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育人理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5-210-01
近幾年來,國家對殘疾人教育事業的關注度、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正是國家政策的扶持,使不少學生認為,生活、就業工作等問題就應該由政府負責,養成了自以為是殘疾人就應該理所當然享受照顧的思想心理。學生受挫力減弱。走出校門后,工作挑三撿四,吃苦受累的工作不愿意干,造成社會負擔。更有甚者,有不少畢業生受社會不良青年的影響,拉幫結派,走上邪道。盡管國家政策扶持,但學生條件所限,學生融入社會難度較大,受自身條件影響往往產生離群、自卑等心理,自暴自棄,不求進取。
一、問題的提出
如何適應形式的發展,培養社會有用的人才,解決上述實際問題。創新德育越來越重要,通過多種方式對殘疾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刻不容緩,其核心問題是自強教育。自強教育對殘疾學生來講,非常重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蓖ㄟ^自強教育,其目的就是培養自強自立能力,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使學生能夠順利融入社會,成為社會有用的人;通過自強教育,也使廣大教師樹立育人為本意識,建設一支思想文化素質高、育人能力強的師資隊伍;通過自強教育,也營造出自強自立、積極向上、和諧發展的校園文化,形成學校自強文化特色,推動內涵式發展。
二、實施途徑
自強教育理念下的育人模式,需從三個層面進行研究推進實施,建立立體多元化的自強教育體系。一是校園自強文化建設;二是自強教育方法創新,從校本課程、創新教育方法等入手進行自強教育;三是融合教育建設。三者有機結合,形成了自強教育育人之網。
1.校園自強文化建設。文化是立校之本。以自強文化為突破口,營造出“草木會說話,墻壁會育人”的氛圍。搜集古今中外自強名人,名言制成宣傳版面,使學生抬頭可見,隨時受教育;挖掘自強畢業生和在校的自強小明星的圖片、事跡懸掛在走廊兩側,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學生從小要自強不息,用功讀書;建設自強閱報欄,定期更換內容,時時教育學生。
2.創新自強教育方法。對學生進行自強教育,單純的說教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也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因此,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有針對性地自強教育。
開發自強校本教材。以德育過程中,注重自強教育,編寫學校校本教材,以學校優秀畢業生自強事跡,國內外優秀殘疾人自強自立事跡,根據年級段實際選編;同時,編寫就業指導、文明禮儀等與自強教育有關的校本課程;編寫適合聾啞學生特點的職業規劃課程等,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
加強自強教學研究。在課程中滲透自強教育,并作為本年度科研小課題認真研究。對現行思品課程進行刪減、增加。對不適宜學生的純理論內容、與學生實際不符的內容進行刪減,對自強教育內容進行增加。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充分認識自身缺陷,認識自身不足,立足自身條件,自強自立。
創新對學生進行自強教育。制定自強教育規劃,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開展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特別是自強方面的教育。一是充分運用訓練法,對低年級、中年級學生進行日常行為,特別是自信、自強方面的訓練。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學生理解溝通自強,形成自強意識。三是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就業形勢逼人,正視自我,準確定位,了解國家的優惠政策,用好國家的優惠政策。
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咨詢。建設心理咨詢室,備齊心理咨詢設備。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輔導。學校還對八類群體建檔,并對他們的就業進行跟蹤調查。
重視感恩教育。在強調自強教育,養成自尊、自強、自信、自立的同時,注重感恩教育。從感恩父母開始,就業、創業就是對父母的最大報恩,就是國家十三年來免費教育的感恩。
因地制宜實施自強教育。以班級為主,通過網絡、報刊及時發現自強典型,及時教育。各班級運用板報、主題班會、討論等手段,建立班級自強文化,進行有效地自強教育。
在國家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對終生學習體系做了深刻的論述:在21世紀要建立并完善繼續教學制度來適應終生學習的需求和知識更新的需要,以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為依托,開設高質量的網絡課程,并大力組織全國一流水平的師資團隊進行授課,從而實現跨時空的優秀教育資源共享,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學考試制度的優勢,替社會個體成員提供更寬、更廣、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成人教育要在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探索,衡量成人教育的成功與否最直接的標準則是根據受教育人員事后具備企業和社會所要求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根據上述要求必須重新審視成人教育在社會體制改革和社會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將成人教育的目標定位在為社會培養符合現代化建設需求人才的基礎上,提高全民的素質,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權利,并為成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重新擺正成人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位置,使全社會具備發展成人教育的共識,并幫助成人了解和認識自身已有的知識的不完整性和技能的局限性,幫助其堅定終生學習的信心,提高參與成人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成人教育管理者按照終生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將成人教育的辦學體制和教育內容向更利于成人學習和發展的方向改革、創新。
二、強化對非正式和非正規成人教育的組織與管理
成人教育與人類文明和社會變革的內在關系確定了持續性教育和持續性學習的必要性,并宣告了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時代結束,進入后教育時代,在后教育時代諸多特征中終生教育理念最為顯著。終生學習和成人教育宣告了人生學習和工作分離時代的終結,并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學習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而且學習也不再是圍繞家庭、學校、文化中心等特定范圍,通過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個體親身經歷給行為方式帶來的改變,將學習、工作和休閑全面結合起來,包括企業、行業、社會機構甚至是娛樂場所都要為人們提供學習的機會和平臺,由此將學習地點從課堂、教師轉變為校外的任何場所,打破了學校單一教育的形式。成人教育與兒童接受教育完全不同,成人沒有專門投入學習的時間,只能采取工作和學習各占一半的形式,這種非正式的教育形態在成人教育中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且國外學者認為以各種形式在各種場所進行學習是合理的,并對各種學習方法給予了積極的評價,確定了正式學習、非正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在終生教育中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非正式和非正規成人教育的組織和管理,來完善成人教育的結構和形式。
三、結束語
【摘要】本文討論了職業教育理念確立的意義,梳理了“職業”、“教育”、“人”之間的關系,分析了現有的“能力本位”觀念的職業教育的弊端,從“人本位”的視角出發重新思考職業教育理念。
