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吞咽障礙康復方法范文

        吞咽障礙康復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吞咽障礙康復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吞咽障礙康復方法

        第1篇:吞咽障礙康復方法范文

        1 一般資料

        9例患者其中3例為門診,6例為住院患者,男5例,女4例;年齡41—68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4周。臨床表現為腦卒中后出現吞咽發音困難,咽反射存在,下頜反射亢進者。

        2 治療方法

        取穴:天突。伴有半身不遂者,均加刺臂臑,曲池、手三里、 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委中、三陰交、太沖等穴,常規針刺治療。

        操作方法:采用0.30㎜×40㎜毫針,天突穴針刺時令患者無枕平躺于床上,沿胸骨柄后方貼骨面刺入2-2.5寸,行呼吸補瀉法之瀉法1min后出針,余穴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每日一次,7次一個療程。

        3 治療效果

        經過2個療程治療:痊愈(吞咽障礙完全消失)6例;有效(吞咽障礙消失,偶有嗆咳)2例;無效(吞咽障礙癥狀存在,胃管不能拔除)1例。總有效率為80%。

        4 典型病例

        患者文某,男,56歲,工人,于2011年8月9日腦卒中住院。主癥:吞咽時有梗阻感覺,間隙性的口及咽部疼痛,飲水嗆咳,鼻飼營養。病史:7天前因腦干受損到急診科醫治,病情平穩后轉到針灸科施治。現半身不遂,吞咽障礙,按上述方法每天針1次,針2次后感覺癥狀好轉,仍有嗆噎感,針5次后即可進食黏稠食物,針10次后能自行進食,遂解除胃管。

        第2篇:吞咽障礙康復方法范文

        吞咽困難是由于下頜、雙唇、舌、軟腭、咽喉、食道上括約肌或食道功能受損所致的進食障礙。飲食攝取就是在口腔咀嚼食物后,經咽部送入食管的一連串運動,是以維持人世間的生命為目的的本能性活動。不依賴于鼻飼而用自身的口來攝取食物,品嘗滋味,對于患者而言是證明活著的活動。所以康復師要提高患者的生存愿望就必須努力改善其食物攝取機能。另外,口腔及咽部也是構音器官的一部分,所以食物攝取機能的改善也意味著為良好的構音運動而做好了準備。

        近一年來,我科在常規治療腦血管病的基礎上,開展了對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的康復治療,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30例均系我院一年來腦卒中住院患者,經臨床診斷及頭顱CT證實。從發病后1w即開始進行治療,平均治療時間為23d。

        1.2 評價標準:根據洼田提出的對吞咽功能障礙評價標準,經飲水試驗初步篩選后,從康復角度對參與吞咽功能的咀嚼肌、舌肌、咽喉肌的能力給予評價(表1)。

        1.3 康復方法

        1.3.1 康復訓練:①使用棉簽醮少許冰水,輕輕刺激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做空吞咽動作,及側方吞咽動作;②用壓舌板來刺激或阻抗舌運動,做舌操,即舌前伸后縮、舌左右擺動及反復緊抵左右口角、上腭及上下牙齦,逐漸增加舌肌的力量;③進行咀嚼肌、頰肌的訓練。即最大限度地做鼓腮、縮腮、突唇、展唇及張口閉口咬合動作;④利用吹氣球、吹水泡及冰刺激后發短而尖的“啊”來刺激軟腭上舉。

        1.3.2 低頻電刺激:在環狀軟骨兩側下方,喉返神經體表投影區域,采用低頻電脈沖刺激治療儀(頻率

        1.3.3 攝食訓練:患者取坐位,軀干前傾約20°,頸部稍微向前彎曲,使舌骨肌的張力增高,喉上抬,食物容易進入食道[2]。如不能坐起者,采取軀干30°仰臥位,頭部前屈,肩部略墊起,使患側高于健側。選擇容易吞咽的食物,即密度均勻,有適當的黏性,不易松散,通過咽及食道時容易變形,不在黏膜上殘留;并要兼顧食物的色、香、味及溫度等。如豆腐腦、果凍、蛋羹之類。進食時先少量而后酌情增加。每次進食吞咽后,反復做幾次空吞咽動作或飲極少量水,之后讓患者發“啊”聽音質清晰,確定食物全部咽下再行進食。以后根據吞咽功能的改善逐漸降低食物的密度,同時注意訓練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2 結果

        吞咽功能達到Ⅰ級屬完全恢復;由Ⅲ或Ⅳ級提高到Ⅱ級屬基本恢復;由Ⅳ級提高到Ⅲ級屬有效。30例吞咽功能障礙者經過10~35d(平均23d)的康復訓練,舌肌由Ⅱ級提高到了Ⅰ級者9例,由Ⅲ級提高到Ⅰ級者13例,由Ⅳ級提高到Ⅱ級者8例。咀嚼肌及頰肌能力由Ⅲ級提高到了Ⅰ級者12例,由Ⅳ級提高到Ⅱ級者10例,由Ⅳ級提高到Ⅲ級者8例。咽喉肌能力由Ⅲ級提高到Ⅰ級者12例,由Ⅳ級提高到Ⅱ級者6例,由Ⅳ級提高到Ⅲ級者12例。

        3 討論

        腦梗死患者吞咽困難多由真、假球麻痹所致,是由于舌、唇、頰及咽部的肌無力使食物不能充分咀嚼和攪拌成為食團送到咽部,軟腭麻痹和喉口遮蓋不嚴,常造成食物或液體進入喉口而引起劇烈的嗆咳,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當有下列癥狀時均需考慮是否有吞咽困難:精神癥狀異常,明顯的構音障礙;流口水重;進食時咽不下,經常嗆咳;吃飯時間延長;其他原因不可解釋的體重下降。經過吞咽功能的系統訓練,當食物達到咽部時可以反射性地將食物咽下而進入食道。由于吞咽功能的改善,使患者精神狀態得以改善。對肢體功能障礙的康復也增強了信心,減少了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對腦卒中患者的最終康復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付小華.經皮喉返神經電興奮治療腦卒中后延髓麻痹.中國臨床康復,2002,9:312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主編.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華夏出版社,1999.

        第3篇:吞咽障礙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腦卒中;社區;康復;教育

        【中圖分類號】R5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31(2011)04-0063-02

        1 社區康復護理實施的意義和目的

        1.1 腦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腦卒中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第三大疾病,也是我國致殘率最高的疾病。根據統計數據,全國每年新發病例超過200萬,年發病率為217/10萬,高于西方國家和日本,致殘率為70~80%[1],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勞動能力,可致社會能力喪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醫學診斷和治療技術的進步,腦卒中患者搶救成功率不斷提高,許多病情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殘疾,如偏癱、運動困難、知覺障礙、偏盲、失語等。這些障礙往往是藥物所無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復訓練治療才能取得效果。腦卒中的康復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由于醫院病床緊張,許多留有后遺癥的腦卒中病人需要回家繼續進行康復治療,家庭是腦卒中病人最主要的康復場所。病人的康復護理計劃出院后得不到延續,嚴重影響病人的康復。大量資料表明:腦卒中康復治療后,70%~80%的患者達到獨立步行,2/3的患者生活自理[2]。長期康復訓練不僅能夠促進神經功能的早期恢復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減輕對社會、家庭的影響和負擔。腦卒中后肢體功能的康復3個月以內是最佳時期,6個月以內是最有效時期。社區康復護理對患者是一種支持,可以隨時提醒和幫助患者適應社區環境,繼續進行康復訓練。

