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這是我國提出的一項重大發展理念,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中也明確指出,需要持續堅持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讓各項資源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對于房屋建筑而言,從房屋建設到投入使用,各個環節都會涉及到資源的利用。如何降低其中的資源消耗,達到節約、環保、綠色的要求,就成為了業界人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便提出了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從多方面指出房屋建筑設計要體現出綠色、環保和節能,降低房屋建筑在建設和使用階段的資源消耗。因此,作為房屋設計人員,便需要對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加強研究,明確內涵與原則,合理運用到房屋設計的具體工作之中。
1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內涵解析
要將綠色建筑設計理念運用到房屋設計當中,應該首先對綠色建筑設計理念本身的內涵形成理解認識,清楚地把握。對于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理解,需要從綠色建筑和相應的設計理念兩個層面來形成把握。
1.1綠色建筑
所謂綠色建筑,從其本質上來說,就是可以實現節能減排的建筑物。節能,即降低資源消耗;減排,則對環境友好。綠色建筑的節能減排,需要涵蓋其全壽命周期,也就是從房屋建筑的建設開始,一直到使用壽命到期,在整個壽命周期內,都要體現出這種節能減排的綠色屬性。之所以提出發展綠色建筑的觀點,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建筑領域所產生的能源消耗、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必須要改變。比如,在房屋建筑的建設與裝修施工階段,會產生噪音、粉塵等污染問題,同時,還會產生大量的固體垃圾,在城市固體垃圾中,建筑垃圾占比高達四成。而在房屋建筑使用過程中,出于采光、通風、取暖、降溫等方面的需求,也會形成相應的資源消耗。從當前階段來說,房屋建筑的資源消耗與污染問題都還較為顯著。因此,在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的支持下,綠色建筑得以出現。綠色建筑的核心,便在于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問題,實現環保、節能、綠色的發展。
1.2設計理念
對于綠色建筑,要把握相應的設計理念,這是設計人員應當關注的。根據業界實踐以及相關人士做出的學術研究,可以發現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主要涵蓋了三個層面。一,資源節約。不少人對于綠色建筑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狹隘認知,單純認為綠色建筑的節約就是節約能源。實際上并非如此,綠色建筑的節約,應當是從資源節約的整體視角予以把控。不僅是要節約電力、燃氣等能源,還需要節約水資源、建筑材料資源等等。二,貼合自然。綠色建筑的設計,還需要注重貼合自然,也就是要在建筑內部進行自然環境的營造,增加建筑自身的綠色屬性,讓建筑可以體現出生態性特征。三,體現人性化。綠色建筑設計,雖然要體現出資源節約和環保綠色的特點,但還需要注意保持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因為歸根結底,綠色建筑設計是服務于人,在設計中不能出現違背人們使用需求的情況。所以,在設計中還需要保持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多從普通居民的視角切入來開展設計。
2房屋設計運用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基本原則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是當前房屋建筑設計領域的一個重要指導,要在房屋設計中將該理念運用起來,還需要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則,只有如此,才能讓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房屋設計中發揮出切實的效用,提高房屋設計的整體水平。
2.1滿足建筑使用需求
在房屋設計中對綠色建筑設計理念進行運用,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滿足建筑使用的根本需求。房屋建筑設計,有其對應的使用功能。將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融入進來,需要以滿足建筑施工需求作為基本前提,不能為了實現綠色設計而妨礙建筑功能的情況。比如,對于建筑內部的一些功能性墻體,如防火墻,不能說為了節約用料而取消設計,這顯然就不符合使用需求。而在其他方面,也需要注意到建筑使用功能需求和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契合,但二者出現沖突時,要以滿足建筑使用需求作為先導。
2.2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房屋設計中的應用,還需要保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相應原則。對于綠色建筑而言,可持續發展和對生態環境友好是核心內涵,不僅是要實現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還需要對生態環境形成保護,與生態環境之間建立起和諧共處的友好關系。從建筑經濟的發展來看,對于環境的影響顯而易見。建筑建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砂石木料,這些材料都來自于自然界之中。砂石開采、林木采伐等都會對自然環境形成影響。所以,在房屋設計中運用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就要注重到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從房屋建設和使用兩個層面出發,做好相應的設計,體現出對生態環境的友好屬性。
2.3全壽命周期設計
針對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而言,其本身就具有全壽命周期的基本特點。因此在房屋設計中對該理念進行運用,也需要相應體現出全壽命周期設計的根本原則。也就是針對房屋建筑進行綠色設計理念運用的過程中,要從房屋的建設開始,一直到房屋的使用,基于其整個壽命周期,考慮其中涉及到的各個環節,開展針對性的設計,讓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全面貫徹其中,全程化發揮作用。
2.4內部與外部結合
房屋設計對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運用,還需要注意到內部與外部的結合,這主要是指對于房屋建筑內部結構、空間、環境的設計,要與外部環境空間的設計結合起來,形成整體化的設計。對于房屋建筑工程而言,并不只是對房屋建筑本身進行設計,還需要對外部環境進行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就要注重到內部設計與外部設計的結合,要在設計風格上保持統一,也要實現功能上的銜接,確保房屋建筑內外部空間的一體化,發揮出更好的使用功能。
3房屋設計對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具體應用策略分析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當前的房屋建筑設計中,具有顯著的指導作用。作為房屋設計工作者而言,需要對相關設計理念形成有效認識,然后從房屋設計的實際工作出發,將綠色建筑設計理念應用起來。
3.1優化房屋結構設計減少建筑材料資源使用
從當前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設施工來講,材料用量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尤其是在建筑內部會出現一些非必須的結構,導致業主在接收房屋之后,還要花時間將相關的結構拆除,這不僅造成了建筑材料資源的浪費,也增加了固體垃圾產生的數量。比如,房屋建筑內部的非承重墻體,大多數業主在裝修時,都會選擇拆除非承重墻體,擴大室內空間。再比如,對于墻面保溫層或是基層,在裝修時也基本都會全部拆除,然后重新進行墻面施工。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房屋建筑的內部結構設計怪異,存在一些難以使用的狹小空間,形成了空間上的浪費。基于這些情況,在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下,就需要對房屋建筑的結構進行優化設計,減少其中的一些不必要結構,優化整體結構設計,讓房屋內部結構更加合理,同時減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具體來說,在進行房屋建筑設計時,可以運用BIM軟件,構建起三維信息化房屋建筑模型,從不同角度來對房屋內部結構進行透視,優化設計,對其中的結構進行調整。
3.2加強節能設計減少房屋建筑使用的能源消耗
在房屋建筑使用過程中,會使用到一些能源,比如,電力就是最為主要的能源消耗載體。因此,在房屋設計中,就需要加強節能設計,讓房屋的使用可以達到節約能源消耗的效果,從而體現出環保綠色的特征。首先,要做好房屋內部的通風設計,確保在打開門窗時,能夠形成較強的氣流流動,起到降溫的效果。很多房屋在夏季時,會出現內部溫度較高的情況,根本原因就是通風較差,這就需要長時間開啟空調制冷,從而消耗大量電力。做好通風設計,讓室內的溫熱空氣可以快速交換,降低室內溫度,這樣可以減少空調制冷的能源消耗;其次,要做好房屋的保溫隔熱設計,降低室內外的換熱效應。不論是夏天制冷還是冬天取暖,都需要建筑本身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避免室內冷空氣或是暖空氣與外界交換,這樣才能長時間保持室內溫度處于理想狀態。如果室內外換熱作用過強,就會導致制冷或取暖設備長時間運轉,產生大量的能源耗用。所以,在房屋設計中,就要針對墻體做好保溫隔熱的設計,在墻體中設計相應的保溫隔熱層。同時針對窗戶,要設計雙層真空玻璃,還要注重門窗縫的密閉,降低空氣交換;最后,還需要注意到照明節能設計。要做好室內采光設計,確保自然光線可以良好照射到室內,盡可能長時間保持室內明亮,減少開燈的需求和時長。另外還可以設計太陽能照明系統,依靠太陽能板給室內照明供電,達到節約電力消耗的作用。
3.3在房屋設計中加強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應用,在房屋設計中還需要關注到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從目前的行業發展看,在房屋建筑領域,已經擁有了一些再生性材料,比如,再生混凝土,再生板等。在進行房屋設計的時候,就可以針對房屋建筑結構中的一些工程結構,設計再生混凝土,比如,樓板、樓梯以及其他非承重結構,都可以設計使用再生混凝土。而在室內一些需要使用到板材的地方,也可以設計使用再生板。通過再生資源材料的利用,可以達到節能環保的效果。
3.4設計中水回用系統減少水資源利用
在房屋設計中,出于綠色建筑設計的需求,需要關注到中水回用系統的設計。中水回用系統,這是一種將生活污水、城市污水或工業廢水經過處理之后再次投入使用的循環利用系統,能夠對水資源實現二次利用,達到節約用水的效果。對于房屋建筑而言,在后期使用階段,會產生大量的水資源消耗,其中使用后的水基本都是直接排入下水道,未能實現二次利用。其實生活中的很多污水,經過處理之后,還可以用于清潔、灌溉等方面。因此,在開展房屋設計的時候,便可以結合房屋建筑的結構以及給排水系統構成,在其中設計中水回用系統,對廚房、洗浴設備的用水進行二次回收,處理之后再接入到住宅的清潔、灌溉用水系統,實現二次利用,這樣就可以達到節約水資源利用的目的。
3.5做好房屋室內外環境的綠化設計
在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下,房屋設計還需要注意到室內外的綠化設計,要做好綠化,構建起優良的環境,給人們營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具體來說,在室內設計階段,就應該立足室內空間結構的具體特征,以及室內空間的使用功能,進行有針對性的綠化設計。比如,對于臥室、客廳等功能空間,都應該設計綠植,如,盆景、園藝小品,通過綠色植物來營造室內空間,同時綠化環境。尤其是可以設計一些能夠凈化空氣的綠色植物,如綠蘿、白掌、虎皮蘭,在美化室內環境的同時,還可以對空氣中的甲醛等污染性氣體實現凈化。而在室外環境設計方面,就需要從整體上形成把握,依托房屋建筑的整體風格,來進行室外綠色的設計。在綠色植物的選擇上,需要保持本土性和美觀性的雙重原則,選擇本土具有觀賞性的植物來進行室外空間的環境設計,在做好綠化的同時,提升室外空間的觀賞性。
3.6基于使用需求合理設計房屋建筑功能
在房屋設計中,還需要注重對使用功能的體現。現如今一些房屋設計,缺乏對使用者需求的考量,設計了一些不實用的功能,形成了資源的浪費。因此,在開展房屋設計的時候,就需要立足房屋項目的定位,針對相應的消費者群體,做好使用功能方面的調研,掌握詳細的信息。依據消費者群體的實際使用需求,來針對性展開房屋設計,確保房屋建筑功能設計符合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這樣才能體現出房屋設計的有效性。
4結語
對于房屋設計而言,在當前時展背景下,關注房屋設計的環保、綠色與節能,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這樣的視角下,以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為導向,來指導房屋設計工作的開展,需要引起關注。對于房屋設計工作者而言,需要把握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根本內涵,然后從結構優化、節能設計、節水設計、再生資源利用、綠化設計等方面著手,對房屋設計實現優化,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春陽,劉宇驍,賈維,等.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現代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湖北農機化,2020,(1):1.