【關鍵詞】職業教育 能力本位 人本位
一.確立職業教育理念的意義
教育理念是關于教育為什么而存在,教育應該是什么,教育應該承擔什么責任,教育應該如何存在等一系列問題的在意義層面的思考。教育理念的確立對教育行為和教育結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人所持有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教育行為過程,行為過程最終對教育結果產生影響。其中教育行為過程包括教育制度的構建、教育模式的建設、教育體系的搭建、課程體系的規劃、課程標準的設計、教學內容的組織等,這些具體的教育過程最終影響教育結果,即教育對象最終特性的形成,如理性思維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
二.關于“職業”、“教育”與“人”的分析
職業教育理念的形成需要對其基本概念進行梳理,包括“職業”、“教育”、“人”。
對職業的定義有很多,不同的學者對職業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辭海》中將“職業”定義為“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漢語新詞典》中亦將“職業”解釋為“個人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從其概念不難看出,職業是個人為獲得生活來源所必須進行的勞動,其內含了交換的概念,這跟社會分工帶來交換的社會背景有關,自社會分工以來,每個人的工作所得只能與他人進行交換之后才能獲得滿足自己生活所需的物質。尤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大部分人所擁有的只有勞動力,將勞動力轉換為符合崗位需求的技能成為我們獲得職業的前提條件。教育是現代社會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它對于社會的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于教育的研究更是層出不窮,學者們和教育實踐者都關注著對教育的本質的探討。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人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德國文化教育學派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人格心靈的喚醒。
人的存在構成了社會,人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是動物性,這決定了人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其次是社會性,這就意味著人不僅僅依賴于物質,更多是社會的互動,包括物質的交換、情感的交流,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前者的社會特性。關于人的定義就不能僅僅從“物”的角度去思考,尤其應該從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聯系的角度對人進行定義。筆者贊同我國著名哲學家高清海教授對“人”的定義,他認為“人是不會滿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總是利用這種自然的生命去創造生活的價值和意義。人之為“人”的本質,應該說就是一種意義性的存在,價值性的存在。”
三者的定義不難看出三者的關系,職業的主體是人,職業是人作為一個社會人行走于社會的載體或中介,教育的對象是人,完滿的人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教育,職業技能的形成亦需要教育。對于職業教育理念的探析必須從三者的聯系入手進行思考。
三.基于人本位視角的職業教育理念的探析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不管是職業教育的過程還是職業教育的目的,其主體始終應該是人,但是現有的我國職業教育卻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過于強調職業而忽視了人,或者說對職業的理解過于狹隘,把職業當成了人的全部,人的一切行為只是為了獲得職業,職業成了中心,由此帶來的就是“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以下筆者將對“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進行分析,并由此探析“人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
1.“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力是我們勝任某一崗位的前提,就如前面所說,現在的交換性的社會確實需要我們具有某一職業去換得維系我們生活的物質,如何通過訓練獲得勝任崗位的技能成了我們教育的首要職責。由此理念出發帶來的就是將科學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提升作為我們教育的目的,我們教育過程中的所有行為同樣圍繞這一目標進行。
但是這種理念內涵了一個前提假設,即人只是槲鎦識活,然而事實卻是人更加關注的是生活的意義性。從目前職業教育的現狀亦可以看出這種教育理念的失誤,教育對象普遍缺乏意義感,看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意義,并且由此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后果,即學習的功利性,學生的學習只為能否獲得物質,或者說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將來獲得一份職業,當然由此產生的就是受教育者的情感的荒蕪、淡漠,與社會互動的能力的衰退。這種職業教育的最終結果卻是將人異化為“機器人”,或者只是為了滿足企業生產的一個活的工具而已。就像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中的那個在流水線上勞作的工人一樣,機械、呆滯、麻木。
2.“人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探析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缺乏對人性的呼喚,與教育的本質背道而馳,正如上文所說,職業是人行走于社會的中介,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不應該成為左右人的中心軸,職業教育的一個目標是幫助人獲得職業,但是更為重要的應該是幫助人在職業中獲得意義感、價值感,使人成為一個內心充實的、完滿的人,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成為職業教育的目標。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人的意義感從何而來,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對人的道德、情感的培育,尤其是幫助受教育者尋找職業的意義,學會自覺思考職業的特性,理性思考職業對自己的意義,尋找在職業過程中提升自我修為的途徑,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自覺意識的人,而不是被職業推動生活的人。
參考文獻:[1]高青海著.人就是“人”.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博爾諾夫著:李其龍等譯.教育人類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傳承:“全人教育”理念積淀九十載,促學生全面發展
自1871年建校至今,匯文中學已書寫下144年的歷史, “春風化雨,培育棟梁,百年樹人世代傳揚!校訓‘智、仁、勇’,要牢記永發揚。匯文桃李滿天下,看百花吐芬芳。弘揚我‘全人教育’為祖國爭榮光?!边@是一代又一代匯文學子傳唱的校歌。聞名中外的科學家、人文學者,如梁思成、孟昭英、啟功、賈蘭坡、林同炎、王大珩、謝家麟、李學勤、王忠誠、孫燕、王德民等,老一輩革命家,如彭雪楓、張學思、張克俠、鄧力群等都曾在匯文中學度過他們的中學時代。陳維嘉介紹,時至今日,許多耄耋之年的老校友和剛剛走出中學校門的青年學子,每當回憶起學校教育給予他們的健康體魄,豐富學識和大氣包容、自律自強的優秀人格品質,都有一種由衷的自豪,神采飛揚。
回首自己在匯文的工作經歷,陳維嘉微笑著道出:“研讀匯文辦學歷程,最值得我們回味和給我們啟迪的是‘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銘記心底的‘智、仁、勇’校訓。”