        1.2 社區康復護理意義

        社區康復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延續,對患者的支持更有針對性。社區康復護理是滿足患者需求的體現,患者在住院期間康復護理是以護士、理療技師為主,而出院后康復是家屬按護士的指導進行。如果沒有對腦卒中患者的社區康復護理干預,固守在以前那種患者一出院護理工作就結束的短期護理行為,不但不能鞏固現有的治療成果,甚至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如肢體活動功能減退,生活能力下降及各種并發癥等等,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實施康復護理,針對患者不同情況制定科學的訓練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復診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3 社區康復護理應注意問題

        身體上的殘疾使患者產生孤獨、消極情緒,不利于患者的康復。社區康復護理干預中指導家庭成員認識到這個問題,在督促患者做訓練的同時,需要給患者更多的關心、體貼、鼓勵。教育其家屬學會看患者的手勢、面部表情和舉止行為,了解患者內心活動。在社區康復護理中,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安排力所能及的娛樂活動和社交活動,充實患者的生活。通過鼓勵病人從事家務勞動,增強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動性,不僅可以使已經恢復的肢體功能得到鞏固,減輕病人的家庭負擔,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樂趣。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科學的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病人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肢體功能康復方面取得的進展加強了病人及家屬對康復的信心,可以形成一個促進康復的良性循環。

        2 社區康復措施與方法

        2.1 功能康復護理措施

        腦卒中的病理形態改變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變化是全腦性的,因而引起腦可塑性變化也是全腦性的。腦卒中后康復不是針對局部的病損,而是促進其功能的恢復。腦可塑性理論在腦卒中早期康復中以廣泛應用,如易化技術、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患者處于恢復期后即可根據情況出院,進行社區康復治療和護理,這樣既能達到恢復的目的,又可以為患者節約經費。

        2.2 恢復期社區功能康復措施與方法

        此期康復方法多為住院期間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的,同時,護士在對家屬及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時,注意指導患者和家屬掌握訓練方法,為出院后繼續康復訓練做準備。

        2.2.1 床上訓練

        科學床上訓練非常重要,同樣是腦卒中偏癱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療效果基本相似的情況下,是否重視床上訓練,康復的效果大不一樣。床上訓練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動軀體、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訓練、伸髖訓練(橋式運動)、上下肌運動,以及洗漱、進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訓練。

        2.2.2 坐起及坐位平衡訓練

        從靜態坐位平衡練習開始,逐漸向動態坐位平衡練習過渡。開始時,僅讓患者獨自保持穩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護下,前后左右輕推患者,讓其自己調整身體的平衡避免倒下。經過反復練習,患者的動態平衡能力會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動作了。

        2.2.3 從坐起到站起訓練

        掌握重心轉移。要求患肢負重,體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練習,增加腿部力量,治療人員要站在病人旁邊協助,并要遵循逐步漸進原則,確保病人在訓練過程中安全。

        2.2.4 站立及站立平衡訓練

        目的是為步行做準備。訓練時治療人員一定要注意腦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勢,大腿不能內收或外旋,膝關節不能屈曲 或過度伸屈,足部不可內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內收。每次練習l0~20分鐘,每天3~5次,逐步漸進。如病人在站立時出現心慌、出汗、頭暈、眼花,甚至昏厥,應立即重新采取臥位,站立訓練要暫緩進行。

        2.2.5 步行訓練

        先用健腿邁步,治療人員站在患者身后在雙上臂處穩定之。開始用患腿邁步可能有困難治療人員可用自己的腳來指導患者的腿前移,并給予一定口令,讓患者有節奏地進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適當增加難度,如跨過不同高度的物體,行走同時與他人說話、拿東西、改變行走速度。

        2.2.6 上肢及手功能訓練

        上肢訓練治療手法包括誘發聯合反應、屈曲運動及伸展運動。生活中利用簡易訓練方法可采取試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電視遙控器、利用患側上肢和軀干夾住物體等方式進行訓練。

        2.2.7 作業治療

        主要是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2.3 后遺癥期康復治療

        一般發病3個月后進入后遺癥期。此期多數患者已出院,但仍應繼續進行訓練和利用殘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爭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盡可能回歸社會,護士可采用定期隨訪等工作方式,為患者做好社區康復護理指導工作。

        2.3.1 康復訓練

        繼續進行維持性康復訓練,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補償患肢功能

        適時使用必要的輔助器具(如手杖、輪椅等)以補償患肢功能。

        2.3.3 加強適應性訓練和健肌替代法

        對功能不可恢復或恢復很差的患者,充分發揮健側的代償功能,加強適應性訓練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種輔助器具或裝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樣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區適應能力。

        2.3.4 重視職業、社會以及心理康復

        對家庭、社會環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盡快走向社會,使心理得到盡快康復。

        2.4 心理康復干預

        大多數腦卒中患者除有偏癱等功能障礙外,還常伴有心理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功能康復和生存質量。其中患者焦慮和抑郁會使患者的生存質量變得十分低下。腦卒中后抑郁狀態是影響患者康復的重要因素,情志調護是腦卒中患者心理康復,是腦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歸社會的必要條件。因此,必須對患者及家屬講清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使其對該病有正確的認識,使患者及家屬能積極配合治療;必要時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慮的藥物治療。

        2.4.1 安慰和心理疏導

        減輕和消除病人焦慮抑郁心理,指導患者家屬應用各種溝通技巧和病人進行溝通,了解錯誤認知的表現和根源。幫助其分析原因,應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療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4.2 指導患者調整心態

        充分利用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鼓勵、關心病人,以平靜、輕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導患者運用心理學知識調整心態,控制不愉快的情緒,發展積極情緒,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注意事項:腦卒中患者在康復訓練中主要危險因素有腦血管意外復發、心血管合并癥、摔倒導致軟組織損傷或骨折等。在康復實施中要予以監護和防范。同時要患者保持平穩的情緒,訓練過程中要適當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2.4.3 實施支持療法

        支持療法使病人能維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動參與功能鍛煉,積極配合康復訓練,鼓勵患者利用健肢的協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護患肢,一方面進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鍛煉,對患者早日康復起到積極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復訓練實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維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2.5 社區患者后遺癥康復護理應對措施

        2.5.1 吞咽困難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大部分腦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吞咽障礙患者易發生吸入性肺炎、脫水、營養不良等并發癥,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對腦卒中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評價,進行吞咽康復訓練可使患者恢復經口吞咽進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5.2 睡眠障礙

        失眠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癥狀,直接影響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為抑郁、肢體痛,睡眠環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藥物因素等。

        護理對策:創造舒適的睡眠條件和環境,正確的功能鍛煉,預防肢體痛,正確應用安眠藥,護理過程中多與患者對話溝通,消除其心理緊張狀態。

        2.5.3 肢體痛

        腦卒中后肢體痛是影響患者全面康復的主要障礙,對康復訓練有很大影響,告知家屬和患者引起肢體痛的原因,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的訓練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結果表明,在家庭訓練中運用肩關節松動術能有效地緩解和消除腦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此外,抑郁痙攣應貫穿康復訓練全過程,改善患者肢體痙攣程度能有效緩解肢體痛。

        3 結論

        社區康復教育是對社區康復技術服務不足的一種補充,用康復醫學知識服務的手段來彌補技術服務不足,是解決社區中衛生資源供給不足的最佳選擇,不但可以緩解醫院病床不足,還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病人家屬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有利于腦卒中病人生活質量。出院后康復中心和社區方面連貫持續的三級康復治療,是克服殘疾造成的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和早日回歸社會提供更完備的平臺,而且也是臨床上較為安全、有效的護理方法之一,值得臨床。

        參考文獻

        [1]周梅芬.陪護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6, 3 (23).

