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范文

        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

        第1篇: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茶文化;咖啡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主要飲品。茶的清香讓人心靜神怡,喝茶時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讓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癡迷,它的滋味更是讓人在舌尖回味無窮。中國是茶的發源地,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滲入到人們的思想精神領域。同樣,咖啡對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對中國人一樣,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經被衍生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們都象征著追求優雅、放松、靜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種生活文化。然而茶與咖啡除了具有這些共性外,還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這些差異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一、茶與咖啡的起源說

        1、茶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這是大家沒有疑義的。在中國的飲食中,茶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在這其中,茶就有著自己獨立的領域。同時,在我國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在談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時用“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普通人家則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從中我們可以曉知,不管是富貴還是貧窮,人們都離不開茶,茶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來源于何時呢?

        中國歷史上對于茶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包括神農說,西周說,秦漢說,六朝說等,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則為神農說。在《史記》、《淮南子》、《本草衍義》、《神農本草經》等古籍中均有“神農嘗百草而得茶”的相關記載,唐代茶學專家陸羽也曾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1]相傳神農在采藥時偶然發現一種植物,后來便將其定名為“茶”。此后茶樹漸被發掘、采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由此,這一偶然的發現使得后人將茶這種飲品不斷發展,并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來茶不僅是舉國之飲,更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歡迎的飲品,其得到人們接受的程度并不亞于茶在中國的暢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種種不同的傳說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據羅馬一位語言學家羅士德.奈洛的記載:大約公元六世紀時,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爾代某日趕羊到伊索比亞草原放牧時,發現羊群吃了某種紅色果實后興奮不已,卡爾好奇地嘗了一些,食后自己確實也覺得精神十分爽朗,從此他就時常趕著羊群一同去吃這種美味果實。后來,一位回教徒經過這里,便順手將這種不常見的紅色果實摘回家,并分給其牡慕逃衙淺裕他們發現這種果子能令他們在祈禱時保持清醒,此后這種具有神奇效力的漿果便廣泛地流傳開來。據后來研究證實,這些漿果就是咖啡的種子。隨著人們越來越多的食用,這種苦中帶甜,又極為醇香的飲品被西方人所欲罷不能,成為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關于起源之說,兩者都帶有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和神話色彩,為茶與咖啡的文化發展帶來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時在傳播過程中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得到眾人的普遍認可。

        二、 簡述茶與咖啡特征之差異

        中國人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而且茶葉被分為多種類型,不同場合還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時,需要注意茶葉適當拼配,要隨喝隨添,水溫適宜。同時,配著點心、干果等一起飲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藥物療效,還具有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現在比較流行的咖啡種類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濃縮咖啡,是一種口感強烈的咖啡類型。用意式咖啡作為基底,熟練的咖啡師可以巧妙的利用其與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種精美的拉花圖案,使之成為一種拉花審美藝術。同時飲用咖啡還可以振作精神、增強思考能力,恢復肌肉的疲勞,還能幫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預防膽結石等疾病。

        茶與咖啡有著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嘗方式,它們帶給人們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時,人們也可根據二者不同的種類和功效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使其疲憊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緩。

        三、茶文化與咖啡文化

        1、中國茶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茶最開始是其藥用價值在民間流傳,隨著歷史的進展,逐漸轉為人們生活中的飲料,后更是成為一種文化。秦漢時期,巴蜀地區的人們已開始飲茶,文人已與茶結緣。有文字記載曰“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才有分茶”,即認為在社交活動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國時代,而禮儀化、程式化的飲茶一分茶確立于晉代。在晉代茶己成為人們的日常飲料,人們在飲用過程中開始賦予茶葉超出物質意義以外的品性。

        “茶”蛻變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國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謂,其中“客來敬茶”自古就被尊奉為一則禮儀信條,不言自明,婦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較為有名,它以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時被白家用來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漸成為一種禮儀。至于后來斗茶品茗過程中嫻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態,精美的茶具,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名揚四海,為各國所效仿。 除了上述顯在的文化禮儀蘊意外,還不得不提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源頭―――儒、釋、道。 儒家向來強調一個“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和諧氣氛,增進友情等等。 說到佛家,就必須要說禪與茶之間的奇妙關聯。 茶之味苦,飲后若甘,而參禪打坐,自明心性,最終也得出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結論。 也就是說,禪和茶都是一個先苦后甜的過程,都是在苦澀中蘊藏著真諦的古樸文明;而老莊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歸真,道法自然,超凡脫俗,清靜無為,喝茶能使心境變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萬物合為一體,達到忘我、與世無爭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茶文化是儒、釋、道三家的合一,同時也是天地人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高雅與通俗的統一。

        而茶文化的興起則是在盛世唐朝,茶史專家朱自振說道:“在唐代,荼去一劃,才有茶字;陸羽作經,才出茶學;茶始收稅,才建茶政;茶始邊銷,才有茶的貿易”,總之,是在唐代,茶葉生產才發展壯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劉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質及精神文化,使我們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內涵。[3]之后,人們又賦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懷,將茶品與人品,茶德與人德聯系起來,以茶的“君子性”來使茶文化與道德文化相聯系,用茶和飲茶的禮儀程式來達到使人修身養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茶的品飲藝術,使飲茶向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向演進,對茶樹、茶葉、茶具及品飲過程都賦予美的意義和形式,使茶文化成為了一種“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達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葉生產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茶區的不斷擴大、茶的種類也逐漸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數量就達到200種左右。飲茶風俗在宮廷貴族和文人之間更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傳到平民百姓的生活當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王安石《議茶法》記載:“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茶因此成為宋代社會普遍接受的飲品,由此茶肆、茶坊與茶館也漸漸興起。茶與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聯系,出現了很多與茶有關的社會現象、習俗或觀念,使茶文化的內容更為豐滿。

        茶文化的發展不僅提高了飲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滲透到社會各階層并漸漸形成頗具特色的制度、道德、倫理、風俗習慣、儀式禮節、修身養性等相對規范的茶文化,進而發展成為人們社會交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成為精神文化的載體。

        2、 咖啡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在全球范圍內,咖啡被認為是消費最多的飲料。至21世紀以來,咖啡在中國也得到了人們普遍的接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人們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這片以飲茶為主的土地上興然而起了對咖啡的熱愛,尤其得到了年輕一代的認可,逐漸而興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風。在各個城市咖啡館、咖啡書店成為了人們看書、休息等悠閑生活的好去處。而這種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國家追求自由、舒適、新穎、實效內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樣逐漸形成的呢?這值得我們的深入了解,以便將這種文化更好的傳遞豐富起來。

        產生于非洲埃塞爾比亞的咖啡,隨著全球交通的發展,信息交流的暢通,逐漸被世人所認識。目前,咖啡的出產地涵蓋了中西非、中東、東南亞、印度和太平洋地區等50多個國家。咖啡逐漸流行于整個西方國家,從上流社會的裝飾演變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4]

        而真正開始傳播咖啡“力量與熱情”文化內涵的則為法國,據說法蘭西民族中那種自由、浪漫的氣質與咖啡品質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國咖啡文化基礎上,演變出了定位為“您的鄰居”的為我們所熟知的美國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興然而起的“真鍋咖啡文化”。這里以美國為例,由于美國咖啡文化追求的是親切、輕松、休閑和大眾化,所以美國人的這種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股咖啡熱浪。[5]美國人喝咖啡像進行一場無規則的游戲,隨性放任,百無禁忌,咖啡同時也深入到他們的生活而難以分離,影響之深甚至達到沒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的情景。

        現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快速的傳播,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更適應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覺,更把其看成是時尚的標志,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讓咖啡暢行于世界。

        結束語

        茶文化有著含蓄內斂又不失高貴的品性,咖啡文化則象征著一種隨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內涵。本文僅從粗略的層面將茶文化與咖啡文化進行了比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無限魅力都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兩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相信會隨著世界各國人民的不斷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響,擦出更為美妙的火花。(作者單位:西華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徐曉樹.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淺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異[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3]黃曉琴.茶文化的興盛及其社會生活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2003.