陳維嘉介紹了“全人教育”理念在匯文的發展歷程。1926年3月,匯文中學第九任校長高鳳山先生就職后,明確提出“全人教育”辦學理念,其基本內涵是“增進身體健康,涵養審美情感,培植職業知能,預備升學基礎,練習善用閑暇,學做良好公民,養成高尚品格”。將中等教育階段的著眼點放在身心健康、審美素養、社會適應能力、學業發展基礎、自我管理能力、公民意識以及品德修養上?!叭私逃鞭k學理念,無論是其內容涵蓋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是在著眼點的獨到與準確上,在當時的中國都具有先進性。此后,這一辦學宗旨在匯文中學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升華,成為學校辦學理念,一以貫之。
新時期,匯文中學繼續堅守這一辦學理念,把握“全人教育”精髓,在繼承的基礎上,從時展和需求出發,逐步豐富和實踐“全人教育”的內涵,強調真、善、美教育,提出從“身心健康、體魄強??;品格高尚,守法遵規;好學上進,學有所長;涵養審美,善用閑暇;愛好科學,敢為人先;開闊視野,學會合作”等方面著力培養學生。
陳維嘉興致勃勃地給記者介紹說:“144年的辦學歷史留給匯文豐富的文化遺產,給予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啟示。”歷史上的匯文在實踐“全人教育”辦學理念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獨特的育人模式。其特點表現在:其一,暢通的升學通道。在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內,由于實行嚴格的學分制和升留級制度,學生可以免試由匯文小學升入匯文初中,進而升入匯文高中。由于教學質量高和歷史淵源關系,匯文高中畢業生學業成績合格,操行成績在中等以上者,可由本校請求燕京、齊魯、東吳3所大學直接收錄,無須考試。其二,獨特的課程體系。在學業方向設置上,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匯文中學根據社會的需求及其學生個人家庭經濟狀況、學業能力、興趣等,設置理科、文科、商科和教育4科。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包括了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藝術和體育。選修課各有特色且學術性強,還有大量的培養學生興趣特長的活動課。學校課程設置注重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求。其三,愛國、民主的校園文化。愛國、民主、包容、融合是匯文學校文化最顯著的特點,以為國家、為社會服務為己任,尊重、賞識學生,師生平等交流充分體現在日常教育教學上。其四,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注重建設與學校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緊密相關的教師隊伍,力求教師職員隊伍層次分明,結構合理,來源較為廣泛,相當部分的教職員同時供職于中學和大學。
發揚: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與環境,鼓勵學生學有所長
匯文的校園里鮮有標語條幅,卻有池水潺潺,學生們養的大鵝,小羊,蔓藤上掛著的葫蘆、絲瓜,隨著艷陽閃耀的向日葵都在用他們自己的歡愉迎接新學期和新朋友。
陳維嘉說:他很贊同匯文學生在畢業典禮上說過的這樣一段話“設想一下如果自己離開校園了,提起匯文,除了想到親愛的老師、可愛的同學們,還會回憶起匯文那特有的‘人情味兒’。貓、羊、魚、鴨,匯文處處散發著生命幸福的味道,置身于這樣的校園,我們放松、愉悅,看世界的眼光也一定會柔和。我敢說,匯文人都是熱愛生命的,他們熱愛生命的美好,也熱愛生命的不完美,并且有足夠的熱情去改變它?!?/p>
陳維嘉認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營造學生健康成長的土壤,校園環境建設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文化,是教育學生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教育不是在加工一個會考試的機器,而是在培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更容易熱愛自然、親近和融入社會的人。
學校若單純地用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是有失公允的。學校應該為學生長遠的發展去考慮,要鼓勵學生學有所長,要為學生發展興趣愛好創造條件,營造良好氛圍。陳維嘉一邊領著記者參觀教學場所,一邊述說著一個個成功學生的案例,暢談著未來發展的構想。
記者看到匯文中學實驗樓里的圖書館頗有中國古典文化特色,通用技術室可為學生提供設計、加工(機加工、木加工、3D打?。┑然A設施,進入天體、資源與環境室,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超大的立體圖畫,一件件礦物標本,一臺臺土壤水文分析儀器讓人目不暇接,走廊里的生物標本展、資源與環境影像圖示、偌大的體育場館等都為匯文的學生提供著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寬容的學習氛圍,這都為匯文中學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積極實踐、勇于創新的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課程:凸顯學校特色,未來選課分班不唯分數唯興趣
一所學校的品質蘊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具象到學生中,課程建設是其重要的方面。陳維嘉介紹說,“進一步完善課程方案,從教育部總體目標出發,學校應積極探索落實改革方略的舉措。課程建設是落實教育部改革總體目標,貫徹學?!私逃砟?,實現‘育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學校要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落實課程方案,改進管理模式、教學模式,推進適應國家總體改革目標的‘走班選課制’,‘匯文學堂’等教育教學改革舉措。在現有基礎上,從學校實際出發努力完善、實踐‘橫縱結合五方向’的自主課程體系?!?/p>
未來,從興趣出發分班選課將是一種新嘗試,匯文一方面會根據教育部要求完成必修課程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會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大致從工科、理科、社會科學、語言類、藝術體育方向開設選修課,并以此作為分班的主要依據。(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頒布后,匯文會做具體的方案和調整。)
在建立新的課程體系的同時。實現校區和學區范圍內的深度聯盟,繼續探索縱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途徑。并在校區和學區范圍內加強與小學、中學和高中不同學段之間的溝通,完善縱向育人模式。
嘗試深度聯盟學校之間管理體制創新,謀劃一個法人,多個辦學實體;嘗試深度聯盟學校不同學段之間課程有機結合;嘗試深度聯盟學校管理干部和教師交流與合作;嘗試深度聯盟學校同學段學生之間共同學習與交流。
教師:寬容平等,耐心等待孩子進步
匯文的老師很和藹,校長對老師、老師對學生、教師之間甚至是學校的校工,深深地感受是“平視”。人與人之間帶著對彼此的尊重和溫暖的微笑。陳維嘉感觸頗深,“愛國愛校、治學嚴謹、民主自律,文化包容、合作開放”是匯文中學1871年建校以來逐步形成的學校價值理念和文化,這需要堅守和豐富。多年來,匯文“開放、寬容、包容”的文化氛圍影響了無數學生。
匯文中學要求教職工要始終牢記教育的歷史使命,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領者和輔導者。愛學生是教職工做好工作的前提條件,愛學生首先要學會和諧和寬容。堅持思想和智慧引領學生;用敬業和勤奮示范學生;用知識和技能充實學生;用和諧和寬容關愛學生。這些應當成為匯文中學教職工最基本的職業素養。
真正的教育是直至心靈的,陳維嘉講述了匯文對“愛學生”的理解。愛一個學生表現在,對生命的尊重與人格的平等;無條件信任;真誠的希望;發自內心的愛;始終如一的公正;對錯誤和歧見的寬容;對學生進步的耐心等待;對學生處境的同情和理解;有教育意義的班級民主管理;對獨特個性的尊重和健康個性的引導。
關鍵詞:思政課 教學 教書育人
一、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的原則
1、分析教材內容,把握教材思想的育人特點