[2]張紅玲.基于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整合應用分析[J].粉煤灰綜合利用,2019,(5):5.
[3]黃健.試析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房屋設計中的整合與應用[J].建筑技術研究,2019,2(10).
[4]張振濤,馬廣群.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現代城鄉住宅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6):2.
[5]林志誠.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建筑工程設計中的融合應用分析[J].市場周刊·理論版,2020,(49):1.
營造更加健康、宜人的空間是建筑發展的目標,但是實現這個目標往往以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付出為代價。20世紀中,在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壓力下,可持續發展理念應運而生,它強調當代人對未來的責任,強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于是建筑的發展被賦予了綠色內涵。綠色理念被認為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建筑領域的表達方式,綠色建筑成為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建筑領域的具體實踐,經常可以見到的表述是“綠色建筑又稱生態建筑、節能建筑或者可持續建筑”,但是綠色建筑不是簡單強調可持續理念中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訴求,而是在協調建筑根本目標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基礎上,形成更加符合建筑發展規律的科學合理的一體化概念內涵,從而引領當代建筑實踐的發展方向。
綠色建筑的健康前提
發展的本質是提高人的生存質量,生存質量的核心是健康水平,健康資源是人類最重要的資源。健康資源的積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健康效果的顯現卻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對社會的影響要延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可以說健康資源積累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建筑品質的提高是健康資源積累的重要內容,中國解放后30年國民平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上升到2000年的114歲,主要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得到有效控制,這與建筑品質提高帶來的健康條件改善密不可分。
2003年的“非典”疫情過后,建筑的健康性更加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中心集合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單位制訂了《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這個文件在強調建筑關注生理健康的同時,把居住環境的健康性拓展到社會環境的健康性,涵蓋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健康等四個層次。建設部和國家質監總局2006年頒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室內環境質量的要求也體現了對建筑健康性的重點關注,對室內的日照、采光、隔聲、通風、空氣質量和溫濕度調節等內容設定了具體的評價標準。
現階段我國建筑發展的主要任務還集中在提高人們的居住和工作條件上,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必須以提供健康、舒適和高效的使用空間為前提,作為當代建筑發展的標志,關注健康是綠色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綠色建筑的節約資源特征
全球能源的三分之一被建筑消耗,建筑節能是全世界關注的重點。我國目前既有建筑約400億m2,年新增竣工面積約20億m2,建筑既有量和新增量都是世界第一,建筑能耗占到全國社會商品總能耗的近30%,建筑節能成為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鍵領域,提高建筑節能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為此國家先后出臺了《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既有采暖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規程》《采暖居住建筑節能檢驗標準》等一系列國家和行業標準,大力推進節能建筑的發展。為了配合國家實現單位GDP節能20%的節能減排總目標,建設領域訂立了到“十一五”期末,建筑節能1億t標準煤的目標。
隨著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頒布,建筑節能被納入到綠色建筑框架下,綠色建筑的節能特征受到了充分重視,綠色建筑幾乎成了節能建筑的代名詞被社會各界廣泛借用。但是從《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不難看出,節約能源是綠色建筑節約資源內容的一部分,綠色建筑節約資源還包括節地、節水、節材等其他內容,盡管綠色建筑具有顯著的節能特征,但是不能簡單的將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混為一談,所以說我國的綠色建筑具有包括建筑節能在內的顯著的節約資源特征。
綠色建筑的環境保護特征
20世紀中葉以來,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成為可持續發展關注的熱點,人類的視野從關注資源枯竭擴展到保護生態環境上來。建筑用能排放的CO2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3,同時向大氣排放大量SO2,NOX等污染物,建筑減排不可避免的成為人們最關心的內容。
追溯綠色建筑的興起,綠色建筑沿襲著生態建筑的基本理念一路發展過來,所以生態環境保護在綠色建筑中不可避免的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于是綠色建筑和生態建筑這兩個詞語往往被不加區別的廣泛應用于建筑領域。事實上在環境科學中環境與生態環境具有不同的概念內涵,環境指以人為中心的外部世界,強調作用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外部條件,生態環境著眼于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的存在空間,側重于自然界各種要素的平衡和延續。綠色建筑的環境保護特征包含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雙重內容,不僅限于生態建筑內涵,生態建筑側重于建筑關注生態保護和生態平衡的程度,主張貼近自然的生活和居住方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對自然界的干擾,而環境保護更加關注建筑對人的健康性保護,立足于建筑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綠色建筑綜合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雙重內涵,進而結合節約資源特征構成綠色建筑綜合集成的概念內涵。
綠色建筑的人文精神
綠色建筑的發展表明人類的視野從建筑本身已經擴展到人類生存的整個環境,從當代人的建筑需求擴展到人類未來的發展需求,從致力于建筑功能和形式的統一擴展到人文、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綠色建筑的發展集成當代科學的發展成果,探索人、自然與建筑秩序的融合,架起溝通當代與未來、建筑空間與自然界的橋梁。
綠色建筑的發展不僅是單純建筑理念和技術的進步,而且是建筑人文精神的一次飛躍,阿莫里?B?洛文斯(Amory B.Lovins)對綠色建筑設計的概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綠色建筑是利用先進技術,結合人的生理、精神現狀以及理想進行的整體性建筑設計。所以說綠色建筑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綜合發展、公平、合作和協調理念,從人文和哲學層面概括了新時代建筑的發展方向,強調整體把握經濟,社會和人文需要,以舒適、健康的生活為主導的同時,以最少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尋求綜合集成的建筑解決方案,這些理念與當前指導中國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高度契合。
綠色建筑概念的一體化內涵
可持續理念下的建筑探索集中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兩個方面,包括節能節地建筑、自維持住宅、共生建筑、科技建筑、有機建筑,生態建筑、低碳建筑等等,在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可再生資源利用,減少排放等領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基于綠色建筑的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特征顯著,人們往往將綠色建筑和可持續建筑以及生態建筑、節能建筑等混為一談,甚至多見于關于綠色建筑的專著。
總體上講建筑對健康和舒適的追求是以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付出為代價的,健康舒適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訴求的碰撞促發了綠色建筑理念的形成,綠色建筑理念將人們對建筑的健康舒適需求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進行一體化考慮,從而形成引領當代建筑發展方向的建筑理念,所以綠色建筑區別于單純的生態建筑和節能建筑,具有綜合人居條件、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三大主題的一體化概念內涵。消費擴張時代的綠色建筑文明
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面臨著消費不足、投資和出口增長過快的境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讓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消費拉動是中國經濟發展著力的重點。報告顯示,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顯著增強,中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4.5個、4.4個和2.5個百分點,消費的貢獻率7年來首次超過投資。中國經濟的增長正在從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可以預期,這種消費拉動的增長勢頭將持續推高消費品市場的增長,建筑消費市場在這種消費擴張趨勢的推動下,過度消費的傾向初露端倪。
現有的社會分配結構下,社會富裕階層往往把建筑作為炫耀財富和成就的舞臺,使大面積、獨立住宅、豪華外觀、高檔裝修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目標,并向整個社會蔓延,綠色建筑也被貼上高技術和國際標準的標簽,成為迎合建筑貴族化傾向的工具。事實上建筑的過度消費產生的效益增量有限,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損害卻十分巨大,與綠色建筑尋求居住消費和資源消耗協調統一的宗旨背道而馳。
綠色建筑是節約的建筑,不僅是單純的節約資源,同時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有限消耗、適度消費、自我克制等理念是綠色文明的精髓,在消費擴張的時代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發展綠色建筑的適度國際化視野
中華文化自古不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有限消耗,適度消費、自我克制等生存觀在以儒學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構建具有東方精神的綠色文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西方國家經濟高度發達,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人民生活富足,提倡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特定的前提和條件,既是順應人類發展的需要又是西方國家主導世界潮流的工具。由于發展的歷史階段和基本國情不同,中國如果照搬西方的框架和模式,發展將步履維艱。中國作為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經濟實力正在蓬勃增長的東方大國應該具有符合自身特點的綠色發展觀。
西方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和標準是在居住條件得到全面滿足,建筑技術和材料應用技術相對先進,新增住宅需求有限的客觀條件下制定的,照搬西方的方法和標準推廣中國的綠色建筑將使中國的綠色建筑發展付出極高的代價。中國綠色建筑的推廣必須堅持適度國際化的方針,參考西方國家的技術、方法和體系,結合中國的文化理念和發展實際,實行國際化視野下的本土化。