        第2篇: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范文

        論文摘 要 利用仁愛版英語Project English教材,進行文化知識的導入。增加有關文化意識的介紹,讓學生親自體驗來領略異域文化。使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全球化的新浪潮已經來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更加頻繁、更加密切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們應該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教學應該是對人的品格、思維、語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識和意識等的全面素質教育,了解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強全球意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和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如果我們對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不重視,必然產生語言教學和文化脫節。正如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克所說:”采取只知其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仁愛英語Project English突出交際與文化,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同時還要了解語言中所傳達的文化信息。教材在系統編排語言知識的同時,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并由淺入深地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注重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提高學生對待文化差異的鑒別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在實際的情景中恰當而靈活地運用語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學習外語,學生可以了解異國文化,有利于學生在將來的多元化社會中學會理解他人、互相尊重的同時,尋求合作與發展,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語言又是文化的寫照,不僅反映文化的形態,而且語言結構部分或全部地決定人們對世界的看法。英國專家Sir Edward指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that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nd mora1,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導入,還要向學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方面的差異。

        一、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文化素養

        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廣義上,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狹義上,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結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外國電影,學習外文歌曲等多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才能適應跨文化教學的要求。

        (二)優化語言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學習語言。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遵循語言教學的基本模式。我國中學英語學習的周學時很短,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境和實踐的機會。精講精練、大信息量的現代英語課堂模式,對我們的教學方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模擬語言環境、創設語言氛圍方面,現代教學手段如網絡等的應用已成為必然。如何將這些手段有機地與課堂結合,如何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這都是需要我們教師努力的。

        (三)充分利用教材,通過日常教學滲透

        Project English中有許多地方都出現了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的話題。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提供和補充相關知識是完全可行的。比如,七年級下冊Unite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中,出現了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以及不同節日Let’s celebrate的話題。筆者就將風俗習慣以及節日的由來、慶祝時間、慶祝方式、飾物、禮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將中外人士行為習慣以及節日的對比作為重點以加深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我向學生介紹:In Japan, 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r shoes. In Brazil, 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in Muslim countries, 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in Tailand.Unit 8 Topic 3主要是談論節日,核心是“Christmas”,講述了圣誕節前后常做的事。通過與中國春節的對比和談論,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學會尊重外來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給學生一個表達自我感受的平臺。教材中可發掘的素材不勝枚舉,只要教師有目的地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就會做到文化和語言并重。

        二、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學的實踐

        (一)英語詞匯文化內涵的滲透

        將詞匯的學習與文化背景聯系起來,即 “文化滲透”法來施行詞匯教學,也是跨文化教學的一個方法。比如: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發音的區別都能暗示出說話人的文化特征。在拼寫方面,美國英語中的center,color, traveled和英國英語centre, colour, travelled中也反映出英語的演變文化。在用詞方面,中國人喜歡用”仙逝”來回避”死”,用”發福”來回避”變胖”,和英語中用pass away和 put on weight 來回避這種令人尷尬的詞匯又有著同樣的文化潛意識。

        (二)英語語法文化內涵的滲透

        語法主要描述詞的曲折變化、詞在句子中的相互關系及詞法和句法規則。不同的語言有不同語法規則。例如:英語詞匯的曲折變化有動詞的時態、名詞的單復數、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等等,但這些在漢語中卻沒有,因而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一種語言的語法不僅有其邏輯形式、結構,而且是通過語言在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必然對語言使用者產生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影響。英語教師在教語法時,應注意英語語法的心理因素,讓學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和慣用語。如:漢語說”我想明天不會下雨”,英語中要說:”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不說:”I think it won’t rain tomorrow.”這就說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維方法不同,語言表達不同,句法結構也隨之不同。

        (三)英語對話和課文中文化內涵的滲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談話的內容、話題的選擇是產生交流失誤的主要因素。一個文化中人們習慣交流的話題可能是另一個文化中人們設法回避的話題;一種文化人們常常涉及的內容,可能構成對另一個文化中隱私的侵犯。中學的英語閱讀教學除了必要的知識傳授外,更重要的是在課內創設議題。教師要靈活地掌握好教材的切入點,以利于學生結合文化背景和文化蘊涵來展開活動,進一步增進課堂效果和文化知識的積累。

        結束語:

        實現跨文化交流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語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外語語用能力,是中國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Project English是適應跨文化教學的教材,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平臺展開跨文化教學。提高對跨文化教學重要性的認識,緊跟世界教育的發展方向,大膽探索跨文化教學,做到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為培養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質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 英漢語言文化對比》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05-01

        第3篇: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 中俄差異 社交稱謂語 文化透析

        2013年對中俄兩國來說,是一個碩果累累的年度。中俄兩國簽署了數十份協議、備忘錄和意向書,這些簽署文件表明兩國之間的互信水平不斷提高,未來各領域的合作將進一步得到加強和鞏固。同時,2013年是俄羅斯中國旅游年,在此框架下兩國舉辦了約200場活動,特別是“百名俄媒體記者訪華”及“百名俄旅行商訪華”活動,都對中國旅游資源起到了極為有效的推廣宣傳作用。

        隨著俄羅斯游客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兩國人民面對面的交往機會日益增多,見面交往如何打招呼成了一大難題,這之間的差異著實讓人困惑。本文就中俄社交稱謂語進行對比,分析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稱謂語差異形成的原因,有助于人們克服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一、俄漢社交稱謂語的對比

        1.姓名稱謂語對比

        漢語有關姓名的稱謂靈活多變,可稱呼“姓+名”、“名”、“姓/名/姓名+稱謂詞”,還可稱呼“老+姓”或“姓+老”。如人們可稱“王曉紅”為“王曉紅”、“曉紅”、“王女士”、“曉紅女士”、“王曉紅女士”、“小/老王”。稱謂不同,體現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親疏遠近。

        俄羅斯人的名字由三部分組成:名+父稱+姓。俄語姓名的稱謂由于年齡、身份、場合不同而各異。孩子之間用小名,學校的學生之間用“大名”或用“姓”,學生對老師用“名加姓”,同事之間一般用“名+父稱”,關系密切可直呼其名,但不用小名+姓。

        2.職銜稱謂語對比

        漢語中一般能夠表示職業、職務、職稱等社會地位的象征詞都可用于稱謂。職業稱謂如老師、律師、醫生等;職務稱謂如廠長、部長等;職稱稱謂如工程師、教授等;頭銜稱謂如將軍、博士等,林林總總,幾乎無所不包。除單用外,還常與姓名連用(姓/名/姓名 +職銜),以示認可或尊敬。絕大多數社會中人都有自己相對的定位和特定的職銜稱謂。