教學以教材為育人依據,教材的思想就是育人的理論。在教學中,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挖掘教材的深刻思想內涵,既弄清知識的認識價值,又把握知識的德育價值,因勢利導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要從“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職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和“無產階級政黨的作用”等方面,論證了“社會主義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性;闡述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必要性;聯系“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關系和對外政策”等內容,說明“堅持改革開放、搞活市場經濟”的重要性。
2、針對社會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為了更好地教書育人,教師可以也應當將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聯系起來,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熱點問題,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傳授知識與開發智能并舉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樹立了教學過程是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的有機統一的教學思想。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開拓和發展學生的智能,尤其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中,我堅持以啟迪思維為核心來構思教學結構并組織教學。
1、注重知識鏈接,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思想政治課是由眾多概念和原理構成的知識體系,各部分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將“綱要圖示法”運用于教學,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整理匯編成各種圖表,形成不同層次的知識網絡。每一課匯編成“方框結構圖”,以便把握知識的總體輪廓;每一節匯編成“知識細目表”,以便理解和記憶,將相關概念、觀點、原理匯編成“知識一覽表”以便比較和鑒別。在上述過程中,學生鍛煉和提高了思維的條理性和系統性。
2、典型事例分析,增強辯證思維能力
當代青年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但思考問題往往偏激,甚至還會發生“越轉”行為。
三、課堂教學與校內外實踐教學相結合
課堂教學實踐相對于校內教學實踐和校外教學實踐來說,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學實踐,是實施校內教學實踐和實施校外教學實踐的基礎和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如果忽略了課堂教學實踐環節,就忽略了學生成長成才最主要的教學環節。
首先,課堂教學實踐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劉強先生主編的《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就學生課堂教學實踐的作用和意義進行分析,作者認為,從教學理論上講,無論是進行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還是使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穩定的觀念和素質,都必須使接受教育的學習主體得到實踐訓練和親身體驗。這里既包括情感和思維的體驗感受,又包括對社會和現實的體驗感受。這里強調的學習主體實踐訓練和親身體驗,是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觀念及素質的過程,也就是課堂教學實踐的活動過程。
校外教學實踐活動是貫徹教育為社會主義服務、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使大學生在學習期間能夠更多地接觸社會、了解國情民情,培養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走正確成長的道路,并在實踐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質。
關鍵詞:高等教育;人本理念;管理模式;優化策略
近2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性發展,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啟動,以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等一系列舉措,都凸顯了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了發展關鍵期。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理念創新、定位準確、機構設置健全的管理模式,不斷調動廣大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把人本理念融入制度建設。在人本理念引導下,優化現有的管理模式,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不斷完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促進人才全面發展,穩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基于人本理念優化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意義
學生是教育的主要對象,管理工作不能脫離學生實際,否則將毫無意義。在傳統模式下,管理主體是學校領導和教師,學生只能服從,學生的管理參與度比較低,這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導致管理工作出現較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在現有管理模式中融入人本理念,強調學生參與管理的重要性,以改善實際管理效果,更好地服務學生。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更高效地學習和生活。高校要提高對管理工作的認知水平,增強服務意識,調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為開展管理提供參考依據,達到人性化管理的目的[1]。基于人本理念優化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高校發展的客觀要求。當前教育制度改革逐漸深入,人本理念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支持,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大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強,學校管理要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度,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挖掘其潛能,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人本理念最大的特點就是為學生服務,要在管理工作中體現這一點,讓高等教育管理更加人性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要不斷探索基于人本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樹立創新意識,形成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加強人本理念與高等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2基于人本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基于人本理念開展管理的重要性,并已經在管理工作中融入了人本理念,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下面進行簡單分析:
