增加而影響創傷救治的質量。

        2.3 急救系統科技含量低,與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不同步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化、現代化、快速化、準確化的發展空間,對急救中心的指揮、協調、救護的統一、快速、高效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急救系統近年來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一些先進技術也引用到急救領域,但信息化程度仍較低,少數醫院的急救車上安裝了GPS定位系統,大多數特別是區縣的急救車上仍沒有裝備,重危患者人群沒有建立信息跟蹤系統,不能對重危患者人群進行及時監控和隨訪。

        2.4 創傷急診外科模式面臨嚴重困境 創傷急診外科模式(Trauma/Emergency surgeon model):包括創傷外科和急診外科。住院醫師接受各種急診情況訓練;包括急腹癥等急診科經常遇到的情況。優點是反映了目前許多創傷醫師工作的現實。同時能夠使創傷醫師進行非手術治療,且使手術技術得以保持。 不管何種培訓模式都離不開廣泛的普外科基礎訓練。目前為止,尚沒有適合所有地區、城市中心和郊區醫院的創傷外科醫師的培訓模式。我們推薦以普外科為主,逐步到多發傷急診治療,到廣泛系統創傷治療需要的訓練方法。我國急診外科也面臨同樣的困境,與其比較,差之更甚。多數急診外科是由外科各專業輪轉住院醫師組成,專業隊伍混雜,多數采用專科會診制度,專業基礎薄弱。多數住院醫師不愿留在急診外科工作,認為沒有專業方向,無專業認同感,工作時間長,疲勞,且醫療差錯的風險高。我國目前沒有系統的急診外科醫師培訓項目和制度,缺乏急診外科醫師職稱晉升制度,甚至連急診外科醫師的概念都十分模糊。

        3嚴重外科創傷急診與急救體系思考與對策

        3.1 努力打造創新急救醫療人才隊伍和急救醫療服務質量,通過在職崗位培訓和專業學習進修等渠道培養專業人才;大量引進高學歷、高素質、高技術的專業人才;留住現有急救醫學人才,保持急救隊伍的相對穩定。急救醫療質量:①反應快速;②救治有效;③降低成本。服務改變單一的院前急救服務為綜合性的院前、院中、院后服務;在服務過程上改變以接送患者為主的服務為救護、診治、康復、護理、生活等全程。

        3.2加大急救系統高科技成果投入

        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全球公用數字無線訊技術、無線網絡數據傳輸系統、移動車載調度終端等引入到急救網絡中,以達到適時準確定位、及時跟蹤監控、快速協調調度、患者信息的快速錄入與及時有效的處理,這將大大提升我市快速急救及周邊地區的急救能力。綜合型創傷急救模式已形成快速發展,建立一體化、專業化、網絡化,規范化的創傷急救醫療護理勢在必行。我們要不斷強化急救意識,重視急救醫護人才培訓,推動醫療急救事業的發展,使急診急救整體水平和服務滿意度得到不斷提高。

        3.3 構建基于“三環理論”創傷急救模式,突破創傷急救發展的瓶頸。院前創傷急救院內創傷救治和進一步創傷救治治療。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實現院內院外和重癥監護治療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模式。完善急診科急救創傷快速臨床反應機制,集中力量進行嚴重創傷全程復蘇,建立創傷救治的院內銜接和柔性反應機制以確保創傷急救模式順利進行。建立合理人才結構,規范創傷病房管理,促進醫院創傷急救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佩燕. 迎接21 世紀,直面新挑戰――急診科建設探討. 急診醫學,2000 (5) :353~354.

        [2]李春盛,樊尋梅,急診醫學進展.急診醫學,1999.

        第5篇:急診醫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急診;四級三區;管理模式

        伴隨急診醫學的發展,按病情的危急程度分診,是國際分診所倡導的科學預檢分診方法[1]。這種工作流程可提高分診準確率,避免遺漏重癥患者,為搶救贏得寶貴的時間[2]。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歐洲及中國香港等地區,急診科都有完善的分診制度與分診標準[3]。我國內地尚缺乏統一的急診預檢分診標準,大多數醫院的急診分診標準都是根據患者的疾病病種的分科進行分診[4]。根據衛生部2011年頒布的《急診患者病情分級試點指導原則》[5],為了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切實提高急診科的服務能力,使之符合衛生部對急診科的要求,我院對急診科的流程重新進行了設計,于2013年2月起對急診患者進行分級分區管理,按照病情分級標準進行預檢分診,并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分區域救治,通過一年的臨床運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急診科總體設置 我院急診科分為急診診療區、急診搶救室、急診觀察室、急診輸液室和急診重癥監護室,其中搶救室6張搶救床位,1張復蘇床位,洗胃室床位1張;急診觀察室床位37張;輸液躺椅30張;急診監護室6張床位;診療區包括內科二個診室、外科一個診室,另外在診療區設立密切觀察區,可容納4張急診轉運床,便于對急癥患者進行初步救治和觀察。

        1.2急診護理人力資源 我科現有護理人員41人,男性2人,女性39人,平均年齡27歲,學歷:本科25人,大專16人。職稱: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8人,護師13人,護士19人。

        2急診分級分區診治模式

        2.1急診預檢分診

        2.1.1急診預檢分診設置 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決定提供醫療服務的優先順序, 目的是為了確保患者能夠根據其病情的緊急程度得到及時和恰當的治療,因此急診預檢分診處設在急診科入口的醒目位置,與掛號收費處、搶救室和保安亭相鄰,視線寬廣,救護車通道、候診大堂和診室環境均能一覽無余,分診臺采用目前提倡的高低臺設計,高臺的設計可方便護士與患者家屬填寫信息,低臺設計可縮短護士與患者之間的交流距離,患者可坐在護士對面,接受預檢分診護士的初步評估與登記。

        2.1.2預檢分診護理人員資質 預檢分診工作選派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承擔,急診患者到急診科后由預檢分診護士根據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進行分級,及時安排就診,并做好各項登記工作。

        2.1.3儀器設備 分診臺儀器配備齊全,包括水銀體溫計和電子耳溫計、快速血糖檢測儀、心電圖機、血壓計、指脈氧監測儀及標準預防用物,通過這些儀器設備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客觀的判斷并提高分診的準確性。