        [2] 仲劍平.醫療護理技術常規[M].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785.

        第4篇:吞咽障礙康復方法范文

        中風,臨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癥,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其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的腦卒中相似,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兩類。臨床上常將中風分為急性期、康復期、后遺癥期3期。近年來,對于中醫康復介入治療中風的時間尚存在一定差異,大多觀點強調其在中風后遺癥期的重要作用,現就早期(2周內)介入治療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中醫理療的早期介入

        1.1 針灸的早期介入 針灸治療中風療效肯定,但是對于治療時機存在很大爭議,甚至形成根本分歧。傳統觀念認為,針灸多在中風后遺癥期進行,而且目前有一些學者仍對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期的針灸持否定態度。現代醫學認為,早期針灸干預治療方法能顯著提高腦中風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改善其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

        國內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不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恢復期治療皆有著一定的療效,而且在急性期針刺,其療效優于在恢復期針刺。王桂榮運用快速針刺治療早期中風(發病2d~15d)所致偏癱,總有效率達94.4%。莊琴認為按辨證取穴,結合穴位局部解剖學特性,早期介入針灸療法,能提高中風康復治療的療效。劉孔江以臨床醫療實踐的循證醫學佐證為依據,認為針刺應當早期介入中風重癥監護病房,早期針刺介入能夠改善腦的氧代謝和腦血流的增強以及血糖的供應增加,保護中樞神經元,減少腦神經元的凋亡;通過改變外周刺激的輸入,使大腦皮質功能區的可塑性重組,激活大腦固有的神經通路。齊宇等在中風發病的超早期(3h)運用針灸治療,結果顯示療效滿意。廉全榮認為早期針刺治療中風具有擴張血管和加速血液運行,降低血液黏稠度和細胞聚集改善微循環,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組織的缺血、缺氧,促進腦血管側支循環的建立,減輕腦組織損害的作用;同時針刺有促進纖溶系統活性增加,使纖維蛋白原含量減少的作用,有利于出血部位的血塊溶解吸收。

        1.2 按摩手法的早期介入 早期按摩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中風病人出現關節僵硬、行動遲鈍是最常見的體征,通過推拿按摩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改善關節部的營養,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關節的活動度,使關節功能逐步得到恢復。陳小萍對60例病人人院當天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研究組施于按摩療法和肢體被動活動,對照組單純肢體被動活動,結果中風偏癱病人早期介入穴位按摩對肌力提升有肯定作用。

        按摩手法通常與針灸治療同時進行,為了比較對中風病人早期和晚期進行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于君對95例腦中風病人,分別于發病早期(發病后2h內)和晚期(發病2個月后)給予促進技術為主的綜合康復治療方法,結果發現早期療效優于晚期。

        1.3 其他物理治療的早期介入 儀器的早期介入也對中風的康復具有影響。趙留莊等在中風發病3d內運用神經康復理療儀治療急性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效果顯著。

        此外,電療、光療、水療、蠟療以及電針療法、超聲療法、穴位磁療、中西藥直流電導人等,這些理療方法的早期介入也為中風病人功能的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2 運動治療的早期介入

        運動治療包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職業勞動及工藝勞動訓練等,目的是讓病人逐漸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種種需要。

        吳純慧等對60例中風病人早期介入康復護理,包括保持患肢處于良肢位,局部按摩,主、被動運動,步行及上下樓梯訓練等,結果顯示早期肢體康復護理有助于促進偏癱肢體的經氣運行及刺激神經末梢,能夠避免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通過鍛煉還能增強心肺的功能,維持活動性,增加機體的耐力。毛玉容等采用早期物理治療急性腦卒中病人,臨床早期人選指征:生命體征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進展后48h開始,昏迷量表(Glasgow(xytl3a scale,GCS)評分≥9分。運動訓練包括早期床上處理、床上四肢關節主動和被動活動、床上翻身及移動、臥-坐-站-立位平衡、步態訓練等。結果證實早期物理治療對病人軀體運動功能改善的有效性,特別在下肢運動功能方面的積分提高較多。楊錦媚等認為,在病后第4天開始進行康復干預,使病人保持正確的臥床姿勢及肢體功能位置,各關節被動運動及坐位訓練,對促進中風病人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顯著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及恢復期才開始康復療法者,并減少廢用綜合征和住院時間。

        3 言語和吞咽治療的早期介入

        如果病人有失語或構音障礙、吞咽障礙、嗆咳,就需要言語和吞咽治療。對失語病人施行語言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其說話能力。

        郝云等對失語癥病人進行早期(從病人人院開始,一旦發現有失語癥狀,即刻開始康復訓練)康復訓練,取得一定效果。高原對122例老年腦中風吞咽障礙病人進行早期(入院2d~7d)康復護理,結果顯示早期進行吞咽功能訓練,可防止咽下肌群發生失用性萎縮,加強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運動,提高吞咽反射的靈活性。

        4 情志護理治療的早期介入

        中風無論是形成原因還是臨床表現都與情志因素密不可分,調暢情志在中風病人的治療中必不可少。顧雯霞運用心理干預改善中風(中經絡型)病人的心理障礙,發現干預組無論在抑郁心情、焦慮心境、睡眠及認知功能障礙、絕望自卑感等方面均較對照組有所降低,二者差異顯著。

        情志治療還可影響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的效果。席江寧從理論和臨床兩方面證實心理療法有助于加強老年中風病人的針灸療效。

        5 各種康復方法的綜合介入

        傳統觀點認為中風急性期治療以挽救生命和控制進展為重點;而理療、運動療法等是康復期的主要治療方法。早期康復治療,指病人如生命體征已經穩定,意識清楚,疾病不再發展,48h以后就可開始。日本東京大學康復醫學上田敏教授認為從急救時就可以開始康復訓練,國內也有主張入院當日就可以開始康復訓練。

        胡玉英等對急性中風及早采用綜合康復療法,即通過中藥治療、針刺、心腦血管治療儀、中藥穴位燙療、康復訓練等不同角度協同治療,能有效減少神經功能缺損,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病殘程度,且與單純內科常規藥物治療相比優勢明顯。

        6 結 語

        第5篇:吞咽障礙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腦卒中;吞咽困難;早期干預;綜合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c)-016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onset time of swallowing therapy on recovery from dysphagia following strok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 patients who due to acute stroke in the first time and concurrent dysphagia disease from April 2012 to December 2014 in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group A was given intervention treatment 3 days after stroke (n = 36), group B was given intervention treatment 2 weeks after stroke (n = 36), group C was given intervention treatment 1 month after stroke (n = 36). And then 3 groups receive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treatment in 3 days, 2 weeks and 1 month after stroke respectively. After 2 months,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was evaluated through the Watian drinking water test, the levels of oxygen saturation before and after swallowing and the incidence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Results The Watian drinking water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patients of grade Ⅰ and Ⅱ in the group A and B was more than the group C,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Watian drinking water test showed that, three groups presented the reducing of oxygen saturation,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groups (P > 0.05). Incidence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of group A was 5.56%, was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group B (16.67%) and group C (38.89%),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Early interventions for dysphagia in stroke have more effective effect in recovery from dysphagia.