2.1管理不夠人性化
新時代大學生具有更強的個性,他們熱衷于自己喜歡的事物,這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雖然已經在管理工作中融入了人本理念,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沒有體現出人性化特征。受傳統管理理念影響,管理工作內容單一、落后,工作時生搬硬套,沒有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管理者認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學生好好學習,管理具有較強的強制性,給學生造成了很大壓力。學生有著明顯的個體化差異,單一的管理模式顯然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但大部分高校都忽視了這一點,沒有真正落實人本理念。如果管理過于嚴厲,會讓學生感到緊張,限制其個性化發展,不利于學生成長。部分高校實施的人性化管理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落到實處,依然采用傳統的管理方式,甚至認為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會出現學生不服從管理的情況。還有些高校管理時照搬其他學校模式,沒有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形式化問題比較嚴重[2]。
2.2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高等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但受傳統理念影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學生在管理中處于被動地位,只是簡單服從,沒有發揮出自身主觀能動性。傳統管理模式缺乏服務理念,沒有考慮學生需求,只是從單向角度出發進行管理。人本理念要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他們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但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教師和學生地位并沒有發生變化。教師要加深對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解,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增強服務意識,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不斷提升管理質量。要加快管理模式創新,讓學生積極參與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以調動學生積極性,不斷改善實際工作效果[3]。
2.3創建良好的管理環境
開展管理要先改善校園環境[4]。環境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只有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才能提升管理效果。當學生處于良好的文化氛圍中時,會變得更加自覺,對自我行為進行審視和反思,逐漸形成自我管理意識。要增強高校環境的人文性,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使其主動學習,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谌吮纠砟畹母叩冉逃芾硪獫B透到校園的各個方面,這樣才能發揮出最大作用,實現預期的管理目標。高等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為其將來進入社會做好準備。
2.4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以往的高校管理制度僵化死板,學生一旦違反就會受到懲罰,導致管理效果不理想?;谌吮纠砟畹母叩冉逃芾砟J礁尤诵曰?,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要對制度內容進行創新和補充,適應新時代大學生個性鮮明的特點,更好地為大學生服務,讓管理充滿人性化。還要讓學生參與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時要讓學生發表意見和看法。不同專業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任務等是不一樣的,不能采用單一的管理方式,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管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要根據高校發展情況對管理制度進行適當調整和改變,確保制度的靈活性,滿足實際管理需求。2.5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教師在管理中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才能產生更好的管理成效。當前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是傳統管理模式,常遇到學生不配合的情況,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在人本理念下,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人文素養,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發揮榜樣作用,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例如,為改善學生上課經常遲到的現象,教師每節課都要按時到達教室,以身作則增強學生的紀律意識。開展管理時教師要注重和學生交流,聽取他們對于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管理模式,以適應學生需求。教師是高校重要的人才資源,要定期對教師開展培訓,組織他們學習管理理念和技能,不斷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當在管理中遇到問題時,教師要相互交流,集思廣益完善管理方案,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每個學生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挖掘學生潛能,使學生成長為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高師音樂教育;職業理想信念;終身從教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9-0006-03
作者簡介:劉力,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黃路,男,碩士,教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教育大發展背景下,中國的高師音樂教育實現了式的迅猛發展,辦學規模越來越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但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師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逐漸暴露出一些與改革初衷不相適應的現象:一味追求辦學規模大而全,忽視了教學特色與質量的提升;強調單一專業技能的學習,淡化了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強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忽視了高師培養中最重要的教師職業理想與信念的教育。據專業調查機構麥可思的《大學畢業生從教分析》調查,2011屆師范生僅4成當教師,說明高師培養的學生教師職業觀念出現了嚴重問題。招進的多、留不住的現象已嚴重制約了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高師音樂教育的生存與發展也受到嚴重挑戰。對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社會及專家學者給予很多關注,教育部近十年相續出臺了多個指導性綱要文件,江西省也隨之出臺了21世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規劃強調:“堅持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作為畢生的事業追求,自覺擔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备邘熞魳方逃袚囵B未來基礎音樂教師的重任,這個現實的責任決定了高師音樂教育必須堅定教師職業理想信念,要把對教師職業的熱愛與專業知識的熱愛等同起來,儲備充足的扎根基礎音樂教育的熱情,做留得住、用得上、受社會歡迎與認可的基礎音樂教師。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高師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還需做深層次的思考。
