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政政策的優缺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聯系匯率 固定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一體化
香港目前采用的聯系匯率制度誕生于1983年,從實質上來看,具有固定的聯系匯率和浮動的市場匯率二重特性。固定的聯系匯率的特性,是因為發鈔銀行(由于香港無中央銀行,目前發鈔指定三家銀行――匯豐、渣打和中國銀行)每發行1元港幣,必須按7.8港元等于1美元的比例即以聯系匯率向外匯基金存入100%的外匯儲備作為發鈔的法定準備金,從而使港幣的發行獲得100%外匯準備金支持。外匯基金由政府設立,它在收到發鈔銀行交來的外匯儲備之后,就給發鈔銀行開具無息的負債證明書。浮動的市場匯率的特性,是因為目前發鈔銀行與其他銀行之間、銀行同業之間以及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一切交易,全部是按照市場匯率進行的。
近期以來,由于全球經濟下滑,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較大變化,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受到沖擊,弱勢美元理論導致港幣與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走到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本文將就港幣聯系匯率制度的優缺點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選擇等進行分析。
一、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優缺點分析
1、優點
聯系匯率制度的最大優點是它具有一種非常精巧的自我穩定機制,這一機制使港幣匯率的穩定得到強有力的保證。這一自我穩定機制可表述如下:當港元市場匯率高于聯系匯率時,各銀行將以聯系匯率將港幣現鈔交還給發鈔銀行換取美元,再以市場匯率在市場上拋售美元獲利;同時發鈔銀行也將負債證明書交還給外匯基金以聯系匯率換取美元,再以市場匯率在市場上拋售美元獲利。這樣就使港幣和美元的市場供應狀況發生變化,使港幣市場匯率得到提升而向聯系匯率逼近。事實上,多年來港幣的市場匯率一直低于聯系匯率,即可以用少于7.8元的港幣,如7.2元、7.3元,換得1美元。在這一情況下,上述活動向相反的方向進行,但結果都是使市場匯率向聯系匯率靠近。
7.8∶1的聯系匯率,對于港幣幣值的穩定具有關鍵的意義,而港幣幣值的穩定,對于香港這個國際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港幣幣值的穩定,有利于降低金融、貿易和經濟結算中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增強市場信心。為此,實際上自從實行聯系匯率制度以來,維護匯率的穩定已成為香港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
2、缺點
7.8∶1的聯系匯率制度也有顯而易見的缺點。一是聯系匯率制度的采用使得當局不能通過匯率的波動來調節國際收支;二是聯系匯率使香港的利率和貨幣供應量過分依賴和受制于美元,因而香港當局事實上難以選擇獨立的貨幣政策操作;三是這種固定僵化的缺乏彈性的匯率安排,往往令港元成為國際炒家“捕獵”的首選對象。
東南亞金融危機過去兩年多了,目前的聯系匯率制度固然曾為香港在1997、1998年間面對的國際游資的瘋狂炒作立下了汗馬功勞。在1998年的港元保衛戰中,“香港之所以沒有簽城下之盟,并非單是特別行政區政府采取了出其不意的干預措施,主要是俄羅斯金融危機使得這些國際炒家無暇自顧。”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回顧國際炒家的操作手法:他們先在期貨市場上沽空期指,然后在貨幣市場沖擊港元,這樣就使利率大幅高起。而利率高企必然引起股市下跌,這時炒家在期貨市場平倉;最終其在匯市的損失都可在股市、期市上補回。事實上,不必說在1997年l0月、1998年1月和1998年6月香港如何成為國際炒家的“超級自動提款機”了,就是在1998年8月,雖然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當局在匯市上反擊,使炒家無功而返直至割肉離場乃至虧本,但綜合匯市、期市來看,國際炒家依然獲利不菲。
二、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目前的尷尬處境
1、受制于美國經濟
聯系匯率制度讓香港的利率政策、貨幣供應量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國。2008年12月11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決議調降聯邦基金利率25個基點至4.25%,美聯儲(Fed)的降息舉措可能令市場雀躍不已,但香港卻處于一個尷尬時刻,香港施行盯住美元的聯系匯率制。但對于一個擁有700萬人口、領土面積狹小的香港而言,自從1983年實行聯系匯率制度以來,為了讓港元兌美元匯率維持在7.75港元至7.85港元的交易區間,香港金管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香港實際意義上的央行)已將對利率的控制權拱手交給了美聯儲。
如果美國和香港的經濟周期保持同步,情況還算不錯。2003年,在香港深陷經濟低迷期間,美聯儲聯邦基金利率只有1%,這個水平對香港而言比較適宜。但目前對香港而言,美聯儲的最新降息舉措只是火上澆油,而美元長期疲軟則使局勢進一步惡化。聯系匯率政策在目前看來,無非等同于“讓一家外國央行決定你的貨幣政策,并非總是件好事。”是否還應該維持聯系匯率制度,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質疑。
2、香港當局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力度的局限性
第一,聯系匯率制度是香港當局貨幣政策的不得不選。不論是在經濟發展歷程,還是在微觀、中觀和宏觀等經濟政策層面,香港皆表現出了突出的經濟自由和經濟開放特征。這些特征,既是香港經濟的突出特點和經濟優勢所在,也潛伏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聯系匯率制度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它在維護微觀經濟效率的同時,也會使得宏觀經濟暴露在短期波動之下。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香港在財政政策上奉行“預算平衡、略有結余”的理財方針,推行簡單稅制、低稅負的稅收政策;在貨幣政策上實行聯系匯率制度,穩定匯率成為貨幣當局的唯一目標,其優點是能夠為企業的運營提供相對穩定并富有吸引力的環境,其缺點是在外來沖擊面前缺乏可供選擇的政策工具,不利于熨平經濟的短期波動性。
香港高開放度和高自由度的經濟體性質決定了,香港政府選擇一個外部均衡優先于內部均衡、并以經濟自由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國際資本的經濟發展模式。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香港政府顯然無法直接控制時常光顧的外來沖擊,以利率或貨幣供給量等指標作為貨幣政策目標同樣也是不切實際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其開放型經濟的優勢,減少外來沖擊的影響并塑造相對穩定的營商環境,將匯率這一最敏感、最缺乏穩定性的金融指標穩定下來,就成為香港貨幣政策目標的唯一選擇。通過聯系匯率制度來穩定匯率,不僅可以減少國際金融風險、降低企業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遏制貨幣當局無止境地擴大貨幣發行量的沖動。在聯系匯率制度下,貨幣當局僅以匯率穩定為單一目標,放棄了確定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自;一旦掛鉤貨幣(美元)的利率水平不適合香港的經濟形勢,由于難以通過匯率調整實現有效緩沖,香港經濟一方面比較容易受到外來沖擊的影響,另一方面會因調控工具的缺乏而加深經濟波動的幅度。
第二,聯系匯率決定的貨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財政政策效力的發揮。在資本自由流動和小型開放經濟的情形下,固定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無效、但財政政策更為有效。由于聯系匯率制度實際上屬于固定匯率制度,因此,香港的貨幣政策對短期經濟波動的調控無能為力。盡管財政政策在理論上具有這種能力,但對于香港而言則由于如下原因大打折扣:其一,為了維持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香港實行、也只能實行較低的稅率,有限的財政收入和量入為出的預算平衡原則,使得香港財政政策調控經濟波動的能力有限、回旋余地較小;其二,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任何刺激內部總需求的政策措施都將有很大比例轉化為進口的增加,并導致國際收支平衡的惡化。也許是由于上述原因,我們很少看到香港政府主動運用財政政策來調控社會總需求,熨平短期經濟波動。正是貨幣政策的放棄和財政政策的局限,香港經濟在經常性的外來沖擊面前缺乏有效的應對手段,并進而造成了香港經濟的波動性。
三、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的前景淺探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面臨著上述尷尬局面,未來何去何從?聯系匯率制度是不是應該完成歷史使命,香港啟開貨幣政策的新篇章。引用香港金管局任志剛總裁的講話:“事實證明,聯系匯率自1983年10月推出以來,一直行之有效──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聯匯制度在連番炒賣沖擊下屹立不倒,成為區內最堅穩的貨幣;另一方面,港元面對2005年7月的人民幣匯率改革以及近期人民幣兌港元升穿一算的心理關口時,亦能保持穩定。我堅信聯系匯率是香港金融及經濟穩定的基石,而且一直行之有效,所以不應輕言改變。”
短期內,聯系匯率制有著極強的抗外部沖擊能力,而香港作為一個受外部影響很大的小型開放經濟體,保持匯率制度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聯系匯率制度給香港帶來的收益大于成本是短期內繼續實行聯系匯率制的根本原因。香港沒有現在放棄的主要是因為聯系匯率制度對香港境內不同經濟主體產生不公平的收入再分配。由于堅守聯系匯率制有利于大動產所有者和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資產免受匯率貶值引致的損失,這是一個利益集團的力量。還有就是國際游資的環伺。雖然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際游資在香港沒有占到多少便宜,但它們并沒有死心,時刻虎視眈眈聯系匯率制度,稍有機會就會發起新一輪的攻擊。綜合考慮以上情況,聯系匯率制度在短期內應該繼續保持。
長期來看,港元應該與人民幣一體化,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這是因為:首先,香港的經濟從長期看將會跟大陸聯系更為緊密,這種經濟基礎決定了港元應該與人民幣一體化。其次,居民對港元信心的問題。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將使其在長期內成為世界上強大的經濟體,如再加上人民幣未來可自由兌換,原有的障礙被掃清,港元與人民幣一體化使得香港貨幣的經濟基礎與信心基礎完全的統一,香港將迎來一個新的黃金時期。
綜上所述,香港未來匯率制度短期內仍是聯系匯率制度;在長期,港元將與人民幣一體化,走向統一貨幣,匯率制度將成為浮動匯率制度。
【參考文獻】
[1] 王建東:當代貨幣局制度研究:兼論香港聯系匯率制度[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2] 張帥:香港聯系匯率制度分析[J].美中經濟評論,2003(3).