        [Key words] Stroke; Dysphagia; Early interventio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吞咽是一種復雜的,處于消化第一階段的受中樞神經系統支配與調節的口咽部神經肌肉運動。吞咽動作的完成涉及到大腦的多個領域的一系列自主和非自主肌肉收縮運動[1-2]。口咽吞咽困難是一個在腦卒中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并發癥,發病率為45%~55%,但由于不同的研究所采用的吞咽困難定義、評估吞咽功能的起始點及方法、腦卒中類型的不同而導致腦卒中后口咽吞咽困難發病率報道不盡相同[3-5]。吞咽困難會加重腦卒中患者的醫療并發癥,如吸入性肺炎、焦慮等社會心理及經濟負擔[6-7]。因此,臨床實踐中一直非常重視腦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困難問題的護理及治療工作。但目前關于腦卒中后吞咽困難干預治療的起始時間在不同的報道中不盡相同。一些報道建議腦卒中后的7 d之內開始干預治療,持續4~6周[8];或者24 h內開始進行干預治療,持續3~6個月[9-10]。為此,本研究將探討不同的干預起始時間對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恢復的影響,以期為臨床護理及治療由腦卒中引發的吞咽困難工作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2014年12月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康復科收治的108例首次發病的急性腦卒中且合并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2例,女46例,年齡63~79歲,平均(67.27±6.92)歲。納入標準:①腦卒中診斷標準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標準且經頭顱CT和/或MRI檢查證實,同時存在與腦卒中相關的吞咽困難癥狀[11]者。②意識清醒且能夠自主坐立或者站立者。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病情危重及意識不清者;②有口咽部吞咽功能異常病史者;③合并肺部感染或者腫瘤等疾病者;④不配合治療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三組進行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干預治療,即腦卒中3 d后干預治療(A組,n = 36),腦卒中2周后干預治療(B組,n = 36)與腦卒中1個月后干預治療(C組,n = 36)。

        1.2 治療方法

        三組患者按照干預治療的起始時間不同而分別進行綜合康復訓練干預治療。同時,康復醫生根據患者吞咽困難嚴重程度的評估結果以及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患者從進食流質、半固體食物逐漸過渡到進食固體食物。基礎訓練主要內容包括:①舌部肌肉的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舌部各部肌肉訓練,如舌尖部依次抵住上齒腭和下齒腭,舌體盡量前伸,上翹舌尖;外展口角,在口腔內上下、左右擺動舌頭;行咬合-放松牙關活動并按摩面頰部。②咽喉部肌肉的訓練:指導患者充分進行頭頸部各個方向的轉向運動時行吞咽動作;同時,以康復醫師行吞咽動作為示范,讓患者重復動作。③進食訓練:輔助進食、食物性質(大小、黏稠度、溫度、味道等)的調整。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干預2個月后,分別對三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吸入性肺炎發生率及臨床療效(洼田飲水實驗分級與血氧飽和度)進行評估。吸入性肺炎診斷標準為臨床癥狀、體征及胸部影像學檢查。洼田飲水結果依據日本學者洼田俊夫關于飲水實驗的標準進行分級:實驗開始前,需患者端坐,喝下30 mL溫開水,觀察所需時間(飲水時間)喝嗆咳情況。飲水時間1~5 s者為Ⅰ級;飲水時間>5~10 s者為Ⅱ級;飲水時間>10~15 s者為Ⅲ級;飲水時間>15 s或不能咽下者為Ⅳ級。實驗重復2次,記錄用時最短的時間。若患者飲水時間為Ⅰ級或Ⅱ級,則可以去除鼻飼管進行正常飲食[12]。

        采用Mindta Pulsox-7脈沖血氧定量儀進行血氧飽和度測定。具體方法為:實驗開始前,患者端坐,將探極置于食指上,記錄基線值。連續測定飲水實驗期間和此后2 min的血氧飽和度,分別記錄最大值與最小值,間隔1 min重復2次(如果血氧飽和度降低≥5%則不再作吞咽)。分別于吞咽期間及吞咽后2 min觀察患者咳嗽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Cochran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

        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損傷部位及腦卒中類型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三組患者飲水實驗情況

        飲水實驗結果顯示,A組與B組中Ⅰ、Ⅱ級者多于C組,而Ⅲ級少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三組患者飲水期間及飲水后血氧飽和度測定情況

        三組患者均在飲水實驗后表現出血氧飽和度降低,但三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三組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吸入性肺炎發生情況

        A組住院治療期間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為5.56%(2例),均較B組的16.67%(6例)及C組的38.89%(14例)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吞咽困難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狀之一[13]。尤其是急性腦卒中并發吞咽困難的患者,還容易引發誤吸及吸入性肺炎,同時又導致機體內環境紊亂,甚至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4]。Sharma等[15]報道稱,腦卒中患者3個月內死亡率與吞咽困難的相對危險度為2.6,提示吞咽困難是腦卒中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腦卒中吞咽困難癥狀常見的評價方式有:①基本檢查。與吞咽有關的臨床表現及口咽部功能、攝食吞咽功能評價;患者全身狀態、意識水平、腦高級功能等等。②洼田飲水試驗。常作為篩查試驗。③反復唾液吞咽測試。其是一種評定吞咽反射是否能誘導吞咽功能的方法。④“any two”試驗。其是以洼田飲水試驗為基礎,進一步對患者是否存在誤吸進行篩查的方法。⑤標準吞咽功能評價。⑥攝食-吞咽等級評定。⑦7級評定法[16-17]。而對于腦卒中吞咽困難的治療常見的有:包括間接策略(基礎訓練)、補償策略、直接策略(攝食訓練)等在內的吞咽訓練;針刺治療;功能性電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肌電生物反饋(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EMGBF);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球囊擴張術;星形神經節阻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等[18-19]。臨床實踐中,應該盡早評定吞咽困難狀態,提倡康復早期介入,早期實施個性化康復治療及多種治療方法聯合應用的綜合治療,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提示腦卒中后吞咽治療的起始時間在吞咽功能恢復、并發吸入性肺炎及吞咽治療步驟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早期干預組中,吞咽功能的恢復較其他兩組患者提前,而另外兩組患者吞咽功能恢復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Takahata等[20]的研究發現,通過包括口腔護理,改變進食姿勢,飲食結構調節等在內的早期干預治療,可以明顯提高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經口喂養效率的結論一致。Carnaby等[21]的研究得出,腦卒中1周內開始干預治療吞咽困難,能夠顯著改善吞咽功能,而且治療的強度與起始時間同樣重要。一些對于腦卒中后急性,亞急性期間引起的吞咽困難的研究結果表明,干預治療開始的時間越早,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在吞咽功能恢復方面越能獲得積極的治療效果[22-23]。

        此外,一些學者認為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問題,隨著腦卒中疾病的治療好轉而發生自然恢復。但是,研究表明,腦卒中后2~4周后出現的吞咽困是很難自然恢復。所以,在臨床實踐中,臨床醫師通常在腦卒中后2周或者2周以上開始干預治療[24]。但在腦卒中后2周或者2周以上開始干預治療吞咽困難是依賴于診斷吞咽困難的臨床檢查基礎上得出的,而要在短期內評估吞咽功能,還是比較困難的[25]。另外,一項關于腦卒中后6個月的長時間的吞咽功能恢復的隨訪以及X線檢查結果表明,50%的腦卒中存活患者仍然具有吞咽功能異常,這就使得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大大增加[26]。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后恰當的時間點進行吞咽困難干預治療,能夠積極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的結果提示,腦卒中后3 d開始接受吞咽困難干預治療的患者,不論是洼田飲水實驗結果,還是飲水實驗前后血氧飽和度的測定及住院治療期間吸入性肺炎發生的情況,均較腦卒中后2周或者1個月后開始干預治療的患者顯示出良好的效果。因此,盡早開展綜合康復治療對于腦卒中吞咽困難的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是非常必要的,同時能夠有效地降低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和質量,使患者早日回歸社會正常生活的康復目標得以滿足。

        [參考文獻]

        [1] Blyth KM,McCabe P,Madill C,et al. Speech and swallow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partial glossectomy: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 J Speech Lang Pathol,2015,17(4):401-410.