關鍵詞: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地域特色;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現代城市居民在居住理念上有了全新的轉變和發展,對居家健康的重視,使人們的居住意識及居住水平躍上了新的臺階,各種順應人們居家要求的生態綠色住宅、水景住宅和高尚住宅小區也應運而生,住宅建筑設計正面臨一場綠色生態革命。
對于綠色生態住宅建筑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定義,筆者理解應包括以下幾層涵義:首先是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合理地安排組織建筑與其它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住宅建筑與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其次是擁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滿足人們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適環境,人與建筑和自然環境之間形成良性的循環,能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再次就是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體現時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歷史與人文環境。
2現代綠色生態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生態型住宅的環境要有潔凈的空氣、水源與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環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基本特征如下:
1)建筑物要盡量保持和開辟綠地,在建筑物周圍種植樹木防風、遮蔭,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重視室內空氣質量,保持新風在室內的流動。重視人文景觀的保護,建筑物附近有價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遺址應予保留并予妥善安置。
2)建筑物的資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應該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資源。盡量利用清潔能源(如地熱與太陽能、水能、生物能和風能),保護與改善自然環境。在滿足人們的健康、舒適、安全使用的情況下降低消耗、節省資源。
3)建筑物應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建筑物的形體布置合理,應減小建筑物的體形系數,以減少采暖與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圍護結構應該采用高效保溫隔熱構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風系統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風條件;建筑物內的房間設置、布局恰當,既滿足使用舒適度,又節省能源。
4)回收并重復使用資源。從舊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磚石、鋼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盡可能保護好,根據不同情況,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環。并積極利用其他工農業廢棄物料。使用先進技術,降低建筑運行管理費用。在結構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不要拆除舊建筑,應對其進行改造以適應新的使用功能,節省建筑造價。
因此,現代生態型建筑是資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筑。
3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要點
綠色生態一般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綠色生態建筑應該處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它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小環境(即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及具有長效多適的靈活開敞的空間等);又要保護好周圍的大環境――自然環境,同時對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小,見圖2,具體分析如下:
3 .1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較分析
不同種類的建筑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不盡相同,為找出不同類型建筑的設計方法是否存在差異,又因為居住和辦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設計者將辦公和居住建筑單拿出來進行統計分析,對85個建筑案例中的辦公和居住建筑統計結果如下表1。
從上表1我們可以發現在24個居住建筑項目中有超過半數的項目采用了下述設計方法:
(1)加強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
(2)利用自然地貌;
(3)使用太陽能:
(4)資源的回用,特別是水的回用。
通過上述統計結果分析,我們發現對于不同類型的綠色建筑,設時考慮的側重面有所不同。因住宅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點,所以在缺水地區,政府部門會要求廢水回用。目前廢水回用技術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綠色生態住宅建筑開始使用“中水”系統。在24個居住建筑案例中,有l2個案例采用了這種設計方法,廢水回用效率通常能達到40~60%。
3.2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要點
由此可見,對不同類型的建筑應分析各自的特點,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結果。對于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時主要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3.2.1以人為本,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在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決不是“人類中心論”。建筑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健康、無害、舒適的環境。我們強調高效節約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但也不能只強調人的健康和舒適,而不顧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建筑應滿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利用自然條件創造優美的外部視覺景觀,改善室內環境品質,提高舒適度,降低環境污染。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綠色生態建筑的基本內涵。
3.2.2使用潔凈能源,保護自然資源降低能耗綠色生態
建筑要通過優良的設計、優化工藝和采用適宜的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改變傳統建筑產業的粗放、浪費污染型的生產工藝,實現清潔生產、工藝生態化。要盡可能提高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積極采用潔凈能源,采用清潔的生產技術(如自然通風和通風道技術),減少廢棄物。把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生態環境兩大課題結合起來,以最低的資源,最少的污染獲取最高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3.2.3循環、有效利用資源與能源
循環使用建筑材料,廢物再生利用,水循環使用,能源的多級多層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設備和控制系統。擴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資料,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經驗轉化為標準、規范條文,以利推廣。
3.2.3保護利用環境,尊重歷史、自然設計與地方相結合
利用基地周邊的自然條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濕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綠色空間,保持歷史文化與景觀的連續性,使建筑空間布局充滿活力。并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廢棄物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
3.2.4整體優先,全壽命設計
設計必須從整體出發,經濟性應從全壽命周期通盤考慮。通過科學合理的建筑規劃設計、適宜的建筑技術和綠色建材的集成,增強其性能及靈活性,延長建筑整體系統的使用壽命;通過技術進步和轉變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業化、現代化水平;提高建筑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積極發展智能建筑,提高設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3.2.5保護生態系統調控城市氣候
創建舒適健康、高效清潔、和諧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生活追求。這要求設計及規劃采取合理的城市結構與綠地系統布局,考慮建筑通風與遮陽。控制污染。合理處理與建筑相關的垃圾及工業廢棄物,廣種喬木并用當地雜草綠化(節約水資源)改善城市氣候,鋪地盡量用可滲透性地磚,以利保水和植物生長。
4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時還應注重地域特色的挖掘
在把握了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基本要點之后,設計時還應結合當地風俗習慣、歷史人文特點,注重地域特色及風情的融合與挖掘。筆者認為,建筑特別是住宅建筑,是一個地區的產物,它總扎根于具體的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具體地形條件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風格的一個基本點。
對于住宅建筑來講,人的本體存在狀態和精神層面的獲取與滿足狀況較其它類型建筑和人的關系更加密切。因此,生態住宅建筑還應表現出相應的精神生態內涵,具體思考如下:
首先,生態型住宅建筑要表現出它的時代性。由于歷史時序的標軸上,不同時期人的物質、精神生活狀態存在差異,住宅建筑的物質形態也應與時間長序中其應處的點段同步,以滿足居住者實際的供需關系。時代性體現著生態住宅建筑的精神與發展。
其次,現代綠色生態住宅應體現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們長期生活決定了歷史文化的傳統。建筑空間的流通性、室內設計的靈活性與簡約作風、家具的實用性與裝飾性,書畫印章等造型飾物的象征性等都體現了住宅建筑空間設計的永恒特色。現代住宅建筑的生態性是一個時代的寫照,是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綜合反映,地域文化是其賴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其建筑內涵的品位。建筑設計師應在地區傳統中尋根,發掘有關“基因”與現代科技文化相結合,表現出生態住宅建筑的地域特性和地域住宅建筑現代特性,使居者在精神上獲得親切感和滿足感。
再次,在建筑景觀設計上,可以通過鄉土植物和能體現當地自然風情的山石或水景的引入來突出表現本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見圖3。這樣既強調了綠色生態建筑的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滿足了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又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本土濃郁的鄉情野趣,也為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理念進行了極佳的詮釋。
5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住宅建筑設計應從空間角度去關注人們的生活,要在現代住宅建筑的基礎上從更加宏觀的環境與資源角度關注人類生活,它將住宅與環境資源及人類活動更加緊密地融為一體,它在注重空間使用效率的同時,更強調發揮環境和資源的效益。以貫徹“健康環保,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綠色生態建筑的大量涌現無疑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從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未來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董位,王建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建筑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曹偉.生態建筑,生態建材,發展戰略[J].新建筑,2005.5.