【關鍵詞】官馬瘦;PPP模式
“官馬瘦,官船漏”這是過去老百姓經常說的一句話,說的是官府養的馬不長膘,官家的船容易壞,寓意官辦事成本高,效率低。
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北宋年間,為了在軍事上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爭雄,對抗少數民族的鐵騎,宋太祖設立了專門的政府機構,開始大力發展養馬事業,但是效果始終不佳。首先是成本高昂,其次是官馬的死亡率遠超出民間養馬的死亡率。
這種采取官辦牧監養馬的機制到了宋朝已經不堪重負,王安石也針對這種弊端采取了改革措施,即推行著名的“保馬法”:即基本廢除牧馬監舍,通過官府出馬,由民間代養,同時減免民間賦稅和給予適當的貨幣補貼來進行激勵,下詔:“凡五路義勇保甲愿養馬者,戶一匹,有物力養馬二匹者聽。以監牧見馬給之,或官與其直使自市,毋或強與。在府界者,歲免體量草二百五十束,加給以錢布;在五路者,歲免折變緣納錢。保戶馬斃,即馬主獨償之。”采取了“保馬法”改革后,戶馬可以補充軍馬,這也直接證明“保馬法”的改革取得了很大實效。
從北宋“保馬法”改革上,我們不難看出公共事業部分由私人承擔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我國目前正面臨著經濟增長率下滑,2016年前三個季度的GDP增長率均為6.7%,杠桿率高(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社會杠桿率249%,債務總額168.48萬億元。流動性泛濫,從股市到房市,一個個泡沫此起彼伏,貨幣寬松政策已到盡頭;財政政策由于負債率高企的原因,也受到很大的制約。此時,我們更應該借鑒歷史上的經驗,通過公私合營的模式,也就是PPP模式來進行公共事業的建設,從而起到對經濟增長起到托底的作用。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通常譯為“公私合作制”,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1982年,PPP模式在英國興起,隨后在歐洲開始流行。國內則方興未艾,2014年,財政部印發《財政部關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實施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金〔2014〕112號),公布天津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設施網絡等30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示范項目作為第一批試點,第一批試點項目總投資規模約1,800億元,涉及供水、供暖、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環境綜合整治、交通、新能源汽車、地下綜合管廊、醫療、體育等多個領域。目前,財政部已經公布了3批試點項目,并通過這些試點項目引導地方政府學習、引進這種模式到城市管理之中。
通過這兩年對PPP項目的試點,可以初步總結出PPP模式的優缺點:
首先,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彌補政府財力不足。在目前經濟增速下滑,土地出讓收入的降低,地方政府存量債務負擔重,對基礎設施投入能力受限,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可以彌補地方建設方面政府財力不足的現實窘境。
第二,加強項目建設成本的控制。PPP項目主要的標的是基礎設施,一般來說,基礎設施的投資都相當巨大,在投入運營后,運營成本也比較高。私營資本進入后,憑借其天然的成本控制能力,必然降低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
第三,提高運營項目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政府在PPP中,通過和社會資本簽訂特許經營合同,由社會資本方承擔特許運營的權利,政府承擔監督的權利。社會資本可以發揮自身運營管理和專業服務的優勢,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政府監督主要體現在事前、事中和事后3個階段。政府根據提供服務的好壞,設置不同維度的考核體系對服務質量和效率進行考評,根據監督和考核的結果支付服務費。提過管理、監督互相促進的方式,真正提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效率和質量。
第四,有助于政府轉變職能、縮減開支。采用PPP模式后,政府的職責由實際運營方變為監督者。隨著職責的轉變,政府承擔的職能減少,相應承擔的開支也隨之減少。那么政府工作職能會更加精簡高效。
第五,為實業資本提供一個相對安全、有利可圖的投資方向。在GDP不斷下行,M2存量不斷創新高的情況下,實業資本普遍缺少預期穩定,盈利可靠的投資方向,大批實業資本脫實入需,進入股市、房市尋找投資標的,造成一個個的泡沫此起彼伏。通過PPP項目為實業資本提供一個好的資產投資方向,既能改變資本流動的方向,又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增長點。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財稅政策;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1年9月30日
一、財稅政策績效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的科學性是客觀評價的基礎,因此選取評價方法極為重要。最初的政策評價主要是采用定性評價方法進行的,但由于定性評價受主觀因素影響比較大,設計財稅政策評價體系時將運籌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引用到政策評價中來,以提高政策評價結果的科學性。
(一)成本-收益分析法。通過測定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并進行對比,政策成本包括制定成本、執行成本、新舊政策交替過程中造成的效益損失和社會浪費,政策之間由于缺乏配合產生的摩擦費用等。成本-收益分析法操作起來比較簡便,但在于實際操作中對政策成本和收益的測定往往比較困難。
(二)運籌學方法。主要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用于評價具有相同類型的多投入、多產出的決策單元相對業績的非參數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把每一個被評價單位作為一個決策單元,再由眾多決策單元構成被評價群體,通過保持決策單元輸入或輸出不變,借助數學規劃將決策單元投影到DEA前沿面上,比較決策單元偏離DEA前沿面的程度,以此來評價它們的相對有效性。數據包絡分析法的優點是能夠評價多輸入、多輸出的大系統,缺點則是只能顯示決策單元的相對發展指標,無法顯示其實際發展水平。層次分析法的優點是可靠性高、誤差小,不足之處在于無法處理因素眾多、規模較大的問題,此外,構建判斷矩陣的基礎是專家的主觀評判,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主觀評價的準確性問題。
(三)系統工程方法。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此法的核心思想是把復雜的決策問題系統化、層次化,針對多層次結構系統,用兩兩對比的方法確定出判斷矩陣,取其特征根所對應的特征向量作為權重,然后綜合求出總權重并據此進行排序。
(四)統計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判別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維的思想,把多指標轉化為幾個主要指標,再以這幾個主要指標的貢獻率為權數構造一個綜合指標,并據此做出評判。因子分析法是主成分分析法的一種自然的延伸,它在主成分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將多個變量綜合為少數幾個因子,從而再現原始變量與因子之間的相關關系。聚類分析和判別分析法可以將統計樣本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從而給出綜合評價結果。統計分析法的優點在于能夠用較少的指標來代替較多的指標,并使這些較少的指標盡可能地反映原來指標的信息,從根本上解決了指標間的信息重疊問題,大大簡化了原指標體系的結構;缺點則是計算過程繁瑣,并且對樣本量的要求很大,計算結果和樣本量的規模有關系。
各種評價方法都有其優缺點和適用領域,具體評價中應當根據特定的評價目的和條件綜合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
二、財稅政策績效評價體系內容
財稅政策績效評價體系建立應包括指標體系構建原則、評價標準的選擇等統一的制度規范。
(一)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1、科學性原則。在設計指標時,應使每個考核指標的概念都科學、準確,有精確的內涵和外延,明確的計算范圍,指標體系能比較準確地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
2、全面系統原則。在設計指標時,應根據不同的財稅政策選擇不同的評價指標,使評價指標與財稅政策性質相符合。具體可按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分別設計指標。
3、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由于財稅政策實施起來涉及眾多項目,有些政策所產生的效益無法用指標量化,可采用定性指標反映政策因果關系與其他因素的相關性,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與基礎,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二者緊密結合才能準確反映財政支出績效狀況。
4、簡潔適用原則。指標設計力求簡潔,考核指標的數量應易于采集,又要通俗易懂,具有可操作性。
(二)財稅政策績效評價標準。任何政策評價,都要參照一定的標準,不同的政策類型,評價的標準也不一樣。評價標準反映了評價者評價某項政策的角度,并以此來反映政策的實施情況,只有先確定了評價標準,才能根據這些標準來選取評價指標,從而根據指標的變化來評價政策實施效果。根據評價指標的設定情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政策評價包含兩個標準,效應標準和效率標準。效應標準反映了財稅政策對目標變量的效應大小,根據黑龍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政策的主要目標,將效應標準分為經濟增長、社會公平、環境改善三類子標準。
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政策評價的效率標準包括經濟效率和行政效率兩個子標準。經濟效率可以通過政策的投入產出比來評價。同時,由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政策有時需要行政手段干預,除了經濟效率,還應當考慮政策的執行效率,即考察政策執行過程中是否順利實施,執行的力度如何,有沒有和其他政策產生矛盾等。
三、建立財稅政策績效評價體系配套工作
(一)建立財稅政策績效評價信息收集體系和數據庫。目前,財稅政策績效評價數據庫的建設幾乎空白,結合財稅政策的實際運用,適應現代信息管理技術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財稅政策數據的采集方法和方式,來不斷加強和完善財稅政策績效評價數據庫的建設。
1、根據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財稅政策,做好數據庫信息的分類管理。
2、結合評價工作開展,逐步擬定各類財稅政策績效評價的分類標準。
3、重點收集促進經濟轉型從決策到實施等全過程實際發生各類技術經濟指標和數據資料,確保評價數據信息采集的有效運轉。
財稅政策績效評價信息的收集入庫,可以及時修訂完善指標體系,既是反饋評價結果,可以為培養持續、有效的財稅政策績效評價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通過研究和制定財稅政策績效評價工作結果的應用管理辦法,對評價工作結果的運用目的、范圍、程序、權限等做出具體規定,以此來硬化財稅政策績效評價工作結果的約束力,同時對具體執行行為和各有關責任人實施有效制約和監督,對財稅政策績效評價結果反映出的有關財政支出、財政收入等方面的問題,要依法進行處理,以增強財稅政策績效評價工作的權威性。
(三)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公示制度。有關部門要對績效計劃的執行情況,完成結果編制年度績效報告,經部門審核后,報經人大,并向社會公布,有利于改善社會公眾對財政工作的監督和理解,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威信。
四、結語
財稅政策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評價體系的建立不僅需要理論上的探索和研究,更依賴于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和健全,評價體系的推開還需要各部門的配合。目前,應選擇具體的一項政策進行試點,通過試點逐步建立有關的工作制度和方法,逐步建立完善的財稅政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通過實踐檢驗加以完善,從而全面推開。
主要參考文獻:
[1]樓海鵬.區域經濟政策研究[N].浙江大學,2007.
關鍵詞:城市 總體規劃 趨勢 探索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城市規劃的改革與發展是一個倍受我國城市規劃界關注的問題。除了傳統的城市空間組織功能外, 近年來城市規劃的利益調控功能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通過對傳統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的反思,城市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得到了更多的認可, 城市規劃的政策化趨勢更為明顯。
一、兩種規劃視角的比較
城市規劃理論一直處于發展演變之中。城市規劃理念在20 世紀經歷了由“物質形體設計”傳統轉向“系統理性”,由“藍圖式”實質性規劃轉變為“過程性”規劃, 再到后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的發展歷程; 城市規劃模式由取代市場的“傳統理性”的綜合城市規劃發展到更具市場適應性的“有限理性”的多元城市規劃新模式。我國城市規劃經歷了從計劃經濟時代單純的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配置與用地安排,到市場經濟下遵循一定規律進行城市空間的組織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的發展歷程, 但城市空間一直是我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對于以城市空間的組織為主要研究對象和規劃內容的傳統做法, 近年來有不少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利益主體日趨多元化,城市空間和土地資源上的利益沖突也不斷加劇, 城市規劃也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利益協調問題。我國城市規劃最大的問題在于作為公共政策核心的公共性的缺乏, 使之不能合法地擔當對社會利益進行權威性分配和調節的權能。城市規劃轉型的基本方向是從作為政府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技術工具, 向政府公共政策的轉變。
從以空間組織為中心到以利益協調為中心, 反映了對城市規劃認識的不同視角。雖然在規劃實踐中存在空間關系模式化、以空間論空間的傾向, 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 但兩者間并沒有根本的矛盾。這兩種規劃觀各有其優缺點和價值重心, 在城市規劃中,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城市空間的組織與用地的安排需要在充分考慮各種利益關系的前提下進行, 尤其要對某些利益集團和階層對空間與土地資源配置的影響力有足夠的估計和把握, 從而運用城市規劃的手段加以調控, 以維護公共利益和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 達到社會公平; 另一方面, 城市空間的組織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 利益關系協調也要考慮到空間組織的規律性, 以保證城市空間和土地開發效益的最大化。
二、城市規劃的政策化趨勢
上述以空間組織為中心的城市規劃更多地與“物質性規劃”相對應。隨著社會問題的突出和城市規劃師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城市規劃也越來越具有了社會性規劃的屬性。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認為未來城市規劃應該是理性與感性結合、物質性與社會性兼備、科學性與政策性增強的規劃, 是具備分配社會資源和調節社會公共利益職能的規劃。如何把城市規劃發展成為具有廣泛調控功能的公共政策, 是我國城市規劃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任務。