        [2] Garg S,Girotra M,Glasser S,et al. Swallow syncope:clinical presentation,diagnostic criteria,and therapeutic options [J]. Saudi J Gastroenterol,2014,20(4):207-211.

        [3] González-Fernández M,Brodsky MB,Palmer JB. Poststrok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and Dysphagia [J]. 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15,26(4):657-670.

        [4] Seo HG,Oh BM,Han TR. Longitudinal changes of the swallowing process in sub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aspiration [J]. Dysphagia,2011,26(1):41-48.

        [5] Rofes L,Vilardell N,Clavé P. Post-stroke dysphagia:progress at last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3,25(4):278-282.

        [6] Hutchinson E,Wilson N. Acute stroke,dysphagia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J]. British Journal of Community Nursing,2013,Suppl(Sup5):S26-S29.

        [7] Daniels SK,Anderson JA,Willson PC. Valid items for screening dysphagia risk in patients with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J]. Stroke,2012,43(3):892-897.

        [8] Khedr EM,Abo-Elfetoh N. Therapeutic role of rTMS on recovery of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and brainstem infarction [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0,81(5):495-499.

        [9] Carnaby G,Hankey GJ,Pizzi J. Behavioural intervention for dysphagia in acute strok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Neurol,2006,5(1):31-37.

        [10] Takahata H,Tsutsumi K,Baba H,et al. Early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oral feeding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BMC Neurol,2011,11(1):6.

        [11] 王勝文,韓晶,徐斌,等.動脈留置導管連續給藥時間對急性腦梗死療效的影響及安全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4):4053-4054.

        [12] 申健,鄧紅亮,崔艷,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的療效評價[J].山東醫藥,2011,51(52):91-92.

        [13] 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J]. Stroke,2005,36(12):2756-2763.

        [14] 劉敏,于元英,初悅美.高壓氧聯合吞咽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J].中國康復,2012,27(3):169-170.

        [15] Sharma JC,Fletcher S,Vassallo M,et al. What influences outcome of stroke-pyrexia or dysphag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2001,55(1):17-20.

        [16] 劉綠花.家庭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4):146-147.

        [17] 卞偉偉,王文斌.重癥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探討[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6(1):77-78.

        [18] 王桂碧.針刺結合現代康復醫學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 14(7):733-736.

        [19] 李俊,劉群會.吞咽功能訓練聯合藥物治療急性腦梗死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5,30(4):279.

        [20] Takahata H,Tsutsumi K,Baba H,et al. Early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oral feeding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BMC Neurol,2011,11(1):6.

        [21] Carnaby G,Hankey GJ,Pizzi J. Behavioural intervention for dysphagia in acute strok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Neurol,2006,(1):31-37.

        [22] Rofes L,Arreola V,López I,et al. Effect of surface sensory and mot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chronic poststroke oropharyngeal dysfunction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3,25(11):888-e701.

        [23] Lin LC,Wang SC,Chen SH,et al. Efficacy of swallowing training for residents following stroke [J]. J Adv Nurs,2003, 44(5):469-478.

        [24] Mann GD,Crary MA. Adjunctive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fractory dysphagia [J].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8,117(4):279-287.

        [25] Terré R,Mearin F. Resolution of tracheal aspiration after the acute phase of stroke-related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J]. Am J Gastroenterol,2009,104(4):923-932.

        第6篇:吞咽障礙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中醫;康復護理;腦中風;癱瘓;運動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3-009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paralyzed. Methods A total of 84 cases of stroke paralyz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42) and control group (n=42)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s received with 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care. The motor function, nerv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with applied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integration method (FMA), Barthel Index applications, NIHSS scale and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Scale(WHO QOL-BREF)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 Results The FMA score, Barthel index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P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care; Stroke; Paralysis;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腦中風又名腦卒中,患者致殘率、病死率高,預后效果差,并發癥發生率高[1]。臨床上約有43%的腦中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其中腦中風癱瘓較為常見,患者由于運動功能喪失,致使其無法完成日常大小事,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2]。腦中風后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可降低患者致殘率,改善患者運動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中醫認為腦中風與腦部血流不暢、淤血堆積有關,按摩穴位可起到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的作用[3]。本文將探討中醫結合康復護理在腦中風癱瘓患者中的應用,旨在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腦中風癱瘓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①患者均經頭顱MRI/CT確診;②均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會議診斷標準;③四肢功能障礙、活動受限;④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同時排除肝、腎、心功能不全、腦干出血、腦血管瘤破裂出血、腦部手術、溶栓治療的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 22例,女20例,年齡48~82歲,平均(62.3±3.4)歲,病程2~12 h,平均(6.5±2.2)h,腦中風類型:腦出血12例,腦梗死30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22例,年齡42~80歲,平均(61.5±3.5)歲,病程2~15 h,平均(6.8±3.4)h,腦中風類型:腦出血 14例,腦梗死 28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腦中風類型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生命體征平穩72 h后,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康復鍛煉,兩組患者常規治療方法相同。對照組采用常規性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中醫穴位按摩。患者住院期間由經統一培訓的護士執行方案,同時培訓患者及其家屬,出院后由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執行,并由經培訓的護理人員每周1次上門隨訪或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執行情況及康復情況,對患者康復方法進行指導。

        1.2.1 常規康復訓練 ①盡可能在患者肢體正常活動的范圍內協助患者被動活動肢體;②鼓勵患者以健側肢體協助患側肢體進行活動;③鼓勵及協助患者進行站立訓練;④鼓勵患者進行全身平訓,以提高運動神經協調功能;⑤負重訓練;⑥保持良好的肢體功能,避免上肢彎曲、下肢伸展、足部下垂內翻,同時可利用足板固定足位防止足部下垂;⑦情感支持:腦卒中患者由于肢體功能及語言功能障礙,常出現焦慮、抑郁的情緒。護理人員應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及交流,對患者加強健康宣教,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病情,增強自信心;⑧日常生活功能訓練:患者除了進行常規的康復訓練外,同時對其實施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包括穿衣、進食、刷牙、洗漱、如廁、負重、站立、離床等訓練。