關鍵詞:住宅設計;綠色設計;內涵;設計思想;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生態設計的概念內涵
21世紀的今天,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越來越深入我們的生活,綠色設計理念已經滲透到了各種建筑中。住宅設計中的生態問題是生態建筑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內容。時下“生態設計”正受我國起建筑界的熱捧,冠以“生態”美名的各種工程如生態湖、生態小區、生態廣場、生態大廈、生態別墅等在全國隨處可見。究竟什么才能稱之為生態設計呢?生態設計是按照自然環境存在的原則,并與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能承載一切生命跡象的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80年代初,西方設計界興起了“綠色設計”潮流和對“生態設計”的研究,突出生態意識和以環境為本的理念,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創造健康的居住環境。綠色設計意味著設計可以節約原材料、使用的材料可以回收、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污染環境的廢棄、不會造成對水資源和自然生物的破壞,以及具有人類健康的安全性能等等。綠色設計具有安全性、節能性、生態性、社會性等基本特征,而生態設計是生態學思想在設計領域的具體應用,其理論基礎是產業生態學中的工業代謝理論和生命周期評價,二者在內涵上有重大關聯,生態文明要求形成“人-自然”的整體價值觀和生態經濟價值觀。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從“人-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即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協調發展,要同時能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態需求。
現代住宅生態設計原則
現代住宅生態設計的思想中心就是尊重人性,和諧構建一個自然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進行住宅設計時,要保護自然環境不受到破壞。現代住宅綠色設計的設計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美觀實用,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原則
建筑的實用性是使用者最關注的特性,美觀實用性的設計原則是住宅綠色設計的根本出發點。在住宅設計中,除了物理環境要求之外,還要考慮經濟、美觀。和諧是生命之間、生命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融為一體的美的特征。綠色設計所體現的師人與建筑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諧統一的理念,是人們進行住宅設計創造活動的指導原則。
2.2設計的人性化和經濟性原則
傳統設計強調設計師的個人創造,認為設計是一個純粹的、高雅的藝術過程。而生態設計則強調人人皆為設計師。因為每個人都在不斷地對其生活和末來作決策,而這些都將直接影響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來。從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選擇家具、裝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選購、垃圾的處理甚至于包裝袋的使用,都是一個生態設計過程。此外,生態設計包涵著資源節約的經濟原則。新時期的規劃和設計應當從傳統的粗放型轉向高效的集約型創作道路。使用和更新過程中,對常規能源與不可再生資源的節約和回收利用,對可再生資源也要盡量低消耗使用。在生態設計中實行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是現代建筑得以持續發展的基本手段,也是住宅生態設計的基本特征。
基本技術措施
首先,生態設計在設計之初,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比如做好勘察研究等相關工作。要深刻了解建筑物的特點、位置、地形以及氣候條件等因素,要針對性地設計融入自然因素,構建自然環境。
第二,設計師要有意識的選用生態環保型裝修材料。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生態環保型裝修材料正在逐步實現清潔生產和產品生態化,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及周圍環境都不產生危害,從室內更新出的舊材料又比較客易自然降解及轉換,并且可以作為再生資源加以利用,生產新產品。這是所有建筑材料的發展方向。裝修材料首先要考慮選擇無毒氣散發、無刺激性、無放射性、低二氧化炭排放的材料。
第三,要樹立集約化的思想。集約化可以體現在住宅設計的各個方面,比如對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如自然采光、通風、降濕、太陽能的利用、天然能源的利用等,比如對對高效空間的追求等等。在合理利用室內空間環境的同時,充分開展室內空間的研究,使被圍合的空間與室外環境形成一個有機協調的發展的立體網絡。住宅設計中,認真研究人的行為心理特征和行為時差相適應的空間系統,并精巧安排各工種空間關系將大大有助于空間效益的提高。室內生態設計旨在追求人與自然、建筑三者之間的和諧共存,設計師要注重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一個舒適健康的生態的生活環境。同時做到科學合理的使用自然資源,并促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生態設計在住宅設計中的應用舉例
開發一個成功的綠色的住宅區,就是一個營造新的小型生態圈的過程。基線是指建筑基礎和建筑環境的交接帶,即宅間綠地,幾米到幾十米不等。基線因緊靠建筑,被宅間道路分割,與外交流甚少,是非常好的潛在生態邊緣,應發揮活躍的能流、物流生態群落的邊緣效應,切忌以生硬的水泥地圍襯。通過地形理,植地被、灌木、藤本,以自然、流線型種植,軟化建筑生硬邊角引入到建筑內部空間。
立面在空間中是最突出,也是視覺最敏感的部分,它是空間的分隔者和背景。對于組織空間景觀要素最為重要。空間的開放、圍合都是通過立面來控制的。在居住環境中,建筑立面所占比重最大,對這些立面的處理,要采用“佳則收之、俗則屏之”。對不同的景物,應采用屏障、放開等手法組織景觀。立面材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景墻、格柵等。植物群立面群落的垂直結構,要綜合考慮其生態性、功能性和觀賞性,對西向的建筑群可采用爬山虎、五葉地錦、雞血藤等攀援植物,取得生態、景觀雙層效益。
參考文獻:
[1]逯海勇,胡海燕,王曉莉山.住宅設計的生態學研究[J],東農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04,35(1) 125-130
關鍵詞:綠色施工;建筑工程;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日益加快,資源的高能源也日益嚴重,我國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匱乏,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明顯,粗放的建筑產業的傳統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需求,建立綠色的、環境友好型的建筑發展方式成為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建筑行業本身是高能耗的產業,在建筑業實行綠色施工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推動建筑行業的綠色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首先樹立綠色發展的新理念,綠色施工對于更好的進行資源的利用以及環境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綠色施工的理念以及內涵
施工是建筑得以完工的建設過程,在建筑的建設過程當中需要對于各類與建筑相關的技術進行綜合性的應用,對于綠色建筑來說,則具有更高的需求,在整個建筑建設施工的過程當中都要始終貫徹落實綠色施工理念,從而達到綠色建筑的基本目標。所謂的綠色施工指的是,通過有效的管理機制的實施,在保證整個工程的質量以及安全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的減少建筑施工的過程當中產生的對環境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相關環節,減少對于建筑材料的消耗,從而更好的實現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施工的理念是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是在施工過程當中各種節能技術的綜合應用。在施工的過程當中綠色施工理念不是獨立的,我們要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發展方式應用于工程的管理技術,同時綠色施工是可持續展戰略在建筑行業的的應用。綠色施工的內涵主要包括: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節約建筑資源和能源;采用合理手段提升施工機械以及施工材料的綠色清潔度;對環境污染進行嚴格控制并且提升施工過程的清潔度。保證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和實用性。
2綠色施工的基本現狀
2.1施工材料以及機械未達到綠色施工要求
截至目前,綠色施工理念在我國建筑行業的推進還處于初級階段,阻力很大。要想更好地實行建筑的綠色施工首先要保證建筑材料的綠色環保并且保證整個施工過程要在綠色化以及合理化的基礎之上。但是由于綠色建筑施工的理念剛剛開始實行,我國對于綠色的建筑耗材的要求并不嚴格,因此在實際的建筑施工當中仍然采用傳統的、粗放的建材使用方式,我國缺乏相關的建筑材料環保規范,施工企業選擇時沒有政策依據,從而導致建材達不到環保、綠色的要求。另外,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的機械種類較多,但是對于建筑機械的環保標準以及相關評價制度也不夠成熟,碳元素排放量超標的現象非常普遍。
2.2施工工藝還不能滿足綠色施工的基本要求
當前多數施工企業在進行施工時仍然延續傳統的施工工藝,所以常會出現施工工藝過程以及工序選擇上的不合理、不科學現象。傳統的施工工藝通常是為滿足成本、質量以及進度三大目標,施工過程中缺少了節約材料、節能以及節水等要求,管理人員以及現場的施工人員缺乏綠色施工的意識,致使很難將綠色施工的理念應用于施工每個環節當中。