一、終身從教的職業道德理想與扎實的教學技能是高師教育人才培養成敗的關鍵
不容否認,在社會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高師音教生的價值觀念、就業取向都很現實,對“學師從教”缺乏堅定的信念,致使相當數量的音教生學非所用、“學師棄教”,嚴重影響了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這不僅有社會的原因,更多還是高師院校培養理念沒能及時順應社會發展,以及音教生對師范教育認識的自身原因。因此,高師音教專業人才的培養及課程設置等改革,都要圍繞學師從教這個核心目標,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堅持師德為先的教育理念,讓音教生明白社會賦予的責任,懂得為什么而學,從而更主動自覺地去學。正是有了理想,學習目標才能明確;明確了目標,學習才能有動力;有了學習的動力,才能挖掘最大的潛在力。所以說,高師音樂教育中教師職業理想與信念的培育,對高師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是環環相扣的,對適應基礎音樂教育市場的需求、改變傳統師范教育的培養觀念,以及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教學策略等,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1.追求教育理想,堅定教育信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綱要提出的目標,對高師人才培養是一項重大的課題。高師的職業理想教育,是實現綱要提出目標的重要保證。教師職業理想信念教育要成為高師基礎課程之一,讓學生重視并建立牢固的教師教育理念,樹立為教育而學、以教育服務為榮的理念,做能擔當社會責任和有教育理想的高師學子。沒有崇高的教師職業理想與師德,再好的專業技能也不能保證高師音教生成為未來基礎音樂教育的堅守者。高師在音教學生入校時就開設教師職業道德課程,把思想錘煉和學問成長統一起來。引導學生做“有學術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學術”的創新型音教人才。
2.加強師范特色課程教育,讓音教生煉就過硬的教育教學技能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目前還存在近似專業音樂院校的培養模式,師范特色課程嚴重擠壓,專業性過強,學生很少認同自己為音教專業,只知道自己是聲樂專業或器樂專業,對自己所學的音教專業概念比較模糊,結果就導致淡化了音樂師資隊伍的教育職業意識,形成重技能、輕理論,培養出的音教生專業技能單一,知識面較窄,教師人文素養和教育知識結構失衡等現象,這與音樂教育對教師教學素質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因此高師音樂課程改革必須審視定位,明確定向,課程設置凸顯師范性,加大音樂教師教育相關課程,有選擇地學習世界具有影響的先進音樂教學體系,削減太專業性的音樂課程,抓實即興伴奏、自彈自唱、合唱指揮、教材教法等基礎中小學音樂教育常規教學基本功課程,有效提高音教生教師教育能力。
3.加強高師音樂教育與基礎音樂教育的接軌
現行高師音樂教育未能很好地與基礎音樂教育對接,對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狀況中的需求掌控不夠,缺乏目標直指基礎音樂教育需求的師資培養,造成高師音教生走向教師崗位后的營養不良,難以適應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要改變這一狀況,高師音樂教育必須重視兩者間的魚水關系,相互開放,相互滲入,加深了解與溝通的必要性。高師音樂教育要轉變觀念,改變高高在上、埋頭拉車不看路的辦學理念,順應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需求與改革路徑,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充分利用中小學這塊豐茂的教學沃土,把教學一線的名師請進來傳授教學經驗,讓學生分階段走出高校,深入到基層中小學,切實感受與體驗教學氛圍,在心理與素質上與教師職業接近并磨合,為從教之路提前做好鋪墊。走出去感受教學生活,實現雙贏。
4.建立教師職業良好的社會認同度,讓教師成為最有尊嚴的職業
隨著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教師職業越來越受到關注,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不斷改善,這都會影響高師學生從教的意愿。據調查機構麥可思對2011屆師范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從事教師職業的教育類本科畢業生中,三年后仍然堅守教師崗位的比例為91%。這個可喜的數字說明,只要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創建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就一定能吸引高師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二、音樂教師職業理想教育任重而道遠
1.終身從教要成為高師人應堅守的職業信仰
高師之為高師,不僅在于它是培養教師的搖籃,更是因為它有一種精神的存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高師人追求的境界。高師音樂教育是基礎音樂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基礎教育迫切需要有理想、有思想、有能力、有創新精神的音教生。高師要創造多層面給予學生鍛煉與展示教師風范的機會,關注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進程,接觸社會,接觸基層音樂教育,在學習中感受和理解教師職業,特別是偏遠、欠發達地區熱盼音樂教育人才的期待。高師要把職業理想教育作為一份責任,使人多些激情與追求;教師職業理想的守望,可以使人多些機遇與才干;高師教育的歷練,可以使人多些智慧與感悟;教師職業的奉獻,可以使學子們多一些價值與崇高;高師學習是一段精彩,使未來的園丁多些欣慰與回味。激情的教育規劃是要靠高師教育的渲染與灌輸的。高師有責任有義務把這份平凡的教育情結傳承和發揚,善良、誠信、擔當、堅持,應是高師學子共同的追求。
2.深層次探究棄教現象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原因
麥可思的《大學畢業生從教分析》調查顯示,“2011屆師范類本科畢業生僅42%選擇了教師職業,在放棄從教且從事與專業無關工作的師范類畢業生中,37%是因為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高師音教畢業生棄教現象更不容樂觀。既然選擇了高師,又放棄教育工作,高師教育需要反思。高師的教育在教會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教育教學技能是否同步了?如果學生當初是被動選擇了高師,那么高師四年的師范教育就不能回補已有的選擇?!高師的發展不能再一味追求辦學規模,要招得來“生”還要送得出“兵”,忽視職業理想教育必食棄教其果。國家重視教育事業,不斷在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教師待遇逐年在提高,所以,教師職業的前景是好的。高師要在職業理想教育方面做足文章,引導高師學子把個人的理想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在充滿期待、充滿追求、充滿奮斗的欲望中堅持不懈地、孜孜不倦地全身心投入,實現教育理想向現實的升華。
3.加強從教就業指導與規劃
高師要加強“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國家就業形勢和政策,,根據高師教育自身特點與社會需求,指導學生合理調整職業預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努力做好知識、能力、素質、心理等方面儲備,順利走上從教生涯。