        俄語中職務稱謂一般是職務、頭銜加姓或職務、頭銜加名加父名。如總工伊萬諾夫,會計師蒲諾娃。俄語中的正副分得很清楚,如經理葉甫蓋尼伊萬諾維奇、副廠長瓦西里耶夫。同事之間直接稱呼姓,一般社會交往中“名+父稱”是比較常用的表示禮貌和尊重的一種稱呼[1]。

        3.泛稱稱謂語對比

        漢語中的通稱有:先生、女士、小姐、朋友、兄弟、姐妹等。根據性別和年齡,以及兩者關系加以區分。俄語在前蘇聯時期稱同志居多,男女通用,也可稱男公民、女公民。前蘇聯解體后,人們越來越多傾向于稱先生和女士,如伊萬諾夫先生、謝爾蓋耶娃女士。在俄羅斯,對女性最常用的稱呼為姑娘,有趣的是,對象不只限于未婚女性,還可以指已婚婦女,甚至年長的女人也很受用,即對年齡沒有特別的限制。

        漢語和俄語都有零稱呼語。如漢語的“喂,嗨”等,俄語的“阿寥”等。在中國,零稱呼語須謹慎使用,這是因為,在大多情況下,零稱呼被認為是不禮貌的,特別是晚輩對長輩。然而在俄羅斯,交談中無論發話人和受話人之間是什么關系,零稱呼語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某種程度上,零稱呼反倒體現出兩人的幾分親密和親近。

        二、透析俄漢社交稱謂語差異形成的文化因素

        社交稱謂語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屬于言語禮節范疇,是一種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語言現象。社交稱謂語實際上是本民族的語言現象和民族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外在表現,留下了很深的文化烙印。所以,了解兩國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顯得尤為重要[2]。

        1.宗法觀念與法制思想的不同

        中國經歷了漫長的農業時代,整個社會是以家庭為基礎。由血緣、婚姻紐帶關系維系成的宗法性結構,不可避免地,中國已成為一個宗法觀念極強的民族。漢語中親屬稱謂語使用的泛化現象,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親屬稱謂稱呼非親屬人員,反映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利用親屬稱謂拉近彼此關系 、表現親密的心理。以積極的態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親屬稱謂稱呼非親屬人員。這種稱渭可使交際雙方有親近感,從而縮短雙方的距離,增強交際效果。

        俄羅斯也經歷過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存在過農奴制和封建宗法關系,但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俄羅斯法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深入人心。受這種法制思想的影響,俄語中的社交稱謂語相對簡單,人們對家族的標志“姓”沒有很深的概念,但對名字和父名很重視。但俄語親屬稱謂泛化的現象遠沒有漢語普遍,在各種社交場合,不管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非親屬成員很少用親屬稱謂互相稱呼對方。

        2.等級制度與宗教影響的不同

        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宗法社會,不僅在家族內部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整個社會亦是如此。在中國悠久的歷史變遷過程中,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官職體系,這必然就有了不同的職銜稱謂。因此,中國的這種嚴格而又復雜的等級制度,使得社交稱謂的名目眾多,林林總總,形形。

        西方社會由于在封建歷史時期實施的是宗教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教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超過了各級宗教組織的勢力,甚至遠遠超過了國王所統治的官僚政府機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官銜自然就不像漢族人那樣看重,社交稱謂中多用首名、教名,姓氏名字多源于《圣經》[3]。

        3 .社會制度和價值取向的不同

        社交稱謂是“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禮儀之邦,古代禮儀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一種社會制度。中國封建制度下的禮儀規范強調尊人卑己的禮貌準則[4]。這種社會制度壓抑人的天性,導致人們在自我價值評判上對自身才能、天賦做出的有意貶低和壓抑的自謙心理 ;喜歡貶己揚人,抬高對方,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這種社會行為準則反映到語言上,就是嚴格區分敬稱和謙稱,由此產生的諸如“卑、鄙、敝”等自謙詞和“尊、令、貴”等敬他詞不勝枚舉。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受這種價值取向的影響,講究謙虛恭敬敬語和謙語仍被稱為中華傳統美德[4]。

        俄羅斯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資產階級追求人人平等、自由。人們在人生的價值取向上注重個人主義,強調個人形象、自我意識、自我表現和自我肯定。他們個性張揚,強調自我獨立精神下的平等意識,親族觀念相對淡薄,表現在言語交際的社交稱謂語上,敬語、謙稱少之又少,稱呼相對簡單,少規矩。

        三、結語

        總之,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交稱謂語,必然受到社會諸要素的制約。現代社會處于文化多元的新時代,國際交流頻繁,任何一個種族、民族或文化群體,不管其自身的文明程度怎樣,其都擁有一個固定的文化判定模式,即以自己的文化判定模式為標準,判定不同文化群的行為規范是否正確或恰當。來自不同文化本經的人們走到一起,交際必然會出現故障,人們只有在了解對方文化的前提下,才能精準地使用語言、運用語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促進國際間的文化、政治、經濟合作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朱蘇妍.中俄跨文化局交際語言初探[J].咸寧學院學報,2010.9

        [2]畢繼萬.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第4篇: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對外漢語 文化教學 策略探究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對外漢語教學同樣離不開文化傳授。那么,如何在語言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如何在語言教學之外開展文化教學以及運用哪些方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到底是一個教學策略的問題。“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實現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學行為方式或教學活動方式。”它重點研究如何教的問題,是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采取的系統。下文,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從文化差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文化層次、文化體驗幾個方面就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究。

        1.文化差異比較法

        從語言教學的角度看,文化的差異影響著語言的習得,學生的母語文化對目的語的理解和運用有一定的干擾作用。呂必松指出:“文化差異不但要反映到語言本身的特點上來,而且要反映到語言的使用上來。因此,人們在學習和使用第二語言時,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障礙。”

        在教學過程中,對中外文化差異加以比較能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學的知識。比如在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詞語大多含有貶意,如“走狗”、“落水狗”、“狐朋狗友”之類;而在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最忠誠的朋友,人們常以狗的形象來喻人的行為,如:“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學生明白了文化上的這種差異,便能有效提高語言理解與表達的準確性。再如,漢民族世代在亞洲大陸繁衍,英語民族多靠海而居,比喻大手大腳花錢時,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則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中國文化氛圍中,“東風”指春天的風,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報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所作《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總之,中外文化的差異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言學習和社會交際。因此,在學習一種語言時不進行文化差異比較,就難以真正掌握該語言。

        2.語言鏡射法

        “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映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則表現在詞匯內容或詞匯上。”因此,文化教學可以語言來鏡射文化,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目的語的同時習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教師可將文化教學貫穿于語言教學的各個層面,既讓學生學會使用課程中的詞句,又能以語言教學內容為依托,讓其掌握語用規則和文化意義。

        首先,重視字、詞的鏡射。在文化教學中,如遇到“背景意義的詞”,除了講清其概念部分外,還要講清它所鏡射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講成語“望子成龍”時,可介紹“龍”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和文化含義。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龍是能興云降雨的神異動物,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以至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因此,“龍”在中國文化中被賦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種褒義。再如,從“仁、信”二字可見古代的道德標準;從”貴、賤、貨、貸”等偏旁的“貝”字可見古代的錢幣制度等。

        再次,重視作品語言的鏡射。作品語言常是最規范的現代漢語,也是最得體的交際語言,詞語的搭配、語法的典范均能在作品中表現出來;中國文化的內容、中國人的心態、社會生活的面貌、風俗習慣的特點等,也都能從作品語言這面“鏡子”中看得分明。如,《博雅漢語 初級起步篇Ⅰ》第二十二課《我喝了半斤白酒》中的一段對話:

        瑪麗:你怎么喝那么多酒呢?