        2.2病情分級標準 急診患者病情分級不僅僅是給患者排序,而是要進行恰當的分流,使患者在合適的時間去合適的區域獲得恰當的診療。分診護士根據患者病情評估結果進行分級。

        2.3急診分區管理模式 將急診科診治區域從空間布局上分為三大區域:紅區、黃區和綠區,紅區為急診搶救室,黃區為密切觀察區,綠區為非急診患者診療區。密切觀察區設在分診區附近,與醫生診察室相對,配備有設備帶,護士可配合醫生進行吸氧、輸液等必要的救治措施,當出現病情變化時醫生可立即查看,病情惡化的患者則立即轉入紅區;診療區適用于輕癥患者就診,該區域的患者可按順序等待醫生進行診察。

        3效果評價

        ①患者滿意度情況,2012年2月~2014年2月隨機每月發放急診患者滿意度調查表200份。②對比實施分區分級前后危重患者的候診時間。③統計2012年和2013年患者因候診時間過長而發生的糾紛。

        4結果

        4.1患者滿意度調查結果,見表1(t檢驗)。實施急診患者分級分區管理模式后,急診科在布局和功能上得到了改進,提高了護士的專業能力和主動服務質量,規范了各類急診患者的就診秩序,使患者得到了高效、及時、優質的急診護理服務,患者的滿意度由未實施分區分級的(94.5±1.1)%提高到(96.2±1.3)%(滿分100分)。

        4.2縮短了1、2級患者的候診時間,由原來的(8±3.2)min縮短至(7±3.1)min。分診護士第一時間對危重患者進行評估與分級分區,使危急患者迅速在不同區域得到了搶救和充分有效的護理,改善了急診室患者侯診時間過長,輕重患者混合排隊就診的現象,見表2(t檢驗)。

        4.3降低了由于候診時間過長而發生的各種糾紛。2013年2月~2014年2月,共接診急診患者54750例:其中3395例患者經病情分級進入紅區,38420例患者進入綠區和黃區,由于患者病情變化調整到紅區搶救患者178例。全年因分診、搶救不及時等原因的糾紛共2起,遠遠低于分區分級前的16起,搶救成功率由2012年的96%增加到2013 年的97%,期間無護理差錯發生,患者及其家屬對搶救工作的滿意度在不斷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5討論

        近年來,急診醫學發展迅速,急診患者數量日益增長,《急診患者病情分級試點指導原則》提出在急診建設中應重視區域布局的科學性,提高急診醫療工作效率,但如何對急診科進行合理配置尚無系統方案。

        有研究表明,在急診科就診的急診患者只有20%為真正意義上的急診,80%的為非急診患者。因此急診分級分區就診模式直接關系到急診的流程是否合理, 能否滿足急診患者特別是急重癥患者的需求。急診預檢分診能及時疏導了患者,緩解了就診的矛盾,避免患者產生不滿的心理,減少了醫患糾紛及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投訴。

        現代急診預檢的概念已不再是簡單的" 分科分診" ,急診預檢分診窗口時間是入院時的5~10 min, 即"鉑金10 min",急重癥患者在醫院及時得到快速救治,可以減少和減輕病情延誤和疾病傷害。

        實施分級分區管理,根據急診患者病情輕重分診,將患者合理劃分至不同區域救治,從而使相應區域的責任護士分工明確,工作更細化,可有效地降低護理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醫療護理安全,改善了患者的預后。同時以有限的急救醫療資源取得優質的醫療服務結果,發揮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施分級分區治療模式以來,患者及其家屬因分診、搶救不及時而對醫護人員的工作投訴為零,而患者和家屬對醫護人員積極實施搶救工作的滿意度在不斷上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田凌云,李映蘭,張瑩,等.危重病病情評價系統在急診分診中的應用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956.

        [2]張杰.中法急診預檢分診制度對比及借鑒[J].護理學報,2009,16(17):20-22.

        [3]趙潔,王紅萍,潘曙明,等.上海急診醫患分診認知調查[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7):763-767.

        第6篇:急診醫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急救護理;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4-0095-01

        急救護理學以現代醫學科學為基礎,以提高搶救成功率、對患者的生命給予最大限度的挽救、減少傷殘、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質量為目的,是護理專業理論和急救醫學研究的延伸[1-3]。本次研究就急診護理內容及其研究進展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護理模式的改善提供參考依據。

        1 急救醫療體系分析

        急救醫療體系(EMSS)包括院前急救、急診科院內急救、專科生命綠色通道急救及重癥監護病房(ICU)急救等內容。為完善的現場救護、通迅指揮、可供急救及監護的運輸工具等共同構成,是醫院強化治療和急救服務水平的體現。我國急救醫院發展于上世紀80年代,目前已逐步實現了急救現代化,大部分醫院建立了急危重癥監護病房,由急診科統一管理[4]。

        2 我國急救護理工作現狀分析

        我國急救醫學發展迅速,但在急救通訊網絡的建立,院前急救,遠程空中急救等方面相較發達國家尚有一定差距。隨著急救醫學的興起,急救護理學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但在急救護理工作的范圍上尚待加強,主要限于急診靜脈輸液室治療的患者、急診觀察室患者及急診搶救的患者,一部分急診患者未得到有效的護理評估及干預[5-9]。急診護士對整體護理實踐及概念模糊,在急診科實踐中整體護理相對落后。

        3 急救護理人員結構

        急救護理人員結構在發達國家已層次分明,我國在醫療模式轉變的大環境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進展,急救護理隊伍包括普通實踐護士、急救實踐護士、助理護士、注冊護士、護工等[10]。可依據患者病情提高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實踐護士在急診科引進已有30多年歷史,護士短缺和急診流量激增為實踐護士引入的主要原因。高級實踐護士需具備高度的責任心、經驗、常識、協助能力及識別自身極限能力。包括的臨床操作共71項,其中局部麻醉、四肢外固定、包扎傷口、去除軟組織異物、數字減影神經阻滯術等為常實施項目[11-14]。我國急救護理隊伍雖為初級階段,但近年來護士學歷不斷提高,培訓及考核制度也相應加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護理水平。