要實現城市規劃的轉型, 使其成為真正具有廣泛調控能力的公共政策, 必須加強城市規劃與相關政策的內在聯系。首先, 城市規劃要反映外部政策的要求, 如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等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其次, 城市規劃的內容應作為城市其他各項政策的起點和最終歸結, 城市規劃要反映城市各項組成要素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政策取向,城市各個方面的發展必須是在城市規劃所確立的基本框架之中。此外, 城市規劃還要反映城市發展的新趨勢。某些發展趨勢雖然在政策上還沒有得到及時的反映, 卻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現實影響因素, 并且影響力在逐步增強, 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
由上述分析, 為了增強城市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 城市規劃中應該包含一個政策輸入與輸出的過程 。輸入的過程是分析現有政策的空間效應及其反映的利益關系, 以及城市各方面的發展要求, 在城市規劃中充分考慮這些要求并在城市發展目標下進行整合和協調, 最終落實到城市土地與空間等社會資源的配置中; 輸出的過程是圍繞城市發展目標與發展戰略, 根據城市規劃所反映的政策導向對現有政策進行調整, 并制定新的政策以保障各項規劃目標的實現。
三、城市規劃的探索
受傳統的技術工具屬性的影響, 我國的城市規劃研究多側重于城市土地配置與空間發展規律等方面, 而對政策因素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機制研究較少。比如, 政策制定者關注的是政策調控的直接效果, 對其間接效應( 如城市空間效應) 重視不夠、預見不足, 從而影響城市的協調發展。因此, 作為具有廣泛調控功能的公共政策, 未來的城市規劃應具備城市政策整合與政策導向的功能。與此相適應, 城市發展動態、城市各項政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機制及其空間效應、城市發展的多因素綜合調控機制等應作為今后規劃研究的重要內容。
1 城市發展動態
城市發展動態的研究是增強城市規劃預見性的需要。城市發展動態表現在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文化等因素的變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認清這些因素變化所產生的城市空間效應, 是科學規劃的前提與基礎。其中經濟、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效應明顯, 受到較多的關注。今后應加強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研究, 這是城市規劃向社會性規劃和公共政策轉型的必然要求。
2 政策的空間效應
每項政策的出臺與實施都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影響和相關效應, 而且相同的政策在不同的地方產生的效應不盡相同, 因而應加強政策變化的空間效應及其影響機制研究。例如, 財政政策的變化( 如稅率和稅收返還比例的調整) 會直接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擴散與集聚, 從而影響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空間演化。珠三角地區產業集聚并形成區域產業群經濟現象, 主要原因在于財政政策的影響和作用; 土地政策變化引起土地利用模式的變化, 土地利用影響到交通需求, 從而影響交通規劃, 推動城市空間演化。再如信貸政策、稅收政策、土地政策等都會影響到房地產業的活躍程度, 從而加速和減緩城市更新和空間擴張。
3 加強多因素綜合調控機制研究
融合政治、經濟、政策、法律、社會、文化等多因素的調控作用可以提高城市規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城市規劃師的職能分異
作為公共政策的城市規劃, 其廣泛調控職能的發揮, 需要規劃師在規劃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城市規劃局從事規劃管理工作的規劃師可稱為管理型規劃師, 除此之外還應有研究型規劃師—就職于規劃咨詢機構和政府政策研究機構的專職研究人員, 既為城市規劃提供咨詢服務, 同時也為政府政策制定和決策服務; 操作型規劃師—就職于城市規劃設計機構的規劃設計人員; 代言型規劃師—與社區聯系緊密, 作為社區組織者及利益代言人, 或作為公司、集團利益代言人, 以保障城市規劃中利益訴求渠道的暢通。
結束語
尋求整體優化的方法和最終結果以及追求城市規劃在控制和引導城市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是城市規劃重要的職責。總體規劃是在促進城市發展的整體環境背景下,通過分析城市的內在動因和外部的促動機能, 在宏觀的層面中為城市的發展繪制藍圖。在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市場資源再配置過程中尋找整體優化的平衡點, 它體現了規劃在城市這個復雜巨系統中的整合協調職能。總體規劃的戰略適應研究即在戰略層面中, 重點研究城市的功能定位、結構適應、總量控制和時序開發優化,從市場資源的配置出發, 對城市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提供判斷決策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尹茂林,楊國峰.從前兩輪總體規劃談城市規劃編制體系的改革[J]. 規劃師. 2001(06)
[2] 孫施文,陳宏軍.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政策概要[J]. 城市規劃匯刊. 2001(01)
1951年,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在其名著《國際收支》一書中指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如果選擇固定匯率制度,僅依靠單一的支出增減政策來實現內外部均衡的過程中,必定會出現兩個均衡目標相互發生沖突而難以兼顧的情況,使得固定匯率制度很難維持。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根據丁伯根法則,至少需要再增加一個獨立有效的政策工具。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實施資本管制和外匯管制這一支出轉換政策與支出增減政策一起來保證內外部均衡目標的同時實現。據此可知,在保證支出增減政策有效的條件下,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即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之間就存在矛盾,稱為二元沖突。
作為二元沖突理論的重要發展,20世紀60年代,羅伯特?蒙代爾和馬庫斯?弗萊明對開放經濟下的小國在資本完全自由流動條件下的貨幣政策有效性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著名的M-F模型,即開放經濟下的IS-LM-BP模型。他們極富遠見地指出,如果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制下貨幣政策只是改變外匯儲備的工具,而浮動匯率制下貨幣政策才獨立有效;在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并且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世界里,對沖操作毫無意義,最終只會導致固定匯率體系的崩潰。進入70年代,隨著國際資本市場開放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這一理論與現實經濟的聯系越發緊密了起來。就其本質而言,M-F模型分析的是在資本自由流動條件下的二元沖突問題,論述了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不能兼得的關系,為后來三元悖論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克魯格曼在《亞洲發生了什么》一文中認為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固定匯率制度是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并且首次明確提出了三元悖論的理論。之后,他又在其著作《蕭條經濟學的回歸》書中對這一理論進行了論述(克魯格曼,1999)。一般而言,政府需要實現三個主要經濟目標,包括靈活的貨幣政策以應對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的威脅、穩定的匯率保證商業活動不至于面對過多的不確定性、自由的資本流動以維持國際商業活動的順利進行。但是,各國不可能同時達到上述三個目標,最多可以達到兩個目標。這一結論可以形象地用圖一來表示。三元悖論是指圖中心位置的灰色三角形區域,即在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如果實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度,則沒有貨幣政策的完全獨立;如果要維護貨幣政策的完全獨立,則必須放棄固定匯率制度;如果要使得固定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獨立性同時有效,則必須實行資本管制。也就是說,三個角點只能選擇兩個(耿強等,2004)。根據這一論斷,美國、日本等國放棄了匯率穩定,阿根廷、歐洲國家放棄了靈活的貨幣政策,而中國和亞洲金融危機后馬來西亞等國放棄了完全的自由市場原則。由此可見,三元悖論已經成為眾多國家和政府在匯率制度選擇和相關政策分析中所依據的基本原則(黃志剛,2007)。
二、三元悖論理論的內涵剖析
1、三元悖論理論是對開放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政策選擇問題的高度抽象概括
為了理論分析的需要,三元悖論理論只考慮了極端的情況,即嚴格的固定匯率、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和貨幣政策完全獨立。但是在現實經濟中,各國政府堅持這種絕對化的“三元”概念存在的可能性很小。第一,嚴格的金本位制的解體和布雷頓森林制度的解體就說明了嚴格的固定匯率制度在實踐上會面臨困難,而匯率變動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使得各國央行不得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進而使完全的自由浮動也成為抽象的概念。第二,雖然當今世界資本流動自由化程度已經有所提高,但是為了防止投機資本的大量進出對實體經濟造成不良影響,各國對資本項目依然進行著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管制,正是這些管制阻礙了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也就是說,真正的匯率自由浮動只存在于理論中,資本的自由流動在現實中成為了有管制條件下的有限流動,因此貨幣政策的完全獨立并不意味著一國的中央銀行具有完全的獨立性,它只能是相對的獨立。即便在匯率自由浮動的前提下,從貨幣政策目標的制定到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運行,以及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影響和貨幣流動速度的變化,都導致貨幣政策實施的效果有所下降,無法確保其絕對獨立有效。
即使在現實中,一國政府堅持了絕對化的“三元”概念。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也在現實中受到質疑。第一,貨幣替論證實了完全浮動匯率制度的實行難以保證完全獨立貨幣政策的實施。從理論上看,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的國際收支余額為零,貨幣當局由于在貨幣供給上沒有替代性而享有完全獨立的貨幣政策。但是,考慮到各個經濟主體在貨幣需求上的替代性,一國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必將改變持幣的相對機會成本進而引起一國貨幣跨境流動,最終使得貨幣政策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存在貨幣替代現象,那么貨幣供應較小幅度的變化都將導致匯率大幅波動,即存在嚴重的匯率超調現象,貨幣替代將嚴重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第二,M-F模型駁斥了三元悖論中一國執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管制便可以享有完全獨立的貨幣政策的論述(obstfeld et al,1995)。根據M-F模型,即使可以嚴格地控制資本流動,但是經常項目的失衡最終迫使一國貨幣當局動用國際儲備以維持匯率的穩定。在保持貨幣乘數和國內貨幣供給基數不變的前提下,國際儲備的變化將引起貨幣供給量的變化,但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當局失去了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權,因此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也就無法確保了(Simon et al,2000)。第三,在滿足嚴格的固定匯率制度的前提下,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并不構成貨幣政策無效的必要條件。隨著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國的外匯儲備總量與國際游資相比總是相對較小的。即便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跨國資本大規模流動的沖擊下,固定匯率制度也是難以維持的(Giaacarllo et al,1999)。也就是說,三元悖論成立的前提是一國外匯儲備的無上限,而這一點在現實經濟中是不可能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的情況正是最好的證明。
最后,并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不可以在三元悖論的目標選擇問題上增加靈活性。正如Frankel等(1999)指出,為什么不可以在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兩個目標的抉擇中各放棄一半,從而實現一半的匯率穩定和一半的貨幣政策獨立性,這不能不說是三元悖論理論在具體目標選擇問題方面的局限。對于許多國家而言,中間匯率制通常比角點匯率制度更適合,特別對于大規模資本流動尚不構成問題的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Summers,2002)。而且,對于適合建立共同貨幣的區域,中間匯率制度也比角點匯率制度更可行。2001年,我國經濟學家易綱擴展了三元悖論理論框架,提出了X+Y+M=2公式(易綱等,2001)。其中,X、Y和M分別表示匯率、貨幣政策和資本流動狀態,每個
變量在0到1之間還存在大量的解,即中間匯率制度。這些中間匯率制度不僅在理論上成立,在現實中也是存在的,比如爬行盯住、匯率目標區制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等等。但是,20世紀70年代后發生貨幣危機的國家多為采取中間匯率制度的國家,因此部分學者依據“資本高度流動使得匯率承諾變得日益脆弱”的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假說,即介于嚴格固定匯率與完全自由浮動匯率之間的中間匯率制度已經變得不可維持。對此,也有學者提出了反對的意見。Masson(2001)運用馬爾柯夫鏈和變遷矩陣作為分析工具,引用兩種匯率制度分類數據檢驗發現,中間匯率制度將繼續構成未來國際匯率制度選擇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當一國發生貨幣需求劇烈波動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是很好的選擇,通過貨幣政策進行干預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匯率的變動進行調節。更重要的是,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是受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的,每一個國家都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適合自身經濟發展的匯率制度,任何一種匯率制度都不可能適合于所有國家和一個國家的所有時期。
2、三元悖論理論與“永恒的三角”的區別