2.3缺乏綠色施工激勵機制,人員的職能劃分不明確
綠色施工的推廣不僅僅局限于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的相關各方如設計單位、監理單位等都需要樹立綠色施工的理念,要綜合考慮施工設計方案是否節能綠色,監理單位是否在施工現場堅持綠色施工的原則,另外建材生產單位以及政府的相關激勵政策是否健全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對于施工目標的實現產生一定的影響,綠色施工的激勵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但是當前,由于綠色施工的理念尚處于理論階段,各個主體之間的職能也不夠明確,施工單位、開發商、設計單位、監理單位乃至政府之間都沒有形成明確的責任以及分工。由于缺乏相關綠色施工的相關規章制度以及激勵制度,對于綠色施工的推進會產生一定的阻礙。
2.4施工的信息化以及工業化水平還比較低下
未來我國建筑產業主要朝信息化、工業化及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同時這也是綠色施工的基本發展方向之一。隨著工業化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在整個建筑施工的過程當中進行了許多綠色施工的嘗試,通過構件預制化以及提高施工效率來達到節約能耗的效果,但是在信息化的過程當中由于人員之間的交流、施工信息、工業化水平等問題,嚴重的阻礙了建筑業綠色施工理念的推進。
3推進綠色施工的建議
3.1建立有效的綠色施工制度
作為施工企業,要根據企業和工程的實際情況來推行綠色環保,要嚴格按照施工組織要求和ISO14001質量標準體系的要求組織施工,從建材、施工工序、施工工藝等各個環節都秉承綠色環保的理念,在整個施工的過程當中應該綜合的考量環境的安全、成本以及質量之間的相互影響,建立推進相關的綠色施工考核激勵制度,從而更好的推進綠色施工理念的落實和發展。
3.2編制綠色施工的基本方案
在各類工程施工方案里面,綠色施工的方案應該進行單獨的設置,綠色施工方案要不違背總的施工方案,對綠色施工的細節進行精細的劃分,為了達到綠色施工的目標,要通過數據論證的方式來檢驗施工效果,如材料的消耗量、資源的節約量、材料的節約率及施工現場的環境保護控制水平等。
3.3加強綠色施工培訓和交流機制
要想讓綠色施工的觀念深入人心對于相關人員進行教育與培訓是置管重要的,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綠色施工的基本觀念,使之加強對于綠色施工理念的重視。在具體的操作過程當中首先要針對技術人員以及相關的管理人員加強對于他們的培訓。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綠色施工的理念,讓他們更好的了解綠色施工的重要性,并且通過不斷的實踐操作來加強對于綠色施工的操作原則以及操作方法,不斷的加強他們對于綠色施工的責任感以及使命感從而更好的提高他們進行綠色施工的效率。
4小結
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過程當中,綠色件數施工是必然的趨勢,同時也是我們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利用資源以及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當前全球環境危機的大背景之下,全世界都在倡導建立低碳、環保的經濟發展新局面。我國政府近年來也在一直致力于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在當前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大肆發展的大背景之下,綠色施工模式也就成了當前形勢之下的大趨勢。無疑在推進綠色施工模式的過程當中必然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障礙,但是我們更要克服目前發展過程當中的問題,順著綠色建筑發展的趨勢繼續前進。逐步的確立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整個綠色建筑發展過程當中所應該起到的指導性的地位,并且對于綠色施工的理念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最終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
作者:闕漢偉 單位:福建成森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綠色建筑;綠色施工;措施
中圖分類號: TU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2006對綠色建筑的定義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可以看出,綠色建筑定義的三要素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創建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綠色建筑是實現“以人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必要途徑,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綠色建筑”之路。
1 綠色建筑內涵
當前建筑存在以下特點:①建筑全壽命耗能為人類耗能之最;②建筑是人類生活最貼近的環境;③建筑是環境污染處也是環境美化點。
綠色建筑應符合以下特點:①綠色建筑應是符合功能條件下多個方案中全壽命耗能最少,環境最友好的一個;②綠色建筑是低碳與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③實用、經濟、可能條件下的美觀應當說是綠色建筑的前輩。
2 綠色施工的內涵及其主要內容
綠色施工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準備、施工運行、設備維修和竣工后施工場地的生態復原等。要求全社會達成綠色施工的共識,支持和監督綠色施工的實施,形成一種社會現象。實施綠色施工,應進行總體方案優化。在規劃、設計階段,應充分考慮綠色施工的總體要求,為綠色施工提供基礎條件。實施綠色施工,應對施工策劃、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進行控制,加強對整個施工過程的管理和監督。
2.1 綠色施工管理
綠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組織管理、規劃管理、實施管理、評價管理和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組織管理主要任務是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與目標。規劃管理規定要編制綠色施工方案。該方案應在施工組織設計中獨立成章,并按有關規定進行審批。綠色施工方案應包括環境保護措施、節材措施、節水措施、節能措施、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措施等。綠色施工應對整個施工過程實施動態管理,加強對施工策劃、施工準備、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的管理和監督。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方面應制訂施工防塵、防毒、防輻射等職業危害預防措施;合理布置施工場地,保護生活及辦公區不受施工活動的影響;提供衛生、健康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2.2 綠色施工環境保護
要求對土方工程施工、主體結構工程、裝飾裝修工程等施工全過程進行揚塵保護;對噪聲與振動控制、光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土壤保護、建筑垃圾控制、地下設施、文物和資源保護等方面采取措施。
2.3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圖紙會審時,審核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的相關內容,達到材料損耗率比定額損耗率低30%;根據施工進度、庫存情況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購、進場時間和批次,盡量減少庫存;現場材料堆放有序,儲存環境適宜,保管措施得當;材料運輸工具適宜,裝卸方法得當,防止損壞和遺灑,根據現場平面布置情況就近卸載,避免和減少材料二次搬運;采取技術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腳手架等的周轉次數;優化安裝工程的預留、預埋、管線路徑等方案;根據就地取材原則,施工現場500km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總量的70%以上。
2.4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施工中采取多種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加強對非傳統水源利用,如優先采用中水攪拌、中水養護、收集雨水養護等;在非傳統水源和現場循環再利用水的使用過程中,制定有效的水質檢測與衛生保障措施,避免對人體健康、工程質量以及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2.5 節能與能源利用
制訂合理施工能耗指標,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優先使用國家、行業推薦的節能、高效、環保施工設備和機具,如選用變頻技術的節能施工設備等。
3提升建筑綠色施工水平的措施
實施綠色施工,應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貫徹執行國家、行業和地方相關的技術經濟政策。綠色施工應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工程施工中全面應用的體現,并不僅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實施封閉施工,沒有塵土飛揚,沒有噪聲擾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種草,實施定時灑水等這些內容,而是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如生態與環境保護、資源與能源利用、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等內容。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3.1持續教育,提升理念,自覺綠色施工
行動由思想支配,思想由理念驅動。因此綠色施工要從全員的持續教育做起,只有提升全員的綠色施工理念,只有企業領導重視,員工自覺,綠色施工才能持久并不斷提高。