        4 急診護理科研分析

        科學研究是對學科發展推動的前提條件,西方急救護理管理模式包括急診科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滿意度及護士流失的影響、電腦分診系統的健立、急救職業的防護、急救器具、設備的運用等[15]。我國急救護理研究主要包括臨床急癥護理、并涉及教學等多方面內容,我急癥如中毒、重癥哮喘、心肌梗死等[16]。近年來,急診護士的健康問題也引起相關研究者的重視。并在目前社會法律意識提高的前提下,對急救的效果、急救護理的時效興、急救制度的執行、開放性急救環境、危險環境出診、特殊群體救治方面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研究。為“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醫療模式的體現[17-18]。

        5 小結

        我國急救護理與發達國家比較,雖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其重要性已引起國家、社會及相關醫療部門的重視,衛生部《衛生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已提出,要加強急診護士培訓工作,緊跟急救醫療進展,建設合理急救流程,對急診科規范布局,提高護理專業隊伍素質,是急救護理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張磊冰,張靜萍.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多發傷的手術室急救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5):459-460

        [2] 馬紅,千艷麗,曹思維.創傷患者院前急救護理[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6,9(6):643-644

        [3] Lui J,Hong Y,D,Agostino RB Sr,et al.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the Framingham CHD risk assessment tool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Multi-Provincial Cohort Study.JAMA,2004,291:2591-2599

        [4] 林瑞瓊,張英儉,林小全,等.創傷急救護理程序在嚴重創傷病人中的應用[J].中原醫刊,2006:33(18):49

        [5] 張文英,王建清,魏雁濤.嚴重胸腹部復合傷并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09,7(12B):3217-218

        [6] 徐愛民,李春盛,顧征,等.微創穿刺術在急診搶救外傷性顱內血腫中的應用[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16(10):1066-1069

        [7] 黃惠娟,馬欽麗.嚴重復合傷的急救及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2):274-275

        [8] Beckstrand RL,Srnith MD,Heaston S.Emergency nurse,s Perceptions of size,frequency,and magnitude of obstacles and supportive behaviors in end-of-life care[J].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2008,34(4):290-300

        [9] 廖繼鴻.嚴重多發傷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25:205-206

        [10] Lott M E,Sino way L l,What has micro dialysis shown us about the metabolic milieu wthin exereising skeletal muscle[J].Exerc Sport Sci Rev,2004,32(8):69-74

        [11] Simoons M L,Maggioni A P,Rnalerud G, et al.Indivedual Risk Assessment for Intranial Haemorrhage during Thrombolytic Therapy[J].Lancet,1993,3249(9):1532-1538

        [12] 張會文.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急救護理[J].醫學信息,2010,7.23(7):2385-2386

        [13] 黃春英.重度創傷50例急救搶救體會[J].海南醫學,2009,20(5):156-159

        [14] 陳立梅,孫偉.細節管理應用在醫療服務中需要注意的問題[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7(1):22

        [15] Donnino MW,Miller,Goyal N,et al.Effective lactate cleara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 proved outcome in post-cardiac arrest pstients [J].Resuscitation,2007,75(2):229-224

        [16] 韓潤生,宋煒.多發骨折并發脂肪栓塞綜合征的早期診斷和治療[J]. 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 2006,8(5):662-663

        第7篇:急診醫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不拋棄,不放棄;急診護理;以人為本

        急診科是醫院搶救急、危、重癥的第一線,隨著現代急診醫學的發展以及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突發性事故的不斷增加,人們迫切需要高質量、高效率、服務好的急救工作,對急診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急救護理人員,應該不斷加強學習,具備牢固的護理知識,樹立以人為本的護理意識,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職業操守的服務理念。

        1、牢固的護理知識是急診護理的前提

        “不拋棄,不放棄”是一種對病人強烈的責任感。掌握牢固的護理知識和正確、熟練的急救技術是有效展開急救護理的前提。急診工作的突出特點是搶救生命,要求急診護理人員具備高度搶救護理意識。急診護理在搶救中時刻處于應激狀態,各項搶救操作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搶救的效率往往決定于某項操作的瞬間。因此不僅要求急診護士有敏捷、快速的反應和果斷處理問題的能力,還要有精湛嫻熟的操作技術。一要快,即動作熟練,手急眼快,干凈利落,用較少的時間高質量的完成操作任務;二要準,即操作起來準確無誤,恰到好處;三要穩,即動作輕柔,靈巧,有條不紊可使病人獲得安全感;四要好,即質量高,效率好。嫻熟的技術在急診搶救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能為病人贏得搶救時間。

        2、應具備良好穩定的心理素質

        急診工作充滿風險,具有不穩定性,無規律性。面對突發事件,如自殺、他殺、酗酒、電擊等,情緒穩定性差的護士可能心理準備不足,心理防線易被突然升高的瞬間壓力所沖垮。若想在處理突發事件和搶救病人時處變不驚、泰然自如,就必須在平時訓練中提高心理適應能力時刻作好處理突發事件的心理準備,把緊張的搶救變成得心應手的工作,以筑起穩固的心理防線。穩定的心理素質,有助于專業技能的正常發揮,同時在搶救中要注重病人的心理護理,改變以往急診護士動手不動口的作風,根據病人的特點掌握與其心理溝通的技巧,反復說明情緒對疾病的影響,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氣氛,幫助病人自我放松,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3、應具備四種意識