“永恒的三角”(the eternal triangle)也是由克魯格曼最先提出來解釋國際金融困境的術語,它與三元悖論理論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不可以混為一談。克魯格曼(2001)認為,國際貨幣制度的選擇問題可以歸結為調節性(adjustment)、置信度(confi,denee)和流動性(liquidity)。這三個方面構成了國際貨幣制度的三個特征,而“永恒的三角”(如圖二所示)則描述了政府在三種能力之間的選擇和放棄原則。其中,調節性意味著政府采取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能力,不僅僅包括獨立的貨幣政策。置信度意味著政府維護匯率不受投機沖擊的能力,也就是匯率在不影響市場信心的前提下波動并且波動的程度沒有超過本國所能承受的范圍。流動性意味著政府對短期資本流動的控制能力,這一能力表現為政府有能力將短期資本流動限制在為貿易融資和允許貿易暫時失衡的范圍內、有能力償還契約性債務、有能力防止短期資本迅速流出和資本外逃。因此,因此,“永恒的三角”與三元悖論具有不同的理論內涵,將兩者視為同內涵的不同表述是不準確的。
三、開放經濟中三元悖論理論的實踐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既然資本自由流動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根據三元悖論理論,一國政府要么選擇放棄固定匯率制度,要么選擇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各國政府進行政策選擇的依據就是權衡采用不同政策組合的成本和收益,選取可以實現成本最小化而收益最大化效果的組合。目前,理論和實踐探討的重點是在保持資本自由流動的前提下,研究部分國家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的行為。
1、三元悖論理論與最適度貨幣區理論
最適度貨幣區理論最早由蒙代爾提出,后來麥金農等一批經濟學家分別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修正和補充。最適度貨幣區是指一個區域內的國家在貨幣完全一體化之后擁有一個共同的貨幣,或者保持各國貨幣剛性的固定匯率制和貨幣的完全自由兌換,而對區域外匯率實行浮動。這一概念強調的是針對于整個動蕩的國際金融體系而言,在一定區域內構建有利于實現內外部均衡的相對穩定的貨幣區。從本質上看,這一理論正是三元悖論的體現,是一國犧牲貨幣政策獨立性而追求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的結果。一國在加入貨幣區時必須比較消除貨幣兌換費用帶來的收益和喪失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損失,只有在區域經濟高度融合使得收益大于成本時,最適度貨幣區才有可能出現。
一國既然可以通過權衡利弊選擇加入最適度貨幣區,當然也可能出于變化了的利害關系而退出。這種選擇就蘊藏著最適度貨幣區崩潰的危險,歐洲中央銀行既是歐元信用的擔保者,又是國家合作的產物,其地位是由作為成員國的國家達成的非憲法性國際條約來確定的。這一制度安排使得歐洲中央銀行在維護國際貨幣合作中缺乏足夠權威,對集體行動中的國家功利主義行為難以有效約束(Eichengreen et al,1994)。比如,希臘等國最近爆發的債務危機就體現了這種危險性。歐元區成立伊始便開始實行較低利率政策,這使希臘能夠享受低廉借貸成本以維持經濟增長,從而掩蓋了其生產率低而勞動成本高等結構性問題,此時喪失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危害并不顯著。但是由于已經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因此財政政策的自對管理和調節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各成員國都有一種內在的財政赤字擴大的傾向。在宏觀層面上,這種財政政策的溢出效應干擾了統一貨幣政策的運作,當負面溢出效應波及到整個歐元區時,就有可能引發各國之間的赤字大戰,導致一些國家不堪重負退出歐元區。也就是說,分散的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的矛盾要求歐元區建立財政聯盟或者建立一體化財政,而統一的財權是無法滿足各成員國之間需求差異的。正如近期歐盟委員會的研究顯示,根據歐元區各國價格和成本的差距以及貿易收支狀況來判斷希臘的競爭力在不斷下降,同時還面臨著財政赤字嚴重惡化的局面。而德國總理默克爾卻表示,在希臘應對債務危機之際,歐洲最關注的問題是維持歐元匯率的穩定,將與那些面臨極大困難的國家討論如何保持歐元穩定。這表明當區域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時,成員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就會凸現出來,終將危及到最適度貨幣區的穩定性。南非標準銀行研究報告就預測,希臘和愛爾蘭等國的經濟狀況不能容忍,這或許將導致這些國家接受外界救助,甚至可能在2010年底前被迫退出歐元區。
2、三元悖論理論與貨幣局制度
另外一種體現三元悖論理論中追求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而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制度安排是貨幣局制度。1849年,英國在印度洋殖民地毛里求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貨幣局,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發展與衰落之后,20世紀80年代后,這一制度又重新被一些國家所采納。現今世界上實行貨幣局制度的國家(地區)有香港、阿根廷盯住美元,文萊盯住新加坡元、波黑盯住歐元。貨幣局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1)本國貨幣與一種作為錨貨幣的外匯保持固定匯率關系;(2)本國的貨幣發行完全以外匯儲備作為后盾,并且隨時準備以固定匯率把本幣兌換成外匯;(3)本國對維持這一制度所作的長期承諾,通常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確。
貨幣局制度的所有優缺點都來源于三元悖論理論所論述的“三取二”選擇(周麗霞,2004)。穩定的匯率可以保持投資者的信心,但是累積的抑制效應可能鼓勵國際游資的投機,而資本的自由流動更加大了經濟體系的脆弱性。本幣發行必須有外匯儲備支持使得政府濫用貨幣政策的可能性消失進而有效地防止通貨膨脹,同時卻也削弱了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能力。因此,通常認為小型開放經濟才適用貨幣局制度。因為,這些經濟體的進出口結構比較單一。主要出口初級產品而進口高技術產品,由此導致
了出口供給彈性不足,進口需求的價格彈性也很低。加上它們只是國際價格的被動接受者,不能通過匯率政策影響以外幣表示的進口價格,從而匯率變動對促進資源配置和改善國際收支的效果并不明顯。所以,依據三元悖論理論,小型開放經濟體最現實的選擇是完全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當然,在高通貨膨脹時期,對于貨幣當局缺乏宏觀經濟管理能力而金融體系又不完善的國家來說,借助于貨幣局制度建立良好的政府信譽比保留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更具現實操作性。
3、三元悖論理論與美元化
2000年1月厄瓜多爾宣布正式推行美元化,薩爾瓦多也于2001年1月宣布以美元為官方貨幣,加上1904年以后已經實現美元化的巴拿馬,已有三個拉美國家實現了完全的美元化。另外,秘魯、玻利維亞和危地馬拉亦先后立法,允許美元與其本國貨幣同時流通,即實現了部分美元化。可以說,拉美各國對美元化顯示了濃厚的興趣,主要原因在于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可以減輕這些經濟體承受外部經濟沖擊的代價。如果實行浮動匯率制,拉美各國現有的經濟規模和開放程度將導致其通過匯率變動來促進資源配置和改善國際收支的效果非常不明顯,反而會引起商品和資本市場價格的波動進而影響貿易與投資。更重要的是,出于加速發展的迫切愿望,這些國家往往采用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如果放松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紀律的約束,最終的結果就是陷入通貨膨脹和匯率貶值的惡性循環之中。由于拉美各國維持貨幣政策獨立性所花費的成本過于高昂,其美元化的本質就在于迫使政府接受更嚴格的預算約束,避免為了短期政治、經濟利益需要而濫發紙幣,從而降低通貨膨脹率、促進經濟增長(李富有,2003)。
四、總結與啟示
三元悖論理論經歷了“二元沖突-M-F模型一三元悖論”的發展歷程,不僅反映了開放經濟下經濟體系內外部均衡的矛盾,也為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協調提供了簡單明了的分析框架。我國過去對資本賬戶施行嚴格的管制,因此內外部均衡的矛盾并不突出。然而隨著開放度的增大,我國貨幣政策的外溢性明顯增強,要實現三者之間的協調就越發困難,2002年市場流動性泛濫的根源就在于此。自1994年匯率并軌以后,我國的匯率制度在實際運行中長期盯住美元,加上對資本流動的嚴格限制,其結果是壓抑了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對人民幣升值的內在要求。2002年之后貿易順差的逐年大幅增長導致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外匯占款成為貨幣投放主渠道,人民幣出現升值預期。在此背景下,即便存在資本管制,國際資金依舊通過貿易等各種渠道不斷滲透流入。但是此時我國經濟處于上行階段,要求在宏觀經濟政策上從緊,這就與造成市場流動性泛濫的固定匯率制度出現了矛盾。為此我國最終在2005年進行匯改,為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釋放出空間。這一時期的政策實踐說明了三元悖論理論中“固定匯率制+獨立的貨幣政策+實行資本管制”的政策組合從長期來看是無效的。因此,我國必須在三元悖論理論框架下,科學設計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和資本管制政策的改革方向和步驟,以實現最大程度的內外部均衡(徐爽等,2007)。
關鍵詞:資產管理公司 財務管理 發展現狀 模式
一、資產管理公司財務管理綜述
資產管理公司,是指在批準的范圍內,接受政府或企業的委托對其受托資產進行管理的機構或組織。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通常可分為兩類,即正常資產管理業務和專門處理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資產管理業務。在我國眾多企業類型中,資產管理公司是較為特殊的一類:其投資品種較豐富,投資渠道多種,投資區域廣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之下,無論何種單位類型,財務管理活動是企業運營與發展的基礎。而對資產數量大、資金占用量高的資產管理公司而言,財務管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當前經濟環境下的財務管理工作已不再僅局限于分析與核算,以及簡單的監督與披露等工作,其還包括對企業整體經營狀況的全面預測、分析、決策、控制。
二、我國當前資產管理公司及財務管理的特點
(一)特點一:我國資產管理公司多為集團制
目前,我國資產管理公司基本都是集團制,其內部包含各類與資產管理相關的公司類型。正因為此,在資產管理公司內部包含著許多復雜的交易與合約。交易的發生勢必會產生交易成本,而合約的簽訂也必然會存在合約風險。而降低交易成本與合約風險離不開有效的財務管理活動。也可以說,財務管理活動在資產管理公司的高地位,有一部分原因是由公司結構的復雜性造成的。對集團制的資產管理公司而言,凡是與集團具有利益關系的相關者,都是公司財務管理活動的參與者與實施主體。
(二)特點二:我國資產管理公司財務管理復雜化,財務決策多層化
由于我國資產管理公司組織結構的特殊性,使其財務管理工作也不同于一般企業,具有自身特點。資產管理公司組建形式的特殊性,決定了財務管理工作的內容的復雜化與財務決策的多層化。在集團式的資產管理公司內部,母公司是其核心,下屬各個子公司分屬于各個不同管理層級。不同的管理層級造成各子公司的財務管理內容與決策權利各不相同,間接使得集團式的公司整體的財務決策具有多層次化的特點。
三、我國資產管理公司財務管理現狀及其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產公司管理者對財務管理的重視程度相對欠缺,財務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在我國資產管理公司內部,基本都設有財務部門。但是,財務管理部門的設置卻并不統一。筆者調查了我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截至2013年6月):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除了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設置了財務管理部門之外,其他三家并沒有設立,財務管理部門的設置情況僅占25%。財務管理部門設置的缺位與公司管理者對財務管理的重視程度不足直接相關。很多管理者依舊認為財務管理是一項財務工作,屬于財務部門的工作事項。并未將財務管理上升至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也并未將財務管理工作作為公司的一項整體管理行為。同時,財務管理重視程度的相對缺乏也間接導致了公司財務管理能力的不足。
(二)我國資產管理公司財務管理機制不健全,缺少監督
目前,我國資產管理公司財務管理機制不健全,缺少監督。主要因為大多數資產管理公司的財務管理機制較分散,下屬單位基本都獨立核算,可自行在銀行開設賬戶,只是在每個會計期末向公司集團提交財務報表。這種分散模式的財務管理體制不僅容易造成資金占用量高、難以集中利用,同時,還容易造成統一集團內部賬目混亂,財務管理工作難以集中進行。此外,目前我國資產管理公司財務管理工作的監督相對缺乏,大多數公司依舊是將財務管理局限于財務工作本身,而依靠財務審計予以監督,缺乏完善的內部審計機制。而且,這種審計模式屬于事后行為,對資金運用過程難以起到真正的約束與監督作用。
(三)資產管理公司財務管理缺少預警機制
財務管理工作是企業的一項整體活動,關系企業的運營與未來發展。因此,財務管理需要隨時針對外界宏觀經濟環境的改變做出應對。但是,我國資產管理公司實際中的財務管理活動并無法及時根據客觀經濟環境的改變做出分析與應對措施,尤其是當面臨突發性的經濟環境變化時,分析與應對能力極為不足。財務預警機制對我國資產管理公司而言,基本處于空白。
(四)資產管理公司財務管理從業人員的行為亟待規范
除上述問題之外,我國資產管理公司財務管理從業人員的行為尚不規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部分資產管理公司存在“賬外設賬”的情況,即使財務人員知道這是違規行為,但更多的還是選擇“依領導眼色行事”;其次,很多資產管理公司的財務工作流程并未落實于“制度”層面,存在財務人員隨意簡化會計手續的情況;再者,資產盤點成為“例行事項”,形式主義嚴重。不定期盤點更是被忽視。同時,債權債務以及銀行存款等不經常核對,存在不符情況;此外,憑證審核工作不嚴謹,財務人員缺乏責任心。
四、當前我國資產管理公司可選用的財務管理模式及其比較
上文已述,我國資產管理公司大多采取集團式的運作方式。根據這一特點,目前我國資產管理公司可選用的財務管理模式大致有三種,即:“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集權+分權”財務管理模式。三種模式的特點與比較詳見下文。
(一)資產管理公司可選用的三種財務管理模式
首先,“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所適用的公司范圍主要有三種:第一種,處于初建期的整體規模不大的資產管理公司;第二種,子公司對集團公司而言極為重要,使集團公司無法對子公司進行分權;第三種,子公司的管理能力與實際管理效果較差。在這種模式下,財務管理決策權掌握在集團公司里,由其對下屬各子公司的財務管理工作進行集中部署、統一管理,子公司沒有財務決策權。該模式的特點是財權與控制權高度集中,全部集中于集團公司手中。
其次,“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下,控制權與決策權的劃分依據重要性原則在集團公司與各子公司之間進行適當劃分。在這種模式下,集團公司不干預子公司的財務管理活動與經營活動,只考核子公司經營責任目標的完成情況。相比之下,集團公司更側重于公司發展方向及戰略規劃等的把握,財權與責任下放至各子公司。無論是在財務,還是經營管理方面,集團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都保持相對松散的聯系。
最后,我國資產管理公司財務管理模式的選擇,除了集權式與分權式之外,還有二者的混合模式,即“集權+分權”財務管理模式,也稱“相融式財務管理模式”。這種模式通過集權與分權的交織配合,使得各項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同時也能推動整個集團的利益目標不斷完成,并激發各層次管理者的協調性與積極性。
(二)三種模式的各自特點與比較分析
首先,“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擁有其明顯的優點:母公司對于企業資金的掌控高度統一,有利于公司戰略目標的集中達成;具有完備一致的公司財政政策,政策方案貫徹較為徹底;由于資金的統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金的運營成本;有利于現金管理和納稅管理等等。另一方面,集權式財務管理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點:由于資金的使用和運作權全部在母公司,所以子公司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應變性較差;子公司的財務管理缺乏積極性;若母公司的戰略失敗致使子公司破產,母公司很容易由于連帶責任使財務狀況迅速惡化,使兩者的財務關系很難理順。