        大衛:昨天我去一個中國朋友家吃飯,他們太熱情,一直不停地給我倒酒。

        瑪麗:有的中國人請客的時候喜歡勸酒,你不知道嗎?

        此段對話很好地反應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宴請禮儀習慣和文化心態。因此,以作品語言來透視文化可極大地促進語言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意義,又能使學生習得該目的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可謂相得益彰。

        3.分段教學法

        中國文化有顯性與隱性之分,也有“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之分,而留學生本身亦有年齡、教育水平、經歷、工作經驗等的區別,所以在進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時考慮到中國文化的層次和可接受性是解決好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關鍵問題。對留學生的文化教學(尤其是初級階段)應首先注重交際文化教學而后才是知識文化教學,分層次、分階段地展開。

        在基礎階段,學生剛接觸漢語,對中國文化也知之甚少。此時,文化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日常用語及一些常識性的文化知識上。比如問好、問路、詢問時間、乘車、道謝、購物用語(“多少錢”、“便宜點吧”…)、中國飲食文化(餃子、包子、筷子…)等,以解決學生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問題;在中級階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和文化知識,可逐步增加國情文化知識的內容。比如,中國的人口、民族、地理形勢、各地風光、風俗習慣等,這一階段的學習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在高級階段,學生已基本克服語言方面的障礙,且具有一定層次的文化知識,可開設專門系統的中國文化知識課程。此時文化教學的重點應放在一些歷史的、傳統的、政治的、信仰的、審美趣味等較深層次的文化知識層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分階段教學文化內容時,也要注意適度和適量的原則,不可貪多。

        4.文化體驗法

        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開展各類體驗活動,由課內到課外,讓學生以親身經歷去體驗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使其于潛移默化中習得文化。體驗法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極大地調動其學習熱情,有著其他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

        4.1校內活動

        首先,應充分利用圖片、電影、電視等直觀媒介開展活動。圖片、電影、電視節目等媒介提供的場面多,信息量大,語言材料豐富而有變化,同時還是觀察姿態、表情、符號、動作等非語言交際手段十分有用的材料。通過視覺、聽覺的極大沖擊易使學生形成一種較為直觀的印象,易于構筑學生的文化認知圖式。在此基礎上,如能結合“文化表演”或“文化討論”則能收到“更上一層樓”的效果。

        其次,定期開展豐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動。如,定期舉辦“文化講座、文藝匯演、詩歌朗誦、普通話大賽”等,經常鼓勵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從民族樂器、音樂、戲曲、相聲、小品、舞蹈、太極、武術等眾種藝術或武術樣式中選擇一至兩種加以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提高文化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更重要的是能領悟到中國文化的豐富、精妙和精深。

        4.2文化參觀

        文化參觀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某個文化專題為學習任務,以參加統一觀摩活動的方式來實現預期效果的一種文化學習方式。實地參觀的范圍很廣,可以是名勝古跡、城市建筑、園林景觀或展覽會、博物館等,也可以進行實地的訪問或調查,娛樂性和趣味性較強。文化參觀一般都在比較寬松和非正式的環境中進行,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動地觀察、研究和總結,不斷豐富文化知識。文化參觀比較適合作為一種輔的教學策略,而不宜作為常規的教學策略使用。

        4.3文化品悟

        文化品悟是學生在實踐中通過品味、嘗試等方式,在所獲得的最大體驗基礎上去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從而豐富其文化圖式的一種習得法。比如,組織學生進行一次中式聚餐,讓學生從中餐上菜的程序到中餐的口味、做法再到中國人的餐飲禮儀,最后到中餐反映出來的民族文化等進行品悟,借此加深學生對中國飲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再如外出購物,讓學生從觀察現代人的穿著到接觸各類服裝款式、花紋、顏色再到設計特點、民族特色、穿著效果等進行體驗,進而感悟由此體現出的中國服飾文化與民族傳統等。

        此外,學校也應重視文化氛圍的創造,積極為留學生創建文化品鑒的場所(包括物質和精神方面),如中餐廳、品茗軒、文化長廊等,重視教室的裝飾與布置、文化因素的鋪排與渲染等,盡量為留學生創設一個富于人文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品悟環境。

        總之,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策略多種多樣,本文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還存在著一些爭議和亟需研究解決的問題,需要廣大對外漢語教師和學者在理論和實踐上共同探討,為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周思源,林國立.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趙永新.語言對比研究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5.

        [3]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1.

        [4]張英.對外漢語文化因素與文化知識教學研究[J].漢語學習,2006,(6).

        第5篇: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 語用能力 語用失誤 英語教育 涉外企業員工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和2010年在上海將召開的世博會,作為國際性語言的英語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涉外企業員工在涉外交際中常有語用失誤現象,導致交際失敗,這勢必會影響到企業的經濟利益和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英語教育中加強涉外企業員工語用意識和語用能力的培養,幫助他們得體地使用英語,減少語用失誤現象,促進企業跨文化的溝通與交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一、涉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所謂“語用失誤”指的是“在言語交際中導致交際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滿交際效果的差錯。語用失誤主要表現為說話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特定語言和文化社區的表達習慣,或者說話不合時宜等。涉外企業員工涉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具體表現在員工用英語與英語國家人士進行交際過程中不了解語境以及他們的文化習慣而造成誤解或談話中斷,致使交際失敗而達不到預期效果。請看下面幾組情景對話。

        例1.一位中外合資企業的經理稱贊中方女秘書做了出色的工作,對她說:“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可是女秘書立即回答:“Never mind.”其實,“Never mind.”常用于對方表示道歉,而自己不予介意的場合,是安慰對方的套語。這位女秘書想表達的是“沒關系”、“不用謝”之類的話,顯然是沒有弄清“Never mind.”的使用場合,用錯了表達式,導致了語言-語用失誤。

        例2.中國代表到機場接外國談判代表時說:“I’m afraid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而這位外國代表卻無言以對,顯得很尷尬。這位中國代表套用了漢語的思維方式,但卻不合英語的文化背景,使英美人士聽起來很不自然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這種情形下,英語中習慣說How was the trip/flight?Did you have a good/pleasant trip/flight?