        一是樹立強烈的緊急意識。急診的特點突出一個“急”字,作為一名急診護士,必須要有“急”的意識。凡到急診科的病人都是較重或危急的病人,急診護理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和靈活的操作技能,善于處理緊急情況。接診病人應在短時間內問清病史,首先從看、查,準確、迅速地評估病情。若有外傷,及時止血,臨時包扎。心臟停搏、呼吸驟停是臨床上最緊急的情況,如未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搶救,患者將因全身嚴重缺氧而由臨床死亡轉為生物學死亡。相反,如能及時、正確地搶救,則部分生命可被拯救。二是樹立責任意識。護理人員要熱情為病人服務,具有高度責任心。在搶救和護理工作中,對待病人要態度和藹、熱情真摯、誠懇,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對病人一視同仁,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搶救中即使只有一線希望,就要付出最大努力,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和合作。應具有高尚的道德感和真摯的同情心。三是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急診工作充滿著風險,因此要求護士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各種高危性的操作業務不斷增多,對病人機體的危害性增大,在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的情況下,向病人及家屬說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險性,采取理解,給予支持,這樣既成功搶救病人,又保護了自己。四是樹立團隊協作意識。急診搶救工作是群體勞動,既分工又協作,工作目標是一致的,即搶救病人生命。在搶救危重病人時,無需下命令,大家齊心協力,能力互補,即成為高尚醫德、濃厚的集體意識加精湛技術的醫護戰斗集體,時刻樹立護士集體意識,培養她們的集體榮譽感和“集體”就是家的概念,使她們在情感,心理上互相依附,充分發揮非正式組織作用,在搶救病人的時候最大程度地發揮團隊協作能力

        4、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服務理念

        人性化服務的理念是“病人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護理人員要樹立“尊重病人,關心病人,方便病人”的服務文化意識,實行“以人為本與全程服務”的行為準則。病人走進醫院后,由于角色的轉變、對環境的陌生、對各種診療器具的恐懼易使其在心理上產生猜疑、緊張、焦慮、不安,可采取相應的服務措施,消除病人負面情緒。尊重病人的生命價值,是開展人性化服務的內容之一,也是護理工作的要求。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及生存期望值的提高,護理人員首先要滿足病人求生存、求健康的需求。在開展急救護理過程中,“不拋棄,不放棄”,尊重生命。

        5、尊重病人個人尊嚴和隱私

        維護病人的人格尊嚴和個人隱私,在病人入院時護理人員應立即接診,主動問候,介紹自己的名字,住院環境和設施,禮貌的稱呼病人。在檢查、治療、護理時不直呼病人的姓名或床號,應尊稱病人的姓名和職務,并遮蓋病人身體的隱私部位,減少暴露,護理危重病人時更應注意這一點,臥床病人大小便及一些特殊部位檢查,應用屏風遮擋或安裝吊簾,使病人處于相對封閉空間。人性化服務體現在護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給病人做告知時,要合情合理,保證不給病人造成不良后果。

        6、結語

        “不拋棄,不放棄”,是急診護理人員醫德的突出體現,是對生命的尊重,是急診護理人員對病人高度負責,不斷提升職業素養的表現。同時,這種高度負責的態度與強烈的責任意識,也能增強護理人員工作自豪感。

        參考文獻:

        [1]《急診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郭靜,中外醫療,2009年05期

        第8篇:急診醫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中醫; 皮膚性病學; 教育; 體會

        How to improve education for dermatovenere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O Shentao

        The Third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Abstract】The dermatovener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TC) medicine is a branch of science which integrates ancient philosophy, natural scienc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education approaches for dermatovenerology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s, he makes the following six suggestions: 1. Multi approach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the class of TC dermatovenerology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2.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reforme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acy; 3. Students should be motivated to foster self-learning ability; 4. Teaching of TC dermatovenerology should b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linical practices; 5, On-line learning should be advocated to increase after-class learning activities; 6, Clinical internship trai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foster the talents of the new era. As an educato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dermatovenerolog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more exploration, cooperation and efforts are needed to find a way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for TC dermatovernerolog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rmatovenerology; education; experience

        中醫皮膚性病學是古代哲學、自然科學和臨床經驗融合一體的經驗科學,這也是中醫學的學術特點,因此,中醫經驗(實踐)便是中醫得以繼承和發展的核心。培養學生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精通中醫整體觀和辯證論治,具有現代氣息的中醫皮膚性病學接班人。中醫皮膚性病學教育應將傳統師承教育方法有機地融入現代高等中醫教育體系之中,不僅可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也是實施個性化教育,培養高質量中醫皮膚性病學人才的有效途徑。中醫皮膚性病學是一門醫學臨床學科,是臨床醫學各專業的必修課,隨著醫學教育與經濟發展、醫學進步、社會醫療保健需求增長的同時,作為臨床學科的中醫皮膚性病學也面臨考驗和挑戰。我國中醫皮膚性病學高等教育(本科),目前仍存在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缺乏自主性,學生畢業后難于與實際接軌,這些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探索適合本學科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顯得非常重要,筆者根據當前的教學現狀和臨床中醫皮膚性病學的教學經歷,談六點體會。

        1 融合多元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目前國內外主要的醫學教學方法包括:傳統教學法即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 basedlearning,L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教學法、以案例為中心的學習(case- 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學法、問題導向式教學法以及臨床路徑(CP)、以文獻為導向的自我學習(RISE)、標準化患者(SP)、急診醫學仿真模擬系統(ECS)、問題-討論-指導(PDG)式、多媒體等輔助方法。中醫皮膚性病學在總論時,首先會遇到一系列的全新的概念和無法想象和推斷的臨床表現,即皮膚病損害(皮疹)。皮膚病的表現離不開皮疹,而皮損的表現又是多種多樣、變化萬千,通過認識皮疹的形態特征、分布特點和演變過程來認知疾病,因此在總論的學習中,采用傳統教學法即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 basedlearning,LBL)教學法,以大班課形式集中系統地講授本專業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使學生對疾病先具備總體的認識,基本的皮疹掌握了,各論的各種皮膚病就是皮疹的量化和細化。在這個階段, 采用了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即采取病案討論式教學,即展示一些皮疹表現和介紹簡單病歷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把問題逐一討論,一一解答,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指導、啟發、討論。通過這種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來分析病情,養成科學的臨床思維習慣,啟發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臨床實際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鍛煉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中醫皮膚性病學是一門很直觀的學科,主要通過視診形成感性認識,再通過形象思維得出診斷。多媒體教學方法的積極使用,還使得同樣一堂課給予學生的信息量是以往的幾倍,每堂課灌輸的內容很多,極大地豐富了教學信息,優化了教學結構,克服了傳統的粉筆加枯燥的板書的課堂沉悶氣氛。在多媒體教學制作課件中增加部分動畫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臨床表現與病理改變緊密聯系的概念,使學生易于理解。作者從皮膚性病學圖譜中、互聯網中以及本科室在臨床實踐中收集的典型病例中選擇了大量高質量的圖片,向學生展示,包括模式圖、臨床和病理圖片,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動態環境,為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形象的表達工具,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典型病例給予講解和啟發式引導,從而培養了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同時在課件中運用一些簡明的表格,對知識進行橫向聯系和綜合分析,如濕疹、神經性皮炎和接觸性皮炎的對比等等,使學生對疾病的特點理解得更加深刻,鍛煉了學生們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3 改進教學技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努力學習教育理論,多聽別人的課,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技巧。由于中醫皮膚性病學的專有名詞、概念和術語較多,如原發皮損和繼發皮損等的鑒別,學生初始學習時一般難于區別,就在授課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原發/繼發皮損的概念,采用形象、生動、自然的比喻,例如貓眼瘡(多形性紅斑),做到深入淺出、淺顯易懂,應用邏輯推理、實物比喻、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對比教學等各種教學方法,增加直觀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臨床信息和數據,采取病例討論分析,錄像教學,專題討論,總之,讓教學氣氛活躍起來,以學生聽明白和理解為原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這樣的教學才是行之有效的。