其次,“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分權式財務管理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集權式管理模式的諸多缺點,但同樣存在諸多的管理弊端:子公司資金管理靈活性的加劇使得母公司對總的資金運作很難做到整體掌控,子公司往往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忽視母公司的整體利益,母公司的調控能力受到大幅度的削弱,使公司集團整體目標的完成受到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分權式的財務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更加明顯,這是企業管理者不愿意看到的。
再者,“集權+分權”財務管理模式。所謂集權+分權財務管理模式就是將上述兩種管理模式相互結合,使其各自發揮各自優點,而將缺點盡可能的最小化。但是,每一個集團公司都存在著其各自的特點,這家公司適合使用的方法不一定另一家公司也同樣適合,這就需要公司管理者通過不斷的研究和探索,找出適合自己公司實際情況的管理模式,財務的集權或者分權對每一家企業集團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難題,集權過度容易抑制子公司的靈活性,分權過度則會造成集團財務資金的失控,影響企業整體目標的實現。企業在選擇管理模式時一定要審時度勢,根據企業現狀隨時關注各種模式的優缺點,使各種模式的優點得以發揚、缺點得以抑制。
參考文獻:
[1]潘秀芹.加強內部控制 建立積極的母子公司財務管理體制[J].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5
[2]鄧德軍,袁仕喜,任汝娟. WTO環境下我國企業財務管理模式之創新[J]. 現代企業,2010;11
[3]黃瑞玲.集團公司集中化財務管理模式構建[J].廣西會計,2011;4
[4]李軍.中日大型企業財務管理模式探討[J].航天工業管理,2009;1
學習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對于每個銷售人員來說,在工作中不斷學習,開拓視野,豐富知識,總結經驗與不足,是絲毫不能懈怠個工作。只有在不斷的總結與學習過程中,才能夠使自己不斷的成長。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1金融銷售的工作計劃,供大家參考。
金融銷售的工作計劃1有人說,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很慶幸自己能加入輸血者的行列,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困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融資擔保行業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行業,也有幸公司能給我這個機會和平臺,與公司一同成長。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高通脹、低增長、高房價、低收入等一系列經濟、問題擺在政府面前,采取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成為20--年宏觀經濟調控的主基調,在這種市場流動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眾多中小企業面臨著一場生死之戰,流動資金瀕臨斷裂成為大多數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對于擔保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講,無疑是一次絕好的發展機會,當然陷阱和機會往往只是一步之遙。收益與風險同在,怎樣在良莠不齊的客戶群中,通過我們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風險控制能力去糙取精,找出我們的準客戶,是每個從業者必須具備的能力。但深知自己的能力還遠遠不及,作為業務人員,給自己制定了以下工作和學習計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勤奮,能更快更好的完成各項工作。
一、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
業務部作為公司的窗口,直接面對客戶,個人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因此必須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和精神風貌,掌握全面的業務知識。我們給客戶傳遞的不只是信任感,更是一種信賴感。擔保行業不同于一些傳統行業,我們不需要對客戶卑躬屈膝,當然也不能唯我獨尊。應該不卑不亢、堅持原則、自信、大方,建立一種互利、互信、平等的合作關系。熟悉公司每種業務的辦理流程和所需資料,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如財務、法律等,是我工作的第一要務;了解每個行業的發展狀況、變化趨勢,結合自貢本地經濟結構特點,重點掌握化工、機械加工、塑料制品、建筑建材等傳統基礎性行業的現狀和趨勢,成為我第二階段的學習目標。學會分析企業的經營情況,建立一套分析模型,從定性分析做到定量分析,使每個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得以還原,幫助我們更好的判斷風險、評價風險、控制風險,成為我第三階段的學習目標。
二、營銷渠道的開發和維護
做業務離不開營銷,一個好的業務人員不僅是會賣產品,更是會營銷自己。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專業的個人形象,有道德、講原則,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展現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我想,營銷的第一步已經成功了。怎樣才能建立自己的營銷體系,不僅能使客戶找到你,還能與客戶成為朋友,其中第一條就是得到銀行、信用社、郵政儲蓄等一系列金融機構的支持,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讓他們為我們帶來更多優質的客戶。第二、讓客戶為你帶來更多的客戶,認真對待每一筆業務,用心對待每一個客戶,相信他就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客戶,你的財富就會源源不斷。第三、通過網絡、媒體等公共平臺需找你的目標客戶,當然也包括你的親戚朋友都會成為你的幫手,有效的利用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整合資源,相信就能事半功倍。
三、加強反擔保方案的設計能力
通過這段時間跟隨公司團隊所做的幾筆業務,我發現擔保公司在執行反擔保時比較被動,大多的反擔保措施都只能在合同中約定,難以得到法律層面的支持。能否成功的設計反擔保方案成為我們控制風險的關鍵。眾所周知,各項指標都很優秀的企業都不會成為我們的客戶,能與我們合作的都是存在某種瑕疵的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既要控制風險又要開展業務,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客戶的反擔保要做到深入挖掘,重點分析,按照公司領導的核心要求“增大客戶的還款意愿,增加客戶的違約成本”,那么我們必須對客戶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摸清企業的真實情況,特別是法人的個人資產要深入挖掘,不容客戶隱瞞或虛構,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設計出的反擔保措施。其次,換位思考,從客戶角度出發分析哪些反擔保措施是客戶覺得制約力的,在反擔保設計中做到“覆蓋面廣,核心抵押物突出,執行難度低,變現能力強”。
四、建立科學的風險評價體系
雖然風險控制不是我們的工作重點,但作為業務人員的我應該盡自己所能把風險控制在第一階段。首先確保收集資料的詳盡、真實、準確,其次在現場調查中做到客觀、深入、細致,做到多渠道、重驗證,全方位對企業進行了解調查,利用好工商部門、銀行、稅務部門、企業上下游關系等諸多渠道。業務人員也應該是一個多面手,對財務和風控也應該認真學習,建立一套定量的風險評價體現,使自己在工作中也能反復驗證,不斷改進。使自己的業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五、強化服務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創新工作方法和措施
人不僅要會走路,而且應該學會不走尋常路。任何時期的墨守陳規、固步自封終將導致被淘汰,對于高速發展的現代企業更是如此。擔保業是一個受政策面和資金面制約力極強的行業,要在這個行業里立足、生存,必須要學會創新。
金融銷售的工作計劃2在爆竹聲聲中,我們迎來了嶄新的20--年,對于剛成立不久的我們公司,這新的一年必須做好新年的每一項工作;而對于投資理財部來說,擬定一個好的工作計劃,制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是每一個銷售人員必須認真對待的事情。對于已從事銷售工作兩年多的我,現在對銷售方法和技巧都已經比較成熟,吸取不成功的教訓,吸納成功的成果,對新的工作我也制定了20--年的工作計劃:
首先,做好公司新年的第一個項目。
在自己手上已有的客戶資源上深度挖掘,在完成公司擬定的20萬目標的前提下,盡量大限度的超額,爭取自己能早日轉正。給公司帶來效益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收益。同時,也不能夠對開發新客戶的工作有所忽視,每天的宣傳工作仍然得認真對待。
其次,加強業務學習。
加強金融業其他行業知識的學習,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信托、私募等等,特別是自己證券、信托、私募等這些自己以前沒有從事和接觸過行業,加強其他行業知識及其理財產品的學習,深挖他們產品的特點,與我們產品進行對比,找出我們產品中的優缺點,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然,還需加強與同事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把自己以前的工作經驗與同事們分享,同事虛心向身邊同事請教,吸取他們的優點,改正自身的缺點與不足,達到整個團隊的共同進步。
第三,工作目標的擬定。
任何工作都是有目標的,沒有的目標的工作就沒有成功的基礎。一個好的工作目標就是成功的開始,對于今年,現擬定工作目標如下:
1、堅持每天出去發單,保證每天發單量達到100以上,能夠和10個以上客戶詳談,最少留下一個電話,保證大約有10萬左右的資金量。
2、每周完成10個左右的意向客戶,同時保證這10個客戶中有一、兩個客戶能投資。
同時要知道其他未來投資客戶的原因,是資金最近不足,還是覺得我們公司原因,亦或家里人不同意,還有是有其他的投資渠道等等,對每一個客戶的原因都認真分析,通過不同的方式處理,有些客戶還是可以爭取過來的。
3、每月完成40個左右的意向客戶,6個客戶能夠投資,20萬的資金量。
4、每季度130個左右的意向客戶,18個客戶能夠投資,100萬的資金量。
通過以上目標的計劃能夠每天保持進步,一步一個臺階的開展業務,每年完成80個左有的客戶,資金量能夠達到400萬左右。在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之下,在自己進步和獲得收益的同事,使公司的業務能夠蒸蒸日上
第四,值班。
把握好每一次值班機會,對每一個上門客戶做到認真對待,樹立好公司形象,從內心了解客戶的深切需要,仔細對待客戶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客戶遇到問題,不能置之不理一定要盡全力幫助他們解決。要先做人再做生意,讓客戶相信我們的工作實力,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務。當然最重要的是爭取能夠將上門客戶都轉換為有效客戶。同時,在空余時間在門口發dm單,爭取能讓過路客戶能進公司來全面了解公司及公司產品。
第五,客戶維護和再開發。
時刻做好老客戶的維護工作。包括日常關系維護以及節日生日祝福等,對老客戶進行再挖掘,盡可能加大老客戶的`投資金額。用慧眼去發現老客戶身邊的資源,做好“一帶十,十傳百”的聯動營銷的效果,同時這也是對公司的宣傳方式。
第六,工作總結。
每天都要對工作有個簡單的計劃安排,不能漫無目的的工作。每天按照計劃,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開展業務。同時在下班前對每天工作做個小結,思考自己工作一天來的所得所失。分析這一天的優缺點,優點繼續發揚,缺點盡量改正,讓第二天的工作能夠更好的開展起來。堅持總結工作的習慣,做到每周一小結,每月一大結。看看有哪些工作上的失誤,及時改正,下次不要再犯。
我知道銷售工作一開始不好做,但是我想憑借我這么多年積累的銷售經驗和能力,我是能夠迎來一個不錯的未來的,我相信公司的明天一定有屬于我的一片明媚天空!
金融銷售的工作計劃3一、擴大銷售隊伍,加強業務培訓
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是最根本的,人才是企業的排頭兵,企業無人側止。因20--年有個別市場會做出調整以及業務員的調動分配,目前必須加快人才的引進不斷補充新鮮的血液。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所以也要在留住優秀的銷售人才上下功夫,穩定銷售團隊,成熟業務員的流失對公司的發展和財政損失不言而喻。所以希望公司給業務員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和待遇保障,增加業務員歸屬感,提高銷售積極性。
按照公司的長遠發展,培養一個優秀穩定的銷售團隊至關重要。建立定期培訓制度,不斷地培訓銷售人員執行銷售計劃的專業技能。組織室外訓練如拓展活動等,增強團隊凝聚力、集體榮譽感。不定期的業務經驗及主題交流學習,可以及時了解業務員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大家討論和提出個人意見,總結和分析。這樣不但提高了大家的主觀能動性,也有效的提高自身銷售能力和改掉之前銷售中所走的誤區。樹立銷售人"解決問題是職責"的職業操守。形成業務員的培訓模式:問題-答案-目標-行動-結果-業績。有了問題才有答案,有了答案才有目標,有目標才會影響行動,結果決定業績。
二、銷售計劃的流程管理
銷售計劃流程管理的核心是"做正確的事"提供真實的和有參考價值得信息,明確每個業務人員的責權利和考核,通過正確有效的策略方法達到原定的銷售目標;而計劃執行的難點,在于過程管理,其核心是"正確的做事",是將計劃轉化為行動和任務的過程,因此計劃的制定必須細化,現已細化到了每個業務員的任務指標和市場分配,激勵的制度保障等,為了有效激勵銷售團隊,在執行銷售計劃時最大化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嚴格執行績效考核制度,使銷售計劃的執行和落實情況同每個執行人的切身利益相關聯。并且,要建立定期會議匯報、總結、分析制度,保證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地得到總結和改進。
為了有效的控制貨款風險,提高貨款回收率,以風險防控為主線,堅持制度先行。加強客戶政策和應收賬款的執行,要定期通報客戶賬款的動向,對貨款拖欠超期客戶的要加強跟蹤,掌握完整的客戶信息。對信譽和回款及時的客戶應給予適當的獎勵或優惠的價格,也可以考慮年底返點等政策,刺激客戶的'付款信譽。建立完善的客戶檔案。應收款的回款情況也直接掛鉤業務人員的考核。
三、銷售計劃的量化、表格化管理
今年銷售計劃已經按照區域、渠道、產品進行量化,將量化后的銷售計劃落實到季計劃、月計劃、周計劃進行具體執行。然后,建立信息系統及時地收集和反饋信息,時時監督和追蹤銷售計劃的執行情況。業務人員的月、周總結計劃管理表格,能使執行信息快速地得到反饋,便于銷售管理者及時知道業務人員在做什么?做的怎么樣?也便于公司領導及時地指導和修正銷售計劃的執行。
管理始于計劃,終于控制,任何一項工作只要有了計劃,就說明公司的經營活動在執行前已經經過了對有價值信息的科學預測、全面分析、系統籌劃,以及制訂了相應的保障措施,從而確保了公司經營工作結果是可預測、可控制的。面對目前碳布市場產品同質化的激烈競爭,銷售業績的提升和產品的發展,使得任何的銷售計劃和變動都必須具有前瞻性,效果也必須處于可控的狀態下。因此,計劃是企業經營活動的基礎,不斷提高計劃的科學性,使工作變得輕松有序更有效。
四、合理劃分市場,提升工作效率
20--年業務員負責市場會有所調動,盡量在路途距離和區域上最大合理化。業務員采用每月15日出差工作日制度,原則上同進同出。增加了跑市場的力度,對一些老客戶加以鞏固,推進對新客戶、大單子的把握和跟蹤力度。對應收賬款,及時進行督促和控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工作效率也會有所提高。銷售人員現局限于老客戶的維護上,對新客戶的開發力度不足,20--年除了穩定老客戶,還要出臺措施加強新客戶的開發,合理的利用出差時間。
五、螺紋筋、雙向布市場的開拓
新增加了碳纖維螺紋筋產品,爭取也制定出行業規范標準來,讓公司產品更具有競爭力和說服力。
目前對于雙向布的市場還沒有專職的人和花力度去進行開拓,在碳纖維制品、體育器材等行業上沒有花什么時間和精力去推廣。20--年公司是否考慮增加業務員專項負責此類市場?