        1.2.2中醫穴位按摩 ①癱瘓上肢穴位按摩: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取癱瘓側上肢的內關穴、合谷穴、少海穴、曲池穴,術者站于患者癱瘓側,右手與患者右手相交叉,并用其拇指指腹按壓患者合谷穴,采用中指指腹按壓內關穴。另一拇指按壓患者曲池穴,中指指腹按壓少海穴,并采用另一手托起患者上肢,在按壓穴位的同時,依次讓肩關節外翻、旋轉、上舉,并依次屈、伸、內旋、外旋、上舉肩關節,每個動作反復進行10次~20次。②癱瘓下肢的按摩:患者取俯臥位,取癱瘓下肢涌泉、承山、照海、昆侖、膝眼等穴位,術者立于患者癱瘓側,拇指、食指指腹分別按壓癱瘓下肢的膝眼穴位,另一拇指指腹按壓昆侖穴,中指指腹則按壓照海穴,由另一護士協助雙手用力抬起患肢,內收、內旋、外展、外旋患肢10~20次,按壓下肢膝眼的手改為握住患者小腿,采用中指指腹按壓承山穴,被動活動下肢,讓下肢屈髖、屈膝各10~20次,兩手被動活動踝關節,讓其左右旋轉、背屈等。患者每天進行康復訓練后實施穴位按摩,每周至少進行5次,持續干預6個月。

        1.3 評價指標

        (1)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法(FMA):采用FMA評價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總分100分,其中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50~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

        1.4 評價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于入院當天及干預1個月、3個月、6個月后通過門診隨訪的方式由責任護士向患者發放FMA量表、Barthel指數量表、NIHSS量表及WHO生存質量量表,告知患者相關填寫注意事項,由患者根據康復情況自行填寫問卷,并當場回收。兩組每次均發放問卷42份,均有效回收42份,有效回收率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P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存質量對比

        觀察組干預后1個月、3個月、6個月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領域、環境領域及總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肢體癱瘓是腦中風患者常見的功能障礙,目前不少研究指出[4,5],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降低腦中風患者致殘率,改善患者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相關研究指出[6],腦中風后病灶周圍存在活的細胞,該區域稱為半暗帶,早期康復的目的是為了刺激半暗區,以增加腦血流灌注,從而改善腦細胞活性。此外,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后,處于休眠狀態的突觸被代償使用。通過被動運動對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可使得正常功能的神經環路網絡重新組合從而實現中樞神經功能,使得大腦功能得到恢復[7]。因此對腦中風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腦神經功能,促進患者恢復。但腦組織細胞的修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患者需要持之以恒進行康復訓練才能達到康復的目的,而對于部分鍛煉依從性較差的患者由于鍛煉強度及時間不夠,從而影響其治療效果[8]。

        中醫理論認為[9]腦中風屬于氣血逆亂、經脈不通、陰陽失調,而將腦中風后遺癥肢體癱瘓稱為“偏風”或“偏枯”。腦中風癱瘓患者多為氣弱體虛、氣血不足、氣血不暢、經脈不通、經脈失養;痰瘀阻絡、氣血瘀滯可導致患者肢體軟弱無力,風陽內動可引起肢體痙攣強直[10]。因此中醫主張對腦中風癱瘓患者采用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通絡可促進化瘀,而化瘀可利于通絡。

        近年相關研究認為[11],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配合中醫穴位按摩能加速患者康復速度,改善患者肢體癱瘓的情況。本研究以穴位按摩法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同時運用補瀉手法,沿著氣血運行及經絡循環路線,以柔和之力按摩穴位,促進氣血運行,調節靜脈,滑利關節,改善局部血流循環,增加肌肉營養,防止肌肉萎縮、粘連、攣縮[12]。同時起到扶助正氣、醒腦開竅、通經絡之功效,因此能快速恢復癱瘓肢體正常的生理功能[13]。兩組患者干預后FMA評分、Barthel指數均高于干預前(P

        綜上所述,中醫結合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腦中風癱瘓患者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樂琳,郭鋼花,李哲,等. 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療效的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138-139.

        [2] 黎練達,吳智鑫,馮錦P,等. 急診腦卒中識別評分量表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篩選價值探討[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4):148-150.

        [3] 肖艷波,田艷玲,馬海斌,等. 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102例療效觀察[J]. 寧夏醫學雜志,2012,34(6):561-562.

        [4] 林紅霞,廖輝雄,王文靖,等. 現代康復訓練結合中醫按摩治療腦卒中偏癱痙攣狀態療效觀察[J]. 吉林中醫藥,2013,33(4):414-415.

        [5] 王成秀,楊鳳翔,周建瑞,等. 康復訓練配合中藥口服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療效觀察[J]. 中國中醫急癥,2013, 22(2):315-316.

        [6] 陳玲. 針刺法結合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后偏癱BrunnstromⅠ-Ⅱ期的臨床觀察[J]. 河南中醫,2012,32(10):1304-1306.

        [7] 張艷,劉國成,王金宇,等. 巨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12,31(9):631-633.

        [8] 高淑煥,王文雙. 對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康復訓練的效果觀察[J].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6):209-210.

        [9] 吳培香,許翠萍,湯繼芹,等. 推拿結合現代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 護理雜志,2012, 29(9):22-25.

        [10] 劉詩丹,李榮祝,陳啟波,等. 穴位埋藥線結合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2):170-172.

        [11] 蔡萍,潘乃林,萬瑜曄,等. 放松訓練及足部穴位按摩在腦卒中睡眠障礙病人護理的應用[J]. 護理研究,2012, 26(4):329-331.

        [12] 姜娜,胡還甫. 運動想象配合穴位按摩對腦卒中偏癱病人運動功能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13,27(28):3127-3129.

        [13] 柯麗,張鳳平,朱業智,等. 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人的中醫康復護理[J]. 護理研究,2014,(14):1737-1738.

        [14] 谷敏. 穴位按摩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偏癱的療效觀察[J]. 上海護理,2011,11(4):39-40.

        [15] 郭秀婷,趙元琛,胡立丹,等. 穴位按摩配合低頻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效果觀察[J]. 護理與康復,2011,10(6):524-525.

        [16] 蔡萍,潘乃林,萬瑜曄,等. 放松訓練及足部穴位按摩在腦卒中睡眠障礙病人護理的應用[J]. 護理研究,2012, 26(4):329-331.

        [17] 肖碧云,蔡秀燕. 穴位按摩及放松療法對腦卒中抑郁患者的治療作用[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 11(5):639-640.

        第7篇:吞咽障礙康復方法范文

        令人遺憾的是,中風的治療至今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不過,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把中風的康復治療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點是非常肯定的。2005年9月,美國腦卒中(中風)協會和心臟病協會了新的中風康復指南,針對性地提出了詳細的、操作性強的治療與康復方法。

        本期康復之路,我們專門請到了中風康復領域的專家,從普通患者的角度詳細解讀這份來自大洋彼岸的報告。

        1.時間 當中風診斷成立,應盡可能早開始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的時間應該是越早越好。一般來說,病情平穩48小時以后,只要病情不再惡化,病人就可介入康復性的治療。康復的最佳時期是中風發生的3個月之內,一般超過半年以后,恢復的速度就會減慢。利用這個自然恢復的最佳時間,為病人進行積極的康復治療。

        2.地點 中風康復治療應該在具備正規組織與協同能力的卒中單元或康復科室進行

        現在很多大型或專科醫院都開設了由內科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語言訓練師、心理治療師、娛樂治療師和運動治療師等共同組成卒中單元。它不單是藥物治療,而是把藥物治療與肢體康復、心理康復、語言訓練、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導結合起來。同時強調患者家屬與陪護人員,特別是患者所愛的人參加整個康復過程。