        4 強調中醫皮膚性病學與臨床學科的相關性

        中醫皮膚性病學是一門與多學科存在密切聯系和相互滲透的臨床醫學學科。這樣一個特點,就要求在授課時,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綜合素質,對于與之相關的基礎醫學學科以及各臨床學科的主要相關內容應比較熟悉,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接近臨床的內容更多一些,使教學內容更具有連貫性,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出一些綜合性的題目,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對醫學的興趣,使學生注重了解本學科在醫學中的重要意義;皮膚是人體內臟器官功能的一面鏡子,因此皮損要注意與系統疾病的聯系,切忌單純看到皮損局部而忽略整體,例如惡性腫瘤患者可以以皮肌炎、副腫瘤性天皰瘡、泛發性帶狀皰疹及皮膚騷癢等皮膚疾病或癥狀為首發表現,此時如果對皮膚癥狀保持高度警惕,就可早期發現內臟腫瘤,提高臨床診斷水平。

        5 開展網絡教學,增加第二課堂

        中醫皮膚性病學是一門理論性強且突出形態學特點的臨床學科。醫學生除了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掌握皮膚性病的病因、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特點、治療原則等理論知識外,皮膚性病的皮疹形態學特點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因為各種疾病的診斷和鑒別都離不開皮疹的形態學特點。盡管目前的教學安排,已精簡大課學時,提高臨床見習的比例,但本院中醫皮膚性病學教學總時數僅有80學時,且皮膚病病種及就診人數受季節影響大,學生在臨床見習中并不能見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病種的典型病例及部分病種的多形態皮疹,因此開展中醫皮膚性病學的網絡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它主要包括網絡皮膚性病學課程、個性化答疑輔導、師生交互式探討、皮膚病與性病教學素材與圖片庫、皮膚性病學期刊文獻數據庫、皮膚病與性病視頻演示等內容。這些內容不僅提供了虛擬的教學空間,而且轉變了教育觀念,開拓了師生視野,優化了教學資源;同時增加典型病例討論、課題研究、社會實踐等不同形式的第二課堂,以補充第一課堂教學的不足。例如在社會實踐中,我們走向小區開展醫療咨詢、皮膚美容、護膚選擇和性健康教育系列講座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社會,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增強了同學服務于社會之能力。

        6 抓好臨床實習階段的教學,培養新時代的人才

        注重基本功培養,加強專業技術學習。臨床技能操作是臨床實習的關鍵,是醫生的基本功,是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基礎。在實習生進入醫院后的前幾節大課安排“病歷書寫”、“處方書寫”、“皮膚科換藥”、“手術室無菌隔離制度”等,讓實習生必須掌握,對他們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至關重要。在他們剛剛進入臨床時,給他們一個規范、明確的指導,以病歷書寫為例,病歷書寫的質量直接影響正確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是臨床工作重要的基本功。在病歷書寫中,嚴格要求每位實習生認真、正確的書寫病歷,字跡要清晰,格式規范正確,收集病歷全面、真實,體格檢查細致準確,杜絕錯字、掉字、缺頁和涂改出現,特別要求使用書面用語,文字通順,文理通暢,最后修改處不得超過三處。實習結束時本科生交二份大病歷,研究生交六份大病歷,同時進行“皮膚科換藥”的操作時間不低于臨床實習的六分之一,并將對實習生進行臨床技能考核,將成績納入實習考試總成績之中,這樣要求對實習生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有利于培養新時代的人才。

        重視思想教育,樹立良好實習風氣。在每批實習生進入臨床實習之前,都堅持進行入院前教育。在宣讀制度、強調制度的同時,加入了“實習生儀表和禮儀”、“院內感染知識”等內容,并列舉出過去實習生最容易犯的錯誤事例,并將這些典型事例所產生的嚴重性、不良后果和處理辦法告知他們,用事實來警示他們、教育他們,使他們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遵守規章制度的重要性,引導他們走穩走好進入社會前的關鍵一步。

        總而言之,作為中醫皮膚性病學的教育工作者,深感工作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探索、改革,適應當前形勢的變化,不斷努力進取,向同仁學習,才有可能找到一條適合皮膚性病學教學特點的教學之路,為培養新時代的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何黎,龍庭鳳.皮膚性病學教學改革探討[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7,3(10):98.

        2 王茹.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05,6(26):619.

        3 孟繁銘,等.整合教學方法,優化外科教學結構[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3(16):258.