綠色施工內涵非常豐富,實現綠色施工必須“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必須創新施工理念、施工工藝、施工設備和施工技術。綠色施工必須是企業全員行動。必須要實施科學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使企業從被動地適應轉變為主動的響應,使企業實施綠色施工制度化、規范化。這將充分發揮綠色施工對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增加綠色施工的經濟性效果,提高承包商綠色施工的積極性。工程技術人員必須牢固樹立綠色施工理念。綠色施工是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施工方式。綠色施工理念已經深入西方發達國家先進施工企業和員工。例如:日本大林組的環境年報向社會公布公司CO2排放控制、建筑垃圾減少量、有毒化學物控制和綠色采購情況等,以取信于社會,提高企業品牌形象,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3.2標準化,制度化,提高綠色施工管理水平
(1)綠色施工技術要靠管理去實施與保障綠色施工管理應是在傳統施工管理基礎上理念與體系上的全面提升。
(2)標準化、制度化是管理長效化的保證綠色施工管理應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施工技術水平與企業實際制訂若干規章,而且是通過定期評估后與時俱進的提出一系列規章標識警示,建立標準化的設施。
(3)管理制度的綠色施工提升施工組織設計的綠色施工化提升,至少在好、快、省、安全的基礎上增加節水、節地、環保、再生的內容,增加相應技術、相應措施、相應設備的選用。施工組織設計的總目錄要增加章節,各分項要有綠色的措施。
3.3綜合集成優化,不斷提升綠色施工技術
繼承優化集成傳統實用的施工技術,吸收應用再創新國外綠色施工技術,自主創新先進的綠色施工技術。
3.3.1傳統工藝與新技術的有效結合
需要指出的是,傳統技術都有進一步提高綠色水平的課題。例如:0-負公差的運用(計算機加入);落地材減少與應用;施工測量精正找平層的減量與取消;井點水的利用等。
實踐總結提升傳統實用綠色施工技術水平,大力推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建筑業十項新技術(2010):地基基礎和地下空間工程技術;高性能混凝土技術;高效鋼筋與預應力技術;新型模板及腳手架應用技術;鋼結構技術;安裝工程應用技術;建筑節能和環保應用技術;建筑防水新技術;施工過程監測和控制技術;建筑企業管理信息化技術。10項新技術都有好、快、省、安全等某些方面效果,因而都有綠色施工意義,應當在此基礎上提高綠色施工水平。例如:樁側注漿;早拆模技術;高性能混凝土;頂、推、升組裝鋼結構。
3.3.2傳統工藝創新
在吸收應用國外先進綠色施工技術的基礎上再按中國國情創新應用,這是有效的捷徑。例如:快拆平臺模板、預制裝配保溫住宅等。下面著重闡述以下技術在我國的創新應用。
(1)住宅預制裝配工藝住宅預制裝配工藝采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建造。是將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構件在工廠預制完成,然后運輸到施工現場,將構件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組裝而建成的住宅,在歐美及日本被稱作產業化住宅或工業化住宅。近年引入中國,并得到初步發展。
(2)機電管道預制裝配工藝。現代建筑機電安裝正朝著工廠化和裝配化方向發展,其基本特點是將全部工作明顯地分為預制和裝配兩個部分。既不受天氣影響,也不受土建和設備安裝條件的限制,能夠縮短施工周期,加快施工進度,減少高空作業和高空作業輔助設施的架設,保證施工質量和安全。
(3)工廠化裝飾裝修工藝。工廠化裝飾裝修工藝改變了傳統的裝飾設計與施工方式,以標準化、系列化的生產工藝,從根本上杜絕手工制作,使裝飾施工這一傳統的行業在建立節約型社會、倡導綠色建筑的基礎上,提高裝飾效率、實現工業化生產。
3.4規范建筑市場,掌控合理造價,保證綠色施工
目前主要存在市場不規范,工程被肢解,管理不落實的問題,例如:無合同紐帶,無經濟掌控。另外,工程造價低,綠色施工落實難也是現階段的主要問題。因此,需要規范建筑市場,掌控合理造價,防止惡意低價競標,保證綠色施工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張希黔,林琳,王軍.綠色建筑與綠色施工現狀及展望[J]. 施工技術. 2011(08)
關鍵詞:綠色建筑的內涵;發展的必要性;綠色建筑設計;綠色施工;高新技術;投資空間及優惠政策;和諧統一;
中圖分類號: S73 文獻標識碼: A
一、綠色建筑的內涵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面臨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根據生態文明的要求進行規劃和設計,并遵循自然規律,讓建筑更好的與自然地理、地貌相和諧,讓城市空間布局更好的體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精神,這也是綠色建筑的理念。綠色建筑是指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不是同一概念,兩者從內容、形式到評價指標均不一樣。具體來說,節能建筑是符合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這一項要求即可,而綠色建筑涉及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保等內容。可見綠色建筑節能建筑的層次更高,代表了建筑的發展方向。
綠色建筑的室內布局應合理,盡量減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天然條件等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盡可能的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為居住者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感覺,以人、建筑、大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
二、發展綠色建筑的必要性
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耗能建筑,即有建設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都屬于高耗能建筑,能源利用率僅為33%,落后發達國家20年,在我國建筑總能耗包括建材生產和建筑能耗,約為全國能耗總量的30%,其中,用于建材生產的能耗占到全國總能耗的12.48%,在建筑能耗中,圍擴結構材料保溫性能差、保溫技術落后,傳熱耗能高達73%~77%。因此,發展綠色建筑刻不容緩。
發展綠色建筑、保溫節能減排、降低建筑能耗與溫室氣體排放,對改善空氣質量,實行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建筑節能型社會,建成“美麗中國”,具有十分總要的意義。實現建筑與自然和諧共存,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
三、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
(一)節約能源
綠色建筑是一科氣候適應性建筑,即遵守氣候特點設計出低耗能建筑,要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太陽能采暖、熱水、發電以及風力發電等設備,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時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整體布局。
(二)節約資源
在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節約綠化用水。
(三)回歸自然
綠色建筑外部要與周邊環境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尤其是建筑范圍的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資,地溫事宜,地下水純凈,地磁適中。
(四)創造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
綠色建筑應盡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度和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四、綠色建筑綠色施工
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切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綠色技術,最大程度的減少施工過程的不利影響,減少資源與能源的消耗,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施工。
綠色施工的內涵大概四個方面:一是:盡可能采用綠色建材和設備;二是節約資源,降低消耗;三是清潔施工過程,控制環境污染;四是基于綠色理念,通過科技和管理進步的方法,對設計產品(即施工圖紙)所確定的工程做法、設備和用材提出優化和完善的意見,促使施工過程安全文明質量保證,促使實現建筑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實用性和經濟性。做到系統化、信息化、社會化、一體化。
五、綠色建筑高新技術
綠色建筑主張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利用空調冷凝熱作為生活熱水的輔助熱源,利用太陽能和地熱產生的熱水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熱水。利用太陽能光電系統來支持日常生活用電,在混凝土中埋沒光導纖維,可以經常地監視構件在荷載作用下的受力狀況,自我修復混凝土可得到實際應用。建筑表面材料,通過多功能的組織進行呼吸,可凈化建筑物內部的空氣,降低溫度、形狀記憶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頁窗的調整或空調系統風口的開闊,自動調節太陽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陽能電池可提供采暖照明所需要的能源。
無論使用何種技術,綠色建筑總是立足于對資源的節約(reduce)再利用(reuse)、循環生產(recycle)等幾個方面綠色建筑將最大限度的吸收多種先進技術,創造一種能更加適應居民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的高科技建筑環境。
六、綠色建筑存在較大投資空間