        例3.一位外商見到一位女員工帶著一頂漂亮的帽子,很好看,便高興地說:“Oh, you’ve got a very beautiful hat.” 這位女員工卻不好意思地說:“No, no. It’s not beautiful. This is an ordinary hat.”外商聽了心里不快,認為這位女員工不尊重他的意見,導致社交-語用失誤。其實,按英美人的習慣,說一句Thank you 就可以了。

        上述例子中,中方人士的話語中沒有哪句出現語法錯誤,但與英語國家人士的交流卻在很不愉快的情況下就中斷了。由于中方人士受母語的語用規則及母語文化的干擾;缺乏對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認識;缺乏語用意識在涉外交際中或用詞不準確,或語言不得體,出現語用失誤,導致交際失敗。

        二、涉外企業員工語用意識和語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從上述例子可以說明豐富的語言知識并不一定會確保使用得當,因為語法的可接受性不等同于語用的可接受性。語言教學不是也不應是單一的語法和詞匯知識的教學。語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習者良好的語言交際能力。外語教學應該以語用知識的傳授為重心,以語用能力的培養為宗旨。

        語用能力是指有效利用語言來實現某種目的或意圖的能力。語用能力分為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語用能力的根本是針對特定語境,正確得體地理解和運用語言,以達到良好交際的目的。外語教學中,語用表達的得體性比準確性具有更為重大的意義。語言交際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語言交際中,人們對操非本族語者的語法錯誤往往持比較寬容的態度,而對他們的語言表達得不得體則往往耿耿于懷。操非本族語的外語說得越流利,語法錯誤越少,而語用上的不得體卻不時地出現,這樣就越會讓操本族語的人覺得你冒失、無禮或不懷善意,因而會影響整個交際。毋容置疑,語言表達準確固然重要,表達得體更是關鍵。不同文化之間,必然存在語用差異甚至沖突。涉外企業員工在涉外交際時對英語文化中介紹、感謝、道歉、邀請、提供幫助、拒絕、求助、告別、問候、安慰、稱呼、請求、預約、姓名知識、餐桌禮儀、電話用語、接受禮物等交際知識的理解和使用常存在一些問題,雖然他們語法使用正確,但不符合語言使用規則和語言使用的社會規則,出現語用失誤,結果導致交際失敗,這勢必會影響到企業的經濟利益和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英語教育中加強涉外企業員工語用意識和語用能力的培養,幫助他們得體地使用英語,減少語用失誤現象,促進企業跨文化的溝通與交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三、涉外企業員工語用能力培養的具體措施

        語用能力是交際成功的關鍵。涉外企業員工由于受母語的語用規則及母語文化的干擾;缺乏對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認識;缺乏語用意識;只注意語法規則,不了解語言的使用規則,不遵循語言的社會規則得體使用語言。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引入語用知識,培養員工語用意識。如向員工介紹什么是語用能力,語用能力的重要性,使員工對所學的一些英、漢語言知識從語用層次上重新認識、辨析、比較。其次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向員工灌輸一些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員工重視文化差異、尊重西方禮儀的意識。漢語和英語在語用語言和社交語用上都存在巨大差異,由于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用差異尤為顯著,突出表現在由于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不同所引發的語用差異及其在語言使用中的表現。如日常交際中,西方人直率而東方人謙讓,因而在對待稱贊方面,東西民族的反映互不相同。在西方,人們能大方地接受贊揚。由于中國傳統的儒家教育,中國人養成了謙虛謹慎的秉性,對待恭維贊揚采取自謙或自否的態度,不然就有驕傲自大之嫌。在稱謂用語上,中西方差異較大。在日常交往中中國人比較注重禮節,一般是先稱呼,后講話。根據對方的身份及其與自己關系的親蔬按照親屬稱謂或社交稱謂稱呼對方。除了對身份、輩份低于自己的人外,很少直呼對方的姓名。然而,在西方,人際間的稱謂比較隨便。在同等熟人之間,不論長幼,一般直呼其名而沒有失禮之嫌。甚至在家庭成員中也不例外。追求人人平等是西方人的理想。英美國家人們這種不拘泥于形式的傳統和講究“平等”的觀念與中國人崇尚禮節、尊老愛幼、師道尊嚴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漢英語用對比分析,幫助員工從深層次上了解中西文化的主要差異,使員工能在不同的場合下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

        總之,在英語教育中引入語用知識,加強涉外企業員工語用意識和語用能力的培養,對企業的經濟發展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68

        第6篇: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 本科生 課程設置 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64

        Abstract Cultural courses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hould embody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including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sets up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culture cognition and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culture

        漢語國際教育是在原“對外漢語”、“中國語言文化”和“中國學”的基礎上整合設立的專業。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中要求該類本科生要“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同時國家漢辦了《國際漢語教師標準》,認為此類漢語教師應該具備以下素質: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文化與交際、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策略、教學方法及教師綜合素質。

        根據教師標準,我們認為設置課程要圍繞三個板塊:漢語語言學及漢語作為外語教學、文化、現代教育。其中第一個板塊為主,第二、三個板塊為輔。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口語交際課程的地位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我們認為:第一,要盡力挖掘語言類課程文化內涵;第二,要建立文化類課程體系。

        1 盡力挖掘語言學課程文化內涵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生在學習中國語言過程中,將自然接觸中國文化。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不是干巴巴的語言本體教學。為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與文化關系,本專業語言學課程要注意與文化理論認知相聯系。

        1.1 漢語基礎課的文化內涵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課程為: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其中古代漢語課程尤其需要體現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目標的差異性。

        比如文選要注意加強中國文化知識方面的講解。如《之戰》要突出中國姓氏文化。“邴夏御齊侯”,邴夏是齊國大夫,邴是氏,夏是名。上古時代,姓與氏不同,姓是族號,氏是族的分支。一般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氏明貴賤,姓別婚姻。戰國以后,姓與氏逐漸合二為一,漢以后姓氏不分,且百姓也有姓氏了。這些知識對學生探索中國人種起源與發展很有幫助。

        再比如古代漢語文字學部分,選取字形分析結構時,應注意選取與中國文化元素有關的例子。如“赤”,《說文》云:南方色也。從大,從火。火盛則色赤,故“赤”從大火會意,表示火盛。古代五行說,以五行配五方之色,南方屬火,所以許慎說“南方色也”,即紅色。陰陽五行,反映了中國傳統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盡管可能學生通過本課程了解的只是零星不成系統的中國古代文化,但總是能使他們對文化的理解更深一層。如果把精力過多集中于文選細讀以及文意涵詠上,著意強調培養文言文語感,則會偏離漢語國際教育培養目標。

        1.2 漢語選修課的文化內涵

        這一板塊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而設,核心課程為:語音學、文字學、漢語詞匯學、漢語語法學。

        其中文字學應該設置漢字與中國文化專章。主要內容應該涉及漢字維護國家統一的文化功能;漢字與漢字文化圈;漢字書法與中國審美文化;漢字形體記錄的中國古文化等內容。

        由于漢字認知付之于視覺,因此不管哪個人用何種方言說都無關緊要。只要寫出來,雙方就達到了交流的目的。正是漢字的這種超方言性,在維護國家與民族統一過程中,才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是漢字最強大的文化功能。

        漢語和漢文化對周邊國家與民族形成了強大的輻射。主要表現為越南、韓國、日本等文字中保留大量漢字。漢字書法講究疏密相映的形態美,氣韻流動的線條美,富有感情的意境美。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文化:楷書多儒家嚴謹濟世精神;草書多道家放浪自由精神。

        漢字中還包含很多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比如《說文?玉部》共214個漢字,涉及玉石形狀、加工方式、品質、功能等多方面內容。如“璧”、“瑗”、“環”為玉石形狀差異;“琢”、“h”、“理”為玉石加工方式差異;“珍”、“g”、“瑤”為玉石品質差異;“琥(用于發兵)”、“珥(耳中玉)”、“H(死人口中玉)”為功能差異等。這些字能反映中國玉石文化開始得很早,遠古時代玉石具有祭祀鬼神、充當禮儀、美身、殮葬等文化功能。后來成為權力、品德、財富的象征。