        第9篇:急診醫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全科醫師培訓;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 R19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6(b)-0159-04

        全科醫學在歐美很多國家被稱為家庭醫學,起源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1]。全科醫學于20世紀80年代末引入我國,其發展和建立基于我國國情,是為實現國家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至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普及和發展。但由于我國的全科醫學與社區衛生服務事業開始時間較晚,一直以來存在對全科醫學觀念及認知上的偏見,所以目前我國全科醫學發展中仍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本文旨在分析醫師規范化培訓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及對策,以促進我國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良性發展。

        1 我國全科醫師培養現狀及存在問題

        自1999年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全面啟動以來,通過十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一直處在不斷發展、深入的調整過程中,目前我國全科醫學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六位一體的功能”和“三基訓練”初見成效,醫務人員、患者對社區全科醫學有了一定認識。隨著政府對全科醫師培訓加大管理投入,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全面推行,準入制度和執業注冊及規范化培訓師資隊伍都應運而生。然而,在我國全科醫學的快速發展的背后,諸多問題同時凸顯,現總結如下:

        1.1 全科醫學認識不系統,全科制度尚不完善

        我國長期以來對全科醫學、全科醫師缺乏系統的認識[2]。我國全科醫師制度尚不夠完善,準入及執業注冊制度因為各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也并不統一,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模式。對全科醫學的認識在醫學界和整個社會還不普及,更談不上深刻。我國全科醫師培訓工作盡管經過了多年的實踐,目前與歐美國家完善的培訓體制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1.2 全科醫學重要性不明確,全科學員培訓態度消極

        全科醫師對全科醫師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2010年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對遼寧省沈陽市、建平縣及浙江省舟山市目前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站工作的268名全科醫師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在建平縣認為培訓對實際工作有很多幫助全科醫師比例為50%,在沈陽市和舟山市,認為培訓有一定幫助的全科醫師比例也僅為50%[3]。此外,浙江省曾開展一項全科醫師培訓學員對社區衛生服務影響因素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37.3%的學員認為,自身存在對全科醫學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并已成為影響自己參加全科崗位培訓積極性的第一要素[4]。還有調查顯示,約20%的全科醫師學員不愿向他人推薦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對待培訓態度較為消極;造成學員對全科醫學發展前景普遍不樂觀的因素很多,主要為現行醫保體制、居民的傳統觀念、全科醫師收入待遇以及日后的繼續教育等問題[5]。

        1.3 全科培訓領導重視不夠,培訓實施上級監管不嚴

        某些地區尚存在領導對全科醫師培訓不重視、不支持的情況。浙江省衛生廳在2008年對該省鄉村衛技人員的一項檢查和調研中發現,某些地區領導未能準確強調全科醫師培訓實施重要性,存在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4]。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為部分培訓相關管理人員及教學人員自身素質不高,對全科醫師培訓以及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的認識不足,責任心不強。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培訓實施過程中監管不嚴、培訓質量差的現象,也導致培訓學員對全科醫師培訓的重視度下降,對全科醫師培訓的認識產生偏見,從而對參加培訓產生一定程度的抵制情緒。

        1.4 全科醫師待遇普遍不高,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健全

        全科醫師待遇較低,職業發展不夠明朗,缺乏有效激勵機制及保障制度,導致我國全科醫師嚴重短缺[3]。全科醫師對目前崗位不滿意的原因較多,包括工資待遇低、患者數量不足、職稱晉升不順利、業務水平不能得到快速提升等。換句話說,全科醫師待遇和職業發展問題正妨礙著全科醫學的發展,也影響著培訓的順利高效開展。全科醫師職業發展及待遇得不到應有保障,確保醫學人才愿意加入全科醫師隊伍也必然將成為一句空話。此外,我國全科醫師短缺的原因還包括,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出來的“正規”全科醫師中有相當一部分并沒有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工作,而轉向選擇去待遇更高、職業發展更好的綜合性醫院工作。

        1.5 全科師資隊伍數量短缺,全科師資質量尚有不足

        在我國全科師資流失嚴重,缺乏質量較高的全科醫師培訓師資隊伍,缺乏統一規范的全科教學模式[6]。全科師資數量、質量上均存在不足。目前全科醫師培訓中,具備全科醫師培養理念的教師隊伍建設不夠健全,大多為來源于專科臨床科室的專科醫師,而通過規范全科醫師培訓過程培養出的全科醫師的流失,更加不利于后續全科師資力量的可持續發展。

        1.6 全科醫師基地發展不一,全科輪轉模式尚不成熟

        全科醫師培訓基地發展參差不齊,多數醫院并沒有成立單獨的全科醫學科,臨床基地及社區基地培訓銜接尚存在一些問題,培訓規范及輪轉模式等尚不成熟。目前全科醫師培訓多采用臨床培訓基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符合我國目前國情,具有一定科學性,但臨床基地與社區服務中心之間多存在溝通不足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科醫師培訓的成效。

        1.7 全科培訓內容實用性差,培訓模式與工作內容脫節

        全科醫師學員認為培訓內容與日后具體崗位需求存在不適合之處。在一項研究中顯示,住院醫師反映3個月的理論課學習時間過長,與臨床實踐培訓脫節;在臨床基地科室輪轉期間很少運用全科醫療的臨床思維分析和處理問題,容易忽視全科醫學專業技能的培養;社區實踐部分的培訓內容和要求不夠細化,缺乏在全科醫學科輪轉期間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在培訓內容方面,住院醫師希望接受全科醫學概論、急診醫學理論與技術、各科臨床實踐技能、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慢性疾病防治與管理、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治療、識別急危重癥疾病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訓[7]。

        1.8 全科培訓教學設置不健全,全科醫學核心地位難以體現

        全科醫師培訓的教學設置中并未將全科醫學作為核心凸顯。培訓課程設置中,全科醫學的核心地位不夠突出,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培訓師資多來源于綜合性醫院專科科室或者專科醫院,平時這部分師資力量從事的均為專科醫師工作,對于全科醫師工作以及帶教經驗不足,從某種意義上說,培訓呈現出“專科醫師培養全科醫師”的奇怪現象;二是至今尚未有規范的全科醫師培訓教材,目前全科醫師培訓中多數使用的相關教材為從專科教材中截取編成的,編寫這些教材者也是從事專科臨床工作的專家及老師,甚至培訓中會直接使用相關輪轉科室的專科教材。

        總之,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盡管目前認為全科醫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具備包括預防、保健、健康教育、醫療、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于一體”的綜合功能,但這一功能仍然比較概念化,落實到具體實施操作層面,至今尚未建立起社區衛生服務模式以及全科醫師的標桿,“六位一體”的功能也暫時不能完全體現[8]。