首先是新建建筑方面,預計“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市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根據測量,1~3星級的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分別為50,150,270元/平方米左右,預計將直接拉動500億以上的增量投資。
其次是節能改造方面,預計到2015年累計完成北方采暖區既有居住建筑供暖計量和節能改造4億平方米以上,夏熱冬冷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5000萬平方米,公共建筑節能改造6000萬平方米,公共機構辦公建設節能改造6000萬平方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當前中國有400億平方米既有建筑,估計至少有三分之一需要進行節能改造,預計今后10年可以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綠色建筑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為了提升和擴大開發建設綠色建筑的積極性,政府多個部門共同出臺鼓勵政策,對高級綠色建筑給予財政獎勵,獎勵標準為:二星級綠色建筑45元/平方米。三星級綠色建筑80元/平方米。中央財政對經審核的綠色生態城區給予資金補助,基準為5000萬元。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綠色建筑核心內容是盡量減少能源、資源消耗,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并盡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質的新技術、新材料:要有合理的選址與規劃,盡量保護原有的生態系統,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并且充分考慮自然通風、日照、交通等因素。
1 綠色建筑的內涵及特點
所謂的綠色建筑指的是從施工到使用,都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省資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減少建筑物對人體的傷害的建筑物,實現建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這里所說的綠色建筑并不單純的指建筑花園,而是一種抽象意義上的概念,所包含的內容也比較廣泛,簡單的說,主要是可以有效的利用對環境沒有污染的建筑材料,建造出對人體和環境沒有傷害的建筑物,保持建筑和環境平衡的一種建筑模式。這種建筑不僅現在受到人們的追捧,在未來的時間里會實現大面積的普及。這種建筑符合國家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實現建筑物的節能、環保,促進建筑、自然、人三者和諧發展。努力實現人工和自然地和諧統一,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 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和指導思想
2.1 引入生態關鍵觀念,掌握生態技術,樹立生態意識,是搞好生態建筑設計的關鍵。生態建筑的現實意義是引入生態關鍵觀念,積極利用低能耗和利用自然資源的作法。生態化的建筑設計應以“生態---技術---建筑”為發展模式,將建筑設計和生態理念的統一貫穿到綠色建筑的全過程,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關注建筑生態、環境特征的表現和技術的運用,使之融入建筑設計中,產生建筑形象。一個好的生態建筑,不僅要有出色的構造設計和優秀的建筑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有先進的生態技術系統的應用。因此,設計在尊重自然環境、減少能源消耗的同時,還要從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角度考慮建筑功能與生態環境穩定性和持久性。
2.2 綠色建筑設計的特點應符合整體設計與多元共融。結合當地文化內涵,發掘不同建筑類型的特點,開發適合本地生態環境的新型能源和技術,整合并完善建筑功能,以滿足使用者對適宜的、高舒適居住環境的追求,提升整個設計的環境質量和文化品質。其特點應符合建筑設計的整體設計,多元共融。力求科學化、邏輯化、智能化、系統化的設計,使整體功能適應各種功能性質的使用要求。在現代資訊技術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把握時代脈搏,表現時代的精神,把最新、最美、最現代的建筑奉獻給人們,讓中國建筑融入世界建筑發展的潮流之中。建筑當隨時代,倡導綠色建筑設計,是我們在建筑創作中應該明確的主導思想。
3 綠色建筑設計是一項跨學科的綜合性設計
綠色建筑設計就是將有關復雜的生物技術、生態技術、人文精神、環境與能源策略融入傳統的建筑設計(含場地設計)中,強調發展生態經濟和能源結構的生態化,以綠色GDP 為政策導向促進知識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產業的持續發展。因此,綠色建筑設計比傳統的建筑設計涉及的技術領域更為廣泛,是一項跨學科的復雜綜合性設計,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綠色建筑設計要解決的問題是城市建設和人居環境問題。所以在操作上應以廣義建筑學為主導,在協同景觀生態學、恢復生態學、城市生態學、自然資源學、植物群落學、地理學的基礎上,還應與結構、材料、生物、環境、熱能、經濟等進行綜合研究,多學科的技術特點增加了設計的復雜性,也為綠色建筑設計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
4 綠色建筑設計要點
4.1 立足本土。從經濟學理論而言,國內經濟現代化過程之從農業經濟跨越工業經濟而直接進入知識經濟,即在實現工業經濟目標的同時疊加了更高的現代化目標,國內環境的獨特性決定了不能照搬照抄發達國家的既有經驗,也不可機械的引進綠色技術和產品,但更不可待經濟發展起來后再考慮綠色和節能,而應不失時機的在現代化進程中加上信息化、生態化水平等基本衡量指標,即在實現程式化的同時推行綠色建筑。
4.2 因地制宜。我國地域廣闊,南北的差異很大,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時,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作為建筑公司在設計時應該充分的考慮到不同地區的地質和氣候條件以及其他對建筑有影響的條件,保證建筑物的采光、通風等方面都能夠符合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同時應該因地制宜的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消耗,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例如,對于光照充足的地區,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陽能;對于北方寒冷的地區,可以在建筑施工時增加一些保暖措施。
4.3 重視整體設計。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該要全面的考慮到當地的地質、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同時也要聯系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地域文化特點。一定不可以直接照抄照搬別的地區的建筑設計,因為不同地區的建筑條件是不同,直接使用其他地區的設計就會造成水土不服的現象。我們一定要重視建筑設計,因為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建筑的整體性能。
4.4 采用節能新技術。綠色建筑的重要內容就是節能,指的是在建筑施工及以后的使用過程中要達到使用最少的資源和能源來為人們建造出舒適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環境,所以在具體的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到所處的環境也要考慮到建筑物的整體規劃,盡量的達到生態施工的設計方案,與周圍的環境是否和諧一致,形成一整套的節能建筑方案,盡量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技術,提高建筑物的利用率和使用年限。
5 加快綠色建筑設計的建議
5.1 提高認識。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資源的消耗程度也在日益的增多,導致我國資源的嚴重匱乏,影響了經濟的發展。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提出,有效的說明了人們認識到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重要性,積極的促進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5.2 發展新材料。綠色建筑要求建筑材料的節能環保,這就導致建筑材料的生產商開始研制新型的綠色建筑材料,實現建筑材料的節能。在生產材料的過程中應該盡量減少能耗,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盡量選擇那些消耗機械熱量少的材料來減少建筑物自身的熱量,增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
5.3 重復、循環利用。大多數的建筑施工中,在建筑材料應用上面,出現了很多浪費的現象。而在綠色建筑中倡導施工材料的重復利用,不僅能夠節省建筑之處,還可以節約能源資源,降低廢棄物的產生,保護環境。
關鍵詞:綠色建筑經濟;內涵;特征;評價
一、綠色建筑的經濟性內涵
綠色建筑的經濟性表現在三個方面: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
經濟價值是綠色建筑經濟性的直接表現,通過財務成本與收益核算較容易計算。例如綠色建筑的節能經濟成本主要是建造階段保溫外墻.節能窗等技術措施的投入,收益主要是使用階段節約能耗的經濟價值。
環境價值是綠色建筑經濟性的間接表現,需要對環境污染進行量化從而將環境價值轉換成經濟價值,例如綠色建筑的節能環境收益是將節能量用標準煤統一計算,并轉化為二氧化碳等污染氣體的排放量.根據治理污染的花費評價其環境價值。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系統邊界的不確定性、環境的主觀偏好、市場的多變等復雜原因.環境價值的量化相對而言不易準確計算。