        漢語詞匯學也應該設置詞匯學與中國文化專章,內容涉及詞匯與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如華表、月餅、花轎、旗袍等;詞匯與中國古代精神文明,如避諱、禪讓、八卦、比興等;詞匯與中國古代自然地理,如梅雨、梯田等;詞匯與中國風俗習慣,如清明、作揖、乞巧等;詞匯與中外文化交流,如葡萄(來自西域)、世界(來自佛教)、胡同(來自蒙古語)、沙發(來自西歐)、物理(來自日本)等。

        語言類課程雖然可以貫徹傳播文化的意圖,卻不能太多,以免妨礙學生認知語言本體。

        2 文化課程

        在本專業中,文化課程應包括文化素養課、文化理論課、文化技能課三類。相對于語言理論課難度不大,應于低年級開設。教學應以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特征的認知能力為目標。

        2.1 文化素養課

        這一板塊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這些課程要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區別,簡化文學史,弱化文學性批評研究,強化風土人情與文化價值研究。比如詩人筆下的秋,往往與離別相聯系,因此常常傳達悲傷凄涼的感情。秋天之景已經具有中國文化符號價值。比如王維作品,多與中國佛教相聯系,于景物描寫之中展現禪宗機理。再如張愛玲、錢鐘書作品,總是與現代都市相聯系,傳達著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城市的發展與繁榮,記載著民族的滄桑與恥辱。本專業文化素養課與中國文化概論、西方文化概論、文化學等文化理論課相聯系,而不是像漢語言文學專業一樣,與文學概論、美學等課程聯系,因此教學重點應有明顯差異。學時也應該大大縮短,有些高校將中國古代文學設置為255學時,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完全相同,這就無法使該課程真正為培養國際漢語教師服務。

        另外還可以開設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與中國文化解讀,中國現當代經典文學與中國文化解讀等選修課,加強學生對中國古代、現代文化的感性認識。

        2.2 文化理論課

        這一板塊在本專業文化課中應具有核心地位。包括核心課程:中國文化概論、西方文化概論、跨文化交際;選修課程:儒家文化與中國歷史、佛教與國際文化交流、國別文化、國外漢學研究。

        中國文化概論主要講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儒家文化、中國宗教、禮俗、衣食、中國科技、教育、語言、中國藝術、中外文化交流、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等內容,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以及中國宗教為重點。儒家文化在維護中國封建統治秩序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漢書?藝文志》云:“儒家者,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中國儒家學術思想與中國社會思潮緊密相關,儒家的道德準則也是歷代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這些文化還深刻地影響了韓國、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除了在本課程中重點講解,還可以開設儒家文化與中國歷史選修課,以便加深學生對中國儒家思想的認識。

        另外一個重點是佛教文化。佛教開始傳播于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一帶,以后南到斯里蘭卡、印度支那半島,北到中亞西亞。隨著絲綢之路的開發,于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佛教自漢代開始本土化過程,最早翻譯的佛經《四十二章經》,帶有中國本土黃老思想痕跡。到唐代產生禪宗思想,算是完成宗教本土化過程。禪的本意是思維修養、靜慮定心,本為印度佛教的一種修煉方法。傳入中國以后產生了一整套理論體系和修行體系,成為佛教中國化的最典型的產物。這些內容除了在中國文化概論重點講解,還可以開設佛教與國際文化交流選修課,以便于學生理解中國與東南亞諸國在宗教思想上的聯系與差異,為將來在這些國家或地區開展工作打好基礎。

        西方文化概論主要概括性介紹西方社會、經濟、政治、教育、法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成就、自然科學成就等內容。為進一步拓展本課程,還可以開設國別文化選修課,主要講解基督教與西方社會、東正教與俄羅斯、伊斯蘭教與中東國家、猶太教與以色列等內容。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風俗,特別要配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計劃,關注一帶一路國家宗教文化,為漢語國際推廣與傳播開拓道路。

        國外漢學研究也值得關注,這一課程將為學生展示西方人如何認識中國,如何看待中國文化,他們的研究哪些符合中國事實,哪些扭曲了歷史,使學生了解被派往地區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以及可能存在的認識誤區,幫助他們提前準備相關交際策略。

        2.3 文化技能課

        國際漢語教師應掌握一定的中國文化技能,比如書法、國畫、中國樂器、傳統手工藝、中國茶道等。這些技能課的開設要配合文化理論課同步進行。使學生理解中國書法與中國思想、國畫藝術以及民族樂器與中國式審美、傳統手工藝中國結與中國式情感表達方式、扎染與中國紡織技術、茶與中國古詩等的內在聯系。這些技能可以幫助他們在與國外學生交流過程中,傳播中國文化價值觀念。一個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在自然真誠交際過程中,有效傳播中國文化;若在課堂上不顧教學目標,大談中華文明,極有可能引起所派國家人民的警惕甚至抵觸情緒。從這一點上說,文化技能課雖小,但功能強大。

        第7篇: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電影英語學習者意識

        一、英語原聲電影是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工具

        古今中外的語言教育者都紛紛強調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教育同時也是文化教育。《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包含跨文化交際,教學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

        電影是一種融合了文學、美術、音樂、表演的具有強烈感染力的綜合藝術形式,深受大眾喜愛。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英語原聲電影教學資源相當豐富且易于獲取,英語原聲電影成為英語教學中實施語言與文化并教的常用工具。一方面,取材于現實生活的原聲電影真實再現英語交際場景,語言生動活潑、飽含情感、富于變化,能增強英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注意力。另一方面,電影以動態形式真實展現目標文化,允許學習者深入細致地觀察目標文化。通過觀看英語原聲電影,學習者能直觀地了解到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習俗、行為和思維模式、價值觀等。由此可見,利用英語原聲電影進行教學是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途徑。

        然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并不是觀看一兩部英語原聲電影就能立刻實現的,需要教師長期在使用原聲電影的教學設計中有針對性、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

        二、利用英語原聲電影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五個步驟

        利用原聲電影培養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可通過以下五個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辨識文化形象與標志,深入了解交際模式,觀察文化行為模式,探討文化觀念,交流文化體驗。

        1 辯識文化形象與標志

        Tomalin和Stempleski認為通過電影可以拓展學生確認目標文化中可被觀察到的文化特征的能力。文化冰山最容易被觀察到的山尖部分包含了具有文化特征的地理風貌、建筑、藝術、服飾、食物、甚至人種特征等物質文化成品與部分非物質文化,這些文化形象與標志在電影畫面中被真實而完整地展現出來,有利于學習者從中進行辨認、識別。

        例如,使用Kung Fu Panda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首先找出電影中哪些是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形象與標志、哪些形象與標志具有美國文化特征。學生通常很容易就辨認出熊貓、武術、玉宮、陰陽池、面館、煙花爆竹、書法等等中國元素和關押雪豹的監獄、犀牛獄卒等具有美國文化特征,再仔細一點的話還能發現熊貓的綠眼睛這一糅合在中國文化形象里的美國文化元素。

        2 了解文化交際模式

        成功的跨文化交際離不開在特定的交際場合里使用恰當的語言與合適的非言語符號,這就要求學習者深入掌握英語表達式的文化內涵、所適用的語域和相關的非言語交際形式。

        例如。電影Forrest Gump中。醫生在給Forrest戴腿箍矯正彎背時對他母親說“…his back is as crooked as a politician”。只有了解politician在西方社會是帶有貶義的“政客”,學習者才能體會出醫生這句話的諷刺意味。而且在跨文化交際中就不會犯把政治家譯成politician這樣的錯誤。又如,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里有一個片斷是父親告訴兒子possibly與probably的區別。前者表達的可能性為一半對一半,后者是“很有可能”之意。通過觀看這部電影,學習者對這兩個詞的印象非常深刻,有助于將來在交際中選擇正確的措辭。