結論是,師范教育是“教學生變成先生”的教育,而人的發展最終取決于個人的主動選擇。在影響這種選擇的因素中,理想信念是最關鍵的。“教育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讓每一位高師音教生都堅守教師職業理想與信念的制高點,發自內心地為將要從事的教育事業感到驕傲與自豪,并成為終生奮斗目標。有理由相信,教師教育理想信念會在高師人心中更堅定,現實也一定會更豐滿。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加快師范院校發展――在2005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師范組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05-08.
[2]盧新寧.在懷疑的時代更需要信仰[N].中國青年報,2012-07.
[3]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Z].教師(2005)1號.
[4]]張維儀.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熱點問題透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 年輕教員 任職教育能力 提高措施
一、軍校年輕教員任職教育能力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知識積累不夠豐富。
目前,各專業年輕教員對所授課程內容是比較熟悉的,依據課程標準和大綱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存在年輕教員對與本專業相關聯的學科知識掌握比較少,知識結構不夠“立體”,相關專業知識不夠豐富的問題,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員教學能力和授課質量的提高。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輕而易舉地掌握教材,甚至勝過教材,這是對優秀教師的起碼要求?!币獎龠^教材,只掌握本專業的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對鄰近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這樣才能輕而易舉地掌握教材,上課才能胸有成竹,使課堂教學深入淺出,生動形象。
2.教育理論、方法方面的知識欠缺。
軍校任職院校有相當一部分教員是從部隊選調過來的,他們都曾在院校學習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并且在部隊工作過一段時間,專業理論和裝備經驗豐富,但是由于沒有受過教育理論方面的系統教育,教學方法、手段掌握得不全面,教育理念缺失,甚至部分選調教員這方面是一片空白。這些教員在把知識傳授給學員時,難以形成清晰的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控課堂節奏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再加上學員的基礎知識差距大、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導致容易出現學員上課興趣不高、打瞌睡的現象。
3.教學方法、手段單一。
對于剛從院校畢業的高學歷教員和從基層部隊選調的新教員來說,他們大多數課堂教學經驗不足,掌控課堂節奏的能力弱,往往整節課只采用講授式教學,使課堂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沒有活力,學員學習興趣低。更有部分年輕教員對著PPT照本宣科,從頭念到尾,對課程中的重難點不加解釋講解,只求一節課能“安全”地上完,不關心授課質量。
4.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足。
創新能力能夠使教員在課堂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中充分發揮個人潛力,創造性地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大大提高教學和科研效率。年輕教員因為理論知識儲備不足,視野不夠開闊,再加上繁重的事務性工作,致使其在教學研究中投入的精力不足,創新意識不強。
二、提高軍校年輕教員任職教育能力的主要措施
1.打牢知識根基,提高自身素質。
隨著部隊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和新技術的產生,軍校教員應時刻緊跟部隊武器裝備發展的步伐,保持學習的狀態,不斷學習新技術、新裝備,及時跟蹤相關專業的發展前沿,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建立完善的專業知識結構。在教學間隙,教員要適時參加各種知識講座和繼續教育活動,開闊視野,擴展自身的理論基礎和專業內涵,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2.加強教學管理,促進教員團隊建設。
教學管理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員隊伍建設的好壞,以教學管理帶動教員隊伍的建設,發揮團隊的作用,可以很好地促進年輕教員的快速成長進步。一是組織開展教學實踐能力提升活動。實踐能力提升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年輕教員的裝備教學能力,優化教學方法,尤其是對裝備不熟悉不了解的年輕教員,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提升活動要按照“全員參與、活動牽引、整體推進”的思路,在全體教員中開展。大力倡導裝備維護規程學習,規范裝備保障工作流程;大力抓好專業基礎理論學習,夯實裝備保障理論基石;大力拓展專業技能學習,提高裝備保障實踐能力。采取“行業專家把關,骨干教員帶教”的思路,成立專家組,實施教學有效管理,從而切實提高年輕教員裝備教學能力。二是開展集體備課,集體備課能夠增強年輕教員整體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果。通過集體備課能夠學思路,優選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規范教案編寫、課件制作、板書設計等,提高年輕教員備課效率,優化教學組織實施,從而有效提高年輕教員的教學能力。
3.加強教育理論學習,豐富課堂教學方法。
任職教育由原來的非主體地位向主體地位的這種轉變,必然對教員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產生新的挑戰。這些挑戰要求教員不僅要熟練掌握專業課程內容,還要全方位地了解現代教育理論。要求教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方法,把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裝備操作技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傳授給學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拓寬專業知識體系,強化教研能力。
年輕教員在教學研究過程中要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薄弱環節,并積極拿出改進措施,自覺地落實到自己的教學研究中,切實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年輕教員要充分利用院校提供的各類教學研究活動,積極參與,掌握本專業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年輕教員還要把專業領域的前沿信息引入教學過程中,結合部隊的武器裝備,講解專業知識點,增加課堂信息量。
5.廣開學習渠道,培養創新意識。
教員的創新能力影響著教員的自身發展、課堂授課質量和學術研究水平,可以說教員創新能力決定教員隊伍發展的發展前景,因此提高教員創新能力至關重要。一是要組織年輕教員到兄弟院校加強組織交流,軍隊院校擁有共同的使命,又各具特色優勢,通過聯合培訓、網上虛擬實驗室、電子教學成果展示和網絡視頻會議等多種靈活的方式,實施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給年輕教員創新創造條件。二是要選派年輕教員到地方院校培訓深造,通過參加地方院校舉辦的教學理論培訓班,更新年輕教員的創新理念。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育 以人為本理念 引入 意義 探討