社會價值是綠色建筑經濟性的隱形表現。從國際綠色建筑的發展來看,綠色建筑是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西方綠色運動的一個產物,由環境保護開始,并最終擴展到以綠黨為標志的政治層面。綠色運動所倡導的環境意識包含社會公平的內涵.綠色建筑所提倡的價值觀是對現行經濟制度的一種批判.綠色建筑所大力倡導的環境收益是對社會公平的追求.綠色建筑所力求減少的環境影響需要公眾責任意識的覺醒,綠色建筑所希望達到的健康室內環境是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但綠色建筑社會價值的相關研究開展較少,還缺少可量化的計算方法。
相對于一般建筑.綠色建筑是以更小的環境影響達到更好的建筑性能。因此,從可計量角度來看.綠色建筑的經濟性是經濟價值與環境價值的總和。
二、綠色建筑的經濟性特征
1、外部效應
外部效應又稱外在因素等,是上世紀初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提出的。外部效應有多種定義.簡單地說.外部效應就是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消費者和生產者產生的超越活動主體范圍的影響。它是一種成本或效益的外溢現象。
綠色建筑存在外部效應。綠色建筑的經濟性一方面表現為直接的經濟收益(如節能帶來使用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表現為環境影響減少所帶來的間接的環境效益(綠色建筑是以盡可能低的環境影響達到相對較高的建筑性能).這種環境收益通過一定區域表現出來。綠色建筑需要技術成本的投入,而綠色建筑所帶來的環境收益為社會所共享,這就是綠色建筑的外部效應。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外部效應會造成價格不能反映真實價值。使一些環境資產的市場價格并不反映其真實的稀缺性。外部效應通過環境影響表現出來,是環境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針對外部效應從市場角度來看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一種是直接干預的方法。早期的正統微觀經濟學家,如英國的庇古,主張由政府對有正的外部效應的物品生產給予補貼.而對有負的外部效應的物品生產征收專門的稅。另一種是間接干預的方法.即以司法的形式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建筑的產權、設計,施工和使用相互分離是綠色建筑缺乏內在動力的根源。開發商追求效益最大化.很多情況下這個效益并不包括環境效益;設計師也無需為環境污染承擔責任:大多數情況下業主并不關心建筑的使用能耗。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是誰住誰掏錢;使用者缺乏改善建筑品質、提高環境收益的動力,因為并不擁有所有權。
我國綠色建筑還處于起步階段.還缺少相關的法律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對綠色建筑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隨著綠色建筑的發展.相關的法律會逐步出臺。
2、 時間效應
時間效應是指將來發生的費用與效益比現在發生的同等數額的費用與效益的價值低,相隔的時間越長,其現值就將越小。折現是將未來費用與效益調整為現值的過程。人們使用折現有兩個主要原因——時間偏好和資金的機會成本。時間偏好是指每個人都喜歡先收益后支出,資金的機會成本是指現在的一筆資金比將來同等數額的資金價值更高。因此.高貼現率使很久以后發生的環境破壞和節約的成本通過折現可以減少到很小。
三、綠色建筑的經濟性評價
1、節能的經濟性評價
建筑節能具有效率階乘性經濟特征。由于建筑的能源效率同時受到多個系統的影響.不同系統的累積效能提升使得綠色建筑能源策略有可能實現顯著的經濟階值。在《四倍躍進》中.魏茨察克以空調能耗為例,詳細分析了綠色建筑的能源效率提高策略與其所帶來的價值間的乘數關系(黃獻明):通過改善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采用高效的照明設備.可以節約70%(大約為2/3,根據具體情形不同有所變化)左右的空調制冷量;適當放寬室內恒溫、恒濕范圍,可以減少20%的制冷能耗;通過被動或可再生能源補償的方式,可以節約80%制冷所需的常規能源;提高傳統制冷方式的效率,可以節約50%的能耗;采用更科學的控制方式,可以節約20%能耗。
因此,在理想的狀態,建筑空調能耗有可能僅為傳統方式的2%,這一分析雖然有些許夸張,但它揭示了經過整合設計的建筑節能在經濟效率方面的巨大潛力。
2、節水的經濟性評價
我國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人均占有量僅為2300m3/年.居世界第88位.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國的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極不均勻,長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36.5%,其水資源量卻占全國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3.5%.其水資源僅占全國總量的19%。同時,受季風性氣候的影響.我國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平均,大部分地區連續4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總量的70%左右。造成全國670個城市有400多個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總量約為60億腫。節水不僅意味著用戶可以減少經濟支出,企業提高產值,同時可以削減基礎設施的投入.減少相關的環境污染。
根據《綠色建筑技術導則》,節水策略可以分為三部分內容:因地制宜制訂中水、雨水回用等節水規劃方案;通過分質用水、采用節水型器具等措施提高建筑用水效率;建立雨污分流系統,實現雨污水的綜合利用。根據USGBC提供的數據.綠色建筑節水措施可以消減50%的室外景觀用水需求、30%的建筑室內用水量。
3、節材的經濟性評價
隨著近年來我國建筑業的高速發展,建筑材料的消耗總量非常驚人。據統計,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筑物成本的2/3屬于材料費,每年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國總消耗量的比例大約為:鋼材占25%、木材占40%、水泥占70%。同時,由于大部分建材原料都來自不可再生的天然礦石、化石類資源,加之我國建筑工程物耗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更加劇了建材消耗給環境帶來的壓力。因此,綠色建筑的節材策略具有重要的環境和經濟價值。
4、 節地的經濟性評價
土地屬于稀缺資源,保護農田、節約土地,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綠色建筑節地策略需堅持兩個基本原則:一是通過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盡量利用已有建設用地,避免在原生環境進行開發建設活動,即非擴張性開發原則:二是當不得不在原生環境中進行開發建設時,要盡量減少開發帶來的環境沖擊,即影響最小化原則。
建筑的節地具體措施包括:控制建筑用地總量,保持城市的適度規模i研究合理的建設用地結構,科學合理地控制人均建筑用地指標;合理選擇建筑用地,保護自然生態,不占良田或基本農田,“優先選用已開發且具城市改造潛力的用地”,如鼓勵對舊工業區等廢棄地的改造再生;建筑用地的技術經濟指標,如建筑密度、容積率,戶型、道路、綠地等都應體現節地原則(如可以適當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的密度與容積率確定要立足于創造宜居環境);強調土地的集約與高效利用,盡可能利用地下空間。
建筑節地的經濟性與土地的產權形式密切相關。相對而言。土地私有制的情況下.業主對土地擁有完全產權而能更好地關注土地的環境價值,土地利用更高效.節地的經濟動力更明顯。我國的土地為國家所有制,即業主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而使用權對住宅用地、工業用地、農業用地等不同性質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規定。以住宅用地為例.受經濟利益驅動的開發商,從根本上來說.具有最大限度開發用地的使用價值的動機.而缺乏改善用地的環境品質的動力。但這種土地國家所有制的形式為城市整體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排除城市改造過程中的腐敗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從節地的經濟性來講,我國的城市整體改造將趨向于緊湊式開發的模式。(作者單位: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馬維娜,梅洪元,俞天琦. 我國綠色建筑技術現狀與發展策略[J]. 建筑技術. 2010(07)
[2]魏后粦. 對綠色建筑經濟發展前景的探討[J]. 科技資訊. 2008(34)
[3]魏后粦. 對綠色建筑經濟發展前景的探討[J]. 科技資訊. 2008(34)
[4]金德鈞. 發展綠色建筑創建和諧人居[J]. 建設科技. 2006(22)
科學合理地控制人均建筑用地指標;合理選擇建筑用地,保護自然生態,不占良田或基本農田,“優先選用已開發且具城市改造潛力的用地”,如鼓勵對舊工業區等廢棄地的改造再生;建筑用地的技術經濟指標,如建筑密度、容積率,戶型、道路、綠地等都應體現節地原則(如可以適當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的密度與容積率確定要立足于創造宜居環境);強調土地的集約與高效利用,盡可能利用地下空間。
建筑節地的經濟性與土地的產權形式密切相關。相對而言。土地私有制的情況下.業主對土地擁有完全產權而能更好地關注土地的環境價值,土地利用更高效.節地的經濟動力更明顯。我國的土地為國家所有制,即業主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而使用權對住宅用地、工業用地、農業用地等不同性質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規定。以住宅用地為例.受經濟利益驅動的開發商,從根本上來說.具有最大限度開發用地的使用價值的動機.而缺乏改善用地的環境品質的動力。但這種土地國家所有制的形式為城市整體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排除城市改造過程中的腐敗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從節地的經濟性來講,我國的城市整體改造將趨向于緊湊式開發的模式。(作者單位: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馬維娜,梅洪元,俞天琦. 我國綠色建筑技術現狀與發展策略[J]. 建筑技術. 2010(07)
[2]魏后粦. 對綠色建筑經濟發展前景的探討[J]. 科技資訊. 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