        再如,What a Girl Wants這部電影里有許多社交場景,Daphne在青年旅社里初識lan兩人的相互介紹用語和Daphne參加上流社會活動的自我介紹用語截然不同,這讓學習者對正式與非正式場合下的自我介紹有了直觀對比。此外,這部影片中Lord Dashwood的競選片斷里有支持者高舉口號牌的鏡頭,口號牌上在“vote”的旁邊打了一個叉,即“Vote×”。學習者如果不知道在歐洲許多國家是用符號叉“×”而非鉤“對”來表示選擇項的話,會誤以為口號牌的意思是“不選Dashwood”。

        3 觀察文化行為模式

        Patrick R.Moran提出電影有利于展現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的人際活動,該社會環境反映了某種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在原聲電影中可觀察到各種各樣的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日常生活模式和社交禮節等。諸如餐桌禮儀、婚禮習俗、約會、客套、禁忌等文化行為場景在電影中比比皆是,通過觀察這些場景可以增強學習者對受英語文化影響的行為方式的敏感性,并幫助學習者了解這些行為模式背后的文化內涵。

        例如,在電影C rash的最后,年輕的警察為什么誤殺了黑人青年呢?回放警察與黑人青年起爭執產生誤會的畫面:警察一再要求黑人青年把手放在他能夠看到的地方,后者卻急于澄清誤會而堅持要從褲兜里取出小人像,結果惹得警察開槍。學習者在細致觀察之后了解到悲劇是由當事雙方對對方行為的誤解所造成的,由此產生對美國執法行為模式的批判認識。

        4 探討文化價值觀

        價值觀是隱蔽在言語、行為下的深層文化意識與觀念。幫助學習者了解目標文化的價值觀體系是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核心內容,也正正是教學難點,因為價值觀具有隱蔽性,不可能直接被觀察到。學習者想要進一步探索文化價值觀,行之有效的途徑是對之前所觀察到的文化交際模式與文化行為模式進行總結、分析、思考、討論。

        例如,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里男主角向朋友追債而朋友認為自己幫他搬家已經抵去所欠債款、公司老板借了雇員1美元也償還清楚、男主角遭遇經濟危機卻絕不向別人請求資助等情節反映了美國社會對于金錢和獨立的價值觀念。學習者在對比自身文化價值觀后通過提出問題、發表看法、集體討論等一系列探討價值觀的活動能夠發現自身文化觀念與目標文化觀念之問的差異,增強對自身文化與價值觀的認識,同時加深對目標文化的諸多理解。

        5交流文化體驗

        Toma№和Stempleski指出文化意識應該包含三個層面對受自身文化影響的行為的意識,對他人受自身文化影響的行為的意識,對自身文化觀點作解釋的能力。根據這樣的觀點,英語學習者之間、英語學習者與英語母語者之間對各自從電影內獲得的文化體驗或者由電影而聯系到自身曾經歷過的文化體驗進行觀影后的交流是深化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必要階段。

        觀看完英語原聲電影之后進行文化體驗交流,有助于學習者進一步思索、討論并歸納目標文化與自身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相似,從而使跨文化交際意識得到更高層次的提升。

        第8篇: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范文

        一、宗教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

        宗教文化不僅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資源,極具旅游價值,宗教文化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產品,開拓新的旅游市場,吸引游客,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各種宗教信徒總數約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宗教文化資源的開發,以朝圣、做彌撤和燒香拜佛、考察研究為主要,因為虔誠的宗教信仰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都會轉化為旅游動機,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麥加(伊斯蘭教克爾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穌圣墓教堂、伊斯蘭教阿克薩清真寺、猶太教所羅門圣毆)、伯利恒(猶太教古以色列大衛王的故鄉、傳說中耶穌降生之所)、意大利羅馬、梵蒂岡(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國際旅游業發達的地方。

        宗教種類齊全,既有土生土長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來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來宗教影響而產生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蓮教等。僅國務院公布的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各種宗教名勝古跡就有150多處,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與宗教有關的名勝古跡共有3000多處。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吸引了海內外信徒、專家學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對中國有著深刻的影響,并逐漸形成了適應中國國情的佛教教規、禮儀和宗派,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數量之多、藝術之精、之久是中外馳名的。1987年國務院公布的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就有142座。豐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異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臺山的宏偉建筑與九華山的民舍構造就各具一格;同為雕塑,山西云岡的石雕和天水麥積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現出兩種不同的藝術技巧。如果進一步的話,則會發現佛教的三大建筑都會因不同的、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區而顯示出不同的風采。

        再以被奉為道教崇拜的神--媽祖為例,每逢媽祖誕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廟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紛至沓來,以最為突出,總要抬著媽祖像回來探親、進香還愿。

        當然,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別的差異,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傳招徠過程中,應當有針對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據宗教文化的特點,豐富旅游商品,增收創匯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如出售各種宗教紀念品,佛教的木魚、進香袋、數珠、雕像,提供齋飯;道教的“八仙過海”、“福祿壽三星”畫幅、介紹宗教名勝古跡的書籍。以佛教勝地普陀山為例,其針對游客的類型、特點,結合本地的實際,出售各種各樣反映普陀山風貌的圖像和以觀音菩薩為主的佛像,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利用宗教節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隨著宗教文化的傳播一些宗教節日,由于符合人們心理要求,不僅是信徒的節日,也成了民間流行的節日。基督教的圣誕節、復活節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節(潑水節)、伊斯蘭教的古爾邦節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頗具魅力。

        宗教藝術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獨特的風格吸引了人們,特別是佛教音樂、基督教的圣歌圣樂都深受信徒的欣賞,成為舉行宗教儀式和歡慶宗教節日必不可少的內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過間接的形式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宗教文化中的許多人物、故事和傳說非常生動,被搬上了電影、電視和文學作品并廣為傳播。如《西游記》中的觀音菩薩,唐僧取經的故事和一些風景名勝如火焰山等,《八仙過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隨著電視、小說的傳播而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潛在旅游者參加旅游活動,電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為廣大武術愛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對旅游飯店也有一定的影響。根據旅游市場的需求顯示出準備投資的飯店以某一國家或某一宗教信仰者占到相當大的比重時,那么投資的飯店必須有相適應的設施及膳食供應,絕對不能對客人的宗教信仰和風俗勻慣有所違反和觸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勝古跡的地區應投資建造符合宗教規定的飯店或房間。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資建飯店接待伊斯蘭教信徒,而飯店沒有專門供應牛羊肉的膳食設施,也會引起客人的不滿。總之,針對不同宗教信仰的游客,應提供相應的接待服務。如對穆斯林來說就不能提供由豬肉制作的菜肴;對佛教信徒就應設齋飯;逢“佛成道節”應提供臘人粥;基督教圣誕節時應制作圣誕樹,舉辦圣誕晚會,分送圣誕貿卡等小禮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僅對硬件--飯店設施有影響,而且對軟件--管理與服務也有要求。在承擔接待宗教信徒任務的飯店中,員工應具備豐富的宗教文化知識,這樣管理者才能針對不同宗教信仰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確的接待方案;服務員才能對客人提供滿意的服務;導游也才能為客人作更好的導游講解。