六、明確管理層級、流程:
高層領導確實具有更大的決策權。但是我認為設立中層領導的目的在于:為公司創造效益;在業務過程當中幫公司解決問題;在職能范圍內分解、承擔責任。明確各崗位職責,除了明確銷售人員的職責外。重要的是一個部門領導的職能,到底有多少事情、什么事情是銷售經理有權利決定的。形成嚴格的"金字塔"管理模式。當組織不斷壯大之后,人的精力和能力是很難再直接適應不斷膨脹的管理層面。中間的管理流程直接影響著管理的結果。"扁平式"管理也只適合于小組織。
公司雖在人力管理上投入大量成本,但在監管和基本制度上跟不上的話,也只是勞命傷財,收效甚微。容易出現管理渙散和"集而不團"的現象。應建立充分的信任和職能,給予一定的發揮空間。所謂的"疑人不用"。
隨著公司管理逐步的正規化,各項制度和保障完善化。相信20--年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績!
金融銷售的工作計劃4一、以客戶為中心,做好結算服務工作。
客戶是我們的生存之源,作為營業部又是對外的窗口,服務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行的信譽
1、我行一直提倡的“首問責任制”、“滿時點服務”、“站立服務”、“三聲服務”我們將繼續執行,并做到每個員工能耐心對待每個顧客,讓客戶滿意。
2、隨著金融業之間的競爭加劇,客戶對銀行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不單單在臨柜服務中更體現在我行的服務品種上,除了繼續做好公用事業費、稅款、財政性收費、交通罰沒款、bsp航空等結算外,更要做好明年開通的高速公路聯網收費業務、開放式基金收購業務、證券業務等多種服務品種,提高我行的競爭能力。
3、主動加強與個人業務的聯系,參與個人業務、熟悉個人業務以更好為客戶服務。
雖然已經上了綜合業務系統,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還沒有能做到真正的綜合,是我營業部工作的一個欠缺。
4、以銀行為課堂,明年我們將舉辦更多的銀行結算辦法講座,增加人們的金融知識,讓客戶多了解銀行,貼近銀行從而融入到我行業務中。
5、繼續做好電話銀行、自助銀行和網上銀行的工作,并向優質客戶推廣使用網上銀行業務。
二、強內控制度管理,防范風險,保證工作質量。
隨著近年來金融犯罪案件的增多,促使我們對操作的規范、制度的執行有了更高的要求
1、督促科技部門對我營業部的電腦接口盡快更換,然后嚴格按照綜合業務系統的要求實行事權劃分,一崗一卡,一人一卡,增強制度執行的鋼性,提高約束力。
2、進一步強化重要環節和重要崗位的內控外防,著重加強帳戶管理和上門服務。
3、進一步加強會計出納制度,嚴格會計出納制度的執行與檢查,規范會計印章和空白重要憑證的使用和保管。
4、重點推行支付密碼器的出售工作,保證銀企結算資金的安全,進一步提高我行防范外來結算風險的手段。
5、規范業務操作流程,強化總會計日常檢查制度以及時發現隱患,減少差錯杜絕結算事故。
6、切實履行對分理處的業務指導與檢查。
7、做好會計核算質量的定期考核工作。
三、以人為本提高員工的`全面素質。員工的素質如何是銀行能否發展的根本,在目前人員流動頻繁的情況下我營業部急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隊伍
1、把好進人用人關。
銀行業聽著很美,其實充滿競爭和風險,所以到我營業部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質和文化修養。在用人上以員工的能力且要能發揮員工最大潛能來確定適合的崗位,從而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2、加強業務培訓,這也是明年最緊迫的,現已將培訓計劃上報人事部門,準備對出納制度、支付結算辦法、綜合業務系統會計制度、新會計科目等基礎知識以及各種新興業務進行培訓。
3、在人員緊張的情況下仍要加強崗位練兵,除了參加明年的技術比武更為了提高員工的業務水平。
4、勤做員工的思想工作,關心鼓勵員工,強化員工的心理素質。
5、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崗位輪換,培養每一個員工從單一的操作向混合多能轉變。
金融銷售的工作計劃5首先,做好公司新年的第一個項目。
在自己手上已有的客戶資源上深度挖掘,在完成公司擬定的20萬目標的前提下,盡量大限度的超額,爭取自己能早日轉正。給公司帶來效益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收益。同時,也不能夠對開發新客戶的工作有所忽視,每天的宣傳工作仍然得認真對待。
其次,加強業務學習。
學習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對于每個銷售人員來說,在工作中不斷學習,開拓視野,豐富知識,總結經驗與不足,是絲毫不能懈怠個工作。只有在不斷的總結與學習過程中,才能夠使自己不斷的成長。同時,加強金融業其他行業知識的學習,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信托、私募等等,特別是自己證券、信托、私募等這些自己以前沒有從事和接觸過行業,加強其他行業知識及其理財產品的學習,深挖他們產品的特點,與我們產品進行對比,找出我們產品中的優缺點,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然,還需加強與同事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把自己以前的工作經驗與同事們分享,同事虛心向身邊同事請教,吸取他們的優點,改正自身的缺點與不足,達到整個團隊的共同進步。
第三,工作目標的擬定。
任何工作都是有目標的,沒有的目標的工作就沒有成功的基礎。一個好的工作目標就是成功的開始,對于今年,現擬定工作目標如下:
1、堅持每天出去發單,保證每天發單量達到100以上,能夠和10個以上客戶詳談,最少留下一個電話,保證大約有10萬左右的資金量。
2、每周完成10個左右的意向客戶,同時保證這10個客戶中有一、兩個客戶能投資。
同時要知道其他未來投資客戶的原因,是資金最近不足,還是覺得我們公司原因,亦或家里人不同意,還有是有其他的投資渠道等等,對每一個客戶的原因都認真分析,通過不同的方式處理,有些客戶還是可以爭取過來的。
3、每月完成40個左右的意向客戶,6個客戶能夠投資,20萬的資金量。
4、每季度130個左右的意向客戶,18個客戶能夠投資,100萬的資金量。
通過以上目標的計劃能夠每天保持進步,一步一個臺階的開展業務,每年完成80個左有的客戶,資金量能夠達到400萬左右。在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之下,在自己進步和獲得收益的同事,使公司的業務能夠蒸蒸日上
第四,值班。
把握好每一次值班機會,對每一個上門客戶做到認真對待,樹立好公司形象,從內心了解客戶的深切需要,仔細對待客戶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客戶遇到問題,不能置之不理一定要盡全力幫助他們解決。要先做人再做生意,讓客戶相信我們的工作實力,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務。當然最重要的是爭取能夠將上門客戶都轉換為有效客戶。同時,在空余時間在門口發DM單,爭取能讓過路客戶能進公司來全面了解公司及公司產品。
第五,客戶維護和再開發。
時刻做好老客戶的維護工作。包括日常關系維護以及節日生日祝福等,對老客戶進行再挖掘,盡最大可能加大老客戶的投資金額。用慧眼去發現老客戶身邊的資源,做好“一帶十,十傳百”的聯動營銷的效果,同時這也是對公司最好的宣傳方式。
第六,工作總結。
關鍵詞:產出缺口;通貨膨脹缺口;實時估計;最終估計;損失函數;貨幣政策規則;貨幣政策過度反應;系統性偏差;HP濾波
中圖分類號:F822;F2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131(2012)02-0037-09
Systematic Impact of Real-time Output Gaps and
Inflation Gaps on Monetary Policies of ChinaHUANG Rong-zhe1, NONG Li-na2, ZHU Yan-yu2, LIU Chan-chan2
(1.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 China;
2. Nanning Central Branch of People’s Bank of China, Nanning 53002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HP filter, China’s quarterly data between 1997 and 2011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imated deviation of real-time output gap and inflation gap can produce systematic impact on monetary policies and trigger excessive response to the policies and that this systematic influence is more significant before and afte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erefore, central bank should reduce response coefficients of real-time output gap and inflation gap in policy rules, i.e. the real-time response coefficients of current monetary policies should be smaller than those theoretically estimated by calculation model. China should be more careful in making monetary policies, on the one hand, daily supervising work on macro-economic activities should be consolidated, on the other hand, a series of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should be sufficiently used to make “micro-adjustment”, meanwhile, “firewall” for preventing outside impact should be studiously constructed.
Key words: output gap; inflation gap; real-time estimate; final estimate; loss function; monetary policy rule; excessive response of monetary policy; systematic deviation; HP filter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的逆周期貨幣政策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之一。為應對2008年底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國政府果斷地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由數月前的嚴格控制信貸增長迅速轉變為刺激信貸增長。2009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高達27.7%,比2008年大約高出10個百分點。2010年底中國政府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轉向穩健,廣義貨幣供應增長率比2009年下降8個百分點(資料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可見,在短期內貨幣政策調整起伏較大。在相對集中的政策推動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物價上升和通貨膨脹預期。2011年6―9月由CPI同比指數計算的通貨膨脹率均超過了6%(資料源于財新網)。在事后來看,2008年以來貨幣政策的實時反應并不那么完美。于是,人們開始反思以往逆周期的擴張性政策是否存在反應過度的問題以及誘發這種過度反應的深層次原因。
黃榮哲,農麗娜,朱燕宇,劉嬋嬋:產出與通貨膨脹實時缺口對中國貨幣政策的系統性影響一般來說,產出缺口和通貨膨脹率缺口既是貨幣當局判斷宏觀經濟形勢的重要依據,也是影響社會福利損失函數(如式(1)所示)、McCallum規則(如式(2)所示)或者Taylor規則(如式(3)所示)的關鍵因素。其中,y*和p*分別代表經濟增長率y和通貨膨脹率p的目標值。a、b、c、d、e、f分別代表社會福利損失或者貨幣政策對于產出缺口和通貨膨脹缺口的反應系數。當產出缺口ygap或者通貨膨脹率缺口pgap大于(小于)零時,經濟形勢過熱(過冷),通貨膨脹壓力就增大(減小)。當局通常需要采取緊縮性(擴張性)的宏觀調控政策,減少(增加)貨幣供應量增長率m,提高(降低)基準利率r,抑制(刺激)社會總需求,燙平經濟與物價波動,防止社會福利損失L進一步擴大。
但是,產出缺口和通貨膨脹率缺口是無法直接觀測的,只能依靠計量經濟學方法加以估算。基于實時統計數據得到的缺口數值稱為實時缺口(real-time gaps)。與經濟指標的過去發展軌跡相比較,當局最關心的是目前經濟形勢和下一階段的政策取向。尤其是實時數據(real-time data)的樣本末端(end-of-sample)在樣本外預測(out-of-sample forecast)當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不同的樣本末端往往得出不同的預測結果。模型參數和預測效果對樣本末端的數值是比較敏感的,預測結果可能因此而變得很不穩定,越是接近樣本末端的地方,預測就越困難,誤差也會越大,即所謂的終點問題(endpoint problem)。因此,實時數據的樣本末端對于缺口估算結果以及下一階段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等至關重要。當然,實時數據充滿噪音且往往存在著數據修正等情況,于是人們在經歷一段時間之后需要以回顧的視角重新評價以往各個時期的缺口數值,即最終缺口(final gaps)。實時缺口與最終缺口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一方面,對于時間跨度為t的序列而言,如果t時刻的缺口數值被稱作實時缺口,那么t-k時刻(0
筆者注意到,關于缺口的最終估計結果實際上是一種的“事后”分析。在未來經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條件下,貨幣當局只能依據實時數據做出在“事前”看來最優的反應。特別是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甚至于目前的歐洲債務危機)都深刻地觸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在全球經濟劇烈波動的背景下,未來不確定因素越多,“事前”與“事后”分析結果之間的差異就會越大,對“事前”出臺政策的批評可能也就越多。
目前,鮮有國內文獻將實時數據作為貨幣政策系統偏差的重要誘因之一,或者說實時數據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力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鑒于此,筆者接下來通過相關文獻考察實時缺口如何影響英、美等國的貨幣政策以及實時缺口與最終缺口之間的差異如何影響人們在“事后”對于實時貨幣政策的評價。然后,以中國GDP同比增長率、CPI同比指數以及由此計算的通貨膨脹率等統計數據為基礎,重點研究實時數據的樣本末端問題如何誘使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出現系統性偏差和過度反應現象。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二、英國、美國產出和通貨膨脹實時缺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Nelson等(2003)指出,英國對于實時產出缺口的誤判導致20世紀70至80年代該國貨幣政策出現失誤,并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較高通貨膨脹的問題。例如,英國20世紀70年代的平均通貨膨脹率大約是7.1%,而其中3%可以用實時產出缺口的誤判來解釋。如圖1所示,一方面1988年和1989年的實時估計結果顯示整個20世紀80年代英國產出缺口為負值,經濟處于不景氣的狀態。根據實時測算,英國政府應該采取經濟刺激政策。但是,另一方面1993年和2000年的最終估計結果卻表明20世紀80年代后期英國產出缺口由負值轉變為正值,且產出缺口的最大值一度達到6%左右,宏觀經濟已經擺脫了衰退的陰影。此時,擴張性的政策可能是不明智的。很顯然,實時產出缺口的測算問題確實干擾著英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決策。Garratt等(2008)認為,利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概率預測方法(probability forecast)或者貝葉斯模型平均演算法(Bayesian model averaging procedure)可以將實時數據的“修正”、樣本終點問題以及產出缺口的估算結合起來,從而能夠比較有效地減少美國在1965年第4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期間實時產出缺口的誤差。然而,Orphanides和van Norden(2005)指出,即使運用了自回歸模型或者其它的預測技術,產出缺口的實時預測效果也不能令人滿意,人們可能高估了實時產出缺口對于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力。Kuttner(1994)和McCallum(1998,2001)強調,產出缺口的估算偏差可能使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變得更加復雜,甚至會反過來加劇產出缺口的易變性。