        3.強度 患者接受康復訓練應注意適宜的強度

        進行康復訓練時,應該使肌肉受到一定強度的刺激,完成一定的工作負荷,才能使人體機能為適應這種負荷而得到發展。在人體機能適應該工作負荷后,還必須再逐步增大負荷,否則進步就會停止。

        但也要注意,鍛煉切勿過度。補償和重建都需要有足夠的養料,它是在人體休息時進行的。因此,鍛煉的強度越大,需要的休息質量就越高。疲勞過度將會大大影響康復進程。

        4.防再發 對患者及其陪護人員進行健康教育,并采取措施預防中風再發

        患者其他復合疾病(冠心病等)和中風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等)的醫療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對已確診高血壓者,必須進行規范化的抗高血壓治療,并定期復查。避免不規則用藥及血壓高低波動。同時,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也是中風的危險因素,應該加以重視。

        另外,對有吸煙、酗酒習慣者,宜規勸其逐步戒除。對飲食偏咸、過膩的中老年人,建議改善飲食結構,保持清淡飲食,多食蔬菜水果、勿過飽等。此外還要注意保持心情舒適,切忌激動、暴怒,防治便秘,避免過勞、突然用力、負重、脫水等中風誘發狀況。

        5.防血栓 患者應盡可能每天步行一定的距離(50步左右/天),以預防深靜脈血栓。缺血性卒中可應用抗凝治療以預防深靜脈血栓

        中風后致殘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或靜坐,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幾率很高,這不僅會大大增加再發中風的機會,還可能引起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引起心肺功能衰竭而突然死亡。因此,中風患者應盡可能每天步行一定距離,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還應服用抗凝藥物,以預防血栓形成。

        6.需要重視的其他方面

        第8篇:吞咽障礙康復方法范文

        目的 從護理角度探討聲門上水平喉部分切除術后功能康復方法,加速康復,提高其術后生存質量。方法 總結22例因聲門上型喉癌行聲門上水平喉部分切除術患者資料,分析、討論術后飲食,發音及呼吸功能的康復情況。結果 22例患者全部恢復發音功能;全部拔除氣管套管;22例患者分別于術后12~22天開始經口進食,開始均有不同程度的誤吸,多能適應,其中1例因不能適應飲食嗆咳改行喉全切除術。隨訪6個月~3年,死亡4例。結論 經過精細的護理,并配合醫師做好心理疏導及功能康復指導,大部分聲門上水平喉部分切除術后患者的喉功能得以康復,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有效地提高其術后生存質量。

        【關鍵詞】 喉腫瘤 護理 功能康復

        聲門上水平喉部分切除術是早中期聲門上型喉癌的主要治療方法,該術式較好地保留了喉的發音功能,但卻破壞了喉體解剖結構的完整性,使喉的括約功能部分喪失,因而術后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誤吸等。經過精細的護理,并配合醫師做好心理疏導及功能康復指導,大部分聲門上水平喉部分切除術后患者的喉功能可康復。現對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2例聲門上型喉癌行聲門上水平喉部分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護理情況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聲門上型喉癌22例,男21例,女1例;年齡42~68歲,平均60.5歲。T1N0M0 6例,T1N2M0 2例,T2N0M0 4例,T2N2M0 6例,T3N2M0 4例;合并高血壓4例,高脂血癥8例,糖尿病2例。聲門上水平喉部分切除術18例,水平垂直喉部分切除術(又稱3/4喉切除術)4例。同期行雙側頸清掃術8例,單側頸清掃術6例,雙側頸清掃術多采用功能性清掃或選擇性清掃術。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止血、支持、對癥等治療,行雙側頸清掃術者均在術中或術后輸紅細胞懸液1~2單位。

        1.2 護理

        1.2.1 鼻飼階段 術后8~12 h,鼻飼前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安慰患者,解釋鼻飼的重要性,以減輕患者精神壓力,取得其合作;確定胃腸減壓無活動性出血后開始給患者鼻飼飲食。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參照營養學要求配制鼻飼液,應保證熱能和蛋白質的合理供應,維持正氮平衡,并注意無機鹽、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的補充,以保證機體需要。患者取半臥位或坐位,按鼻飼飲食護理常規[1]緩慢注入鼻飼飲食1份。鼻飼量每天不低于2000 ml,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或采取少量多餐制,鼻飼液成分應為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鼻飼液溫度一般為35℃~40℃。本階段應記錄每日進食量和種類、有無胃腸道反應,以及創口愈合情況。

        1.2.2 經口進食階段 一般于傷口拆線后2~3天開始經口試驗進食,開始應試進食,選擇黏稠糊狀食物或咀嚼后黏合成團的食物。應告知患者,克服誤吸關,使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待患者能順利飲水后方可去除鼻飼管。試驗進食困難者應耐心啟發,讓患者尋找合適的和頭位,如低頭或側頭等,減少誤吸。對誤咽較重、年齡較大、體質較弱或恐懼感明顯的患者則囑其在經口進食前,將氣管套管氣囊充氣(5~8 ml), 避免食物流入氣管,氣囊充氣時由于氣囊膨脹刺激氣管壁,出現一時性咳嗽,不要馬上進食,穩定5~10 min再進食,進食后10~15 min放氣囊,尤其是對一些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更應加強進食和氣管切開護理。特別注意肺部的情況,及早發現和治療吸入性肺炎。亦要監測血生化、血常規、電解質等有關營養指標。  1.2.3 發聲及呼吸功能的康復 一般與術后5天左右讓患者間斷堵塞氣管套管,練習發音,告知患者聲門上水平喉部分切除不影響發聲功能,使患者看到希望,有利于病情康復。經口進食后又無明顯誤吸者,正規堵管48 h后拔除氣管套管,恢復患者經鼻腔的生理性呼吸功能。

        2 結 果

        22例患者于術后9~11天(拆線后2~3天)開始鍛煉經口進食,術后12~22天拔除鼻飼管,平均16天。17例在術后13~16天正常進食,5例在術后19~22天正常進食。22例患者全部恢復發聲功能,其中15例近似正常發聲,7例有不同程度的聲音嘶啞,但不影響語言交流。22例全部拔除氣管套管,其中1例誤吸明顯,改行喉全切除術,喪失了發聲功能。隨訪6個月~3年,死亡4例,2例死于復發,另2例死于其他疾病。

        3 討 論

        3.1 聲門上水平喉部分切除術對喉功能的影響 聲門上水平部分喉切除術是自喉室水平以上連同會厭一并切除,喉上神經有時亦被損傷。而正常吞咽動作是一種由許多肌肉參與的反射性協同運動,該術式使患者進食時失去了會厭覆蓋喉入口的功能,其吞咽保護功能是靠喉上提,舌根后倒,勺狀軟骨、聲門和喉上神經的作用來解決。術后誤咽程度比聲帶切除術、垂直部分喉切除術及保留會厭的環咽吻合術嚴重[2]。因此,術后合理的鼻飼和盡早克服誤咽以正常進食對于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提高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可直接影響手術療效和患者恢復。

        3.2 護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3.2.1 鼻飼階段 在保證攝入足量熱量和蛋白質前提下,進行個體化營養,不改變患者的飲食習慣嗜好,能盡量減小對消化功能影響,使患者盡早、盡快適應鼻飼飲食,保障食物營養成分吸收,從而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促進術創愈合,并且為克服誤咽訓練儲備體能。