        二、旅游業對宗教文化的影響

        旅游既是一種經濟現象,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現代旅游是一種大規模的各種文化的交流。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新的旅游市場的開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來游覽、朝圣和學術考察交流,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傳播、交流和發展,對宗教文物古跡也起著保護、修繕的作用。

        發展旅游業,就要大力開發旅游資源,其中對宗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是過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務。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及有關文物保護法規的頒布執行,許多宗教文物古跡都得到了恢復和維修。如承德避暑山莊、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國家的保護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廟、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繕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的泉州也被列為中國第一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許多宗教組織恢復了活動,宗教文化遺產得以整理、傳播,文物古跡也得到保護和修繕,重現昔日的風采。由于黨和人民政府有關政策的貫徹落實,許多瀕臨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跡得以保護和修復,重新發揮了作用,而旅游業的發展,也迫切要求對宗教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和開發,經過恢復和修繕的宗教。文化遺產如寺廟宮觀,使游客可以身臨其境,欣賞各種宗教的文化藝術,增長各種宗教知識,使宗教這一人類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傳播。而隨著海外各種宗教旅游團的到來,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許多加強聯系互相交流的機會,對宗教文化的傳播和學術研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另外,隨著信徒和游客的不斷增多,許多人捐贈錢款,為宗教文物古跡的保護和維修提供了大量的資金。

        當然,旅游業的發展對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一定的消極作用,由于旅游人數的增多,帶來了一些人為的破壞和環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區內亂涂亂刻亂扔東西,大聲喧嘩,破壞了宗教名勝古跡獨有的寧靜和超凡的氣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也會給宗教文物古跡造成一定的損害。如峨嵋山金頂,198l年旺季時游客蜂涌而上,一些年輕人競劈床板,扯草墊來烤火;食堂的飯碗也被搞得一個不剩,三天之內,僅金頂一處就造成直接損失一萬元。游客造成的火災使峨嵋金頂被焚于一炬。再如馳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畫也由于人數的大量增多,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學作用而引起大量剝落,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由此可見業的對于宗教文化遺產不只是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如何防止和消除這些不利的東西,是我們必須重視和解決的,有的宗教名勝古跡已制定出相應的保護條例,如在宗教旅游區范圍內禁止亂扔亂涂亂刻行為;禁止游客燒烤、野炊、砍伐樹木;禁止燃放爆竹、煙花;禁止對各種宗教雕塑、壁畫攝影;限制游客人數等等都起到了較好的效果。總之,不能“保”了旅游,而“丟”了宗教文化遺產。

        旅游業的發展對于宗教文化的繼承、傳播、交流和都起到促進的作用。旅游活動是人們需求層次提高的一種表現,能滿足人們求知的需要,通過旅游可以增長人們的宗教文化知識,陶冶性情、修心養性。到宗教名勝古跡的人一般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不僅有一般游客,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和專家學者。因此旅游活動的發展也是人們傳播了解、探討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如古代的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播佛教,明代外國傳教土利瑪竇來華傳播基督教。旅游更是一座溝通各種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橋梁。如來華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專家學者;有的更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團,而國際上還有專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1991年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與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他們所到之處,就提出對宗教名勝考察和學術交流的要求;同時也帶來了國際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過游覽、考察和研討等活動,促進了各國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再者,旅游活動的發展也使得一些宗教節日、儀式、用品、教規、和飲食逐漸地傳播開來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當然,旅游活動的發展對宗教文化也有一些沖擊,如一些宗教獨有的教規、儀式等慢饅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有的甚至變成一種純商業性的娛樂活動。

        三、旅游業與宗教文化互相、互相作用、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我們知道,宗教名勝古跡的開發具有保護傳插宗教文化和發展旅游業雙重意義,對此應按照國務院頒布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認真執行,嚴格區分正當宗教活動與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動的性質,不能讓非法宗教活動在宗教名勝古跡區內得以進行。

        第9篇:中外的文化與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語言文化 民族地區 大學英語教學 少數民族文化一、民族地區大學英語教學的特殊意義

        首先,隨著中國在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地位的不斷提高,英語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之一,“英語熱”在我國悄然興起。因此,在高等教育發展戰略中,英語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被擺在了突出位置。尤其在少數民族地區,如,英語教學就更顯得尤其重要。雖然隨著科技的不斷提高,網絡以及各種通訊手段的普及。但是,由于內蒙古改革開放起步較晚,城市發展較沿海及一線城市緩慢,英語教育的起步就更晚了。其次,高校學生又大都來自本地區,其中很多來自農村或牧區貧困家庭的學生還負擔不起電腦的費用。因此,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起點低,底子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差、缺乏對電腦操作的基本常識,加之內蒙古的整體師資力量、水平與教學實力不夠強,這些使學生接受信息多元化的渠道和速度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二、文化導入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反映,通過學習逐步熟悉該民族文化的全部內容才是掌握該文化的語言最直接的途徑。國家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規定,大學英語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外,同時應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以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1999年)中也明確提出:“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關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人類用語言創造并傳遞著文化,文化又豐富了語言的內容和表達方式。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Sapir, Edward:1884-1939)在他的《語言》一書中就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從語言角度看文化,語言首先是作為交際工具,但它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與文化是一個整體。近年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文化導入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學習一門外語時,首先要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因為文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獨特性。德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政治家洪堡特指出: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學習一種外語就意味著在業已形成的世界觀的領域里贏得一個新的立足點。語言尤其是外語的學習更多的是對詞匯,語法等基本功的反復機械性的操練,雖然能夠達到獨立完成相關的水平測試及簡單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異,如果語言教學中忽略了文化背景的導入,導致學生們很難用外語觀念及思維模式表達他們的思想,往往會對于同一事物或社交禮儀存在誤解,從而無法進行交際。例如,《新視界大學英語I》Unit 2的主題是飲食,文章中提到外國友人吃火鍋并且對其吃法與食材都有些不理解,還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笑料。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單純的講解語言點,做練習,那么文章中外國友人對中國飲食文化存在的疑問也會讓很多同學難以理解。如果在課文講解中滲透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例如在中國,無論是盤子、碗、桌子都是圓形的,任何一個宴席,大家都喜歡團團圍坐,共享一席,人們相互敬酒、讓菜,雖然從衛生的角度來看,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體現了中華民族向往團圓,美滿,和諧的美好愿望,而吃火鍋也正是這種文化的體現。從口感上來講,由于西方快節奏的生活習慣,喜歡吃容易咀嚼的食物,既節省時間又方便快捷,所以出現了fast food等。通過這種飲食文化的沖突,引發學生對中西方社會文化的思考,從而使學生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中外國友人引發的笑料。讓語言學習的過程也變成了社會文化的學習體驗,既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又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三、增強民族地區英語教師自身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修養

        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承擔著對民族文化傳播的義務。尤其是工作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更應與時俱進并結合本地區少數民族特點培養少數民族文化素養,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及必備的多元文化知識和能力。此外,民族地區的大學英語教師還應樹立正確的族群文化觀,能夠正確對待民族文化差異,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尊重民族文化的教師形象。同時,還要采取適合的文化適宜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的同時也能接受到文化教育。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需要。而民族地區的大學英語教學是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也是讓世界了解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在民族地區的語言教學中樹立文化意識,少數民族文化會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日韩免费 | 亚洲日本va在线电影 |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按摩不卡 | 一级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