圖1 20世紀80年代英國產出缺口的實時估計與最終估計的差異
資料來源:Nelson等(2003)
Orphanides(1999)指出,由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美國過度樂觀地估計了潛在產出水平,致使現在重新估算出來的產出缺口明顯大于當年的實時計算結果。Gorodnichenko等(2007)認為(如圖2和圖3所示),基于Phillips曲線和NAIRU理論的通貨膨脹率預測值以及基于Taylor規則的聯邦基金利率預測值都被明顯地高估。根據這樣的預測值來制定宏觀調控政策顯然是不合適的。與嚴格的Taylor規則盯住通貨膨脹率(inflation targeting)和產出缺口的做法不同,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做法不僅使聯邦基金利率盯住物價水平(price level targeting),而且在減小產出缺口權重的同時賦予物價水平更大的權重。由于美聯儲堅信經濟的快速增長源于生產力確實已經提高,所以即使在“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時期美國仍然維持著較低的利率水平。
當宏觀經濟呈現劇烈波動時,無論是圖1當中20世紀80年代滯脹時期的英國還是圖2與圖3當中20世紀90年代非理性繁榮的美國,實時數據的樣本末端影響了貨幣當局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并由此產生系統性偏差,尤其是關于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率缺口的偏差直接導致實時宏觀調控政策的過度反應。圖2 通貨膨脹率實際值與預測值的差異(美國)
資料來源:Gorodnichenko等(2007)
資料來源:Gorodnichenko等(2007)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
基于不同的研究思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可用來估計缺口的方法,例如消除趨勢法、濾波法、SVAR法、生產函數法和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等。這些不同的估算方法各有優缺點。有時候借助狀態空間分解和Kalman濾波得到的結果也可以通過HP濾波(Harvey,1985)、HPMV濾波(Boone,2000)和Beveridge-Nelson分解(Morley et al,2003)等方法實現;有時候HP濾波得到產出缺口大于Kalman濾波的結果(McMorrow和Rger,2001);有時候SVAR法與Kalman濾波估算的產出缺口大于HP濾波和HPMV濾波的結果(Claus et al,2000);有時候單變量Kalman濾波能夠得到比多變量Kalman濾波更小的產出缺口(Kuttner,1994)。與聚合法(aggregate approaches)和生產函數法(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es)相比較,DSGE模型估算出來的潛在產出的波動性較大,而產出缺口的波動性則相應的較小(Mishkin,2007)。
人們究竟應該如何評價各種估算技術呢?是否模型越復雜就越好?以缺口估算方法當中最為精巧與復雜的DSGE模型為例,采用DSGE模型的研究人員可能因為精巧的模型設計而陷入兩難境地。首先,他們必須在“真實”與“簡化”之間進行權衡。過于“真實”的模型意味著引入了太多的因素,往往使得隨后的分析過程變得過于復雜而難以繼續;過于“簡化”的模型等于拋棄了眾多的因素,可能無法得到有價值的結果。其次,大部分的DSGE模型無法求出解析解,而只能求助于數值解法,從而增加了模型的應用難度。最后,DSGE模型通常使用極大似然估計和貝葉斯估計,不同初始值的選擇將會直接影響到估計結果的收斂性以及模型的穩健性。當研究者試圖設計出復雜的經濟模型以切合現實經濟活動的時候,估算技術的透明度就會相應地降低。預測模型并非越復雜越好,除了線性趨勢法外,人們難以為各種估算方法排列出優劣順序,而只能根據實證研究的要求相機選擇。
Cayen等(2005)曾經使用12種不同的方法估算1972第1季度至2003第4季度加拿大的產出缺口,并發現實時缺口與最終缺口之間相關性較低。換句話說,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難以消除實時缺口與最終缺口的差異。所以,筆者在本文當中選擇了HP濾波法,因為這種常用且比較簡單的缺口估計方法能夠較好地描述中國宏觀經濟波動的現實情況。事實上,一部分文獻也曾經使用過這種方法估計產出和通貨膨脹率缺口。例如,歐洲中央銀行體系(ESCB)曾經運用HP濾波法估算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王立勇(2010)、趙昕東等(2007)利用HP濾波法估計中國1952―2008年產出缺口,龍如銀等(2005)和張純威(2008)分別采用HP濾波法得到中國通貨膨脹率的長期趨勢及通貨膨脹率缺口。
筆者從《財新網》采集1996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3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率(y)。由于CPI指數是月度同比數據,所以筆者令每一個季度內3個月的CPI同比指數的算術平均數等于該季度的CPI同比指數,并由此計算該季度的通貨膨脹率(p)。如表1所示,經過同比計算之后,不僅時間序列y和p的時間跨度均改變為1997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3季度,而且季節因素也被剔除(見表1)。
四、產出和通貨膨脹實時缺口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1.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實時缺口與最終缺口的比較
(1)通貨膨脹率缺口實時估計與最終估計之間的差異
筆者借助HP濾波法得到1997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3季度不同時間點的通貨膨脹率缺口。為了突出2007年次貸危機之后缺口的實時估算與最終估計之間的差異,我們僅僅截取2003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2季度的圖像,如圖4所示。由于實時估計與最終估計的結果極有可能傳遞著截然相反的市場信號,人們在不同時點上對于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以及宏觀調控政策的態度都會迥然不同。圖4 通貨膨脹率缺口實時估計與最終估計的比較
第一,2007年第1季度通貨膨脹率缺口的實時估計結果(p_gap_2007Q1)是0.35%,即A點。根據McCallum規則或者Taylor規則,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應該是非擴張的。然而,基于2008年第3季度回望的視角(p_gap_2008Q3),人們卻發現2007年第1季度通貨膨脹率缺口的最終估計結果是-1.36%,即B點。相應的,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應該是非緊縮的。AB之間的距離達到1.71%。A點和B點傳遞出的市場信號截然相反,并有可能導致宏觀調控方向上的根本差異。與最終估計的B點相比較,A點暗示的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可能會出現緊縮過度。
第二,2008年第3季度通貨膨脹率缺口的實時估計結果(p_gap_2008Q3)是-0.80%,即C點。根據McCallum規則或者Taylor規則,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應該是非緊縮的。然而,基于2011年第3季度回望的視角(p_gap_2011Q3),人們卻發現2008年第3季度通貨膨脹率缺口的最終估計結果是1.99%,即D點。相應的,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應該是非擴張的,CD之間的距離達到2.79%。C點和D點傳遞出的市場信號也是截然相反,從而有可能導致宏觀調控方向上的誤判。與最終估計的D點相比較,C點暗示的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可能會擴張過度。
第三,2009年第1季度通貨膨脹率缺口的實時估計結果(p_gap_2009Q1)是-5.16%,即E點;而基于2011年第3季度回望的視角(p_gap_2011Q3),2008年第3季度通貨膨脹率缺口的最終估計結果是-3.88%,即F點。根據McCallum規則或者Taylor規則,雖然實時估計與最終估計的結果都表明下一階段的宏觀調控方向應該是非緊縮的,但是政策力度究竟應該有多大呢?E點和F點在這方面所傳遞的信號顯然存在較大的差異,EF之間的距離達到1.28%。尤其是依據2009年第1季度實時信息做出的趨勢估計(例如外推估計法),通貨膨脹率缺口的絕對值有可能進一步擴大至G點,宏觀經濟的下行風險和預期的社會福利損失函數增大。這是貨幣當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當未來信息不確定而只能依據2009年第1季度的實時信息做出判斷時,貨幣當局應在下一階段采取更加強有力的逆周期政策措施,以防止通貨膨脹率缺口進一步擴大。2009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1季度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季度同比增長率介于22.49%~29.26%之間明顯高于前幾年的增速。所以,與最終估計的F點相比較而言,E點傳遞出的市場信號有可能誘使貨幣當局在下一階段做出過度擴張的反應。
(2)產出缺口的實時估計與最終估計之間的差異(如圖5所示)圖5 產出缺口實時估計與最終估計的比較
第一,2007年第1季度產出缺口的實時估計結果(y_gap_2007Q1)是0.94%,即A′點。然而,基于2008年第3季度回望的視角(y_gap_2008Q3),人們卻發現2007年第1季度產出缺口的最終估計結果是1.56%,即B′點。根據McCallum規則或者Taylor規則,盡管實時估計與最終估計都顯示下一階段的宏觀調控政策應該是非擴張的,但是B′點比A′點高0.62%。這意味著,B′點需要實施比A′點更加嚴厲的緊縮政策。與B′點相比較而言,A′點傳遞的市場信號有可能導致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緊縮不足或者擴張過度。當然,筆者也注意到2007年第1季度產出和通貨膨脹率的實時缺口分別暗示了不同的宏觀調控方向。此時,貨幣政策究竟應該擴張還是緊縮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央銀行對產出和通貨膨脹率缺口之間相對重要性的評價,即(1)式至(3)式當中的a、b、c、d、e、f等反應系數。
第二,2008年第3季度產出缺口的實時估計結果(y_gap_2008Q3)是-2.41%,即C′點。然而,基于2011年第3季度回望的視角(y_gap_2011Q3),人們卻發現2008年第3季度產出缺口的最終估計結果是-0.54%,即D′點。D′點比C′點高1.87%。類似地,2009年第1季度產出缺口的實時估計結果(y_gap_2009Q1)是-4.62%,即E′點。但是,基于2011年第3季度回望的視角(y_gap_2011Q3),人們卻發現2009年第1季度產出缺口的最終估計結果是-4.22%,即F′點。F′點比E′點高0.40%。根據McCallum規則或者Taylor規則,雖然實時估計與最終估計均表明,2008年第3季度和2009年第1季度之后的貨幣政策應該是非緊縮的,但是與D′和F′點相比較而言,C′點和E′點所代表的負缺口更大,它們傳遞的市場信號有可能導致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呈現擴張過度的反應。尤其是依據2009年第1季度實時信息做出的趨勢估計(例如外推估計法),產出缺口可能會進一步擴大至G′點。隨著預期的社會福利損失函數增大,逆周期貨幣政策的反應也會更加強烈。實際上,無論宏觀決策依據實時的產出缺口還是實時的通貨膨脹率缺口,2008年第3季度和2009年第1季度之后的貨幣政策都存在著過度擴張的現象。
2.源于缺口估計的貨幣政策系統性偏差
實時缺口既描述了當前經濟形勢又幫助人們“事前預測”未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趨勢,而最終缺口則反映了人們對于以往經濟發展狀況的確定性的“事后判斷”。因此,如果以“事后判斷”的最終缺口為參照標準,那么實時缺口與最終缺口之間的差距則被視為實時缺口的估算偏差。圖6 產出與通貨膨脹率缺口估算偏差的時間序列
倘若將1997年第4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當中每一個季度的實時估算結果(例如圖4當中C點等53個通貨膨脹率缺口的實時數值以及圖5當中C′點等共53個產出缺口的實時數值)分別相應的減去基于2011年第3季度回望視角的各個季度的最終估算結果(例如圖4當中D點等53個通貨膨脹率缺口的最終數值以及圖5當中D′點等共53個產出缺口的最終數值),那么筆者將可以構建一組新的時間序列p_gap_error與y_gap_error,用來描述“事前”與“事后”關于缺口估計的系統性偏差,如圖6所示。其中,p_gap_error代表通貨膨脹率的實時缺口減去最終缺口,p_gap_error>0說明“事前”高估了通貨膨脹形勢或者低估了通貨緊縮形勢,p_gap_error0說明“事前”高估了經濟上行的趨勢或者低估了經濟下行的風險,y_gap_error
五、結論與建議
由于宏觀經濟政策全部都是在事前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的,對于事后的確定性情況而言,特別是人們以事后的眼光來審視最初的政策時,也許會發現它是一個較差的方案。然而,人們不能因此而簡單地否定宏觀調控規則本身,因為這很可能是當局在最初能夠獲得的、有限的實時信息條件下所做出的最優反應。所以,人們必須充分考慮實時信息這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才能夠客觀地、科學地評價2008年底與2009年的擴張性貨幣政策。
另外,產出缺口和通貨膨脹率缺口等實時數據的樣本末端會導致當局在判斷宏觀經濟形勢方面出現系統性偏差,所以當局需要適當地降低社會福利損失函數和宏觀調控政策規則當中產出缺口和通貨膨脹率缺口的反應系數(即式1至式3當中的a、b、c、d、e、f),從而盡可能地避免因為這些實時缺口的不確定性所引發的貨幣政策的過度反應(Ehrmanna et al,2003)。換句話說,現實的貨幣政策的實時反應系數應該比計量模型估算的、理論上的反應系數更小一些。為此,當局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需要更加審慎。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活動的日常監測工作,適當地提高金融機構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與核心資本充足率要求,防范和化解各類金融風險,改善資本質量以緩解周期波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微調”,把握政策干預的時機和節奏,平滑商業銀行信貸投放,既要避免集中、突擊放款,又要防止短期內過度緊縮。在對外開放程度日益加深的情況下,還需要努力構筑防范外部沖擊的“防火墻”,緩解“熱錢”流動對廣義貨幣供應量和國內信貸市場的沖擊。
參考文獻:
龍如銀,鄭挺國,云航.2005.Markov區制轉移模型與我國通貨膨脹波動路徑的動態特征[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0):111-117.