        2 相關建議及對策

        2.1 健全全科醫學體系,提高全科醫學地位

        2010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聯合印發《以全科醫師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明確提出3年內培養6萬名全科醫師,并對3萬名本科醫學畢業生進行全科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目標任務,這可以表明國家對全科醫師培訓的高度重視。目前社會及民眾對全科醫學認識不足,這與我國國情密切相關,我們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全科醫師培訓體系,包括人才評價、培養、職業生涯發展等在內,更加規范、合理、系統、科學的全科醫學人才培訓體系。在這一體系下,全科醫學或者全科醫師在社會上的合理價值必然會不斷凸顯,全科醫師對社會的貢獻也會不斷被社會民眾所認知并給予回饋。當得到民眾認可和需要時,全科醫師這一職業也將不斷發展普及,依靠市場的力量,全科醫師的待遇等問題也會不斷解決。當然,這一體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政府、社會以及醫療體系的多方支持與努力,尤其是需要現有的全科醫學崗位人員的不懈堅持和不斷成長。

        2.2 完善培訓規章制度,培養全科服務人才

        全科醫師培訓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短期行為,絕非是講幾次課就可以完成的。全科醫師培訓必須遵循醫學教育規律,必須有穩定的培養模式及完善的規章制度。制度本身具有激勵性和約束性,沒有制度工作搞不起來,我國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制度建設,在完善相應的管理規章、準入許可制度、考核、培訓、薪酬等各單項制度的同時,關鍵在于要使制度的約束性內蘊于各項制度環節之中,用制度的力量來保證質量,使制度真正發揮作用。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完善不僅僅屬于制度建設的范疇,同時也涉及到社會公眾的普遍認可。目前迫切需要結合社區基層衛生人才現狀,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以目前推行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為基礎,將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放在首要地位,不斷創造適合全科人才培養的政策環境,從而逐漸建立起一支服務能力較高、社區居民較為信賴的社區全科服務人才隊伍。建立全科醫師制度是一項重大改革和制度創新,有助于緩解“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建立全科醫師制度勢在必行。

        2.2.1 準入許可制度 全科醫師和培訓基地的準入許可是衡量和保障未來全科醫師質量的關鍵,是醫師從事社區醫療執業活動的法律依據。在建立完善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同時,應與相關部門對全科醫師的準入制度加以重視并達成共識,建立步伐統一的全科醫學專業執業注冊規定和準入制度,加強專業注冊的跟蹤監管,真正做到全科醫師準入許可制度的完整性、嚴肅性和規范性。同時,也應不斷完善全科醫師任職資格制度,用制度的方式逐步引導社區醫生向全科醫師方向轉化,并鼓勵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去全科醫師培訓基地進行規范化培訓,從而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全科醫師[9]。

        2.2.2 培訓制度 目前來說,我國的培訓制度體系本身并不完善,而確定規范統一的培訓制度有利于集中優勢整合資源,提高全科醫師的素質和臨床技能。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全科醫師將成為我國的社區衛生服務的主力軍,這個隊伍將會越來越大。加強基層醫療人才隊伍建設便成為重中之重。在培訓內容上方法要全面,重點要突出,重視實踐能力和強化崗位制度,更新學員在常見病處理和重危患者處置上的工作理念,對一些多發病和需緊急救治的科室輪轉時間可延長,鍛煉其全面救治的能力,多開展專題講座討論和小講座,從而提升全科醫師隊伍水平和社區衛生機構服務質量。要規范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培訓過程管理,重視培訓效果的評估,通過調查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培訓計劃和教學大綱,并注意學科間知識的銜接,使學員達到職業道德、基礎理論和臨床技能考核標準。同時,加快正規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步伐,使之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后備主力。

        2.2.3 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是較為敏感的一個環節。全科醫師建設為什么如此緩慢,因為目前我國全科醫療理念還不完善,與臨床醫師相比全科醫師地位低待遇較低。逐步改革實施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是全科醫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一套薪酬制度設計得是否合理,有兩個衡量標準:一是具有穩定性,使工作人員有安全感;二是對外具有競爭力,能吸收優秀人才。我國全科醫師薪酬制度的設立是為了保障全科醫師能得到合理的收入,創新全科醫師的激勵機制有助于合理薪酬的實現,比如家庭醫生的逐步推行,可以簽約居民并提供約定服務,同時按照年度或季度收取服務費。同時,最關鍵的是,政府應盡快出臺提高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學員經濟待遇的相關政策,培養一批用得起、留得住的社區全科醫學人才,從而有效防止逆向流動,促進全科醫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是保障全科醫師隊伍發展壯大的關鍵,要吸引優秀人才進入全科醫師隊伍,增加職業吸引力,必須在薪酬上有一定的競爭力,這對增強社區的向心力、保證全科醫師隊伍穩定增長有著重要作用。

        2.3 建立優良師資隊伍,保障培訓高質發展

        以全科醫學為思路的教師隊伍,是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指路人,可以說,其素質和教學水平將影響著全科醫師的培養質量。原衛生部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對全科醫學培訓師資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全科醫學教育師資中,大學本科學歷占67.3%,大專及以下學歷占23.1%,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數僅占9.2%[10]。這一調查結果與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心所制定的全科醫學師資標準相差較遠。此外,全科醫師培訓師資流失較為嚴重,對接受過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培訓的全科師資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在原衛生部全科醫學師資培訓的學員之中,僅有41.7%學員在培訓結束后仍然從事全科醫師培訓相關工作[11]。在新醫改的今天,全科師資隊伍培養和建設必須立足于實際,建立規范的師資認證標準、考核制度,制定全科住院醫師帶教師資準入制度及遴選標準,保證師資隊伍的質量;樹立帶教師資的全科醫學理念,提高師資教學能力、帶教意識,規范全科醫師醫德醫風的評價認證體系,由此避免學員的水平不一;專科醫院的帶教師資必須先經過全科理念及全科診療模式的培訓并通過考核取得全科師資培訓合格證書,能理解全科醫學與專科醫學理念的差異,了解全科醫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功能及定位;制定以崗位責任與績效為基礎的考核激勵機制和優惠政策,改善其工作環境和增強師資隊伍的崗位吸引力;運用外部政策環境和內部激勵機制相結合的方式來逐步改善師資隊伍的學歷層次,明確教學職責和管理責任,并舉辦各內容層次的全科醫學師資培訓班,創造一定的學術環境;對優秀全科醫學師資提供出國進修、訪問交流等學習機會,優先發展全科師資精英和導師,將人才培養落到實處,以提高我國全科醫學師資培養的速度和水平,保證社區衛生服務健康快速地發展。在社區衛生服務一線的全科醫學培訓師資作用重大,他們是未來全科醫師的學習對象和榜樣,隨著規范化培訓學員的不斷成長,全科醫師師資也將越來越多。北京地區開展全科醫師培訓就有著一支德高望重、資歷深厚并熱心于全科醫學教育的專家師資隊伍,他們有著豐富的臨床實踐和教學經驗,在編寫全科醫學相關教學大綱和教材、指導全科學員、培訓全科師資等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2.4 促進培訓交流溝通,強化培訓基地建設