作為一種身體運動文化,體育已成為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元素,在鍛煉人、教育和培育人方面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體育教育已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把“以人為本”理念融入其中,促使學生在學習體育理論知識,各種技能的同時,鍛煉他們的身體,強化他們的體育意識,培養他們的素養與能力,養成鍛煉的好習慣,健全他們的人格,擁有良好的心態,健康成長。以此,使高校體育教學事業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道路,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高中體育教育引入以人為本理念的意義
簡單來說,“以人為本”就是崇尚、尊重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顯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人格的陶冶,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在新課標背景下,“以人為本”教育觀和提倡的素質教育等有著相同的意義,“以人為本”是現代化教育價值觀的重心。從本質上說,高中教育是傳遞、內化、選擇、創新文化的過程中,實現個體社會化,培養更多新時期社會市場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在高中體育教育中,引入“以人為本”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在新時代下,高中體育教學已成為人文主義思想的重要載體,主要是因為體育學科中涉及到其它重要學科知識,比如,人文學科、自然學科?!耙匀藶楸尽崩砟畹囊肟梢允箤W生產生豐富的情感,能夠以一種“關懷、理解”的態度正確看待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使其擁有健康的心理。它能夠把學生具備的責任感轉變為使命感,對其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引導學生和他人、社會構建一種“信任、互助”的關系,是對“以人為本”思想的踐行。此外,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其主體,以生命、健康為導線,深入挖掘學生價值,尊重個體差異,關心班級學生成長。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增加了很多新的教學內容,比如,品質的培養,思想的熏陶。而“以人為本”理念融入了“真善美”精神,將其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可以營造出一種“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構建具有個性化特征的高效課堂。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能夠充分展現素質教育的特征,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二、高中體育教育引入以人為本理念的措施
1、堅持“以人為本”的傳播理念
在是整個教學階段中,高中體育教學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渠道。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放羊式”、“鴨填式”傳統教學方法仍然占據核心地位,導致課堂教學效率極其低下。為此,在引入“以人文本”理念過程中,要從不同角度入手改革傳統教育理念,突顯其重要性,具有素質教育相同的內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把學生作為整個教學的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并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行為。
2、強化體育作業設計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作業練習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能夠有效延伸課堂教育。在實施以人為本教學理念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要結合班級學生的興趣是愛好、心理特征等,采用分層教學法,布置不同的作業設計。就體育作業設計來說,結合教材后面相關教材設計作業是常用的方法,但這并不有利于學生學習體育學科。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意識到多層次作業設計的重要性,注重作業設計的人性化。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在體育課上的具體表現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以“籃球運動課”為例,以學生身體機能表現情況為切入點,給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身體機能較好的學生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鍛煉,而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需要強化訓練各種基礎動作,激發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的興趣,也能更加深入、全面地認識體育學科。
3、優化教學內容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高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優化,呈現出“科學化、多元化”特點,不斷調動學生學習體育學科的積極性。學校要多角度、多層次出發,優化完善已有的教學內容、課程結構體系,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基點,開設一些社會中流行的體育項目,比如,跆拳道、瑜伽,吸引學生眼球,使其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科教學具有鮮明的層次性、遞進性,優化整合教學課程,提高課堂教學資源利用率。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各種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體育課程巧妙地融入到文化課程中,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
4、優化教學考評體系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要創新已有的考評體系,改變過去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能力的現狀。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客觀而全面地評價班級中每位學生,更加重視學生自身的發展。以此,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樹立終身體育教育理念,使學生意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不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背景下,把“以人為本”理念融入到高中體育教育中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它能夠改變體育教學現狀,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轉變師生角色,優化教學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同時,能夠強化學生的體育意識,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成長、學習,成為新時期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具備各方面的技能,較強的綜合實踐運用能力,更好地展現自身的價值。在此基礎上,能夠使素質教育得到應有的實施,促進高校體育教學事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晉升.淺析“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與發展[J].當代體育科技,2015,0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