王立勇.2010.我國財政政策調控有效性的定量評價[J].財貿經濟(9):52-57.
張純威.2008.開放條件下我國貨幣政策操作規則檢驗[J].上海金融(4):40-45.
趙昕東,許志宏.2007.基于P-Star指示器的通貨膨脹預測模型及應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0):46-55.
BOONE L. 2000. Comparing Semi-Structural Methods to Estimate Unobserved Variables: The HPMV and Kalman Filters Approaches[R]. 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No.240.
CAYEN J P,VAN NORDEN S. 2005. The Reliability of Canadian Output-gap Estimates[J].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6(3): 373-393.
CLAUS I,CONWAY P, SCOTT A. 2000. The Output Gap: Measurement, Comparisons and Assessment[R]. Reserve Bank of New Zealand Research Paper,No.44.
DENIS C,MCMORROW K, RGER W. 2002.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to Calculating Potential Growth and Output Gaps: Estimates for the EU Member States and the US[R]. ECFIN Economic Paper,No.176.
EHRMANNA M,SMETS. 2003. Uncertain Potential Output: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Policy[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7(9): 1611-1638.
GARRATT A,LEE K,MISE E,SHIELD. 2008. Real-tim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Output Gap[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90(4): 792-804.
GORODNICHENKO Y, SHAPIRO M. 2007. Monetary Policy when Potential Output is Uncertain: Understanding the Growth Gamble of the 1990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4(4): 1132-1162.
HARVEY A. 1985. Trends and Cycles in Macroeconomic Time Ser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3(3): 216-227.
KUTTNER K. 1994. Estimating Potential Output as a Latent Variable[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12(3): 361-368.
MCCALLUM B. 1998. Issues in the Design of Monetary Policy Rules[C]//Taylor J, Woodford M.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 New York:North Holland.
MCCALLUM B. 2001.Should Monetary Policy Respond Strongly to Output Gap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2): 258-262.
MCMORROW K, ROEGER W. 2011. Potential Output: Measurement Methods, “New” Economy Influences and Scenarios for 2001―2010: A Comparison of the EU15 and the US[R]. ECFIN Economic Papers,No.150.
MISHKIN F. 2007. Estimating Potential Output[EB/OL]. (2007-05-24). Speech at the Conference on Price Measurement for Monetary Polic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mishkin 20070524a.htm.
MORLEY J,NELSON C, ZIVOT E. 2003. Why are the Beveridge-Nelson and Unobserved-Components Decompositions of GDP so Different?[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85(2): 235-243.
NELSON E, NIKOLOV K. 2003. UK Inflation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Role of Output Gap Mismeasurement[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55(4): 353-370.
獨立學院的教師大多是剛畢業的碩士、博士,從學校直接走上講臺,其優點是經濟理論扎實,但也存在若干弊端,比如:教學中偏重理論,案例較少;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對經濟學前沿問題關注較少等。另外獨立學院的學生數學基礎普遍較差,對“宏觀經濟學”課程中的數學推導感到頭疼。因此,學習“宏觀經濟學”有一定的難度。目前,“宏觀經濟學”授課中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偏重理論教學,學生理解困難
獨立學院的師資大部分來自于母校,其余的來自于學校招聘的剛畢業的碩士和博士。其授課的共同特點是以講授經濟理論為主,并且在經濟理論的講授中又以數學模型的假設、推導及經濟圖形的解釋為主,較少介紹經濟理論產生的背景,和社會現實聯系較少,沒有用經濟理論去解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因此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枯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學生也會覺得學習這門課沒有用,更不會用所學的經濟學理論來解釋經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經濟現象。
(二)教學內容空洞,學生缺乏興趣
獨立學院自身缺乏經驗豐富和學術水平較高的老教師,年輕教師迫于經濟壓力,教學任務普遍繁重,基本沒有時間去關注經濟學的前沿問題,也基本沒有時間參與省部級的課題研究,因此,在課堂講授中自己的見解較少,講授內容空洞。另外,“宏觀經濟學”課程理論性較強,內容較多,宏觀經濟政策比較“高、大、上”,任課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基本采用的都是滿堂灌的形式,故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三)學生數學基礎較差
商科類獨立學院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招生以文科生為主,因此,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不好,而“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有大量的經濟模型需要數學推導,大量的經濟圖形需要數學解釋(例如“最大值、最小值、邊際量、最優組合”等),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反應慢,感到吃力、久而久之會對課程產生厭煩情緒。
二、“宏觀經濟學”課程中加入實踐教學環節的注意要點
宏觀經濟理論來源于現實生活。測度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GDP、經濟增長與衰退、通貨膨脹與失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利率、匯率變動等等宏觀問題,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每個人、每家企業的經濟決策都離不開對這些問題的理性判斷。因此,如果在“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加入實踐環節,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觀察、解釋生活中遇到的經濟現象,對經濟政策進行分析,那么,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宏觀經濟理論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學生學習宏觀經濟學的興趣。經過兩年的探索實踐,筆者發現,只要設計恰當,準備充分,在“宏觀經濟學”授課中加入實踐環節是可行的。但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與地區和行業相結合
獨立學院是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誕生的,并且獨立學院的招生對象主要是省內生源,學生畢業后也主要是服務于本省。因此,在設計“宏觀經濟學”實踐教學環節時,要緊密結合本地區或本行業的具體情況。例如,在講授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時,筆者就讓學生統計并比較蘭州市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當中GDP的地位、甘肅省在全國31個省份中GDP的地位、人均GDP如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GDP的增長率及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排序等等。分析本省本地區GDP當中消費、投資、凈出口的比重,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及變化。
(二)與經濟熱點、時事相結合
經濟在發展,世界在變化。每年的經濟熱點都不同。“宏觀經濟學”教學要結合經濟熱點和時事來介紹經濟理論,才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對經濟理論和模型的理解。例如,2011年中期我國通貨膨脹率較高,因此在講授通貨膨脹與失業這一章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查找2010—2013年的CPI指數,衡量一下2011年中期的通貨膨脹水平,引導學生分析當時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然后讓學生將自己所提的對策與當時經濟學家所提的對策進行比較,并讓他們互相點評。今年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展緩慢,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政府對經濟進行“點穴式”微調,因此,對經濟增長問題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探討應該成為“宏觀經濟學”實踐教學環節設計的重點。將實踐教學內容與國內外經濟熱點和時事相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踐環節指導方案
“宏觀經濟學”這門課程一般在大二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開設,這個時候學生剛開始學習專業課,剛開始接觸經濟學的思維和分析方式,在分析問題時往往感到無從入手。因此,一個切實可行的實踐環節操作方案就非常必要了。所以,在設計實踐教學環節時,教師一方面要注意培養和訓練學生運用經濟學思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制定一個可操作的實踐環節指導方案,指導學生如何查找并篩選想要的資料、如何在可行的范圍進行調研、應該從哪些方面對問題進行分析等。例如,在設計《宏觀經濟政策實踐》這一章的實踐環節時,筆者給學生的題目是:2008年11月國務院推出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分析。同時,我們對如何研究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指導方案:第一部分概述四萬億投資計劃實施的背景分析,主要描述2008年經濟危機發生后我國經濟的發展情況、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等;第二部分描述四萬億投資計劃的具體內容,側重闡明四萬億投資計劃的十項措施具體是什么;第三部分分析四萬億投資計劃的實際效果,例如“四萬億投資計劃實施至今五年多了,該計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哪些貢獻,有哪些弊端”等等。這個題目較大,學生可以選擇十項措施中的一項或幾項進行具體分析。應該注意的是,給出指導方案是為了給學生的實踐操作指明方向,提供參考,并不是讓學生必須按照這個步驟分析問題。如果僅僅給學生一個實踐題目,沒有指導方案,沒有實踐步驟,學生往往不知道具體該怎么做,結果就是實踐方法各種各樣,抓不住實踐內容的重點,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四)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
“宏觀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可分為課堂實踐教學、課外實踐教學和綜合實踐教學三部分。課堂實踐教學指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教學,主要組織形式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專題講座、辯論演講等。課外實踐教學指在課堂以外進行的實踐教學,主要組織形式有社會調查、社會實習等。綜合實踐教學是把課堂實踐與課外實踐結合在一起,組織形式包括課題研究、創業策劃和畢業論文等。通過實踐,筆者認為,專題討論是比較適合獨立學院宏觀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形式。對經濟現象進行專題討論的具體做法是:根據“宏觀經濟學”每章的內容,為每一個章節設計一個或多個相關經濟專題,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可以按宿舍分),讓每個小組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然后給出1-2周的時間讓學生收集資料或者進行調研,并形成研究報告(或列出主要觀點和論據)。接著,在本章講授結束后抽出1-2個課時讓每個小組對自己的問題進行陳述。要求每個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發言并制作PPT,其他組員可以補充。同時,可以設置兩名評論員對每個小組的表現情況進行點評并打分。為了防止某些組員“搭便車”,可以采用組內學生匿名互評的方式確保所掌握情況的真實性。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分析各個小組在實踐環節中的優缺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并對專題進行更專業更深入的分析陳述。課后要求學生將修改過的專題研究報告作為平時作業交給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控制時間、把握節奏,力爭使整個活動緊張而充實。除了專題討論之外,也可以播放一些紀錄片,加深學生對經濟理論和經濟現象的理解。比如通過播放《大國崛起》美國篇,讓學生貼切感受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時期一方面企業停產、銀行倒閉、工人失業、大批人員流離失所,另一方面農場主把牛奶白白的倒進河里等經濟現象,使學生更直接的理解短期經濟波動的特征,理解什么是生產過剩性的經濟危機,并感受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效應的魔力,以及國家如何干預經濟等。實踐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每種組織形式各有利弊,各個學校應該根據院校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實踐環節組織形式。
三、“宏觀經濟學”課程中加入實踐環節的效果分析
實踐證明,在“宏觀經濟學”課程授課過程中加入實踐教學環節能夠有效改善教學效果。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實踐教學環節讓教師從滿堂灌式的理論教學轉變為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教學,學生從被動、消極地聽課轉變為積極、主動地聽課,而且還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根據自己的興趣有選擇地進行研究,既發散了思維,又擴展了知識,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堂氣氛也活潑生動。
(二)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教學環節加深了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和模型的理解。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更深的問題時,會在課下用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嘗試將所學理論應用于實踐中。這樣的訓練能夠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畢業后更快地進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礎。
(三)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專題討論時,分組訓練能夠鍛煉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有利于學生更快地融入社會。對于同一個問題,每個學生的理解未必相同,每個人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各異,一個小組6-8位同學,在討論問題時必然會有爭論,說服其他同學同意自己的觀點、按照自己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過程,就是鍛煉自我能力的過程。同時,研究問題時要進行分工,每個同學都要負責一部分,最后進行總結,因此,最終成果也一定是大家合作的產物。這樣的學習方式強化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結語