        全科醫師基地培訓涉及到醫院和社區兩個部分,臨床輪轉由教學醫院承擔,實習由社區衛生機構承擔。調查顯示,全科醫師培訓學員認為臨床基地和社區服務中心缺一不可。臨床基地主要在于培訓學員接觸更多社區不多見的病種、病例,獲得更多的技能操作機會。同時,通過臨床基地的三級查房以及定期的業務學習,學員可逐步形成清晰的臨床思路。而社區基地的培訓則是為其以后的培訓做準備,除了相關技能的學習也能加強與患者交流,學習醫患溝通的能力。除了基地實踐之外,全科理論學習應更偏重內容的實用性,使全科學員更為系統、綜合、高效地學習全科相關知識。應加強各全科醫師培訓基地的交流合作,同一地區的全科醫師培訓基地培訓水平存在差異,在我國急需全科醫學人才的今天,各培訓基地應加強交流合作,珍惜培訓資源,改進基地教學方法。應加強臨床培訓基地與社區實習基地的交流與溝通,臨床基地應加強對社區培訓基地的督導工作。全科醫師培訓工作小組(由醫院與社區領導共同組成)進一步明確職責,加強管理,進一步加強醫院與社區的溝通協調,并對社區中心管理人員及師資隊伍全科醫生進行相關培訓及交流,有助于社區基地明確工作規范,保證社區中心全科醫師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11]。就目前而言,三級醫院的專科分類過于細致,這對全科醫師的培養不利,師資來源隸屬不同的系統,這長久形成的專科帶教觀念使其要轉變是很難的。全科醫師的培養基地可以重點放在在二級醫院建設,三級醫院對其起著指導監督的作用。

        另外,規范化培養全科醫師是一項長遠持久的培訓體系建設過程,政府重視和財政支持是首要,財政不支持、沒有投入,基地建設只能是空談。將社區建設和全科醫師隊伍發展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穩定投入機制,合理設立專項資金,按照原衛生部制定的全科醫師培訓基地標準,加快完善培訓基地的建設,這對保質保量地開展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至關重要。

        2.5 改進原有教學手段,注重培訓模式創新

        全科醫師培訓模式以及教學手段必須要有創新。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以及相關網絡資源,調動學員參訓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培訓效率;集中組織更多全科理論培訓,促進學員掌握全科醫學最新的理論知識;不斷加強實踐技能訓練,在重視理論的同時更不應放松對實踐技能的培訓,通過培訓,不斷提高其防治社區常見病、多發病和解決社區常見健康問題的能力;集中開展全科醫學崗前培訓,使學員對全科醫學有更清晰的認識,為高質量完成培訓奠定基礎;與繼續教育結合,全科醫師相關理念及思想應納入醫學繼續教育中,讓廣大醫師不斷了解到全科的意義;與職稱晉升等掛鉤,在全科醫師晉升職稱時,應盡可能將關注點放在其全科理論及診療能力上,對其學歷、科研水平相對降低要求,以培養出能真正滿足基層衛生服務需求的全科醫師。

        教學手段的和培訓模式的創新需要帶教師資和管理人員理念的不斷改進,比如2010年上海市[12]便針對住院醫師培訓管理人員及師資隊伍展開一系列培訓,各醫學院校和培訓醫院相關人員參加了培訓,對于改進培訓管理人員管理理念及師資帶教理念意義重大。這種方式在目前已經得到推廣并應用于全科醫師培訓過程中,值得進一步加強。

        綜上所述,全科醫學理念內涵豐富,有著很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全科醫學體系的建設不僅僅是完善全科醫師規范化培養的各項制度,還與建立優良的全科醫學師資隊伍及建設、完善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基地醫院和社區等關系密切。相信隨著我國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相關研究將會不斷豐富、完善,全科醫學體系將為居民的健康保障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戴玉華,烏正賚.全科醫學和社區衛生服務在我國發展的歷史、現狀和展望[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1,22:99-102.

        [2] 廖慶偉.“專科助全科“加快培養全科醫師[J].中國全科醫學,2004,7(7):1023.

        [3] 施萍,吳靜雅,付肖冰,等.建立全科醫師制度意見的調查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4):362-366.

        [4] 李勤.浙江省全科醫師培養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9,7(6):569-572.

        [5] 單炯,趙潔,劉瑜婕.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回顧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4):353-355.

        [6] 門寒雋,韓建軍.當前我國全科醫學師資隊伍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全科醫學,2006,9(3):185-187.

        [7] 杜改燕,齊殿君,王爽,等.全科醫學住院醫師培訓實施方案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0):1109-1111.

        [8] 沈國星.全國醫師崗位培訓工作的幾點體會[J].中國全科醫學,2005, 8(8):1048.

        [9] 顧國煜.我國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現狀和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7,5(4):317-318.

        [10] 遲宓宓,郭愛民,路孝琴,等.中國全科醫學師資準入要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05,8(1):9-11.

        [11] 王敏,王家驥.廣州醫學院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全科醫學, 2005,8(9)70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线 | 亚洲欧美久久_区二区 | 午夜福利91社区久久久久 |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欧美 | 又色又爽又高潮的视频日本 | 亚洲一区二区综合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