        3.2.2 克服誤咽訓練階段 聲門上水平部分喉切除術在切除癌腫同時重建喉、咽功能,術后能正常進食是成功重建吞咽功能的標志,進行克服誤咽訓練是必要過程。克服誤咽的關鍵是在科學合理的方法基礎之上循序漸進地練習。大多數患者(17/22)經4~6天的鍛煉誤咽消失。氣管套管氣囊充氣后經口進食是一種有效的練習方法,既保證了營養又縮短了克服誤咽的時間。但長期配帶氣囊可刺激氣管切口引起感染,易使患者出現依賴性,因此宜盡早取出氣囊。另外,應注意鼻飼管的留置對進食的影響;由于會厭被切除,鼻飼管常磨擦環后區周圍組織,久之,刺激雙側披裂及環狀軟骨后側面,出現水腫而向后擁塞于食道入口,因而進食困難,易誤入氣管。

        3.3 心理護理的作用 術后患者大多因創口疼痛、吸痰刺激、進食方式改變及語言溝通障礙等打擊,精神緊張煩躁。因此,應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身心狀況給予適當的心理支持。護理的重點是減少痛苦,減輕精神壓力,增強患者戰勝病痛的信心。耐心的言語、細致的操作、敏銳的觀察、適時的溝通等能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恐懼,增強其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患者術前最好不接觸誤咽重的患者,術后與誤咽輕克服誤咽快的患者交流克服誤咽的經驗體會,對其克服誤咽亦大有益處。醫護人員認真講解發聲原理及生理性呼吸的重要性,鼓勵患者講話交流,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也有利于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

        第9篇:吞咽障礙康復方法范文

        快速發展的康復醫學

        康復醫學,在很多人心目中還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甚至還停留在簡單的理療,或者針灸、推拿等傳統中醫康復治療的階段。而實際上,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康復醫學科已逐漸形成了一套細分化、專業化和科學化的體系,成為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礙為核心,強調功能訓練,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回歸社會為最終目標的醫學學科。

        作為國內最早建立的康復醫學科之一,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成立于1957年,在歷年的全國最佳專科(康復醫學專業)排名中位列全國前茅。目前,科室的學科發展方向以神經系統疾病康復和骨關節系統疾病康復為重點,開展多方向的綜合性康復醫療服務。設有頸肩腰腿痛、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和骨關節損傷等5個普通專病康復門診。同時,承擔了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感染科、重癥監護室、老年病房、外賓病房和高等病房等患者的康復治療和會診轉診工作,建立起“急癥醫院病房-康復中心-社區康復”的三級康復網絡,開展科學、系統和全面的康復治療。目前開展的綜合康復治療包括:物理治療(PT)、作業治療(OT)、言語治療(ST)、娛樂治療(RT)、心理治療、支具矯形器等,以及中國傳統醫學康復治療,如針灸、推拿和中藥等。

        科室成立60年來,在腦卒中及顱腦損傷特別是重癥患者的診治、康復和護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先進的服務理念,持續積極開展新技術以提升康復治療的療效,如: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肌電圖/電刺激定位引導下肉毒毒素注射、上肢和下肢康復機器人、步態分析系統、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表面肌電圖、腦電圖及誘發電位、虛擬現實技術、鏡像技術、垂直律動技術和腦機接口等康復治療新技術。

        精準康復治療宜早不宜遲

        “對于患者來說,康復治療一定要早期介入”,吳毅教授強調,“早期評定功能,早期開始康復,是最重要的。我們遇到過一些患者錯過了康復治療的最佳時間,一年甚至兩年后才想起來康復醫學科,關節骨骼可能早已經發生了僵硬和攣縮,或者腦卒中已經偏癱和失語多年,已經無法行走、無法說話,這時候再接受康復治療,康復效果就會大大打折扣。”一般來說,腦外傷和腦卒中患者在手術后或急診處理的兩到三天后,就可以在康復醫師的幫助下在床邊開始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了。

        如今的康復治療早已不再是簡單的理療了,也不是單純的針灸和推拿。康復治療包括患者運動功能、感覺功能、言語功能、吞咽功能和大小便功能等許多功能障礙的精準康復,且治療效果越來越好。隨著康復醫學的大力發展,康復醫學也越來越重視精準化和個性化,康復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功能障礙,找到最恰當的康復治療方法。

        對腦損傷相關的康復治療都與精準康復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如華山醫院曾收治一位腦外傷術后患者,男性,30歲,入院時吞咽功能和言語功能障礙和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康復醫師首先對這位患者進行了一個精準的定位,確定他是大腦額顳葉的損傷。隨后進行精準的評定和診斷,進行了洼田飲水試驗,確定他是屬于5級(完全不能進食)。然后再進行食道吞鋇檢查,確定他是咽喉部環咽肌的問題。針對這個情況,采用了精準康復治療――球囊擴張治療技術,治療1周后患者的環咽肌得到擴張,使得吞咽功能得到極大的改善,洼田飲水實驗2級,順利拔出鼻飼管,患者可以自行飲食和飲水。對于氣管插管和導尿管等也是通過這種精準診斷和精準康復,順利拔出。患者身上的管子全部去除后,開始進行坐位訓練、站立位訓練和行走訓練,最后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逐漸完善的康復醫療體系

        不論是田徑名將劉翔,還是籃球名星姚明,這些大家熟悉的運動員,傷病之后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到國外進行康復治療,這對于泱泱中華來說是個巨大遺憾。“由于國內康復醫學科建設起步比較晚,我們確實與國際先進水平有所差距”,吳毅教授告訴筆者。但是這幾年從國家層面對康復醫學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學科建設進步明顯。以上海為例,近幾年是上海康復醫學的快速發展期。

        學科要發展,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從2010年起上海在全市范圍內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目前上海市康復醫學專業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共有11家,每年招錄50多名基地學員。上海市康復醫學專業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專家組共有7名專家,都是來自上海市三級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的主任和教授。除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外,從2014年起上海市實施第二批專科醫師培養計劃(包括康復醫學專業),專門培訓康復醫學專科醫師,培訓時間為3年,目前主要以神經康復和骨科康復為主。

        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是國內較早招收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研究生的碩士點和博士點之一。學科在教學上不遺余力,始終將教學醫院嚴謹治學和傳播康復醫學及理念為抓手,為推進康復醫學的人才培養做出自己的貢獻。負責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康復醫學必修課程的教學任務,每年承擔近10所醫學院校60余名康復治療本科生的實習教學任務。接受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及言語治療專業的海外交流生帶教任務。每年接受來自全國各省市醫院的40余名康復醫師和康復治療師的進修學習。

        2015年,上海市衛計委對上海地區衛生系統實施了“重要薄弱學科建設”的申報工作,其中康復領域共有7家單位順利中標,包括華山醫院、華東醫院、新華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岳陽醫院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這是上海市衛計委有史以來對康復領域最大的一次資助。希望上海各康復醫療機構通過“重要薄弱學科建設”這個難得的機遇,加快對上海地區康復醫學學科的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使康復醫療工作更加規范。

        2016年,上海市醫保對康復服務收費項目實現了全覆蓋,并且還不嗟髡康復收費項目的價格,這些都表明政府部門對康復醫學的重視與認可,也充分體現了康復醫師和康復治療師的勞動價值。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视频一级日韩欧美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DVD在线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dvd播放 | 亚洲一级AV在线大片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亚洲老地址 | 五月婷婷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